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首页 / 说课稿 / | 2022-11-22 00:00:00 [db:标签-标题]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雪》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沁园春·雪》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雪》说课稿2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雪》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说课稿4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雪》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阅读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1)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 雪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 雪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展开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章,书写心中的情志。

  《沁园春 雪》是伟大领袖***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在该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讲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感受***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校一贯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阅读*惯,重视方法指导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诗人***》)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唱红歌、颂祖国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大诗人——***。

  ***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这节课我确定的学*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三)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沁园春 雪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 雪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叶圣陶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一、基础回顾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见测评第一页1、2题

  2、默写全文:

  3、体裁知识:《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一般分为上下两______(也称片)。 “沁园春”是名,“雪”是。

  二、方法指导:诗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等

  4、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问、设问

  5、答题模式:这首诗(句子)采用了XX(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技法,写出了XX(意向)的XX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三、诵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学探究

  (一)复*词的上阙,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其中包含何种修辞手法?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与上阕的后三句相比,是什么描写形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赏析的角度分析该句。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学*下阕,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把握结构。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承上启下。由描绘自然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肯定他们是英雄;

  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是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蕴含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答:点睛之笔,全词的主旨句。

  作者自指,抒发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表达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三)学生再次诵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反馈训练: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本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2、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D)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望”字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展现了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B“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眼前实景,即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

  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动态写法,感受到北国雪景的壮观。

  五、拓展延伸:

  写出含“雪”的诗词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4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 雪说课稿5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 雪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2)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 雪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 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叶圣陶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一、基础回顾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见测评第一页1、2题

  2、默写全文:

  3、体裁知识:《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一般分为上下两______(也称片)。 “沁园春”是名,“雪”是。

  二、方法指导:诗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等

  4、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问、设问

  5、答题模式:这首诗(句子)采用了XX(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技法,写出了XX(意向)的XX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三、诵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学探究

  (一)复*词的上阙,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其中包含何种修辞手法?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与上阕的后三句相比,是什么描写形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赏析的角度分析该句。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学*下阕,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把握结构。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承上启下。由描绘自然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肯定他们是英雄;

  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是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蕴含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答:点睛之笔,全词的主旨句。

  作者自指,抒发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表达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三)学生再次诵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反馈训练: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本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2、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D)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望”字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展现了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B“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眼前实景,即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

  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动态写法,感受到北国雪景的壮观。

  五、拓展延伸:

  写出含“雪”的诗词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2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 雪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 雪说课稿4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 雪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展开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章,书写心中的情志。

  《沁园春 雪》是伟大领袖***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在该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讲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感受***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校一贯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阅读*惯,重视方法指导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诗人***》)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唱红歌、颂祖国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大诗人——***。

  ***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这节课我确定的学*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三)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沁园春 雪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3)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雪》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雪》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雪》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雪》说课稿3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雪》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

  3、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雪》说课稿5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4)

——《沁园春 雪》3篇

  《沁园春·雪》和《雨说》教学反思  湖南省浏阳市集里中学周翠娥通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古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过《沁园春·雪》和《雨说》的教学,对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通过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诗歌的文学性很强,品词、析句、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在反复吟诵中感受到词语的丰富之美,诗歌意韵之妙,进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越读越感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课堂实验《沁园春·雪》的教学中,上阙教学中我用五分钟讲解内容,而下阙教学时我用五分钟给学生朗读,后经检查同学们对下阙的理解、感司要优于上阙。

  2、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整体领悟诗意朗读也不失为最有效的方法,教师的朗读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文本的直接对话,能更好地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促进学生的联想与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3、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文学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指导朗读,学生朗读训练,教师的评点,能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更何况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炼、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呢

  一场雪,诉说了一段哀愁,飞舞的雪花,飘飘洒洒。一个人,唤醒了一国精神,明亮的双眸,炯炯有神。一段词,唱出了一曲雄浑。铿锵有力,坚定不移。走进《沁园春?雪》----聆听,品味,剖析一部不朽之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纸周天寒彻,一场漫天大雪,一番人间苦难!让天地间被风雪改变了容颜,让长城内外苍茫一片。让神州的北国进入了一种死寂状态。不禁让人联想起了柳宗元写雪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字一句无不散发着真挚的情感,豪迈的气势,宽广的胸怀。深远的意境。让这北国的雪更加哀愁。惹人深叹。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刹那间,那群山起舞,灵动如无数银蛇;那高原奔驰,威猛如漫野蜡象。弥散了死寂,充盈着生机。风雪是天公之所赐,苦难乃历史之必然,但我们要打破冰封、战胜苦难,与天公一决高下。这就是一个强者对天公的回答,这就是一个民族对命运的回答。这种无所畏惧的勇气,这种敢拼敢做的精神,只有*人可以驾驭,只有《沁园春雪》可以表达。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5)

