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2-12 07:12:53 教学反思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1)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3篇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2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优秀教学反思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2)

——《端午粽》教案3篇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惯,学*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俗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俗吗?

  1、赛龙舟

  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六、总结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班会,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惯,学*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导入:

  1、全体起立:唱中小学生守则之歌2、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一、端午解简介

  1、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二、端午节别称

  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A、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1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俗的遗迹。

  三、端午节*俗

  过端午节,是*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俗。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俗吗?1、赛龙舟2、吃粽子(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3、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是为了压邪。

  四、端午赛诗会

  《五月五日》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屈原已经沉在江底死去,楚国百姓哀叹再也不能见到他的容颜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哪里能制止谗言,只不过试图驱赶蛟龙罢了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没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反而追寻他死后的遗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碧绿的沅湖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从何而来?前人传说是为了楚国大夫屈原

  2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笑泊罗空自浩浩荡荡,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五、谈感受,激**感

  两千多年的岁月,这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算短短的一瞬了,可是尽管大江东去,暮往朝来,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让我们世世传递端午节,代代都记住他,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六、总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3篇

  教学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节总米间分豆肉带知据念”等13个生字,两个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正确理解第二自然段课文内容,明白制作糯米的材料和介绍粽子时的顺序。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学写“午”字

  1.导语:老师出示粽子的图片,问:同学们这是什么?(粽子)问粽子是什么节日吃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在哪一天呢?(农历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我们会吃粽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描写粽子的课文。

  2.板书课题:端午粽。(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3.师:这个课题的三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端:它的偏旁是立字旁,立字旁和立字有什么不同?粽的偏旁是米字旁,因为粽子是用糯米做的。齐读偏旁。

  午字是我们要今天要会写的,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写午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1)观察“午”字字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说笔顺,老师示范书写。

  (3)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标上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分段朗读课文。

  导语: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想不想大声读给同学听?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读一读课文,每一个同学读一个自然段,我要请几个小朋友?

  提出要求:请四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眼睛看书、仔细听,一会来做小评委。

  3.老师范读课文

  师:听了同学们的精彩点评,老师也想读一读课文了,请同学们认真听一听老师是怎么把长句子读通顺、读流利的。

  三、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1.教师指名分句朗读,师生评议。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随机理解词语“总会”的意思。

  用“一……总会……”说一句话。

  (2)逐句出示第二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描写粽子样子的偏正短语,借助图片了解箬竹叶、糯米。指名领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朗读描写粽子样子的句子,指导点评。

  指导学生把长句子画出停顿,学生自读练*,再指名读。

  出示第二句,标好停顿符号,指名读。

  做一做“掀开”的动作,理解词语。

  加上动作再指名读句子。

  出示描写粽子味道的句子:指名读句子。出示词语“剥开”、“又黏又甜”读准字音、做一做“剥开”的动作。说一说ABAC式词语。再指名读句子。

  (3)逐句出示第三自然段里的句子:

  出示第一、二句。指名读一读。理解“花样”。

  直接出示第三句画出停顿,指名读一读。理解“美滋滋”,体会吃粽子时的心情。积累ABB式词语。介绍象形字“带”。

  (4)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句子。介绍爱国诗人屈原。了解吃粽子的*俗。

  (5)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读词、识字。

  师:同学们课文读得很认真,但是这篇课文有很多难读的词语,让老师来看看你是不是会读了。

  (1)开火车读词语:端午节、粽子、总会、箬竹叶、糯米、中间、煮熟、又黏又甜、十分、鲜肉、红豆、美滋滋、真是、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4)

——《端午粽》教学反思6篇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一年级《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5份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增加难度:()的()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