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说课稿(五)份

首页 / 说课稿 / |

  《沁园春》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

  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强调字音。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学生交流)

  例如: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配上幻灯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例: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 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四)、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

  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五) 、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说课稿 3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说课稿 4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沁园春》是人教版教材高中一年级上册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他是本单元第一课,属课内讲读课文。下面我将从四各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

  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三、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知识迁移法、、分组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流程(我所采用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

  情景导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所以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1、自学感知,敏锐感悟

  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自行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及简单的句子理解,初步弄懂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结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采用多种诵读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整首诗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将本课中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找出来,留待接下来的环节一起解决。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学生手中的教学资源。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资源,达到班级资源共享。让学生走进文本。

  2、合作探究,共同分析

  这个环节学生分小组进行,这个环节中要讨论的问题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学环节中留下的疑难问题。第二部分是本课重难点问题,针对本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2、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

  3、上下片有什么联系?

  4、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通过分组,将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的问题和老师所给出来的问题,合作进行讨论,得到自己的、小组的答案。

  在这个环节的学*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所有的同学都积极的挖掘文本。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精彩展示,破茧成蝶

  这一环节是每个小组通过前面两个环节学*的结晶。学生通过小组或者个人展示学*过程中的问题,或问题的答案。教师相机进行适时评价、引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表达能力。

  4个性表达拓展思维

  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个性展现,增强课堂的空间弹性。为此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图。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如果你面对着这样的景色,心情会是怎样?请细细品读,把你的心情写下来。让同学们尽情的表达******

  5迁移延伸丰富视野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介绍更多的他们自己了解的***的诗词,或句子。我在加以补充,让学生选择他所喜欢的篇目来背诵。或者小组接龙来诵读。

  6课堂总结回归文本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从各个方面来总结他们在本课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情感体验。自主总结,自主回答。

  各位评委,本课的教学我是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张扬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等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来设计的。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沁园春》说课稿 5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代表作之一,抒发了***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是怎样的,因此对学*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如此导入可以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感受***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

  ***

  湘江北去

  看(景)问:谁主沉浮

  湘江秋景

  借景艺术

  抒情作答

  峥嵘岁月

  忆(事)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阅读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1)

——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 雪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 雪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 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居单元之首。根据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1、多样朗读加深理解词所描写的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难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准备运用以下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朗读法:贯彻课堂教学始终。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三、说学法

  叶圣陶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过程,强调一些学**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

  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走进文本,初读感知——研读文本,指导朗读——品读文本,激扬文字——诵读全词,升华感情;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巩固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为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

  一、基础回顾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或写汉字:见测评第一页1、2题

  2、默写全文:

  3、体裁知识:《沁园春雪》的体裁是,也称。一般分为上下两______(也称片)。 “沁园春”是名,“雪”是。

  二、方法指导:诗歌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以动写静等

  4、常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对比、排比、反问、设问

  5、答题模式:这首诗(句子)采用了XX(表达方式、表达手法、修辞手法)技法,写出了XX(意向)的XX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三、诵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学探究

  (一)复*词的上阙,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上阕分几层意思?理出写景顺序。

  2、逐层分析上阕结构: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其中包含何种修辞手法?

  ②“望”字统领到哪一句?与上阕的后三句相比,是什么描写形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从赏析的角度分析该句。

  ③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二)学*下阕,知识点指引

  1、提问:下阕可分几层?把握结构。

  2、逐层理解下阕:

  ①问题:为什么说前两句是过渡句?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作用——承上启下。由描绘自然过渡到评点历史帝王。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评论了哪几位历史人物?“略”、“稍”有什么作用?“略输”、“稍逊”和“只识”有什么区别?

  答:肯定他们是英雄;

  委婉批评他们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是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造成的;

  蕴含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③“俱往矣”一句包含着作者什么感情?“风流人物”指什么人?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答:点睛之笔,全词的主旨句。

  作者自指,抒发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对革命必胜的信心,表达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三)学生再次诵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反馈训练:

  1、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本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2、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D)

  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

  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诫他们要文武并重。

  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

  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望”字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展现了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

  B“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写的是眼前实景,即雪后的景象则在晴朗中显得娇艳。

  C“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后来者居上的气概。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动态写法,感受到北国雪景的壮观。

  五、拓展延伸:

  写出含“雪”的诗词句。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投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本文的板书设计为:

  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

  抒发诗人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下片:点评历史英雄

  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豪情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2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 雪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复杂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考试

  回复“教育理论”即可查看教师考编两学各章节练*题

  回复“我要过面试”获取试讲教案(含音频)+答辩+结构化解题思路

沁园春 雪说课稿4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雪》编排在长春版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三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第二、学情分析

  目前我班学生的整体状况是:学生良莠不齐,差距比较悬殊,班级中能够达到优秀的学生很少,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多采取引导式教学。

  第三、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雪》朗读视频,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视频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课件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第四、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四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第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在投影上播放《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板书"景")

  2、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3、(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4、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5、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6、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7、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板书"评古代帝王")

  8、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9、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0、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板书"人民大众")

  11、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主旨")

  12、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2个小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播放《沁园春雪》赏析,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沁园春 雪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如歌的语言、如诗的情怀,如画的生活,是我一直追随的境界。因此,我选择《沁园春·雪》作为我本次说课的篇目。

  一、教材分析、学生分析

  《沁园春雪》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整首词用词精确,语言精练,气势磅礴,旷达豪迈。作为一篇传统的名篇,如何赋于它新的东西,这就得从新的教学手段入手,使这首词的韵味,豪情及词人的豪迈、自傲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扬他们的个性,适应我们新课标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诗歌鉴赏基础,***的诗词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词牌名也有较正确的认识,而此时的他们也正是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的时期。但诗歌朗读训练不够,诗词鉴赏能力不足。

  在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对祖国绚丽山河的赞美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描绘绚丽的北国雪景。

  二、教学目标、教学教法

  (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本节教材本身的特点,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的背景和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胸怀和豪情,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有感情朗读和精确背诵默写本诗。

  ②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感受诗人爱国豪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二)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

  一是诵读法: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听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二是品读法: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去朗读体会,了解内容、品味语言、领悟感情的目的。

  三、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朗读水*。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学中应将朗读教学贯彻始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也使学生获得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本课中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进列指导,使学生也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磅礴的气势及旷达的情怀。

  2、发扬学生个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力。

  本课中设计了学生自由想象及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由讨论中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允许他们有本人的见解和主张,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台,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3、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通过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辅助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带给学生强烈的冲击。使学生深刻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理解诗人博大的情怀和增强对祖国绚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在轻快活泼的曲调中,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激发学生对这首词的强烈兴趣,天然引出课文,并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

  展示***图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志不仅是位伟大的领袖而且是位杰出的诗人。然后介绍《沁园春雪》的写作背景、发表之后的轰动效应,以及蒋介石因为这首词气急败坏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感情,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配乐朗诵。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融情于景,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提升,在边听边看中,初步体会课文情感的意蕴,使学生感受这首词的壮美。

  检查预*,纠正子音,消除阅读障碍。

  4、整体感知。

  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激情演绎译文,并讨论解决整体感知中的问题。我把以前要下很大功夫来讲解的东西浓缩在这些问题里面,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有基本的把握,留给学生更多的读背和品味的时间。

  5、朗读背诵。

  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对学生进列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同时,让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感受词的主旨。既突出了本节课读背这个重点,又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理解作者胸怀和豪情这个难点。

  6、品味鉴赏。

  会读了,能背了,那么这首词到底好在哪呢?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提高品味鉴赏能力,我设计了品味鉴赏。同时,教师注意归纳板书,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修辞巧妙动静结合用词精确

  7、小结作业。

  为升华学生对这首意境的感受,我让学生在京剧《沁园春雪》的豪迈旋律中,欣赏***的亲笔书法。然后总结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列德育渗透,鼓励他们去做新时代的风流人物。

  作业,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描写北国雪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留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总结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掌握这首词,而且能全面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逐步成为具有诗化语言和诗意情怀的人。

  人生处处皆师友。不足之处,恳请指正。不胜感谢!

