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2-06 00:00:00 教案,小学语文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立”、“米”。

  教学难点:

  1、读好长句子。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猜谜导入

  1、猜谜: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想猜吗?听好了:三角四楼房,珍珠里面藏;想吃珍珠肉,解带脱衣裳。(粽子)

  2、揭题: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与粽子有关的文章:《端午粽》。(板书课题:10、端午粽)

  这个题目里藏了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生字,分别是“端”和“粽”。有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记住这两个字的吗?你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换偏旁认识“端”,把“瑞”字的王字旁换成了立字旁就成了“端”。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粽”字,“米”加上“宗”就成了“粽”。一般米字旁的字都和粮食有关,比如“粮”、“粽”、“糟糠”“籽”等。)

  3、读了这个题目,你的小脑瓜里都产生了哪些问号?过渡:那我们就带着这些小问号一起走进课文。

  二、探秘方法,科学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自然段标出来。

  2、同学们读得都非常认真,文中的词语宝宝忍不住要和你们见面了,你们认识他们么?(指名读一遍)

  (1)象形字识字。“米”字和“豆”字这两个字是从古代的实物演变而来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的演变过程。首先来看“米”字,它的甲骨文就像是六粒米从中间被上下分开,逐渐的中间两粒米相连,慢慢又演变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米”字。再来看“豆”字,甲骨文的“豆”字就像是把一颗豆子细分了,种皮、胚根等都有,后来又慢慢简化为现在我们所熟悉的“豆”字,这两个字你记住了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心字底识字。还有两个字是心字底的字,分别是“总”和“念”。这两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倒八字头加上口和心字底就成了“总”。今加上心字底就成了“念”,心中有所忆,口中有所吟,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加一加识字。还有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比如“节”、“间”、“分”、“知”、“据”、“带”。首先来看“节”字,草字头加上两笔(横折钩和竖)就可以了,可以组词节日。门字框里面加上一个“日”就成了“间”,可以组词时间。“八”字加上一个“刀”就成了“分”,可以组词十分。“矢”字加上一个“口”就成了知,可以组词知道。提手旁加上一个“居”就成了“据”,可以组词据说。“卅”字加上秃宝盖再加一个巾字就成了“带”字,可以组词皮带。这几个字你认识了吗?我们一起来带上拼音读一读。

  (4)巧用字谜识字。猜谜:一人在内,打一字。谜底就是肉字。“内”字里面再加一个“人”就成了“肉”。齐读。

  带拼音齐读生字——去掉拼音齐读、指读、开火车读——接下来,我们把生字请到词语中来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生字词掌握了之后,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粽的用材、花样以及为什么要在端午吃粽子的由来。

  接下来,请拿起你的书,静静的听老师读,我们一起走进《端午粽》这篇课文。

  2、朗读感悟。

  四、逐段分析

  (一)学*第一段。

  1、过渡:听完后,谁能告诉老师,作者一到端午节总是去谁家?(外婆家)

  2、每一年的端午节,外婆都会煮好一锅粽子,盼望着“我们”回家吃,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人团聚,开心地过节。

  3、指名读,读出外婆的期盼。

  4、齐读。你们读得可真棒啊,老师也想去外婆家吃粽子了。

  (二)学*第二段。

  1、过渡:每年端午节“我们”都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谁来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1)我们来看“青青的箬竹叶”这个词组,“箬竹叶”就是我们*常吃的粽子的皮,颜色是青色。那我们还可以说青青的()?如青青的草地,青青的豌豆等。

  (2)再来看“白白的糯米”这个词组,包粽子要用糯米而不是大米,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会吃起来黏黏的。糯米是白色的,可以说“白白的糯米”。那小朋友们还能说出白白的()?如白白的棉花,白白的雪花。

  (3)最后来看“红红的枣”,你还能说出红红的()?

  (4)同学们,你们“青青的箬竹叶”和“青的箬竹叶”哪个更顺口呢?那“白白的糯米”和“白的糯米”呢?“红红的枣”和“红的枣”呢?

  这类词语都是用颜色来形容事物,并且所用表示颜色的字是重复的,这样更符合我们的表达*惯。这类的词语搭配你们掌握住了吗?

  3、粽子是用箬竹叶、糯米、红枣包成的,那作者喜欢吃粽子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二、三句话)

  (1)我们一起来看第二段的第二句话,句子比较长,先听老师读一遍,看看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缩短读的。(范读时停顿时读的明显一些)谁能来试一试?这位同学已经抓住老师范读的精髓了,比老师读的都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把长句子读短。

  (2)接着我们一起来看“又黏又甜”这个词语,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如又大又圆、又细又长、又快又好)。

  4、“我”喜不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啊?谁能把你对粽子的喜爱给读出来?(指名读、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三)学*第三段

  1、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粽子是用什么做的了,那除了红枣粽,还有什么粽?(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能用“除了……还……”说一句话吗?(我除了会唱歌,还会画画)

  3、从这一段中,你能体会到“我”对端午粽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你从哪体会出来的?(指名读第三段第三句)这一句话也比较长,你会像刚才那样断句吗?谁来试一试?“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看看谁最喜欢吃外婆包的粽子。

  (四)学*第四段

  1、过渡: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啊。

  2、那你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指名读第四段)

  3、这一句话也是一个长句子,那应该怎么读好呢?谁来给大家提个醒?“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男生女生赛读)

  4、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的风俗?

