《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3-12 09:56:52 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等和*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菁华3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

  教学目标:

  1、探索文章内在的线索,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了解和孔子。

  3、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注意字的读音。

  重点难点:

  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创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有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孔子也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要有志,所谓“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

  (二)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这做出了一个共同的宣言:如果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想继续生存的话,必须回头2500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名丘,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等许多教学理论。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儒家经过不断的完善最终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深远。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礼”,实施“礼”。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无法措手足”。

  (三)《论语》:

  提到孔子就不能不了解孔子的《论语》。“论”,编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语言的编纂。是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言行而整理的一本书。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有很高的价值,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教师范读,指出字的读音,句读的停顿。

  (五)学生自渎,弄清文章的情节。

  (六)探究:

  1、文章题目的理解

  其中四个人是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就是陪着长者说话。文章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谈话

  2、文章围绕什么事展开讨论的?

  志

  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3、你是怎么看待他们所说的话?

  子路————“其言不让”————哂之————直率

  冉有————知其不可而为之————叹之————谦虚

  公西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惜之————更谦虚

  曾皙————与之————洒脱

  (七)延伸:

  1、他们的思想你是怎样看待的?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是否还需要这些思想?为什么?

  2、孔子的思想和*文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

  【教学设想】

  根据本单元学*重点古诗文的诵读和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各组成员分别活动,由分担角色朗读上升到扮角色表演。活动的原则是:由读到演,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在读中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在表演中体会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气质和风范。

  【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对话语言,分析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3、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魅力。

  【学*重点】

  通过语言和简单的动作描写展示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难点】

  文中重要的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方法】

  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学*过程:

  一、夯实基础,积累有关常识。

  (1)(以邀请嘉宾的形式展示出孔子的画像,然后借机介绍孔子和《论语》)

  内容:智者、仁者——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2)文化常识抢答巩固:(幻灯片)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集,是记录__________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明确: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人物性格,感受孔子的教学魅力。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并把原句读出来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并在课本上标出。

  哂()莫()俟()铿()

  沂()冠()雩()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说出原句)

  率尔:哂:知方:

  撰:喟:与:

  2、再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幻灯片)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省略句)

  则何以哉 (宾语前置)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

  (2)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从内容来看,这一段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明确:围绕谈“志”展开。

  ②你能理出这篇文章的思路吗?

  明确:问志————述志————评志

  3、品读,把握性格,感受魅力。

  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小组分角色朗读,用现代语言演绎现代版的“孔子讲学”情景。)

  问题1:从弟子的述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子路——强国冉有——富民

  公西华——以礼治邦曾皙——春游图

  问题2:根据课文对话及简单的动作描写,分析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幻灯片)

  子路:冉有:

  公西华:曾皙:

  孔子:

  明确: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

  子路:直率自信,粗疏鲁莽。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懂礼爱乐,洒脱高雅。

  孔子:热情严格,谦和亲切。

  问题3:孔子对这4人的回答态度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来回答。

  子路——哂冉有——赞

  公西华——惜曾皙——与

  问题3:孔子为什么“哂由”“与点”?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明确: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长者不及,勿谗言。”这就是说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是太*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问题4:为何是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明确: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小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

  4、小组分角色表演“孔子讲学”情景剧,并作出评价。

  三、谈学*感受。

  在你心目中,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的课堂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这样的课堂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朗读下列经典名言并达到背诵。

  (学生齐声朗诵以下经典名句,深刻领悟古代大教育家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诲。)

  (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结束语: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教育场景,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这,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无穷魅力,也是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无穷魅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5)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1

  教学理念:

  本课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赏析范例,课下有详细的注解,《新课标》也主张在选修部分,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因此我把本文的文句疏通和文言知识分类整理教给学生,要求在预*时把存在的困难加以记录,教师在第一课时补充和归纳总结,并梳理文章内容。在第二课时,根据课堂回顾做针对性的检查和指导,达到落实基础知识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本,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初步把握孔子四个弟子的志向;之后通过讨论和教师补充、追问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孔子的志向,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分析教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一篇文章。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相对较长的一篇,它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首先,课文中字词句的疏通,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其次,本文的主题是言志,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其中 “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 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及《论语》;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词语、句式,疏通文意;

  梳通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及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对围绕课文内容提出的三个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分析,达到对文本知识有效掌握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曾皙和孔子志向的学*,树立自我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文意,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理想观。

  一、导入:

  1、课前导入:播放歌曲视频《孔子说》。

  (设计意图: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迅速从课间回归课堂。)

  2、课堂导入:宋代诗人米芾的诗:“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圣儒的《论语》,从节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领略圣人的风采。

  二、三维目标展示:

  (设计意图:展示学*目标,使学生明了教学思路、教学意图。)

  四、检查预*:你是我的眼

  步骤:

  1、学*小组以组为单位提问。

  2、教师总结问题,并重点解难。

  3、集体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借学生的眼看他们预*中存在的问题并作针对性指导;梳通文意、感知文本内容。)五、合作探究——元芳,此题你怎么答?

  曾经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十年寒窗苦,初战败北落孙山;有志能通天,重整旗鼓夺魁元。”说的是人要有志,就可以拔开云雾见天日。黄巢铮铮誓言“他年我若为青帝,报得桃花一处开”,人要有志,孔夫子也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有了志,就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只挂云帆济沧海”,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文章,他们的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探讨。

  1、熟读全文,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孔夫子给他的四个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主题班会课,你知道孔老师四位高徒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学*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弟子的志向,为理解孔子的形象做铺垫。)

  2、孔老师是怎样评价四个弟子的志向的?(用原文回答)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设计意图:理解孔子的评价,把握孔子的性格形象。)

  3、曾点向往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原文回答)这种生活状态寄托了他什么样的生活理想? (设计意图:理解曾点的志向,为下面理解孔子的治国理想做铺垫。)

  (总设计意图:1、根据课文内容,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志向到课文的主题逐渐引出孔子的治国理想,为下面当堂检测做合理铺垫;2、让学生全员参与,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展现课堂的主体的积极作用; 注重合作学*,养成互相切磋的*惯;在互动中提高学*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目标回扣:

  教师小结课文内容

  1.回顾目标

  2.小结内容: 让我们慢慢打开这幅画卷:冰河融化,草长莺飞,春暖花开,身着美丽轻薄的春衫,约几个知心好友,带几个烂漫孩童,在清澈的小河沐浴戏水,在高高的台上享受**春风,带着清爽,在夕阳暖暖中,踏歌而归。 曾点所言说出了人心最*淡最朴素最适合人性的活法。前三者兴国安邦的用让那个华贵理想,曾点的志向有如邻家女孩,亲切*常,不施粉黛,有如*淡流年波澜不惊。咏而归的闲适,舒张人性的散淡。曾点的理想举重如轻,他符合孔子社会理想。

  七、当堂检测:

  《颜渊季路侍》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篇第五》)