沁园春 雪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 雪》(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主题展开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章,书写心中的情志。

  《沁园春 雪》是伟大领袖***同志写于1936年的一首词在该词中,***咏雪言志,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伟大的抱负,充分表现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学段,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养成,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具有学*新知的动力和兴趣。学生能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诵读文章并合作探究,*得文章的重点并解决情感的理解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欣赏并背诵这首词;感受词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品味、体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从中受到感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体”在学*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基础、学*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由于本文产生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历史背景又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并适当地补充一些教学资源,以此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豪情壮志。

  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讲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和感受***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活动式等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制造语文学*的自由空间,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与探究学*上学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校一贯倡导的体现学生主体,培养学生阅读*惯,重视方法指导的“八环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大诗人***》)

  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是导入新课的要求,还能够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活动。

  这节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在我们唱红歌、颂祖国的日子里,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经引起世界瞩目的伟人——******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大诗人今天我们就走*大诗人——***。

  ***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属《沁园春雪》了今天,我们一起品读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任务,目标引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上课伊始,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这节课我确定的学*目标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2、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特色。

  (三)资料助读,检查预*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首先指名学生介绍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和有关时代背景、影响,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争取由学生自主介绍完整,教师做总结,帮助学生进行阅读。

  1、了解一些有关词的知识(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公开发表在1945年,看这两个特定的时代背景,(看大屏幕,请一名学生朗读)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3、这首词的公开问世,曾在重庆的文坛和政坛引起极大的反响(播放有关“重庆谈判及这首词公开后在当时的政坛和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的一段视频)。

  这首词到底有怎样的气势和魅力呢?我们来听听艺术家方明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范读(学生看视频,注意模仿)。

  2、下面我们来学*朗诵这首词:看要求,先试读,自由读,然后分别请同学单个读、齐读朗读要求:①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 ②读出重音,注意停顿、速度、节奏。

  请同学们朗读时,注意思考: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五)合作探究,问题研讨

  在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问题,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从而对课文加深了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如下:

  (一)理解、赏析上阕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写雪景的?哪些语句是具体描写雪景的?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述,由哪个词领起?作者望见了哪些景观?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景物?有什么深意?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明确:静景——长城、大河诗人在“望”中见“长城”“、大河”,并借助想象感受到“长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热爱并誓死保卫中华大地的反映,在东北全部、华北部分国土已经沦丧,神圣的抗日战争即将开始之际,写“长城”,写“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蕴含着“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意思,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保卫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河山。

  动景——群山、高原写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与高原形象的雄伟作者化静态为动态,原因有三:第一,视觉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机勃勃,生动活跃第三,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

  3、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明确:这三句由写实转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气象,把人引入到一个辉煌的境界里去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

  明确:胸怀博大宽广;气魄雄伟旷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理解、赏析下阕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赏析先有学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师补充、明确。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3、对于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词人用一个词对他们作了总的评价,请找出这个词并品味含义。

  明确:“惜”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三)重点研读,品味语言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各地的中考也把它作为考查的重要内容,常常把各种形式的语言鉴赏题请上中考试卷确实,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思维能力应教给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可以首先从关键词入手,其次从句式入手,第三,从修辞入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女生读、男生读等多种竞读形式,涵咏品味语言,记住文笔精华。

  (四)体验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沁园春 长沙》,说一说你从***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这一环节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总结升华

  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中的感受此环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思维、参与能力,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沁园春 雪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2)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十)份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3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4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 学生齐背***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5

  《沁园春·长沙》是***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的《沁园春 长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第一篇,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同志的作品。下面我准备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沁园春 长沙》选自《***诗词集》,整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已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上阙描绘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了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2、该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沁园春 长沙》是高中语文的第一课,这也是高中语文中唯一的一个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单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接触的正式的第一堂语文课,在这以前,我们虽然已经对高中语文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学*要求和高考语文的一些特点给学生讲解过,学生已初步明白了高中语文学*的一些要求,可能对高中语文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和较浓的兴趣,但这毕竟是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接触的第一课,这堂课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高中语文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学生学*高中语文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在加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的《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尤其是对高考题的第二卷中诗词的鉴赏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也仅此这一个单元,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掌握诗词规律,朗读并背诵诗歌。

  B、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C、情感目标:学****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朗读、理解、背诵诗歌。

  难点: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

  二、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情感教学法。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感氛围。 具体到本课的教学:我准备采用我教学诗歌的方法,“读——悟——写”的教学方式,尽量营造一种情感氛围,让学生投入到诗词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以朗读为主,进行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去领会和感悟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最后就是让学生把对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用自己的的语言描绘出来。

  三、说学法

  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据此,在本文的学*过程中,我打算让学生以“朗读——想象——感悟”式的学*方式为主,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文章内容。

  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去读诗。

  四、说教学程序

  1、导语设计: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导入语,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之这是借班上课,老师与学生不熟悉,我认为首先就要拉*与学生的情感,因此我设计的导语是:

  今天老师有幸认识你们,非常想送给大家一份见面礼,可是送点什么好呢?(老师稍作沉思状),那就让我先作一个调查,好不好?

  我想调查一下大家对文学的喜欢程度。喜欢读小说的同学有多少,请举手 ?(可能很多)哦,真不少呢。喜欢读诗歌的同学有多少呢?同学举手,没有先前多。然后从谈诗歌开始,引入正课。(这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处理) 其实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学样式,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希望同学今后能多读一点诗歌,培养自己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很耐味的。

  ***就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他的一生,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的阅读、欣赏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初中时我们就曾学过他的一首词,学生齐声说《沁园春·雪》,然后要求学生背诵。完后继续说,那我今天就送给大家一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 长沙》(出示幻灯片,板书课题,)作为我们的见面礼吧。

  2、整体感知课文:

  ①朗读训练:首先要求学生将注释中生字拼注在原文中,以后都应这样,养成*惯。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学*全词:

  (1)背景介绍,让学生看课文中的年代,然后让学生回忆1925年的***的情况,老师适当提示,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出示幻灯片)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和背景理解诗词。

  (3)师生共同理解全词

  ①先让学生齐读前三句,思考正确的语序,并用正常的语序解释。

  ②品味第三到第十句,这里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先读,再理解,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③分析上阙中的最后三句。

  ④小结上阙。提出了一个问题“谁主沉浮”让学生在文中找内容回答,然后转入下阙内容的分析。

  ⑤分析下阙内容,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突出本文主旨

  4、描绘诗词形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上阙的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来。

  5、欣赏学生优秀作品。(根据时间具体而定,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6、归纳小结:诗词鉴赏的方法浅说。(利用诗中的意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想象。)

  7、布置作业。 (朗读背诵整首诗词、预*下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8、再次朗读整首词,结束本课。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6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7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设计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8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水*,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八、附说明:

  (1)所属课程名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

  (2)知识点(技能点):

  1.训练学生诵读经典的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3.培养青年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真情热爱,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效果。

  (3)适用对象:初中升高中一年级学生。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9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0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3)

——沁园春·雪说课稿范本五份

  沁园春·雪说课稿 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说课稿 2

  一、课文地位及其教学侧重点

  《沁园春·雪》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本单元共有三个任务:学*鉴赏、诗歌朗诵、尝试创作。这三个任务,在学*第一单元五首诗歌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侧重,有所整合的。我在设计《沁园春·雪》这一课时,重点侧重是“学*鉴赏”、“诗歌朗诵”。

  课标中对于本学段的学生学*古诗词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据此,诵读是手段,而在课中加大积累,注重学生个人的感悟及对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堂的重点,最终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我的教学理念

  1.明晰的教学思路。

  2.聚焦的学*活动。

  3.自然的思想熏陶。

  三、我对教材的解读

  请参阅“语文湿地”公众号上我发表的原创解读《〈沁园春·雪〉里的壮景与壮思》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2.品读,体味豪放之味。

  3.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自读、品读、联读,以读为线,层层深入。说初读感受、体味豪放之味,理解伟人形象,这都是在引领着学生品析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紧扣统编版单元教学的目标的。

  五、我的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

  同学们,1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是***的诞辰日。老师是湖南人,每一年的12月26日,我们家乡的老百姓都会煮一碗福寿面,“吃碗福寿面,深情缅怀**情”演变成我们家乡的一种民间风俗,我们用这样的方式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诗人。今年是***诞辰xxx周年,今天,我们将学****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用这样的方式深切缅怀伟大领袖***。

  设计意图:从情感的角度入课,拉*伟人与学生的距离。

  第二环节:知识铺垫

  PPT依次出示写作背景、词牌名、字词认读。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这既是为下面的学*做好知识铺垫,更是一种课中积累。只有每节课都有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一天一天丰厚起来。

  第三环节:自读,说说初读感受。

  主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沁园春雪》,结合注释和批注,说一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词?

