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2-06 00:00:00 [db:标签-标题]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由*均分1个物体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过*均分一个物体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块,进而顺理成章的引出半个就是二分之一。本课重点就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而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二分之一入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二分之一的意义上。首先是从*均分一个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义是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前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后面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仍然要不断强调*均分。经过教研室胡老师指导,我意识到学生在后期仍然不能完整的叙述分数的意义,是因为前面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学生的说没有到位,导致后期一直要反复强调*均分。所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说,说蛋糕的二分之一意义不够,还找了饼干和西瓜等实物的二分之一继续让学生说。

  在让学生描述的时候,不仅停留在学生个别汇报,还要求学生同桌互说,男生说,女生说再集体说。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后面学生自己总结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基本不再需要强调*均分了。本课中,设计了2个学生活动,分别是用斜线画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师给的图形找出几分之一。学生在活动中,动手画、动口说,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基本能够做到有结构的资源呈现,有序的互动交流。学生活动动静搭配,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精心设计板书结构。

  不过本节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意义时,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这个概念没有突出强调一下,如果在结合蛋糕图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时,能够问一问学生,这一份表示多少?那这一份呢?进而再强调: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在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时,有让学生先讨论,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后再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再结合图形和生活,证明二分之一的确比四分之一大。这里在教学时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给学生两个同样大的圆,让他们先涂色,再比较,然后再说两个分数的含义,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材料,进行学*。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想半个月饼可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数,在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得出揭示了课题、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由1/2的意义推广到1/3、1/4等分数的意义,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节课两次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苹果和三角形的1/2以后,让学生动手涂出长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后动手涂出圆或长方形的几分之一;通过学生所涂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本课借助分苹果的例子,说透1/2所表示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自己举出1/2的事例,学生说出了分梨子、橘子、长方形、正方形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又让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如看到花,想到一个花瓣大约是花的1/6、看到伞想到每份是伞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生活中的物体中寻找分数。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知识点设计太多,几分之一的含义、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几分之几的认识都设计到了,但几分之一的比较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讲得不深不透,学生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将几分之几的认识放到第二课时学*,这样安排也许更好。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在让学生动手涂分数时,应有时间限制,学生准备的圆如果是同样大的,在比较大小时就不会出现找不到比较的图形的现象了。正因为在两次动手操作时,时间没把握好,以至后续的两个思维性较强的填分数的题没有完成。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分数是学生在学*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东西的情景。4个苹果、2瓶饮料能*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学生明白分数的好处,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内化为语言。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听,我故意这样问:“听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说谎了吧?(学生一愣说没有)”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再来总结时,学生注意力已经由听转变为如何去说。在那里也有问题:虽然我一再强调*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现一个反例,学生的记忆或许会更深刻,*均分或许会掌握的更扎实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均分?有不一样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状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资料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资料,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资料,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资料围绕分数的好处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资料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3、老师掌控过严,气氛压抑。过于时时关注学生,是否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碍于他们的自我表现,值得思考。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数学课堂就应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反映的也比较迟钝,在情感体验中没有一种学*后的愉悦情绪。这也是我教学目标没有到达的一处。

  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如,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是兴奋的,而在我的课堂里学生却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环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课的问题,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或是教学潜质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数学修养不够,站的高度比较低,因此看不到问题所在。以后我将加倍发奋,用心反思、用心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操作练*,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接着我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让学生看着四张长方形纸上的阴影部分来说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1/2>1/3>1/4>1/8,同时再帮助学生理解,我就说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均分成2份,小红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4份,小刚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红吃得最多,因为*均分的份数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均分的份数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完整数后,第一次学*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均分,*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我设计的练*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用来加深学生对“*均分”概念的认识。练*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得以培养。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学生在分数学*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和4个练*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资料,保证每天的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1)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

  1。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以前学*过的“*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均分成几份,*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

  1。练*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这部分知识要注意什么?(通过这几组题的练*,加深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2

  1.说教材

  本课是新课标科学四年级(上)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因此,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本课教材选用了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特征,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确“溶解”的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2、教学目标

  (1)仔细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2)能通过比较、整理研究结果,从而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这样的现象叫溶解。

  (3)激发学生对物质能溶解和不溶解的深入探究。

  3、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透明玻璃杯、筷子、高锰酸钾、药匙、食盐、面粉、沙等。

  教师准备:溶解记录表。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难点: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对溶解概念的正确性描述。

  二、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实验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积极性的提高。

  说学法:

  1、探究学*:通过实验来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食盐和糖可能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

  (2)你想知道高锰酸钾又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的吗?