——《雪孩子》说课稿3篇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 《雪孩子》是拟人化色彩的童话故事课题,适合低年级,雪孩子但是,雪孩子南方出生的孩子,对雪大都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印象不深刻,感性认知较模糊,因此需要提供感性认知的材料,提高学生对雪的认知水*。

  2、在学生对北方冬季雪的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以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雪景,引入主题《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激发孩子学*《雪孩子》的感人精神,让雪孩子的美好形象深印于孩子心灵,进而激发学生的绘画创作灵感和进行美术造型表现的兴趣和灵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雪的特性,体会用不同的绘画造型艺术手段表现“雪”和“雪孩子”的形象,并能用不同的绘画语言创造美丽的雪景世界。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季节教育,围绕“雪孩子”的故事,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的设计,展开美术教育活动,以小组合作师生互动为主体,运用多种绘画造型工具和语言,尝试实践创作,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操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学*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雪孩子”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认识雪的特性,并通过与人合作学*,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培养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描绘美丽的雪景世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

  体验和认识雪和雪孩子的特性及造型。四、教学难点“雪”及“雪孩子”的造型和消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师生互动为主体,借助电教多媒体等手段进行启发、探究等直观教学,让学生全程体验美丽的雪景世界。情景中体验感受美,合作绘画中体验创造美,评价中回味美,师生互动中享受美。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体验

  (1)展示:图片“雪景”,引入主题。寒冷的冬夜,当你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时,冬姑娘悄悄地提着花篮向人间撒下了白的雪花。清晨打开门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

  (2)展示图音并茂的《雪孩子》童话故事;

  (3)学生分小组讨论议题; A.雪是怎样形成的?雪的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B.雪孩子是怎样来的?雪孩子形状、颜色是怎样的? C.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2 D.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二)师生互动、深入体验

  1、师引生表述“雪”的特点“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冷冷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雪”还可以用来堆雪人、玩雪雕、制作各种艺术品。

  2、师引生表述“雪孩子”的由来;

  3、师引生议论:“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4、师引生议论: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谈谈感受和体会。

  5、了解“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1) 、展示:“雪”与“雪孩子”结构图片,师生议论“雪”与“雪孩子”的结构形状。

  (2 ) 、学生拼拼、摆摆、画画。两名学生上台在投影仪上用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工具为“小雪花” 、 “雪孩子”造型设计。

  6、师引生创作:现在冬天又来了,在银白色雪的世界里,我们又可以与小雪人一起玩了,那么,我们分工合作,创作一幅“美丽的雪景世界”,和小雪人一起快乐地玩,快乐地唱,快乐地跳吧!

  (三)实践作业、创作体验

  1、学生分组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2、每组选代表上黑板合作画“美丽的雪景世界”

  3、播放情景音乐,学生进入创作.

  (1)播放《小雪花》或《雪孩子》音乐;

  (2)师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兴趣;

  (四)作品展示、享受体验

  1、学生小组展示作品,简谈创作体会;

  2、小组交叉参观交流,互相评价作品;

  (五)携手激励、回味体验,师引学生总结全课,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回味教学中的全程实践

  体验,引出:

  (1)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玩冰雕等。因此,我们要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 2 )从《雪孩子》 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关心自然、关心环境、关心他人的精神。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我对教材做简要说明《雪孩子》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册第19书这一篇动人的童话故事书文以连环画的让每个人都感触到雪孩子善良的心灵本篇首次不注拼音的书文这对教学挑战让学生尝试阅读有利于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借助图画阅读的能力。

  2、教学

  新《书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语文书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综合”基于对理念的理解综合考虑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我制定本书教学为:

  知识与能力:

  会认10个字会写3个字学偏旁“子”字旁流利朗读书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书文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

  书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3、教学重难点

  识字教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内容为此我本书教学:识字写字和朗读书文。

  学生首次接触不注拼音的书文难点为借助图画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成就感。

  二、说学情

  学生半年的学*也的识字能力但学生对书文的理解感悟力还孩子好奇、爱、易受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三、说教法

