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⑴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⑶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⑷教师: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

  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⑴教师:

  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⑵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⑶小组讨论、交流。

  ⑷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的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电脑课件,将沿途看到的山、花、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

  沿途不仅有有特色的山、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

  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的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⑸小结:

  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观龙洞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说说课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景

  1、自学4~7自然段:

  ⑴默读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⑵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把握如下要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经过说清楚的,再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船的“小”,由外洞到内洞的“窄”,注意学*这种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师:

  课文中写道:“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孔隙指小洞、裂缝,应该说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进出,那就该说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该说它小,还是该说它大呢?

  (让学生各谈自己的理解,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说它“大”或“小”,要跟它相连的外洞与内洞的大小比较,才能做出判断。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会,当然很大,而内洞更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这就显出这一处的洞或裂缝很小,因而称之为“孔隙”。至于这个“洞”或“裂缝”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⑴出示电脑课件,欣赏内洞的神奇美景。

  ⑵感情朗读6、7自然段。

  ⑶质疑问难,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

  (学生可能有的说“像”,有的说“不太像”。经过争论可逐步得出结论:此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石钟乳自然形成,没有经过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b课文中写“其次是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

  c“泉水*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照应上文“泉水”。

  4、齐读第8自然段,思考:

  这段讲什么?

  (乘船出洞)

  三、总结全文

  1、出示电脑课件,按游览顺序播放全文景象,体会双龙洞一游的种种美的感受。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总结:

  双龙洞一游,路上景色美丽迷人,外洞高大宽敞,内洞梦幻般神奇,再加上过孔隙时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种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使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据课文的描述,展开合理想象,分小组设计“外洞”“内洞”及“两洞连接”处的解说词,轮流担当导游。选出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说一说。

  五、指导写字,巩固字音,记忆字形,读写词语

  1、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额”字。

  3、读写词语。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我们认真学*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

  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

  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

  ⑵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

  ①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③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多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绿

  感受──一片明艳阳天

  ⑶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⑴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讨论:

  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⑶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

  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5、默读第五自然,说说你对孔隙的最初印象:

  ⑴生读后汇报(低、矮、窄、小)。

  ⑵再读,划出你认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说明:

  ①“孔隙”一词本身说明。

  ②“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船小说明孔隙小。

  ③“怎样处的工人......拉......拉另一头”船进出只好绳拉,也说明孔隙小。

  ④“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仰卧……贴……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乘船进出的姿势与感觉也从侧面写出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这点时让学生结合幻片和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进出孔隙加深理解)

  ⑶指导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船进洞的感受。

  6、齐读第六自然段:

  ⑴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⑵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象”,到底像不像?

  ①学生讨论后自由说。

  ②小结:

  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双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火摇曳,产生一种“像”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⑶“其次是些石钟乳……名目有40多”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目、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展开想象后,自由汇报)

  ⑷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7、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泉水,理清本文暗藏的线索──泉水,让学生逐节找出“泉水”一词所在的句子去自身体会。

  四、分清课文主次

  1、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外洞、孔隙、内洞)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具体?

  五、小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我们去游赏,希望大家能在将来去游览的时候,学着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同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可爱与伟大。

  六、作业。

  设计自己喜爱的景点的解说词。

  【教学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迎着溪流

  外洞:大泉水外流自然伟大

  值得观赏

  孔隙:低矮窄小一路水程

  内洞:黑大奇泉水缓慢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3、归纳中心思想,练*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4、通过学*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

  幻灯片等。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记叙、描写。

  介绍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稻草人》《倪焕之》《爬山虎的脚》。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初步领略双龙洞的美景。

  三、检查预*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并理解部分生词如:蜿蜒、变化多端。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二、(2—3)往双龙洞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三、(4)洞口的景色。四(5)怎样由空隙进入内洞。

  五、(6—7)游览完内洞,出了洞。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幻灯片,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指导造句;

  时而……时而……(引导体会在描写景物、事物的形态变化时可以运用,举例提示:“大海时而……”, “舞蹈动作时而……”,“我的心情……”等)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宽(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宽敞)

  8、观看图片,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即使……也……(读课文范句,体会分句间转折的意思,然后教师或学生示范造句,指导仿造)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有感情朗读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ù juān yóu tóng tún bù shí sǔn qī hēi

