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09-28 00:00:00 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3.从自身的感受中体会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的。

  教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定向目标

  1.复*:认读词语

  师问: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请你画出路线图。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和叶圣陶老爷爷一起,闻着花香,踏着美景,游览双龙洞吧。

  3.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作者写每处景物时都有特点,你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2.请你找出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可以从词语、语句、写作方法等方面)

  先自学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自学督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四、导学释疑

  根据学生的回报情况教师灵活地分析课文。

  写路上的景美。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让学生说说读好的句子的感受。

  写洞口宽,外洞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这里可体会词语突兀森郁的意思。

  孔隙很窄、险。作者又是怎样写的?你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吗?让学生读。

  作者写内洞时,有什么感觉、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作者在写每一处景象时都离不开写什么?使学生明白另一条线索泉水。

  五、合作探究:学生提出疑问,师点拨

  六、小结:学生议收获

  七、自主测评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人介绍双龙洞的景象。课后观察学校东南方向的`景物,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八、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美――宽――大――险――奇

  感受:本节课教学中,完成教学目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找好知识点,但语文课要注意学生对课文的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读课文的方式少,对词语的理解不够透彻。另外对多媒体的运用没能恰到好处。一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既要精通教材,又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驾于课堂,游刃有余。今后自己要不断学*,发挥优点,纠正不足。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宽大窄小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朗读课文,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别了解路途、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双龙洞的某一景点。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听写词语,发现词语什么顺序排列。生:游览顺序。

  2、今天我们继续学*课文。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学交流,也可以问老师,学得快的同学也可以选学其他内容。

  二、新课教授。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随机引导。

  1、路途

  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1)“明艳”是什么意思?“明”指什么?“艳”指什么?

  (2)作者游览的心情怎样?

  (3)出示“一路迎着溪流……。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4)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小结:多么活泼的溪流呀,此刻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沿途风光吗?(美)

  2、洞口

  过渡: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来到了洞口。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洞口能用什么字概括呢?为什么?

  (2)你觉得洞口外的景色怎么样?

  小结:高山之上,树木繁茂,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外洞

  (1)快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宽敞)

  (2)那句话能感受到宽敞?

  (3)指名读。

  4、孔隙

  (1)孔隙有什么特点?

  (2)怎样写出孔隙的窄小呢?用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A、2个小,为了突出小船的小,就是为了体现——————

  师生合作读。

  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来到空隙处,看到这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

  作者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宽窄,而是用小船的小写出了——————————

  B、“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船慢慢移动。”一句。

  指导“臀”,还有哪些字也是“月”字旁,说明他们和————————————

  “臀”是哪个部位?

  是的,凡是和船底有接触的部位都写出来了,还有哪些部位?

  这样具体细致的描写,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孔隙的———————————

  指导朗读。感受过孔隙的好奇和小心。

  C、“眼前昏暗了———————————。”一句。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觉,有什么样的感觉?

  作者通过过孔隙的感觉来突出孔隙的—————————。

  师生模拟进行对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乘小船过孔隙,游客们,准备好了吗?

  你们是怎么躺的?

  行了,那就开船吧!船慢慢地在孔隙中浮动,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能不能动?你会不会动?

  游客们,你们敢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

  要是把背稍微耸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脚稍微翘起一点儿呢?

  要是把臀部微微拱起一点儿呢?

  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了孔隙的特点,让人读了身临其境。

  4、内洞

  (1)特点:黑、奇、大

  (2)从哪里表现出来?

  (3)想象:洞内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宫室,器用?

