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 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春望》 教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 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 教案3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 教案4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 教案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春望教案 (菁华3篇)

春望教案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表达的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2、 在反复朗读中对名句深入理解,品位诗歌的美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1、字正腔圆

  2、读出感情

  3、辅以技巧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

  听教师范读,思考你联想到什么?试着描述画面

  三、 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

  (一) 走*诗人 走进历史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这首《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二)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例:“国破山河在”中由“破”字想到满地废墟,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

  (三)融情诵读 产生共鸣

  安史起狼烟,

  国破不长安。

  感时泪四溅,

  亲人何日还。

  四、 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 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 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 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小结:

  赠君一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爱这土地》

春望教案2

  【教学要点】

  1、朗读;

  2、赏析;

  3、探究;

  4、拓展。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3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头两句诗即直写眼前景物: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山河依旧,却已江山易主,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满目荒芜。三、四句是触景生情:眼望春花却流出离别之泪,久别的苦情使人听到鸟儿叫也心惊。五、六句则以家书久绝的夸张描写,表现了离乱中的思亲之情,写出了“家书抵万金”这一千古传诵的名句。最后两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状,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白发,几不胜簪。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2个字。

  2.感悟诗情,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3.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与爱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会其蕴含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公元756年7月,爱国诗人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好,去投奔肃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乱的叛军俘虏,带到已经失守的长安,他亲眼目睹了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忧国思家,不免感慨万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写下了《春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春望》这首古诗。

  二、简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结合预*,初步学*古诗。

  1、范读,学生注意字音。

  2、自读,准确流利。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抵 搔 浑 簪

  3、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四、小组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结合预*、书下注释、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

  五、再读诗歌,读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诗的意境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二、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

  2、引导学生说说每句都描写了什么?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6、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忧国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思亲

  浑欲不胜簪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春望》 教案合集5篇

  《春望》 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而远,由远而*,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诗歌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而远,又由远而*,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 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 教案 3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 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中东地区许多国家内部动乱,频发战争,人民苦难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诗、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地残破,山诗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优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作业

  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课后心得体会]

  本教学的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根据达成目标和内容的呈现分层次有序地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说,以读悟意;在朗读感知读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意象的研读和赏析,结合背景去理解诗歌的深刻意蕴。整个教节环节紧凑有序,教法指导得当,知识内容正确,容量适量,难易适度,板块清晰,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上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激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时效高,教风民主,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春望》 教案 5

  一、朗读

  师:今天学*《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方法是朗读。

  老师板书:朗读

  下面请两位同学将《春望》和《过零丁洋》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1、生甲朗读《春望》;生乙朗读《过零丁洋》

  2、老师评价指点

  3、学生齐读《春望》《过零丁洋》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 (板书:吟)

  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春望》吟读一遍。(老师示范吟读《春望》)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春望》。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春望》)

  师:“深、心、金、簪”是押韵的。

  (学生齐吟《春望》)

  师:评价吟读的效果,对重点的句子作好指导,然后: 再次吟读《春望》

  师: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过零丁洋》。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过零丁洋》――老师评价指点吟读――齐声吟读

  二、译读

  老师板书:译读

  师: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春望》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一句,老师示范一句)

  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师:国都已破,山河依旧,那春天的京城呀,满目荒凉,杂草丛深。

  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师:感伤时事,鲜花流泪,那清脆的鸟鸣声呀,如泣如诉,闻而惊心。

  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师:漫天烽火,阳春三月,那漫漫的长道呀,一封家书,片纸万金。

  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师:缕缕白发,越搔越短,那稀疏的白发呀,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零丁洋》。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星”、“萍”、“丁”、“青”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那么怎样翻译仍保证押韵呢?想一想,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生:……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生: ……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生: ……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

  师再范译一下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大家完成的很好!

