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1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案2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教案4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5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沁园春·雪》教案1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沁园春·雪》教案2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3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教案4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感谢周阳中学张先福先生提供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5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3篇

  今天正式学*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沁园春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

  教学《沁园春-雪》时,我想尝试改变这两点。首先是设计、组织形式多样的有吸引力的学生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营造主动学*的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动起来。

  “三分诗七分读”,诗词教学必须将朗读活动贯彻到课堂始终。这堂课我运用了听范读、自由读、齐读、个别读、纠正读、模仿读、分角色轮读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朗读、设计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语言和意境,用读表现词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词的意境,很好得发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且能让学生深入诗歌内部有切身的体会。请学生介绍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紧紧围绕词的内容义有所延伸,既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产生成就感,又勾起了其余学生获取未知的探究欲和课外拓展知识面的兴趣。

  其次是少点零敲碎打的分析,多一些整体的品味、感悟。一开始的听范读和自由读都是整体感知,促使学生通过熏陶感染和朗读实践去感受整首词完整的音美、形美和意美。赏析的环节也是着眼整首词,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富于形象性。感受贴切、传神、情感充沛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怀。

  总之,在诗词教学中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使之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同时从中受到积极思想的熏陶感染。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在这节课中作出了一些努力,可能心太切,教学内容安排较满,节奏较快,有点走马观花。以对话为主体的课堂稍嫌*淡。如果能加入多媒体课件,将声画带进课堂,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境,还能增加课堂的艺术色彩。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现代词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这首词作于1936年2月,*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全词大气磅礴,写景,纵横千里,论史,上下千年,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它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根据初一学生的学情,本文在阅读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结合诗歌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朗读中感受形象,二是品析中接受熏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我采用了导入激趣——阅读展示——品读欣赏——角色朗读——拓展运用等教学步骤来展示教学,尤其侧重于朗读教学这一环节。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看,我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并提出了朗读的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美。按照“初读全词——个性朗读——听读全词——角色朗读”的教学思路安排朗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词,读出词味,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意境,并落实教学目标。

  我认为,好的朗读教学,第一要任务明确,或认读,或感知节奏与旋律,或领会感情,或品味意境,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用学生的声音读出作者的感情、意味来。第二要范读准确,教师觉得自己读得不好,就利用多媒体手段带领学生读,多媒体固然好,但它不是教师的个性解读,带给学生的感受不是鲜活的。第三要学有成效,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我练*,达到品出意境、发展语感的境界。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朗读,我又提出了几个具体要求:

  一、要读出节奏、重音:初步感受读诗的感觉。如: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要求学生在读这几个“韵脚”的时候,要打开胸腔,气发丹田,读出韵味、读出气势。

  二、要读出意象(带有某种感情的形象)。

  学生在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时,因为这几句是诗人的想像,我因势利导问:当同学们读到此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学生七嘴八舌,想象丰富:天朗气清,红日当空,阳光映雪,既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真是多次多彩,气象万千,使人油然而生出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要读出气势(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

  四、要读出作者的情感世界。

  要读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要读出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要读出作者博大宽阔的胸襟,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作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了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诗歌分析时我都贯穿以朗诵。事实证明,这是诗歌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师生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语文朗读教学,应走一步,再走一步。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概念、分类、派别。

  四、字词,学生板演

  沁(qìn) 惟(wéī) 分(fèn)外 成吉思汗(hán)

  逊(xùn) 妖娆( ráo) 磅礴(páng)(bó) 数风流人物(shǔ)

  胤(yìn) 谛听(dì) 单于(chán)(yú)

  五、教师范读,然后学生朗读全词

  力争在短时间内读熟。

  六、结合预*提示一,介绍1936年写作背景和1954年发表背景

  强调都处在历史转折时期,以显示词的写作和发表的重大意义。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是*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革命新局面的开始,从此红军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准备渡黄河东征,词写于此。1945年8月28日,*赴重庆谈判,柳亚子向*“索句”,后于1945年11月14日发表于《新民报晚刊》。这首词的写作和发表俱在新的革命时期即将开始之际,有着重要意义。

