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7-17 09:47:06 教学反思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1

  一、对高考考纲的思考

  “盐类的水解及应用”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高考在这部分的考察比重很大,而且重现率是100%,既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和盐溶液PH的判断是考察的二大热点。

  本节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衡以及*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本章节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过去接受性学*转变为探究性学*,而探究性学*的实施最适宜在教学中进行,通过选择学科内容中适当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性学*的乐趣。这就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本章节的知识特点,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模式:

  (1)从实验所观察的客观事实出发,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电离*衡知识,推出盐的水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的原因。此方法存在的优点是:条理性比较清晰,推理论证严谨。缺点是,要求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部分学生前面的基础打得不够牢靠,可能会在学*上存在一定的学*困难。

  (2)通过分析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一个可逆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类比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做到了既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

  (3)为了能够对盐类水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个人在教学上对盐类水解的规律做了一个总结口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要点。

  (4)为了规范盐类水解方程式、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板书设计,以及请学生自己动手在下面写,和叫个别同学到黑板上写的“参与式教学”,达到对答题规范性的培养。

  (5)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大量科学事例,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自豪感,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因为本节内容较难,所以对重点题型进行了讲解,同时在每一类型的题目后,必加反思体会的过程,以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在这样的环节中培养他们总结归纳,语言表述,与人合作等能力。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2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水的'电离*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

  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

  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中一种重要的科学能力,也是化学学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概念是抽象概括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单纯灌输,较少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途径是否恰当。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贯彻新课程教学的理念,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在学*过程中、认知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行为更加主动,获取知识的需求更加强烈。

  教材中《盐类水解》一节内容较抽象,讨论的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分子、离子间结合情况,逻辑性强,具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教学时应特别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盐类水解的有关问题。因而在本节内容教学时设计成以实验探究导入,问题探究模式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概念学*的引入

  设计学生实验,教师语言,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形成概念提供感性认识。教师引言“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碳酸钠属于盐类,为什么称之为纯碱?”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测定盐溶液的酸碱性》,激发学生学*热情,使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来,提高注意力,促进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营造了宽松、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表达能力与合作精神。

  二、概念学*的建立

  设计学生思考的阶梯,运用准确、逻辑性强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把有关知识抽象为概念。

  问题探究1:本课时设计这样一组思考题,让学生们看书、分析、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从而归纳出盐类水解的概念。

  1、CH3COONa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

  2、CH3COONa溶液中哪些离子间能相互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如果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则对水的电离*衡有何影响?

  三、概念学*的深化

  教师设问步步深入,增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分析的方法,抽象出化学概念的本质。

  (问题探究2)根据CH3COONa、NH4Cl水解的过程,试分析盐类水解的实质。

  (问题探究3)试分析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得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归纳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四、概念学*的运用

  练*决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设计应有坡度,使学生既能及时巩固刚学的知识,又能达到“思、悟、创”的统一。

  练*:判断下列盐类是否水解?溶液的酸碱性?写出水解离子方程式

  Al2(SO4)3、NaClO、KCl、Na2CO3、FeCl3、(NH4)2SO4

  (问题探究4)结合H2CO3的电离情况,思考如何书写Na2CO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设计超乎学生想象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揭示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再以富有启发性、阶梯性的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概念的本质,并抽象形成概念,然后以恰当的练*,使概念得以深化、巩固,并学*运用。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品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到提高。这种强调学*主体的思维过程的教学方式,不但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获得知识的方法,也较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菁华3篇)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1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本章前两节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把演示实验变成小组探究实验的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课堂气氛还可以更好,我想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另外有一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

  2、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盐类水解的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

  3、由于上一节课潘老师刚做完实验,有些药品出现了被污染,所以有两组实验出现结果偏差,然后我又重新演示以确保学生明白事实,延误了时间以至于没能按计划完成相应的练*。

  总的来说,确实感觉每作一次课都会死很多脑细胞,有一些收获。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2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水的电离*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

  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3

  1、本节课设计总体思路是先预*进行理论分析,再结合实验验证理论之后,结合定义与实质深入探寻规律。虽然和课本思路不一样,但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就开展学*,使课堂探究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

  2、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预*、探究、展示、小结、练*都自主完成,时时有事干,人人有任务,有目标,不断有新发现,有收获的喜悦,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参与,注意力集中时间持久,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效果佳。