  (3)揭题。

  2、活动一: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的实验。

  (2)出示高锰酸钾的粒状物。

  (3)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

  (4)小组实验:

  *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交流。

  *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5)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6)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8)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活动有价值: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而溶解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大多无法细致的观察到,对于物质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想像溶解时的变化过程,能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加深对溶解现象的本质性理解。

  3、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

  能否看见在水中的微粒

  是否有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

  在水中的分布是否均匀

  是溶解还是没有溶解

  (3)把自己的记录表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

  (4)讨论怎样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用什么词汇表述更加正确。

  (5)把自己的记录修正得更加完美。

  表格填写的指导,体现着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展现原有概念及修正过程。

  4、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

  六、课外延伸

  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

  七、教学建议及注意点:

  (1)取放高锰酸钾要规范。

  (2)插图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有点多,三四颗高锰酸钾效果就很好。

  (3)记录表中的“颗粒大小是怎样变化的”不易填写且与表格中其它项目不统一,建议改为“能否看见在水中的颗粒”。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的能力。

  3.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一)。

  师: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课件显示:还剩几个?)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风车?)

  师: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剩几个气球?还有几个风车?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二)。

  师: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还有几个没猜中?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板书课题: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小结。

  师:(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这些方法都正确。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

  1.圈水果。

  师: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课件显示小兔。)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

  师: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1)圈水果的游戏。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是加减混合练*,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生动、有趣,层次分明。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四、小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文章。

  2.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所要达到的目标。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月饼、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完成:(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小朋友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喜羊羊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

  (1)有4个苹果,*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2)有2个草莓,*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个月饼,*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只羊分几个?学生会说每只羊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分数——认识几分之一(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

  1、认识

  (1)电脑演示,初步认识:

  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二分之一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剩下的那一份是这个月饼的1/2吗?明白*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1)猜想: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板书:1/3 、1/4 、1/5 ……)

  (2)探究: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3)举例: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几分之一。

  指出:像1/2、1/3 、1/4 、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比较分数的大小

  通过把同样长的绳子反复对折,再比较其中的一份。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同一个物体,*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

  (1)说出***正方形在下图中分别用哪个数表示:

  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同样的一个正方形却用不同的数来表示?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下列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正确吗?正确的画√,不正确的画×。

  2、提高练*:设计了一道喜羊羊分西瓜的小故事: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3、拓展练*: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回顾、交流,对情感态度、学*方式等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五、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展现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逐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1 …………其中的一份

  二分之一 —— …………*均分

  2 …………*均分的份数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谢谢大家!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5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拍掌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拍掌回答,就问老师半个怎么拍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拍手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的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确定操作要求,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然后学生操作。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三种类型正确折法,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

  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但是在教学之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在教学四分之三时我把图画成了八分之五,当有学生说老师可以把每个小正方形再*均分成两份,应该是八分之五。我才发现少图了一半,没有对这个聪明的学生加以表扬,而是直接把少图的地方补了上去,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

  二、说教法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实物、模型教具等通过演示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

  三、说学法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个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之后,扶着学生认识13,独立让学生认识14,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教学既教知识、又教方法。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复*

  1、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把2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以前学*过的“*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教学例1

  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

  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

  ③指导写12。

  (2)教学例2

  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

  (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

  (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

  (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

  3、教学各部分名称。

  (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

  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均分成几份,*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练*

  1、练*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

  2、练*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

  3、完成3—5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学*这部分知识要注意什么?(通过这几组题的练*,加深理解本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经验,自主地学*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8

  工作总结是一种自己提升的方式,抒写自己的总结是对自己工作的反馈。面对工作总结的时候你还是无从着手?这篇《范文示例:同学聚会感言(一篇)》值得你借鉴与学*!

  20xx年6月27日同学42年在兰山相聚了,整个活动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谊。四十年前的校园轶事,四十年后的感慨感言,四十年来的工作生活,四十年来的建家历程,同学们畅所欲言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岁月如梭,弹指一挥四十年,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们如今已两鬓斑白,步入了天命之年,我们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四十年后再聚首,让人兴奋和自豪!兴奋的是*五十多岁的人仍然拥有一颗年青的心,自豪于我们还保存着一份至纯之情,至真之情!延续至今的友情、真情、热情让人兴奋不已!感动至深!

  见到一张张曾经很熟悉,但又有许陌生的脸庞,从依稀的记忆中寻找他们的名字,回忆那四十年前的一个个片断,曾经的喜、怒、悲、哀、乐都化成联结我们友情的一条条纽带,依旧那么鲜活。那么生动。那么让人牵挂,久久不能忘记所有人。所有事所构成的绚丽青春,已成为我们这一生中无法抹去,而又倍感珍贵的人生财富。一别四十载大家各奔前程,各自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人生经历不同、机遇不同、环境不同,职业不同,但都成就了不同的成功失败和辉煌。在这次聚会中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十分值得我们怀念的小学中学时代,真挚的情感、纯真的友情完全迸放出来,没有虚情假意,只有浮想联翩,没有任何功利,只有纯洁之情,仿佛现在我还能听到大家欢快的阵阵笑语,看着那欢快的场景,谁说我们是快要六十的人?谁说我们老了?我们的活泼不压于十八岁,这场景让我感慨,也让我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没想到同学间的那份纯真还依然存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光易逝,岁月催人,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无猜无忌、天真无邪的花季少男、少女年变成了历经沧桑、负重生活的不惑老年。想当初我们这些少男、少女,在一起度过了最纯洁、最真诚、最天真无邪的美好时光。操场上、教室里,嬉戏逗乐的欢笑声犹响在耳边。

