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03 00:00:00 教案,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认识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

  2、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子和分母。

  3、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

  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均分。板书:*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均分,“2”表示*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分数,大家还想再认识其他的分数吗?揭示课题板书:几分之几。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认识了几分之几这样的分数。

  2、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分数线、分子和分母。

  3、会比较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教具、学具准备:

  正方形纸,彩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学生小组合作。

  每个学生将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出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2份是它的2/4,3份是它的3/4,4份是它的4/4。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理解。

  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二)教学例5。

  1、让学生把1分米长的彩纸*均分成10份。

  2、把1条彩纸*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1/10

  把1条彩纸*均分成10分,2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板书:2/10

  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类推出十份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

  3、小结:

  像2/4、3/4、2/10、7/10这样的数,也是分数。

  4、让学生再说出一些其他分数。

  5、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6、完成教科书第94页的做一做第1题。

  (三)教学例6。

  1、出示例6第一组图2/5和3/5。

  1)猜想:哪个分数大一些?

  2)让学生同桌一级,分别在长方形纸上涂色表示出2/5和3/5,再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3)演示2/5和3/5比较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2、出示例6第二组图。

  让学生独立探究、完成6/6和5/5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两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组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4、完成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第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97页第4、5、6题。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认识到探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其学*动机。

  2、让学生通过参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1*方厘米正方形纸片15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大家认识他们吗?想对他说什么?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照片?

  生: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

  师:马老师很喜欢这张照片,想把它保存的久一点,老板向我建议:可以

  去塑封,就是在表面贴上一层薄膜。要知道这张薄膜有多大?

  2、我们要求它的什么?

  生:求面积。

  3、师:对,我们必须知道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长方形的面积(板书:长方形的面积)。现在请你估计一下这张长方形照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呢?

  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

  1、验证长方形的面积。

  要求:

  (1)用15个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选几个拼成长方形,看哪小组的摆法最多。

  (2)请把结果填入表格。

  (3)聪明的你会发现什么?

  (4)(小组操作、交流并汇报)整理如下

  长所含的厘米数宽所含的厘米数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

  6 1 6

  5 3 15

  5 2 10

  3 3 9

  师:请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所含的*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的厘米数乘以宽的厘米数。

  师:还有谁发现了?你来说说看!

  生2: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通过实验大家证实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2、用字母表示公式

  师:刚才我们得到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如果用字母来怎样表示呢?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a表示长,b表示宽,那长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生:s=a×b(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刚才那个表格上的第四个摆的不是长方形,是正方形。

  师:是吗?同学们发现了吗?刚才那个同学摆的好象有点特殊。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可是长方形啊,怎么会出现正方形呢?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正方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算吗?

  师:你来说说看。同学们,你们对正方形的面积是怎么想的?正方形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我们应该怎样证明它呢?

  生2:我是这样想的:刚才我在排的时候横过来排3个,竖下来也排3个,这样就成为一个边长3厘米的正方形了。(教师指着原来的表格)它的面积有9个小正方形的面积,3×3就是9*方厘米,也就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边长。

  生3:老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等于边长×边长。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说法吗?那正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3、小结

  师: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而且还有意外的收获,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那么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几个条件?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三)运用与扩展

  1、练*

  师:你能运用这个面积公式求下面几个图形的面积吗?

  师:在算这个照片的面积时,我们要先做什么?

  生:测量。有两个小朋友帮测量,一个测的结果是长15厘米,宽10厘米;

  生:15×10=150*方厘米

  师:可是老板为什么给我180*方厘米的透明薄膜呢?他是不是想多要我的钱呢?

  师:既然大家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应用。

  (1)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商业步行街长300米,宽36米。它的面积有多少*方米?