  3、课前学生自学完成盐类水解的定义和实质的学*,课堂通过探究与教师共同完成规律的发现和方程式的书写应注意的问题的学*。按时完成目标任务,课堂容量大,高效率。

  4、在课前通读课本划出重点和疑难点,使课本知识内化的基础上,课堂再次强调基本定义的理解,使学生关注课本,重视基础。同时,在探究案深入分析基本知识中隐含的规律,教会学生学会分析,教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其实,也是关注课本资源的开发。

  5、从课本基本知识的预*,到逐步深入到规律的探究,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主要是因为问题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注意了知识间的递进关系,同时,从学生表现来看,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开课的运动会照片开始,不断进行,有得分评价,有口头表扬,有语言激励。评价、激励及时,中肯,面向全体,有强烈的带动性和激励性。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范本5份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1

  一、对高考考纲的思考

  “盐类的水解及应用”是电解质溶液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高考在这部分的考察比重很大,而且重现率是100%,既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和盐溶液PH的判断是考察的二大热点。

  本节知识涉及的知识面较宽,综合性较强,是前面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衡以及*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所以,本章节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二、对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从过去接受性学*转变为探究性学*,而探究性学*的实施最适宜在教学中进行,通过选择学科内容中适当的探究点,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性学*的乐趣。这就对新课程下的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本章节的知识特点,我采取了如下教学模式:

  (1)从实验所观察的客观事实出发,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电离*衡知识,推出盐的水溶液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的原因。此方法存在的优点是:条理性比较清晰,推理论证严谨。缺点是,要求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有相当程度的认识,而部分学生前面的基础打得不够牢靠,可能会在学*上存在一定的学*困难。

  (2)通过分析盐类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一个可逆反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类比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做到了既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

  (3)为了能够对盐类水解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个人在教学上对盐类水解的规律做了一个总结口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要点。

  (4)为了规范盐类水解方程式、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通过严格要求自己的板书设计,以及请学生自己动手在下面写,和叫个别同学到黑板上写的“参与式教学”,达到对答题规范性的培养。

  (5)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大量科学事例,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自豪感,达到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6)因为本节内容较难,所以对重点题型进行了讲解,同时在每一类型的题目后,必加反思体会的过程,以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表达与交流。在这样的环节中培养他们总结归纳,语言表述,与人合作等能力。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2

  《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我是这样构思的;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理解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教学难点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这节课先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通过思考辩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复*水的电离*衡,由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是因为打破了水的电离*衡所导致的,引出盐溶液是显中性的吗?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接着根据实验结论提出两个问题:

  1、盐溶液显出不同的酸碱性,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以醋酸钠为例讨论强碱弱酸盐溶液为什么显碱性?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得到结论。进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醋酸钠溶液显碱性是因为醋酸钠在溶于水时发生了水解的缘故,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更进一步深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氯化铵为例分析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学生很容易的得出结论:由于氯化铵电离出的铵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了水的电离*衡,导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氢氧根离子浓度,溶液显酸性。顺理成章的得出强碱强酸盐溶液显中性是因为它不水解的缘故。

  对于本课的重点:究竟什么是盐类的水解呢?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得出已是水到渠成,继而引导学生得出水解的条件、水解的实质、水解的规律以及水解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学生板演对照进行课堂练*,使学生学会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强化对水解实质的理解。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小结,使本节课的知识完整化,目标明朗化。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可取之处一是对重点、难点把握准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教学重点、难点明确,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尽管课堂突出了学生主体,然而课堂始终处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偏离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经历实践、观察、分析、推理,从而在体验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化学概念,为日后更深层次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外延,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奠定了基础。

  三是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微观世界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形象了,为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搭建了*台。同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的容量和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提升了课堂品味。不足之处是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练*,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具体书写上的不规范等具体问题的发生。而造成后面时间较紧的原因就是开始的实验探究时间较长,原想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却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能力,疏忽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弱点,给整个教学过程增添了些许不尽人意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反思,让我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的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何不能作为知识的唯一来源。真正能够驾驭教育过程的高手,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就这短短的几句话,多年来在我的教学实践中犹如一盏航标灯引领着我。教的目的是为学,那么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备学生(即了解学生情况),而后才是备教材,而且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备,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倍功半。相信当自己再一次走进课堂的时候,一定会比这节课把握得更到位。通过反思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不断提升自我,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必须在实践中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让课堂成为教师智慧展现的圣殿,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的乐土,让课堂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摇篮。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处理方式: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2、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3、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4、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到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落实知识点

