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7-31 16:36:31 教案,语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长城赞》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

  六、作业:背诵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2、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主教案个性教案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2、简要说说课文内容。

  三、自主学*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理解词语。思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理清的脉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内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理解词义,用词语说一说。

  (3)关于的内容。

  生动记叙了少年在翻山的过程中战胜困难和自我的艰难历程。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少年牢记祖母的话,已经爬过两三座山头,但仍然不见大海的踪影。

  第二部分(第5~13自然段):写少年再次聚集力量,继续攀登,还是不见大海,他很气馁,甚至决定放弃。

  第三部分(第14~18自然段):写海鸥送给少年的羽毛,给了少年希望和动力。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少年在一次沿着山道缓缓爬去,而畔回荡起大海的涛声。

  4、指名度课文。

  四、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2、小组交流提问。

  3、班内整理提问提纲。

  五、课堂小结

  通过自主学*,大家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请总结吧。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口述课文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提纲。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安提问提纲自读课文,在书中圈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班内由小组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1)少年经历的困难。

  ①山道上笼罩着蒸人的湿气。

  ②前方仍是像波浪一样上下起伏,不见终点的长长山道。

  ③这条山道的前方,仍旧与先前一样,是望不到边的起伏的山峦。

  以上是环境方面的困难。

  ④还是算了吧!

  ⑤少年猛地一屁股坐在路旁……这一切又有谁能告诉我呢?

  ⑥慢慢地,一阵疲劳袭上全身。

  以上是自我的困难:少年的情绪有了波动,有怀疑,有气馁;有身体上的疲劳。

  (2)少年战胜困难。

  ①“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在中出现了三次;

  a、第一次作为祖母的话出现,是少年翻山的原因。

  B、第二次是少年的动力。

  c、第三次让少年获得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②“只要翻过那座山,就能看见大海”是的线索,贯穿全文,也是的主旨所在。

  (3)少年一定能翻过那座山,看到大海。

  结尾,表明少年已坚定了信念,不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4、请同学们读自己感悟最深的部分。

  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1、你还有此类励志故事吗?说说你的感受吧。

  2、学生交流,联系自身来畅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相信同学们又有新的收获吧,请总结一下作为经验积累哟。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阅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1)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3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13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一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

  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二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

  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三

  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板书设计:1、为什么养花;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教学反思: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则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评价,更不可越俎代疱,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记叙文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阅读目标:

  1、品味作者自然朴实又充满真情的语言;

  2、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难点]

  1、学*鉴赏作者笔下塑造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深情,培养健康的情感。

  2、用心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真情的语言。

  3、联系全文,走进生活,体会作者母亲对其进行的“生命教育”,提升浓浓的亲情。

  [教学方法]

  个人思考,同伴启发,教师引导;在讨论中形成自我认识,在探究中关注细节,在畅谈中深化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说说你知道的与“母爱”有关的诗词、故事、名人名言,大家来共同分享一下:

  生甲:孟母三迁的故事、岳母刺字的故事。

  生乙: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

  生丙:孟郊的《游子吟》。

  (师:母亲是我们出生以后最先接触到的人,母亲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第一任老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二、阅读探究,感悟人物。

  (师述:美国作家惠特曼曾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老舍身为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母亲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否与惠特曼说的一样?

  探究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小组探讨,选代表回答。

  2、师归纳: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她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最会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含蓄而深沉,她的爱无私而伟大。

  探究二:为什么母亲会有这样的性格?

  (提示:民族性和时代性决定的。)

  探究三:母亲对老舍先生性格有什么样的影响?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影响所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1、学*小组探讨,推选学生代表交流。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惯。

  C、12自然段:做事做人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17自然段:“我”的性格,*惯是母亲传给的。

  2、师述:大作家老舍先生对母亲心存感激。他这样说过:“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所以能长大**,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惯,是母亲传给我的。”“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怎么理解“生命的教育?”(代出具体的细节描写)。

  (提示:表现母亲坚强的个性的句段:①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②北*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提出办法;③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三、再读课文,领会主旨。

  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再读课文,感受深刻之处。并说说你从作者的母亲身上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师巡回引导,全班交流)

  (过渡)浓浓的母爱给了作者生命的教育。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孩子的一生一世。

  四、畅谈母爱,提升亲情。

  当我们看着亲爱的母亲日渐衰老的容颜,当我们喝着母亲亲手为我们煲制的浓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

  请列举一、二件典型事例或令你难忘的一幕,说说母亲对你的影响。

  (生畅谈,感受母爱,体验亲恩。音乐《母亲》歌带低吟。)

  五、鉴赏特色。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地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又蕴涵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2、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轮廓”的一种画法。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苦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母亲的勤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作者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瘟蕴丰厚而富有韵味。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达内心的恐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可是慈母不会再侯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作者满怀感情运用口语,宣泄了对母亲的依恋与思念、失去慈母的在悲伤与哀痛和内心深处那一份再也无法回报母爱的愧疚之情。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在这篇课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作者沿着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的线索,形象地写出母亲的种、种优秀品质。同时作者在结尾*乎排比的写下了母亲对于他的根本意义,这样就使人们自然地将老舍的热爱转化为对母亲的崇仰和缅怀。

  全文从*静的语调开始,感情愈来愈浓,情调愈来愈激动,句势愈来愈紧促,直至捶胸顿足的大声呼唤,“心痛!心痛!”赤子之心溢于篇外,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2、美文欣赏:莫言的《卖白菜》。

  七、布置作业。

  学*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的特点,练笔《我的母亲二三事》。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3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你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多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挑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你们同意吗?

  但是,光有照片还不够,建议你们各自为自己的照片写一点说明,附在其中,好不好?

  2、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3、练*。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口述。

  4、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

  5、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6、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7、小结。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2)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智慧、巍峨、丰碑”等词语。

  2、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3、学*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教学难点:

  学*传统文化特有的形式——对联

  一、 导入

  1、老师想问问,你们谁到过长城,你能用一两个词说说爬长城的感受吗?

  2、你对长城了解多少?

  3、看课件,再来说说长城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认识作者

  说到《长城赞》这课文,老师想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罗哲文。

  课件展示

  师补充介绍

  三、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认识生字,多音字:垛 ,还有 隘 黎

  3、指名读,齐读。

  四、默读课文

  1、默读课文,明确读书要求。

  2、学生自己默读。

  3、交流

  不理解的词语:吏卒、黎庶、百工、巍峨、瀚海、烽垛、隘口、丰碑……自己尝试着解读。

  4、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幅对联作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长城的?

