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1-11 00:00:00 教案,数学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三)比较例1和例2,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xy =k(一定)

  三、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2、通过今天的学*,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课堂练*

  完成教材43页做一做

  五、课后作业

  练*七6、7、8、9题。

  六、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xy=k(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每本页数×装订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6篇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54页练*十第4~13题,练*十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并沟通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和正、反比例应用题,根据成正、反比例量的关系,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这节课,我们练*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2.基本训练。

  小黑板出示练*十第4题,让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结合第(1)题判断说明:在一个乘法表示的式子里(板书:ab=c),如果积一定,另两个量就成反比例;如果一个因数一定,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另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二、基本题练*

  1.做练*十第5题。

  (1)学生读题。

  提问:按过去的算术解法,第(1)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第(2)题要先求什么数量?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自己做一做。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

  (2)提问:第(1)题是怎样想的?第(2)题是怎样想的,提问:正、反比例应用题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练*小结。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都要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找出两种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再列等式解答。解题时,正比例应用题要根据比值一定列等式解答;反比例应用题要根据乘积一定列等式解答。

  三、综合练*

  1.做练*十第11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还可以怎样说?(第一个圆柱的高和第二个圆柱高的比是4:5,或者第一个圆柱的高看做4份,第二个圆柱的高就是这样的5份)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当两个圆柱底面积相等时,(1)圆柱体积与高成什么比例?(2)两个圆柱体积的比与对应高的比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自己在练*本上列出式子。指名学生口答式子,老师板书(包括用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式子,说说各是怎样想的。说明:按照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有些应用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分数和比例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2.做练*十第13题。

  (1)提问:这是一道什么应用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老师板书)这样解答是怎样想的?(把树苗总棵数看做单位1,单位1的94%是470棵,所以列方程解)

  (2)把树苗总数看做单位l,成活棵数是94%,你还能用比例知识解答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列式理由。

  四、讲解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增加铅以后,铅与锡的比是5:3,有怎样的关系式?根据这样的关系式可以怎样解答呢?请大家课后想一想、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练*,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内容?指出:过去我们学过的先求单一量和先求总数量的应用题,可以用比例知识来解答。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先判断成什么比例,找出数量之间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比值相等或乘积相等的等量关系,列等式解答。解答应用题,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不同的方法做。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十第8、9、10题

  家庭作业:练*十第6、7、12题。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学生练*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3

  教学内容: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观察:在表里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表示正比例关系的是一条什么线?A点表示什么?B点呢?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P49第2题(1)(4)(5)(6)(9)

  六、课后作业

  1、P49第2题(2)(3)(7)(8)(10)

  2、收集生活中正、反比例关系的量并分析。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4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导入反比例函数。

  2、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R的代数式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20406080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答:①I=UR

  ②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③变量I是R的函数。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二、新授: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2、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解:y=20x,是反比例函数。

  三、课堂练*:

  P133,12

  四、作业:

  P133,*题5.11、2题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反比例教案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学生练*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合集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

  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

  预*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x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三、 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3

  教学内容

  根据教科书自选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例,培养学生仔细分析、主动探索的良好的学**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准备,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今天,我们进行练*(板书:反比例练*)。通过练*,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②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你知道哪些有关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意义、字母表示:xy=k(一定)

  二、基本练*

  1.观察下面三个表

  (1)表1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每天烧煤量和烧的天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表2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用去的煤和剩下煤的吨数成比例吗?为什么?

  (3)表3中的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哪种量是一定的?*行四边形的底和*行四边形的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2.判断

  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

  (2)一筐桃*均分给猴子,猴子的只数和每只猴子分的个数。

  (3)报纸的单价一定,订阅的份数与总价。

  (4)小刚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

  (5)C=4a

  三、解决问题

  1.巩固练*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时行70 km,5时到达。如果要4时到达,每时需要行驶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会列式解答吗?试试看。还可以怎么解?(引导学生用反比例知识解答)

  2.用比例知识解答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2)用同样的砖铺地,铺18 m2要用618块砖。如果铺24 m2,要用多少块砖?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巡视,并加以指点。

  根据这两道题组织学生讨论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

  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一定。反比例是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四、变式提高练*

  按规律填数。

  (1)(1,36),(2,18),(3,12),(4,),(5,)

  (2)15,210,315,4(),()25

  (3)81,27,(),3,1,()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六、拓展练*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构建一道生活中用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的问题,再解决,并与同学交流你构建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7页例1,例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理解、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学会正确地解答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

  认识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判断下面的量各成什么比例。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让学生先分别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

  2.根据条件说出数量关系式,再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应的等式。

  (1)一台机床5小时加工4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8小时加工64个。

  (2)一列火车行驶360千米。每小时行90千米,要行4小时;每小时行80千米,要行x小时。

  指名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3.引入新课。

  从上面可以看出,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应用比例的知识,也可以根据题意列一个等式。所以,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应用题,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节课,就学*正、反比例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说明:这道题还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

  提问:题里再买几个同样的篮球说明什么一定?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题里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各是多少?这两次对应数值的什么相等?你能根据对应数值的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来解答吗?请大家自己试一试(启发弄清要设未知数x)。学生练*解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追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单一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

  (3)小结:

  提问:谁来说一说,用正比例知识解答这道应用题要怎样想?怎样做?指出:先按题意列关系式判断成正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正比例关系里比值一定,也就是两次篮球个数与总价对应数值比的比值相等,列等式解答。

  2.教学改编题。

  出示改变的问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请同学们按照例1的方法自己在练*本上解答。同时指名一人板演,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列等式的依据是什么。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

  提问:以前我们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这样解答先求什么?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来求的?(板书:效率时间=总量)这道题里哪个数量是不变的量?

