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4-15 02:28:39 教学反思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2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篇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1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タ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2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篇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1

  我在教《爱莲说》这一课的时候分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我主要是疏通《爱莲说》的字词解释。我觉得这篇在早读课上已经读过了,所以就让学生站起来直接读,虽然学生已经读的很流畅,但是可惜的是他们的朗读没有丝毫的感情。我想只有教完这课之后才能有对文章的更深的理解。然后这篇文章其实在意思上不存在很大的问题,所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去结合课下注释的形式去理解。当然事先我预计了一些难解的句子。

  结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没有提出“香远益清”不懂,但是实际上他们对这句的确理解不透。我就接着引导他们“益”的意思,联系前面我们学*的《黔之驴》中的“益*其声”和“稍*益狎”中的“益”,将“渐渐”和“更加”两个义项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把旧知识和新知识相联系起来。第二的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对作者借物咏怀和衬托的教学,总的来说在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在教学中我引导的比较多,放手的时间比较少。“听来的永远不及学来的”,是该让他们自己去探索一下的,我觉得这是一个败笔,虽然目前的效果看上去不错,但是是不是他们的短时记忆呢?我不得而知。学生对“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和“宜乎众矣”的对比理解超出了我的预计。

  七班的杨文说:“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的如陶渊明般的隐士已不多了,像我一样的品德高洁之人也为数太少了,相反地人们都淹没在富贵梦中。作者发出了自己多社会的感叹。作者用“鲜有闻”,“同予者少”和“众”形成对比。”我为他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思想而惊喜。

  但是要说有什么觉得亏欠的,就是我觉得也许将内容的理解和古文的翻译联系起来去上会更好,课完了之后也缺少拓展的内容,是不是也能让学生去借物咏怀一下呢?我相信他们有这个能力。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2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学*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③学生自由朗读,相互提问,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④请一学生范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效果。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3

  1、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2、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3、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4、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4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八年级人教版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言文,内容短小内涵深刻。教学时启发学生从莲的特点联想到君子的品行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本文后,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前后过程,认识到以下三点:

  一、自我调控方面。

  时间紧,任务急,精力跟不上。提前一周知道比赛时间,夜间休息就有些失眠多梦,一直持续到抽课当天。抽课后独自一人准备所有工作,事无巨细独立完成,直到讲课结束,两天一夜睡眠不足四小时,长时间处于脑袋发胀状态,直到课讲完后一个多小时头脑才感觉清晰,憋闷感才消失。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自我调控能力差,抗压能力差;二是*时教学研讨精细度不够,对不同文体的缺少分析对比性研究,没能形成风格鲜明的自我教学特色。

  二、教学理念方面。

  上课时,这是一篇已学过的文言文。那考察什么呢?评课老师说:考察如何旧课新教。我追问了一句,评课老师回答,例如:字词处理上巧变为复*巩固、抢答形式等。我的理解:那就是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而我想的是,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从教学模式上变,如何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学会思考、学*表达。

  *时上课,很多学生不会记笔记、不会倾听、不会思考问题、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缺失,学*方法指导不到位造成的,而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就从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和渗透,让发言的同学尽力讲清是如何思考的,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去思考的,也就是怎样概括出这个答案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归纳总结;不会发言的同学努力倾听别人思考的方法和思路,即学*方法;然后学着去运用,逐渐学*着去思考、学*着去表达。在课堂中以教学的知识和内容为载体,对学*方法、思维方法进行指导、渗透,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训练,这也就无形中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我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和训练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能力,这才可能实现终身学*的教育愿景。

  三、创新意识方面。

  创新于科学教学理论的深厚积淀,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词标点,都应做到认识明确、见解精准。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这样的深度、广度的独立思考,才可能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有创新,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 5

  通过本课文言文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第一点是必须加强备课,文言文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有一定的距离。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更有甚者应备文史,名家名篇多了解有关文史资料、作者的为人品格,加大文章的学*深度和学*广度。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其次应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

  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本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时间的安排上有些不妥,致使在练*环节做的不够充分。在课堂上应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每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学生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耸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味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教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六、实践语言,*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教学目标

  1、口诵心惟,在吟哦(é)唱诵中领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莲之韵、君子之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咏莲之韵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参考注释,多读几遍。

  朗读要求:先自读;然后选取喜欢的句子,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或齐读;最后小组展示。

  朗读技巧:文言文,非慢读不能体会其意蕴。

  怎么才能放慢速度呢?

