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13 08:57:47

《画杨桃》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练*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学*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第三课时

  复述比赛,完成练*

《画杨桃》教案设计2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

  《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具体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一)画

  1、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2、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3、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4、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二)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1、(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2、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3、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三)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

  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a、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b、画蛇添足的故事。

  c、三个画师的故事: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

  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

  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

  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板书: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

  角度?

  轮流坐?

  相似?

《画杨桃》教案设计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在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从一件事情中引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弄清事,清的来龙去脉是领悟其中道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旬与句的联系,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写句子。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自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画画。)

  2、今天,“我”有机会画画了,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深入学*课文,理解课文。

  1、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我感觉看到的杨桃不像*时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2、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看见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当我把这幅图交出去的时候,同学和老师的表现怎样?

  (同学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但是老师的态度不一样。)

  4、老师是怎样做的?(首先,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接着,请觉得好笑的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让他们也从我看杨桃的角度去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杨桃真的像个五角星;最后,老师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

  5、老师在这样做的过程申,神情有些什么变化?请找出重点词语。(神情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6、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了我们什么?(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7、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你从中懂得了什么。(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理解最后一段。

  1、读课文,这段讲了什么?

  (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2、找出重点词语,体会在句中的作用。(教诲、一生受用。)

  四、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要说明什么?(写课上对着实物做写生练*。说明看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不一样,甚至不像原来的物品,是合乎情理的。)

  2、怎样背诵最后两个自然呢?(先熟读课文;再抓住两段中的重点词语,深入理解;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就不难了。)

  3、先口头练*说句子,在说的基础上再写句子。

  五、巩固练*

  1、同桌互背课文,再请几位同学背给大家听。

  2、怎样做写句子的练*呢?(先读课文中的句子,体会一下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考虑要写的内容;最后再动笔写。如:不像……而像…不要……要……都是从两种事物中否定一种,肯定一种。)

  作业设计:

  A:把自己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尽可能详细的写下来。

  B:说说学*课文后的感受与体会并完成句子练*。

  C: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完成句子练*。

  板书设计:

  5

  画杨桃

  我看

  不像……而像……

  角度不同

  同学

  大笑

  相信自己的眼睛,

  父亲叮嘱

  不要想当然

  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老师

  严肃

  和颜悦色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1)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3篇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练*说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学*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3、学*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4、学*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四、检查预*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五、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六、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七、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反思

  在上《画杨桃》这一课中,我是这样实施教学过程的:

  1、角色朗读,理解内容。

  这篇课文里的对话很多,而且又要抽出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所以我并没有展开来读,而是抓住课文里很特殊的两组句子比较后再来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2、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

  3、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这节课的最大不足是:我对我们班的学生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去质疑,都是我在不停地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回答得还不错。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讲老师的话时自己脉络不是很清晰,导致这部分占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学*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朗读

  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师:读读这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指读,听出了什么?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文中节选的,同学们体会的对吗?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

  板书课题:画杨桃

  二、透过这两段对话,可以让我们再次回想到文中的场景,

  那节图画课上(出示: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读,师:怎么看就是认认真真地看?位置、角度?(正对着我)板书:看(认认真真)

  师:怎么画就是老老实实地画?(看到的根本不象*时看到的那样)板书:画(老老实实)既然这样为什么还那么画呢?

  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师;父亲说的话在哪?读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什么是叮嘱?你来叮嘱读这段话,你来叮嘱…你来叮嘱…你要强调什么?(是…就…不要想当然)怎么就是想当然?想当然会怎么样?父亲这样叮嘱我,我又是如何做的?再读那句话

  三、当老师看了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画的杨桃之后怎么做的?老师的做法与同学们有何不同?

  指读(生读)审视?会怎么审视呢?审视之后神情严肃了有时为什么?

  老师让同学们也轮流看了,能形容他们眼中的杨桃吗?

  出示实物,能形容你们眼中的杨桃吗?

  出示:

  1、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2、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读读说说,此时再读这句话你能了解他们想法吗?

  四、刚才表情严肃的老师现在又如何呢?(和颜悦色地说)你认为老师说这段话了时候会是怎么样?(和蔼地、亲切地、面带微笑地)对了,这就是和颜悦色。谁来学着老师和颜悦色地读读,指读

  师:你想告诉同学们什么?(生说)老师是很条理地说的,我们一个一个地看

  a、角度不同我们回顾课文找文中,我画杨桃时的角度。读读,不由让我想起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的确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b、不忙着发笑什么是忙着?(想都没想,没有站到别人的角度去审视)

  c、看到…就…听听是否很很熟悉(爸爸说过)的确真的很像

  出示:老师的话和父亲的话对比读读,你觉得哪像(做事情要事实一致、与事实相符,不能想当然)

  师:是啊,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教我们做事要与事实相符这些教诲怎能不使我受益终身呢?

  教学反思:

  上完《画杨桃》一课,步履轻快地走出教室。是那杨桃诱人的清香,还是孩子们那喜悦的眼神,让我的心如此灿烂?