  (2)谁能仿照例l的解题过程,用比例知识来解答例2?请同学们自己来试一试。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学生练*后提问是怎样想的。效率和时间的对应关系怎样,检查列式解答过程,结合提问弄清为什么列成积相等的等式解答。

  (3)提问:按过去的方法是先求什么再解答的?先求总量的应用题现在用什么比例关系解答的?谁来说一说,用反比例关系解答这道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指出;解答例2要先按题意列出关系式,判断成反比例,再找出两种相关联量里相对应的数值,然后根据反比例关系里积一定,也就是两次修地下管道相对应数值的乘积相等,列等式解答。

  4.小结解题思路。

  请同学们看一下黑板上例1、例2的解题过程,想一想,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解题思路。指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先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板书:判断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板书:找出对应数值)再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板书:列出等式解答)追问:你认为解题时关键是什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怎样来列出等式?(正比例比值相等,反比例乘积相等)

  三、巩固练*

  1.做练一练。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列出的等式不一样。指出:只有先正确判断成什么比例关系,才能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式。

  2.做练*十三第1题。

  先自己判断,小组交流,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解答?你还认识了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十三第2~6题的解答。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训练其观察能力及概括能力;

  3、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让学生体验到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

  感受反比例的变化,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20支铅笔、一个笔筒;相关课件;学生分小组(每组一份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什么?

  3、练*:课本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小组协作概括“成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一)活动一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按要求认真填写观察记录单。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单的填写结果。

  2、引导观察:在填、拿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师:你能根据表格,写出这三个量的关系式吗?

  4、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每次拿的支数变化,拿的次数也随着变化,但每次拿的支数和拿的次数的积即总支数总是一定的。

  5、揭示反比例的意义(阅读课本,明确反比例关系)

  6、如果用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积,反比例关系式怎样表示?

  (二)活动二:(例3)

  1、课件出示例3,指名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2、总结归纳出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强化练*发展提高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是否一定。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和()是相关联的量。

  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

  所以()和()是成反比例的量。

  3、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糖果的总数一定,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

  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4、机动练*:

  想一想:铺地面积一定时,方砖边长与所需块数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1、你能不能结合日常生活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遗憾?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比例尺》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3篇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

  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

  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

  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比例尺》的教学是北师大版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很重要一节课。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

  首先,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为了在开头吸引孩子们,我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室长9米、宽6米,你能设计出教室*面图的长宽各画多少吗?”这样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几乎人人有自己的想法。我让学生大胆发言,然后思考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教学孩子们对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比例尺的引入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然后,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最后,在提问中适度延伸。由于本节课容量过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也用去一些时间,所以对放大比例尺,我没有时间去讲解。所以,我巧设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将实际距离缩小,但是有时候对一些精密零件,我们需要放大,想一想,这样的比例尺会是怎么样的呢?这样的问题抛出后,让学生课后思考。

  总之,如何将数学这一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学科“有情有趣”,我们就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结合教材。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学*,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反比例》数学教案 (菁华5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活动1

  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热情,为学*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

  师生形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类比联想 探究交流

  活动2

  问题:

  例2 画出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再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

  设计意图:

  通过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用描点的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其他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形为:

  学生可以先自己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进行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是否熟悉作出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能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比较y= 、y=- 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双曲线),以及在*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分组针对问题结合画出的图象分类讨论,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为后面性质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积极引导。

  (三)探索比较 发现规律

  活动3

  问题:

  观察反比例函数y= 与y=- 的图象。

  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y= 的性质:

  形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双曲线组成的.因此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

  位置: 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增大;

  任意一组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xy=k.

  (注意:双曲线的两个分支都不会与x轴,y轴相交。)

  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明白性质的可靠性;通过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的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 运用新知 拓展训练

  设计意图:

  拓展练*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特点时,能够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巡视,引导学困生完成任务。

  五、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问题:

  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例7.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

  路程(千米)

  5

  10

  25

  50

  100

  时间(时)

  1

  2

  5

  10

  2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 )和( ),( )随着( )变化,( )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路程成( )关系.

  表2

  速度(千米/时)

  100

  50

  20

  10

  5

  时间(时)

  1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六年级反比例教学反思

六年级反比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反比例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学与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三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掌握也容易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反比例。

  第二: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第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呈现的两个表,和是12的加法表和积是12的乘法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不足之处有: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没有完全放开。

  2、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困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要更多的关注全班学生。

  在今后的学*中,力求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更专业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上,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本节复*课,目的是通过整理复*,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练*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的例子,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反比例》教学反思 本课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是在教学《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的,通过教学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生活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四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判断。 第二:在引入反比例时,引用语文知识的“反义词”引导,让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第三:注意首尾呼应,在学生掌握了反比例的特点之后,让学生切实去判断两重量是否成反比例,做到理论用于实际,然后再回顾课前所圈的两个表,和是几的表和积是几的表,让学生去判断这两个表中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让学生有一个首尾呼应的感觉,使课堂条理清晰一气呵成。 下面说说不足之处: 1、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手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老师傅这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2、 再提问方面,兼顾了前面的学生,没有全面考虑后面的学生。 所以在今后的学*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结合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究,本节课主要是根据有效教学的流程来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生合作展示、师生概括、巩固练*等。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自主性,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本,并找出答案。在小组合作学*中,学生轮流发言,认真倾听,遇到不会的互相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效果是理想的。*时训练学生如何发言,如何讲述题目较多,在学生展示方面,学生上来会先读题目,然后进行分析,再讲解答过程,虽然对反比例的概念仍不太熟悉,不过整体来看,表达还算流利、清晰。整节课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在课堂上能突出重难点,通过观察和巩固练*,可以看出学*效果是良好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课堂气氛是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学*的重要体现之一。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发言。沉闷的课堂让学生思维受限,不能充分地进行讨论与思考,对学*要掌握的内容会产生恐惧,影响学*效果。活跃的课堂气氛较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掌握程度。本节课的课堂气氛显得很不活跃,跟*时的课堂相差甚远。上学期也曾上过公开课,课堂气氛一样不活跃。经过反思和询问学生原因有二,首先教师不善于表扬学生,没有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请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对或不对,教师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找不到成功感,对举手发言积极性不高。其次,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概念性强,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而有老师听课,学生怕说错或说漏,有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就不敢举手了。以后在*常课上就需要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教师的肯定,并培养学生敢于发言,争相上台发言的意识。在课堂上不怕浪费时间,一个问题让学生讲,讲到没有学生有不同的意见为止,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胆量。