  从学生情况教学时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学*环境学生自主识字运用多媒体将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我还采用了观察法文中插图的作用以图带文图文并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了对书文的学*新的《语文书程标准》对学段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要求在教学中让读贯穿以读带讲在读中问题在读中探究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信心我多次鼓励、欣赏让学生体验到的乐趣。

  四、说学法

  “教不教”新《书程标准》一再提醒:自主合作探究时代需要和行之的学*识字我让学生尝试自主识字四人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让学生自主质疑合作解疑快乐地学*而拼音学*还不扎实的学生建议借助图画阅读还可以猜读、跳读等激励学生自主学*的意识使学生收获自学的乐趣学*语文的自信心。

  五、说教学过程

  我打算两个书时来本书教学任务书时导入——新授——运用的思路书时在书时基础上练*书写并拓展延伸据此我将对书时详细。

  1、激趣导入揭示书题

  好的开头一半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先用多媒体书范文创设大雪覆盖申请川、房屋、田野的情境学生观察后回答:看到景物?学生会说天上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地面上、房屋上、树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基础上学生找出这书文哪段内容然后指读自然段。

  接着书范文出示书文的幅插图问学生兔妈妈在堆学生会说堆雪孩子顺势我板书“雪孩子”并认识“孩”字。

  紧接以问题引入段:兔妈妈为要对雪孩子呢?学生带着问题读段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惯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过程中板书“小白兔”学*“让、起、玩”三个字”。

  最后问题“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会故事呢?你们想读一读吗?”调动起学生的读书兴趣。

  2、图文并茂自读书文

  本书注音的难度在初读书文时我书范文学*任务让孩子仔细看图3——8想想每幅图上画了再图文对照圈出不认识的字同桌合作交流不认识的字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学*、探究。

  3、合作学*纠正读音

  低年级识字量单单在书堂上就能解决的了的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尤为在检查识字时我采用认读雪花生字卡片的游戏就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性我还将书文中的10个生字书文内容编成一首短小的儿歌(兔妈妈她赶早连忙出去找食物小白兔点旺火合上眼晴睡大觉着了火化成灰全都不知道雪孩子把她救从此变成白云美)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就地检测了学生的情况。

  4、入情入境朗读感悟

  阅读学生个性化的重在自悟我让同桌互相读、开火车读指名读读等一系列读的活动让孩子把书文读通读顺了生字学*为精读书文铺垫然后评价读让学生评价激励进步既让学生感悟了书文的情感又培养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我以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为学生架设探究的*台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5、细读品味情感

  问题“雪孩子和小白兔玩的高兴吗”学生读好“他和雪孩子又唱又跳玩的很开心”一句并鼓励学生用“又……又……”来说短语、句子学生的语言积累。

  问题“雪孩子融化了去哪里呢?”让学生找出句子读一读学生读好“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并启发学生思考这云为很美也许学生会说雪孩子救了小白兔做了一范文好事也许会说雪孩子飞到天空中他心地善良学生说的不理想教师总结:当小白兔家里火灾时雪孩子冒着危险勇敢救出了小白兔舍身救人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创设“当别人遇到时该怎么办”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一感受雪孩子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它乐于帮助别人的可贵精神另一对学生了口语表达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

  6、作业分层因材施教

  作业一:让学生编个小故事《雪孩子回来啦》思维拓展既积累了语言又了本书的情感

  作业二:流利地复述故事主要学*的学生

  一、说教材:

  《雪孩子》是一节语言活动,选自大班上学期第八个主题《冬天的故事》中,故事语言浅显,简洁,生动地表现了雪孩子奋不顾身从火中救出小白兔,自己却融化成水,经过太阳一晒,又变成天上一朵朵美丽的白云的经过。既形象地表现了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又结合自然现象说明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这一科学道理,在趣味性活动中使幼儿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进而学*雪孩子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一方面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另一方面故事中的科学现象,很好的满足了幼儿的探索需要。

  二、说目标

  我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故事,引导幼儿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多种形式,使幼儿知道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自然常识。

  3.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记住重要情节,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三、重难点

  结合教材特点和目标要求,我确定本节活动的重点为:理解故事内容,体会雪孩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从幼儿的现有水*出发设定的难点是:知道雪遇热融化、蒸发形成白云的自然常识。