  《画杨桃》一课,如果按照*常的教法,肯定很枯燥,没什么可以说的,因为文章内容看上去并不难懂。可是要真正读懂它也并不是件易事。怎样设计既能有新意,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容易学懂呢?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我特地从水果市场挑选了一只杨桃。并有意将杨桃放在教室的中间,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去画自己看到的杨桃。学生兴致很高,都静静地画起来。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有意请学生朗读课文中能够指导正确作画的有关句子。这样边读、边看、边画的过程,非常明确地向学生表明了作画的目的并不是练*绘画,而是通过 “画”这一手段、这一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课文所讲的事实,并进一步理解这些事实所蕴涵的道理。人们要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必须像课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想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须像文中的“我”那样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些道理,经过读书思考与实践体验的结合,学生理解较深,学*效果很好。

  为此,我以为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当然对我们老师也是有益的,成功的课堂会让我们的心儿幸福得像花儿开放……

《画杨桃》教学设计及反思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强化积累意识。

  2、诵读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学会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教学重难点

  品读老师的话,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

  教学准备

  实物杨桃,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杨桃资料等。

  教学过程

  课前课,由老师向学生问好谈起。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去夸奖老师、同学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这种水果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老师从大卖场买来了两个杨桃,请仔细看一下(看后,摆放在讲桌上),杨桃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种水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一件与杨桃有关的事,请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你们已经预*了课文,谁能说一说通过预*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相信,今天再读课文,你肯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画下来。

  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一说。

  默读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重点段落

  谁愿意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这一环节有随机性,根据学生思路、感悟随机进行教学。但有一点,品读老师的话,应放在读懂中间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对老师的话的领悟,就没有根基。老师此时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整教案。)

  1、品读父亲的话。

  a、指读名,能说说吗?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谁还想说说你读懂得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严中充满关爱、认真,它反复叮嘱。

  师随机板书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b、自由练读。父亲怎样说这段话的?看大屏幕自由练读。

  c、指名读。认真听他那里读的好?

  d、评完后赛读。

  e、最后齐读,记住父亲的话。

  我记住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看大屏幕,自己读读下面两句话,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

  2)我看,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说。一生读,其他生听再体会,再说区别。

  师小结:少了“认认真镇,老老实实”表达的意思就大不一样,所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方法。

  2、略读中间对话。

  老师为什么要说这一段话?引导学生先读中间对话部分。

  中间对话部分,你们想怎样读?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中间部分。边读边品味,怎样读出滋味。

  分角色朗读。从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

  师: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我们再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最后指生,脱离课本向学生讲好这段话。

  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

  齐读最后一节。

  四、拓展延伸

  老师、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那么“我”到底懂得了什么?

  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懂得了什么?

  教学反思

  《画杨桃》是一篇经典的叙事性文章,有完整的记叙文六要素,学生在预*时,基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便让学生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几乎全部学生都能做到。

  在第二课时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积极性,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说话能力,因此,我打破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惯用思路,而是抓住六要素中的“人物”这一要素,让学生小组讨论最喜欢哪一个人物,引导学生在评价人物的过程中,向中心靠拢,更深入理解文章中心。

  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父亲、“我”、同学和老师。在学生汇报时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我”和老师。当学生汇报“我”时,我便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写“我”的部分,我便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到蛛丝马迹,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当学生汇报其他人时,我也基本按照这种思路。但学生都不喜欢同学,因为他们还不能够看出同学身上也有可取之处——知错能改。于是,我用过渡语“你们怎么都不喜欢同学啊?为什么呢?”,引导学生关注这个他们不喜欢的人物,体会同学从嘲笑到承认错误的心理变化过程。当学生理解了同学的“可取之处”时,我引导学生说话,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同学,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学生既能明白知错能改的重要性,渗透了德育,又能让学生在承认错误的过程中理解不同角度看事物是不同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实事求是,向中心靠拢。

  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后进生却无话可说,是因为这样发表见解对他们太难,还是他们更喜欢传统课堂老师满堂灌呢?这值得我去思考,但这种让学生说,让学生发表见解的方式,我是不会放弃的。我会尽量协调这些教学中的矛盾,让学生,让自己更进步。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2)

——《画杨桃》教案设计范文五份

  《画杨桃》教案设计 1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 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学*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第三课时

  复述比赛,完成练*

  《画杨桃》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练*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学*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 、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第三课时

  复述比赛,完成练*

  《画杨桃》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想教育: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一)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严肃和颜悦色

  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 教诲 叮嘱

  28 画杨桃 审视

  老师 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画杨桃》教案设计 4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不像……而像” “不要……要……”写句子。

  3、 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学*本课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忆字形。

  3、 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

  1、 读生字,口头组词。

  2、 读课文,练*按内容分析,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部分内容。

  1、 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讲的是什么?

  2、 读父亲的话,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二、理解第二部分内容。

  1、 在图画课上,老师让我们画什么?我的座位在哪儿?有什么感觉?

  2、 从哪些词语看出,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3、 当我交出去的时候,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各是什么样?

  4、 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5、 读老师说的话,看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 读读老师和父亲的话,从中懂得了什么?

