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敕勒歌 》教案1

  教学目标:

  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敕勒歌 》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老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并配乐)

  2、老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指名二年级学生回答

  3、老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

  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二年级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由二年级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老师:诗中哪句是描写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

  在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二年级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

  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二年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教师评价: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

  示范读第1、1句。

  教师评价: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二年级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敕勒歌 》教案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乐府;会认“似”、“笼”、“庐”“茫”“盖”“苍”6个字。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师: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大草原,见过草原的美丽景色吗?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听了歌曲看了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咱们就一起到敕勒川去看看草原的美景。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个字概括了我们用话语也形容不完的草原美景。就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师(板书诗题):谁来读读诗题?

  师(给“敕勒”注上拼音):看看拼音,再来试试。

  师:(请学生读,齐读诗题)诗写得可美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二、初读古诗

  1、师: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借助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 笼盖 苍茫 见(xiàn)牛羊

  3.这些字谁会读?(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指名读、“开火车”读!

  4、师(出示整首诗):字音都读准了,我相信古诗也一定会读得很棒的!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指名读)

  5、师:谁来评一评?

  6、师:分组赛读吧,看哪组的字音读得最准,读得最流利。

  三、背景资料: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

  四、品读诗文

  结合文中注释,同桌间自己理解诗中含义。看你读懂了多少?(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一)前四句

  1、师(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蒙古包):你看到了什么?

  2、师:你们说得真好!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生说含义:(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想读读吗?大家赶快试试吧!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师: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还有谁想读?

  5、师: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他读得又流利又有感情。听了他的朗读,我觉得草原很大!)

  6、师: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7、师:你们读得真棒,老师真高兴!下面咱们进行男女生赛读这两行诗句,好吗? (男女生赛读)

  师:男生把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了,女生把草原的辽阔无边读出来了,男女生都得第一!

  (二)后三句

  1、师: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诗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无边,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草,而且草长得很高,很茂盛。风一吹把草吹弯了,露出了成群的牛羊。)

  2、师:你们把这个画面描述得真美!肯定有很多的感受。想想,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在四人小组里交流。)

  生1:我体会到这儿非常美。

  生2:我觉得这儿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因为这儿的草长得很茂盛,牛羊吃得好就长得壮!

  3、师:牛羊长得这么壮,这儿牧民的生活怎么样呢?

  生2:他们每天能看到怎么美的景色,肯定很幸福!

  生3:我觉得牧民的生活很富有,他们养的牛羊这么壮,一定可以卖很多钱。

  4、师:对呀,能生活在这么美的大草原上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谁愿意把最后三行诗句读一读?

  (生抢着举手,请一名学生读)

  5、‘‘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千古名句,特别为人称道,请你分析这句诗的意境?

  6、师: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诗中只写了景色,没有提到敕勒人,你猜那些人在哪里?(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

  7、欣赏着自己美丽的家园,看着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那心情老好了!还有谁来读读?读出生机感、喜悦感;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指名读)

  (三)写法指导:

  看全诗,看板书:景物描写中有动态和静态描写,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静态描写)风吹草低见牛羊呢?(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的写法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今后同学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这样我们的作文会写得更好。

  五、诵读古诗

  1、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2、听范读录音

  3、看节奏,朗读时应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天地旷远宏大的气势。

  5、师:谁先来试试?读得好,你们就把掌声送给他!(请3—4名学生配乐读)

  6、师:看到你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想读一下。

  7、师:我们来齐背这首诗,希望大家都能背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你们会比老师背得还要棒。如果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着书读。(学生配乐齐背。)

  六、画中展示:

  1、师:“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师:大草原就是一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学生作画,师巡视。) (展示绘画作品)

  3、师: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了。我们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国家的骄傲。我们以后要多关注古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真实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敕勒歌 》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 》教案5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 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 今天我们学*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 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 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 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 检查识字情况。

  4 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 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 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 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

  3 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 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背诵。

  2 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第3题。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敕勒歌教案6篇

敕勒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教案2

  教学目标:

  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敕勒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教案5

  教学目标:

  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

  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

  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

  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

  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

  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

  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

  二、练*朗读,读出韵味

  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

  2、学生跟师练*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

  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代表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代表上台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代表争取机会,踊跃上台。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少数民族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这首敕勒歌,最早是以鲜卑语在牧民中间传唱,后来才被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流传。这样一首只有27个汉字的诗歌为什么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如此强盛的生命力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弄清其中的原因。让我们先来看看诗歌的第1句——

  2、出示PPT8,请一名男生读——

  3、师:(出示PPT9)在词典上,“川”字有三种解释,请你判断一下,“敕勒川”的“川”应当选择第几种解释?(请用手势回答)

  4、是的,“川”在此处指辽阔无边的草原,那么“阴山”指什么,你想起了哪句诗歌?诗句“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阴山”与此处的“阴山”指的是同一座山。这座山在今天内蒙古的中部,自西向东绵延数百里。读着这句诗,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5、一句“敕勒川,阴山下”,不仅交代了敕勒族人生活的地点,而且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给人以无限辽阔(板书:连阔)、无比雄伟(板书:“雄伟)的印象。请你读,读出这种辽阔雄伟的气势来——(指名读)