  四十年前的一幕一幕在我的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那个年代,我们的青春时光中,男女同学同桌,但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用粉笔划上了界线,谁要是过了界线谁都会被对方用胳膊狠狠的撞击,嘴上还会说:“谁让你过线了那个年代,男女同学很少交往,还有最让人记住的是两种人,一种人是在班上学*最好的同学,一种人是班上最调皮的同学。

  那时我们很年轻,无忧无虑享受年华,那时我们很单纯,那时我们也无奈,看场电影都很奢侈,男女同学很少说话,十六,七岁的男女或许还有蒙蒙胧胧、羞羞答答的感觉,没有人去表白,没有人去追求,也许会有些同学在心中埋藏着一个小秘密,心中的话语可能一辈子不会再有机会对他(她)说起。

  暑去冬来,早已忘记度过了多少个假期,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最后一站,原以为毕业遥遥无期,眼前就要各奔东西,还记得我们最后的分别仪式吗?没有聚餐,没有晚会,仅有的只是一张黑白的毕业照片。

  四十年的时光,足以让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体味人生百味。有的同学历经艰辛终于崭露头角事业有成,有的同学可能淡薄名利默默无闻,过着**淡淡才是真的*静生活,有的同学可能随着社会改革的浪潮投身商海,充当了商海的弄潮儿靠自己的勤奋、智慧发家致富。有的同学在事途中过着稳定的公务员生活,还有些同学终身留守在自己家乡的这块热土上,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父老乡亲。无论各位同学所从事的什么职业,其经历是坎坷或*淡,我们毕竟走过了风风雨雨,酷暑严寒,体味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苦涩,幸福甘甜。四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我们这群曾经是十六、七岁的风华少男少女演变成了两鬓染霜的成熟老年。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去我们心中那分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怎样变化,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酿。越品味越浓。越品味越香,越品味越醇。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均分,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

  本节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学具准备

  学具:每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笔,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1分米长的线段,两分米长的绳子。

  四、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利用小朋友们喜欢的《西游记》的故事创设一个分东西的情景。同时播放背景音乐。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这一天,天气特别热,师傅就派猪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没想到,他俩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可高兴了,猪八戒实在忍不住了,就商量着和沙僧先吃掉这个西瓜,可是俩个人该如何分西瓜才公*呢?

  (二)学*新课、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导学生经历分数“从整体知识到分数

  知识”的数学化过程。

  (1) 学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让学生说一说该如何分西瓜,怎样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过折圆形纸片的一半,强调*均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为下一步理解分数的的意义打下基础。

  (2)发挥想象,创造符号,表达“一半”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画图、写字或者写数字等方式创造出表示一半的符号。

  学生自由活动,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说出理由。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着重针对画图的学生作品讲解。

  在小结中总结三个共同特点,第一,都注意到了*均分;第二,都*均分成了两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师边说边板书—,2,

  1),引出在数学上,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数学上把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齐读分数。

  (3)进一步理解1的意义: 2

  ①让学生动手用各种图形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 来表示,那是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没有*均分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

  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衔接,深入认识分数

  (1)就在猪八戒和沙僧准备分西瓜的时候,孙悟空从天而降,批评了他们,八戒只好求饶,说西瓜四个人一块吃,你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通过故事的发展,自然引出对1/4的认识。

  (2)动手操作,创造1/4。

  通过折长方形纸片的1/4,加深对此分数的理解。

  (3)利用图形,探索其他分数

  ①让学生利用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请部分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②继续创造几分之几

  我们知道猪八戒是最馋嘴的,我们帮他们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猪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两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学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点理解:里面有几个?