  学生自读、思考、师生交流。

  教师小结:

  【屏幕出示】

  这是一首咏雪抒怀的词。

  这是一首意境壮美雄浑的词。

  这是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词。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的词。

  这是一首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的词。

  这是一首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的词。

  这是一首“望”北国风光、“惜”历史英雄的词。

  ……

  设计意图: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在教材的第2页,也明确了这样的阅读策略:先独立阅读每首诗,不要参考任何资料,记下你的初读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词”这一主问题,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说初读感受,学生多角度概说,再加上老师的课中小结,既有学生的自学,又有老师的引导,既有学生的发散,又有老师的集中,这就构成了本堂课的第一个学*活动。

  第四环节;诵读,品悟“豪放”之味。

  (一)诵读指导

  【屏幕显示】

  朗读指导一:读出节奏的美感

  朗读指导二:读好朗读的力度

  朗读指导三:读美抑扬的变化

  这三次朗读,均有老师的范读,均有老师的即时点评。第一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全词,强调停与连。第二次朗读指导我是范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每个字词的发音都是富有力量的,强调轻与重。第三次朗读指导,我这样范读:请听上阙,“欲与天公试比高”扬上去,豪迈自信之情蕴含其中,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低下来,深情想象,陶醉其中。下阙同样有抑扬的变化,“惜”字领起,这几句都要抑,读出惋惜之意,而结尾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要扬上去,达到高潮,有力收束。

  设计意图:学*朗读诗歌,这是学*任何一首诗歌都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点。我采取了分层指导、小步轻迈的朗读指导,三次指导,分别让学生懂得朗读的停与连、轻与重、抑与扬,而这些细节要处理到位,都离不开老师的范读与点评。

  (二)品析豪放之味

  ***阅读宋范仲淹词时心有所感地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该兼读……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这首词就是***豪放词作中的精品。

  主问题:请同学们品读全词,你从哪些字、词、句体会到了此词的豪放之味?(思考角度:意象、意境、用词、形象、情感……)

  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之后,便开始了师生的对话。我选取了其中六位同学的回答来呈现课堂情境:

  生1: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中体味到了豪放之味。“千里”、“万里”极言视野之辽阔,天地之间纯然一色,写出了一幅北国雄伟壮丽的雪静。

  生2:我读“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这一句,觉得长城这个意象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放的,再加上“内外”,突出从北到南,广袤无垠,再加上“惟余莽莽”一句,强化了天地间白茫茫的壮阔景象。

  生3:我读“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一句,黄河与长城都是中华的象征,这是很大气的意象。再加上“上下”修饰,使人联从东到西,寒冷使得波涛滚滚的黄河突然就全部凝滞,变化之快,寒威之烈,可见一斑。

  生4:“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壮志是豪放的,这也是词人内心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气慨的自然折射。

  生5:“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中的“只”字,表明了***对于历史上这位纵横驰骋,开创了新朝代的成吉思汗是瞧不上的,是不屑的,这是何等豪气,何等大胆?

  生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三句抒发诗人心中的豪情,表现了***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历史业绩的自信与抱负。

  ……

  在充分地师生交流之后,我再出示教师小结:

  《沁园春雪》的豪放之味

  豪放之一:意象之雄

  豪放之二:意境之阔

  豪放之三:远大之志

  豪放之四:王者之风

  紧接着,我播放了两段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雪》,前者磅礴,后者欢快。)

  提问:这样的一首豪放之词,我们应该要选择怎样的背景音乐来诵读更合适呢?学生选择背景音乐《万岁,伟大的祖国》,豪情万丈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个品析活动,仍是以主问题来引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细细品析蕴含其中的“豪放之味”,理解可以多元的,方法却是有章可循,品诗可以从意象、意境、用词、情感等方面来细细品读,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点评语起着补充、更正、启发、强调等作用。品析完成后,再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这也是一种鉴赏能力的体现

  第五环节:联读,理解伟人形象。

  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上第一次面世,当即在重庆甚至全国引起了轰动。这首词就像是宣告着***胜利的预言一般,在重庆瞬间爆炸了,如此气势磅礴的诗词居然出自***之手,诗中的豪迈,诗中的奔放,诗中的大无畏,诗中的底气,没有一个人不为之感叹。蒋介石大惊失色,这首词的每一个字都一下下地刺着蒋介石的心,他不服输的气势涌上心头,蒋介石当即决定,自己也写一首,又责令手人的文人都写《沁园春雪》,但没有一首比得上***的这首《沁园春雪》。为什么比不过?清代沈德的一句名言或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正是对这句话的形象诠释。***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请看小视频《向伟大领袖***致敬》(约1分30秒)。

  设计意图:插入这个小视频,是唤醒学生对诗歌背后的诗人的敬意。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才能谱写了如此豪放之诗词。语文,是**之学。

  紧接着,再引领学生一起重温***诗词中的这些经典名句,感受诗词背后的那颗伟大灵魂。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占领南京》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沁园春长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水调歌头游泳》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七古残句》

  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七律洪都》

  同学们,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这些气势磅礴的经典诗句后面,站立着一位敢改天换地的伟人,站立着一位一心为人民的好领袖,站立着一位为建立新中国牺牲了自己六位亲人的好公仆。他,是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读起来吧: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

  但我们不要忘记,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不要忘记***对我们的期盼,再读: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我们!

  俱往矣,数千古风流人物,还***少年!

  在锵铿有力的读书声里,学生们激情澎湃,眼睛里闪耀着自信的火花,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是积累,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渗透。***的金句,字字都饱含着情怀,句句极富感染力,只要一读,学生们的心儿激荡,豪情万丈,只要一读,就会感受即使是在艰苦战争的年代里,诗歌仍然是心灵的营养品,勇向前的号角声。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必做题: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雪》。

  2.选做题:阅读***的《沁园春长沙》,试着品析这首词的“豪放之味”。

  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必做题是夯实基础,人人都要过关,选做题是提升诗歌的鉴赏能力,从课内迁移至课外,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品析同一作者、同一词牌名、同是豪放词的《沁园春长沙》

  六、我的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作为一堂古诗词教学课,我觉得自己正努力向“实”、“雅”、“润”深入开掘。

  “实”体现在丰厚的课中积累上。在这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做到积累丰厚,开篇即介绍了写作背景、词牌名的来历、认字识词,这是学前的积累。课中又通过教师小结、学生笔记的方式,又让学生积累了“咏雪抒怀”、“壮美雄浑”、“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感情奔放”等众多赏析评价语。结课时又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名句。这样,语文课就有了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

  “雅”体现在雅致的活动设计上。本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次学生活动:自读,说说初读感受;品读,体味豪放之味;联读,理解伟人形象。以读为线,反复利用课文资源,聚焦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聚焦学生品析能力的训练。每一次活动,就是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训练。而恰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也活化了学生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都能潜到文字的深深浅浅处“扑腾”。

  “润”体现在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的语文课上,力求追求语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双重开掘。一部伟大的作品背后一定有一颗伟大的灵魂,我一定要让文学参与学生的成长。于是,在课的最后一部分,我把视线从诗词投射向了人,我自然而然地想起:风流人物,当然指***,但也更应该指听课的每一位少年,每一位中国少年啊!我觉得,这也应该是编者把此课放在九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的重大意义吧!

  曹文轩说:“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完美地理解教材书,他的语文教学就有一大半完成了。”我想,我距离这“一大半”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跋涉

  沁园春·雪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沁园春 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这个单元还有以送别为题材的古代歌行体抒情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当代诗歌《青纱账--甘蔗林》,还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外国散文诗《海燕》。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③引导学生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这是符合美闺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之所在,对初中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练*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从方式上看,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听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读出词味,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籍此落实教学目的。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我在寻思上多下功夫。根据认识原理,设计并尝试了"连环--顶针"提问教学法,四组提问"切入""顺承""深化""引伸" ,力求一气呵成,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且四组提问所辖18个小问题,"成语接龙"似的一个衔着一个,形成一种"追问",把全篇课文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这是提问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2个反馈检测题,运用练*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这是练*法。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使用《我爱你,塞北的雪》vcd片导入新课,形象生动;《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投影仪和打印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为此,安排大量的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采用五人讨论小组讨论活动,把全班分为十三大组,确定发言代表,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收到较好效果。

  此外,注意学生学**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步骤,提供预*方法,已形成常规;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新课 在投影仅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滋润着春天的麦苗,迎春花叶"的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

  第二步、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第三步、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

  第四步、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第五步、导读全词 先让学生以五人讨论小组为单位,讨论屏幕上用投影仪投出的四大问题:

  (一)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旬,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什么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3分钟小组讨论后,教师将早先设计好的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 (北国雪景图 板书"景")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 (千米高的塬上)

  3. 登高就能--(远眺),词的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长城、大河、山脉、高原)

  5.(讲析了"长城""大河'两句后) 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以奔放的气势? (使用比喻、拟人修辞,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 (不全是) 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 (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 (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插入学生诵读训练1分钟)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江山如此多娇)(用投影仪展示课本插图,板书"江山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板书"评古代帝王")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 )

  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 (惜)(板书"惜")

  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 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 (板书"颂")

  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 (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板书"人民大众")

  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板书"主旨")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插入学生诵读下阕1分钟)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其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怎样在此时趁热打铁,再给予重锤强化?

