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2 00:00:00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调皮的小猴》是一个数学活动,而这个活动就是从游戏“拉个圆圈走走”开始,并以“调皮的小猴”这样一个情境带入并贯穿始终,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情境中学*10以内封闭状排列的数数方法。其中,整个活动以探索用各种不同方法作标识和独立完成数数并记录结果为重难点,而这些重难点都融合在一个个情境操作环节中,使封闭状数数方法的学*不再枯燥,幼儿更有积极性。

  到了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所以10以内的数数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本次的学*目标就放在了封闭状数数方法的学*和运用,以及标识方法的探索上。因为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中班的幼儿又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那么将游戏融入数学活动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所以从“拉个圆圈走走”数小朋友到数小猴、帮小猴数花纹,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游戏情境,引导着幼儿在一个个有趣的操作环节中掌握数学知识,并能很好地运用于生活。

  活动以幼儿在数围成圆圈的小朋友开始,因为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数起来相对简单,所以在请幼儿进行游戏时我请10名女孩或者是10名男孩,而不是随机请几名幼儿,这样因为某一方面特征的相同而增加幼儿封闭状排列人数数的难度,更突显出找到起点并记住起点的重要性。

  然后在进入到下个环节,对排成圈的小猴进行数数时,由于第一个环节是熟悉的小朋友,一下子到全是一样的小猴子,有一定的难度,这个也是难点,所以要从多方面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方法作起点标识,不仅是幼儿讲、教师示范记录操作,也要让幼儿自己说自己示范记录操作。在教学示范操作时,还添加了多种封闭状排列的超市货品图片和同样数量的物品排成两个圈的封闭状排列物品,给幼儿的数数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操作中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数方法。

  整个活动从调整到实施,从中挖掘出了很多的东西,活动的效果也让人很满意。幼儿的操作能力相较于上学期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在独立数数并记录上,都能用数字或者点点清晰的记录。只有个别幼儿点得不是特别清楚,但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很好地作起点标识并数数。而孩子们做标识的方法都是各有创意,让我吃惊不已。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确定了游戏在数学活动的有效性,也为之后的数学教学提供了方向。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上课伊始,先播放了一段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然后问小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样一只聪明又可爱的小猴子如果去栽果树,结果会怎样呢?进而导入新课。

  在初读环节我们设计了“三读”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找出来,反复读一读。

  3.指名分段朗读,(注意读的同学要正确、流利,声音洪亮;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每次读,教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有层次的读,引导学生理解“大吹大擂”的意思,春天到了,小猴子在做什么呢?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小猴子在做什么呢?出示这句话。自由练*读这段话。指导朗读。说一说小猴子栽上树以后是怎么想的?刚栽上树,他就说要结大梨了,可能吗?那什么是“大吹大擂”呢?我们应该怎么读小猴子说的话呢?通过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朗读中感悟小猴的急于求成。

  在课文的对话部分,对话部分对小猴的性格特征的揭示生动传神,我抓住三处对话描写引导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小猴子的没有主见、没有耐心、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急于求成。我首先给学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自由读

  2——6自然段,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对话,选择你喜欢的对话反复朗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有了这个奠基,我顺势指导朗读:“你想怎么读这段话?”学生自由练读,自己揣摩语气、情感。学生练读过后,我进一步指导朗读:“假如你就是这个没有耐心,见异思迁的小猴,你怎样读这句话,假如你是不耐烦的小白马你怎样读它的话?”通过换位思考,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朗读的情感基调及语气、语调。学生通过自读、合作读、男女生分角色等多形式的读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的同时,我将情感训练与能力训练结合起来。相机出示句式:“ 正在 ,他 地对小猴子说:“ ”,小猴子一听, 。”这项句式训练,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锻练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进一步体会小猴子的没有主见、耐心、见异思迁、朝三暮四,急于求成。进而达到情感与能力目标的有效整合。

  在课的结尾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几年后,满山遍野的果树丰收了!种梨的得梨,种杏的得杏,种桃的得桃,只有小猴子两手空空,一无所得。小猴子他错在哪儿了呢?假如你是小猴子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找到学生和文本语言的“撞击点”,充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学生的答案会是多角度的,这既撞开了孩子们的情感之海,又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一“撞”之中得到了升华。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本课属于儿童话剧,生动有趣,我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通过学生喜欢的动画表演形式,激发学*兴趣。通过简单的问题的提示,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为认识剧本做铺垫。通过合作表演的方式。丰富内心体验,明事明理。本课教学我主要分一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多种方法进行识字。如字理识字“象”、归类识字,口字旁的“吵、叹”,月字旁“胳膊”,并拓展还有那些带有口字旁和月字旁的字。表演识字。“疼、举、歪”通过动作表演感受其意义再来识字,学生们运用多种方法不仅记住字形同时了解了字义,学*兴致也很高。

  第二层: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充分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动物的心理及当时的动作及表情,为后面的表演做好充分的铺垫。

  第三层:分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对课本剧的剧情内容非常喜欢,更被小动物所吸引,加之前面充分的朗读,在分橘色表演时孩子们兴致很高,而且将小动物们的动作神态表情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歌唱本应该是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可是每次学*新歌,孩子们的兴趣都不浓厚,积极性也不高,很难让孩子们都开口快乐的唱起来,实在让我头疼。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歌唱兴趣,开启他们歌唱的快乐之门,让他们愿意唱、喜欢唱、自然地唱呢?我陷落了沉思……又是一节歌唱活动——《小猴真淘气》,这是首曲调简单,情节有趣,又贴*幼儿的生活歌曲。讲述了小猴在吃完西瓜后,乱扔西瓜皮,结果滑倒了熊大伯和鹿阿姨,最后害得自己也滑倒了的故事情节。活动开始,我顺手弹奏着孩子非常熟悉的音乐“比比谁最棒”。与往常一样,刚在课间游戏的孩子们一个个散开了,以飞快地速度回到了自己的坐位并随着音乐做着简单动作,只有刚才还在玩“点兵点将”游戏的有几个孩子,似乎没有玩尽兴。“哎,真好玩,我都还没轮到呢?”“我们等下继续玩吧。”慢慢吞吞有些失落的回到座位上。我感到有些不妙,似乎打断了孩子刚快乐游戏的情绪,让我于心不忍。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篇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1