  解:s=ab

  =300×36

  =10800(*方米)

  答:它的面积有10800*方米。

  (2)计算出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动手试一试。

  (3)填表: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

  A、12厘米 B、12*方厘米 C、16厘米

  3、有一张方桌,桌面的边长是8分米,要配上一块与桌面同样大的玻璃,求这块玻璃面积的算式是()

  A、8×4 B、8×8 C、8+8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够正确读、写。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具准备:三张圆形纸片 两张长方形纸 彩笔 胶带

  教学过程:

  一、产生分数

  “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准备一次郊外野餐活动,你们想参加吗?

  (出示主题图)小军和小云也参加了野餐活动。你们看,他俩准备了哪些食品?

  (生答:苹果、矿泉水、蛋糕。)

  这么多好吃的食品怎样分才会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回答:苹果每人两个,矿泉水每人一瓶,蛋糕每人半块。)

  每人分得一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均分。板书:*均分。

  两个苹果、一瓶水都可以用学过的数表示出来,板书:2、 1。半块蛋糕怎样用数来表示呢?有谁知道?

  (如果知道,问:1/2是什么数?如果不知道,问:想知道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数学王国的一位新的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评: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来表示“一半”。孕伏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

  二、认识分数

  1.请打开课本98页,自学这部分内容。

  评:学生有了认知冲突,会自主寻求答案。教者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简单的读书自学能力。

  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教学“1/2”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名称。

  还有什么疑问吗?考考大家。

  ①像“1/2”这样的数,为什么叫分数?

  ②半块蛋糕为什么会用“1/2”这个符号来表示?

  (学生感到困难,播放分蛋糕的课件,指出:“—”表示*均分,“2”表示*均分成2份,“1”表示这样的1份。)

  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符号感。

  结合分蛋糕,指名说“1/2”的含义,同位互说。

  2.这是蛋糕的“1/2”,你能表示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吗?学生操作。

  张贴不同折法的作品,让其分别说出“1/2”的含义。

  3.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遇到过“1/2”?

  评:把视角引向生活,结合生活经验进一步理解“1/2”。

  4.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他分数吧?请打开课本99页,做“想想做做”第1题。

  电脑对答案,的两题指名说思考过程,后两题同桌互说。

  5.做“想想做做”第2题。

  伸出手指悄悄地告诉老师,你选第几幅图。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吗?

  评:增加情趣,显现教法灵活。

  三、比较大小

  分数是不是和整数一样,也存在大小呢?

  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拿出三张圆形纸片,比较一下这三张圆形纸片的大小怎样?

  ①学生折“1/2”,涂色。

  ②学生折“1/4”,涂色。

  ③比较涂色部分大小。

  张贴一个学生的涂色纸片。问:这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各用什么分数表示?你能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

  板书:1/2>1/4。还可以怎样说?(1/4<1/2)

  ④学生用第三张圆纸片折出它的1/8,涂色。张贴一生的涂色纸片。

  ⑤用“1/8”与前面两个分数分别比较。板书:1/2>1/8,1/4>1/8。

  ⑥通过这三个分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联系生活经验理解:可以把圆纸片看作大西瓜,*均分给的人越多,每人吃到的就越少。)

  评:在操作中体会,在做中比较大小。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容易发现规律。适时拓展,发展学生思维。

  ①做99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第2、3张纸条呢?

  你是怎么知道第3张纸条涂色部分占整体的1/6?

  (有的静止地看第3张纸条数出1/6,有的联系第2张纸条推出:1/6。)

  今天所学的分数和以前学过的“1”有什么联系?

  评:结合纸条图,把新学的分数纳入已有的数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数感。

  四、巩固深化

  我们做一个游戏:拿出第二张长方形纸,与同组的小伙伴比较一下它的大小。

  折出你最喜欢的几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在小组长带领下,比较它们的大小。

  每组选出最优秀的一幅作品用胶带贴在黑板上,并在旁边写出你要表示的分数。

  集体评价。指名说出其中分数的含义。

  评:折何分数,学生自主;比较大小,学生自主;评价作品,学生自主。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积极踊跃,容易有所创造。

  五、总结、延伸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需要学*什么样的分数?