  五、巩固新知,拓展思维

  1、 基础练*:让学生辨别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吗?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2、 提高练*:让学生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学以致用。

  3、 拓展练*:一条长1米的绳子,把它*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早就提出:“让学生从做中学。”这种教学理念反映在数学教学上就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要用一种亲身体验的数学学*方式来有效地回避那种“灌输式”的数学学*。它强调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为“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you do, you learn)。” 吴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的舞台,真正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她利用小组合作学*、辩论等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倾听与辩论、接纳与赞赏之中,学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格完善大有裨益。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下面谈谈我听完这节课的一些感受,仅供参考,不足之处,请多指教。

  1、恰当地组织数学学*内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一般认识分数的教学都是按教材的顺序,由1/2 、1/3、1/4等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通过图形演示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认识的分数是形式上的,并没有为学生积累足够丰富的感性经验。将来要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需要有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因此,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应是一个分数与一个图形的简单机械的对应,而应有更为丰富宽广的内涵。所以,教师只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学*材料:各种形状的纸片和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说理等方法,表示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一条线段等图形的—,在脑海中建立起—这个分数与多幅图象之间的对应联系,并突出1/2的本质属性。这样的1/2是生动的、具体的,富有活力的。练*设计中的“猜想游戏”和“色块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是富于挑战性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尽显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2、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分数的产生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在“再创造”中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充分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一开始,教师就以直接揭题法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欲望,为主动探究作了心理上的铺垫。接着,教师提出:既然是分数,与什么有关?自然地引出分东西,师生共同在分东西的过程中,经历的产生过程。在认识1/2基础上,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而且还创造出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3、构建群体互动交流的发展区。

  “做数学”强调数学学*是群体交互合作与经验共享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中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交流反思**同分享学*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如当学生利用学具充分操作后,及时组织小组讨论:你是怎样创造出分数的?让学生交流各自的学*成果,使认知结构得以扩充与放大。当学生提到“正方形的1/4”时,抓住契机,收集学生的不同的折法,展开对—本质意义的探讨。教师只提出:看到这些图形,你有什么想法?生自己提出问题:为什么阴影部分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是这个图形的1/4呢?经过讨论才发现:分数与*均分的份数有关,而与具体分的方法和分成的形状无关,从而剔除分数的非本质属性。在上述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明确本质,升华认识。又如:“奇妙的色块图”的问题解决,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再采用小组讨论,合理反馈交流的活动形式,既总结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展示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形象思维,渗透极限思想。不仅满足了不同学*水*学生的需要,同时为部分困难学生创造了“最*发展区”,进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共享成果的层面。

  此外,本节课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真诚的爱心,感染孩子们的情,粘住孩子们的心。她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回答,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同喜同忧。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知识信息的传授、思维的碰撞,还有心与心、情与情真诚地交流。其独特的学风格,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听吴老师的课,如同亲临精彩的演出,既让人精神愉悦又回味无穷,难怪孩子们上她的课不愿下课,老师们不愿离开。

  听完这节课,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91—92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多种活动,如*均分饼子、折纸等,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能正确地读写分数,掌握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判断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意识,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体验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合作探究法 。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各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等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鼠妈妈分饼子的故事好吗?鼠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毛,一个叫二毛,哥俩长得挺机灵的,又非常喜欢鼠吃妈妈做的饼子。有一天,鼠妈妈做了4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吃,要使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子同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来帮帮鼠妈妈?第二天,鼠妈妈做了2个饼子,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也来帮帮鼠妈妈?第三天,鼠妈妈有点累了,这天她只做了1个饼子,还想要分给两只小老鼠一样多,应该怎样分呢?谁再来帮帮她?(半个饼子用数字怎样来表示呢?今天老师特意请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分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小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好的数学课,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对于色彩鲜艳、离生活较*、有趣味性的故事感兴趣。本节课,我首先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求交流,获取新知。

  (一)认识二分之一。

  1、鼠妈妈分饼子。

  鼠妈妈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大毛连忙说:“我是哥哥,我吃小的。”二毛一听也连忙抢着说:“我小些,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鼠妈妈看见哥俩互相谦让的样子,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她说:“好了,孩子们,不要吵了,我来重新分吧!”鼠妈妈重新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她说:“这块饼子,你们一人一半,这种把饼子分成同样多的两份,我们在数学上把它叫做*均分。”

  2、演示鼠妈妈分出*均分的饼子情境图。

  指出,把一块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指导学生读、写1/2。中间的横线表示*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均分成2份,横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二分之一。写分数时,应先写什么?(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分子)

  3、小组活动: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折出它的1/2,并用彩笔画上斜线。把学生折出的1/2贴在黑板上。

  4、演示教师折出的1/2。

  (教学小结:本环节先让鼠妈妈把饼子分成不同的两份,引发哥俩的“争吵”——都要少的一部份,达到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互相谦让的传统美德。然后讲解分数各部份名称,让学生对分数的了初步的认识。最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手折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1/2,进一步认识分数。)

  (二)认识四分之一。

  1、电脑课件演示,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打开,提问:把这张长方形*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写作什么?

