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概念教案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09-28 00:00:00 教案

函数概念教案1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一步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还能较好的复*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教案《《函数》教学设计》。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单的音乐,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注意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函数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走向生活

  知识回顾:初中所学*的函数知识(用时两分钟)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单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单作图认真听老师回顾初中知识,发现异同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索、求知。即复*了所学内容又做了即将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考与讨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讲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结合老师所回顾的知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知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知识,前后联系、衔接

  新知识的讲解:从概念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用时三分钟)详细讲解函数的知识,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始提问部分作答做笔记,专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知识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回答(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始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后答案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回答开始问题,总结更好的掌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注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单的的回顾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醒学生注意内容和知识点

  *题(用时十分钟)给出*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单作答,回答问题通过*题练*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知识,映射的学*给以后的知识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单讲述本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知识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函数概念教案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概念教案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

  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的函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本质是数集之间的对应;

  2.进一步熟悉与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利用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法则判定有关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用对应来进一步刻画函数;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述函数及函数的定义域的概念.

  2.问题.

  概念中集合A为函数的定义域,集合B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学生活动

  1.理解函数的值域的概念;

  2.能利用观察法求简单函数的值域;

  3.探求简单的复合函数f(f(x))的定义域与值域.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值域:

  (1)按照对应法则f,对于A中所有x的值的对应输出值组成的集合称之为函数的值域;

  (2)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2.x g(x) f(x) f(g(x)),其中g(x)的值域即为f(g(x))的定义域;

  四、数*用

  (一)例题.

  例1 已知函数f (x)=x2+2x,求 f (-2),f (-1),f (0),f (1).

  例2 根据不同条件,分别求函数f(x)=(x-1)2+1的值域.

  (1)x∈{-1,0,1,2,3};

  (2)x∈R;

  (3)x∈[-1,3];

  (4)x∈(-1,2];

  (5)x∈(-1,1).

  例3 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 ;②= .

  例4 已知函数f(x)与g(x)分别由下表给出:

  x1234x1234

  f(x)2341g(x)2143

  分别求f (f (1)),f (g (2)),g(f (3)),g (g (4))的值.

  (二)练*.

  (1)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①=2-x2;②=3-|x|.

  (2)已知函数f(x)=3x2-5x+2,求f(3)、f(-2)、f(a)、f(a+1).

  (3)已知函数f(x)=2x+1,g(x)=x2-2x+2,试分别求出g(f(x))和f(g(x))的值域,比较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4)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1,2],求f(x)+f(-x)的定义域.

  (5)已知f(x)的定义域为[-2,2],求f(2x),f(x2+1)的定义域.

  五、回顾小结

  函数的对应本质,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利用分解的思想研究复合函数.

  六、作业

  课本P31-5,8,9.

函数概念教案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较熟练地运用指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指数函数的*移问题;

  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图象的*移变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复*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练*:函数=ax(a>0且a≠1)的定义域是_____,值域是______,函数图象所过的定点坐标为 .若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若0<a<1,则当x>0时, 1;而当x<0时, 1.

  2.情境问题:指数函数的性质除了比较大小,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x的图象恒过(0,1),那么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哪一个定点呢?

  二、数学应用与建构

  例1 解不等式:

  (1) ;(2) ;

  (3) ;(4) .

  小结:解关于指数的不等式与判断几个指数值的大小一样,是指数性质的运用,关键是底数所在的范围.

  例2 说明下列函数的图象与指数函数=2x的图象的关系,并画出它们的示意图:

  (1) ; (2) ;(3) ;(4) .

  小结:指数函数的*移规律:=f(x)左右*移 =f(x+)(当>0时,向左*移,反之向右*移),上下*移 =f(x)+h(当h>0时,向上*移,反之向下*移).

  练*:

  (1)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3个单位,再向下*移2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2)将函数f (x)=3x的图象向右*移2个单位,再向上*移3个单位,可以得到函数 的图象.

  (3)将函数 图象先向左*移2个单位,再向下*移1个单位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

  (4)对任意的a>0且a≠1,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函数=a2x-1的图象恒过的定点的坐标是 .

  小结:指数函数的定点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定点与单调性相结合,就可以构造出函数的简图,从而许多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

  (5)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和=2|x2|的图象?

  (6)如何利用函数f(x)=2x的图象,作出函数=|2x-1|的图象?

  小结:函数图象的对称变换规律.

  例3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x<0时,f(x)=1-2x,试画出此函数的图象.

  例4 求函数 的最小值以及取得最小值时的x值.

  小结:复合函数常常需要换元来求解其最值.

