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物理

物理电磁波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x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x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x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物理电磁波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发射,知道电磁波是横波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公式v=λf 也适用于电磁波。

  二、教学重点:

  有关电磁波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有关电磁场的知识,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即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能产生磁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就是电磁波。这节课我们就学*有关电磁波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电磁波的产生

  (1)普通LC振荡电路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电场主要集中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磁场主要集中在线圈内部。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在电路内部完成的,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2、发射电磁波的条件

  要有效地向外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满足如下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能有效地把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荡电路,才能使它能够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生一起讨论后,引出开放电路的概念。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就可以有效地把电磁波发射出去。

  3、电磁波的特点

  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是横波。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相互垂直,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与二者的方向也垂直。

  (2)电磁波在空间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3)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c=3.0x108/s

  (4)电磁波的传播过程就是电磁能的传播过程。

  (5)电磁波是物质波,真空中也能传播,能独立存在(与机械波不同)

  (6)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波的一切特性

  【例题】一台收音机的接收频率范围从f1=2.2MHz到f2=22MHz;设这台收音机能接收的相应波长范围从λ1到λ2,那么波长之比为λ1:λ2=xx:xx

  (三)布置作业:练*二(2)(3)做在作业本上

物理电磁波教案3

  【学*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发现背景

  2.伟大的预言

  3.知道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及电磁场和电磁波

  【自主学*】:

  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英国物理学家,经典电磁理论的奠基人.1831年6月13日出生于爱丁堡.1847年入爱丁堡大学听课,专攻物理.他很重视实验,涉猎电化学、光学、分子物理学以及机械工程等等.他说:把物理分析和实验研究联合使用得到的物理科学知识,比之一个单纯的实验人员或单纯的物理家所具有的知识更加坚实、有益而牢固. 1850年考入剑桥大学,18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学位,留校工作.1856年起任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学院的自然哲学讲座教授,直到1874年.经法拉第举荐,自1860年起任伦敦皇家学院的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1871年起负责筹划卡文迪什实验室,随后被任命在剑桥大学创办卡文迪什实验室并担任第一任负责人.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因患癌症在剑桥逝世,终年仅48岁.

  【课堂点拨与交流】

  一、电磁波的发现

  1、电磁波的发现背景

  A、麦克斯韦——科学神童

  B、法拉第对麦克斯韦的激励

  C、前人的工作成果

  2、伟大的预言

  A、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电磁感应现象

  B、假设——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

  C、预言电磁场的存在——1864年,麦氏发表了电磁场理论,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

  二、电磁场和电磁波

  1、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

  (1)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2)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电磁波

  例: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下列图所示,能发射电磁波的是( )

  A、电磁波与机械波的区别

  B、电磁波的速度---光速!

  C、光是一种电磁波

  3、赫兹实验

  赫兹证实:

  (1)电磁场、电磁波的存在。

  (2)电磁波能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证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

  一天,赫兹在一间暗室里做实验。他在两个相隔很*的金属小球上加上高电压,随之便产生一阵阵噼噼啪啪的火花放电。这时,在他身后放着一个没有封口的圆环。当赫兹把圆环的开口处调小到一定程度时,便看到有火花越过缝隙。通过这个实验,他得出了电磁能量可以越过空间进行传播的结论。赫兹的发现公布之后,轰动了全世界的科学界,1887年成为了*代科学技术史的一座里程碑,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电磁波的单位便命名为-赫兹(Hz)。

  赫兹实验的意义:

  赫兹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但证明了麦克斯韦理论的正确,更重要的是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开辟了电子技术的新纪元,标志着从有线电通信向无线电通信的转折点。也是整个移动通信的发源点,应该说,从这时开始,人类开始进入了无线通信的新领域。

  电磁波成果:

  无线电报(1901)广播(1906)电话(1916)传真(1923)电视(1929)微波(1933)雷达(1935)卫星通讯电子计算机因特网等都与电磁波理论相关

  有关趣闻

  插曲:比赫兹实验早七年,一位叫戴维的人也接收到了电磁波信号,他随即向英国皇家协会会长G斯托克斯汇报,但斯托克斯认为这只是普通的电磁感应现象,戴维过于迷信权威,对于这一天赐良机未与重视,使发现被埋没了。

  【课堂练*】

  1、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场在周围一定产生电场

  B、电场在周围一定产生磁场

  C、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电场

  D、变化的电场在周围产生磁场

  2、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恒定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B、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变化的电场

  C、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

  D、均匀变化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3、按照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振荡的磁场在周围产生恒定的电场

  B、振荡的磁场在周围产生均匀变化的电场

  C、振荡的电场在周围产生不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D、振荡的电场在周围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磁场

  4、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均匀变化的电场和均匀变化的磁场互相激发,由产生处向远处传播形成电磁波

  B、振荡电场和振荡磁场互相激发,由产生处向远处传播形成电磁波

  C、电磁波的振荡电场和振荡磁场方向互相垂直,且与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D、电磁波能够发生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5、比较电磁波和机械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和机械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电磁波和机械波都是传递能量的一种形式

  C、电磁波和机械波都能产生反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

  D、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纵波

物理电磁波教案4

  教学目标

  1. 掌握波速的公式c= 。

  2. 知道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3. 通过身边的案例感受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通过对各个波段电磁波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5. 寻找地外文明,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波速的公式c=

  难点:

  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世界观教育。

  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展示、讲解、讨论、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复*回顾----1、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电磁波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电磁波?进入本节课程的学*。

  2、新课讲解: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波长,频率,波速概念的讲解。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波速的公式。

  二、电磁波谱

  ⑴、由图片引入,讲解其定义和其成分。另外还要讲解图片中的波长和频率特点。

  ⑵、分别讲解每个波段的波长,特性和应用(主要结合图片来讲解)。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由微波炉加热食物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电磁波具有能量,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四、太阳辐射

  结合课本图片来说明阳光中的成分和能量分布。

  五、寻找地外文明

  主要介绍SETI计划,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寻找外星人的利弊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布置作业:创新课时训练P51----P52

  板书设计:

  电磁波谱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

  波长:

  频率:

  波速:c=

  二、电磁波谱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四、太阳辐射

物理电磁波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和调制的简单概念。

  3.了解调谐、检波及无线电波接收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总结了解无线电波的基本应用,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方法,学会基本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无线电波应用原理的基本认识感悟科学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端正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对本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调谐的理解,无线电波发射与接收过程。

  【教学方法】

  演示推理法和分析类比法

  【教学用具】

  信号源,示波器,收音机,录音机,调频发射机,计算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波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无线电通信以及航空、航天中的自动控制和通信联系,都离不开电磁波.在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叫做无线电波,那么无线电波是怎样发射和接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二)进行新课

  1.无线电波的发射

  师:请同学们讨论,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能否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学生讨论。

  生: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电场主要集中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磁场主要集中在线圈内部。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在电路内部完成的,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有效地发射电磁波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师生总结:要有效地向外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满足如下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能有效地把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荡电路,才能使它能够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生一起讨论后,引出开放电路的概念。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就可以有效地把电磁波发射出去。

  如图所示,是由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的示意图。

  师:无线电波是由开放电路发射出去的。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把开放电路的下端跟地连接。跟地连接的导线叫做地线。线圈上部接到比较高的导线上,这条导线叫做天线。天线和地线形成了一个敞开的电容器,电磁波就是由这样的开放电路发射出去的。电视发射塔要建得很高,是为了使电磁波发射得较远。实际发射无线电波的装置中还需在开放电路旁加一个振荡器电路与之耦合,如图所示。

  振荡器电路产生的高频率振荡电流通过L2与L1的互感作用,使L1也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流,振荡电流在开放电路中激发出无线电波,向四周发射.