  一是适当重读:示例: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二是恰当停顿:

  1、主谓之间稍加停顿,示例: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

  2、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示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是适当延长字音:像感叹词、语气词示例:噫,同予人者何人;宜乎众矣。还有叠音词,本身就有回环往复的语音美感,我们更要读出意味。示例:亭亭净植。

  强调:句子的停顿是有要求的,声断气不断,唯有如此,才能读出文言美感。

  二、品莲之美

  (1)请划出描写莲的句子

  出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创意表达:借助语气词,以这样的句式写下对莲的喜爱之情;也可以发挥想象,画出你心目中莲美好的形象。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生长在污泥中,却如天使般圣洁。

  我唯独喜爱你啊,莲,你亭亭玉立,清新淡雅,洁净赤诚,你是夏日里的一抹清凉,是暗夜里的一缕芬芳,红尘中仅一眼,便再不能忘。

  ……

  (3)思考:结合注释,品读这七个短句,并说说从哪几个角度写莲的?

  三、悟莲之魂

  (1)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莲体现了君子的什么特点?

  讨论归纳:

  予之意不在莲,在乎君子者也,君子之美,得之心而寓之莲也。

  这种写法叫做:

  (2)本文既是爱莲说,为什么又写菊和牡丹呢?作者对菊和牡丹是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请阅读七下主题丛书(四)192页《病梅馆记》、课本《陋室铭》、两首诗歌《石灰吟》、每个小组任选一篇讨论交流: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想表达什么意思?

  《病梅馆记》写作背景:

  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病牛》李纲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六、感念人生

  我们也借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你喜欢哪一种花?说说理由。

  例如:我喜欢梅花,它凌寒而开。(坚贞高洁,傲骨迎风,挺霜而立)

  (岁寒三友松竹梅)

  我喜欢兰花,空谷幽兰。(吐气如兰,高洁典雅,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5)

——《白鹅》优秀教学反思3篇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全文读起来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

  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白鹅形象,了解白鹅特点。还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边读边表演,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细想某些环节处理得过于细致使后面时间不够;课堂气氛虽然较好,但有时目的性不强。

  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情的特色──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过细刻画了鹅“严肃慎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色。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格”的特色;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活泼,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如,用“我们的鹅老爷”“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似乎含有贬义的词语表现鹅的个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鹅的爱好之情。改变学*方式,变静止的学*为动态的表演,富有创意: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察看过细的态度和用词精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色的表达方法;三是在多种感官及师生合作参与的学*中获得愉悦的体验,提高效率。最后的拓展练*题很灵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既可以灵活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语言重组,又可以拓展思维,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经历“感受──理解──积聚──运用”的语言学*过程。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本课的教学用好了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转换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道路。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讲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的种种表现,反映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这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来理解声高傲时,通过读句子,想象写话,说后评议等方式体会“高傲”与“喜爱”,学生的想象写话很有想法,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理解步态高傲时,京剧《包公出场》来回只有十几移,很能帮助学生理解“净角出场”。只可惜,屏幕不甚清晰,使效果打了折扣,另外,与鸭的步态对比读时,指导仍有欠缺。教学鹅的吃饭这一环节时,内容较多,略显仓促。比较而言,第五自然段的处理较充分、恰当。

  这一课的好词佳句很多,在教学中难免有些顾此失彼,但经过同事们的提醒,尽可以不遗漏重要的,在复*导入环节分类复*,在学*课文中不断重现,但结课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再次回顾,也算一个小小的遗憾。

  都说“好是改出来的”,其实好的教学设计更是改出来的,窦桂梅老师执教《秋天的怀念》时仅导入环节就十易其稿。《白鹅》这堂课还有不少应该修改的地方,而我本人的教学更有很多需要不断修正的地方。就像杨澜所说:“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不断修正的过程就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也许伴随着痛,但别无选择!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反思3篇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礼中的学生,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家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

  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板书的设计,也正如张老师说说过于凌乱,学生在你书写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的目的,虽然最后能明白你的意图,但是之前的板书指向性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科学、美观的体现。按照张老师的提示,现将板书重新用表格表示:

  努力在尝试和挑战中逐步提高!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7)

——爱莲说教学反思9篇

  这节课容量较大,课前学生必须很好地预*,否则就很难完成本节课目标。我上课之前布置过,所以学生接触过这篇文章。整个课堂按照文言文的五个环节进行,虽然目标没有完成,但是我感觉收效比较实在。没有出现教学脱节现象。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对初中的学生来说,疏通课文的字词句应是其学*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在疏通课文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提问答疑法”,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质疑,疏通课文的字词句,以此来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并获得相应的自学文言文的技巧和能力。