  练*:

  (1)函数=ax在[0,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3,则a等于 ;

  (2)函数=2x的值域为 ;

  (3)设a>0且a≠1,如果=a2x+2ax-1在[-1,1]上的最大值为14,求a的值;

  (4)当x>0时,函数f(x)=(a2-1)x的值总大于1,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1.指数函数的性质及应用;

  2.指数型函数的定点问题;

  3.指数型函数的草图及其变换规律.

  四、作业:

  课本P71-11,12,15题.

  五、课后探究

  (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 的定义域为 .

  (2)对于任意的x1,x2R ,若函数f(x)=2x ,试比较 的大小.

函数概念教案6

  学*目标:1、掌握EXCEL中公式的输入方法与格式 。

  2、记忆EXCEL中常用的函数,并能熟练使用这些函数进行计算。

  一、知识准备

  1、 EXCEL中数据的输入技巧,特别是数据智能填充的使用

  2、 EXCEL中单元格地址编号的规定

  二、学中悟

  1、对照下面的表格来填充

  (1)D5单元格中的内容为

  (2)计算“王芳”的总分公式为

  (3)计算她*均分的公式为

  (4)思考其他人的成绩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得到?

  (5)若要利用函数来计算“王芳”的总分和*均成绩,那么所用到的函数分别为 。

  计算总分的公式变为; 计算*均分的公式为。 思考:比较两种方法进行计算的特点,思考EXCEL中提供的函数对我们计算有什么好处,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反思研究

  三、 学后练

  1、下面的表格是圆的参数,根据已经提供的参数利用公式计算出未知参数

  1) 基础练*

  (1)半径为3.5的圆的直径的计算公式为

  (2)半径为3.5的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2) 提高训练

  (1)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直径?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直径?

  (2)能否利用公式的复制来计算出下面两个圆的面积?若不能说明原因,并提出如何修改公式后才能利用公式复制来计算其他圆的面积?

  2、根据下面的表格,在B5单元格中利用RIGHT函数去B4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右3位。利用INT函数求出门牌号为1的电费的整数值,结果置于C5单元格中。

  思考实践提高:根据上面两个问题,我们得到了那些提示?并且将上面的公式与函数进行上机实实践。

  四、 作业布置

  (1)上机完成成绩统计表中总分和*均分的计算;

  (2)上机完成圆的直径和面积的计算

  (3)练*册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阅读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1)

——《函数的概念》教案3篇

《函数的概念》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态与价值,使学生感受到学*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自学、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复*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

  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

  (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

  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

  (二)研探新知

  1、函数的有关概念

  (1)函数的概念: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

  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

  (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

  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3)区间的概念

  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②无穷区间;

  ③区间的数轴表示.

  (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

  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

  y=ax2+bx+c(a≠0)

  y=(k≠0)

  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

  师:归纳总结

《函数的概念》教案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概念》教案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必修1》(人教A版)《1.2.1函数的概念》共3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

  托马斯说:“函数概念是*代数学思想之花”。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如物体运动,气温升降,投资理财等都可以用函数的模型来刻画,是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和预测未来的重要工具。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是高等数学重多学科的基础概念和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函数也是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知识和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函数的的重要性正如*所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就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就进入了数学”。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对函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

  (一)初中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刻画函数,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一次和二次函数;

  (二)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刻画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学*典型的对、指、幂和三解函数;

  (三)高中用导数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

  1.有利条件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有效的概念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引导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掌握新概念,进而完善知识结构。

  初中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对函数进行定义的,它反映了历史上人们对它的一种认识,而且这个定义较为直观,易于接受,因此按照由浅入深、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编排原则,函数概念在初中介绍到这个程度是合适的。也为我们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研究函数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不利条件

  用集合与对应的观点来定义函数,形式和内容上都是比较抽象的,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是一个挑战,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不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理解函数的概念,更要理解函数的本质属性;

  ⑵理解函数的三要素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⑶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丰富实例,使学生建立起函数概念的背景,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

  ⑵在函数实例中,通过对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感悟事物之间联系与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对函数概念的理解,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重点依据:初中是从变量的角度来定义函数,高中是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二者反映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但是,初中定义并未完全揭示出函数概念的本质,对y1这样的函数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也很难解释。在以函数为重要内容的高中阶段,课本应将函数定义为两个数集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按照这种观点,使我们对函数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也很容易说明y1这函数表达式。因此,分析两种函数概念的关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应为本节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重点的突出依赖于对函数概念本质属性的把握,使学生通过表面的语言描述抓住概念的精髓。

  2.教学难点:第一: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抽象的概念;第二:符号“y=f(x)”的含义的理解.