  6、很好,让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2句,请一名女生来读——

  7、要读懂这句诗,先要了解“穹庐”是什么,看(出示PPT10),“穹庐”就是这些白色的、供敕勒族人生活的毡帐,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蒙古包。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到底像不像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想象一下。

  师描述:现在,你来到了辽阔无边的草原中央,抬头往上看,湛蓝的天空是那么高,那么远;再往前看,一直努力向前看得更远些,远处的草原与天空仿佛连在了一起;然后,你向左看、向右看,转过身向后看,天空和草原的界线全都看不清了。这时,你感觉天空真像——(一顶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给——(罩住了、盖住了)。

  8、请睁开眼睛——“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景象你看见了吗?可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

  9、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请大家跟我一起,读出这种喜爱来。跟师读——(男生读、女生读)

  10、让我们怀着这种喜爱之情,看看诗歌的最后一句,看草原上更加令人喜爱的是什么。

  11、(出示PPT11)齐读,——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只是牛羊吗?

  “天苍苍”,”苍”是什么颜色?(湛蓝的颜色);“野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我们看,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但仅仅蓝、绿两色,是不是有些单调呢?(板书:单调)然而,风吹过,草低伏下去,现出了成群的牛羊。黄的牛,白的羊,这儿一群,那儿一群,有牛羊的地方,就会有什么人?是啊,还有穿着各色服装的牧民。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丰富的色彩(板书:→丰富)。请你再想想,除了现出草原丰富的色彩,还现出了什么?

  12、草原里,只看到茫茫一片绿色时,画面是静止(板书:静止)的,而这风一吹,草一低,(手势演示)现出了悠闲地吃着草的牛羊,骑着马缓缓移动的牧民,草原,顿时充满生机与活力。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板书:→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板书:美丽)。

  13、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板书:富饶)

  14、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指板书)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出示PPT12,生齐读——敕勒川……)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乌衣巷》、《望天门山》、《长相思》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大学》、《中庸》、《红楼梦》、《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下课!

  板书设计:

  敕勒歌

  经典辽阔雄伟单调→丰富

  热爱家乡

  文化富饶美丽静止→灵动

敕勒歌教案6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敕勒歌教案 (菁华5篇)

敕勒歌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重点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

  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

  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

  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

  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

  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

  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

  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教案3

  敕 勒 歌

  安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李攀

  一 导入课题

  师:由敕勒一词导入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们,你们在书中,电视上见过草原吗?草原上是什么样子的?

  二 初读课文

  ①自由读,圈生字,读准音;?

  ②带拼音读古诗(指名读);(正音:似、苍都是*舌音,见的读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读古诗(齐读);

  三 抓“景”读诗,读出景物

  ⒈ 诗读了这么多遍,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 ”标出来。

  ① 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 老师示范读,读出景物;

  ③ 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

  ④ 指名读(老师指导);

  ⑤ 齐读;

  ⒉诗中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如果让你给这些景物赋予色彩,你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① 指名说;

  ② 重点理解“苍苍”,识记字形,了解字意,

  ③ 指导读“天苍苍”,读出天的蓝,天的辽阔;

  ④ 写生字“苍”;

  ⑤ 由“苍苍”是魔法师,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颜色,引申“松柏苍苍”和“白发苍苍”。

  ⑥ 理解“茫茫”,识记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 练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齐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 、抓“动”态词,读出美

  读着读着,这幅画面不再静止了,在你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在你的内心里生动了起来,仿佛自己来到了这片辽阔的草原,想一想,哪些字让这幅画动了起来。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再读古诗,找一找是哪些字让这些景物动起来的,再关键的字下面画“△”。

  ① 找出“吹、低、见、笼盖”的动词

  ② 重点理解“笼盖”:通过做动作让孩子知道笼是围拢起来,盖是从上向下盖下来。

  ③ 看书上插图,理解“穹庐”;庐是圆顶毡房,穹庐是大大的圆顶毡房;

  ④ 练读“天使穹庐,笼盖四野”,读出天之大;

  五回归课文

  ① 看插图,感受敕勒人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这份热爱,齐读古诗。

  ② 背诵古诗。

  结尾:古诗可以吟,可以诵,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在这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

敕勒歌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首诗的大意是:

  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

  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

  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提示

  课后1、2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课后第3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白发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际。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际。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用1课时。

  四、参考资料

  《敕勒歌》见于《乐府诗集》的《杂歌谣辞》类,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居朔州(今山西北部)一带。这首民歌虽仅27字,却形象地展示出一幅雄浑壮丽、苍茫辽阔的北方大草原的画面。

敕勒歌教案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

  天似(sì)笼盖(lǒng)

  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

  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风吹过来,草低下头,看见了许多牛羊,草的特点是茂盛,而牛羊的特点是肥壮。

  2.“敕勒川,阴山下”一句作为诗歌的开头有何作用?

  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3.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4.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透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一句你看到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是一位牧民,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草原上并非无人,“见牛羊”一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这样写使人油然涌起一种生机感、喜悦感、悠然自在感。

  抬头仰望,湛蓝的天空辽远深邃,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草的海洋清风吹过,海面涌过层层波涛,波涛起伏间,显出了正在欢喜地吃草的牛羊。

  我作为牧民想说:“美丽的草原,美丽的家乡,我深深的热爱您。”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激励学生背诵。(要读出草原的辽阔苍茫,和草原人的喜悦,热爱之情。)

  五、探究交流:

  这首北朝民歌的在对景物的描写及语言的运用上有何特点呢?