  师:发射电磁波是为了利用它传递某种信号。例如无线电报传递的是电码符号,无线电广播传递的是声音,电视广播传递的不仅有声音,还有图像。这就要求发射的电磁波随信号而改变。电磁波是怎样传递这些信号的呢?

  讲解:在电磁波发射技术中,如果把这种电信号“加”到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上,那么,载有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磁波就载着要传送的信号一起发射出去。把要传递的信号“加”到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上,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的技术叫做调制。

  进行调制的装置叫做调制器。要传递的电信号叫做调制信号。

  使高频振荡电流的振幅随调制信号而改变叫做调幅(AM)。

  使高频振荡电流的频率随调制信号而改变叫做调频(FM)。

  右图是调幅装置的示意图.接在振荡器和线圈之间的话筒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调制器,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振动使话筒里的碳粒发生时松时紧的变化,它的电阻也发生时大时小的变化。所以,虽然振荡器产生的是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但是线圈通过的却是随声音而改变的高频调幅电流.由于线圈的互感作用,从开放电路中发射的也是这种高频调幅电流。这种电磁波叫调幅波。(多媒体演示:调幅波)

  (用示波器观察调幅波形)

  2.无线电波的接收

  师:处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导体,会产生感应电流,导作中感应电流的频率与激起它的电磁波频率相同,因此,利用放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导体,就可以接收到电磁波,这样的导体就是接收天线。

  在无线电技术中,用天线和地线组成的接收电路来接收电磁波。

  讲解: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无线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种无线电通讯设备,它们不断地向空中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强弱不等地弥漫在我们周围。如果不加选择地把它们都接收下来,那必然是信号一片混乱,分辨不清,达不到我们传递信息的目的。所以,接收电磁波时,首先要从诸多的电磁波中把我们需要的选出来,通常叫做选台。这就要设法使我们需要的电磁波在接收天线中激起的感应电流最强。在无线电技术里,是利用电谐振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相当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

  (用示波器观察电谐振波形)

  师: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叫做调谐,能够调谐的接收电路叫做调谐电路。

  如图是收音机的调谐电路。调节可变电容器的电容来改变调谐电路的频率,使它跟要接收的电台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这个频率的电磁波在调谐电路里激起较强的感应电流,这样就选出了这个电台。(演示调谐过程)

  讲解:收音机接收的经过调制的高频振荡电流(对应图讲解),这种电流通过收音机的耳机或扬声器,并不能使它们振动而发声,为什么呢,假定某一个半周期电流的作用是使振动片向某个方向运动,下一个半周期电流就以几乎同样大的作用使振动片向反方向运动.高频电流的周期非常短,半周期更短,而振动片的惯性相当大,所以在振动片还没有来得及在电流的作用下向某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就立刻有一个几乎同样大的作用要使它向反方向运动,结果振动片实际上不发生振动.要听到声音,必须从高频振荡电流中“检”出声音信号,使扬声器(或耳机)中的动片随声音信号振动。

  从接收到的高频振荡电流中“检”出所携带的调制信号过程,叫做检波。检波是调制的逆过程,因此也叫解调。由于调制的方法不同,检波的方法也不同。检波之后的信号再经过放大、重现,我们就可以听到或看到了。

  下面介绍收音机中对调幅波的检波。

  右图是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电路,是利用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进行检波的。调谐电路中产生的是经过调幅的高频振荡电流,L1和L2绕在同一磁棒上,由于互感作用,在L2上产生的是高频交变电压.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通过它的是单向脉动电流,这个单向脉动电流既有高频成分,又有低频的声音信号,高频成分基本从电容器C(复*旁路电容器)通过,剩下的音频电流通过耳机发声。(用示波器观察检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晶体二极管收音机的电路图.这种收音机声音很小,只能用开机收听本地电台.为了提高收音机的接收性能,需要用放大器把微弱的信号放大.图示是加有放大器的收音机方框图.由天线和调谐电路接收到的高频调幅电流,先通过放大器进行高频放大,然后进行检波和低频放大,放大后的音频电流输送到喇叭,使它们发出声音。

  下面我们通过调幅和调频两种方式,来看看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的全过程。

  (1)调幅发射和接收。(实验演示)

  (2)调频发射和接收。(实验演示)

  比喻:

  高频电流→火车 音频电流→货物

  调制→发射→传播→调谐→解调

  装货→出站→运行→进站→卸货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无线电波的分段。(投影)

  波段 波长 频率 传播方式 主要用途

  长波 30 000 m~3 000 m 10 kHz~100 kHz 地波 超远程无线通讯和导航

  中波 3 000 m~200 m 100 kHz~1 500 kHz 地波和天波 调幅无线电广播、电报、通信

  中短波 200 m~50 m 1500 kHz~6 000 kHz

  短波 50 m~10 m 6MHz~30 MHz 天波

  微波 米波 10 m~1 m 30MHz~300MHz *似直线传播 调频无线电广播、电视、导航

  分米波 1 m~0.1 m 300 MHz~3 000 MHz 直线传播 电视、雷达、导航

  厘米波 10 cm~1 cm 3 000 MHz~30 000 MHz

  毫米波 10 mm~1 mm 30000MHz~300 000 MHz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电磁波的产生和发射条件。

  2.开放电路的结构和特点。

  3.电磁波的发射过程和接收过程

  (四)课余作业

  完成P92“问题与练*”中的题目。阅读P91“科学足迹”。

  预*下一节: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物理电磁波教案6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知道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以及电磁波的特点。

  3.知道赫兹实验及其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磁波发现过程的了解,认识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教学难点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教学方法

  演示推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用具:

  学生电源一台,电磁铁一块,多匝线圈、灯座、小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神舟六号”上天后,怎样与地面上的人联系呢?

  生:无线电波。

  师:无线电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导弹、宇宙飞船等,传递信息和跟地面的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现代社会的各个部门,几乎都离不开“电磁波”, “电磁波”就是现代文明的神经中枢。

  那么,电磁波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性质?怎样利用它传递信号?这一章就要讨论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从电磁波的发现开始学*。

  (二)进行新课

  1.伟大的预言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麦克斯韦的生*简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麦克斯韦(James Clark Mexwell,1831~1879)是英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1831年6月13日生于英国爱丁堡。他的父亲是一个科学家,他从小就受到科学的熏陶,15岁时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数学论文,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第一次显露出他出众的才华。1847年,考入爱丁堡大学学*数学和物理学。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18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856~1865年,他先后在阿丁见大学和伦敦皇家学院任教。1871年,麦克斯韦任剑桥物理实验室主任,1874年,他主持建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竣工,任该实验室首任主任。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在剑桥逝世。

  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理论方面的工作深受法拉第的影响.他信服法拉第的思想,决心为法拉第的场的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尤其是他在伦敦皇家学院任教期间,有机会拜访了法拉第以后,更加强了他的这种信念.年轻的麦克斯韦以他卓越的数学才能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法拉第的直观形象的电磁场理论加以高度概括,并总结了当时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磁场方程,确立了电磁场理论。

  师:我们现在粗略地介绍一下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演示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当穿过螺线管的磁场随时间变化时,上面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引起感应电流使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学生回答]由于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在不断变化,所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变化,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小灯泡发光。

  [继续提问]电路(线圈)中的电荷为什么能够定向移动呢?

  [学生回答]受电场力。

  [教师总结]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空间产生电场。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就是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产生了感应电流。

  [讨论](1)如果用不导电的塑料线绕制线圈,线圈中还有电流、电场吗?

  (2)如果线圈不存在,线圈所在处的空间还有电场吗?

  麦克斯韦认为线圈只不过用来显示电场的存在,线圈不存在时,变化的磁场同样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跟闭合电路是否存在无关(如图甲、乙所示)。

  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提出一个假设: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说明:在变化的磁场中所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而静电场中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

  ●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师:麦克斯韦根据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相似性和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的现象,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假设: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教师点拨:这个假设没有直接的实验做基础,它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力,是很大胆的,但却更有创造力。

  师: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某区域中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那么,它就在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新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着的,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师: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电磁场在空中的传播会形成什么?

