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二、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三、检查预*,学*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五、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着重理解下列内容。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2、不理解的词、句:突兀森郁、盘曲而上、蜿蜒、颜色各异、或浓或淡、新绿、十来栋房子

  六、通读全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二、以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学*课文的重点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教师提供自学提示: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四、学*其它部分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

  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板书: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双龙洞的特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感悟游记的语言美、景观美,掌握游记的基本写法。

  3、倡议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培养同学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俺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

  二、整体感知,拟定游览路线

  教师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在课堂练*本上拟出游览路线。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同学一起协商修正。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为下面每个景点的学*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1、领悟美,感受情──学*“路上”:

  ⑴ 走在路上,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路上”片断)

  ⑵ 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你感觉怎么样?(让同学感悟“明艳”)

  ⑶ 有谁知道溪流为什么“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水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的变化?(在同学朗读过程中,教师播放自然界中溪水流动的声音。)

  ⑷ 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路上的美景。(教师配乐朗诵)

  2、扣词句,抓特点──学*“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俺们目的地不在这里,俺们目的地在双龙洞。

  ⑴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洞口”片断)

  ⑵ 到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很有气势。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⑶ 从洞口“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俺们可用一个字概括外洞的特征。(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外洞”片断)

  3、入情境,悟特点──学*“孔隙”:

  过渡:

  观赏完了外洞,顺着泉源,俺们来到了洞的孔隙。

  ⑴ 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⑵ 小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请看录像,小船是怎样进出孔隙的。从录像中,可以看出孔隙又小又窄。(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孔隙”片断,配录音介绍。)

  ⑶ 请一同学上讲台,以椅子当小船,模拟作者的动作,想象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⑷ 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的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指导朗读)

  4、驰聘想象,分析特点──学*“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俺们就到了内洞。

  ⑴ 学到这里,大家知道双龙洞里的“双龙”其实是什么吗?(同学踊跃发言)

  ⑵ 游览过溶洞的同学见到过石钟乳、石笋,谁能给俺们讲解一下石钟乳和石笋是怎样形成的?没有游览过溶洞的同学也别遗憾,老师这就带你们观看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这些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给它们取上名字好不好?(教师点击课件中“观看景象”之“内洞”片断,出现一些千奇百怪、颜色各异的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让同学畅所欲言。)

  ⑶ 默读,想想“内洞”有什么特点。(四人小组合作学*,讨论交流,师生概括。)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1、找“向导”,拟顺序:

  ⑴ 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俺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引导同学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⑵ 做个小练*,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教师点击课件中“溪流走向”)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⑶ 这个“向导”不只陪着俺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想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游览线路”。)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出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同。以溪流走向为*,再拟游览顺序,使同学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清醒认识。

  2、品语言,学写法:

  ⑴ 俺们学*这篇游记,不只是欣赏蕴涵在游记中的语言美、景观美,还要学会游记的写作方法,指导俺们的*作。

  ⑵ 这篇游记篇幅不长,但给人印象深刻。作者是怎样把一次游玩写得这样精练生动的呢?哪些写法值得俺们借鉴?

  (小组合作学*、讨论)

  ⑶ 师生一起归纳,让同学领悟游记融情入景、巧抓特点、总分有序等写作方法。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1、双龙洞游览完了,俺们就要坐车回去了,你有什么感想?能不能给大伙说说?

  2、暑假要到了,俺们可以借鉴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把俺们在暑期里印象最深的一次游玩写下来。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简析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 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 路上、洞口、外洞、

  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 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 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 隙 : 窄 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

  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五、课堂总结,作业。

  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2)洞顶的双龙(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菁华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

  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教案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浙 簇”7个生字,会写“浙 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 杜鹃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 一簇 突兀森郁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 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 隙 : 窄 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三)文章结构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第二层写“奇”。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第三层写“大”。“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第四层写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分段时,如有的学生把4节看成第三段,5节为第四段,6、7节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语言因素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这是一个比较句,拿满山开遍的映山红与盆栽的杜鹃花相比,比的结果是山上的映山红“有精神”。“有精神”本来是形容人的,这里借用,形容花的长势好。盆栽的杜鹃花也是映山红,为什么比不过山上开的呢?山上的映山红根深叶茂,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娇嫩而不茁壮,比起山上的映山红就显得逊色了。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是一句因果句式,溪流的流面、流速、流声都与山势有关,请看下面的析句。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因为它是双龙洞的主要景点,双龙洞也因此而得名,当然在内洞诸多的景物中先看双龙。叶老看后为什么说有点像,那么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呢?两条龙蜿蜒在洞顶,是动态的描写,它们盘在那里,张牙舞爪,似要腾飞。再加上灯光摇曳,洞内水汽蒸腾,看上去真有双龙欲飞的感觉。但又因双龙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琢,因而叶老说有点像,还是肯定了像。