  6、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本节的知识系统板书,明确一些概念和规律,

  7、多角度,多侧面的对学生的探究学*能力进行评价,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

  通过以上的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讨论总结、课堂练*、实验验证、教师引导等多个环节的精心设置,激发学生的学*激情,以达到师生双向活动,起到共鸣作用,学生取得较好的学*效果。利于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实施,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迁移应用的目的。实验的设置能够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4

  《盐类的水解》在老人教版中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热点以及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需要把盐类水解的知识点掌握并会使用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一般都需要科任老师花上6学时以上。随着新人教版的使用,在书本上《盐类的水解》规定学时是4学时,很多知识点在教材中不体现,但是在学生的课后作业以及随堂练*中有体现,所以往往出现这样一个情况——学生上课感觉知识点比较简单,都听懂了,但是课下却不会做题。

  所以,我常常在思考——如何上好新教版的《盐类水解》。

  《盐类的水解》的重难点是: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学会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1、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情境,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2、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3、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熟悉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4、以讨论、小结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衡移动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5、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决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引导学生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到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落实知识点。

  6、运用多媒体技术,列出本节的知识系统板书,明确一些概念和规律。

  《盐类水解》教学反思 5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实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本章前两节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一、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二、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一、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把演示实验变成小组探究实验的形式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一、课堂气氛还可以更好,我想可能是学生比较紧张,另外有一个思考题设计的比较难;

  二、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盐类水解的方程式书写还不够熟练;

  三、由于上一节课潘老师刚做完实验,有些药品出现了被污染,所以有两组实验出现结果偏差,然后我又重新演示以确保学生明白事实,延误了时间以至于没能按计划完成相应的练*。

  总的来说,确实感觉每作一次课都会死很多脑细胞,有一些收获。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3)

——《爱莲说》的教学反思3篇

  过去,在教文言文时,我往往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不复*。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那一课(《爱莲说》)我是这样上的。タ始,我从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入手,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课”。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一课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刚学的《陋室铭》。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一开始,学生确实想不到。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典范文章,哪里敢怀疑?静场片刻以后,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几句话激起了同学们的不满,于是立刻有人反驳:陶渊明反对追求富贵,我认为不对,追求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应该追求贫困?在文章的结构上,有的同学提出:作者三次写到三种花,前两次的顺序都是“菊—牡丹—莲”,而到了第三次,却变成了“菊—莲—牡丹”。因此,应该把“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调到文章最后。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口述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作文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这节课未上之前我也是好备了一番,但终究没有在课堂上觉得很好。

  我依然在尝试不先串翻译,而是将问题设计精细,使各个问题的回答基本能将每个语句都包含在内,然后达到既理解全文又做到了翻译的目的。

  之前,上的21课很不错,本来是三个课时的教学安排,我用一节零十分钟就全部搞定,效果也特别的理想。而在这里,就不是很顺利了,究竟是什么问题,我想值得反思一下。

  首先,21课是本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未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将预*做得特别的充分,所以课堂上翻译的、理解的都很顺畅,没有出现大问题。再次证实了预*对于课堂的重要性。

  在22课上边,《陋室铭》是第一篇,还是预*的很扎实,而第二篇《爱莲说》就没有很到位。短短的几句话翻译起来我就发现学生比较吃力,并且课下的时候我还提问了几个学生,也不是很好。

  另外,自己的设计在上的时候总觉得也有些不顺手,大致记录如下:

  学*过程:

  1.出示学*目标三个

  1)识记说的文体及作者的文学常识(没有用上幻灯片,没有及时制作出来的原因,只是简单说了一下“说”,“说”是古代的一种问题,发表作者的看法、评价,“爱莲说”即是说一说我对莲花的喜爱这个事儿。而有关作者的更没有在出示任何背景的内容,仅是课下的注释里的东西而已)

  2)读课文,会分析出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及莲的形象

  3)能概括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让同学们先读了一遍课文,然后问:文中写了三种花,其实写了三种人,你能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吗?