  1、翻译这篇短文。

  2、结合短文,说说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社会理想。

  (设计意图:通过当堂检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曾皙和孔子的治国理想,使学生的思想境界更加开阔。)大同境界。政治清明,国泰民安。

  这里有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作为思想家孔老夫子,他博大精深,如金声玉振,如万仞宫墙;我们还看到了作为教育家孔老夫子,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堪称万世师表。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书读百篇也其义自现,要精通论语,既要纵读百变,还要横读百篇,今天我们读背论语,就是让孔子的精神在我们精神的原野里长成一株开花的树。

  八、拓展延伸:

  孔老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支军队可以失去他们的主帅,但是一个人却不可以失去自己的志向。的确,“人无志则不立”,一个人假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比照孔老师的学生,身为学生的你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你会为之如何奋斗。

  (设计意图:及时拓展延伸,由孔子学生的理想,到孔子的理想,水到渠成,让学生谈自己的理想,落实情感目标,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2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3

  教学目标:

  1.了解先秦散文(即散文发展初期)中洋溢生活气息、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

  2.学*语录体散文,明白古代散文写作的不拘一格的特点。

  3.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教育的艺术。

  4.反复诵读课文,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并了解孔子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

  1.通过字词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和孔子的教育艺术。

  2.提高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及文章的能力(自我疏通文意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一说起《论语》,大家就能脱口而出“子曰……”这样的句子,我们先前也学过不少“子曰”名言,但是,论语里除了“子曰”这样的只言片语,还有不少由人物对话组成的篇章,它们就像一出出小话剧一样,生动、有趣,同时又富有文学色彩。我们今天要学的《侍坐》篇就是这样的篇章。

  二、疏通文字,通读全文。

  先就着课下注解看懂文章,再朗读全文。

  三、分析课文:

  这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言志”的一段话。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气氛自然融洽和谐的场面,可以了解这四个弟子的性格特点和孔子的政治理想。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和孔子的教育艺术。(老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大家闲坐聊天,孔子首先说话,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岁,子路比孔子小9岁,是51岁。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可能是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应该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也许是因为前面两位师兄都没有得到老师肯定的评价,所以,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不能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怎样治理国家,这样的回答符合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同时,这样的态度可能是孔子愿意看到的,它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的行为是符合“礼”的。《礼记·曲礼》:“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在老师的进一步询问下,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可以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这正符合孔子心中治国的蓝图也符合孔子晚年出世隐居的心态,因而曾皙的回答深深打动了孔子,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既表现了孔子对曾皙言志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曾皙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师生之间得到了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

  2.从孔子赞许曾皙言志来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3.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刚才我们在简短的篇幅里读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这篇散文的特点:

  文章以孔子启发大家言志开始,以弟子们言志而展开,最后以孔子的点评作结,结构完整。对话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恰切地表现五个人物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

  (可以按照“言志”这一线索,从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分析人物形象要与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特点结合起来。对孔子思想不宜分析过多,对孔子为什么要“与点”的问题也不宜讨论过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4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2、了解以人物语言及简单动作描写展示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动作与人物性格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对孔子政治思想的理解。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从体会作品语言着手,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学新课前,先来检查一下昨天字词的学*情况。

  以吾一日长乎尔 你们

  率尔而对 助词,……的样子

  铿尔,舍瑟而作 同上

  求,尔何如 你

  方六七十 方圆

  且知方也 礼义

  如或知尔 如果

  如会同 或者

  吾与点也 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助词。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文的大致内容

  (1)这篇文章选自哪里?《论语》

  (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经典著作?儒家学派

  (3)《论语》这部书是什么体裁?语录体

  (4)语录体的特点是什么?文字精练、质朴含蓄、概括力强。

  (5)“精练”等于不等于“简单”?不等于。“简单”就是容易流于肤浅,而“精练”则不同。我们刚学过《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从中知道,精练的文字同样能够描写复杂的典型环境,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文章是《论语》里最具有文学色彩的一篇。我们就来看看本文是怎样运用精练的文字塑造人物形象的。

  二、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1)本文共提到了哪几个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孔子。

  (2)按课文题目顺序来分析,先看子路。

  子路有何性格特征?

  直爽、豪放、自负。(夸耀、善于渲染气氛、语气果断)

  通过副词“率尔”就可看出。不假思索。说明他素怀大志。

  (3)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子路的话,要把他自负的神情态度读出来。

  (4)曾皙、孔子很赞赏他的志向。作品特意把他安排在最后一个出场。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并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先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本文是一篇小说的一个片段,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悬念抑制法。在散文里,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目的一样,引起读者的兴趣。

  (5)他怎么谈自己的志向的?请一位同学先读一读。试着把握一下人物的特点。

  (6)子路与曾皙做一下比较,性格上有何不同?(讨论)

  子路比较性急、直爽,而曾皙就显得文质彬彬,非常洒脱。

  (7)找一下哪些动词能体现曾皙的洒脱?

  舍、作、浴、风、咏。

  (8)曾皙的回答不同于其他几位,没有直接豁达自己有什么才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而是描绘了一幅春日郊游图,非常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向往什么样的生活?大同世界,悠闲自在。在这种生活图景中寄寓了曾皙淡泊的情怀。

  (9)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有个共同的特征:谦让。

  在孔子点名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冉有刚说“方六七十”,马上觉得有些夸张了,可能会引起孔子的不快,所以又改为“如五六十”,而且说自己治理的话,仅能“足民”,至于礼乐,需要其他高明之士。

  公西华更为谦虚。我们知道他是个外交家。但他却说自己做不了什么事,希望能有学*的机会。(此处可把中西文化进行比较,谈谦让)

  由此可见,孔子的弟子都是胸怀大志,并且有才干的。只是人的性格不同,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10)孔子这个人大家怎么看他?他有没有谈自己的志向?从他的问志、评志的方式,可以看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他有句话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也很谦逊,其实他做到了这两点。尤其是对学生循循善诱,善于用含蓄的语言点拨学生。

  总结:我们写文章要考虑,如果让你来表现一个人物,能否三言两语就抓住人物特征。

  三、点分角色读。

  四、布置作业:随笔“难忘的教诲”写作训练,要求:通过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特征。

  探究活动

  可以把《季氏将伐颛臾》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相结合,通过两课的学*,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原则的坚持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风范、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等和*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3)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6篇

  教学要求: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4、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的含义,学*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周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一篇新课文,结识一位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他叫公仪休。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板书:齐读)公仪休拒收礼物。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课文与以前学过的课文完全不同,把书翻开。

  二、初读剧本、了解剧本知识、内容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可以边读边划。注意:与以前学过的喔。

  2、引导回答

  师:是的,课文就是一个独幕剧的剧本(板)独幕剧。

  A、(让学生看课文开头5行内容)本和我们*时学的记叙文不同,它在开头先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中人物。

  B、(指明试读开头两句对话,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看看是不是主要内容是对话)剧本的主要内容是人物的对话。。