  (五)词语讲解

  臀部:人体后部两股上端和腰相接*的部分。

  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

  明艳:本课指明亮鲜艳的色彩。

  孔隙:原指小的裂缝。本课指能通过一条小船的小洞。

  时而:副词。表示不定时地重复发生,有时候。

  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

  进:课文中作量词。*房一宅内分成前后几排,每排称为一进。课文说内洞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即有十来排房子那么大。

  (六)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是“顺”的线索;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隙和内洞是双龙洞的重要景观,学*“孔隙”那一节,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矮”、“窄”、“险”。通过孔隙,险而不危,因而险中有奇、奇中有趣,着重体会心情。内洞有两个重点:一是奇景双龙,一是各种形态和颜色的石钟乳、石笋构成的洞内奇景,应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

  难点:课文中有几个难懂的句子,应引导学生弄懂它的内涵。在教材分析中已经涉及。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会用“稍微”、“好奇”造句。

  5.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三、课时

  (一)课时内容安排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通读课文、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第二课时:学*课文内容、释句、理解课文写作方法。

  (二)课时

  第一课时要求:释题、知道作者、了解游记段落划分的线索,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要求:读懂课文,掌握景物的特点,理解难懂的句子,并学*本课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提示

  1.学生几乎都没有去过岩洞,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要播放录像带。没有条件看录像也可以看幻灯片。连这条件也不具备的,教师可搜集图片让学生看。总之,应当有感性的材料供观赏。

  2.写双龙洞沿途景物要让学生懂得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3.学完这课书,教师给学生组织一次旅游,可*距离的,让学生抓住景物特点,按游览顺序写一篇游记。

  五、资料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4

  一、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5

  一、教学目标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2)

——记金华的双龙洞作文 (菁华6篇)

  周未,爸爸妈妈带我和奶奶去金华双龙洞。

  到景区入口,乘上景区的车,沿盘山公路直达山顶。路上一个清澈的湖映入眼帘,四面群山环绕,清晰地倒映在水中,阳光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像成千上万条的银鱼在水面游动。

  到了山顶,往下走,就是二仙洞,门口有一把椅子,上面雕着精致的花纹。慢慢走进洞口,一股凉风袭来,里面简直比空调还凉快。环顾四周,石壁上有钟乳石和石笋,钟乳石带了点白色,看起来像佛手,石笋倒挂下来,摸起来湿湿的、滑滑的。听到爸爸说钟乳石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者几十万年的时间,我一下子震撼了。再往里走,五彩的灯照亮了岩石,洞里变得五光十色,水珠滴进了脖子里,冰冰凉凉,让人不禁缩起了脖子。四周洞连洞,让我都不知道该往哪个洞口走,随便选了个洞口往里走,里面却更让人惊讶,居然还有好几个洞,绕来绕去,好久我们才走出了这个迷宫。

  继续往山脚下走,穿过一座拱形桥门,就看见了“双龙洞景区”五个红色大字写在石壁上,这个洞口极大,应该可以容纳上百人。检完票进去,看到几条小船,我们四人*躺在船上,顺着绳牵引的小船缓缓移动着,岩石轻轻擦过头发,要是抬起头来,不是鼻子被擦伤,就是会被磕的头破血流,景区管理中的话让我一动也不敢动。几十秒的路程第一次让我感觉好漫长,船总算靠了岸。到洞里站起来,五彩的灯到处都是,像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阶梯上的灯发着微光,一旁的岩石形状奇异,有的像小龙宫殿,有的像海龟探海,还有的像老寿星望仙桃。比起刚才的二仙洞,这里更加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举世闻名的双龙洞。

  往里走,紧接着是另一个洞:冰壶洞。里面像一个冰窖,沿路边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把手伸进水里一碰,冰凉冰凉的,不禁让人竖起了汗毛骨。我赶快加紧脚步,来到一个盘旋石梯。这时,一阵哗啦啦的巨大响声吸引了我,原来是一个名叫子瀑布的瀑布从洞口落下,水花四溅,往上走还有一个母瀑布,犹如一条洁白的玉帘,美丽极了!这里被誉为*洞瀑之最——冰壶瀑。这瀑布让我想起元代诗人赵孟的一句诗: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瀑布从天而降,咆哮冲下,打在岩石上,散发出朦胧的水雾。

  一阵热风迎面而来,出口就在眼前,真不愿离开这凉爽的双龙洞呀!