  这个问题我让三名学生上台演板写出自己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基本一样,只有一个把牡丹所对应的人写的是——一般人,有同学站起来纠正说应当是富贵者,追求富贵的人。

  接着,我让他们分别再找出有关三种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再翻译。这个环节如此设计很生硬。因为除了“莲”相关的语句太少,只不过是包含了“菊” “牡丹”这些字而已,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个问题太没有思维的挑战性,这于我以往设计的问题是很不相同的,故似乎有点懒于回答的味道,在发现之后,我就立即包办领着大家急速的译解完毕。

  这个处理我对自己很不满意。

  接下来的问题是针对第二个目标的。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莲花,你能说说莲花身上都有哪些君子的品质吗?

  在自学后有同学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可是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的词语是学生一般想不到的,所以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尽管有几位同学讲的也不错,但大多数同学成了听众,只是个别同学的一言堂,使我很苦恼。最后也是在我的不满意中结束。

  下一个环节:既然是写莲花,干嘛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同学们很快答出是对比,并且讲的也很好。比如说:陶渊明怕自己经受不住尘世的污浊,就隐居了起来,而周敦颐为了匡扶天下,不至于使国家更加黑暗和堕落,坚决不退隐,是比陶渊明的境界更高的人。

  是啊,学生说的多好。此时,我就引出了正衬的说法。另外同时讲到了与牡丹的反衬。

  这个地方我感觉说的很好,只是讲的人太少了,是我应当想方设法再多调动的。

  不过,倾听的同学不少了,比以往只知道发言不愿意倾听好的太多了。尽管还有跑神的,后面有一位女生还在剪指甲,我到她旁边提醒才停了下来。

  最后是写出来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在他们写完后读了几位同学的,能将刚刚分析的一些莲的品质带入进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我让大家讲参考书第一次拿了出来,将里面总结好的摘抄上去,因为我没有将参考书上的答案打出来供他们抄取,反正是要最后记下来,还是自己弄吧。并且也是因为我没有准备好的缘故。

  总之,这节课备的不充分。看来,要想使自己上的成功,必须下一番功夫。任何机会都只会给有所准备的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人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因此要“重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能优势,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智能潜力,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人际关系、自我认识等多种智能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其智能优势难以充分展现。这不仅使这些学生较少获得学*上的成功体验,而且造**力资源的浪费。”

  1、加德纳的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对于我们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读、写训练为两大体系,“语言智能”的培养强化到极至。其实,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本身就包含“多元智能”的综合活动。如口语训练中,除语言智能外,还渗透着逻辑智能、运动能力(肢体语言)和交际能力等因素;又如阅读训练中,对诗文的领悟理解不仅需要语言智能,还要具备空间想像力、音乐智能、内省能力等。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不能只是围绕语言文字做文章,还应“再辟新径”,利用不同文体与不同背景材料,开发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元智能,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肢体运动:创造性地表演荷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科学、准确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

  音乐韵律:寻找并选择合适的民族音乐来给本篇课文配乐朗诵;或编一首《采教师所教的内容与学生想学的内容联系起来,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思路尝试。

  2、依据多元智能训练的思路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把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的任务的引领与驱动下,扮演不同角色,发展自我智能强项,共同完成学*任务,既为每个学生个性化的学*提供了可能,也为个人参与团队的、合作的、互动的学*创造了条件。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的动力,又在不同的'学*方式、不同的智能训练方式、不同的探究途径、不同的实践成果的“交互”的“多元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对话、合作与借鉴,学会协同发现、分享成果、欣赏他人的创造,以调整自己的学*方法。

  3、在开放的、有众多学生参与的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作用将变得更重要。教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创新的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进程的导航与调控上。教师课堂的引导与调控水*关键体现在对学生思路、兴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因为,学生学*经验与自控能力的不足、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整合的乏力、分项分组合作的随意与泛化、课程资源与知识储备的缺失等等,都会降损学*质量。

  4、新课程的理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应用如何在教师的设计水*上得以体现,关键在于教师在设计中是否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既有对教材显性资源的充分利用,又有对教材隐性资源的再度开发,提升教材内涵,提高课的含金量。这样,我们也许才能真正达到“下课铃响了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而应是学生新的学*内容的开启”的境界。通过这种开启学生多元智能的合作探究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的学*空间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打通了学科界限,从而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很好地训练和不同程度的发展。