  动静结合体现草原的美。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广阔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苍茫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睛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它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六、拓展交流。

  请学生就自己*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赏析名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示例:句中用“天苍苍”和“野茫茫”形容草原上的所见,给人以无限辽阔的感受。而“风吹草低”一句,写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壮,又把整个画面变成了一幅天人和谐的人文图景,生动异常。语言简练质朴,音调雄壮,风格明朗豪放,雄浑天成,是描写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敕勒歌》教学设计3篇

  课前准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积累相关资料: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传世佳作众多,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描绘的风光。

  2.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评价任务: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思考讨论问题:

  (1)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2)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3)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景导入:

  1.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展示草原图片。思考:从这首《天堂》及草原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诗歌--慷慨歌谣传不绝

  过渡语: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称赞这首民歌说: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下面就让我们初读课文,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

  1.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

  2.指导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感情的把握、节奏的划分等。

  3.自由朗读: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根据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懂、读通。

  4.指名学生朗读,师生及时指导评议。

  5.跟读: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小声跟读,体会诗歌韵律。

  6.全班齐读课文。

  三、感知意境――得意忘言千古唱

  过渡语:这首诗歌虽然篇幅短小,总共只有二十七个字,但自问世以后,不少评论家对它作了高度的评价。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一遍诗歌,然后思考: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川、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等

  问题预设:

  ⑴我们看见了天空和草地,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苍苍 、茫茫 )

  ⑵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怎么样?(辽阔无边)

  ⑶还能看到什么?有何特点? (草 茂盛 牛羊 肥壮)

  四、探究想象――穹庐一曲本天然

  过渡语:许印芳也说过:“此歌只用本色语,直陈所见,而情寓景中,神游象外”。那么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指名读诗歌第二句。

  明确: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问题预设:

  ⑴“穹庐”是指什么?请你想想看,“天似穹庐”,是说天空像什么?

  (根据描述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⑵你知道为什么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

  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五、体会情感――一曲牧歌音绕梁

  过渡语:诗歌评论家沈德潜曾说过:“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请同学们思考:

  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现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明确:并非无人,“见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不写人,是为了突出表现草原的浩瀚苍茫的自然特征。生机感、喜悦感、怡然自在感

  问题预设:

  ⑴风吹草低,现出了什么?(牛羊),现出的仅仅是牛羊吗?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所以,风吹草低,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富饶。

  ⑵天空、草地是什么状态的景物描写? (静态描写)

  草低、见牛羊呢? (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的写法)

  (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诗显得有生气)

  教师小结:

  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诗歌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诵诗歌,同时请用心去感受诗中优美的景色。

  (学生自行背诵三分钟,然后同桌互相检查)

  六、布置作业:

  你能否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诉于笔端呢?课下试写一个景物片段,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七、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测)(10分钟)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学*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人物的可鄙、可恨与可悲中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纯粹的金钱关系,感悟作者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学情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多角度解读人物,理解小说的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问题导入

  今天继续学*《我的叔叔于勒》,首先请家中有叔叔的同学举手示意,问一下,父母*时怎样称呼你的叔叔?

  小说中“我”的父母是如何称呼叔叔于勒的呢?让我们再来读小说。

  活动2【导入】二、研读探究

  1、观“变”之态

  找出小说中“我”的父母对于于勒有哪些不同的称呼?

  2、析“变”之心

  ①、找出描写菲利普夫妇前后变化最明显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眼中的菲利普夫妇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通过比较,细品关键词,揣摩人物的内心。

  引导品读: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来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拖累我们的。”

  ②、多角度解读人物

  课件显示教师教学用书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本文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的贪婪、自私、势利的丑陋形象。”

  问:你对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就这一种理解吗?

  课件显示网友对于勒的意见:“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了,他是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

  问:你对于勒有不同的认识吗?

  3、探“变”之因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既可憎又可悲,那么这场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

  师明确:是当时社会的错。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一旦和钱、利益发生了纠缠,原本团圆和美的家庭就完全陷入了钱眼里,一切的美好都荡然无存。

  活动3【活动】三、 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菲利普,在这样的境遇下,面对穷困潦倒、曾经伤害过你的弟弟,你会怎么做?

  “生活永远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美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糟糕。多一点善良,少一点贪婪与自私。”

  活动4【作业】四、写作

  拓展练*: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3。

  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二、能力训练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学*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神态、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13》。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点

  1.学*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2.学*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1.学*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总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重点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作者。

  2.小说三要素。

  3.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4.小说的结构。

  二、自主学*

  自读课文填写于勒的简介。

  姓名于勒性别男年龄50多岁

  籍贯法国哈佛尔政治面貌无

  主要

  经历青年时期无钱,行为不端、糟蹋钱

  中年时期有钱,正直、有良心,阔绰

  老年时期无钱,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主要社

  会关系哥嫂菲利普夫妇、侄子若瑟夫、两个侄女、二侄女婿

  三、合作探究

  (探究1)填表说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

  于勒的经济状况对于勒的称呼采取的行动

  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全家的恐怖。打发他到美洲去。

  赚了点钱,希望能够赔偿父亲的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租了一所大店铺,做一桩很大的买卖全家唯一的希望,好心的人,有办法的人。

  于勒成了穷水手这个贼,这个家伙,这个流氓。改乘其它船,躲开他。

  大家思考一下: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围绕什么而变的?