  五、认真观察、指导书写

  1、呈现“午、叶、真、豆、节、米、分”7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观察这7个字的笔顺、笔画特点。

  2、教师整体范写,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位置。“午”的第二笔横写在上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并且比第一横长。“叶”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要左窄右宽第四笔横短一些,写在横中线上方一点点,第五笔竖写在右半格。注意“真”字里面有三横。“节”字第四笔横折钩从横中线开始起笔,第五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米”字第一笔点和第二笔撇分别写在左上格和右上格,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分”字要注意上面是个八,一撇和一捺要分开。学生跟笔书空。

  3、学生在书上先描红再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

  4、班级展示。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3

  教材分析

  《端午粽》一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外婆包的粽子以及端午节的由来。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生动优美,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亲、思乡的.情怀。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形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端午粽的香甜滋味,了解*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会写"午、节"7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

  教学重点

  会认"端、粽、节"等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端午节吗?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有什么*俗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赛龙舟、喝雄黄酒、挂艾叶、吃粽子等】

  2、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端午粽》,你在端午节的时候吃过粽子吗?能说说它的味道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播放情境课文《端午粽》。

  二、初读识字

  1、范读《端午粽》,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注意听准生字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2)第二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画出不理解的词。

  (3)第三遍:边读边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检查自读效果。

  (1)在朗读中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生字词?找出来提醒大家。教师相机指导。

  (2)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读音。

  ①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正音:"间"是多音字(jiān中间,jiàn间隔);"总"是翘舌音。

  ②去拼音读。

  ③交流加点字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编字谜、做动作)

  形*字:端—瑞、粽—宗、综。

  ④摘苹果识字游戏。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午、节、叶、米、真、分、豆

  1、识记生字。

  2、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书空。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午、节、真"。

  午:4画,独体字,注意两横的长短、间距,最后一笔竖要又直又正。

  节:5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上扁下长,横*竖直。

  真:10画,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4、学生描红、练*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的坐姿及握笔姿势。

  5、识字练*(教师出示生字钓鱼游戏)

  四、感知理解

  1、指名分段读课文。

  ①指生逐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A、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B、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C、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端午节外婆包粽子、送粽子及端午节的由来)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问问爸爸妈妈或查查端午节的资料,了解端午节。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3篇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2.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

  3.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重点

  会认读本课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理解文中含义,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为什么?那你知道怎么包粽子吗?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到外婆家去看看,怎么包粽子。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1)端午是什么时候?

  (2)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3)带着疑问读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3.同桌互读,讨论问题。4.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学*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2.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3.争当小老师领读生字。4.同桌互读,检查。5.给生字组词。6.识记生字。(1)加一加。(2)减一减。(3)比一比。7.游戏巩固生字。

  四.指导书写。1.观察字形。2.指导书写。

  真字最后一横要长。豆的第一横要短3.描红,书写。

  4.作业展示,评一评。

  五.总结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10.端午粽

  端午粽子节日中间总是

  带回去知道据说怀念糯米

  作业设计

  1.把《端午粽》读给爸爸妈妈听。2.把端午节的由来讲给家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游戏复*词语(摘苹果)。

  2.同桌互读课文,检查。

  二.美文赏析

  1.学*第一自然段,选学生读。

  2.赏析“盼着”。

  3.用“盼着”说一句话,体会“外婆盼着我们回家的心情”。

  4.学*第2,3自然段,选学生读。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6.用“一......就......”说一句话。

  7.外婆做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为什么吃了之后还要带回家去,分给邻居?(体会分享的快乐)

  8.再读2,3自然段,体会文中流露出的快乐与怀念之情。

  9.学*第4自然段,激发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长句子的断句。学*儿歌:遇到长句不要慌。逗号换口气,句号停一停。四.课文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作业设计

  1.你喜欢过那个节日,为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粽子

  各式各样花样多热爱思念

一下语文《端午粽》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

  尽在小学教师帮!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

小学语文试讲教案1

  教跋文:

  能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自由的家丁。

  2.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3.体味做者对故里糊心的背往与热恋。

  教教重面:

  感悟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能有热忱朗读。

  教教易面:

  体味村降糊心的甘愿容许、斑斓,战我们那些成天闲闲碌碌确当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实的糊心的家丁,是本人死命的家丁,是真正悲愉、幸运、自由的家丁。

  教教筹办:

  《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课件,识字卡片

  教教课时:

  一课时

  1、初读课文

  1.直没有雅不雅激趣

  从文本背糊心拓展,使教死熟谙到“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是竖坐正在必然的环境下战必然的根基上的,需供必然的条件,没有是每小我马草率虎便能过上“甘愿容许、斑斓”的糊心。

  2.范读热忱

  教师配乐范读齐文。要供教死闭目静听,齐身心肠感应感染课文的好美意境。

  (1)教师陈述教死,有一名人读了《麦哨》那篇课文今后,冲动没有已,将村降的甘愿容许、斑斓糊心,用28个字回纳综分化一尾细好的小诗:

  教死自由朗读课文,自教新词,读通课文,匹里劈脸感应感染课文大年夜意。

  (2)指导教死反复吟诵,细细咀嚼。

  互订交换死字进建状况,出示死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供每位教死最少选择一个死字(越多越好)筹办减进交换,多音字的阐收(战、应),形远字的比较(“俯”战“腑”)。阐扬教死主体性,指导教死从本人的真践解缆,讲讲本人曾睹过的字,本人简单写错读错的字,本人收现很特地、很有趣的字,(尽管做到字没有离词、词没有离句)

  教死快速天朗读课文后,请同教们往猜一猜,看看谁是教员“心领神会”的好伴侣。

  1.步进“甘愿容许、斑斓”的讲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斑斓的散文,读起往很有情味,很有味讲,令人沉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地首要,只要我们捉住并真正理解了那两个关头词,便可以或许事理解了整篇课文,事实是哪两个词语呢?

  2、感悟文章

  2.理解“甘愿容许、斑斓”的样子容貌相貌外形

  (1)教师板书“甘愿容许、斑斓”,然后问教死:“甘愿容许、斑斓”是甚么意义?课文中是谁正在甚么环境下“甘愿容许、斑斓”天干甚么?

  (2)您喜悲那样的糊心吗?找出您喜悲的部分,讲事来因,朗读出感应感染。

  (3)您仄时正在糊心中睹到过哪些人、正在甚么时分、正在甚么天圆、甚么状况下是“甘愿容许、斑斓”?

  播放课件,没有雅观看村降糊心的场面地步,让教死对村降糊心的情味有一个直没有雅不雅的熟谙,有助于教死接下往理解课文的意境。

  3.领悟“甘愿容许、斑斓”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死一同齐读末端一自然段。

  4.提降“甘愿容许、斑斓”的意境

  (3)村降的糊心为甚么斑斓、甘愿容许呢?仅仅是果为村降风景怡人吗?

  提示:请同教们展开设念,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和邻居,他们战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有干系吗?

  (2)教死“甘愿容许、斑斓”天自由朗读课文末端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应感染人们的“甘愿容许、斑斓”。

  3.初读感应感染

  碧湖,绿田,孩子;浑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降日西下,幸运人,乐开花。

  4.互助识字

  (3)末端陈述教死那尾小诗的做者便是教员本人,期视同教们展开设念,课后也写一尾细好的小诗。

  板书:(简笔划:一副村降图)

  教教方针:

  1.熟谙“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死字,能细确认读。

小学语文试讲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难点: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乡村生活的欢快。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田园牧歌

  1、板书课题:

  给这两个字分别组一个合适的词,想想麦哨是什么?(用麦秆做成的哨子)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听吹响麦哨的声音是怎样的?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

  3、交流:

  读通相关段落(课文第一、二、七、八自然段)。读准多音字“和”、“应”。(提示:这两个字意思相*,可以组成一个同样意思的新词“应和”)

  4、读了课文,谁能来模仿吹响麦哨的声音?

  (提示:吹得短促,吹得悠长,与同桌合作“应和着”吹一吹,忽高忽低)

  5、变化丰富的麦哨声就像一曲曲风格不同的田园牧歌,我们听着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短促的麦哨声是一曲欢快的乐曲,悠长的麦哨声是一曲柔美的乐曲,而相互应和着的麦哨声就像一曲合奏曲)

  6、有感情朗读描写麦哨声的段落。

  二、赏田园画意

  1、为什么孩子们的麦哨声吹得那么欢快、那么柔美?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其他段落,去欣赏乡野生活里的“欢快”与“柔美”的画面。

  2、学生自读自悟,把“欢快”与“柔美”标注在相关的句子边。

  3、随机交流所欣赏到的“乐”与“美”和画面,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出相应的感受。

  孩子们衣服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看图品味:碧蓝的湖水边,茵茵绿草地上,孩子们玩耍割草,就像是绿草地上盛开了无数美丽的花儿,好一幅色彩艳丽的画。随机板书:碧湖,绿田,孩子,色彩斑斓的画)