  七、学生齐读课文,指导学生看注释,理解上阕字面意思,并解释上阕

  八、根据意思划分上阕层次

  结合课文分析层次(三层):上阕哪些地方是概括描写,哪些地方是具体描写,哪些地方是相象之景,借以明确层次。

  九、概括描写,即开头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千里”与“万里”互文,写出“北国”的辽阔和壮观;

  2、“冰封”与“雪飘”的基本色泽及静态与动态的不同景象;

  3、诗人登高望远与借助想象拓展视觉形象,显示宏大气魄。

  十、具体描写,即中间七句的分析和领会

  1、“望”字领起哪几句?

  2、“望”中所见,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静?

  3、静景:写“长城”,写“大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特定意义?“内外”“上下”展示了怎样广阔的地区?“惟余莽莽”“顿失滔滔”是什么景象?

  4、动景:“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在“舞”在“弛”,变静态为动态?动态描写展示了什么样的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势的活力?

  十一、想象之景,即最后三句的分析和领会

  1、什么词表现了以下所写是想象之景?

  2、“晴日”景象是怎样别有境界,有什么含义?

  十二、总结本节课内容,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写景手法的运用。

  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十三、学生朗读课文并背诵上阕

  十四、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熟背上阕。

  3、预*下阕。

  【板书】

  沁园春·雪

  *

  北国风光 冰:封(静态)千里 静态

  (总写) 雪:飘(动态)万里

  长城:惟余莽莽

  登高远望 大河:顿失滔滔 实景

  上阕 (具体写) 群山:银蛇舞 动态

  高原:蜡象弛

  红装素裹:交相辉映 想象

  晴日景象 之景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下阕的字面意识和深刻含义;

  2、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3、理解抒情、议论手法相结合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伟大抱负。

  〖教学过程〗

  一、复*上节课内容

  1、字词:注音、解释。

  2、齐读、抽背课文。

  二、复*课文内容导入下阕的学*

  三、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下阕的字面意思,并解释下阕

  四、划分下阕层次(分为三层)

  结合以下三个问题以明确层次:

  1、下阕怎样由上阕描写景物转入评论历史人物?

  2、选择了历史上哪些英雄人物?又是怎样评价的?

  3、怎样歌颂今天的英雄人物?

  五、过渡句的分析和领会

  1、“江山如此多娇”,“娇”字照应了上阕的哪些描写?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字有什么含义,“折腰”概括了什么内容?

  六、评价古代英雄人物句的分析和领会

  1、“惜”字领起拿几句,“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2、词里选择了哪些古代英雄人物加以评价?你知道他们的历史事迹吗?

  秦始皇:统一*,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

  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抵御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

  唐太宗:恢复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入侵,出现了大唐盛世。

  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权。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族军功卓著的领袖。他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后,尊其为元太祖。

  他们都是封建统治阶级英雄人物,对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有一定贡献。

  3、“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的含义,“略”“稍”的准确性,“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含义,“只识”与“略”“稍”的比较。

  七、赞颂无产阶级英雄句子的分析和领会

  1、“今朝”指什么朝代?

  2、“风流人物指什么人?

  3、回顾上一层,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历代帝王这个系列加以评论,而不评说古代农民起义领袖。

  4、“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八、教师归纳、总结下阕

  下阕议论兼抒情,评论历史上英雄人物,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九、学生齐读课文力争背诵

  十、总结全文

  1、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词的上阕是写景:有概括写、有具体写(有静态写、有动态写)。

  词的下阕议论兼抒情,评古是为了论今,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下文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2、用词准确、精练而鲜明:

  动词极富形象,形容词不但极富形象而且色彩鲜艳,副词十分确切增强表现力。

  3、多种修辞说法的运用:

  比喻、借代、对偶。

  十一、作业

  1、复*本节课内容。

  2、背诵全词、能够默写。

  3、完成课后*题。

  4、预*下一课。

  【板书】

  沁园春·雪

  *

  江山多娇

  过渡

  英雄折腰

  秦始皇

  略输文采

  下 汉武帝

  评古 唐太宗 封建帝王

  阕 稍逊风骚

  宋太祖

  成吉思汗 只识射雕

  风流人物 无产阶级

  颂今 (点睛之笔)

  还看今朝 革命英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诗词是继承创造*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沁园春?雪》,来领略*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是*人民的*,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 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 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描雪景 描写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评古人 议论

  赞今朝 抒情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实用五份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沁园春·雪》的教学设计优选【5】篇

  教学目标:

  1、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欣赏能力。

  2、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的词《沁园春·雪》,领略一下***诗词的风采。在学之前我们先欣赏一下***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多媒体展示,放录音。

  沁园春·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丛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这时***同志正在苦苦寻求一条救国之路,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呼喊。

  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原来的错误路线,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同志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

  学生看书、听读,正音。(放录音,学生将音记在书上)

  出示幻灯片

  一、给加线字注音:

  分()外妖娆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今朝()

  二、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折腰——

  放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体会词的意境。

  学生自读,两人互指缺点。

  三、分析重、难点: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很明显,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在上下两阕之间有一过渡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一过渡句。(学生作答)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学生作答,并将这一过渡句标出,作用记在书上)

  “江山如此多娇”是承接上阕来写的,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是贬?

  是褒义,是赞扬。

  那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看题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国的什么地方?

  在祖国的北方(北国风光)

  北国风光怎样呢?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在这里用到一种修辞方法是互文,实际指整个的北方冰封、雪飘,这是总写北方雪景,注意用到的两个字封、飘。(“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下面有一望字领起,望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领。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让学生思考、交流: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

  指导:长城内外,长城东西走向,长城内外实指长城南北。

  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大河上下实指黄河的上游、下游。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写静,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是等到的意思,等到天晴,那么现在天还没有晴,晴之景应该是想到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是虚写。现在我们就看一下天晴后的景色,。

  (放幻灯片,让学生看图想像、交流,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上阕写北方的雪景,作者先写眼前的实景,再写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

  学生齐读上阕一遍

  现在我们看下阕如何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他们都是封建帝王、古代英雄,具有雄才大略,一生战功赫赫。

  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呢?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作者在赞扬他们长于武功的同时,又很婉转的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的弱点,批评的措词极有分寸,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略”、“稍”,用词恰当,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

  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至此,我们回头看“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学生齐读下阕一遍

  四、梳理巩固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听《沁园春·长沙》的录音一遍,齐读《沁园春·雪》一遍,注意体会两首词的意境和***思想的发展规迹。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找***的诗词自读,体会其思想发展的规迹。

  [板书设计]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词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了解精炼的语言;

  4、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5、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

  1、了解精炼的语言;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

  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和发表背景;

  2、理解上阕的字面意思、深刻含义和艺术特色;

  3、理解写景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可从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或咏雪名句谈起。

  二、释题

  沁园春,词牌名;雪,词题目。

  三、回忆词的有关知识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五份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统治时期,那时吹捧***,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一般会是,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齐读课文。思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三、朗读品味

  朗读,除了把握诗歌的感情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为什么?(“千”“万”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生标出全诗的节奏和重音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生描述)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总结:***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人民大会堂)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雪》的意境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往重庆,同***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

  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惜)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惜(1)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

  (2)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含有惋惜之意。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主题句是哪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师:***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生畅谈)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雪

  ***

  (男、女领)北国风光,(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还看今朝分外妖娆。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作者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作者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作者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复*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作者的另一首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 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 当堂进行练*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

  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

  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

  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这样一个完整的学*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统治时期,那时吹捧***,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一般会是,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齐读课文。思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三、朗读品味

  朗读,除了把握诗歌的感情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