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3 00:00:00 教学反思

溶液教学反思1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溶液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第3课时,当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对于这堂课是只完成铝与碱溶液反应的内容,还是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也一起完成,我犹豫了好久,如果只完成铝与碱溶液反应这部分内容,就略显内容少了,如果把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内容加进来,又不能突出重点,有点顾此失彼。最后和科组的同事研究决定集中力量把铝与碱溶液反应作为教学重点,采用探究式教学,力争通过有关实验及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

  在进行这堂课最初的教学设计时,为了突破铝的两性的教学重点,设计了铝分别和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中,如何能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主动得出产生氢气的实验结论呢?收集了一些资料,决定引导学生在上一课时中对铁与水蒸气反应产生氢气的基础,改进氢气的验证方法。学生课堂上展开了讨论,也跃跃欲试,体会了实验改进带来的思维方法与快乐。

  通过这节探究式教学,使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因而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它备受推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获得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质。实验探究也很自然地成为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好的有效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能“讲授”。如果“讲授”能唤起学生“主动学*”的热情、能够引人入胜并激励学生在“接受”了教师的“讲授”之后愿意主动探究,那么,“讲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式。回到化学实验教学中来说,探究式实验教学其实不仅仅是探究式分组实验教学,还包括探究式演示实验教学等。例如,《铝的化学性质》这一堂课中所涉及到的铝和盐酸、铝和浓NaOH溶液的实验因为反应激烈而且要引燃所产生的气体(以便学生能主动得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不宜作为学生探究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教师演示的方式,在实验之前让学生大胆猜想、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浓厚兴趣,巧妙地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析、讨论主动地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并不是排斥随堂分组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而是认为不应该为了探究而一味地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我们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

溶液教学反思3

  通过修改本节课教学设计,我简化了实验方案,因此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更明确、清晰。选取情境材料时,更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匹配。对海水晒盐资料的处理上,我对使用书上所呈现的信息有了不同的认识,充分开展学生活动,更能深化理解概念。我体会到探究式教学符合当前形势下专心倾听,有效表达的总体要求,也符合我校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1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2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3

  《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题的内容。第一课时,从内容上看,不存在什么难点,但这内容是溶液的开端,也是对后面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重要基础,也为下学期酸、碱、盐这重要内容打下基础。所以,这个开头如果开得好,对后面的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来说,没什么经验,很多方面还是要不断学*,不断提高。

  一、我应该继续保持的方面:

  这一节课教学中的实验活动设计,获得大家一致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中不会过于单调。上下过渡流畅,课堂衔接好;讲练结合;以上都是我应该在往后的教学继续保持的优点。

  二、我需要不断改进的方面:

  1、概念构建——对于溶液来说,学生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得到溶液的形成过程的描述、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并不容易,必须在此下功夫。课堂上我没处理好溶液的形成过程,而是急于让学生得到。其实这是构建中的一难点,我可以先得到这一过程,而通过不断地补充实验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效果可以更直观。

  2、溶液命名——对于常见溶液中,溶剂是水的命名规律并没有处理好。这个内容处理方法可以更加直观,从开始常见的溶液命名出发,通过对比找出差异,再得到规律的处理,可以大大降低难度。

  3、评价单一,尤其是语言的评价,过于单一,缺少表扬和赞美的语言。还有一些知识上的小细节没有注意到位,语言严谨性有待提高,如实验中所用酒精浓度是95%的溶液而不是纯酒精,应该向学生解释下等。总而言之,这一节课让我一下成长了,我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不断进步。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4

  1、教学前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积极学*化学的情感。

  对于乳化现象,教材涉及的内容不多,要求也比较低,因此把此块知识点附在整堂课最后的位置,让学生对乳化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即可。最后通过几个针对关键知识点的练*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经过课前的努力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后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对于溶液的用途,学生有很多切身体验,课堂中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板。

  因此,可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

  初识电子表格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八年上册的一节课,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学生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同时也介绍了EXCEL的各种版本及国内的CCED及WPS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兴趣是浓厚的,我的讲解是生动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信息技术是爱好的,是有兴趣的,是想学到更多知识的。虽然有点调皮,但的确很可爱。我非常喜欢他们完成任务的那一瞬间甜蜜的笑容。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1

  我觉得在本节课设计上的成功之处是:

  1、本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整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生活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理念,通过联系生活中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体会化学知识在解决生活、社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兴趣。教学以“问题—实验探究—结论—应用”为结构,引领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展开实验探究,教学中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主线,让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设计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了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导教学,运用多媒体通过动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帮助学生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动画展示洗涤剂去污原理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乳化现象的本质。

