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1-15 00:00:00 [db:标签-标题]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还叫学生每人拿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并闭上眼睛想一想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同一个玩具不同的样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想能力。再由实物观察过渡到使用学具小正方体观察,比如把三个一样大小的小正方体重叠起来观察,从正面、侧面、后面、上面等不同位置去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物体的不同位置的不同形状。从而达到由具体上升到抽象的升华。不足的地方是感到离开了实物,作为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全部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是达不到很理想的效果。这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我个人认为学生应该多上一些这样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课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活动操作、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等学*能力。

  一、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所以不能从一个侧面去断定一个物体的形状,要全面的观察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知觉,初步向学生渗透全面地、辨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动手拼摆。

  1、引导学生同桌里充分的讨论。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2、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说得道理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3、培养学生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与同学合作、交流的良好*惯。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摆出不同的图形,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4、充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爱和想象力来拼组图形。学生用学具进行拼、摆、量、画几何图形的活动,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具体的“做”,使学生巩固对所学常见*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图形变化的乐趣,提高学*的兴趣。最后我还安排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在《观察物体》的学*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透过实际的观察、比较活动,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且透过活动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决定观察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潜力,培养学*数学的用心情感。要想到达这样的教学目的,仅仅让学生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把他们明白的这样一个结论作为评价这次学*的唯一标准,也显然是不够的,而务必考察他们是如何透过自己的活动、自己与同学的合作探究讨论过程,只有这样,这个评价才能是客观的、全面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观察物体》在旧的教材中从未出现过,可现在的教材中二年级就有。说明新教材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重视。而如何更好的在《观察物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是我在上《观察物体》这一课时思考最多的问题。于是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一、借助直接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我在上课伊始,就让同桌同学蹲着、站着等不同角度观察铅笔盒,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为这节课的学*做了铺垫。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所处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范围不一样。而后让学生通过想象、分析、猜测等数学活动,来探究课本主题图中小狗贝贝分别站在地上,抬起前脚,站到凳子上,爬上桌子等所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学生对于新知的解决就水到渠成,无形中就运用了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来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在重视发展空间观念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

  要观察物体,就需要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而很多没法达到学*目标的孩子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观察现实空间的直接经验。如分别在A点和B点观察到的房子和树木有何不同,有一些孩子可能就会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而不懂判断。于是我就创设了让学生分别站在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前等三个远*不同的地点来观察黑板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发现从远处看,看到的范围较大,从*处看,看到的范围较小。从而丰富、发展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然后再来解决从画面间接观察物体的问题。这样,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

  由于本节课把抽象的数学与有趣的观察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活动,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的学*状态,使得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发展他们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观察物体》这节课我由校园的塑像图联系到生活中需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结合日常生活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观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果不同,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同时教师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实地观察,通过直观、形象、实地的演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面掌握的轻松、愉快,效果较好。认识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教学,我感觉利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优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直接传受,记忆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乐学,愿学,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想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闪光点。

  本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并且一环扣一环,层次清晰。在教学中有序的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两个不同次的观察活动。在每个学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这堂课的观察物体由立体到*面,没有多大的关联,课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由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像一栋楼房,画出它的*面图,引入课题,我个人认为太难了,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学过程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当球体等于或者大于圆柱体时,从侧面看到什么*面图形?这句话不严密,等于的时候还看的到内切圆,大于到底大多少,两个不同的物体大小能在一起比较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评价学生方面要注意改进,不要专门用时间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人的感觉像是贴标签,甚至对没得到奖励的组是一种打击,学生会认为我这么辛苦的努力,结果教师否定了我的成绩,应该在课堂中随时出现好的现象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朝能够得到奖励这方面努力。每节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把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要预设进去,否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最后一环节让学生互相猜一猜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立体图形,熟悉的生活用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在本课的学*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学*兴趣。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思维火花、热烈的气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

  (一)主体性。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深刻体验”的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二)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刀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同学生一起观察,这样的操作活动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性。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

  数学学*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等,都采用了贴*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三》是进一步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教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必须准备好教具学具,然后让学生经历大量的观察和拼搭,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我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学*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欲望。游戏法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通过小组合作,经历“研究视图―――构思―――摆出物体――观察验证”,不仅找到了摆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学*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学生亲自经历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在“观察物体”中关于*面对称现象学*后,开展*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

  再如,让学生查找资料:“湖南电视塔有多高?武冈电视塔有多高?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教室的高度,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查资料的方法可谓多样:可以网上查找,可以看书,可以打电话查询,可以问大人等,甚至可以实地观察。这样的设计不正是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多活动情境,我让学生在课间就也欣赏图片。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3.这样的课堂活动缺少了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只为得出某个教学结论,难以培养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方法,那么这节课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呢?我过过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4.如果我重新上这次课,我仍会以活动探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观察物体时,不同角度观察时候引起的不同。只不过会在学生学生观察体验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今天,我讲的是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本课教学三个图,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是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本课在教学时注重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课上,我先出示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以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看后就猜出答案是球。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学生都能看出图片上的动物。这时当我第三个图片展示出时,学生发现与前两个图有联系,这时学生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再求新知的兴趣。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的结果。

  观察物体一课我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认识并理解。

  1、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常见的烧水壶作为观察对象,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

  正面、侧面以及上面是什么样?以小组合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个烧水壶大家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达成共识。

  2、为了让学生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烧水壶一周观察正面、背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做一做玩具汽车、故事书等,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

  3、在巩固练*中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在教学练*设计中,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在教学上我也有不足,鼓励性语言还不够丰富。但是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个别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课下还要对个别学生进一步辅导巩固。

  最后,也有几个好的方面。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牵着学生走。实际上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这堂课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兴致盎然,都投身于自己探求知识的活动之中,学得有声有色。他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研讨,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其次,我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学*兴趣浓厚;他们在课堂上乐学、敢学;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通过这堂课的学*,让我更加清楚地知道教师只是学生学*活动的组织者、

  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要创设了学生主动学*的环境、建立了一种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体验了一种“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情感。教学中紧紧围绕数学与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

  总之,我时刻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我有方向,努力奋进,前方的路一定是亮着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1

  游戏是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活动,教师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用游戏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拉*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这节课,学生学*情绪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每个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学*欲望。本课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描述等途径,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一种学*的过程,使其聪明才智有机会发挥出来,在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的主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我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但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2