  三、理解第三部分内容。

  1、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联系学*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拓宽思路。让学生来介绍。

  四、总结全文。

  五、指导背诵课文。

  六、教学心得:

  《画杨桃》教案设计 5

《画杨桃》教案设计范例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3)

——《玲玲的画》教案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玲、祥”等8个生字,会写“叭、玲”等9个字以及“楼梯”和“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了解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视频《玲玲的画:范读》,课件《玲玲的画:生字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⒈谈话激趣

  ⑴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

  ⑵齐读课题,学*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读文识字

  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⒉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⒊合作学*

  (1)桌合作学*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生字。

  ◎教师引导:*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4)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看视频听范读,纠正读音。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

  四、指导观察、练*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以上过程结合课件《玲玲的画:生字学*》辅助完成。

  第二课时

  一、游戏激趣、复*生字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

  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四、做一做:完成课后练*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目标】

  1、会认“玲、详”等15个生字,会写“评、奖”等10个字,会写“评奖、时间”等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等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讲述故事。

  3、读懂爸爸说的话,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

  学会讲述故事;懂得肯动脑,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及其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

  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她的名字叫玲玲,她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可是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件不高兴的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

  (板书:5玲玲的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谈话的形式,引起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音

  注意“幅”是第二声,读“fú”;“叭”要读“bā”。

  注意读准后鼻音“玲、评、另、并”。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玲、详、幅、评、叭、脏”。如,“玲”中王字旁表意,和“玉”有关,“玲玲”是玉器发出的声音,“令”表示读音。“详、评”言字旁与“语言”有关,“幅”,巾字旁与纺织品有关,“叭”口字旁的字跟嘴巴、语言、声音有关。“脏”月字旁的字与身体各部分有关。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玲玲、详细、端详、催促、催人、弄脏、脏了、懒惰、偷懒、糟糕、糟了、肯定、肯去

  (重点指导生字:*舌音“催、脏、糟”,前鼻音“懒、肯”后鼻音“玲、详”等。)

  (2)学*多音字:兴(xīng xìng)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我家走失的狗又回来了,我很高兴。

  在这里,“兴”读“xìng”,意思是“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还有一个读音是“xīng”,意思是“兴致”,组词如下:

  兴xīng(兴奋)(时兴)(兴旺)

  xìng(高兴)(扫兴)(兴冲冲)

  ②读一读:

  明天去春游,我兴(xīng)奋得睡不着。

  (3)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看谁摘得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4)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意①仔细地看。②端庄安详。

  端详①指思考、记忆等能力。②指意识。

  脑筋满足自己的愿望;符合自己的心意。

  (5)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主学*字词,解决了阅读障碍,训练了学*生字的本领,增大了识字量。】

  三、再读课文,初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义内容,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

  (2)自由读文,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师总结。

  课文写了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添了几分家的温馨。

  四、学*“会写字”

  画幅评奖候报另及拿并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幅评奖”。

  形*字比较:候—侯奖—将另—别及—级报—服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奖、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幅评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候、画、拿”,学生练写。

  重点指导“候、画、拿”的书写。

  “候”;左右结构,短竖起笔与“亻”的撇、竖相接处持*。

  “画”半包围结构,写时注意先写完“田”再写“凵”,“田”写的稍小一些,下半部分包住“田”的一半。

  “拿”字注意上下两部分写得扁一些,“手”的第一笔撇写在横中线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生字的书写,尊重学生的认知,先观察、讨论再补充,范写,接着描红、临帖,最后评价指正。是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

  五、分类积累,练*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得意伤心满意

  2、练*运用:练*用“得意伤心满意”说话。

  玲玲的画画好了,她很(得意),可是不小心,弄脏了画,她又非常(伤心),在爸爸的引导下,她把弄脏的部分添上几笔,画变得比原来更好了,玲玲很(满意)。

  六、课堂小结

  这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小朋友——玲玲,还认识了许多生字新词朋友,并且很快认识它们,会写好这些生字宝宝。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体会人物的心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

  2、通过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读了课文中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运用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文,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玲玲的画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主读文,画出相关语句。

  思考问题,小组交流。

  代表发言,汇报展示如下: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板书:弄脏)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板书:脏地方画小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

  玲玲明天要去参加评奖的画,一不小心弄脏了。在爸爸的帮助下,玲玲在原本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具体学*打下基础。】

  2、自读课文,想一想:玲玲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把代表玲玲心情变化的词语用“——”划出来。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

  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满意地笑了。

  3、玲玲开始对自己画的画满意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参加评奖了。”

  你从“得意地”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得意地”写出玲玲对自己的画非常喜爱,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

  4、当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爸爸是怎么说的?

  出示:爸爸拿起画,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仔细”一词说明了什么?(“仔细”说明爸爸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

  玲玲听了爸爸的话后是怎么做的?

  出示:“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想了想”说明了什么?(说明玲玲在动脑筋思考。)

  被修改后的画是什么样子的?(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板书:更好)

  你能写出ABB式词语(如:懒洋洋)吗?