  于勒的经济状况。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对他们这类小市民的严重腐蚀--有钱则亲,无钱则疏。

  揭示全文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探究2)菲利普夫妇如此对待于勒,那么他们是怎样的人呢?

  自由朗读,找出文中刻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词句,揣摩所揭示的人物性格。回答方式:()这一句或者这一段运用()描写方法,表现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

  虚伪、势利、自私、贪婪、

  冷酷无情、唯利是图

  教师小结:(与名人的交流)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实学;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到君子的志气。

  龙应台

  四、拓展延伸

  运用两种以上的描写方法,描写本班的一位老师或一个学生,不能出现真实姓名,让同学们猜猜你描写的是谁。

  五、作业

  续写练*: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开头为:

  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犞氐悖豪斫庾髡叽佣喾矫婵袒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犇训悖盒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犞傅佳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犛搿侗渖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3.自主讨论法犎醚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二。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犐杼饽康模喝醚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课型:讲读

  知识目标: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清洁歌》音乐教案 (菁华5篇)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肢体动作、道具来感应乐曲曲式,感应颤音的特点。

  2、鼓励幼儿创编各种洗澡动作,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1、图片、CD碟

  2、道具:铃鼓、沙球、圆舞板、水袖、呼拉圈(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进入活动室。

  音乐《小白兔与大野狼》跟音乐做游戏进入场地坐定(用软垫,*地而坐)

  二、故事引入,出示图片,讲述故事师:咦!这是谁呀?(出示小花猫)有一天,小花猫很不高兴,妈妈问它为什么?原来啊,小猫身上痒痒非常难受,于是妈妈带小猫来到河马医生的诊所,河马医生拿出了他的秘密武器把小猫身上的跳蚤全都杀光光了,河马医生还送给小花猫一瓶神奇的沐浴乳,他还告诉小花猫每天都要用它来洗澡,这样跳蚤才不会在它身上安家,现在爱洗澡的小花猫变得越来越漂亮了,而且也变得爱清洁讲卫生啦!身上啊香香的!连蝴蝶和蜜蜂都围着小猫亲亲呢!

  提问:听了完小猫的故事以后我想请小朋友今天来当一回小猫,老师来当猫妈妈,你们愿意吗?

  提问:(幼儿讨论回答)

  1、小猫是怎么洗澡的?他都洗了哪些地方?

  2、小猫洗澡都用了哪些工具呢?

  3、小猫是怎样把身上的跳蚤洗掉的呢? (强调抖动这个动作)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学小猫洗澡吧!

  三、热身操:

  音乐第一遍A段:幼儿跟随音乐自由模仿小猫洗澡的动作B段:抖水甩落跳蚤四、洗澡时间孩子们,我现在变成了你们的猫妈妈,我要来检查一下你们有没有把自己洗干净噢!妈妈发现有几只小猫身上还有几只洗澡跳蚤没洗掉噢!妈妈觉得你们应该用上洗澡工具才能把身上洗干净。今天啊妈妈把你们洗澡要用的工具全都带来了,我一样一样把它们变出来噢!

  依次讨论乐器(洗澡用品)的合理使用

  1、现在妈妈要把第一件工具变出来了,你们看这件工具在洗澡的时候是做什么用的?(出示铃鼓幼儿讨论回答)

  2、音乐第二遍A段洗澡:拍的感应(水袖合着节奏在身体各部位擦洗)B段抖水:颤音感应现在妈妈要把第二件工具变出来了噢!,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水袖)它在洗澡时又能起什么作用呢?(幼儿讨论回答)音乐第三遍A段舀水:拍的感应(铃鼓当脸盆舀水,不同方位)B段洒水:颤音感应(铃鼓举高摇晃洒水)现在妈妈要把第三件工具变出来了,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沙球、圆舞板)咦!这第三件工具可是有两个噢!它们在我们洗澡时分别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回答)音乐第四遍A段剪指甲:拍的感应(圆舞板合着节奏敲动)B段洒香水:颤音感应(沙球作为香水瓶合着音乐在全身上下喷洒)现在妈妈要过来亲亲我的小猫们!(作亲吻状走一圈感觉小猫们身上的香味)夸奖小猫!

  今天啊妈妈还要奖励我的宝宝们到温泉浴场去泡温泉,在温泉浴场里啊有好多的温泉,它们都有不同的效用,我们可以一个一个感受,现在我们就出发吧!