  ( ) ( ) ( ) ( ) ( )

  二、用“√”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系绳子(jì xì) 稍微(shāo sāo) 蜿蜒(wān wǎn)

  仿佛(fú fó) 呈现(chéng céng) 盘曲而上(qū qǔ)

  三、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也…… 无论……都…… 即使……也……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 )花朵和叶子,( )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2、( )说是空隙,可( )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 )不比作什么,( )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检查

  1、词语:

  浙江金华罗甸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新绿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后脑肩背臀部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合适聚集呈现昏暗颜色各异变化多端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引读课文:

  洞口( ),外洞( )。

  ⑶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像_________________。

  ⑶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

  ⑷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教学反思

  这堂课摒弃以往固有的教学形式,以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为准绳,把握住了新课标理念的精髓,落实了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理念。

  一、吃准年段目标

  数百字的课文,教学过程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本堂课找到切入点,删繁就简,长文短教。选择孔隙这处景点作为重点学*内容,是因为从外洞到达内洞并不是简单地走过去就可以了,而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二、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内容人人皆知,表达方式有心人知。在学*过孔隙这个自然段时,不是简单让学生读句子、谈理解、说感受,而是以“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的”为主线问题,感悟作者借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觉”,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新课标提出,要结合阅读教学,训练学生把话说得清楚、通顺、连贯,甚至更有趣味。练*读写结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写得好在哪儿,还要*时给孩子灌输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的观念。在学*段落写法之后,根据小学生的学情,结合叶老笔下孔隙窄小的特点,找到与之有相同特点、学生也熟悉的景点,将自己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感悟,学生了解了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到了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三、体现学生学*的过程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采用了情境创设,学生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结合重点句来讨论: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一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听完这节课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指导、引领、点拨,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通过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收获。“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1)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写法强化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2)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编提纲。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板书设计

  8、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 小 黑

  途中见闻 外洞宽 孔隙 窄 内洞 大 出洞

  大 矮 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

  【教学理念】

  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观念,凭借教材这把“钥匙”,以顺应学生的“身心发育和生活经验的扩展,逐步培养学生凭借我国语言文字吸收经验表达情意的知识能力。”(叶圣陶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 能够揣摩语言文字,体会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为表达交流的需要写一写身边的景物。

  ⑵ 感悟双龙洞景观的奇异,能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过程方法:

  比较分析品位语言;学*写法强化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学*叶老感情真实,语言洁净的文风,不说空话、假话。

  ⑵ 受到双龙洞奇异景观的熏陶感染,体会我国山河的瑰丽多彩。

  【教学重点】

  体会孔隙一段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的方法,感悟语言文字的精确与朴实。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当堂练笔热情,使学有成效。

  【教学用具】

  内洞景观录象、孔隙一段文字及孔隙的纵切面、友情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

  2、介绍我的学生。

  3、交代友情卡,提示要求。

  4、询问学生旅游情况,拉*与课文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课文,明晰路线图,激发生活体验

  1、直接导入新课:

  去过金华的双龙洞吗?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番。(板书课题)

  2、怎么走?都经过哪?快速浏览课文,看谁能最先看到游览路线图。

  3、看到了吗?谁来说说!(板画)

  4、按着游览路线图出发吧,心情怎样?推荐一位同学,咱们读出路上的好心情!

  注:读不到位,引导学生想象词语的意思导读。

  三、分部分感悟景点特点,品味“具体”写法

  1、自读自悟:

  到双龙洞口了,咱们进洞游览,看哪一个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标注下来,一会儿就这一景点谈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提升认识:

  哪儿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随学生导入相应景点,但应提示全体学生注意在游览路线图中的位置。

  第五自然段──孔隙:

  ⑴ 学生认识。(随机板书:小……)

  ⑵ 从哪体会到的?

  一种情况 “孔隙”一词的理解:

  一种情况:

  ① 可能说船小。

  ② 是船小吗?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窄!(板书:窄)

  ③ 都读读这两句,体会体会。

  一种情况:还从哪体会到孔隙的小?

  ① 可能谈“自以为……擦伤鼻子”

  ② 我们就来坐一坐这小船吧!教师范读,带入情境。

  ③ 你又体会到什么?教师手势:是孔隙的矮!(板书:矮)

  ④ 课件:

  都体会着读一读。

  3、课件出示孔隙图:

  其实要说出孔隙的小,说出它的宽窄、它的高低就行了。课前,老师从网上查到一份资料:

  课件:孔隙很小,宽有三米多,高不足一米,长有八、九米。

  大家都读读,再和课文比较一下,同样说小,体会有何不同?

