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首页 / 教案 / | 2022-11-17 00:00:00 [db:标签-标题]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

  三、展示台

  1.学*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

  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难点

  试着用几句话写下自己听到的美妙声音。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想去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由生字所组成的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想想自己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4.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默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3.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悟妙)。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2)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4)指名读,提醒学生读时注意将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将狂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

  (5)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6)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上的风之曲。

  (7)教师小结:风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呀!既能演奏舒缓的微风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狂风曲,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8)学生熟读第2自然段,尝试背诵。

  4.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师: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1)指名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

  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叫“象声词”。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噼噼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真形象,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去,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会更加有趣、热闹吧!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教师引导: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

  出示相关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师生分小组合作朗读。第1组读小溪,第2组读河流,第3、4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通过体会“淙淙、潺潺、哗哗”来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③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3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

  5.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齐读第4自然段。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青蛙),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

  (4)指名读,同桌轮读,小组赛读。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师: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瀑布》。

  2.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诗中瀑布的特点及诗的写作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瀑布的特点——声音大、雄伟

  写作特点——由远及*的顺序、比喻的手法

  4.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象拓展,课外练笔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时,你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请把自己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用几句话写下来,再和同学交流吧。

  大自然的声音

  本课导入别出心裁,我将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挑出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学*此课,学生感受到了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声音,并学*模拟这些声音,学*兴趣较为浓厚。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3

  一、谈话导入

  谈话:在你的成长中,一定发生过许多故事,有的让你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的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有的则让你烦恼至今,还有的让你感悟到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个机会,请你向大家说说你的事情,让大家共同分享你成长的时光。

  二、多形式展开

  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1、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

  2、全班交流。

  3、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明确*作内容及要求

  1.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要写得清楚具体。

  2.写“从《乌塔》想到的”。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3.给“需要帮助的王虹”写回信。要把想说的意思写清楚,书信格式正确。

  三、指导*作

  1.根据自己选择的话题理出提纲。

  2.交流提纲,分组指导。

  话题一:写谁的什么事。阅读本单元课文学*如何写。

  话题二:《乌塔》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对文中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建议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例子)。

  话题三:王虹遇到了什么烦恼?你的看法是什么?你认为她该怎么做?(指导书信格式)

  3.教师点拨写法

  (1)、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2)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四、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五、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六、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七、*作交流与讲评。

  1.指名读*作,集体评议。

  2.每个话题选出代表作讲评。

  八、修改誊抄。

  1.生根据讲评修改*作,可同桌互相提建议修改。

  2.誊抄*作。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作

  ①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小作者朗读自己文章。

  ②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各自修改自己的*作。

  ②将修改后的*作在学*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鼓励学生投稿。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4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读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追求知识的欲望。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意识,感受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和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用具:录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脑出示课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2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它靠的啥办法?你们也来模仿老师问一问大家。读一读。

  二、学*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课文,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课文,读后数

  一数共有几小节?(6小节)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a开火车读词

  老师看看大家字词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开火车好吗?

  b做多音字“得”的练*

  这篇课文有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三次的读音各不相同,我们来做一个练*。(结合电脑出示的句子练*)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课文

  想: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哪几个小节是介绍这几种植物的?

  3.小组合作学*: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植物,读一读那个小节。

  2)说一说这种植物是怎么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蒲公英:

  1)蒲公英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植物,哪个小组是学*这个小节的,你们来说一说。

  2)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3)蒲公英美不美?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微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纷纷出发”读出来。

  苍耳:

  1)你们见过苍耳吗?谁来说一说?

  2)课下同学们找了有关苍耳的资料,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苍耳,谁来摸一摸,什么感觉?

  1)哪个小组愿意把感觉给我们介绍!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来验证一下。

  3)为什么苍耳能够挂住动物的皮毛?

  石榴:

  1)同学们你们吃过石榴吗?什么味道呀?

  2)石榴妈妈的胆子更大!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请同学们看一看。

  3)哪个小组给我们说一说看懂了什么。

  4)有语气地读一读

  豌豆:

  1)找小组来说一说;

  2)他们说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3)你觉得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大家说豌豆炸开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

  5)集体再来读一读。

  总结:这四种植物多么有趣呀!我们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你愿意读哪个小节,就坐在位子上读一读!

  1)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就这几种吗?你还知道其他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

  2)看录象

  3)请同学读第六节,想: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三、总结留作业:

  老师觉得你们就是会观察爱思考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把这种好*惯带到课下,到大自然中多看看,留心观察身边的植物,你会得到更多的知识。

  四、作业:课下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课文中介绍的这几种植物,去查找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我们做一期展板,展示出来。

  板书设计: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5

  学*目标

  1、复*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核心素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本单元学*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

  重点内容:

  (1)《文言文二则》

  A、 《伯牙鼓琴》重点字词解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的样子。

  ⑥若:像。儿,不久

  ⑦少选:一会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重点句子理解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鼓琴弄断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书戴嵩画牛》人物形象

  (活泼可爱)的牧童(宽容大度)的杜处士本文主题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古话说:“耕种的事情应该请教农夫,织布的事情应该请教织女。”(这个道理)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遇事可以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2)《月光曲》

  A、人物形象

  (手足情深)的兄妹(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同情劳苦大众)的贝多芬

  B、 本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

  A、易错音

  驰骋(chěnɡ)尴(ɡān)尬(ɡà)

  B、 本文主题

  本文由两篇与京剧有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看戏》完成课后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艺术”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五、评价检测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曝书画(bào pù)善哉(zāi zhāi)恬静(tián qià)入场券(quàn juàn)纯熟(shú shóu)飞奔(bēn bèn)

  2、读拼音,写汉字。

  (1)在lái yīn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位mánɡ姑娘正在弹贝多芬的曲子,可是还不够chún熟。贝多芬走进小屋,按动琴jiàn,弹出了动听的曲子。兄妹俩听得táo醉了,贝多芬pǔ出了

  《月光曲》。

  (2)伯牙拨动琴xián,弹出了旋律,时而像wēi峨的高山,时而像汤汤的流水,时而像一zhóu美丽的画卷。

  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板书设计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6

  具体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回顾。

  1、背诵课文《登鹳雀楼》,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区分:人入尽*进登灯木目

  2、背诵课文《青松》,掌握“挺”的书写笔顺

  练*:选字填空花化话

  雪()说()()别文()红( ) ( )瓣

  结 洁

  清( ) ( )冰 ( )论 ( )白 ( )净

  写出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房子上都白了。( )( )

  这条大路笔直的通向前方。( ) ( )

  3、齐读《小动物过冬》,复*生字词语,注意:暖、商的书写,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练*:给本课的生字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

  4、齐读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复*生字词,正确背诵课文,注意传、却、论的书写

  比一比,再组词:摇( )传( )引( ) 虎( )

  遥( ) 转( )张( ) 虑( )

  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成语: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们快乐的成长.( )

  下课了,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操场上去放风筝。( )

  洪水让老百姓没有家可以回去了。( )

  二、复*《练*7》,掌握它、他、她的用法,并能清楚地介绍自己。了解《二十四气节歌》

  三、听写本单元词语、诗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7

  周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 周学*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 周学*重难点:

  1. 生字:一类字5个, 二类字4个;

  2. 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 授课时间:周﹍﹍

  整 体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兴趣.

  学*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连一连)

  二 、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中国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中国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中国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资料。

  第一课时学*《学奕》

  一、初读课文,正确读写。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鸿鹄()弓缴()弗若()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学*《两小儿辩日》

  一、复*导入

  1、背诵《学奕》

  2、总结学*《学奕》的学法: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③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④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

  小而*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补充资料: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示例: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0

  【教材解读】

  1、教材简析

  本次*作是写书中的故事,要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鼓励学生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从而达到补充阅读面,加大阅读量的教学目的。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发表自己的感想,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惯。

  2、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丰富合理的想象将语文书中包含的故事有顺序地记叙完整,写出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

  (2)通过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过程,打开思维,拓展视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主动学*的能力。鼓励学生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步养成爱读书、好读书、会思考的良好读书*惯。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对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进行合理的加工,或进行适当地概括,或发表自己的感想。

  教学难点:从文章中读出文章,从故事中读出故事,写出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的文章,有自己的感想。

  授课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从学期初,就要为本次*作做好准备,每学*一课,让学生做好预*,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相关故事,课后做好拓展,为本次*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将搜集的资料结集成册,为本次*作做好铺垫。

  2、*作前组织学生演好课本剧《完璧归赵》,并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谈感受。(引导说出看完后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或从情节安排、人物设置等方面对课本剧本身说说看法。)

  【教学过程】

  流程一:作前指导

  一、阅读要求,明确指向

  1.指导学生阅读《*作7》,并通过问题启发:读了《*作7》,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发表对这次*作内容和要求的理解。

  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作要求。

  选择范围:可以在本册书中寻找故事,也可以是小学阶段学过的十一册书中的故事。

  选择内容:选取的故事不受局限,可以是成语故事、诗歌创作的背景故事、小说章节的前后故事、神话故事、插图故事等。还可以写一写读完故事后从中明白的道理、得到的启示,可以侧重于语文书里故事的记叙,也可以写自己读故事的收获。

  (设计简析:指导学生阅读*作要求,不但锻炼了自学能力、审题能力,而且通过大家的交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让学生对本次*作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打开课本,寻找“故事”

  同学们,我们明确了*作要求,现在我们就打开册课本(也可以是十一册书)寻找故事。

  1、学生寻找故事。

  2、学生汇报并用一句话说出故事梗概。

  教师点评发言,引导学生汇报时注意概括,用一句话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简析:让学生打开课本,唤起回忆,自己去寻找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动的事件浮现眼前,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更激发他们的热情,也更能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一句话概括梗概锻炼了对故事的整体把握,利于*作时将情节写完整。)

  三、敞开心扉,诉说“故事”

  过渡:我们转眼间找到了这么多故事,它们有的藏在课文中,如发生在《负荆请罪》之前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还有的是一些课文的背景故事,如《半截蜡烛》“二次世界大战”的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可见同学们真是爱读书、会读书,我们如何把这些故事说得更具体、更精彩呢?