  田野里花果美:“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颜色映入你的眼帘?(圈划:鹅黄嫩绿、浓阴、金黄、黑白相间、雪白、浅黄色)这些颜色是一起出现的吗?(圈划:前几天、转眼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好一幅变幻无穷五彩纷呈的画。随机板书:油菜,蚕豆,稻花)

  田园里丰收乐:“前几天,田野里还是鹅黄嫩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哪些词语让你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圈划:到处、密密的、一蓬蓬、丰满、齐刷刷)重点品味“擎”。(与举、托相比,“擎”字更显出果实的丰满,突出麦子的自豪与献礼般的郑重。)你又从哪里感受到了丰收的欢乐?跳动的音符奏出的是什么乐曲?(好一曲欢*收的歌。随机板书:欢*收的歌)

  小伙伴游戏乐: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看图想象说话,在这天然的草垫子上,孩子们会怎样快乐地游戏?(例:只见小牛来了个倒竖蜻蜓,还倒立着“走”起路来,两条腿在空中一颠一颠的,引得妞妞直拍手。哎哟,不好了,他手一软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草地上。不过,没事,那柔软的“垫子”让他乐得打起滚来)难怪“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随机板书:翻跟头,竖蜻蜓,小伙伴们乐开花)

  茅茅针滋味美:“一股甘甜清凉的滋味很快从舌尖直沁肺腑!”草地是天然的垫子,那茅茅针呢?(是天然的绿色饮料)

  三、抒田园诗情

  1、同学们,刚才我们品味着课文,仿佛看到了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情形,那快乐美好的田园生活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课文,一定会发现课文中的好多词句也像麦芒一样齐刷刷的,也是那样的美。

  2、学生自读,寻找有规律的词句,交流美的语句,诵读积累喜欢的词句。(通过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等形式读出句的节奏美,积累词句)

  一声呼,一声应玩累了,喊渴了密密的,鼓鼓的嚼嚼,吮吮你呼我应,此起彼落一张张,一朵朵,一蓬蓬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重叠与对称)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排比句)

  3、作者用极富诗情画意的语言为我们制作了一部田园风光片。其实那让人向往的田园景色何止这一些呢?诗人刘定安用一首首短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田园美景。(学生自由诵读)

  惊飞油菜地里/几只鹧鸪/哨音竟沾住了几片白羽─—《麦哨》

  又是一场雨/好多人被淋湿/湿润的清晨和黄昏/原上草色迷离/雨伞长出叶子/蘑菇戴上斗笠/炸雷翻滚在牛角上/少年心事在风里飞─—《在雨季》

  像我来时一样/油菜花在拂晓开放/凝露的风/在三月的轻烟里/吹过有梦的村庄─—《三月》

  四、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选用这一单元中欣赏的词句,尝试着写几句诗,赞美田园景色。

  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小学语文试讲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的意义,作用和学*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作者介绍: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字词积累: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就:靠*。

  乎:句中相当于“于”。

  2.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明确:共五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木直中绳,使之然也。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三)齐读一二段,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二)探讨第四段:大家齐读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知识点积累:

  焉:兼词,“于之、于此”。

  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或方法。

  蚓无爪牙之利: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三)、发散思维:

  荀子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终身学*”的观点是否一致?谈谈你的看法。

  (四)、课内拓展练*:

  (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①,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释:(1)涅:黑泥。(2)滫:污水

  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甲文:学*是为了加强自身的修养

  乙文:环境对人的影响丙文:后天学*的重要性

  (五)、布置作业:

  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向老师谈谈自己学*方面的心里话。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小学语文找春天试讲教案 (菁华3篇)

小学语文找春天试讲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脱、袄”等14个生字,会写“冲、寻”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3、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自主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注意语气和重音。

  2、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呢?(板书“春天”)今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板书课题:找春天,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本课生字,标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重点指导“遮、触、嫩”的读音)

  3、分组出示词语,指名读,小老师带读。

  重点指导:第一组词语表示事物名称,可采用图片,联系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组是动词,可通过动作演示来理解。

  4、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说出自己从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即可,不予评价)

  三、研读课文,感悟快乐

  1、轻声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孩子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去找春天的?

  2、出示第1自然段: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思考: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你们喜欢春天吗?(学生讨论)

  指名读。(读出春天到来时孩子们喜悦的心情)

  3、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孩子们在找春天时,做了哪些准备?(出示第2自然段,动词标红)

  (2)谁能来表演一下这几个动作?谁能将激动、等不及的语气读出来呢?(指导重读表示动作的词)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荡”“寻”“杏”。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占位,找关键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如“荡”是上下结构,上扁下宽,加一加方法识记。)

  3、学生口头组词造句。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检查。

  五、小结

  春天就躲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留心观察,就能找到春天。下节课,我们就去田野里寻找春天,去感受春天带给我们的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复*上节课学*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春姑娘知道我们要找她做游戏,她却藏了起来,你们能帮老师找到她吗?