  乐呵呵笑哈哈金灿灿

  5、玲玲的心情先是得意,后来伤心,最后满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玲玲得意是因为对自己的画很满意;伤心是因为把画弄脏了,重新画有来不及;满意是因为在爸爸的启发下画了一只小花狗,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

  6、爸爸看到玲玲把画改好了,是怎么说的?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孩子。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1)怎样理解爸爸的话?

  (爸爸的话告诉我们,不能把一些没做好的事看成坏事,因为坏事也能转化成好事;另外,遇到做不好或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去弥补。)(板书:坏事能变成好事动脑筋弥补)

  (2)你从爸爸的话中悟到了什么?

  (我从中感悟到坏事有可能会变成好事,所以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时不能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

  【设计意图:学会从文中寻找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并指导感情朗读。训练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是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学画画》

  听读《学画画》,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把儿歌读下来,有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自己画一画,感受画画的乐趣。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玲玲不小心把画弄脏后,在爸爸的指导下在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效果很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能变成好事。

  五、学*写话方法

  学一法: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

  举一例:老师走进教室,宣布获奖名单:李博、黄强……我一听,这不是我的名字吗?“我竟然获奖了,回家后我一定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夸奖我的,我真高兴啊!”

  练一练:用心理描写写一段话。

  示例:看着满地的碎瓶胆片,我紧张得张开了嘴巴,呆呆地站在那儿,心理忐忑不安:万一爸爸回来发现了,一定会狠狠批评我的。

  六、课堂小结

  本文语言朴实,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七、主题延伸

  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解决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有一次,我不小心,把妈妈送给我的小猪猪储蓄罐打碎了,我很伤心。看着这些彩色的碎片,我突发奇想,把这些瓷片拼成漂亮的茶花图案,不是很好吗?于是,我找来一张厚卡纸,按自己的设想开始拼起来,很快,插花图案拼好了,爸爸妈妈都夸我心灵手巧,我高兴极了。

  八、当堂检测

  九、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22)

  弄脏坏事

  玲玲的画脏地方画小花狗动脑筋弥补肯动脑筋

  更好好事坏事能变成好事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中,首先是初读,重点落实字音,结合字形和实际初步理解字义,再由词到句,由句到篇,循序渐进,体现低段教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理念。最后练写字词,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并说说自己的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要注意的地方)后再书写生字。又一步步有效地指导抄写句子,不光要注意写准字形,更要注意一句一句地抄写。就这样,紧紧咬住字词不放松。

  2、抓主线,帮学生理清思路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得意(画好作品)———伤心、着急(弄坏作品)———满意(画更漂亮)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在课堂伊始,我就引导学生理出了文章的情感线索,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这条线索,使全文脉络清楚,豁然开朗,拨云见日般明了了。

  3、爸爸的话是文章的主题,我设计“玲玲改画后心情是那样的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什么呢?”在学生交流后,“这正如爸爸所说的……”再读、背爸爸的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不足之处:

  学生在总结课文的启示时,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抓住关键词句去总结,语言不够干练,概括能力比较弱,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玲玲心情情感的变化,以及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懂得在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

  教学难点:

  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过程:

  复*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课《玲玲的画》这篇课文。

  (一)、复*生字

  1、 师:首先请同学们复*一遍我们上节课所学过的生字。

  2、(1)CAI出示生字:

  (指名读,每人读一排;齐读,每组词读两遍)

  (二)、写生字

  1、师: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么多的生字中,有谁发现了哪一组词非常特别,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快?

  (学生汇报)。

  2、对了,看这两个字“脑筋”,就是我们今天要求会写的生字。

  3、先请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然后跟大家一起交流。

  a、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左窄右宽、上宽下窄)

  b、两个“月”字不一样;

  师评价: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很能发现问题。

  4、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到黑板,舒老师把这两个字示范一遍,也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写。(写时一定要让学生说笔画顺序)

  5、同学们,你们也想不想自己写一写,那好,请把你们的书轻轻地翻开到第118页,照老师刚才的样子,把“脑筋”漂漂亮亮地送到田字格里去。同时在我们写字时一定要注意写字姿势哦!

  6、展示与评价

  a、谁愿意把自己刚才写的字与大家分享呀?

  b、师生评价(2名学生)

  7、小结:

  看到大家刚才那么认真的写字,老师相信你们在写的时候也一定动了脑筋!

  朗读感悟,学*课文

  (一)、提问设疑

  昨天同学们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学生汇报)

  说得可真好,我们表扬他“顶呱呱”。

  2、师小结:

  玲玲在这篇课文里一共画了两次画,(CAI出示两张图片)请大家看一看,哪幅图是第一次画的,哪幅图师是第二次画的呢?

  3、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张画,玲玲要画两次呢?接下来,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

  4、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并且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

  (二)、学*第一幅图

  1、师: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了玲玲第一次画画,你们找到了吗?

  (指名读1,女孩子读1)CAI出示第一自然段

  此时,玲玲的心情怎么样?

  (满意)

  玲玲为什么满意呢?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看看她的画?(CAI出示玲玲的画)

  5、好吧,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你觉得画得怎样?

  6、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很——满意。

  板书:满意

  7、 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赶快在这一段中找到这个词语,并用铅笔把它画出来。

  A、CAI(端详)点红色 。

  B、那“端详”是什么意思呢?