  音乐第五遍泡温泉A段时幼儿随老师沿着呼拉圈走动。师:(哈我现在找到一个牛奶温泉啦!)B段颤音幼儿跟随老师自由选择温泉跳入作洗澡状A段时幼儿跳出温泉随老师沿着呼拉圈再次走动。师:(孩子们我们现在换个温泉吧!)B段幼儿自由选择再次跳入温泉(哈我现在又找到一个红酒温泉!)A段跳出温泉教师提醒幼儿要回家了!(我们回家啦)六、结束:今天我的宝贝们都洗得香香得啦!现在妈妈带你们到户外去让蝴蝶、蜜蜂们也来亲亲你们好吗?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更加了解了音乐教育活动,提高了自身音乐教育技能素养,了解到了自身教学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多多努力,把今天的收获实践开来,使音乐活动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快乐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与幼儿玩游戏熟悉歌词,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

  2、帮助幼儿学会在有伴奏的情况下独立的唱准歌曲。

  活动准备:

  1、小图标。(提示歌词用,以图标代替歌词,如牙刷--刷牙,茶杯--漱口,毛巾--洗脸,梳子--梳头,剪刀--剪指甲,小手--洗手。)。

  2、幼儿已经会玩游戏"猜猜我在做什么"。(游戏玩法:驾驶模仿某种生活动作,幼儿来猜测教师在做什么。)

  3、学*dvd、教学cd。

  活动过程:

  1、律动、练声。

  (1)《日常生活模仿操》

  (2)《我们大家做的好》

  (3)《学做*》

  2、导入歌曲。

  (1)幼儿通过玩游戏,初步熟悉记忆歌词的内容。

  玩游戏"猜猜我在做什么",理解歌词。

  教师:刚刚小朋友做了《日常模仿动作》,小朋友记得自己都做了哪些动作呀?(刷牙、洗脸、梳头、扣纽扣。)教师:那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猜猜我在做什么",你们要仔细看咯,猜猜黄老师在做什么?(教师模仿歌词中的清洁动作幼儿回答。教师按幼儿回答将图标一一展示出来。)

  (2)通过游戏,引出歌曲。

  教师:刚才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动作,小朋友学的也很好噢!今天,黄老师带来了一首歌曲,说的就是我们讲卫生,爱清洁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清洁歌》,小朋友们仔细听一听,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

  3、欣赏歌曲。

  (1)教师完整的演唱歌曲一遍。

  教师: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里面都唱了些什么呢?

  (请幼儿完整回答:歌曲的名字叫《清洁歌》。)

  (2)运用小图标,让幼儿熟悉歌词的先后顺序。

  教师:歌曲有三段,我们一起来听听歌曲里是先做了什么?(教师边唱,边拿出小图标。)

  (3)尝试按照歌曲的节奏来念诵歌词。

  教师:那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把歌词有节奏的念出来好不好?(可以边拍手打着节奏念诵歌词。)

  4、学唱歌曲。

  (1)教师弹奏乐曲旋律,带领幼儿分句学念歌词。

  (2)教师带领幼儿随节奏学唱歌曲。

  教师:那现在我想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

  (3)幼儿随曲子演唱歌曲。

  (4)引导幼儿跟着节奏拍手,边唱歌曲。

  活动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了《清洁歌》,告诉小朋友要讲卫生,爱清洁,那下节课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爱清洁的动作可以编入歌曲里呢?

  活动过程:

  一、进场、导入,

  1)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春天的景色很美,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

  2)师:我们来和路上的小动物打个招呼好吗?

  3) 师:走了这么久啊,我有些累了,我们围成圈坐下来休息一下好吗?

  4) 师:瞧,我们来到了哪里了?(小河旁)

  5) 师:在小河边你们看到了什么?(很多垃圾)

  6) 师:天哪,好多的垃圾啊?真是太槽糕了!那有这么多的垃圾,我们该这么办呢?

  7) 师:咦,我们可不可以请清洁车来将垃圾运走呢?

  二、学做清洁车

  1、单人练*蹲行

  1) 师:可是现在这里没有清洁车,咦,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清洁车呢?

  2) 师:都想啊,好吧,那我们就来学做清洁车。不过我可是车队的队长哦,我的哨子吹两下,小朋友就赶紧回到圈上坐下来。听清楚了吗?好清洁车开起来吧!

  3) 吹两下口哨!我的口哨吹响了哦!嗯,你很棒,很快的回来了!其他小朋友要向他学*!

  4) 师:刚刚你们的清洁车开的很棒,那你们有没有尝试过这样的方法呢,仔细看好哦!1、2。我是怎么做的?(蹲下、两脚分开、脚掌着地、双手扶在膝盖上)

  5) 师:这样走你们会吗?来试一试!

  6) 吹两声哨子:我发现两个小朋友走的时候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请这两个小朋友来走走,看看它们究竟哪里不一样。

  7)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个小朋友的脚掌着地走 ,那这个小朋友呢?是用脚尖着地走的,那我们小朋友记住哦,一定要用脚掌着地!来我们再试一次!

  8) 师:你走的很棒哦!你也很好!

  9) 吹两下哨子。

  2、两人合作蹲行

  1) 师:小朋友啊,你们看小河边的垃圾太多了,清洁车怎么样就可以运很多的垃圾了呢?(变长一点就更好了)。

  2) 师:那怎么样清洁车就可以变长一些呢?(可不可以有两个小朋友连起来组成两节车厢的清洁车呢?)

  3) 师:我们找个好朋友来试一试好不好?

  4) 师:吹两声哨子。

  5) 师:我们都试过了吧,我发现小朋友想了很多方式,那现在我请小朋友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连成两节车厢的?