  上联:从时间入手

  第一句,朝代,第二句,为此付出的人们,第三句,。

  下联:从空间入手

  第一句,修筑的难度,第二句,经过的地点,第三句,。

  五、、板书

  时间 丰碑 中华民族的

  空间

  六、 拓展

  1、我们说,这是一幅对联,那么你知道对联有什么特点吗?

  2、课件出示对联特点。

  七、作业

  对下联:物华天宝 引得仙女下凡来

  为自己的班级或学校写一幅对联。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5.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最令人羡慕的时期,每个人的童年都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绿油油的田野深处那件装满作者整个童年的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1.小屋里都有什么?体会小屋的简陋。

  2.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的快乐童年。

  3.离开小屋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4.朗读指导。重点指导要背诵的段落,适时给学生背诵的机会,引导学生交流背诵的技巧,帮助学生积累词句,便于学以致用。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给同学听一听。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学*实际谈感受。

  五、小结

  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

  六、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二、积累内化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巢、蹈、躁、睬、傻、蜗”的写法。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练一练

  蹈、躁、睬

  滔、噪、踩

  四、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同学交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五、全课总结

  通过学*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预*12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改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2、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重点、难点:1、读懂原作,先列提纲,理清起因、经过、结果,将剧本改写成故事。

  2、了解人物性格,引导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

  教学准备

  《负荆请罪》的剧本及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作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自读*作提示,明确要求。

  2、集体交流,明确要求。

  将《负荆请罪》改写为故事。

  二、指导。

  1、了解什么是改写。

  2、回顾剧本《负荆请罪》内容,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引导改写。

  (1)先列一个提纲,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刻画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A可以通过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

  B引导学生将原作内容进行揣摩,如何表达出来。

  C可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原作中省略的没有表现的内容,使人物丰满起来。

  三、学生讨论交流。

  1、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何?

  2、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四、学生自由*作。

  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作。

  1、学生朗读*作。

  2、学生欣赏*作:*作有哪些优点?存在哪些不足?

  3、找出*作的精彩之处,说说是怎样写具体的?

  4、提出修改建议。

  二、学生修改*作。

  1、对照欣赏的*作,找自己*作的精彩之处、不足之处。

  2、检查自己的*作是否符合改写要求。

  3、进行修改。

  4、小组内交流、评议。

  5、再次自行修改。

  三、抄写*作。

  将自己的*作抄写在本山。

  第三课时

  一、组内交流,品评*作

  1、小组内交流,品评*作。

  2、推荐小组优秀文章。

  二、全班交流优秀文章

  1、学生朗读优秀文章。

  2、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推荐优秀文章,共同欣赏。

  教学目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3)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依依惜别 》3篇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语文形式,如书信、倡议、诗歌、散文等,表达对母校、老师、同学的惜别之情。

  2、根据学校与班级实际,开展“难忘小学生活”主题活动,为小学生活画上圆满的句号。预设系列活动框架核心活动:留下最珍贵的回忆——编写《成长纪念册》,举办一场毕业联欢会。

  3、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2、锻炼学生统筹安排,组织活动的能力,通过分工协作较好地举办毕业联欢会。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板块依依惜别

  一、认真阅读“阅读材料”内容,复*书信和倡议书的格式、内容和写法,明确写毕业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二、给老师、同学或自己写一封信,给母校写一封信,为母校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说说写临别赠言的目的是什么。

  四、学生写《毕业赠言》,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根据不同的对象特点来写。写好后交流,评一评谁写的最有个性,最风趣,最有文采。

  五、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1、提前两周开讨论会进行策划。

  2、选好主题,排好节目单,分配好任务,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人。学写一封信抒写真情,学会统筹安排,相互协作策划一场毕业联欢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1、谈谈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

  明确:《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是一首激情满怀的诗。作者何其芳(1912年~1977年),重庆万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作者通过“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表达了自己渴望年轻的心情,对新生力量给予了由衷的赞美。

  2、说说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明确:同学们正处于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大好时期,读着这首诗,心中一定也会充满力量,充满希望,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学*生活,更加热爱眼前的生活,满怀信心地走向未来。

  二、学*《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

  1、《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文中回忆了华罗庚小时候学*数学没有天分,后来经过不懈的加倍努力和积累,最终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表达了华罗庚对北大学子寄予的厚望,希望他们能够铭记“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的道理。

  2、说说这篇演讲稿带给你怎样的启发。

  3、结合课文说说演讲稿的格式。

  三、学*《给老师的一封信》

  1、说说你从这封书信中体会到了书哲对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给老师的一封信》是杭州市胜利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戚书哲写给她的老师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记下了方老师曾经给予自己的种种关爱和教导,以及对学生、对工作的一腔热情,赞美了老师纯洁而高尚的心灵。阅读时着重体会作者把叙事和抒情结合在一起,用*实优美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激之情。

  2、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在小学读书时关于方老师的几件事?

  明确:

  (1)上学第一天方老师喊出了“我”的名字,并把“我”带到了座位上。

  (2)循循善诱教“我”如何写好字。

  (3)运动会上老师为每个运动员呐喊助威,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赞赏之情。

  3、结合课文说说写信的格式。

  4、给老师、同学或自己写一封信,或者给母校写一封信,为母校的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学*“毕业赠言”

  “毕业赠言”中选了两组赠言,一组是学生写给老师的,一组是学生写给学生的。毕业赠言因其特殊的纪念意义,因而应尽量写得精练、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写时,我们要体会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能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用比较生动、得体而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祝愿。避免低俗、不当用语。

  1、不同类型。赠言有多种,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鼓励、鞭策、褒扬、祝愿等。

  (1)激励性赠言:“分别后的人生犹如一条街,让我们共同为长街增添美丽的景致。”

  (2)祝愿性赠言:“生活如一条长河,愿你是一叶执着的小舟;生活如一叶小舟,愿你是一名风雨无阻的水手。”

  (3)褒扬性赠言:“你不张扬的个性,让我领略到宁静,感受到宁静里有一颗*静如水的心。”

  2、风格独特。开放热情的学生大都喜爱富有个性的赠言。对此,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有鲜明风格的赠言形式。常见的有:

  (1)诗歌式:“阳光会走,花儿会谢,唯有你我的友谊,才是永恒。”

  (2)抒情式:“临行前,我赠你一个美好的理想,让它成为你人生的通行证。”

  (3)格言式:“什么是路,路是从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从没有路的地方中踩出来的。”

  (4)对偶式:“真诚的友谊无须承诺,永恒的情缘无须约定。”

  3、因人而异。赠言要避免千篇一律,要根据同学的个性、兴趣、爱好、志向、特长、属相以及长相的不同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赠言。

  (1)赠给意志坚强的朋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乃大丈夫也。”

  (2)赠给真诚的朋友:“我们的情谊如大海,拥有天下最真诚的友谊,在茫茫的人海间拥有无尽的广阔和宽容。”

  (3)赠给悲观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是也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糟糕,愿你笑对人生!”

