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1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这个环节中介绍作者:(略)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抒情诗。这个问题很简单,但很重要。它是一个“切入点”。阅读教学非常那个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找恰当的“切入点”,也有人叫做“导入”,但我以为二者有区别。“切入点”是对课文而言的,是为了把学生引入课文情景而寻找的突破口,属于阅读教学内部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是对课堂而言,是为了把学生从课前的无序状态引入课内的有序状态而设计的教学环节,属于阅读教学外部组成部分。提出“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出下面的核心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本课的教学目标——诗歌意象的问题。高一的学生可能不会顺利的回答出“通过意象来抒发感情”,这不要紧。教师引导学生读诗歌的第二小节,抓住“金柳”这个词,让学生充分品味。“金柳”是这一小节表现的对象,作者为何如此表现它?我们来推测一下,是不是“ 金柳”包含了什么东西在里面?是的。作者写“金柳”是“新娘”。作为同学们,可能感觉到奇怪,由“金柳”怎么会想到“新娘”呢?是不是与作者的生活有关系?会不会与作者的感情有关系?有可能。谁能说说作者与剑桥大学有什么关系?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历史。由此学生明白了,原来由“金柳”联想到“新娘”是有原因的。不仅这个如此,其他很多作品,作者写什么,怎么写都可能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有关系。下面可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意象”了:意象就是作者写入作品的包含了作者感情因素的形象。理解“意象”必然伴随着联想与想象。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读者才能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要想——美丽的影子;“荡漾”是什么意思?要想象——就是整天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为联想,就适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同学们“荡漾”过吗?如果你荡漾过,你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作者用词之妙。哪位同学荡漾过?不妨说说。好了,下面请一位同学完整的朗诵这一小节。

  四、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这个问题更深入了,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理解诗歌,进入到作者精神世界,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灵活及时地把握学生的感觉,相机引导在此非常重要。先朗读,后回答。作者的感情有变化,是进一步了,感情更强烈了,从“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青荇”“招摇”,整天与金柳相伴,早夕相处,你低头看着我,我仰头看着你,说着别人永远听不懂的话,诉说彼此之间的心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草这一节着意表现“意象”。是在“柔波”里呀!在徐志摩的诗歌作品中,经常使用“柔波”一词,我想是有其特殊含义的,同学们读“柔波”能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说一说,就像孩子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就像恋人含情脉脉的秋波,就像老是甜美的微笑……多美呀,真的是“甘心”呀,不用叹号不行呀!感情进一步发展了,更加强烈了。同学们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变化了么?感受到了,那就好,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一定要大声读么?使劲喊,行么?不行。怎么办?“使劲轻读”?好,使上劲,换得轻轻地读。

  五、请一位同学朗读第四小节

  读得不错。不过老师有一个问题:“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老是觉得写得不好。怎么不是清泉呢?“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写清泉嘛,怎么成了彩虹呢?作者写错了。是不是?这个地方很多老师容易疏忽,这么一问,就问出趣味来了。彩虹,象征美好的事物,代表了作者的梦。“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噢,明白了,原来彩虹就是作者的梦呀!这个美好的梦怎么了?“揉碎”了,“沉淀”了,就是说,这个梦没有变成现实。正是因为没有变成现实,所以才在人的心中深埋多年,不能忘怀,时不时地“荡漾”一下。读这样的句子,体会到了作者的什么?似乎有一些伤感。这种写法,我们叫做“移情”。景随情迁,以情入景,以我观物,则物皆我之所色。古人有这种句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出自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诗人唯恐读者把那一泉清泉只是当做普通的泉水,看不出它的特殊之处,所以才用这样的写法来提醒读者。在诗人眼里,这的确不是一般的泉水,那里有作者的“梦”。作者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来到英国,来到剑桥。在这里,作者遇到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启蒙者,同时也是自己最倾心追慕的女子林微音,并从此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他说:“我的眼睛是剑桥叫我睁开的,剑桥是我的心灵泉源,是我精神的依恋之乡。”所以,在别人眼里的清泉,在诗人眼里就是彩虹,就是梦。

  六、一提到梦,人们常常回忆起往昔的生活,特别是那些铭刻心头的往事。

  诗人也是这样,提到“梦”,他就好像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时刻,让他难以自持。于是他就去寻找那昔日的梦。昔日的梦究竟是怎样的美好呢?作者告诉我们了么?

  “撑一直长篙”。你知道什么是长篙么?噢,在《社戏》里学过,多美好呀!你们撑过船么?撑过,感觉如何?美极了。我们想象一下:长长的船篙,轻轻地波动着水面。船上只有两个人,划呀划呀,往远处划,为什么?那儿人少呀。来到幽静的地方,心里高兴,那就唱吧:放开喉咙,尽情歌唱。你看,天上的星星闪闪发光,好像在想我们眨眼睛。美不美?太美了。诗人高兴得放声歌唱,他醉了——诗歌到这里可以说达到了高潮。联系上一节,我们可以说,这里所写的就是作者那个美好的“梦”。荡漾在作者心头的也就是这梦中的情和景。那么,这一小节如何朗读?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谁有过“放歌”的经历,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刻!让同学们展开想象:可以张开双臂,仰起头,沉浸在遐想中……“放歌”二字的读法也可以变成“放——歌——”

  七、诗人沉浸在里面,没有醒来。对吗?

  不对。诗人很快就醒来了。“但我不能放歌”。想唱歌而又不能唱歌,是一种什么滋味?遗憾。既然不能放歌,只好怎么办?“悄悄”地离开。“悄悄”就是我的“笙箫”,憋在心里,此时无声胜有声。夏虫了解我的心,也不叫了。我“沉默”,整个康桥都“沉默”。我的那份感情呀,还是藏在心底吧,就让我一个人知道。从诗歌情感的发展脉络看,这就是从高潮一下子滑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大的波折。那么,朗读的时候也要有所体现

  八、为了突出“沉默”的特点,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怎么写的?

  开头写的是“轻轻的我走了”,结尾写的道“悄悄的我走了”。一片寂静。作者就这样走了,我们仿佛看到一个轻手轻脚走来,又轻手轻脚离开的身影。在他的内心深处,藏着无限的留恋。

  九、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

  十、拓展。

  徐志摩是*现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新月派”诗歌,为*新诗的发展建立了功劳。他赞同闻一多先生的“三美”诗歌理论,认为诗歌要有韵律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他的诗集有《志摩的诗》《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他的诗广为流传,人们张口就可以朗诵,据说,1928年11月,也就是作者再别康桥后,就去了印度,拜见了他朝思暮想的大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当众朗诵了徐志摩的《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着甜蜜的忧愁。”写的多好啊!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找徐志摩的诗选来读一读。

  【教学总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周多的反复演练,加上同组老师的耐心指导,自己又详细地设计过渡语,觉得万无一失,做到了尽善尽美,但是讲完研究课后,我感慨良多,收获颇丰。

  一、自我反思

  在各种体裁作品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是相当有难度的,是一块硬骨头,十分难啃。我本着挑战自我的想法,依然选择了《再别康桥》这篇文质兼美的现代诗歌。

  首先要确定学*目标,这是一节课的终极目标,也是贯穿课堂的一条理念。诵读是学*诗歌最好的方式,而读出情感,读出意蕴,读出自己,就是更大的挑战了。因此,品味诗歌语言,进行诵读训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首要目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应交给学生学*的方法和思路,特别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不是机械死板的教条,去禁锢学生鲜活的思想。解剖诗歌,要在找出意象及其特点的前提下,描绘所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据于此,我就把“指出诗歌意象,描绘美妙的意境”以及“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难舍难分的无奈和感伤”作为学*目标。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给予学生分析诗歌方法的引领和指导。

  情境导入是一种对学生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我播放着优美的小提琴《月亮河》,再投出康桥的图片,很自然地将学生引入康桥的美妙意境。接着,我声情并茂的范读诗歌,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徐志摩进行自我反思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他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上的线索。”所以对志摩作品的解读就要“知人论诗”。其中最能表达徐志摩的“康桥情结”的两句话是“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的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之后,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诗。问题如下:1.请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2.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3.指出这首诗中的情绪高涨的一节诗。这几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基本上能说出来。