  二、问题设计不到位

  在学校开展的有效教学探究中,最主要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特别是导学案的准备。导学案既能体现教师的设计,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学*目标。在导学案中,最难的就是自学思考题,自学思考题是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在设计时需要结合本节课的学*目标、学*重难点,而且表达需要清晰易懂,让学生能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找到答案。本节课的内容概念性,较抽象,而课本上的内容较少,图表较多,没有什么概念性的内容。学生从书本中能够获得的信息就是反比例的例子、图像、简要的介绍,在设计问题时基本是根据书本上的内容进行设计的,其中第一个问题(书本上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的图像表示什么,有什么不同?)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反比例图像是一条曲线,但是在课堂上只有个别学生找到答案了,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答案在哪里。其实答案就是认真看那两个图的同时把上面的几行字看一下。但是学生连问题理解都有困难。后来想想,首先是问题设计的不是很好,说的只是第一个图与第二个图,有明显的导向性,让学生只去图中找答案,忽视了看文字。其次就是学生的自学课本知识还不到位,没有仔细阅读课本的*惯,大部分学生只是根据老师出的思考题来看问题,完全没有真正先把书本看一遍然后再看问题,或者带着问题去看书本。学生的预*方面的培养仍有待加强。

  三、重难点讲述不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小组合作学*找出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从练*的效果来看,只有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重难点,还有部分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是了解了,但是不会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去解答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讲例题时,没有讲清楚步骤与解答方法。如例1,王伯从家到长城的速度与时间如下表,请先填写完整,再回答问题。表格的正确答案是速度快时间就少,路程是一定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填写表格,但有个别学生是不会填写的,把表格填写成正比例关系,速度慢时间也减小。这个例子也是学生上台展示的一部分,学生从分析题目至如何填写表格,最后说明问题都讲到了。学生上台展示主要是针对大部分已经做对的学生,会做的学生听的是很清楚,但不会做的学生完全听不懂。特别是中下层生,讲一遍是完全不够的,他们还是理解不了。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应该及时再补充说明一下,表格是如何填写的,每个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为什么路程是一定的。再次的强化对中下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没有学会,以后再补就难了。学生在做练*时,如果例子没有听明白,那就不会做了,起码方法是没有掌握到。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再重复,让学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为什么是这样?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四、练*设计不够合理

  练*是检查教学效果最直接的方法。在本节课的练*环节中,学生完成情况不太理想,大部分学生只做到练*题的第二题,总共还有三个题目没有完成。虽然练*的设计上,基本遵循课本上练*的要求来出的,层次较分明,但是仍存在不合理性。练*设计的题目要说明的太多,对于学生来说文字表达都是比较慢的,特别是新学*的概念,如果每道题都要求学生把概念从头到尾写一遍难度是很大的。而练*上前面两个就是这样的题目,一下子就难住了学生。而后面的直接判断题放的较后,应该提前一些,放到第二个题目,这样可以考察学生对反比例应用的掌握情况。因为在以后的练*中,大多数是直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而较少需要一字一句去写出原因的。

  五、时间把握不好

  整节课教学是很紧凑的,但明显的看出练*时间不够,最后学生上台展示时只展示了一个题目就下课了。本节课内容较难,教师可自学的内容放到课前,事先把问题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前就把要思考的问题先看一看,一来学生看书的时间会多一些,二来课堂上可以多留点时间做练*。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留的时间有点多,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因为讨论完后,大部分学生其实是忙着把答案写上去,而不是在讨论了,这时需要灵活处理。举手发言的只是部分学生,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只要小组长做适当记录就可以了,不必要每个学生都写。在导学搞设计上,应该不要留那么多空位。只有各个环节的时间都把握好了,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体现。

  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这是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的方法。反比例这节课虽然内容较抽象,但作为一次公开课来上,也是一种尝试。希望以后的课堂上,能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在以上各方面不断改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了教材及练*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的。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了旧知,又为学*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都很高,学*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因此要注意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我们发现教材把比的认识放到了六年级的上学期,学完了百分数之后就认识了比,而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解比例以及应用正反比应用题。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图片),加入了变化的量(图片),、画一画(图片)、探究与发现(图片),等内容。

  为什么加变化的量、画一画、探究与发现等内容?

