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1

  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 教师范读课文

  3. 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到我们的语文已学*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 臾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尔是过→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政治主张。

  2.了解语录体的论述方式。

  3.了解本文语言高度精炼的特点。

  [教学重点]

  实词、诵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预*安排]

  1.仔细阅读这篇课文和注释。

  2.朗读课文一遍,不会读的字在字边注音。

  3.回答下边的问题:

  孔子反对伐颛臾有哪些理由?他所说的“远人”是指什么人?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旧课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从初中课文《〈论语〉六章》任选两章背诵。

  2.让学生将该课与本课作比较,谈谈初步印象。

  (篇幅大小不一,内容不同。)

  二、《论语》简介。

  《论(lún)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的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全书共20篇,后人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颛臾》),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断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上有四种体式:

  (1)用“子曰”开头直录其言论,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时*之……不亦君子乎?’”

  (2)先指出问者和问题,再录孔子的回答,可称答问体,如“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超出一问一答的模式,可称对话体,如孔见师冕。

  (4)就一件事比较详细地阐述自己的意见,可称议事体,如《季氏将伐颛臾》这一章。

  三、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的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下降为*民。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工作得很出色。孔子很注重学*,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50岁以前,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从事政治活动,去过齐国。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他的弟子相传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解题要点。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7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 ̄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

  ①鲁宣公十五年(前594)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

  ②鲁襄公十一年(前562)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

  ③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懼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定公十三年(前497);季康子召冉有在鲁哀公三年(前492),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五、诵读第1段。

  1.注疏(可据所列条目提问,下同)

  ①“季氏将伐颛臾”:本章属议事体,开篇便说事。一句带过。“伐”,有旗鼓之谓。旗鼓声罪,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

  ②“见”(xiàn):引见。

  ③“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喑寓“伐”字。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

  ④“求,无乃尔是过与”: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尔是过”,即“过尔”。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要责怪你吧”,课本注释误。

  ⑤“以为东蒙主”:言颛臾乃先王封国,故不可伐。“以为”,“以之为”的`省文。主,死人或神的牌位,引申为主祭人。蒙山在鲁之东,故曰东蒙。

  ⑥“在邦域之中”:言不必伐。鲁封地七百里,颛臾在其中。

  ⑦“社稷之臣”:言非季氏所当伐。“社稷”,指公室即鲁君。当时四分鲁国,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只有颛臾这个附庸之国尚为公臣。

  ⑧“何以伐为”:照应本段起句。“为”,语末助词,无义。“何以”,就是“以何”,凭什么(理由)。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4

  一、课题

  《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时

  三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二、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二)能力训练目标

  思维的逻辑性

  (三)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作生活的强者,而不是逃兵。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二)难点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把握主旨,然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过程中解决文章的重、难点。

  七、学生活动设计

  反复诵读课文,通过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学生集体诵读全文

  3.结合课后练*题一,师生共同分析课文

  (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分析课文第二段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孔子认为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行为。对此,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和以虎兕、龟玉等为比喻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引用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臣。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法,“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显然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3)分析课文第三段

  提问4:文章第三段,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明确:“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可见,其政治主张是实行礼治,以德服人。

  提问5: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

  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3篇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1

  教学目标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析孔子生*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补充:::古人有述而不作以及佛经的结集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出于柙(x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 虎兕(s)出于柙(xi)

  社稷(j)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

  D 颛臾 (zhuān y) 虎兕(sh)出于柙(ji)

  社稷(s)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三。

  [板书设计]

  季氏 第一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

  将伐 孔子

  颛臾 第二次对话:指出两位学生没有尽职尽责 爱国爱民

  [三次 目光深邃对话] 第三次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的政治家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2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3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

  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语言是学*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

  三、教学策略

  1.朗读涵泳

  2.辨词积累

  3.语感品析

  4.活动感悟

  四、教学流程

  1.导入

  《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

  【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

  2.基础的厘清

  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

  【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

  3.任务型朗读

  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

  【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

  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

  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

  【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

  5.穿插孔门轶事

  (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

  (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

  (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

  【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6.再读课文

  分角色演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对孔子、冉有、子路的性格特征的理解

  【说明】这次朗读带有研读性质在基本把握全文内容、文体特征、人物关系的基础上将阅读的重点放在对孔子(核心人物)的关注上,这是学*的关键。

  7.问题探究

  师生对话的三个回合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师徒过招第一回合

  得知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孔子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学生补白:孔子当时的心理活动(挨批的应该是你们为什么挨批的应该是你们而不是季康子呢?你们接受我的教育,我希望你们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推行我的政治理想你们太令我失望了)

  除了批评,孔子是怎么对学生讲道理的?

  明确:高明的老师以理服人孔子告诉学生:从历史观照,颛臾的国君是贤明高尚的;从现实来考察,颛臾是归附鲁国的;从关系上考虑,讨伐社稷之臣,那就是自毁墙角(老爸和儿子打内战,那成什么体统)

  如果季氏坚持打这一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明确:师出无名:无道之战那就是“不义”

  那么,我们从这一回合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讲原则用朱熹的话来评价:理之至当

  这一回合师徒谁胜出?

  明确:孔子

  (2)师徒过招第二回合

  当冉有推托是“夫子之欲”时,孔子为什么还要“咄咄逼人”地对自己的弟子说“是谁之过与”?

  明确:冉有、季路是季康子的家臣,做“臣”要有“臣”的担当啊

  孔子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学生?

  明确:引用名人名言(史官周任的话)讲道理,比喻的方式(老虎逃、龟玉毁)讲道理

  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拥有丰富的历史掌故和生活常识,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和常识来说服学生,绝不是一个满口“之乎者也”的说教者

  这一回合又是孔子胜出了

  (3)师徒过招第三回合

  冉有真是个聪明的人,他在三个回合中,从没有说过这是“我”的意愿,第一次陈述事实,第二次推托“夫子之欲”,第三次又将谁抬将出来了?

  明确:子孙后代

  孔子棋高一着,孔子说他最讨厌怎样的男人?

  明确:“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一个好男人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君子坦荡荡

  有国有家者真正的“忧”应该是什么?

  明确:不均、不安

  孔子最大的担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的担忧有没有变成现实?

  明确:不久,季氏家臣阳虎内叛,完全印证了孔子的预见

  在第三回合,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明确:高度的政治觉解,仁爱的经世理想

  【说明】将对话的整个过程分成三个回合,实际上是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让孔子的形象在每一个回合中清晰饱满地凸显出来,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三个回合中所有探究的问题,都可以交付给学生,在学*共同体中自行研讨、解决

  8.学*小结

  学完《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如果再要我们在孔子之前加一个定语进行修饰,你会加什么?

  【说明】这个教学环节是对第五个教学环节的回应,主要是考量经过第七个教学环节的集中、深入、具体学*之后,学生对孔子的认识是否可以到达一个新的维度,也是对文本主要探究的话题“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的总结提升

  9.诵读全文

  提出朗读的最高要求:化境入得文本,浸淫人物,走*伟人孔子,涵泳他卓尔不群的政治襟抱和人格力量

  【说明】课堂教学起于朗读,收于朗读,如扇面打开,移步换景,虽不能“沂水春风”,师徒其乐融融,但也乐音铮,余味莞尔。

  教学反思

  为了达成“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这个目标,我设计了多次的朗读,有感受性、感悟性的朗读,也有任务型的朗读,有通读,也有演读通过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文言文嗅觉,反复暗示学生文本语言模式的特殊性这是我在教案设计时第一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文教学必定绕不开字词、句式的话题,偏离了这个话题,实际上就隐没了文言文最显性的文体特征在设计教学时,我比较关注《季氏将伐颛臾》中独特的语言现象,甚至还刻意地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使字词、句式的学*不至于落于浮浅的表面这是我在设计教学时第二次的自觉追求。

  文言为“体”,孔子的思想为“用”文言的样式是承载孔子思想的载体教学的重点当然应该放在孔子的政治襟抱上怎么表现孔子的襟抱?设计教学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贴着人物教、贴着学生教,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核心话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话题的答案藏在师徒三个回合的过招中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第三次的自觉追求。

  这三个回合的学*是有侧重的,不能均衡用力孔子的形象是渐入佳境,渐渐丰满起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第三回合是最表现孔子思想的,要讲深讲透,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认知。

  这样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担忧是教师牵引了学生,也限制了学生,学生缺少主动建构的空间教师容易成为问题话柄的持有者,决定着问题的走向甚至结果要弥散这种教学的危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改良的路径:一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互为学*伙伴,合作探究二是让教学的节奏慢下来,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暂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之言与学生之言,言言相证相补,直至通向对人物的建构三是第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来担纲,由此检验、评估课堂学*水*,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作针对性、发展性补充。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范文10份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理解体会孔子的思辩艺术。