  四、说准备

  为更好的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为活动作了以下准备:

  物质准备:雪孩子图片《雪孩子》多媒体课件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6)

——《沁园春·雪》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板书课题)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投影)

  1、正音:分娆逊数汗

  解词:惟余竞折腰红装素裹风骚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齐读一遍。

  3、教师讲解: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实景有飞雪、冰封、长城、黄河、群山、高原;虚景有雪晴后的红装素裹,大气包举,气象雄伟。下阕议论、抒情,评论古代英雄的不足,赞美当代革命英雄,充满对革命前途的必胜信念。

  (三)重点学*与训练

  1、学*上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解题思路: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像白象在奔跑?

  解题思路: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飘飞是动态,说山原在、在“驰”是形象地写出了万里雪飘,变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解题思路:“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3、学*下阕,指名学生朗读,提问:下阕可分几层?

  解题思路: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为第三层,论今。

  4、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思路:“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使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人物为之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的弱点。“略”、“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略输”、“稍逊”、与“只识”,前二词与后者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解题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个字结住评古,气势逼人。“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这里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当时*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因此“数风流我物,还看今朝”正表现了*同志这种“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英雄豪情。“风流”不单指建功立业、打江山,还指有文采、有欣赏水*。最后两句的意思应是:如果数点一下真正才华横溢、文采飞扬、能够领略和欣赏江山秀美的人,还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领袖,当然也包括我喽!

  ④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解题思路: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齐读这首词两遍(可放录音或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一遍,第二遍高声齐读)

  (四)梳理、总结、扩展

  1、总结这首词的层次与思路。(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2、比较阅读。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根据自己的印象,写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数不限。

  《沁园春·雪》赏析

  雪,冰清玉洁,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多以雪为题;诗坛文苑,多有咏雪之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但专章一叹三唱,本篇却首推第一。不独如此,本篇还是*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论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这首词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集如此众多之第一于一身,这首词自然就举足轻重、众望所归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清沈德潜『说诗碎语』)。*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扫空万古”(宋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这首词上片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片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高唱而入,起笔不凡,总栝大半个*的严冬雪景。诗人咏雪,眼光不仅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过学来写祖国壮阔的山河,评述祖国悠久的历史,这就所见者大、所论者深。第一句,劈头统摄歌咏的地域对象,一笔囊括了半个*。二、三句描写特征,点出题目。“千里”“万里”,承“北国”两字,从地下天上交错展开,极写范围广蒙深透;“冰封”“雪飘”承“风光”两字,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勾画严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个字,构成了一幅包举天地、雄浑一气的画面,为下文的展开描写提供了巨大的艺术空间,而且豪情激荡,笼罩全篇。

  接下来七句,用“望”字领起,分三层递出,具体描绘画卷上的冰封、雪飘的各个侧面,进一步抒写豪迈、激昂的情怀。你看:南北纵横,“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是一片茫茫无边的积雪,呼应了“万里雪飘”;东西环顾,“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凛凛的坚冰,回应了“千里冰封”;上下远眺,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高原是那么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好象正“舞”向云宵,“驰”向天际,要跟雪云高压的天公一比高下!这七句大笔如椽,写尽了东西、南北、上下、内外,笔力千钧。这七句,大处落墨,专写大河、长城,点染了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历史纵深感。“欲与天公试比高”,更给本无生气的景物,赋予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个性化的诗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客体风景与主体心境相交融,只有*才有此高招!诗人将眼前景象和联翩浮想交织起来,选取象征中华民族的长城和黄河纵横入画,从色彩(银、蜡)、形貌(蛇、象)、动作(舞、驰、比)等各个侧面描写山原,突出地刻画了祖国山河的伟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北国风光”的壮丽奇观。同时,通过这种传神的艺术描写,也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的激情,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银蛇飞舞状连绵之群山,以蜡象奔驰拟起伏之高原,不只形象跃然纸上,而且赋予群山高原以昂扬奋进的斗争精神,使人联想到自古以来生息、劳动在这块土地上的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这种移情入景、力诱纸背的描写,也只有*才有此妙词!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动、如此的壮阔,铺陈到此,已经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发挥丰富独特的想象,以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劈出奇境:“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画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时,红艳艳的阳光照耀在白雪覆盖的祖国山河,犹如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更加绚丽多彩、娇媚动人。用“须”字转折,表达乐观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显示端详观赏的意态;“红装素裹”相映成趣,显得特别娇艳明媚,所以尾句说“分外妖娆”。这完全是诗人通过主观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写法。以这样的奇想为上片作结,遂使所写的雪的场面,具有一种不饰雕作的妍新之美。诗人就是这样把祖国山河的壮美、精神摄出了。能够通过客观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艺术地描绘出来,这即是古人所说的得“题中之精蕴”。