  C、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

  D、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详呀?老师演示。生回答。

  E、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玲玲把画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F、现在我们全班同G、学都来当玲玲,H、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

  8、谁能读好这句话?

  9、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10、过渡:

  玲玲的画画得这么好,为什么还要画第二次呢?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的4-8自然段。其他同学请想一想:为什么玲玲还要画第二次呢?

  (三)、学*第二幅图

  1、谢谢你们的精彩朗读。其他同学找到答案了吗?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是呀,真可惜,正当玲玲准备收拾东西睡觉的时候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 (板书:哇地哭了)

  3、这时,如果你是玲玲,你会想些什么?

  4、怎么办?(指名回答)

  (哦,原来是爸爸提醒了玲玲,说了什么呢?“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5、玲玲后来又画了些什么?

  (1)、CAI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2)、所以,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满意地——笑了。

  (板书:满意地笑了)

  6、现在请全班同学也带着满意地心情,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吧。(CAI出示8自然段)

  (四)、比较两种不同的心情

  1、CAI出示第四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请学生自由读。

  2、比较两个“满意”的意思是一样的吗?

  3、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

  右边两组读第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五)、感悟、体会爸爸的话

  1、看到了玲玲满意地笑容,这时爸爸说了些什么呢?(指名读2)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同学们,坏事在课文里指的是什么事情?(板书:坏事)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4)

——《画杨桃》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 “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附:板书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本课“壶、蕉、廓、嘻”等ll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学*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 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 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

  四、学*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画杨桃”这—部分 (2 — 5 自然段) 。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 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第 6 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第 7 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 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5)

——《画杨桃》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继续练*复述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叮嘱、审视、和颜悦色、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练*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复述课文,体会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书中的两段对话,研究有感情朗读。

  (一)、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二)、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评议。

  3、从这两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前面说得肯定,后面比较犹豫)

  引入:这两段话是从画杨桃这片文中节选的(揭题),同学们体会得对吗?读得对吗?又为什么会有这么两段相似的对话呢?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读后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4、小组交流。

  三、三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说,师生讨论)

  4、说说段落大意。

  四、再次研读两段话语。

  第二课时

  引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画杨桃这么一件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懂课文,进而复述这部分内容。

  一、复*学*提示

  1、师问:怎样复述课文?(指名回答)

  2、既然复述时要抓住重点词句,那么我们就先来找出重点词句读一读,理解意思,再进行复述。

  二、研读课文,理解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圈圈点点划划写写。

  2、小组交流意见。

  3、全班交流,重点理解

  A、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是:

  (1)、我的座位在前排的地方。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B、同学们怎么笑

  (1)、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2)、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C、老师怎么做的

  (1)、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2)、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

  (让学生从中懂得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三、练*复述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说一说

  2、小组互说,选好参赛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哈哈大笑、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相似、受用”等词语。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段。

  3.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

  4.继续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题质疑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例:(1)谁画杨桃?(2)怎样画杨桃?(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

  (四)理解词义。

  1.查字典理解词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知道本文写的是“我”在图画课上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引得同学们大笑。老师仔细观察后,肯定了我画的内容是对的,并讲明了道理。

  2.让学生自读课文,标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提出质疑。

  (六)作业。

  1.写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词,指导规范书写。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杨桃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同学回答,出示课后资料袋里的文字解释)。

  2、今天,我们要学*一篇与杨桃有关的课文《画杨桃》。生齐读课题。

  3、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呢?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4、(出示课件)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示读准生字字音,通过并联系下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课件出示词语)

  叮嘱前排靠边准确审视讲台神情严肃

  半晌轮流和颜悦色熟悉角度相似教诲

  生字推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生字词大家认的很好,我们再来看看词语理解的情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教师引导规范表达)(课件出示)

  想当然严肃教诲和颜悦色

  审视熟悉受用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大家刚才认识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起课文来肯定比刚才读的好,咱们再来读课文,看看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课文中图画课上的事从哪儿开始到那儿结束?(老师引导,学生回答)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学*下面每一部分。)讨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父亲教我画画时叮嘱我要按事物本来的样子画。

  第二部分(第217自然段)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五角星,被同学取笑,老师教育大家的事。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父亲和老师的教诲是我一生受用。

  2、课文内容咱们这节课就学到这儿,大家来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大家来看看本节课要会写的字,那些字较容易写错,和老师一块儿来学*学*。把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强调。学生书写,老师巡视。

  五、课外作业。

  1、摘录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

  2、造句。

  不像而像

  不要要

  是就

  和颜悦色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课文。

  1、提出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导。

  3、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二、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完成课后练*第二题。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指名回答问题。(“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及老师、同学们的反应写得真实、具体。)

  四、讨论思考练*第三题。

  1、指名读句子。

  2、说说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五、完成课后练*第四题。

  1、指名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两遍。

  4、指名说“叮嘱”“教诲”的意思。

  5、学生口头造句。注意纠正错误。

  6、学生书面造句。

  板书设计:

  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父亲 老师

  教诲

  教学目标: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6)