  第五步、赏析全词 播放《沁园春 雪》vcd片,旨在通过视听感观共同作用,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积累,从主客观方面同时点燃学生形象思维的火点,使学生形象思维燃起熊熊烈火。

  至此,课堂教学达于高潮,似可嘎然而止。然而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反馈越及时越好。我推出2道"反馈检测题"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两道题围绕着教学目的设置8个选择支项,检查学生教学目标掌握情况。同时,考虑到初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试,注意考查学生审题的能力,一题要求选出正确项,一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

  最后一步,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北方雪景画面。这是用教学中以读促写,把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结合起来的一点作法。

  以上我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件:

  板书设计:

  沁园春 雪

  ***

  景: 江山多娇 (望)

  评: 古代帝王 (惜)

  颂: 人民大众 (主旨)

  正音材料: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稍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素裹(guǒ)

  反馈材料: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①能概括上阕内容的句子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②能概括全词内容的句子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③"大河上下"的意思不是黄河的上面下面,而是黄河的上游下游。

  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是说必须在天睛时,才能看到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的景色。

  2、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①"望"的内容是"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惜"的人物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②这首词上阕写北方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下阕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

  ③词的下阕论今是为了评古,而评古今人物又是为了写景。全词主要是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

  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综合了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舞""驰""银"

  "蜡"写得有声有色,把群山、高原写活了。

  沁园春·雪说课稿 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雪》,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沁园春·雪》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的词,从情感到表达都堪称一篇佳作,作者通过不同视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壮美的祖国雪景图,饱含着对历史的回顾与对未来的畅想。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初三的学生具丰富的字词和诗词知识的积累,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均已具备,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鲜活文本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学*通过品词析句来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内容,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词大意,并能说出作者的观察顺序。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请学生回顾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雪的诗词,引导学生迅速关注到“雪”和“诗词”上,为新课学*做了铺垫

  用多媒体出示***生*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这对学生理解文本情感有帮助。

  (二)整体感知

  首先,先请学生结合注释了解全文大意,注意多音字和难写的字

  通过这样的一些问题,学生能够顺利的概括出文章的脉络,为下面深入文本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上阙进行分层,这样对篇章分解有助于学生细化学*目标,对文本的分析有了目的性更强的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和思考,学生们不难找出:上阙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接着,我会请学生思考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用这样的方式,一来学生可以明确每一层都有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二来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这个方面上来,这就为写作技巧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得出,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到了中间一层,学生需要关注的地方依然是:作者写了什么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在这里,有一个词中常常出现的手法叫做“一字逗”,因此我会请学生思考“望”字统领到哪一句?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会关注到这种写作现象,以及这种技巧的作用上来;另外我还会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这一句中的写作技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可以得出:“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明确:“须”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是虚写。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

  这一部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思考正确得出的部分,因此我会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完成,既调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精神,又加强了整个班级的参与度。

  (四)延伸作业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通过这个方式,学生可深刻理解诗歌分析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对学生以后诗歌鉴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七、说板书设计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4)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沁园春长沙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设计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沁园春长沙》排在中职语文教材基础版(修订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属于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以提炼文章的主旨为学*的重点的,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情思,从而培养良好的学*兴趣、学会提炼和把握文章的主旨是这个单元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培养职校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排在第一单元的《沁园春长沙》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并以其雄浑豪迈的情感担负培养学生提炼主旨的训练任务。本课具有明显的情感教育的优势。中职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语文第二册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显而易见。

  (二)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很出色的抒情诗,诗人借用古诗词的体裁抒发现代的革命激情,使古代的体裁焕发时代的生机。***的诗词不仅常常借用古诗词的体裁,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独具特色,其诗歌的语言精练又极具有表现力。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诗词规律,了解***诗词用语大气,意境开阔的特色。

  除了要求在知识方面有所提高,在能力方面也又要求。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体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在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同时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理解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掌握通过意象的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学*诗歌不仅要学*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体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意象的学*,发挥想象和联想,品味诗的意境,体味诗人在逆境寒秋中昂扬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职校的学生在初中学*基础薄弱,学*诗歌时只求解决字音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而根据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通过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来突破难点。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职校的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全体学生齐读,穿**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另外,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其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如“看”字所领的意象色彩鲜艳,景色开阔,生机勃勃,让学生体会诗人不同于“悲秋”的主题,体现出对作者乐观态度与积极的心态。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从而完成教学的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说学法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教师还应当注意学生作为学*的主体思考探索能力和自主学*能力的培养。鉴于此,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师生多向谈话和提问研讨是我的策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讨论评点,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媒体展示的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是一位有政治家胸怀,军事家气魄,独具魅力的诗人,仅凭一首诗歌是不足以了解他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我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学生在课堂上联想《沁园春雪》,有助于体会诗人广阔胸襟和磅礴的气势。另外,“知其人,知其文”,了解作者的生*对于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在课外查找有关***的生*事迹,提高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与准备

  学生的学*有一个与初中知识衔接的问题,所以设想在导入中联系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形成知识的系统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热情,更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十七八岁的中职学生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对未来的美好设想与十七八岁的作者的雄心壮志何其相仿。用十七八岁的花样年华和壮心引入课文,使学生自然而然进入特定的情景氛围中,激发了学*的兴趣。

  (二)分步实施

  第一步: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初步感受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背景介绍。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广阔的层面上理解诗歌德主题和思想。只有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相关创作背景,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本诗的主旨和作者的革命精神。

  第三步:朗读、整体感悟。要求学生听录音感受,自由朗读,整体感知,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强化了感官和情感,以情感启迪思维,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通过讨论明确课文的几幅画面,提高学*的效率。

  第四步:体味情感、品味鉴赏。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从细处着眼,抓住关键字句展开师生多向对话,师生互动,理解诗歌阔达的意境和豪迈的情感。并根据课件的直观与形象体味对比手法和意象的塑造,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领会作者主宰大地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树立胸怀人民,心系祖国的情怀。

  (三)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比较分析《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和《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形象。

  让学生各抒己见,突破创新,培养创新能力。

  (五)结课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效果,兼顾到全体学生的学*要求,是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

  1、这首词上阕,下阕。体现出诗人的情怀。

  2、找出上阕的文眼,并写出这个字统领的描写景物的句子。

  3、找出下阕的文眼,并写出这个字统领的抒写情怀的句子。

  4、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你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沁园春·长沙》出自中职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编织多彩的梦想,属于课内讲读课文,对中职学生重新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的诗词很多,不少诗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中职学生的必读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对诗词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文学鉴赏水*不高;他们充满梦想,憧憬未来,但缺乏为实现梦想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往往只是心动而没有行动。所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显得非势在必行。

  三、教学目标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同时语言精炼具有表现力,往往一个词就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欣赏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体味诗歌的意境。根据课标和教材感悟诗情诗意的要求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把握意象,了解诗歌表情达意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本课,学会阅读和鉴赏其他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诗歌要通过朗诵来进一步的领悟情感,因此要求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做到能够读出诗人大气开阔的胸襟。

  学*诗歌不仅要学*诗歌的用词,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还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所以本课的情感目标是:通过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学*诗歌时只要求解决字音字形的问题和诗歌的主旨即可,而根据国家中职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不仅应掌握有关的诗歌的基础知识的运用,还要重视提高学*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要达到以上目标,就要求学生能够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往往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因此就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于是我将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意象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由于距离革命的年代有些远了,学生对有关革命的诗文有抵触的情绪,导致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学*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我把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体味诗歌的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以此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诗歌有节奏和音韵的美感,要培养学生体味诗歌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就要使学生切身的体会诗歌最直接表露的美。而中职学生不爱朗读,对诗歌感情的体悟也比较肤浅。出于对诗歌体裁的特点及学情的考虑,我采用诵读法为主其它教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首先,采用诵读法。在课堂上播放示范朗诵、学生自读、个别学生试读、全体学生齐读,穿**行。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完成教学目标中关于诗歌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从而唤起他们的真情。

  其次,情景设置法。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通过直观的展示湘江秋景图等相关图片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和理解诗人的情感。

  第三个方法就是提问分析法。在诗歌的分析过程中,我围绕教学的重点向学生提及有关意象意境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诗人和诗歌的创作背景,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

  (二)说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积极读书的*惯

  2、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诵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3、组织活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综合能力。