  评: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开启下节课的所学,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总评:本节课,学生始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分数,让新知的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这样联结的知识才牢固,才是“有意义的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主动操作,自主评价,学生积极的学*情感被调动并得以释放,学生学得轻松。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5

  一、 创景、激趣、引疑。

  1、创景:出示动画请学生观看孙悟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2、激趣:出示游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各种问题。请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期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3、引疑:解决提出的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计算出小路的周长。鼓励学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先独立计算。

  A、可以与同学互相交流计算方法。

  B、全班交流,采用两种方法: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190+410=600

  (米) 560+240=800(米) 200+200=400(米)

  600+800+400=1800(米)(展示时用红色的及用下划线)

  告诉学生可以根据数据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若有学生能够用不同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要大张旗鼓的表扬他们。

  二、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1、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图片请全班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并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2、学生小组交流(可以查阅他人的计算方法)、汇报计算方法。

  3、总结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的方法,重点引导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根据数字特点,有些图形只有一种解法(如三角形、四边形),有些图形不止一种解法(如正方形、长方形))表扬那些能够根据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肯动脑筋的学生

  三、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

  任务:两人合作估计并计算教室里有关物体的面的周长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篇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教学思路: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目标或者自定的目标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厚薄等。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经历分类和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惯。但是专门让孩子被动的认知让整个课堂很枯燥,孩子也没有兴趣。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采用一系列游戏的方式和方法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如《小组找家》《男女小朋友找家》《小小花果山》《美丽的大海边》,一环接一环,让孩子在新奇的时候就结束,意犹为尽,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孩子在玩中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照指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宽窄粗细后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选取学生*惯的生活环境场景为基本素材。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分类和比较,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信息窗是帮妈妈分类放衣服,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比较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么栏目中比较远*宽窄,达到宽展巩固的目的。

  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校处于城市,教室里设有多媒体,利用课件让学生投入这个学*活动中。学生在家也有一些生活经验,和教材的生活场景基本差不多,所以对于孩子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的分类不是太难。

  教学过程:

  一、动手游戏导入课题《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玩一个《老师说你们做》的游戏。老师说学生边说边做

  (大小,高矮,长短,胖瘦,粗细。)

  二、新授

  1、小朋友,你们在家愿不愿意帮助妈妈收拾家务?我们的好朋友小明他帮助妈妈把家务收拾好后,把妈妈、爸爸、自己的衣服分类放好,说“妈妈的衣服真多啊”,你能告诉老师,小明是怎么知道妈妈的衣服多?(出示课件图片)

  2、学生自由发言(因为我看到妈妈的衣服叠的最厚了。)

  3、看到老师的图片,你还能比较什么?(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比小明的衣服长,所以小明的衣服最短;还能比较花瓶,观赏的装饰品,古董马,妈妈小明的身高。)

  4、同学们观察的真细致。闭上眼睛,跟老师旅游轻松一下!看!出示课件,我们到哪儿了啊?(花果山)你能在这儿比较什么?(学生尽情发挥,数,猴子,比较多少)接着去旅游出示课件我们又来到哪儿了啊?(海边)我们能比较什么啊?(学生自由说)

  5、我们旅游到了这么多的地方,能不能从我们生活中进行比较呢?把你们课前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告诉大家你比较的是什么。(矿泉水瓶,汽车,球,铅笔,纸。)看看我们教室里能比较什么?生活中我们还能比较什么?(学生自由回答,老师随机鼓励肯定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6、游戏《小组找家》出示课件让学生比较完书的厚和书的'多少之后,分组,听老师口令找家。

  7、游戏〈男女找家〉出示课件,轻重的比较,然后男生女生分组找家。

  8、小猫看到我们玩的这么开心,也来参加我们的游戏,但是它带来一只小猫和两团线球,它要问问我们小朋友哪团线球长?学生自由发挥,肯定起想象的答案。你还能比较什么?