——《画杨桃》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 “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附:板书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本课“壶、蕉、廓、嘻”等ll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 教师 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 看了看 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学*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体会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反映出的深刻道理。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l、学会读、写本课 13 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 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 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 ? 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

  四、学*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画杨桃”这—部分 (2 — 5 自然段) 。

  1、默读第 2 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 ?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 ”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 ? 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 ? 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 ? 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 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第 6 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 ?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第 7 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 ? 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 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 ? 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 ? 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

  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

  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附:板书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2.学*本课“壶、蕉、廓、嘻”等ll个生字,理解“寂寞、紊描、叮嘱、轮廓、如实、椭圆、尖削、教诲、一丝不苟、面面相觑。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

  3.学*掌握阅读的一般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学*有步骤地读懂课文。

  2.通过“我”回想起父亲的叮嘱,在写生课上如实地把杨桃画成五角星,老师批评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的事,从而悟出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能歪曲事实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出示实物杨桃,简单介绍。

  二、自读指导

  (一)整体感知

  1.通过预*,我们知道了文中有一句父亲教育我的话。

  出示: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画歪了它的模样。

  2.理解这句话中的“对象”是指什么?

  3.父亲说的“想当然“究竟是指什么呢?出示自学课文的步骤,理解父亲的话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二)按三个步骤学*课文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

  “我”在初学画画的时候,父亲叮嘱“我”画画要忠实于素描对象。“我”在一次写生课上,想起了父亲的叮嘱,将杨桃如实地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老师看了“我”的画后批评了那些嘲笑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我”因此悟出了道理。

  ①对照课文说说主要内容。

  ②这段话共几句?根据四句话概括小标题。

  板书:学画——画画——评画——悟理

  3.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4.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我”初学画画时,父亲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

  第二段(2-7):在一次图画课上,“我”想起父亲的叮嘱,把所见的杨桃如实地画了下来。

  第三段(8-26):老师批评了那些对“我”*作嘲笑的同学,并教育大家要忠实于写生对象。

  第四段(27):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5.小结读懂课文的第一个步骤。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学,小组学*,体会中心

  1.自学。

  ⑴快速熟读课文,用“——”找出父亲教育我的这句话。

  ⑵轻读有关小节,想想父亲的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要求:先核对找到的语句,读一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并理解。

  ⑶交流,父亲的话在文*出现了三次。指名朗读句子。

  ⑷用小标题形式总结出父亲的话分别是在“病休学素描、复课画杨桃、老师评我画”时出现的。(板书)

  2.小组学*

  ⑴用“——”找出有关语句,想想讲起或想起这句话的原因。

  ⑵交流:

  第一次:

  1.抓住“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要我忠实于素描对象,一丝不苟,从轮廓到光线的明暗层次,都要尽量准确。”

  2.抓住“忠实于、一丝不苟”来理解父亲说的“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

  第二次:

  1.抓住“忠实于自己的眼睛和物体的状貌,把自己所见如实地画出来,别人会相信那是杨桃吗?我要不要按自己想象中的模样去画呢?”

  2.理解“如实地画”就是“按自己所见的状貌去画。”

  3.朗读:“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那五棱杨桃的轮廓就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了。”与想象中的形状作比较,让学生再一次理解“想当然”的含义。

  第三次:

  1.抓住分析老师的教导:“我们都应该忠实于写生对象,不要惟恐别人说它不像杨桃,而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用曲线划下。

  2.出示:父亲说的“看见的对象是怎样的就把它画成怎样”就是老师说的忠实于写生对象;父亲说的“画歪了它的模样”就是老师说的故意画成别人承认的样子。

  3.看的角度不同,()也就不一样。因此,当我们看见(),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我们应该()。看到是什么样的就()。

  五、拓展练*,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与课文有关的其他知识。

  第三课时(略)

  板书设计:

  23、画杨桃(看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我教师几个同学

  (想起父亲的话)

  认真看、老实画看了看哈哈大笑

  审视()

  神情严肃

  和颜悦色

  相信自己的眼睛!换个角度看问题!

  课后反思:

  应该说今天这两节课还是给我带来了快乐,因为它使我有了很强的成就感,我终于敢上自己以前不敢上的“以事述理”的课文了。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但起码在设计和操作上比以前有进步。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得比较好的是:

  1、能始终把学生放在学*活动主人的位置上;

  2、能根据新课程标准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3、评价用语比较到位,所以学生能顺着我的思路“走”。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1在质疑的环节中教师应有效引导学生提问有研究价值:以后可以想这样,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几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有些学*活动没有做到有始有终:如提出让学生合作学*,但在汇报交流时却没有引导学生以合作形式交流;

  3、教师对教材的深挖还是不够,对一些重点词汇自己都没有仔细琢磨,心中没有明确的定义,导致在引导时不明确。

  只关注大处,不琢磨小节,始终是我性格的弱项,这也反映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当中。以后我要从关注细节这方面完善我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因此,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叮嘱意思是一样的。

  朗读别人想象中的杨桃形状与不同角度看杨桃的形状的句子。

  (3)熟读,领会中心。

  总结延伸

  ⑴指名读第四段,“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还可以指什么呢?