  三、背读

  老师板书:背读

  师: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大家说一说。

  (学生商量、讨论――交流回答 )

  师: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四、说读

  老师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师:你看“国破山河在”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这就要有丰富的

  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行这样的“说读”――

  诗人啊,

  你看现在正是流光溢彩的阳春三月,鲜艳的花朵吐露芬芳,清脆的鸟鸣婉转悠长,但如

  今**破家亡,美丽的花儿,令你不禁落泪,无心欣赏;悦耳的鸟鸣,让你心惊,更添

  离别的惆怅!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零丁洋》,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组一名学生:诗人啊:……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刚才同学们说得……。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作业:

  组长组织,同组同学之间说读《春望》,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望春优秀作文6篇

  盼着,望着,春姑娘悄悄地来了,在寒冷的空气中,在冰凉的白雪中,处处都能闻到一股春天的气息。

  “滴答,滴答”是什么在响?哦,原来是柳条上的白雪融化了,化成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它们落到地上,演奏出了一曲春天的乐章,那化掉的白雪下露出了点点嫩绿的小芽;小花小草冲破重重障碍,从地底下努力地探出脑袋,东瞧瞧,西看看,伸了个懒腰,然后又向上挺了挺身子,接着,跳起舞来了。尘封已久的小河解冻了,那原本沉寂的河水重新快活地流动起来,小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它们摆摆尾巴点点头,好像在做广播操;街道上的积雪融化了,汽车发动起来,原本因寒冷而冻僵的空气在发动机的嗡嗡声中,重新流动起来,和煦的阳光透过树枝照了下来,人们纷纷从家中走了出来,互相打着招呼,来迎接这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

  春来了,春姑娘婀娜的脚步踩在人们的心坎上,肆意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我盼望着春天,感受着春天,置身于春的翠色中,我的心也仿佛醉了。

  晴空万里,万里无云,我利用清明节,回了一趟老家——周岗。

  在周岗,春天是油菜花开放的好季节。乡间的小路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路的两边是一排排大树。树的旁边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油菜花黄灿灿的,像一只黄蝴蝶,风一吹便翩翩起舞。特别是,在远处看这景活像一个金色的.大毯子。“啊!真美!”我情不自禁地说:“春天来到这儿了。”

  这时,姐姐在我的旁边说:“是啊!春天来了!”“姐姐,油菜花好美,我觉得春天真神秘。”我一本正经地说。姐姐听了我的话说:“反正也是闲着,不如我们来对诗。说关于春天的。”春天的古诗多得像周岗的油菜花,随口就能报出一句。

  我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姐姐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却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不知不觉来到了家。我和姐姐吵着闹着要去田边漫步,因为那是很美好的事情。

  啊!到处是绿色,到处充满生机,到处充满蝴蝶。我们开心地扑蝴蝶。这儿的蝴蝶多么地无忧无虑的飞啊!

  晚上,我久久地回想着油菜花,回想着蝴蝶,慢慢地进入梦乡......

  《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他几乎在文学界成为唐朝的代表人物,人称“诗圣”,他的诗也被誉为“诗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而这首诗就是杜甫在看到山河破碎、国家危难时由感而发的千古之作!

  此诗开头即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春望”之景:尽管正式“城春”的大好时期,但是荒草凄凄,毫无生机,突出了“破”一字。如此鲜明的对比,不仅写出所见之景,更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鸟本是快乐心情的象征,但在此种情境下,花都溅泪,鸟都恨别。诗人借景抒情,含蓄表现出他触景伤怀的悲情。

  前四句的“望”,使诗人感时伤别,顺利自然地想到国家、亲人和朋友。

  第五六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是由望到思的过渡。在战乱的烽火年代,一封家书竟然值“万金”,使人不得不联想到诗人与其亲人的生活境况,产生共鸣。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又使全诗增添了几分悲凉的气氛:在这国家衰败,亲人离别的悲、哀、痛、愁中,谁又能够安居乐业呢?这两句诗以“头”为着手点,生动刻画出诗人颓废的生活与无奈的心情。

  通读全诗,情景交融、内容丰富细致,无愧是一篇传世佳作。而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更是经久不衰!