  我学到了叶圣陶爷爷写的文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引起了我想去双龙洞的欲望。这回国庆长假,我和爸爸妈妈正好去金华,就顺便去游玩了双龙洞。

  下午,我和爸爸买了票进入双龙洞景区,现在的双龙洞景区共有七个景点,我们先到了双龙洞,呀!队伍排得真长啊!我们赶紧到队伍末尾排起队来。排了很久,我没耐心了,跑到水边去玩,我用刚买的“小鱼网”捞虾,在石头旁边一捞,便会有好几只小虾出现在网中,多时有五、六只,少时一只也没有。在捞几网没有的时候,我会换个地方继续捞。水塘上边的瀑布从石头上冲下来,激荡开来,犹如珠子断了线而乱蹦开来我半玩半排了两个钟头后,才到了双龙洞洞口,洞口的一块石头上写着“双龙洞”三个大字,走进去左面有两个洞,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红色和紫色。洞下面是个小土坡,水从土坡上流下来,最后流到一条小小的沟里。

  我们继续走,便看到了小船,一共是四条小船,每条小船里能躺四个人。终于轮到我们了,刚躺到船内,船便动了。约行了一米,便进了洞,洞并不是特别低,爸爸*躺着拍照都行。我用手摸摸石头,它们非常光滑。在洞里约行了五、六米,便出来了,这就到了内洞。

  我们慢慢地往里走,看到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它们都被根据形状的不同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东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寿星望仙桃”和“乌龟偷仙桃”。“乌龟偷仙桃”酷似一只大龟,而“老寿星望仙桃”则像一个老寿星,手里拿着佛尘,坐着看一个一分为二的大“仙桃”。它们还有个故事呢:传说从前有个乌龟,它想到天上去偷老寿星手里的仙桃,便趁老寿星不注意时,从他手里偷走了仙桃。不料在返回时,被老寿星发现了,大怒,便将乌龟点成了石龟。但在点时,却不慎让仙桃掉落,碎成了两半,老寿星便望着仙桃,似乎在想着什么。除了这两处,其它还有“倒挂蝙蝠”、“龟蛇大战”等等。

  “叮铃铃,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抱怨道:“是谁啊?”我看了看表说:“早上3点,会有谁打电话来呢?”说着,拿起话筒无精打采地问:“谁呀!”

  老爸在电话里高兴地说:“起床,把他们都叫起来,我带你们去金华。”我兴奋不已,马上叫醒了他们。穿好衣服下楼,发现爸爸已经在楼下等了老半天了。

  大约开了4个多小时的车,我们终于到了金华。在入山的过程中,我看到山路盘曲而上,路边的树木、花草刚被露水滋润了,看上去都很新鲜。

  我们来到双龙洞,我们先来到外洞,我们躺在小船上,当船儿滑到中间的时候,我感到上方的石头在向我们压过来,我差一点点就叫出声了,不过,几秒钟就过去了。

  洞内的景物真的和叶老说的一模一样。石头有的像青蛙嘴里含着的一株仙草,所以叫“青蛙偷仙草”;有的像一大堆人参果堆成的山,有的像一个猪八戒背上背着一个人,因此叫“猪八戒背女婿”;还有的像如来佛祖在讲佛。

  当我们来到“冰壶”时,一天的疲惫顷刻间被瀑布冲得一干二净。“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话用来形容冰壶的瀑布是再合适不过了。

  时间飞逝,又到了回家的时间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很久以前,就听爸爸说金华双龙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趁着假期,我们一家出游双龙洞啦!

  来到了景区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参天大树,树叶挨挨挤挤,在地上形成了巨大的树荫。人站在树荫下,能感受到一丝凉爽。周围也长着许多嫩绿的小树,虽然它们长得有点矮小,但是依然生机勃勃。再走几个台阶到了一个湖边,那里的湖水清澈见底,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呢!

  很快我们就到了进洞排队处,真是人头攒动啊。轮到我们进洞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我们要仰卧在一条小船上才能进去,我心里又惊奇又激动,紧挨着妈妈躺在了船上,只觉得周围冰冰凉的`,不到一分钟,我们就到了内洞。洞中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里面不仅五颜六色的灯光,还有许多的钟乳石与石笋,它们奇形怪状,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人形,用手摸摸,硬硬的,湿湿的。走在石阶上,头顶不时有水滴下来,打在脸上,特别的冷。

  顺着人流继续往上走,我听到了哗哗的水流声,原来是到了冰壶洞。爸爸说,这些瀑布全是天然形成的,是全国最大的溶洞瀑布。今天亲眼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切呈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我大开眼界!