  有了这些铺垫,我针对第二节诗指导学生来品读赏析。首先提问学生读,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但是不够浓烈,表现得不够充分。于是,我找其他学生评价,并再次读这一节。最后我做出这样的指导:“荡漾” 的意思:(水波)一起一伏的动。这里形容心情起伏,无法*静,写出作者的心动,但不是一下,是一层层的涟漪,一波波的荡开。声音要饱含热爱,蓄积在喉间,再轻声发出(重音轻读法);语速要慢;语调要有起伏,轻柔。然后我做了示范,再次让刚开始的同学读,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情感还有待提高。于是,我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来剖析这节诗。学生经过同桌之间的讨论,很快确定了答案:意象是金柳和艳影;修辞是比喻;情感是欢喜和眷恋。

  做了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指导学生自选诗节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情感的品读为突破口,达到吃透类似诗歌的目的。学生有了探究的方向和思路,因此探究的热情很高。当他们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我发现有差距的时候,就立即给予引导。事后考虑,当时有点太急了,应当先质疑,引起其他同学的思考,并由别的同学帮助他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彰显出整个课堂教学相长的和谐场景。也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整体的提升。

  通过分析和诵读训练,学生体会到了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于是,我开始延伸迁移,指导学生从意象、修辞和情感三个方面,依据诗歌内容,选择其中一节,借助修辞手法,采撷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作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色描绘下来。这个环节中,是对整个学*目标的检测,学生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情。

  最后,让学生再次读诗,读出自己心中的康桥。接着我播放《人间四月天》的徐志摩的主演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让学生比较一下,各自的特点。

  二、评课情况

  只是展示学*目标,找一学生朗诵是不够的,应该给学生解释说明,或者让学生自己感悟两分钟。范读时,播放的背景音乐声音有点大,没有完全彰显出朗诵的魅力。延伸迁移部分,学生写的时间应适当延长一些。

  三、学生反馈

  通过这节课,学生掌握了诗歌欣赏的方法:从意象入手,借助修辞来分析意象的特点,并根据特点来理解其中的情感。同时,学生有了自己的“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2

  教学目的:

  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讲解节奏。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再别康桥》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学*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板书: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

  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

  不得不离去

  (三)课后练*

  1.完成练*第四题。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4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再别康桥》教案3。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高二(一)、(二)班 共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 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案3》。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

  1、诗情的领悟是难点与教学的重点;

  2、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简要情况-康桥情结),由此引出对《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先让学生读,再用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5分)

  五、朗读直至背诵全诗(配乐)(10分)

  六、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16分)

  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让他们说出这是为什么--有诗人的情感融入;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进而由教师总结出意象的含义--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配合板书……)

  七、课后小结(1分)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

再别康桥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作者。徐志摩,*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 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

  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 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

  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 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4、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五、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2、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3、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六、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1、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2、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七、朗读第七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诗人不能停留在昔日的梦,因为要离别了。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2、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了。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3、那诗人为何在开头和结尾采取同样的形式呢?有何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特殊形式,回环往复会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八、请同学们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适当师范指导。在读书声中结束。

再别康桥教案2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2、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

  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教学过程】

  一、吟诵诗作

  1、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师生明确:

  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2、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教师可播放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感受个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营造的别具一格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2、了解诗中内容大意:

  师生明确: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三、课后练*

  1、完成练*。

  2、谈谈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缓步飘然离恋恋不舍

  金柳

  水草

  清潭

  泛舟

  沉默中惆怅不得不离去

  【小资料】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的徐志摩

  徐志摩写作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的一个。”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的长须。”所以一些极普通的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的分量。

再别康桥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3、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体会诗人淡淡忧愁的离别情绪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诗歌中的融合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徐志摩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为何对徐志摩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名作《再别康桥》,去探寻其中的奥妙吧!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康桥的图片。

  三、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茅盾说他既是*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找学生个别朗读,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文本。

  五、整体感知

  (一)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1、提示学生:自古写离别的诗歌数不胜数,请大家举几个例子。说明它们与本诗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王 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与徐志摩的这首诗对比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写的是与人的离别,而本诗写的是与物(康桥)的离别,离别的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令人耳目一新。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人借助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诗人徐志摩是如何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这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2、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探讨: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找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这些意象具有哪些特色?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明确:云彩

  金柳

  青荇

  天上虹

  笙箫

  夏虫

  3、小结:

  本诗的美,美在宁静,美在空灵。诗人告别康桥时,没有喧嚣的车马,没有凄切的寒蝉,也没有叮嘱的友人,只有大自然的云彩、金柳与青荇,静静的、悄悄的,详和、柔美、飘逸,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笼罩着全诗的那份离愁也是淡淡的,在给人感染的同时,能带你到梦里去。

  (二)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明确:《再别康桥》在形式《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六、相关链接:

  《送 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七、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八、作业

  1、背诵《再别康桥》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再别康桥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知识点教法与手段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方法:

  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活动:

  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 (5分钟)

  B.导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

  C.解题 在*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

  D.读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斓() 衅() 溯() 衍() 谰() 畔() 朔() 师生互动(5分钟)

  E.分析课文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2.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这首诗韵律和谐。诗人深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重音乐美,因此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此外,轻轻悄 师生互动(30分钟) 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3.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师生互动(30分钟)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

  一。作者简介:徐志摩 笔名:云中鹤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二。 现实(1) 飘然而去 依恋 金柳 借寻梦 水草 康桥景色 秀美 景

  (2-5) 清潭 抒 星辉 情 现实

  (6-7) 飘然而去 依恋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1

  语言运用与构建:

  1.学*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2.通过听读进入诗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

  4.感受画面领悟诗境。

  5.走出诗境引导写作。

  文化传承:

  感受学*现代格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教学难点:

  3,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依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我伺候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关心石上的台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香,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怜怜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这时候春光已经烂漫,在人间,更不虚殷勤问讯。——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二.了解康桥及作者背景

  康桥即剑桥,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思想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诗人在剑桥大学学*,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在星空下聆听水声。1922年秋天,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听名家诵读(课件播放)。

  四.播放ppt欣赏康河的美景

  五.抽查背诵情况,同时示范朗诵课文。

  六.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再别康桥》教案2

  【导入】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送别名句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缠绵;更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怨。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著名的现代诗,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破题】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为什么要“再”别康桥?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此。

  康桥美好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了诗人的文风,徐志摩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在后来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因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第一首关于康桥的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朗诵】

  同学们都知道,最能够感知诗句大致内容、感受诗歌语言韵律、体会诗人丰富情感的的途径就是——朗诵。所以,这节课我们也以朗诵这一形式走进本诗。

  ①试读,读准诗文字音

  首先请一位同学试读一遍。

  初读本诗,我们先要弄准字音,本诗中有这些字音需要注意,请同学们跟我读一遍:轻qing、青荇xing、彩虹似shi的梦、长篙gao、漫溯su、笙sheng箫

  ②齐读,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字音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诗。疏通全文,掌握诗歌大意。

  ③范读,学*诵读技巧。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来聆听一次优秀朗诵。注意学*音频中所示范的节奏停顿、抑扬轻重、感情起伏。

  ④再读,展现情感意蕴。

  听了刚才的示范朗诵,相信同学们都有所收获。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展示一下学*的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本诗?

  【小组探究】

  通过刚刚的反复诵读,我们整体感知了本诗。接下来,为了更深刻的品味全诗,咱们进一步梳理诗的结构。

  请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一节诗取一个凝练的标题。

  哪一组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作别云彩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清泉映虹图——星辉寻梦图——夏虫沉默图——挥别云彩图

  其他的小组有没有补充内容或不同意见?

《再别康桥》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

  第1节为一部分;

  2、3、4节一部分;

  5、6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怀着喜悦而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再别康桥》教案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

  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惯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

  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

  由徐志摩的生*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

  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

  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朗读逐渐走*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

  理解诗歌从意象入手,理解诗歌。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2、通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歌表现了什么内容?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相互补充。可以采用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等形式。对意象的把握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方法,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形象性,掌握诗歌的内容。

  比较阅读

  出示《康桥再会吧》、《沙扬娜拉》。

  1、离别之愁是人之常情,但徐志摩在其他离别诗中表现的情感却和这首诗有很大差别,为什么?