  1、引导明确叙述要求

  (1)把故事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完整。

  (2)叙述人物时,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要有合理的想象。

  (4)写启示时,不要大段大段的摘抄情节,而应注重感受和启示,写自己的独特感受。(引导回忆观看课本剧时的情景,教师引导说出。)

  2、从众多的选题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简单讲给同桌听。

  3、推选优秀者在班内讲自己选取的故事。

  教师引导点评(侧重于是否完整、有顺序、重点突出、并展开了合理的想象)

  (设计简析:这一环节提高了难度,因此让学生同桌互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优秀者则给同学们做好了示范。这一环节完成了由易到难的巧妙过渡。)

  流程二:下笔成文

  四、点拨思路,编写“故事”

  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现在就开始写一写你找到的故事,作为对语文书的资料补充,也可以写读了故事之后受到的启示。写的时候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重点突出,也可以再次寻找所需要的材料阅读连接,充实内容,要有合理的想象。

  可以结合刚才所说的,先用几句简单的话或几个词语写下自己的构思。然后,快速成文,遇到选不准的词语或不会写的字,可以先跳过去,以免影响全文的构思。有问题的同学可举手示意,小声交流,请大家动笔成文。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简析:从说到写、先说后写历来被视为*作教学的重要途径。在让学生尽情交流的基础上,画龙点睛地作了写作方法的精要指导,使学生从“有话想说”到“有话会说”,从“想写”到“会写”。)

  流程三:作后评改

  五、修改*作,充实“故事”

  1.自我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仅开头就修改了二十多次。这可见修改的重要性。请大家先快速浏览作文,把刚才没写出的字词查阅工具书补上,然后出声读自己的文章,从字词句三方面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再读时,注意考虑是否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写完整了,想想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在通读中发现了问题,正确使用修改符号,及时修改。

  2.集体评议。

  选取一名学生,鼓励他把*作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教师适时点评。点评时围绕“写事的文章是否做到了按一定顺序写、重点突出、情节完整,写人的文章是否突出了人物性格特点,是否想象合理等。”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刚才评改这位同学*作的过程中,你一定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再一次出声的读自己的*作,用刚才的方法再次修改*作,并在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简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惯。这一环节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进行*作修改,体现了语文的实践性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的能力,使每位同学的*作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提高学生作文水*。)

  六、结集成册,分享“故事”

  以《“故事”里的“故事”》《慧眼识“故事”》《书中自有千古事》等书名将故事分类汇编,结集成册,放入班级图书角,供同学们借阅。

  (设计简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作的兴趣,让学生拥有轻松的*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固然很重要,可是如果写完后就没了下文,学生会很失落,会认为*作是为了写而写,那么课后的拓展、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结集成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作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作热情,让他们更加热爱*作,使训练落到了实处。)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了林海。

  (板书:林海)

  2、师:通过学*,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并且学*了第1小节。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首先,我们来学*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景色、联想)

  二、学*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板书: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板书;喜爱)

  5、过渡: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我们是这样学*的:

  ⑴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①找出重点词句;

  ②品读重点句子;

  ③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第3~5小节

  师: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第3、4小节。

  ⑴默读第3、4小节,问:看到了什么景色?(板书:林)

  ⑵品读第3小节:

  ①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板书:绿)

  ②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品读第4小节:

  ①写了哪些林?(板书:如海)

  ②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过渡: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的: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过渡: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学生练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6、7小节

  师: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第6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并不空洞”呢?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板书:建设)

  2、学*第七小节:

  ⑴指名生说。

  ⑵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兴国安邦”呢?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板书:兴国安邦)

  ⑶过渡: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我们应该学*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2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嘉峪关谱写

  不朽发明奇迹天堂杭州绸带

  (2)指名读这些词语。

  (3)指名初步解释词语。

  (4)齐读出示的生词。

  (5)指导书写生字。

  三、理清脉络,体悟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局部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2、同学自学后讨论。

  四、精读课文第一局部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身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异的景象呢?

  2、讲读。

  3、比较:“奇异”在不在句子中的异同。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示在哪些地方?用

  5、自身的话说一说。

  6、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的意思。

  7、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

  8、“发明”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9、“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发明了这人间奇迹?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俺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这人间奇迹。

  10、最后两行在第一局部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1、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发明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2、将第一局部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3、指名读,生评议。

  14 、齐读。

  五、安排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

  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

  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

  巨龙连绵起伏奇迹曲折蜿蜒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连绵起伏银光闪闪

  曲折蜿蜒伸向天边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局部。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局部

  1、导读。

  听老师读课文,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什么?(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下面的三句话的不同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句话读懂了什么?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局部结构完全同于第一局部,同学们自身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

  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局部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无妨自身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局部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局部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局部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局部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

  读两局部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你读懂了什么?俺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驾折蜒谱朽篇创簇绸

  1、同学自读上面的生字

  2、指名读生字

  3、齐读

  4、指导同学记生字:你能记住哪几个生字?

  怎么记住的?

  5、指导同学说

  6、指导同学写字

  蜒左右结构与“蜓”的区别

  创注意“仓”的写法

  驾下面的“马”不要写成“木”

  7、同学描红

  8、同学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形*字组词

  架()蜒()谱()拆()

  驾()蜓()普()折()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用—————划出来

  板书设计:

  蜒长城和运河(雄伟而壮丽)

  创

  驾(惊喜而自豪)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3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作,共同分享*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4

  一、引入学*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15

  1、情境导入:通过本单元的学*,大家体会到了故事中动物鲜明形象,令大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感受着故事中动物的神态行动。同样在我们同学们的生活中肯定也会遇到过自己记忆比较深的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可以说保护动物已经深入人心,今天我再来看一幅与动物有关的图片新闻。(出示图片)来完成今天的*作。教师启发学生收集课外的相关资料、素材,指导学生根据*作要求进行定向观察,也可根据图画进行合理想象。

  1、阅读课本中的*作要求将*作要求理解透彻。

  2、想一想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情,或者根据课本中的图画故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在自己的脑子中进行构思。

  3、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搜集相关资料、素材,为*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回顾本单元的多种方法,自己整理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充分的了解*作要求,并进行资料的收集省略。

  说说你是如何保护动物的?

  一、观察图片,畅所欲言

  1、从图片中你看到些什么?

  2、从图片中,你能想到些什么?

  二、图文对照,明确要求

  1、读读课本中的文字,简要说一说图片内容。

  2、明确*作要求:根据图片报道,展开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展开想象,补充情节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故事情节。

  (1)什么时间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2)为什么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

  (3)几只小鸭子是怎样失足跌入路旁下水道的?

  (4)鸭妈妈看到小鸭子跌入下水道,它会怎么想,怎么做?

  (5)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

  (6)鸭妈妈是怎样带领巡警赶到出事地点的?

  (7)巡警奋力搭救小鸭子的场面?其他司机怎么表现的?(神态、动作等)

  (8)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

  (9)在救助小鸭子的过程中,路人会怎么样?

  (10)从这个故事中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产生怎样的感受?

  4、想一想:这张图片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根据要表达的中心确定详写的情节。

  三、组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写具体

  1、自己选择一个需要补充的情节,想一想:如何写具体?

  2、发言,依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提醒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

  (1)将鸭妈妈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2)将巡警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写具体

  (3)哪些要略写?

  四、组织讨论,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五、学生自由*作

  1、先口述一下故事情节。

  2、学生选择几个情节,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情节写具体。

  3、学生自由打草稿。教师巡视,参与*作,随时指导、点评。

  4、学生*作结束后,修改*作,自己写出自评语。

  1、认真观察图片。

  2、学生合理想象。

  3、大胆的在小组发言,和同学共同交流自己的看法,提自己的意见和看并从中学到有用的方法。

  4、学生尝试写作。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交流,为写作做好铺垫。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写作的内容,拓宽明确写作的方法。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阅读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1)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作,共同分享*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3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意识,使外在的学*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方式和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活动,汇报学*成果,交流学*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方法,进行合作学*。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小组学*),汇报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4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作,共同分享*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

  三、展示台

  1.学*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2)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1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作,共同分享*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和传奇经历

  教学难点:

  通过学*课文,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堂教学PPT,学生准备搜集玄奘法师生*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述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唐玄奘西行取经,指导“奘“的读音,以及书写。(“奘”读zàng,而不读zhàng;,“壮”与“奘”的区别)

  2、导入: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明朝小说家吴承恩以唐三*行取经为原型创作了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是*文学史上首屈一指,展示作者空前绝后想象力的作品。其实历史上的玄奘西行求法的真实事迹和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极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这位*历史上伟大的高僧、学者、翻译家、旅行家的事迹。

  二、检查预*效果,通览全文内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出示一组词语指名读

  玄奘(zàng)缉拿(jī)高僧(sēng)

  天竺(zhú)堡垒(lěi)朝拜(cháo)

  2、测查学生词语理解

  束手无策:束、捆绑;策、计策,就像双手被捆住一样无法解脱,形容遇到问题毫无解决办法。

  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明白,户户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3、默读课文,了解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1)理清脉络

  一、(1)取经原因

  二、(2-10)取经经过

  三、(11-13)取经影响

  2)了解重点段层次

  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途经哪些地方?(可先在文中画一画)

  (长安—凉州—玉门关—高昌—西域—天竺)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三、研读课文,重点理解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大家共同思考:

  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僧人?

  (学识渊博,治学严谨)

  2、读了课文第一部分,你有什么问题?

  [可能会有两方面的问题:

  1)他学识已很渊博了,为何还要不远万里去天竺学*?

  2)从长安到天竺,山高路远,是一种什么力量使他毅然前往,并克服重重困难?]

  导:也许学*完这篇课文,自然能解开你心中的疑问。

  3、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感悟人物品质。

  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取经过程中,玄奘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对待的,从中你感到他拥有一种怎样的品质?

  [要点:1)混出玉门关2)单人匹马走沙漠

  ※重点句:

  玄奘想折回第四堡去取水,走了十几里,忽然想起临走的时候,他曾立下誓言,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

  “从不达目的决不后退一步”,可感受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

  ※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体会玄奘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求法。

  总结:玄奘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越过雪山冰河,冲过暴风雪,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求学,一切源于他心中坚定的信仰,与一生的追求——对佛法的弘扬。

  过渡:玄奘西行求法十几年,从印度带回大量的佛经,这些真经是佛家教义的种子,只有翻译成中文它们才能在*生根发芽,否则印度留学所创造的辉煌将变得毫无意义。

  4、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玄奘的历史贡献。

  1)学*小组合作读最后一部分,结合资料思考,回国后玄奘潜心做了哪些事情?

  (要点:翻译佛经,编写《大唐西域记》)

  2)师生合作交流资料

  ※屏幕出示:

  玄奘带回来的佛经数量大,覆盖面广,质量特别高,如果我们把唐朝汉译佛经比喻成为汉译佛经中的皇冠,那玄奘翻译的佛经就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玄奘西行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求取直经,而取到直经才只不过走了求法之路的一半,另一半就是翻译佛经,他魂系真经,迫不及待,也只有这样,才能弘扬佛*德圆满。

  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玄奘只是一个普通的僧人吗?

  角度:

  1、从学者的角度,

  他敢于对前人的译作提出批判,严谨治学,敢于探求真理。

  2、作为一个高僧,

  他历经艰险,百折不挠,远赴无竺,学*真经,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功德无量,是*佛教史上继往开来的人物。

  3、作为一个翻译家,教育家,

  他翻译方面的贡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4、他又是一个文化交流的使者,

  玄奘西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四、总结全文,提炼升华

  1、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玄奘西行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

  2、出示季羡林先生引鲁迅的一段话作为总结: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拿硬干的人,有为民*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的脊梁。

  季羡林:舍身求法的人,首先就有玄奘在内,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这样精神的玄奘的确算得上是“*的脊梁”。

  板书:

  百折不挠

  唐玄奘西行取经

  舍身求法

  *的脊梁

  作业:

  1)推荐阅读《鉴真东渡》《苏式牧羊》

  2)写一篇读后感。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3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课文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而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教材。通过学*引导学生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水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积极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培养学生自主的学*意识,使外在的学*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

  2、师生收集水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故事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一个调皮可爱的小朋友介绍给你们,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音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状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课文大意。)

  2、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板题)

  对话*台

  自读

  1、给学生充分地时间自由读课文。同时用笔标出生字、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生评议读书情况。强调标出的生字、词语,注意难点的字音。如:躁、灾是*舌音;稼是第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等。

  3、读书交流,鼓励质疑。说说读完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解答。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读书质疑的良好*惯。教师有效地收集学生读文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与走向。)

  识字

  1、利用生字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11个字。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指认,交流识字的方法。

  2、请同学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生字和词语。(参见我会读)。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秀小组,读得不准的,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纠正。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冲、晒、池、浮四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以及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2、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重点。如: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以及两点水和三点水在写法上的异同。

  3、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谈话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已经学到了什么或会干什么,接下来你们想做些什么呀?(学生自己说想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出以下的活动意向。)

  1、用学会的词语说说话,给生字找朋友。

  2、和伙伴一起合作读课文,读最喜欢的段落。

  3、一边表演动作,一边朗读。小组合作。等等其他方法也可以。

  (要学生读文识字以后,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方式和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扎实有效地学*。)

  汇报

  学生根据自主的学*活动,汇报学*成果,交流学*感受。

  第二课时

  对话*台

  导入

  1、用自己喜欢的记生字词。听写生字词,然后说出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巩固识字。同桌检查写字情况。

  2、指读课文,师生评议。

  启思

  1、通过学*,我们知道了水是会不断变化的。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水除了变化以外,还有什么特点呀?你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把这些问题弄懂呢?