  由困惑引发了我们的思考。通过学*和实践我们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课标》中,更强调了通过绘图、估计值、找实例交流等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为以后念打下基础。学生绘图的过程可以说是他亲身体验的过程,是他“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只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体会、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丰富了关于变量的经历,加深了对函数的认识。多种研究也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中,应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函数图像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变量的变化关系,并且利用规律解决问题,更好的进行函数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可以从课堂和课后的作业中找到答案。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反思

  更多资源

  其二为今后对函数进一步的学*做准备我们再来看一看函数课程的发展链。

  小学:数的认识,图形数量找规律,数的计算,图形周长和面积,字母表示数—变量,统计—变量,商不变的性质—常函数,正反比例—函数。

  初中: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反比例函数,函数概念的初步认识。

  高中:函数概念的映射定义。一些具体函数模型—简单幂函数及其拓展,实际函数的模型——分段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数列,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

  到了大学还在继续着对函数的学*,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只是对函数的最初级的最浅显的认识,但却影响着孩子今后对函数的学*。从多方面理解变化的量,打破了思维的局限,利于今后函数概念正确的建立。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课间的时候就对着这几个小题进行了比较,发现5、6题的数量关系的本质上与前面的1、3题雷同,而且第7小题比较简单,而第4小题倒是一个不错的*题。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对于课本上练一练5,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今天用《反比例的意义》作为校内的研究课,这节课是上周六临时决定的,本来是要用复*单元《量的计量》来上的,但是担心毕业班后面的时间会很紧,所以临时决定提前。不过,我想不管什么的课,只要教师的素质高,一样能上出精彩,不能因为内容好上而选来作为公开课,相反,越是难上的课就越要拿出来研究研究,因为研究课就是供大家来讨论研究的,这样,以后上到同样的内容时就不会不知所措了,再者,越是难上才越能体现功底,并且这样的课上过之后,其他内容的课就会显得不是很难了,因为在信心上占有了优势。

  周六决定了这节课后,我便整理了一份草案请师傅过目,在和师傅及其他几位老师研究过后,大家的意见是: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上好不容易,以往上到这个内容时是最麻烦的,因为这个内容十分抽象,所以,这节课的容量不宜太大。我虽然没有教过六年级,但是看过教材之后,也觉得这部分内容容量比较大,其实也不能说是容量大,就是比较抽象,如果学生学不好、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就比较麻烦,就会影响到这节课能否上完。所以,在修改教案时,我十分注意容量问题,能精简的精简,尽量不在碎小的地方拌足。下面是我设计的思路。

  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我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是反比例。通过猜想,先初步的感知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先奠定一定的基础。因为,后面我们要通过学*来验证猜想的对不对,通过验证后,之前猜对的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就会得到满足,同时也培养了估计的能力,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培养估计能力和推理的要求。在初步的猜想之后,用了一段小动画来直观的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这个动画我做错了,后来经大家的提醒,我把这个动画作了修改),这个动画是这样的:有一堆黄沙,先用载重量大一些的货车运,然后换成载重量小一些的货车运,接着再换一辆载重量还要小的货车运,并提问:从动画中能想到什么?让学生知道,每次运的越少,运的次数就越多,每次运的越多,运的次数就越少,初步经历、感受反比例的建构过程。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因为担心不能上完,所以一直赶着上的),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联系旧知、渗透难点。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提出自主学*“要求”,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

  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中是反复强调过的,因此,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起来是较为轻松的。当学完例1时,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1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1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

  然后,再通过说一说,让学生对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很难,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就更难,原因多多……这节课课前我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首先简单回顾正比例的概念知识,然后给出单价、总价、数量,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学生说:反比例)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对与错,最起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质疑心理,为后面的学*先奠定一定的基础。接下来出示例4和例5并按要求回答,然后把例4和例5放在一起比较,寻找这两道例题的共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乘积一定。找出共同点之后,分步出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用反比例的意义在回去解释例4,接着要求学生用这一知识解释例5,然后学会用字母X、Y和K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完例4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实际运用,做练一练第1题和练*八的第4题,到这里我都是教要用一句话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接下来出示例6,跟学生说明,我们也可以列数量关系式来判断,如果要列数量关系式判断的话,它们的乘积就要一定。至此,课的内容已经基本上完,后面就做了两组相关的练*,一组是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其中有一题不成比例,有一题成正比例,有两题成反比例,另外一组题目是先把数量关系式填写完整,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回答问题,最后总结本课内容。总结时,学生提到了和正比例的区别的联系,这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而正好时间又多,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要大家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由于前面学的比较好,学生很清楚地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其中有个学生说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时是这样说的:它们相同点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如果要讲具体怎么变化的就有区别了。为学生的精彩回答而感到高兴,看来他们今天学的比较好。同时,我也暗自为自己庆幸,不是庆幸上的好,而是庆幸课的内容按预计的上完了,也改掉了一直伴随我的老毛病——课堂上罗罗嗦嗦。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我觉得让学生动脑思考的时间环节还是不够,没有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做,自己探索,一直都是跟着老师走,感觉有点放不开。

  在提问方面,过多照顾了学困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学*较好的学生知识的拓展训练太少。

  所以在今后的学*中要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己去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更深一个层次的教学,更专业一些的境界,所以,在现在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模式上,再来一些革新,更加放手让学生去做,我想效果一定会更好。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在学*正比例的安排了2个课时,这里只是安排了1个课时,紧随着课之后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较、综合的一堂课,对学生在出现正反比例有点模糊的时候就及时地加以纠正。

  反比例关系和正比例关系一样,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反比例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反比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概念比较抽象,学*难度比较大,是六年级教学内容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首先通过复*,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然后安排准备题正比例的判断,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通过复*、比较,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的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学完例3后,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而是让学生按照学*例3的方法学*试一试,接着对例3和试一试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的意义,就显得水道渠成了。然后,再通过“想一想”中两种相关联的量进行判断,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并通过练*,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一堂数学课难,上好一堂数学课更难,课前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练*题安排难易不到位。由于学生刚接触反比例的意义,应多练*学生接触较多的题目,使学生的基础得到巩固,不能让难题把学生刚建立起的知识结构冲跨。参与学生的探究不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亲其生知其道不为过,真正融入学生才能体会学生的思想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新理念。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其它的问题,但有问题就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