  2、小结:像1/2、1/4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刚才我们认识了1/2,1/4,认识了分数里的分数线、分子和分母这个大家庭里的3位成员,还有许多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教师课件演示1/3、1/6、1/8等。

  (教学小结:分数里只有1/2吗?于是我又利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纸的1/4,告诉学生这也是一个分数。学生兴趣来了,噢,我认识两个分数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还有好多好多的分数想和我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和它们见面吗?学生兴趣空前高潮,为下一步教学的发展奠定非常好的基础。于是接下的1/3、1/6、1/8等,学生一点就会,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巩固练*,小结本节课内容。

  这节课我们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认识了分数,明白了怎样读写分数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在老师出一些练*题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练*区1、3、4、5、7)

  (教学小结:一节课上到这,学生大体都会了,为了防止他们产生自满情绪,又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又设计一系列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练*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四、智慧园:实践探讨,课后想一想。

  妈妈买的一大块巧克力里有一样大的8小块,怎么吃呢?方方说:妈妈吃3块,我吃4块,奶奶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块巧克力的多少呢?

  (教学小结: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但是仍然不满足,于是我在最后的教学中,带学生到智慧园去闯一闯,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为下一节课几分之几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五、课堂作业:完成练*二十二第1、2题。

  六、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我利用课件鼠妈妈分饼的故事创设了以下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思维活跃、学*积极性很高。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折出分数,学生的好胜心理强,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也真正上达到了预设目的。不过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比如在折分数时没有放开手让学生去折,而是不时的去指导,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2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上,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教师引导鼓励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又规定,五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揣摩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阅读,尽量多给学生时间去阅读课文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作者运用联想,对话描写等等表现手法,使得课文集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体。

  第一段(第1自然段):简单介绍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

  第二段(第1—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能"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月光曲》一课教学的总目标制定如下:

  学会7个生字,理解14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格外,仿佛"造句。

  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通过朗读,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进一步学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及分辨实际事物和联想部分;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初读课文,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按课后练*2中的(1)(2)小题问题研读课文2—7自然段。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根据课后练*2中的第(3)小题研读课文第8—10自然段。学生领会课文表现的意境并能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9自然段并背诵。

  三、说教法学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下通过教师所讲的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知识的。这种观察和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一种积极的思维。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知道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整节课的教法设计体现了"以训练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尽量让学生动脑,动口,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精讲,善导,激情,引思"八字贯穿各个教学环节。

  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学*兴趣,热情参与。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3、讨论法——积极参与,得出结论。

  4、练*法——感悟课文,体会内涵。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目标为中心,提问为主线"这一原则,以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样导入新课,从主观上吸引了学生,唤起了学生学*的兴趣,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解决生字词并整体感知课文

  (1)我给学生提出边听朗读录音边找出你认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的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朗读录音,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朗读,学生入情入境。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会本文的7个生字,理解本文的14个词语。

  (3)鼓励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四人一小组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我又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难读难懂的生字词及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下一个环节突破重难点做准备。

  3、细读课文,理解教材

  (1)理解贝多芬给盲姑娘弹琴的经过,即学*课文第2—7自然段。

  为什么贝多芬要给盲姑娘弹钢琴曲

  贝多芬弹完一首,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在这一环节,我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体会中朗读。

  (2)让学生找出第8,9段中的实写部分和由实际事物引起的联想部分。

  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受到了《月光曲》表现出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妙。学生带着这种美的感受朗读课文,读的很有感情。学生也更好地了解了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陶醉","飞奔"各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

  3)贝多芬是怎样把第二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在品词析句中确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4、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这个环节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巩固练*

  (1)全班齐读第9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这个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

  6、布置作业

  (1)完成生字词的抄写。

  (2)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完成与本课有关的课堂练*和同步练*。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3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认识分数”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野餐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接着又在操作活动中教学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方面: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操作、讨论等数学学*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2、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3、教学难点:在头脑中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说教学策略

  1、突出数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形成的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具体运用的流程充分展开教学过程,尤其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2、突出数学学*方式的综合运用。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学*方式。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做到设情引趣,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1)自主学*,着眼一个“探”字。

  数学学*的主体是学生,要让他们拥有强烈的学*欲望,亲身感受探寻数学的乐趣,用自己的方式去主动学*。例如:表示半个蛋糕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2)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例如:当认识了二分之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能折出这张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的几分之一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3)实践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学具等实践活动,在思维活跃和情绪高涨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外在“动”的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感悟更为深刻和完善。

  四、说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出示情境图,说说准备了哪些食品?怎样分能让两人都满意?(突出*均分)

  2、学生共同*均分野餐的食品,汇报分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中经历由整数拓展到分数的过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2。

  (1)组织学生利用学具小圆片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初步形成1/2的表象。

  (2)老师小结揭题,规范表述分数意义的语言,并指导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含义。

  【设计意图:在*均分的过程中,学生逐步积累了1/2的基本表象,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尝试建构1/2的意义,整个环节从操作实践开始,完成于意义建构。】

