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1

  目标

  教学札记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二 .指导学*.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

  1.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

  (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2

  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过程:

  一、预*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3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检查预*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恐龙无处不在》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交流后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交流后明确: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教师补充: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6.理清文章结构

  一、(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二、(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三、(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8.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9.语言特点

  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见研讨与练*二。

  ②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③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8.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9.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5

  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过程:

  一、预*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1

  目标

  教学札记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并解释

  遗骸( ): 蟾蜍( ): 褶皱( ): 追溯( ):。

  天衣无缝:

  2.填空

  (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3).这两篇短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3.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二 .指导学*.研讨

  (一)情景导入:利用所学地理知识,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

  (2)检查字词预*,夯实基础

  (三)、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

  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默读课文,揣摩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语段摘录下来。

  三、总结课文

  提问:这两篇短文说明了一个什么共同的问题?

  四.巩固练*

  1.文章的作者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其实我们中学生所学的各门学科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请你从自己的体会入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少于200字)

  2.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回答问题。

  (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

  (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40多属、120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

  (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厄水”。

  (4)*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

  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

  (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

  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

  (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

  (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20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选自《化石》,有删改)

  (1).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建国初到60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4次赤潮,70年代达15次,80年代以来达到了260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2

  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过程:

  一、预*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3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 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 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 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板书课题及作者名)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四、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何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2.理清说明的顺序。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

  1.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两篇短文所说明的事理,说明的顺序、方法。

  2.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检查预*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chá):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点漏洞。

  二、学*《恐龙无处不在》

  1.在南极及其他大陆上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作者首先想到了什么?

  明确:这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恐龙能在今天的南极地区生存吗?为什么?作者经过分析思考得出了什么答案?

  交流后明确:不能。因为南极地区非常寒冷,而恐龙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得出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3.大陆在漂移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板块构造理论”能解开恐龙无处不有之谜吗?为什么?

  交流后明确:能解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这些大陆经过不断地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大陆的样子。这些大陆在分离时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所以今天在地球的各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

  4.经过以上层层分析,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有不可抗拒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5.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教师补充: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孙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6.理清文章结构

  一、(1-1):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二、(2-14):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三、(15-15):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本文在说明“大陆漂移”:是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这一主体内容时,诠释了“板块构造”理论,还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将“板块构造”形象化地说明出来,板块聚散的科学原理也就通俗易懂了。

  7.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8.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

  9.语言特点

  ①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见研讨与练*二。

  ②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③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又如:“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8.总结扩展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对我们的启示: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9.布置作业

  借阅有关资料,或看有关科幻影片,了解一下恐龙的世界。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5

  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过程:

  一、预*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遗hái()骨gé()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带2、解释词语劫难追溯_________________天衣无缝致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

  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阿西莫夫短文》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突出本文以论证为主的特点。

  ⑵ 解释学生的疑问,纠正他们理解上的偏差。

  2、能力目标: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

  3、教育目标:

  教学生正确对待恐龙及其他科学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生学会运用论证的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

  【策略和方法】

  朗读法、查资料。

  【教学媒体】

  录音机、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给他们讲恐龙灭绝的故事。正好有一个同学带来了一本关于恐龙的书。那麽就让他们边看书,边了解恐龙生长环境、灭绝原因等其他问题。这样,在未学这篇文章之前就让他们对恐龙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查字词的情况,并且听录音。

  《恐龙无处不在》

  2、这两篇短文以论证为主,那末,请找出这篇用什麽来论证了什麽?

  (在此之前,必须向他们介绍什麽是论证,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它。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或多个事例来证明一个道理,这同举例子有相同的地方,应注意区别。他们一个仅就事实来讲的,一个是事实道理一块讲的'。)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板块构造学说。

  3、这麽说本文主要是写什麽的?

  板块构造学说的。只不过是把恐龙当作是一个例子罢了。这一点必须对学生先交待清楚。

  4、本来恐龙与板块构造学说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但作者说了一句话使他们之间及其他不同领域的科学之间都能有某种联系,你能试着找出这句话来吗?

  第一自然段: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善于联系,往往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5、下面,咱们再来分析一句话,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的多。这句话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其思维触角已伸向另一个领域。

  6、在第8、9、10、11自然段中,你明白了什麽概念及原因?

  板块构造学说,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7、最后一段有什麽作用?