  (4)“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有花自有香,不必大风扬,你的潜能等着你去开发。”

  (5)赠给属马的同学:“愿你成为一匹永不停息的千里马,奔向理想的草原。”

  (6)赠给班级上的“丑小鸭”:“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相逢又惜别,归帆又离岸,既是往日欢乐的终结,又是未来幸福的开端。”

  教学过程

  第二、三课时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4)

——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故事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青少版与原著的句子比较,激发学生探究原著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

  措施与方法

  通过学*,让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并能抓住具体的故事,进行阅读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西游记》

  预设教与学的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歌曲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让我们忘记忧伤,分享快乐。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们来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一起唱。(播放歌曲《白龙马》)

  2、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部动画片(

  )中的主题曲。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轻轻敲开《西游记》的大门吧!(板书:西游记)

  (二)初步感知

  1、拿到一本书你会先看哪些东西?

  学生自由发言

  (看封面)封面上你可以知道什么?(相机介绍作者吴承恩)(看前言)前言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看目录)从目录可以知道什么?你喜欢那个故事

  (简单介绍故事内容)根据图片猜故事

  (三)细品精彩

  1、我们看书时会用到哪些方法呢

  ?(交流、相机板书:想画面、勤思考、抓词语)

  2、老师今天把书中的人物请来了,同学们看,这是哪个故事?播放《三打白骨精》

  3、白骨精变成美丽的姑娘给唐僧送饭,结果阴谋没有得逞,她有没有善罢甘休呢?请同学们用选择黑板上的方法读一读这个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一听。

  小组汇报交流(我用的什么方法看书,我知道了什么)相机出示

  孙悟空的句子。体会孙悟空的特点。

  4、当时的环境怎么样

  ?相机出示这天,他们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这山山高路险,阴风阵阵。(1)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

  ?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让我听一听这环境有没有让你们胆战心惊。齐读这段话。

  (3)原著中,对这一段的描写老师也挑选了一句。出示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自读,从这句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有什么感受?

  (4)老师出示的只是原著中的一句,这个地方还有哪些可怕的东西呢?这是个小秘密,同学们课后去原著中寻找吧!

  (四)拓展总结

  卢梭说: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西游记》是一首充满欢乐的歌,是一首充满斗争的歌,更是一首充满智慧的歌。他的魅力在岁月的磨练下显得更加熠熠生辉。魅力西游,让我们快乐阅读!

  板书设计:

  《西游记》

  想画面

  抓细节

  勤思考

  作业与练*配置

  1、唐僧、猪八戒也是本书中很有特色的人物,请你选择一个,用我们今天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感悟、研究。

  2、把你最喜欢的人物画下来,看谁画的最传神,做一次班级画展。

  1长江之歌

  左所小学李密翠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没有实写长江的景象,而是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对象,赞美她的“风采”“气概”“情怀”。其中既涉及她的发源和流向,又关注她的历史和未来,概括了长江的丰富内涵,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

  1、运用多媒体PPT课件与音乐、自读与品读等方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使学生运用并掌握“读一读、划一划、问一问、说一说”的学*方法。

  3、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理解文本并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自探

  1、教师预设的自探提纲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进行自探学*,自主解决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3、展示自探成果(通过班级交流及时反馈与矫正自探中存在的问题):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4、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5、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6、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了范读,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

  (2)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有感情的仿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

  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那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词和句是你不懂的,先在书上作个记号,然后同桌讨论讨论。

  7、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5)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要全面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了解《阅微草堂笔记》等文化典籍。

  教学重点:

  阅读河中捞石兽的故事,懂得了解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教学难点:

  河中石兽到上游去的原因。

  教学准备:

  收集纪晓兰及《阅微草堂笔记》的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

  一、激趣引题

  1假如你往水中扔一块小石子,你猜石子会往哪里冲?

  2如果是几千斤重的一对石兽沉入水中,十几年后会冲向哪里呢?

  3揭示课题: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吗?

  1交流:水往低处流,一般水中物往下游冲。

  2发表种.种猜测,并说说一定的理由。

  通过设置情景提问,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阅读故事,明白道理

  1大家也许知道纪晓兰,但不一定知道《阅微草堂笔记》,在这本书的卷十六《姑妄听之》就记载了水中石兽的故事。

  2挑选一组同学上前演示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过程。

  3纪晓兰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叙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4但后人对这个故事的看法怎样?

  5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可信吗?

  6小结:事实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事实说话。

  1阅读水中石兽的故事,理解:水中石兽为什么向上游去?

  2四人小组通过画图、做实验等方法理解水中石兽向上游去的原理。

  3交流: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可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4交流:相信怀疑

  5阅读发生在云南的一件事,思考:这个故事又说明什么?