  二、学*第3自然段,寻找春天

  1、出示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叠词标红。春姑娘为什么会藏起来呢?(害羞)

  2、指名读第一句话,用轻缓的语气。(女生读)

  3、出示:“我们仔细地找哇,找哇。”小朋友们找到了吗?谁能读出耐心与期待的语气?

  三、自读第4~7自然段,发现春天

  1、“我们”那么仔细地找春天,找到了什么呢?(学生交流)

  2、学*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3、指名朗读这四段话,思考:为什么这样比喻?

  学生自由交流:“探出头来”表现了小草的好奇和惊喜,体会“探”字的.好处;“一朵两朵”表现了早开的野花已迫不及待地先睁开眼睛来看看这个世界了;“点点嫩芽”“音符”描绘出树木逢春初吐的芽苞;“叮叮咚咚”“琴声”写出了初春溪水活泼而不张扬的特点。

  4、讨论:你还能从春天里找到什么?可以把它比作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四、学*第8自然段,感受春天

  1、全班男生齐读第8自然段。

  2、“我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春天在哪里呢?(看、听、闻、触)

  (1)出示课件,理解“闻”“触”。

  (2)“我们”看到、听到、闻到、触到了什么呢?(小组交流讨论)

  3、自读最后一句,练*照样子说话。

  (1)出示课件:我们(看到)她在(柳枝上荡秋千)。

  (2)思考文中的省略号:春天还会在什么地方?(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告诉大家春天已经来到,就在我们身边,快快去寻找吧,与课题“找春天”相呼应。)

  4、小组比赛读一读最后一段,比一比哪组读得更好。

  五、拓展积累

  1、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赞美春天,你会怎么说呢?(学生自由回答)

  2、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好词好句,积累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六、指导书写

  1、学*“姑、娘、吐、柳、荡、桃、杏”7个生字。

  2、交流识字方法,注意难字指导:

  (1)同偏旁的字:姑—娘柳—桃—杏

  (2)对比识字:娘—狼桃—跳

  (3)重点指导:

  柳:右边“卯”字的写法,注意不要丢了“撇”画,注意“卩”与“阝”的区别。

  荡:上扁下宽,下部的“汤”字要注意“ㄋ”的写法,最后是两撇,不要多写或漏写。

  [教学反思]

  开课时我播放了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把音乐美与语言文字美、图画美融于一体,让学生在美景中赏读课文,引起寻找春天的兴趣。随后,我将课堂交给学生,用简单的提问引导他们去寻找春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感受找春天的快乐,并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主动学*、主动感悟。

小学语文找春天试讲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探”,“躲”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惯。

  教学准备:

  歌曲磁带、CAI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随机板书:春天。

  随着乐曲,师生回顾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

  2、揭示课题:找春天。

  师: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就和这几个新朋友一起去找春天。

  二、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在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的方法。

  3、出示句子,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A、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B、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C、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D、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E、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读通句子,检查生字读音情况。相机指导书写:探、躲

  再读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三、朗读课文,感悟积累

  师:春天真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我们赶快和这几个小朋友一起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吧!

  1、学生读课文,结合图,找一找春天在哪里?

  全班交流,读通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读给同位听。

  3、指名读喜欢的句子,相机指导朗读,感悟积累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读读演演: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读懂这一句,体会到什么?理解“害羞”。体会课题的“找”字。

  (2)4—7自然段

  A、指名读句子,相机出示填空题

  B、师: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吗?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不是春天的眼睛呢?再读四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感受语言的准确,想象的丰富。)

  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口语训练

  例: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

  C、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

  引读、表演读等

  (3)第8自然段

  我们继续去找春天,她还会在哪里呢?

  朗读第3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由这几句话,老师想到一些古诗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你们也能像老师一样说几句春天的诗出来吗?

  感受了诗情画意,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读文想象,回答问题

  全体朗读,说说我们看到了春天的什么,听到了春天的什么,闻到春天的什么,触到春天的什么?

