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1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2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3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4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5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6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

  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

  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7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

  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

  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

  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8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9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

  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

  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10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端午粽》教学反思9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粽》教学反思2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3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4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5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教学反思6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教学反思7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8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端午粽》教学反思9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教学反思《《端午粽》的教学反思》。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篇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1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

  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

  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3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端午粽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端午粽教学反思 1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教学反思 2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 3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

  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 4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 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端午粽教学反思 5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教学反思 6

  这一周我们听取了低年级组仇老师的《端午粽》听评课教学,我更是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水*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几乎整堂课没有瑕疵。针对仇老师的这节课,我做一个简单粗略的评议,敬请仇老师指正。

  本节课的优点很多:

  1、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仇老师让学生读书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如能及时提醒学生在读书时端好书本,坐正姿势,读书做到一拳一尺。

  2、注重字词短语的层层深入训练。

  如先紧扣课文内容:()的竹叶,()的糯米,()的枣。

  拓展填空成: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再增加难度:()的()

  这样层层加深,达到扩展训练的目的,又降低了学生学*的难度。

  在这中间还借用猜谜的形式填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获取知识,增强能力。

  3、注重在学文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如学*粽子的色、香、味时,能告诉孩子们是由外到内的去写,这就有意识地指导了孩子的写法,初步潜意识地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适时的板书也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仇老师的声情并茂,激情飞扬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现了乐学教育。

  4、注重用动画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最喜欢看动画片了,所以仇老师就抓住孩子们的喜好心理适时运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情趣。比如,出示问题说,人们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就用动画片告诉孩子们答案。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得认认真真。使整堂课都在仇老师的激情教学和孩子们的乐学中完美收官。真可谓是兴趣充满了课堂,课堂在笑声中结束。我们也被这好看的动画所吸引,所以这堂课取得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仇老师的这节评讲课优点很多很多,我不再一一叙述。

  鉴于以上的评价是我本人对仇老师这节听评课的粗略看法,有说的不恰当的地方敬请原谅。我今后一定多向仇老师请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教学反思 7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

  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教学反思 8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学反思 9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端午粽教学反思 10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端午粽》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专业论文、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资料、20xx新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第10课《端午粽》教学设计与反思93等内容。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端午粽情作文(精选10篇)

  节日指出谁说的端午,传闻千古是屈原。这是端午节,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是我的家乡长江以南的苏州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到端午,家家户户都按*俗在门上挂绿艾草,洒黄酒驱蚊,孩子的脚踝和手都用彩色丝线包裹,据说是辟邪求*安。我不太了解这个*俗,因为我一直被美味的粽子所馋。粽子有枣馅,红豆馅,蛋黄馅,但我最爱吃肉馅。

  绿色宗叶是用软糯米包裹,混合配料,加上一块美味的肉,在蒸笼中蒸一个小时。宗野的香味带着肉的味道从锅里溢出来,总是让我垂涎欲滴,咽下去。粽子蒸熟,绿叶剥开,肉露出头,一股香味扑面而来。用力咬一口,仔细咀嚼。味道真的好喝好喝。记得小时候我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端午节只吃粽子?我好想天天端午啊!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轻声说:“傻孩子,端午节吃粽子为作曲,是因为屈原。”。传说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主张育才赋民,富民强兵,争取联合反秦。然而,他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最后因为看到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慢慢传播吃粽子的*俗。听了妈妈的话,我点了点头,但是浓郁的香味一直充斥着我的全身。

  吃完粽子,晚上该看游轮了。这就是我的家乡和其他地方用赛龙舟纪念屈原的区别。就是晚上,船上装饰着各种鲜花和各种具有苏州特色的帛竹,再装饰上彩灯,晚上在江南的小桥流水间缓缓行驶。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花船的河边,有的站在小桥上,有的躺在河边的栅栏上,淘气的孩子甚至爬上了树。迟到的人只好踮起脚尖在人群中使劲探头探脑,生怕错过这条漂亮的船!

  这是我家乡的端午节,传统*俗,香喷喷的饺子,炫目的游船,让人永远铭记的家乡情怀!