  通过阅读水中石兽往上游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要根据事实分析情况,以求得正确答案。

  三、联系生活,布置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喜欢凭老经验,凭*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也不少。

  1交流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耳闻的事例。

  2课后作业:(1)阅读《河中石兽》原文;(2)我国有许多古语,说的也是“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道理,试找出3——5例。

  使学生能够联系生活,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懂得凡事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

  同学们,*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称为“丝国”。同学们,*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 蝇 脂 掸 拭 辣 渗 澎湃 黏 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时弄懂的词语

  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还记得《黄河象》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讲的?我们是怎么学*的?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化石的形成: 200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学法:先理清文章顺序,然后细读想象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和依据,最后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 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松脂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面;积成松脂球;松脂球变成化石。(有语气地读一读相关的句段)

  ⑵ 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时间长,上万年;陆地下沉,海水上漫;松林被淹,松树慢慢腐烂;松脂球埋在沙下面,形成化石。

  ⑷ 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 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 看 ── 想 ── 发现

  (骨架) (来历) (化石)

  《琥珀》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 200万年前 炎夏 河边 喝水陷入河 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 想 ── 发现 ── 推理

  (形成) (化石) (价值)

  化石形成: 一万年 夏天 树林 松脂裹小虫 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一、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诗歌,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节意思。

  3、引导学生模仿第二节续写诗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写作的兴趣。

  4、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能读懂诗歌,理解第三小节意思。

  2、引导学生模仿写诗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个人的时光》配乐曲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激趣谈话:有人说,生活是一支歌,一支饱含人生酸甜苦辣的歌;也有人说,生活是一幅画,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同学们,你认为生活是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2、学生谈对生活的理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的画面,看看这些画反映的都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出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相机提问:这几幅图画的是什么?分别介绍图意。

  3、介绍作者

  师:是呀,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有一位诗人写了这样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你们知道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他于1942年在延安写下了这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1、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说生活是多么广阔?)同学们,你们可能想知道生活是怎样的广阔?生活是怎样的丰富多彩?我们来仔细读读这首诗。

  2、小组内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找出自己不懂的词互相交流。

  3、诗人在第一小节中说:“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那么,广阔的不仅仅是海洋,还有什么呢?(天空、草原、星空----)谁能仿造课文第一小节说一说?指两名学生说。

  4、齐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人用什么词语来概括了他感受到的生活?(广阔、芬芳)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小节?你的理由是什么?生活是怎样的广阔呢?我们来学*第二小节。

  (三)再读诗歌(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阅读教学)

  1、学*第二小节

  (1)分小组自由读第二小节。

  (2)出示多媒体课件,请一小组同学有感情读第二小节。

  (3)同学们,生活还可以怎样的广阔呢?诗人生活在战争的年代,而我们生活在和*年代,我们又应当有怎样广阔的生活呢?想想,我们在课外做些什么呢?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

  我们也来学*当一当小诗人,写一写反映自己生活的诗句。

  (4)学生自己尝试写诗。

  (5)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

  (6)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师引语: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交换一个苹果你还是得到一个苹果,可是交换一个快乐你就会得到两个快乐。你愿意做这样的人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快乐的生活抒发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师生评议)(设计亮点:小组成员共同创作诗歌让小组成员体会到了与人合作的快乐,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然后推荐代表交流展示,又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你们都说得真好,看,我们的生活也是多么丰富,多么广阔。生活的广阔蕴含于什么之中呢?作者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第三小节。

  2、学*第三小节。

  (1)课件出示第三小节,指名有感情朗读。

  (2)小组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a、小组内交流讨论。

  b、班上汇报。

  (3)创设情境朗读第三小节:请你告诉老师说——请你对着同桌热情地说——

  请你抚着自己的胸口自言自语地说——

  最后请你大声地对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位朋友说——

  老师:孩子们,现在的你快乐吗?激动吗?所以(齐读最后小节)

  (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熏陶,也更好地领悟到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补充时代背景: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何其芳先生当时在写这首诗时,*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局势下吗?本诗写于1942年,诗人身处延安,当时抗战的炮声在*大地上轰响,由于*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当时延安的各种物资严重匮乏,所有机关、学校的物质生活都相当艰难困苦。住的是窑洞,伙食标准一般是,每人每天一斤小米、一钱油、两钱盐。主食主要是小米饭,基本上没有什么副食,肉更是难得吃上一次,几乎顿顿是盐水煮土豆、白菜汤或南瓜汤。每个月有一两次馒头或肉丁烩面条,就算是改善伙食了。在这样艰苦,物质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而**区的天空却一片湛蓝,一天清晨,作者坐在窑洞门口,望见山底下浮着白雾,空气中带着露水似的微冷,黎明在变成白天,就像花朵在慢慢开放,山底下工人们打石头的声音飘荡在山谷里,诗人并没有畏难情绪,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透着热情冲动,反而觉得生活是那样的美好,情不自禁地唱出“生活是多么广阔”的激昂诗句,原因是什么呢?诗人渴望自己也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旺盛的生命活力。当时诗人还有感而发,他一口气写了两首,其中一首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生活是多么广阔》,还有一首就是《我为少男少女歌唱》,所以有人说:他是新*的百灵。有人说:他是文章能手。有人说:他是一位自觉的艺术家。这就是何其芳先生。

  (5)播放配乐曲《三个人的时光》,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师:如果说读书是和文字对话,那么朗读就是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回到那热火朝天的1942年,回到我们的革命圣地延安,再次重温诗人那荡涤我们心灵,鼓舞我们生活力量的动人华章吧。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这篇课文吧。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体验了生活的快乐,真不简单,我们用眼睛摄像,用心灵感悟,用嘴巴诉说,*凡的日子不*凡,这就是感悟生活快乐的真谛所在。同时,这节课我们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其实,写诗和作文一样,生活即作文。下面,老师根据*时的写作积累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小窍门,我把它毫无保留地送给大家。(课件出示:1、生活是*作的源泉;2、要表达出真情实感。)

  (四)课外阅读推荐

  1、《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魔法灰姑娘》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设计亮点:课外拓展是语文学*的又一渠道。小学生课外学*语文的阅读量还很不够,我们教师应该在每篇课文学完后进行有意识地激励,补充课外读物,这样来挖掘学生学*语文的渠道。)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6)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菁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

  ⑵怎么学下棋?

  ⑶学得结果怎么样?

  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

  教学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

  能力: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2.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学生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四、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五、领悟写法,学*表达

  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六、积累内化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七、迁移练*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八、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的话描绘它。

  教材分析:

  《母鸡》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本文语言“京味儿”十足,生动而又浅显易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读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

  3.学*作者真实而又具体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变化。了解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

  2.在品读、交流中引导学生品味本文语言的生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2.联系实际,感受母爱,学会感恩母亲。

  重难点分析:

  l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l了解作者先贬后褒的情感表达方式。学*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十足的语言特点。

  l理解“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所表达出的作者的真实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母鸡为话题,引入文本。

  (一)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小动物?学生大致进行交流后,以“母鸡”展开交流。出示:你了解母鸡吗?说一说母鸡留给你的印象。

  (二)教师导语:老舍先生善于观察生活,一只母鸡在他的笔下也变得生动十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母鸡》中去感受。教师随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一)学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新词。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在学生交流中,会很轻松地说出先前的态度是“讨厌”。后来的态度用词一定要准确,不能是“喜欢”,而是“不敢再讨厌”或“尊敬”、“崇敬”。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准确用词。出示:讨厌——不敢再讨厌(崇敬)。

  (三)浏览课文,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讨厌母鸡的?哪些自然段是写崇敬母鸡的?