  生:电磁场在空中传播形成电磁波。

  师:机械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且能够传递能量;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靠介质传播,波速v=λf。

  类比机械波的特点,学生讨论电磁波具有的特点。

  师生共同得到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108 m/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的题目。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阅读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1)

——电磁波教案 (菁华3篇)

电磁波教案1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信号和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2)了解电视信号的录制、发射和接收过程;

  (3)了解雷达的定位原理。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的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电磁波在信息社会的作用。

  教 学难点:电磁波在信息社会的作用。

  1、电视和雷达

  (1)电视

  电视的历史:

  1927年,美国人研制出最早的电视机。1928年,美国通用公司生产出第一台电视机。

  1925年,美国开始试验发射一些电视图像,不仅小,而且模糊不清。1927年,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一家老资格的无线电台开始每周三次进行试验性广播。1939年,全国广播公司在纽约市试验广播。

  美国最早的电视机,荧光屏是圆形的,只有5-9英寸大,差不多要坐在电视机跟前才能看清。但是,电视很快以惊人的速度冲进了美国人的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视的发展一度陷入停顿。1947年美国家庭中约有1.4万台电视机,1949年达到*100万台。1955年,将*3000万台,1960年,达6000万台,于1951年问世的彩色电视机以及大屏幕 电视机也进入美国人家庭。目前美国约有l.2l亿台电视机,*均不到两个人就有一台电视机)。

  *最早的电视诞生在1958年3月17日。

  这天晚上,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改为天津通信广 播公司)研制的*第一台电视接收机实地接收试验成功。

  这台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我国在1958年以前还没有电视广播,国内不能生产电视机。1957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十局把研制电视接收机的任务交给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厂领导立即组织试制小组,黄仕机同志主持设计。当年,试制组多数成员只有20岁上下,他们对电视这门综合电、磁、声、光的新技术极其生疏,没有见过电视机,参考资料也很少,通过对资料、国外样机、样件的研究,他们根据当时国内元器件生产能力和工艺加工水*,制定了“电视接收和调频接收两用、通道和扫描分开供电、采用国产电子管器件”的电视机设计方案。

  我国第一台电视机的试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电视机生产的空白,是我国电视机生产史的起点,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电视机生产大国。

  电视的录制

  电视在电视发射端,由摄像管(图18-14)摄取景物并将景物反射的光转换为电信号。

  摄像镜头把被摄景物的像投射在摄像管的屏上,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对屏上的图像进行扫描。扫描的路线如图所示,从a开始,逐行进行 ,直到b。电子束把一幅图像按照各点的明暗情况,逐点变为强弱不同的信号电流。天线则把带有图像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扫描行数: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Low Definition Television的简称)200-300线,标准清晰度电视(SDTV)500-600线,高清晰度电视 (HDTV)1000线以上。

  信号的调制与发射

  调制过程见图18-17甲图。请注意,摄象机无法在屏幕上显现声音信号,因此,这里还有一个同步录音后,将声波(机械波)转换成点信号的过程。最后,图象(电)信息和声音(电)信息都要同时调制在高频载波中去。

  摄像机在一秒内传 送25张画面,这些画面都要通过发射设备发射出去。电视接收机也以相同的速 率 在荧光屏上显现这些画面。由于画面更换迅速,眼睛又有视觉暂留现象,所以我们感觉到的是连续的活动景像。

  ⑷电视信号的接收

  在电视接收端,天线收到电磁波后产生感应电流,经过调谐、解调等处理,将得到的图像信号送到显像管(图18-16),还原成景物的像。显像管里的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也在荧光屏上扫描,扫描的方式和步调与摄像管的扫描同步。同时,显像管电子枪发射电子束的强弱受图像信号的控制,这样在荧光屏上便出现了与摄像屏上相同的像。电视机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除了载有图像信号外,还有伴音信号。伴音信号经解调取出后送到扬 声器。

  电视技术还广泛应用在工业、交通、文化教育、国防和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

  现代化的办公室常常用到传真机。电视传递的是活动的图像,而传真传递的是静止的图像,如图表、书信、照片等。传真的原理和电视相似,也是把图像逐点变成电信号,然后通过电话线或其他途经传送出去。

  介绍:数字电视和等离子电视

  数字电视是电视数字化和网络化后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的模拟电视,它可以同时传输和接收多路视频信号和其他数字化信息,同时令信息数字化存储以便观众随时调用。其图像水*清晰度达到1200线以上,声音质量也非常高。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的优点体现在:第一,提高了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可以在一个标准有线电视模拟频道中传输4—10套电视节目。第二,提高电视信号的传输和接收质量,可以保证用户接收到和前端播出效果基本相同的电视信号。第三,可以提供数据广播。第四,逐步改变观众 传统的收视*惯,由被动收看到准视频点播(NVOD)收看,以至下一步的收看真正的视频点播(VOD)。频率资源的增加有利于节目数量的增加和频道的专业化,可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要。我国将在20xx年全面推进数字高清晰度电视,20xx年基本实现数字化,20xx年停止模拟信号的播出。观众家里只要能够收看有线电视,那么,再接上一个机顶盒就可以收看丰富多彩的数字电视了。

  等离子电视(PDM——Plasma Display Monitor的简称): 等离子(PDP)是指通过在两张薄玻璃板之间充填混合气体,施加电压使之产生离子气体,然后使等离子气体放电并与基板中的荧光体发生反应,从而产生彩色影像的电视产品。它以等离子管作为发光 元件, 大量的等离子管排列在一起构成屏幕,每个等离子对应的每个小室内都充有氖氙气体,在等离子管电极间加上高压后,封在两层玻璃之间的等离子管小室中的气体会产生紫外光,并激发*板显示屏 上的红绿蓝三基色荧光粉发出可见光。每个等离子管作为一个像素,由这些像素的明暗和颜色变化组合使之产生各种灰度和色彩的图像,类似显像管发光。等离子电视又被称做“壁挂式电视”,不受磁力和磁场影响,具有机身纤薄、重量轻、屏幕大、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亮度高、失真度小、视觉感受舒适、节省空间等优点。目前,常见的 等离子电视有42、52、60寸。

  (2)雷达

  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测定物**置的无线电设备。

  电磁波如果遇到尺寸明显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就要发生反射,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能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微波。

  雷达的天线可以转动。它向一定的方向发射不连续的无线电波(叫做脉冲)。每次发射的时间不超过1ms,两次发射的时间间隔约为这个时间的100倍。这样,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后返回时,可以在这个时间间隔内被天线接收。测出从发射无线电波到收到反射波的时间,就可以求得障碍物的距离,再根据发射电波的方向和仰角,便能确定障碍物的位置了。

  实际上,障碍物的距离等情况是由雷达的指示器直接显示出来的。当雷达向目标发射无线电波时,在指示器的荧光屏上呈现一个尖形脉冲;在收到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时,在荧光屏上呈现第二个尖形脉冲,如图所示。根据两个脉冲的间隔可以直接从荧光屏上的刻度读出障碍物的距离.现代雷达往往和计算机相连,直接对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雷达可以探测飞机、舰艇、导弹等军事目标,还可以用来为飞机、船只导航。在天文学上可以用雷达研究飞*地球的小行星、慧星等天体,气象台则用雷达探测台风、雷雨云。

  2、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大小的顺序排列成谱,叫电磁波谱。按波长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依次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例1】 某防空雷达发射的电磁 波频率为f=3×103MHZ,屏幕上尖形波显示,从发射到接受经历时间Δt=0.4ms,那么被监视的目标到雷达的距离为______km。该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为______m。