  照应开头。

  三、布置作业

  1、把生字词以及文学常识写一遍并且背过。

  2、预*《被压扁的沙子》。

  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

  一、复*旧知

  1、检查上节课字词及文学常识的背诵情况。

  2、联系上节课的有关内容,为这节课打下铺垫。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看看本文要论证的对象是什麽?(或者,本文是用什麽来论证什麽的?)

  (有了上一篇短文作铺垫,这一个问题就比较好回答了。)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

  再一次印证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2、看看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的论证的?

  提出两种学获撞击说和火山说──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形成及其原因──性质:有两方面;──为排除火山说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确定:有斯石英则以前肯定发生过撞击;反之,则没有。──结论:恐龙灭绝起因与撞击而不是火山活动。

  (这个问题开始是需要我们为学生点出来的。但是,后面的这些就不需要了,他们自己总结的非常棒。也就是说,对于说明文的概括内容的这一部分,许多同学已经掌握了其中的要领了。)

  3、这篇课文的特点是什麽?

  逻辑严谨,环环相扣,说理充分。

  4、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是选用的材料却不同,所说明的问题也不同,你能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吗?

  各自说明的对象和说明角度不同。

  相同点: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不同点:

  ⑴ 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⑵ 恐龙的灭绝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5、处理课后练*。

  三、布置作业

  1、巩固本课所学的有关知识。

  2、预*下一课。

  【课后记】

  本课由于最先讲述了论证这种方法,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兴趣。而且加上这篇课文本就很简单,也无需花太大的精力去引导他们。只需把几个重要的问题讲明白了就可以了。但是,这却需要老师对恐龙以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个明确而广泛的认识。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科学说明文,但所说明的对象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文章内容并不深奥。授课过程中,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最后设置自由问答环节,给喜欢钻研的同学一个空间,由兴趣引领他们在科学的道路上前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弄清“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

  ⑵收集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文意,通过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⑵能够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

  ⑶揣摩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3、情感目标:

  体会学*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和点拨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筛选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科学性。揣摩语言,体会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20xx年11月份,我国多家媒体曾转载国外媒体报道的一条惊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组织操纵的科学狂人,正在美国内华达州大漠深处进行着一项克隆人的秘密实验。他们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当年2月份夭折的10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选自20xx.11《文汇报》)消息披露后,克隆技术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奇妙的克隆世界》,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板书文题)

  设计(二):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囊胚胎蟾蜍脊椎两栖

  2、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繁衍

  相安无事

  3、克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分别为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克隆羊的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5、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计时阅读,然后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发言,以历时最短、概括较准确的小组为优胜组。

  明确:

  1、nánɡ pēi tāi chán chú jǐ zhuī qī

  2、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相安无事:相处没有冲突。

  3、克隆是无性繁殖的新兴生物技术。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勾勒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为我们介绍了中外科学家所进行的克隆实验及实验进展情况,突出了*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

  “克隆绵羊‘多利’”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多利”的诞生过程,并揭示了克隆羊的成功的重大意义和巨大反响。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这一突破意味着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危害于人类。

  5、课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和科学性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稻盛和夫自传》读后感 (菁华5篇)

  网上订购了《稻盛和夫自传》和《干法》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是由稻盛和夫亲自撰写的。

  昨天下午刚刚才收到,我基本上花了通宵就看完《稻盛和夫自传》,只是在昨晚11点多钟时睡了2—3个小时,然后醒了就继续看,等看完了,都已经天亮一段时间了。

  我看完《稻盛和夫自传》,让我的内心释然很多。今年是我的本命年—虎年,俗话说,本命年当中如果运气好这一年中运气都会好,如果运气差这一年中运气就差。当虎年已经过去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运气时好时坏,我到现在都没有猜到会有这么多的事发生在我身上,时好时坏。