  2、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交流方法。(学生可能会提出小组读书,边读边记、画表格填写、故事表演、绘画表现等方法。)

  (这样的设计应该建立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问启思,讨论探究阅读理解的方法,充分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可能会找出一些方法,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可行性,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学*。)

  探究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学*方法,进行合作学*。教师要及时关注各组学*情况,因材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正确地运用自主选择的阅读方法,以确保学*质量。

  展示

  1、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小组学*),汇报学*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问题。

  (1)水的不同状态及变化过程。

  (2)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第3自然节)

  (3)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

  2、教师可利用课件或录像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认识和理解。组织评价各组的学*情况,特别注重对学生合作情况,创新方法及学*态度的评价。

  (充分相信学*,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自主学*。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合作学*及主动探究的意识。)

  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与危害?

  演读

  1、引导学生结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体会和理解,练*感情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如:用突出重音的方法读出落、打、飘;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静、温和;用稍强的语气读出水汹涌澎湃等。

  2、练*用自己的话说说水的变化及水的不同性格。

  3、组织学生分别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适当加上运用和表情。

  (从读到说最后到演,科学地遵循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利用了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创新的胆识和表演能力。)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谜语两则

  1、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水)

  2、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水)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4

  教材简析

  《哈尔威船长》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轮船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营救旅客。船上所有的人都获救了,而他自己却忠于职守,随着沉船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从容镇定、指挥有方、舍己救人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哈尔威船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课文中蕴涵着的“舍己为人”的思想内涵就是本单元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3个自然段。

  3.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3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铺垫情感(有条件的配上图片和音乐)。

  师讲述:在157年前的一个夜晚。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迷漫。一艘在当时看来既漂亮又安全的大船——“诺曼底”号在海上缓缓行驶着。大约凌晨4点钟,突然,沉沉夜雾中出现一个小黑点,它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它穿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向“诺曼底”号飞驶而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读书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表现了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

  三、细读理解,激**感

  (一)自由读课文前6个自然段。

  1?边读边想:发生撞船事件的原因,为何后果如此严重。

  2.汇报交流,师生共同梳理。

  (1)第3自然段:“雾愈来愈浓,……船桅的梢尖勉强可辨。”

  因为当时雾大,又是凌晨最黑暗的时候,周围一片漆黑。在这样的天气里,在这个时间段,最容易发生撞船;凌晨又是人们睡得最熟的时候,意外发生,没有任何准备,所以是惊恐万分,一片混乱。

  (2)第5自然段:“只见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

  “玛丽”号是装有螺旋推进器的大轮船,它速度快,负载又特别大,所以撞上“诺曼底”号,发生了严重后果。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哈尔威船长优秀品质的相关语句。

  1.抓住描写人物语言的重点语句(投影出示),体会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最后,必须把60个人都救出去。’”

  ①明确这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一读。

  ②启发学生理解“吼道”一词。

  (预设:联系前文两船相撞以后极其混乱的情景,只有用船长的威严才能让大家不再混乱,从而听命令有秩序地逃生。)

  ③理解以后感情朗读,读出“吼道”的味道。

  (2)“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①又一处语言描写,先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一系列对话,读一读,说说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了解这样情况?

  ②再读出示的句子,启发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这样说?

  感受当时环境的混乱与危急,体会人物的果断与坚决,从中也能看出哈尔威船长关心弱小。

  ③引读:“正因为哈尔威船长的果断与威严,所以……”学生接读(投影出示):“大家立刻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3)“把克莱芒救出去!”

  人物语言,表现他关心弱小。(“克莱芒是见*水手,还不过是个孩子”)

  2.抓住描写人物神态的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情感与品质。

  (1)齐读“20分钟到了……海水把船尾浸没了。”所有人都得救了,那哈尔威船长怎样了?

  (2)(投影出示)“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人物的神态描写,读好这句,读出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3)读句子,说一说自己对语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屹立、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鼓励学生结合词语含义进行个性朗读,从中深入体会人物品质,使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四、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学生再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

  第2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内容

  指名朗读课文,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和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二、默读课文,展开想象

  默读课文,想象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此时正在随着轮船下沉的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格魅力)

  假如你是被救旅客当中的一员,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指名朗读重点段落。

  四、识字、写字

  1.检查字词读音情况,注意“弥(mí)、呛(qiàng)”的读音。

  2.指导写字。

  “弥”的左半部是拉弓射箭的“弓”;“呛”的右半部不要与“论”的右半部相混淆;

  “德”字左窄右宽,左侧是双立人旁,右半部要写得紧凑,强调右半部心字底的上面有一横。

  “志”字的上半部是“士”,上横长下横短,不要写成“土”。

  五、积累内化

  1.分类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镇定自若……屹立在舰桥上……

  描写景物的:薄雾弥漫……雾愈来愈浓了……

  运用修辞方法的:它好似一个幽灵,又仿佛一座山峰……

  2.背诵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

  六、扩展练*(灵活安排)

  仿照课文的写人方法,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表现同学的优秀品质。

  教学反思:

  断尺

  教材简析

  《断尺》是由一名学生的*作改写的。作者回忆了一把断尺的来历,以及由这把断尺引出的故事,表达了少年儿童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作者对这种友谊的珍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3.了解并学*倒叙的写作方法。

  4.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同学之间的纯真友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师出示一把断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围绕这把断尺,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主要围绕以下3点引导学生读书。

  1.断尺的来历。

  (1)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断尺对“我”的重要性?

  (“完了!”我心里急得发慌,“没带尺子怎么做题呀!”我紧张地望了望周围的同学……我简直急得不知所措,头上渗出了汗珠,嘴里不住地念叨……)

  (2)这时的“我”还像刚开始答卷时那么胸有成竹、毫不在乎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我”的心情?

  (紧张、慌乱、不知所措……)

  (3)“不知所措”是什么意思?

  (4)你能体会“我”的紧张、慌乱、不知所措的心理吗?读一读这几句话。

  2.王瑶有哪些优秀品质?

  (1)在第2自然段中有几句对话描写,读一读,你认为王瑶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大方、助人为乐、乐于助人、会关心人等)

  (2)同桌配合朗读对话。

  3.“我”对这段友谊是如何珍惜的?

  (1)从“我”的哪些动作中能看出作者特别珍惜这把断尺?动笔画一画。

  (“不!妈妈!”我冲妈妈大声说完,马上跑到厨房,从簸箕中的垃圾里翻出那把断尺,像宝贝似的捧着、看着。)

  (2)为什么非要把断尺捡回来呢?

  (断尺象征着友谊,“我”特别珍惜这段友谊。)

  4.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了解倒叙的写法

  1.交代倒叙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先写了事情的结果———铅笔盒里的一把断尺,再写事情的起因、经过———断尺的来历。这种写法就是倒叙的写作方法。

  2.齐读第1段。读了这个开头你最想知道什么?

  (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倒叙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3.你还读过这样的文章吗?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倒叙的写法。

  五、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2.提示学生“簸箕”的“箕”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它的本音是第2声。

  六、扩展阅读

  学生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中的第35课《梨花老师》,并回答课后问题。

  七、拓展练笔

  你们知道吗,《断尺》这篇课文是一位学生的作文。那么你的人生中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吗?请你学*本文倒叙的方法,写一写。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材简析

  《给予的故事》包括《一壶水》和《“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文章。《一壶水》讲述了一个人在沙漠中迷了路,在饥渴至极、几*死亡的时候,面对一壶能救命的水所做出的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将水倒进吸水器里,结果不但自己喝上了甘甜的泉水,还给别人也留下了救命之水。课文《一壶水》说明了一个道理———真诚地相信别人,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故事赞美了高尚无私、真诚奉献的品质。

  《“给”永远比“拿”愉快》一文记叙了发生在高尔基与其儿子之间的小故事。高尔基在一座小岛上休养,看到他10岁的儿子在院子里栽种的花开放了,感到无比喜悦,就给儿子写信,鼓励他不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课文表现了父子间美好的亲情和高尔基时时注意对儿子进行人格培养的拳拳爱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感悟真诚是人的美德,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考虑怎样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享受到做人的快乐。

  3.懂得“给”永远比“拿”愉快的道理,培养学生高尚无私、勇于奉献的品格。

  4.认识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中讲述的道理,学*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2.理解“濒临、抉择”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高尔基画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自主质疑

  1?揭示课题,指导读准字音:给jǐ予

  2?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预设:

  (1)这壶水是从哪里来的?这壶水与家里的水有什么不同吗?

  (2)为什么要以“一壶水”为题目呢?

  (3)“给”和“拿”为什么加引号?

  (4)“给”是什么意思?“拿”是什么意思?

  (5)为什么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呢?

  二、先学*《一壶水》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要认识的字。

  2.再读课文,围绕课题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主线,交流感悟

  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板书: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文章是围绕着什么来说明这个道理的?(板书:抉择)

  1.理解“抉择”。

  (1)这个人面临的艰难抉择是什么?

  (是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还是把这壶水直接喝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

  (2)为什么说这个抉择是艰难的?在书中标画出有关语句。

  ①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②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但是,后来的人呢?

  (3)结合上面的句子谈谈理解。

  (4)在重要的(本文是生与死)关口的选择,叫做“抉择”。

  是什么给了他力量使他在生与死面前做出了正确的抉择,照纸条上说的去做了呢?

  2.理解“道理”。

  (1)“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是什么?再读纸条上的话。

  (“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上水来。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

  (2)从纸条上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①告诉人们喝到水的方法:不能直接喝水,而是要先把水倒入吸水器,才能有水喝,并且在走时还要再装一壶水,为以后的人着想。

  ②上面的话说得很中肯,相信纸条上的话,也就是相信写这张纸条的人对人的真诚和无私。

  ③一种朴素的做人的道理给了课文中那个迷路的人一种力量,使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如果不这样做,他的良心会得不到安慰。

  (3)读了纸条上的话,本文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把水壶装满,再自己喝个痛快?为什么又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

  (4)从他一系列的动作中你能看出他有什么样的品质?