  通过几天紧张的准备,我终于讲完了小猴子下山一课。

  可是自我感觉很糟糕,甚至比试讲的时候还要糟、我总结原因如下:

  1、第一次讲优质课很紧张,虽然只有几个老师听课,可是还是紧张到忘记写题目。

  2、准备不充分。有很多的环节需要再三斟酌,再三思量,需要找到多种方式来呈现,甚至需要实验很多次来验证哪个效果更好,可惜没有太多的时间。

  3、教材把握不是很到位。由于这片课文是课外阅读课文,可参考的教案和资料比较少,在加上自己的经验较浅薄,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课堂的深度挖的也不是很够。

  3、课堂教学环节过度、语言的衔接不成熟,很象常态课而不象优质课。语言的锤炼、环节的衔接还需要更加的磨练。总体感觉比较粗糙。

  4、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找到多种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调动孩子阅读朗读积极性上我还要多下工夫。

  总之通过准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在师傅的帮助下算是完成了虽然自己完成的不是很出色,我的课堂还要多锤炼,我的思考还要更深入,我的教学还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通过举例子,学*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的教学反思3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生字。

  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通过举例子,学*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积累、运用。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篇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1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2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3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6篇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和字词学*、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 2,再看图3、 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个。(手指问1、问2、问3)师:(指问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4+5=9,所以9-4=5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生:8可以分成5和3,所以8-5=3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5=3.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3、图4)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朗读课文,看懂图意,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12个会认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准备

  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首先借助幻灯片,出现一个可爱的小猴子下山的情景,一下子吸引了同学们,然后问:这是谁?你们喜欢吗?谁来描述一下?最后教师小: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好,可是你们知道吗?这只小猴子下山时,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好,今天我们一起学*18课《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字

  过渡语:昨天大家预*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预*的怎么样?

  1、出示课后会认的生字(共12个)。

  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

  2、指名读,读的对的同学带领同学们读两遍,注意标声调。

  3、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后,随机点同学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帮猴子摘一摘它最喜欢吃的桃子,看你能摘多少。(摘桃子游戏)

  5、分享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真厉害,老师特别想知道你们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有什么窍门能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吗?大家先和同桌说一说你记住了哪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

  分组分享——全班分享。

  6、学生再次齐读生字。

  (三)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过渡:我们认识了课文中这么多生字,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们读这篇课文读得怎么样?

  1、首先听课文录音,老师提要求:请生评价读的情况。字音准不准、有没有添字漏字?

  2、学生读课文。老师.出示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不添字不漏字,将容易读错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3、学生汇报学*情况。

  (1)昨天大家预*了课文,给课文分了段,请同学说本文共有几段。(5段)

  (2)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评价。老师进行补充。

  (四)、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请大家结合图片在课文中找出来,用铅笔打上横线。

  2、学生汇报。

  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

  (五).学*第1自然段。

  过渡:首先小猴子来到了一片玉米地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评价读的情况。

  (2)学生自己读文段,并用序号标出本段共有几句话。

  这段共有两句话。

  指名读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4)指名读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玉米怎么样?小猴子心情怎样?小猴子做了什么?理解“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从“又大又多”一词看出这里的玉米,长得不但大,而且很多(结合图片理解又大又多)。补充几个和“又大又多”类似的词语。“非常高兴”(看图说说小猴子脸上什么表情?裂开嘴笑了,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说明小猴子非常喜欢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扛着”(结合图片理解扛的意思把东西担在肩膀上)一词又一次说明了玉米很大,大得要扛着走。让学生表演扛的动作。

  这句话告诉我们,小猴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又大又多”、“非常高兴”,“扛着”这些词语要重读,读出小猴子非常喜爱玉米的语气,“扛着走”读出小猴子充满欢乐,天真活泼的语气。

  ①让学生自己体会试着读一读。

  ②指名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其余学生进行评价。

  =3*GB3③师生合作读:有一天,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课堂小结

  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那下面他又会来到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情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作业

  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

  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____,它又____,接着它____然后它____,最后,____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小猴子下山》优秀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

  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

  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

  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

  三、教学难点:

  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

  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

  (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

  (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

  (二)朗读课文,识字。

  (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

  (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

  (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

  ①带拼音读三遍。

  ②去掉拼音读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

  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

  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

  (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

  (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

  (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

  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

  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

  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

  (五)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教后反思。

  1、通过朗读,识字释词示意。

  学*朗读是通过朗读可以识字学词,可以理解内容,也可以学*语用。所以,本课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朗读的学*来完成。学生初读,圈画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教师范读,不但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初步感知内容及反复的结构。通过朗读理解内容,体会结构特点。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动作,使学生自主完成对人物心情的体会、对动词意思的理解。正是通过多次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读的过程中,生字多次“复现”,建立了音、形、义三者的联系。多音字的学*,在语境中据意辨音,使得朗读的`学*和字词学*、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2、调整视角,使推断有迹可循。

  呼应单元语文要素,本课要整合信息,作简单推断。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归的结果已然明确的前提下,推断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将课后第2题调整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会想到些什么?