  9、动手涂一涂。出示课件,看到大数受不了了,为什么?(我们小朋友可不要象他这样,要爱护树木)下面把你认为是大树的涂上深绿色,小树涂上浅绿色,动手涂一涂,比一比谁涂的又快又好,老师就奖励他一个大拇哥。学生动手老师巡视。

  二、 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会了比较,以后在生活中就可以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下面我们就到大自然中看一看还能比较什么?男女排队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比较》是上一节课《分类》的延续,是小朋友在帮妈妈整理完衣服后,与妈妈一起放衣服的情景,通过妈妈和小朋友的谈话提出比较厚薄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研究问题比较事物的方法。这节课在设计上能吸引学生,上课实际效果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学*当中,但游戏的运用还可以设计的更吸引孩子又能把本节课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掌握。环节的设计也注意了对教材的知识的比较和补充,还渗透了保护环境的教育。但是环节的巧妙并不能代表课堂的成功。在真正上课时,没有想象中的预期效果。首先在备学生中准备的不充分,对学生的回答老师没有很巧妙的回答,需要进一步提高调空能力和语言艺术。其次在出现知识性的问题应该充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急噪和不允许学生发言的现象。教具和课件应该做的更加精美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情景教学,使数学更加生活化情景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教案 (菁华5篇)

  一、学情分析

  我们三年级(1)班学生一共有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通过两年的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部分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部分学生懒散,基础差,上课又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太理想,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辅导,针对性为他们设计一些练*,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如闻有城、陈波涛等同学,除了老师辅导外,还要经常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采用“结对子”等方式。

  二、教材分析

  苏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与原来相比有大的变动,现在本册教材安排了八个单元的内容: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长方形和正方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移、旋转和轴对称,分数的初步认识(一),期末复*。一个“探索规律”的活动“间隔排列”,两个实践活动“周长是多少”和“多彩的分数条”。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综合与实践”三个部分。

  1、数与代数领域:

  一共安排了5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千克和克,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解决问题的策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

  数的认识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教学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认识几分之一,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分之几。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通过练*,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数的运算安排了两个单元,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二年级学生已完成表内乘除法的学*,掌握了简单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首先安排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本单元涉及乘法的口算、估算、笔算等不同计算方式,在例题编排上是先口算与估算,笔算稍后一些。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有0和末尾有0乘法,并掌握相应的乘法笔算法则,教学有关倍数问题,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结合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单元是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主要教学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本单元首次安排了除法的验算,这就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关系,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机会。此外,“千克和克”属于常见的量的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图形与几何”领域: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单元,其中第三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一些简单*面图形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其周长计算方法。第六单元编写时注意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3、“综合与实践”:

  主要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安排了3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拓展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如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安排的“周长是多少”。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结合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间隔排列”。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锻炼时间能力,如结合分数的初步认识安排的“多彩的分数条”。

  三、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掌握笔算乘法法则;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会验算除法。

  2、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4、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会进行一些有关质量的简单计算。

  5、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和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并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6、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移。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抽对称图形。

  (二)数学思考方面

  1、经历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2、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3、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2、通过多种学*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理解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笔算

  2、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并掌握除法验算。

  3、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4、初步体会分数的含义。

  (二)难点

  1、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

  2、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4、能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5、能在方格图中进行图形的*移,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五、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新教材,精心备课,能更好完成教案中个性化补充,及时细致地批改作业,对学困生实行面批面改。

  2、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估算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能力。

  4、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5、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能力。

  (1)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6、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7、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

  8、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演示教具各种秤尺子方格纸教学挂图彩笔等

  七、教时安排

  本学期实际教学时间17周,三年级数学每周5教时,计85教时。本册教材共安排81课时的教学内容,结余4教时作为机动时间,详细安排见进度表。

  一、两、三位数乘一位数21课时

  二、千克和克6课时

  三、长方形和正方形8课时

  四、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18课时

  五、解决问题的策略8课时

  六、*移、旋转和轴对称5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

  八、期末复*4课时期中测评3课时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知道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