  总结:学了课文,感受双龙洞景色如何?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大自然的伟大,自然之神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课余时间要多出去走走,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了解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制作一张游览示意图。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看,这是什么?(出示小红旗小黄帽)谁用的?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让一个女生起立)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怎么画?细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例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一组板演。导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你这个导游当得真好,这个旅游帽作为奖品奖给你。

  四、学*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出示相机)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你们也带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出示一张照片做例子)拍镜头时,要拍一个你最喜欢的景物,配解说词时,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出示图,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出示图。

  (4)出示实物,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也憋不住了,我让你们看看我拍的镜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播放录象,看完后讨论。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6、景色美,文章美,我们来把它背下来,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话背给同桌听。

  六、课堂总结,作业。这堂课,我们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开心吗?今天回去,把你的见闻告诉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 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 宽、像桥洞

  外洞 仿佛大会堂

  ……或是…… 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 容得下两人

  孔隙 矮 贴

  险 挤、压、撞、擦

  黑 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 奇 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 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一、课前解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游览的顺序,写出了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历。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按游览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学生要写出重点景物的特点。

  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

  关注词语: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这些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可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关注生字:本课要求会写生字15个,其中“臀”字笔画多,需要教师重点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可以分组进行比较,“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15个词语。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了“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的地下溶洞。(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出示课件1:

  2.教师引导: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叶圣陶。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2:

  3.教师引导:叶圣陶为什么被“优秀的语言艺术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样独特的魅力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快速引出课题,通过介绍作者,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初读文本,扫除阅读障碍

  1.教师说明要求:自由读课文,标记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字典进行理解。时间4分钟,开始吧!

  出示课件3: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组织交流:同学们读完了吗?文章中出现了一些比较陌生的词语,请同学们说一说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学生交流分享,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

  2.教师引导: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接下来请同学分段把文章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文,共找两组)

  学生分段朗读文章,教师适时评价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认读生字词、指名读等环节,扫清了学生的阅读障碍。)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教师启发思考:《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就请你默读课文,试着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把课后第一小题中的路线图补充完整。(时间两分钟)

  出示课件5:

  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完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是按照游览的顺序介绍双龙洞的。他的游览路线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教师适时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分出层次。

  教师启发思考:再读一读文章,你能对照着路线图,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说一说每段主要写了些什么吗?

  预设1:我认为文章的2-3段介绍的是去双龙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写内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写作者出洞。

  预设2:我认为第4自然段除了描写洞口外,还描写了双龙洞的外洞。

  教师追问:那课文的第1段在写什么呢?

  预设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

  教师点拨并启发: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分段依次介绍了所看到的各处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览双龙洞的时间和地点。第2-3段描写了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4段依次写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点描写了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孔隙。第6-7段描写了双龙洞的内洞。最后第8自然段简述了作者出洞的情况。我们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处景物所对应的段落,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课件6:

  预设:课文中写到“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走进去……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我是从这些句子中发现的。

  出示课件7:

  教师引导思考:同学们找的非常准确,请你再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介绍行踪的句子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1:这些句子能够让我们看到叶圣陶爷爷游览的路线。

  教师补充:是的,这些句子是过渡句。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对双龙洞的各处景物进行了介绍,使文章的脉络非常清晰,透过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游览。

  3.找出重点描写

  教师引导思考:在描写双龙洞各处景物时,叶圣陶爷爷所用笔墨一样多吗?有没有重点描写哪处景物?

  预设1:我认为重点描写了路上的景色。

  预设2:我认为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

  教师启发思考:我们读一读关于这几处景物的描写,你们觉得哪处景物更有特点,留给你的印象更深?

  预设:我觉得孔隙和内洞最有特点,孔隙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师讲解:是的,叶圣陶爷爷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其中对于孔隙的描写更是让人觉得印象深刻。当你在写作时遇到所要描写的景物很多的情况时,也可以挑选一到两处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点来写。

  4.感受文章线索

  教师提问:文章中提到了许多自然景物,有一个景物反复提到了多次,你发现了吗?

  预设:我发现作者反复提到了泉水。

  教师启发思考:真聪明!请你找一找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看看泉水是在沿着怎样的路径流淌?你又发现了什么?(给生3分钟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出示文章中关于泉水的描写。

  出示课件8:

  预设: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每一处景点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说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顺着左边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过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师启发思考:这样的顺序和作者的游览顺序有什么不同?