  在六月这个扉页里,端午节又如期而至,斜风、细雨,每家每户都弥漫着粽香,绿油油的粽叶,珍珠般的糯米,好似一锅珍珠玛瑙,让人垂涎三千尺。

  俗话说五月莺歌燕舞,又到粽叶飘香时,端午节又向我们招手走来,伴随着粽香、肉香、豆香款款而来,但最令我难忘的便是那外婆亲手包的粽子。粽子的制作过程并不难,但也只有心灵手巧的人才能胜任,而外婆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前锋。说到包粽子,那她可是头头是道:粽子包之前要先浸透,否则发黄,包起来的粽子不好看。肉馅一定要选用五花肉,不肥不瘦刚刚好。粽叶要卷成漏斗状,再勺上糯米,五花肉位居中央,再往上裹,将它五花大绑一番,一只八面玲珑的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对了!关于粽子,还有一个感人的爱国故事呢!古时候有位诗人,他叫屈原。他抱着爱国振国之心,却无奈被逼而投江自杀,百姓们心中十分哀痛与惋惜,为了纪念他,将这天(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直至今日,都流传着一个*俗一包粽子。

  终于,就这样一边卷一边放,十多只通体碧绿的粽子整装待发,在蒸屉里整齐地码好,上锅了!大约煮了十多个小时,屋子里粽香四溢,沉睡已久的味蕾似乎也被唤醒,我忍着烫从屉笼中拿出一个,小心翼翼地去掉翠绿的外衣,晶莹剔透的糯米展现了它秀丽的身姿。送入口中,仿佛粽香化作甘甜的汁水,每咬一口,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直朝鼻中钻来,油而不腻的五花肉恰到好处地中和了糯米的无味,锦上添花地使糯米变得油光发亮,简直是将色、香、味诠释得淋漓尽致。

  又是一年粽香飘,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无论是赛龙舟,还是佩香囊,或是悬艾叶菖蒲,在我看来都比不上外婆包的粽子,因为那里包含了她对后代朴实无华的爱春夏秋冬轮回了一遍又一遍,可我对粽子的爱依旧亘古不变,我们家家户户都弥漫着粽香,在这*凡清香的日子,纪念着伟大爱国诗人一一屈原。

  今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早上9点,参与人员已到达参赛地点(公司后花园),这次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比赛包粽子,在30分钟内最快包完20个粽子的家庭获胜。第二个,知识抢答,这是关于端午节的问题,每答对一题获得2个粽子,答错一题则扣掉1个粽子,最后获得粽子最多的家庭获胜。第三个,玩“曲水流觞”游戏,每个家庭坐在旋转的圆桌边,用一个杯子盛半杯醋(因为小孩子要参加,不能喝酒)放到桌面上,当桌面停止转动时,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喝下醋并表演一个节目。

  活动中最激烈的是第二个知识抢答,由杨爷爷主持,他念完题目就说“抢答开始”,每个人就立马开动脑筋,积极地抢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游戏中,拍桌子声、抢答声、欢呼声响彻云霄。通过激烈的竞争,我家取得了胜利。

  最有趣的是第三个游戏,每当桌面转起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很紧张,心里默默祈祷,醋杯千万不要在自己的面前停下,大家都怕喝那酸酸的醋。“桌子停了”不知谁叫了一声,紧接着又是一阵欢呼声,醋杯停在了唐伯伯的面前,唐伯伯叹了一口气,之后只见他皱了皱眉头,左手捏着鼻子,右手端着醋杯一饮而下,“好酸啊!”大家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可就在这时,他忽然起身跑了出去,一到厕所把刚才喝下的醋全部吐了出来,大家这时笑得更开心了。

  活动结束了,杨爷爷说,这次活动大家吃了自己包的粽子,玩了游戏,拉*了同事之间的友谊,增进了亲子关系,让孩子们了解到了端午节的文化和传统*俗,大家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端午节!

  端午,一个充满怀念的日子,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充满爱的日子。

  如今我们吃的是街上的粽子,虽有素的,肉的各式各样,可总是吃不出来一种味道,一种家乡的味道。

  以前,我的外祖母每到端午总会把我们一家人叫到山里去。那时,外祖母在家中包粽子,我们一群孩子总是顺着小道到山顶上去打别人家的果子。虽被这里的主人训斥,可哪里能听的进去,过了一会儿主人走了别又上去打果子。母亲也总是一笑而过,毕竟是城里孩子,在山上玩一会也不会怎么样。

  当我们回去时粽子早以煮好,那香味,隔在门外也是可以闻见的。外祖母包的粽子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外祖母包的粽子上的粽叶是碧绿的,像极了孔雀石,打开一看糯米如同一个个钻石一般,咬一口就想吃第二口。外祖母端出几个小碗,碗中撒满了糖,又端出几个盘子,一人一个,大人们在盘中放入几个粽子。那时我总是端着粽子在山中的'小路旁边坐下,在半空中吊着两条腿。大人总是说这样会掉下去的,可我总是不听。长大了以后就怕了,可能大了以后才知道下面是一个深深的大坝。

  夕阳西下,粽子已经吃完了,吃完后就闹着外祖母说还要吃。外祖母没办法,拿出了几块凉糕给我解馋,我拿上凉糕直奔山顶上,看着远处的太阳一点一点的落下,水中倒映着它的光辉,一群飞鸟飞过湖面,水中的水波一点一点向岸边扑去,那时总一种说不出的情趣。远处的田野是我们家的,每到晚风拂过。田野里的农作物一点点的倒去,我总会拍起手笑起来,"有趣,有趣!"