  第1-3自然段写作者讨厌母鸡,第4-10自然段写作者崇敬母鸡。

  三、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讨厌”。

  (一)轻声读第1-3自然段,想想作者为什么会讨厌这只母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笔画出来。

  (二)反馈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1-3自然段处处都能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讨厌。重点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的无病**。“乘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的欺软怕硬。“恨不能”体会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母鸡的拼命炫耀自己。

  (三)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老舍幽默、轻松、俏皮而又不失智慧的语言特色,读出对母鸡的讨厌。

  2.学生展示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的崇敬。

  (一)作者既然那么讨厌母鸡,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一画,作者为什么改变了对母鸡的态度?

  出示第9自然段读,板书出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二)读第4-8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反馈交流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母鸡的负责:通过“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使任何贪睡的人也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来体会。

  母鸡的慈爱:“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到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等处来体会。

  母鸡的勇敢:“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在这里,教师可随机提出问题:这与第2自然段中的“他永远不反抗公鸡”是否相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母鸡作为一名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与辛苦。为尽母亲职责,变得异常勇敢、坚强。

  母鸡的辛苦:通过“它教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教多少多少次。它还半蹲着——我想这是相当劳累的——教它们挤在它的翅膀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来体会。

  (三)自由朗读,进一步体会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二、回归整体,升华主题。

  (一)理解“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读第9自然段,体会作者发出的感慨。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在赞美普天下的母亲们。

  (二)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不敢再讨厌”,而不是“不再讨厌”。

  2.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是母鸡作为母亲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震撼了作者,使作者对母鸡产生崇敬之情,因此用“不敢再讨厌”。

  三、感受语言特色,拓展延伸。

  (一)介绍老舍作品的特点:老舍先生在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之后,融入自己的感受,采用或诙谐、或幽默、或轻松、或亲切的笔触表达出来。

  (二)学生结合《母鸡》《济南的冬天》中的相关语句谈对老舍这一写作特点的感受。

  (三)拓展阅读。

  课下阅读老舍先生更多的作品,体会老舍先生的写作特点。

  六年级语文学*方法

  1.线索法

  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关系,把结构层次作为记忆线索,形成记忆网络。如《醉翁亭记》第三段的线索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狼》的线索为: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评论。利用这条线索,同学们就能正确而快捷地背诵。

  2.串连法

  (1)层次串连法: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与段落,可将其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记,最后依次把各部分串连起来。如背诵《春》这篇课文:可先背熟春草图;再背熟春花图;接着把春风图背熟;再背熟春雨图;最后背熟迎春图。然后再把这几幅图画串连起来,一气呵成。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第三、第四段,亦可抓住其内容层次:先历数艰难情状;次说艰难能造就人的原因;最后作结。然后再把三个层次串连成诵。

  (2)词语串连法:如背《回忆我的母亲》后面两段,我们可以找出关联词语:母亲现在……

  我将……母亲是……只是……但是,正是……报答……尽忠……使……这是……一定……愿……。根据关联词语,串连成诵。

  3.支点法

  即把课文中或段落中的重点词、句作为记忆支点,利用这些支点检索贮存脑中的文字,毫无差错地背出有关的文段。如背《岳阳楼记》:先抓住警句,作为记忆支点,理清文脉,有助于快速记诵。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二句,有此抱负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背《陋室铭》:把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为全文支点,再从三个层次理解记诵:(1)开头以类比方式点题——“陋室德馨”;(2)隐居生活:A.环境:苔痕……草色……;B.交往:谈笑……往来……;C.生活情趣:……调……阅……,无……无……;(3)类比作结:何陋之有?可见,支点法与层次串连法结合,会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4.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六年级语文学*技巧

  注重预*,质疑问难

  所谓预*,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预*分*期预*和远期预*,远期预*是指提前一个月,几个月的预*。比如假期中自学整册语文课本;*期预*指课前预*和章节前的一两个星期的预*。

  预*最大的好处就是培养自学能力,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以利改正,同时有利于认真听课。语文课文的预*可分如下步骤进行,可称作“四遍八步读书法”。

  第一遍,跳读。完成两步任务:①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②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应达到每分钟一千五百字的速度。第二遍,速读。完成三、四步任务③复述内容④理清结构层次,每分钟一千字。第三遍、细读。完成五、六步任务:⑤理解字词句;不理解的查查工具书。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⑦归纳中心思想。读的速度,一般跟朗读相同,每分钟二百字。第四遍,精读,完成八步任务⑧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根据需要确定读的速度,或一带而过非重点部分,或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

  这种预*法,不是固定不变的,可灵活掌握,对有的文章可省去某一步或某几步。预*时要在课本上圈点勾画,标出重点、难点、疑问点。

  预*的关键是思考,思考文章背后的东西,不要只留于表面,留于浅层次的理解。如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内容可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讨论,也可向老师请教,千万不要担心问题的质量,真正做到“不耻下问”。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字和一个多音字“燕”,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到朗读课文。

  3、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4、了解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1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了解故事内容,并懂得成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鹬蚌的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你一定又知道了许多成语故事,知道了哪些呢?能讲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主汇报积累的成语故事。

  2、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个新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识“鹬、蚌”两个字。教师出示图片,介绍鹬和蚌。

  二、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并交流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情况,抽读生字卡片,正音。

  4、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开火车。

  摆脱 赵国 燕国 罢兵 懒洋洋 劝说 夹住

  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鱼翁占便宜

  5、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6、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7、指名朗读课文,评一评,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8、学*会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词,看谁说的多。

  (3)、学生识记生字,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写这些字才好看呢?

  (4)、说说你的发现。

  (5)、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6)、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我在教学此环节时只要求学生会读并理解意思即可。

  第二课时、

  一、预*探究

  1、听故事,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2、自由读课文,看看通过读你又有什么收获。

  二、合作交流

  提出你心中的疑问,全班交流。

  三、品读体验

  1、学*课文3、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

  (2)出示插图: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图意。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

  然段写了这副图的情景呢?指名读一读。

  (4)找出第三自然段中的动词,画上“—”。

  (5)出示小黑板:

  河滩上有一只蚌,它舒服地()了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了。

  (6)哪一个词写出了蚌收拢蚌壳速度非常迅速呢?你能用“连忙”说一句话吗?