  预设: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览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从山下往山上走,从外洞往内洞游览,而泉水是从内洞往外洞流出,从山上流向山下。

  教师讲解:同学们真了不起!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不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各处景点,还通过泉水这样一个流动的景物贯穿文章始终,如果说游览路线是文章的一条线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呼应,让文章读来非常有条理,顺序更鲜明,这样写真是别具匠心!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览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以及出洞的情况,同时还发现了文章中的两条线索。双龙洞的各处景物独具特色,下节课我们继续去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分出了段落层次。对过渡句的解读,更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

  四、自学生字,引导练*

  1.学生自学

  教师说明要求:请同学们给生字注音,每个抄写两遍。在自学的过程中,你认为哪里需要老师讲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画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交流。

  学生同桌互查,找出错误进行改正。

  2.集体交流

  教师指导学*:请大家观察这两组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课件9:

  预设:它们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杜、陆、端、源”是左窄右宽,“鹃、郁、移、额、乳”是左右等宽。

  教师点拨:生字不仅要多写,还要会观察,这样才能把字写得好看。

  教师针对个别生字进行指导:“臀”字要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宝盖头下方的“撇、点”不要丢掉。“笋”是竹字头,下面“尹”字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下面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字写一写。

  出示课件10:

  五、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读了课文,梳理了文章脉络,知道了叶圣陶爷爷按照游览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和出洞情况。其中又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去看看双龙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样神奇的特点,叶圣陶爷爷又是如何把这些特点写清楚的。

  六、布置作业

  1.再读一读课文,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写景的方法。

  2.练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七、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游览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

  2.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复*回顾,导入新课

  1.教师复*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的神奇。下面请你回顾一下,课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哪几处景物?

  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

  出示课件12:

  教师引导: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去双龙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神奇的双龙洞,看看各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回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特点、领悟写景方法作铺垫。)

  二、研读2-7段,领悟写法

  教师引导思考:在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过程中,各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特点?你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一特点?试着批注在旁边。(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阅读思考。)

  出示课件13: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让我们按照作者游览的顺序,依次来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1.学*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机、明艳。

  教师组织交流:谁来说一说这一路山景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预设: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作者写到了映山红还有油桐,这些植物都生长的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

  教师启发思考:为什么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更有精神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映山红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环境给植物增添了许多生机。

  教师补充:是的,在对山路的景色进行描写时,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更有精神”“这儿一丛,那儿一簇”,这样的表达生动地写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对色彩的描写又渲染出一片明艳之景。随着山势的变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一片明艳!(板书:生机、明艳)让我们欣赏着图片,体会着画面读一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丰富。

  出示课件14:

  2.学*第4段,感受洞口宽大和外洞高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欣赏着山路美景,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这两处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写出它们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4自然段并说一说。

  预设:洞口让我觉得很宽大,作者写到“洞口像桥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过,可见洞口很宽。另外作者还写到“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感觉非常有气势。

  教师补充:山势险峻,郁郁葱葱,像桥洞一般宽大的洞口出现在我们眼前,气势非凡。(板书:宽、有气势)

  教师引导: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预设:外洞给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顶”,写出了外洞的高。接着作者在描写中又写到“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让我觉得外洞非常的大。(随着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外洞的特点:高、大)

  教师讲解: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千人是怎样的一个数量吗?想象一下,*20个班的同学聚集在一起还不显得拥挤,那得多大呀!作者这是在通过写什么来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预设:是在写他的想象。

  教师点拨:“大会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这是在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课件15:

  3.学*第5段,重点感受孔隙的狭窄、矮小,领悟写景方法。

  教师启发思考: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吗?孔隙的本义是指:窟窿眼儿;缝儿。从字面上来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说“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到底双龙洞的孔隙是大还是小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给学生1分钟时间再读文)谁来说一说,孔隙到底是大还是小?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孔隙是非常小的,虽然它并不是像本义说中的那样只有一条缝、一个窟窿眼儿,但是与能容纳一千人的外洞比起来,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显然非常窄小了。

  教师提问:作者是如何写出双龙洞孔隙狭小这一特点的?