  4、讨论法:引导形成合作探究的学*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

  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环节,如果导入吸引了学生,那么整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由于中职生对革命背景等有厌烦心理,贯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和审美体悟的要求。我从***的手迹《沁园春长沙》书法作品入手,让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的美在朗诵中得以最直接的感知,我在课上放朗诵的示范带,让学生对本诗的感情基调、气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着让学生集体朗诵,然后请学生谈一谈对全诗的感受。

  (三):描绘图景。整首诗歌可以概括为四幅图画: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四):重点字词分析:以湘江秋景图为例

  (五):体味情感、突破难点。结合上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要学生思考诗人在下阙是否已经做了回答。重点分析最后一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会诗人的一番少年豪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一腔少年拿云志,由意象到意境,由写景到抒情,突破难点,完成情感目标。

  (六)课堂小结

  在结课前安排全班集体诵读,带领学生再次回味诗情,体悟诗境。然后对《沁园春·长沙》的情感、主题和艺术特色做简要的回顾和梳理,并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本课学*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作业布置

  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①要求学生背诵全诗,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悟,体会诗歌的美。

  ②结合本诗,将它扩写为一篇抒情散文,要求字数不少于五百字。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创作意图进而加强对本诗艺术层面的理解,提升诗歌的审美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八)、歌曲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歌的艺术美,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教学原则

  单元教学理念:鉴赏诗歌是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单元教学思路: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地位与作用:

  老教材中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 教学内容:

  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教学方法:

  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5 教学流程:

  (一)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 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 :

  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

  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四)教学设想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师讲:著名诗人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2(1) 学生齐背***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 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 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 (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

  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 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5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 漫江碧透,(江中)

  中 看 百舸争流。 色彩绚烂的秋景

  景 鹰击长空,(空中) (画 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心 怅寥廓,

  中 怅 问苍茫大地, 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情 谁主沉浮?

  下阕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峥嵘

  书生意气, 同学青春年少

  忆 挥斥方遒。 风华正茂

  岁月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豪迈 到中流击水, 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 浪遏飞舟? 奋然前行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6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7布置作业:

  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 游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

  1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2学情分析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的词《沁园春长沙》。

  3重点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评论(0)学时重点

  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

  【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

  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在长沙生活、学*、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1*沁园春长沙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沁园春长沙

  1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

  学时重点

  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沁园春·长沙——导读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与1913年——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

  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在长沙生活、学*、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也就是***一群人的形象如何?

  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

  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明确:江山:国家(指代)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是部分代整体)。

  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中流击水图”。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暗含着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因此,我们说下片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

  “意象”简释

  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

  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物)象+(情)意=意象。

  客观主观主观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

  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

  词以“独立”开篇,以江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

  一“忆”直贯以下7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的发问。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一、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味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意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高一学生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体会诗歌中宏大的意境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首先,学*诗词要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氛围,以便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导人这一环节中,可以有意引入较多的有关秋景的诗句,与学生一起诵读、品味,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其次,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分析、鉴赏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读懂诗词的基础之上。由此,要采用反复诵读方式,让学生对本词先有一个整体的感觉。

  再次,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是可感,可亲的;情是景的灵魂,是轻灵,缠绕妙的。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进而了解作者情感。在教学中,应该着重落实对于本词的秋景赏析但又不能局限于对景的分析,更在于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

  第四,在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词的结构及特点的理解较初中的水*有所提高。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如(《沁园春雪》),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试着归纳出词的一些特点,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有关知识,并通过训练加以强化。

  第五,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加强诵读,力求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三、说学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自主画出词中的意境和带入角色朗读,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教学,以美读为线索,分三步学*(韵味、情境、人生)本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1结合视频联想秋天,并对比古人笔下的秋天来导入***笔下的秋

  2.初步朗读,疏通字词。

  3.结合韵味示意图,初步感知美读。

  4.进入美读的第二层次,情境。也就是说我们读诗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要读进作者创设的意境。

  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感情,那就得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因而也要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其次,解题。区分词牌名和题目。

  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重要动词,分段解析,从词中众多意象中,感受意境。主要解决几个问题:

  (1)本词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答,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及豪壮的气势。

  (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由“看”所引导的怎样一幅画面?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作者描绘这些景物的时候,你觉得那些词语用得非常独当、传神?

  景物多而不乱,分别从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来写,真是“远*高低各不同”!

  “染”为什么用得好?用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了层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漫山遍野的枫叶像火一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击”改成“飞”可以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在修辞上这叫“移用”。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3)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

  分析完湘江秋景图,请同学们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

  再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出来。

  (4)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而***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

  从***人物性格和写作背景两个角度。

  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品格的高下。难怪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重游?”而是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的忧思。

  下面齐读上阕。

  (4)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下阕,思考以下问题: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

  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

  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词中管这样的句子叫“换头。”

  b、这些“同学少年”是包括作者在内的青年革命家,不但要主宰世界而且能够主宰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敢实践,他们代表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是未来革命的精英。——自信

  c、既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也是以有力的问句收束全篇。——豪迈

  (5)归纳总结,把握词中所抒发的感情,体会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立——豪壮看——欣喜问——忧思

  忆——自信记——豪迈

  按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情感:豪壮、欣喜、忧思、自信、豪迈(与动词一一对应)老看看整首词的情感场景。现在我们把情感把握住了,然后再回到刚刚的韵味图中去。这个时候我们就能清楚,为什么有的地方要读得快、读的重、读得急,现在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请五个同学接力读)

  刚才我们读出了作者细致的感情,这还不够。美读的第二点的情境。我们不但要读出感情,还要读境

  3.人生(美读第三步)

  在这首词中充满豪气,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理想、抱负

  作者的抱负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作者的理想抱负不是在看到眼前秋景才产生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学生谈谈启发。

  三、背诵

  四、作业

  1、找出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语,体会其意味

  2、按美读要求诵读《沁园春雪》

  3、试比较两首词的“情”与“境”,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以便课后交流。

  五、说板书设计

  ***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立“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⑧布置学生预*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沁园春长沙》。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说明:一、对教材的认识;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三、重点难点的定位;四、教学方法的运用;五、教学时间的安排;六、教学流程的设置;七、作业的设计。

  导语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

  一、对教材的认识

  20xx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把“现当代诗歌”确定为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并且以***的词《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中新生语文学*的“卷首语”,与20xx年人教版的语文课本相比,明显具有两大优势:

  1.承上启下,由易到难的认知教育优势。高中现当代诗歌教学承接了初中语文第五、六册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教材按照诗歌——散文——议论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感教育的优势。高一的学生正值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斗志。***的词很多,不少词的艺术成就都在《沁园春长沙》之上,但《沁园春长沙》作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管编订者的是否有此意图,教材的情感教育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通过对诗歌的吟诵,训练学生的语感;

  2.明确诗歌的意象;

  3.培养学生以伟人为风范、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

  确立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

  三、重点难点的定位

重点:诵读诗歌

  确立重点的依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因韵成诗,合曲为歌。诗歌原始的表达方式是吟唱。我们现在学*诗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诵读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诗歌学*的重点在于读,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词的节奏,体会诗词浓郁的感情。

  难点:诗歌的意象。

  确立难点的依据:初中诗歌教学研讨的要点是诗词的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没有作为要点进行学*。而“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内容之一。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课我将借助多媒件课件,采用启发式进行教学。

  教法选择的依据:诗歌的意象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于学生接受,把相关意象通过多媒体手段来表现,能营造更为深远的想象空间,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教学利于协调师生的双边活动,有助于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教学时间的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的设置

  导语:***,中国的伟大领袖,也是以为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酷爱古典诗词,他的一生,不仅在临窗伏案时,就是在戎马倥偬之间也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据***图书管理员统计,***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xx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了《沁园春雪》,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把它背诵出来?

  (1) 学生齐背***的《沁园春 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 长沙》

  导入设计依据:〈沁〉是以古典诗词格律写成的一首现代诗歌,所以教学时必须让学生了解有关词的背景知识,而学生在初中初步学过***的另一首〈沁园春 雪〉,由背诵〈沁园春 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当时中国摆脱漫长的封建帝王统治仅十五年,各种政治势力角逐激烈,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斗争形成高潮,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革命运动加以镇压。***为躲避追捕南下路经长沙,面对滔滔江水,念及革命斗争,国家前途,回忆学生时代豪情壮志,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抒发自己心志。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

  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

  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 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 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 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2)层林尽染(3)鹰击长空(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 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设计依据:让学生系统直观的领会本诗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看:总领七句 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下阕——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忆:总领八句 回忆了青年时代在长沙的一段峥嵘岁月

  上阕写景言志——言什么志? 心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下阕忆事抒情——抒什么情? 意气风发的革命豪情

  七、作业的设置

  本课的作业可设置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题。(解决字音、词义、特殊语法现象等问题的落实。)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百舸( )争流 浪遏( )飞舟

  挥斥方遒( ) 峥嵘( )岁月

  2.“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中“粪土”的用法及含义。

  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分别好在哪里?