  3、巩固积累实词,理解句式、难句,理解成语。

  教学重点:

  实词的巩固与积累,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

  孔子的思辩艺术,句式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因为本文语句艰深,故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梳通文句难解处,教者作点拔甚至延展,师生互动,以师为主骨。内容方面引导学生讨论,教者作点拔引申,以学生为主,因为是借班上课,学生已*未知数,故教者吃透教材,暗设多种方法,为应变准备条件。

  2、练*设计:巩固实词、难句的理解,巩固对孔子思辩艺术的理解。

  3、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感谢学校为我提供的与大家共同学*的机会,我想我们一定能愉快地度过这短暂的时光,希望我们能互相配合。

  课下我已经了解到我们语文已经学*到我们的语文已学*到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请问,这是什么散文?[明确:历史散文]今天,我们暂且跨出历史散文的门槛,共同迈入先秦散文的另一殿堂——诸子散文。[请学生将书翻到第69页]在诸子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是《论语》。初中我们已学过了《〈论语〉六则》,那里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通过《季氏将伐颛臾》这课,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义)

  2、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动荡不安,作为臣子的季氏把持了大权,而颛臾是鲁境内的一个小国,且把赋税等交给鲁王室,季氏想占有它,据为己有。身为孔子弟子的冉有、季路是在季氏门下从事,参与了季氏出征前的准备。本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拉开了序幕。

  3、诵读课文

  [学生将课下注释读音标在课文上,注意长句、难句的停顿,准备诵读,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评说示范。

  颛zhuān 臾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fèi

  4、词句理解、疏通

  [出示小黑板]

  [教者选择点拔、延伸]

  ①是见(常用义与现在差不多,但对象不用,用现代汉语替换也不一样,拜见、召见、接见、会见、进见等)过

  ②主相国家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④无乃……与?→恐怕……吧?(与“得无……乎”对比)尔是过→借助“是”字倒装(宾语前置)

  ⑤既来之,则安之:“来”“安”是使动用法,今义不是,古今异义。

  [学生自译,教巡视答疑]

  5、内容分析

  启思:本文共三段,每段皆写孔子针对错误的言行作的批评,请问这三个错误言行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启思:孔子反对颛臾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受先王之封不可伐;已是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说明要遵循“周礼”,不可违礼而动。

  启思:孔子说明冉有、季路应负责任时,运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引用、类比、比喻。另,课下称“小相”是比喻,不明确,实为类比。

  启思:当孔子知道冉有实际上赞成季氏时,当头棒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便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政治理想,以说明冉有的错误,这个政治理想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

  明确:均——财物*均分配

  和——上下能和睦相处

  安——上下相无事

  (学生齐读课下注释对“均”“和”“安”的解释)

  伐颛臾与此背道而驰,孔子反对了。

  6、小结

  孔子以主张“仁”“礼”而著称,“仁”“礼”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似不太被注重了。但据说1999年在德国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大会上,与会者有一个共识:要想人类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孔子那里寻找智慧,现在,***提出“以德治国”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孔子这些先哲们的思想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吸取其有益的成分,一定能有利于我们自己、我们党、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健康发展。

  本文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视孔子的思想于一二,我们也初步感受到了其敦厚的风范各简括的语言风格。但窥一斑难知全豹,辨一叶难识金秋。希望学生们课下阅读《论语》这本书。须知,《论语通译》是中学的必读书目。

  7、作业布置

  ⑴课后练*二

  ⑵归纳虚词“而”“于”的用法

  ⑶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文章,赏析孔子的思辨艺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题。

  2.完成课后练*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继续学*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

  朗读和翻译

  3、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细读第二、三段,并思考课后练*一。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

  安: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段,熟读第三段,继续思考练*题。

  2.完成课后练*三。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一.基础知识掌握

  1、给加点字注音。

  颛臾( ) 冉有( ) 社稷( ) 柙( )

  虎兕( ) 萧墙( ) 相夫子( ) 椟( )

  2.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①

  ②

  ③

  3.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4.下边一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 颠簸 辅助 B.不稳定 跌倒 辅助

  C.不稳定 颠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D.危险 跌倒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为:

  6.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③虎兕出于柙 于:

  ④龟玉毁于椟 于:

  ⑤今夫颛臾,固而*于费 于: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7.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文中记载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他们谈话的政治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纵观全文,孔子在和冉有、季路的对话中坚持了两点看法,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孔子引用古代史官周任“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话,又举出一些比喻,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 )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5)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 D无乃/尔/是/过与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 ( )

  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8).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 ( )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 D吾恐季孙之忧

  (9).对“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一句有四种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 )

  A远方的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B偏远地方的人不服,不能前来和好。

  C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D本国以外的人不服(你们)却不能使他们前来归附。

  二.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8.子 谓 子 贡 曰 女 与 回 也 孰 愈 对 曰 赐 也 何 敢 望 回 回 也 闻 一 以 知十 赐 也 闻 一 以 知 二 子 曰 弗 如 也 吾 与 女 弗 如 也

  ①为短文断句。

  ②从下列各项中选出正确的项 ( )

  A.文中两个“女”,都是通假字,同“汝”。

  B.文中两个“与”词义词性完全相同。

  C.短文中,孔子与子贡对话,提到了回与赐两个人。

  D.文中“望”是“看”的意思。

  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

  ①为加点的字注音

  A.省 B.传

  ②解释下列字的词义。

  A.谋: C.交:

  B.忠: D.信:

  ③翻译这则短文。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答案

  1.略

  2.①既来之,则安之 ②分崩离析 ③祸起萧墙

  3.A

  4.D

  5.①作为 ②语气助词 ③成为 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

  6.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②对,对于,介词 ③从,介 ④在,介 ⑤到,介 ⑥在,介

  7.⑴季氏将伐颛臾⑵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 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应制止这种不义的作法。⑶说明冉有、季路二人既做家臣,就要尽职,纵容季氏的行为是失职。批评冉有政治态度的不端正。 ⑷D ⑸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6)B(7)C(8)D(9)D

  8.①曰:“愈?”曰:“回?十,二。”曰:“也;也。”②A

  9.①A.xǐng B.chuán

  ②A.计谋,主意 B.忠诚,忠实 C.交往 D.讲信用

  ③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有没有不忠诚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呢?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了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4

  学*目标: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重难点:

  1、研读第3段;

  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学*过程

  一、研读课文第三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1、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2、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3、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4、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二、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1、古今异义

  (1)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今义:认为。

  (2)有国有家者

  古义:;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2、词类活用现象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后世必为子孙忧:

  (3)今夫颛臾,固而*于费:

  (4)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5)既来之,则安之:

  3、一词多义现象

  (1)过

  是谁之过与:

  无乃尔是过与:

  (2)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既来之,则安之:

  (3)相

  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夫子:

  4、特殊句式

  (1)是社稷之臣也

  句式:xx

  译文:xx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式:xx

  译文:xx

  (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句式:xx

  译文:xx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句式:xx

  译文:xx

  (5)无乃尔是过与

  句式:xx

  译文:xx

  (6)何以伐为

  句式:xx

  译文:xx

  当堂检测:

  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课后作业:1、复*本学案内容;2、背诵第三段。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

  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今天,我们就来学*《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 老师范读

  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语音和句读。

  (范读后)请同学们认读下列字音、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颛zhuān臾yú 冉rǎn 有 社稷jì 虎兕sì 费bì(古音异读)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有人建议听磁带范读,我以为那样疏远了学生跟范读者之间的距离,不如老师范读来得亲切。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听老师范读,达成朗读标准中的前两条,第三条标准高于前两条,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达成,所以在后面的步骤中完成。

  三 一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得连贯顺畅。

  2 指名朗读 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字音、 听句读,听是否连贯顺畅。

  3读后点评(点评这一环节不能少,通过点评,让大家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读准每一句的停顿,如此,才能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

  四 二读课文

  1同坐互动,读一节翻译一节,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同坐互为读者和听众,圈画出解决不了的字词。

  2字句质疑

  有没有不理解的字句呢?请大家提出来。教会学生质疑,告知学生要质疑的字句是不能理解的以及比较重要的字句。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学生能回答的均采用学生问、学生答的方式,促进生生互动;学生答不出来时教师点拨。

  学生可能提出的主要问题有:

  ①“无乃而是过与”如何理解?“无乃而是过与”“且尔言过矣”两句中的“过”意思是否相同?“无乃而是过与”与“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三句中的“是”意思是否一样?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这两句分别是什么句式?