  解:由s= cΔt=1.2×105m=120km。这是电磁波往返的路程,所以目标到雷达的距离为60km。由c= fλ可得λ= 0.1m

  【例2】 一台收音机,把它的调谐电路中的可变电容器的动片从完全旋入到完全旋出,仍然收不到某一较高频率的电台信号。要想收到该电台信号,应该______(增大还是减小)电感线圈的匝数。

  解:调谐电路的频率和被接受电台的频率相同时,发生电谐振,才能收到电台信号。由公式 可知,L、C越小,f越大。当调节C达不到目的时,肯定是L太大,所以应减小L,因此要减小匝数。

电磁波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一节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波速=波长×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108米>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电磁波教案3

  教学目标

  1. 掌握波速的公式c= 。

  2. 知道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

  3. 通过身边的案例感受物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4. 通过对各个波段电磁波的了解,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5. 寻找地外文明,开拓学生视野。进行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波速的公式c=

  难点:

  各波段电磁波的特性及其应用,世界观教育。

  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展示、讲解、讨论、练*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

  1、 引入:

  复*回顾----1、电磁场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电磁波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电磁波?进入本节课程的学*。

  2、新课讲解: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波长,频率,波速概念的讲解。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波速的公式。

  二、电磁波谱

  ⑴、由图片引入,讲解其定义和其成分。另外还要讲解图片中的波长和频率特点。

  ⑵、分别讲解每个波段的波长,特性和应用(主要结合图片来讲解)。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由微波炉加热食物来说明。最后得出结论:电磁波具有能量,电磁波是一种物质。

  四、太阳辐射

  结合课本图片来说明阳光中的成分和能量分布。

  五、寻找地外文明

  主要介绍SETI计划,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寻找外星人的利弊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布置作业:创新课时训练P51----P52

  板书设计:

  电磁波谱

  一、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峰、波谷:

  波长:

  频率:

  波速:c=

  二、电磁波谱

  三、电磁波谱的能量

  四、太阳辐射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2)

——物理电磁波教案通用五篇

  物理电磁波教案 1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个基本观点: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2.知道电磁场在空间传播形成电磁波以及电磁波的特点。

  3.知道赫兹实验及其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电磁波发现过程的了解,认识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教学难点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教学方法

  演示推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用具:

  学生电源一台,电磁铁一块,多匝线圈、灯座、小灯泡各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神舟六号”上天后,怎样与地面上的人联系呢?

  生:无线电波。

  师:无线电广播、电视、人造卫星、导弹、宇宙飞船等,传递信息和跟地面的联系都要利用电磁波。现代社会的各个部门,几乎都离不开“电磁波”, “电磁波”就是现代文明的神经中枢。

  那么,电磁波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的?它有什么性质?怎样利用它传递信号?这一章就要讨论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从电磁波的发现开始学*。

  (二)进行新课

  1.伟大的预言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麦克斯韦的生*简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麦克斯韦(James Clark Mexwell,1831~1879)是英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1831年6月13日生于英国爱丁堡。他的父亲是一个科学家,他从小就受到科学的熏陶,15岁时向英国皇家学会递交数学论文,发表在《爱丁堡皇家学会学报》上,第一次显露出他出众的.才华。1847年,考入爱丁堡大学学*数学和物理学。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1854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856~1865年,他先后在阿丁见大学和伦敦皇家学院任教。1871年,麦克斯韦任剑桥物理实验室主任,1874年,他主持建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竣工,任该实验室首任主任。1879年11月5日,麦克斯韦在剑桥逝世。

  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理论方面的工作深受法拉第的影响.他信服法拉第的思想,决心为法拉第的场的概念提供数学方法的基础。尤其是他在伦敦皇家学院任教期间,有机会拜访了法拉第以后,更加强了他的这种信念.年轻的麦克斯韦以他卓越的数学才能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法拉第的直观形象的电磁场理论加以高度概括,并总结了当时电磁学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电磁场方程,确立了电磁场理论。

  师:我们现在粗略地介绍一下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 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演示实验

  装置如图所示,当穿过螺线管的磁场随时间变化时,上面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引起感应电流使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小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学生回答]由于交变电流产生的磁场在不断变化,所以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变化,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形成感应电流,小灯泡发光。

  [继续提问]电路(线圈)中的电荷为什么能够定向移动呢?

  [学生回答]受电场力。

  [教师总结]麦克斯韦认为变化的磁场在空间产生电场。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就是在这个电场的作用下做定向运动,产生了感应电流。

  [讨论]

  (1)如果用不导电的塑料线绕制线圈,线圈中还有电流、电场吗?

  (2)如果线圈不存在,线圈所在处的空间还有电场吗?

  麦克斯韦认为线圈只不过用来显示电场的存在,线圈不存在时,变化的磁场同样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跟闭合电路是否存在无关(如图甲、乙所示)。

  我们可以很自然的提出一个假设: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

  说明:在变化的磁场中所产生的电场的电场线是闭合的;而静电场中的电场线是不闭合的。

  ● 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

  师:麦克斯韦根据电现象与磁现象的相似性和变化的磁场能产生电场的现象,提出了另一个大胆的假设:变化的电场也能产生磁场。

  教师点拨:这个假设没有直接的实验做基础,它出于对自然规律的洞察力,是很大胆的,但却更有创造力。

  师:根据这两个基本论点,麦克斯韦推断:如果在空间某区域中有周期性变化的电场,那么,它就在空间产生周期性变化的磁场,这个变化的磁场又在它周围空间产生新的周期性变化的电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是相互联系着的,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就是电磁场。

  2.电磁波

  师: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电磁场在空中的传播会形成什么?

  生:电磁场在空中传播形成电磁波。

  师:机械波有横波和纵波之分,且能够传递能量;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靠介质传播,波速v=λf。

  类比机械波的特点,学生讨论电磁波具有的特点。

  师生共同得到电磁波的特点:

  (1)电磁波中的电场和磁场互相垂直,并且都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光是一种电磁波。在前面学*的光的偏振现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上图所示。

  (2)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向周围空间传播电磁能,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

  (3)三个特征量的关系:v=λf。在真空中v=3.0x108 m/s。

  师: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足以根牛顿力学体系相媲美,它是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3.赫兹的电火花

  师: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还只是一个预言。还有待于科学实验的证明。是赫兹把这个天才的预言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真理。

  (引导学生教材,了解赫兹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探索历程)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赫兹的生*简介(见附录),激发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物理情感教育。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主要学*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主要内容。知道了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两大支柱: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还知道了变化的电场和磁场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场,即电磁场。电磁场由发生区域向远处的传播形成电磁波。电磁波中的电场与磁场相互垂直,且二者均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即电磁波是横波。

  课余作业

  完成P79“问题与练*”的题目。

  物理电磁波教案 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周围空间会有电磁波向外传播,借助于电磁波可以传输信号。

  2.使学生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初步概念,能记住波长和频率的关系,能记住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粗棉绳一根(用5根粗棉线搓在一起构成)、金属锉刀一把、电池、导线、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画有收音机刻度板的小黑板。

  课前要求有条件的学生自带一个小半导体收音机。

  (三)教学过程

  1.电磁波

  用类此推理的方法,由机械波引出电磁波。

  我们把导体中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的波叫做电磁波(板书)。

  无线电通信正是利用电磁波来传输信号的。

  2.电磁波的频率

  就水面波来说,振源(木杆)每上下振动一次,水面上就出现一个波峰(凸起部分)和一个波谷(凹下部分)。在1秒钟内木杆振动的次数越多(即振动越快),水面上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也越多。

  我们再观察一下绳上形成的波。

  演示用手捏住竖直下垂绳子的上端,沿水*向左右先后做快慢不同的振动,可以看到,当振动较快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多;当振动较慢时,从绳子上端每秒钟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较少。

  在以上情况下(指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1秒内出现的波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名称叫赫兹(Hz),简称赫,常用频率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1千赫=103赫