  我们学校的逸夫楼前,有三棵望春玉兰,大约有一层楼高。它们是那么笔直、秀丽,像卫士一样守护校园。

  我情不自禁走到树下,仰起头细细欣赏,春风一吹,那紫白相间的花朵随风摇曳,像一片紫色的波浪,它的花瓣外面是紫色的、里面是白色的、花蕊是深绿色的。捡起一片花瓣闻一闻,有一种淡淡的清香。

  那满树的花朵缀在枝头,它们开的那么美,一朵朵、一片片,像一个紫色的小喇叭,吹响了春天的赞歌。

  下课了,我们在树下尽情嬉戏,呼吸着淡淡的清香,感受着浓浓的春意。我正看的入神,忽然一片花瓣落在我的本子上,原来他要和我做朋友呀!我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朵望春玉兰,穿着紫色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过来我就偏偏起舞,不光是我一朵,一树的望春玉兰都在舞蹈。

  我喜欢望春玉兰。

  似乎是在不久之前,我刚刚经历了萧瑟的秋,绿叶被榨干水分,凌厉的西风卷起我纤细的身躯,干瘪的黄叶迅速掉光。风来时,枝条颤抖着,像个中风患者似的,不听使唤地打哆嗦。风停时,备受摧残的枝条有气无力地伸向远方。每当沙石飞旋而过,我就闭上眼睛,眼前就会有一片光明,那是三月里的太阳,暖风轻拂,鸟儿轻唱,在安慰我的哀伤。枝条上的伤似乎不那么痛了,每一个细胞都在努力生长。

  苦寒的北风骤然而至,它比西风更强。它看不惯我默然肃立的模样,揪住我的长发猛烈摇晃。我俯低身躯,牢牢抠着土地。这曾是我汲取养份的地方,现在我把握的脸紧紧贴上。看上去,蜷缩的我对生已失去了希望,但北风又怎么会知道,根部的细须还在努力向下延伸,延伸着的还有我对生命的渴望。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邂逅,一个喜欢穿黄色外套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来到我面前,乌黑的眼睛透出一丝忧伤。她用粉嫩的小手指着灰头土脸的我,问:“这团枯树枝是什么呀?它为什么又丑又脏?它是已经死去了吗?”我急切地告诉她:我是迎春花,春天来了我就会绽放。去年春天你还来看过我,当时你骑在爸爸的肩上。我没有死,我是在积蓄力量!无言的呐喊化成一阵悉悉索索,小女孩走开了。想着她那秋水一样的眼睛,心底的叹息被一扫而光。我奋力举起每一根枝条,渴望沐浴更多的阳光。

  友善的南风吹暖了大地,它温柔地抚去我眼帘上的尘土,阳光钻进来,那么耀眼,一直钻到我的心里来。丑陋的枝条依然裸露着,我却欣然舒展开娇小的花苞,舒展开一抹淡淡幽香,舒展开一丝浅浅笑意。我期盼的春,终于到来了。

  我呼唤着同伴,姐妹们快醒来,快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远处的小山蓬头垢面还没有顾上梳妆,柳树、杨树垂头丧气,那样苍白无力。唯有迎春花有报春的勇气。我血脉愤张,迫不及待地要绽放豪迈的美丽。花苞一朵接一朵,一串连一串,热情地无所顾忌地跃上枝头。重重叠叠、密密匝匝,转眼我就披上了黄金的花衣。

  人流络绎不绝,争相为我拍照,他们赞美着:迎春花是生命的先知,是春的使者,是春寒乍暖时独领风骚的俏佳人。而我却笑而不语,没有谁可以永远绽放,我也曾经低下头,受伤过,痛苦过,孤独过,沉寂过,也曾经美丽过。我相信,每颗坚守的心都不会被春光辜负, 每个执著的生命,都不会永远在黑暗中孤独。纵使下一个轮回到来,我依然坚守在这里,北风会来,南风也会来,冬天会来,春天也会回来。

  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它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春天像一位神奇的能工巧匠,将人间雕塑在花红柳绿的景色里,让和煦的春光直泻人们的心底,扫去阴霾和沮丧,迎来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万物复苏,景色宜人,充满着朝气,孕育着希望。