  上片极写祖国江山之壮丽,故下片自然引出无数英雄竞相对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极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写的雪中“北国风光”而作一总束,一方面又从江山的美好引出倾倒于如此江山的无数英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接得不偿失劲挺,有异军突起之势。以下七句,举大端而论,与上片的博大空间相照应,写出浩瀚的时间,纵贯几千年,通览中华文明史,从“无数英雄”中举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评说。一个“惜”字,,着笔传神,把表面上看来似无逻辑的人、事传接起来,组成一幅壮丽的历史长卷;“略输”、“稍逊”、“只识”三层贬意,以婉转含蓄的笔调,诙谐风趣的语气,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了他们的短长。这几位人物杂历史上都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他们功业赫赫,雄视一代,不愧是历史的巨子。只可惜他们武功有余,文才不足,只图摄取,不思创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那么,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充满无限豪情的结尾。清刘体仁《七颂堂词绎》曰:“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须结得有‘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之妙”。此词结尾三句,正有这样的妙处。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顿突转,象轻舟扬桨一拨,直转下二句。“往”字前大书一个“俱”字,如铁帚横扫历史上的“无数英雄”;“矣”字唱叹,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数”与“看”两个动词之中,流露出对*无产阶级的自信,充沛而动人,言有尽而意无穷。历代英雄人物统统被滚滚的历史洪流*卷而去,只有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是祖国大好河山当之无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国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全词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诗人的神光所聚。有了这一最精炼、最概括的结语,全词咏雪的“题外之远致”就洋溢纸上了。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提问切中了作品的要害,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且具有清晰的层次感。上阕围绕“为什么写景产生了壮美的效果”一问展开,下阕则以对比为支点,融评价历史人物与理解“风流人物”内涵于一体。

  2、鉴于作品作为词的文体特点,仍关注了一些难点词句。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文采”“风骚”等。

  3、备课时也把介绍意象和“诗品取决于人品”的论点定为教学目标,意在丰富学生诗词鉴赏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鉴赏水*应该说是大有裨益的。具体操作过程也引发了有价值的比较阅读。

  回顾备课过程,我意识到自己根本的立场是努力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自己撷取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表达形式,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二、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除了朗读、模仿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活动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师提问的层面上。不能说这种活动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问题阶段的活动是非自主的。依据*时的教学实践,我也几乎认定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设想由此来组织课堂教学。

  2、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学生能认同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而不认为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学生课堂活动的基本表征是学生的表达,比如提出疑问,讨论问题,展示议论或独立思考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等等。而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我也没有让学生用较多的课外学*(如查寻背景材料)弥补这种不足,所以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似乎难以展开,教师仍扮演了主角。

  3、从形式上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就是朗读。由于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独立思考的重视,我并没有强调合作(讨论),于是学生的探究学*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对一”的问答。但我仍以为自己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虽然问题的解决较多地借助了教师的讲解和总结。

  三、与新课标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的“教”也应当回应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

  学生活动的质量固然不取决于课堂的活跃热闹程度,而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发挥但可以有多种方式,新课标想来是希望教师更“隐身”一些,希望教师的引导作用能更多地在学生活动中显示出来。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先前对自己的角色职责的认识是模糊的。

  一、【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学*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四、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五、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7)

——《看雪》说课稿

《看雪》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雪》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材分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共两课时,我讲的是本课的第2课时。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没有看过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内容贴*学生心理特征,前面语言浅显易懂,师生最后的对话蕴含着海峡**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学生基础】

  二年级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本文之前,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对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了大致的认识。二年级学生,生字学*、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的重点,根据儿童已有的认知规律,把实践和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陆统一的思想,学生难以理解,需要老师在朗读的辅助下,将课堂与课外,文本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对课文情感进行领悟。

  【设计理念】

  以角色对话为主,对话内容浅显易懂,教师不必作讲解,让学生从对话中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从而使学生在台湾和北京本是一家人的亲情中经历一次熏陶;