  C、(让学生看看课文方括号里的内容)。剧本中方括号主要交代布景和人物活动等。

  D、(让学生看课文圆括号里的内容)剧本中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

  3、本的一切都是为演员演好戏服务的。它通过人物的对话告诉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那这个剧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请大家快速阅读,然后来说一说。

  4、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

  要求:找出生字、词,划出难读的地方,听懂课文内容。

  5、了解了剧本的知识,接下来就请你们大声地独立朗读全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b、读准字音。借助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

  拒收独幕剧客厅鲁国宰相大夫管家幕起行礼回味鲤鱼一顿满脸堆笑日夜操劳补补身子盛情醒味

  呕吐务必不解无可奈何接受难免违法法纪恍然大悟

  a、开火车读

  b、齐读

  c、指名读

  重点理解:

  鲁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今天山东的简称还叫鲁

  宰相:我国封建王朝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员的通称。

  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

  管家:旧社会里称呼为地主、官僚等管理家产和日常事物的地位较高的仆人。

  心满意足:形容称心如意。

  盛情:深厚的情义。

  不解:不明白。

  务必:必须。

  违犯:违背和触犯法律。

  法纪:法律和纪律。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三、用各种形式,读懂剧本,读好剧本

  1、边读边体会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反复朗读他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心理变化,研究一下这个人物,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认识,新的发现。

  2、看来,我们一起很好地了解了公仪休,还有谁对其他两个人物感兴趣的,来谈谈好吗?(可以挑一句来读一读)

  3、小结:在这个小小的独幕剧中,我们一起认识了清正廉洁、聪明机智的公仪休,好学上进、很懂礼貌的子明,还有一个阿谀奉承的管家,下面,我们分成小组,先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再把你们发现、体会到的都表演出来。人物语言可以有所改变。排演时也可以走下座位,行吗?开始

  4、哪组先上来?独幕剧开演前,请允许我这个不算高明的剧务为小演员们准备好舞台布景和道具,其他同学既要当好文明观众,又别忘了你还是小导演,待会儿怎么指点,都得靠你现在认真去看,去体会。生评议(拿起书,联系课文,老师可点拨,重点评语气、动作、神态,找依据)

  5、第一组同学的抛砖引玉,下面老师再给你们一段时间,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加工,争取表演能更传神。明天我们将举行这样的表演。

  四、指导写字

  1、指导:腥、悟,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鲁,中间的田要写得扁一些,下部是日,不是日。

  2、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板书:

  27、公仪休拒收礼物

  通过上堂课的学*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那么独幕剧有哪些特点呢?

  过渡:我们今天要继续学*这篇课文,通过这堂课的学*我们将通过解决几个问题来深刻地了解课文。恩,那么我们还没有问题啊怎么办呢?提,对,提。

  二、引导提问,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一)、提出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题目,也许我们可以从题目上找出一些问题,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提出三个问题:

  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

  (二)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1、公仪休喜欢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A、(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

  ①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他应该读懂了什么?

  ②他刚才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为什么他要把那些地方读得那么好?(这些地方能够说明公仪休是爱吃鱼的。)(味道鲜美)(记住没吃鱼的日子)(一顿就吃光)

  ③那么你能够用优美的朗读让大家体会一下公仪休爱吃鱼的程度吗?

  ④指名读(三位),齐读

  b、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①请一位同学来把这一句话读一读。其他同学看看他应该读懂了什么?

  ②他刚才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好?为什么他要把那些地方读得那么好?(这些地方能够说明公仪休是爱吃鱼的。)(只要就)

  ③那么你能够用优美的朗读让大家体会一下公仪休爱吃鱼的程度吗?

  ④指名读(三位),齐读

  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过渡:公仪休这么爱吃鲤鱼,但是大家要知道鲁国这个地方是很少有鲤鱼的,所以人们经常把鲤鱼当作贵重的赠品,那么如果有人送鲤鱼给你会怎样呢?送给公仪休会怎样呢?(公仪休拒收了礼物)

  B、管家为什么给公仪休送鲤鱼呢?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

  ①(管家说是因为公仪休为国为民日夜操劳,太辛苦了,送鲤鱼给他补身子。)

  ②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是管家的主人知道公仪休爱吃鲤鱼,有意讨好公仪休)

  ③可能为了达到那些目的来讨好公仪休呢?

  ④管家以为民日夜操劳,太辛苦了,送鲤鱼给他补身子。这种正当的理由来替主人讨好公仪休,那么他应该是怎样的表情呢?(注意讨好哦)那会怎样来说这句话呢?

  ⑤指名读,齐读

  ⑥那么公仪休没有接受这种讨好,他是怎么做的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菁华5篇)

  学*目标:

  1、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和孔子的思想。

  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几个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3、学*运用人物对话和动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学*重点:

  1、掌握宾语前置句的句式特点。

  2、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

  学*难点:

  理解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

  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孔子和《论语》

  (一)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孔丘,字仲尼。鲁国人。

  生*: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之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持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有深刻的影响。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30余岁时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一度离鲁至齐,不久返回。开始整理诗、书、礼、乐,招收弟子日多,影响愈大。鲁定公九年(前501),出任中都宰,颇有政绩。后升为司空和大司寇。定公十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鲁国兵礼并用,收回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定公十三年,孔子为维护公室,建议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等三家都邑,季孙氏、叔孙氏的邱、费被毁后,孟孙氏以武力对抗,孔子计划失败。以后鲁国政局有变,孔子见理想难以实现,遂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飘泊生涯,时孔子55岁。孔子14年中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均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时年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虽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哲学思想:孔子所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孔子思想中充满新与旧的矛盾,反映了大变动时代的精神风貌。

  天命鬼神观:孔子继承了传统的天命鬼神观,视天为万有的主宰和人格神,认为天命主宰着人的生死,也决定着社会的治乱。他主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但同时他又否定周时盛行的占卜活动,提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认为天命就蕴含在自然事物的运行之中。所以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记载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且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回避了关于人死后是否变鬼的问题。

  仁与礼的学说:礼原为*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春秋时"礼崩乐坏",礼已名存实亡。孔子注重社会伦理问题,把礼看成是维护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是区别华、夷的标志。他谴责破坏周礼的行为,对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极为愤慨,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主张"正名",试图用周礼的形式去匡正已经产生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但是,在不违背周礼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孔子同意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周礼的具体内容有所损益。仁这一概念在春秋时已广泛使用,孔子赋予了它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又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认为仁就是推己达人的忠恕之道。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论语》记载孔子"所重:民、食、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了"举贤才"的政治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主张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孔子主张恪守"中道",如《论语》记载,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德刑并用","宽猛相济";对学生,性格过于进取的加以遏制,对于谦退的加以鼓励。孔子反对过激的言行,但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的"乡愿"行为,称"乡愿,德之贼也"。

  知识论:孔子就知识的来源和对知识的态度把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他虽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但他所强调的是后天学*,着眼于"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的中等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他还讨论了学与思的关系,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倡勤于学*,善于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孔子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他反对知而不行或"言而过其行"的人。