  难点依据:数学语言的抽象概括难度较大,对符号y=f(x)的理解会受到以前知识的负迁移。

  突破难点:难点的突破要依托丰富的实例,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恰当地引导,而对抽象符号的理解则要结合函数的三要素和小例子进行说明。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教师导学法、知识迁移法和知识对比法,从学生熟悉的丰富实例出发,关注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基础,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初中的函数概念自然过度到函数的*代定我。

  2.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模型法分析函数问题、通过自主学*法总结“区间”的知识。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2)

——函数数学教案9篇

  案例背景:

  对数函数是函数中又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案例叙述:

  (一).创设情境

  (师):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学生):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

  (师):求反函数的步骤

  (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师):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新课

  1.(板书) 定义:函数 的反函数 叫做对数函数.

  (师):由于定义就是从反函数角度给出的,所以下面我们的研究就从这个角度出发.如从定义中你能了解对数函数的什么性质吗?最初步的认识是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从反函数的三定与三反去认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对数函数的值域为 ,且底数 就是指数函数中的 ,故有着相同的限制条件 .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提问)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

  (学生1)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学生2)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

  请学生从中上述方法中选出一种,大家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师)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 轴对称为逐渐靠*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

  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电脑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图像恒过(1,0)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简单应用

  1. 研究相关函数的性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 (2) (3)

  先由学生依次列出相应的不等式,其中特别要注意对数中真数和底数的条件限制.

  2. 利用单调性比较大小

  例2. 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与 ; (2) 与 ;

  (3) 与 ; (4) 与 .

  让学生先说出各组数的特征即它们的底数相同,故可以构造对数函数利用单调性来比大小.最后让学生以其中一组为例写出详细的比较过程.

 三.拓展练*

  练*: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及作业

  案例反思: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因而在教学上采取教师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的方式,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以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兴趣.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 在区间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引导,培养学生从已有认知结构出发,寻求解决棘手问题方法的*惯;

  2.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应用数学思想的意识;

  3.通过*题与探究知识的相关性设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得出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4.通过对函数与方程思想的不断剖析,促进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惯;

  3.使学生感受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零点的概念及零点存在性的判定.

  教学难点:探究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的方法.

  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

  一、教材分析:

  《34.4二次函数的应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冀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十四章第四节,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继续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教材通过小球飞行这样的实际情境,创设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对应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有两个相等实根、没有实根的三种情况。这样,学生结合问题实际意义就能对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有很好的体会;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也突出了课标的要求:注重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本节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似根的体验.

  3.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解决问题: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

  1.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让学生亲自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五:教具、学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活动1] 检查预* 引出课题

  预*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3)

——新概念作文6篇

  每片落叶,最终都会有自己的归宿。

  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题记

  落叶无语,却在默默奉献……在一个雨夜过后的黎明,我——一片小小的绿叶来到了这个世界是生的力量鼓舞了我,让我从鲜嫩的芽当中钻了出来,露出了鹅黄般的小脑袋。从此,我就成了这棵老树的一份子,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初春,温暖和煦的阳光普照大地,鸟儿欢歌笑语盛夏,滴翠泛绿,叶子们茁壮成长。如果说春季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季节,那么,夏季就是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绿叶们团结协作,一齐为大地奉献点滴翠绿。可生命毕竟是有限的,终有一天,我们也将分离,也将逝去……转眼,又到了一个深秋。

  秋风无情地吹着,吹得天地都变得昏黄不明。大树也随之变得不再那样生机勃勃了。

  我知道,绿叶的一生其实很短暂,每当秋风来临的时候,我们也即将走完生命的全部历程。面对眼前的这一切,我似乎感到了生命的残酷,不免有几分惆怅。此时,我又想起了自己降生时的情景。如果不是有逝去的落叶所赋予的力量,自己会破芽而出吗?会茁壮成长吗?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对!我也曾是绿叶,是落叶赋予了我生的力量同样,现在我也是一片落叶,难道不应为新叶之生而献自己之力吗?在绿叶家族里,凡是飘落之时的叶子,都可以许下一个心愿,让秋风连同自己吹到想去的地方。是的,我的心愿就是融入泥土,更护来年之花!