  当然,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设计思路不够开阔;课堂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对教师的组织才能、调控机智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2

  初识电子表格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八年上册的一节课,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学生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同时也介绍了EXCEL的各种版本及国内的CCED及WPS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兴趣是浓厚的,我的讲解是生动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信息技术是爱好的,是有兴趣的,是想学到更多知识的。虽然有点调皮,但的确很可爱。我非常喜欢他们完成任务的那一瞬间甜蜜的笑容。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3

  1、教学前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积极学*化学的情感。

  对于乳化现象,教材涉及的内容不多,要求也比较低,因此把此块知识点附在整堂课最后的位置,让学生对乳化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即可。最后通过几个针对关键知识点的练*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经过课前的努力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后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对于溶液的用途,学生有很多切身体验,课堂中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板。

  因此,可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国画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广泛的美术文化氛围中学*美术,重点是让学生从单纯的学*美术技能技巧的层面发展到学*美术文化的层面。小学生重点是从课堂学*中了解我们的美术发展史,认识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特别是国画的教学。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让学生了解*画艺术是很重要的,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学*技能技巧呢?我觉得学生正应该从技能技巧的学*中了解*画的传统文化。

  在五年级三个班的*画教学中,我有目的的进行了实验,有的班级的课堂教学我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演示每一种题材的具体的绘画方法和步骤,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和步骤进行临摹,自己可以进行尝试性的变化和创作。另外一些班级的课堂教学,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但是不给学生演示绘画方法和步骤,学生自己分析课本上的作品,然后用自己的方法临摹、创作作品。

  通过这几节课的练*,发现有些学生入门很快,很快就掌握了*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虽然造型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能表现出墨色的浓淡变化。而有些同学完全是*着自己的直觉摸索练*,除了几个以前学过*画的同学,其余的同学所创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现出*画的笔墨浓淡变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来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现的很大胆。

  从这几节课的比较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重要,但是在美术课堂中,还是不能忽视教师的演示作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画的笔墨情趣。临摹在美术教学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出来的学生都是一个模式,画出来的作品都与老师的相象,没有融入自己的东西,这应该是我们美术教师特别注意的一点。

  国画课一直的我不敢尝试的,因为我教的是低年级的学生。我觉得国画一般都是临摹一些画,然后教师一笔学生一笔,会比较枯燥乏味。但在听了几节小学的国画课和本校自闭症班的一堂国画课后我也准备试一试。连自闭症的孩子都可以画,那聋孩子要好多了,肯定也没问题。

  为了让初次接触国画的.学生能喜欢上国画,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

  一、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这样太单调,而且对学生也缺少吸引力,所以我主张一切可以入画的东西,让画贴*生活。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同学”、“在操场上玩耍”、“校园生活”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国画教学开始就一定要把基本技法传授于学生。*画的技法丰富,包括用纸、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脱离了这些技法而言,那我们的学生学*成果少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只不过纯粹地作为一种表现方法而言了。所以,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一定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显示清晰,步骤明确,学生就很容易在教师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笔、用色、用墨的方法。学生在进行绘画时也能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二、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国画的材料除了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这种传统的方法作画外,我还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工具来作画。如棉签画,通过棉签沾取国画颜料在宣纸上作画,这种作画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孩子,对于还不能很好控制毛笔的他们,棉签这种工具十分的安全又能表现出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过度的过程,不至于一下子换成软软的毛笔学生有点不适应。这样学生在不同的材料应用上体验到水墨效果的多种多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国画童趣天成,效果强烈,自由舒展,保留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了解国画的精髓是我以后努力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了解*画的形式美,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深对*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画的形式与内容为主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课前准备方面非常充分。教案中体现了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主题鲜明,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教案内容详细,书写整洁,布局合理。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图片,并根据本课内容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与指导方面,本课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新课,同学们通过对构图、墨色、形象等内容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画的形式美”--形象美、色彩美、章法美、笔墨美。学生的互评、自评,把本课的教学引入高潮。真正体现了师生互动,愉悦身心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对*画的形式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本堂课涉及到得内容较多,学生的活动时间不够,因此应对单纯赏析的部分需进行删减,给师生交流和学生活动再多留出一些时间。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教学反思美术 (菁华3篇)

  美术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提炼于生活。美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我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始终认为儿童美术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而应以教材为最基本的课堂素材,使得美术课堂融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知识化于一体。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教材,把美术教学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懂得将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启发想象与绘画技法可兼得。