  3、借助插图,情境延伸,思维和语言相互促进。

  语言的学*、思维的发展都要在语言实践中进行,而且要注意学用结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和说图的能力,课文的每幅插图又情趣盎然,因此课始就让学生看图按“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怎么样”的句式,大体说一说图的内容;结合单元课文,试着再运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表格中重点词语、动作词语的选择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会怎样做,怎样想。这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使学练结合,语言和思维相互促进和提升。

  因为本课要承担“信息整合,简单推断”训练,所以,在朗读课文、内容理解上,教师引导得相对较多。实际教学时,面对不同的学情,可采用不同的策略,减少教的成分,增加学的分量,使教学更有效。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那你们知道小猴子住在什么地方吗?

  老师来告诉你们小猴子真正的家在山上。有一天,小孩子想下山玩玩,它下山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你们想听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第13课《小猴子下山》。

  二、新课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3、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4、分段指名朗读课文,纠正生字的读音。

  三、分段学*

  1、学*第一自然段

  ①、小猴子下山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②、用动作演示“掰、扛、扔、捧、摘”这些动作。

  ③、为什么要掰玉米?又为什么要扛着走?

  ④、这一段中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应该重读的词语,自己试着读读看。边读边用动作表演出。

  2、想一想老师刚才提出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的2、3、4自然段。

  出示学*向导,指名向导。学*向导:

  1、读一读: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

  2、议一议:小猴子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哪些词应该重读?画出重读的词。

  3、演一演:请你边有感情的朗读边表演这一段

  课文。

  ①、喜欢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小组讨论学*。

  ②、学生汇报学*结果。

  3、我们一起学*课文的第五自然段,齐读第五自然想一想,小猴子下山看见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它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

  4、填空练*。(出示投影)填空后任选括号里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5、指1、2名学生看投影复述课文内容。

  6、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时做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

  学生检查自己*时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

  7、表演课文内容。

  8、想象扩展:讨论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

  9、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下一节课评一评,讲一讲看谁编得精彩。

  四、板书

  13、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  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  摘  空着手

  西瓜地   又大又圆   扔  摘  回家去

  往回走   蹦蹦跳跳   扔  追

  教学目的:

  1.通过学*课文,使学生知道做事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简笔画猜课题。

  2.生读课题回答问题(读懂什么?还想懂什么?)。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音乐起,师朗诵第一,第二自然段,接着问:小猴子扛着玉米会去哪?会干什么呢?然后用手势提示学生读课文。

  2.问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师根据生的回答贴出挂图)

  三、学第一自然段

  1.读课文。

  2.品“又大又多”。

  3.品“非常”。

  4.品“掰”字。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跟小猴子去玉米地的时候,我们先是通读课文知道小猴子在玉米地里干什么?接着想象小猴子见到的玉米是怎样的?然后模仿小猴子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它当时的心情;最后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法:通读—想象—模仿—朗读)

  五、自学

  请同学们用刚才总结出来的学*方法跟小猴子继续往前走,自由组成学*小组自学余下的课文。自学完后可以用表演的形式,朗读的形式或讲故事的形式来汇报学*情况。

  六、悟课文寓意

  小猴子这次下山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啦!你知道它为什么只能空着手回家吗?

  七、巩固

  学生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演课本剧。

  八、拓展思维

  1.如果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它会去哪,会怎样做?(同桌讨论,再指名说)

  2.请大家把小猴子第二次下山发生的事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3.指名读自己写的小故事。

  九、小结下课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 )又( )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 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四课。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的故事。除了故事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以外,教材还注意到了本文的构段,并把“提手旁”的字集中在一起当作这篇课文的生字来进行学*,让识字规律可循。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猴、结、掰、扛、满、扔、摘7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非、常”2个汉字。

  3、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并运用本课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加强学生对动词的准确使用。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贴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非、常”。

  3、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过程

  一、出示谜语,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则谜语:“一物像人又像狗,爬竿上树是能手,擅长模仿人动作,家里没有山中有”。生自主阅读并猜出谜底是猴子。(师出示猴子的图片和“猴子”词语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和小猴子打招呼!(学生打招呼)

  3、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猴子?(可爱的、机灵的、调皮的……)把“小猴子”三个字读的可爱一点,谁来试试?

  (指名读“小猴子”,读的机灵可爱)“子”要读成轻声,谁能读好轻声?

  4、学*“猴”字,(出示卡片“猴”)谁有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呢?

  预设1:“反犬旁”+“侯”(小结:“反犬旁”的字一般都和动物有关)。识字方法:加一加。

  预设2:形声字。

  5、师激趣:这只小猴子呀,它天天待在山上,都待得不耐烦了。这一天,它准备下山去玩,会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发生呢?这个故事就藏在书本里,赶快打开书本找到它。(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初读故事,借助故事图了解故事内容。

  1、(1)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小猴子下山都来到了哪些地方,请用“_____”划出。

  2、读后交流:

  (1)玉米地

  (2)桃树下

  (3)瓜地里

  (4)往回走回家的路上

  3、摆放路线图。

  故事还藏在这些图画中,谁能把小猴子来到哪些地方按照顺序排一排。(听录音读)

  4、师生看路线图一起梳理故事内容: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一块玉米地,然后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来到一片瓜地里,最后往回走时,看见了一只兔子。

  三、精读,学*1、2自然段。

  (一)学*第一自然段

  1、要求:(1)同桌共读第一自然段。

  (2)用“波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是怎么样的?