  又一阵秋风吹过,我,如愿以偿地飘落了。

  于是,就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季节里,我的心愿实现了。我飘入了泥土,为了另一片叶子的生长……

  后记

  经过一个凛冽的寒冬,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这棵老树的枝条上,又冒出了点点新绿。而如今远去的我,化作了春泥,悉心照顾着他们的生长,这将是我永久的心愿。

  哦,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内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几何时,我们也是过着这样的世外桃源的生活,那里没有杀戮,没有战争,生活一片祥和,人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是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我们这些灵长类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断破坏大自然,污染环境,原本可以天人长安的地球,如今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这难道就是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吗?这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最后的结果吗?肯定不是,不知有多少人在大叫:我们要的是人与自然万世同生的境界,呵,嘴上说的鲜花灿烂,可是行为却是龌龊可耻。有的人为了使自己更显富贵,狠心砍下象牙做装饰品,他们会在人前骄傲的说,看,这是象牙做的哦,很漂亮吧!有的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闭眼割下鱼鳍,逢人便说,我不会眼睁睁看着它受伤害的,看我多伟大啊!有的人为了品尝鲜美滋味,将活驴捆绑于木桩之上,用开水一遍遍的往上浇水,自认为这样出来的驴肉自是人间极品。

  用象牙伪装自己的,你可知道,被砍下牙后的象它们是怎样在痛苦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满足口腹之欲的这位,你又明白,失去鳍的鱼儿,它们又是怎样在咸水中争扎这死去的。你完全可以说自己不会眼睁睁看着它们去死,因为你是闭着眼睛的,多可笑啊!难道你没有感觉到自己有多么残忍吗?你失去了一个人最基本有的爱心和善良,如此这般,和失去了舵的航船,丢了灵魂的躯体有什么两样,你就是一个行尸走肉,这样下去,下一个倒下的就会是你自己。

  伟大的人啊,停手吧!停下那自以为是勇敢的行为吧,实际上那是自寻死路的行为,我们如此肆无忌惮,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并不是地球的主宰,我们只是后来者,只是因为拥有了爱心而暂居于万物之上,这个家园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拥有的,失去了它们,我们也不会走多远,收住自己的野心和贪欲,放下手中的屠刀,停止无情的虐杀,否则,我们必将为我们的所作所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看着它们哀求的眼神,想想我们的行为和结果,你还会下得去手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科学。比如说,如果没有科学,我们今天还能动几下手指就能够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吗?如果没有科学,你还能够快捷的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吗?如果没有科学,你还能够……吗?对我们少年来说,要想能够快速的学*它们,就只能通过科普读物了。以前,我把阑尾一直当成是退化的无用之物,如果发炎就应该割掉,不发炎也可以割掉。但是在看了科普读物我才知道,阑尾是有免疫功能的。阑尾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能够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特别是对癌症的抵抗力。这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阑尾的看法,并且庆幸还没割掉。

  通过科普读物我还知道了沙尘暴人们想象中的那样一无是处,虽然它有巨大的`破坏力,并且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但是沙尘暴携带大量的碱性颗粒,可以中和酸雨;沙尘也是水汽凝结核的重要部分,有利于成云降雨;而且沙尘还携带着大量的铁和磷,能够促进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只要在沙漠边缘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就能使沙尘暴转害为益,变废为宝,对人类和大自然都有好处。

  通过科普读物我还知道了铝罐的回收和再利用有很多好处,每回收一个铝罐,用来加工制作铝制品,要比从铝矿中提炼制作节约95%的能源。每一个铝罐所省下的电力够看三个小时的电视,十个铝罐是三十小时,一百个铝罐是三百小时,一千个铝罐是……单就美国来说,每年就要消耗一千亿个铝质饮料罐,足够看三千亿小时,等于一百二十五亿天,等于三千四百二十四万六千五百七十五年,等于三十四万二千四百六十五世纪,光美国一年的铝罐就能看三十四万二千四百六十五世纪的电视,再加上其他国家的……在乘上年数……,这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字啊!!最重要的是,还可以节省地球上铝的矿产资源,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垃圾量。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就是科普读物给我的感觉。随着时代的快速更新,科技也在飞速发展。所以我们要快速阅读科普读物,快速吸收里面的知识。最后我再说一句,“天下武功,为快不破。科普知识,快学才行。”