  6) (1、咦,小朋友看,他们是怎么连成的?后面小朋友的手放在了前面小朋友的腰上。那这样连在一起走起来会不会很轻松呢,你们也来试一试)吹两声哨子,他们的方法怎么样?

  7) (2、还有和她们不一样的方法连在一起的吗?好,你们来师范一下。咦,他们是怎么样连在一起的啊?后面的小朋友拉住了前面一个小朋友的衣服,这样也能连在一起,好,那这种办法连在一起走起来会不会也很轻松呢?你们去试一试!感觉怎么样?也可以的是吗?)吹哨子

  8) (3、还有和她们不一样的办法吗?哦,你们是这样的,那这样连在一起走起来会怎么样呢?小朋友你们也来试一试,感受一下。吹哨。你们觉得这样连在一起走的感受是什么?很累,走的很慢,是吗?)

  9) 师:所以我们在走的时候可以用前面的两种方法 ,这样我们的清洁车开起来就会很轻松,而且可以很快!

  3、四人合作蹲行

  1) 师:你们真的是很棒的清洁车哦,那现在我要变成四节车厢的清洁车,需要几个小朋友组成啦?

  2) 师:对啦,需要四个小朋友来组成,请小朋友去找好朋友,四个人一组,找好了就到我的身边来。开始吧!速度要快哦!

  3) 师:都找到了吗?

  4) 师:好,都找到了,四节车厢连起来走是有点难度的哦!你们准备好了吗?清洁车开起来吧!

  5) 师:吹两声口哨!你们在走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在走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先迈左脚,有点小朋友先迈右脚,这样我们走起来是不是很乱,很不整齐了,这样我们的清洁车就不能开的很快了是吗?

  6) 师: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的清洁车开的又稳又快呢?四个好朋友讨论讨论,然后再去试一试你们讨论的方法!

  7) 我发现了有一辆清洁车走的又稳又快,又整齐,我们来看看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呢?来准备,开始,1、2

  8) 师:他们用了什么方法?他们四个人跟着口令走,而且同时迈出同一边的脚,这样走起来会很整齐,而且可以又稳又快?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9) 师:你们在走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走着走着就会忘记统一迈出哪一只脚了是吗?

  10) 师:这样,我来想个办法吧,当当当,看,这是什么?对,我们用它来做标志,我们请标志帮忙,每组小朋友将它统一的套在先迈出的那只腿上,这样啊我们在走的时候就可以提醒我们同时出那边脚了。听懂了吗?来试试看好吗?


《敕勒歌 》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苹果歌》教案 (菁华5篇)

  设计意图: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对歌曲和音乐活动接触地不多,*时在家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胡乱教一些社会的流行歌曲或老童谣,对节奏的把握和歌曲情感的处理运用不当。特别对小班幼儿而言,歌词的理解和掌握,是学会一首歌的关键。因此,根据幼儿年龄特征,我设计了音乐活动《苹果》。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和简单的图谱,让幼儿在动动、说说、尝尝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歌词含义,并大胆地尝试让幼儿用常见的水果名称替换原歌词,并唱出来。

  活动目标:

  1、愿意参加歌唱活动,学会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学唱、仿编歌曲,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歌曲演唱,初步学唱歌曲,体验歌唱活动带来的快乐。

  难点:

  幼儿能大胆表现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活动准备:

  立体的苹果树(可随意摘取苹果)、苹果、香蕉、葡萄、桔子等图片;

  幼儿经验准备:

  对这些水果的初步认识。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吸引幼儿兴趣

  1、今天的天气真好呀,宝宝们,我们一起去果园里逛逛吧。

  2、出示图片画满苹果的苹果树,并播放《苹果》的CD音乐。

  老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棵苹果树上结满了苹果,我们来把它摘下来吧。

  (设计意图:出示结满苹果的苹果树,让幼儿直观感知结在树上的苹果,并伴随音乐摘苹果,使幼儿对下面所学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学念歌词。

  1、果园里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啊?(请幼儿做到座位上,说出看到了一棵树)师:苹果长在那?苹果多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啊?

  2、小朋友们看到“树上许多红苹果,”我呀“一个一个摘下来。” 教师一边说一边摘苹果。

  3、小朋友,你们喜欢吃苹果吗?幼儿回答

  4、“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教师做吃苹果的动作。

  5、苹果真香啊,你们想吃吗?那我们一起来摘苹果好吗?

  6、幼儿坐在座位上跟着老师一边学念歌词,一边做摘苹果、吃苹果的动作。

  (设计意图:小班幼儿对歌词的记忆能力有限,须要先让幼儿熟悉歌词,再根据掌握的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唱歌曲,使幼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歌曲。)

  四、欣赏、学唱歌曲

  1、这个摘苹果吃苹果的儿歌老师还能把他变成一首歌了,你们想听吗?那请你竖起小耳朵,听老师来唱一遍。教师完整地唱一遍歌曲,请幼儿欣赏。

  2、好听吗?你们一起来跟我唱好吗?请幼儿跟着老师轻轻的唱。

  3、小朋友们唱的都很认真,这次我们稍微大点声来唱好吗?能不能用喊的?对啊,我们要用好听的声音来唱。

  4、哇,小朋友们都会唱了吗?我们来一边摘苹果一边唱好吗?