  1兆赫=106赫

  跟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类似,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电磁波的频率由电路中每秒电流变化的次数(或说每秒种电流振荡的次数)决定。

  3.电磁波的波长

  像前面那样,再做一次用绳子形成波的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当改变振动的快慢时,不但波的频率发生改变,而且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也不相同。

  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

  由上面的演示还可看出,手捏住绳第一次振动出现一个波峰,第二次振动又出现一个波峰,而此时第一个波峰已向下传播了一段距离,这个距离恰好是一个波长。因此,也可以说波长等于每振动一次波峰沿波的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波长的单位是米。

  电磁波也有自己的波长,电磁波的波长表示电磁波每振动(或说振荡)一次传播的距离。

  4.波长、频率、波速三者间的关系

  波速表示波传播的快慢,由教材上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可以知道:

  波速=波长x频率

  对电磁波来说,同样有

  波速=波长x频率

  电磁波的波速和光速相同,在空气或真空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30万千米,记为3x108米/秒。在空气或真空中,各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速是相同的,所以,频率越高的电磁波,它的波长就越短。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电磁波(无线电波)波段划分表。

  5.布置作业

  课外观察一台多波段收音机的选台指示盘,注意看各波段都在哪些频率范围和波长范围?把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相乘,看看是不是等于光速?

  (四)设想、体会

  电磁波一节的教案,以演示为基础,有意识地突出振动和波的形成的关系。通过观察分析水波和绳上形成的波,让学生初步了解波的频率和波长的物理意义,再运用类比方法引出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以及波速、波长、频率三者间的关系,并注意引导学生初步建立在空气或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与光速相同的观念。

  物理电磁波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无线电波的波长范围。

  2.了解无线电波的发射过程和调制的简单概念。

  3.了解调谐、检波及无线电波接收的基本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总结了解无线电波的基本应用,了解现代技术的应用方法,学会基本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无线电波应用原理的基本认识感悟科学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端正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对本节基本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调谐的理解,无线电波发射与接收过程。

  【教学方法】

  演示推理法和分析类比法

  【教学用具】

  信号源,示波器,收音机,录音机,调频发射机,计算机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磁波对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无线电通信以及航空、航天中的自动控制和通信联系,都离不开电磁波.在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叫做无线电波,那么无线电波是怎样发射和接收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二)进行新课

  1.无线电波的发射

  师:请同学们讨论,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能否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学生讨论。

  生:在普通LC振荡电路中,电场主要集中在电容器的极板之间,磁场主要集中在线圈内部。在电磁振荡过程中,电场能和磁场能的相互转化主要是在电路内部完成的,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少。不能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有效地发射电磁波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师生总结:要有效地向外发射电磁波,振荡电路要满足如下条件:

  (1)要有足够高的振荡频率。

  (2)振荡电路的电场和磁场必须分散到尽可能大的空间,才能有效地把电磁场的能量传播出去。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改造普通的LC振荡电路,才能使它能够有效地发射电磁波?

  师生一起讨论后,引出开放电路的概念。将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就可以有效地把电磁波发射出去。

  如图所示,是由闭合电路变成开放电路的示意图。

  师:无线电波是由开放电路发射出去的。

  讲解:在实际应用中常把开放电路的下端跟地连接。跟地连接的导线叫做地线。线圈上部接到比较高的导线上,这条导线叫做天线。天线和地线形成了一个敞开的电容器,电磁波就是由这样的开放电路发射出去的。电视发射塔要建得很高,是为了使电磁波发射得较远。实际发射无线电波的装置中还需在开放电路旁加一个振荡器电路与之耦合,如图所示。

  振荡器电路产生的高频率振荡电流通过L2与L1的互感作用,使L1也产生同频率的振荡电流,振荡电流在开放电路中激发出无线电波,向四周发射.

  师:发射电磁波是为了利用它传递某种信号。例如无线电报传递的是电码符号,无线电广播传递的是声音,电视广播传递的不仅有声音,还有图像。这就要求发射的电磁波随信号而改变。电磁波是怎样传递这些信号的呢?

  讲解:在电磁波发射技术中,如果把这种电信号“加”到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上,那么,载有信号的高频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磁波就载着要传送的信号一起发射出去。把要传递的信号“加”到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上,使电磁波随各种信号而改变的技术叫做调制。

  进行调制的装置叫做调制器。要传递的电信号叫做调制信号。

  使高频振荡电流的振幅随调制信号而改变叫做调幅(AM)。

  使高频振荡电流的频率随调制信号而改变叫做调频(FM)。

  右图是调幅装置的示意图.接在振荡器和线圈之间的话筒就是一个最简单的调制器,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振动使话筒里的碳粒发生时松时紧的变化,它的电阻也发生时大时小的变化。所以,虽然振荡器产生的是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但是线圈通过的却是随声音而改变的高频调幅电流.由于线圈的互感作用,从开放电路中发射的也是这种高频调幅电流。这种电磁波叫调幅波。(多媒体演示:调幅波)

  (用示波器观察调幅波形)

  2.无线电波的接收

  师:处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导体,会产生感应电流,导作中感应电流的频率与激起它的电磁波频率相同,因此,利用放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导体,就可以接收到电磁波,这样的导体就是接收天线。

  在无线电技术中,用天线和地线组成的接收电路来接收电磁波。

  讲解: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无线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种无线电通讯设备,它们不断地向空中发射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强弱不等地弥漫在我们周围。如果不加选择地把它们都接收下来,那必然是信号一片混乱,分辨不清,达不到我们传递信息的目的。所以,接收电磁波时,首先要从诸多的电磁波中把我们需要的选出来,通常叫做选台。这就要设法使我们需要的电磁波在接收天线中激起的感应电流最强。在无线电技术里,是利用电谐振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当接收电路的固有频率跟接收到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时,接收电路中产生的振荡电流最强。这种现象叫做电谐振,相当于机械振动中的共振。

  (用示波器观察电谐振波形)

  师:接收电路产生电谐振的过程叫做调谐,能够调谐的接收电路叫做调谐电路。

  如图是收音机的调谐电路。调节可变电容器的电容来改变调谐电路的频率,使它跟要接收的电台发出的电磁波的频率相同,这个频率的电磁波在调谐电路里激起较强的感应电流,这样就选出了这个电台。(演示调谐过程)

  讲解:收音机接收的经过调制的高频振荡电流(对应图讲解),这种电流通过收音机的耳机或扬声器,并不能使它们振动而发声,为什么呢,假定某一个半周期电流的作用是使振动片向某个方向运动,下一个半周期电流就以几乎同样大的作用使振动片向反方向运动.高频电流的周期非常短,半周期更短,而振动片的惯性相当大,所以在振动片还没有来得及在电流的作用下向某个方向运动的时候,就立刻有一个几乎同样大的作用要使它向反方向运动,结果振动片实际上不发生振动.要听到声音,必须从高频振荡电流中“检”出声音信号,使扬声器(或耳机)中的动片随声音信号振动。

  从接收到的高频振荡电流中“检”出所携带的调制信号过程,叫做检波。检波是调制的逆过程,因此也叫解调。由于调制的方法不同,检波的方法也不同。检波之后的信号再经过放大、重现,我们就可以听到或看到了。

  下面介绍收音机中对调幅波的检波。

  右图是晶体二极管的检波电路,是利用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进行检波的。调谐电路中产生的是经过调幅的高频振荡电流,L1和L2绕在同一磁棒上,由于互感作用,在L2上产生的是高频交变电压.由于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通过它的是单向脉动电流,这个单向脉动电流既有高频成分,又有低频的声音信号,高频成分基本从电容器C(复*旁路电容器)通过,剩下的音频电流通过耳机发声。(用示波器观察检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晶体二极管收音机的电路图.这种收音机声音很小,只能用开机收听本地电台.为了提高收音机的接收性能,需要用放大器把微弱的信号放大.图示是加有放大器的收音机方框图.由天线和调谐电路接收到的高频调幅电流,先通过放大器进行高频放大,然后进行检波和低频放大,放大后的音频电流输送到喇叭,使它们发出声音。