  逻辑思想:孔子是*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者,他提出了"正名"主张,虽然主要是为了实现政治和伦理方面的名分等级制度,但包含了逻辑证明的初步意识。孔子认为言有赖于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从正名的需要出发,孔子还强调推理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同类可以相推的原则。

  美学思想:孔子是*古代美学的奠基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也建立在他的仁学基础上,他认为要使"仁"的原则得到实现,就要唤起人们自觉行仁的要求。他力图发挥文艺的特殊社会作用,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感情,把文艺作为唤起人们自觉行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力求使人们对行仁不但"知之"、"好之"而且"乐之"。在美与善的关系上,他主张"尽善"、"尽美",认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是同一的。孔子还要求"美"和文艺必须绝对服从"礼",为维护礼服务。

  教育思想:孔子是*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他主张"有教无类",学生中不少人出身低贱,许多过去无权受教育的*民子弟得以受教育。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故而以"文行忠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他注重道德培养,主张治学要先立人,提出了一整套以道德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提倡"学而时*之","温故而知新"。他注重言传身教,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他讲究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他是*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

  历史地位: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虽具有一些传统的保守的思想因素,但其主流在当时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在战国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先秦显学之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汉以前并未受到统治者的特别重视。汉代以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孔子的思想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受到重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孔子及其学说在*思想界的统治。以后,历代统治者进一步采取了神化孔子,提倡儒学的措施,巩固了孔子的至尊地位。孔子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史学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种影响波及到东亚乃至全世界。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的需要,片面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保守方面,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以后,孔子思想的保守性受到了进步思想家的批判。*的一些学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学工作者,对孔子及其思想作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取得了很大成就。孔子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孔子弟子撰写的《论语》中,《左传》和《史记孔子世家》亦有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二)《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包括《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宋代朱熹曾为《论语》作注释,名为《论语集注》,是比较通行的读本。全书主要内容是记孔子的言行。书中称曾子(名参)、有子(名若)为"子",有人推断,书是孔子死后,曾子、有子的弟子,根据师授编集的。

  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熟语,感悟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之:

  二、诵读感知(诵读方式可灵活多样)

  1、初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再读,读懂语意。

  3、三读,读出人物性格。

  4、四读,读出情感和语气。

  三、梳理归纳

  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全文,并标注出有疑问的地方。

  2、组内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并归纳出重要文言现象。

  (1)请标注出“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请结合课后“探究讨论”第三题,总结虚词“以”“因”的意义和用法。

  以:

  因:

  (3)找出文中的宾语前置句,结合以前学过的古文,归纳出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四、品读赏析

  1、自由品读,体味孔子及其弟子的神情风范。

  2、分角色朗读,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

  3、其他同学对朗读进行点评,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4、全班齐读,共同感受文中的氛围。

  五、合作探究

  1、孔子为什么哂笑子路?

  2、孔子为什么会“与点也”?又为什么要“喟然叹”?

  六、课后反思:

  七、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写一篇作文。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体会孔子的思想。

  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难点

  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一、导入新课: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

  [板书标题]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二、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三.重点字

  拼音——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哂,音shěn相,音xiàng铿,音kēng沂,音yí喟,音kuì雩,音yú冠,音guàn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重难点解决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

  摄:课文注释说“夹、迫*”,二者意义差别较大,不宜并选,选前一个义项即可。因之:之,指代师旅。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

  毋吾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则何以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用。

  四、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句子顺序和现代汉语不同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2、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3、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何陋之有?(《陋室铭》)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6、 唯利是图(成语)

  寻找规律和方法:

  1、 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 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 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5)

——小班安全宝宝坐汽车教案 (菁华3篇)

  目标:

  了解行人在马路上应该遵守的一些交通规则,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准备:

  1.幼儿有与**一起外出的经验。

  2.有关模拟游戏的情景创设。

  3.课件《看望兔奶奶》。

  过程:

  1.边观看课件(一)边讨论。

  (1)兔奶奶生病了,兔妈妈带兔宝宝去看望她。半路上,兔妈妈到水果店给奶奶买水果,兔宝宝就跑到了马路上。她看到花丛中有一只漂亮的蝴蝶,就去捉蝴蝶玩。蝴蝶飞到了马路中央,兔宝宝就一路追过去,差点被车撞上。

  (2)为什么兔宝宝差点被车撞到?

  (3)教师归纳:兔宝宝离开妈妈在马路上玩耍,差点被车撞上。这样太危险了,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在马路上玩。

  2.边观看课件(二)边讨论。

  (1)兔妈妈和兔宝宝继续往前走。奶奶家就在马路对面,兔宝宝兴奋地想冲过马路见奶奶,可是被兔妈妈一把拉住了。

  (2)兔妈妈为什么要拉住兔宝宝?过马路应该走哪里?

  (3)教师归纳: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4)十字路口有斑马线,行人是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走呢?什么时候可以走?

  (5)教师归纳:过十字路口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6)兔妈妈和兔宝宝走到斑马线前,等绿灯亮时再穿过马路去奶奶家。

  3.小结:兔宝宝在路上遇到了一些危险,你们知道怎样才能避免那样的危险吗?(幼儿回答后,教师用自编儿歌进行归纳:小朋友,要牢记,走路要走人行道,路上玩耍不可以。过马路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确保安全是第一。)

  4.在情景模拟游戏"去春游"中或到马路上去实地体验。

  (1)带领幼儿一边走一边根据场景提问,巩固对交通规则的认识。

  场景一:人行道和车行道师:前面有两种道路,行人应该走哪一种路?(人行道。)师:行人应该注意什么?(靠右边走,不能边走边玩,特别是不能到车行道上玩。)

  场景二:十字路口师:要过马路了,我们应该怎么走?(找到斑马线,看清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

  场景三:天桥师:这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走?(走天桥就像走幼儿园的楼梯,要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不能推也不能挤。)

  (2)顺利到达目的地之后,引导幼儿对刚才的情况进行小结,启发幼儿把过天桥的要点编到儿歌里去,如"过天桥靠右边,一个跟着一个走"。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游戏、提问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并知道了有关交通规则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要遵守交通规则时刻保护自身安全。

  活动目标:

  1.知道乘坐汽车时不随意按动车内按钮,不干扰**开车,不把头和手伸出窗,开关车门时注意安全。

  2.被困车内时知道及时呼救。

  3.积极参加活动,感受户外游戏的快乐。

  重点难点:

  1.知道乘坐汽车时不随意按动车内按钮,不干扰**开车,不把头和手伸出窗,开关车门时注意安全。

  2.被困车内时知道及时呼救。

  3.积极参加活动,感受户外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男孩被车门挤到手的图片;男孩坐在车内将头和手伸出窗外的图片;

  2.汽车内各种按钮的图片;男孩被困车内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兴趣。

  1、你坐过车吗?坐过什么车?