  可现在外祖父身患重病,外祖母也没时间包粽子了,我们就吃街上买的粽子,每吃一口,我的眼睛里就缀满了泪花,回想起了儿时的端午。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对于传统节日什么的,我最关注的当然就是这些节日都有哪些传统美食啦!这不,一想到端午节,我就立马打开手机,搜索端午有啥吃的。嘿!美食还真不少嘛,且在下面列举几种吃的。

  粽子。端午时节,粽子飘香。传说公元前278年端午节那天,流放到汨罗江边的爱国诗人屈原得知楚国都城沦陷,绝望之下怀抱大石投入汨罗江自杀,为了不让江中的鱼吃屈原的尸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几千年来就有了吃粽子这个*俗。

  饮雄黄酒。传说在屈原投江后,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认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这就是饮雄黄酒的来历。

  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鸭、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安无事。

  艾馍馍。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和艾蒿一起蒸馍馍。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蒿必不可少。

  当然,端午节的美食远远不止以上这四种,还有黄鳝、打糕、咸蛋等等,在这就不一一细讲了。什么?你问我好不好吃?那我只能回答:“自己尝尝呗!”

  又到了端午佳节,人们都开始包粽子,吃粽子,大街上粽香四溢,清香将我带回那童年的时光,那粽香四溢的地方。

  端午节将至,大人们都去采摘棕叶或淘糯米去了,我闲得无聊,决定和外婆一同前去摘棕叶。我们踏上了林间小路,走过泥潭,来到了一处棕叶丛前,奶奶娴熟地抽下一片片棕叶,我就接过来玩弄,玩够了,就扔在竹篮里。很快,竹篮装满了棕叶,我们也踏上归途。

  外婆在处理棕叶,妈妈在和糯米,我好奇地在她们身旁转来转去:外婆将棕叶撕开,泡入水中,将不新鲜的叶子扔掉,筛选出好的新鲜的棕叶泡着,等会要拿出来处理。妈妈将做好的糯米浸泡在水中,不断淘洗,直到清澈的水变得混浊,便将水倒掉,再重新加水泡好,这样糯米会更香。

  外婆将粽叶铺开,妈妈将糯米一勺一勺地加进去,全部都加好后,又将一些辅料加进去把粽叶折成三角状,使其包住糯米,再拿出小绳把它捆好,一个个放入蒸笼,蒸好拿出来,那香味沁人心脾。

  我取出最爱的白棕,蘸点白糖,咬一小口,糯香在口中蔓延,白糖的甜味与棕叶的清香完美结合,糯米细腻的口感再配上那一丝清甜后提升了一个档次,慢慢咀嚼,那棕香在口中越来越明显,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腻味,回味口中还仍有糯米之甜,回味无穷。

  现在我不在家乡,也不能体会到包粽子的乐趣,也不会摘棕叶,淘糯米,但每次端午来临,我仍会随着粽香,回到那粽香四溢的地方。

  说起端午节,那就肯定要想起屈原了,传说他是为了爱国才跳江的,而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遗体,所以就包了粽子让鱼虾吃,粽子也就是这样传下来的。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我和爸爸妈妈准备好了包粽子的食材,尝试一下第一次包粽子,心想想都有点激动呢!

  首先,把翠绿的粽叶洗干净,然后再拿两片粽叶交叉,折成漏斗形,而且底要尖尖的,不然糯米就会边包边掉,包一天也包不完。

  折好了后,再往里面放一勺糯米,然后放一颗红枣,最后再放一勺糯米,并把上面的叶子包好。结果我放的红枣太大颗了,都包不下了,就像一个挺着将军肚的人,所以我就只好再多拿一片粽叶盖上去,再用力裹紧。最后,拿一根细绳把粽子紧紧绑住。大功告成后,我不禁感叹:“这甜粽,真是花了我不少的精力啊!”