  (3)通过反例(没有*均分的情况)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4)折纸游戏:表示其他学具图形的1/2,体验不同折法,设问:大家看黑板上这几幅作品,他们的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可以用1/2来表示,那是为什么呢?并观察发现:*均分的图形大小相同,他们的1/2也相同;*均分的图形大小不同,他们的1/2也不同。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2”。[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游戏中发挥创造性,从各种不同的方法中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也为后面学*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还能折出它们的几分之一呢?(相机板书:1/3、1/4、1/5……)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等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贴上黑板上相应的分数下面,并说说分数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再次提供给学生自主创造的机会,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3、在辨析中深化认识。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设计意图:针对分数概念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的让学生鉴别,以加深印象。】

  4、辩论验证,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谈话引出辩论问题:妈妈买了两个同样的大饼,弟弟吃了一个饼的1/2,哥哥吃了一个饼的1/4,他们谁吃得多?引发不同意见,引导学生通过折纸来加以直观验证,也允许学生进行单纯数学思考,即从*均分的份数上理解其中一份的大小。

  (2)妈妈吃了饼的1/8和兄弟俩比一比,是多还是少呢?

  (3)整理本堂课上用圆片表示的分数,进行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同样大小的圆片,*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再出示一整个全部涂满颜色的圆,体会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主动辩论、验证比较,一方面丰富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简单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三)巩固新知:

  1、听写分数的练*。(教师说分数的方式是多样的,如A、八分之一;B、一个分数,分母是10,分子是1;C、把一块糖*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块糖的几分之几。)

  2、从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分数,并具体说明一下,老师可以先举个实例作启发。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听写分数的综合练*,巩固本课所学基本知识点。通过寻找身边的分数再次让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黑板报中“艺术园地”约占版面几分之一的估计中,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总结拓展。

  1、全课总结。

  2、发散练*:表示出每个小图形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此题是课本上“想想做做”第6题的延续,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

  本课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几分之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第二部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的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探究过程,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获得数学学*的活动经验。

  (3)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到数由整数向分数的扩展,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关键: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并描述几分之一的含义。

  第三部分 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针对教学重点,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例如,通过野餐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分数产生的过程,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打下基础。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作到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及练*,例如,让学生用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纸片,通过折和画表示出几分之一。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第四部分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比如二分之一,有的学生知道要分成两份,但不知道”

  *均分”,有的学生认为把一个苹果分两份,大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小的一份是三分之一等等。

  可见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准确的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

  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地反思并获取知识。

  第五部分 信息技术的应用

  1、运用PPT课件进行教学。

  2、上网查找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第六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化静为动的特点呈现教材主题图,它是五个与分数学*有关的小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获得的信息,学生很自然的用2、3、7、8等整数来描述所看到的人、树、鸽子等的数量。

  这时老师指着图中分西瓜的部分问学生“每个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一个西瓜吗?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数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它的个数呢?”等问题时,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已有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渴望用一个新的数表示,为学生对数的认识扩展埋下伏笔。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在这个环节中,主题图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2) 利用主题图中分月饼的情境教学。用“我们来听听他们分月饼的时候在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首先教师抓住“一人一半是什么意思?”“怎样分才是一人一半”等问题来使学生来理解*均分,并用一张纸任意折出一半大,一半小的反例让学生辨析,进一步理解*均分。明确的建立*均分就是每份完全一样、大小相等的概念,为学生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打下基础。然后教师直接指出,*均分成的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这就是我们认识的第一个分数1/2,然后指导学生读写1/2。让学生借助月饼图说说1/2的含义。在分一分和说一说的活动中,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

  (1/4) 分数是否只有1/2这一个呢?继续观察月饼图,这块月饼被*均分成了四份,指着其中的一块提问,还能不能用1/2表示呢?为什么?让学生说说理由,并试着用新的分数来描述这一块月饼与整个月饼的关系,借助于1/2的认识,类推出1/4,同时指着其它几块逐一提问“这一块是它的几分之几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有了第一次扩展:从1/2--1/4。

  此时对学生的创造性予以及时肯定,鼓励学生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把这块月饼

  *均分成5份、6份、10份……时,其中的一份还能用1/4表示吗?那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此时学生的大脑中会产生更多几分之一的雏形,为认识其它分数打下基础。

  课本93页“做一做”第一题,96页练*二十二第2题两组基本练*,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无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均分,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教学例2

  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在初步认识1/2、1/4以后,让每一位学生用老师发的一张正方形纸折1/4,并用彩笔表示出它的1/4,再组织学生交流与展示,引导学生观察与比较几种不同折法:为什么折法不同,每份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1/4呢?通过折和说的过程,使学生明确:只要是把这张纸*均分成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不仅加深了学生对1/4的理解,再次突显分数的本质--*均分。

