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认识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

  2、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子和分母。

  3、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

  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均分。板书:*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均分,“2”表示*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认识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

  2、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子和分母。

  3、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

  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均分。板书:*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均分,“2”表示*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直观认识*面图形的角,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直观操作活动,了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很多的*面图形,你还记得吗?知道的请大声说出他们的名字。(教师出示课件,逐个出示图形) 全体学生齐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有一个图形和其它四个不一样,它是谁呢?

  生1:圆。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

  生1:圆没有角。

  师:你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师:你身边的哪些物体上面有角呢?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数学书上有角。

  生:黑板上有角。

  生: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师:请你用手指一指。(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老师这也有几个物体,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它们上面有角吗?

  师:(出示课件:剪刀)你在剪刀的什么地方发现了角?给老师指一指。 (教师注意动作的引导和示范。)

  师:(出示课件:钟面)钟面上的角藏在哪儿?

  生: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

  师:(出示课件:红领巾)红领巾的角呢?

  师:哦,原来角就是这个样子的。

  (二)认识角

  1、抽象出角的概念。(出示课件:从屏幕中的剪刀、三角板、闹钟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各种角,电脑闪烁出)。

  2、观察角,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2条直直的线。

  师:这些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边 { 板书:顶点 边(直直的线) } (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三年级同学*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一部分学生*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

  1、 自主练*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

  1、自主练*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

  2、自主练*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

  1、自主练*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2

  学生自己完成练*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学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较好,但是个别学生还需要加强练*。有时候,在练*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因此必要的练*必须加强。

  第五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完成练*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我们学过的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二、巩固练*

  1、自主练*4

  出示挂图:小组开火车竞赛

  2、自主练*5

  指名读题,了解题意

  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订正

  3、自主练*6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小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练*7

  出示挂图,指名读题

  做一朵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做一颗五星比做一面红旗多用了几分之几?

  这张纸用完了吗?

  5、自主练*8

  独立完成,要求正确、迅速,书写工整

  6、聪明小屋:

  教师出示四个学生名字的卡片,小组合作,按照身高关系排排队。

  说说你的推理过程。

  7、你知道吗?

  出示小知识,自己读一读。

  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结

  教学反思:

  通过一些各种各样的练*,学生对分数部分知识的`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提高。

  第六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准备一些拼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导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图游戏。我们来看看他们拼的怎么样?

  出示图画

  二、我学会了吗?

  1、小奇和小玲各摆了这个拼图的几分之几?

  2、他们共摆了拼图的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谁摆的多些?多几分之几?

  指名列算式,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丰收园

  1、谈谈你学*这一单元的收获

  2、评价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综合的小练*,学生们进一步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增加一些练*,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2~133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

  2、会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难点】

  读、写分数,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这节课复*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复*要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会比较两个简单分数的大小,能熟练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二、复*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1、(1)做期末复*第4题。

  (2)说一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3)以为例,说一说分数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

  (4)用分数表示图中的空白部分。

  2、做期末复*第5题。

  (1)学生做在书上,米、米表示什么?

  (2)补充练*:

  7分米是()米;56分米是()米。

  6厘米是()米;28厘米是()米。

  3、做期末复*第6题。

  (1)学生练*指名板演。

  (2)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4、在()里填上合适的分数,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三、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1)做期末复*第7题。

  (2)补充练*

  2、(1)甲乙两个工程队修一条铁路。甲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乙队修了这条公路的。两队共修了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程是千米,他已走了千米,还剩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了什么内容?你认识了分数哪些知识?

  【作业设计】

  填空:

  (1)是()个。

  (2)是()个。

  (3)米是()个米。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理解并掌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规律。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结果可能性的大小。

  3、获得一些初步为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教案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并能指出和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一节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的一节课,这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认识*面图形是学*的*面图形周长的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

  难点: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尝试探究,认识周长

  1、创设情景,感知周长。

  师: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好吗?