  ③ “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

  ④ 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

  ⑤如果学生没有问题了。老师可以补充讲一下另外三个词语“疾、止、见”,并且由本课联系到以前所学的句子,如“寡人无疾”“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等,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3指名翻译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文字,提醒学生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修改订正翻译中出现的错误。

  4总结整理

  请同学们整理出本文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整理后交流、补充。

  五 三读课文

  1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名朗读,达到文言文朗读的第三条标准——读出感情。

  2 评议同学朗读的情况,体会孔子的感情。

  可以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准确把握孔子和冉有的情感:

  ①冉有、季路向孔子禀告了一则怎样的消息?(“有事于颛臾”)两位弟子的神情态度如何?该怎样读?

  ②冉有和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为什么反对攻伐?(明确:冉有赞成,孔子反对。应该读出不同的语气。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且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③冉有找到了怎样的托词?孔子引用谁的话、用了那些比喻来反驳冉有的?此时孔子的语气如何?(冉有的托词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用了盲人的比喻,用了看管猛兽、看护宝物的比喻进行反驳,孔子的语气应该更严厉。)

  ④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反驳的?(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的实质,“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 ,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有力批驳了冉有的观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3 在理清师徒对季氏伐颛臾不同态度、不同情感的基础上,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4齐读全文,要求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读出孔子、冉有的不同情感。

  5 分析孔子的辩驳艺术

  孔子先责备,认为不能伐:为先王封国(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再批驳,提出应阻伐:引用周任的`话,指出作为家臣应该“在其位,谋其政”,尽到臣子的职责,不能尸位素餐;再用比喻,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揭露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同时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和保管人。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学生的严厉批评。

  最后是斥责,反对伐:对内——“均、安、和”,对外——“修文德”,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冉有的做法违背了以上原则,孔子大加斥责,体现孔子实行仁政、实行礼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六 背诵课文

  1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孔子辩驳艺术的领会,尝试背诵课文。

  2 指名背与齐背交互进行。

  3 交流背诵方法。

  总结:背诵课文,方法很多。如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读几遍,自然上口,便久远不忘。”朱熹采用的是朗读背诵法,这对不少同学也是适用的;除此,还有意义背诵法,即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背诵,这样的背诵既可避免死记硬背,又能使背诵的内容长时间不忘;还有书写背诵法,有人读十遍、百遍都不能将一篇文章背下,可书写一到两遍却能背住,就可采用这一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每位同学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七 总结拓展

  1孔子反对季氏讨伐颛臾、强调以德服人、以德治国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根源是孔子的“仁”的思想。

  2拓展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译文]①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②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这两句告诉我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主张礼治,反对法治,反对武力征伐。即孔子的“仁”这一思想。

  3你怎样看待孔子的“仁”?

  八 再读质疑

  1 再读课文,质疑问难。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字句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难,那是浅层次的,如果能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那就是真正在思考、在探索了,请同学们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

  同学们可能提出如下问题:冉有、季路为什么要把季氏要伐颛臾的消息告诉孔子?两位弟子有没有接受孔子的批评,有没有阻止季氏的攻伐行为?孔子的以德服人的治国主张如今是否适用?他的均贫富思想跟我们提倡的***思想本质上是否一致?

  2 师生探究,就以上问题进行探讨,以明确必须批判地吸收孔子的仁政思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不能不患寡,不能满足于“和”,在创造和谐社会,还应该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生活水*,使老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九 布置作业

  1 看“百家讲坛”易中天《实话孔子》,丰富对孔子“仁”这一思想体系的认识。

  2 看电影《孔子》,进一步了解冉有、季路的思想及其个性特征,同时了解颜回、子贡等人,感受孔子的师者风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6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

  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挂图

  3、课时:1课时

  4、课型:讲读课

  教学过程:

  1、导入:

  孔子,名丘,字仲尼。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这节课我们来学*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播放录音)

  2、分析课文。

  ⑴.解题

  季氏将伐颛臾

  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庄公有第三人:**、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

  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

  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批评完后,孔子又阐

  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

  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意即: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同是在《论语》里,孔子曾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这里则说的是“在其位,谋其政”。任一份职就要尽一份力;拿一份钱做一份事嘛。即使用我们今天并不那么先进的话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吧,那“钟”也得撞得响啊!

  ④“一个盲人在走路,倘是临危而不抱持,跌倒而不搀扶,还用辅助者干什么呢?”接着孔子又打了一个比方:“老虎犀牛从栏中逃出,珍贵的玉器在柜里损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同学们说谁的过失?

  明确:管理者的过失。

  ⑤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是我们存心要消灭那颛臾,而是因为它日渐强大,又靠*费,对季氏的领地构成威胁。现在不消灭他,今后必将成为季氏的大患啊!”由此可见,冉有和季路实际上是参与了季氏的军事谋划的。

  明确:孔子一针见血,马上批评他说:“有道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谎言来搪塞的态度。”(疾,憎恨;舍曰,避而不谈;辞,托辞、辩解之辞)因为在孔子看来,冉有的说法纯粹是侵略者的强盗逻辑。明明是自己要去侵略、消灭人家,却找借口说是因为人家对自己构成威胁。这正如20世纪初日本**主义者侵略中国却说成是要搞“大***圈”一样。总之是心里明明想的是一样,口里却装模作样地说成是另一样,活脱脱的“伪君子”形象。

  ⑥批评了他们,孔子觉得作为老师还得给他们讲讲道理。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议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安之。”(翻译)

  明确:这是孔子的正面阐述,实际上说的是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又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又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而具有*均主义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却要消灭“贫穷”。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后,孔子又针对冉有和季路的问题进行了批评。

  明确:“今由与求也……谋动干戈于邦内”(翻译)

  ⑧文章结尾一句话“吾恐季孙之忧……之内也。”理解。

  明确: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观点。

  3、翻译全文。(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5.作业

  (1)完成基础训练。(2)课后练*。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教学目的: 1.诵读和背诵课文 2.积累“是、疾、止、见、过”五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

  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文言固定句式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和文言固定句式

  2.把握文意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诵读法,推断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l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初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起走*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教师随问随答。

  4.教师板书自读要求: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 ”和“无乃……与”,“何以……为”。

  (4)教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何以伐为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 分崩离析 祸起萧墙

  5.讨 论,结合书后练*题一理清全文思路,尝试背诵课文

  (详见板书设计)

  6.小结巩固(时间允许课内进行,时间不允许布置为家庭作业)

  基础训练1—5题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文章思路: 《论语》

  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 季路见于孔子

  孔子反对讨伐颛臾 在邦域之中 (不必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是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引周任之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驳斥冉有—— 相

  |比喻— 虎兕出于匣 分崩离析

  龟玉毁于椟中 祸起萧墙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再驳冉有——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

  则安之

  (治国安邦的原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1. 复*巩固

  齐背全文,检查上课时学*效果

  2. 讨论下列问题

  问: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析: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回趋裒微。

  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

  当时冉有,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们的老师孔子。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辟头一句就责怪起冉有来了“求,无乃尔是过与?”接着一口气列举了三方面的道理反对讨伐颛臾,(从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着)。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负有责任。

  他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这其实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 。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无道”,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阻止,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这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接着 ,孔子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是用扶相应负的责任相比,二是用看守柙和椟的人做比。

  最后,孔子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替季氏开脱,显然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但 前面他却说:“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憎恨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于是他直接对冉有说:“君子疾夫舍曰‘ 欲之 ’而必为之辞”。接着提出他的政治主张:“有国有家者……既来之,则安之”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要求背出以下语气:

  (1)“求,无乃尔是过与”虽属问语,却应当用谴责口吻读,有“唯尔是过”的味道。

  (2)“子曰”‘求!……要读得恳切。

  (3)“陈力”二句是从正面说理,要读得铿锵有力。

  (4)“危而”三句,口气应严厉。

  (5)“虎兕”三句是第二段的高潮,口气应更严厉。

  (6)还要注意“也”的语气。

  4.课堂练*

  书上练*题三

  5.小结、扩展

  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第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其中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教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

  6.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7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8

  一、导人

  孔子作为一名老师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性格温和、循循善诱,是一个翩翩君子的“圣人”形象,今天,我们将要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孔子,因为这一次孔子发怒了,而对象就是他的学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季氏将伐颛臾》

  二、整体感知

  (1)齐读全文,纠正字音、断句

  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齐读全文并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背景下发生的?