  时间过得真快,我还没玩够天就暗了下来。当我坐在回家的汽车上,双龙洞内的奇观异景,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暑假列车悄悄地向我们驶来,我搭乘这趟列车开启了愉快的暑假之旅。

  第一站金华双龙洞。我跟着家人乘坐高铁到达金华,经过几次转车后,沿着那蜿蜒山道向上走,一上一下两个池子印入眼帘,双瑶池便到了。

  穿过双瑶池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也就是外洞。我好奇地四处张望,只见几块造型各异的石头聚在一块儿,正商量着什么。它们有的像骆驼,有的像狼,有的像青蛙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倒挂在岩洞顶上的数十只蝙蝠正侧耳聆听,好一个热闹的“大*”。这不,连泉水也赶来凑热闹,“叮咚”、“叮咚”缓缓地流淌着。

  寻着泉水的来路,便可见到通往内洞的入口道低矮的孔隙。虽说是孔隙,却也可容纳一只小船进出。我上了船,*躺下来,听得一声招呼,系在船头的绳子则开始拉,原来内洞的工作人员开始忙活了。船缓缓驶入孔隙,我顿时感觉到成片的岩石向脸部压来,仿佛抬一下头就会擦破鼻子,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所幸,没一会儿,船就驶出了孔隙,进到了内洞,我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到了内洞,又是另外一番景致。洞内凉爽无比,有着可爱名字的岩石数不胜数,如“龟蛇大战”、“老寿星望仙桃”、“青蛙盗仙草”、“小龙宫殿”这些名字取得那真叫一个绝,尤其是“老寿星望仙桃”简直太像了!

  在内洞,沿着甬道往里走,两边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和石笋。我沉浸在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馈赠之中,不知不觉来到了冰壶洞,爬了好一会儿岩石台阶,经过了潺潺流动的母子瀑,就来到了*洞瀑之最冰壶飞瀑。瀑布从数十米高的岩石上落下,看不清出口,水流仿佛是凭空出现的,溅起层层水花,在五光十色灯光的照耀下,如同化了浓妆,显得更加光彩夺目。而飞瀑旁垂下一块乳石,看上去如同毛笔头,仿佛这瀑布飞泉就是它的得意之作,那叫一个气势宏伟!沿着岩石台阶往上爬便出了洞。

  金华双龙洞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礼物,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吧。

  今年暑假,我们约上几个好伙伴,一起追寻叶圣陶爷爷的足迹,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洞景。

  我们开车到罗店的山脚下后就换成大巴车进山了。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犹如一条巨大的蟒蛇盘卧在茫茫林海中。大巴车随着公路盘曲而上,路越来越陡,我也开始头晕耳鸣,但路两旁满眼的绿色和一路的鸟鸣,让我觉得神清气爽,忘记了晕车的难受。虽然没有看到叶圣陶爷爷笔下那片明艳的映山红,却也看到几朵黄色、白色、红色的花儿点缀在翠林里。偶尔还看到几户炊烟袅袅的农家,闻着迎风而来的柴火饭菜的香味,仿佛置身在了世外桃源。

  不知不觉已到了双龙洞景区门口。我们一下车,便迫不及待地奔向双龙洞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在洞口左边石壁上的三个苍劲有力的黄色大字“双龙洞”。抬头向上望去,一块巨大的岩石两侧分别有两块突出的石钟乳,形状似两个龙头,一条黄龙,一条青龙,盘踞洞口两侧,是多么雄伟!

  往洞口里走去,一阵阵寒气迎面而来,倍感凉爽。这便是外洞,四周全是石壁,石顶很高,十分宽敞,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在排队准备进内洞时,我突然发现左边的石壁上一片黑压压,定睛一看,原来是一群倒挂着的蝙蝠,一动不动,看来它们还在呼呼大睡呢。而且石壁上一个突兀的石钟乳也像极了吊挂的大蝙蝠,真是神奇啊!洞中水流潺潺,循着水声走去,只见一块大石梁压在了泉水上,只留出了一条又窄又矮的空隙,所以只有仰卧小船才能进入内洞。

  现在的小船最多可以容纳六人了,并非人工拉船,而是由一根钢索牵引慢慢拉进洞内。我既兴奋又有点紧张,小心地*躺在爸爸和妈妈中间。小船缓缓前行,一进入空隙,眼前一片昏暗,感觉眼前的巨石在向我们挤压过来,我赶紧收腹,全身紧贴船底,深怕鼻尖被这粗糙的岩石磨破皮。