  5、值得一提的是,上面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全面采用了八种智能的表现方法来切入教学内容,确实体现了“为多元智能而教”和“用多元智能来教”的策略与思路,也的确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能用上这么多的智能表现方法,也不是说所有的语文课都需要运用这么多的方法,更不是说上面的教学设计“放之四海而皆准”,所有的班级的学生都可以用来实施教学。例如,同是本单元的《愚公移山》、《陋室铭》就未必一定要用多元教学设计,而笔者所教的两个*行班,其中一个班因活泼好动喜欢体育、歌舞、音乐与演出等活动,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另一个班则相对比较沉静内敛,因而教学效果就差一些。同样,在分组分项活动中也存在着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是否都在充分利用自己的智能强项来进行有效的学*,其智能弱项是否得到有效锻炼等问题。因此,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必须根据学科需要、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来决定。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白杨》的教学反思3篇

  《白杨礼赞》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其中,上一堂活而实的课,应该是本堂课追求的目标。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整体感知----手法运用----语言赏析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采用了主设计法:

  (1)作者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不*凡)

  (2)文中那些地方直接写到了不*凡?(1 4 6 8)我们一起来朗诵这些段落。

  (3)白杨树的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内在精神)

  (4)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还赞美了人)

  赞美了那些人?(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的哨兵 民族精神和意志)

  (5)这种通过事物来写人的方法就叫象征。

  手法运用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在我们以前所学过的文章中,那些是通过写事物来写人的?(现代文 古诗词文等)

  (2)你能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运用“ 使我想起了 ,因为 “这样的句式来写一段话吗?

  (3) 作者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神美而采用了预扬先抑的手法?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来写一段文字来赞美黑板擦吗?

  语言赏析这一过程我是这样操作的:

  (1)选择你认为运用的非常好的词,并作简要分析。

  (2)列举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全班同学予以讨论。

  我认为本节课有两个亮点:

  一、主问题的设计使整体感知一气呵成

  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体感知,教师们也因此而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去进行整体感知。但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性的方式。这其中的原因既与这一理论提出的时间短有一定的关系,又与教师的风格和文章体裁内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设计有效的主问题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途径,之所以说比较好,因为问题的设计还是有点请学生入瓮之嫌。

  “礼赞白杨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线索:“不*凡”;“树的不*凡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精神不*凡,这样从而完成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预扬先抑手法的学*效果喜人

  设计本环节之前,我并没有事先设计一个写作话题。只是因为在刚刚结束的片断练*中,我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体验去写得,所以再让学生自由选择话题学生可能有点疲倦,于是我决定选一个话题,既让学生快速进入片断练*,又使学生相互之间有比较。

  学生动笔写得过程中,我穿梭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改的更好,许多同学在师生、

  生生之间的互动中确实有所提高。接下来要做的是,让学生的这种成功感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学生的发言确实很精彩,教师的点评镶嵌于其中,让学生确实有收获。

  当小组代表的发言接*尾声时,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基本上都松懈了,因为片断的高潮基本上已经过去。但今天郑莹这一组的发言确让全班同学都情不自禁的鼓气了掌声。郑莹因为是一个女孩,她发言的声音相当小,当她读完本小组的杰作后,全班同学都没有听清楚,这时这个女孩显得很腼腆,也相当不好意思,于是我叫她再读一篇,可是全班同学依旧没有听清楚,这时我把她所写的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遍,顿时,所有的同学鸦雀无声,都把目光投向了我,于是我再次朗诵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样留芳香于人间,却能留清白于教室”。全班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的两个问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细节往往能将整个教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负的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更重。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另外,我还利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3、白杨

  借物 喻人

  外形:高大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征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小孩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回到内地接将要上学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们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并抓住课文中的联系点,就是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本课学*的重点。因此,我在教学第二课时时,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现做个回顾和体会。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和谐统一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因此,我从三个问句入手,以三个问句串联整堂课的教学环节。从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从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白杨“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的特点;从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中,我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理解课文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不同,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采用了“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带他们到新疆去,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可他们却不知道边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重训练,以读为本,听、说、写的训练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在本堂课,我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进行思维训练。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尤其是通过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思路,以三个问句为突破口,串联了整堂课的教学环节。同时,填补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内涵,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 ”,推想出了三个“不知道”。既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点遗憾,在课堂上忽视了对学困生的引导,今后会注意优差兼顾,共同进步。


《盐类的水解》教学反思3篇(扩展5)

——化学教案盐类的水解通用五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讨论]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讨论]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讨论]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讨论]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讨论]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讨论]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教学设计:

  1.师生共同复*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实验2.将新制备的 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教学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