  2、指名学生交流,明确小猴子来到了玉米地里,看到了又大又多的玉米。

  3、师出示玉米地和玉米棒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又大又多”的意思。交流()又()又()。师小结:前后是可以共同存在的特点。(翻开作业本P63,第三题)

  4、正音“结”,懂意义,记生字。

  5、(1)用“小三角”把小猴子的心情标出来。

  (2)用“O”把小猴子的动作圈出来。

  6、引导学生抓住“非常高兴”来体会小猴子的心情,拓展想象当小猴子看到这一片玉米地时会想些什么,在此过程中,师对于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鼓励。。

  7、交流“掰”和“扛”,出示图片,并结合动作示范来理解“掰”和“扛”的意思。师小结识字方法,掰=手+分+手(加一加);扛,红,江(换一换)

  8、我会说。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对第一自然段再次认知。

  9、朗读。

  (二)学*第2自然段。

  1、(1)在第2自然段中,用“小猴子走到......看见......做了......”的句式找一找。

  (2)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交流,师适当小结:小猴子来到了一颗桃树下,看到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便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3、师出示“满树又大又红桃子”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又大又红”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当小猴子看到桃子时会想些什么。

  4、师出示“满”,满桌,满树,满星,理解“满”。(组词)

  5、出示图片、结合动作演示理解“扔”和“摘”的动作。师小结识字方法,“扔”和“奶”偏旁不同(换一换);“摘”,摘苹果,摘桃子,摘花(组词)

  6、再次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7、比较“掰”,“扛”,“摘”,“扔”,都是和手有关的。动作。(翻开作业本P63,第四题)

  四、指导书写“非”“常”

  1、学生观察,指导书写。

  “非”:独体字,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第二竖比第一竖长,注意同样的笔画在同一个字里也有变化,在写横时,注意间距均等。

  “常”:加上两根魔术棒,一看就很清楚,“小字头”和“巾字底”宽度一样。“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

  2、书空,范写,练写。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学*了小猴子来到玉米地和桃树下的场景,下节课我们继续学*小猴子下山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

  【教学目标】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1、复*巩固认生字词,在教学中通过做动作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本课的动词,并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又()又()形式的词语并进行拓展。

  2、通过个别生读、男女赛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通过学*,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景表演法

  【教学过程】

  1、课前游戏互动:

  2、导入:

  看,(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猴子图片)有一只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它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呢,大家欢迎吗?(生:欢迎)今天我们就和小猴子一起来学《小猴子下山》。

  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注意:“猴”左右结构“犭”旁)

  齐读课题

  3、复*字词:

  (1)这只勤学的小猴子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词语宝宝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还认识吗?

  (2)自读课文,说一说:小猴子下山都经过了哪些地方?

  贴图片:“玉米地”、“桃树下”“瓜地里”、“树林里”

  (3)哇……你看,这只可爱的小猴子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啊!谁能用小猴子先来到哪里,再来到哪里,接着来到哪里,最后来到哪里说一说。

  4、学*课文

  (1)过渡语:小猴子一路来到了这么多地方,那它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学*课文《小猴子下山》。

  (2)学*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评价。评价后再齐读。

  其他生思考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指生回答:

  理解“又大又多”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非常多。

  谈话: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理解“非常高兴”(特别高兴),你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

  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有“掰”“扛”这样的动作,(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这两个动词)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意思。指导学生读好第一段。

  (3)学*第二、三、四自然段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生根据以下四个问题合作学*二、三、四段。

  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用“———”划出来)

  看到了什么?(用“﹏﹏﹏”划出来)

  心情怎么样?

  又是怎么做的呢?(用圆圈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引导生各种形式朗读:

  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看见了桃子就喜欢桃子,扔了玉米;看见西瓜,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子,就扔了西瓜。结合图画,体会当时小猴子的心情。(读出小猴子的心情)

  (5)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6)小猴子为什么最后空着手回家去呢?

  抓住“只好”一词,引导学生感受小猴子什么也没得到的原因。(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7)整体回归

  借助插图,复述课文(让孩子带着头饰体会着小猴子的动作、神态演一演也可以)

  5.拓展阅读

  《小猴子下山》儿歌

  6.课堂小结。

  7.课外作业或实践活动。

  读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数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花果山风景优美,这里的小猴也特别好客呢。今天它们想摘一些鲜美的桃子与小朋友们分享。想知道今天发生的故事?

  生:想。多媒体示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按照顺序(指指点子图),仔细观察画面,你能编一个数学故事吗?停2分钟,教师引导性的指着主题图。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师:谁来讲?(指一名学生讲故事)师:故事讲的真动听!仔细观察,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引导先看图1、 2,再看图3、 4)

  生:树上有9个桃子,摘走4个,岩石上原有7只猴子,下来了一只去摘桃子。(加法也行)

  岸上有2只青蛙,被小猴吓得全跳到了水里。花上原有8只蝴蝶,飞走了5只。篮子里原有4个桃子,掉到水里4只。

  师: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观察的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树上还剩只桃子?(板书、重点讲)岩石上还剩几只小猴?花上还剩几只蝴蝶?(板书)岸上还剩几只青蛙?(板书)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二、学*新课

  1、解决“树上还有几只桃子?”

  师:同学们很棒,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3个。(手指问1、问2、问3)师:(指问1)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求树上还法剩几个桃子?(语速慢,指图)想一想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子怎么样了呢?(语速快)谁会列算式?

  生:9-4=5(板书:9-4=5)师:同意吗?(同意)为什么列减法算式呢?(一顿)生:要求还有。.。.。根据学生讲得再找学生说)

  师:看,他说的多好!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遍?(不错,谁能说的更流利?)

  同位互相说想法。

  师:(指着9-4=5)9-4=5,唉,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因4+5=9,所以9-4=5师:说的真好。谁还想说说?生:因为9可以分成4和5,所以9-4=5

  师:对。

  生:数一数

  师:这种方法也不错。那你们最喜种方法呢?说给你同位听一听!(同位互说)

  2、解决“花上还剩几只蝴蝶?”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棒,唉,这个问题“花上还剩几只蝴蝶?”你会解决吗?

  师:你是怎么列的算式?指一生口述:生:8-5=3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列减法算式?

  生说:“要求……师:(指着)8-5=3,你是怎么算的?