  创设“带领台湾小朋友雪中玩乐”的活动,激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扮演的活动中读课文,促使学生乐而不疲地把课文读好。

  【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应该把生字的学*、课文的朗读作为重点,因此,本节课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细致阅读,品词析句,结合课文内容,采取感情朗读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感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突破方法: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师生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通过朗读领悟文中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多读课文,搜集台湾的资料。

  2、课件准备。

  3、配乐朗读时的音乐。

  【教法与学法】

  教法: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雪景中,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

  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学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自主理解、体会。

  【教学过程】

  (一)地图导入

  魏书生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北京》一课的学*,学生已经了解了祖国的首都北京,通过《看雪》第一课时的学*,学生认识了中国台湾省的小朋友。今天,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这两个地方,既能让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领土,又能让学生从两地的地理位置上感受到距离,从而理解两地气候不同的原因。

  (二)读文质疑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独立精神的个体。基于这种认识,我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口,唤醒学生真实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就在学生的主动质疑中,学生对文本的精神诉求被唤醒,与文本的对话也成了学生自由精神舒展的过程。 (三)朗读感悟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先行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发现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这样的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各种相关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的意义发生碰撞,产生回响交流。

  这一环节,我把着力点放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上,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体会,在学生疑难困惑处,适时加以指点,如在读问句和感叹句时,学生开始时肯定读的不到位,我在这里单独把问句拿出来与学生共同研究读的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当时的情境,多次试读,掌握读法。

  在讲第9自然段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孩子雪中玩乐的情景图,并通过讲述勾起学生在雪地玩耍的美好回忆,当学生以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去解读课文时,文本也抵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也就能主动随着文字去触摸人物的的情感。

  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雪中游戏的场景,学生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更深的体会到台湾小朋友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本文最后一句所隐含的祖国大统一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就不会太大了。

  全班配乐朗读全文来体会北京小朋友玩雪的乐趣和台湾小朋友渴望来北京看雪的心情。(我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层层推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四)拓展活动

  假设台湾小朋友来到内蒙古看雪,让学生带着台湾小朋友玩,既能让学生通过讲述感受到雪中玩乐的情趣,理解台湾小朋友向往雪的心情,又锻炼了学生说话的能力。而且,有的小朋友也许还能想到内蒙地区更具特色的游戏或活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五)巩固练*

  字词是学*的重点,阅读理解后再进行字词巩固,根据课文内容连线,加深记忆。

  (六)作业设计

  将看雪进行扩展,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本课的生字词,巩固加深印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看雪》优秀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此分享对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小编祝教师朋友们工作顺利!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8)

——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实用五份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一篇***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同志的生*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思想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学*诗歌上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

  1、指名朗读课文

  2、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

  二、题解与背景

  本文体裁词。词又叫诗的别体,长短句。沁园春,词牌名。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指名学生读。

  2、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上片:描写北国雪景;下片:纵论历代英雄

  四、讨论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什么?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北国雪景,并谈谈你的感受。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哪几句是虚景?

  4、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五、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长城 惟余莽莽

  黄河 顿失滔滔

  北国 (冰封雪飘) 山 舞银蛇 (实景) 雄壮

  原 驰蜡象

  晴日→红装素裹 (虚景) 秀丽

  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及全词表达的感情。

  2、 了解词多种表达方式共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复*上阕

  二、学*下阕

  1、齐颂下阕

  2、提问: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提问: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惜) 它领起哪些句子?

  4、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诗人描写北国雪景,有雄壮之气势,豪放的风格,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

  三、重点词句子的理解。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含义。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3、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和企盼。

  四、小结

  五、处理课后第三题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沁园春·雪》说课稿(5篇)(扩展9)

——《沁园春·雪》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五份

  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统治时期,那时吹捧***,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生齐读

  (指名一位同学):你认为你们刚才读出感情了吗?(一般会是,不好,读起来缺乏力度,没有读出感情。)

  把握这首词的感情,还要从写作背景谈起。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曾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自豪、豪迈的感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朗读本诗时,要始终把握这种感情基调,齐读课文。思考: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

  三、朗读品味

  朗读,除了把握诗歌的感情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朗读技巧。你知道诗歌朗读一般要注意什么吗?(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

  师:请看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在哪里停顿?(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生试读

  师:那么重音呢?应放在哪几个字上?为什么?(“千”“万”作重音处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雪景的广阔,作者的视野与意境的开阔。“封”有冰冻、封闭之意。“飘”则突出雪轻盈的特点。)

  师:。我们就按照理解把这三句读一读好吗?