  五、课外拓展。

  课外去收集,找找春天还有什么,你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本课的识字,会写“脱”等7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及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充满生机的美,体验到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愿意去观察春天,发现春天。

  教学重点:

  写字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溪”的正确书写,热爱春天,愿意去感受春天。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汇报课外收集到的春天的新发现。

  二、自主积累,练*背诵

  多媒体画面演示春天五彩斑斓、百鸟争鸣的美景,伴随优美的轻音乐,学生自由根据画面背诵有关段落。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提示学生认真观察。

  2、重点指导

  溪:右半边部件多,要写紧凑。

  冻:偏旁是两点水。

  野:右边不能多一瞥撇。

  3、学生练*,教师指导。

  四、走进校园,寻找春天

  春天来了,让我们到校园里去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触摸春天的脚步吧。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用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

  五、课外拓展,迁移运用

  出示朱自清《春》中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还眨呀眨的。

  师:这是怎样的一幅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的美景啊,只要大家用心去观察,就会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

小学语文找春天试讲教案3

  【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

  三、选读课文,自主积累,练*背诵

  1、展示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兔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可以读读背背,可以读读抄抄,也可以试着默写。然后让部分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词句或段落。

  3、练*背诵课文。

  四、迁移运用,拓展想象

  1、画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然后写一句话。

  2、齐唱《春天在哪里》的歌曲,在想象中结束教学。

  【课后反思】

  “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读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的学*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感悟领会课文。本课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

  1、听读:

  学*课文之前,可安排学生看课文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听力,让学生受到录音或教师朗读的熏陶。

  2、自读: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读熟课文。在学生自由读前,要提出要求:

  ⑴借助拼音,仔细读课文,不丢字,不加字。

  ⑵读的过程中遇上难读的句子可作记号或随时请教老师。

  ⑶读通课文后,标出自然段序号和画出生字。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难读的字和较长的词组,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如“遮”不少学生读成“zhen”,“掩”读成后鼻音 ,我都及时进行了纠正。

  3、细读:

  所谓细读,就是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边读边进行字、词、句、段的训练。这一步是以“情”贯穿的读。课文一段我抓住两个它“!”、二段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脱”、“冲”、“奔”、“找”这几个动词,描绘出孩子们急着到外面去找春天的'心情。这时适时引导:哪些词应该重读?为什么?这两段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使学生明白面对春天这美丽的景色,我们应用盼望、高兴的、急切的语气去读。课文三至七段,可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朗读。这三句话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春天增添了不少生机。读这一部分时,要读得亲切活泼。

  4、赛读:经过教师的指导,多数学生能读熟课文。这时,可安排学生分组比赛读,每组选出最好的同学再比。读完后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点和不足,以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熟、读出感情后,再进行背诵的练*。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3篇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端午粽》说课稿 (菁华5篇)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执教的是第10课《端午粽》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关于传统节日*俗的散文,生动地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和端午节吃粽子*俗的由来,使学生在体会浓浓亲情的同时,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二、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和教学实施建议为指导,重在教给学生识字、写字方法,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积累,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而本单元教学同时又要落实“读好长句子”和“积累语言”两个教学重点。为此,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单元教学要点,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其中,识字写字,即认识13个生字、两个新偏旁,会写4个生字和积累文中的叠词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现有的朗读水*不高,朗读方法欠缺,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进而体会端午粽色、香、味的特点,便成为了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里特点,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在低段阅读教学中,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通过运用多媒体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和积极思维,为识字、学词和朗读好课**好铺垫。

  2、示范朗读法:对于文中的长句子,在指导朗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范读,给学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语感,提高朗读能力。

  3、引导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点,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读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学法指导上,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已有识字方法学*和积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导学生采用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从学生了解的元宵节、中秋节两个传统节日入手,通过出示元宵、月饼图片,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俗的回忆和对美好佳节的向往,以此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并相机进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

  这一环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不认识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馈,及时出示本课生字和词语,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认识字词,识记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正音和指导朗读,体现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思路。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第二自然段,进行阅读训练。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几句话,巩固标点符号知识。二是运用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动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粘又甜”等词语,理解作者是从样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绍端午粽的特点。三是结合学生的理解,借助停顿符号,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导写字

  出示“节、叶、米”三个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和笔画特点,找出相同之处,并仿写“节”字,教给学生写字方法,让他们在描红临写的过程中用心体会,举一反三,提高写字效果。

  (五)作业布置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抄写、朗读和搜集资料几项作业,目的在于巩固课堂知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从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板书设计主要呈现了生字的范写和第二自然段内容的提炼。力求直观明了,简洁精炼,帮助学生把握学*重点,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规范书写的训练。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字词。 “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课文第二段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 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午、节、叶、米、真、分、豆”等七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通过图文结合,理解“箬竹叶、糯米、裹着”等词语,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红红的枣”等词语。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了解端午节*俗和来历。

  德育目标了解传统节日和*俗。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教学难点课后生字的书写。

  教学方法自主学*法 讨论法 总结法

  教学准备教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赛龙舟。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端午粽这篇新。(板书课题:端午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想,讲了什么事情?