  2、分析《再别康桥》的创作缘由。1、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从两首诗中找到关键的词语比较诗歌不同的感情基调。

  2、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家理想的失落有关。提高学生鉴赏诗歌和探究学*的能力。

  阅读交流中国文学史上因为作家的理想不能实现,却造就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有哪些?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谈谈自己所熟悉的例子。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再读诗歌播放示范朗读的录音,或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在朗读和倾听中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培养学生听、读的能力。

  布置作业

  1、读读徐志摩。(包括他的生*和作品)写作读书笔记。全面研究作家、作品。

  思路点拨

  本课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学重点。如从诗歌的“三美”艺术特征入手,分析诗歌中美的具体体现;还可以从诗歌朗读的角度安排课堂教学,在学生的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蕴;或与中国古代的离别诗进行比较教学,找到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来发现这首诗歌的独特性与无穷魅力。总之,采用什么角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应发挥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最大的收获。

  练*举隅

  1、这首诗的构思很有特点,你能说出一二吗?

  2、假设你要写一首表现离别的诗歌,你会选择哪些意象?

  3、这首诗歌的“三美”特征具体体现在何处?

《再别康桥》教案5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

  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

  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比较阅读

  与白居易的《南浦别》和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六、学生讨论作鉴赏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

  七、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生活》一诗,找出诗中的意象。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再别康桥》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美。

  2.通过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意在使学生培养起对新诗的欣赏兴趣,初步了解新诗鉴赏的基本知识,学*感受新诗语言和意境的技能。为此,本诗的教学采用如下方法:

  1.知人论世法:如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诗的意境及诗中蕴涵着的诗人情感。

  3.对比鉴赏法:在对比鉴赏中领会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

  这是1925年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所作的《七子之歌》的首篇,曾经由一位7岁的女孩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演唱,它所饱含的悲愤、孤苦、企盼之情,是那样感人肺腑,撼人心魄。闻一多诗作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于此可见一斑。今天我们要共同赏析的是闻一多为他因病早逝的女儿所写的一首葬歌,从四节诗行中我们一同感受作者深沉、凝重而又复杂的情感。

  二、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他是现代新格律诗体的倡导者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者。他主张新诗应该讲三美原则:“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他的诗篇有的充满讽刺、批判色彩,有的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表现了五四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1945年12月1日,***特务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控诉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组织了众多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怒火中烧,悲愤难忍,在7月15日云南各界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上,他面对***特务,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当天下午,闻一多在《民主周刊》社举行记者招待会后回家的路上,惨遭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三、教师范读,关注字词、诗歌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问题。

  四、研读赏析。

  1.诗歌的副标题指出这是一首葬歌,诗文中哪些字词或语句给予了相关提示?

  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2.明知爱女逝去,却说她是哭累而睡,这其中渗透作者怎样的情感?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明明知道爱女此时是永世长眠,却偏偏假想她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于找到了诗的构思的突破,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血脉,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题意显得十分清楚,这是诗人对爱女的安慰之词,同时也浸透着诗人的爱抚之情。

  3.正是出于对逝者的安慰与爱抚,身为父亲的作者在诗文中营造了一种异常宁静的氛围,在诗文当中有哪些语句可以表现出来?

  “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营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4.品读第三节诗。和谐幽静的氛围,充满自然的天籁,这是作者所希望的女儿安息之所。在作者眼中尘世的骚动与喧哗远不如死亡的宁静与和谐,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提示:注意结合当时时代背景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既然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也乐得清静,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虽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宽慰,但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

  5.全诗以虚写实,以睡眠表现死亡,全文只有最后两句才给予直接的描写。在复杂的情感,深沉凝重的爱女之情中,作者的情感如奔涌欲出的火山,*静之中蓄积巨大的内涵。你能体会诗歌主副标题之间暗含的关系吗?

  主标题“也许”是虚写。诗歌开篇反复吟唱,句子整齐中有错落,又不妨碍诗情的表达和语意的流畅,其中除了第二节的语气显得比较坚决之外,其他三节几乎都用一种温柔的轻轻的语气写成,就如*时催眠曲一般,让爱女悄悄地睡去。

  副标题“葬歌”是实写。诗歌中暗含的语句和第四节相关内容都给予呼应。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对诗歌形式提出了“三美”主张: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他的诗歌中往往体现了这一主张。

  1.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押韵、节奏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从押韵上看:全诗一韵。韵脚为:累、睡、飞、眉、睡、水、美、睡、飞。

  (2)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节奏相同,韵脚一致。

  2.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1)从字数上看:《也许》共四节,每节两句,每句都是9个字。

  (2)从排列上看:全诗排列整齐划一,单行排列停顿有序。

  所以,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是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1)全诗中选用了“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词语,表现自然景物;通过鹰唳、蛙鸣、蝙蝠飞翔、蚯蚓翻土给读者听觉视觉上的动态想象。

  (2)诗歌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特定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拨”“刷”等。

  (3)全诗共四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六、体验反思。

  阅读下面的诗,谈谈自己的感受。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氏的《死水》象征了他那个时代的中国。死水里也有所谓美,便是人家乱扔的破铜烂铁,破铜上能锈出翡翠,铁罐上能锈出桃花,臭水酵成一池绿茵茵的酒,泡沫便成了珍珠,还有青蛙唱歌,好像替这池臭水谱赞美曲。生在那时代的旧式文人诗人,并不知置身这种环境之可悲可厌,反而陶陶然满足,自得其乐。只有像闻一多那类诗人,看出这池臭水是绝望的,带着无比憎恶与愤怒的心情,写出这首好歌、奇歌。

  板书设计:

  也许

  闻一多

  音乐美:押韵、节奏、回环复沓

  建筑美:字数上、句式上

  绘画美: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多重画面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徐志摩的照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徐志摩。

  1.徐志摩的情感历程: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他一生的风格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徐志摩遇难后,他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

  2.徐志摩的人生经历:徐志摩(1896—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他可以随意地选课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中。1931年11月19日,他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

  3.徐志摩的诗歌作品:播放歌曲《偶然》《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片段,出示《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再让学生说说读过的志摩的诗。

  二、初读诗歌,谈谈感受。

  情境营造:正如英年早逝的徐志摩是他生命中三位女性永远的珍藏一样,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也是一个永远的情结。

  《再别康桥》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请自由朗读本诗。读后,用一句话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次研读,鉴赏诗歌。

  1.朗读指导:欣赏配乐朗读,先让学生读,再范读,学生能找出差距。

《再别康桥》教案7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能力:了解新 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鉴赏法。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进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二) 教学重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 ,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读《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探究,情感体味

  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所以说本诗营造的气氛轻松。

  2、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 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使作者好像一位神仙,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所以说本诗的意象选择新颖。

  3、齐读第三段——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

  明确:《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境像,全是为情驱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底所呈现的那份安 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的情绪,就 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那“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以上说明作者向往宁静安详自由 生活。

  六、探讨归纳,艺术技巧鉴赏。

  下面我们分别从诗歌的形式、语言、意象三方面来赏析诗歌。

  1、形式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建筑美,是句子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2、语言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有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 的结构形式。

  3、意象方面 主要指诗歌的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 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七、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情感体味和诗 歌的艺术技巧 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八、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九,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作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 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 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 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再别康桥》教案9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感的恰当方式。

  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

  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

《再别康桥》教案10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

  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

  2、《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朗读课文,并结合《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P118)和刚才介绍的相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口头作文:《徐志摩在康桥》。

  提示:《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四、分析鉴赏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

  第二~四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

  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另有“逍遥”一义。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用来写水草,又更显生动、形象。

  “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而这美景全赖诗人的“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据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说的这句诗深刻的含义和诗人强烈的情感体验。

  《文心雕龙情采》说:“情者,文之经。”徐志摩选择这样的词语,创造这样的意境,全是为情驱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初到伦敦,康桥*静、闲适的环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诗人久寻而不得的逍遥自在的情绪,他发现“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这在徐志摩《康桥,再会罢》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剑桥后,诗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种感情表达的更为清晰、鲜明——“我那时有的是闲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绝对单纯的机会。说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辩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这首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金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诗经小雅》。

  第五~六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五、整合小结

  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1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送李端》卢纶)

  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例3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设身处地地为徐志摩设想一下。

  明确:意象的选择新颖。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些物象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的是一种清新之感。

  六、总结: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首诗只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情绪,社会投影很模糊,表现不出五四时代的时代精神。但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来讲,这首诗却地位崇高,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七、迁移应用

  1、音乐朗诵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教案11

  一.导入:看到题目《再别康桥》,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离别诗,之前我们也学过很多离别类的诗歌,我们学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我们也学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们还学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ye、)”,这些诗歌都是以人为离别对象,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歌《再别康桥》,它离别对象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地方,康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英国的剑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第1节为一部分;2、3、4节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怀着喜悦而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板块二:品读诗歌,赏析意象

  (一)2、3、4节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其中描写了三个意象,请同学分组讨论,找出最喜欢的一节,并根据自己理解,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三节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2.柳为什么是金色的,并引出“折柳送别”这一意象和古代有关柳的送别诗。

  3.分析“青荇”这个意象,在古代有一个固定的意思,是爱情的象征,在《诗经》中说到“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体现作者对往事的一种追念。

  4.分析“清泉”这一意象,老师加以补充:其中这里的“清泉”是指“拜伦潭”,拜伦是指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无限仰慕与追怀。然后集体朗读这三节

  (二)在对各节的内容有所感知之后,请大家思考这三节可不可以互换顺序,为什么?