  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

  生标出全诗的节奏和重音

  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高昂)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慢)

  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低沉)

  略输文采;(慢)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低,慢)

  俱往矣──,(慢,拉长)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师: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

  师: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看到的这些景象,视野非常开阔,可这些景象也远远不是诗人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这说明了什么?(这些景色加上了诗人的想象。)

  师: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同学脑海中绽开的想象之花最美丽,老师给你一分钟的准备时间。(生描述)

  师:同学们的描述很精彩,想象力也很丰富。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山舞银蛇,原驰腊象——诗人这样写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联系当前的革命形势与情形,诗人是在暗示中国革命将会蓬勃发展。)

  师总结:***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使他成为了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正因为诗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有着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豪放、不同凡响,足以雄视万代、辉映千秋。著名作家吴祖光称《沁园春雪》是“睥睨**、气雄万古,一空依傍,自铸伟词的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大屏幕出示《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你知道她是挂在那里的吗?(人民大会堂)这幅画就是根据《沁园春雪》的意境画下来的,你觉得它最能体现那几句诗词?(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师:作者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河山,想象到的却是雪后初霁祖国的艳丽美景,想要抒发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赞美之情。坚信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感情。)

  师:诗人王过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是本词的一个特点。下面,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这种革命的豪情好吗?男、女同学分读,展开朗读比赛。

  师:由于种种原因,这首词在1936年并没有发表,它发表于1945年抗战胜利后,*****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扶持下,玩弄和*阴谋,妄图夺取胜利果实。1945年8月28日,***亲自飞往重庆,同***进行了43天的谈判,重庆谈判期间,他应柳亚子先生索句的要求,把这首《沁园春雪》抄赠给他。不久,这首词就发表在重庆的《新民晚报》上,一时震动了文坛,传遍了全国。据说,当蒋介石看到之后,是又急又气,吓坏了,马上召集了很多**文人也来写诗填词,歌颂***。结果,没有一首能比得上***的《沁园春雪》,蒋介石的阴谋不得不又一次破产。这正表明《沁》是真正的千古绝唱,当年柳先生读过后曾写过一首和词,对它进行了高度赞赏,其中有两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师:联系上下阕的内容,此句在词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师:正因为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诗人又是如何评价这些英雄的呢?(惜……射大雕)

  师:你了解这些帝王吗?能不能介绍一下他们的业绩?(生介绍)

  这些帝王都曾立下赫赫战功、风云一时,对历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既便如此,在伟人***的眼里,作为一国之君,他们仍有不少缺憾,都表现在那些方面?(文学才华、治国本领)

  师:由哪个字领起?(惜)师:“惜”字包含哪些意味?

  惜(1)首先肯定了帝王们的丰功伟绩,是显赫一时的大英雄。

  (2)也委婉的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文学才华欠缺。含有惋惜之意。

  (3)自信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必将胜过前人。

  主题句是哪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师:***在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1925年,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后,面对生机勃勃的辽阔大地,他感慨万千,在《沁园春长沙》中写下了这样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11年后的1936年,作者同样面对祖国的壮丽山河,审时度势,在《沁园春雪》中作出了有力的回答,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同学们想一想;谁主浮沉?(***、无产阶级领袖、人民群众)

  师: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下阕,作者通过评论历代英雄,赞颂今朝的风流人物,抒发了自己的抱负。一齐朗诵下阕,注意把握激情。

  生齐声诵读

  师:同学们,***是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可他也成为了历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国人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走进了新时代,创出了举世瞩目的业绩,你能说一说吗?(生畅谈)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分角色朗读:

  沁园春雪

  ***

  (男、女领)北国风光,(男、女领)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男领)惜秦皇汉武

  (女领)望长城内外,(男齐)略输文采

  (女齐)惟余茫茫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齐)俱往矣

  (齐)须晴日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还看今朝分外妖娆。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教学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背景:

  作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 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作者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一次,作者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五、作业 :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作者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2、背诵抄录《沁园春 雪》

  教学课后记:

  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 复*上内容

  1、背诵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作者的另一首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 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 理解《沁园春 雪》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 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