  感知四边形的特征,能判别四边形。

  教具、学具:

  课件一套、三角尺、四边形、格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四边形的特征

  1.认识四边形。

  (1)师:(板书课题)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什么?你见过四边形吗?你认为它是什么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等四边形的图片。

  (2)出示下列学生没有说到的图形。

  师:那这个是四边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判断四边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图形,请你判断一下它们是四边形吗?(书第35页中的图形补充4个图形,用课件展示。)

  说说为什么不是。那你觉得四边形光有四条边行吗?是怎样的四条边?(补充板书:直的。)

  (2)你有没有办法把这些不是四边形的图形改成四边形?(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中操作。)

  (二)寻找四边形

  1.找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同学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修改,这些图形都成了四边形,那请你们找一找在你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也是四边形的。请你摸给大家看。

  2.找主题图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看这是一幅校园图,你能从中找到四边形吗?(课件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的四边形用红色闪一闪,提取出来放在屏幕的右边。)

  (三)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四边形,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呢?(多指名学生说)

  (四)四边形分类

  1.指导分法。

  师:虽然这些都是四边形,可它们的样子还是有些不同的,你们看,这是长方形、正方形、梯形、*行四边形、菱形,这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个是任意四边形(在黑板上边指边说)。接下来请你们拿出练*纸,你能按一定的标准给这些特殊的四边形分分类吗?先想一想你打算怎么分?需要什么工具吗?

  练*纸:

  根据学生回答师:你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这些角的大小(板书:比),你还可以用尺量一量它们的边长(板书:量)。

  2.小组合作进行分类。

  师:下面就请你们分类,老师先给你们一些建议。(课件出示)

  友情提示:

  1.请你选择好工具,定好分类的标准。

  2.分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3.四人小组交流,说说你分类的理由。

  4.推荐一名同学发言。

  3.反馈、交流。

  各组派代表发言,(实物在黑板上移动展示)说说分法,并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1)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一类(四个角都是直角);

  菱形、*行四边形、梯形一类(没有直角)。

  (2)按边分:长方形、正方形、菱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梯形一类(对边不相等)。

  (3)长方形、*行四边形一类(对边相等);

  正方形、菱形一类(四条边相等);

  梯形一类(四条边都不相等)。

  4.小结:师:你们分的好极了,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再来确认一下,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五)画四边形(书第36页做一做2)

  师:我们已经会认四边形,还会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分类,接下来我们来画一画四边形,你觉得怎样才能又标准又快的画出这些四边形呢?需要老师给你们提供什么工具吗?(尺、格子图)请你们把这6个四边形都画一画,一边画一边想一想,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

  实物投影展示,讲评。

  你觉得这些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正方形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梯形有两个角是直角,但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菱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但它的角不是直角;*行四边形的对边一样长,但它的角也不是直角;还有一个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不一样长,四个角也都不是直角。)

  (六)拼四边形

  师:太棒了,你们把这些四边形看的非常透彻了。信封里有一些四边形,我们来看看有些什么,请你们四人合作,选几个拼成一个四边形(信封材料准备)。

  信封里的四边形:

  交流、展示。

  还有不同拼法吗?

  (七)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太强了,老师佩服你们,在这节课里,你们认识了什么?它是什么样的?还知道了它的哪些知识?四边形还有很多知识,我们以后再学。

  【教学内容】

  第75页上的例1例5,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二十一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使学生知道分数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的简单的含义。

  2.难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准备】

  多媒体,长方形纸条、圆形纸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老师这里有6个饼,要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

  (学生说出想法后,板书3 3)

  有4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想怎样分?(板书:2 2)

  有2个饼,分给2位同学,你又想怎样分?(板书:1 1)

  同学们在分得时候,注意到了要公*,这种分东西的方法,我们就叫做怎样分?(板书:*均分)

  谁愿来说说,你怎样理解*均分?

  现在只有一个饼,*均分给两位同学,你们会分呢?