  今天试上,《观察物体》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

  1、活动的有序性 “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较小,容易激动,活动如果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行,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

  2、活动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测、观察后验证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验。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

  3、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发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达到,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

  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 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思考,在董老师 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生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3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五大特色: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动物”这个活动导入,课中又通过播放一些南昌风光的图片,让学生一边休息,一边欣赏……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做好了铺垫。

  2.小组合作学*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恐龙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玩具狗,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①本位观察;②换位观察;③全面观察。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 课间欣赏图片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一个课间休息,让学生在音乐中一边休息,一边欣赏一组南昌风光的图片。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欣赏中巩固了所学新知。

  4.拓展应用新知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大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猜动物、欣赏南昌风光、眼力大比拼等等,既延伸了数学知识,也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悟出了“数学确实就在我的身边”这样的道理。

  5.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的形色声光和动态感知等特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玩具狗作为小组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还通过学具袋的反馈牌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4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一样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忙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到达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可是如果就这些教学资料,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此刻我们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景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先是从上头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先仅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进取性。

  二、练*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资料,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头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一样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头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之后我安排了连线练*(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立刻给出许多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一样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资料教学较简单,最终我练*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一样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有坡度,体现练*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一样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一样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一样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一样的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

  为了让学生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我首先让孩子们做左和右的拍手游戏(学生两两相对),让学生感受到两个同学的左边和右边为什么不一样,对本节课预热,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操作探究的学*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实物观察、动手操作、想象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我让他们小组合作,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从小动物的前后左右面给小动物“拍照”,说一说拍到了什么,这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和小组的同学们交换位置再观察、交流,这样学生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解决,改变了课堂上一部分孩子到讲台上观察,另一部分孩子没事干的局面,增强了课堂的时效。

  在大量的实践操作后,孩子们对从不同位置观察小动物的图形得到的结果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具体到抽象,培养了孩子们的空间观念。通过合作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并有机会分享大家的想法。孩子们的共同感受对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给了学生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学生实物观察后,紧接着一起处理书上的练*,及时的练*对学生掌握新知是很有必要的,在做练*时重点强调了从物体的左右两面看到的样子一样吗?学生通过思考得出的正确的答案。

  因学生在小组了观察的小动物,而且从前、后、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又出示一个从前、后、左、右面观察到的视图都是一样的瓶子,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视图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学生的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教师的相关指导和“见机行事”,因为学生自己去操作、尝试、探究问题,教学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见机行事,或及时引导,或适时质疑,或概括小结,对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及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适时调控,充分利用,激活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让课堂教学在学生的操作感悟中灵动,呈现课堂的真实本色。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阅读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1)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对称物体,知道怎么样才是对称,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生活中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对称图形,理解对称现象。

  教学准备:

  多种对称的图案、剪刀、白纸若干张。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课前,现在咱们来做一个游戏。比一比,看谁说得最快,最准确。游戏是这样的,我说出一个词,然后由学生说出跟它相反的词。(如:正-反

  上 –下前 –后 左-右 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左边-右边等)。

  二、新课教学。

  教学对称的知识

  (一)教学对称图形

  1、咱们的游戏还没做完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我只画了一半,你能猜出我画的是什么吗?(出示一半蝴蝶、蜻蜓、汽车、小猫、向日葵、沙发等物体的图片学生猜)

  2、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回答)

  3、咱们把它拼完整好吗?看哪个小组拼得又快又好。(事先把图片放在小袋中发给学生)

  4、学生小组活动,教师指导:让学生在小组中先说一说是怎么找的,为什么不用其他几个类似的图片。

  5、你能上台展示一下你们组的作品吗?给大家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学生上台演示,讲述)

  同学们猜得都对,拼得真好,你们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图形,看看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自由观察。然后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1:我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学生2:我发现蜻蜓的左右两边是一样的。

  ……

  6、(再次显示有对称的图形)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象这种现象,就是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的`形状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

  其实,只要你留心观察,在咱们生活中对称图形处处都有,想一想,你能找到哪些,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给全班小朋友说说你找到的对称图形,好吗?你是怎么想到的?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实物投影进行展示交流,给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同时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教学对称轴

  1、刚才大家都说到一些有对称的物体都是从中间分开,而且两边完全一样,那么咱们就假设中间有一条线,把物体分成了完全相同的两部分,(用一张纸条贴到物体上表示对称轴)数学家给这条线起了个名字,叫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2、老师也找到很多具有对称的物体,你能指出它们的对称轴吗?(课件出示24个物体,学生上台指对称轴)

  (利用幻灯片出示物体形象生动并使课堂环节紧凑,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剪一剪。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对称图形,那么制作对称图形一点也不难,请同学们打开书68页,我们一起来看看衣服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同学们同桌间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讨论好了,请同学们动手剪剪,看看对称的图形是怎么样剪出来的。(学生小组动手剪,并在小组内交流剪法。然后让个别剪得好的学生进行汇报自己的剪法。)

  学生:我是先把纸对折,然后在对折的的纸上画出要剪的图形,最后照着画的线剪,剪好后把对折的纸找开来就形成了对称图形。

  请同学们也按照这个方法去剪一个对称的图形,好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及时给予帮助。)

  师:刚才,同学们剪出的图形都是对称的,而中间对折的那条线就叫对称轴,请同学们用尺子画出刚才所剪图形的对称轴。对剪得好的作品展示,让学生进行评价。

  四)找一找。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教完这堂课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六人小组观察验证的`时候要轮流,在本节课的三个层次学*中中,第二、三层次,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自己观察验证,填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避免环节的重复,更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探用,在本节课中我更加注重看、想、动三方面相结合。课堂中,我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再一次地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通过用手中的正方体,摆出各种图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其他同学摆的图形,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图形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大部分学生对于立体图形中是“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这个问题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学生观察不全面,只说出正面看到的正方体的个数。细思原因,就是学生思考问题不细致,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慢慢培养这种能力。

  2.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课堂秩序有些混乱,教师会没有很容易地把握学生的学*状态。这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课堂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观察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一、成功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

  2.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二、不足之处:

  1.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出现说一些与问题无关的话,强调好几遍纪律。课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责任,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2.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学生方位感不强, 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内容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

  整改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应该制定一个小组奖惩机制,用来维持小组合作时的纪律。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10月30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镇的数学评优课。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我是到其他学校调班上课。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对一些位置单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和他们一起玩一个方位游戏由我发出指令学生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在游戏中我复*了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位,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时我根据教材让孩子观察恐龙。恐龙玩具是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看着这个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的素材,学*的兴趣高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在自己的角度观察恐龙,并且把自己看的图片找出来。学生好强好奇,我及时提出你能轻轻告诉同学你在恐龙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和恐龙游戏,在游戏中学*知识真正的让学生快乐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孩子活动中得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我在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我设计了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顺时针换一个位置,现在你观察到的恐龙和刚才的一样吗?