  下面我们通过调幅和调频两种方式,来看看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的全过程。

  (1)调幅发射和接收。(实验演示)

  (2)调频发射和接收。(实验演示)

  比喻:

  高频电流→火车 音频电流→货物

  调制→发射→传播→调谐→解调

  装货→出站→运行→进站→卸货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无线电波的分段。(投影)

  波段 波长 频率 传播方式 主要用途

  长波 30 000 m~3 000 m 10 kHz~100 kHz 地波 超远程无线通讯和导航

  中波 3 000 m~200 m 100 kHz~1 500 kHz 地波和天波 调幅无线电广播、电报、通信

  中短波 200 m~50 m 1500 kHz~6 000 kHz

  短波 50 m~10 m 6MHz~30 MHz 天波

  微波 米波 10 m~1 m 30MHz~300MHz *似直线传播 调频无线电广播、电视、导航

  分米波 1 m~0.1 m 300 MHz~3 000 MHz 直线传播 电视、雷达、导航

  厘米波 10 cm~1 cm 3 000 MHz~30 000 MHz

  毫米波 10 mm~1 mm 30000MHz~300 000 MHz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主要学*了以下内容

  1.电磁波的产生和发射条件。

  2.开放电路的结构和特点。

  3.电磁波的发射过程和接收过程

  (四)课余作业

  完成P92“问题与练*”中的题目。阅读P91“科学足迹”。

  预*下一节: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

  物理电磁波教案 4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一节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波速=波长×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108米>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物理电磁波教案 5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频率、波长的概念。

  2.记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二)教具

  水,水槽,水木棍,麻绳,电池,半导体收音机,钢锉,导线。

  (三)教学过程

  1.复*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声音(如语言、音乐等)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如家长的教诲、教师的授课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帮助我们了解世界。

  通过我们在初中二年级学*过的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声音通常是靠空气传的;声波在空气中的传速度大约是340米/秒。

  在前面我们还学*过电话,电话的话筒能把声音振动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电流流经听筒,听筒又能把它转化为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2.引入新课

  飞机上的飞行员与地面指挥员的对话不用电线;我们每天听收音机或看电视,也没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可见,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电信号的,我们称作“无线电通信”。那么,无线电通信是怎样传输信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简单知识。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一节电磁波>

  (1)演示实验

  ①手持小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使同学们看到,水面上有一圈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了水波。

  ②音叉(或其他发声体)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总结以上实验(和其他事例)得出结论:

  板书:<波是自然界普通存在的现象>

  (2)电磁波

  板书:<当导体中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

  电磁波看不到,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间接观察它的存在。

  演示课本上图13—2的实验,实验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后的两个自然段,再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②举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类似的现象。

  教师归纳小结,讲解电磁波的初步知识,并说明间接观察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如借助小磁针可以间接地研究磁场)。

  (3)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

  讲解课本图13—3水波在1秒内传播的波形图,结合小木棍振动时产生水波的演示实验说明:

  ①波峰与波谷的概念;

  ②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水波的频率;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简称赫。常用的频率单位是千赫和兆赫。

  板书:<1千赫=103赫,1兆赫=106赫>

  ③波长与波速的概念;

  ④分析得出: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板书:<波速=波长×频率>

  类似于水波,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和波长,也同样可以用波形图来描述,讲解课本图13—4频率不同的电磁波的波形图。需要说明以下二点:

  ①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产生电磁波的振荡电流的频率。

  ②电磁波频率、波长与波速的关系。

  板书:<对电磁波同样有波速=波长×频率>

  电磁波在空间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板书:<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是3×108米>

  注意:不同频率(或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传播速度都相同,所以频率较大的电磁波,波长较短。

  例: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采用20.009兆赫和19.995兆赫的频率发送无线电信号,这两种频率的电磁波的`波长各是多少?(光速为2.9979×108米/秒)

  (答案:波长分别为14.983米和14.993米)

  由于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各不相同,所以在我们周围空间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电磁波。按照课本上的图表,介绍无线电通信所用的电磁波(也叫无线电波)的几个波段。

  4.小结(略)

  5.想想议议:教师演示并提出问题。

  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调到一个没有电台的地方,使收音机收不到电台的广播。然后开大音量,让收音机靠*220伏特的交流电线,从收音机会听到“杂音”。这是为什么?

  6.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无线电波的传播途径。

  (2)阅读本节教材。

  (四)说明

  1.本节内容知识多,范围广,要注意掌握教学要求,使初中学生常识性了解电磁波的有关知识,如波长、频率、波速等。有些知识只宜点到为止,不能求深求全。

  2.用“类比”水波的办法通俗讲解波的形成和波长、频率、波速的概念;用半导体、钢锉、电池、导线演示电磁波的存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三册。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3)

——初中物理教案6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热值概念。知道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热值的表示法和常见燃料的热值,能利用热值表进行有关燃料放热的简单计算。

  2、了解热机效率。知道热机工作时燃料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样提高热机效率以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意义所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分组交流合作,了解热机效率及热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热机的利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并能够简述热机使用产生的排放物

  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培养自觉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燃料的热值、热机效率以及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

  热机效率的理解和环境保护。

  课前准备

  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打火机中装有)等燃料样本,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进行有关环境污染方面的社会调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无论是烧菜做饭,还是奔驰的汽车与火车,乃至直入苍穹的火箭等都离不开燃料。即从原始人类学会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们使用的能量绝大部分还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得的。那么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来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烧对环境会造成那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二、新课教学

  1、课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气烧饭、锅炉中煤炭燃烧、内燃机车、飞机、轮船等,引出常见的燃料。

  2、设疑:常见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烧时都会释放能量,但它们释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来表示它们这种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与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燃料燃烧释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师引导:必须保证哪些量相同才能进行比较?(燃料的质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烧)。

  (一)燃料的热值

  燃料的热值:把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热值单位是J/m3。

  注意,质量必须是单位质量1千克,必须完全燃烧。

  强调:热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种类有关,与质量和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学生查热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气热值的物理意义。

  由热值的定义我们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1.2×107J的热量;

  那么质量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烧释放出多少J的热量,怎么计算?

  m﹒q

  由此得出热值的计算公式:Q=mq 。

  思考:气体燃料通常不用质量而用体积,因此计算气体燃料放热时,公式应该写成 Q=qV

  例:计算4kg柴油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1.32×108 J。

  估算练*:在图12-26所示的情况下,所需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

  交流与讨论:在图12-26中,实际需要的干木柴、烟煤和汽油的质量大大超过计算得出的数值,这是为什么?

  (二)热机效率

  实际上热机工作时,并不能将燃料所蕴藏的化学能全部用来对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过程中损耗掉了。

  课件展示:教材图12-27“热机燃料燃烧能量走向示意图”。

  由图可知,真正能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部分。

  热机效率:热机转变为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的比值称为热机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总×100%)。

  过渡语: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们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热机的效率。

  自学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与讨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热机的效率?

  归纳:主要途径是减少热机各种能量损失。

  具体措施:(1)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煤粉、鼓风)

  (2)减小机械摩擦(选用优良润滑油)

  (3)尽量简化机械传动部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

  5、课件展示:各种热机的效率

  思考:热机的效率能否达到100%?为什么?