  ⑵让我们朗读全文,领会文章的中心。

  交流出示课文中心:

  做任何事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不为别人的评论所左右。

  师:文中父亲叮嘱的反复出现,对表达课文的中心思想起了强化作用。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画杨桃》,了解了读懂课文的三个步骤:

  (1)初读,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2)细读,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3)熟读,领会中心。

  四、完成课后*题2(1)

  和颜悦色—面不改色:脸色

  色彩:颜色。景色:景象。

  略微—略有所闻:大致

  侵略:掠夺。省略:省去,简化。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词语注释:

  寂寞——孤单冷清。

  教诲——教导;教训。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和颜悦色——颜:面容。色:脸上表现的神气、样子。形容态度和蔼亲切。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学*活动中,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系,学会系统思考。

  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观念、换位思考的思想观念以及尊重他们感受的思想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部分

  教学难点:理解教师所说的那段话。

  三、教学方法:

  整体阅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杨桃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理解课文

  第三课时:字词训练,给课文分段

  六、过程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

  出示“智慧树”,提出自我评价要求。

  二、揭示课题:23、画杨桃

  三、检查学生预*情况:

  1、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流利程度展开评价。(头两个自然段全班合作检查,后几个自然段同桌合作检查)

  2、说说自己觉得在预*中遇到的困难,如:不容易读正确的生字词、不理解的词语,展示在黑板上,教师权衡,能马上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马上解决的先留下来在理解课文时合作解决。

  四、理解课文:

  1、通过引导学生专心阅读课文(阅读方式可以多样化——快读、默读、小声读、略读),解决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2、抓住人物对话部分,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

  (1)、出示重点句子,读一读。

  (2)、问:你认为这段话中的那部分使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3)、出示诗歌《题西林壁》,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老师选择在理解完老师所说的话后出示这首古诗?

  (4)、出示填空题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大家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1)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2)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3)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4)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唱得比较轻。

  (5)有些地方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6)唱的速度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板书:画杨桃)

  3、用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快速读——感知内容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比赛快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表演读——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四、填空读——语态想象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五、背诵读——主旨领会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六、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词语意思;课文写法;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张田若先生说得好:“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在本节课设计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产生灵感,在读中自我感悟,在读中放飞个性。打开学生思接千载的想象通道,使其才思敏捷,让其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飞扬。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本课生字新词,练*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教学思路: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教学用具: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前预*: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 “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运用到实践中去。)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说话。如:


《画杨桃》教案设计3篇(扩展7)

——画杨桃语文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要认识的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2个。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诲”读huì,不读huǐ。

  3、识记字形: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肃:笔顺,悉:上部不是“采”。提醒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叮”和“钉”、“订”;“幅”和“副”、“诲”和“悔”;“晌”和“响”。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老师和父亲说过的道理都是让我们能够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文本中学生和老师的态度变化,体会其背后的原因,悟出本篇课文的主题。通过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朗读,便能感受到这些标点背后的含义,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学生和老师态度的变化,感受标点背后的含义,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做事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这样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教学准备:

  在纸上写好师生对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课咱们学第十一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一、检查预*情况。

  1、听写词语,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订正。注意“叮嘱”的“嘱”又下部分的第七笔是竖;“肃”的笔顺;“悉”的上部不是“采”;“晌”是日字旁;“诲”是言字旁。

  2、同桌读词语,然后齐读。

  3、同桌检查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梳理课文内容,理解父亲的话。

  1、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为了说得明白,要先弄清每段讲什么,或意思相*的几段合起来讲什么。

  (1)指名读第一段,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指名回答,“叮嘱”什么意思?谁叮嘱过你?这段讲的是什么?(父亲叮嘱我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齐读第一段。

  (2)“我”记住父亲的叮嘱了吗?自己读第二段,画出关键词,指名概括段意。

  (3)当“我”看到杨桃和*时的不一样时,父亲的叮嘱在耳边回响:(生读父亲的话)当我画完,觉得画得很准确,心里会想:(生……)

  (4)这段是讲课上我画杨桃,还有那些段落是讲这个意思的?请同学们自己读剩下的部分,也画出交流汇报。

  (5)最后一段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学生练*连起来说课文的内容。

  三、提出疑问,再读课文。

  1、自己选一种方式读课文,都到哪有什么问题在旁边记上。

  2、汇报,互相解答。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画杨桃》。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1、听写:叮嘱、教诲、一生受用(强调写字姿势)学生齐读订正。(把铅笔本子收好)

  2、过渡:什么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指名说说。)课文的结尾这么写的,谁来读?这教诲指的是什么?指名说。(父亲和老师的话就是对我的教诲)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父亲叮嘱我: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板书)那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很相似,你读读老师的话,有哪些意思?

  3、学生读老师的话,初步理解。

  老师的话里和父亲相同的是——

  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准确吗?用老师的话来说明。(指名说)我按照自己看到的去画对吗?用老师的话说,用父亲的话说。我们一起读读老师的话。

  二、读三到十七段,体会老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

  1、师生合作读三到十七段,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

  老师的话,那些忙着嘲笑的同学,一开始明白吗?后来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三到十七段,你会有发现的。老师读老师的话,谁读叙述,大家读同学们的话。没提示语的地方能分清谁说的吗?