  预设:作者写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过,船上只能并排仰卧两个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这样小,说明孔隙也很狭小。

  教师继续提问: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宽度,展现了孔隙的狭窄,这是直观描写。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孔隙的狭小吗?

  预设1:叶圣陶爷爷说“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身体不能和船有一点缝隙,但即便如此作者还是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这让我觉得孔隙非常的.矮。

  预设2:我还有补充,作者还写到“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让我觉得石壁就紧贴着脸上方,空间很小。

  教师追问:刚刚我们提到,这是在通过描写什么来突出特点的?

  预设:通过写自身的感受。

  教师点拨引导: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躺在这只小船上,身体和船身贴得紧紧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点儿头,额角和鼻子就会撞上石壁。这是多么狭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工人拉绳子这样独特的行船方式?结合*时你所看到的划船方式,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时我们坐船都有人划船,但是这没有办法站立划船,只能在两头拉绳子,说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师补充:是的,在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过描写小船的样子、行船方式以及表达感受这几个角度,将直观描写与真实感受相结合,突出了孔隙的狭窄和矮小。(板书:狭窄、矮小)同学们,这样的写作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动、准确的表达。

  出示课件16:

  4.学*第6-7段,感受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组织交流:通过孔隙,我们终于走进了神奇的内洞,内洞中是怎样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写的它的特点的。请你读一读第6-7段。

  预设1:内洞给我留下的第一个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一特点,并且通过汽油灯只能照亮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细节描写,加深了这种感受。(板书:黑)

  预设2:内洞还给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有的还可以想象成神仙、动物、宫室等,让我想到了黄山的奇石!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关于石钟乳和石笋的介绍,请你自己读一读。

  出示课件17:

  教师点拨引导:石钟乳和石笋的形成要经过上万年或几十万年的时间,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难怪作者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板书:奇)内洞还有怎样的特点呢?谁再来说一说。

  预设:作者还通过描写自身感受写出了内洞的大,他将内洞和外洞进行对比,外洞已经很大了,但是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让人惊叹!(板书:大)

  教师补充: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再次通过直观描写和表达感受,写出了内洞黑、奇、大的特点。

  教师小结: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我们感受到了它们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生动形象地语言,使我们身临其境,真是神奇伟大地自然景观啊!(板书:神奇、独特)

  (设计意图:通过对双龙洞各处景物的阅读分析,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景物的特点,更让学生从中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三、回顾全文,总结提升

  1.教师启发思考: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知道文章重点描写了孔隙和内洞,通过对课文的品读,相信你有了更深的体会。为什么叶圣陶爷爷没有详细地描写如此神奇的钟乳石,而是着重写了孔隙和内洞呢?

  预设:因为孔隙的狭窄给叶圣陶爷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内洞也是双龙洞最有特点的地方。

  教师小结:是呀,叶圣陶爷爷选择了最有特点的孔隙和内洞进行了重点描写,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对孔隙的描写。在今后的练*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较特别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带着体会,再读一遍课文吧!

  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自读感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顺序一同领略了双龙洞的神奇风光,感受了各处景物不同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壮观、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寻,你也可以像叶圣陶爷爷一样,将你的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记录下这些难忘的体验。

  (设计意图:在学*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顾全文,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强化对文章的感悟。通过对选取重点景物的思考,使学生学会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点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你是不是跃跃欲试了?在本单元的初试身手中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向导的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参观植物园。请你根据下面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介绍一下吧!