  (真诚、无私,相信别人且勇于奉献。)

  (5)文中还有谁也具有这种品质呢?谈谈你的感受。

  (他只不过是重复了在他之前的那些人的同样做法,他们是一群真诚、无私的人。)

  三、学*《“给”永远比“拿”愉快》

  (一)回读课题,回顾提问。

  1.回顾先前提出的问题。

  “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

  2.出示高尔基的画像,介绍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自读课文,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

  在读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

  2.合作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理解文中“给”指的是什么,“拿”指的是什么。

  (“给”指的是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是付出、是奉献;“拿”指的是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是接受、是索取。)

  2.为什么“‘给’永远比‘拿’愉快”?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理解。

  (“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

  (1)自己的付出和奉献能给别人带来好处时,就会感到快乐和幸福。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

  (2)当你给予别人好的东西时,也就是无私奉献时,不仅能使别人得到益处,而且会因为别人的需要而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自己是有存在的价值的,那么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3)“拿”是索取,是接受别人带来的美好的东西,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别人带来快乐,所以说“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3.在你的学*和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受过“给”比“拿”愉快的事情?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乐于奉献”的理解。

  四、回归整体,加深感悟

  再次朗读这两个故事,加深对文中哲理的感悟。

  五、巩固识字

  以卡片形式检查巩固4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六、综合实践活动

  学了《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两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在自己的班级里,或到你居住的社区,找一找“无私、乐于奉献”的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他们的境界,然后办一期手抄报,歌颂我们身边这些乐于奉献的人。

  板书设计

  给予的故事

  一壶水“给”永远比“拿”愉快

  灌水——打水——装满水“给”是奉献

  “拿”是索取

  教学反思:

  能说会写

  值得赞颂的事

  教材简析

  《值得赞颂的事》是本单元“能说会写”中的*作训练,主题是“舍己为人”。本次*作的内容是该单元阅读和口语交际训练的延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第1部分提示了本次*作的内容范围和要求;第2部分为一幅插图,表现了一个救落水儿童的场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本设计力求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出发,鼓励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颂。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作,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和从各种媒体收集的值得赞颂的事,培养学生养成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2.进行写事的训练,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发生在本班或本校学生、老师中的值得赞颂的事;收集最*媒体报道过的值得赞颂的事,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何为“赞颂”?

  2.说一说在你的生活周围有哪些值得赞颂的事。(指名说)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要求。

  如何才能把你知道的这些“值得赞颂的事”写具体?

  师逐条整理并板书*作要求:

  1.写最受感动,最值得赞颂的事。

  2.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要把经过写具体。

  4.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指导看图,启迪思路

  1.仔细看图。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这幅插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2.看图想象。

  根据这幅图想象一下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把原因、经过、结果3部分串联起来,说这件事情的经过。

  四、指导选材,先说后写。

  1.想想自己见过、听过的值得赞颂的事。

  提示:可以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也可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只要它感动了你,你就可以去赞颂它,自由地抒发你内心强烈的思想感情。

  要求:选取你印象最深的画面、你认为最值得详细描写的情节。重点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下工夫。

  2.组织好语言,同桌互相练*说一说。

  3.选取典型当众说,大家评一评,重点是细节描写。

  4.根据评议,充实构思,动笔写作。

  师巡视指导,重点帮助构思有问题的学生选材、构思。

  五、品读赏析,体验成功乐趣

  1.指名朗读*作,集体评议。

  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

  2.根据评议,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

  3.指名读修改后的*作,共同分享*作的乐趣。

  六、激励总结,提升情感

  同学们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每一件“值得赞颂的事”,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动,完成了本次*作,你们真棒!只要大家*时多观察、多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精彩就在你们面前,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感动。

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5

  一、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互相提改善意见,共同进步。班内进行演讲比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演讲的兴趣。

  同桌交换作文尝试互评互改。

  通过交流*作,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作的乐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找出自己的不足,再次完善自己的作文。

  板书

  二、日积月累

  1、师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任选一个成语为同学做讲解

  3、勾画出讲解后仍不懂的成语,查词典解决

  4、拓展:尝试说同类的其他成语同桌对读,分组比赛 尝试学*是学生进步的一个阶梯,让学生在探究

  不懂中学*。

  三、展示台

  1.学*本组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根据学生具体的准备情况,课堂上可进行以下活动:

  抗战英雄故事会、手抄报评比等。

  3、评选活动:

  评选各项活动的能手;评出最有创意的活动小组;评出最佳作品,如手抄报 学生畅谈收获 评选可以激励学生进步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七

  资料搜集

  1、资料分类的方法 时间分类、项目分类、主题分类等 不屈不挠 烈士

  2、建立自己的资料目录 奋发图强 英雄

  3、养成定期整理资料的*惯

  教学反思

  思本节课内容既有对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又有对成语的进一步拓展掌握,另外还安排了加深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抗战英雄故事会,内容较以前难度有所增大,在课堂处理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要恰到好处。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3)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精选五篇)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1

  学*目标

  1、复*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核心素养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重难点

  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复*本单元学*内容

  1、生字、词语。

  学生认读,抽查学生听写。

  2、课文复*

  学生浏览一下问题,回顾单元

  重点内容:

  (1)《文言文二则》

  A、 《伯牙鼓琴》重点字词解释:

  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的样子。

  ⑥若:像。儿,不久

  ⑦少选:一会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重点句子理解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摔破鼓琴弄断琴弦,一辈子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B、《书戴嵩画牛》人物形象

  (活泼可爱)的牧童(宽容大度)的杜处士本文主题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古话说:“耕种的事情应该请教农夫,织布的事情应该请教织女。”(这个道理)是不可以改变的。我们遇事可以多向行家里手请教。

  (2)《月光曲》

  A、人物形象

  (手足情深)的兄妹(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同情劳苦大众)的贝多芬

  B、 本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俩,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3)《京剧趣谈》

  A、易错音

  驰骋(chěnɡ)尴(ɡān)尬(ɡà)

  B、 本文主题

  本文由两篇与京剧有关的小短文组成,介绍了京剧表演在道具使用方面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点以及在动作造型方面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京剧的喜爱之情和对祖国传统文化强烈的自豪感。

  三、反馈矫正,深化提高。

  1、矫正。

  教师根据学生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纠正错误,使他们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清晰的印象。

  2、深化提高。阅读《看戏》完成课后题。

  四、单元小结,增强自信

  本组课文围绕“走进艺术”这一专题编排的,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3、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喜爱和培养高尚情操。

  五、评价检测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

  曝书画(bào pù)善哉(zāi zhāi)恬静(tián qià)入场券(quàn juàn)纯熟(shú shóu)飞奔(bēn bèn)

  2、读拼音,写汉字。

  (1)在lái yīn河畔的一个小镇上,一位mánɡ姑娘正在弹贝多芬的曲子,可是还不够chún熟。贝多芬走进小屋,按动琴jiàn,弹出了动听的曲子。兄妹俩听得táo醉了,贝多芬pǔ出了

  《月光曲》。

  (2)伯牙拨动琴xián,弹出了旋律,时而像wēi峨的高山,时而像汤汤的流水,时而像一zhóu美丽的画卷。

  3、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打击乐器

  B、膨胀

  C、发动

  D、弹

  (1)锣鼓队的队员们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表演。

  (2)好政策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3)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4)老师鼓励我们坚持练字。

  板书设计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2

  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背诵第2~3自然段。

  难点

  试着用几句话写下自己听到的美妙声音。

  一、创设情境,复*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好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你们想去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听那美妙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由生字所组成的词卡),认识他们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分小组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课文中描写声音的短语,想想自己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4.学生交流,全班汇报。

  二、入境想象,美读感悟

  1.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2.学生默读课文后指名回答。

  学生说出“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3.关于风的声音(大胆想象,美读悟妙)。

  (1)师:那让我们先去听听风之曲吧!“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你们听……

  (2)播放手风琴变奏曲,教师根据节奏的变换范读相关句子,让学生在音乐的变换中体会微风和狂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4)指名读,提醒学生读时注意将微风的轻柔读得轻、缓,将狂风的雄伟读得急、猛,感受风声的美妙。

  (5)男女生合作读(女生读“微风”部分,男生读“狂风”部分),教师适时用手势划出朗读的节奏和声音的高低起伏。

  (6)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聆听了音乐会上的风之曲。

  (7)教师小结:风真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呀!既能演奏舒缓的微风曲,又能合奏出雄浑的狂风曲,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8)学生熟读第2自然段,尝试背诵。

  4.关于水的声音(直观感知,美读悟趣)。

  师: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在书上找一找,自己读一读。

  (1)指名回答,为什么这样说呢?

  出示相关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①“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声音多好听啊!水也能演奏,真是趣事。像这些描写事物声音的词叫“象声词”。想象一下,小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还会发出什么声音?你能不能也说几个?(噼噼啪啪……)

  ?②同学们说的这些词真形象,如果把它们补充到课文中去,小雨滴这敲敲打打的音乐会,会更加有趣、热闹吧!谁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好“滴滴答答……叮叮咚咚……”的不同音效。

  (2)教师引导: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唱歌。

  出示相关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①指名读,其他学生思考:是什么让小小的雨滴拥有那么大的`力量,可以唱出“大合唱”?一滴小雨滴能做到吗?

  ②师生分小组合作朗读。第1组读小溪,第2组读河流,第3、4组读大海,老师读最后一句话。(通过体会“淙淙、潺潺、哗哗”来感受水声变化的美妙。)

  ③学生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水之乐曲的美妙。想象小雨滴“汇聚”起来(小溪→河流→大海)的美妙经历。(体会不同水声的特点。)

  (3)小雨滴又会演奏,又会唱歌,可真了不起!让咱们一起随着小雨滴的伴奏唱歌吧!(全班配乐读第3自然段)

  (4)你们喜欢这个自然段吗?喜欢就试着背一背吧!

  (5)学生试背。

  5.关于动物的声音(角色体验,美读悟乐)。

  (1)教师导语: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齐读第4自然段。谁想当这些小动物,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动物的叫声。大自然中,还会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学着叫一叫。

  (3)情境互动。师:小鸟(小虫、青蛙),你在唱什么呀?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教师范读句子。

  (4)指名读,同桌轮读,小组赛读。

  三、回归全文,积累语言

  师:大自然的声音太美妙了,让我们全身心地走进大自然,静心聆听这场天籁之声的音乐会。全班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

  1.出示课后“阅读链接”《瀑布》。

  2.指名读。

  3.学生交流诗中瀑布的特点及诗的写作特点。教师相机指导。

  瀑布的特点——声音大、雄伟

  写作特点——由远及*的顺序、比喻的手法

  4.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四、想象拓展,课外练笔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时,你就会发现大自然的神奇。请把自己听到过的“美妙的声音”用几句话写下来,再和同学交流吧。

  大自然的声音

  本课导入别出心裁,我将文中表示声音的词语挑出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旨在让学生真正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让学生的想象在美读中飞扬。学*此课,学生感受到了风、水、动物在大自然中形成的美妙声音,并学*模拟这些声音,学*兴趣较为浓厚。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3

  具体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回顾。

  1、背诵课文《登鹳雀楼》,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区分:人入尽*进登灯木目

  2、背诵课文《青松》,掌握“挺”的书写笔顺

  练*:选字填空花化话

  雪()说()()别文()红( ) ( )瓣

  结 洁

  清( ) ( )冰 ( )论 ( )白 ( )净

  写出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房子上都白了。( )( )

  这条大路笔直的通向前方。( ) ( )

  3、齐读《小动物过冬》,复*生字词语,注意:暖、商的书写,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练*:给本课的生字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

  4、齐读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复*生字词,正确背诵课文,注意传、却、论的书写

  比一比,再组词:摇( )传( )引( ) 虎( )

  遥( ) 转( )张( ) 虑( )

  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成语: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们快乐的成长.( )

  下课了,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操场上去放风筝。( )

  洪水让老百姓没有家可以回去了。( )

  二、复*《练*7》,掌握它、他、她的用法,并能清楚地介绍自己。了解《二十四气节歌》

  三、听写本单元词语、诗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4

  一、引入学*

  1.回忆本组课文,围绕“成长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受。

  2.谈话: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有过获得成功的喜悦,有过遭受挫折的烦恼,也遇到过困惑不解的问题。但无论怎样,成长的经历都是令人难忘的。