  不可以,理由:1.按照视觉欣赏顺序,就是应该先看到河岸的柳树,再看到河中的水草,之后看到榆荫下的清泉;2.按照情感变化的顺序,可以从各节所使用的动词中看出来,首先是艳影在心头荡漾、之后作者感情更进一步,深切的投入其中,甘心化作康河的一条水草,在下一节中感情更加深入,使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中“揉碎、沉淀”两个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分析完之后,再让学生朗诵,同时老师加以小节

  板块三:品读章节,体会感情

  第5、6以感情为切入点,感受意象中蕴含的感情

  1.体会这两节在情感上有何变化

  2.指出第六节是诗歌感情的高潮,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3.进入探究性环节,指出对于这首诗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主要表达了一种离愁别绪,而有的学者却认为这是一种甜蜜的告别,对此同学们怎么看?这个探究活动,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加以辩论,发挥各自的观点

  学生朗诵,教师小结

  结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歌写于11月份,也就是深秋时节,当时呀诗人在7月份告别了自己的母校, 4个月后作者才写出这首诗,可见佳作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情感的酝酿,此时此刻让我们化身为作者徐志摩,一起朗诵这首诗歌。

《再别康桥》教案12

  【教学理念】

  1、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2、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3、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目标定位成:

  ⑴ 认知目标:

  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研究性)

  ⑶ 德育目标:

  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人文性)

  4、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教学过程】

  (结合课件)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

  (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 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

  (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再别康桥》教案13

  1、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本诗共有七节,可以用1课时来进行学*。主要介绍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赏析诗歌和分析诗歌特点。具体来讲,主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经历来认识作者,写作背景则可以结合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的留学生活或者重返剑桥的经历来介绍,赏析诗歌环节主要通过对每节诗中的意向或修辞手法的分析来完成,分析诗歌特点主要是结合作者的构思、诗歌的意境和反应的情感来分析。据此,通过教师恰当的媒体运用和生动的分析,学生对该篇诗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进了一步。

  (1)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与内容关系以及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见解。

  2、教学目标

  ①学*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和建筑美。②通过对《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主上网搜集的有关康桥和作者的图片,教师准备的“再别康桥”诗歌朗诵的音频、视频和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闻一多的死水,闻一多笔下的死水是一处肮脏、发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难以忍受。生活当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许多如画的美景,今天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同学去领略一下英国的剑桥美丽的景色。

  展示幻灯片中有关康桥的图片,以便让学生对康桥有一个初步印象。

  这样的美景,同学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旷神怡啊?假想一下,我们刚刚饱览剑桥美景,现在我们即将离别,我们会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啊?我们是如此,更何况在此生活过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将*两年的闲适、浪漫、自由的时光;康桥,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记忆,在他短暂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他曾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诗人再次来到康桥,离别后,将自己的缕缕情思,融汇在康桥美丽的景色里,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丰富的情感,写作了兼具情感美与艺术美的《再别康桥》。

  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现--在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他写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与康桥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国留学,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唾手可得,但他宁可放弃而到剑桥大学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学位的旁听生。他觉得只有在剑桥,他才体会到生命**的真意味:“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说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主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学位弃取的选择,两相比较,便可看出徐志摩独特的个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价。而这,正是他作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绍:(大家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没有同学对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适当的请一两个同学来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绍作者的幻灯片: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与之相恋,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⑤ 初读诗歌:(好,介绍完了作者,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这首诗)2至3分钟后叫停,展示初读诗歌幻灯片:康桥的生活和康桥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个永远的情结。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下面就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这首传世之作吧!(好,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首诗歌,开始播放音频

《再别康桥》教案14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 新课

  1、再回广州;

  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评 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 (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15

  [教材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诗的学*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目标]

  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

  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学*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三、了解诗歌

  1、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流传千古,唐诗宋词,名家辈出。从五四到现在,新诗也走过了将*一个世纪的历程。可是有人却说,中国现当代诗坛只有一个半诗人。尽管这种评价太偏激了,却也可以看出这一个半诗人在中国诗坛的分量。他们是谁呢?一个是徐志摩,半个是何其芳。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但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值得感受。

  2、请大家自行朗读,注意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3、希望听到大家的朗读,在朗读过程中谈谈你对于某一节的理解。

  A、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第2节写康河岸边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河中的景象,将柳树比喻成“新娘”,独具匠心,表现了诗人极度迷恋的感情。康河的美景,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C、第3节“招摇”二字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在这样的诗情画意里,诗人醉了,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心”二字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热烈的爱恋。

  D、第4节写潭水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里的“榆阴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阴蔽日,非常清凉,诗人留学期间常去那里读书、乘凉、遐思。虹与梦,奇异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表达了诗人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这里融情入景,营造出难以言传的优美意境。

  E、第5节紧承上节诗意,对“梦”加以引申,向诗意纵深处开掘。这里的“梦”,是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逝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F、第6节诗人的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到现实,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诗情达到高潮。但这个高潮却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惟其如此,才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

  G、第7节照应开头,写诗人悄悄地走了,康桥却在诗人心中,挥之不去。

  四、艺术特色

  同学们通过朗读、分析,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艺术特色上的不同之处?

  生思考(2分钟)(附会用到的知识点)

  1、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父亲兴办实业。1910年,徐志摩入杭州府中学堂,开始接受“新学”。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春,徐志摩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与政治理想。在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及其他西洋文学的熏陶下,他违背其父期望,从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不满新诗自由散漫成立“新月派”,努力追求新格律。

  2、“三美”(闻一多):

  音乐美:表现为这首诗的章节统一,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每行基本由二至三个音步构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建筑美:表现为诗节和诗行的排列组合上,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八个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

  绘画美:表现为诗人注意诗的画面感,用词讲究色彩运用和搭配,如“云彩”“金柳”“艳影”“青荇”“彩虹”“斑斓”等词语充满色彩感。

  五、完成作业

  字词积累、练*册。

  [课堂小结]

  这首诗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创造了深邃意境。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和谐融合。他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而诗人的情怀又不是直白显露的,而是热烈而有分寸的;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多少复杂情绪,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当然,在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中,强化了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感情,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伤感情绪始终缭绕在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再别康桥》教案10篇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高二(一)、(二)班 共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 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简历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章法、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美,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诗意美和人情美,品味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欣赏法、探究式学*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朱自清先生说过:现代诗人应当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有一位文学家也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不能忘记的诗集有三部:一是胡适的《尝试集》,一是郭沫若的《女神》,一是徐志摩的《志摩的诗》。就是现在,也有许多朋友喜欢徐志摩的诗,可见他的诗影响之大、之深、之远。

  二、作者简介: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出身于富商家庭,父亲因兴办实业,蜚声浙江。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学*。1918年按照其父的愿望赴美国留学学*银行业(他父亲希望他将来成为银行家),1919年得知五·四运动爆发,激起心中的爱国热情。1920年去英国剑桥留学,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真正悠闲自由的日子。据他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卧仰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的影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他是个个性主义者,信仰个性绝对自由的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他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的不少诗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1931年11月19日,他搭乘“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年仅36岁。真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离开了我们。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表现了他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因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而备受读者青睐。

  三、 指导朗读

  1、 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 教师范读,学生模仿。(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四、分析鉴赏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意象美

  1问:大家对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是什么印象?

