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

首页 / 教学设计 / |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

  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五、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六、小结。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本上。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句,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2、学*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掌握重要实词。

  教学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周敦颐的《爱莲说》,“爱莲说”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谈谈?“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说说爱莲的道理。荷花因其美丽高洁,很得诗人喜爱,你还知道哪些写荷的诗?请起来背诵一下。

  活动2

  【讲授】讲授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学生看注释,教师提示:

  蕃:多。自:从。予:我。濯,洗涤。清涟: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益:更,越。亭亭:耸立的样子。植:古义:树立;今义:种下。亵玩:玩弄。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噫:感叹词,相当于“唉”。鲜:少。宜:应该。

  活动3

  【活动】活动

  品读课文。

  1、找出描写莲花的那句话并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

  教师提示: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味香远益清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

  不是。文章后面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3、看来,作者是把莲比作君子的,君子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们的文化中“君子”与“小人”是一个相对应的词。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4、结合莲的形象,发挥想象,说说作者赋予莲花哪些君子的品格?

  角度特点品质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不媚于世

  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味香远益清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

  观赏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坚守节操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5、文章咏莲,却还写了菊和牡丹,在作者的眼里,这两种花还指代什么人?

  菊:隐逸者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称为隐士。

  牡丹:富贵者追逐名利富贵的人。

  6、这三种花都有人喜欢,哪一种花喜欢的人最多?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当时的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写菊是正衬,写牡丹是反衬。

  7、三种花作者都喜欢吗?从中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予独爱”三字表明作者只喜欢莲,也可以说成是只有作者才喜欢莲。可见当时的社会追名逐利已蔚然成风,道义已荡然无存。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作者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

  8、这种通过写一种自然物来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写法就叫做什么?

  托物言志。

  活动4

  【活动】活动

  背诵课文。

  活动5

  【活动】活动

  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环境虽然已经很好了,但也可能有不如意的方,甚至于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可能是特别严重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保持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保持自己精神上的家园。

  板书设计:

  菊:隐逸者(正衬)污浊的社会中不同流合污,保持高洁的品行

  莲:君子

  牡丹:富贵者(反衬)

  托物言志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阅读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1)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篇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

  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3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2)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本文衬托的手法。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衬托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流千古,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讨论点拨

  1、周敦颐为什么如此爱莲,你从他的文本中找到答案了吗?请用文中语句回答(课件演示)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课件演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三、引导学*托物言志的手法

  1、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爱莲花是因为莲花自身的高洁美丽,但仅此而已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二段来看,它是哪种人的化身?说依据。

  “莲,花之君子者也”

  2、读第一段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一下它具有君子的哪些美德?完成两幅莲花拼图,第一幅写上了莲花的一种特点。另外一幅,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

  3、作者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君子之风)(再齐读那些句子)

  四、学*衬托和借物喻人的手法。

  1、本文是写莲花的,可是作者却在文中不惜笔墨的写了菊花和牡丹,以及喜爱这两种花的人,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写另外的两种花是为了衬托莲花

  2、同样是衬托,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写三种花的目的是要写三种人,是要再现他们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追求,最终表明作者周敦颐对于自己人生的一种态度和志向,不消极避世,能洁身自好。

  3、最后引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探讨第二段后半部分中有个“噫”字,它的含义是“表示叹息”,结合后面语句,你认为其中包含了哪几种不同的情感?

  明确:分别为惋惜,讽刺,慨叹。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

  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

  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爱莲说》优秀的教学设计3

  一、自学目标:

  1、领悟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3、理解正反衬托的运用。

  二、自学指导

  走进名人故里,感受名人风采。

  周敦颐,湖南永州道县楼田人。

  道县莲文化、月岩风光、敦颐学校。

  (通过以上提示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三、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作为家乡的历史名人,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他的认识)

  2、解读背景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朗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还有什么?

  3、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菊之爱”和“牡丹之爱”又有什么内涵?

  五、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个句子。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仿句:

  2、周敦颐故里行。

  六、巩固反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甚蕃()淤()泥洗濯()清涟()

  隐逸()亵()玩鲜()有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3)

——《爱莲说》教学设计10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 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 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学生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耸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味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教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六、实践语言,*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4)

——《爱莲说》教学设计9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5)

——《爱莲说》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 理解、学*莲花“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做莲花一样正直的人!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

  2、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比如:《咏莲》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赏莲>>

  炎夏雨后月, 春归花寂寞;

  满塘素红碧, 风起玉珠落。

  3、学生朗读以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

  师:同学们*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投影课题:爱莲说)

  二、解题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著名的诗人。他很爱菊花,常在诗里写到,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多媒体.播放图文并茂诗朗诵,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四、翻译课文

  (一)查阅注释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亭亭(8)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9)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10)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11);莲,花之君子(12者也。

  噫(13)!菊之爱(14),陶后鲜有闻(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16)众矣!

  (二)、指导翻译

  (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淤泥, 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3)濯(zhuó)清涟而不妖: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4)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5)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益,更,越。

  (6)亭亭:耸立的样子。

  (7)亵(xiè)玩:玩弄。亵,亲*而不庄重。

  (8)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9)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10)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11)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12)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13)宜乎:宜,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三)、[译文]

  水上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单单爱菊花。从李氏的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很爱牡丹。我却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它的茎中间空,外部直,不生藤蔓,也不生旁枝,它的气味越远越清香,它又端庄又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远远地欣赏它,却不能轻慢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不大听到了;爱莲花的人,象我一样的还有谁呢?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的了!