  4、语言训练渗透写法:

  所以:作者不说宽有三米多,他说(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

  师顺势提升认识:

  他用身体做比、借小船的小写出孔隙的小,这种借比的方法让我们都能体验得到。(板书:借比)

  作者不说高不足一米,他说(我怀着……擦伤鼻子。)

  师顺势提升认识:他说自己坐船这件事,他写自己的感受,(板书:举事例、写感受)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船的小,他多会抓特点写具体呀。

  第六自然段──内洞:

  5、内洞给你怎样的感受?哪体会到的,你来说说?(重点板书:奇)

  ⑴ 教师激情:

  一百年才长一厘米的石钟乳和石笋,在双龙洞中颜色不一令人称奇,形状变化多端令人称奇,名目数量之多更是举世无双。

  ⑵ 想象一下,除了课文列举的大自然赐予的奇观──蜿蜒在洞顶的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还有什么呀?(顺势板书:列举)

  6、名目有四十多,说是说不完的,咱们去看看吧。(课件:双龙洞内洞)

  7、没看够,就再读一读。

  第四自然段──外洞:

  8、外洞的特点呢?(板书:大)

  9、有多大?(大会堂、千八百人),顺势而导:

  他打了个比方,列了个数字!多具体呀!相当于咱们多媒体教室的五倍!

  板书:(打比方、列数字)

  四、简要回应整体,激发写作欲望

  1、回应整体:

  ⑴ 看板书小结:

  刚才我们游览一遭,哪印象深就谈哪,体会到外洞大、孔隙小、内洞奇,其实游览是应该按着游览路线走的,现在你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书找一找,这些景点是通过哪些语句连起来的呢?

  ⑵ 这样的语句还有很多,我们体会着读几句!(课件:随着路线图出连接句)

  ⑶ 小结:

  这样的句子使课文结构严谨而且比总说“到哪了”使语句更显得生动活泼。

  2、激发写作欲望:

  ⑴ 读友情卡。

  ⑵ 抓住你学校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点,试着用上作者抓特点写具体的一两种方法,可以是:

  列数字、打比方、举事例、写感受、列举等来介绍你的学校。

  ⑶ 简要指导,可以给选择不好的学生一些题目,如:

  多媒体教室真先进!

  电动大门真灵活!

  ⑷ 指读两三人,教师鼓励选择课文之外抓特点写具体的其它方法,如对比等。

  3、小结全课:热情的孩子们,老师愿作使者,建构起你们友谊的桥梁。

  4、布置作业:

  旅游时别忘了写篇游记。

  【课后反思】

  教学中,重视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教师注重巧妙地提升认识,完成了写游记及抓特点写具体的教学。为使学与用有机结合,课上进行生活性练笔,更使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4

  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5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师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9篇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洞口、外洞;再写孔隙、内洞;最后出洞。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基于学生课前做了预*工作和相关的生字词练*所以在处理生字词教学时,我重点以检查预*情况和重点纠正学生在预*作业中标错音、写错形的生字词,逐渐放手学生独立识字。但是对于“蜿蜒”“突兀森郁”词义理解的方法没有做强调,仅仅根据学生课前查阅字典的方法解决较死板,可以放到第二课时随文解决。

  二、本课有一个重要目标是解决“从课文中获取游览的各个地点,画出游览路线示意图,从而归纳本文写作顺序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学生从文中获取信息时,大多数学生能抓住“洞口、外洞、内洞”对于“沿途、孔隙、出洞”的提取比较困难,在引导上我还需多下功夫。当学生把整个路线梳理出来后,就能很容易概括本文是按照游览顺序介绍的。

  另外,王老师建议此时讲解了写作顺序后,顺理成章地解决本文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受益匪浅,这个方法很巧妙。