  折1/几

  此时学生认识了1/2,又认识了1/4,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两个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我又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并用手中的学具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的活动。这一极具探究空间的开放性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极大发挥,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建构数学模型,在“做分数”和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几分之一。对分数的认识也由1/2、1/4扩展到了几分之一。

  (三)教学例3

  为了使学生能从比较大小的角度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刚才分月饼得出的1/2和1/4及喂鸽子的食槽分出的1/4和1/3的大小,借助直观图,学生能很快比出大小,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由小精灵聪聪提出“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如:不同的物体可以表示同一个分数,同一个物体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越少,*均分的份数越少,则每份越多。比一比的活动,力求从不另一个方面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随后出示:基本练*第95页“做一做”第2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基本建立起几分之一的表象后,由小精灵聪聪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分数的历史和演变,渗透数学文化思想。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认识了几分之一,我们再来看看主题图,在图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

  使学生感受到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和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最后选取图中的一个多边形问学生:图中涂色部分还能用分数表示吗?这一问题无疑会与学生刚刚建立的新知产生矛盾?能还是不能?在学生的争执中,教师抛出答案:不能用几分之一表示,但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将是我们后面要继续学*的内容。这个练*力图渗透分数由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扩展。

  四、小结梳理

  这节课学到哪些新知识,有哪些新的体会?

  五、巩固练*

  (1)课本“做一做”第1题。

  (2)练*二十二第2题。

  (3)做一做”第2题。练*二十二第3题。

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15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一分(一),教学课本P53—5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一练”。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一单元的核心,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1/2,1/3,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结合直观操作,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方面:从日常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学*活动体会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与态度方面: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惯。

  4、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5、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方面

  1、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故事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乐学。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适时总结,配合发现法、谈话法、讲授法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学法方面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注意同桌互学,集体交流。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小黑板1块;涂一涂的图;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8张;苹果4个;彩色粉笔1盒。

  2、学生准备:彩色蜡笔;长方形纸3张;正方形纸4张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抓住“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的。教学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谈话:有一天,淘气和笑笑到你家做客,妈妈拿出4个苹果来招待他们(教师出示4个苹果),你帮妈妈想一想怎样分苹果才能让两人都满意?

  学生:每人分2个苹果。老师:两人得到的苹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什么分?学生回答:*均分。板书:*均分。再问:如果妈妈只准备了两个苹果,应该怎样*均分呢?学生:每人分1个。如果只有一个苹果,要把它*均分给淘气和笑笑(老师出示1个苹果),他们每人能得到几个苹果?学生:半个。教师说半个能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呢?告诉学生半个可以用1/2来表示,师板书:1/2。这个数我们以前没有学过,这个数叫做分数。

  揭题,板书课题:认识分数。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由整数引入分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①小黑板出示课本53页“涂一涂”中的图,谈话:你能用*均分的方法涂出它们的1/2吗?(也就是涂出它们的一半)。在动手之前,提示学生:先用眼观察,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正方形这些都是前面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学生答:轴对称图形。我们只要画出什么就能涂出图形的1/2(只要画出对称轴)。通过涂一涂,让学生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个脸谱、半张纸等,感受数学模型的作用,还可通过反例进一步突出“*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

  ②折纸游戏:自主参与,让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动手折一折,涂上颜色表示它的1/2。学生动手折、涂好后,老师选出几幅不同的1/2图贴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它们的折法不同,涂色部分也不同,但都可以用1/2来表示。肯定表扬不同做法的同学,讲清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的1/2,为今后学*分率埋下伏笔。通过游戏,发挥学生创造不同涂法。

  2、认识四分之几

  过渡:除了能折出这些纸的1/2,你能不能用这张正方形纸折出它的1/4?(板书:

  ①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每人折出一种1/4,并在1/4部分涂上颜色,动手折后,问:你在正方形纸中深色占几份?你是怎么折的?指名上台演示1/4不同的折法,同桌互相试着说说1/4的意义,老师适时引导说出:把一张正方形纸*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4。

  ②让学生涂出自己折的正方形纸的2/4、3/4、4/4,分别让学生上台说一说,对多种折法给予肯定。

  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活动,认识1/4、2/4、3/4、4/4等分数的意义。

  3、创造分数

  过渡:在分数王国里有没有其它的分数?有你喜欢的吗?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长方形纸折出,让学生边折边说。展示作品,如:老师喜欢的分数是2/8,我用长方形纸折出八份,取其中的二份,用分数2/8表示。

  通过自己创造,在创作中拓宽知识,认识新的分数。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分数读、写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让学生自学,自学要求:1、看课本54页红色栏的文字内容,互相说一说,你学到了有关分数的哪些知识?