  《稻盛和夫自传》让我了解如何以利他之心帮助别人。如果你做的事都以善念出发,那么感动了老天,老天也会帮你的。

  这本自传我觉得自己还没有任何思想深度去作评论,只有分享一下前辈稻盛和夫在书中写的一段话,这段话对我有深刻的启发,期待对您有所启发,我们一起共勉。

  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我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或国家,都有着各自的命运。然而自己的命运并不仅仅就是由个人的命运所决定的,而是由与已相关的公司和国家等许多命运的波涛相互重叠撞击所形成的。但命运绝非一成不变的,根据这个人的想法和行动,其人生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佛教称之为因果报应,只要一个人思善行善,那么这就会成为原因,事物就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如果命运正处于逆境之中,那么无论怎样努力地行善,或许也不会立刻显现出善果,但从更长的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来看的话,行善必将有善报。另外,无论有何种幸运降临,在感到庆幸的同时,还必须时刻保持一颗谦虚之心,傲慢狂妄只会成为自取灭亡的原因。

  在波澜万丈的'人生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和困境,都不能怨恨、叹息、堕落,而是应该积极乐观地接受人生的考验,脚踏实地地付出努力。无论对于何种命运,只要时刻抱有感恩之心,积极进取,人生的大门自然就会敞开。在我古稀之年,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自从大学毕业,就很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8小时内读完《活法》。

  4月初的深圳,窗外雨一直下,合上《活法》这本书,紧闭双眼,想象了一下去日本与《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见面的场景,激动万分……因为看了本书之后更加有勇气产生这样的幻想,并想着如何努力去实现它。

  听着哗啦啦的有点凄厉的雨声,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位老人,石滋宜博士,仅比稻盛和夫小五岁,但两人的“活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意外惊喜,但更多的是伤感,自从厦门一别,好久没有见到石博士了,不知道石博士身体状况如何,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我曾经在石博士创办的“全球华人竞争力基金会”旗下的一家深圳顾问公司工作,石博士下半身瘫痪,但依然“乐活”,待人随和,心境极好,他一直不遗余力地传授企业经营的道理及方法,直到现在我依然能够收到经常有石博士原创文章的《总裁学苑》电子报,我印象中《总裁学苑》电子报中也一定有稻盛和夫说的话以及关于稻盛和夫经营企业的文章。

  石博士与稻盛和夫的心境与做法不谋而合,稻盛和夫一篇“生病领悟真理”(年轻时换上肺结核),也让同时患病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相对石博士或稻盛和夫的病情,我的病情(初步诊断为腰肌劳损)显然不值一提,但我必须要提一下!生病除了是医学上的病患,还是“心的投影”。人不可能不生病,但病后的心态可以改变病情的发展,如果认为自己倒霉或者企图逃避甚至厌恶,就会加重病情。即“一颗消极思考的心引来了消极的现实”。可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多么的重要。

  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用到工作中,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就能形成“一颗积极工作的心创造了积极的现实”的奇妙效果。

  在《活法》这本书中提到的最多的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这个方程式,即人生和工作的结果都由以上三个要素构成的。上面讲到的积极向上的心态转投到工作当中就是“思维方式”这个词,思维方式是正值,三者相乘的结果就是正值(热情和能力有高低、思维方式有正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热情、也有能力,但是思维方式是消极向下的',结果只能是负值。当然思维方式除了总是积极向上,还有性格开朗、充满善意、不自私、不贪欲等含义,我还需要慢慢理解,亲爱的读者,您也是。

  “您说的道理我们都只知道啊!”您可能会这么说,所以《活法》这本书的背后只有一句推荐语“越接*真理,道理越简单”。IBM的白立新博士和京瓷的稻盛和夫为什么能抓住我们的心理?早知道我们会质疑?刚好白立新博士也写了这句话,又刚好适合推荐到本书的醒目位置?

  因为他们都看到了真理,读懂自己的心、便能读懂其他人的心,才能教人心、更能领导人心。

  刚刚过去的愚人节,因为长期患病,悲观的我在QQ签名是“本人已挂”,现在来看,挂的其实是一颗消极的“心”,我现在还活着,因为我的“心”重生了,因为只有积极的活着才能实现心中理想。

  在稻盛和夫的人生和工作的方程式中,“心想事成”并不是像我们*常那样简单理解的,它不单单是祝福语或鼓励自己的愿望而已,而是“宇宙的法则”,因为“你心中描画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遗憾的是,“心中所想”并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大家不太重视理想,以社会大环境和自己的际遇而否定,而怀念青春时代的梦想,甚至嘲笑自己孩童时当科学家的梦想。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欠缺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令我们忽视的部分——理想。

  理想之于工作,就是规划和目标,国家改革都需要制定中长期的规划,公司肯定也需要,个人更需要。制定一个又一个“貌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是非常必要的,试想如果这些“不可能的目标”都让我们变成了可能,那该有多开心,再加上一般的公司如果完成目标都有适当的奖励和回馈,岂不是喜上加喜?精神和物质都有了。

  工作,并不是用来朝九晚六的吃饭的家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磨练心智又有惊喜的一个神奇的地方,如此看来,好好工作,何乐不为?