  大概行进了十一二米,便进入内洞,顿时眼前一亮,洞里五光十色的灯,把奇形怪状的石头照得多姿多彩,使内洞显得更加奇特神秘。“看,那是龙身!”顺着爸爸的指点,果然看到两条“龙身”蜿蜒在洞顶,这便是洞口两条龙的龙身吧!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有“老寿星望仙桃”、“海龟探海”、“龟蛇大战”等等,栩栩如生,无比壮观!随手摸了下眼前的石钟乳,凉凉的,湿湿的,水还不停地从石钟乳上滴下来,似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爸爸告诉我,这些石钟乳、石笋是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需要上万年甚至几十万时间才能形成,有很大的研究和观赏价值。我不禁暗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顺着狭小的通道走去,便听到了“哗哗”的水声,我赶紧走上陡峭的石梯,哇!一个绚丽的瀑布展现在眼前。这便是*洞瀑之最——冰壶洞瀑布!只见瀑布从一个小石洞里倾泻而下,在五彩灯光的映衬下,犹如一匹不断变换颜色的绸缎挂在了石壁上。水哗啦啦地从洞中流出,又叮叮咚咚地打在石块上,像在演奏一曲美妙动听的瀑布交响曲。那凉风雨雾如片片冰花,那蹦起的水珠似一颗颗跳跃的珍珠,飞溅到我的脸上,是多么凉爽啊!

  我们顺着石梯往上走,一道亮光射了进来,原来已到了双龙洞出口,我们便依依不舍地坐上了下山的大巴车。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3)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 (菁华5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认知水*,我从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学*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2、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编排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定为: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法:

  1、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讲读课文,依照教材的编写目的,并根据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特点,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说学法:

  以读书和语言文字训练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通过读、划、议、悟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以此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我主要按照三步导学模式进行。

  (一)激情导课:

  课一开始,先回忆课文体裁,再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以这两个问题来回顾课文内容,引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明确本节课学*目标,进入本课第二个环节。

  (设计意图:复*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巩固旧知,为学*新知打下基础,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二)民主导学:

  分为两个任务:任务一:学*游记开头的写法。(意图:让学生对游记有个完整的认识。)

  任务二:学*游记主体部分,感受双龙洞景观的奇妙,学*作者观察写作的方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学*重点段“孔隙”部分,从船小、进洞方式、进洞姿势以及作者的感受四方面来学*作者借其他事物写本事物的方法。这一步,通过学生自学、组内讨论后上台展示交流完成。是全文的重头戏。

  第二步:学*洞口、外洞、内洞部分,通过读文概括出各景点特点,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这里主要是列数字、作比较等一些说明方法,以前学生接触过,比较熟悉,所以这部分在学生自学、组内交流后形成统一看法,由组内代表向全班汇报。处理得较为简洁。

  (设计意图:“读”是学*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然后借助图片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让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有着心灵上的碰撞,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三)检测导结:

  紧扣学*内容设计了填空题,针对性强,难易适中,学生绝大部分能完成。还设计了选择榆次的某个公园写一篇游记,是学法的迁移运用,时间关系,需要在课下完成。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依托游览顺序图,形象直观地概括了各景点的特点,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把握文本起到了辅助作用。

  一、 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脉络清晰,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单元专题的内容是:“壮丽的祖国河山”,专题的学法是:“学*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浙、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桐”等13个生字;

  理解“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蜿蜒”等词语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

  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学*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教学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 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只听教师讲说。因此,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启发引导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做到“会学”。在具体语段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重点词语品味法、朗读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意识和*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的环境。在具体语段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方法:讨论法、举一反三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学*课文第四至八自然段,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三、 说教学程序

  (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之前我们游览过美不胜收的广西桂林,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同学们有谁去过或了解过这个地方呢?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金华,欣赏金华的双龙洞,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观。(揭题)

  1、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2、 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设计说明:教师激情导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把学生带

  入课堂的情景中。简介文章是一游记,让学生大致了解游记的写法。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预*,学生读生字新词。提醒学生注意的读音:浙、臀、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簇、蜿、蜒。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长句和生字词比较多的句子,看看他们是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3、 课文整体把握: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课文

  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自学后小组讨论。

  4、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写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观。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先写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从而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顺序。(板书)

  设计说明:课标中年级的目标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里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导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体现中年级的学段特征和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三) 精读部分课文,品读感悟

  1、 学*第一自然段

  (1) 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

  (2) 汇报交流: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 探究第二、三自然段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出了金华城,向着“双龙洞”出发了,这一路上的美丽风景真让人陶醉呀!

  (1) 请同学们自读二自然段,思考:

  A、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B、 勾画出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读后,同桌间

  讨论交流。

  (2) 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作者在沿途所看到的美丽风景和这些景物的特点,最后再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A、 学生边作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B、 “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导语: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去听听溪水的歌唱。

  (4)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A、溪流有哪些特点,圈出重点词语。

  B、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5)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出溪流的特点,再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溪声还会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板书)

  (6)指导朗读:播放音乐,男女生对读。

  整段话的对读:女生读写溪流特点的句子,男生读剩余句子。 设计说明: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通过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抓重点词语,播放音乐、激情朗读,感悟作者通过排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流的特点。既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又学*作者的语言表达。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7)课堂练*: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句子。

  设计说明:把课堂上学*到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描写了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我们学*到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溪流的特点,语言朴素,真实可感!那么,双龙洞是怎样描写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