  在美术教学中,有不少老师或一味地启发想象,过于偏重联想;亦有老师只顾着绘画技法的传授,而忽略了想象在儿童美术中应有的位置和作用。总而言之是非偏彼即偏此。在技法与想象之间,如果过于偏重某一边,孩子们的美术作品会出现两种情况:

  1.画面题材枯燥无味,构图形式教条、死板,失去童真。

  2.能够联想、想象,但想画的内容画不出来。

  即绘画中常出现的眼高手低。我们在美术教学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将娴熟的绘画技法与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完美地结合起来创作出的画面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在美术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游戏、表演、室外写生、图片欣赏等多种方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并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不断地提高学生“涂鸦”的技法水*:尝试各种绘画材料,研究不同材料的特点并善于运用这种特点,创作出五彩缤纷的画面。学生看到自己的一双小手是如此的灵巧,能够创作出那样精彩的画面,便渐渐地喜欢画画,喜欢美术课,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条条大路通向“美育育人”之路。

  美术并非只是画画,这其中囊括了诸多方面。儿童美术亦是如此。为此,我根据儿童爱动手的心理特点,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了丰富多采的剪纸、编织、撕纸贴画、贴线作画以及手工制作等特色课程。通过学生拼拼剪剪、撕撕贴贴等的活动,我们看到,学生无一不陶醉于自己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中。我们又将制作的手工作品分类汇总,在班内举办手工作品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丰富了美术课堂活动,拓展了美术课堂的内涵,而且令学生享受到艺术的熏陶,使学生拥有一颗美的心灵,达到美术教育之情感目标——美育育人!

  总之,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是学生不仅拥有娴熟的美术技能与奇思妙想的综合美术动手能力。同时更要使学生拥有一颗纯美之心,在广阔的天空下,尽情地展现童真、童趣的身影。

  《谁涂得最漂亮》教后记:这节课是教学生如何涂色,具体要求是力度均匀,整齐有序。大部分学生掌握得很好,涂得很漂亮。但亦有极个别学生涂得凌乱了一点,经指点有所进步《黄色的果实》教后记:这一课也是填色练*,我通过在课堂上示范,让学生观察雪梨、香蕉的明暗关系,涂起色来更有立体感,效果更好。

  《邮票设计》邮票是传递信函时表明纳付邮资的一种票证,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本课通过学*邮票设计,掌握设计邮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初步了解邮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票面结构。并通过设计邮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花瓶上的图案>花瓶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室内装饰物。本课通过欣赏各种花瓶的造型,提高学生对美术的鉴赏能力。并通过学**面造型设计,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开拓学生的创作思维。《藏书票设计》收集藏书票与收集邮票一样,是青少年和儿童喜爱的一种有意义的活动。本课通过欣赏、制作藏书票,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健康有益的收集藏书票活动的热情,综合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螺旋造型虽是*面设计中一种常用、较为简易的表现手法,但常常能使作品产生独特的美感。教材以一种浅显的形式引导学生,由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简单易学,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兴趣。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使学生了解螺旋造型独特的美感及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普遍性,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成功创造美。

  教学中围绕着一根纸绳展开教学,利用纸绳的变化、造型、应用,或弯曲或旋转、或*面或立体,贯穿教学全过程。

  一、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评述能力的培养

  (1)新课标指出:在美术教学中,应多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感悟和评述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对比。这节课中,欣赏自然物的图片;欣赏曲线线条;欣赏画家名作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能让学生在观察、理解、感悟、比较中引导他们感受线条艺术的魅力,很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两幅作品的对比,采用直观教学,给学生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2)这堂课中通过多处设问,启迪学生思考。如:弯曲旋转的线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寻找现象中的艺术美感,并谈谈感受?在凡高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并想象曲线造型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还有,在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问题的设计也相当重要。我们都说,美术的评价一定要达到多样性和个性化,特别是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实质上是学生学会学*和自我教育,这堂课学生对作业的评价不积极,我就过去请学生评价,慢慢引导,因为,通过自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这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

  二、关注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对美的追求已产生强烈的欲望,在生活中他们随时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课堂中多个环节设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线条的艺术魅力。如:请学生说说大自然中弯曲、旋转的物体;在欣赏环节中让学生欣赏曲线美的自然现象,并说说在物体上发现了哪些线条,在凡高的画中寻找不同的曲线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我想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努力去创造美。这就是我们*常所说的艺术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方位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位置与方向”,新授课大概需要五课时。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结合上述教学目标,反思如下:

  1、个人觉得本单元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辨别八个方位,至少应让学生掌握校园内部、学校与周围建筑物的位置关系。为了攻克难点,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课上,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叙述,如:学校在我家的……,我家在学校的……;礼堂在学校的……、教师办公室在学校的……