  放进锅里煮上几个小时后,香喷喷的粽子终于闪亮登场了。剥开粽叶,那又白又胖的糯米,搭配着红色的蜜枣,就像是雪地中绽放着一枝红梅。咬下一口,真是美味极了!

  今年端午节我非常开心,因为我成功包出了我第一个粽子,下次我要包得更精致,更好吃!

  “这段时间的天气,怎么老下雨?”我坐在门边,不满地抱怨。“这不一样,这是龙舟水。”妈妈刚采购回来,正拿着一袋白一袋红一袋绿的东西折腾。我愣愣地望着绿得发黄发亮的粽叶,恍然大悟:“今天是端午!”

  我激动于此,围着桌子团团转,时不时一蹦三尺高,在那欢呼雀跃:“端午万岁!端午万岁!”老妈在旁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你别跳了,省点力帮忙包粽子。”本来还想跳的我转念一想,还有几分乐趣,准备大展身手,包个好吃又看起来精美的粽子显显威风。

  准备好材料,然后系上围裙,理了理凌乱的头发,撸了撸不存在的袖子,准备开始大干一场。为了节约时间,我学着大神的模样,左右开弓:左手抓三片粽叶,两片大的在下,中的在上,叠在两片大叶中间,再卷成一个漏斗状。右手抓一把糯米,撒入“漏斗”中,再抓一把红豆绿豆,又撒一层薄薄的糯米,再放两三片肥肉片,最后用米充填其余空的地方。变身完胖子之后,就得穿好衣服戴好帽,最好再来些项链手饰,最后脚环也套上,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胖姑娘了。可我却出师不利,虽然粽子挺饱满的,可太胖了,“饰品”不够用,就“驾崩”了,真是个可怜的粽子!

  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我就变得慎重了点,在收尾时少放了点米,结果整个粽子似乎空空的,与先前的比起来,真是瘦骨嶙峋,好像那些营养不良的小孩。可饰品又带了好多,显得难看极了。没办法,又只好放弃了。

  通过前两次的事例,我就开窍了,放米时不多不少,最好是一次只有二分之一。这样一来,粽子可就好看多了,饰品也带起来美美的,怎么看都是一个个美少女!

  随着一阵阵粽叶的飘香,我心里更是迫不及待了,围着大锅兴奋地蹦来跳去。“出锅喽!”我头一转,“哇!”个个粽子都带着水蒸气小露珠,像刚去接受过龙舟水洗礼的小姑娘,脸上露出羞涩又喜悦的笑容。我忍不住剥了一个粽子,顿时,屋里飘香四溢,浓浓的爱国情与清香味向我扑来。

  “偶耶,太棒了,太棒了,今天端午节……”一大早起来,我就兴奋的喊道。

  话说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给设定的节日,这天,我们要吃粽子,划龙舟……

  端午粽子:

  咦,老妈在包粽子呢,上去搭把手。“妈,教教我。”于是,就开是学*咯!唉,这可真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哦,每一次都自信满满的开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急,不急,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慢慢来,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我自我安慰的说道!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给学会了。现在,包粽子的方法我已经熟视无睹了。

  第一步:把粽子叶靠*叶尖那一半折成三角兜状,留出来到粽子叶柄的长度差不多是整片叶子的一半长。手心向上用拇指压住折过来的叶尖部位,其余四指在叶子下面托住。

  第二步:先在三角兜的底部放一颗枣,用来把尖部堵严。然后取一把江米放入三角兜中,以达到整个兜的一半为宜。再次放入一颗枣,一个粽子放两颗枣到四颗枣,视粽子大小而定,不过建议包小粽子,一是好熟,二是好看,三是好吃,吐两次枣核就可以了。

  第三步:再次填入江米,把刚刚放进去的枣盖住而没有高于三角兜的边缘为宜。为了让粽子好吃,可以把江米用手指压一压,相声《大保镖》里不是还有”压压我的大徒弟,压压我的二徒弟“的词呢吗?压完江米,粽子会更瓷实更有弹性。

  第四步:把粽子叶长出的部分折回来盖住那个三角兜,如果留得正确的话,可以在盖住兜口的同时,再覆盖上粽子的其他一部分。包严,不要留下漏洞,否则一煮的话,粽子就会变形。

  第五步:子捆好扎紧,多余的粽叶和马兰草要用剪刀剪掉,这样既不会扎手又很美观。

  怎么样?我会了,你学会了吗?