  ----------------------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它不仅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还为中学数学的反比例函数奠定基础,。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例3,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在课堂上讲解完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成反比例后,想到三角形的底和高学生是否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呈现了这样两种情况: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菁选

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上完课后,虽然看了听课老师给我的评价,但我一直在思考,学生是怎么评价的呢?在学生眼里,到底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突然,灵机一动,干脆和学生一起交流一下吧,也许效果还更好呢?通过与学生交谈,让大家一起再次回顾本节课,找一找优点和不足,学生的回答很是让我惊奇,现摘录如下:

  优点:

  1、课堂导入新颖、有趣、有效,结尾有所创新,改变了以前“通过本节课的学*,大家有什么收获呢?”等传统方式,从而使得大家大家想学、乐学;

  2、老师讲的详细,特别是讲授两种相关联的`量,用通俗、简单的语言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并且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3、题目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让大家感觉学*数学很有用;

  4、课堂上学生讨论的时间充足,参与度较高,且时效性较强;

  5、课堂调控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6、板书明确、清晰,一目了然;

  7、设计合理,处理偶发事件的能力较强。

  缺点:

  1、课堂气氛没有以前活跃;

  2、知识量太大,难度较大,很少有不经过思考或稍作思考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3、小组合作时,没有分好工,导致在计算相对应的每组数的和、差、积、商时,每个同学都在计算,因而用的时间较多,如果四人小组分好工,没人计算一种运算,时间就会节约一半。

  4、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欠缺;

  5、板书中的字体不太规范,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针对听课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要在儿童的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旦学生的学*兴趣被激发起来,他们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考虑到学生学*基础、能力的差异,练*设计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以上的几个练*分成三个层次,设置了三个智力台阶(基础性练*、综合性练*、拓展性练*,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取得成功机会,使他们在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积极自信的`信心。

  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应用性越来越强,我在这节课的练*设计也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各行各业密切联系的*题,既有学生做练*,骑车上学,又有学校烧煤、买课桌,农民播种,工厂运货物等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反比例的意义》一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分为三步:

  第一,先从复*正比例开始,复*成正比例的条件和特点。通过"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怎样变化"和"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练*,让学生回顾"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两种量之间的比值一定。"的正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入新课题——反比例。

  (从课堂的效果看,感觉在这个环节上的设计还是比较传统化,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学生的积极性和投入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稍显沉闷。课后我想如果这样设计:给出路程,速度,时间,问怎样组合才能符合正比例的要求接着小结,"既然有正比例,那就有…"(让学生说出"反比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引出课题后,让学生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猜一猜什么是反比例,不管学生猜的对与错,让学生初步感知反比例,这样会不会更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后面更好的学*作铺垫)

  第二,通过例2与例3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安排先讲例1,觉得会增加难度,让学生不知所以,于是这节课暂不讲例1),让学生了解反比例的意义以及特点,A,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的关系;B,果汁总量一定,分的杯数与每杯的果汁量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反比例的意义和成反比例的条件: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相反变化,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乘积一定。

  (这个环节的设计,我采用了与教学正比例时同样的教学程序。考虑到上一节课的研究方法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采取了放手的形式,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学*再次的研究反比例的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感觉还是扶着学生走,有点放不开。)

  第三,在学生理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练*尝试判断给出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注意生活与实际的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两个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让学生容易上手,也容易去判断。

  2,在提问的方面,基本兼顾了优生和中下生,但感觉面不够广。学生的回答很完整,而且也有条理性,感觉是*常课堂上要求的结果反映。

  3,在教学的设计上,条理是清晰的,思路是明确的,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活。如果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问题,让学生互相提问题,编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自己去提问,自己去发现,我想,这样可能会更好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造力,效果一定会更好。

  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考虑到前面正比例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上就采用了正比例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逐层深化的方法慢慢帮助学生建立反比例的正确意义。由具体数据和表格式的例题的教学到具体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判断。然后再到一些比较特别的例子的判断,从而慢慢形成反比例的正确理解。

  因为反比例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跟正比例的意义比较相似,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以学生学*正比例的意义为基础,采取了放手的形式,通过开始教师引导后就直接把研究和讨论的要求交给了学生,在学生之间创设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这样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学*的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思维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这一节课还是出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同时在教学中由于小组合作的关系,个别学困生没有做到较好的参与。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有利时机,数学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我在教学时,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出示小朋友读《安徒生童话选》例题时,我告诉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在练**明骑自行车的练*时,提醒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简短、温馨的话语,温暖滋润了学生的心,拉*了师生的距离。

  根据我自己的反思及听课老师的点评,本节课还需改进的地方有:

  一、复*正比例的知识时分的过细,只复*正比例的意义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正比例,为学*反比例奠定基础,还可以节约时间。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更加用心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不规范的语言要及时提醒更改。例如有个别学生说:一个量扩大,另一个量增加,5乘以6,这些地方*时我都提醒学生注意,但是这节课没有及时纠正。

  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要丰富,富有针对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四、反比例的知识是个难点,很抽象,学生往往硬套意义来判断,因此,讲解例题和练*时,要多设计图表型的`题目,让学生形象的看到两个量的变化规律,直观的计算、比较出两个量的积一定,简明的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五、数学课上,计算题、应用题和正、反比例的意义等内容主要靠学生分析、对比、概括、判断等,有时整节课枯燥无味,如何让这种课也能变得生动有趣,活泼精彩,还需要教师好好思考。

  《成反比例的量》是在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后学*的。为了吸取上次课的教学经验,我改变了教学方法,目是调动学生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一、复*旧知,引入新知。