  布置作业:

  1、 写生字 。

  2、 继续课文,搜集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3、 写一段你去旅游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先后顺序)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溪流的特点:宽 窄 缓 急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说教材: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年级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 ”为主题展开。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是一篇游记体裁 的文章(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情融于景(主要内容),表达了 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 (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孔隙、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惯和自己的学*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段意,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型课文的学*方法。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前面的学*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是按照:金华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 精读感悟,研析结构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沙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 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会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怎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熟读课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写法。教具CAI课件

  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文。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的9个。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游览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课文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前准备〗

  金华双龙洞的图片资料、及从空隙进入内洞的实景影片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导入

  二、检查预*

  1、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理解字义

  ⑴ 学生自己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⑵ 课堂反馈自学情况:

  2、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带着问题读课文:默读课文,标序号,再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3、了解写作顺序:

  过渡:作者游览了双龙洞,他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自读思考,用笔画下来。

  ⑴ 自读思考。⑵ 小组交流。 ⑶ 班级交流。

  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画一张游览路线图,再说一说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4、朗读课文,能按顺序运用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作者是怎样写清楚和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叶圣陶先生向我们清晰地讲述了他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使我们仿佛也置身于神奇秀丽的大自然中。拿出你们自己绘制的游览路线图,让我们现在就启程吧!

  二、学*新知

  1、整体感知:

  ⑴自学要求:默读全文,思考:根据示意图,说说你主要游览了哪些景点?

  ⑵班级交流汇报(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略写部分,如游双龙洞路上见闻部分“景色明艳、溪流欢唱”,随着学生说,就通过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解决了,具体描写部分下面深入学*。)

  2、直奔课文的主体:

  ⑴ 在游览中,你对哪一处的景色印象最深,一会儿向大家做个介绍,形式不限,可以拿着图片或照片做介绍,也可以编成解说词讲解,还可以朗读课文。

  ⑵ 小组合作学*。

  ⑶ 全班交流:①外洞宽敞。②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③内洞“黑、奇、大”

  板书:宽敞 窄小 黑、奇、大

  3、回归整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引导:我们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一同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这其间我们感受到路上明艳的景色,听到了溪流的欢唱,看到外洞的宽敞,体验了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更让我们欣赏到内洞的“黑、奇、大”,我们不禁发出感叹。在我们游览的同时,泉水始终伴随着我们,找找书中描写泉水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 知道作者的游踪,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为复述课文打好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语言积累: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记一记。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包含1个多音字:系)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游记中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和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3. 学*“孔隙”的写法写一段话,从不同方面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惯。

  4.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中,想象力就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他们有想象的能力和基础,同时,有些学生可能已经去过金华的双龙洞,这些学生的发言、图片和录像都可能调动其他学生的想象力。但有感情地朗读写景的,对学生来说恐怕有一定难度,还需教师指导。写法的学*还需在深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大胆尝试。

  3重点难点

  1、准确把握金华双龙洞洞口、孔隙、内洞的特点,体会景观的奇异、美丽。

  2、掌握孔隙写法,进行仿写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1.2学时重点

  1、重点:理解相关“新绿、突兀森郁”等词语。理清层次。

  4.1.3学时难点评

  1、难点:明确两条线索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1、揭题:

  今天,我们学*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

  “记”是什么意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的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

  孔隙→

  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重点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难点孔隙的写法。教具CAI课件

  录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洞口、外洞、孔隙、内洞)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

  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

  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

  漆黑一片

  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

  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

  [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

  [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

  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

  [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3.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课文录音带

  教学方法:自学法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翘舌音:浙(zhè)呈(chéng)稍(shāo)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同。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讲路上的见闻。

  (3)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4)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5)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6)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教学目的

  知: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思: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板书设计

  2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金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重点 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 “孔隙”的写法。

  教具 CAI课件 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第2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齐读课文。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

  二、学*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你最喜欢哪个地方,为什么?

  (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

  1.洞口宽像桥洞

  (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 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

  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3.出示资料:

  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 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1)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

  (3)感情朗读。(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

  (4)看电脑填空。

  过渡:这样的水石奇观,游览后真令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大段。

  (5)有感情朗读全段。

  过渡: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4.默读第五大段,用我们上面的学*方法进行个人学*。再分小组讨论。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然后有语气地读出来。

  (1)黑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2)洞顶的双龙

  (3)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看图片加深体会。

  (5)把句子补充完整。

  (6)出示资料:

  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7)感情朗读。指读。

  过渡: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三、总结:

  (1) 结合板书总结全文,体会双龙洞景观的奇特。

  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景象奇特)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发散:学生出示相关的图片或文字,进行课内外结合。

  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课下也结合课文从书中、报刊中、网络上找到了许多与课文相似或相关的材料,下面我们就来展示给大家吧。

  (3) 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

  同学们从网络上、书中、报刊中以及亲身的游历中,搜集到丰富的材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给我们带来了更广阔的学*空间,更丰富的知识,和搜集资料的途径、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也能这样做。

  第一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6篇(扩展6)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合集10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稍微”、“时而”造句。

  5、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6、学*“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情感,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了解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孔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从课题中知道些什麽?你还想知道些什麽?