  人人皆知的唐代诗人孟浩然一首《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每次阅读这首脍炙人口的千秋名句时,都能使我置身于春之境,感受到春景的美妙,春色的绚烂,春味的浓烈,春声的和悦,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是的,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了人间,把自然打扮得格外美丽。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大田里的麦苗像一片海,星罗棋布的村庄是不沉的舟舸,河道里的水在冬眠中苏醒,岸边垂柳随风摇动。天是那么的蓝,地是那么的绿,山是那么的*,水是那么的清,一草一木都那么生机勃勃,就像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使人顿觉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最令人舒心和兴奋的是那淅淅沥沥的春雨,带着它独有的清凉与明丽,从容、舒缓于无垠的天空,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柔软的雨丝舞动着优美的风姿,在天与地之间划着道道美丽的弧线,撒下大地,留下如烟、如雾、如纱、如丝的倩影,飞溅的雨花仿佛是琴弦上跳动的音符,奏出优美的旋律。此时此刻,我们用心倾听那最美妙的下雨声,会感受到春雨的婉约含蓄,春雨的单纯温柔,春雨的深邃透彻,春雨的洒脱奔放。透过纷纷的细雨,我们仿佛看到春雨就是时令的使者,恰到好处的降临,滋润着万物的生长和繁荣,也孕育了金秋硕果累累的丰收的喜悦和憧憬!

  春天的魅力,使万物展开腾飞的翅膀,追求生命的渴望。人们也不例外,在这个季节里,总是要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它正告诉我们:一年的打算应该在春天计划好。唯一能与春同步的,就是年轻奋发的心和那脚踏实地的行动。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人生短暂。我们要倾听春天的莺歌燕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意境的优美,不感叹流年,也不担忧未来,而是要珍惜今天。

  新旧岁月只有用奉献来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账簿,只有用耕耘来装订。我们不仅要学会体会生活中那份已被收获了的时光,更要能够感悟时光的珍贵和它应有的价值。要整理好凌乱的思绪,将青春历程的每一个音符、每个脚步进行排列。伴随着春风春雨,聆听着时代的欢歌,体验着缕缕春风在钟声里酝酿鼓荡,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谱写幸福美好的生活乐章,不断铸造人生的辉煌!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春望》阅读答案 (菁华5篇)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

  乐游原 【唐】李商隐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①自趁虞泉②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曲江春望 【唐】唐彦谦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③汉苑花。

  【注】①羲和:*古代神话中驾驭太阳的神。②虞泉:*古代神话中的日落处。③宜春:汉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东南,唐时更名为“曲江池”,与乐游原相邻。

  19.这两首诗歌,都写了一天中 时刻的景色,都写到了长安城外的游览胜地—— 。(2分)

  20.这两首诗歌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19.黄昏/傍晚; 乐游原

  20.李商隐的《乐游原》主要运用了拟人/用典的手法,羲和驾驭太阳奔跑,于黄昏时、日落处停步休息,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方升起,表现出对时光的留恋,传达作者因时光流逝而带来的迟暮之悲、无奈之感。

  唐彦谦的《曲江春望》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已化为陵墓的汉朝冠盖,与生命持久的杏桃形成鲜明对比,传达出作者对繁华已逝、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慨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春望寄王涔阳

  刘长卿

  清明别后雨晴时,极浦空颦一望眉。

  湖畔春山烟点点,云中远树墨离离。

  依微水戍闻钲鼓,掩映沙村见酒旗。

  风暖草长愁自醉,行吟无处寄相思。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句即点题中“春望”,交代了时间和天气,而“别后”二字暗扣题中“寄”字。

  B. 诗人隐约听闻钲鼓之声,看到沙村里酒旗时隐时现,颈联视听结合,以动衬静。

  C.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以“愁”字点明情感,以“无处寄相思”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诗融情入景,卒章显志,通过描写春天野外凄凉的景色,衬托诗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诗第二句“极浦空颦一望眉”极为精妙,请赏析其独到之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12比喻,用皱起的眉 头来比吹皱的水纹,表达作者的怅然之情;空,徒然的。诗人远望,却什么也望不到表达失望之情;这一句呼应题目的春望,并且引出颔联的景

  《春望》阅读题

  杜甫《春 望》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__________”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由大到小,由__________到 __________。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_____ ,实际上是写_____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春望》阅读题答案

  1.望 山河草木 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画面描写、揭示含义,意同即可)

  3.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

  4.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③,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抛弃。③东瀛:东海。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8.(5分)①内容奇特。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败的景象。(2分)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欢。(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凄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③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沦的乐观主进取精神。(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春望》 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春望改写(精选5篇)

  国都长安被叛军攻占,变得草木横生荒凉破败,只是河山依然如故。春天来了,城中却更显凄凉。尸横遍地,不禁凄然落泪。那何等繁荣的大唐,就永远地被搁在历史的深处了吗?红颜祸水,真如世人所料吗?日光照在脸上,似如寒冰一样冷酷,春风吹拂脸庞,死如刀割一样疼痛。

  春,百花争艳,鸟语花香。可今年,春似乎来得特别晚,没有了昔日的生机,反倒添了几分死沉。花依旧开发,鸟依旧鸣唱。可心总是*静不了,总想好好痛哭一场。可又有何用?