  上课时,以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让学生们先说一说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并要求说出它的特征来;让学生们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再说说你是如何来判断这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这样既复*了旧知,又为学*新的知识做好了一定的铺垫。再出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疑问:如成正比例的量是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减少,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不是一个增加,另一个量就减少呢?成正比例的两个量是比值一定,那成反比例的量是什么一定呢?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有了一些疑问,相信学生们会急着想要解决呢!我就顺势提出让学生们自己看书来寻找这些答案,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对别人的发言及时补充和发表自己看法,这样既学会了思考,又培养了学生学会倾听的学**惯。接着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进行比较,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整个自主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好地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迁移,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自主学*数学的信心,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这课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都很高,学*效果较好,为了鼓励学生学*的积极和主动性,一是人人能自主积极参加新知的探索与学*;二是大家能充分合作,发挥出了各自的能力;三是大家学会了如何利用旧知识来学*新知识的方法;四是很多同学通过自主学*获得知识后,有一种快乐感和成就感。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掌握有一定得困难。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学生身边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内容和学*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较好的创设了现实背景。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题比较相*,因此要注意学*方式必须加以改变。因此我采取把自**交给学生方式,营造了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题的学*探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然后通过例题与例题进行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几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推理的能力。

  (1)对教材内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了正比例的基础上学*反比例,由于学生有了前面学*正比例的基础,加上正比例与反比例在意义上研究的时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上与前面学*的正比例相比有明显的提高。

  (2)对练*题型、题量的思考

  第一堂课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课本上的练一练没有进行选择,要求学生全部解答,结果发现学生化的时间比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别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经验,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和引导,在第二节课的时候,学生的完成情况就比较理想,时间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于在课始的导入环节中的未知每本页数与装订的本书的求解就已经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课堂学生就没有刻意的去讲解,结果从课后的练*第二题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虽然有些同学已经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后来想想本堂课学*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经学*了反比例,对于课后安排的这样的*题就不应该还只是利用上节课的方法去解答,应该很好的把这堂课所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一来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二来可以为后面学生学*利用反比例解答应用题留下伏笔。

  (3)对正、反比例数量关系的书写的一点思考

  在课堂上讲解: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这道题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学生也能正确的解答,于是就补充了: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相应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提出,使我对于为什么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现在想想,字母的标识其实是最能用数学语言来判断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写成ah=s(一定)来说明底和高成反比例。这样学生在书写数量关系的时候,思维方法就会更明确。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上完这节课我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一、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六年级数学比和比例教案(精选10篇)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与实践

  1.完成“练*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

  通过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

  教学内容:P50第3——8题,正反比例关系练*。

  教学目的: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正确判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知识练*

  1、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用字母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判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2、练:950第4题。

  先说出数量关系式,再判断成什么比例?

  三、综合练*

  1、练*:P50第5题

  想一想:这三种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你能找出哪几种比例关系?

  口答并说说怎样想的。

  2、做练*十二第6题、第7题

  第7题评讲时追问:在一个乘法关系式里,什么情况下某两个数成反比例:什么情况一某两个数或正比例?

  3、做第8题

  提问:从直线上看,支数扩大或缩小时,钱数分别怎样变化?

  四、延伸练*

  下面题里的数量成什么关系?你能列出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1、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行千米,每小时行5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0千米,2.5小时到达。

  2、某工厂3小时织布1800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织布X米。

  五、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练*,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练*与测试》P25第五、六题。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复*

  1、 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 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 或 =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 口答

  A、把复*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 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 练*,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 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 8:3=3.2:1.2 1/3:1/6=16:8

  (3) 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 巩固练*

  1、 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 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 总结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 作业

  1、 完成练*四的第1-3题。

  教学目的:通过混合练*,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提高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上节课我们又把它们进行了比较,你们会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比较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吗?

  二、课堂练*

  1.分析、研究第3题。

  让学生先说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三个量中.其中一个量与另外两个量的关系,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

  = 长 =宽

  提问: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

  2.第4题,让学生仿照第3题的方法做。订正后,教师板书如下: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的总吨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 与运货次数 =运货次数(一定) 成反比例关 系。

  运货的总吨 =每次运货吨数(一定) 数与运货次 数成正比例 关系

  3.第5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4.第6题,先让学生自己判断,然后指名回答,第(1)小题成反比例,第(2)、(4)、(6)小题成正比例,第(3)、(5)小题不成比例。

  5.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选一题说说是怎样解的。

  6.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第8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1.谈话。

  师:我们学过了关于比的哪些知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知识网络)

  预设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生3:比的基本性质。

  生4:求比值和化简比。

  生5:比例尺。

  生6:按比分配。

  2.揭题。

  同学们说得很全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有关比的知识。[板书课题:比和比例(一)]

  ⊙回顾与整理

  1.比的意义。

  (1)什么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

  ①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②“∶”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比和分数、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号相当于除号,比值相当于商。

  生2: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生3: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1)求比值的方法。

  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2)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3)求比值与化简比的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不同,求比值是根据比值的意义,用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生2: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比。

  4.按比分配。

  (1)按比分配的意义。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分成几部分,叫做按比分配。

  (2)按比分配的方法。

  首先求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分别求出总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典型例题解析

  1.课件出示例1。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4∶36(2)0.25∶(3)2吨∶450千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求比值的能力。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可求出各比的比值,求比值时应注意比的前项与后项的单位要统一,且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但不能是一个比。

  解答(1)24∶36=24÷36=

  (2)0.25∶=÷=

  (3)2吨∶450千克=20xx千克∶450千克=20xx÷450=4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112页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练一练”,练*二十一第9一14题,练*二十一后面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2、使学生掌握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有关比例尺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复*了比的知识后,这节课复*比例的知识和比例尺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复*比例知识

  1、复*比例的意义。

  (1)提问:上面的比能组成哪些比例?为什么?