  第二部分:兴趣拓展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的程度选择题目。)

  1.谈《沁园春长沙》的色彩美。

  2.谈《沁园春长沙》的情操美。

  3.谈《沁园春长沙》的意象的选择。

  4.谈《沁园春长沙》上下阕的内在联系。

  古诗词鉴赏指导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欣赏《浪淘沙 北戴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鞠躬。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代表作之一,抒发了***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是怎样的,因此对学*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5)

——《沁园春·雪》教案实用五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

  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难点:

  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

  教学突破:

  1.运用语言和画笔,在音乐的陪伴下,师生共同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2.引导学生通过诗画结合,感受诗人由*及远、借景怀古、实虚结合的写作技巧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但这是作为一个革命领袖的名字为大家所熟悉的。其实,***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他的诗词造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词《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作者)

  2、课前热身

  对话1:古今往来,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大家能背几句吗?

  明确:“北风巻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纷纷吹落轩辕台。”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终南阴岭秀,雪尽马蹄轻。”

  卢纶《塞下曲》“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郊,雨雪纷纷连大漠。”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沁园春雪》是***诗词中最早传世的一首,也是***诗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更是***丰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艺术的显现。对于这样一首“横绝**,扫空万古”的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多方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确立了不完全同于教参的目标:①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②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其中前两点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后一点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理念,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认知理论。

  设计以上教学目标理由有三:

  1、依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节课,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朗读等多种形式感受语言;通过分析词句去欣赏文学作品;从而达到由课内学*到课外迁移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新课程强**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本节课的设计,我的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学生通过《沁园春雪》的学*,能够掌握一种阅读诗词的方法,即分析作品中词句的方法。这种方法同样适合各种文体。因此,本节课,我没有单单教教材,而是,巧妙地利用教材,把它当成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材料来使用的。

  3、教材本身特点:

  ①这首词文句浅显,学生易于把握表面意思;②这首词词句精练、表现力强,适合进行分析。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可以概括为:

  情境导入→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课外拓展

  整节课有两条能力线索贯穿其中:1、培养学生欣赏诗词、品位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词句,获得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做文章讲究用“凤头”装扮开头部分,教学也同样需要一个“漂亮”的导入,因为“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诗词是一种充满着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它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与情感。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的情境中去,充分去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这对于诗词的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此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将融画面、音乐、朗读为一体的视频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既欣赏到北国壮丽的雪景、充满激情的课文朗诵,又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作者宽广的胸怀与宏大的气魄,为后面的学*奠定了基础。当然,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教学,应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不适合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本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运用画面等目的是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欣赏完别人的朗诵,我设计了学生朗诵环节,这是对前面环节内容的深化,聆听别人的朗诵是欣赏,而自己有感情朗诵则是对诗词感情的内化过程,更是领会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感情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这首词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由于有了前面环节的铺垫,整首词的内容和情感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本环节设计为直接提问,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为了突出诗词教学的特点,也为了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本环节继续设计了有感情朗诵这一小环节,继续渲染气氛。

  第三个环节:研读词句,分析作用

  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此,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沁园春雪》中哪些词句用得好,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这个问题非常宽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词句分析;这个问题不求答案唯一,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词句作用的步骤方法,授之以“渔”,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实实在在得到收获。然后,将方法运用到前面分析的词句中,进行实践练*,这样一个完整的学*过程就形成了。

  第四个环节:拓展阅读,迁移训练

  这一环节,教学内容由课内过渡到课外,既丰富延伸了学*内容,也是课内所学知识、能力的迁移。

  我选择两首词作为阅读材料:《沁园春长沙》和《卜算子咏梅》。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安排拓展阅读的目的主要是:

  1、延伸课内内容,深化教学目标;

  2、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体会一代伟人冠绝古今的气魄。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不是由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而是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谈体会,既是对全课内容的回顾和总结,也进一步深化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以上是我今天上课的设计思路和一些浅显的'想法,希望同行们能毫无保留地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

  (一)基本知识学*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的:

  1、学*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教材依据】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一课《沁园春·雪》第一课时

  【设计思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

  【课时任务】

  1、指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全词;

  2、引导学生理解、赏析上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读准“分外、妖娆、折腰、……”等字音;

  2、理解“妖娆、风骚、红装素裹……”等词语的意思;

  3、体会上片融情于景的写法。

  (能力目标)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2、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激发学生共鸣。

  【教学重点】诵读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感受诗歌情感。

  【教学准备】制作“演示文稿”19张配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简介背景(6分钟)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两张雪景图片,启发学生:谁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或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雪景?(如:粉妆玉砌、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等)

  2、启发:你还联想到哪些写雪的诗句?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下诗句,老师予以肯定和表扬)

  ①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②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3、导入语: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伟人***笔下的雪景(出示“演示文稿”——写有《沁园春·雪》,背景为***的照片及毛体的书法《沁园春·雪》的图片)

  (二)背景介绍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介绍。在上面的画面上出现以下文字)

  写作背景: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的领导地位,***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开展抗日斗争。在陕北青涧县,***曾于一场大雪之后登上海拔数千米的塬,眺望茫茫白雪,一口气写成了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1分钟)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导学达标

  (一)诵读感知(16分钟)

  1、指导朗诵

  自读——指名读——听“配乐朗诵”——齐声朗诵

  (①指名朗读前检查学生对“分外、妖娆、莽莽、竞折腰、成吉思汗”字的读音掌握情

  ②听读时提示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等;

  ③齐声朗读时要求尽量模仿“配乐朗诵”,要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理解并记下面词语的意思

  (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结合注解理解记忆,三分钟后合上书解释,然后再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解释语义明确。)

  ①须晴日(等到)

  ②红妆素裹(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③分外妖娆(娇艳美好)

  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鞠躬,倾倒)

  ⑤略输、稍逊(差,失)

  ⑥文采、风骚(指“文治”。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⑦风流人物(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3、整体感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以下思考题,指名回答后老师再出示自己的感受及答案,给学生以明确。)

  思考回答:

  ①读、听后有何感受?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意境壮美、气势恢宏、诗人满腔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满怀雄心报复和坚定信心……)

  ②这首词的上下两片内容上有何不同?将上下两片衔接在一起的是哪句?主旨句是哪句?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出示参考答案)

  上片描写北国雪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

  下片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雄心抱负。

  主旨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指导学生理解并赏析“上片”(17分钟)

  1、出示“活动设计”

  联系诗句,展开想象,用“读了-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样的句式,把诗人描绘的雪景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谈论交流。

  3、指名“展示”学*成果,老师评价,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肯定和表扬。

  4、老师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感受。(既供学生参考,又给学生以明确)

  ①读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感受到了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②读了“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天地茫茫,纯然一色的景象,感受到了景象壮阔。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6)

——《沁园春·长沙》 教案范文五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所。此时的***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

  ***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长沙是***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

  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7)

——沁园春教学设计(五)份

  【教学目标】

  1、诗歌诵读训练

  2、欣赏本诗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感受诗词炼字的魅力

  3、感受***豪迈奔放的伟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训练:

  以读动情,以读识文通过齐读、轮读、领读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作者

  2、感受诗词炼字炼词的魅力

  让学生通过词语的咀嚼玩味,体会本诗表达的精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诗歌导入

  诗人***

  任先青

  你用**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是革命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同时也是诗人梅花瑞雪,战地黄花,残阳如血,击水新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的诗词作品把典雅高古的旧体诗词同中国革命的历史风云紧密融合,绽成了诗词创作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

  二、诵读入情

  1、个人自由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比如:

  莽红装素裹妖娆竞折腰风骚

  2、个人表演朗读:

  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交流自己在感情基调、语速、重音、表情、动作等上的处理师生在讨论中要形成共识,比如:

  感情基调: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重音:“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略”、“稍”、“只”需轻读……

  表情: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动作: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双人或者多人设计配合朗读

  4、听朗读录音,自由点评录音朗读中的各种处理

  5、全班齐读

  三、推敲入境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一说: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学生可能会概括:

  我读到了一个豪放的***

  我读到了一个充满瑰丽想象的***

  我读到了一个画家***

  我读到了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我读到了一个骄傲的***

  我读到了一个要主宰历史的***

  ……

  2、咀嚼诗句,由文见人:

  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话题(或者自设话题),紧扣诗歌的精妙之点来说:

  从***的写景之妙来看***

  从***点评之奇来看***

  从***的情感之炽来看***

  ……

  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以下特色:

  ⑴写景变化多端,特色鲜明──诗人新颖独特的视角:

  ①虚实结合:

  上前十句实写雪景,后三句虚写雪后美景

  ②动静结合:

  山、原→舞、驰化静态为动态

  ③纵横结合:

  写景──空间议论──时间

  ⑵用词准确含蓄,千锤百炼──诗人细腻入微的表达:

  ①准确传神的动词:

  封、飘、舞、驰

  ②概括性强的总领词:

  望、惜

  ③富有表现力的副词:

  惟、顿、略、稍、只

  ⑶修辞手法的运用极为巧妙──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①比喻兼对偶: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③拟人:

  红装素裹,欲与天公试比高

  3、回扣背景,诗意升华,情感再燃: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同志亲赴重庆与***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我们读出了***的伟人情怀今天,和*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还读出了什么呢?请以:从“《沁园春・雪》中,我还读出了”的格式畅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

  我读出了今人要胜古人的豪情

  我读出了要为新中华改天换地的信心

  我读出大好河山需要我们去建设的呼唤

  ……

  四、结束

  全班集体配合分角色诵读,结束全课的学*

  沁园春・雪

  女领:沁园春・雪

  男领:北国风光,(豪迈,高而慢)

  齐:千里冰封──,(拉长)

  万里雪飘�J(高昂)

  女: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男: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K(慢)

  女:山舞银蛇,

  原弛蜡象,

  男:欲与天公试比高(高昂)

  女: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慢)

  齐:江山如此多娇,�J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男:惜秦皇汉武,�K(低沉)

  略输文采;(慢)

  女: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慢)

  男: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齐:只识弯弓射大雕�K(低,慢)

  领:俱往矣──,(慢,拉长)

  齐:数风流人物�J

  还看今朝(高昂,坚定)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一字一顿)

  五、课后作业

  1、查找***诗词资料,自主阅读***诗词五首以上,并写出读后感

  2、收集背诵关于雪的诗句五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拟人、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词作中的恰当运用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

  1、学*诗词精炼、形象的语言,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掌握本词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懂得动静相衬、虚实结合写法之妙。

  4、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读成诵,并从中更好地体味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见识的是一个独特的中国文学类群――“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滥觞,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以及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曹操《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宋太祖的咏月“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贯穿古今。他们几乎都是离乱之世的帝王,所作诗词格调高昂,气势雄浑。帝王诗歌中的意象阔大,全部意象可以说是帝王意志所统治、所“照耀”的万物――从时间上看,往往是千年万载;从空间上看,常常是山河宇宙。而***诗词是继承创造中国古代帝王文学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千古之下,惺惺相惜,所以才有***对曹操诗歌的赞叹不已:“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今天我们就来学*《沁园春?雪》,来领略***的豪迈才情。

  二、朗读品味

  先合上书本,欣赏视频朗读。再请同学泛读和齐读。

  三、把握词意

  提问:这节课我们试着改变以前的上法,摈弃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来解读这首词,好吗?

  1、是否还记得我们学宋词时提到的,古体词上下阕的一般分工?

  ――上阕写景,下阕言情。

  2、哪位同学试着用对偶句来概括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如: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山河壮丽;下阙纵论历代英雄发诗人抱负。

  过渡:这样就把写景色、抒情和议论融为了一体。那咱们不妨先来看作者是如何写景的。

  四、把握词景

  1、有感情朗读词的上阕,不妨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登高远望的伟人。

  2、全词之景是由哪句话来总起的?――“北国风光”

  3、一看到“北国风光”这四个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白雪茫茫的景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8)

——沁园春长沙的教案范文5份

  教学目的:

  一、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与难点:

  诗词欣赏与评价。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法指导: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他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诵读欣赏

  ①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2、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

  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军阀赵恒锡通缉***。***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

  (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决心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教学目标

  1、学*诗歌,感受文中的诗情画意。

  2、学*诗词,了解其格律、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3、学*鉴赏诗歌,了解诗歌写作的艺术技巧,引导学生写作上注意炼字炼句炼意。

  4、读背诗词,学写现代诗歌。

  教学目的

  1、 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作者的革命精神。

  2 、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继续学*诗词的阅读鉴赏方法,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借鉴写法,学写现代诗歌。

  教学重点

  赏析诗词的表现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交流探讨、教师点拨

  教学工具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单元教学模式介绍 (投影呈现)

  A、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B、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C、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明思想)

  D、写写:拓展鉴赏

  仿写、学写新诗

  (二)、课文学*《沁园春长沙》

  1、说说:

  a、说说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

  b、教师点评后引导:你们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吗?你们能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吗?(投影呈现教师的所作:《一个战斗机飞行员的独白》)

  c、导课:今天我们来学****的词《沁园春 ● 长沙》(投影呈现课题),看看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感受伟人之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a、初读课文,注意押韵;再读部分词句,引导学生明了诗词的节奏划分,特别是其中“一字领”部分。

  b、将《沁园春● 雪》与课文对比读 (投影呈现《沁园春● 雪》)

  c、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呈现投影词的体例知识)

  d、“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听范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提及***的书法也是大气磅礴的。(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如果学生理解不太好,也可再以投影形式补充。(呈现整体把握的'思想内容)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3、议议:讨论与交流

  a、学生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b、学法与鉴赏点拨:

  ●赏析写景 : 写景顺序 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 景物特征(意境)

  ●分析叙事 : 人物做了什么 ; 怎么做 (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c、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评与引导。

  d、归纳与总结(呈现相关内容投影)

  远*高低动静 大江万山层林长空 红遍尽染碧透 舸争鹰击

  立体的画面深远的意境 背景壮阔气势雄浑 景色壮丽 场面壮观力量雄健

  (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投影片之一)

  百 侣 (人数众多)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指点、击水、浪遏 粪土万户侯

  神 情 动 作 心理

  才华横溢 事业伟大 行动刚健有力 理想高远

  (峥 嵘 岁 月 稠) (投影片之二)

  e、如果学生对上述理解还有问题,可超级链接到相关图片讲解。(呈现相关图片页面)

  f、课文学*小结:思想感情、诗艺手法。(可返回前面幻灯片页面进行回顾总结)

  4、写写:

  课后作业:●鉴赏《沁园春 ● 雪》

  ●将自己的理想用写诗歌语言写作表达出来。(呈现教师的创作——《园丁之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 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 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沁园春》说课稿(五)份(扩展9)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汇总五篇

  一、教学设想

  ***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是党和国家的杰出缔造者。同时他还是一位在文学书法领域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一生酿爱古诗词。他的一生,无论是在临窗伏案时,还是在戎马倥偬之间都不断地默诵吟哦,写诗作词。他不仅鉴赏古诗词,而且也挥笔创作多首诗词,并自成一家。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教读***的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认真品评诗词中壮美的意象,领会其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并探究出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将读诗诵词由感性认识阶段上升为理性感悟阶段。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看过***写的诗词,一定被他伟人的气度所折服。以诗言情,抒情达志,***也不例外。《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3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请大家首先看到课本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诗的跳跃性很大,语序也有倒置的,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想象把诗意串连起来。请试一试。在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独立”能否改为“站立”“伫立”等?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诗人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尚记否?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决不妥协的心志。柳宗元是“独钓寒江”,***是“独立寒秋”,意境何其相似。当然,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师:一个“看”字,一直管到哪里?

  生:“万里霜天竞自由”。共有七句。(可与《沁园春·雪》比较)

  师: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朗读。(生读)

  “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性的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意。|现在大家齐读这七句,看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有何特色?

  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放眼望去(远眺)

  师: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收回(*观)

  鹰击长空――仰视(高景)

  鱼翔浅底――俯察(低景)

  真是“远*高低各不同”,现在请同学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时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手该怎么放?(让学生模仿***的动作)视角转得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师:对。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神态该自然、从容,显示出伟人的气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现在看谁的脑海中能绽开最美丽的想象之花。

  分四步:

  一、勾勒形态: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

  二、染上色彩:“黑白”变“彩色”――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灰色的飞鹰……

  三、“静画”变“动画”: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火焰。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四、使画面出现“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在自己的“大脑屏幕”上能看到这一切吗?感觉到秋色的美好了吗?嗅到秋的气息了吗?(让学生骋目驰怀)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传神?

  生:染、击、翔……

  师:染:拟人手法。|其实,古人早就用过“染”这个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这漫山遍野的像火一样的枫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什么?

  生: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师:“击”改为“飞”好吗?

  生:不好。“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飞”太一般了。

  师:“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吗?

  生:“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师:“浅底”说明水真的很浅吗?

  生:“浅底”并非真的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特别是当时被压迫被剥削的中国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上是对压迫人民的……

  生:号召与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要起来为生存与自由而斗争。

  师:***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生: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师:那么,***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为何与众不同呢?这与诗人本身有何关系?