  明确:季氏将伐颛臾

  “伐”字怎么解释?解释为明目张胆地攻打,而且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要动用“武”力

  “将”字说明什么?“将”字说明这个战争还没开始,即将发生,可以通过劝阻得到制止,如果不去劝说,那么这场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时代背景:

  当时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而王室日趋衰败,这种情况到孔子生活的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历史上被称为“三桓犯上”这其中,季氏的势力最大他之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的势力构成威胁当时孔子的徒弟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而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文本探讨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对于这场仗,孔子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大家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点(治国以礼):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②且在邦域之中矣

  ③是社稷之臣也

  资料:论语中就曾经提到“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季氏篇》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颛臾就在鲁国境内,是鲁国的附属国,而野心勃勃的季氏却想吞并它,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礼乐思想孔子能不生气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朗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孔子生气的态度,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明确: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表示推测语气,宾语前置句解释成“恐怕要责备你吧?”要读得温和,缓慢学生朗读

  ②何以伐为?“何……为”表示一种反问语气,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宾语前置句

  ③求!语气强烈

  (3)孔子对冉有三次直呼其名,接下来的两次责备的语气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下面孔子的话,孔子的语气有什么变化,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语气加重,更加急促、强烈、气愤

  ①求!周仁有言……是谁之过与?

  1、指责(责备)的语气

  2、句子有:责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实质上是指责冉有、季路没有做好季氏的家臣

  3、不是直接地训斥从哪里看出来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表明只有施展才能了才能担任职务,否则就辞职在《宪问》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显然“在其位,就得谋其政”

  用盲人遇到危险(危)不去护持,将要跌倒(颠)却不去搀扶,是做相的失职

  用老虎犀牛这些猛兽逃出笼子,龟甲和玉器毁坏在木匣中是看管者的责任

  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冉有季路作为家臣没有进行劝阻的失职所以这种责备的语气会委婉、含蓄一点

  学生尝试朗读这一段

  ②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读出强烈的痛斥的责备语气“疾”(痛恨、讨厌)注意断句

  学生朗读这一句

  (4)孔子三次责备的语气层层递进,取决于谁的态度?

  明确:冉有冉有的话体现了他害怕责备、推卸责任的特点比如说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为何不说将伐颛臾?学生本身就理亏,怕被孔子责骂,说得委婉一些)

  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句话体现了冉有推卸责任,不想被孔子责备

  ③今夫颛臾,固而*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句话流露了冉有支持攻打颛臾的真实想法,却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本意,实在很虚伪

  根据说话内容,冉有的话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而弟子的'语句呢因为是推托之词,所以要稍微缓慢一点,畏畏缩缩

  (5)角色朗读下面,我们根据前面对师徒两人的对话的内容,请同学们揣摩第一段到第三段“为之辞”为止的语气,各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尽量把冉有的推脱语气与孔子愈加气愤的层次感表现出来学生展示朗读

  四、问题探讨

  1、其实啊,孔子面对冉有的执迷不悟如此痛心疾首,是可以理解的,孔子一生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于回到鲁国,他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半生追求托付给得意门生,冉有非但没有遵守,反而孔子反对武力的主张,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在对话中流露出的这种真性情,使他的儒雅形象更生动外,还增添了几分可爱与真实那么孔子治国安邦的主张到底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到明确的语句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这里说明孔子主张对内使人人和*稳定、安居乐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要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以德服人(为政以德)

  2、深化思想: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内涵体现:礼让、正名、以身作则

  五、拓展延伸(机动)

  讨论:联系材料,谈谈孔子为政以德主张的具体表现和现实意义

  资料:*些年来,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社会容忍的“红线”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介绍,对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各机构认识不一,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是世界银行测算的0 .47“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我们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人们喜欢将他神圣化,但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凡人,我们通过朗读体会他与冉有的对话中的语气,因声求气,从而深刻地体会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也更生动更全面地认识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形象

  六、作业

  1、背诵“丘也闻……萧墙之内也”语段

  2、写一篇心得,谈谈孔子的思想主张对现实生活的启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9

  一、作者介绍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三、文本研*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林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让我们看到了满目疮痍的祖国、苦难深重的人民。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

  明确:抒情。诗人用了三次重复,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四、课堂小结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无论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使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而且,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

  五、作业

  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0

  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义正词严

  讨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必伐不容置辩

  理由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朗读并背诵。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三。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中班蒙氏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2、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

  2、材料袋:二种不同颜色、花瓣数、大小不同的花的卡片。

  3、神秘箱,1-9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㈠根据要求摸花,能按数取物,进一步感知9以内数量的多少

  1、出示装有花朵图片的神秘箱。请个别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摸出相应数量的花朵图片,并数一数摸得是否正确。如,摸3朵、4朵、5朵。

  2、这些花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同?你能把一样的花放在一起吗?数数每种花各有多少朵。

  ㈡给花儿分类,将相同种类的物体分类摆放

  1、引导幼儿将花朵分类。

  2、同伴之间交流分类的标准,说说自己把什么样的花放在了一起。

  3、帮助幼儿明确:按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摆法。如,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花瓣数分。

  ㈢各色各样的花

  1、出示操作材料《各色各样的花》,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朵花。

  师:请你把相同的花圈起来,数一数有几朵,然后和圆盘中的一样数量的数字或点子连线。

  2、引导幼儿按花的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圆点,或贴上数字粘纸。

  3、引导幼儿认识具体物体、圆点与抽象数字之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它们能表示同样的数量。

  活动结束

  收取活动材料,并逐一检查批改。

  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教师在前面展示图片的时候,有一部分孩子被教师遮挡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这个问题,如果教师改变提问策略站在左边提问后马上又站到右边提问照顾到幼儿全体那样活动效果就更好一些。

  小温馨提示:数学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才能使孩子真正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活动,对阅读文字感兴趣。

  2、能将诗歌中的书面语言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体会自己爱妈妈,妈妈爱自己的情感。

  3、能较完整的表达自己对味道的感受,能模仿诗歌的句式创编。

  4、认读重点字词:味道、橘子、酸酸的、流泪、甜甜的、辣辣的、摔跤、咸咸的。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知道常见食物的名称,能说出他们的味道。

  2、物质准备:

  挂图、音带、大字卡;小字卡

  3、环境准备:

  准备各种味道的食品,如奶糖、柠檬片、苦瓜干、辣味牛肉干、黄连、姜糖、穿心凉糖、话梅糖、酸话梅、秀逗糖等。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动问候。走线,线上活动。

  线上活动建议:律动“点豆豆”。幼儿念儿歌,边走边拍手,当说到甜豆、酸豆、苦豆、辣豆,幼儿做不同的表情。

  二、感知理解活动

  1、引导幼儿品尝食品,感受不同的味道。

  幼儿边品尝橘子、白糖、辣椒、食盐等食物,边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尝出了什么味道?用不同的表情表现这些味道。

  2、教师出示挂图,播放诗歌录音带,幼儿欣赏诗歌。

  3、幼儿有序取书,自主阅读。

  教师分组指导,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诗歌中的内容。

  4、师幼共同阅读。

  (1) 师:除了我们吃的东西有酸甜苦辣的味道,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感受到这些味道。

  引导幼儿理解生活中的各种感受可以用不同的味道表现出来。适时出示相应的大字卡。

  (2) 为什么说“妈妈的吻是甜甜的?我病了妈妈的泪水也是咸咸的?”

  5、教师播放录音带,幼儿小声跟读,用动作表现诗歌内容。

  三、游戏活动

  游戏:我猜、我猜、我猜猜。

  教师将幼儿分组,每组选一名幼儿根据字卡内容做动作,其余的幼儿找出相应的小字卡,并读出来。教师计时,看哪组幼儿用时最短。

  四、创造活动

  1、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感受能用酸甜苦辣来形容的。

  2、引导幼儿模仿诗歌的句式进行仿编,教师记录下幼儿创编的短句,用句卡形式表现出来。

  五、结束活动

  交流小结,播放音乐,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工作名称:

  认识蒙氏教师、走线、工作毯取放、坐姿

  工作准备:

  走线用的线、工作毯、椅子

  直接目的:

  学*基本走路的方法、地毯的正确搬运,协调性。大肌肉运动、懂礼节、学*和他人交往。

  间接目的:

  独立性和专注力,运动机能调整

  操作过程:

  1、教师自我介绍,并用三种打招呼的方式与幼儿打招呼: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吴刚伐桂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一个神话故事——《吴刚伐桂》。这个故事该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刚伐桂》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叫吴刚的人虽天资聪明但总是目中无人,做什么事也缺乏耐性,有头无尾。