  两年前我与《新概念》作文邂逅了,从那一刻起她便成了我的知音。她用虹色的文字点缀了我的生活,让我第一次发现文字原来这么美好。

  假日里阳光温暖的午后,我静静地捧起她,慢慢地品味,创造一个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或忧伤,或欢乐,或迷茫,或勇敢,一切的一切都被勾勒出一幅五彩的画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初春的小花碎碎的开满了一地,盛夏的蓝天散发着薄荷的味道,深秋的阳光把树叶衬得薄如蝉翼,隆冬的雪花飘下了一片又一片……时间在流逝,可她依旧坐在红皮火车里向我一遍又一遍挥手,我便微笑地迎上去,与她共同沉浸在才华横溢的诗篇中。她像江南女子般温婉可人,撑着油纸伞走在青砖绿瓦间,偶然回眸一笑,向我展示文字倾城绝世的美。又像忧郁的田园诗人漫步在乡间的路上,孜孜不倦的寻找只属于她的诗篇。

  曾经的我,困惑于文字之中,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题,我苦恼,我疑惑,难道我只能用老师那固定的思维去描写我心目的世界吗?不,这一切不是我想要的!我抬头看看面前的书柜,那厚重的文学气息让我神往,又让我呼吸变得急促,“我不能放弃我的理想,我要飞的更高!”

  懵懵懂懂中,处处寻寻觅觅,我找到了她——《新概念》。她给了我一双翅膀,飞向天空的尽头,不再被约束,也不再迷茫,只追寻属于我的文字,属于我的篇章。

  哦,新概念,真的让我更新了对“作文”二字的理解,让我更加领略了文字的神奇魅力,感谢有你的陪伴,一路上有你,真好!

  一间路旁的杂货铺子,店家卖着远渡重洋而来的菲尼克斯的饰品。

  灯饰上落满了灰尘,色彩也已斑驳,想象着那一地的灯在接通电源的几度闪烁之后还能否有持久的光亮。

  舵竖立正门中央,走过穿着玛丽珍鞋子的女主人,手里拿着一束百合,仿佛在找适合插养的瓶子在零乱又缤纷的旧货物之中。

  男主人整理着架子上的那些没有听过和看过的旧书,牛皮纸的封面竟没有一粒灰尘,我想这是每天都在翻阅或是擦拭吗?那满屋的饰品又作何解释呢?

  我知道了,这家店的主人喜欢书大于饰品,爱花儿又胜过书吧!

  要不然那束百合还在手里,旁边的桌子一堆空瓶子。

  杂货铺里有尘土有花香,铺外有阳光。

  想开一间铺子叫解忧。

  树叶已变黄,稻谷以成熟,这时,我们已知道秋姑娘来了。

  在丰收的季节里,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节日--中秋节。

  夜晚,我在家门口观赏月亮,发现月亮已露出了笑脸。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看优美的月亮我想起了关于一个月亮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逢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逢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逢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逢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时最爱吃的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月饼,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间传开了。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4)

——《二次函数》教案 (菁华5篇)

  〖大纲要求〗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2. 会把二次函数的一般式化为顶点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和开口方向,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3. 会*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得到二次函数y=a(ax+m)2+k的图象,了解特殊与一般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

  4.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数学教案-二次函数。

  内容

  (1)二次函数及其图象

  如果y=ax2+bx+c(a,b,c是常数,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可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

  (2)抛物线的顶点、对称轴和开口方向

  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是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某幢建筑物,从10米高的窗口A用水管和向外喷水,喷的水流呈抛物线(抛物线所在*面与墙面垂直,(如图)如果抛物线的最高点M离墙1米,离地面米,则水流下落点B离墙距离OB是( )

  (A)2米 (B)3米 (C)4米 (D)5米

  三.解答下列各题(21题6分,22----25每题4分,26-----28每题6分,共40分)

  21.已知:直线y=x+k过点A(4,-3)。(1)求k的值;(2)判断点B(-2,-6)是否在这条直线上;(3)指出这条直线不过哪个象限。

  22.已知抛物线经过A(0,3),B(4,6)两点,对称轴为x=,

  (1) 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2) 试证明这条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中,必有一点C,使得对于x轴上任意一点D都有AC+BC≤AD+BD。

  23.已知:金属棒的长1是温度t的一次函数,现有一根金属棒,在O℃时长度为200cm,温度提高1℃,它就伸长0.002cm。

  (1) 求这根金属棒长度l与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

  (2) 当温度为100℃时,求这根金属棒的长度;

  (3) 当这根金属棒加热后长度伸长到201.6cm时,求这时金属棒的温度。

  24.已知x1,x2,是关于x的方程x2-3x+m=0的两个不同的实数根,设s=x12+x22

  (1) 求S关于m的解析式;并求m的取值范围;

  (2) 当函数值s=7时,求x13+8x2的值;

  25.已知抛物线y=x2-(a+2)x+9顶点在坐标轴上,求a的值。

  26、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Rt∠,截取AE=BF=DG=x,已知AB=6,CD=3,AD=4,求:

  (1) 四边形CGEF的面积S关于x的函数表达式和X的取值范围;

  (2) 当x为何值时,S的数值是x的4倍。

  27、国家对某种产品的税收标准原定每销售100元需缴税8元(即税率为8%),台洲经济开发区某工厂计划销售这种产品m吨,每吨2000元。国家为了减轻工人负担,将税收调整为每100元缴税(8-x)元(即税率为(8-x)%),这样工厂扩大了生产,实际销售比原计划增加2x%。

  (1) 写出调整后税款y(元)与x的函数关系式,指出x的取值范围;

  (2) 要使调整后税款等于原计划税款(销售m吨,税率为8%)的78%,求x的值.

  28、已知抛物线y=x2+(2-m)x-2m(m≠2)与y轴的交点为A,与x轴的交点为B,C(B点在C点左边)

  (1) 写出A,B,C三点的坐标;

  (2) 设m=a2-2a+4试问是否存在实数a,使△ABC为Rt△?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 设m=a2-2a+4,当∠BAC最大时,求实数a的值。

  *题2:

  一.填空(20分)

  1.二次函数=2(x - )2 +1图象的对称轴是 。

  2.函数y= 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3.若一次函数y=(m-3)x+m+1的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则的取值范围是 。

  4.已知关于的二次函数图象顶点(1,-1),且图象过点(0,-3),则这个二次函数解析式为 。

  5.若y与x2成反比例,位于第四象限的一点P(a,b)在这个函数图象上,且a,b是方程x2-x -12=0的两根,则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

  6.已知点P(1,a)在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上,其中a=m2+2m+3(m为实数),则这个函数图象在第 象限。

  7. x,y满足等式x= ,把y写成x的函数 ,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8.二次函数y=ax2+bx+c+(a 0)的图象如图,则点P(2a-3,b+2)

  在坐标系中位于第 象限

  9.二次函数y=(x-1)2+(x-3)2,当x= 时,达到最小值 。

  10.抛物线y=x2-(2m-1)x- 6m与x轴交于(x1,0)和(x2,0)两点,已知x1x2=x1+x2+49,要使抛物线经过原点,应将它向右*移 个单位。

  二.选择题(30分)

  11.抛物线y=x2+6x+8与y轴交点坐标( )

  (A)(0,8) (B)(0,-8) (C)(0,6) (D)(-2,0)(-4,0)

  12.抛物线y=- (x+1)2+3的顶点坐标( )

  (A)(1,3) (B)(1,-3) (C)(-1,-3) (D)(-1,3)

  13.如图,如果函数y=kx+b的图象在第一、二、三象限,那么函数y=kx2+bx-1的图象大致是( )

  14.函数y= 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 2 (B)x<2 x="">- 2且x 1 (D)x 2且x –1

  Ⅲ.课堂练*

  随堂练*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进一步探究了函数=3x2与=3(x-1)2,=3(x-1)2+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并作了归纳总结.还能利用这个结果对其他的函数图象进行讨论.

  Ⅴ.课后作业

  *题2.4

  Ⅵ.活动与探究

  二次函数= (x+2)2-1与= (x-1)2+2的图象是由函数= x2的图象怎样移动得到的?它们之间是通过怎样移动得到的?

  解:= (x+2)2-1的图象是由= x2的图象向左*移2个单位,再向下*移1个单位得到的,= (x-1)2+2的图象是由= x2的图象向右*移1个单位,再向上*移2个单位得到的.

  = (x+2)2-1的图象向右*移3个单位,再向上*移3个单位得到= (x-1)2+2的图象.

  = (x-1)2+2的图象向左*移3个单位,再向下*移3个单位得到= (x+2)2-1的图象.

  板书设计

  4.2.1 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一) 一、1. 比较函数=3x2与=3(x-1)2的

  图象和性质(投影片2.4.1 A)

  2.做一做(投影片2.4.1 B)

  3.总结函数=3x2,=3(x-1)2= 3(x-1)2+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投影片2.4.1 C)

  4.议一议(投影片2.4.1 D)

  二、课堂练*

  1.随堂练*

  2.补充练*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参考练*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 x2,=- x2-1,=- (x+1)2-1的图象,并讨论它们的性质与位置关系.

  解:图象略

  它们都是抛物线,且开口方向都向下;对称轴分别为轴轴,直线x=-1;顶点坐标分别为(0,0),(0,-1),(-1,-1).

  =- x2的图象向下移动1个单位得到=- x2-1 的图象;=- x2的图象向左移动1个单位,向下移动1个单位,得到=- (x+1)2-1的图象.