  2、在描述行走路线的教学中,一开始,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不能很快辨别出方向,并加以描述,为了实现顺利过渡,我让学生在路线题的八个方向上先标出方向,再用语言描述,这样学生的学*难度降低了很多,比较容易接受和过渡。

  3、教学中的不足:①对课本8页做一做重视不够。这题目提到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方位知识?举例中有“风向的辨认”“燕子每年都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这两个知识点一带而过,没有讲解,学生没注意,也不理解。所以在单元测试中,失分很多。

  另外,怎么样在现实情境中辨认方向,我没有准备实物教具,比如“指南针”,结果后来发现学生糊里糊涂,后来又用了一节课去补*,这样教学失去了实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第一单元教学的反思,总体来说,就是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教参的钻研,实物教具的准备等等方向。

  《东西南北》一课是青岛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这一单元中的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学*情境,组织了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和实践能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心活动。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体验”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目标之一。所以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课上我让学生自由制图,交流。使学生对实际的方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体验和感受。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在认识了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后,教师让学生帮图上的学生解决一下到桃花村怎么走?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进一步认识了地图上的方向。同时,通过各种指方向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结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入手

  想象东、西、南、北实际所在的位置,通过自由制图、交流到桃花村怎样走、帮学生找到各自的家、做游戏等互动学*,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交流中,把自己*时积累的经验表述出来,大家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这样不仅调动力激发了学生学*的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找现实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方向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教学,由此对教学产生兴趣和新鲜感。

  我执教的是小学数学青岛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信息窗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左右、上下,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上下、前后、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收空间感。

  3、经历新知识的学*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的兴趣。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力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左右、记住左右,并能自觉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所以我在设计的时候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入手,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接着加大了游戏的难度,即让学生加上方位再指,巧妙地将本课的知识点融入游戏中,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学生之间知识经验的差异,所以出错也是难免的,老师适时追问“为什么会出错?”引出对左右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理解和认识。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上下、前后”等方位的学*。最后通过练*“给文具排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对“左右”的学*,同时向学生渗透良好的学**惯对我们的学*有很大的帮助。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和理解数学。

  认识“左右”是和生活紧密结合的内容,生活中的“左右”司空见惯。作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将生活和数学紧密结合,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同学感受到:数学不难,生少中有许多数学知识,原来我早就学会了一些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好动、好玩,听到“游戏”“活动”神情就特别兴奋,学起来特别带劲。我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入手,引出了“左右”,体会出“左右”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很重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左右的欲望,再借助身体左右部位的一些活动、游戏,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记住左右。整个学*过程由于有了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是在主动、快乐的氛围下学得的。所有的知识并不是老师按一定的预定方案强加给学生,更不是将知识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的,而是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场景,让学生在指一指、伸一伸、说一说、摸一摸等有趣又好玩的游戏活动学*,这样学*,使学生产生某种理解、感知与体验的需求,学生学得开心、活泼、生动。

  反思本节课,学生通过游戏学*兴趣和积极性都比较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把握不是太好,语言的精炼性还有待提高。对于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知识点,不太好用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是太好,让学生描述相对位置和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时,学生思维有些混淆,分不清左右。我想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更好的理解。

  结合本课时的教学,需要反思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想对于这种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知识让学生在课下自己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体验比如走路、上下楼梯,包括家长驾车都应靠着路的右边,把学生的数学学*拓展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体会“左和右”,并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并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惯。


溶液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5)份

  我们都知道水和空气一样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观察我们的生活,可以发现溶液也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产活动和科学实验也离不开溶液, 那么,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呢?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有哪些?除水以外还有哪些常用的溶剂?为什么厨房中用洗涤剂就可能把带油污的碗筷洗干净?等等一些问题都是我们想探究的。

  本节课我从熟悉的大海引入,大海表面看来清澈透明,但是却又苦又咸,这是因为海水中溶解有许多其它的物质,这就是一种溶液。继而

  提出问题1:同学们所见过或用过哪些溶液,大家想不想知道溶液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向学生展示实验室中常用的几种溶液(颜色不同,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接着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1](为形成溶液的概念做对比铺垫)提出讨论问题:1)观察到什么现象?2)蔗糖、氯化钠、硫酸铜到哪里去了?最后形成了什么?3)后2组实验与前几组有何不同?通过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出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和特征,重点强调溶液均一性、稳定性这两个特征,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在此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以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为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提出问题2:水是唯一的溶剂吗?水能溶解所有物质吗?溶质都为固体吗?一种溶液中溶质只能是一种吗?怎样确定溶液中谁是溶质,谁是溶剂?给学生演示课本[实验9-2] [实验9-3]再增设一组实验:向溶解的蔗糖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固体。学生观察完实验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溶质与溶剂的3个关系。使学生了解到通常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不论水的含量是多少,一般都把水作为溶剂。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是应用最广泛的溶剂。所以,当不特别指明溶剂时,一般指的是水溶液。汽水中溶解的许多物质,如糖、柠檬酸、二氧化碳气体等,它们都是溶质。汽油、酒精能象水一样溶解其它物质(比如碘)。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说明水不是万能溶剂。