  板书题目:难忘的成长经历

  二、明确要求

  1.自读题目,勾画口语交际与*作的要求。

  2.交流:

  说、写自己或别人的成长故事;

  交流读《乌塔》的想法,写“从《乌塔》想到的;

  讨论信中的问题,写回信。

  三、口语交际

  1.认真阅读书中提示,以及《乌塔》、书信,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2.按要求独立准备,并说给自己听一听。

  3.根据选定话题进行分组。

  选同一话题的人过多,则可再分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

  4.分组交流,要求每人都有机会交流自己的看法。

  5.指名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

  6.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谈话内容,说给同桌听,注意两人间的交流。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结合注释,掌握故事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掌握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学*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预*题纲

  1、读准生字词。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资料。

  第一课时学*《学奕》

  一、初读课文,正确读写。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鸿鹄()弓缴()弗若()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学*《两小儿辩日》

  一、复*导入

  1、背诵《学奕》

  2、总结学*《学奕》的学法:

  ①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③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④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二、明确目标,自主学*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速要慢,停顿适当,读通顺。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

  小而*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补充资料: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5)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答案示例: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匆匆

  朱自清

  叹──时光飞逝

  悔──碌碌无为

  劝──珍惜时光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4)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忧伤、哀痛、持续、安慰、日月如梭、狂奔、受益无穷、假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时间的意义,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4、搜集、积累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

  教学重点:

  课文启示人们: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使学生从学*中获得这一启示,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所感悟,是本文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时间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的时间观念比较模糊。因此,要感受珍惜时间的意义,是本文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

  重点语句和珍惜时间名人名言的幻灯片

  学生

  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身边珍惜时间的人物和事例。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

  师:(自编谜语)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有哪些谜语?说来让大家猜猜?老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你们想听吗?听好——什么东西有的人觉得充裕?有的人总觉得不够用?什么东西你珍惜它,就会给你带来财富?什么东西你浪费了它,也就等于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生说自己的见解,师引到时间上)

  师:同学们,对时间,你有什么看法呢?

  (生自由表达,说出自己对时间的看法。)

  师:同学们,时间是摸不着,也看不到的,但又是时时存在的,并且一去不复返的,有个人,在他外祖母去世的时候,和我们想法一样,认为时间一天天过去,是很可悲的事情,可是后来,他却又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二、再次读书,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了解了课文大意。我们知道,学贵有疑,读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得认真读书呀。

  (生再次认真读书,注意发现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你觉得哪写句子不好理解呢?

  (生发言,师生共同补充)

  三、三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好,正是老师想提出的'问题呢。那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靠老师吗?对,得靠我们认真读书。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看能不能解决一些问题。

  (生读书,教师与学生个别交谈)

  师:谁来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你觉得应该怎么读呢?读了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读书,谈感受。师生共评,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一句化总结

  这节课,你读了这篇课文,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请你用一句话写出来。(学生写,教师巡视,写完的站起来念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

  2、收集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和时间赛跑,我们看看,哪些人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好吗?先看看你昨天和时间赛跑的结果把。

  1、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2、你记住了哪些生字词和优美的语句呢?(把生字词写在练*本上)

  二、学生选择,深入探究

  师:请你找出认为难理解的语句,和大家一起研究好吗?

  (生读书,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和难理解的语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看法。)

  师: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小组交流后,各组选出本组的语句,在班上交流。主要是针对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难理解的句子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看法,谈感受。)

  三、延伸,深化中心

  师:同学们,我们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觉得本文的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你又读了课文,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说,师生补充)

  师: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我们也要和时间赛跑。咱们身边,有哪些同学和时间赛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呢?

  珍惜时间的名言可多了,你收集了哪些呢?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咱们一起看看,读一读吧。(出示幻灯)

  最后,让我们也来写名言怎样?请你把自己珍惜时间的想法,自己的感受用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先念)

  师总结:虽然时间一去不回头,但我们和时间赛跑,一定会成功!

  四、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它所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比喻句。

  4、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与感情的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课内外结合,体味作者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和壮丽。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图片,板书课题

  2、生齐读课题

  3、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想知道更多吗?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

  (2)感知主要内容的。

  (2)会读会认田字格中的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发明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同学不良的学**惯,协助后进生自学。

  3、检查自学效果。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5)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及验算方法的过程。

  2、使学生了解验算的作用,并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惯。

  3、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4、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数学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提高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及处理信息和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及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理解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探究。

  1、小朋友们,上个星期三我们学校开展了一项活动,谁来说说是什么活动啊?(爱心大义卖的活动)

  2、你买了哪些物品呢?

  3、小朋友们通过这次活动,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真棒。

  4、齐老师在星期天也逛了一次商场,摘录了一些商品的信息。(示信息)

  5、谁来说说,你知道了哪些物品的信息?(学生汇报商品价格信息情况)

  6、那么你最想买那两样物品呢?求一共要付多少钱怎样列式?(学生汇报购买情况)

  二、自学互动,进行探究。

  (一)探究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摘录信息:老师想买两样最贵的,买一个遥控汽车和一个积木要花多少钱呢?

  怎么列式?126+132 =

  1、(1)你想怎么算,跟同桌说一说。

  (2)生汇报多种计算方法(计数器算法、竖式算法)。

  (3)生演示计数器算法。

  (4)讲解竖式算法。

  这道题在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2、探索验算:

  (1)同学们算的对不对呢?我们可以来验算。

  (2)怎么验算呢?将这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再算一遍。

  (3)验算结果和原题结果相同,说明我们算对了。

  三、作业练*,反馈探究。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3题填表

  3、小结: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啊?(揭示课题)

  做笔算加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四、应用探究,培养个性

  1、判断对错

  2、探究图书馆借书问题(示P31例题)

  3、示评选“文明班级”表格,算一算哪个班能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4、算路程:从学校到公园走那一条路比较*呢?生算

  5、许多小动物在玩套圈游戏,选择2个来算一算一共多少分?

  五、系统回顾,延伸探究

  1、小朋友们今天学得开心吗?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2、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我们*时要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

  【教学内容】

  统计(练*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根据图表中的信息,解决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学会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

  【教学重难点

  体验怎么收集信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学期打算搞一次秋游,喜欢吗?昨天收到了气象台的一张11月份的天气预测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展开

  1、出示第97页第2个练*题的统计表。

  师:从这张预测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统计的方法:“正”字法;每种天气的天数,强化“正”字法的数法。)

  2、出示第97页第2题的条形统计图。

  ⑴师:我们还可以把统计表中的信息,画进统计图,从这张统计图,你看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自觉地复*相关统计图的知识点。横的代表天气,竖的代表天数,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等)新课标 第一网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6)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3篇

  清晨,我站在窗口呼吸着新鲜空气,还不时伸伸手,弯弯腰。突然,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窗口上。我觉得十分好奇。于是,我就想去亲*它,和它一起玩耍。我悄悄地逼*它,想用手去碰碰它。这时,我想这小鸟一定会立刻飞走。于是,我想把手缩回。咦,奇怪得很,这小鸟竟然没有飞开。于是,我便放心地用手轻轻地抚摸它的羽毛。它还是没有飞开。在我抚摸它的羽毛的时候,开始它浑身哆哆嗦嗦。还不时用小嘴啄啄我的手。后来,它看到我对它没有什么恶意,便向我的'身边凑了过来。啊,多么可爱的小鸟!多么有趣的小鸟!

  我望着它,它也望着我,小鸟的眼睛里面充满了渴望与乞求的眼神。它多么想得到我的帮助啊!我从小鸟的眼神里面看了出来。于是,我仔细地观察起来。发现小鸟受了伤。

  我快步冲进屋子里面找来一些东西给它包扎,还拿了一些食物准备喂给它吃。可是,等我拿着纱布、药水和食物回到窗口的时候,小鸟却不见了。窗口上,我再也看不到它的身影了!在窗台上,只留下了一滴血迹,一滴殷红的血迹……

  这时,我往四周寻找,没有看到小鸟的踪影。我想小鸟一定是飞回到自己的窝里去寻求伙伴的帮助,或许是想自己一个人来战胜那伤痛。它是多么坚强的一只小鸟呀!

  这一天,我连玩都没有什么心情,整天都在想念这只坚强的小鸟。

  如果你是一只动物,却遭到了人类的猎杀,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吗,你愿意被猎杀吗?你绝对不愿意,有些人说:“我又不是动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动物们会怎么想吗?现在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动物会甘心吗?不,不会,永远不会。它们不愿意死在人类手里。它们愿意被你们猎杀吗?不,它们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一亿个不愿意……

  有些人虽然知道怎样去爱护动物,可是他们只会假惺惺地去教育别人,而自己却照样破坏环境,照样兴致勃勃品尝野味。就拿印度洋毛里求斯群岛上生活的渡渡鸟来说,由于它身上的肉鲜美无比,所以遭到当时人类的大量捕食,在十七世纪就已告灭绝。但是如果当时人们有动物保护意识的话,就不会造成渡渡鸟的灭绝。

  还有鲸,鲸不是让你们随意捕杀的,鲸是被杀掉一头就死一头的,不像小鱼小虾那样多,如果我们把鲸杀掉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他们不是看不到鲸这种动物吗?

  现在,有些动物已经灭绝了,鳄鱼虽然凶猛,但人类更凶猛。就是因为有些动物身上的器官具有突出的经济价值,由此成为被人类掠夺利用的对象,成为动物灭绝的主要因素。鳄鱼长着锐利的牙齿,和硕大的食物胃口,我们都说鳄鱼可怕,但鳄鱼更怕人类,在人类的眼中,鳄鱼皮可以制成行李箱,手提包,钱包,鞋等物品,所以鳄鱼,现在已经成为快要灭绝的动物了。

  《金色的脚印》,这篇文章讲了正太郎家捉来了一只小狐狸,两只老狐狸想尽办法就救出小狐狸,正太郎很同情小狐狸,他偷偷地给老狐狸投送食物,于是,他们之间建立了亲密,信任的关系,后来两只老狐狸救了正太郎,最后,小狐狸回归了大自然,两只老狐狸是多么高兴!这篇文章赞美了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和谐相处的美好关系,也展现了动物之间的浓浓亲情。我们就要向正太郎学*,他帮助动物,动物也救了他,这样不是很好么?为什么人们还是要捕杀动物呢?