  生:美丽。

  师:对,可以说是风光如画呀。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写出来的?(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这些自然景物都是柔美的。它们都已超越了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客观物象) + (主观情意)= 意象

  3) 提问:诗人告别时,哪些举动可以体现出对康桥的深情?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二) 具体整体感受意象美。(有条件可以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 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 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在*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送别时人们往往都有折柳赠别*俗。真是伤心不过灞桥柳呀。 .

  2、 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明确: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3、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这里的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这里游玩。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般的梦。融情入景,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中。

  4、 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5、 第六节,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6、 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排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五、小结:此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他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六、再次诵读,读出感情。

  板书: 现实 依恋

  金柳

  再别康桥 秀美的景色 水草 借景抒情

  清潭

  星辉

  现实 依恋

  七、写作特点:

  1、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首先,告别对象由人转向物,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静环境,排除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感。

  第三,意像选择独具特色。诗人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水草”“星辉”等自然景物,避开了人间烟火: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机械轰鸣及送行之人,这样就造出了一种清新感。

  独特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徐志摩崇拜大自然,主张人类应接*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故想做“一条水草”,想到“青草更青处”寻梦,这是诗化人生的表现。

  2、具有三美:

  音乐美:每节用韵基本相同;章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首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绘画美:1)多用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艳影”“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2)多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之变成动态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建筑美:句子整齐,每节匀称。每节两句,单、双行错开一格排列。外形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对白话新诗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月诗派灵魂的徐志摩与闻一多先生更是居功至伟。

  八、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鉴赏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

  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

  (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

  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

  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

  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

  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

  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

  1、学生发言(略)

  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

  [导1]

  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

  ——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⑵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⑶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补充。

  金柳夕照图:以人喻物,诗人一任夕阳脉脉的余辉把他心目中的新娘映照的彩妆辉煌,似乎连发丝也透明,给人恍如仙子的感觉,即写出柳树的温婉柔情又包含“至美如金”的情感。

  水草招摇图:以物喻人,写出青荇的快活自由;诗人情不自禁,唯愿能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多么彻底地对所爱的投诚!

  小结:在这样一个物我相融、自然与人和谐的优美境界里,抒发了诗人对康河深深的眷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性灵美的向往。

  [导2]老师最喜欢的是星辉寻梦图

  与学生交流感悟:诗人写潭底彩虹似的梦、夜空斑斓的星辉和自己放歌的狂态,营造了一幅镜花水月、朦胧迷离、似梦非梦的图画,营造了让诗人魂牵梦萦、心迷神醉的意境。

  [导3]诗人在回国6年之后,带着累累伤痕——追求英国式民主的政治愿望破灭,追求个人情感的幸福自由落空——第三次徘徊在自己钟爱的康河边上,想在青草更青处寻找到“彩虹似的梦”,这个“梦”到底是什么呢?读诗歌的第四、五节后,请同学们思考、讨论(略)

  明确:徐志摩要追寻的“彩虹似的梦”就是外化于康桥的美好愿望和人生理想——对美、爱和自由的执着而徒劳的追寻。

  教师小结:动态立体,意境鲜明,体现了绘画美。

  [导4]理想的幻灭是极其痛苦的,诗歌中能看到诗人极其痛苦的身影吗?闪现在我们眼前的诗人作别的背影是怎样的?它美在哪里呢?

  四、整合小结,评价诗歌

  (一)小结:

  1、导:如果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那么,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这是他现实中的桃花源。

  2、小结:康桥——诗人一切美好生活的代名词,是诗人理想王国的象征。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这首优美而哀婉的抒情诗的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诗人性灵的诗化,

  也是诗人执着而徒劳的追寻单纯信仰——爱、美和自由的歌吟。

  (二)欣赏黄磊(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读。

  五、联想迁移,拓展诗歌

  (一)阅读鉴赏:《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欣赏徐志摩的另外一首著名的离别诗,并与《再别康桥》作简单的比较。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二)点击相关网站,查阅徐志摩更多精彩诗作。(略)

  [若不能上网,则调出“精彩诗作”版块,供学生欣赏。]

  六、结束,欣赏歌曲《再别康桥》。

  同学们,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放飞心灵到康桥,去追寻徐志摩那永不泯灭的诗魂吧!

  七、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

  音韵和谐、旋律完整——音乐美

  动态立体、意境鲜明——绘画美

  错落有致、曲折回旋——建筑美

  梦——追求爱、美和自由的美好愿望和人生信仰

  《再别康桥》——诗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诗人康桥理想的告别曲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欣赏和背诵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情感,欣赏诗歌的美。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体会作者深深的眷恋与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三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诗人:

  1、徐志摩的人生信仰:

  自由之梦——优裕的家庭、丰富的游历、超群的才华——飞翔

  爱之梦——原配:张幼仪、灵魂伴侣:林徽音、夫人:陆小曼——破灭

  美之梦——新月诗派代表诗人:《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蕴积

  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康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人文氛围,还有与林徽因那段甜蜜的岁月,都让徐志摩念念不忘。这段日子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唤醒了他的诗魂,成为他的“故乡”“康桥理想”。

  1、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2、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的康桥》。

  3、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播放朗读视频,自由跟读,体会情感。

  三、品读意象,领略“三美”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二、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 长篙(gāo)(蒿、嵩) 漫溯(sù)(朔) 笙(shēng)箫 满载 (zài) 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①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④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⑤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⑥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⑦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

  教师范例:云彩是康桥的化身,不直说与康桥离别,却与“云彩”轻轻的作别,显得清新脱俗。三个“轻轻的”表现了环境的宁静和谐,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所以动作都是轻轻的,表达了诗人离别的淡淡的惆怅。

  四、导思慧学

  归纳以往所学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内涵。

  月——思乡,怀人

  大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荷花——高洁的情操,

  鸳鸯——永恒爱情的象征

  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柳树——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五、导练评学

  1、尝试背诵全诗。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再别康桥说课稿9篇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

  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一起学*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第三步: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走进意境,感悟诗情。

  这首诗的教学,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康桥景色“美丽”和“宁静”这两个特点,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首离别诗,人们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但这首诗却并没有像传统的离别诗那样过于注重伤感凝重的情绪的渲泄,而是侧重于对离别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写。那么诗中康桥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请学生默读全诗展开丰富的想像,将文字转化成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等景物进行深入的品读。在此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点拔和指导,使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首诗里,诗人之所以能将原本*常的自然景物写得如此之美,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爱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进而使学生明确:像金柳、青荇、深潭等这些被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就叫做——意象。“意” 即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来抒发感情的。此时,可以再联系一下,曾学过的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理解,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康桥的景色,除了“美丽”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什么呢?(宁静)引导学生抓住开头的三个“轻轻的”和结尾的两个“悄悄的”,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讨论来体会诗中所渲染的宁静的气氛。进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静”与诗人的情感二者之间的关系。即:诗人不忍让自己的离别破坏这种境界,即使是挥挥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点喧哗,轻轻地来,轻轻的走,轻轻的告别和挥手,此时此刻,无声的悄悄是一首深情离别的歌,无言的沉默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至此,学生领悟了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诗的教学,我实际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情的顺序展开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全诗,再次领悟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怀,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这首诗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作者对于康桥这个自己曾经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这个曾给予自己智慧与自由情怀的美丽母校,表达了深情的赞美、无限的眷恋。

  作业:课外阅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并与本诗进行比较。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选择的课题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再别康桥》,我说课的题目是《信息技术与诗歌教学》。

  《再别康桥》是20世纪*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他的诗具有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等特点。而初一学生大部分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或者只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何在学生和诗歌中间架起一座彩虹桥,使抽象的诗歌变得具体可感呢?那就得借助信息技术了。

  教学分析

  诗歌是个人情绪的瞬间爆发。人们读诗,其实就是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情感的交流。

  于是我从走进文本、走*诗人、心灵碰撞这三部曲,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

  2、学*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3、反复诵读,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感悟作者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4、激发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素养,并试着自己创作。

  教学重点

  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悟;诗意地创作。

  教学难点

  细腻地感悟

  走进文本即通过朗读,知道本诗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再别康桥》所包含的感情也只有在用心反复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所以我把学*的第一个任务设置为:深情地朗读。