  2、老师引入:

  既然同学们想知道那麽多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今天咱们也和叶老先生一起去游览双龙洞,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去吗?

  二、指名分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语句,讨论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

  第一段:(1自然段)

  第二段:(2~3自然段)

  第三段:(4自然段)

  第四段:(5自然段)

  第五段:(6~7自然段)

  第六段:(8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扫清生字新词障碍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新词

  二、指名说说本课叙述顺序

  三、学*第三段

  1、当叶老来到双龙洞口,他都看到了什麽?有什麽感觉?指名读课文。

  2、集体讨论:

  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很宽。

  外洞:高、大、像大会堂,可容800~1000人,不觉拥挤。

  3、自由读文,作者采用什麽句式来写的?(比喻)

  4、归纳段意。

  四、学*第四、五段

  1、合作小组自学,提纲:

  读课文,标出孔隙、内洞的特点。

  想:是怎样写具体的?用了什麽方法?

  2、集体讨论:

  孔隙: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人工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头稍微抬起一点儿,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昏暗、八九米长。

  内洞:黑:一团漆黑,什麽都看不见;提着汽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

  大:不知道有多麽宽广;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麽大。

  深奇:洞顶有蜿蜒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有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麽,也很值得观赏。

  采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特点。

  3、练*朗读课文,读出孔隙和内洞的不同特点。

  4、想:

  作者此刻的心情怎样?

  5、有语气朗读课文:

  小组成员互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小结:

  金华的双龙洞无论是洞口、外洞、还是孔隙、内洞,景色各异,特点突出,真可谓是奇观异景,值得前去欣赏。

  7、归纳这两段的段意。

  五、学*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

  全文既然写游览双龙洞,可为什麽还写路上的所见所闻?作者在途中看到、听到、感受到什麽?

  2、讨论:

  看到、感到、听到。

  公路:盘曲,溪声时时变换调子。

  映山红:开满、比盆栽的显得有精神。

  油桐:正开花、一从、一簇、很不少一片明艳。

  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见过。

  溪流:随山势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从洞里流出来。

  3、小结:

  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是那麽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中,不正是画中画,景中景吗?洞内外浑然一体,真是美不可言,令人神往!

  4、齐读课文,归纳段意。

  六、总结全文

  1、指名读句子,结合板书体会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说出主要内容。

  3、标画出文中写溪流的句子,想:它在文中起了什麽作用?

  4、从本文中,你感受到了什麽?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大)(黑、大、奇)

  入山──>金华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像桥洞宽)(窄小、低矮、昏暗)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3、学*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准备

  1、预*提纲:课文预*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游览过程示意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浙、簇”等7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正确读写“浙江、罗店”等17个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画出路线图,体会路上景色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

  2、今天,我们一起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金华去看看双龙洞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注意“簇、兀、漆、蜿、蜒”的读音。注意“臀”的写法。

  2、出示词语,先指名读一遍,然后让学生齐读一遍,随机指导读音。

  3、理解词语意思。

  盘曲:环绕弯曲。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时而:重复使用,表示不同的现象或事情在一定时间内交替发生。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聚集:集合;凑在一起。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登陆: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本文指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进:量词,用于旧式建筑房院前后的层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景点叫双龙洞吗?谁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2、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游览的顺序)

  3、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出金华城、一路迎着溪流、在洞口抬头望、这是外洞、孔隙、这就到了内洞、出了洞)

  4、理清顺序,填写路线图。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四、重点学*第2、3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用笔圈出作者在路上看到的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溪流)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映山红多而茂盛,油桐花很多,沙土是粉红色的,溪流随山势不断变化。)

  3、你怎样理解“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映山红生机勃勃,充满了自然美,表达了作者对映山红的喜爱之情。)

  4、在学生发言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①“迎”字说明什么?(表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②“时而”是什么意思?(有时候)

  ③“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溪流的蜿蜒曲折。由于溪流缓急不同,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

  ④为了说明溪流的形态,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两对反义词。(宽——窄;缓——急。)

  ⑤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作者愉悦的心情。)

  ⑥带着感受朗读句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这篇文章的,通过描写作者路上所见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故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2、指名读课文。

  3、作者边欣赏山中明艳春色,边倾听淙淙溪声,一路逆流而上,来到双龙洞洞口。双龙洞究竟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接着学*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受特点