  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要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朋友们,动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无价之宝,它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它们的生衍死灭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动物的大量毁灭对人类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造成生态严重不*衡,从而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保护动物,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吧!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早晨,有一群从田间来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到了温哥华街头漫步,这到为街头增添了一丝独特的风情。

  它们对这一现象充满了好奇心,有时东张西望,有时跳来跳去,有时还带叼起一枝小树枝向马路上抛,突然,看到了一个下水道,以为这是可以游泳的,就接连跳了下去,谁知这时水流湍急,正要被冲向一片黑暗之中,这时它们“嘎嘎”的叫着,它们的叫声引来了鸭妈妈的注意,它回头望见了那一幕,鸭妈妈此时心急如焚,像热锅上的蚂蚁。

  妈妈仿佛知道干着急是没有用的,它立刻镇定下来,冷静地思索着,突然发现路口有一位巡警在巡逻,于是鸭妈妈便向那位巡警跑去,鸭妈妈在巡警面前挥动翅膀,大声喊叫,可是巡警没有明白鸭妈妈的意思,继续工作着,鸭妈妈急了,她使劲地咬着巡警的裤脚,突然,这时跑来了一位大叔对巡警说:“巡警,好像有几只鸭子失足掉入下水道了,你快去看看吧。”巡警和鸭妈妈一起赶到了“案发现场”———下水道。

  巡警问路旁修理电线的工人借了一架梯子和一个手电筒,他先是把手电筒往里面找了一下,发现并不深,几个小鸭子在井里瑟瑟发抖,他小心谨慎地把梯子放入井内,把手电筒放在腰间,小心地往下爬,他轻轻的捧起那几只小鸭子,把它们就上岸。

  鸭子们围在一起,我妈妈用翅膀抚摸着小鸭,好了之后又向巡警叫了几声,好像在说:“谢谢你,巡警。”周围的路人都竖起了大拇指。

  几只小鸭子缓缓地向前走去,在阳光的照耀下温哥华街头更加绚丽多彩。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7)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精选十篇)

  我去过美丽的大海,也去过巍峨壮观的高山,可我始终认为我家乡的公园最美。

  走过公园,你第一眼就会看见那座山,山不算高,只有200多米,而山上却好似人间仙境。上山时,我们先经过一座林子,在这座小林子里,种着无数棵桃树、杏树和梅树。四季中最美的也就数春季了吧!刚入春时,桃花、杏花开出一个个小花苞,就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那鲜嫩的颜色衬托着树枝的棕褐色,显得那样有活力,让人眼前一亮,好心情涌上整个心房。

  再过十几天,那鲜嫩的花苞竞相开放,占满整个山头。整座山头都是花的海洋,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如果说入春的花苞如初生婴儿一般鲜嫩、洁白,那绽开后的花朵便是十七八岁的少女,温婉可人,正是最美的时候。树枝上的绿叶仿佛是它们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它们好似天生的舞者,不动胜似动,旋转着,跳跃着。

  深秋到来时,大把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是的,花的生命就是这样短暂,而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它们尽情地散发着魅力。地上是花瓣铺成的“毯子”,空中飘着的是花瓣,它们用最后的生命渲染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时刻,微风吹来,花瓣扬起,这样的场景总会有些伤感,使人不禁唱起《送别》,那歌声使花瓣舞得更艳,仿佛在为花送别。

  这就是我家乡的公园,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道不尽,要你能亲自去看看,一定会流连忘返。

  周末,我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百思不得其解。我心烦意乱,扔下笔,来到门口的大榆树下散心。

  我忽然发现两节不太高的树枝中间有一个蜘蛛网,上面有一只蜘蛛,正趴在网中央。这小小的蜘蛛和它的网难免成了我的“出气筒”。我随手抄起地上的树枝,一下把网搅得稀巴烂。那只蜘蛛飞快地爬上树枝,不见踪影了。我知道它会再出来织它的网,于是在大树下耐心地等着。终于,那小东西爬了出来,毫不犹豫地开始织网。蜘蛛织网和荡秋千似的:从尾部拉出的丝一条又一条,在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泽,拉着它荡来荡去。网终于织好了,我想:“蜘蛛这时一定很累吧,如果我不把网搅得稀巴烂,也就不会这样了。”

  老天好像故意和蜘蛛作对似的,一下便乌云密布,看样子,是要下一场大雨了。我急急忙忙跑回屋,等待天晴。雨“哗啦啦”地下着,蜘蛛的网是经不起这风吹雨打的。

  不久,雨停了,天边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再跑到门口一看,只见那只蜘蛛丝毫不为这美景所打动,一丝不苟地织着它的网,一股敬意从我心底油然而生……我回到家里,认真思考地思考起那道数学题来,20分钟后,我终于揭开了那道题,我心里像喝了蜜似的甜。

  今天,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轻易放弃!都要坚持!

  时光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就过了三十年,一天,晴空万里,风和日丽,我闲来无事,便出去散散心。

  我无意中来到了附*的商场,一进门,就被吓呆了,那儿没有售货员,只有买东西的顾客和用一种粘土等做的陶瓷服务员。我觉得十分奇怪,好像来到了外星人的家园一样,就走上前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一个顾客笑容满面地对我说:“你不知道啊,现在经济发达了,科学家研制出许许多多的陶瓷人,它们神通广大,能干些人们力所能及的活儿,给人们解决了不少困难。”不听还好,听了简直快昏倒,一种无形的感情激调油然而生,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

  到了中午,我的肚子饿得像在唱空城计,就马上来到一家餐厅。一进门,就看到那里面坐满了陶瓷人,我就想:陶瓷人居然要吃饭,而且吃饭要到餐厅这一种好的地方来。

  后来,我又来到了一家衣服服务店,那儿的衣服千奇百怪,无所不有。大的比门还要高;小的只有巴掌大。我看完之后忙上去问:“你们的衣服要给谁穿呀?为什么有的很大,而有的很小。”那位服务员听了笑**地拿出一件大的衣服让我试一下,她先让我穿上,然后按了一下一个小得让人看不清楚的开关,衣服霎时缩小了,使我穿着非常合身。这时,那个服务员才告诉我说:“这样的衣服会随着每一个人的身材变大或变小。”

  我听了赞叹不已,猛然间,我才醒过来,原来那只是一场梦罢了。但是我相信21世纪的我们一定能够圆了这场梦。

  去过美丽的大海,也去过巍峨壮观的高山,可我始终认为我家乡的公园最美。

  走过公园,你第一眼就会看见那座山,山不算高,只有200多米,而山上却好似人间仙境。上山时,我们先经过一座林子,在这座小林子里,种着无数棵桃树、杏树和梅树。四季中最美的也就数春季了吧!刚入春时,桃花、杏花开出一个个小花苞,就像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儿,那鲜嫩的颜色衬托着树枝的棕褐色,显得那样有活力,让人眼前一亮,好心情涌上整个心房。

  再过十几天,那鲜嫩的花苞竞相开放,占满整个山头。整座山头都是花的海洋,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如果说入春的花苞如初生婴儿一般鲜嫩、洁白,那绽开后的花朵便是十七八岁的少女,温婉可人,正是最美的时候。树枝上的绿叶仿佛是它们的舞台,在这舞台上,它们好似天生的舞者,不动胜似动,旋转着,跳跃着。

  深秋到来时,大把的花瓣从树上飘落下来。是的,花的生命就是这样短暂,而在这短暂的生命中,它们尽情地散发着魅力。地上是花瓣铺成的“毯子”,空中飘着的是花瓣,它们用最后的生命渲染了一个童话般的美好时刻,微风吹来,花瓣扬起,这样的场景总会有些伤感,使人不禁唱起《送别》,那歌声使花瓣舞得更艳,仿佛在为花送别。

  这就是我家乡的公园,那里的风景美不胜收,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道不尽,要你能亲自去看看,一定会流连忘返。

  都说六一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可是,马上要六一了,我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

  十二年的光阴即将消失,就像我生病时架着的吊瓶里的药液慢慢渗入我的血管,成为我身体里的一部分,成为永久的回忆。

  在记忆深处,始终还记着刚入学那年的六一,那天,六年级的一位大姐姐为我戴上红领巾,她严肃地对我说:“从现在开始,你已经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你要好好学*,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少先队队旗添上光荣的一笔。”听着她的话,我郑重地点点头,内心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队队员。

  现在,那铿锵的誓词还在耳边回荡,而时间已经走得很远很远。

  我还记得,在学校操场前的讲台上,校长给我们少先队队员讲的关于品德的故事,校长说,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大公司到一所大学招聘学生,应聘的学生排起了长龙,可是,应聘的学生基本是进去走一圈就走了出来,考官根本没问问题就判定他们没有通过。不过,有一个学生例外,这名学生进应聘考场时,发现考场门口横放着一把扫帚,他心想应该是谁不小心将它踢到了,就顺手将它捡拾起来,摆好,结果,这位学子被聘取了。事后,招聘的考官说,这把扫帚就是他们对学子“德”的试金石,他们相信能考上这所大学,到这来学*的人优秀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德就未必如此,他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学生,故而放置了这把横倒的扫帚,结果,真的录取到了他们想要的人。

  校长那天语重心长的话还响彻在耳边,可是,时间早已一去不复返。

  现在的六一已是我小学人生路的最后一个六一,我多么希望时间能慢下来,让六一的快乐一直持续,可是,在时间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

  最后,我只能黯然神伤地说一声,别了,我的六一。

  因为我是一只“小书虫”,每天离不开的肯定就是——书!所以呀,每天,我的书包里都有两三本书,作为我的“干粮”!

  一路蹦跳着,我回到了家,妈妈接过我的书包,准备帮我拎到卧室。这不拎不知道,一拎吓一跳,妈妈刚接过我的书包,就大喊道:“你的书包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这么重!”说着,打开了我的书包。

  “好哇,原来你的书包里全是这些!”妈妈一下就翻到了我的三本厚厚的课外书,她气冲冲地走进我的房间,指着我房间里的课外书,喊道:“这么多书,天天往书包里塞!书包里全是课外书!从今天开始,这个书柜,你不准碰!”说完,把书柜锁上了。

  我的书!这个柜子里全是我买的课外书,还有好几篇我自己写的小说呢!怎么办?这天晚上,我偷偷从妈妈的钥匙里找到了书柜的钥匙,悄悄地把书柜打开,然后将我最爱的一本小说往书包里一塞,马上把钥匙放回了原来的地方。我暗暗高兴:明天有书看了!说完,爬上床睡起了觉。结果,第二天,妈妈竟然查看我的书包!她发现了我的小说,结果,我最爱的这本小说,被妈妈“大卸八块”扔进了垃圾桶。这天晚上,我的眼泪将枕头“洗”了一个澡。第二天,我的眼皮肿得的不成样。

  这就是我,一个会啃书、爱啃书、会为书哭的“小书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已是人人皆知的画家了。尽管我在这儿生活得很好,但我还是想回家乡看看。

  坐在飞机上,我想:家乡现在变成什么样了呢?我的母校变得怎么样了呢?同学们会从事什么行业呢许多问题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

  一下飞机,我立刻惊呆了: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路上的汽车川流不息。衬着绿树红花,到处展现着美丽与繁华!