  2.自读课文,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书写要领:“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午”最后一竖不要写出头。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里,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各位老师:

  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字词。“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小学美术试讲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记忆画的练*,使学生掌握创作画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以绘画形式表现对生活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3、增进学生热爱生活和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创作方法

  教学难点:

  构图新颖

  教学准备:

  课件、儿童优秀绘画作品、绘画用具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

  请同学们欣赏秋天的一组风景。

  二、谈话导入:

  1、秋风给枫林涂抹胭红,给银杏镀上金黄,秋天踏着露珠走来,它在翩翩起舞的落叶里,秋天在农民伯伯爽朗朗的笑声里。你能用老师这样的语言来表达秋天在哪里吗?

  2、分组举行一个小竞赛,请你说一说描写秋天的词语或诗句。

  三、欣赏图片: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秋天,共赏秋日绚丽的风光。请同学们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艺术家们是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美来取景、剪裁、布局画面的。

  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用画笔描绘灿烂的秋天,把秋天留住,让秋天美好的记忆永存。

  板书课题: 秋天的记忆

  四、画秋天:

  1、画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画什么和怎么画。

  (1)画什么:

  秋天的题材比较广,老师大概分成了两类:

  一类是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一类是表现赏心悦目的秋景

  请你们现在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题材作为自己今天绘画的内容。

  (2)怎么画:

  内容确定好了就要考虑如何布局画面,教师示范几种构图方法。

  你打算怎样画?

  (3)教师示范用色彩直接作画。

  五、欣赏学生优秀作品:

  六、布置作业

  想不想试一试,请你们用画笔描绘心中最美的秋天。完成后请你写上一句最想对秋天说的话,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学生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画秋天。

  七、展评作业:

  同学们笔下的秋天真是绚丽多姿,我们来共同欣赏自己的佳作。

  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从选材、画面布局、方法运用,色彩选择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拓展:

  欣赏大师的作品:看看画家是如何表现秋天的。

  小结:

  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秋天是一首歌,春华秋实,秋天是一首丰收的赞歌,秋天是一首大自然生命的赞歌,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画笔描绘我们美好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理解世界地球日的起源和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各种绘画形式的创作方法(环保海报宣传画、手抄报),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及对环境和资源的热爱。

  【教学难点】

  构图和版面设计的创新, 利用画面表达希望和建议的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制作手抄报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体会地球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

  1.引导学生欣赏教师作品,感受作品所体现的“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鼓励学生说说地球和人类的关系。

  A、 语文、自然等其它学科学*过有关地球生态环境的知识吗?

  B、 你们已经有在课前做一定的资料收集和学*知识的准备工作,了解和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那么要怎样保护环境呢?

  2.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的兴趣。

  教师将一个大地球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上前用教师准备好的材料装饰地球。改变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使地球更美丽。

  (二)授课:

  1、讲述

  (1)出示教师设计的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是怎样表现地球的新生。

  (2)观察了解宣传海报的组成部分。

  A、 文字

  B、 图案

  C、 色彩

  (3)教师总结,引出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

  A、画面

  B、标题 (主要构成)

  C、文字 (辅助说明)

  2、讲解

  (1)讲解宣传海报常见的艺术风格:

  A、写实 B、装饰 C、抽象D、漫画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以收集、分析环境情况及资料应用各种绘画形式,如手抄报、海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希望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

  A、 设计要素:主题明确、形式引人、色彩鲜明、构图单纯。

  B、 制作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C、 引导学生发现其他表现手法(手抄报、剪贴画、宣传画等 ),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面设计知识和纸立体结构知识,设计制作,共同创意,主题、内容、形式统一,纹样、文字美观协调,内容情调健康。

  D、小组合作讨论制作形式及方法,教师指导。

  E、小组汇报。

  “现在请每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最有特色的想法,或者在讨论时遇到的困难。哪个小组先来说?”

  3、练*

  1.学生制作作品的工具可采用水粉、水彩笔和油画棒。

  2.采用分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3.学生设计与制作过程:

  A、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扣紧主题设计制作。

  B、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与同伴协商合作,发挥个人的优势取长补短。

  4、讲评

  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有创意作品。


端午粽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菁华3篇)(扩展7)

——端午粽教案(精选10篇)

  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教学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教材解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俗的,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新课。

  农历八月十五、正月十五、腊月初八、五月初五分别是什么节?有什么*俗?

  板书课题:《端午粽》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的了解。】

  二、复*字词。

  1、复*词语。

  孩子们你们坐得直,听得认真,我可喜欢你们了,那让我们一起玩个 “赛龙舟”的游戏

  出示词语:中间 分给 带回 知道 纪念 据说 端午节

  粽子

  2、句子中复*字词。

  端午节我们总会吃粽子,粽子里面有糯米、红豆、红枣(zo),

  还有大肉,据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q )原(yuán)。

  3、欣赏赛龙舟图片,感受端午节热闹的场面。

  【设计意图:创设“赛龙舟”的游戏,将静态的生字动态化,把字融入词中、句子中再现,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游戏的方式复*生字,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营造师生*等对话的氛围。】

  二、学*第二自然段。

  1、出示粽子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并说一说。(粽子、糯米、红枣)

  2、文中是如何描写粽子的?让我们赶快读读课文的第二段,在第二段中找一找吧。

  多种形式读文。

  (1)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不能添字少字。

  (2)师范读,学生评价。

  (3)学生齐读正音。

  3、请在文中把描写颜色的意思用横线画出来,你能照样子再说一些这样的词语吗?