  “一个,两个,三个……”哇,好多,战果还真不少!哇,我包的粽子好香,你闻到了没?不多说,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端午粽飘香作文600字实用十篇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Ok,请你一边吃粽子,一边听我讲一讲端阳节的故事:

  战国中后期,楚国仍然相当强大,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强大障碍。为了削弱楚国的实力,秦国使用了各种手段。当时的上大夫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在关东六国伐秦失败后,楚国出现了亲秦和亲齐两派。亲齐的屈原遭到了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亲秦派的反对,得到秦国贿赂的靳尚等人不断在楚王面前低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楚国都城。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便死在秦国。继任的楚顷襄王同样改变不了楚国迅速败亡的局面,楚国只是苟延残喘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国才最终攻下楚国郑都。

  这时,屈原在江南流放中接连听到这些坏消息,万念俱灰,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空怀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投入了今湖南省江里。江上的渔夫和岸边的百性,听说屈原投江自尽,纷纷到江中打捞,他们唯恐江中的鱼虾吞食了屈原的尸体,便拿来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喂鱼。

  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依稀在睡梦中,我仿佛闻到了一股清香,好像是粽子的味道。我原本想在这早晨赖一会儿床,可这诱人的清香让我睡意全无。

  奶奶迈着细碎的步子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大叠大叠的粽叶散乱地放在盆里,浇上一壶滚烫的开水,袅袅清香升起,叫人心旷神怡。再去看那糯米,在水中泡了一晚上,浑身圆滚滚的,闪耀着透亮的光泽,慵懒地躺在水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我乖乖地坐在奶奶身旁,奶奶手里总是拿着三片粽叶,错落着放好。就这样轻轻地展开,弯曲一下,粽子的雏形就出来了。小时候我第一次看见奶奶包粽子,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觉得那是一个神奇的魔术,现在想想都觉得天真。

  奶奶的粽子及其简单,就只有那可爱的糯米和去了核的红枣。在粽叶上放一团糯米,上面再放上几粒红枣,最后再拿一点糯米盖在那红枣上。奶奶的手紧紧捏着粽子,一根线紧紧地缠在粽子上,再打上一个小结,就成了一个精美的粽子。奶奶每包好一个粽子,我都会拿来观赏一下,真是越看越喜欢。我看着那粽子便想觉得最美五月天,不是因为草长莺飞,是因为粽叶飘荡着的清香

  粽子放进锅里,咕噜咕噜地响着,散发着迷人的清香。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我都会来到厨房里看一下粽子熟了没有,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奶奶总是说:“不急,煮的时间越长,味道就会越好。”这时心中不免失落,可一想到一会儿后,我就能吃到美味的粽子,心中不免小激动。等着等着,盼着盼着,粽子终于煮好了。我拿着一个粽子,那跟线被我轻轻一扯,那粽叶便展开,如同秀丽的花瓣向四周舒展,略微弯曲,我急不可耐地尝了一口。就是那样简单的粽子,不甜不腻、纯粹、干净,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有着独特的甘醇,幸福之味便在心中悄然诞生。

  之后,我尝过各种各样的粽子,味道都不及奶奶包的粽子。不仅是滋味的不同,更因那其中包裹着奶奶浓浓的疼爱之情,那就是爱的味道,奶奶的味道……每年端午节,我都会思念着那股清香。

  时间过得真快,过去那些美好的情景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们用真诚的笔墨,描绘出这些美好的记忆吧!

  今年的端午节,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提着自己家里包的粽子来到学校,这是送给老师的。同学们互相攀比着自己的粽子,谁带的最大、最多,谁就是最受同学的称赞和羡慕的人。

  到了学校,大家纷纷把一袋袋香喷喷的粽子堆到讲台上。看着这么多香甜软糯的大粽子,我心里美美哒!大家都期待着老师快来,猜测着老师看到这些的高兴样,猜测着老师会说什么。“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赶紧坐好。

  一进教室,老师便被这堆成小山的“百家粽”吓了一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老师动情地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爸爸妈妈!大家的心意老师心领了,可是这么多,老师也吃不完呀,该怎样处理这些大粽子呢?”看着同学们瞪大眼睛等待结果的样子,老师笑了,“咱们一块儿吃掉它们吧!”

  这怎么行?同学们都说:“不行不行!这是我们送给老师的,怎么能自己吃呢,回去怎么给爸妈交代啊?”老师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了:“老师理解大家的心意。可是这么多,老师的确是吃不完呀。你们就当帮帮老师的忙,顺便也都尝尝、品品别人家的味儿,互相点评一下。好吗?”同学们都被老师说服了,不由得纷纷点着头说:“行!行!行!”

  我们开始分粽子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吃着粽子。看着我们大口大口的吃着,她的眼神流露出来的分明是母爱!