  你现在又在恐龙的什么位置,看到了恐龙的什么?你轻轻地在告诉你的同桌。这样做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展示评析让孩子真正的从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样的知识才生动牢固完整真实实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片的一部分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说说下面的判断说的对吗?学生知道用什么方位词了判断物体的不同角度。学生在学*只是后我让学生欣赏*的照片,你们想当摄影师,我设计了一个拍照的游戏。让学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摄影师,摄影师要确定自己是想拍同学的那面,拍了可以告诉同桌你拍的是那面,让同学判断。还可以让同桌要求想拍什么面的相片摄影师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摆着各种各样的poss让孩子的学*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个游戏让孩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课堂知识真正的和生活联系。数学来源生活,也回归生活。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气氛浓厚,学*效果很好。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多活动情境,我让学生在课间就也欣赏图片。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3.这样的课堂活动缺少了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只为得出某个教学结论,难以培养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方法,那么这节课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呢?我过过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4.如果我重新上这次课,我仍会以活动探讨为主,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观察物体时,不同角度观察时候引起的不同。只不过会在学生学生观察体验阶段和小组合作探讨阶段,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在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环境中学*,学*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几个正方体组成)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惯。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小组合作学*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方式,给每个小组准备5-6块积木,然后让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观察:

  ①从前面观察形状不变;

  ②从上面观察形状不变;

  ③从侧面观察形状不变。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2.优化教学媒体

  我注重采取多种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和实物投影相结合,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学具选择上,我选择了学生幼儿园玩过的小正方形积木为小组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搭图形,并进行观察,还通过实物投影让学生演示来进行眼力大比拼,巩固新知。我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供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本事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我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我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便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一样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一样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头、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头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一样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我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头。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一样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所以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头,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创设了一个简便愉悦的氛围。可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之处:

  1.联系旧知,知识铺垫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听过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不仅为学生学*本节课的新知做好了知识铺垫,而且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思维基础,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新知识的学*。

  2.组织学生细观察、多操作。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注重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到从不同方位看物体的不同,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学生观察和操作很高,课堂氛围热烈但又不失秩序。

  3.*稳过渡,不至于突兀

  教学完不同的方位看同一个物体后,我听过承上启下的一段话,使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对下一个知识的学*,使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节奏,不至于因为转变的突兀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学生的动手操作机会很多,但是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时候不够清楚,甚至由于角度问题,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因此,我建议最好每个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的学具,这样便于操作,学生对物体的观察也会更具时效性和准确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0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趣味,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一样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确定。经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最终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经过观察小猴子不一样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下头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经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经过照片进行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经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确定是谁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2)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潜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单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通过观察小老虎不同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通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通过照片进行判断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深入挖掘备课环节。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制定一个表格。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路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在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环境中学*,学*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资料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一样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仅有把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构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异常倡导用具体的、趣味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进取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必须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之后出示第二张图片,供给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资料,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一样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仅有把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构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资料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资料,让学生继续观察装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样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小鸭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头

  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貌?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我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简便,主动,不但获得了进取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谜语”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做好了铺垫。

  另外,我还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2、小组合作学*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熊猫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KT猫,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课间游戏活动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两次游戏活动:第一次面对面交换位置观察;第二次转圈全面观察,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观察,积累了方法。

  4、尊重课堂生成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本节课我在突破“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这一难点时立足二年级,注重课堂上孩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来辨认做出判断。

  5、优化教学媒体

  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KT猫作为小组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7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趣味,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一样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确定。经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最终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

  活动二:经过观察小猴子不一样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下头及后面的认识。

  活动三:经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活动四:经过照片进行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经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确定是谁看到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8

  在备课时,我透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潜力和推理决定潜力。根据教学资料,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观察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时经常用的透过观察决定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决定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

  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状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透过学生变换自己观察的位置,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体会。

  这一环节里,透过“想一想”和“连一连”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理解、巩固观察方法,然后透过用学生喜欢的赛车及其图片,进行“猜一猜”的活动,把观察的位置扩展到六个方位,将所学的知识扩展延伸。

  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自己的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活,发现规律,总结数学知识,真正体现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活中的数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摆一摆到看一看,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从而得出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信心,调动学*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设计一组练*,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作用,特别是开放题的设计,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不同,导致观察的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有偏差,以致出现画出错误图形。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3)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它主要是要训练学生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对以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节课自我感觉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一、给学生提供了很多小方块学具便于学生操作探究

  数学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因此本节课我准备了大量的小正方体作为学具,设计了猜一猜、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第一次操作从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他们从拼摆到观察到画图,使学生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让小组长帮助拼搭、再观察,这样做是让各层次水*的学生都能掌握,对增强学生的学*信心,调动学*的积极性,起到很大的作用。接着用了4个小正方体拼搭出了3种不同的立体图形,让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进行了观察,体会物体的形状不同,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练*设计更有层次性

  首先,在探究红点问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前面面,右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有坡度,体现练*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2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3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中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

  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兴趣,巩固学*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三、 在巩固练*的第二个闯关练*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出示茶壶这个具体实物让学生观察时,由于教师操作不到位,以至于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达到预期的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4

  上了《观察物体》这节课以后,使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一、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本节课我用了一句:“小朋友,你喜欢拍照吗?”和四张以我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的“天线宝宝”,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当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和概念状态进入“生活世界”和经验状态,就不会能有效地实现思维内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将有助于对学生情意的激发,而任何教学,只有当其植根于情意基础时,才能产生最佳效益。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5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6