  三、在导入时,我的步骤比较多,目的是让学生在开课初就明了本文的学*目标,在两次读文过程中做到了带着学*目的读书,比较有效。

  本课时教学中,我有很多遗憾,但也很有收获。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环节的自然过渡,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胡杨》教学反思)尝试多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多启发学生思维。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课的一开始,一切都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着,当讲到“外洞”的时候,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找出描写外洞的句子,并让学生读读就算过去了。可是句子出示后,学生的朗读却不尽如人意,根本没有读出外洞“大”的特点,于是,我只好发挥教师的范读本领(虽然范读一般),孩子们也许是听得还算认真吧,竟然很明显地听出了句子中的几处强调的地方,于是,这几个词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讲到内洞的时候,课的一大半时间已经过了,我知道,内洞也是文章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内洞美丽的自然景观——洞顶的双龙、石钟乳、石笋,我只是很粗略地让学生看了几幅图片,同学们也是看得模模糊糊,也许,到课结束,他们对双龙洞内的自然景观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而且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感觉讲得太粗糙,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课堂也许没有完美,当又一次感受生成于课堂的“别样味道”的时候,我的心中还是有遗憾。教者还需努力,“以不变应万变”,完善课堂,让课堂从有效走向高效!

  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从口语交际、情感体验、合作探究这一块着手。例如:调查问卷是教育学生做什么事都得有计划,即使是游玩 ,也要有所收获。

  课文的两条线索,都采用了小组学*的方式方法:自主制定旅游线路图,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积极的寻找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一下子就了解了文章的明线,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如何详细了解双龙洞各部分的特点,这一部分需要老师引导,于是我采用协助导游完成绘制双龙洞地形图任务:

  一是打破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界限,不能让他们感觉老是他们在那里挑战这个挑战那个辛苦得很,而导游也就是老师很逍遥。

  二是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学生帮助老师,大家一边看一边找一边讨论,一边画,师生融洽,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孔隙这一段是文章的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船小:

  乘坐方式独特以及乘船时的感受去体会孔隙的低小,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感受相结合,去读,去评,去想象,去感受,让学生真正地从内心感受到孔隙的特点。

  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赏识,一个专注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击掌,都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旅游结束的“致全体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称赞他们在这次夺标旅游活动中表现突出,学会了合作学*,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及地形图,他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了。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结束学*。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另外,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成功之处: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大胆尝试、创新。在没有预*本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不足之处:

  从本课的学*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非常有意思的快乐学*!

  一、抓主线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通过三个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可以说,这三个课时,我和学生读得开心、交流得尽兴、欣赏得舒服。

  学生能领悟课文是按游览顺序来叙述的写作方法,也了解了双龙洞每个景点的特点,并能有简练的词语去概括景点特点。这就是进步,学生会从课文里找词句来概括了。尤其在学*描写“沿途中作者见到的溪流,听到的溪流”的语句时,学生能找出句中的反义词,体会出语言的准确性,使其身临其境。

  当然,交流课文时也遇到了一点问题。例如:学生一开始认为孔隙的特点是比较大。(文中句子: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他们读到这里,想到小船都能进去,那还叫小。他们理解,孔隙应该像针**去那么小,或者是个小窟窿。这很正常,因为学生没见过双龙洞。后来我引导他们从语段中找句子,再欣赏双龙洞的图片,最终他们了解了孔隙的窄小。另外,学生对这段中“要是……准……”这个假设句不了解,我较详细的讲解了一下。

  总之,学生在学*本课时,收获颇多。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4)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3.从自身的感受中体会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重点:

  学*按游览顺序进行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的。

  教具: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定向目标

  1.复*:认读词语

  师问:课文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请你画出路线图。

  2.导入新课;同学们,下面我们就和叶圣陶老爷爷一起,闻着花香,踏着美景,游览双龙洞吧。

  3.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1.作者写每处景物时都有特点,你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2.请你找出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可以从词语、语句、写作方法等方面)

  先自学后,再和同学交流。

  三、自学督查: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四、导学释疑

  根据学生的回报情况教师灵活地分析课文。

  写路上的景美。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让学生说说读好的句子的感受。

  写洞口宽,外洞大,作者用了什么方法?这里可体会词语突兀森郁的意思。

  孔隙很窄、险。作者又是怎样写的?你能体会到这种感觉吗?让学生读。

  作者写内洞时,有什么感觉、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

  作者在写每一处景象时都离不开写什么?使学生明白另一条线索泉水。

  五、合作探究:学生提出疑问,师点拨

  六、小结:学生议收获

  七、自主测评

  如果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向游人介绍双龙洞的景象。课后观察学校东南方向的`景物,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八、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美――宽――大――险――奇