  1、朗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描写双龙洞特点的句子。

  2、学生交流。

  (1)洞口——很宽。

  ①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一特点的?(打比方)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动形象)

  ③洞口的景色让你产生什么感觉?(高山之上,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让人觉得双龙洞很神秘。)

  (2)外洞——宽敞。

  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特点?(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3)孔隙——狭小。

  ①读一读第5自然段,仔细体会作者经过孔隙时的感受。

  ②这么狭小的孔隙,当我们准备通过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非常紧张、害怕)

  ③作者是怎样做准备工作的?(后脑、肩背、臀部、脚跟都贴着船底。)

  ④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过孔隙的感觉。假设你就是这样一个从后脑、肩背、臀部一直到脚跟都紧紧贴着船底的'游客,而老师是洞中的工作人员,拉着你通过孔隙,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船开始慢慢移动了,你的眼前渐渐感觉到昏暗,你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挤压过来。就在这时船突然不动了,你睁开眼睛一看……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心情会如何?

  ⑤这时假设你稍微抬头,会怎样?(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4)内洞——黑、奇、大。

  ①作者描写了内洞的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双龙——蜿蜒;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泉水——缓缓、轻轻。)

  ②读句子,想象画面。

  双龙:仿佛在嬉戏,张牙舞爪,瞪着灯笼般的眼睛。(可以提示学生:眼睛、龙头、胡须、躯干、爪子等。)

  石钟乳和石笋:仿佛一群仙人摆了一桌酒*,在一起开心地聚会。

  ③出示石钟乳、石笋的图片,试着给它们起名字。

  ④让我们一起再读一遍课文中描写石钟乳、石笋的句子。

  3、文中多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它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

  4、作者游完内洞,又排队出洞,你能结合第5自然段的句子说说该怎样出洞吗?

  三、拓展延伸

  1、怎样来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呢?(按游览的顺序;把吸引你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变化,可以按照变化顺序来写。)

  2、出示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参考第3自然段对溪流的描写,用“时而……时而……”的句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集体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

  jí

  rǔ

  sǔn

  蜿蜒

  即使

  石钟乳

  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么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写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目标

  1. 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难点:1.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ppt课件、自主预*作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2.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

  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1、展示资料,了解双龙洞

  同学们,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教师补充材料)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欣赏课文朗读录音。

  4、出示生词:“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指名认读,教师和学生共同正音理解。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 ,不要读成zhé ;“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5、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教师相机展示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6、交流多音字

  7、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

  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板书)

  3.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词语。(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

  (3)媒体展示沿途风光图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练读此句。

  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

  第二课时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二、以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形式,学*课文的重点部分。你最想了解哪个景点?选择其一,进行小组合作学*。

  教师提供自学提示: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自己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三、汇报自学情况

  (一)“洞口”部分

  1、"洞口"的特点是"宽"。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板书:宽](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外洞”部分

  1、“外”洞的特点是“大”。 [板书:大]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相关句子)

  2、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打比方

  (二)"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险"。[板书:窄、矮、险]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作者的描写方法),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三)"内洞"部分

  1、"内洞"的特点是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欣赏体会。

  3、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句子的朗读。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五、拓展阅读: 《鼎湖山听泉》

  课后教学反思:

  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会本课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

  技能:

  能给课文分段,写出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课件的功效,了解空隙的窄小。学*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情感: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借助课件的展示,了解空隙和内洞的特点,了解作者以泉水为主线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用排比的写法,描写内洞的景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培养学*兴趣。

  1、课件演示,看看双龙洞的画面。

  学生说说画面的内容,说说双龙洞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叫双龙洞?

  金华在什么地方呢?

  课件资料,介绍山洞景点的一般特点。

  认识作者叶圣陶: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文学家。

  3、再读课题,说说想了解关于双龙洞的哪些景物呢?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同桌探究,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提示: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金华双龙洞的?

  游览的顺序。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画出一张游览的线路图。

  学生小组合作,画图。教师巡视。

  交流,课件出示,学生核对,了解游览的顺序。

  板书小结:入山-洞口和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4、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游览顺序,练*分段,尝试概括段意。

  5、学生练*,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读读课文,分段交流,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节)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

  第二段(第2-3节)介绍入山看到的美景。

  第三段(第4节)介绍洞口的宽和外洞的大。

  第四段(第5节)介绍孔隙的窄小。

  第五段(第6-7节)介绍了作者游览内洞看到的景物。(内洞的黑、奇、大的特点。)

  三、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学生大声阅读。

  罗甸 杜鹃 油桐 臀部 漆黑 石笋

  2、手指比画,注意书写词语的同时,注意记住词语。

  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出示同学描红的`作品,评价与指导,加以鼓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