  我来到母校,刚踏进校门,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和娇小的花儿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我从前的教室,只见每张课桌上都摆着一台笔记本电脑,下课时供同学们娱乐,上课时老师把需要参考的资料用电脑发给同学们。

  在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很久不见的同学。她告诉我,她现在是一名舞蹈家,也是刚回到家乡,她也很想念学校,于是就回来看看。

  到我家楼下了,我目瞪口呆,这里竟完全变了样:原来这里的楼房只有七层,现在变成了一座摩天大楼。我乘着电梯到了我家门口,一进门,我直冲我的房间,哇,太漂亮了

  皎洁的月亮出来了。来到广场,广场上的人们穿得全是华丽的衣裳。广场也变了,变得更加广阔和美丽。

  我的家乡竟变得这么繁华,这么富饶!我希望以后我的家乡会更加美丽,家乡人的生活会更加幸福。

  《佐贺的超级阿嬷》这本书,耐人寻味,里面的阿嬷更是乐观、开朗,能把人的不幸变成开心、快乐。

  昭广的妈妈因为一些问题把昭广送到了佐贺。佐贺是个穷地方,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那么好的生活条件。但幸运的是,昭广有一个乐观的阿嬷,即使是伤心的事情在她的非凡的脑子里都会变得快乐。在她乐观的想法下,昭广非常快乐。

  至少来说,佐贺的阿嬷是一个乐观、坚强的女人。也不管多大的苦多大的痛都能承受,并且,还把它们想得简单。说实话,大人们从来没有一个像阿嬷那么快乐,这样的想像力。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一句话是:“你一笑,别人也跟着你笑。”是的,笑是一种安慰,笑是一种幸福,笑是一种快乐……

  在生活中,我妈妈跟阿嬷一点也不一样,我妈总是求我学*多看点关于学*的事。而阿嬷则是别看了,再看就成书呆子了。我妈说:“别干这个,煮饭太危险了。”而阿嬷却在第一天就教昭广煮饭。

  所以,才有像作者这样的人,对人生的理解。

  我们班有一个被我们称为猴哥的朋友,他就是赖容正。她每天洋溢着笑容,眼睛眯成一条线,像针一样,可是他翻脸却像翻书一样快,她有时很淘气。

  一次,上数学课,他不认真听讲,被老师叫到后面罚站,这时正好是上午第4节课,上完这节课后就是吃中饭了,可是除了猴哥,我们谁会知道危险即将来到,那时我们都吃完饭回到教室,他的脚踩在我们的桌子上,一张一张的踩过去,这时你可千万别去打扰他,只要他默默的等着她走就是了,要不然你的头就要开花了

  ,紧接着他就拿起教室后门的扫把当吉他弹,这是男生去找她,他也只不过是打他一下罢了,要是女生她就要穷追不舍,而且不是空手来追,而是拿起教室里的随意一件物品来追你,如果你想躲起来当然不可能,去女厕所也不是个办法,他发起疯来,女厕所都会进去呢。

  虽然他脾气暴躁,但是有些时候非常的可爱友好。

  有一次我数学作业碰到一道难题,我正焦头烂额的在想,想这道题怎么做。只见他走过来,自觉的帮我看看这道题,捏了捏我的脸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真是的,来来,我教你。”只见他三下五除二,就帮我这道题目教会了。

  我的这个朋友是不是很有趣呀?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因为他小名叫皮皮,所以我们给他又起了个别名叫赖皮皮,其实他并不赖皮。

  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方格纸上跳跃,尽情地玩笑嬉戏;像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过笔尖,顿时一篇佳作跃然纸上。汉字,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

  从小,我就与汉字拉起了手。在《格林童话》中,汉字拉着我的手,为我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愉悦了我的眼睛;在一本本的科普、历史书上,汉字又告诉我世界的奇妙,祖先的秘密,开拓了我的眼界,为我的大脑“充电”。汉字由横竖撇捺折奇妙组合,同我们身体上的器官多么相似,它们就是我们的伙伴。如今,我们要将这群可爱的小精灵潇洒地留在方格框里,给记忆留下无穷的回味。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8)

——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七单元*作作文实用十篇

  清**软弱无能,所以只能袖手旁观、隔岸观火,才让这当时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化为灰烬,毁于一旦。

  在课文中有些片段让我记忆犹新,心情持久愤愤不*。18军侵略于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他们能搬的抢的统统掠走,实在搬不动的就用船和大车以及牲口运走。119日,英法联

  军召集三千多名侵略者,用大火连烧三天三夜,使那用了一百五年才建成的圆明园剩下残垣断壁。这一烧不仅烧了整个北京城,还燃烧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我曾听说过法国雨果先生说:“有两个强盗,一个抢,一个烧,手挽手,高高兴兴地回到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先生虽然就是法国人,但他十分同情我们中国。可就是我们知道落后就要挨打

  ,就要受到欺凌,这就是一个必然的规律。

  就如实际生活,当你关闭国门,国外的人就趁这个时机,他们把我们国家的火药技术再加上他们那智慧的头脑变成高科技的东西,例如:**、大炮等等。他们做好了开战的充分准备,轻而易举地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在

  我们的地盘上为所欲为,横行霸道。为什么我们的清**不出来挡?为什么英法联军要欺负我们?我们难道有得罪他们吗?唯一一个答案就就是:我们太弱小,所以才遭人欺凌。

  这篇文章使我意识到:我们国家以前因为弱小所以让强人欺负。我们新一代的小孩就应该好好学*,振兴中华,不让其他人欺负。

  通过学*这一课,我知道圆明园由清朝六个皇帝150年的经营建造的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的,面积有5200亩,比颐和园还大850亩。园内有许许多多的奇珍异宝,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所以它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它集中了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是古代人们民的汗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又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可就在1860年,英法联军冲进圆明园中,他们把凡是能拿走的都拿走,拿不走的就故意破坏,还在圆明园内放火。想到这,英法联军真是太可恶里了。

  他们太大胆了,竟然在我们中国的地方放火还拿走了我们中国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这是我想起了圆明园中每个两小时喷水一次的十二生肖。这也属于中国的文物自从英法联军抢东西后,直到现在,我国才找到六个,有三个下落不明,还有三个在英国那里。

  圆明园被掠走了昔日的辉煌,再也恢复不了了,到我希望有一日,属于中国的东西要物归原主!这是英法联军的罪证。

  这就是我的感受。圆明园是古代人民的汗水换来的,却被英法联军给毁了。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圆明园的毁灭》,读完之后,我对英法联军感到无比的愤怒,对圆明园感到无比的可惜。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约为三百五十多公顷,圆明园中饱览着许多中外风景名胜。这座皇家园林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各种人民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可是在1860年10月6日,可恶的英法联军侵入了圆明园,将圆明园的所有能搬走的东西都搬走,搬不动的就全部破坏掉。随后,英法联军又放火将圆明园烧了,如今,圆明园就只剩下几根残垣断壁了。

  这些贪婪的强盗,竟敢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下为所欲为,那是多少中华民族多少劳动人民的汗水和辛苦啊!那是全中国的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制做成的智慧和结晶啊!这对我们中国来说是极大的耻辱。

  在一次查资料的时候,我看到了我们中国艺术的瑰宝—龙袍,却在法国博物馆里,龙炮长1.5米,价值非常昂贵,在圆明园内展现出中国艺术的瑰宝,中国在那只拍卖会上,花了一千万重金将龙袍要了回来,为什么我国的东西,要让我国再花钱买回来,为什么?

  通过圆明园的毁灭这件事,我懂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的人民是不可屈服的,我们的国家更是不可侵犯的,如果想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从现在开始好好学*,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在本册书里,我们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下课后,我心潮澎湃......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林园。漫步院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能够饱览中外风景名胜,又仿佛置身于幻想的世界里。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历史文物,它是当时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可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凡是把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肆意破坏。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

  我对英国联军的这一行为非常痛恨。圆明园是我们祖国的瑰宝,为什么却被他们这帮贼抢走了呢?可见当时的清**是多么腐败无能啊!圆明园内收藏着各种奇珍异宝,它们是我们祖国历史文化的见证。我们祖国历史文化都被他们破坏了,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这是我国*代一段耻辱历史!一个拥有奔腾的黄河和长江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手握空拳,眼睁睁地看着“万春之园”化成一片灰烬。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这耻辱与沧桑会铭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上。

  为了圆明园的悲剧永远成为过去,为了使我们中国不再落后,为了使我们不再受到欺压,我现在要刻苦学*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让烈士用鲜血染成的红旗在天空高高飘扬。

  圆明园那昔日的光辉哪去了?金碧辉煌的殿堂哪去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哪去了?那热闹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哪去了?

  原本华丽的圆明园,如今已是一片废墟,那是英法联军一把火烧了多少艺术的瑰宝,多少建筑艺术精华呀!

  大约从300多年前就开始建造的圆明园,到了现在求是一片灰烬。347公顷的圆明园就仅仅被300多名侵略者烧毁了,这是多少呆中国人民的耻辱啊!

  大地母亲在哭泣,人们在叹息在愤怒!这项凝聚了千万个人民智慧的结晶就这样成了一片废墟,就消失了。

  我记得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这样描述圆明园∶“在世界上某个角落存在着人类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他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前所未有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起在亚洲文明的地*线上。”这句话仿佛让我亲眼看到了圆明园那无比辉煌的样子。

  熊熊的大火,早就熄灭了。但我心中的怒火一直不能熄灭。在这场大火中,大清帝国的豪气以荡然全无,明显的显现出了清**的无能和腐败。

  如今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是我还是多门盼望去圆明园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去看看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去看看那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去看看那......

  我们绝对不能忘记这段奇耻大辱,我要把仇恨化为力量,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中国。

  今天,我学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圆明园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它被毁灭了!这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整个世界不可估量的损失!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我国北京,闯入圆明园,而慈禧太后带着皇帝逃出了京城。英法联军疯狂地抢夺、毁坏、火烧园中宝藏文物、古建筑,这帮侵略军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罪。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最悲哀最黑暗的历史时期,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永远铭记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圆明园在没有被英法联军烧毁之前,曾是那么辉煌灿烂: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村乡野,圆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等。还有许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瑶台、武陵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犹如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景色,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以说,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我国建筑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中还珍藏着无数的无价之宝,更有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藏的历史文物、金银珍宝、宋元陶瓷、历史书画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

  因此,我们要铭记一句话:莫忘国耻,振兴中华。为祖国的崛起而发奋读书!

  我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月亮已经升了老高了,叹了口气(作业还没做完呢),翻了翻书,看到《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第N次读了起来。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了,我们圆明园是怎样从原来的美丽样貌走向毁灭的、他的工程有多么的伟大、它凝结了多少人民的血汗、它里面有多么的美丽、它里面有多么的诗情画意。这美丽的景色,让我有种进了天上的潘桃园的感觉。这篇课文讲了,圆明园一开始是非常美丽的,它里面不仅有按照诗人写出的诗做出来的风景,还有许多古今中外的藏品。它不是孤零零地一个林园,旁边还有许多小园簇拥着它,使它变成一个超级大的皇家林园。

  可是在后来,英法联合军入侵了北京,在圆明园里烧杀抢掠,没过几天,圆明园被这帮强盗给洗劫一空。这群土匪真是可恨!良心被狗吃了!也为祖国的落后而感到惋惜,如果祖国再强大点就不会被欺负了,也不会丢失那么多国宝,那可是来自祖先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啊。

  每读完这篇课文,我都会联想到,在我国边疆上那些恶狼般想抢夺我们资源的敌人,虽然没有成功,但也没有被彻底死心,所以我现在应该好好学*,长大以后才有能力报效祖国,科技、文化强国,让中国更强大。

  想到这儿,窗外的月亮更亮了,它好像笑眯眯的看着我,默默的为我加油打气。

  1860年前,圆明园,是一个奇迹的名字,而1860年后,圆明园,却是一个废墟的名字。

  据我所知,圆明园的面积大350公顷,是历代清朝皇帝150余年的心血。皇上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又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风景名胜……才建成这前所未有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的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又添一颗无比明亮、璀璨的明珠。

  可是,这颗明珠才绽放100多年,就被毁坏成了一片废墟。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来到圆明园,在园内肆意烧、杀、抢、掠,出园时,每个人的腰包都鼓鼓的,更可恨的是,他们竟为了销毁证据,放火烧了圆明园。他们烧的不仅仅是圆明园,还烧了历代皇帝的心血,烧了老百姓的心,烧了皇家的天堂……一把火,使这座有无限价值的圆明园付之一炬。

  现在的圆明园,依然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但已经失去了繁华,只剩下几根残缺的柱子了。你可否听见过他低低的哭声?你可否看见他愤怒的表情?你可否闻见他一缕缕烟火味?