  出示课件18:

  五、板书设计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内洞 → 出洞

  (生机、明艳)(宽、有气势)(高、大)(狭窄、矮小)(黑、奇、大)

  神奇、独特

  【课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作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通过对《海上日出》的学*,学生已经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顺序写景的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以游览顺序组织全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为后续*作训练再加一块基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有利于学生发现文章按游览顺序写作的特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为暗线,和作者的游览顺序相呼应,使整篇文章变得更生动、充实,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有所积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双龙洞各处景物。在教学中,我以景物特点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学*,在品读中,重点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对孔隙这一处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直观描写和感受描写相呼应的方法,将重点景物写清楚的,从而为今后的写作积累方法,打下基础。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内容充实,所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有些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让学生反复读,细细品味特点。总的来说,本节课我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在学*了《海上日出》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感受按顺序写景的写作方法,体会按顺序写景的好处,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6

  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2)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学”到自己“写”,这是我所追求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2、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金华龙双洞的信息,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谈话,展示祖国的风景名胜图片。

  2、学生说说自己游览过哪些地方,心情如何。

  3、播放双龙洞的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把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4、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句,读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5、画出表示“泉水流经路线”的词句,理清泉水的流线:

  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三、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2、默读课文,对照作者的游览过程,说说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次要内容,分清课文的主次。

  3、前后桌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四、学*路上见闻

  1、学生自渎1~3分钟,边读边画出喜欢的词句,互相讨论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第二、三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朗读,并结合课件上彩图,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朗读。

  五、学*生字,积累词语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认读,识记。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和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突破重点

  1、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的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引导学生自学“由洞外进入洞内”一段:

  ⑴让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⑵分析、理解孔隙的“小”和“窄”:

  a理解孔隙的“小”:

  找出描写孔隙小的语句。想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孔隙的大小,而描写“小船”有多小呢?

  b体验孔隙的“窄”

  品析:“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象一下,如果你躺在小船上过孔隙,有什么样的感觉。

  c观看课件,图文对照,体会孔隙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

  3、总结学*方法:

  ⑴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⑵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⑶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以自己学*和小组合作学*相结合的方式,学*课文的其他两个景点,学生汇报学*情况。

  二、朗读练*,领略美景

  1、启发学生边朗读百年想象,让想象的内容在脑海中浮现。

  2、把自己觉得美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如果自己是导游,要如何向人们介绍这些美景。

  3、鼓励学生自由背诵。

  结语: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叶圣陶先生游完双龙洞后,乘兴而上,又游览了冰壶洞。你们课后可以看一看作者写的《游了三个洞》。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设计各个景点的解说词。

  【导师评估】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这一课,我备课的重点是会分段、分层和过渡段。

  知道了教学的重点,就努力实现教学重点目标的有效达成。

  怎么办?先从体裁入手。

  我讲课文,说过题目,比说体裁的。学生在第一节的课程纲要分享课上也知道了每一课的体裁,所以,学生知道这一课的体裁是“游记”。具体什么是“游记”,我想学生也只是知道“游玩时记下的”之类的肤浅认识。

  我说,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和散文一样,是特殊的记叙文。有着散文“形散神不散

  ”的特点。你是怎么理解“形散神不散的”,我问。

  一学生说,写得很随意,但中心不随意。

  我说,就像一个人穿衣打扮很随意,看似不讲究,但他的穿衣风格却是当季潮流主题典型。

  有学生点了点头。

  请同学们浏览文本,找一找作者叶圣陶一路走来,经过了哪些地方。

  学生说,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我问,会不会结合着这五处地点,把课文分一分段。

  学生分了六段。

  继续讲课,说过渡句。

  我问,每一段与每一段是怎么自然衔接起来的。

  我重点指导一处——……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

  学生说过渡句。

  顺利成章,教给学生写作学会正确使用过渡句。

  最后将重点段“孔隙”。结合文段概括段意,结合段意来分层。

  时间很紧凑,下课铃声响起,课也结束了。

  给学生留下的遗憾是文章的语言没有细说。那就把课后的第2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吧。