  稻盛和夫在度过了自己艰难的童年生活,考上了大学。然而在毕业抉择自己的出路的时候却处处碰壁。最终在自己的导师的帮助下,进了一家快要倒闭的生产绝缘子的公司。就在他为自己终于找到工作的而高兴的时候,却发现这家公司的条件极其艰苦,与他一同被雇来的几名大学生都在不久都辞职了。而当时稻盛和夫的家里不让他辞职,于是他只得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公司里做研究。

  这时的`稻盛和夫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反而感到轻松了,他知道再怎么牢骚也于事无补,干脆潜心的做科研。在经过了两年的努力中,他终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在公司里有了特磁课。

  但是后来由于新任的技术部长的一句“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啊?”于是稻盛和夫辞职了,他的特磁课的几个同事也跟着他一起辞职,并创办了今天的京瓷公司。

  到现在,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以及后来他创办的KDDI都成了世界500强的公司,而他也成为了两大世界500强的创办人。

  如果不是他心态的转变,也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功。心态好了,事业就会变好,事业一好起来,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于是又是心态变好,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我非常赞同他的一句话:“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每天都不留下遗憾。”

  尽管我们有些人在学*上是落后与别人的,也有些人说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应该考虑合理分配节奏。但是有些落后的人就算拼命的冲刺也赶不上别人,也许他们没有什么胜算,但是这些同学应该在一开始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否则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比赛。如果今天不遗余力的努力了,那么自然就可以看到明天;这周竭尽全力就自然有了下一周;这个月勤奋的话就自然可以看到下一个月;今年同样拼尽全力的话,就能看到明年。每时每刻都在付出努力是最为重要的,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成功的!

  稻盛和夫在度过了自己艰难的童年生活,考上了大学。然而在毕业抉择自己的出路的时候却处处碰壁。最终在自己的导师的帮助下,进了一家快要倒闭的生产绝缘子的公司。就在他为自己终于找到工作的而高兴的时候,却发现这家公司的条件极其艰苦,与他一同被雇来的几名大学生都在不久都辞职了。而当时稻盛和夫的'家里不让他辞职,于是他只得一个人孤零零的在公司里做研究。

  这时的稻盛和夫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反而感到轻松了,他知道再怎么牢骚也于事无补,干脆潜心的做科研。在经过了两年的努力中,他终于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在公司里有了特磁课。

  但是后来由于新任的技术部长的一句“你到底懂不懂新型陶瓷啊?”于是稻盛和夫辞职了,他的特磁课的几个同事也跟着他一起辞职,并创办了今天的京瓷公司。

  到现在,稻盛和夫的京瓷公司以及后来他创办的KDDI都成了世界500强的公司,而他也成为了两大世界500强的创办人。

  如果不是他心态的转变,也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功。心态好了,事业就会变好,事业一好起来,就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于是又是心态变好,这样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我非常赞同他的一句话:“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所以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每天都不留下遗憾。”

  尽管我们有些人在学*上是落后与别人的,也有些人说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应该考虑合理分配节奏。但是有些落后的人就算拼命的冲刺也赶不上别人,也许他们没有什么胜算,但是这些同学应该在一开始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跑,否则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比赛。如果今天不遗余力的努力了,那么自然就可以看到明天;这周竭尽全力就自然有了下一周;这个月勤奋的话就自然可以看到下一个月;今年同样拼尽全力的话,就能看到明年。每时每刻都在付出努力是最为重要的,总有一天你会看到成功的!