  教学观察物体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心理需求。学生是主动参与观察活动还是被动参与,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注意让学生先猜一猜,如果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这个物体,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以猜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如果说,猜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那么验证则是对已有经验的有效提升。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我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定的观察物体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语言描述,根据给出的视图连线,画出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形摆出视图。实践表明,根据给出的视图进行连线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用语言描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略高了一些;而画出看到的图形,则比较浪费时间。我采用了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摆出视图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4)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篇

  《观察物体》这节课我由校园的塑像图联系到生活中需不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结合日常生活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观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果不同,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同时教师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实地观察,通过直观、形象、实地的演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面掌握的轻松、愉快,效果较好。认识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教学,我感觉利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优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直接传受,记忆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乐学,愿学,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想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闪光点。

  本节课的教学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活动中的,并且一环扣一环,层次清晰。在教学中有序的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了两个不同次的观察活动。在每个学生参与观察的基础上,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更清楚明确自己对空间的看法,这堂课的观察物体由立体到*面,没有多大的关联,课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由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像一栋楼房,画出它的*面图,引入课题,我个人认为太难了,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学过程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当球体等于或者大于圆柱体时,从侧面看到什么*面图形?这句话不严密,等于的时候还看的到内切圆,大于到底大多少,两个不同的物体大小能在一起比较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评价学生方面要注意改进,不要专门用时间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人的感觉像是贴标签,甚至对没得到奖励的组是一种打击,学生会认为我这么辛苦的努力,结果教师否定了我的成绩,应该在课堂中随时出现好的现象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朝能够得到奖励这方面努力。每节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把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要预设进去,否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最后一环节让学生互相猜一猜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立体图形,熟悉的生活用品,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我在完成这节课后有以下一些收获:

  1、在观察物体中培养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你们照相过吗?现在请看摄老师是从什么角度拍下的三张照片呢?”(正面、侧面、后面)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运用正面、侧面、后面多个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观察削笔具小青蛙。另一方面在探究新知时,我选择课本上的主题图――-就是大熊猫作为学生的观察物,特别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交流观察大熊猫后的体会,我让同学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创设情景,而且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动口的能力,学生能更有兴趣地参与,也更方便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从而获得真实感知和学*经验,也能突破了传统的程序化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特别要求:“数学活动必须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呢?我设计了定位观察、换位观察和交流观察等几个环节,这样,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去感受。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体验。

  3、在巩固练*中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在教学练*设计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交流感知、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如:议一议,走一走等活动中充分进行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设计了四个闯关练*,以课件形式送出奖品,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本节课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我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对某些教学目标的贯彻与实施还不够,像针对“通过体验初步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应再设计一些活动或练*来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老师提问时还需更严谨,注意技巧,我在上完课后

  专门对课堂提问进行了反思,我查找到有关资料,它们对课堂提问阐述了六大特性:也就是提问的指向性、提问的思考性、提问的灵活性、提问的开放性、提问的巧妙性和提问的逻辑性。上课时我的提问开放性太强,指向性不够,目标欠明确,所以学生回答时比较混乱,我想,如何处理好提问的开放性和指向性的关系,如何在提问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按老师的要求去完成,等等,对于这些课堂提问的技巧还需不断同老师们一起认真思考与探索。

  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需要通过动手来提高学*兴趣,巩固学*的只是。在本节课学生交流讨论的环节如果教师通过卡片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动手连线等活动的话就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

  三、 在巩固练*的第二个闯关练*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课堂上我出示茶壶这个具体实物让学生观察时,由于教师操作不到位,以至于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加强自己的形象思维的能力。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能力,不断积累教学实际操作的经验。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达到预期的学*效果。

  《观察物体》是小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一年级时学过的“从正面、侧面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学*的。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并能具体说出哪个位置能看到哪个面,能正确辨认长方体的上面、侧面、正面,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学*打下基础。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作以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须有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兴趣是学生学*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情境、贴*学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问题情境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对学*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特别重视情境的创设。课一开始,通过猜班集体中的小钢琴家的情境,使学生生活情境和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出了福娃这个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玩具,一下吸引了学生。继而通过福娃这条主线,很好的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形成了很美好的故事情境,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祝福箱”这个情境的创设,更是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使学生在美好的祝福中,学到了知识。在练*时,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这节课中,学生被很多的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着,因此学*兴趣一直很浓厚。

  二、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观察福娃这个环节,我事先准备了四个同学观察福娃的录像和四个方向看到的情景让学生判断,然后让亲自从四个方向进行观察,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后,进一步感知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像是不一样的。学生在体验中学*,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在体验中学生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三、猜想验证,促进知识形成。

  猜想,已经成为学生当今学*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从心理学角度看,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从学生的学*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在数学学*中,猜想作为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猜想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在探索中,这些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实践与领悟,必然会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本节课教学中,我就给学生创造了猜想的过程。首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设计了猜想环节。当学生明确了长方体的祝福箱有六个面之后,让学生猜想,你站在一个位置上不动,最多只能看到几个面得到哪些祝福。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对要研究的问题做出逼*结论方向的猜想。其次,在练*设计中,设计了猜想过程。教师分步出示了房子、路灯从上面、侧面、正面的观察效果图,让学生猜想,可能是什么?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因此答案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这样的猜想中,发散了学生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本节课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地方:

  1、在观察讲台的时候,为了便于所有的同学都能看到某位同学的观察结果,我采用了用数码相机拍照的形式,但是忽略了应站在学生位置以学生的高度进行拍摄,今后应注意。

  2、在一位同学在桌子一个角的位置观察讲台时,让学生说出:这三个面的名字。这里忽略了学生是站在桌角的位置,所以,使得学生无从说起。

  3、通过课后测查我发现,学生们能够正确区分欢欢的不同方向看到图片的时候,在区分前后两张图片时,100%的同学判断正确,但是在区分左右两张图片时,判断正确的同学占75、7%,也就是说,还有将*四分之一的同学在区分左右的时候还有困难,在重新备课时,要在这个地方进行调整。

  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更加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法,更加深入领会编者意图,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

  10月30日我代表学校参加了镇的数学评优课。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我是到其他学校调班上课。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对一些位置单位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上课前我和他们一起玩一个方位游戏由我发出指令学生指出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在游戏中我复*了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位,为新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学时我根据教材让孩子观察恐龙。恐龙玩具是喜闻乐见的素材,学生看着这个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的素材,学*的兴趣高涨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学生在自己的角度观察恐龙,并且把自己看的图片找出来。学生好强好奇,我及时提出你能轻轻告诉同学你在恐龙的什么位置。这样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故事的主角,在和恐龙游戏,在游戏中学*知识真正的让学生快乐的学*,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孩子活动中得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教学时我在学生在不同的位置来观察,我设计了下一个环节,请同学们顺时针换一个位置,现在你观察到的恐龙和刚才的一样吗?