  同学们都说自己在家吃不了多少粽子,可是和同学在一起觉得越吃越好吃,越吃越甜,好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吃比在家里吃更香、更甜!这就是和无话不说的“亲人”在一起所有的独特情谊吧!

  粽子的香气弥漫了整间教室,这就是真挚的友谊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呀!这份“粽情飘香”的美好会永远留存在我记忆的最深处,它是最美好的,最快乐的。

  唯有你的光辉,像漫过山岭的薄雾,渗进空气,滋润万物,无声无息。

  ——题记

  乌衣老巷深处,两个年过七旬的老妇人坐在门前的石凳上闲聊家常。虽然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了沧桑,但抹不去她们*淡日子里简单的宁静安详,一切都是旧时模样。

  我顺着青石板路慢慢走,来到那扇古朴的门前,把着门环轻敲了三下。等了一会儿,传来缓缓的脚步声,外婆笑意盈盈地打开了门,得意地说道:“我一猜就是你,只有你会这么有耐心!要是别人呐,肯定要催促了。也怪我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喽。”

  我轻笑着扶外婆进门。院子里的石桌上正泡着一大盆粽叶,叶子浸润在水中,青翠水滑,上面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晃了我的眼。水珠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似乎是外婆对我无尽的爱。

  记得小时候,一到端午节,我便跟随爸爸妈妈到外婆家。外婆家虽然离我家并不算远,却并不能经常回去。一进熟悉的小巷,空气中便氤氲着粽叶的香气,那是别人家的。外婆家的香气总是会等我们回去后才飘出来。我尤其爱吃外婆包的蜜枣粽,每年过端午都缠着外婆包。外婆总是会放下繁忙的农务,特地去摘新鲜的粽叶。那时外婆的腿脚还很好,只是这两年外婆的身体大不如以前,摘这一盆粽叶怕是费了她不少功夫,我不免有些动容。

  当我回过神来,外婆已经坐在小凳子上包粽子了。她边包边缓缓地向我叙说这一年中小巷的变化和街坊的事情,那么亲切有趣,仿佛又回到了儿时:暖阳下,月光里,依偎着外婆,听她讲故事。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改变,只是外婆老了,两鬓苍苍,脸上岁月的痕迹再难抹去,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她对我的宠爱。

  今天,又是粽叶飘香,外婆把她不老的慈爱揉进粽子,包成我喜爱的模样。但愿时间老人慢慢走,慢慢走,让我多陪陪她,也让她多陪陪我。

  因为放假,所以我起的比*时稍晚一点。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却发现我的手上脚上都 被带上了五彩线。五彩线是由红、粉、黄、绿、蓝五种颜色组成的,很鲜艳。妈妈告诉我说, 端午节带上五彩线会给自己带来好运的。

  洗完脸后,我就来到了餐桌前。满满的一桌,真丰富啊;有大大的三角形粽子,还有香 喷的鸡蛋、鸭蛋、鹅蛋。看着这么多好吃的,我的口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正准备开动时,爸爸发言了:“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吗?哪位“同学”知道请举手 回答?” 这可难倒了我了,我就装作没听见,等待爸爸解释。爸爸告诉我说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 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没想到一种食物也有故事。

  爸爸讲完后,我已经迫不急待地想和他们做游戏——顶鸡蛋。

  我在盘里随手拿了一个个头较大的鸡蛋,先和爸爸来了一个对决。而我的力气太小了, 一个回合下来,就输给了爸爸。但是心里却不服输。心想:“可不能这么算了。”我又去洗 鹅蛋,想和妈妈较量一番。

  只见妈妈在盘子中左挑右选的, 好像里面藏了大将军。

  我好奇地问妈妈:“你在选什么? 难道鹅蛋还会有什么不同吗?”听完后妈妈耐心地说:“你看这鹅蛋好像都一样,其实里面 的学问大着呢! 首先你要看蛋的形状,要选“小头” 尖一点的, 这样的蛋会比较有优势一些; 其次要看鹅蛋的外壳,光滑、细腻、颜色匀,这样的蛋壳更硬一些。根据这些特点选,一定 能获胜。” 我半信半疑地选了一个鹅蛋,就开始跟妈妈较量起来了。

  我双手紧紧地握着鹅蛋,使上了浑身的力气,顶啊,顶啊,只听见叭的一声,我赶紧收 手,紧张地看了一下手中的蛋,我手里的鹅蛋竟然没破,还是好好的,“原来是妈妈手里的 蛋碎啦,太好了,我赢了!我赢了!”我兴奋地边喊边跳,爸爸也高兴的拍手表示祝贺,妈妈看着我高兴的样子也笑了。

  真是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啊!