  还有“移步换景”的写法和文章的写作顺序。让学生画一画游览图,学生就会明白。

  写景文教学,能把握文章的三个重点:一是结构,二是语言,三是特点。

  当然,在学生能够在你的指导下学会写景文阅读方法之后,就要指引学生细致学*的方向。比如,如何分段,如何分层,如何找过渡句,如何找优美语句,如何分析课文,如何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

  有意识练*,并循序渐进,相信学生都会在语文的世界找到那个“形散神不散”的那个自己。

  而你的教学看似很随意,其实却是很有意,很用心,很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爱上理智的.语文,优雅的语文,而后在语文的世界里历练自己,成为一个理智而优雅的少年。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探究学*,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这是一篇叶圣陶老先生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了景物描写。文章中有两条出索,一条是明线一游览顺序,一条是暗线-泉水的流经路线。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训知水*,教学始终以明线一游览顺序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1、质疑问难,归纳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思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认知和思考。为学生提供多次读书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质疑问难,相互交流,促进学生合作学*。把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

  2、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能够认真学*,积极动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说出自己的见解,感受到景物的特点,并能借助图片展开丰富想象,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再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深化认识,更能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一篇游记。叶老以朴实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展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景。

  本以为设计已经全面,但仍然出现了纰漏。在教学第二课时交流空隙的特点时,有一个学生认为“空隙很大”。我当时一楞,因为教学这课已经很多节课,出现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我稳下心思,问他“从哪里体会出空隙很大?”学生回答:“‘虽说是空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能容下一条小船,说明空隙很大。”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这个学生不理解孔隙的意思,课前预*也没考虑。想到此,我把窗户拉开一个小缝,问学生:这是不是孔隙?学生回答是。为什么说它是孔隙?学生说,因为窗户很大,看上去它很小,所以是孔隙。由此,我回到课文,文中的孔隙如果放到我们这个教室里来,就不能算孔隙,而在双龙洞中就是。这是因为洞很大,相对而言,这就是孔隙了。学生这才明白了。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解决方法也是不合适的。“孔隙”这个词由两部分构成。“孔”一般指圆的洞;“隙”指的是缝隙。孔隙指非常小的洞。而我的举例是缝隙,仓促之下考虑问题很不得当。

  由此可见,每一个小问题都不能忽视啊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感悟,享受学*语文的乐趣。具体做法如下:

  1、引导“读进去,读出来”。

  课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关于孔隙的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写得十分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既能“读进去”——读中有思考,又能“读出来”——读中有感悟。

  2、朗读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关键词句;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或同学们听等。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变得爱读,想读,并能做到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通过设计趣多多双龙洞知多少?这一环节活跃课堂气氛。因为浙江双龙洞孩子们都没有去过,利用孩子们熟知的*和郭沫若亲临双龙洞的故事,再次领略双龙洞的矮、窄、险。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词句中去体会孔隙的窄小,发现作者写船小是为了衬托孔隙的小,写自己的感受也是为了表现孔隙的小。在此基础上,还适时安排了练笔的课下作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此,课堂十分轻松自然地做到了“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

  【课前准备】

  我十分重视这次的教学活动,态度是端正的。变压力为动力,很早就开始准备:认真备课,认真制作课件;多次修改课件、教案。

  【预期的目标】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教学“空隙”时,努力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部分有趣,激发学生学*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立足课堂,优化教学进程;突出精讲点拨,讲究艺术提问,从以学生的机械学*为主转变为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教学时,使用许多自己制作的课件,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效果】

  1、实现两个目标:字串1

  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2、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

  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字串3

  【友情提示】本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吗?如果没有找到您需要的内容,请使用本站的站内搜索寻找更合适的资料。放歌教学网全部内容无需注册即可使用。本站所有资料均由网友提供或者由网络搜集整理,也希望您上传自己的作品供各位同仁参考。如果我们无意使用了您的作品,请告知我们协商处理。谢谢合作。《《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4)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 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 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 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 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 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 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稍微 额角 蜿蜒

  3. 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 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 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 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 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 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 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记 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 外洞

  见闻 孔 隙 : 窄小

  感受 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盘曲而上”“映山红”“明艳”“突兀森郁”“气势”“余外”“蜿蜒”等词语。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5)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实用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溶洞的奇观。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丽的景观呢?(学生回答)

  2、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出示图片)你们愿意看看吗?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原等自然的风光,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今天,我们就随叶圣陶先生到双龙洞去游览一番吧!