  假设这个圆形纸片就是一个饼,同位合作试一试?(学生操作)

  举起来,互相看看是怎样分的?

  同学们,我们怎样证明这样分就是*均分?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引入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这样的一份,能不能想个办法来表示一下?

  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

  二分之一,在数学上叫分数。

  2、指导读、写二分之一

  二分之一,怎么写呢?

  (老师板书)看黑板,一起拿出手写一写。

  3、认识二分之一

  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另一份呢?

  师: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二分之一。

  谁愿来说说,什么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下面,同学们指着刚才分的圆形纸片说说,什么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同位互说)

  谁想再来说说,什么是这张圆形纸的二分之一?

  4、涂一涂

  同学们,给你一张纸片,你能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拿出你的纸片,先折一折,再涂上颜色。(学生操作)

  谁愿把你涂的展示给大家?

  正方形还有不同涂法吗?

  观察,这几张正方形纸,涂色部分都能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师:对,虽然涂法不同,但都是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2份,每份就表示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还有涂其它图形的吗?

  5、小练*

  老师也表示了几个图形的二分之一,同学们当小老师判断一下,涂色部分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吗?为什么?

  师:看来,*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均分,分得结果就不能用分数来表示?(二)认识四分之一

  同学们,把刚才分圆形纸片,再对折一次,你发现了什么?谁是谁的四分之一?

  这一份呢?

  每份都是这张圆形纸的四分之一。

  谁来说说,四分之一表示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法教案(十)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地运用口算、笔算和估算,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培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惯,树立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笔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乘法这一单元里,我们已经学*了

  (1)口算。哪类题目可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哪类题目要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这里的两位数我们指的是一般的情况,不包括整十数

  (3)估算。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把两位数看成是很接*它的整十数来估算的。估算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2、关于乘法,我们这一课要学什么,有谁知道吗?

  板书课题: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探究:

  1、其实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们前面口算中出现的那类题,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笔算。

  (1)、谈话:今天我们仍然到奶牛场去参观,看看奶牛场一天能生产多少牛奶。(出示主题图)

  (2)、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问题:今天挤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让学生说出算式后板书:2530=

  2、学生用已有的笔算知识列出竖式计算

  交流:板书: 3 0 或 2 5

  观察两个竖式,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师的竖式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板书:

  问: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没有和什么数位对齐)

  猜: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在算的时候先不要考虑它)

  遮去0,现在的竖式变成几乘几?(25乘3)

  一起来算一算:75。

  好了吗?(没有,还要添上0,得数是750)

  把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个竖式?为什么?

  说说这种简便竖式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实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时训练。

  想想做做1。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学生计算时,注意提醒学生积的末尾0的处理。

  说说做这样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算简便?

  5、学这个简便写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来看这道题:3804500

  这是一道三位数乘四位数,你能不能用新学的'办法来计算?

  随学生回答并板书,结合板书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们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这样就会了,不过最后还要加上3个0。

  看来学了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一些更难的计算。

  三、巩固练*:

  1、想想做做3

  问:题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样比较第一组中的两道题?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组里说说怎样比较第二组、第三组的两道题。

  2、想想做做4

  看图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说说是怎样列式的,又该怎样进行估算。提

  醒学生用约等号连接估算结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说收集到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后,再指名说说算

  式,如果学生独立计算有困难,教师重点提问:20人正好租4条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学生独立阅读题目后,先观察*面图,找到方向标,确定图中的方向,再

  明确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五、作业: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笔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估算以及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例题先让学生按照竖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结果,然后介绍简便的笔算方法,这样安排可以减少计算的错误,并使学生产生学*笔算简便方法的需求.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乘法估算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因而在学生有一定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教学,在教学本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学生将首次在竖式计算时遇到进位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正确的书写格式是本节课应重视的问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做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多元表征间的转换,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通过操作,将动作表征(操作)与符号表征(竖式)紧密结合起来,突破“满几十进几”的教学难点。