  (三)环境保护

  热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污染,如噪声污染、废气污染等。

  课件展示:燃料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关图片和生活场景。

  交流与讨论:通过上面的展示,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环境谈一谈:燃料燃烧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归纳:(1)燃料燃烧排放的烟尘,使空气混浊,影响动植物生长。

  (2)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如过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CO能造成“煤气中毒”,让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庄稼,破坏生态*衡,还会腐蚀建筑物……

  阅读: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信息窗内容,进行环保总动员。

  三、课堂小结:

  1、热值:①概念:②单位;③公式:④计算:

  2、热机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具体措施:

  3、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练*

  1、液化气的热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义是 ,完全燃烧5 m3 的液化气可以产生 J的热量。

  2、火箭常用液态氢气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关于热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燃料不燃烧,其热值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烧其热值要变小。

  C、.燃料的热值与燃烧情况和质量无关,只与燃料种类有关。

  D、 燃料燃烧时放出热量多的其热值就大。

  4、一个含0.6 kg无烟煤的蜂窝煤,能烧开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饭、烧开水、洗澡用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是9kg,从20℃到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效率是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5、要提高热机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尽量减少废气带走的热量。

  B、尽量保持机械部件之间有良好的润滑。

  C、尽量减少曲轴传递给飞轮的机械能。

  D、尽量减少散热损失。

  6、煤和石油在燃烧时生成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粉尘和一氧化碳,这些 和 排放到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

  7、用煤炭烧开水,水实际吸收的热量远远小于依照热值计算的热量,为什么?

  作业设计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 )

  板书设计

  第四节 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

  一、燃料的热值。

  热值:1千克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

  (1)符号:q

  (2)单位:焦/千克。(J/kg)。或气体燃料的热值:J/m3

  (3)热值的物理意义:

  (1) 公式: Q=mq或q=Q/m

  二、热机效率。

  三、环境保护。

  第一节,《认识静电》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 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课堂因实验而精彩,由于实验的成功,学生对于这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如果天气不够干燥,课就很难上好

  二、理解物体带电的本质时,教师反复强调:质子数目偏多,或电子数目偏多。对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巩固练*中的几个题也选得比较好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

  第二节,《探究静电力》教学反思

  一、关于点电荷,不宜讲得太多,知道这几个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带电体就可看成点电荷,也不是很大的带电体就不可看成点电荷,一个带电体能否看成点电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是否可以忽略不计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第三节,《电场强度》教学反思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试探电荷就好比是温度表,这点的温度是40度,用温度表测量,温度为40度,不用温度表测量,它还是40度。用这个表量得是40度,那个表量也是40度。场源电荷产生的电场也是这样,这点的场强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不用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用小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是这个值,用大点的试探电荷来试探,它也是这个值,与试探电荷完全无关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1

  质量比 1 :8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2)结论: 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 ,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的意识。)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xx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能量知识,前面学*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4)

——物理实验报告 (菁选6篇)

  一、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时间:

  探究预备:

  1。不一样,质量大的水时间长

  2。不相同,物质种类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不同。培养实验能力。

  提出问题: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吗

  猜想与假设:不同

  探究方案与实验设计:

  1、相同质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

  2、设计表格,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3、整理器材,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器材: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烧杯、温度计、水、食用油

  资料或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论证: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评估与交流:

  1、水的比热容较大,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较多的热量,白天把水放出去,土地吸收相同热量,比热容小升高温度较快。

  2、新疆地区沙石比较多,比热容小,吸收(放出)相同热量,升高(降低)的温度较多,温差比较大。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现象,找出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纸板、水、秒表。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器材。在烧杯中加入30ml的水。

  2、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当水沸腾,即水温接*90℃时,每隔0.5min在表格中记录温度计的'示数T,记录10次数据。

  3、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冷却后再整理器材。

  5、以温度T为横坐标,时间t为纵坐标,在下图中的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绘制成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6、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及其图像,归纳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课题: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面镜,因而证明*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面镜垂直且*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面镜走*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静的水面其实也是*面镜、等等。

  探究课题:探究*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面镜,因而证明*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5)

——物理教学随笔 (菁选6篇)

  初中物理自从教材用苏教版新课程以来,本人在教学中收获和感受很多,苏教版初中物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理念。科学探究过程贯穿着初中物理课程的始终,物理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段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来收集证据,评价证据是否支持猜想和假设,得出结论或提出的问题,交流与合作。这些步骤对于我们学*物理、学好物理是必需的。下面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运用和理解。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国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举两例进行剖析。例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那么就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那么,如何控制不变呢?方法就是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那么,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呢?方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此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除了上面举的二例之外,还有许多。例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用这种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要重视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研究中,将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这一逻辑推理方法就叫做物理类比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初中学生运用类比法可以把陌生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效率。类比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很多的,例如:在电压一节的教学时,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所以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比法的学*,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再例如:初中物理新课程学*中,我们可以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

  三、新课程改革要重视比较法的学*和应用。

  所谓比较法就是指通过事物间相同的特征或相异特性的比较,去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区别。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可比性。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我们在学*新概念等方面加深理解,可以帮助在学*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加以巩固、对比,避免错误的发生。例如:晶体与非昌体的比较,蒸发与沸腾的比较,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比较,*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凸透镜与凹透镜的比较,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折射规律的比较,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比较,压力和重力的比较,质量和重量的比较,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比较,串联电路特点与关联电路特点的比较,汽油机与柴油的比较,交直流发电机与交直流电动机结构及工作原理的比较,伏安法测电阻与伏安法测功率的比较……等等。在学*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比较,能够迅速、顺利地做出正确的分析和简答,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新课程改革还要重视其它学*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例如运用等效替代法在解决长度特殊测量“化曲为直法”的应用以及在解决9年级物理上册P88活动1: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地测量电器的电阻……等等。例如运用推理法解决牛顿第一定律、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结论等等……。再例如运用推导法,根据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等等。

  总之,我认为初中物理学*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重视学*方法的研究,特别注重探究实验的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方法是学*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学会探究,养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牵涉的面广,影响的因素不定,作为教师我认为应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把自己在教学过程想到的、看到的好的方法,经验及时写下来,用于改进今后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初中物理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成功,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在“导体的电阻”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也体会到了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压强的定义时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速度、功率和密度的定义,接着让他们与压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压强、速度、、功率和密度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物理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方法,学*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成绩。

  以上是我*几年物理教学工作心得,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和总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一、培养学生的学*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我通过实践,我有几点体会:

  (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

  1、指导学生如何预*新章节。预*是学*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本上。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再者,将预*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最后,做一下预*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铅笔写)

  2 、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启发。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

  通过这次物理培训学*,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作如下总结。

  一、让学生懂得做好笔记的重要性。

  现在所使用的教材,内容是经过浓缩的,可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学*“精华”,还得把内容讲细,讲完整,要补充很多知识,所以让学生做好笔记,把各知识点进行完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有了笔记,对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也相当重要,否则,学生连一些基本的题目都没法解答。

  二、牢记基础知识

  有人说物理是理科中最简单的一个学科,可我认为物理是理科,却又像文科,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密度公式、浮力公式、吸热公式等。还有很多概念、定义、规律、原理等,这些知识在上新课的时候,逐渐向学生介绍,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读、写,让学生记。

  三、合理选择教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光凭自己的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上课一听就明白,课后却糊涂,做练*题时,心中没有一点底,也有人反映说每节课的内容多,上得有些快。可我一想,我上得也不是很快,属于正常的教学进度。问题出在哪儿呢?后来,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只是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没有及时复*,该记的没有记住,知识没有得到巩固,于是问题越堆越多,学生觉得记不了,更不要说综合运用了,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感到要学好物理好难。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学时,加强趣味性和新旧内容的联系,以旧引新,讲新复旧。

  2、用综合对比法,对知识进行总结,融会贯通,揭示规律。

  3、针对他们的畏难情绪、怕苦怕累,怕付出了又没有收获的心理。我专门安排时间,让他们记忆,复*某部分的知识,然后找一些相关的题目进行练*,结果多数学生能很快完成那些题目。这样的结果让他们感觉到,物理还是可以学好的。