  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0≤x ≤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

  (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 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 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 ,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 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 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 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 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

  图中窗户边框的 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

  (2)当AM*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 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 、*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 让学生通过掌握 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 和成就感。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 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似解。

  Ⅲ.练*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5)

——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学*培训提供的视频,结合本节课的上课经历,我反思如下:

  一、备课要完备,上课按照备课来走

  备课要多研究课本,研究课本的题目设置,备课前还要翻看海南省五年来高考题,以做到和编书者出题者步调一致。比如新课改后课本多是举例引入或得出概念、公式、定理,淡化逻辑证明,而高考更多是考基础性常规题,那么老实备课的时候就要注意重视应用,淡化理论。

  我个人的问题是上课思路容易混乱,喜欢用口头禅,爱重复啰嗦生怕学生不懂,随口加一些不严格的内容。那么解决方法就是(1)备课的时候,通过举例和好玩的生活实例直接引入核心内容,从直观上接受重点“任意x唯一y”,尽可能简化解释,多做具体示例;(2)上课时铺开课本和备课本,是不是扫两眼,禁止临时加话。(3)在备课基础上,上课讲完备课的内容即可,在各内容之间加一句简单的承上启下的连接就行了。

  二、对学生睡觉者记名上报德育处,没有观众的表演没有激情

  我认为学*是学生的权利,而不是我强迫学,所以之前我从不管学生讲话玩手机睡觉。但是后面发现居然有一大片睡觉,而且我明明很有激情,讲着讲着我就困了。于是我采用了请班长科代表记名,每堂课交名单给我,期末汇总上交德育处的方法,正好12月12日学校在升旗时,发布了一个自动退学处分,学生都是害怕开除的,所以后面每节课,只有个别自我放弃的学生睡觉了。上课一眼扫下去,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就有更多表演的欲望和随机应变的串场内容。

  三、上课多一些夸张的表情和声调,以抵抗数学高难度带来的乏味

  数学对海南学生来说,难是肯定的,所以极易疲惫。老师要充满爱的去搞笑,娇嗔耍宝装萌讲笑话,或者夸张发音,故意带口音,跟学生一唱一和瞎说,都可以带来学生一笑。长期还会融洽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喜爱。

  四、核心还是重点反复强调,难点要技巧性突破

  对一个老师来说,不管你的课堂多么生动活泼,这只是形式,核心还是在知识点够不够精简好记,重点难点学生是很轻松地懂了,还是说模模糊糊脑袋都懵了,这全在于老师在备课和上课上下的功夫,在于老师自己想透了没,找到合适的讲授或类比方法没。突破完全在一瞬间一个简单的道理,千万不要把师生都绕进去。

  每章结束后,我会和学生一起在书皮上把本章核心知识点简洁总结,方便翻看。不重要的不需要记忆,我会直接告诉学生。

  最后,把一本课本和高考强调的核心知识点总结成好记的数字:比如必修1是7。比如必修2是71221k。

  本节的学*内容是在前面学过二次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y=ax2、y=ax2+h、y=a(x-h)2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运用图像变换的观点把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经过一定的*移变换,而得到二次函数y=a(x-h)2+k (h≠0,k≠0)的图像。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所学的最后一类最重要、图像性质最复杂、应用难度最大的函数,是学业达标考试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教材中主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进行知识探究。这是教学发现与学*的常用方法,同学们应注意学*和运用。另外,在本节内容学*中同学们还要注意 “类比”前几节的内容学*,在对比中加强联系和区别,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教学,得出几点体会:

  1、在教学中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尤其重要,必需特别强调。

  2、在探究中要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并积累经验,学生在前面已经历过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学*了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学会了用描点法作函数图象并据此分析得出函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应用于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据此形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3、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还学生课堂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学*热情和获得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使课

  对于必修1函数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反思: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研究问题,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的学*。然而同学们对初中的函数概念的理解根深蒂固。要使他们接受从集合角度所定义的函数概念很难。本身这个概念很抽象,叙述起来很冗长,同学们读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解其意,我便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像学*语文一样,让大家总结函数的本质为:“函数是一种对应关系”再启发得到:“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的对应关系”,又得到“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之间满足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对应关系”,再加上细节性的定语。大多数同学顿时觉得茅塞顿开,明白清楚。我又加之几个实例判断是否为函数并分解其理由,同学们更加清楚明了。