  转眼之间,又要到端午节了。奶奶买了粽叶,准备包粽子。

  我最爱吃粽子了,这次,我可要跟奶奶学包粽子了。这不,一放学,我立即写完作业,便跑进了厨房,幸亏奶奶还没有开始包粽子,不然我就跟不上奶奶的节奏了。

  过了一会,奶奶进来了,手里还拎着一个袋子。我往里一看,发现里面装着一些枣子和一袋糯米,我感到奇怪,便问奶奶:“奶奶,你带枣子和糯米干什么呀?”奶奶却说,你等一下就知道了。奶奶的这一番话更是令我一头雾水。我想:我还是接着看吧!

  只见奶奶先把粽叶浸泡在水里,然后又把枣子洗净,放在一个盆子里。洗净的枣子真像一颗颗又大又圆的红宝石呀!接着,奶奶又把糯米洗净,放在一个大碗里。洗净的糯米则像一粒粒洁白晶莹的水晶,不停地闪着耀眼的光芒。过了一会儿,奶奶开始包粽子了。首先,奶奶拿了两张粽叶放在手上,紧接着,把粽叶卷成圆锥状,用勺子将糯米舀进粽叶里,又加了点糖。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加糖,这次,奶奶并没有不告诉我,她说:“加了糖会甜一些。”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奶奶又说:“你要认真听,等一下,让你来包一个,怎么样?”听了这话,我吓了一跳,我想奶奶怎么知道我的想法的,但我立马回过神来,装作若无其事地样子对奶奶说:“好呀,我正想试一试呢!”奶奶继续包粽子,我也在旁边认真看,只见奶奶娴熟地将枣子放进去,下面就是最一步,也就是对于我这个初级包粽子手最难的一步了,我得好好看了。只见奶奶飞快地将粽叶三折两叠就弄好了。哇!真是神速呀!我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奶奶突然问我:“你知道我带枣子和糯米干什么了吧!”我点了点头。

  奶奶叫我自己包一个粽子,先开始很顺利,可就在最后一步,把粽子包起来时,我却怎么也包不起来。还是奶奶在最后一步时帮了我,我才成功的。

  吃着自己包的粽子,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

  咦,这阵清香从何而来?哦,原来是四年级二班在包粽子。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吃粽子,天经地义。亲自包粽子,你尝试过吗?快来,跟随着这群信息十足、“有备而来”的同学,加入到包粽子的行列中吧。

  我们把材料准备好以后,就着急着等候老师“发号施令”了。终于听到老师一声令下,我们的活动开始了。先由邓鹏昆的奶奶为大家介绍包粽子的注意事项,:“把粽叶弯曲成盒子状,尖上一定要密封,否则就漏米了……”嘿,原来这么简单。我早已忍耐不住,赶紧拿起一片粽叶,细腻清晰的纹理游离在手指间,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好爽呀!我先把它弯成小盒子未盖盖的样子,用勺子舀了糯米和一个大红枣放在里面,看它与粽叶的线*行了才够。放好后,我把“盒子盖”盖上,稍作处理,成一个三角形的样子,便放在桌上,跑去那边拿绑粽子的线。没想到的是,那没绑上线的“粽子宝宝”像没刚睡醒的娃娃般,伸开了双腿,怀里沉睡的米自然是蹦蹦跳跳的到处乱窜了。

  心急火燎的我赶忙向李成亮的奶奶请教,奶奶笑着说:“孩子,你还没绑,它还能不松开?你看,就这样……”说着,她便拿起一片粽叶,耐心的教起我来。我仔细的看她每一个步骤,又试着拿起一片粽叶,舀上馅,然后小心翼翼地盖上盖,一只手紧紧地抓着,眼睛着盯着粽子,另一只手去拿线,我灵巧地按住粽子把它放在桌子上,绑上线。咦,淘气的米粒还试着往外跑,仿佛在说:“快放开我,我要自由!”呵呵,这次我可要成功了,于是我用线困了好几圈,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总算“出炉”了。

  “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我用心的数着我的成果,生怕漏掉一个。

  活动结束了,但我的收获却是很大的,不管干什么事,万事开头难,开始做不好没关系,不要气馁,只要勇于尝试总会成功的。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门前屋后插艾叶、赛龙舟;有的地方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去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不,又快到端午节了。包粽子能手——奶奶已经迫不及待了,早早地包起了粽子。