  生:5+3=8,所以8-5=3

  生:8可以分成5和3,所以8-5=3师:你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8-5=3.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岸上还剩几只青蛙?又该怎样列式呢?

  3、岸上还剩几只青蛙?

  师:(示图3、图4)指引认真观察这两幅图,岸上后来有几只青蛙?跳入河中几只?要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该怎样列式呢?

  生:2-2=0板书:2-2=0师:唉,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要求师:2-2=0,你是怎么想的?生:原来有2只青蛙,全跳水里了,岸上一个也没有了。

  师:说的真清楚。那“篮子里还有几个桃子”你会列式吗?

  生:4-4=0师:一样吗?(一样)板书4-4=0(个)师:小猴子做事真是三心二意,没有捉到青蛙,还丢了桃子。可不要学它哟!

  师:同学们看这两算式(指算式2-2=04-4=0)发现了什么?

  生:得数都是0

  生:都是相同的数相减。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两个相同数相减就等于0,唉,老师出几个题考考你!

  师:7-7=?6-6=?1-1=?

  师:那2-0=?生:2-0=2

  师:怎么想的?

  生:从两个里面一个都没去掉,所以还是2个。

  师:说的真好!老师再说几个:你们能举个这样的算式吗?生举例。

  师:奧,通过这几个算式发现一个数减0等于?(还是这个数)总结:真聪明,来看黑板,今天我们继读学*了减法的知识。(板书:减法)

  三:练*看来同学们学的很好,老师出个练*题考考你,比一比那个小朋友最棒!

  1、口算练*师:这儿有几个口算题,听清要求:先读算式再说得数。好,先找坐的.好的同学口答。(点名3人)看看那一排同学坐的最好。来接火车。看来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我们来抢答好不好?听清要求:当老师读完算式时,你们再说得数。

  2、看图列式

  师:太了不起了。小金鱼也来到我们课堂。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师:能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减法算式吗?这是数学书42页的第4题,把算式写在书上。

  生:独立列式。

  师:你怎么写得第一个算式?一样吗?第二个呢?

  师:7-3=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3、小鸡回家

  师:我听说咱班的同学很爱帮助人!这儿有几只小鸡找不到家了,快来帮帮它吧!(出示图)谁来说说怎样帮助它们?生:

  师:请同学们仔细算,相信你们能正确的连线。生独立活动。

  师:我们来看这个同学的。(示作业纸)

  说:这只小鸡同意吗?(看投影这只小鸡?

  师:全对的举手?有的错的吗?那8-6=2你是怎么计的?

  4、小游戏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你们手里都有一套数字卡片,每人抽一张卡片,和你同位组成一道减法算式,说出得数;把卡片放回,再进行下一组。咱比一比,看谁答出的得数多。

  学生活动。全课总结:师:同学真的很棒,解决了一个一个的问题。通知今天的学*,我们对减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这节课你表现怎么样?

  一、激趣入课。

  1、同学们,喜欢小猴子吗?

  2、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小猴子?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小猴子的家常常安在山上的树林里,可是,时间一长啊,小猴子就觉得树上的野果吃腻了,山上也不好玩了,它想下山去好好玩玩,顺便找点好吃的东西。

  4、齐读课题:

  (1)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谁,怎么读?

  (2)老师非常想知道课文写的是小猴子干什么,怎么读?

  (3)再来一次,读出你独特的感受吧。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注意:每个小朋友只能提一个你最想知道的问题。想想,你最想问什么?想好再问。

  6、归纳问题并简单板书。(为什么要下山?到了哪些地方?干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二、看图练说。

  1、单幅图观察。

  我会看,一幅图一幅图地出示:要求:

  A、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猜一猜:之前小猴子还到过哪里?)

  B、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的小猴子在干什么?

  C、我会说:看图说词比赛:图上的内容真丰富,仔细观察图画,你能照这样说出多少个漂亮的词儿来?

  2、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你又看出了些什么?(比比谁最聪明。)

  (1)小猴子开始很高兴的样子,最后垂头丧气的。

  (2)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小猴子心情一定很好。

  (2)小猴子空着手下山,最后仍然空着手回去。

  三、阅读课文。

  这么有趣的故事,作者叔叔是怎么写的呢?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读自然段,评选段落朗读擂主。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问一问:根据老师的提问读出段中的句子;注意老师都提了哪些问题。

  (小猴子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议一议: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读一读:又大又多、非常、掰、扛——板书

  (4)演一演:表演读。(重点:动作夸张——掰、扛)

  (5)总结四步读书法。

  4、阅读第二自然段:

  (1)谁来做小老师,学着老师问一问?

  (2)小猴子看到又大又红的桃子,又会怎么想?会怎么说?

  (3)哪个朗读大王可以为大家读一读?

  (4)小演员上台演一演。

  5、同桌自由选学三四自然段。

  (1)同方商量选学哪段。

  (2)按照问一问——议一议——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学*选定的段落。(一问一读——共议——一起读——一读一演。)

  (3)迅速导读两段。补充板书。

  6、共同学*第五自然段。

  (1)齐读: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讨论:小猴子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好东西,为什么最后却是空着手回家呢?

  (3)练*用板书说话:

  (小猴子下山来,它先____,它又____,接着它____然后它____,最后,____ 。)

  (4)拓展:

  A、这只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练说:这是一只 的小猴子,因为 )

  B、想象:小猴子空手回家后,会想些什么?会对猴妈妈说些什么?猴妈妈又会说些什么?

  C、你想对它说点什么?

  D、想象:又是一年过去了,夏天又到了,玉米、桃子、西瓜又成熟了,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猜一猜,结果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

  抽三人上台演,五个学生分读五段。其他人边听边看:谁读得好?谁的动作设计得好而且演得好?