  5、现在我请小朋友上面来唱,那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呢?请个别幼儿上来表演,请到的幼儿加上摘苹果吃苹果的动作,坐在下面的小朋友跟着一起拍手。

  6、我看小朋友们都学会了,我来听你们唱好吗? 老师在前面给幼儿拍手打节奏,幼儿唱歌。

  四、仿编歌曲

  1、哇,苹果摘完了,小朋友,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它是什么颜色的?这种水果长在哪里?

  2、我们把你喜欢吃的水果,也编成一首歌好吗? 来听听老师是怎么唱的。如“树上许多紫葡萄,一串一串摘下来,我们喜欢吃葡萄,身体健康多快乐。”请小朋友将自己喜欢的水果编进歌曲中,然后唱给大家听。

  3、哇,小朋友编的可真好呀,今天我们摘了这么多的水果,你开心吗?那我们拿着篮子去休息下。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相互讨论,把可以替代的水果放到歌词里,此环节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及创造性的学*能力。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老师给予恰当的肯定和总结,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掌握与拓展,从而提高幼儿学*各种知识的兴趣。)

  活动反思:

  《苹果》是一首旋律简单歌词内容又易记的歌曲。这首歌中描绘的情景是幼儿感兴趣的,其中理解歌词、激发幼儿欣赏、感受歌曲的节奏、初步地歌词创编等,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活动的整体感觉从选材上来看符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由于*阶段我们正在进行关于水果的活动,所以孩子们对水果特别关注。通过本次音乐活动,我觉得更多的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很棒的,他们都愿意大胆的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需要调整的:由于幼儿生活经验很有限,需要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乐曲旋律的特点。幼儿在演唱的力度上还需要加强。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可以把这个活动延伸到区域中,创设场景地上的水果、藤上的水果等,既能巩固教学内容,又能提升能力强的幼儿创编能力,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感受、表现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均匀节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

  【活动准备】

  《苹果歌》音乐磁带、苹果实物。

  【活动过程】

  一、通过摘苹果、吃苹果等相关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情境讲述,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熊伯伯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它邀请我们去帮它摘果子呢。来,开上小汽车,我们一起出发喽!

  2、摘苹果,放入果篮中。

  师:果园到了,看看有什么?(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什么?苹果熟了,我们把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放进老师的果篮里,好不好?(请幼儿来摘苹果)

  3、尝一尝苹果,深刻理解“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这句歌词。

  师:苹果摘下来了,真香真甜呀!喜欢吃吗?老师这里也有苹果呢,来,我们尝一尝。

  吃的过程中问一问幼儿:苹果的味道怎样?你们喜欢吃苹果吗、高兴吗?

  教师小结:苹果吃起来甜甜的,而且它非常有营养,多吃苹果,我们的身体就很健康,不容易生病。

  二、学*新歌。

  1、观看图谱。

  教师:老师把刚才小朋友摘苹果、吃苹果的经过都画了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谱,教师带幼儿认识图谱。

  2、学*歌词。

  师: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我来念一念。(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好听吗?我们一起学一学。

  3、学唱新歌。

  师:小朋友念得真好听。老师还能把它唱出来呢,你们想听吗?(教师边做动作边范唱)

  我们一起唱唱吧。(教师和幼儿学唱歌曲)

  三、尝试用吃过的水果替换原歌词,创编歌曲。

  1、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的黑板画,引导幼儿创编歌曲。

  教师:果园里还有许多苹果的好朋友也来了,你们看看有谁?(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刚刚你们唱得太好听了,可是没唱我,我们都等不及了。说说看,想唱谁?这个是什么颜色?它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唱?

  2、学*歌词,把水果替换进去,和幼儿说一说。

  3、尝试把创编的歌曲唱出来。

  四、游戏“摘果子”。

  师:今天小朋友真棒,我们唱了苹果歌,还编了梨子歌、桃子歌。现在我们帮熊伯伯把这些果子都摘回家吧!(个别幼儿摘果子其他幼儿唱歌曲。)

  五、结束活动。

  宝宝们,我们帮熊伯伯把果子运回去吃水果喽!坐上小汽车,我们回去喽!

  教学反思:

  《苹果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歌词形象生动,旋律简单上口,表演性很强。让幼儿学得生动有趣,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我参照课程教案结合我们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一些活动环节和细节进行了修改,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在此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活动导入,随着音乐伴奏进入活动室,激起了孩子们的学*欲望和新鲜感,在音乐的伴随下,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借助图片、动作的帮助孩子们很快理解熟悉了歌曲内容。从活动的实施中,我观察到孩子们不但学说了歌词,而且在描述苹果多少中,理解了1和许多,各领域内容整合得比较自然。在熟悉歌词的基础上学唱歌曲,对小班的孩子来说简单、易懂、易唱,在配上相应的动作幼儿很快就唱会了歌曲。在鼓励幼儿进行创编歌曲时,创编歌曲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演唱的趣味性,丰富幼儿关于水果的知识,初步积累改编歌词演唱的`经验。第一次我是引导的,第二次,幼儿想水果,我就在黑板上画水果,提问:这种水果是长在哪里的?什么颜色的?我们连起来唱一唱,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都能完整的唱下来,尤其是唱到紫葡萄,孩子们还说“一串一串摘下来”,真的很不错,创编很成功。

  【教案目的】

  1、学*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感受、表现四分音符为一拍的均匀节奏。

  【教案准备】

  《苹果歌》音乐磁带、苹果实物。

  【教案流程】

  一、通过摘苹果、吃苹果等相关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歌词。

  1、情境讲述,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熊伯伯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它邀请我们去帮它摘果子呢。来,开上小汽车,我们一起出发喽!