  五、分析课文,品味语言,领悟课文

  1、师: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2、我们把课文读好了,也翻译了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3、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4、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

  5、这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6、教师小结: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六、实践语言,*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七、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八、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莲花 花之君子

  二00九年 四月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梦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噫

  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可爱者甚蕃:多

  自李唐来:唐朝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濯清涟而不妖: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美丽而不端重不蔓不枝: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更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树立不可亵玩:亲*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花之隐逸者也:隐士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噫:唉

  陶后鲜有闻:少同予者何人:我

  宜乎众矣: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7、本文运用什么写作方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8、本文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

  六,说话练*,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1、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教师准备以下材料相机使用(或投影,或写在教室黑板报上,作为“语文环境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笔记、背诵,以扩大积累):

  1、黄巢的两首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予桃花一处开。

  正是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白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2、南宋志士郑思肖的诗《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从中笑。

  此外,还有郑燮《竹石》、*《青松》、《红梅》、《幽兰》、《秋菊》、《含羞草》等。

  还可以当场打开班级电脑中同学们的文件夹,欣赏其中关于花木的内容(本班有几个同学有这种积累)。

  七,朗读,背诵。

  八,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教学目标及重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教学设想及教学方法]

  1.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文章的自读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句子上的,或是关于安塞腰鼓背景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以哪种花来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同胞为什么要以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呢?不仅因为澳门莲多、莲美,更是因为莲花象征了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大家庭的纯洁、高尚的心。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古往今来,人们在它身上倾注了多少深情,寄托了多少厚意。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这一描写荷花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解题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师生共同研*课文

  1.“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2.既然“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共同研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3.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屏幕显示)

  教师点拨:“鲜”字“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问: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明确:“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让学生组一个成语。

  4.进行字词教学。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学生齐读生字词)

  明确:“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学生齐读句子)

  5.要求学生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学生齐读课文)

  明确: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学生齐读)

  6.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篇课文美在哪里。

  明确:语言美、形象美、品格美等。

  7.品析文章的语言之美

  ①讨论:课文的语言美表现在哪里?

  ②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简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之类。

  ③教师点拨:文章的语言之美:一表现在句子的节奏美。二表现在句子的形式美。或偶句,或奇句,或排比句,或长句,或短句,或独词句,既凝练流畅,又错落有致。三表现在句子的表达方式美。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一个“美”字连缀全文,文笔简洁,情感丰富。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②摇头晃脑的。(也请你给大家模仿一下,好不好?)

  7.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

  ④同学们读、背课文。

  2.欣赏文中的形象之美。

  ①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作者对最喜爱的“形象”进行描画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请同学们谈谈,能从上面的内容中看出、读出、悟出多少个“美”来?

  ③讨论、点拨:可以看出画面美,形态美,神态美;可以读出描写美,语音美,情感美;可以悟出品格美,气质美,高洁美,正直美,风度美,清高美,质朴美……

  ④老师顺势点示: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在这里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的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伸展。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还要想一想:作者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3.品味文章的意蕴之美。

  ①讨论:作者为什么不单纯地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说出的内容是“烘托”“对比”之类。

  ③老师点拨: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

  ④同学们带着对“莲”的赞美之情读课文。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明确:莲:不染、不妖,香,清,不可亵玩

  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

  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学*目的】

  1、背诵默写,理解提升。

  2、合作探究,托物言志。

  3、联系生活,提高情趣。

  【学*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莲花欣赏,交流引读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乐府》中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 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⑵ 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⑶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 濯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6)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

  (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3、解释划线的字词:

  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

  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

  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

  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整体感悟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针对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2、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4、“与*朱者赤,*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之一,试写出你所积累的诗词。

  7、仿写句子。蜡烛:站得不端正,必然泪多命短。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镜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你所积累的写“莲”的诗句。

  五、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菊--陶渊明--隐逸者(孤傲避世)→(鲜)正衬

  牡丹--世人--富贵者(庸俗逐利)→(众)反衬

  莲--予--君子者(清高坚守)→(独)托物言志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不蔓()不枝

  亵()玩鲜()有闻


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份(扩展7)

——跳水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难点】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⑴ 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⑵ 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⑶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二、三自然段

  ⑴ 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⑵ 讨论回答

  3、讲读第四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五、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事件发展变化过程;学*船长在危急关头冷静、机智、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事情是如何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以及最后得救的过程。

  教学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跳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角色?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二、学*课文。

  (一)学*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是一只( )的猴子?理解“放肆”这个词

  2、这只猴子为什么很放肆?

  出示: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1)它指谁?大家指谁?将角色转换到句子中去。

  2)你还知道哪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是因为……)

  你能将这两种关联词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

  (二)学*课文第二段。

  1、猴子放肆表现在什么地方?

  1)快速阅读2—6自然段,用横线划出描写猴子放肆的句子。

  2)用“三角形”在句子中标出动词。

  学生汇报

  3)师读句子,学生闭眼相象,做猴子的动作。

  4)学生汇报想到的画面。

  小结:作者在描写猴子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将猴子的放肆生动形象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后我们作文时,也要学*这种写法。

  2、在事情发展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呢?小声读课文2—6自然段,找出孩子心理变化的词语。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哭笑不得、脸红了、气急了、气极了

  1)想一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这些描写心理变化的词语可不可以换一下次序?比如……

  2)用“因为……所以……”回答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