  五、积累空间

  1、故事学完了,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2、老师把这么长的课文变成了一首儿歌,想读一读吗?

  (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师生互相问好后,学生坐下)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生字,上一节课我们已经集中学完了。

  现在,我们复*几个生字(老师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生字卡片进行演示,让学生集中读、个别读、再对比较难的字进行分析。)

  同学们,谁会分析“掰”字的字形结构?

  生:(一个学生发言说)“掰”字是左中右结构,两手中间一分开,就是“掰”字。(这个学生还用两只小手做了一个“掰”的动作。)

  〔分析准确,比画得当,动作示义,一目了然。〕

  师:好!(老师接着问)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结构谁会分析?

  生:(一个男孩举手,大声说)“蹦”字是左右结构,山下有个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师表扬同学们把生字记得牢固)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把一些笔画多的生字化整为零,编成简短的口诀,形象有趣,帮助学生识记,这也是一种识字方法,这样做,小学生对所学的生字,想起口诀会认,背着口诀能写。〕

  师:现在,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学生齐声回答)好!

  (教师板书课题)

  (老师一边讲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边演示幻灯片,彩色的小猴子动来动去,同学们仔细地看着画片、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

  师:这一课的生字我们学过了,老师又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后都干了些什么?

  (学生打开课本,先小声预读课文,然后集体大声朗读了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老师把彩色玉米图片挂在黑板的第一条线绳上)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答)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文中第一幅图画,再把词语卡片“又大又多”也挂在第一条线绳上。)


小猴子下山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菁选

《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猴子下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巧用示范,体会积累好词

  采用“又( )又( )”的词语教学,利用卡片进行情境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后以进行扩展训练进行收尾。

  首先告诉学生小猴子在下山途中遇到了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这些好东西都用了很多好的词语来描写,出示“又大又多”,给学生一个示范,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其他的好词。然后学生开始以小猴子的心态去细读课文,找到这些好词,这是一种良好的学*方法。接着让学生交流找到的.卡片,学生说教师贴,并进行朗读指导,这样的学*让学生们的积极性甚高,最后在同学们积极的学*态度下进行了拓展训练,并抄写“又( )又( )”的词语在课本相应的插图上 ,以此来结束“又( )又( )”的词语教学。

  二、遵循规律,归类识字更高效

  学*动词的使用,让学生们能够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词语的正确使用。这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在。在课堂上是这样进行处理的

  师:为什么要用“扛”

  生:(因为玉米很大很重)原来是这样啊!

  师:孩子们,能得到这么大的玉米,小猴子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高兴。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小猴子看见玉米,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朋友,像掰和扛这样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啊课文里还有很多呢!找到了用笔圈一圈。

  师:唉呀,小朋友说得那么快,我都不知道把动词贴在哪里了,看看吧,这些动作的位置我贴得对吗?

  师:摘可以和桃子搭配,可以和西瓜搭配吗?和玉米呢?怎样的东西要扛着走?

  生:桃子小拿来抱会掉了,应该用捧;西瓜大用来抱。

  师:“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师:小猴子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个“扔”写在中间。

  在教学中,我抓住文本特点,从表示动作的字词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词,将动词卡片随意地贴在黑板上。经过整理,孩子们知道了“捧、抱、扔、摘”是左右结构、都是提手旁,捧、扔、抱、摘跟手的动作有关。”学到这里,孩子们圈了生字,观察了生字的特点,他们从字形上熟悉了“捧、抱、扔、摘”。这时,我又让孩子们分别做做这几个动作,从字义上进一步巩固理解这几个字的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孩子们开开心心地学着、做着,这样归类识字既有规律可循又生动有趣,孩子们比较喜欢。

  三、注重运用,回归文本更扎实。

  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在通过不同途径理解了动词的意思后,我让学生把动词卡片放到相应的图片旁。此时,学生思维火花闪现,我又恰如其分地小结有些动词可放在共同的地方(如“摘”可以用以“摘桃子”,也可以用以“摘西瓜”)。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并更多地拓展语用点。所以,我将本课时的目标设置为:

  1、会认“猴、结、掰、扛”等12个生字,会写“非、常”两个生字。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理解故事内容,能看着插图基本完整地说出故事框架。

  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对于识字环节。识字环节主要有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加随文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其中“掰、扛”随文)。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十分乐于表演。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试教的时候,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在本课中,我设置了以下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障碍游戏、边做动作边读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中孩子的认字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再说一说。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么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

  在评课的过程,在与同伴、导师交流过后,我发现自己在指导朗读方面还有所欠缺。在精读第一自然的教学中,“请你读出小猴子非常高兴的语气”,这个要求比较生硬,不能带动起孩子们的真实感受。除了指导朗读外,我认为我的识字环节也可以更加灵活一些,不需要集中识字,直接进入随文识字,孩子们更快地接触到课文,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课堂效率更高。

  我们一定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理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果然,学生在手舞足蹈中参与到了课堂。虽然学生的动作还是有点拘谨。本人认为,让孩子通过动作演绎的形式,能很快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面广,同时,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举多得。

  三、句子结构的训练

  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是采用“走到……看见……就……”这也是课文故事结构的一个亮点,很适合学生学*运用,最终学生自己能编故事。因此,在课堂上,我故意加红这两个自然段的这些字。学生一眼就找出来了,难得的是说出这些词在表达上的重要作用。虽然学生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这种表达方法,学生已然能意会一些。在学生总结方法之后,我立即出示了“小猴子来到瓜地”的图片,让学生大胆运用这几个词编故事。学生能立即编出来,遗憾的是,学生编的故事和课文一模一样,而没有进行再创造,而本人也没有就这点立即加以引导。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利用词、句的结构特点,千方百计地使学生能发现遣词造句的规律,做到能复述故事,编故事。不足的是,在教学形式上,依然缺乏创新,在教学之道上,未能关注到全体学生,在教学方法上,缺乏课堂智慧。须进一步提高才是!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对于这样一篇课文,面对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我觉得目标应该稍低一些。我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识字,这样一篇课文,孩子们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读下来吗?如果我这节课只完成识字、读通课文这个目标行吗?左思右想,又加上初步感受小猴子见新扔旧是不好的,做什么事都要专一的道理。