  什么叫做比例?(板书: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你能说出比例里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各部分名称)

  (2)学生练*。

  让学生在练*本上任意写一个比和一个比例。指名一人口答所写的比和比例,老师板书。提问: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说明: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例表示两个比的相等关系;组成比和比例的项不同,比只有两项,比例有四项。

  2、复*比例的`基本性质。

  (1)提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请同学们按照比例的基本性质,在课本第111页上根据0.4:3=2:15,写出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式子。追问: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不同?

  (2)解比例。

  学*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板书:解比例)做“练一练”第2题。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在练*本上做前两题和后两题。集体订正,选择两题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的依据。提问:大家总结一下解比例的过程。指出:解比例要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成积相等的式子,再求出等式里未知的因数x。

  三、复*比例尺计算

  1、说明:应用比的知识或者解比例的方法可以计算比例尺的有关问题。(板书:比例尺)

  2、复*比例尺的意义、

  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112页上关于比例尺的内容,进一步弄清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形式。提问:什么是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哪几种形式?谁来举一个数值比例尺的例子,并且说明它实际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学生举例板书出一个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几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

  3、学生讨论、操作。

  如果学校*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0,它表示什么意思?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你能画出线段比例尺来表示它吗?(让学生画在练*本上,然后交换检查)

  4、做“练一练”第3题。

  请同学们做“练一练”第3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指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可以先设未知数为x,再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然后解比例求出结果,也可以根据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倍数关系来求出结果。

  四、综合练*

  1、归纳复*内容。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复*的具体内容。

  2、做练*二十一第9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指名口答。

  3、做练*二十一第11题。

  让学生写在练*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说说应怎样想。

  4、做练*二十一第13题。

  (1)做第(1)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提问: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讨论第(2)、(3)题。

  提问: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后,下面两题可以怎样解答?

  5、讨论练*二十一第14题。

  让学生读题。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想一想,解答这两题应该有什么不同?(强调要注意份数与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五、讲解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如果照按比例分配问题思考,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已知的比的条件怎样?你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这个比改写成甲数、乙数、丙数三个数的比吗?请大家课后先把这两个条件化成甲、乙、丙三个数的比,再自己试一试,求出三个数各是多少。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二十一第12题(1)、(3)、(5),第13题(2)、(3),第14题。

  家庭作业:练*二十一第12题(2)、(4)、(6)。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4,练*十七第2、4----7题。

  教学目标 :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能熟练地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交流、讨论、练*等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任务

  出示课题

  二、正、反比例的意义

  1、例4: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

  正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减少;

  ③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①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③两种量的积一定。

  2、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k(一定) 成正比例

  y =k(一定) 成反比例

  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用比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2、举例: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照这样计算,修 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A.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

  B.两种量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写出等量关系式

  C.设未知数X,列出比例式

  D.解比例并检验

  五、知识应用

  独立完成练*十七第2、4----7题。

  六、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二)

  A.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

  B.判断两种量成时难免比例;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

  C.设未知数X;

  D.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

  E.解比例、检验。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先让学生回忆,重温小学阶段正、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配合相关的练*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比例来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小学六年级数学《反比例》教案 (菁华3篇)(扩展8)

——反比例数学教案合集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1、从实际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S(S是常数);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 (k是常数, )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下面的例子仅供

  2、列表、描点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例1、画出反比例函数 与 的图象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下列答案仅供参考)

  (1)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 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 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 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 .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 图象的性质.

  函数 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 *题13.8 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路程(千米)

  1 :90

  2 :180

  3 :270

  4 :360

  5 :450

  6 :540

  7 :630

  8 :720

  1.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并计算比值.

  (1) 2表示什么?180呢?比值呢?

  (2) 这个比值表示什么意义?

  (3) 360比5可以吗?为什么?

  2.思考

  (1)180千米对应的时间是多少?4小时对应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这一组题中上边的一列数表示什么?下边一列数表示什么?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师板书:时间、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板书:

  (4)路程比时间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什么?

  (5)在这组题中谁与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是如何相关联的?举例说明变化规律.

  3.小结:有什么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C、表中两个相对应的数的比值各是多少?一定吗?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

  P45~46练*七第6~11题。

  教学目的: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背景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讲述内容为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第二节,也这一章的重点。本节课是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其图象和性质的过程。

  本节课前一课时是在具体情境中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概念。函数的性质蕴涵于概念之中,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是对其内在规定性的的认识,也是对函数的概念的深化。同时,本节课也是下一节课《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的基础,有了本节课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和解释问题。

  传统教材在内容和编写意图的比较:传统教材里反比例函数的内容仅有一节,新教材里反比例函数的内容增加至一章。本节课中的作函数图象的要求在新旧教材中并不一样,旧教材对画图只是一带而过,而新教材中让学生反复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下一步性质的探索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在学生进行函数的列表、描点作图是活动中,就已经开始了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而且通过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的整和,逐步形成对函数概念的整体性认识。在旧教材中对反比例函数性质只是简单观察以后,由老师讲解得到,但是在新教材中注重从操作、观察、概括和交流这些数学活动中得到性质结论,从而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充分体现了重视获取知识过程体验的新课标的精神。

  (1)教学目标: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体会函数三种方式的相互转换,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和;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重点: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难点: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2、对学情的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面学*了一次函数之后,对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他们在小学已经接触了反比例,但都处于浅显的、肤浅的知识表面,这对于他们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没有多大的帮助,但由于本节课采用z+z智能教育*台进行教学,比较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二、教学过程

  一、忆一忆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一次函数时,是怎么作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吗?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

  生:作一次函数的图象要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1)列表

  (2)描点

  (3)连线。

  生乙: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师:大家说的很好,看来大家对过去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那么同学们想一下,y=4/x是什么函数?