  2、是和谁一起坐的?感觉好不好?幼儿都高兴地讲述自己的乘车过程。

  二、了解安全乘车常识。

  1、观看男孩被车门挤到手的图片。男孩坐在车内将头和手伸出窗外的图片。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怎么了?我们在开关车门时应该怎样做?在乘坐小汽车时怎样做才更安全?

  2、观看汽车内各种按钮的图片

  提问:汽车里这些按钮你认识吗?他们有什么作用?我们坐车的时候能随意动这些按钮吗?为什么?

  师:汽车里的按钮都有各自不同的用处,小朋友在乘车是不能随便乱动按钮,千万不要干扰爸爸妈妈开车。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有趣的数字

  2.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3.教具:电话

  动画片

  趣味练*

  活动过程

  一、看图找数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6)

——曾小贤语录 (菁华3篇)

  1、月亮短路了?

  2、曾哥,原地复活。

  3、没了寂寞,谁陪我。

  4、我的灵魂被侵犯了!

  5、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6、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7、简直和子乔一毛一样。

  8、救猫优先,大爱无边。

  9、能动手,就尽量别吵吵。

  10、酒吧不卖酒,卖咸鱼啊。

  11、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12、会出错的事情它总会出错。

  13、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14、B形容你,人家铅笔不乐意。

  15、别人的钱财乃我的身外之物。

  16、好男人就是我,我就是,曾小贤。

  17、鄙视我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

  1、当你暗恋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那个人也喜欢你。

  2、我的灵魂被侵犯了!

  3、鄙视我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5、没事开个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6、面对现实吧,生活往往比那些偶像剧的口味——要重得多。

  7、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户外野营显神功。

  8、有的人,做面膜的时候,比真人好看多了。

  9、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10、哥不是收破烂的,做不到让你随喊随到。

  11、友情进一步可以成为爱情,爱情退一步却不再是朋友。

  12、简直和子乔一毛一样。

  13、别人手牵手,我牵我的`狗,走一走游一游,看谁不爽咬两口。

  14、还要破啊,你干脆把我的话筒换成黄瓜算了。

  15、怀旧,不是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那时你年轻。

  16、跟你很熟吗?没事弹个视频,你当是你家电视啊,一按就出人。

  17、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18、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所以每天打车去学校。

  19、她六岁就发育了!哈哈哈,天山童姥!

  20、别人笑我太、我笑他们不开放。

  21、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22、朋友,我只在乎质量,不在乎数量,交的是心!

  23、太可笑了,现在居然有人还姓台,过了一会儿,反应过来。

  24、连贝克汉姆都不知道,你丫还有什么资格敢跟我谈篮球!

  25、我现在学会了一个新的游戏,叫对牛弹硬币。

  26、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人。

  27、说什么,这个时候你不会打算说个笑话给她听吧,那你就真成了笑话了。

  28、所有的事情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要长。

  29、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30、曾哥,原地复活。

  31、人不怕死,但是最怕不知道怎么活!

  32、奇怪了,这么高的底盘都能撞到,难道这猫的腿,比我的还长!

  33、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是人

  34、死后占个墓,总算弥补了生前不能买房的遗憾。

  35、有的时候,你选择放手并不是无法坚持,只是因为你发现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实现。

  36、生活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以前是的过程。

  37、我的,哈哈哈哈哈哈,它叫睫毛小金刚。

  38、如果有得选,选最好的。如果没得选,就尽力做到最好。

  39、能被抢走的爱人,那不叫爱人。

  40、会出错的事情它总会出错。

  41、重要的人越来越少,但留下的人越来越重要。

  42、你小心,我放心。你贪心,我担心。你有心,我开心。你花心,我恶心。你负心,我伤心。一声祝福一片心,你的月亮我的心,新春祝福是真心。

  43、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44、对牛弹琴不算什么能耐,对牛谈情才叫真本事。

  45、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

  46、要记住每一个对你好的人,因为他们本可以不这么做的。

  47、丽萨,这个就是我的室友,关谷神鸡。

  48、如果我的人生是一部电影,你就是那弹出来的广告。

  49、丽萨你刷茶,不是,丽萨你喝牙。

  50、缴手机费时,才知道,原来我的话这么值钱。

  51、哥吸烟是因为它伤肺、不伤心!

  52、不要以为是世界抛弃了你,它根本就没空理你。

  53、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

  54、我讨厌有时候明明听到了一些让自己心痛到死的话,还得装作若无其事。

  55、现在导播无不无聊,这么难的题目,谁答得上来。

  56、踩到香蕉皮摔倒了,一定要爬起来继续踩,踩烂掉它就不滑了。

  57、爱情,不是找一个你想和他一起生活的人,而是找一个没有他你就无法生活的人。

  58、你摸过的键盘上连阿米吧原虫都活不下去。

  59、白痴可以当你的老师,智障都可以教你说人话。

  60、救猫优先,大爱无边。

  61、哎呦,您这么忙还亲自上厕所啊?

  62、看到了吧,无可替代,无懈可击,无与伦比的好男人,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撑场面这么有技术含量的活,舍我其谁啊。

  63、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

  64、能动手,就尽量别吵吵。

  1、当你暗恋一个人的时候,总感觉那个人也喜欢你。

  2、我的灵魂被侵犯了!

  3、鄙视我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

  4、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5、没事开个同学会,拆散一对是一对。

  6、面对现实吧,生活往往比那些偶像剧的口味——要重得多。

  7、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户外野营显神功。

  8、有的人,做面膜的时候,比真人好看多了。

  9、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10、哥不是收破烂的,做不到让你随喊随到。

  11、友情进一步可以成为爱情,爱情退一步却不再是朋友。

  12、简直和子乔一毛一样。

  13、别人手牵手,我牵我的狗,走一走游一游,看谁不爽咬两口。

  14、还要破啊,你干脆把我的话筒换成黄瓜算了。

  15、怀旧,不是那个时代有多好,而是那时你年轻。

  16、跟你很熟吗?没事弹个视频,你当是你家电视啊,一按就出人。

  17、我不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18、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自行车,所以每天打车去学校。

  19、她六岁就发育了!哈哈哈,天山童姥!

  20、别人笑我太、我笑他们不开放。

  21、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

  22、朋友,我只在乎质量,不在乎数量,交的是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3篇(扩展7)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优选【十】篇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刻划左光斗的性格。

  教学难点:

  句子中“于”、“之”的省略。

  教具:

  小黑板一块(供出示“巩固练*”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提问: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提示:“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

  2、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左光斗的两件逸事。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的事迹。从而衬托左光斗。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逸事的来源,强调了真实性。

  二、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己口译,圈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3、师生共同讨论并强调一些词、句:

  从数骑出:从,使……跟从

  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地倚墙而坐:*,以……为*,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4、指名口译

  5、依次讨论以下各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划左光斗的。

  提示: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右分为四个环节: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风雪严寒”左光斗四出奔波,

  觅才“从数骑出”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在“公

  惜才“为掩护”阅毕”后出现,左光斗怜才之意一目了然

  “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

  选才“面署第一”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他日继吾志事者,两相对比,可见左光斗把史可法视

  誉才唯此生耳”作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者,

  “吾诸儿碌碌”反映了左任人唯贤的磊落胸怀。

  ③左光斗被诬下狱,史可法前往探监,左光斗对此态度如何?他为何如此做?