  关注稻盛和夫,是我的好朋友在微博上推荐我关注的!这是一个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的名字,他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55年毕业于鹿儿岛大学工学部。1959年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1984年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这两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进入世界500强之列。在日本四大“经营之圣”(另三位分别是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龄最小的,也是目前在世)。事业成功之余,稻盛和夫在1984年创立“稻盛财团”,同年创设“京都赏”,以表彰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卓越贡献的人士。

  稻盛先生立书很多,有谈人生的,有谈管理,有谈经营的,我是先从关注他的微博开始认识他的,然后就在网上读了他的自传。

  读了全书就觉得稻盛取得成功,离不开踏实、负责的态度。稻盛由于不是大学毕业,有没有门路,刚毕业时靠导师推荐去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半年后,和他同时进公司的大学生都走了。不是觉得没有前途就是薪资低、不值得。稻盛觉得与其这样得过且过,不如静下心来专研技术,帮公司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谁说公司不能改变呢?他带着铺盖住进了实验室,没日没夜的做科研。在导师的帮助下,终于研发出了高端的新产品,赢得了松下公司的订单。后公司又面临*,稻盛觉得如果他们部门再*,公司就跨了,如果不能按时交货,客户受到的损失也很大。他就自掏腰包保证员工食宿,偷偷的组织员工进行生产,最终按时把产品交给客户。全书中还有许可类似的例子,这种多为他人着想的理念一直帮助他成就事业。读到这里,我想: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把学生和学校放在心里,把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努力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也许更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和家长的问题和困惑,会耽误我们下班的时间,也许精心备课和反思教学会耗费我们更多的精力,但积少成多,终是会看到效果的。

  其次,读饿这本书更让我深刻体会到以身作责,把团队凝聚起来是多们的重要。稻盛所在的会社有着非常严苛的奖惩措施,团队成败与个人利益也连在了一起,但为什么员工的执行力还在打折扣,那么心不甘,情不愿呢?稻盛觉得其中一点在于领导人要以身作则,通过踏实、忘我的工作,让周围的人感动、诚服。慢慢的,员工就会跟着一起奋斗。你的目标就自然而然的发自内心的成为了他的目标。书中有这么一个例子:京瓷公司在美国开了一家子公司。子公司的领导是日方派去的,总共3个人。半年过去了,子公司还没有打开销售局面。子公司的领导真的急了。3个人白天忙生产、科研,晚上出去跑销售,往往没睡两三个小时又来上班了。这在到点就下班走人的美国是难以想象的。子公司的美籍雇员看他们3个人这么忙,这么努力也被感动了。他们主动下班留下来帮助他们,忙生产的.忙生产,忙销售的忙销售,渐渐的销售情况上去了,公司好转了。在我的身边也有着这样一个团队,语文大组哪个老师要公开教学,每个老师都会无私地提供帮助;我们三年级组更是一个温暖的集体。当本学期我接受了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后,同级组的老师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我,有时帮我一起批改来不及的练*卷,有时把我的办公室值日工作悄悄承包掉了,有时给我倒上一杯热水放在我的桌前……在他们的帮助和关心下,我们三年级组的各项工作成效都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表扬,这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我特别喜欢稻盛先生的一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我想借此和大家一起分享两段话:

  (一)人生就是一幕戏,每个人都是主角。然而,我们不只是在演出,更是这幕戏的创作者。因为一般戏剧总有个既定的结局,人生则不同,结果往往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中。

  有些人相信,命运在我们出生时便已注定。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想,通过心灵和思考的升华,命运可以因此而改变。

  与其和“命运”作无谓的相搏,不如潜心想想:如何来为自己写一部剧本,从而扮演自己心仪的角色?越早动手,就越能利用每一刻,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生命的每个转折点,都有机会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努力,就能抓住机会;反之,若心中没有清晰的任务和目标,原本唾手可得的,也将成为过眼烟云。

  在如戏的人生里,为自己写好脚本的人与庸庸碌碌混日子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二)每当父母、师长告诉我们何为人生时,年轻的我们总是不以为然。我父母最喜欢的格言是:做父母的即使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也要让年轻人亲身体验苦难。而我则认为: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经验传给下一代,他们就用不着受苦了。

  我们都经历过叛逆少年时,但不要忘了父母、师长给我们的谆谆教诲。

  独自开始人生之旅,犹如没有罗盘指引终将迷失在茫茫的大海中。

  长大**后,我们应该常常回想前辈对我们的教导,并把这些教导当作人生的指南针,以免迷失前进的方向。

  一直以来我对人物传记都特别有兴趣,今天我读了一本《稻盛和夫自传》,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感受想要分享。