  奶奶包出的粽子不仅好吃而且个个都造型美观,邻居们都喜欢让奶奶帮他们包粽子。

  看着奶奶包粽子的熟练手法,三两下就包出一个大粽子,我真的想找个时间自己也来包一个。

  昨天下午上完课回到家,看到爸爸妈妈和奶奶围在一起包粽子。妈妈也在学包粽子,我真的是跃跃欲试。我赶紧放下书包,洗干净手,来到奶奶身边学学奶奶包粽子。

  看了一会儿,我问奶奶:“奶奶,让我也包一个吧!”“好呀!大孙女也来包一个。”奶奶眯着眼睛笑呵呵地说。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取一片新鲜的粽叶(芦苇叶)。首先将粽叶折成漏斗状,再将泡好的白糯米和红豆放进‘漏斗’里,但我没像奶奶一样在中间放颗大红枣,再放些米盖住大红枣。我只是在里面塞了白糯米。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二、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棕》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端午棕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给孩子们看了有8分钟的一段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也按“音”、“形”、“义”进行了侧重教学。课文中的“箬叶”一词在读音上学生很容易混淆,在发音中容易出现“l、r”混读的情况,在教学中,我着重进行“箬”字的拼音教学,先让学生读准“若”这个曾经学过的字,然后结合形声字告诉他们这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最后以开火车的方式进行逐个正音。

  “学本课堂”即以学*者学*为中心。“学本课堂观”充分相信学生的学*潜力,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以后,教师和学生将以*等的身份共同开展学*活动,实现学*目标。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是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我和学生配合读,但是与以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先读,我读停下来的时候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

  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是学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棕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我在*时的教学中落实“改变一点点,一点点的改变”的思想,如,改变备课方式,改变我的教学观念,有效的作业与训练等,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学方法和学*方法,让我的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

  《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这值得我去学*。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


《端午粽》的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语文《端午粽》教学反思范本五份

  本课语言形象生动,其中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词语,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和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文章用词也很丰富,如“美滋滋”“又黏又甜”这些鲜活的词语,为文章增添了光彩,使表达有了韵味。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课文对端午粽的描述更为形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理解和运用,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组长的分工不够明确,学生汇报时不够自信等,这些问题我都会在后期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改进措施:

  1、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培养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作为本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多读,让学生学会提问。

  2、我用了一个填空式的形式,把端午粽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进入线上直播教学已有*一个月的时间了。直播教学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教师又变成了知识的传授者,课堂又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因为师生互动连麦收到网络稳定性的影响,课堂不得不减少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二是学生又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一方,教学效率堪忧。三是教学活动又在由师生、生生的多边活动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回流。四是教学方式的千篇一律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失去了学*的动力和兴趣。

  怎样让学生对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线上课堂的关注度,进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1、充分利用前置作业,让学生预*课文,以语音和视频形式提交作业。

  学生宅家三个月最想见到自己的好朋友、同学、老师,对他们用不同方式展示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完成作业的过程,动手又动脑,还要组织语言,同时也是学*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兴趣大增,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怎样展示交流。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多设计一些有趣的学*活动。

  在集中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深层次,多角度地识字学词。这样学生的阅读期待,学*兴趣就得到了提高。连麦和语音回答的交替使用增加了师生的互动。

  3、在学*过程中渗透学*的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读好长句,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这些都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向叙述渗透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思考也很多,留待今后进一步改进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

  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端午棕》是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有感情朗读课文时,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端午粽对于孩子们并不陌生,但是端午节孩子们就不是很熟悉,课前我从我国的传统节日导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没想到效果真是好极了。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字词都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如“总,念”两个字,因为它们有共同的偏旁“心字底”,可以放在一起记忆,“肉”,可以采用猜谜语的方式,“粽、端、据”可以采用“加一加”或者是换偏旁的方式,总之,只要我们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把汉字记准确,记牢固。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领者,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通读课文时带着问题去读书,采用圈一圈划一划的方法,让学生动嘴动手,掌握学*方法,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接着让孩子们在朗读长句子,我先读,起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然后让学生读,锻炼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孩子都很积极的配合,耳朵听,眼睛看,注意力集中,另外,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很能体现作者对端午粽的喜爱之情,因此,在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仔细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这样就巧妙的将学生带到主动学*的氛围中。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即培养了学生学*兴趣、学**惯和学*能力,也让学生知道了学*语文的方法。

  但一节课下来,我总觉得学生还是不能深入文本,朗读时感情还不够充分,这与孩子们的预*不够有关,因此,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有效的课前预*也是很有必要的。

  《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