  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和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最后通过几道练*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课后我又布置了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是演示实验过程中操作太快,有些学生课下说没有看清楚实验现象,今后要引起注意。

  本节课由历史故事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引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它是一种混合物。海水是一种溶液。通过蔗糖溶解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用肉眼观察溶液形成的整个过程。由现象分析溶液形成的围观原理: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蔗糖溶液。举一反三,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食盐的溶解。

  溶液是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溶解过程的微观理解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在生活中的溶液的讨论环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乳浊液及乳化现象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所以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完成的,这样便可以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但是学生对溶剂的判断上有时候还会出错,所以还要加强练*,直至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初识电子表格一课,是初中信息技术八年上册的一节课,也是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电子表格,但表格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表格的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价格表、课程表、学生成绩表等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用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学生成绩表作为本节课的引入部分。

  当我在电脑上打开期末考试成绩表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课堂顿时变得非常活跃,都睁大眼睛看着全班学生的成绩。这一效果和我预先想的正好符合。因此开始介绍电子表格的概念和*时使用的范围和作用。通过介绍电子表格,从而引入EXCEL软件是处理电子表格的常用软件。同时也介绍了EXCEL的各种版本及国内的CCED及WPS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前面的介绍,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何启动EXCEL,建立新的工作薄,保存工作薄,以及最终要完成的任务——设计一个电子表格(在本节课中,我布置的任务是,设计本班这学期的课程表)。 在学*如何启动EXCEL中,主要讲解EXCEL图标和其它软件图标的不同之处,以及图标的由来,加深同学们对EXCEL的印象,同时,利用WORD与EXCEL的界面比较学*,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在这一部分,我重点讲解了在EXCEL中,单元格的概念,行和列的标记,以及其它的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对于建立和保存新工作簿,方法也和WORD相同,因此,我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恢复学生对WORD操作的记忆,来举一反三,融合使用。当然,对于一些新的概念,还是必须要讲的,比如,工作薄由工作表组成,一个工作薄可以包含255个工作表等。学生也对这些新鲜的知识乐此不疲。在讲解最后一个内容——设计电子表格时,我通过演示如何在EXCEL中输入课程表来讲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认识EXCEL,为接下来的上机实践奠定基础。

  随后,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因为看了我的演示,因此完成的情况非常好,而且有一大部分同学通过对WORD的操作记忆,尝试了对文字进行简单的格式处理。这一点让我感到很高兴,学生的创造能力由此可见。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同学因为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在完成的时候就显得困难了。我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请教已经完成的同学,通过观看他们完成的作品及讲解,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这一堂课中,总的来说,课堂是活跃的,学*兴趣是浓厚的,我的讲解是生动的,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的掌握情况也很令人满意。但同时,我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及时的发现不认真的学生,而且,在时间把握上,还稍有不足(最后上机实践的时候只有15分钟左右)。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信息技术是爱好的,是有兴趣的,是想学到更多知识的。虽然有点调皮,但的确很可爱。我非常喜欢他们完成任务的那一瞬间甜蜜的笑容。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教学反思:

  一、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三、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四、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1、教学前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我首先展示了各种颜色的溶液,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化学的热情,又可以顺利的引出新课中溶液的概念。课堂中涉及到难以理解的微观过程,都用播放动画的形式使学生克服难点,了解知识的本质。学生在形成了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之后,又引入了悬浊液、乳浊液以及乳化作用的概念,将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积极学*化学的情感。

  对于乳化现象,教材涉及的内容不多,要求也比较低,因此把此块知识点附在整堂课最后的位置,让学生对乳化作用有初步的认识即可。最后通过几个针对关键知识点的练*题,考察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经过课前的努力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教学后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溶质、溶剂的判断还存在一定问题,特别是碘酒、石灰水、稀盐酸这个三种溶液的溶质,容易出错;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现出对实验本身的兴趣浓厚,但是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比较薄弱,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对于溶液的用途,学生有很多切身体验,课堂中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使课堂气氛显得死板。

  因此,可以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总结出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和创新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