  稻盛和夫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知道他把濒临倒闭日本航空救活,并实现了盈利。我之前看过稻盛和夫的《活法》和《干法》,从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利他之心。这个可是了不起的一个方法。“利他”并不代表损害自己的利益,是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适当去帮助别人。

  稻盛和夫出生在鹿儿岛市,少年时代的他也曾是个“孩子王”,可在之后的人生中,他经历了考试失利、身患结核病、遭遇空袭,就连就业也不尽如人意。有段时间他也曾苦恼不已,抱怨自己简直是倒霉透顶。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走错一步或许就会侮辱歧途。

  稻盛和夫家里有六个孩子,生活非常清贫,战争又让他失去了一切,他必须尽快地步入社会,挣钱养家。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小技术员,负责当时还是全新领域的新型陶瓷的研发工作。他相信,总是抱怨社会也是于事无补,不如胸怀希望,坚信有更美好的未来。所以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最终他成功将研究成果市场化,并凭借重任的支持,创立了新公司。45年过去了,京瓷已经发展成为销售额超过1兆日元的大型企业。


《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菁华5篇)

  今天,我读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本小说,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本小说,非常有感触。《约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一百多万字如史诗一般的长篇小说巨作。

  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艺术家,但是这个“音乐家”不求上进、借酒消愁、喝醉打老婆、虐待孩子。克里斯朵夫在现实生活中痛苦而艰难的挣扎,甚至因为饥饿,险些丧命。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在不段的抗争。他6岁时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他为人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难。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许多宝贵的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了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临终前的自白:“我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作……有一天,我将为了新的战斗而再生。”让我深深感动。相比之下,我们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们不用去低声下气地捡公爵的赏钱,不用在十几岁就担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对一个酒鬼父亲,不用到处流浪谋生……在父母的呵护和照顾下幸福的学*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放弃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困难或挫折,“任它风吹雨打”,让自己变得坚强!

  1915年,一个*凡的不能再*凡的年份。而对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来说,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的长篇著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诺贝尔奖的宝座。

  一个世纪过去,一个懵懂的少年怀着对先哲的敬仰,毅然翻开了那本长篇著作。全书共分为上下两部,一共1000多页,看似页数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情节算是比较*缓,不时有着关于政治、哲学的论述,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实是有些“超纲”。这本书,它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改变,更是灵魂的触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克里斯朵夫。它放荡不羁,它特立独行,它善良天真,它坚定不移。它虽才华横溢却被世人抛弃,而它能依旧坦然前行,从不止步。谁能否认,他不曾幻想过这样的人生?而当一个作者笔下“真实”的克里斯朵夫呈现在我眼前时,可想而知,我灵魂中最为热血,最为真诚的一部分,被唤醒了。我虽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芸芸众生中消逝人生。我也想和他那样,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战胜命运之轮。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青壮年时的克里斯朵夫,那样的他,是无数男生憧憬成为的人。

  然而,老年时的克里斯朵夫却不再如此,也理应不再如此。文章中有着数不清的转折点与铺垫,使克里斯朵夫的性格慢慢的转变。他变了,变的不再那么刚强不屈,不仅仅与以前的种种敌人和解,还反过来教育如当年自己一般的青年。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挚友挚爱的逝去,触犯法律不得不辗转他国……他还是我憧憬的克里斯朵夫吗?当我回看起青年时那个被我视作英雄的他,我不禁问自己:又或许,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都是自己的英雄呢?

  也许到了今后人生的某个路口,我会豁然开朗。克里斯朵夫,他,从未改变。我,也要坚守。

  我想送给大家一句非常喜欢的句子,作为文章的结尾,“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一个生机勃勃的人,为什么要到本身以外寻找阳光和生命呢?”(周珈同)

  漫步人生,常常感慨生活过于坎坷,总有些意外突如其来让你不知所措。是失落低沉,消极躲避?还是重整旗鼓,愈挫愈勇?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人生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部命运交响曲。寻找生命意义的旅途,必然要面对无数的苦难,也必然要承受命运之重。

  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可以说是天才的一生,与苦难作斗争的一生。少年时的克利斯朵夫必须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他做过公爵府上的钢琴师,做过音乐家教,过早承担生计的责任给小克利斯朵夫身心带来了深深的伤害。青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了一些“反传统”的作品,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攻击。老年时刻骨铭心的恋人格拉齐亚去世更是让他伤心欲绝。主人公命运的底色是苦难,但罗曼·罗兰更倾向于表现克利斯朵夫承担苦难的力量,苦难是他人生的障碍,也是他超越自我的基石。