  你现在又在恐龙的什么位置,看到了恐龙的什么?你轻轻地在告诉你的同桌。这样做让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观察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样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展示评析让孩子真正的从活动中学到知识。这样的知识才生动牢固完整真实实在。新授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看图片的一部分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判断题说说下面的判断说的对吗?学生知道用什么方位词了判断物体的不同角度。学生在学*只是后我让学生欣赏*的照片,你们想当摄影师,我设计了一个拍照的游戏。让学生同桌一起合作。一人当模特一人当摄影师,摄影师要确定自己是想拍同学的那面,拍了可以告诉同桌你拍的是那面,让同学判断。还可以让同桌要求想拍什么面的相片摄影师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孩子在这个活动中摆着各种各样的poss让孩子的学*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这个游戏让孩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课堂知识真正的和生活联系。数学来源生活,也回归生活。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学生的学*气氛浓厚,学*效果很好。

  案例:

  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教学片段。

  一、创设情境复*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

  1、出示课件,让学生仔细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再拿出自己的玩具小汽车,从不同角度观察,你会发现什么?

  生:从上下左右前后观察小汽车,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小汽车,看到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用一句话进行总结,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

  生举出生活中发现的类似现象。

  二、引导学生搭建立体图形

  1、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并讲解本课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要用这些正方体搭建不同的立体图形。

  学生拿出正方体积木,积极动手进行搭建。

  2、给学生示范书中的搭建过程,边操作边讲解。

  认真观察老师的搭建过程,发现问题可及时提问。

  3、同学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来分组做练*,一名同学说要求,另一名同学搭建。

  学生认真配合,听清要求的内容,争取搭建出正确的立体图形。

  4、对搭建有困难的同学进行指导,搭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

  学生多多进行练*,搭出几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做到搭得又快又准确。

  三、引导学生观察搭建好的立体图形

  1、引导学生观察刚感刚刚搭建好的立体图形,(生认真观察搭建好的图形)师提问:应该怎

  样观察呢?

  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如正面上面等。

  2、学生在组内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仔细的观察,可以互相说说观察到的不同形状。

  3、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实事求是地回答,鼓励个性化语言。

  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节课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会用上下左右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观察来发现问题,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按要求搭建立体图形;通过搭建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搭建出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观察是认识一个事物的重要方法。本节课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简单的物体入手,让学生自己搭建自己总结。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了各种搭建练*,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学生在学*中,表现出了强烈参与欲,学的积极主动,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实践证明,学生兴趣越浓,学*质量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了教学效果。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最后的“画画”活动,体现了新课改课程整合的思想。数学课中也有施展绘画才能的机会。学生不但可以学数学,还可以画数学,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游戏),学生通过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脑思、动笔画,全员、全程参与,亲身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方式不再是“听听练练”,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去探索,去动手实践,会与人合作交流。学*后,学生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思维得到了锻炼,并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存在问题(原因)与对策:

  1、数学语言讲究准确、简练、到位.本节课我有些问题有点不到位,例如: “通过刚才的学*,谁来说说我们应怎样观察一个物体?”学生虽然从前后、左右、上下位置观察小汽车,但这些都是一些直接感知,不能很准确进行表述.这应在教学设计时琢磨教材要认真思考,怎样提出问题;问题深浅度要到哪一个层次.

  2、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需要观察物体的左边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换到右边就要想一段时间才能说出自己看到了什么.我想这应该与学生方位感不强, 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在今后的教学不能因为观察物体就指导学生观察,应在每一个知识内容渗透观察事物的本质、规律、变化.

  3、教学安排的游戏活动要做到有序,及时调控学生纪律情绪.一开始活动学生就活跃起来,老师说要评比小组学生才安静.课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再次强调小组长的责任,和学生重申课堂活动要求.

  三、教学思考:

  “深入挖掘教材,遵循而有所立”。怎样既让学生真正觉得“有趣、好玩、有新意”,又使每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落到实处,是教学所极力追求的目标。在课堂上如何更科学有效地组织合作学*、开展数学活动,以及如何适当把握本册中学生思维发散的“度”,还有待进一步思考、改进。

  反思四: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资料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一样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忙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效率,培养他们的学*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到达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可是如果就这些教学资料,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此刻我们应当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景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先是从上头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先仅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进取性。

  二、练*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资料,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头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一样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头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之后我安排了连线练*(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立刻给出许多不一样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一样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资料教学较简单,最终我练*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一样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有坡度,体现练*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一样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一样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一样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一样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一样的发展。

  教学实录:

  一、猜:回忆观察方法

  1、(出示用布盖住的3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积木)谁能猜出这个立体图形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

  2、你们能猜出老师搭出的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的吗?老师提示一下,然后请你们根据提示,搭成一个与老师一样的图形。

  3、(出示)这是老师用3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现在请大家搭出一个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也是这样的立体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搭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在方格纸上把它画出来。从侧面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也把它画出来。

  4、谁能说说在同一位置观察物体时,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在观察物体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二、看:辨认三面形状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几个物体,你能说出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先在纸上把你的答案写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也可以与同桌商量。

  2、谁来说说这些立体图形是用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吗?

  3、完成一组选择题(略)。

  4、看这组立体图形从三个面观察到的形状,你们有什么发现?

  三、摆:根据要求操作

  1、(出示例题图)谁能很快说出这个立体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搭成的?你能描述一下从正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吗?(师出示)

  2、如果老师请你们在这个立体图形中再摆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但要求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们有办法吗?