  (演示动画:两只小蚂蚁比赛谁爬得快,找了两片相同的树叶,要求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红蚂蚁爬到一半的时候,就没有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而是从树叶的中间先爬到终点;而黑蚂蚁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的,比红蚂蚁后到终点。)

  师: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说说你的理由。

  (落实到规则上来。强调是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一周。)

  师:你们真是公正的小裁判,黑蚂蚁才是真正的冠军。

  师:(出现表示树叶周长的边框。)我们的冠军黑蚂蚁沿着树叶的边缘爬了一周,那黑蚂蚁究竟爬了多长呢?同学们想想,这实际上是在求什么?

  生:求这片树叶一周的长度。

  师:树叶一周的长度就叫做这片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学王国里的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周长)(齐读课题两遍)以前听说过周长,从字面上理解,周长是什么意思?

  生: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教师引导)

  2、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摸一摸

  师:(拿一个三角板)孩子们,你能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周吗?(学生边指边说)

  师:(走到学生中间,任意拿起一本数学书)问:你会指出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吗?学生回答。

  师: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面图形,放在课桌里的,请孩子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摸一摸它的一周。

  (生自由的摸。师巡视。)

  师:你是怎么摸的?(请两个孩子来描述一下自己摸的情况,主要是引导孩子说出“刚好摸了的一周。)

  (注意观察学生有没有摸完,或是摸过了的情况,如果没有,教师可以故意摸错给学生看,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周是由起点出发,最后回到起点。)

  (2)描一描

  师:你能在这张纸上描出这个图形的一周吗?来,试一试。

  (生开始描,师巡视)

  师:谁上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

  (找两生上来展示。师引导:你描的是什么?引导孩子说出“我描的是的一周”。再得出“那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并鼓励孩子,你能把这句话连着说吗?)

  师:孩子们,刚才你们都描出了图形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课件展示刚才两个孩子所画的图形的一周。)

  (3)想一想

  师:下面我们来想象一下,另外这几个图形的一周如果描下来是什么样子呢?请闭上眼睛,你也可以用手比画比画。

  师:好了,请看屏幕。(课件里展示相应的图形及其周长。)你想象的是这样吗?

  (4)找一找。

  师:那你还能不能在我们的周围找一个物体,说说它某一个面的周长!

  (学生边摸边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参与到其中,引导孩子说,这一周的长度是的周长。)

  师:你还能看得更远,更宽一些吗?(用手势表示出来。)

  (5)说一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师:周长,就是指的围*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面图形的周长。

  (板书: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6)指一指:你能指出下面哪些图形的周长?哪些不能?为什么?

  (强调能指出的图形是围了图形一周,,而有些图形不是围一周。)

  师:孩子们真是很有智慧,所以一个*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指围*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强调“围”字)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

  (过渡):咱们已经认识了周长,其实周长的知识还有很多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周长的世界,共同去探索周长的秘密。

  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究竟是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陈老师这里有一个三角板,如果要你来测量它的周长,你会怎么做?

  (一生叙述。师点评。)

  师:请孩子们合作,测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把结果写在图形的下面。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长方形:为什么可以只量两次?)

  (三角形:测出三条边的长度,然后加起来。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厘米。)

  (正方形:只量一条边,然后乘4就得到正方形的周长。师引导:你量了几次?为什么只需要量一次?)

  (五角星:只量一条边,乘10就可以了。)

  师:在求图形的周长的时候,都是把这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度合起来,就得到了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还敢挑战难度更大的图形吗?

  师:如果要你来量这个圆的周长,你想怎么量?

  (生思考5秒钟。陆续有人举手了。)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看看你们需要什么工具,老师可以提供一部分,如果没有,你也可以说出你的思路,我们一起来讨论。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如果你的方法能够与别人不一样,那就最好了。

  (生操作。师巡视,引导出多种方法。测量圆的办法有:1是用毛线绕,然后量毛线的长度;2是用圆在直尺上滚;3是把圆折起来,如果对折一次,就用量的结果乘2,如果对折两次,就用量的结果乘4;4是用直尺在圆上一厘米一厘米地量;5是用软尺量;6是先把这个圆画出来,再用线绕。)

  师:你通过测量和探索这么多图形的周长,又获得了哪些好的方法?和大家交流交流。

  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带上你所使用的工具!(孩子上来。)

  师总结:孩子们刚才想出了很多的方法,都测出了这些*面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它们的周长。

  孩子们回家后还可以找一些不规则的图形,量一量它们的周长。

  三、联系生活、应用周长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什么?(周长)周长很高兴认识了我们这些聪明可爱的小朋友,他很乐意和你们一起学*。如果你是“周长”你怎么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师:那孩子们再想想,我们认识了周长,掌握了测量周长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没有用呢?