  仗还是要打,苦日子还是得过。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啊!他们现在又怎样呢?在这战火连绵之际,一封家书却显得如此珍贵。

  愁啊!满头的白发越抓越稀疏,简直插不住簪子了。

  泪在眼眶,血在沸腾。何时还我安定之日?

  正如我诗中所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不!我不能气馁,我要等,我要等!直到大唐重整旗鼓,知道我杜甫重返故里,直到我重和家人团聚!我仿佛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

  可,我又算什么呢?一个穷酸诗人,一个落魄俘虏!过了这一分不知还有没有下一秒。满腔的热血与报复,何时才能派上用场?

  山河依旧,寸土未改,本是春天,但是长安却满目荒凉,杂草丛生。战乱带走了安乐,带走了闹市,带走了昔日的繁华。唯一留下的,不过是满目苍荑,遍地尘叶。冷风过境,卷起漫天尘土飞扬,眼前一片迷茫,不觉泪涌,是风沙进了眼罢,是伤感至深也罢。清晨,鸟鸣花艳,本是好景,无奈心中苦楚,使得落泪惊心。

  时过三月,战乱不断,心念家人,思乡心切。心中和火燎一般,却也无法。盼望着家人的音讯,即使珍宝也不能比。

  亡国之痛痛断肠,离乡之愁愁白头。尽数青丝无几缕,竟连银发也稀疏。头发日渐脱落,快到不能插簪的地步了。

  春天已至,可是真正的春天还未到。奈何,奈何,世事不回头;哀哉,哀哉,离乡又亡国;望断,望断,春天早日来。

  在唐朝时期,那里有一个名叫杜甫的唐代诗人,被人称为诗圣。

  当时国家非常的美,由于国王不上朝,不关心国家大事,国家逐渐衰败,最后只留下江山,树木因没人清理,都是杂草,因此也就荒芜一片。不巧诗圣杜甫就沦落在这个朝代,这个荒芜人虚,国家被灭亡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这样的生活。这样见不到家人,生死离别的场合;这样只能在战场上牺牲生命的地方。

  伤心悲痛时,花儿都陪他一起掉眼泪;痛恨与家人失散离别时,鸟儿都被惊动了。想到九年中在战场上牺牲无数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书中才是最大的乐趣。现在家书都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可见书是多们地贵重啊!因为伤心悲痛为国家担忧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费了多少心血啊!就连*时的头簪也过不住头发了,令人产生同情。

  这个故事主要反映出作者杜甫那颗热血沸腾的爱国心与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想到与家人那生死离别的场景,我也由衷地感态万千,尤其是作者能在这种状况下发分读书,也看出他是一个热爱学*的人。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犹如身临其境,觉得他真是一个令人佩服的,名副其实的诗圣啊!

  “还有多远呀?”我焦急地问同行的老张。

  “才刚出鄜州没多远,着啥子急?”老张一脸不耐烦,看得出来,他对我这个多愁善感的同伴不甚满意。

  唉!想不到我杜甫也有今天。想当年,老子在泰山写的那首《望岳》,可受到一致好评。我那时还潇潇洒洒走江湖,快哉!快哉!那种生活,老子想过一万年!那时……是开元二十三年还是二十四年?唉!记不清了,老糊涂了。老子已经45岁了,才混上个小官。又遇上这么个安禄山!唉,真是生不逢时啊!

  “离灵武还有多远?我家人还在羌村等我呢!”我又发问。

  “你个呆子,还远着……”老张突然不吱声了。

  “你个田舍汉,就你还说我?”我和他斗嘴,他却不理睬,怎么回事?我回头一看,吓了个半死,老张后心中了一箭,气都没了!我暗道不妙,转头一瞅,一队安禄山的军队踏马飞来,我脑袋嗡的一声,昏倒在地……

  ……

  再睁眼,我竟身处一处牢狱,三面高墙,一面上锁的铁门,唉!我这是又被捉回长安了呀,这可完了!