  对于生字的认读,主要有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两种方式,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比较合适?思忖良久,我决定还是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在学生自读课文以后,以检查的形式来认读。其中的“掰、扛、扔、摘、抱”都是动词,可以用做动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读。从课堂上来看,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都走到过道上表演了。不过,这又牵扯到一个课堂纪律的问题,孩子们一动起来,纪律就显得有点乱了。

  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课文以后,我直接出示了小猴子空手回家的图片,以问题引入对课文的学*:“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在小猴子扔玉米摘桃子这一段,我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小猴子,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猴子,你为什么要把玉米扔掉呢?”有的.孩子就说:“小猴子本来就喜欢吃桃子,不爱吃玉米,”我顺势又问:“既然小猴子爱吃桃子,那么小猴子最后把桃子带回家了吗?”其实,小猴子扔掉手中的东西,不是因为爱吃不爱吃,而是因为见一样喜欢一样。可惜的是,自己历练不够,没能引领孩子深入到文本中去。小猴子懊恼地空着手回家,猴妈妈会对他说什么呢?从课堂孩子们的表现来看,我设计的这个问题有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我的陈述,“小猴子空着手回到家,把事情的经过向妈妈说了,猴妈妈对小猴说:‘孩子,你见一样扔一样,怎么能把东西带回来呢?做什么事都要专一,只有这样你才不会空手回家。’小猴子听了妈妈的话,说明天自己再一次下山。小猴子第二次下山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口头续编故事,也许会更好一些。

  在反思中提高,在反思中积累,经历就是财富,经历就是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中的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中,我们要设计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形象直观的展示了“苹果、蛋糕、人物”等的图片,用以呈现“又()又()”的短语,学生通过看到图片就能想到“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高又帅”这种形式的词语

  2-做动作来感知生字“摘、扔、捧、抱、拍”的音、形、义,这样在做动作中认识生字,也就是在生活中认识生字,算是一种有效的'实*方法,同样在想象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板书培养学生的思维。将课文内容以猴子下山形式,配上每一次下山的地点和对应的重点词语成现在学生面前,整个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利用这样的板书,培养学生练*复述课文的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开启。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直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像小猴子那样,要一心一意才行。

  本节课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

  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同时又出现很多图片让学生练*说一说“又~又~”的短语;围绕小猴子所做,通过做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掰”、“扛”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由扶到放,培养自学能力教学的'实效性。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然后出示一张课文内容的表格,要求学生合作学*,老师执笔完成相关内容,通过由指导到扶再到放,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较多问题:评价语言过于*淡,对学生的评价与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缺乏针对性;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今后我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

  十分感谢学校领导给我们三个这次外出学*的机会,为期一周的时间,培训虽短,但从中学到的知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而最可贵的是通过学*别人的思路模式,把最精华的方法以讲课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在这次讲课磨课过程中,首先要感谢二年组的老师们积极地配合,才使得讲课顺利完成。然后最要感谢的就是敖姐,敖姐每天都要听我们三个讲三节课。讲完课还要花费很多时间来评课。而且敖姐的工作很忙,但就在这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一遍一遍的给我们修改,如此往复的坚持了5天,听了将*20节重复的课,可见敖姐内心被我们折磨的估计也快崩溃了。

  从导课,到课件的修改,再到亲身示范朗读,纠正评价性的语言以及最后对我们的鼓励这些细节问题,终于把我的课修改成形了,特别感动,再次谢谢敖姐,在这次磨课讲课中增强了自我的教育教学能力,使我认清了自身不足,就此我对《小猴子下山》这节课谈谈体会:

  《小猴子下山》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掰、扛、摘、捧、抱、扔、追等表示动作的词,其细微的区别,孩子们很难掌握。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和接受能力,通过以动作示词义,再适时提出质疑:“为什么桃子不能用扛呢?”“玉米不能用摘?”等问题。孩子们通过他们自己的讨论,比划出来的'动作,对词义理解得透彻一些。

  评价语言过于*淡,好的评价语言应该是针对学生所做出的最有效的评价,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好”、“你真棒”。在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和语言规范,引导他们说好语文,用好语文。

  在课堂中不够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在课堂上我太急于求成,忽视了大多数孩子的想法。在课堂上,我们觉得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表达他们的想法,给他们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而不是牵着他们走。

  总之,透过这次学*和讲课,我收获了知识、经验与感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都有了提高,明确了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结合培训所得,使自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高,结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踏踏实实地教学。

  《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共有无幅画,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有看见了桃子、西瓜、兔子,见一个,就扔下这个去抓另一个,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如果三心二意,就将会一事无成了。

  本课的生字很有特点,大部分都是动作,在教学时,我把课文和生字结合在一起教学。重点在抱、扛、扔、捧、追等字上。

  片段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追兔子

  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5)练*: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这些动作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通过音、形、义等方式的学*和朗读,孩子们基本可以理解生字的意思,最后问动作是否可以换过来,让他们把这几个生字理清楚,认明白。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在游戏中做一做、读一读学*生字。

  在细读课文的.环节,我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的训练。如结合插图,理解“又大又多”这一词语。“又大又多”从图上看不仅仅玉米的个头大,而且这样大的玉米到处都是。在教学中我问孩子:如果你就是小猴子看到地里又大又多的玉米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非常高兴”就是(生:特别高兴)你们能不能带着这种特别高兴的心情读一读。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事物的可爱。同样的,又大又红说明桃子长得好,又大又圆说明西瓜长得非常好。在理解了这几个词语后,我又问:小猴子把曾经喜欢的桃子、西瓜都扔掉了,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小猴子的心里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看见一个就喜欢一个,而原来的那个就直接被扔掉了。