  信息技术与朗读的整合:什么是深情地朗读?如何通过多媒体去实现深情地朗读?整合后的效果如何?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要使朗读产生好的效果,必须理解文本,注意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问题. 初一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积累,有一定的朗读基础。但通常,学生在初读时可能是没有理解文本,也可能随大流,所以语气语速等把握不到位,感情*淡。那如何通过课堂上训练,引发学生的朗读素养呢?我想应该有一个朗读的范本,可以是学生范读,教师范读,我这里采用的是男声版录音范读。

  训练朗读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设计。

  1.学生齐读一遍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点评自读和范读的区别,得出深情朗读要做到的几个要点。

  4.学生结合要点同桌互读,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我们实践了这三点要求,男女生交叉读。

  6.教师点评

  实践证明:这一环节结束后,学生自觉得鼓起掌来,并纷纷表态:“比一开始读得好多了!”我也真切的感受到学生找到了朗读的感觉。这正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所在。通过深情地朗读,走进文本,把握感情,为下一环节奠定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范读只是一个范本,这个范本本身没有做整合,这里整合的是利用范本师生间、生生间产生的一种互动的行为。

  本文的意境很美,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把第二个任务设置为:细腻地感悟。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信息技术与想象联想的整合:如何让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走*作者,体会感情?多媒体应该展示怎样的画面?又该如何展示呢?

  传统的课堂,感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发声读,默读,或自己去联想想象,可以说是比较抽象的。多媒体的运用,能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文本和作者的情感在内化的过程中得以外显。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每个人想象的画面不一样,如何解决想象画面和展示画面的矛盾冲突呢?比如说画面是要单纯的景还是有人存在的景,要和现实相像的景还是虚幻一些的景。权衡利弊,我遵循的选画面的原则是尽量符合文章意境的图片。个性化少一点,共性化多一点的。至于该如何展示,我想随心所欲是最好的,所以我做了如下的链接。

  实践证明经过这么一整合,学生借画面欣赏景,借文字感悟情,情景交融,以景促读,以读促悟,极大的提高了感悟的质量。为了使学生和作者的心灵能碰撞出火花,我问:“如果画面中有作者,那作者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如果你在画面中,你的心情又如何呢?”

  这样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环节:诗意地创作。学生创作诗歌来源于深情朗读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细腻感悟后对借景抒情的理解,是在朗读感悟基础上的升华,需要调动生活的积累。比如小学毕业时的离别之情。下面是两个学生的创作片段。

  回忆,撑一把雨伞, 但我不能留恋,

  向记忆深处走去, 静谧是别离的号角

  浮想昔日友谊, 小鸟也为我沉默,

  在欢声笑语中留恋。 沉默是今天的母校。

  实践证明,此环节学生尽情畅写,任意几个学生一组合都是一首好诗。

  总之,本堂课的课件设计思路清晰,从走进文本到走*作者到心灵碰撞,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时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么做。

  最后,我想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在信息的海洋中掠取一些教学信息传播给学生。通过师生的交互,学生的活动使之转化为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智慧。

  以上是我个人的对诗歌教学的一种浅薄的想法,一家之言,见笑!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一、说教材:

  1、单元地位、作用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诵读法

  《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

  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三、说学法:

  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所以我将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诗歌感情作为这节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讨论法、朗读法、联想法,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同时养成良好的朗读*惯。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从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

  我的导入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

  (二)时空链接走*作者

  (1)简介徐志摩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再别康桥教案6篇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

  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月 日 星期 第 节 高二(一)、(二)班 共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 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教案设计说明】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的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现被选入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教学中要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的境界的目标。

  本课教案设计重点围绕诗歌的语言、艺术魅力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采用反复朗读,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朗读-思考-分析-朗读-教师范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目标。

  重点难点目标的突破,利用设计问题的形式,从诗歌的朗诵技巧入手,从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其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启发引导,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一般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3.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分析诗中主要意象,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朗读,教师引导、总结点评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歌曲《再别康桥》欣赏。

  二、谈谈你所知道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1921年开始写诗,深受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仑、雪莱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他的不少诗作语言清新、比喻贴切,风格轻柔明丽。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1928年秋第三次到英国、再别康桥。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恐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三、 掌握轻重,注意节奏,读出诗歌优美流畅的旋律

  1、配乐:《安妮的仙境-班得瑞》。

  2、如何读出自己要强调的部分(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范读诗歌)

  关于轻重音的把握 轻音如何读出强调的意味

  四、体味意象,感知内容,读出诗中隐藏的康桥情结

  试从每一节诗歌中找出一个主要意象,老师指导朗读,分析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应该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缓步飘然离去的形象,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第2节,写岸边的金柳树倒映在康河里,仿佛夕阳中的新娘,要读出诗人无限眷恋和喜悦之情。

  第3节,写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要读出诗人对康桥深深的陶醉。

  第4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要读出诗人融情入景,将梦想全部融入康桥。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要读出他幻想着撑着一支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的狂放。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笙箫,要读出情感回归沉寂的惆怅。

  第7节,与开头呼应。重章叠唱,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也要读出别离伤感的情调。

  情感线索非常清晰:愁(1)——喜(2-5)——愁(6-7)

  小结:这一系列“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意象, 构筑了哀而不伤,离愁中有沉醉的深沉意境,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依恋不舍。《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五、 欣赏配乐朗诵。

  1背诵全诗

  2课后看看电影《人间四月天》。

  3朗读并赏析徐志摩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1、再回广州;2、叶的事业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青荇(xìng)长蒿(gāo)漫溯(sù)

  笙箫(xiāo)载①zǎi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②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①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②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2、(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4、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为什么)

  5、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7、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①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②徐志摩的艺术风格(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评说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教学目标】

  1、学*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涉及生*经历、创作背景: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赏配乐诗朗诵。

  (1)欣赏配乐诗朗诵。

  (2)自由朗读

  (3)读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字词注音(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寻找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教师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朗读诗歌

  七、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

  ——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

  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主题(15分)

  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诗歌“三美”追求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主题研究本诗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三美。12分钟

  1、一读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乐美

  3、品位绘画美

  4、自由读品位诗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诵诗歌。8分钟

  1先完成背诵任务的介绍经验。

  2老师指导背诵技巧

  主题背诵——根据各个小节之间的关系背诵。

  差异背诵——找不同小节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想象背诵——根据本诗歌“绘画美”的特点,想象各小节所创造的美丽意境背诵。

  ……

  五、拓展。

  1比较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追求。

  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诵,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二、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意境美。

  三、训练阅读,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美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如有条件,可播放有关康桥大学的风光片,伴以轻柔的有欧洲田园风情的乐曲,以使学生能够在诗意的氛围中充分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人间四月天》将学生带入徐志摩的话题中,让学生讲述对他的了解,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主张等。

  二、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轻盈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作了哪些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评价: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告别,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中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它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谁能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妻子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澜,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的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箫,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深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的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另觉悟,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意味。

  四、再次诵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诵,在组内评选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一、只身来到康桥、“轻轻”抒情基调:难舍难

  离别康桥的情景作别云彩分、淡淡的无奈和伤感

  (静)

  河畔的金柳

  (比喻、移就)

  (恋)康河的水草

  二、康河的景物(移就)回忆往昔的生活和梦想

  (乐)拜伦潭

  (往昔梦想)

  寻梦

  (快乐极点)

  (哀、静)

  三、呼应开头、表达离情

  一、导入新课:

  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求而不得之苦。”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板书)再别康桥

  题解及作者简介

  1、同学们知道哪些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而题目中“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2、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原名章垿,字槱森。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10月-1922年8月,就读于剑桥大学(康桥),攻读博士学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作品收录在《徐志摩文集》。

  诗集:《再别康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散文:《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是徐志摩曾经学*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因为在剑桥大学,他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他仰卧在有星星般的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或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找的友人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眼前展现。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3、关于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我们来看一看他的三个大字。

  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这是他灵魂的伴侣啊,他曾经有一首诗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惟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如是而已”;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触山,机坠身亡。终年,34岁。太可惜了,是吧?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徐志摩是新月派诗人:

  4、新月派:

  主要成员极其活动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前期理论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词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它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后期理论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

  三美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情节。

  徐志摩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

  补充:

  说起徐志摩这个人,就不能不提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张幼仪、林微因、陆小曼。徐志摩一生何期有幸,可以遇到这三个女子(三个女子都在**代各有其杰出的贡献)。在我看来,三个女人当中,最幸运的是林微因,最不幸的是张幼仪,而陆小曼这个女人就很难说得清。

  张幼仪1900年生于江苏,其祖父是清朝大官,其兄张家璈和张君幼是当时*的金融界和政界都有重大影响,可谓是名门望族,她一生中最大的不幸就是在1915年时嫁给徐志摩。张嫁给徐志摩后三年就帮徐生下长子徐秋锴,后徐志摩到英国留学,几年后张幼仪也去到英国跟徐志摩团聚。怎料当张到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正疯狂的追求林微因,徐志摩更迫张幼仪离婚,甚至在张拒绝离婚后,扔下怀有身孕的张幼仪。这段不幸的婚姻在1921年结束,后张幼仪留学几年后返回上海,创办云裳公司、接掌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成为*当代第一位女银行家。张幼仪应该是最爱徐志摩的女人,徐志摩一生中从未好好对待过她,但张幼仪在同徐志摩离婚后,担起照顾徐的家人的责任,甚至徐志摩死后,主持编写《徐志摩全集》。

  林微因呢?无论在哪个年代,她都可称得上是天之骄女。林微因拥有美丽的外貌、显赫的家世、骄人的事业、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林微因一生被三个男人用不同的方式来爱过--梁思成爱得最宽容、徐志摩爱得最浪漫、金岳霖爱得最痴情。徐志摩怎样爱得浪漫相信好多人都知,而林微因的老公梁思成同林志趣相投,两人合写《*建筑史》亦成为佳话。而痴恋她的金岳霖为了林微因终生未娶,甚至在林微因死后多年,郑重其事的邀请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为林微因庆祝生日。

  而陆小曼一生为徐志摩背负骂名。陆小曼生于1903年上海,出书香世家,精通英、法两国语言,长于绘油画。陆小曼20岁时嫁给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的王赓将军,后遇上徐志摩,两人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终于可以结婚。怎料好景不长,在陆小曼29岁时,徐志摩为了去听林微因的演讲会,在上海回北京的途中飞机触山坠机,于是林就成为徐志摩一生的最后一个女人。后来,陆小曼拜贺天健、陈半丁为师*画,在徐志摩死后寄情于山水画。

  在我看来,徐志摩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张幼仪,其实张幼仪才貌双全,只要徐好好去珍惜、发掘,他就不难发现张幼仪的好处。我认为他对张幼仪的无情,有些像是为反对而反对,因为他们两人的婚姻是包办婚姻。

  二、整体感知诗歌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一下这首诗歌。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朗诵。(老师朗诵)

  这首诗歌给你们的整体感受怎么样?美吗?(美)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整体朗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师:朗读纠正

  三、分析诗歌

  教师:我们根据“三美”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

  (一)、音乐美和建筑美

  这首诗歌特别具有音乐的美感。我们来看:全诗一共多少节?(七节)。每一节诗歌都押韵,都压什么韵?请找出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首节和尾节的韵有什么特点?(相同,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的特点是: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这就造成一种跌宕dàng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

  同学们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歌一共多少节?(7节)每一节为多少行?(四行一节),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点?(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总体来说字数接*)。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很有建筑上的美感。

  教师:好,同学们我们刚才知道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的特点是:首尾回环呼应,那么据此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歌分为多少部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表现对康桥的留恋之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2-6):以特有的意象表达对康桥无限爱恋之情。

  第三部分(7):照应开头,承上总结,表明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二)、绘画美

  第一节:女生朗读

  教师:提问这节连用了多少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前两个“轻轻的”是指来的轻轻和去的轻轻。只是来到这里,又只身离去。没人相接与相送,都是很寂静与落寞的。第三个“轻轻的”是什么?我们轻轻的挥手,有什么感觉?大家示范一下,挥动你的手臂。如果很重的挥手,“走了,走了”,是一种什么感觉?很洒脱,很不在乎。而徐志摩的“轻轻的”招手,表现了他的一种什么心情--很不舍得离开。

  (作为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确使人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在这里诗人运用借代,“西天的云彩。”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三个:“轻轻的”创造了轻盈而柔和的气氛,营造出宁静而缠绵的氛围)所以这幅图画就有一种“不舍之美。”

  第二节:男生朗读

  教师:第二节里面出现了一个意象。什么啊?“金柳”

  教师: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因为绿柳在夕阳照射下,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

  教师:那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什么?(一位美艳的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为有生命的人。)这美艳的新娘,倩影倒映在康河里,也照映在我的心上。并激起层层的情感涟漪)

  教师:像夕阳中的新娘。夕照霞辉,给她镀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颜色,她的玉树临风、婀娜多姿,在徐志摩的眼中,金柳就像新娘,而“我”就是新郎,作者面对此景此情的感情是怎么样的?(眷爱康桥里的一草一木,如同迎亲娶新一般喜悦,深情痴迷。)那我们这幅画的题目是“喜悦之美”。

  (课文描写了许多意象,已经分析说明了“金柳”。我们再分析其他的意象。)

  第三节:全班朗读

  教师:第三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荇”

  教师:、“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拟人,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其中“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在这里是褒用:是自由自在的意思。)

  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和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

  7、你认为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是什么?(青荇)这是一棵自由自在的水草,在康河的清清的河水中,水草摇来晃去,自己心甘情愿的成为康桥的一部分,其实是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作者在此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所以,这幅图可以叫“自由之美”

  第四节:全班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潭”--拜伦潭

  教师:作者的视角由岸边的金柳,低头转向了水底油油的青荇。接着他把目光转向了拜伦潭。

  教师:那榆树浓荫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什么?(天上的虹)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梦又是什么?”是“作者的梦想”“那作者的梦想是什么样子的呢?”“彩虹似的”,彩虹什么颜色?“五彩斑斓”那就说明作者的梦想也是五彩斑斓的。

  教师:作者昔日的梦想,被揉碎在哪?(浮躁间),但有没有消失呢?(没有)它沉淀在这里,犹如彩虹般美丽。透过眼前的美景,可以品味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些微苦涩与惆怅。所以这是“绚烂之美。”

  第五节:教师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青草”“星辉”

  教师:作者要去寻梦去了,寻找自己过去的美好的生活。(徐志摩一生追求的就是“爱,美,自由”。)

  他似乎忘记了,她是要离别康桥的。他撑了一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直到了星辉斑斓的,从夕阳一直到了星辉斑斓,可见作者在康桥停留的时间之长,这也说明作者不愿意离别康桥了。就在这种无意识中,作者忘记了他的即将的离别。而要在星辉斑斓里怎么样?(放声歌唱)。

  教师:同学们作者放声歌唱是在星辉斑斓里歌唱,“星辉”给人感觉就是浪漫,是啊,徐志摩在剑桥学*期间,不仅这里的景色令诗人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在这期间,他有幸结识并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少女林徽音,他们俩在此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了。诗人此时又想起以往的难忘的恋情了,又想起心爱的她了。(接教师用书112页)这个就是“浪漫之美。

  第六节:个人朗读

  教师:这节描写了什么意象?“夏虫”

  教师:前面说(寻梦?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样又说不能放歌呢?)

  对康桥世界无限依恋,百般珍惜。不想破坏不想打破宁静,我,夏虫,康桥都是沉默的。正应了心有灵犀一点通。康桥和作者融为一体了。

  教师小结:作者突然从梦中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今天就要离开了。心情顿时为之沉默。离绪重重,他不能放歌了,只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一切都寂然了。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别离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康桥的欢乐笑语,都将使人的离去而寂寞。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这是一幅沉默之美

  第七节:全班朗读

  教师:同学们*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不愿意把以往的在回忆那段恋情。表明了诗人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教师小结:与开头呼应。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什么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这是一幅不舍之美

  教师:好,我们看在这首诗中,我与云彩作别,我与金柳成亲,我与青荇相融,我的绚烂的梦想与潭水相糅合,我的浪漫在星辉中闪现,夏虫是我的知音,康桥的一草一木都与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就要离开康桥了,我怎么能不感到愁怅呢?在这首诗里,没有了人与人分别时的“执手相看泪眼,少了份嘈杂,多了份淡定。景物本无情,可遇到多情的人儿,无情的景物也有了感情。天边的云彩也似有留人之意,却始终留不住作者离去的脚步,只能眼睁睁看他离开,无尽的离别之情尽在这云彩中显现。景已如此,人何以堪?”