  3、教师要求:一边摆,一边想,摆的时候有没有技巧?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4、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来验证。

  四、强化训练,深化理解知识(略)

  反思:

  “观察物体”学生在三年级已有所接触,他们先后学*了由2个、3个或4个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上视图,并初步学会了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会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课开始,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来自己搭一个图形,再从上面、侧面观察,将看到的形状画出来,并通过“观察物体时应注意些什么”的问答,既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又唤醒了学生的创新联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由5个或6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其形状是怎样的,是这节课的认知目标之一。教学时,教师采用选择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说说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各是什么形状,并提示学生,如果你在观察中感到困难,可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一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利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学*积极性。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兴趣。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5)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9篇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直观认识了简单几何体和*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增加的一个资料。以前的几何教学,教材上主要是对形体的具体认识的设计,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没有必须的落实措施,教师在教学中的随意性较大,而此刻根据“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资料标准编排的“观察物体”,就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带给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潜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单的学*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用心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透过让学生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构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创设了一个简单愉悦的氛围。但是因为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浪费了时间。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对空间与*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第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两点把握较好。

  一、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而且说出理由和摆法。因此我们上每一节课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后来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同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己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通过实物观察,学生自己发现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在最后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活动二:通过观察小老虎不同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面、下面及后面的认识。活动三:通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活动四:通过照片进行判断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深入挖掘备课环节。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提前给学生制定一个表格。

  我执教的《观察物体》一课,在“全区第八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观摩活动周”中获得一等奖。研究此课的过程,也正是我逐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研究的过程。反思此课成功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我所教学的《观察物体》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在四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领域设计的一个单元内容。在本课学*之前,学生通过一、二、三年级对系列内容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经验。本课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透视二维的画面解决三维空间的问题,这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培养。本课教材内容都是利用照片或画面这样的二维*面来反映现实的三维世界,且照片(画面)的取材对我们学生来说都较为陌生。这就使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空间想象,进行合情推理;难以准确判断出拍摄点和照片的对应关系。一般传统教学的策略是:用一些物品,设置虚拟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体验。但模型与现实物体之间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所以必定会引起观察的误差。加上我们实行的大班教学制,实际也无法满足每个人的体验需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进行本课教学。

  一、应用网络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生成性的学*兴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大家一定记得这首古诗,描写的就是庐山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美景。本课的教学就是从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到虚拟网上搜索、浏览“庐山美景”,让学生在美景、佳名的欣赏中真实感受到,因为我们观察位置不同所以看到了如此不同的美景,这便自然引出了“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研究主题。在此通过网络这一信息技术*台,方便快捷的将教师需要的信息、情境,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而且这样的创设过程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需求,激发学生自主的学*热情。

  二、应用视频突破教学重、难点,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传统教学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所采用的策略存在着耗时多,误码率差大的敝端。为此教师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录像取代传统的模型,让学生进行观察、体验。在教学第1个例题“生日礼物”时,教师将课本上静态的图片换成了真实小狗的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边观看,边思考“小狗在每个位置看到的生日礼物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了动态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就认清小狗的观察位置与观察对象的关系,进而展开空间想象,很快做出准确判断。教学第2个主题“*广场”时,教师用真实的校园照片取代原教材中的*广场照片,这样更好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和生活经验,进行空间想象和推理。对缺乏判断经验的学生,每张小图片旁的“帮助”又以录像方式,记录下不同位置的拍照过程,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位置变化带来的建筑物形状变化,这就更好给学生提供了进行空间想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地发展,为学生展开合情推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巩固提高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观察静态图判断图片拍摄前后顺序”这一难题,教师特别利用我们柳州市的本地资源,增加了一组看柳江河游览录像,判断照片拍摄前后顺序的题目。这正是让一些缺乏游览体验的学生,也能在有限时间里真实感受到游览中所见景物的相对位置发生的连续变化情况。为判断连续图片的前后顺序提供了必要的直观经验。信息技术在这些教学重要环节中地整合运用,将观察情境大量、真实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使观察材料更具有活动性,可视性和空间立体感,有效培养了学生空间想像力,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路 三、应用网页型设计,支持学生个别化学*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怎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统一知识内容时,都能得到有效发展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网络的出现,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计算机可以利用自己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快速实现内容的切换和选择。我们把这一信息技术运用到数学教学上,不就能很好解决个别化学*的难题了吗?在《观察物体》这一课教学中,我就把整个教学内容放置到虚拟网上,学生运用已有网络操作技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也可以进行自学。在探索发现的讨论部分,我利用网上留言的形式,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观察规律进行交流、讨论。在练*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将课本中单一且难度跨越大的两道练*题,结合本校、本市环境设计成一组有三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练*。在练*中,教师可以通过网页链接的数据库,及时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地应用,充分满足了学生学*多样化、区别化的需求,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让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的引导者、合作者。

  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

  按计划本段内容的教学是3个课时。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省去了课堂教学中繁锁、耗时的组织观察环节,将大量的观察情境,观察信息用计算机快速、清晰地呈现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到空间想象,推理判断中。在问题反馈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推理判断依据,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真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化,学生发展空间的扩大化。让学生在1个课时里就达到了原来3个课时的学*目标。

  总之,信息技术在本课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一个宽松、愉快、有趣的学*环境中学*,学*内容更加贴进生活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地落实了新课改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资料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一样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一样,看到的形状也是不一样的。仅有把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构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异常倡导用具体的、趣味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进取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必须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之后出示第二张图片,供给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并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资料,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一样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仅有把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构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资料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资料,让学生继续观察装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样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小鸭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头

  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貌?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我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简便,主动,不但获得了进取的情感体验,并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课,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创设活动情境

  为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通过孩子们喜爱的“猜谜语”这个活动导入,实践表明,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很感兴趣,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也为新知的学*做好了铺垫。

  另外,我还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2、小组合作学*

  新教材强调“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采取了4人为一组的合作学*方式,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上观察熊猫这一例题,给每个小组准备一只KT猫,然后让学生分3个层次进行观察: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学生在不断地观察、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在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中,感受数学、经历数学,学到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始终围绕“让学生自主参与,深刻体验”这一宗旨,将学生单独学*和小组合作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新知探索的全过程。

  3、课间游戏活动

  低年级孩子上课时易疲倦,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根据这些特点,我安排了两次游戏活动:第一次面对面交换位置观察;第二次转圈全面观察,这样设计不仅使得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又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观察,积累了方法。