  他的一生苦难重重,然而正如文中屡屡提到的莱茵河河水一样,流水愈急,波浪愈大;苦难愈多,反抗越大。他生命中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对死亡的反抗、对自我堕落的反抗以及对不公社会的反抗。

  死亡自他出生以来就一直困扰他的成长,年幼的克利斯朵夫目睹了祖父之死而生病,病好后一直思考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他知道自己被控制在一个破坏之神的股掌并任其宰割。然而,他并非束手待毙,相反还怒火填膺,反抗意识由此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扎根。

  然而克里斯多夫也有过放弃生命与反抗的念头。随着奥里维不幸之死,克利斯朵夫伤心欲绝,不愿继续生活,此时他在死神的对抗中无力而又无奈。自我堕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黑暗之处,但人生于世必须反抗自己的自我堕落,大自然的广袤美丽与刻在骨子里的生命意识让他坚持了下来。我们不喜欢苦难,然而却必须拥有承担苦难的力量,拥有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仰。克里斯朵夫一生经历了亲人之死、爱人之死、友人之死,他坚强的心由于死亡的冲击更加坚强。所以克利斯朵夫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他没有畏惧,没有痛苦。此时他认为属于死亡的一切都是在磨练强者的意志,只能使他更加自强不息、潇洒从容。

  在一方天地间,或**淡淡,或跌宕坎坷,相同的是生活,不同的是人生。我想《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是与苦难作斗争的倔强,是不畏困难的勇气。而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也会不断突破障碍,挑战自我,让自己的人生路更加充实而丰盈。

  今天,我把新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完了,读罢之后,我感慨颇多。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要讲了著名音乐家约翰克里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出生在一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家庭,但他的父亲,一个酗酒的宫廷提琴手,却因沉醉于杯中物而不思进取,弄的家境越来越贫穷。这时只有他的祖父发现了克里斯朵夫的音乐天赋,并对他加以培养,但祖父却太宠他了,不管克里斯朵夫写的乐曲再不好他也只是一味的夸奖,弄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变得十分自大。但这时他的舅舅却正确引导了他,是他对自己有了自知之明。就这样克里斯朵夫慢慢长大了但他最亲爱的祖父和他酗酒的父亲也死了,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音乐师的他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克里斯朵夫十分易怒对任何侮辱他的音乐的人都是拳脚相向,加上人们对他的欺骗和对他音乐的不认可他所有的“饭碗”都丢了不得已他只身去了巴黎那里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不过在那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朋友——奥里唯。而这时因为受到曾经爱慕过他的现在已是贵妇人的葛拉齐亚的庇护他也有了些收入,他的音乐也受到人们的认可,他成功了!但奥里唯却因在混乱时为了救一个孩子而不幸身亡,克里斯朵夫为此伤心了好一段时间,但他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并继续开始音乐创作,最终他满意的.离开了人世。

  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涌起了深深的敬佩与自责。是啊,约翰·克里斯朵夫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永不放弃和勇于反抗,他遭受了那么多的挫折却从没丧失过目标,丧失过希望,而我只要受到挫折就会退缩,就会失望并且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有时都会以大哭来反抗别人的正确意见,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有些愚蠢,遇到挫折就应该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直视它并且坦然接受它而且吸取它的教训,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成功。

  直视挫折,坦然接受挫折,并战胜挫折,这便是《约翰·克里斯朵夫》给我的启示。

  假期里,我有幸读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断断续续我也读完了这本书,看了以后有很多感慨想抒发一下。

  《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约翰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他的家族很多人都从事音乐事业,而且他本身也对音乐有着强烈的兴趣和天赋。由于受到舅舅和祖父的影响,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情感,他非常坚强,音乐水*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他的思想却没有被世人理解,他非常孤独。后来因为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许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向上层人士屈服。最终他经过不断地努力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

  这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我读完以后感受到克里斯朵夫其实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是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嘲讽甚至被诽谤,但是他始终没有选择低头和放弃。

  从这部小说中,我想到一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不可以被打倒”。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压力,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放弃,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希望以后我们尽量改正自己,独立面对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