  (7)指导朗读。

  (8)学生自由读4、5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的.读呢?

  (9)同桌间互相朗读,读后全班汇报朗读,分男女比赛读课文。

  (10)鹬蚌相争谁输谁赢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鱼翁十分轻松的抓住它们俩呢?

  (毫不费力)

  分组讨论:鱼翁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鹬蚌它们听后又会说些什么呢?

  全班反馈。

  (11)齐读课文3、4、5自然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分组说说故事。

  4、指名说故事。

  5、学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

  6、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讲解。

  7、学*课文1、2、7、8自然段。

  8、默读这一部分,从这里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反馈。

  四、巩固延伸

  1、你现在明白了“鹬蚌相争,鱼翁得利”的意思了吧。学生自由回答。

  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同桌互相交流说出受到的启示。

  齐读课文。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反思:整体感知语言意思。要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去派出古今词义不同的障碍,在反复阅读课文,达到字通句顺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语言的含义。感悟寓言语言简练、含蓄、幽默的特点。

  板书设计:鹬蚌相争

  起因:蚌方出曝鬻啄其肉

  经过:两者不肯相舍

  结果:渔者得而并禽之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⒈让学生了解两首词的-要内容。

  ⒉能有感情地朗读者两首词。

  情感态度:

  ⒈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有很大的不同。

  ⒉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过程方法: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要内容,并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和陆游在词中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两位作者在词中所赋予梅花不同的品性和精神。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的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板书)

  介绍***创作词的背景

  1961年12月,***在广州-持**中央会议。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势力也十分猖獗,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咏:这里有赞美的意思。

  〖揭示课题,很干脆。解题也利落。“咏”,是古诗词的一种题材,不都是赞美的意思。〗

  二、读一读

  1、初读感知:

  (1)读着这首词,你有什么感觉?你感到是振奋激动,还是哀愁无奈?从词中你听到是哀叹还是笑声?你从中看到的生机热烈,还是衰败冷清?(要求用这样的句式回答:“读着这首词,我感觉到……我仿佛看到……我仿佛听到……”)

  (2)齐读:要求读正确、流利。

  2、精读感悟

  (1)再读词文,理解下面的内容。

  问题:①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1、2两句词的意思。

  明确:严寒的冬天,漫天飞雪。但是,在***的眼里,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快要到了。

  ②“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什么意思?“花枝俏”,是什么意思?学生交流后,板书:“花枝俏”。“俏”,是什么意思?梅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梅花的“俏丽”。

  ③梅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但是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来了,她却怎么样了?想象“山花烂漫”的情景。梅花在“丛中笑”,又是怎样的情景?梅花笑了,为什么?

  明确并板书: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3、赏析方法归纳

  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曲曼妙的音乐,值得我们细细去品评,细细去欣赏,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台,让大家七嘴八舌评诗词,可以从个别的字上,也可以从某个句子上,也可以从整首词上去赏析。

  三、学*词的内容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

  间,不信请看这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读着这句话,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提示:冰天雪地、悬崖峭壁、百花凋零、寒风阵阵、大雪纷飞,梅花傲霜斗雪,绽放枝头……

  2、“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在冰雪之中向人们报告着春天的信息,

  如她是怎么向人们报告的呢?春天终于来了,这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提示:百花盛开、异彩纷呈、满山遍野、万紫千红

  3、这时梅花的心情怎样?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提示:她和百花在一起,这是自豪的笑,欣慰的笑,爽朗的笑

  四、比一比,想一想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介绍陆游的背景:

  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作品里那在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默默地经受着风雨的打击,正是陆游遭遇不幸后凄苦心境的写照。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伤感,也表现了受到挫折而不屈节的品质。

  2、请大家想一想,陆游词中所写的梅花是怎么样的?

  明确:“独自愁”“香如故”

  3、引导比较。想一想,***在词中所赞美的“梅花”与陆游词中的“梅花”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在陆游的词中,梅花在“独自愁”“香如故”,而***词中是“花技俏”。

  4、同学们,***是在读了陆游的词,才写“卜算子咏梅”这首词的。***在自己词的前面,有一句说明的话: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要求:学生说说“反其意”的意思。

  〖让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后,再讨论“反其意”的意思,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归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5、大家来谈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陆词很悲伤、压抑,而毛词却充满乐观、积极的态度。不必比较两首词的高下。)

  五、小结:

  ***和陆游写的词,都是“咏梅”。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不同,对梅花的认识也不一样。可知,不同时代,人们赋予了梅花的不同的品质,但不变的是人们梅花的喜爱和对***的追求,愿梅花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开放。让我们在这段激昂欢快的乐曲声中再次朗读毛词《卜算子·咏梅》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

  七、板书设计:

  百丈冰——花枝俏——坚强、勇敢

  毛词不争春——只报春——无私、高尚乐观、积极

  山花开——丛中笑——豪迈、谦虚

  陆词“独自愁”悲伤、压抑

  “香如故”

  设计理念

  教学不是简单的传承,不是外在的告诉。教学只有与学生当下的生活与成长发生意义关联,才能被学生所认同,所喜爱,才能对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让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引领。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架构起教材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多层次对话,让学生在经历叩问、体验、发现等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发展。

  课时目标

  通过读文叩问、携疑深究、读议感受等方式理解作者养花的乐趣,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初摸心灵

  1、生活中,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最有乐趣?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很爱养花,他在养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除一般的工具意义而外,更应是发展儿童心灵、提升学生生命的学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做什么事最有乐趣既能引发学生对既有生活情趣的思考,又能让老师及时捕捉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为下文学*老舍先生养花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感受以及反观自我、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奠定必要的基础。而且这一交流巧妙地建构起了课文学*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成长的内在联系,使接下来的学*过程对学生而言不再外在于己,而是有意义学*。

  二、读中融入,感受心灵

  (一)自由读文,初知乐趣

  1、自由读**到正确流利。

  2、找一找,划一划:老舍先生觉得养花给他带来了哪些乐趣。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要发展儿童的心灵,讲究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其间,教材是很重要的载体。让学生走*教材,感受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自由读文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练*初步把握文章的主旨,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段。