  生:与诗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

  师:***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是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见落花而流泪,见流水而长叹),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师:最后诗人笔锋一转,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诗人面对广阔的宇宙,思绪万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沉浮荣衰?“主沉浮”是什么意思?

  生: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师:这是全诗的“诗眼”。上阙就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生齐读上阙)上阙提出“谁主沉浮”,下阙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阙的哪个词呼应?

  生:“独立”。“橘子洲”是青年***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能够回忆起的往昔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师:此词下阙的领字是?

  生:“忆”。

  师:恰,“正值”意。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们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江山”指代什么?

  生:国家大事。“指点”即评点、关心;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若粪土,这几句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师: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

  生:这些青年才华、有能力主宰国家命运。

  师:联系《沁园春·雪》,《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为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师: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了一些;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一介武夫,更不值得一提,更谈不上文采。“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些人都过去了,要数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风流人物,还要看现在。“风流人物”指什么?

  生: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在词中是指“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之士――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师: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下降大任不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阙是通过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下阙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知识青年要担当大任,仁人志士要主宰沉浮。这样讲不是更明白易懂吗?

  生:诗味不浓,像喊口号。“稍逊风骚”是不?诗歌宜形象,忌抽象。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

  师: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之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下阙抒发的感情是“慷慨激昂”。齐读全词,要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布置练*:将***的这首词改写成现代散文。

  附:板书提纲(设问)

  上阙: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抒情—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

  独立寒秋,湘(xiāng)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gě)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chàngliáokuò),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zhēngróng)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代伟人***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 “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师:昨天老师向大家推荐了三句词,关于学*三种境界。每人分别写出一句。(有学生举手)三位学生上台板演。默写正确(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这几位同学的字迹,大家发表评论(学生开始评论)

  师:字如其人,XX同学的字写的端正,一笔一划清晰明白,*时为人仔细踏实,这位同学的字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性格可能比较随意。有时候我们从细微处可以窥探人的一些性格。

  我们来看一幅书法作品,猜测人物的性格。(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

  师:成吉思汗中的汗都没念错,不错不错。

  生:老师,我们是背出来,实在看不懂这些字。

  师:哦,这是实话实说,老师也没有完全看懂。通过这幅书法作品,你们还想说什么?

  生:我看到了狂放的性格,很有霸气。

  生:能放能收,拿得起,放的下。浪漫,潇洒。

  生;有领导才能,具有领袖气质。

  师:你很有预见性,你的想法和当时另一个大人物不谋而合,谁?

  师:不知道啊,蒋介石啊。(生笑)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诗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这时多么宽广博大的胸怀啊!这样的胸怀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师生朗读,渐入佳境)

  师:***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这首诗开头被评为***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怎么理解?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

  师:够大胆,敢怀疑,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看来名人这样写是倒装句,不是病句。为何要用倒装?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发的***的不满和嘲笑,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正所谓沧海横流

  生:方显英雄本色。

  师:好一个淡定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于是乎,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他眼中的景物有——

  生:山中的红叶。碧绿的江水

  生:前进的船和飞行的老鹰,还有游动的鱼。

  师:这些景物用一个字来领起,哪个字?

  生:看

  师:这个字叫做领字,看的内容到——

  生: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很好,一般写秋天吧,是这样开头,看黄叶飘零,树林红了。还行吧?

  生:气势不足,太有沧桑感了。

  生:词中万山红遍说明范围广,数量多。气势大。

  生:层林尽染,多有劲啊,写出红得层层叠叠,有层次感。

  师:其中有个字用得挺传神的,你认为是哪一个?

  生:染

  师:好在哪里?染这个动作我们模仿一下,比如染发的动作(生模仿)

  生:有一种动态的感觉,红色好像一样一层层铺过来,视觉的冲击力强,

  师:理解的不错,说说其他的景物。

  生:碧绿的江水江中,船在奋勇争先,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画面热闹

  师:给你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描写景物时,诗人的观察角度在变化?

  生:远眺和*观,角度变化,这样景物显得有层次。

  师:其他的景物说一说。

  生:翱翔的老鹰和自由游动的鱼。

  师:打住,说老鹰翱翔我们可以理解,用鹰翔长空还是鹰击长空?大家发表看法。

  生:翔字比较温和,翔字是说老鹰在空中停止滑翔,显示姿态的优美。而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这里要写出鹰的气势,用击字好。谁能解释鱼翔浅底怎么回事?鱼怎么用鸟的词语呢?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对,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写出秋天的不同之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师: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这样的有特色秋景,是否又有别的意义?按照常理,一般在深秋,叶子是黄黄的,江水是浅浅的,为何***的眼中却完全不一样?

  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满江的水不一定是眼前所见,而是心中感受到的生命的力量,就像江水翻动。

  生:红色象征火热的激情,象征蓬勃的革命,也象征***内心的豪情,所以在他眼中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生:鹰击长空,可以理解革命运动的高涨,

  师:对,诗言志,诗人在自然界中找到了知音,一见钟情,借此秋景,宣泄心中情怀。表面上赞美秋天无限生机,实则赞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革命高潮即将到来。作者心里一高兴,喜悦之情自然流于笔端。感叹万类

  生:霜天竞自由,

  师:这些景物的灵魂是——

  生:自由。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生:没想过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这是说年龄特征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这是有实际行动,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是的,在这一时期,***很忙。***同志和他的亲密的战友们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称帝、领导了驱逐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度过了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就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于是,一句最昂然最高傲的诗诞生了,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什么是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是封建时代一般人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

  生:就是指**军阀,把**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师:的确,把当年的万户侯看成粪土不如,这是蔑视敌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

  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也不怕出危险。我可不敢去,你们敢不?

  生:说明***强健的体魄,斗志昂扬,是游泳高手。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师:是夸张,即使是孙杨也不可能浪遏飞舟。***说过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一生的最爱。

  师:既然能到危险地方游泳,只能说哥游的不是泳,是斗志,是精神,是不屈。这是一种象征手法,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诗词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怎样处理恰当?《沁园春。长沙》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诗词中特有的形象性,简练性,音乐性如何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长沙》这首词,我们总会大讲特讲诗词中豪放大气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少讲或不讲这种风格和胸怀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如果丢失了语言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词中作者的主观情绪,语言变异,想象夸张,无理而妙,这些关键点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记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类的术语,而没有真正进入诗词的内核和文字的奥秘。《长沙》这首词有一种气势,读着读着会让人激动起来,能把人托起来了,也能把人带进去。腾云驾雾,石破天惊,纵横驰骋,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几遍,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总想做到所谓的满意甚至完美。

  红字是设计意图,应该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同一个词牌名引入,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亲切熟悉,从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气度,也为文本讲读做情绪的铺垫。)

  师:据说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词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如此博大胸怀,冲天豪气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诗词朗读,初步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有人把这首诗的开头评为***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认可吗?(课文开讲就直奔语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句子颠倒了。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但为何要用如此处理呢?(注重诗词的形式,比如倒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意蕴,得好好留意)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诗词教学中,词语的精炼、恰当如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换词训练,真正理解“只有这个词”在语境中是最恰当的,或者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向语言走去,语言向学生走来,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摊上大事了,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我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此段材料的引进是铺垫和启发)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的险恶,只能独自一人来,否则目标太大,自投罗网。

  师:独立两个字显示了年轻革命者的从容坚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诗词是抒发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往往通过外在的事物来传递内心的情绪。而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对景物进行变形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讲解)(这一段的讲解是上阕中的关键,词语颠倒、主观情绪、想象变异,走的是语言品味的路线,一直走到底。)

  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竞自由(先抓整体感受,而后赏析,这是一种演绎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别概括,而后总结,这是归纳的手法。词中的景物特点明显带有人的情绪,且显而易见,所以用演绎法,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较合理,)

  师:非常贴切。作者写景,确实带有主观情绪,如何来写出竞自由的。结合诗句说说。

  生:作者看到的是万山,但事实看到的不可能是万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师:好,注意万山后面是红遍,***写词就是狠,你看,万山要红就要

  生:红个遍。

  师:层林要染就要

  生:染个尽

  师: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个透

  师:这里的遍、尽、透和万、层、漫相互配合,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是描写中的极致,眼中秋色斑斓生机,胸中豪气汹涌喷发,这是另一种的自由的力量。(这就是走进语言的内部,不是空对空的胡乱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鉴,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深深扎进语言文本的土壤里)

  师:百舸争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师:当时江上真的有这么多的船嘛?(停顿),不怕交通拥堵啊。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船多,奋勇争先,你追我赶,才能争流。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