  2、摘苹果,放入果篮中。

  师:果园到了,看看有什么?(苹果树)苹果树上结满了什么?苹果熟了,我们把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放进老师的果篮里,好不好?(请幼儿来摘苹果)

  3、尝一尝苹果,深刻理解“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乐1这句歌词。

  师:苹果摘下来了,真香真甜呀!喜欢吃吗?老师这里也有苹果呢,来,我们尝一尝。

  吃的过程中问一问幼儿:苹果的味道怎样?你们喜欢吃苹果吗、高兴吗?

  教师小结:苹果吃起来甜甜的,而且它非常有营养,多吃苹果,我们的身体就很健康,不容易生玻

  二、学*新歌。

  1、观看图谱。

  教师:老师把刚才小朋友摘苹果、吃苹果的经过都画了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谱,教师带幼儿认识图谱。

  2、学*歌词。

  师:老师把它编成了一首儿歌,我来念一念。(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好听吗?我们一起学一学。

  3、学唱新歌。

  师:小朋友念得真好听。老师还能把它唱出来呢,你们想听吗?(教师边做动作边范唱)

  我们一起唱唱吧。(教师和幼儿学唱歌曲)

  三、尝试用吃过的水果替换原歌词,创编歌曲。

  1、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的黑板画,引导幼儿创编歌曲。

  教师:果园里还有许多苹果的好朋友也来了,你们看看有谁?(出示梨子、桃子等水果)刚刚你们唱得太好听了,可是没唱我,我们都等不及了。说说看,想唱谁?这个是什么颜色?它长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唱?

  2、学*歌词,把水果替换进去,和幼儿说一说。

  3、尝试把创编的歌曲唱出来。

  四、游戏“摘果子”。

  师:今天小朋友真棒,我们唱了苹果歌,还编了梨子歌、桃子歌。现在我们帮熊伯伯把这些果子都摘回家吧!(个别幼儿摘果子其他幼儿唱歌曲。)

  五、结束活动。

  宝宝们,我们帮熊伯伯把果子运回去吃水果喽!坐上小汽车,我们回去喽!

  活动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参与歌唱活动,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特点。

  2.学*简单的仿编并演唱大家听。

  3.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立体"苹果树"(制作成粘贴式,可随时取放"苹果")及苹果、西瓜、葡萄、香蕉等水果实物或图片。

  2.幼儿已对这些水果有初步的认识。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学唱歌曲。

  1.出示苹果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讨论:苹果长在什么地方?

  2.出示立体苹果树,教师边有节奏地朗诵歌词"树上许多红苹果,一个一个摘下来",边演示把"苹果"一一摘下。

  3.教师边朗诵"我们喜欢吃苹果,身体健康多快活",边把摘下"的苹果"送给想要的幼儿,鼓励幼儿做出各种吃苹果的样子。

  4.请个别幼儿摘"苹果"。期于幼儿拍手念歌词。

  5.教师范唱,幼儿跟唱。

  6.请幼儿轮流摘苹果,教师与其余幼儿为其配唱。

  二.仿编歌曲。

  1.你还喜欢吃什么水果?这种水果长在哪里?

  2.鼓励幼儿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名称编进歌曲中,唱给大家听。

  我爱我的小动物活动目标:乐意学唱新的歌曲,尝试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活动准备:磁带,小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1 "小朋友,今天胡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好吗?"带孩子做小动物的模仿操2——3分钟2、"今天老师还邀请了几个小动物到我们班上来玩,你们听,谁来了。"请大班的小朋友躲在屏风后面"汪汪汪!""小朋友,你们听,谁来了?""我们一起把小动物请出来吧!"小狗是怎么叫的?你们听老师是怎么学小狗叫的,老师按旋律模仿小狗羊叫。再听听谁来了、次学小猫、小鸡、小鸭叫的声音。

  3 "老师和小动物们一起准备了一个节目,名字叫做'我爱我的小动物',现在表演给你们看好吗?"你们想不想跟小动物一起表演啊?那我们一起来表演吧!

  歌曲重复2——3遍4、"小朋友,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叫吗?它是怎么叫的!""我们再回家跟爸爸妈妈找一找还有哪些会叫的小动物!"接下来我们请小动物下来和小朋友一起表演节目好吗5、小动物该回家了,我们一起谢谢小动物来给我们表演节目,再见!

  教学反思:

  《苹果歌》是小班的一个音乐活动,歌词形象生动,旋律简单上口,表演性很强。让幼儿学得生动有趣,并获得更多的发展。我参照课程教案结合我们班幼儿年龄特点,对一些活动环节和细节进行了修改,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在此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