  (几生举例。)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孩子们请看……(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

  师:你知道自己的腰围吗?想不想马上来量一下?

  生:想。

  师:好,请孩子们先起立。先摸一摸腰在哪里?大概就是肚脐这个位置的一圈。腰围就是我们腰的一周的长度。

  我们由两个孩子合作,互相量一下对方的腰围,再比一比。

  四、课堂总结

  师小结:希望孩子们能把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教学目标:

  1,理解周长的含义,能正确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面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使学生经理周长高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在学*活动中,学会余人合作,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客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的自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你看到了什么 用一句话说一说。

  ①小朋友围着操场跑了一圈

  ②彩灯沿着心形牌匾走了一圈

  ③老爷爷在白菜地一圈周围上栏杆

  ④在照片四周边上镶了一个相框

  2,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小结:像这样一圈一周的长度就是他们的周长

  二、感悟生活中事物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范文5份

  第六单元做鸟巢--图形与拼组

  教学内容:图形与拼组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变形和六边形。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拼组图形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课时分配:观察鸟巢2课时;欣赏壁画2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3页。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准备: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小树都发芽了,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出示课件:春天的美丽景色:各种树木、花草,一些小鸟…)

  观察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有三个小朋友出来踏青,看到了树上的小鸟飞来飞去,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二、出示信息:

  这三个小朋友和同学们一样,都是爱护小鸟的好孩子,可是有的小鸟有家,有的小鸟没有家,怎么办呢?让我们一起帮小鸟做鸟窝吧?

  (一)出示长方体实物

  1、怎样来做这个长方体的鸟窝呢?

  2、集体交流:先要知道每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都是长方形的。

  3、什么是长方形呢?我们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4、小组活动:利用你手中的学具量一量、折一折。

  1)用三角板量一量四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四条边

  5、把长方形折一折小结:长方形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是*面图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二)出示正方形实物

  1、这是一个正方体的鸟窝,怎么做呢?

  2、正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每个面都是一样的正方形)

  3、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1)用三角板量角,发现…

  2)用直尺量四条边,发现…

  4、小结:正方形是正方体的一个面,它是*面图形。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就给每条边起了共同的名字"边长"。

  三、巩固练*

  a)请你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b)在方格纸上设计一扇长方形的门和两扇正方形的窗

  1)先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合理设计

  对各种设计进行合理评价。

  作业设计:在白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他们的特点。

  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

  课后反思:课时2信息窗2--鸟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6页。

  教学目标: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的美。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重难点:认识五边形和六方形的特点,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经历探索五边形和六边形特征的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五边形和六边形。

  教学准备:电脑、学具盒

  学生学*过程:

  一、复*

  1、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2、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行四边形)

  3、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揭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两个*面图形

  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1、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2、小结:我们通常以"边"的数量给它命名,所以叫它"五边形"。

  3、出示:是什么图形?

  根据五边形的经验,学生都能说出这是"六边形"。

  4、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了两种*面图形,有五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五边形";有六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六边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教材分析

  长方形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对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能很直观和形象地描述出一个*面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教材在编排上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的思路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多角度的数学活动(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分析、观察和交流,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对后面学*正方形的周长做了重要铺垫。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掌握长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其周长的。估计学生对四条边相加的方法求周长和长乘2加宽乘2的方法求周长易于探究和掌握,而对(长+宽)×2的方法求周长不一定能探究出来,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生探究时,师应注重引导和指导,注重学生对其方法的理解,这样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才会灵活运用。

  2.作业和练*时,学生在运用公式时易犯的错误就是忘乘2,因此,教学时注重指导,加强学生理解,引起学生注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1、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张扬学生的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1、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2、通过抽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的能力。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抽象。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