  4、尊重课堂生成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现实的,本节课我在突破“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这一难点时立足二年级,注重课堂上孩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方法来辨认做出判断。

  5、优化教学媒体

  在选择教具方面,我利用了自制课件,在学具选择上,我精心挑选了一只KT猫作为小组学*的工具,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全方位地进行观察。我惊喜的发现:正是这些媒体有机的结合和恰当的选择,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的火花也时时迸发。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本事,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经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上课之前我反复的研究教材和已有的多媒体课件,总觉得有些欠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直观都没有具体的实物直观。于是我跳出了课件和课堂的局限,决定把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排列座位,整节课堂以活动为主,以实物观察和动手实践为主。我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分四个不一样的方向让学生观察,并把自我观察到的形状讲给大家听,这样就产生了分歧,让无法理解的进行换位观察,经过实物观察,学生自我发现了从不一样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积累了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的经验。

  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的进取性。把数学课商城活动课,学生感到新奇趣味,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质疑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站在不一样角度观察物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站在不一样的位置看物体的形状不一样。发挥的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过观察想象站在物体不一样位置的人看的的物体形状,然后进行观察图形的确定。经过本课教学,再一次给了学生与伙伴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会合作、交流思维的本事和空间想象本事。

  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最终的游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增强学生空间观念。

  活动一:让学生能正确辨认出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

  活动二:经过观察小猴子不一样面,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侧面、上头、下头及后面的认识。

  活动三:经过让学生运用学具小组活动,体验不一样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活动四:经过照片进行确定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活动五:进一步进行活动,经过照片和站好的位置进行确定是谁看到的。

  在备课时,我透过研究教材,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提醒学生要多角度的观察物体才能了解物体的真实面貌,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潜力和推理决定潜力。根据教学资料,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1、观察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结合学生*时经常用的透过观察决定物体异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两个盒子,并故意将不同的一面背对学生,学生很自然决定这两个盒子完全相同,这时我并没有将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而是让一个学生到盒子背面观察,提出不同意见,在其他学生都感到奇怪并急于观察时,我将两个盒子不同的一面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就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而导出课题。这样的设计不但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观察欲望,为整节课的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2、探究新知。

  当学生有了观察的欲望后,我设计了观察同学的活动,引导学生从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状况,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然后我又设计了观察玩具老虎的活动,让透过学生变换自己观察的位置,进一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看到的状况是不同的”。在学生有了亲身体会后,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体会,找出自己的观察方法,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将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

  3、练*体会。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6)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6篇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课程标准教材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l、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

  在观察简单物体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观察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

  《看一看(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材从情境入手,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看一看(一)》,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纸箱,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学生状况分析

  本课是在一年级学*"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参加教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运用所学知识,

  让学生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辨认准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设计

  (—)问题情景

  (课件演示配音)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这是怎么回事呢?(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

  【利用"淘气、笑笑、机灵狗看大象"这一情境导入新课,可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一原则。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或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创设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学*新知

  l、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坐好来看你面前的纸箱,互相说一说你坐在什么位置看到的箱子面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活动)

  (2)汇报。

  (3)你们看得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换位置观察,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小组内讨论一下。(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考眼力:淘气看到大家学的这么棒,有些不服气,想考考你们的眼力,接受挑战吗?

  看谁能快速的找出第几幅图是谁看到的。书上P26连一连。

  2、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通过观察活动,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看纸箱,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请你猜猜看,站在不同的位置最多能看到纸箱的几个面?

  (2)我们以小组来活动,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猜测的看到纸箱的几个面是否正确?(学生活动)

  (3)汇报。你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几个面。

  A:一个面的。请坐在你的位置,也能看到一个面的同学站起来。(正对着长方体的正面或从上往下看,或拿起来看底)

  B:两个面的。请在你的位置,看到两个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看。旁边的同学走到他的位置检查检查,是不是能看到长方体的两个面。

  C:三个面的。(站在角的位置)

  (4)亲身体验:请你走到角的位置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看纸箱,最多只能看到纸箱的三个面,并能具体地说出在哪个位置能看到哪个面。】

  3、认一认:正面、侧面和上面

  (1)自学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课件:笑笑配音)其实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有自己的名称。答案就在书上的P26页。可是我没有看懂,聪明的小朋友们,你可以教教我吗。你们现在看到的(绿颜色)的面(正面),你知道叫什么吗?依次揭示上面和侧面。(这个呢?)

  (2)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

  (3)出示课件: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现在看到的长方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分别是什么颜色的?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通过变换摆放长方体的位置,分别指出它的正面、侧面、上面的活动加深理解。】

  (三)应用与扩展

  1、游戏一: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智慧老人送给大家一个小礼物,快去看看吧!请以小组为单位从纸箱中任意摸出一个物体,只要你能指出这个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这个礼物就归你了。听明白了吗?

  2、游戏二:

  五颜六色的长方体多漂亮呀,喜欢吗?

  下面我们用手中五颜六色的长方体玩一个猜颜色的游戏。(如:你的正面是红色,上面是绿色,猜一猜,下面是什么颜色?)

  3、游戏三:

  机灵狗、笑笑、淘气看到的礼物各是什么形状的?书P27第3题。

  4、游戏四:

  猜猜看(出示美丽的学校照片):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上面拍摄的。

  5、游戏五:

  小小摄影师:看到别人拍的照片如此漂亮,你是不是也想亲自拍拍照片?老师来做照片中的人物,你来当个小小摄影师如何?不过我有个要求:我想要一张我侧面的照片,那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拍摄?要我的背影呢?……

  (四)小结

  这节课上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谁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38页---40页。

  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体药箱、圆柱、球、长方体实物若干、圆柱和球的组合学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教学难点

  使学生明确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7)

——《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观察物体》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的快乐。

  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材料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一、课堂上努力体现“三性”

  (1)主体性

  张扬、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独立学*──深刻体验”的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去获取和领悟感性材料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配以轻柔愉悦的音乐,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学*活动中,继而让学生独立沉浸在丰富的学*材料之中,有玩具,也有生活用品,鼓励学生自己选择观察的方向,再画一画,画好后又让他们离开自己的座位,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所画的物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互相启迪,体会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2)探究性