  (二)披文入境,体验乐趣

  1、读文叩问。

  ⑴(承上交流出示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⑵指名数位同学读。

  ⑶质疑。读着老舍爷爷这段感受,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喜、笑、有果实,这些都堪称乐趣,为什么劳动累得腰酸腿疼也是乐趣?甚至是忧、泪也被视为养花的乐趣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走*教材到走进教材,进而与文本对话,需找准切入口。《养花》一文,老舍先生的感受是独特的、真挚的,同时也是颇具意蕴、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让学生细细品读这段话,老舍先生的感受和学生的.原有认识便发生着碰撞,读文叩问既满足了学生质疑的需要,又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研读深思的重点。

  2、携疑深究。

  ⑴问题产生了,你们打算如何解决?(好好读读,品味品味/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把自己放入文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⑵自读思考:那么老舍爷爷向我们讲述了养花过程中的哪些事呢?每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作重点研究。

  ⑶小组交流。互相评议、补充和启发。

  ⑷大堂汇报,适时点拨。(汇报内容、目标及方式基本如下图所示,出现顺序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设计意图:携疑深究是本课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互动对话最关键的板块。这个板块融阅读、理解、感受、体验、表达等于一体,是学生的语言实践与情思激发共融互促的过程。这个过程展开的充分与否、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生活乐趣的感悟程度。因此携疑深究又分自读思考、小组交流、大堂汇报三步展开。从大堂汇报呈现的主要内容来看,学生与文本对话既要读懂语言文字写什么,又要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作者丰富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于是采用什么方式让学生领悟与表达就很重要。本设计中,方式采用注意了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雷同;

  2、既有利于语言实践,又有利于体验感悟;

  3、形式与内容的匹配。

  如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养花的知识之乐是通过赛读评议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评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等句段的过程中关注语言文字,甚至关注标点符号,从而领悟作者由衷的自豪。而体会养花的成果分享之乐则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朋友受老舍先生之邀,秉烛夜游,欣赏昙花会说些什么。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想象说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动用已有经验与文本对话,阐述阅读感受的过程。至于对养花中伤心事的体会,主要采用自由思辩和相互辩论的方式,促动学生深入思考:伤心事也能称得上乐趣吗?作者怎么会觉得养花中的忧和泪也别有一番滋味呢?这样的思辩,既是与作者的交流与碰撞,更是学生与自我与内心的对话。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心灵感受不断丰富,精神世界不断得以洗礼。

  三、引领提升,抒发心灵

  学到这里,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说一说或写一写)

  设计意图:语文学科担负着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精神的重任。这种滋养与提升讲究的是水到渠成,不着痕迹。此处设计你对生活中的乐趣有无新认识这一说写环节,既是对课始的呼应,又是对本堂课教育目标达成度的检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及特有价值。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检查预*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合作交流

  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词,不明白的同桌交流。

  三、品读体验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继续学*课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教案3篇(扩展7)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20份

  制作班级纪念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生活为本,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说写结合,完成两篇小作文。 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

  三、练*。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作。

  限定时间,快速*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体会汤姆的性格特点。

  2、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4、感悟作者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品质,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回顾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外国名家的作品?(生举手回答)今天老师还要推荐一篇长篇小说给你们,它就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先生的四大名著之一《汤姆·索亚历险记》。(板书课题)

  这部小说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有人说:“如果马克·吐温的小说是皇冠的话,那这部小说就是皇冠上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见一见这颗“明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请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情。

  (2)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小组探究,交流反馈。

  (1)课文主要写了这几件事:

  ①孩子们回来前小镇上人们的悲痛心情;

  ②孩子们归来时人们的欣喜;

  ③汤姆·索亚讲述自己和贝奇在山洞遇险的经历;

  ④汤姆·索亚探望生病的小伙伴哈克。

  (2)课文主要记叙了汤姆·索亚在山洞历险后返回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精彩

  (一)品味情节,默读课文,说说哪些情节特别吸引你。

  预设1:困难重重的历险

  1、汤姆讲述冒险的这段经历很精彩。那么,在山洞里迷了路的'汤姆和贝奇是怎样一步步脱离险境的?浏览第4自然段,跟随课文内容,你也来走一走。

  2、师小结:洞中迷路→(摸索出口)→找到出口→(说服贝琪)→爬出洞口→(进行呼救)→安全脱险。

  预设2:大悲大喜的人们

  1、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孩子们归来前后人们大悲大喜的心情?(生举手说)

  2、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感受人物心情。(课件出示句段)

  大悲: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家都怀着悲伤和绝望的心情。

  大喜: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二)品味写法

  1、说说文中语言在表达上让你感到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

  2、各小组代表发言。

  (1)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萨契尔太太和波莉阿姨的绝望状态,以及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经历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非常生动。如汤姆在讲述他的历险经历时用一连串的“怎样”进行叙述,夸张和吹嘘溢于言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汤姆和贝奇走出山洞是多么不容易。

  (3)运用轻松、幽默的表达方法。如先悲后喜的情绪变化,使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充满喜剧的气氛。

  3、同学们,这本书的主人公明明是汤姆,可是这里却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来细致入微地描写萨契尔太太、波莉阿姨和小镇上人们的悲伤绝望呢?这样写对描写主人公汤姆有什么帮助呢?(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有力地反衬出汤姆和贝奇自信、聪明、勇于挑战的精神。)

  四、总结回顾,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如:淘气的机灵鬼、孩子头儿、在小伙伴中无所不能、胆大妄为、顽皮好奇、无拘无束、向往自由、独立乐观、勇敢、有爱心、喜欢冒险、讲义气)

  2、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还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找到《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来读,并完成读书推荐卡。

  山洞历险失踪后,人们悲痛

  归来后,人们欣喜

  汤姆讲述历险经历(夸张)

  汤姆看望生病的伙伴乐观勇敢

  足智多谋

  顽皮可爱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根据单元目标和教材特点,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在教学时,我以文中大悲大喜的人物情感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悲大喜的句段,感受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接着我让学生谈谈哪些情节最吸引人,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夸张,课堂氛围良好。

  难忘的启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的品质和*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八个一类字,理解“逼视、炼狱、蒸发、湮灭、壅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感情,学*作者的写法。

  二、难点及重点:

  1、理解句子的意思。

  2、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主教案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烂,打一植物。

  2、板书课题:

  3、从谜语中,你感受到胡杨有哪些特点。

  4、出示胡杨的课件。

  5、导入新课学*。观看了这么多美丽的画面,下面我们再去文字中感受胡杨之美。

  二、自读课文,学*字词。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或其它书,尝试自已理解。

  4、集体交流。师重点指导。

  区分并掌握字的写法:摧-催;燥-躁;椭-随;练-炼。

  理解字义:森森然;炼狱;干燥;湮灭;壅住。

  三、先读读含有这些字词的句子,再整体读课文,比一比,是否比第一次流利。

  四、默读课文,加深对内容的了解,并整体感知。

  1、说说胡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谈一谈。

  2、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

  一、深入学*课文,了解胡杨的特点。

  1、默读全文,找出概括胡杨特点的关键语句。

  胡杨是沙漠里的巨树。

  胡杨倒下了一千年不烂。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烂。

  二、赏析课文,感悟胡杨的。

  1、学*第2-4自然段。自由读,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胡杨是沙漠中的巨树?

  (1)从课文中的描写,理解胡杨外形之“巨”。

  (2)抓重点句理解:大生命是搬不动的,更是不可肢解的。(胡杨坚不可摧,强不可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2、学*5-6自然段。

  A、指名读,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一千年不烂的'?

  造成胡杨千年不烂的原因是什么,找课文中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B、你想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最感最深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

  3、自学第7-8自然段。

  老师谈谈自已的感受:即使一棵胡杨倒下了,那也是一声轰然的巨响;那也是一幅壮美的画面;那也是一首不屈的乐章!

  4、朗读7-8自然段,读已的感悟来。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再读中心句,说说此时你心中有何感受。

  2、出示胡杨的画面,此刻,你想对胡杨说些什么?

  四、课文的特点,加深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千年不死

  胡杨 千年不倒 力不可催 生命不朽

  千年不烂

  教学目标:

  通过“散读——朗读——齐读”等形式的读,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的道理。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募”与“墓”“幕” “慕”的字形;“聊斋”“姑妄”“铁耙”“坑穴” “无奈”的注音;多音字“涨” “模”;理解“颇负盛名”、“逻辑推理”、“屹立不动”的含义。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

  怎样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这句话的含义。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请同学们讲讲纪晓岚这一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学生概述文章内容:

  文章通过对《河中石兽》一文的解说和运用现今的例子,告诉我们: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文中教书先生和老水手讲述寻找石兽的理由。

  重点品味的段落:第四段、第五段、第七段和第十段。

  分析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

  2、为什么人们和教书先生找不到石兽?

  3、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水手是怎样具体分析寻找石兽的原理?

  4、课文为什么还要举“西双版纳”的事例?

  5、根据课文内容,请你画一幅连环示意图,表示出水中石兽向上游“走”的过程。

  突破口;

  正确理解天下事,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多得很,我们思考问题,决不能依靠推理来妄加猜测。

  四、口语训练

  简要概述文中寻找石兽的四种方法并根据简易图说说河中石兽是如何向上游“走”的。

  五、延伸体味

  请2——3个同学交流生活中“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2、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萧红文章的语言特点,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情景,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3、学*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大胆想象,并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萧红文章的语言特点,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情景,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我和祖父的花园》。借助书下注释你知道这里的“我”是谁?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词

  1、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和祖父的花园,感受她童年的时光。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遇到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了一遍课文,能读准这些词语吗?【指导“穗”书写。】

  3、初读课文你感觉花园中萧红多大?下面就请同学默读课文,找哪些事情证明了花园中的萧红就是个孩子呢?

  三、事件中感悟快乐教学预设第4段

  1、谁愿意和老师一起能把小姑娘的调皮读出来?

  2、来同桌之间也配合着读一读。

  3、这一段的文字灵活的短句式也特别有意思,竖过读一读还有现代诗歌的味道。老师范读。——学生读。

  教学预设第5——8自然段

  1、萧红的孩子气在“铲地”这件事中有体现吗?谁愿意接着汇报?

  2、祖孙之间的确有一段对话,现在你就把自己想象成小萧红,她会以什么语气回答祖父的问话呢?先填空,再来以这种语气试着读读。

  3、这样读着读着,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祖父?

  教学预设第9——13自然段

  1、谁愿意接着汇报,还从哪些事情中看出她的孩子气?

  2、在这个花园小萧红做任何事情就是什么感觉?

  四、景物中感受自由

  1、因为花园中的萧红内心充满了快乐、自由,所以在她眼中一切也那么美好、自由的。她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快到文中第14—18自然段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要表现他们的自由自在。

  2、正因为小萧红是自由快乐的,所以她眼中一切也都是自在的,——引读

  3、这一段作者也用了灵活简短的排比句式,读起来也有歌谣的朗朗上口。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这份自由好吗?

  4、自己试着读一读吧。想象这些植物自由生长的情境。

  5、这诗歌一样的语言,这自由的画面相信一定已经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了,去掉一部分文章,你还能记住哪些画面?来一起说说。

  6、在你眼前出了除了看到这植物是自在随性的,还还看到哪些景物也这样自在鲜活的吗?请你联系14—18段中的景物,用上这个句式写写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7、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段话。我们也用这灵活简短的句式来作诗了!

  五、感悟中心

  1、我们刚刚跟随着萧红在花园中经历了一件件童年趣事,看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景物,感受到她童年的快乐,自由。

  2、读了这个评价你有什么疑问吗?

  总结:带着这个疑问就请你走*《呼兰河传》吧。好文章是需要你用一辈子来读的,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呼兰河传》这本小说,在会来体会茅盾先生的这句话就会感悟到其中蕴含的情感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在生活中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

  3、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3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4、学*本课认识生字一个,会写生字三个,掌握词语八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和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商法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初步建立法制观念。

  2、指导学生根据课后第三题的提示体会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认识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和赏罚分明、严格执法的重要。

  教学准备

  1、演示文稿2、动画《南门立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动画《南门立木》的故事。同学们这就是(板书课题: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那么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呢?他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小故事呢?今天我们学完了这篇课文大家就明白了。

  2、齐读课题

  二、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组织交流:简要说说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引导学生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体会、交流。

  (1)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2)开始人们对商鞅南门立木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3)之后商鞅是怎么做的'?

  (4)商鞅南门立木有什么影响和作用?

  先让学生细读课文,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1)

  1、小声读一读1~3自然段;回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