  生:反比例函数。

  师:你们能作出它的图象吗?

  生:可以。

  点评:复*旧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并为后面的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做好准备。

  二、作图象,试比较

  师:请填写电脑上的表格,并开始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

  师:再按照上述方法作y=-4/x的图象。

  (学生动手操作)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对照你们所作出的两个函数图象,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师:讨论结束,下面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1:它们的图象都是由两支曲线组成的。

  生2:y=4/x的图象的两条曲线分布在一、三象限内,而y=-4/x的图象的两支曲线分布在二、四象限内。

  点评:这里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三、细观察,找规律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下面我们一起观察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当k的发值生变化时,函数的图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小组讨论有什么规律。

  (展示图象,让学生观察y=k/x的图象,按下动画按钮,在运动中观察值的变化与函数的图象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与同学们充分讨论)

  师:请同学们谈一谈刚才讨论的结果。

  生:我发现函数图象的变化与k的值有关: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看来大家都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对规律总结的也比较完整,下面我们一起把刚才两个环节的知识点一起总结一下。

  (1)反比例函数y=k/x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所组成的。

  (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一、三象限;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在二、四象限。

  (3)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师:如果我们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你会发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由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操作)

  生:我发现旋转后的图象与原图象完全重合了,这说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

  师:大家做得很好。那么,如果我们在图象上任取a、b两点,经过这两点分别作轴、轴的垂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分别为s1、s2,观察两个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并找出其中的变化规律。

  题目:

  (1)拖动k,使k变化,观察k不断变化过程中,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结论。

  (2)拖动函数上的点,观察矩形面积的变化情况,讨论得出结论。

  生:我们发现,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中,不管k值怎么变化,矩形的面积始终不变。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总结得也很正确。

  点评:在这个环节中,既让学生动手操作,又让他们分组交流,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的意识。结论主要有学生来发现,体现了新课程理论的精神。

  四、用规律,练一练

  1、课本137页随堂练*1

  生:第一幅图是y=-2/x的图象,因为在这里的k<0,双曲线应在第二、四象限。

  2、下列函数中,其图象唯一、三象限的有哪几个?在其图象所在象限内,的值随的增大而增大的有哪几个?

  (1)y=1/(2x)

  (2)y=0.3/x

  (3)y=10/x

  (4)y=-7/(100x)

  生:其中(1)(2)(3)的图象在一、三象限;(4)的图象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五、想一想,谈收获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今天知道了怎样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生乙:我今天知道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曲线所组成的。

  生丙:我还懂得了:当k>0时,图象分布在一、三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k<0时,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生丁:我还能用反比例函数的相关性质解题。

  师:看来大家今天学到了不少知识,只要大家能保持这种对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挑战的精神,在数学上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总评:本节课很好的反映了新课程的一些理念,首先,就是将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很好的整合,尤其是采用了z+z智能教育*台进行教学,在本节课从进入课堂到结束,始终有多媒体教学的参与,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可以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也能熟练地操作电脑,可以看出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始终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气氛中进行,如在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就在小组内进行了广泛交流,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新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教师也主动的参与进去,把自己也当成了教室里的一员,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教材的钻研、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生学情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比较顺利,对重难点内容也有效的进行了突破,尤其是电脑的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学生由于成了课堂的主人,所以在课堂上保持了高涨的热情,因此这堂课的效果也较好。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北师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学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复*正比例关系,预*本节内容。

  教师准备:投影片3张,每张有例题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谈话:通过最*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同学们越来越聪明了,会学数学了,这是因为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的基本方法。下面请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这节课我们用同样的学*方法来研究比例的另外一个规律。

  2、导入: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这些相关联的量之间有的是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成其他形式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下面的问题。

  二、创设情景引新:

  (出示:十二个小方块)

  师:同学们,这十二个小方块有几种排法?

  (生答后,老师板书下表的排列过程)

  每行个数1234612

  行数1264321

  师:请你观察上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生:……

  师:这两种量这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出示课题:反比例的意义)

  三、合作自学探知

  1、学*例4。

  (1)出示例4。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再选出一位组员作代表进行汇报。

  A、表中有哪两种量?

  B、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变化?

  c、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讨论……

  生反馈:……

  师:能不能举出三个例子

  生:1020=6002030=6003020=600……

  师:这里的600是什么数量?你能说出这里的数量关系式吗?

  生:……

  [板书出示: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自学例5:

  (1)出示例5:

  师:先请同学们按要求在书上填空,并说说是怎样算的?根据什么?

  生:……

  师:模仿例4的方法,提出三个问题自己学*例5(出示三个问题)

  生:……

  3、讨论准备题:

  (1)请你根据例4的方法,四人小组内说一说。

  (2)请你举例说明表中每行个数与行数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比较感知特征

  综合例4、例5、准备题的共同点师:比较一下例4、例5和准备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三个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

  五、引导概括意义

  1、概括反比例意义。

  学生在说相同点时老师边引导边说明。当学生说出三个特征后,教师板书这三个特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上节课学的正比例的意义猜测一下,符合三个特征的二个量叫做成什么量?相互这间成什么关系?

  生:……

  师:请阅读课本第十六页,同桌互相说说怎样的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学生互相练*……

  师: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两种量如果成反比例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

  生:……

  师:例4、例5和准备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为什么?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