  学生读书。

  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老师简单结合课件图片介绍双龙洞

  二、预*探究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三、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

  金华→罗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学生画好后,课件出示游览图,让学生依照游览图讲述游览过程)

  四、品读体验

  (一)大家对金华有了一些了解,就让我们随着叶老先生和你的脚步去金华看一看吧!

  现在我们正走在路上,我们看到了什么?(路上见闻)

  默读2、3自然段找出来。

  映山红、油桐、粉红的沙土、新绿——一片明艳

  溪流一路唱着歌,欢迎着我们到来。欣赏读:“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

  (二)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笔划下来,再读一读。(外洞)

  1.洞口宽像桥洞

  指名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联系学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一个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个教室这么大?20个教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课文。

  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三)由外洞进入内洞——孔隙

  (1)自读第5段,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b、哪些词句能突出船小?没法容第二个人。体会出什么?(窄)

  c、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

  b、人怎样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出示课件)

  4)学生通过读课文感觉洞的窄小、低矮。

  感觉到什么?(挤压)

  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出示课件)

  指名读: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

  (四)默读第6段,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内洞有哪些景物?

  (1)为什么叫双龙洞?

  (2)展示图片,加深体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再加上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过渡:看完了双龙洞的美景,我们恋恋不舍地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五、巩固延伸

  1、为金华的双龙洞写一篇导游词。

  2、做一名小导游,结合导游词和游览图向大家展示。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

  外洞

  由外洞进入内洞

  内洞

  出洞

  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5、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惯。

  教学重难点

  1、感觉溶洞的奇观。

  2、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喜欢旅游吗?都游览过哪些地方?你到过浙江金华吗?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溶洞,叫双龙洞。读读课文,今天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光游览。

  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自读课文

  说说跟着作者游了一趟双龙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联结感悟

  1、引导细读,了解游览顺序

  学生自读,要注意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并用“——”画出提示作者游览顺序的有关词句。

  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讨论: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学生可能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并随机让学生读读这一段,注意正音,指导读顺,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如:仰卧、臀部、水程等词语。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板书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三、生成新知

  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分别请6名学生来读对应的段落,注意不多读也不少读)

  四、课堂作业

  1、认读生字、生词并书写,遇到疑问随时发问。

  2、随机利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双龙洞的石灰质岩石及其形成的石钟乳、石笋。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1、默写生字词。

  2、读课文:这节课我们按照游览路程来欣赏景点、品读文章。

  二、联结感悟

  (一)阅读,体会路上景色

  1、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这位同学读出作者的心情了吗?”

  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当时的心情。再让学生个别展示朗读,点评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2、放映课件,辅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这是映山红,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色彩多明艳啊。

  3、感悟课文写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你觉得作者对溪流的描写很有情趣,对吗?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品味“时而……时而……”一句,体会几对反义词的妙用)

  (二)讨论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

  1、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春光美”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怎么来概括呢?

  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洞口可用“宽”“高”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在简图上补板书:宽、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

  理解:

  “突兀”:高耸,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树木繁密,很有气势,不禁使人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高高的石顶,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4、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读一读,你有什么想法?

  (它仿佛是向导,作者顺着溪流游览。现在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三)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1、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齐读。

  2、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看课件外洞由*及远的镜头,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3、默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过孔隙是怎样的情形、怎样的心情?

  谁来读读,读出作者的感觉、心情。

  你觉得哪些语句真切地写出了作者这种紧张的心情,能把它背出来吗?