  (白白的、红红的、青青的、绿绿的、黄黄的、黑黑的)

  4、看到有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颜色,你猜一下这个粽子味道怎么样?(好吃、香、想吃)心情如何?那请你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句话。

  5、外婆包的粽子味道到底怎么样呢?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

  (1)生读课文,学生评价。

  (2)师范读课文。学生做动作,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请你说一说又什么又什么的词语。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孩子感受独处也是一种快乐】。

  三、学*第三自然段

  外婆包了哪些花样的粽子?你喜欢吃哪种味道?吃了粽子心情如何?

  用“美滋滋”说一句话,体会美滋滋地意思。

  外婆把粽子让我们带回家分给邻居吃。你觉得外婆是怎样的一个人?

  【设计意图: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加有效阅读,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五、学*第四小节。

  读第四自然段,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屈原是什么人?人们为什么要纪念他?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5月5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的来历。

  六、书写汉字“真、节”

  1、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注意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在书中描红,然后写一写。

  5、展示书写,讲评。

  【设计意图:认识汉字书写的规律与变化。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七、作业:

  1、推荐阅读课外书《一朵花的童话》中《婆婆路》的片段。

  2、给家人讲一讲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设计意图:本单元围绕“家人”的题材展开描述,推荐阅读《婆婆路》让孩子再次感受家人在一起的快乐,也可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读好长句了解端午节的*俗。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课文内容及词语意思。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风俗*惯,并知道这些节日的历史来源。

  【教学重点】认读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俗及历史人物屈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叶”等7个生字。

  2、联系实际,结合图文,了解与粽子相关的词语。

  3、朗读课文,学会读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俗、来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与一种食物有关,大家来猜一猜是什么吧!

  课件出示谜面:一个白胖子,裹着绿毯子,腰上扎根细绳子。(同学举手猜谜)

  2、同学们真聪明,没错,这种食物就是——粽子。出示课件:粽子图片。

  3、学写生字“午”。

  (1)观察占格。

  (2)教师范写,学生口述笔顺。(区分“牛”)

  (3)学生书空、描红。

  二、结合语境,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生字,读读,想想,有什么好的记字方法。

  2、同桌或小组交流:有哪些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展示识字情况。

  (1)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

  (2)用多种方法识记。

  4、把生字放回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朗读,标出全文自然段。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学*第1自然段。

  2、师:课文里外婆一到端午节就会做什么?

  (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3、师:外婆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盼着,表现外婆期待、高兴的心情)

  4、谁来读出外婆期盼的心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生字,让学生认读“节、叶、米”。

  2、观察分析: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比谁是火眼金睛,看得最认真,最仔细。

  3、师范写“节、叶、米”等字。重点指导:“竖”画的写法。(午、节、叶、米)

  “竖”画的写法:“午、节、叶”为悬针竖;“米”为垂露竖,“米”要左右对称。

  4、指导学生练*,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

  5、让学生练*口头组词、扩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有没有人知道粽子是什么时候吃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呢?(学生自由举手发言)同学们知道得真多,那有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做什么啊?(学生回答)没错,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等。(课件出示有关端午节*俗的图片)

  二、学*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指名说一说,读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画出描写粽子的句子,齐读画出的句子。

  3、分析句子。第2自然段中描写了粽子由外到里的样子、颜色、味道。

  师:箬竹就是竹子的'一种,叶子宽大,是一种很好的包粽子的材料。

  师:粽子颜色十分丰富,糯米是白白的,枣子是红红的,粽子外衣是青青的。

  师:粽子的味道呢?(又黏又甜)

  4、指名读句子。分小组比赛读画线的句子。

  5、学生想象粽子的样子,并拿彩笔在自己的图画本上画一画,比比谁画得更好看。

  6、师:齐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出示: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善良、乐于分享的人)

  三、学*第4自然段,了解历史人物屈原

  1、出示屈原图片,提问:有没有谁了解这个人物?

  2、老师讲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他沉汨罗江的历史故事。

  3、指名读第4自然段。师: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谁啊?(屈原)

  4、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6、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

  四、学*生字“真”“分”“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

  2、学*笔顺,教师范写。(“真”里面是三横)

  3、学生书空练*,教师指导。

  五、回顾拓展

  1、全班齐读课文,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2、教师回顾总结:这篇课文讲了外婆给“我们”包的端午粽,以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加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及其来源,课后同学们去了解一下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吧。

  [教学板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