  感受:本节课教学中,完成教学目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找好知识点,但语文课要注意学生对课文的品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读课文的方式少,对词语的理解不够透彻。另外对多媒体的运用没能恰到好处。一节好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既要精通教材,又要了解学生,才能做到驾于课堂,游刃有余。今后自己要不断学*,发挥优点,纠正不足。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教材分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文章记叙了叶老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畅,外洞的宽畅,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论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要让学生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内容,了解双龙洞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川景物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交流信息

  金华的双龙洞美丽而神奇。课前大家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了它,能把你的信息和大家分享吗?

  二、自主探索,尝试学*

  1、创设情境:

  旅行社招考小导游,你愿意试试吗?请你循着叶圣陶爷爷的足迹,安排一下游双龙洞的线路。

  2、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

  3、小导游“考试”,说明自己安排的线路。

  三、自由实践,自读自悟

  1、创设情境:

  下面,我们就按大家提供的线路一起去旅游一次。这条线路上有几大景点?那每个景点需要一名导游,你们可以从四大景点中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来向游客介绍。

  2、学生自由读书,准备。(提醒注意导游语言)

  3、谁来向大家介绍?(发给小导游一顶红帽,一面小蓝旗)其他学生一起配合当游客。

  ⑴根据学生的选择,投影出示相应的画面。

  ⑵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介绍,“游客”可发问、补充,师适机点拨。

  ⑶每个学生介绍完后,学生互相评价,老师及时鼓励。(录取为旅行社的小导游)

  四、自主实践,升华情感

  1、播放双龙洞的资料片,谁来当全程导游?

  2、小结招考的成功,鼓励。

  五、实践性作业,拓展延伸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观很多很多。课后,请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下次上课我们一起天南地北游一游。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

  明艳宽大窄小奇特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

  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练*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反馈预*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是学*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 (菁华5篇)(扩展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看课件演示容得下两个人的小船,因为洞太窄,必须躺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简单、朴实”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真境界,在朗读中感悟,在思考中走进文本,享受学语文的快乐!

  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特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的信息资源*台。在本课的学*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我还通过自己设计的过渡语,始终让学生沉浸于参加夏令营去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使他们感觉在身临其境的游览西沙群岛。

  二.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特色任务是语言训练。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从数量上分析,其中自由朗读四次,集体朗读五次,个别朗读的次数更是充分。从质量上分析,我给了每个学生较为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从而有助于他们整体感知文本,并产生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在各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学生朗读的增量体现较为明显。首先让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语句读给老师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变得爱读,想读,带着情感和体会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章的味道,语感也便随之产生了,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学中,我将从赏句入手,抓住体验,通过课件、诵读、动作、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学*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从而读懂每句话。尝试阅读用欣赏的方式进行,学生对喜欢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有朗读的自*,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教学中我注重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重要的教学环节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内容和学*方法,自己通过学*、讨论来理解课文。学*课文时,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景点,避免*均使用力量。而学*途径也可以自主选择,或朗读或表演或介绍等,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良好的学*方法。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合作学*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还有待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我想重点讲解“孔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因为在我看来,“孔隙”这段内容,条理清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从“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这四个方面体会到孔隙“窄小”这一特点。这个环节,力求教学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而“外洞和内洞”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最后的设计“导游讲解”,激发学生学*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后的设想没有时间完成,主要是课堂容量太大,加上学生的自学能力较欠缺,主动参与不够。看来,在备课的过程中,学生这一块备得还不够充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

  如何让情境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整节课都活跃在老师悉心创造的氛围.情境中,恐怕最辛苦的环节莫过于教学设计了。在设计整堂课之前,熟悉和挖掘教材自然不必多言。只有在此基础上老师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就如同导演设计一个好的剧本一样,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在你创造好的剧本中积极主动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同时又有自己灵活发挥和再度创造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我课堂中重视体现了合作学*,探究学*,注重体现了对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努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是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一课时时间又比较紧张,所以安排朗读与指导朗读的安排就显得少了些,文本对话体现得还不够,如果能用较多的时间慢慢地带着学生细细体会,感悟文章本身语言文字的优美,对于丰富他们的情感,以至学*写作都会有更大的帮助。下一步,我会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朗读与感悟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