  提示:对史可法前来探监,左光斗严声怒斥,将史可法逐走,具体表现在:

  “乃奋臂以指拨,目光如炬”――肖像描写

  “庸奴!如何地也……即今扑杀汝”――语言描写(由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各句)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动作描写

  史可法冒死前往狱中探望,左光斗理该感动和高兴,可是文章却以重笔描写了左光斗严声怒斥,这似乎有些不*情理,但这正是表现了左光斗在如此艰难危险的困境中,仍然不忘为国爱才,惜才,表现了左光斗希望史可法不要感情用事,要以国事为重的殷切期望。左光斗由气急而怒骂,态度愈严厉,愈能反映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之深,期望之厚。

  ④对本文两则逸事中反映出来的左光斗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该怎样认识?

  提示:左光斗的第一则逸事,写他身居要职时,不是趋奉权贵,高高在上,而是冒着风雪严寒,微行出访,为国求才,这在封建官吏中,实为难能可贵;第二则逸事,写他因弹劾魏忠贤,遭陷入狱,依然重于国事,轻于己身,教育史可法以天下为己任,他的识见、品格,也值得称道。

  当然,左光斗等力图剪除魏阉奸党,其目的仍不外乎要巩固封建统治,不过,这些应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和分析,不应该苛求古人。

  6、齐读这两段课文

  三、小结:

  典型事件,是指“所载之事,必以其人之规模相称”,左光斗一生中的事迹必然很多,然而作者只选择其中两件不见正式记载的逸事(包括几个细节),因为作者认为,只有这两件事,才最能体现左光斗“忠”和“毅”的特点,文中没有一句主观的评论,而我们读了这两则事迹后,左光斗身上有一种巨大的感人力量,令人肃然起敬。文章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与作者善于选取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分不开的。

  四、巩固练*

  出示练*

  1、解释句中的加点字,并说明其词性的变化

  ①从数骑出②即面署第一③虽家仆不得*④左公被炮烙

  ⑤卒感焉⑥则*地倚墙而坐⑦手长�⑧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2、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万分:

  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②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③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④召入,使拜夫人

  ⑤史朝夕狱门外

  五、布置作业(可任选一题)

  1、笔译这两段文章,要求字字落实,语句流畅

  2、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脏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选遣妻子南还。忠贤之(xiòng,刺探)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脏二万。忠贤万矫旨,仍令显纯五月一追比……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

  ①解释加点字:

  劾(),发(),次()妻子()削籍()

  狱(),冀(),坐()矫()追比()

  ②从文中找出一个名词作状语的句子:

  ③从文中找出两个被动句:

  ④从文中找出一个判断句:

  ⑤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

  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 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教学目标 :

  一、掌握本文的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 的特点。

  二、学*下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学*左光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课内自读)

  重点是:教学要求二、三;难点是教学要求一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幻灯投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句式特点。

  分析文章结构,了解逸事特点。

  教学程序:

  一、检查课前预*(测试法)(幻灯投影)

  1、给下列的生字注音:瞿、烙、屦、噤、檄、幄、铿

  2、文字常识填空:

  本文题目标明,文章的内容是 左光斗 的故事。所

  谓逸事是指 散失没有流传 的事迹,定这类文章是取人

  物的 一部分 来表现人物。本文作者是 方苞 ,选自 《方

  望溪先生文集》 ,作者是 桐城 派的创始人,《方望溪先

  生文集》 的命名是根据 号 而命名的。

  学生提疑:在课外预*的基础上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提疑,

  注释上有的一律不予再提疑。

  师生解疑;(1)学生解疑

  (2)教师解疑 疏通课文字、词、句。

  重点掌握下列内容:(幻灯打出字样,学生一一明确)

  实 词:雪、骑、涕、已、语、俊、屦、瞿、檄、造

  虚 词:为、而、于、方、汝、以、也

  词类活用:手(名为动)*(名为动)轻(行为动)

  句 式:1、公阅毕为( )掩户

  2、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四、翻译课文第二段,抽中下等学生翻译,了解课文理解情况。

  五、分析文章结构:讲座法、测试法

  第一段(1)写 。 重点记

  第二段(2)写 。

  第三段(3)写 。 重点记

  第四段(4)写 。

  第五段(5)写 。本段补说 由来。

  六、朗读课文:指导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写作方法。

  学*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和善识人才、保护人才的思想行为。

  教学程序:

  一、讨论课文内容。(讨论法、练*法)

  以文段设置阅读理解题

  阅读文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各题:

  1、本段重点写什么?作者怎样刻画主人公形象?

  阅读第二段,思考下列各题:

  1、作者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2、左光斗为什么要怒斥史可法?

  明确:用板书 解貂、覆生、为掩户

  1、 任人唯贤 面署第一 正面描写

  左公为人 继吾志、惟此生

  言:怒曰 善识人才

  2、重义轻生 行:摸刑械作击势 保护人才

  肖像:面额焦烂

  筋骨尽脱

  目光如炬

  (三)阅读第三、四段,思考问题

  1、这两段重点写谁?找出前文中与之相对应的语句。

  课文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这两段文字是否可删去,

  为什么?

  明确:板书

  1、不寝 侧面衬托

  史公作法 2、坐卧 奉命守御,不忘师教

  (左公影响) 3、背倚 师教有果

  二、归纳总结课文(提问式,讨论式)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主旨?

  板书明确:

  1、左光斗不辞辛苦为国选才

  左光斗的爱国精神 2、左光斗身陷狱中,心系国事,坚强不屈

  (主旨) 3、左光斗的爱国精神对史可法的影响

  2、本文写作上的特点:

  ? 生动具体的人物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人物。

  3、逸事的特点:? 选取一生中的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 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

  三、目标测试:

  左光斗善识人才 正面 描写 爱国

  1、本文所 左光斗怒斥史可法

  选逸事 史可法探监 爱才

  史可法勤于军务 侧面 描写

  史可法探望左家属 护才

  2、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的情况:

  ?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柱者。

  -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智能: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用法;理解本文摄取有代表性的事例、用简练文字生动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文言基础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对具体词语的感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他的爱国精神。体会并学*左光斗中正不阿、体会并学*他中正不阿、敢于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弘扬正义、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二、课时要求: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1)“左忠毅公逸事”题解:左,指左光斗。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

  “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指的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迹。这些事迹一般比较琐碎,但能说明被记者的品质、性格等。

  (2)、方苞与桐城学派简介:方苞(1668~1749)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

  “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

  “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语言风格追求“雅洁”。写作技巧上有可供借鉴之处,但内容一般是宣传封建礼教,鼓吹程朱理学。