  你瞧,这就是“诗歌三美”中的“绘画美”。

  四、总结全诗

  今天我们学*了这首现代诗,归纳一下是从哪些层面上赏析诗的呢?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选取了: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再别康桥说课稿菁选

再别康桥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诗派”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独抒性灵柔美飘逸的风格特点。

  二、说学生

  1、学生在前一课《沁园春长沙》的学*过程中已对“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诵读技巧。

  2、高一新生对学*抱着极大的热情,对老师和同学也有新鲜感,能积极地参与讨论,课堂比较活跃。

  三、说教学目标

  1、品析“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掌握诵读技巧: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表达诗人丰富的情感,为单元活动“诗歌朗诵比赛”做准备。

  四、说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进而分析、归纳。

  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突破方法:

  ①采用比较法,通过名家朗诵、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学生的自读找出差距,细细体会提高自己的诵读技能。

  ②老师直接指导,我将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落实诵读技巧。

  五、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有名家朗诵、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多种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师根据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②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补充。

  ③老师点评,多肯定激励学生。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六、说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1、完成目标一: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绘画美”中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别康桥》导入新课(3分钟)

  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引起学生的好奇“诗歌也可以唱?”

  2、简介作者:配以热播剧《人间四月天》的剧照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介绍。(2分钟)

  部分学生看过这部电视剧,即使没有看过,对其中的主要演员黄磊、周迅也比较熟悉。这些唯美的图片更是能唤起学生对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绍时不回避诗人的情感经历,向学生讲述志摩的爱情故事,强调两位重要女性对他创作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和他的创作。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4分钟)

  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25分钟左右)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发言人不能准确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记录员不能抓住关键词板书。这需要老师的引导与完善,相信随着“合作探究法”的全面开展和同学们的多次锻炼,这个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4分钟)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导学案》中也有详细的讲解,所以老师在这里可以点到为止。

  6、作业:(2分钟)

  ①尝试朗诵全诗,要求抑扬顿挫地读出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

  ②课后阅读张贴的打印稿《古代送别诗歌20首》、《徐志摩诗选》,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诗歌素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也就解决了难点——读出诗人的情感

  1、通过填空复*重点导入:作者选择了________意象,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钟)

  请一个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讲台上书写,了解同学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课堂中来

  2、完成目标二——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学法是: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25分钟左右)

  我的步骤是: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听名家诵读

  ⑤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如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这个词要用轻柔舒缓的语调,仿佛诗人缓慢而轻柔的步履,读出诗人那种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节“新娘”这个词要读出惊艳的喜悦,声音比较柔美,此时诗人仿佛又回到过去的美好岁月,无比陶醉与幸福。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5—10分钟)

  4、作业:(3—5分钟)

  ①课外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写一篇鉴赏短文。

  目的:因为在第一课后写过《老马》的鉴赏短文,所以这里继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动手写的能力。

  ②背诵《再别康桥》

  ③完成《固学案》相关练*

  八、说板书设计

  1、借代比喻拟人比喻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2、作者选择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运用了借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康桥难分难舍、欢喜眷恋、兴奋高歌、情绪低落、悄然作别的起伏情感。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四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点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

  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说教法与学法

  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对诗歌鉴赏尚处起步阶段,因而在课堂上,老师应将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作品的*惯。加上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

  3、探究式学*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于学”的指导思想,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兴趣。

  第二步:作者简介。

  力求创新,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每一节诗歌相配的优美图片,并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请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第五步:比较阅读,体会建筑美。


《再别康桥》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五)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生*、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本诗意象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象之美。

  教学难点:

  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作家作品

  1、阅读注释

  ①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指名朗读

  3、欣赏配乐诗朗诵

  4、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设疑自探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五、解疑合探

  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教师点拨:

  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

  第七节: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3、(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六、质疑再探

  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明确: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七、运用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其诗如下: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八、课堂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吗?九、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1、挥手作别云彩图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等诗人的诗歌主张及其写作背景。

  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音乐美,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3、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欣赏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知和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和艺术美。

  2、分析并理解《死水》中意想的象征意义、反讽手法及其绘画美。

  3、把握《赞美》的情感基调和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阅读注释① 回答问题:由康桥你想到了什么?

  [解释]: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①感情:可以感受到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那么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呢?(浓)(板书:依依惜别的深情)

  ②全诗的高潮在第几节?(第五节)因此全诗的感情是起伏跌宕的。

  ③句式:四行一节(整齐)

  ④节奏:每节押韵、节节换韵

  ⑤语气:舒缓、轻柔、低沉(悄悄、轻轻、沉默)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 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入 。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 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请同学看题目,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借助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提取对理解诗歌有帮助的信息。

  生1:这是和康桥的第二次告别。

  生2:别而又别,说明对康桥充满着眷恋,不忍离去。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再想想,对康桥充满眷恋,对一个地方的某样东西充满感情,其实质是什么?

  生(全体稍作思考后,部分同学回答):对剑桥生活的留恋。

  师:对。但我纠正第一个同学的说法,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二、 作者及背景简介 (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 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 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

  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

  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㈡建筑美。

  1、 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

  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六、绘画美。

  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

  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的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

  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

  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

  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请一位同学朗读。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㈣清泉。

  1、 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荡漾招摇揉碎沉淀, 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

  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

  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沉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 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他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

  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

  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

  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

  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

  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全班同学齐读)

  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一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

  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

  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

  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

  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

  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附: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再别康桥

  音乐美韵律和谐,回环往复

  新格律诗 建筑美节的匀称,句的整齐

  绘画美金柳,青荇,清泉

  副板书: 云中鹤、南湖、诗哲 新月派

  第二课时: 再别康桥

  金柳 (比喻) 新娘

  绘画美 青荇 (拟人) 招摇

  清泉 (暗喻) 虹

  副板书:轻轻地悄悄地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朗诵《再别康桥》

  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 zǎi 一年半载

  zài 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2、老师配乐朗读。

  3、学生自由读。

  4、全班齐读。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教师分章节赏析诗歌

  方式: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第二节:

  新娘:对康桥的无限喜爱与眷恋。

  艳影:不仅荡漾在水中,也荡漾在诗人心中。

  第三节:

  招摇:康桥对诗人的欢迎。

  板书:

  康桥 互相依恋

  甘心:诗人对康桥的依恋诗人。

  第四节:

  潭:拜伦潭。在康桥的上游,相传拜伦曾在那游玩。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富有诗意。

  第五节:

  诗人似乎已经忘记他要离别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寻“彩虹般的梦”,游玩到很晚才归来, 李清照也曾有诗句“兴尽晚回舟”,可见诗人非常快乐。归途中看见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见诗人快乐到极点。

  第六节:

  想到要和康桥离别,诗人情绪低落下来,只能悄悄吹奏”别离的笙萧”,在沉默中体会离别的滋味。连康桥的夏虫也似乎感受到了离别的不舍,也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

  沉默 康桥

  第七节:

  “悄悄地”表明诗人不愿也不舍破坏心爱的康桥的氛围和情境。

  “不带走一片云彩”:诗人既不愿破坏康桥的完整,也写出了诗人的潇洒。

  美丽康桥,让诗人情不自禁喜欢上它,也恰恰由于诗人心中充满爱意,康桥才在诗人眼里显得更加秀丽。以至诗人说出:“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所知道的康桥》)

  但尽管诗人非常喜欢康桥,他还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缠绵又潇洒。

  板书:

  再别康桥──缠绵而潇洒

  五、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象)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我们重点鉴赏“柳”这个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七、感受音乐美

  (先放配乐朗诵学生感悟,再分男女诵读,然后叫一个学生诵读)

  八、结语

  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首歌,不,歌太铿锵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颗钻石,不,钻石太璀璨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条彩虹,不,彩虹太斑斓了;有人说,《再别康桥》像一个梦,不,梦太缥缈了。那么,《再别康桥》像什么呢?我只能说它美得让我无法形容,怎么读也把玩不够,欣赏不透。

  教案二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⑴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⑵ 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3、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⑴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⑵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①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⑶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教学目的:

  一、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1、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2、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一、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二、《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