  2、让学生自主探索,迁移类推新知。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仿照例1写出完整的分步演算过程,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位上数的含义,最后简化中间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迁移类推所学新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旧知

  1、引导学生笔算完成下面各题。

  33×3  432×2

  2、复*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

  设计意图:复*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为进位乘法的.学*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61页例2情境图,学生仔细看图,思考: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图,口头表述从图中了解到的数学信息)

  (2)板书:王老师买了3套连环画,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2、探究算法。

  (1)可以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操作小棒,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同时用竖式记录操作过程。

  ②集体交流。

  a、操作过程:

  先算6根小棒乘3是18根小棒,也就是1捆零8根小棒,再算1捆小棒是10根,3捆小棒是30根,最后算18根小棒加上30根小棒,等于48根小棒。

  b、展示竖式:

  (3)简化竖式,指导写法。(课件演示简化竖式的写法)

  ①计算16×3,先乘哪一位?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

  ②个位上相乘的积满十怎么办?

  (个位上相乘的积是18,满十应向十位进1,8写在积的个位上,1写在十位和个位中间的横线上,写小一点)

  ③再乘哪一位?(十位)

  ④在竖式计算中,对于进到十位上的数该怎么处理?(在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应该把进到十位上的数加上)

  乘法竖式:

  小学数学

  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的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尽管算理和算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相同,但相对比较复杂,学生计算时也更容易出错,因此,在教学本节课时,不仅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给予适当引导,还要通过对比教学,突破连续进位的难点。

  1.自主探究,适时指导。

  由于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相同,因此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再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给予适时指导,并帮助分析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对算法的掌握。同时,在精确计算前,让学生估一估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惯。

  2.加强对比,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中,通过两个对比来突破难点。一是把连续进位与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过程加以对比;二是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叠加进行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再次体会“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牢记两点:一是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二是算前一位的积时不要漏加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通过对比和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并培养学生检验的*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旧知

  1.计算下列各题。(课件出示)

  2.说一说上面两道题的笔算方法。

  (从个位乘起,乘到哪一位,积就写在哪一位的下面,哪一位相乘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课前进行乘加两步混合计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的训练,为学*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62页例3。

  (1)观察情境图,收集、整理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饮料每箱24瓶,共9箱;所求问题:9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

  2.学生独立列式。(24×9)

  (1)学生估算9箱大约有多少瓶饮料,然后汇报估算方法及结果。

  方法一 10箱是240瓶,9箱一定比240瓶少。

  方法二 因为24比20 大,比30小,20×9=180,30×9=270,所以24×9的得数在180和270之间。

  (2)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组内交流算法。

  3.课件出示24×9,24×4两个笔算竖式。

  (1)仔细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集体交流。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有进位。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个位向十位进位,十位也向百位进位;第二个算式只有个位向十位进位。

  (2)揭示课题:像第一个算式这样的乘法,叫做连续进位乘法,也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

  4.引导学生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

  (多位数乘一位数,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说明:在乘法里,乘数也叫做因数。

  5.学生尝试笔算137×6。

  (课件出示,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订正)

  (1)比较137×6和24×9两个竖式,找找异同点。

  (相同点:都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相同,都是连续进位乘法。不同点:第一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没有进位;第二个算式是两位数乘一位数,最高位有进位)

  (2)学生讨论:计算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

  (哪一位向前一位进位时,要把进位的数写在竖式相应位置的横线上;计算前一位的积时,要记着加上后面进位进上来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探究,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和抽象计算法则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两次进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突破难点。同时在精确计算前,用估算明确乘积的范围,培养学生用估算检验结果的意识和能力。

  ⊙巩固练*

  1.计算。

  69×8=   76×4=

  164×5=   245×3=

  2.完成课堂活动卡,集体交流订正。

  3.王力读一本书,每天读26页,9天读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4.学校想为三年级的6个班各配备一台录音机,每台录音机139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64页6、7、8题。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