  起初,他对种庄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央求老农教他种地,不过几天,他就种的像模像样了。可是不久,他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对自己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于是吴刚就决定到城里去学真本事了。到城里后,他先后拜过许多人为师,学*了很多不同的行当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当他认为自己学会时就甩手不干了。吴刚又认为凡间的事都太简单了,只有做神仙才会让自己满意的。于是吴刚就离开京城到深山老林里去寻仙问道了。老神仙知道后笑道:“神仙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但你既然那么想学那就跟着我学吧。”从此,吴刚便跟着老神仙翻山越岭,采集草药,学*药理。可没过多久,他又旧病复发了。老神仙把他带到月宫,指着眼前的桂树对他说:“有耐心的人砍三百斧就可砍倒,没耐心的人无论砍多少次都看砍不倒,等你砍倒后,方可成仙。”说完就消失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不然即使你再聪明,也什么事都做不好。

  今天,我读了一个神话故事———《吴刚伐桂》。这个故事该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刚伐桂》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叫吴刚的人虽天资聪明但总是目中无人,做什么事也缺乏耐性,有头无尾。

  起初,他对种庄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央求老农教他种地,不过几天,他就种的像模像样了。可是不久,他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对自己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于是吴刚就决定到城里去学真本事了。到城里后,他先后拜过许多人为师,学*了很多不同的行当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当他认为自己学会时就甩手不干了。吴刚又认为凡间的事都太简单了,只有做神仙才会让自己满意的。于是吴刚就离开京城到深山老林里去寻仙问道了。老神仙知道后笑道:“神仙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但你既然那么想学那就跟着我学吧。”从此,吴刚便跟着老神仙翻山越岭,采集草药,学*药理。可没过多久,他又旧病复发了。老神仙把他带到月宫,指着眼前的桂树对他说:“有耐心的人砍三百斧就可砍倒,没耐心的人无论砍多少次都看砍不倒,等你砍倒后,方可成仙。”说完就消失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不然即使你再聪明,也什么事都做不好。

  今天,我读了《吴刚伐桂》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吴刚的`青年,他身体很好,可做事没有耐心,学了很多东西,但不管是什么本领,总是学到一点,就不学了。后来,他想做神仙,于是在别人指点下找到了一位老神仙。可是他学东西还是犯老毛病,学上一点就不耐烦了。最后神仙把他送到月亮上让他砍桂树,只要连续砍三百下就可以把桂树砍倒,就可以做神仙了。吴刚才砍了一百多下,就没有耐心了。他休息了一会儿,回到树边一看傻眼了,只见桂树完好无损,砍过的裂口自动愈合了。吴刚就不停地砍,一直到现在,吴刚还在继续砍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耐心,像吴刚那样急功*利的做法注定是要失败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有可能会成功!

  今天,我读了一个神话故事——《吴刚伐桂》。这个故事该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刚伐桂》主要讲了:从前有一个叫吴刚的人虽天资聪明但总是目中无人,做什么事也缺乏耐性,有头无尾。

  起初,他对种庄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就央求老农教他种地,不过几天,他就种的像模像样了。可是不久,他觉得这么简单的事对自己来说真是大材小用了。于是吴刚就决定到城里去学真本事了。

  到城里后,他先后拜过许多人为师,学*了很多不同的行当但是结果都是一样的:当他认为自己学会时就甩手不干了。吴刚又认为凡间的事都太简单了,只有做神仙才会让自己满意的。于是吴刚就离开京城到深山老林里去寻仙问道了。

  老神仙知道后笑道:“神仙可不是那么好做的,但你既然那么想学那就跟着我学吧。”从此,吴刚便跟着老神仙翻山越岭,采集草药,学*药理。可没过多久,他又旧病复发了。老神仙把他带到月宫,指着眼前的桂树对他说:“有耐心的人砍三百斧就可砍倒,没耐心的人无论砍多少次都看砍不倒,等你砍倒后,方可成仙。”说完就消失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有毅力,有恒心,不然即使你再聪明,也什么事都做不好。

  今天,我看了《吴刚伐桂》,又明白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文章主要写了吴刚跟着师傅学到了一点功夫,可他不仅骄傲自满,还到外面惹是生非,蒙骗别人,对师傅不仅不感恩,还要顶撞师傅,并且对师傅生活不闻不问。所以师傅要让他到月宫里伐桂,让他改过自新。

  其实世界上任何事都如此。像有些人自认为长大了,就抛弃了父母。事实上,像这种自以为是的人一旦抛弃了父母就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好。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有一些小成就而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满。我们永远也不可以满足现状,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刻意地掩饰或忘记不足,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千万不要像吴刚一样,有一些本领、优点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跟紧时间的脚步前进!“熟能生巧”,只要你不断努力,还怕不能成功吗?

  人的成长就是个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尽量少犯错不犯错。我们不能像吴刚那样没有诚信,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自我,实现更完美的自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将家人比作动物作文 (菁华5篇)

  我妈妈是一只大老虎,一吵起来声音非常大。有一次周末我们还在床上睡着,妈妈就起来了,他穿好衣服,洗了脸。走进屋里大声喊:“起床了!这都几点了,还不起来!”我们都被妈妈的声音给吵醒,爸爸一看手机说:“这才6点呀!”给我起来!天天那么晚睡,所以起不来!妈妈的声音更大了,我们只好起床了。

  我的爸爸是个猪,每天除了睡就是吃。有一次我和妈妈出去买菜,让爸爸把碗洗一下她回来做饭。等我和妈妈回来的时候,爸爸躺在沙发上睡觉了,妈妈以为爸爸已经洗过碗了,一看,连动都没动,妈妈把爸爸叫起来,爸爸一看我们回来了就说:“是不是饭做好了,我起来吃。”听了这一句我哈哈大笑说:“你真懒。”

  我是一只猴子,每天都活蹦乱跳的。有一次我我和朋友在玩踢足球,我当守门员。他们踢的时候,我来了一个:”无影手”把球接住了,然后我用手把书丢过去了,但一个不小心打到姥姥的腿了,看看笑着说:”你呀!真像个猴子,一点也不老实,”说着把球给我就走了,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这就是我的家一个小小”动物园”。

  有人说家是避风的港湾,有人说家是快乐的源泉,而我觉得我的家就是一个小小的动物园,有勤劳的大公鸡,有威武的大狮子,有温顺的小兔子,还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

  大公鸡就是我的奶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为我们做好美味的早餐,做好饭后就像大公鸡一样准时叫我们起床。她用辛勤的汗水,为我们家默默无闻的付出着。

  大狮子就是我的爸爸。有一次楼下散步,一只凶恶的大狗向我飞奔而来,我吓得尖叫起来,爸爸一个箭步冲到了我的面前,把狗狗吓跑了。爸爸的威武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高大了。

  我的妈妈就像一只温柔可爱的小兔子,总能在我难过的时候安慰我。有一次我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我忐忑不安,情绪低落。妈妈看着我脸上的表情就宽慰我说:“没事,这只是个测试,检验你这一段的学*效果。你要通过这次考试,认真反思一下,查漏补缺,争取下次考出好成绩,我相信你宝贝,加油!”

  家里还有一只贪吃的小老鼠,那就是我。一放学到家,我就会悄悄的从“老鼠洞”里拿出好吃的零食,偷偷享用起来。奶奶一听到“咯吱咯吱”的声音就说:“小老鼠又开始偷吃啦!少吃点,一会儿就该吃饭了!”我还是家里的开心果,有我的地方就有笑声。

  虽然我们家的“动物”不多,但是我们生活真的很美满、很幸福,我爱我的家,我爱我家的“小小动物园”!

  我们家可是个小小“动物园”,不信你就过来看看吧!

  我的姐姐是个十分爱打扮的“孔雀”,每天出门都要涂涂这抹抹那的,出门前几个小时就开始收拾打扮了。我的“孔雀”姐姐还特别爱买衣服,看中哪个就直接下单了。她在购物时还经常说:哎,这个不错,那个也挺好的。连走路的时候都在淘宝上看衣服。打扮完的姐姐真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呀。

  我的爸爸是一条自由自在的“大鱼”,因为他是个游泳高手,还特别喜欢吃海鲜和小虾米之类的。我的鱼爸爸每天坚持游泳和踢足球。无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鱼爸爸每天早晨5:00就起来去游泳。因为早上的晨练,鱼爸爸身体强壮,不容易生病。从这件事看来,我的爸爸的确像个爱游泳的大鱼。

  说起我的妈妈,她可是一只温顺的“梅花鹿”。我的鹿妈妈不仅温柔,长的还十分美丽优雅,这点最像梅花鹿。看见鹿妈妈,我的心里就特别温暖,他细心的呵护着她的家庭和孩子。

  说到我,我可是个活蹦乱跳的“小猴子”,一天手脚停不下来。一会儿,书被我弄掉了,一会儿盘子又被我打碎了。妈妈说我是个冒失鬼,还说我是一只蹦蹦跳跳的小猴子。我还非常喜欢吃桃子,一看见桃就流口水。你们说我像不像个小猴子呢?