  通过这个概念的`学*,我从中得到启示:要使学生数学思维生动活泼对抽象概念的学*不能照本宣科,必须对知识重组,揭示概念的本质,使学生乐于学*它,并运用它。

  这是我这节课后的一点小反思,也算是以后授课的一点小启示。

  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概念的教学是我们教师的一个难题。听了老师的讲座,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路,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虽然对函数概念本质理解并非一次就能实现,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通过多角度多章节的学*,学生才能有一个较完整的深刻理解。但我们在学生刚接触函数概念时就应让学成从多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第一,从初高中数学中对函数定义的比较中,让学生能从初中的描述性概念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到高中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定义函数,从而达到函数概念的提升,从而更好地解决如y=3这样的常数函数概念的解释。

  第二要用好课本,用课本教,而非教课本。充分利用好课本中函数概念的背景教学,通过三个实例:炮弹发射;大气层臭氧问题,恩格尔系数问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逐步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

  第三充分发挥函数图像的集合直观作用,加强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几何直观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理解函数概念以及性质十分重要。通过让学生作图观察图像充分认识函数概念的整体性。我觉得这种方法在高中阶段是贯彻始终的。只有让学生充分学好图像认识好图像,能看懂图像,能解释图像,那么对解决花束问题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下是我在上了函数的概念之后的一点反思:

  这堂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勇于发言,而且还敢于质疑并且能做到言之有理,还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共同分享团队协作的成果,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这堂课是研究函数的概念。这节课主要采用了探索、发现、归纳、反馈的教学流程,达成了对函数的概念的教学。

  函数性质的研究是高中阶段数学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函数概念的学*是研究函数性质时应予以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要在后续学*中体现这个性质的应用。它在计算函数值,讨论函数单调性,绘制函数图象均有用处,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概念。引进新概念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发现规律、作出归纳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没有生硬地提出问题,而是采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入,继而引出数值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对应关系导出新概念,不仅顺乎自然而且为以后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几何意义(图形对称的两条定理)埋下伏笔。

  本堂课的一个亮点是反馈过程中给出几个例题后所引起学生的思考、发言、争执、讨论以至正确答案的达成一致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了很及时和恰当的提示。学生的勇于质疑使课堂上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使学生对看似简单的函数的概念也产生了不容轻视感,同时也发展了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一些简单的知识点时会觉得乏味,在组织教学时充分考虑了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和注意的地方。真正体现出“浅显中有新意,*淡中有隽永”。

  我上课的最大风格是注重将新概念讲清讲透,能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高度概括能力,并使学生举一反三。难能可贵有同学能概括出的结论,因此可以以它作为下节课研究函数奇偶性的引入语。

  总体来说,这堂课较好地使学生在学*中完成了“引起关注————激发热情————参与体验”的过程,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遗憾之处是发言的学生由于受时间的约束,发言的人数和长度不够理想。

  (1)函数的概念,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时也往往感觉的乏味。因此,在组织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如何使学生感到这些浅显、*淡的知识还有一些值得思索与注意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可将内容安排两节课的教学。


函数概念教案6篇(扩展6)

——《的概念》教案(精选五篇)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难点: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2、集合的表示法教学过程:

  一、集合的概念实例

  引入:⑴1~20以内的所有质数;⑵我国从1991~XX的XX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⑶金星汽车厂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⑷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⑸所有的正方形;⑹黄图盛中学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二、集合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练*: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⑴2,3,4⑵(2,3),(3,4)⑶三角形⑷2,4,6,8,…⑸1,2,(1,2),{1,2}⑹我国的小河流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⑻好心的人⑼著名的数学家⑽方程x2+2x+1=0的解。

  三、集合相等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四、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

  练*:

  (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

  六、集合的表示方式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

  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例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10小于20的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2=2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注意:(1)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2)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

  七、小结集合的概念、表示;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常用数集的记法。

  八、作业

  一、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指导:⑴集合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学生练*:通过练*,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映射的概念,掌握象、原象等概念及其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数学应用的观点,培养学*良好的思维品质。

  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一些对应的例子:(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①看电影时,电影票与座位之间存在者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对任意实数a,数轴上都有唯一的一点A与此相对应

  ③坐标*面内任意一点A 都有唯一的有序数对(x, y)和它对应

  2、函数的概念

  本节我们将学*一种特殊的对应—映射。

  二、讲解新课:

  看下面的例子:设A,B分别是两个集合,为简明起见,设A,B分别是两个有限集

  说明:(2)(3)(4)这三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对于左边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右边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映射: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 记作:

  象、原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 ,如果元素 和元素 对应,则元素 叫做元素 的象,元素 叫做元素 的原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