  24×9=216(瓶)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哪一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页例1,练*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和积极的学*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具、学具准备:有关的多媒体课件,整捆和单根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境图。画外音: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

  (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汇总5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镜子的反射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能够根据镜子的反射画出对称图形。

  3、使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培养并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能力。

  4、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进而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惯。

  教具准备

  一面小镜子、美术字“王”、收集一些照片。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事先准备一个小镜子夹在一本书里,然后说:“老师的书里夹了几张伟人的照片,谁想来看一看?但是看完的同学不能够说出来。”

  问:你看到了什么?在镜子中看到的是谁?你想到什么?

  揭示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学*新课

  1、引导谈话:

  镜子能做什么?镜子里的图象和实际中的图象有什么关系?镜子中也有很多的数学知识等着我们去探索呢

  老师演示:把镜子放在“王”字的上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放在一半的蝴蝶图形上面,你又看到了什么?

  问:和原来的图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2、从镜子中看到的图象是一个什么图形?哪一条线是它的对称轴呢?

  3、是不是所有在镜子中形成的图象都是一个对称图形?观察图3,你发现了什么?

  在镜子中看到的数字和实际中的数字是相反的,但是形成的图形也是对称图形。

  4、运用这个原理,你能想到什么?用镜子观察物体时需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镜子有什么作用?它能帮我们做什么?你能用镜子做哪些事情?

  在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三、巩固练*

  (一)反馈练*:

  1、完成18页第1题:

  从镜子中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正确地进行判断:镜子中的图象和实际的图象是相反的,并是对称的。

  1、第2题:

  把镜子放在一个对称图形的适当的位置,使你仍然能看到图的全部。

  小组讨论,把镜子放在哪里合适?为什么?

  实际上镜子放在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就可以了,想一想这是什么道理?

  (二)拓展练*:

  从镜子里反射的时间有什么特点?

  实践操作:从镜子中观察一个钟表的时刻:5时整。镜子中的时刻是7时整。

  再让学生观察一些这样的时刻,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其中的奥秘。

  四、全课总结

  本课你学到了什么?小小的一面镜子中蕴藏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班里展览。

  教学目标

  1、借助“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进一步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态度和良好的学*品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为学生提供了综合应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宜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轻松自然的谈话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新课

  1、创设情境。

  师:我们的老朋友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还有机灵狗也趁休息的时间出去旅游了,想知道他们去哪里旅游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情境图)

  2、学生观察情境图,开展数学游戏。

  师:你们瞧,他们到了哪里?在干什么?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森林食品店里食品的名称及相应的价格,并说说笑笑、机灵狗想买什么。)

  师:哦,笑笑、淘气他们玩累了,也饿了,想买东西吃。哪位同学自愿来当这个森林食品店里的服务员,为他们来服务呢?请另一个同学来扮演顾客,买东西。

  (请两个同学上台表演。)

  师:下面,我要请我们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来参加这个游戏。同桌两个人,一人扮演顾客,另外一人扮演服务员。听清游戏规则:每人都有5分的基础分;“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一分;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自己失误的指控是错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加1分,“顾客”扣1分;在事先规定到第一家商店“森林食品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荣获“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在第二家商店“纪念品商店”里,同桌两人可交换角色,重新按游戏规则计分、评比。

  (课堂总结,评选“优秀服务员”或“精明顾客”,并让获奖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较为生硬的问题情境设计成学生之间互动的数学游戏,把课堂变成商店,把学生变成顾客或售货员,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在游戏中既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案例点评

  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重新组织数学活动,采取儿童喜欢的游戏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在熟悉的购物活动中复*小数的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不但达到了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但整节课仅有一个数学活动,略显单调和乏味,另外,活动的规则也过于繁琐。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会合作学*。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会合作学*。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二、探索新知

  1、读题,求“*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60÷2”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均每人……人数*均每人分到的块数2 4 8

  80÷2 =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均每天看多少页?

  四、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