  本节课,我依托文本,结合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关注语言的发展,让学生能在有趣的课堂中学以致用。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包含《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和《小猴子下山》,除对生字词的学*要求外,本组课文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教会学生怎样爱护文具、珍惜时间等。

  《小猴子下山》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孩子们已经在课内课外多次听过这个故事,因此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做《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时,我将重难点放在字词的学*和对小猴子形象的分析上。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我将读故事、理解故事放在生字学*前面。本班学生拼音基础较好,有自学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孩子阅读兴趣浓厚,具备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这样的安排也是可行的,学生在阅读中不会有太多的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读故事的任务交还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地朗读,然后告诉我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小朋友很快帮我完成了路线图"摘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空手回家"。孩子们在完成这个任务时思路是清晰的,孩子们对这些事件发生的逻辑关系是理解的,这些事情的`发展顺序, 明白不能颠倒顺序。这些事正是说明小猴子见一物,爱一物,喜新厌旧,做事不专一的证据。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我灵机一动,给孩子们做了个小小的心理测试。

  假如黑板是一片很大很大的花海,有四个小朋友正在参加摘花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这片花海里你可以边看边比较,选择你认为最漂亮的那一朵花,但是 每位小朋友只能摘一朵花,不能走回头路,你会选择在哪里摘?

  我在黑板上标记了五个位置,让孩子们选,他们兴趣很高,纷纷举手说:"我要在1号摘,我要在2号摘……"最多的还是5号。我告诉孩子们,每个地方所表示的意思:"选择1号的小朋友特别容易满足,他一开始就选好了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花,做决定非常果断,但是呢,有时候会比较冲动,片面;选择2、5、3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比较谨慎,会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比较以后再下决定,选择5号的小朋友呢有些强迫,因为那是正中间的位置;选择4号的小朋友呢,做决定非常的犹豫,有些追求完美,总是要到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是这样的话你可能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但是呢也有可能得到最好的,要懂得满足。当然,答案没有好坏,没有对错。"

  小测试后,我带领孩子们细读文本,主要抓住小猴子的动作理解其形象,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边说边做。从"掰、扛、扔、摘、捧、扔、摘、抱、扔、追"这些动作中,孩子们体会到这是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在文本细读中我发现孩子们"扛"和"捧"的发音不准,及时进行指导,但我没有注重培养孩子们比较阅读的能力。比如"扔"和"放"可以作比较,这两个可以体现小猴子不同的形象,放下了是还会拿起来的,扔掉就是不要了,这样的比较应该更能帮助孩子们理解小猴子喜新厌旧的品质。

  在本课教学中最让我欣喜的是孩子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我提的问题是:

  "小猴子下山是去干什么的?"

  答:"找吃的"。

  "那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为什么?"

  黄民懿最先举手说:"挑食。"

  我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挑食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摇头。

  "那老师来帮你说说,你听我说的是不是和你想的一样?"

  点头。

  "小猴子最开始掰了一个玉米,可是看到它更喜欢的桃子,它就不要玉米了;后来,它又看到了更喜欢的西瓜,就不要桃子了,所以它有点儿挑食?"

  点头说:"是的。"

  第二个学生李兆康继续举手说:"它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

  我有点儿奇怪,问:"为什么?"

  很流利的回答说:"小兔子不能吃,它去追小兔子就是为了好玩,所以是一只贪玩的小猴子。"思路多清晰,理由多充分!不禁要为他点赞。

  孩子们的思路慢慢打开了,举手的同学也越来越多。

  刘可焓说:"这是一只乱扔东西的小猴子。"

  黄梓怡说:"这是一只浪费粮食的小猴子。"

  黄浩宇说:"这是一只没有好*惯的小猴子。"

  我问:"没有什么好*惯呢?你能说的具体点儿吗?"

  思考。

  我引导说:"没有礼貌不是好*惯,做得不端正也不是好*惯,那你说的小猴子没有好*惯是哪一点呢?"

  再思考,说:"顽皮。"

  说了这么多,举手的小朋友渐渐少了,正当我准备总结时,李晟举手了。

  我请他说。

  他站起来说:"这是一只不爱护环境的小猴子。"

  说得多好!这又是一个令我惊喜的答案。乱扔东西,浪费粮食不就是不爱护环境吗?看来我们*时的环保教育还是做的不错的。虽然没有我心中"三心二意"这个标准答案,我依然很开心听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的好多想法都令我耳目一新,我想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引导孩子们说出那所谓的标准答案,他们对小猴子形象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我也相信,他们一定知道做事要专心,三心二意不是个好*惯。教无定法,我想让孩子们有独立、积极思考的能力比说出一个标准答案更重要。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通过举例子,学*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积累、运用。

  决定要上这课时,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希望教给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

  经过再三思量,我决定以学生能复述故事为突破口,课堂上为学生搭桥铺路。

  一、内容上的理解

  为了学生能尽快厘清思路,我利用看图猜地点的形式,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几个地方。同时,进行量词的巩固训练。再让学生用上量词,串讲小猴子下山经过的地方。第二步再让学生读课文,厘清每一个地方,小猴子都干了些什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先来到玉米地,掰玉米,扛玉米,来到桃树下,扔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来到西瓜地,扔桃子,摘西瓜,抱西瓜,来到树林,扔西瓜,追兔子。

  二、用词精彩的解析

  文章用词也是呈现结构统一式。如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我主要学生采取动作演绎的方式和用图理解的方式进行,而后,请学生将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