  本课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通过问题设计,辅以相关的资料,运用“讨论法”、“迁移法”,来实现这一教学目地。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通过插图欣赏莲的.形象,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让学生感受莲花的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从感官上吸引学生,为本堂课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我设计这一环节是这么考虑的:首先,通过提问,一方面复*旧的知识,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其次,为本堂课的内容服务。

  学*文言文,朗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行的是朗读训练。

  3、朗读训练 完成教学目标“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及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朗读训练通过以下步骤来完成:

  ①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读时请学生注意字词读音,注意读课文的语气,语调。小黑板展示重要字词读音。

  ②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③学生自由朗读,相互提问,借助注释,疏通课文的字词句提出质疑。 ④请一学生范读课文,然后再齐读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这个训练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准确地把握志与物之间的联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暗示性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探究、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达到学*效果。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

  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散文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这节课,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开始,我放了《荷花颂》的歌曲将学生带入情景。接着,学*课文。先听录音,再听录音跟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三个字音读不准:“涤”“蔓”“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音。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我点拨一下即可。

  从莲花的形象分析君子的品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基本能概括出来。对于菊和牡丹的衬托作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先说出运用的是衬托手法,然后适时作了比较,这种手法的运用是为了突出了莲的高贵品质。

  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我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来实现的,很多同学都能够说出自己所喜爱的事物。

  这堂课,学生预*扎实,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爱莲说》优秀教学反思3篇(扩展8)

——《爱莲说》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朱者赤,*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是一篇杂文。虽然初一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这样的文章,但是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的方法探究“菊”、“牡丹”的内外意义。同时学*如何通过文章的品读、典故的补充、作者的生*入手,去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志”,从而感受古文意蕴深厚的魅力,以及千古流芳的现实意义。

  整堂课遵循了古文教学的基本原则,以读促译,就粗避细,整体感知,体会大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这次教学的整个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提高。我从课题入手,从三个层面来探究,首先完成对内容:三种花的理解;然后明确作者情感:为何独爱莲;再到通过文体理解:作者通过爱莲表达什么?思路清晰了,内容添加资料后也更为丰富了,但是容量的增大,让七年级的学生有点应接不暇。原本我在学案上还涉及了一些方法,希望学生能积累运用到以后的学*中,但是课堂上仅仅只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深入,无法再有另外的拓展。

  真正明白教学设计应该先从学生学情入手,而我在设计过程中,过多的关注了自己想要教给学生什么,用自己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阅读水*、阅读速度,之前也没有给学生时间来消化。课堂上的知识链接,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应该将其放在第一课时后,作为佳作让学生先读、思考,然后利用早读课,帮助解答疑难,才能有更好的生成。课堂教师的语言,其目的不在于华丽,而应该起到的是简明扼要的点评和引导,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

  一堂课都有开始,都有结束,每一堂课都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遗憾,我会深刻的反思,不断的提高,让自己在衷爱的教育教学这一百花园中能吐露一片芬芳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时的课堂*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稳期,

  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谈谈?“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说说爱莲的`道理。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很得诗人喜爱,你还知道哪些写荷的诗?请起来背诵一下。

  活动2

  【讲授】讲授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学生看注释,教师提示:

  蕃:多。自:从。予:我。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越。亭亭:耸立的样子。植:古义:树立;今义:种下。亵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唉”。鲜:少。宜:应该。

  活动3

  【活动】活动

  品读课文。

  1、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

  教师提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3、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5、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

  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6、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7、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8、这种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就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动4

  【活动】活动

  背诵课文。

  活动5

  【活动】活动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板书设计:

  菊:隐逸者(正衬)污浊的社会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行

  莲: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托物言志

  一篇小小的短文《爱莲说》,竟然用了*两个学时的时间来学*,我真不知道是自己授课能力降低了,还是学生的听课效率下降,为何就进行不动呢?

  因为中秋节缘故,学校统一安排了本周前三天的课程表:语文每天一节。《陋室铭》已翻译完了课文,还得一节课,如果第二天复*一下的话,剩下*两节课,学完《爱莲说》应该还有二十分钟说说作文,假期孩子们完成一篇作文。计划已定,我便开始了征程。

  《爱莲说》学*开始,首先由莲文化导入,积累了学*过的写莲的名诗句,接着我们来反复阅读课文,老师范读,孩子们自由读,大家齐读等,各种形式地朗诵后,再由孩子们自主翻译课文,交流不会地方,老师帮助解决不会的内容,学生汇报翻译情况。这些内容竟然弄了*一节课。看来我们弄得有些细哟261@365《爱莲说》教学记!

  《爱莲说》第二节是我们的主要旅程,记录如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