  2、整体感知左忠毅公: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徽桐城人,他生于1575年,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异常刻苦。桐城一地在明末清初,文风颇为兴盛,名出,以至后来形成“桐城派”这样一个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大学派,左光斗居身于其中,深受熏陶,因而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

  刚毅的性格。

  3、诵读第一段:

  (1)、文本字词分析:先君子(尊称死去的父亲),视学(担任学政,考察,视察),从数骑出(从:使……跟从,直译:率领,带着;骑:一人一马),微行(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国君或官员穿着*民的服装出行),为(介词,替,给),户(门),则(原来是),瞿然(吃惊的样子),面署第一(署:书写,写下名字),碌碌(*庸无能)。

  注:分析到“视学京畿”时,扩展左光斗的为政,为人:左光斗三十二岁那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他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于中书舍人的官职,不久就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他的漫漫仕途。由于政绩着著,左光斗被升为内阁大臣,参与朝廷内部大政方针。左光斗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体恤下士,提拔贤才,渐渐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东林党简介:

  左光斗是其领袖之一。以及东林党趣闻简介:现在在苏州的苏家弄这条街里,有一座小学校,叫“东林小学”。

  这里原来是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书院过去贴着一副

  特别出名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写的。

  注:分析到“及试”时扩展“童生试”: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是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教师补充:乡试得第一,称解元;会试得第一,称会元;殿试得第一,称状元;三项第一即连中三元。

  (2)、整体翻译参考:我已去世的父亲曾经说过,同乡前辈左忠毅公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有一天,风雪严寒,(他)带领几个骑马的随从,改装出行,走进一座古庙。廊庑之下有一个年轻人伏案而卧,(桌上有一篇)文章刚起好草稿。左公看完文章,就脱下(自己的)貂皮外衣,盖在年轻人身上,(并且)替他掩上了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道)年轻人是史可法。到考试的时候,小吏喊名字喊到史可法,左公吃惊地(向他)注视,(等他)呈上卷子,(左公)就当面定(他)为第一名。(还把他)召进家中,让他拜见夫人,说:“我的几个孩子都*庸得很,将来能继承我的事业的,只有这个青年啊。”

  (3)、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画左光斗的性格的。

  分析: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所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诵读第二段:

  (1)、文本字词分析:字音重点:炮烙、屦、镵、眦、俟、构陷、噤

  且(将,将*),久之(之,音节助词),焉(语气助词,了;也可以理解为于此,在这里,在哪里),手(名词做动词,手拿),为(伪,假装成),微(悄悄的,暗暗的),*(意动用法,以地为*),目光如炬(形容发怒时的神色,愤怒地注视着),已(停止,完了——《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轻身),俟(等候),因(于是),趋(小步快走,古代“走”是现代的“跑”,古代的“行”是现代的“走”),语(告诉)。

  (2)、整体翻译参考:后来左公下了厂狱,史可法早晚候在狱门外,奸佞的太监(魏忠贤)防备窥伺很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不能*身。过了许久,(史)听说左公受了炮烙之刑,早晚就要死去,(他)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他)感动了。有一天,(狱卒)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双草鞋,背上一个筐子,手上拿一把长铲,装成扫垃圾的人,(把史)带进去。悄悄地指示(给他)左公所在的地方,(史一看)左公正坐在地上,身子靠着墙,脸上、额头上都烧得焦烂辨不清了,左膝盖以下,筋骨都散脱了。史可法上前跪倒,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咽地哭着。左公辨出史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左公)就使劲伸出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那双眼的闪光简直像火炬一样。(他)发怒地说:“没有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竟敢到这儿来!国事糜烂到如此程度,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又轻身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够支持?(你)若还不快走,不用等坏人制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说着就摸索地上的刑械,作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可法吓得不敢出声,急忙跑出来。后来(他)常常流着泪对别人还说这件事,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造的啊!”

  (3)、本段大意:叙述史可法探监、左光斗责以大义。“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表现了什么?评点:“虽旦夕且死”,而刚毅之气沛乎天地之间。“摸地刑械作投击势”,评点:出于真挚而深厚的情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担。为了使他不要感情用事,而要看到当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的`形势,要以大局为重。

  第二课时

  5、诵读第三段:

  (1)、文本字词分析: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的年号,中国历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起源于汉代,汉武帝即位,开始用年号纪年,称建元元年),以凤庐道奉檄守御(以:凭借……的身份/官职),辄(总是,常常),幄幕(军用的帐幕),漏鼓移则番代(漏:沙漏,古代计时工具;鼓:敲鼓以提醒;漏鼓:古代代指时间;番代:轮流替换),以(用,拿……这件事,这些话劝说),少(稍稍,稍微)。

  (2)、整体翻译参考:崇帧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可法这时任凤庐道,奉命守御凤阳、庐州一带。每当有了警报,(他)总是一连几月不安寝,叫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他)选择十个身强力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下,自己背靠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再轮流替换。每当严寒的夜晚,(他)一站起来,抖一抖衣裳,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稍休息一下,他说:“我对上恐怕辜负了朝廷,对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3)提问1:本段只叙述一件事,试用作者原话加以概括。答案: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提问2:文章的题目是什么?答案:左忠毅公逸事。

  提问3: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课文第3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

  分析: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6、诵读第四段:

  (1)、文本字词分析:躬造(亲自造访,亲自到),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解释为“在”),侯……起居(向……问安好)。

  (2)、整体翻译参考:史可法带兵期间,来往经过桐城,一定亲自到左公府上,问候太公、大母,到堂上拜见夫人。

  (3)、既然是记左光斗的逸事,为什么还要记史可法的逸事?写史可法与写左光斗有什么关系?

  分析:文中写史可法的逸事有三处。一是写左光斗被陷,史可法入监探视。左光斗蒙冤下狱后,史可法朝夕徘徊狱门外,以图一见。终因魏阉防范森严未能如愿。后闻左光斗旦夕将受极刑,又用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冒死前往狱中探视。这里看来是写史可法当时对左光斗情深,但实际上是写左光斗*素待史可法的义重。不是*时左光斗对史可法的倚重、扶持,又何来此时史可法的舍身探监,以报知遇之恩?二是写史可法的勤于军务。写他忠于职守,常存戒备之心;写他爱护部下,身先士卒;写他刻苦耐劳,寒夜防守,衣不解甲。史可法所以能如此这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可见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誓当成就一番功业的谆谆告诫和殷殷教诲,左光斗的言传和身教对史可法的影响之大。三是写在左光斗死后,史可法还常去探望左光斗的家属。左光斗死于非命,然史可法不忘旧谊,来往桐城,于繁忙的军务中仍亲自到左府问候左光斗的父母和夫人。这里读者从史可法待左光斗的情义深长也自可进一步想象左光斗生前待史可法确系恩重如山,致使史可法永世不忘。

  综上所述,作者写史可法的两则逸事,落笔在史可法身上,指归却在左光斗身上。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而史可法的勤于职守,忠于朝廷,既证实了左光斗有知人之明,更显示了左光斗“惟念国事”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左光斗史可法两个形象相映成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诵读第五段:

  (1)、文本字词分析:宗老(家属中的前辈,德高望重的前辈),与……善(与……关系交好,友好)。

  (2)、整体翻译参考:我的同族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女婿,与我去世的父亲友好,他说监狱中的话是亲自听史可法说的。

  (3)、文中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分析:以文章传人,可择要述其一生,也可选录部分,以一斑窥全豹。左忠毅公一生,可传之事很多,文中略而不提为众人熟知之事,只是叙说世人不知的一点内容。唯其不为人知,因而撰文也常易使人生疑。全篇起首一句“先君子尝言”,说明是记载先父之言,予人以亲切感、真实感。篇末一段呼应起首一句,注明这些未载入正史的逸事并非街谈巷议,“狱中语”乃左公甥亲自得之史可法,而左公甥又是“余宗老涂山”、“与先君子善”,证实“先君子尝言”确凿无误。所以说结末一段补说了逸事的由来,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8、巩固重点:

  1)、一词多义:

  草:文方起草——敝衣草屦(初稿,草稿——草,草鞋)

  微:微行入古寺——微指左公处(隐藏,隐蔽→不显露的,微服:国君或官吏穿着一班人的衣服)

  更:使史更敝衣——使将士更休(改变,更换——轮流)

  第:即面署第一——必躬造左公第(表次序的词头——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语:述其事以语人——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告诉——言论,话)

  2)。本文行文严谨,请找出既能表现文章的题旨,又能表现文章内在联系前后相互呼应的一组句子()

  A、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B、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C、他日继吾志事——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8、文章特色掌握:

  四、板书设计: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为国选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品质。继吾志事

  史公探监,左公责以大义——刚毅之气沛乎于天地之间。爱国精神

  史公两则逸事——左光斗言传身教,史可法受之影响之深。言传身教

  教学目标:

  1.能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

  2.能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感受左光斗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

  3. 学*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文言知识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左忠毅公逸事》。事先同学们没有预*,现在请大家结合文后注释阅读课文一至二遍,试着解决幻灯上红体字的意思。

  幻灯投影:

  风雪严寒,从数骑出:使……跟从

  微指左公处,则*地倚墙而坐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乃奋臂以指拨眦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

  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二)师提醒:

  第一,不要孤立地解释某个词的含义,可以将词放在句子中来根据语境理解,这样可能就更容易、更准确了。比如:从数骑出,是使动用法。

  第二,文言文学*重在对文言知识的归纳、积累。在这里老师做一下示范。像“从”“*”这样的'词类活用、像“更”“以”等重要的多义词,要到本子上。多义词也可以联想自己学过的文章归纳在一起,比如“焉”,我们刚学的《劝学》《师说》就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当然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归纳。

  (三)请大家再一次阅读全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马上提问。

  二、文意理解

  (一)请看文题:“左忠毅公逸事”题目向我们了哪些信息?

  (二)既然“左忠毅公”就是左光斗,为何不以“左光斗逸事”命题?这样多通俗简明啊。

  (三)大家视野再宽些,以“忠毅”的谥号代称,还有无别的作用?想一想好的标题都有哪些功能?(“忠毅”二字是全文的眼,“逸事”是紧扣“忠毅”来选材成文的。)(学生答不上来,直接问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表现左光斗怎样的品质?)

  (四)写了左忠毅公哪些逸事?这些逸事是如何体现“忠毅”的?

  1左光斗提拔史可法。 微行出访,为国求才。(忠)

  2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 受尽酷刑不屈服。(毅)以国事为念,保全人才。(忠)

  左光斗几经酷刑,身陷绝境,能与史可法相见,当有许多肺腑之言需要倾吐,然而他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唯以国事为念,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这是何等刚毅的性格!

  (五)第三段写的是史可法,又不是左先生,这是不是没有扣题呢?

  写史可法勤于军务,忠于职守。其实就是史可法继承左光斗“忠毅”的志向(对应第一段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侧面烘托与1、2段的正面描写相结合,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师:作为一写人叙事的散文。紧紧扣住“忠毅”这一人物的特点来选材、叙事,文章显得环环相接,井井有条。这也是的一大特色,在写记叙文时,同学们值得借鉴。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大特色。先请回答这个问题。同桌或前后之间可以朗读交流。

  三、特点。

  (一)你认为中刻画人物精彩之处是哪里?为什么精彩?

  第一段:几个动词。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改为“关门”是否可行?)。

  第二段: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呜咽,沉痛)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⑿,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⒀,吾今即扑杀汝!”(深怕史可法看望他被奸人所害,怒赶史可法。语调要高亢、愤怒。)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此处请学生朗读。

  第三段:动作、外貌、语言。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⒄外。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⒅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谥号:忠烈。对应第一段“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二)师:精彩的共同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大家从肖像、语言、行为的正侧两面描写上,品到了真味,大家真感动了。面对黑暗势力绝不低头的铮铮铁骨,以国事为念毫不顾惜个人生死荣辱的碧血丹心,左公的永远值得我们学*与弘扬。让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齐诵其中的部分。(生齐诵“一日……皆铁石所铸造也”。高亢激昂)

  课堂结束。

  教学目的:

  1、通过学*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本文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选择典型事件和典型细节来刻划左光斗的性格。

  教学难点:

  句子中“于”、“之”的省略。

  教具:

  小黑板一块(供出示“巩固练*”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

  1、提问:题目中的“忠毅”是何意?“逸事”指什么?

  提示:“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大臣死后,朝廷给他的封号;“逸事”指散失而不见于正史的事迹。

  2、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左光斗的两件逸事。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左光斗的学生史可法的事迹。从而衬托左光斗。

  第三部分(5自然段)写逸事的来源,强调了真实性。

  二、讲析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学生对照课文注解自己口译,圈出不理解的词和句

  3、师生共同讨论并强调一些词、句:

  从数骑出:从,使……跟从

  视学京畿:即“视学于京畿”,省略介词“于”。

  叩之寺僧:即“叩之于寺僧”,省略介词“于”。

  则史公可法也:(他)就是史可法,省略主语。

  即面署第一: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史朝夕狱门外:史可法早晚守候在狱门外,省略谓语。

  旦夕且死:且,将,将要,副词。

  卒感焉:焉,于之,兼词,狱卒被他感动了,被动句。

  则*地倚墙而坐:*,以……为*,名词作意动词。

  老夫已矣:已,(快)完了。

  4、指名口译

  5、依次讨论以下各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保存精英,是虑及国家的前途。这深沉的爱国精神贯穿前后,映照全篇。

  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划左光斗的。

  提示: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右分为四个环节: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风雪严寒”左光斗四出奔波,

  觅才“从数骑出”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

  “解貂履生”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在“公

  惜才“为掩护”阅毕”后出现,左光斗怜才之意一目了然

  “瞿然注视”这两个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

  选才“面署第一”了左光斗对人才的赏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