  这就是我们家的小小“动物园”。

  说起《猫和老鼠》这部动画片,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姥姥和姥爷,想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吗?如果你们想听的话,就随我而来吧!

  姥姥有一头短短的卷发,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大花眼睛,看起来炯炯有神。她那又高又挺的鼻子下,有一张圆嘟嘟的嘴巴,能说会道,像小花猫那样可爱。但她发起威来,就不是可爱的花猫了,而是凶巴巴的。每次姥爷惹她生气的时候,姥姥就开始训话,而我这只“小老虎”就躲在一边悄悄地听着、打量着,瞬间,姥爷一句话也不敢说,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还低头偷偷地向我做鬼脸,那样子像极了一只被猫抓住的老鼠,真是可笑极了。

  这样有趣的片段生活里有很多,姥姥姥爷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我只盼望着假期快点儿到来,回去看望他们,做他们的开心果!

  我的家是一个欢乐的“动物园”。

  我的爸爸长的胖胖的,圆圆的脸,像圆圆的包子是的,鼓鼓的肚子,大大的手,走起路来摇摇摆摆,你说像不像一只“熊”?爸爸不但长的像熊,做事也慢悠悠的一点不着急。

  妈妈长的非常漂亮而且能干,我认为她是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整天天忙东忙西,干起活来像一阵小旋风,她贴别爱干净,收拾家务,洗衣服,做饭,一刻不停歇,把我们照顾的无微不至。

  我是一只“虫”。看书时我是一只“小书虫”一要一放学会家,我就会选择一种舒适的姿态,津津有味的看书,有一次妈妈回家忘带钥匙一直敲门,一却没听到,一动不动直到电响一过,我才回过神,我还是一只“小懒虫”特别是早上起床闹钟响了一遍,我还懒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一是不是一只“虫”能?

  你喜欢我的动物园之家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蒙氏数学教案范文10份

  游戏“色彩娃娃站起来”。教师发出游戏口令,说到哪种颜色娃娃,贴有相应颜色点点的小朋友就站起来。如:“请红色娃娃站起来。”则所有贴红色点点的幼儿都音乐游戏“找朋友”。教师放音乐′a幼儿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找贴有和自己相同颜色点点的幼儿做朋友。游戏熟练后,幼儿可以互相交换不同颜色的点点再进桨

  行游戏懑铅

  1. 分组活动。

  第一组:粘贴画“色彩娃娃穿新衣”。幼儿将三种颜色的色彩娃娃头粘贴在白纸上,然后给每个娃娃选相同颜色的衣服并粘贴n

  第二组:操作学具“色板”。请将相同颜色的两块色板放在一起,试着说出每块色板的颜色名称n

  第三组:操作彩色笔。幼儿将相同颜色的彩色笔找出来成为好朋友放在一起。

  2. 交流小结,收拾学具n

  具及分组操作材料收拾整齐n欣赏幼儿分组活动的成果,巩固幼儿按颜色配对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将学

  Z 双同求导

  活动目标:

  1,能按物体的一种属性找出同类或不同类的物体,并尝试说出物体的特征。

  2. 尝试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归类。

  3. 体验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 教具准备:“彩色鱼”;神秘袋若干(装人相同的几个物品和1个不同的物品,如放5 条大鱼和1 条小鱼)。

  2. 学具准备:“彩色鱼”:彩笔若干:神秘袋若干。

  3. 《操作册》第1册第3-4 页。

  活动过程:

  1. 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幼儿和教师边念儿歌(儿歌附后>边在线上做相应的动作。

  2. 集体活动

  找相同。

  创设情境:海洋馆里的热带鱼一起出来旅游,.看它们排的队伍多整齐啊!

  教师请幼儿拿出学具“彩色鱼”,将一样大的鱼排成一排。幼儿找出大小相同的彩色鱼

  教师请幼儿将一样颜色的鱼放在一起。找出颜色相同的.彩色鱼。

  红色的鱼蓝色的鱼紫色的鱼绿色的亘青色的鱼

  囫 找不同。

  教师拿出神秘袋,将其中的彩色鱼一一摆在地上,请幼儿萃中下郏同的一条鱼。神秘袋可换其他物品继续游戏,请幼儿找不同。

  3. 游戏活动。

  游戏“小鱼游”。请幼儿将小鱼贴在胸口,听音乐游来游去,当音乐停,听口令同类的小鱼游在一起。

  4. 分组活动

  第一组:操作彩笔。请幼儿将相同颜色的彩笔找出来。

  第二组:神秘袋。幼儿将神秘袋里的物品一一摆出,找出不同类的物品

  第三组:完成《操作册》第1册第3 页的活动。

  5. 交流小结ˊ收拾学具。

  引导幼儿将学具收拾好。放进“分类袋”里。

  举旦玉牢叫歼阳

  活动目标:能按物体的一种肥性找川同类戍不同类的物体,井尝试说出物体的特征。

  2. 尝试按物体的一种特征归类。

  3. 体验操作的快乐。

  1. 教具唯各:“彩色鱼”:红色、赀色篮子或金子各厂个。

  2. 学具准各:“彩色鱼”;精呆若干i一张纸上面贴3 条大(/J、)鱼1条小(大)鱼月一张上面贴3 条红色(色)鱼 条黄色红色)鱼。色鱼

  3. (操作册》第1册第3-4 页。

  活动过程

  1. 预备活动,走线。

  教师:小朋友们好1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海底世界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舞会,节目是鱼宝宝们的舞蹈,鱼宝宝想情小朋友们帮它们把演员选出来。你们愿意吗? 幼儿:愿意。

  教师:请小朋友一个一个过来排好队,我们一起到小鱼家把它IIltr出来PBI∮?宝宝告诉老师去它们家的时候一定要走这个独木桥,走的时候要像老师这样脚跟挨着脚尖走(听音乐走线)。

  教师:鱼宝宝家到了,请小朋友一个一个过来把我们的鱼宝宝们领位幼儿一张学具彩色鱼卡片川 请领到小鱼宝宝的小朋友回到回去吧(每

  2. 集体活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宝?知道的请举手告诉老师。

  教师:现在请你们和身边的小朋友比一比、扌一看你领到的是什么样的鱼宝 幼儿:我的鱼宝宝是红色的。

  幼儿:我的鱼是最大的。

  (1)找相同。

  ①按大小找相同。

  教师:请小朋友看扌老师手里的鱼宝宝,(教师出示大鱼)哪些小朋友手里的 鱼宝宝跟它一样大昵?埔你们站起来井给你的周围的小朋友扌一看I

  教师:大鱼宝宝都找到了。请你们轻轻地坐下。

  教师:小鱼宝宝也找到了。请你们轻轻地坐下。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大鱼宝宝和小鱼宝宝t它们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囫按颜色找相同n

  教师:鱼宝宝们准备跳舞了,看!这里有两个舞台。它们一样吗?

  出示两个不同颜色的篮子。指着红色篮子:这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红色的。

  出示黄色篮子问法同前。

  教师:红色的舞台说了。我要请跟我颜色一样的鱼宝宝到我这里来跳舞。黄色的舞台也说了。我也要跟我颜色一样的鱼宝宝到我这里来跳舞。

  教师:诺小朋友们一个一个过来。把你手里的鱼宝宝送到舞台上来吧!一定不要让鱼宝宝走错舞台噢!

  幼儿操作。

  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红色的鱼宝宝到了红色的舞台上了呢?(引导幼儿验证)同样的方法验证黄色的鱼宝宝。

  (2)找不同。

  教师:我们选出来的鱼宝宝们要表演了,快请它们出来吧!(教师出示两组彩色鱼)鱼宝宝们说了,要一样的鱼宝宝才能在一起跳舞,它们一样吗?

  幼儿:不一样。

  教师:请小朋友们把不一样的鱼宝宝找出来吧I?

  请2 名幼儿上来找出后,提问: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大的还是小的) ,黑板上是什么颜色的(小的还是大的)?

  3. 分组活动。

  第一组:找相同(彩色鱼)。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些鱼宝宝也要来参加舞会,请小朋友们把相同的鱼宝宝放到一起吧?巨

  第二组:找不同(糖果)。舞会上还有好多好吃的糖果,可是有些糖果走错了地方,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第三组:做《操作册>96 3-4 页的活动。

  教师:舞会结束后,好多的物品都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请小朋友帝它们找

  蘸即可,在按手印时大声说 “你好”!