  现在许多人都在讨论“是否重修圆明园”这个话题,我认为,不论是重修圆明园,还是不重修,这圆明园的耻辱,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

  侵略者,你们竟把这鬼斧神工的宏伟建筑就这样烧毁了,把这深深的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

  古人云“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说得没错。当时,正是因为清朝**的腐 败,才导致圆明园的毁灭。21世纪到了,新一代的青少年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们共同的使命,发扬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读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我为清**的腐败无能感到痛心,为英法联军的种种恶行感到愤怒,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悲愤。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的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被称为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的环绕在圆明园周边。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说:“罗马有斗兽场,埃及有金字塔,东方有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历史地位了。

  然而,这座世界级的皇家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顷刻之间化为灰烬。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略了圆明园。英法联军看到了这些财宝时,两眼直冒金光。他们疯狂的抢夺财宝,目的是献给自己的皇帝。他们究竟抢夺了多少财宝,没有人知道,可是这还没完。英国人接到命令要烧毁圆明园。三千多名英国士兵拿着火把烧毁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北京城上空一片黑暗。被大火“洗礼”过的圆明园如今只身下几根残柱。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得知这件事后,愤怒的指责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掠抢,一个放火。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我们要奋发图强,不再让祖国受到欺凌。因此,我们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当***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国*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圆明园的毁灭正是其中之一。

  雨果曾经说过“有一座用语言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是的,圆明园建筑宏伟、金碧辉煌,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浓缩了世界上各处名胜风景的精华,也收藏着不少奇珍异宝。所以,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但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对圆明园进行了一个“大扫荡”,不但将圆明园洗劫一空,还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看到这里时,我便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圆明园被烧时,没有人去救火?为什么英法联军入侵时,没有人去阻止?这时候,清**又在哪里?答案不言而喻,是他们的腐败无能,让一座辉煌的园林毁于一旦,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听,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断壁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停止。中华儿女要记住这段耻辱,记住这用血与泪换来的教训:贫穷就要受欺辱,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万众一心,努力地工作和学*,让我们伟大的祖国强大起来,历史的悲剧才不会重演。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9)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七单元作文(五)份

  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在春天里,万物复苏、姹紫嫣红。

  春天到了,小花绽开美丽的脸庞,向春天微笑;小草从地底下钻出来,向春风点头;小树吐出嫩芽,扑进春妈妈的怀抱;小溪跳着欢快的舞蹈,缓缓地流动;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唱起了动听的歌谣;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飞来飞去,正在采蜜。

  春天到了,睡了一个冬天的青蛙从池塘里探出头来,“呱、呱、呱”地唱歌;爱睡觉的大狗熊从窝里爬出来,伸伸懒腰,打打哈欠,开始了新一年的生活;又细又长的大蛇也从洞穴里钻出来,准备觅食;小田鼠从自己“家”里爬出来,准备在自己的“菜园”里播种;所有的小动物都在绿油油的大草坪上玩耍。

  春天到了,小朋友们在绿草如茵的大草坪上唱歌、跳舞、野餐、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年轻人在阳光明媚的地方支起帐篷,准备野营;老人们在林荫小道上练起了太极拳。

  啊!春天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啊!

  星期天,我向妈妈要钱买我一直想买的书,妈妈没有零钱,给我了50元。我高高兴兴地去书店买书了。

  来到书店,人很多,我找到我想要的书,一看是10元。我给老板50元,那时老板正在打电话,从钱包拿来钱给我,我没仔细看,就回家了。回到家我一看钱是3张20元的。我给妈妈说了,妈妈说:“做人要诚实,不要贪图钱财!”我决定把多找的钱还给人家。

  回到书店,老板一个人在看书,我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他。他很感动,对我说:“谢谢你小朋友,你真是个诚实的好孩子!”我把一张20元的钞票给了他,我正要转身回家的时候,他突然叫住了我,脸很红,显得很不好意思,挠着头对我说:“对不起!我刚才找你的钞票是假币......”

  听,一首清脆悦耳的声音打破了冬天的寂静,春姑娘那秀丽又柔美的舞姿,把在昏昏欲睡的万紫千红的小草、小花给惊醒了。

  你看,春姑娘拿出自己的纱巾一扇,把大地给吹醒了,小草轻轻地伸了一个懒腰,小鸟唧唧喳喳的在大树的枝头上,欢乐的追逐,欣赏着春姑娘柔美的舞姿,倾听着春姑娘悦耳的歌声;柳树姑娘也在小溪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花圃里,一簇簇的花如同羞涩的小姑娘,在展着自己迷人的风姿。万紫千红的花朵在争执着谁最美丽,百合花白的像雪,杜鹃花粉的似霞,映山红艳得胜……一阵微风掠过,几片花瓣急着飘落与地说上了悄悄话。

  田野里,满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壮观极了,嫩嫩的青草在旁边默默依偎它。芹菜、菠菜、油菜、等伸展着嫩绿的枝叶,沐浴在阳光的怀抱里,享受着阳光给大地万物的厚礼。

  春天,阳光明媚,春色无边,春天,万紫千红,春天,美不胜收,春姑娘的脚步出现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春天,我爱你。

  我都上三年级了,可还是跟妈妈一起睡。

  一天,妈妈对我说:“儿子,你都上三年级了,就别在跟妈妈一起睡了。”我还没有独自睡过,便爽快地答应了。

  天渐渐的黑了,妈妈帮我收拾好床,让我自己去睡。我走在路上,那风吹动树叶的声音、闹钟滴滴答答走着的声音,使我心惊胆战。

  我自己摸索着,慢慢地走到了床边。我躺在床上,不敢闭上眼睛。生怕一个鬼出来吃掉我。可我非常困,便开始数绵羊。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不一会,我便睡着了。

  第二天,妈妈问我怎么样?我说:“差不多。”以后,不是妈妈求我让我独自睡觉,而是我自告奋勇的去睡觉。我也不想第一次心惊胆战,而是胆量十足。现在,我独自睡觉的次数多了,妈妈也会偶尔给我一些奖励。原来,独自睡觉也有好处呀!

  我的家乡在农村,且不提农村那古朴的小桥流水,也不提那引人入胜的青松苍柏,单是这农家小院,就极富诗情画意。

  夏天到了,那株挨着墙角的桃树,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将它丰硕的果实展现在人们面前。好大好大呵,白里透红。你甚至会感到那果实甜甜的汁液要往外溢。摘一个尝尝吧,管让你口“福”心服。

  秋天来了,无论是盆栽的还是地上的作物,均是一派可喜的景象。大白菜、大包菜都卷起了叶子,像缩着头的罗汉,蹲在那里,只等你去收获。还有墙角种的丝瓜、扁豆都爬着墙、牵着藤儿,和墙外的树枝缠绕在一起。由下向上望,便是一个个丝瓜吊着,一串串扁豆悬着。特别是下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片水滴滴的绿色世界,景色更迷人。

  冬天,我家那小小的庭院却在冷落中见生机。逢着下大雪时这里又是一块粉装玉砌的小天地。

  这就是我喜爱且魂系梦牵的农家小院,我爱这农家小院。


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扩展10)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会写“至、被、捡”,区分“捡、拣”

  2、理解”甚至”,学会用“甚至”说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对小鱼的怜惜和对小男孩的敬佩之情。

  4、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重点词、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鱼的可怜,对小男孩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释题: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理解、质疑。围绕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浅水洼?小鱼为什么会跑到浅水洼里?浅水洼里的小鱼怎么样了?)教师适时出示插图或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导入新课。

  2、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鱼吗?如果有一条小鱼不小心掉进浅水洼里你会怎么办呢?如果是一百条,几百条或是更多呢,你又会怎么样呢?今天我们来学*《浅水洼里的小鱼》,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做的呢?

  (二)朗读自悟,读中思考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选择段落,组内同学合作读书,全体同学参与读书。

  3、后师生共同评议。

  4、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识字写字

  1、利用生字词卡片,出示“我会认”中的7个生字。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指读生字,并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2、请学生来当小老师,带领同学读字词。教师适时的强调重点字音。如:“甚、至、蒸”都是翘舌音。“死”是*舌音。同时挖掘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和经验向全班展示。如:“至”是以前学过的到“到”字的左半部分;“乎”是将“手”的第二笔换成点、撇;叨念要用嘴,所以“叨”是口字旁。

  3、分组开火车读字词比赛,评出优胜小组。读得不准的,小组内同学互相纠正。

  4、本课8个要写的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结构特点都是左窄右宽,注意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写字经验把字写好。其他的字,指导时可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结构特征,重点注意自己认为的难点字的写法。

  5、老师范写。要“精讲解,多示范,先描红,后临写”,指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好看。要指导学生知道:“久”字的撇捺要伸展开,“乎”字的“横”、“至”字的下横要写长一些,“腰”字中月字旁的“撇”、“被”中“皮”的“撇”要写成竖撇。

  6、学生书写,师生评议。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展示,并让展示的同学谈谈自己的写字经验和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出示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同学们,每条小鱼卡片后面都藏着生字或词语,你能把它们正确地读出来了吗?出示字卡,指读字词。

  (二)读中感悟

  1、组织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能告诉大家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启发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如果你就在那个海滩上,见到了这个情景,你会想些什么?

  引导把自己的体验读出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表演朗读

  分小组自读课文的2———6自然段。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分工(我、小男孩、旁白)。几个人轮流交换角色反复练读、表演。鼓励学生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文中人物的语言背下来,真正实现“演”的感觉。

  检查小组演读情况:找两三个小组分别上台演读,同学进行评议。

  (四)讨论

  在学生演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在演读理解的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为什么?

  2、“我”听了小男孩的话和看到小男孩的表现后,会怎么想,怎么做?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说说你的心里话。

  (五)实践拓展

  1、完成课后“想想说说”的两道题目,尽可地激发学生想象,鼓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你的家乡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看它们是否受到什么威胁,它们生活的环境是否遭到破坏?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如何保护它们呢

  教学板书:潜水洼理的小鱼

  捡扔谁在乎

  小男孩小鱼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学*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一、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2、读读下面的词语,再读读带点的字。清澈

  卷起

  波纹

  跃起

  丢进镜子

  变幻表演

  香蕉

  企盼跨

  二、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巩固练*。

  1、认读生字卡片,认真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坡()披(盼()粉()纷(赏()堂()境()镜()

  2、学写句子。

  1)、()的树上有()在()。2)、()的草地上有()在(3)、()有()在(教学板书:

  清澈的湖水

  **湖水小洁

  (景色美)(心灵美)

  具体步骤

  一、朗读课文,复*回顾。

  1、背诵课文《登鹳雀楼》,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

  区分:人入尽*进登灯木目

  2、背诵课文《青松》,掌握“挺”的书写笔顺

  练*:选字填空花化话

  雪()说()()别文()红( ) ( )瓣

  结 洁

  清( ) ( )冰 ( )论 ( )白 ( )净

  写出句中带点词的反义词:

  寒冷的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地上、房子上都白了。( )( )

  这条大路笔直的通向前方。( ) ( )

  3、齐读《小动物过冬》,复*生字词语,注意:暖、商的`书写,了解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

  练*:给本课的生字按字母表的顺序排列。

  4、齐读课文《美丽的丹顶鹤》,复*生字词,正确背诵课文,注意传、却、论的书写

  比一比,再组词:摇( )传( )引( ) 虎( )

  遥( ) 转( )张( ) 虑( )

  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一个成语: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我们快乐的成长.( )

  下课了,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到操场上去放风筝。( )

  洪水让老百姓没有家可以回去了。( )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