  2、交流。学生回答时让学生说清从哪句看出的,想象同学们的心理说话练*。读出感情。

  3、体会老师的态度变化。

  师:同学们刚看到“我”的画时,嘲笑“我”,走到“我”的座位观察后知道错了,这是对比的写法。文中还有这样的对比,你能找到吗?

  老师先是“严肃”的,什么时候变严肃的?

  (1)自己读第六段,画出写老师动作的词。老师为什么这么做?可同学们却是——这又是对比。

  (2)什么时候老师变得“和颜悦色”?谁愿意和颜悦色地读老师的话?

  4、再读老师的话。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指名学生说)“我”听了老师的话,会想——(生……)咱们也要记住这位老师的话,请大家一起读十八段。

  三、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现在,同学们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师:课文结尾说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他一生受用,在她成长的路上,只有画画时才想起这教诲吗?显然不是。遇到什么事她会想到?会怎么做?举个例子,一次她上学迟到了,路上遇到变戏法的看入了迷,忘了时间。来到学校老师问起,她会怎么说?

  你遇到过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吗?(如果学生想不出,老师就给出情境,学生判断怎么做。)

  3、揭示道理。

  师:生活中的事情是怎样(板书:实事),我们就要寻求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板书:求是)。这个“是”不是“是不是”的意思,它是“正确”的意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板书:

  第一课时:画杨桃

  第二课时:画杨桃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写、查、想,做卡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叮嘱、准确、一幅画、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熟悉、教诲”8个词语,会用“不像…….而像……”、“不要……要…..”造句,小学语文:《画杨桃》教学设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通过自身感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结果”,体会其中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理,都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4、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初步学会发现与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养成读书的好*惯。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演示,激趣导入

  教师出示实物——杨桃,学生仔细观察,说出自己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由于所坐位置的不同,观察到的杨桃形状也不一样,使学生对理解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引导初读、自学感知

  1、师生拟定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己确定自己的学*内容,学*顺序,阅读前请同学想一想,初读时你要做哪些事情?(工同完善自学提纲)。

  (1)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认为难读的多读几遍,难写的写一写,还可以制作生活卡片,个别不理解的新词,可用联系生活实际的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2、组织学生按“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对有需要的同学适当指导。

  3、反馈交流

  (1)汇报用哪些好办法学会词。

  (2)展示学生制作的部分生字卡片,并将有创意的卡片收入班级的“资料库”。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出发,让学生的选择学*内容、学*方法、控制学*顺序,强化了学生的全体意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确定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还想解决哪想问题呢?指导学生将所提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确定本节课的学*目标,老师是怎样做的?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做?

  (二)指导细读,感悟语气

  1、探究

  (1)默读研讨。在“我”画出杨桃以后,老师和同学各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指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出重点,词句体会交流,从“不像”….“不….像”。“像五角星”等词语中体会学生态度的变化,“从审视”、“严肃”和颜悦色等词语中,体会老师神情的变化,感悟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从老师最后一段话中悟情悟理,受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教育,受到诲人不倦的真情感染。

  (2)直观演示,运用多媒体演示,先出示两个杨桃的侧面图(即五角星形),然后将其中一个杨桃慢慢旋转,形成教材插图中的图像。直观演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悟到“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这一道理,受到实事求是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精读

  (1)自由练读对话,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使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老师教育学生严中有爱,情深义重。

  (2)小组内研读

  (3)评读

  (4)师生对读

  (5)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3、比读

  (1)引导学生把老师和颜悦色讲的那段话和父亲所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仔细比较。

  诱导:两段放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用“不要…….要….”、“不像…….而像……”这样的句式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感受,多元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与态度。

  (三)倡导诵读,积累语言。

  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两段,也选择自己体会深刻的语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四)总结评价

  1、通过学*,你有哪些收获?(学生从思想认识、知识能力、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对自己的学*活动满意吗?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过程,通过反思生成自己的学*方法,真正做到“学会学*”。

  (五)知识迁移

  1、谈谈学*,生活中一些类似“画杨桃”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后,指导学生用搜集来的事例,集体创办“求实班报”

  教学目标:

  1、要认识的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2个。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诲”读huì,不读huǐ。

  3、识记字形: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肃:笔顺,悉:上部不是“采”。提醒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叮”和“钉”、“订”;“幅”和“副”、“诲”和“悔”;“晌”和“响”。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老师和父亲说过的道理都是让我们能够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文本中学生和老师的态度变化,体会其背后的原因,悟出本篇课文的主题。通过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朗读,便能感受到这些标点背后的含义,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难点:

  体会学生和老师态度的变化,感受标点背后的含义,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做事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这样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教学准备:

  在纸上写好师生对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这节课咱们学第十一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一、检查预*情况。

  1、听写词语,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订正。注意“叮嘱”的“嘱”又下部分的第七笔是竖;“肃”的笔顺;“悉”的上部不是“采”;“晌”是日字旁;“诲”是言字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