  看一看这是什么?

  这橡树的名字叫“班级树”,因为我们班级的每个小朋友和老师都要“住” 到树上去。

  2. 等班级树上的手印千后,谙幼儿把自己的照片背面涂上胶水,贴在手印画上。 ● 组织幼儿分享交流。

  一一你自己 “住” 在 “班级树” 的什么地方?旁边 “住” 了谁?

  “班级树” 上住了全班的小朋友,大家要相亲相爱,高高兴兴地生活在一起。

  活动目标

  . 学*运用手印,c叫地13同伴合作扒印班级树。

  e 感受与同伴合作画H川的乐趣。

  活动准备

  ●安全颜料 雌各一个圃定容器,内赀一块一样大小的海绵,在海绵里倒上预料)。 e 在大卡纸上画一棵班级树 (大树) 贴到#0上。

  ● 幼儿的一寸照片或大头照一张、胶水。

  e A4色纸,幼儿至少人手丁张。

  e 幼儿人手一条围裙和套袖,活动开展前协助幼儿穿戴好,

  活动过程

  e 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幼儿用书,了解 “小手益手印" 和 “小手班级树” 的做法。 首先,用一只小手味一味颜料。然后,两只手搓一搓。最后小手用力按在纸上,再轻轻打开。诖!手印益好啦?

  书上有一棵 “小手班级树”,这是怎么做的呢?

  小手在白纸上盖好手印后,剪下来,再把手印背面涂上胶水,粘到班级树上。

  我们今天也来做一棵班级树吧。

  e 给幼儿每人发放一张白纸,教师示范手印画方法,幼儿在白纸上拓印。

  小手出门找朋友,对春颜料说: “你好I 痹偃デ浊状蟀字健G迥阌靡?只小手去轻轻葩一下颜料,再在白纸上按一下。

  e 和幼儿一起做一棵班级树;先让幼儿在班级树上益手印,等手印干后,再在手印上贴照片。

  1. 幼儿分组轮流在树上拓手印画,教师提醒幼儿在脱取颜料时只需轻轻一

  活动舀 于无」一L√」I uL?

  活动形式:·集体口区域0日常○亲子1 活动目标

  . 观察画面,理解儿歌内容。

  ●尝试通过身体动作表达不同的情绪。

  活动准备

  e 幼儿用书: 《我上幼儿园》。

  e CD: 《我上幼儿园》。

  活动过程

  . 播放CD,请幼儿欣赏儿歌,初步理解儿歌内容。与幼儿一起听CD,听听儿歌里说了些什么? C 、

  小女孩第一天是什么?第二天呢?

  ●与幼儿一起看幼儿用书,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理解图画中人物的动作与表情等传达出的情绪。

  看看画面上画了些什么?

  第一天小女孩是什么样子的?、内 、

  为什么说她是毛毛曳?

  一一孝一学毛毛虫的样子。

  一一你觉得她开心还是不开心?

  第二天小女孩变成什么啦?

  一

  一这幅画面上都有什么?

  花蝴蝶飞起来决不快乐呢?

  __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花蝴蝶,去找你的好朋友,找到后抱一抱。

  . 再次播放CD ,请幼儿学念儿歌。

  . 请幼儿尝试一边跟着念儿歌,一边配合儿歌内容模仿毛毛虫缩起来的样子和花蝴蝶飞来飞去的动作。

  ’◥活动目标

  e 学唱歌曲。

  e 学*使用打击乐器演奏欣曲。

  1另动准备

  e 幼儿用书: 《找朋友》。

  e CD : 《找朋友》。

  e 幼儿人手一个铃鼓。

  e 歌曲: 《找朋友》 r附)。

  日内过程

  e 教师播放CO 《找朋友入 确幼儿一边欣赏砍。一一谁在找朋友?曲,′一边行幼儿用书。 - 丁找到好朋友后怎么表示友好?

  . 请幼儿跟教师学唱歌曲。

  e 给每名幼儿一个铃鼓,教师向幼儿示特点。范使用铃鼓的方法,79::一一这是铃鼓,我们一起看冒它的样子。铃鼓的发音——它发出什么声音呢?我们一起昕一昕。

  圈,用大拇指顶在边上,这样可以——怎么样让铃鼓发出声音呢?小朋友们要用:. 教师向幼儿示范跟随歌曲节奏晃,稳稳地拿住,不容易掉。右手4个手指握住铃鼓,的毕动铃鼓。动铃鼓,请幼儿模仿教师跟着歌曲。节奏晃

  活动形式:。集体0区域口日常0逗子

  重点领域:。语言。社会0健康○艺术0科学

  活动目标

  e 学*交朋友的方法。

  . 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 挂图: 《认识新朋友》。

  . 海报纸、笔。

  ●请一名其他班的老师作为客人朋友。

  活动过程

  . 教师引导幼儿看挂图,了解画面中交朋友的方法。

  一一斑上来了位新朋友,见到她要微笑。

  其次,要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怎么介绍呢?

  大家好,我叫xxx,你叫什么名字?

  新朋友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怎么办呢?比如新朋友不知道水杯放在哪里,你会对她说什么? 一一假如你们正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会邀请新朋友一起玩吗?怎么对她说? 我们在玩一个好玩的游戏,请你跟我们一起玩吧。

  . 请其他班的老师扮演客人朋友,和幼儿模拟交朋友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将两个相同的或相关的物体放在一起。

  2、萌发初步的逻辑意识。

  3、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4、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5、让幼儿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小猪的一家:4种颜色的彩笔,与彩笔同色的4个篮子。

  2、学具准备:小猪的一家中的鞋子、袜子和手套,4种颜色的彩笔及相关颜色的篮子,大小不一样的暗扣若干,大小不同的锁和钥匙。

  3、《操作册》。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动一动。幼儿一边按节奏念儿歌《动一动》一边走线,并做相应动作,走、跑、跳等交替进行。

  二、集体活动。

  创设情境:小朋友一起来玩“彩笔对对碰”。

  请幼儿看一看桌面上的彩笔:小朋友这些彩色笔的盖子都跑哪去了?我们把它们都找出来吧,(快思 www.heibanzhijia.com)教师示范:给红色的彩笔盖上红色的盖子,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红色的笔就找红色的盖子,然后放进红色的篮子里。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蒙氏活动教案通用5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按图示用折、剪的方法制作成书包。

  2、激发幼儿做小学生的欲望

  活动准备:

  1、手工纸。

  2、各种书包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图片,了解书包的外形特点。

  1、小朋友请看,你们知道这些图片里面的是什么吗?

  2、你们喜欢背书包吗?什么时候你们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呢?

  你们马上就要进入小学了,当你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的时候,你们都要背着书包去上学。

  书包里可以放很多的书,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用纸张折的书包,你们想看吗?

  3、(教师出示书包)

  今天老师要教你们用纸来折书包,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折。

  二、学*折纸的方法。

  1、首先用一张正方形的手工纸,对折再对折,折两次,分成四份相等的长方形!

  2、把两边的.折到中间去!

  3、第三部是把手工纸打开!然后剪开上面的三分之一。

  4、然后再按照之间折的方法再折起来!

  5、然后再打开。

  6、最后把上面的纸张翻下来!

  7、一个书包就完成了!

  老师把折书包的过程完整的再折一遍,折的时候边折边说,增强孩子的记忆!

  小朋友你们看,书包折好了,你们想折吗?

  三、幼儿折书包。

  1、刚才你们看见了老师折的书包,你们知道怎么折了吗?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来折书包吧!

  2、折的时候要一步一步的折,不能把纸张弄得皱皱巴巴的!

  3、幼儿折纸,教师在旁边指导。

  4、给折的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与肯定。

  四、展示幼儿的作品。

  1、刚才小朋友很认真折书包车,现在我们一看哪个小朋友折的书包子最漂亮。

  2、幼儿作品,表扬做得好的小朋友。

  3、带领幼儿收拾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并掌握盘花布扣的缝制技法。

  2、能力目标:在学*布扣的缝制过程中,能够主动探究,合作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3、情感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的愉悦。

  二、教学重点:盘花扣与扣环的缝制。

  三、教学难点:布扣、扣环尾部盘花制作及造型。

  四、教学器材

  1、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盘花布扣模型

  2、学具:针、线、顶针箍、剪刀、厚纸板、机织的圆索带、透明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介绍唐装——精美的时装,别致的盘花布扣,古朴典雅,颇具神韵,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服装,而唐装正是以盘花扣的点缀而愈显东方魅力,并风靡全球。

  2、图片,各式盘花扣。

  3、我们今天学*的正是“盘花布扣”(板书),盘花布扣又名中式扣,通常用斜条缝成圆索带盘绕而成,现在更用机织的圆索带制成,所以,更加色彩亮丽,方便实用,其艺术价值是其他纽扣所不可比拟的。

  4、盘花布扣好看吗?你们见过吗?你能设计一对新颖、独特的盘花布扣吗?这对盘花布扣要用到哪些材料?