  本节课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条件,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带东西到课堂上来,有玩具汽车、飞机、水壶、钟、塑料椅子、绒毛玩具等物品,再从中选取信息探究新知;另一方面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如应用拓展的练*“摆正方体”,看着组合图形的三视图把图形摆出来,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需要教师点拨指导的学生来说,既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又能通过他们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实践性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这节课中,大量地创设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学以致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上课伊始的猜冰箱,课中观察玩具、用品,给熊猫照相等,都采用了贴*学生生活的材料,旨在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同时延伸学*,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某一个面,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其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本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注重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知识载体,意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需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观察物体”的内容主要是对简单物体正面、侧面、上面形状的观察,因此本节课选择了大量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但同时,生活中有些柱形体的几个面没有明显的区别,这些物体的观察又如何与本课的学*目标有机结合,它们的尺度该如何把握,都是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本节课课末的拓展练*中已涉及观察三视图后摆出组合图形,这个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但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却是极其有效的。课堂上四人小组通过讨论思考,都能摆出正确的结果,可见一年级学生已能基本达到此要求,那么在今后的学*中“图形的认识”又该如何编排?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这也有待教师进一步思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在教学本课时,我准备了许多实物作为教学教具,以此希望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标。

  上课开始,学生的学*热情高涨,都被老师手中的各式各样的物体吸引,积极回答问题,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让我欣喜不已,但是没过多久,我发现有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注意力开始不够集中,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此情景,最后我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才使教室恢复了*静,才使本节课顺利完成,同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并不会好到哪里去。

  课后,我反复思索着课上发生的一切,学生为什么会在后半段注意力不集中呢?最后我总结出了两点原因导致本课出现如此局面:第一,课堂形式设计过于单调,使学生的学*热情被逐渐瓦解;第二,疲劳,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大多坚持不下40分钟,导致出现疲劳,注意力不集中。针对以上两点,我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内容合理,不易过多;2课堂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学龄段;3形式与内容合理搭配;4,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小游戏,以转移学生注意力,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疲劳。

  教学观察物体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同时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激发学生主动观察的心理需求。

  学生是主动参与观察活动还是被动参与,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我注意让学生先猜一猜,如果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这个物体,分别会看到什么图形,以猜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如果说,猜测是已有生活经验的唤醒,那么验证则是对已有经验的有效提升。

  第二,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观察物体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看,而是有一些具体的要求。我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一定的观察物体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

  表达观察物体的结果有不同的方式,比如用语言描述,根据给出的视图连线,画出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形摆出视图。实践表明,根据给出的视图进行连线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对学生的思维要求相对较低;用语言描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要求略高了一些;而画出看到的图形,则比较浪费时间。我采用了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正方形纸片摆出视图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是在上完观察方形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基础和画*面的经验,所以本节课的观察活动较容易开展, 教师在桌子上摆出一个球体和圆柱,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练*本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15篇(扩展8)

——《观察物体》实录与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实用5篇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活动非常有效。

  不足之处: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基础上,进一步学*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成功之处: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根据给出的一个*面图形摆出给定数量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比较轻松愉悦地摆出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如果不动手摆,这个几何组合体应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再由三维向二维空间进行转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学*新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据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进行拼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推理得出最终的摆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来推导可能摆出的几何组合体,也就是说从正面可以得出摆几列几行几层,从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终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对于几何组合体的正面和上面学生观察到的*面图形不容易出错,主要错在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图形。

  2.对于不摆几何组合体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还是比较难的,也就是根据二维空间还原三维空间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1.注重学生观察几何组合体从左面和右面观察的*面图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面图形摆出几何组合体后紧接着就要还原,不断的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换,从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

  这一课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探讨从正面、侧面、上头看到的是什么图形。要让学生能经过想象,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面图形,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体会多种摆法,但不要求学生个个都要摆出不一样的摆法。

  教学时经过小游戏因如要学的资料进行新授教学。新课教学时,先让学生收集信息,了解信息窗中的`活动场景,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氛围。紧之后根据所给信息提出响应的问题“他们分别从不一样的面看到了什么形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动手摆一摆,从不一样的位置去观察、去发现。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分别从正面、侧面、上头去观察物体,并将观察到的形状互相交流,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模式与学**惯。在此环节中,对于学具的使用教师交代得不清楚。学生在观察时的方法指导还不够确切和详细,并且由于学具太小,不利于学生观察,观察的实效性降低。

  在观察了三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后之后又让学生观察“再加一个正方体,从不一样的方向看会是什么形状呢?”本环节让学生与同伴充分说明自我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看法,从而进一步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前面是对所给的物体进行观察,在前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如果从正面看,还是这个形状,再增加一个正方体能够怎样摆呢?”这一问题,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训练。在问题的交代过程中,我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比较肤浅地指导学生拼摆的过程。这个环节经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拜访物体的多样化。

  教完这堂课,我觉得,虽然这节课的操作性很强,可是由于学具太小,四人小组观察的时候学生观察得不明显,最好小组中有一套大的正方体,这样便于操作和观察,使学生的观察具有实效性。

  在这次镇小班化数学赛课中,我选择了第八单元《观察物体》的第一课时进行参赛。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有:1、通过实际观察、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2、在观察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3、在活动中培养学*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惯。现在赛课活动结束了,结合专家的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觉得自己的课堂还是少了一些小班味。这次赛课是以小班化为主题的赛课,因此课前我对照小班化教学规程就已经进行了一些思考:如何进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如何体现分工明确?原本我是想在“拍照”环节设置一个四人小组的活动,分工合作,三个人每人完成一项拍照任务,最后一个人在反馈时总结发言。可是我又觉得我这是一节观察活动课,小组围坐不利于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最重要的是我觉得每个同学都应该亲自去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来获得直接经验,而这种分工似乎会减少观察机会。于是这次活动被我改成了同桌合作。其实现在想来两人合作也存在很多劣势,如合作的优势发挥不了,发现的信息较为单一;两个人不存在明显的分工,只注意说自己的,忽视了听等等。看来小班的路还很长啊!

  其次我觉得上课要注意细节。本节课中,多次小结都是我自己进行的小结,就像专家讲的较为粗糙,以至于全课小结时,学生说的不深入,不完整。以后的课堂上要多引导孩子们自己小结,要让孩子不光懂,还很会说。

  比赛结束了,但每一次上课都是一种积累,我会继续加油!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