  复述或者背诵这一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联系上文讨论: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涵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二、联结感悟

  (一)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画出描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蜿蜒”是怎样的?据字形释义,再观看课件,让学生作描述。

  2、结合课件(或图片),讨论学*:

  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除了课文写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学生小组内交流评议,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洞内景物的描写,也是有顺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来表明观看顺序,读一读,感觉这样写条理就比较清楚了。

  ⑵指名看着图像,试着给图配音,描述洞内景象。

  (二)小结

  1、作者乘船出洞,结出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组读课文。

  (三)质疑问难

  三、生成新知

  1、背诵、摘录精彩语句。

  2、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四、推荐课外阅读

  像这样的课文,记录了作者游览过的地方,你读了,仿佛跟着作者在游览观光,这就是游记,你喜欢读吗?都读过哪些游记?你都摘记了精彩语段吗?能背记这些精彩语段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过程与方法;

  1.安作者的游览顺序学*,练*给课文编提纲。

  2.学*作者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观看图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旅游的景点,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引导学生把这些景点连起来,理一理,看一看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3.读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词,画一画,读一读,体会这些词句在描写游览过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详略,把握重点

  1.了解作者游览的全过程。

  找出关键词句,了解游览过程。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哪些是重点,写了些什么。

  3把握重点。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作者描写的五个游览内容作比较,进而把握重点内容,即:游外洞游空隙游内洞。

  4.编写游览顺序的提纲。

  四读全文,理清顺序

  1.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引导学生抓住“一路迎着溪流”,探究作者的游览顺序,寻找课文中的另一条隐性线路“泉水流经的线路”。石洞—内洞—空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读写生字,巩固强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识记。

  2学生读写,师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试述作者参观游览的两条不同线索。

  2听写生字。

  二细读课文,品味揣摩

  1让学生找出“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边读边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2品味空隙的“小”和“窄”。

  (1)理解空隙的“小”

  a找出描写空隙“小”的语句

  b边读边感受空隙的“小”

  (2)体验空隙的“窄”。

  找出描写空隙窄的句子,品味“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抓住关键字眼:

  “从到没有一处”来体会。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觉?想像一下,如果你躺在船上过空隙会有什么感觉。边读边想象,在读和想象中体验过空隙的感觉。

  (3)根据你的理解画一画空隙。

  3总结学*方法。

  (1)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怎样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

  三朗读训练,体验情感

  1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脑海中浮现想像的内容。

  2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多读几遍,读时把自己想像成游客,边听导游介绍,边欣赏。

  3鼓励学生个人自由朗读,自主体验。

  四学*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1个人练读。

  2同桌相互检查背诵。

  3全班抽查。

  五交流分享。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同学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顺序

  路上→外洞→空隙→内洞→出洞

  泉流线路(反向)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五年制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课文。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身临其境之感。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共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描写的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文本的特点特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溶洞的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感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段的把握应不是困难,所以画出游览路线图,找出各景点的特点应问题不大,但品词析句谈感受,体会用词的准确,针对重点句提问题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两次练笔,一处仿写,用“时而??时而??”写出小溪声音的变化;一处是写由孔隙进内洞的“安全提示语”,如果*常没有这样与文本对话的训练,学生写时可能会有困难。另外,根据石钟乳和石笋的图片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可能会是学生感到最难的。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想发挥多媒体优势,解决学生难以理解的、感受的内容,解决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溶洞奇观时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那么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总结。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5)小结:第

  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

  1、从课题看,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看到题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肯定会说“我想知道双龙洞什么样?”“那么,怎么走才能到达双龙洞呢?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地点的词,我们一起画张路线图。”学生边说教师边板画。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扩展6)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范文五份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

  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

  ②准备一盆杜鹃花;

  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

  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

  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

  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有方法、学*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a,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b,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c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d“三要六不”。

  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

  ③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1、画图;

  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

  3、查阅图片资料;

  4、抄写词语,整理预*笔记;

  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

  盘曲而上

  合适

  突兀

  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内容、学*目的、要求和学*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段)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段):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段):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段)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等党的***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