  (二)学*缝制传统布扣。

  1、做盘花扣(由师边做边解说)

  ①把织带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厚纸板上,绕一个圈。

  ②在第一个圈上面再绕一个同样大小的圈,把织带末端从固定的一端下面拉出。

  ③织带从第二圈的上面交*绕到第一个圈的下面,再从第二个圈另一端的上面交*穿绕到第一个圈的`下面成第三个圈。

  ④从固定端开始,按照3个圈的穿绕顺序,依次整理,拉紧所有线圈。 ⑤从中间一个线圈开始,向两边连续拉紧线圈,直至形成一个结实的球形,一个传统中式盘花扣就做好了。

  ⑥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以组为单位互相评价,师加以指导评价。

  2、缝制盘花扣扣环。

  将织带对折,并在1.5㎝处向端口缝合。

  3、检测

  学生用做好的盘扣测试扣环的大小,以扣、解方便为最佳。

  (三)学*缝制蝴蝶盘扣(师放影像,照图解说)

  1、做蝴蝶盘扣(生照图制作)

  ①在离传统盘花扣球形约1.2cm处将两条织带并拢缝两针,一条织带向外绕一圈,在交叉处缝一针,再向里绕一长形小圈,并将末端藏在拼缝中。

  ②用同样的方法,把另一端的织带绕、缝成同样大小的花形。

  注意:两末端线头一定要压在下面。

  2、缝制蝴蝶盘扣扣环

  ①先留出扣门,再缝合。

  ②将扣环的两端用同样的方法绕、缝成蝴蝶形,大小、形状均与蝴蝶扣相同。 ③把盘好的盘扣套在扣环里,将花形展*。

  将缝制好的这对蝴蝶盘花扣简单固定在纸板上,互相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

  (四)作品展示并评价

  1、自评:请同学们将做好的盘花布扣看看是否合适,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在展示和欣赏作品的同时,向大家介绍所制作的盘花布扣的特点,交流制作的经验和感受。

  2、互评:组织学生对被展示的作品分别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实用性、合理性、新颖性以及尚可改进的地方,提出具体的意见或建议。

  3、师评:坚持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不同的方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善于捕捉学生作品的亮点加以表扬。

  六、延伸拓展

  盘花的花形多种多样,除了做衣服装饰,还可用于其它装饰,你是否知道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与之相类似的装饰品(生讨论)。师用图片展示相关图案。

  七、小结

  ①这节课我们学*了如何做盘花扣与扣环,其基本方法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而且做出来的扣与环,完全符合标准,做的很好。

  ②这节课我们还学*了如何做扣与环的尾部盘花。

  我们也基本掌握了尾部盘花的简单做法,我们知道,尾部盘花多种多样,只要通过观察、思考,我们会做出更加漂亮,更加绚烂多彩的盘花,来点缀我们的服饰,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八、布置作业。

  1、编制盘花扣要注意什么问题。

  2、课后自己动手设计一对漂亮的盘花扣。

  设计思路:

  班上的孩子再过几个月之后就即将升到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在老师给孩子们渗透小学的一些知识时,很多孩子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几个月是多久啊!有多少天呢?面对幼儿对年、月、日这样抽象的要领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而数学教育能激发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从孩子们的问题入手,设计了这节课,这个活动将“年、月、日”人物化并带入到故事中,设计十二座漂亮的月房子,以送礼物的“形式”出现,以童话般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12月,大月、小月。使原来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更好地理解“年、月、日”这一抽象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天,一年共有365天。

  2、通过游戏,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日期的工具,学*查看它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

  1、字卡。(年、月、日)各一份,自制房子外形的1月——12月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年历、台历和挂历各一份。

  2、小字卡(年、月、日)和数字卡片(12、28、30、31、365)铅笔,人手一份。3、2010年年历人手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猜谜语。

  ——有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二、 以到日历家做客的形式,引导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哪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三、以给日历送礼物的方式,出示数字卡12、28、30、31、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幼儿摆弄数字并认读。

  ——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关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四、讲述故事,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小“房子”里的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

  ——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

  1、日历妈妈的孩子一共建了有多少座房子?妈妈给房子起了什么名字?

  2、大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大?

  3、小房子有哪几座?为什么这些房子比较小?

  4、最小的房子是谁?为什么它最小?

  五、学*查看年历的方法。

  ——认识日历,台历和挂历。

  ——学*查看年历的方法:认识年份、生肖、月份。

  ——幼儿尝试在年历上找节日和自己的生日。

  附:故事

  附:故事

  日历妈妈有许多宝宝,妈妈总是害怕自己的宝宝找不到自己,就为它们盖了12座大小不同的漂亮房子,并且给这12座房子分别起了名字。它就让它的宝宝们分别住进了这些房子里。日历妈妈非常细心,总是担心宝宝丢了,就从第一个座房子的宝宝开始数起,一直数到最后一座房子的宝宝,妈妈数完她365个宝宝以后才放心地带着宝宝去另一个美丽的世界。

  第二年新的日历妈妈来了她又像第一位日历妈妈一样重复同样的事情。

  活动目标

  1、拆笔、装笔、换笔的过程中探究材料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空间关系的经验。

  2、在拆拆装装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课前收集:拆装难易程度不同,配件不同的笔及与之相匹配的笔芯若干。

  2、教师演示用的.水笔和圆珠笔。

  活动过程

  一、给水笔换笔芯

  1、教师:这些水笔的笔芯已经用完了,请你们给水笔换上新笔芯。

  2、幼儿操作

  3、引导幼儿演示并讲述自己的装拆过程,说出理由。

  教师:你是怎样打开的?

  二、给圆珠笔换笔芯

  1、出示一支圆珠笔,引导观察圆珠笔的笔头会伸缩的特点。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菁华5篇)(扩展8)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汇总5篇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人名。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楚庄王欲伐越()

  (2)政乱兵弱()

  13、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智慧有问题就像我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B.我担心人的智慧像睫毛一样有病,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C.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D.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14、庄王乃止的行为可用文中一句话加以评价。(3分)

  15、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目不见睫,可用来讽刺那些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2.(4分每小题2分)(1)想要

  (2)军队

  13.(2分)C

  14.(3分)自见之谓明

  15.(3分)没有自知之明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人名。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楚庄王欲伐越

  ( )

  (2)政乱兵弱

  ( )

  2、以下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我智慧有问题就像我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B.我担心人的智慧像睫毛一样有病,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C.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事物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D.我担心人的智慧就像他的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的人却看不到他的睫毛。

  3、“庄王乃止”的行为可用文中“ ”一句话加以评价。(3分)

  4、这个故事引申出成语“目不见睫”,可用来讽刺那些 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4分每小题2分)(1)想要 (2)军队

  2.(2分)C

  3.(3分)自见之谓明

  4.(3分)没有自知之明

  楚庄王欲伐越

  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节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越:越国。 ②睫:眼睫毛。 ③庄蹻( 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①丧地数百里( ) ②自见之谓明( )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①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②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小题3】庄子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小题4】结合文意,简要说说楚庄王是个怎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丧失 ②明智(2分)

  【小题2】①大王(楚庄王)的国家里军队弱小、政局不稳,问题不比越国少。

  ②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4分)

  【小题3】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2分)

  【小题4】①楚庄王只看见越国的问题,却不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可见他目光短浅,考虑问题不周全。 ②听了庄子的劝谏之后,楚庄王打消了伐越的念头,可见他善于纳谏,勇于改正缺点。(4分)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 】 ①庄硚: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

  小题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小题2:下面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王之伐越楚人怜之

  B.而吏不能禁学而不思则罔

  C.王之兵自败于秦晋贤于材人远矣

  D.庄

  为盗于境内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楚庄王不顾国内“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可知楚庄王是一个的人;听了庄子进谏后“乃止”,可见楚庄王。(3分)

  小题1:王之兵∕自败于秦晋

  小题2:B

  小题3:缺乏自知之明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 参考译文 】

  楚庄王想进攻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进攻越国,为什么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庄蹻在境内作乱,而官吏却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强。您却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伐越的念头。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才叫做明智。”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注意要求:只画一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