  “终于醒了。”一个狱卒打开铁门,“你是什么人?如实交代!”

  “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事。”我虚弱地回道。

  “切!小破官,押回去也赚不到两个铜子儿,今儿大爷高兴,饶你一命,赶紧滚!”走狗十分嚣张。

  我气得浑身颤抖,可好汉不吃眼前亏,只好忍气吞声,逃出这个牢狱。

  刚上街,我就意识到不妙,街上没有一个人,偌大的一个长安城空空如也。整个城市满目疮痍,几乎见不到一间完整的房子,饮酒就罢了吧。我面向皇帝奔逃而去的西南方,泪流满面。

  猛然间,我瞧见了曾经天天与我见面的青山,它竟还是原来的模样!那汇流的两条大河,在长安的春天里,定也还在奔流向前吧?脚下的土地上,长满了杂草,太深了,没过了我的膝盖。倚着一棵树就地坐下,老泪纵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我不禁吟诵起来。

  一滴滴的泪打在地上、草上、花上,迸溅到更远的地方。春天啊!如此美丽。当年我子美也曾在这里立下为国奉献的flag,可是,这国都没了,老子上哪儿奉献去?我泪眼婆娑,突然一声鸟鸣吓得我一哆嗦,三月里,本该是莺歌燕舞的美景,可叹这世事炎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继续吟着这悲凉的诗。

  远眺天边,战火不断,凡是视野所及之地,皆为我大唐国土,可这安禄山!啊……战火延绵着,没停下来的意思,都烧了三个月,又想起我的妻儿,他们还好吗?夫人这些日子可辛苦坏了,没让他做成大官夫人,也没有衣食无忧……儿子如何呢?还累吗?还饿吗?几天不见,甚是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走吧!

  起身前往我妻儿所在的地方。再远,也没有11号车到不了的地方,我迈步向前,不禁再次叹息,挠了挠头,咦?几缕白发飘落,我跑到河边去一照——天啊!不知何时,我已满头白发,再挠,又少了!我一时愣住,忙取出簪子,却也无法别上了!水面被泪珠搅动,泛起涟漪,我胡乱抹了抹泪,向西北跑去。夕阳下,我的影子是我唯一的旅伴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我推开破棚的门,妻儿见了一个皮包骨头但活生生的我,冲了过来紧紧相拥。他们也不剩多少粮了,还全是讨来的粗粮秕谷,我心如刀绞,可团聚毕竟是件好事。

  “接下来,怎么办呢?”妻子抹了一把泪,问我。

  我望了望玄宗皇帝仓皇逃向的西南方:“去巴蜀吧!”

  ……

  大风一直未停,我坐在成都的草堂里。

  “虽然茅屋还有漏雨,可毕竟是有了容身之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之人还多的是啊!”感叹间,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闪现心头。

  坐到书桌前,突然看到了那首在长安作的诗,于鄜州羌村重抄后,我把它命名为《春望》。

  我不禁淡淡地笑了,所望——不曾改变……

  在唐朝时期,那里有一个名叫杜甫的唐代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当时国家非常的美,由于国王不上朝,不关心,国家逐渐,最后只留下江山,树木因没人清理,都是杂草,因此也就荒芜一片。不巧诗圣杜甫就在这个朝代,这个荒芜人虚,国家被的地方。杜甫非常痛恨这样的生活。这样见不到家人,离别的场合;这样只能在战场上生命的地方。伤心悲痛时,花儿都陪他一起掉眼泪;痛恨与家人失散离别时,鸟儿都被惊动了。想到九年中在战场上无数生命的人,如今只有沉浸在书中才是最大的乐趣。现在家书都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可见书是多们地贵重啊!因为伤心悲痛为国家担忧的杜甫,一天比一天少,才知他枉费了多少心血啊!就连*时的头簪也过不住头发了,令人产生同情。这个故事主要反映出作者杜甫那颗热血沸腾的爱国心与及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想到与家人那离别的场景,我也由衷地感态万千,尤其是作者能在这种状况下发分读书,也看出他是一个热爱学*的人。每当读到这首诗,我就犹如身临其境,觉得他真是一个令人的,名副其实的“诗圣”啊!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