  4、在教学中不要拼命赶进度,否则会造成学生“消化不良”。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而对学好物理失去信心。在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跟教材讲课,重视基础知识,不讲难题、偏题。教法上争取步步到位,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测验都注意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让大部分学生踮一踮脚就能摘到桃子,充分让学生感到学好物理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

  四、对两类题的教学探讨。

  简答题和综合实验题,是很多学生感到很难的两类题,包括一部分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也属于这种情况,在历次的考试中,丢分严重。对于简答题,有一部分学生是无从下手,不知道用哪些物理知识来解释;成绩好一点的知道解答题目所要用到的知识原理,可也是表达不清楚,写了一大篇却没有说到点子上。所以在这类题上,我们还要多下功夫,找一些题多让学生练*。让他们弄明白,题目的意思,该用什么知识原理进行解答,怎样描述得准确、完整。

  综合实验题文字多,信息新、阅读量大、隐蔽性强,学生一见就怕,为了答好综合实验题,应该做到:

  1、务实基础、联系实际、训练多变,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2、重视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审题,通过阅读,能对题中的一些信息进行摘取,重组和加工,找出实验目的、已知条件、有关数据、相关信息等。

  五、认真抓做好期末复*,争取考出好成绩。

  期末复*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每个阶段,都做到心中有数。复*的练*题,测验题都要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对稍差一些的学生,布置一些难度较低的题,争取提高会考的合格率,在复*过程中,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复*重点。

  物理是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学生表现出较浓厚的学*兴趣,但在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学*方法上似乎有些茫然不知所从。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关注不到位。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新课标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对新课标的这两点要求认识不够,弱化了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培养。

  2、有时课上讲得太多,学生练*得太少,没有把握好校正时机,基础知识夯实得不牢固。

  3、实验探究训练不够。对学生课外小实验利用不好,以致学生对实验观察、动手、分析、归纳、概括、探究能力比较缺失。教学中我对实验中相关现象、规律、问题都进行了引导分析、详细讲解,而且也进行了与考题类似的练*。可是考试结果看来答对率仍不高,只有50%。由此反映,教师“填鸭式”教学远不如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现象中归纳、概括规律的探究式学*效果,而且单纯的演示、填鸭式讲解、机械化训练也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今后,我将从以下方面来改进教学:

  1、对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效率下降的现象。

  2、向扎实有效课堂努力。力求多种教学模式并用,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小组合作、自主学*等有效的学*形式。

  3、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物理的能力。

  4、注重实验探究教学与训练。训练贯穿教学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本人任教初二物理,在过去的教学中,只是单纯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愿望和学*方式的注重。自使用新教材后,我们普遍感到压力,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的精神就是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教学和学*中**出来,给他们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新课程的要求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以前教材中偏难,偏旧,没用的东西不少,而现在有用的有价值,有用的内容多了,并且在教学中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

  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树立学*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整个45分钟的课堂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面镜提出了许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面镜?课堂上说实话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以为学生只能描述如何探究自己的猜想,没想到有一名学生并不满足于口头表述,说:“老师我想边做边表述,行吗?”我赶紧让他上台表述,全班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之后还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我先将两只手电筒放在等距离的地方,看看像是否在我猜想的那个位置。”(逆向思维!太好了!)场面令我感动。实验结论的描述时,也有同学大胆质疑:我找到像的位置了,可是为什么像总会更高或更低些?我动一动玻璃板后,有时又能用不亮的'手电筒接到像呢?这位同学对实验的评估,我在自制教具时并没有考虑垂直问题(因为玻璃板事先有要求做成垂直支架),这一来倒在课堂上让学生给解决了,这让我深信:学生的细致可以超出教师!

  3、思教学之过: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6)

——物理读书笔记 (菁选6篇)

  读了雷洪、王伟庆主编得《新课程理念下得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得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得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得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得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得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得主人,使学生得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得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得学*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得学,要充分相信学生得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得引导学生自觉得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得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得步伐,做新课程改革得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向传统得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得转变和教师角色得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正确关系,树立“为人得可持续发展而教”得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得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得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得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得全新观念下,教师得职责不再是单一得,而应是综合得、多元化得。

  二、终身学*,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得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得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得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得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得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得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得发展,物理研究得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得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得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得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得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人类社会丰富得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得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得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得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得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得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得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得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得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得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得知识结构,将终身学*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得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得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得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得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得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得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得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得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得全部,学生得学*目得、兴趣、意志、态度、*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得动力系统,对学生得学*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得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得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得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得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得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得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得质疑*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得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得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

  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物理课程教育得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得国家对公民素质得基本要求。学*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学*活动。

  物理科学得学*就是这样一个能动得学*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得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得问题,学*怎样清晰得交流并建立起批判得、逻辑得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得物理课程学*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得价值,物理课程评价得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得目得与功能

  (一)目得:

  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得探索者和学*者,一个训练有素得思考者。

  (二)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得诊断性功能对教师得教学、学生得学*具有强烈得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得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得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得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得教学活动更接*学生得实际情况。同时评价得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得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得学生按照适合自己得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得*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得人才,公*合理得选拔得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得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得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得差异,不同得学*基础、不同得学*能力,不同得学*成效是客观存在得。既然学生得学*存在如此多得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得物理学*给予公正得、实事求是得评判是完全必要得,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活动得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得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得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按照课程改革得要求健康发展。

  读了雷洪、王伟庆主编得《新课程理念下得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得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得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中这种被动得学*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得学*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得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得主人,使学生得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得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得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得学*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得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得学,要充分相信学生得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得引导学生自觉得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得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得步伐,做新课程改革得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得要求,向传统得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得转变和教师角色得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得正确关系,树立“为人得可持续发展而教”得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得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得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得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得全新观念下,教师得职责不再是单一得,而应是综合得、多元化得。

  二、终身学*,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得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得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得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得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得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得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得发展,物理研究得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

  所以,教师要学*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得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得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得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得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人类社会丰富得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得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得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得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得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得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得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得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得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得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得知识结构,将终身学*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得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得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得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得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得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得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得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得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得全部,学生得学*目得、兴趣、意志、态度、*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得动力系统,对学生得学*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得作用。

  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得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得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得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得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得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得质疑*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得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得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物理电磁波教案 (菁选6篇)(扩展7)

——物理教学反思 (菁选6篇)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人所任教的班级,通过上期期末统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不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学*方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学生在玩中学,找到学*物理的乐趣。

  三、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内容与学*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问题往往预示着伟大的发现,重大问题必将带来现有理论的大突破、大发展。

  物理学研究和创新的起点不是已有的问题,而是从现象和事实中提出的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环,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了解决它的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更加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的有关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在*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也使得学生对持续进行的有目标的思维及探索活动形成明显的激励作用。

  在*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及能力,我认为要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适合“问题提出”的民主环境。

  2.减轻学生负担,留足发展“问题提出”能力的时空。

  3.倡导多向怀疑。

  4.鼓励大胆发问。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好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把学生培养成为驯服的工具。

  新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争取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者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学*,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方法都与初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了解高一物理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如:力、加速度等。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速度的概念中,有*均速度、瞬时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曲线运动的速度等。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

  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较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只是套公式。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物理的过程。学生学*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1)教学生学会听课。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有机地讲述:①高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授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学科有些什么不同。②高中物理中力、光、热、电四大部分各有哪些不同。③高中物理各种类型教材,在讲授方法上各有哪些特点。④自己讲物理课有哪些*惯,学生应如何做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听好课。

  (2)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教师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所以要教会学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教师的思路的展开而展开,这样就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物理知识的同时,学*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能力。

  第四、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讲授、示范外,在课后的辅导中,再在学法上给以指导和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我认为主要应抓住如下四点。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加强记忆,战胜遗忘。

  (2)在指导学生做*题中,引导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