  2、学生介绍,老师板书,像1/4、2/4、3/4、4/4……都是分数。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分母

  3、老师介绍写法,先写中间的分数线,再写分数线下的分母4,最后写分数线上的分子3。让学生书空写3/4。

  4、老师小结:实际上,分数就表示把一个物体*均分成了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三、分层练*、巩固新知

  练*是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之一,根据大纲要求: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有坡度、难易知度,结合本班学生的学*基础,设计下列练*。

  1、模仿练*,完成54页的“说一说”。

  先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这三个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分数的意义。如:三分之一读作:三分之一,三分之一表示把一根绳子*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表示这根绳子的三分之一,通过读、写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会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基础学*,完成55页练一练第1题,(出示小黑板)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再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练*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教育学生仔细审题,养成认真做题的学**惯。

  3、涂色练*,完成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看清楚每个分数的分数,再结合图涂上准确的格子。指名板演,其余练*。做完后,指名回答,有错让学生纠错,通过动手涂色进一步巩固对分数的认识,强化所学知识。

  4、诊断练*: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法官,判断图中的阴影表示是否正确,设计让学生抢答,把课堂推向高潮,要让学生说出一、二小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均分。

  5、对号入座,加深学生对1/2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思维及观察能力。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说出本节课认识了分数,如认识了1/2、1/4……等这些分数。会用折纸、涂色表示分数,认识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板书突出教学的生、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打下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以下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晰。

  2、突出重点与课堂小结相呼应。

  认 识 分 数

  (*均分)

  ……分子

  ……分数线 读作:四分之三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2)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完整数后,第一次学*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分数是学生在学*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东西的情景。4个苹果、2瓶饮料能*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学生明白分数的好处,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内化为语言。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听,我故意这样问:“听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说谎了吧?(学生一愣说没有)”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再来总结时,学生注意力已经由听转变为如何去说。在那里也有问题:虽然我一再强调*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现一个反例,学生的记忆或许会更深刻,*均分或许会掌握的更扎实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均分?有不一样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状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资料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资料,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资料,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资料围绕分数的好处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资料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啰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3、老师掌控过严,气氛压抑。过于时时关注学生,是否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碍于他们的自我表现,值得思考。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数学课堂就应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反映的也比较迟钝,在情感体验中没有一种学*后的愉悦情绪。这也是我教学目标没有到达的一处。

  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如,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是兴奋的,而在我的课堂里学生却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环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课的问题,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或是教学潜质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数学修养不够,站的高度比较低,因此看不到问题所在。以后我将加倍发奋,用心反思、用心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想半个月饼可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数,在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得出揭示了课题、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由1/2的意义推广到1/3、1/4等分数的意义,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节课两次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苹果和三角形的1/2以后,让学生动手涂出长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后动手涂出圆或长方形的几分之一;通过学生所涂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本课借助分苹果的例子,说透1/2所表示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自己举出1/2的事例,学生说出了分梨子、橘子、长方形、正方形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又让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如看到花,想到一个花瓣大约是花的1/6、看到伞想到每份是伞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生活中的物体中寻找分数。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知识点设计太多,几分之一的含义、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几分之几的认识都设计到了,但几分之一的比较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讲得不深不透,学生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将几分之几的认识放到第二课时学*,这样安排也许更好。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在让学生动手涂分数时,应有时间限制,学生准备的圆如果是同样大的,在比较大小时就不会出现找不到比较的图形的现象了。正因为在两次动手操作时,时间没把握好,以至后续的两个思维性较强的填分数的题没有完成。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用了一周多的时间把第八单元学完了。学*起来还真没那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

  学*本单元的内容,关键是让孩子们理解分数的意义,比较中理解、计算中理解、应用中理解。给出一个分数,能举例说明他所表示的意义,反复说,说完一个说第二个等,学生轮换着说。

  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比较的是两种分数的大小:一种是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另一种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一个月饼*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同样大小的月饼,分的份数越少,其中的一份就越大。所以分母是1的两个分数,分母大的反而小。其次是分母一样的分数(同分母分数),同样大小的物品,分成相同的份数,取出的份数越多,分子就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

  分数的简单计算,主要学*了:同分母(本册没有说明是同分母)的分数的加、减运算,1减一个分数。学生出现错误较多的是:结果的分子和分母都相等的时候化简成1。1减去一个分数时,要把1看成是和这个分数的分母一样的分子、分母一样的分数,然后再计算。

  最后一节是分数的简单应用。主要是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均分,*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作分子。还有一些这样的题目:形如有15个苹果,其中三分之一是红苹果,三分之二是黄香蕉苹果,问题是红苹果有几个?黄苹果有几个?从分数的意义上分析,三分之一就表示把15个苹果*均分成三份其中的一份。15除以3等于5,每份是5个,1份就是5个,2份就是10个。检验的过程是:10+5=15,和总数15一致,因此解答正确。在讲这一节时,学生是在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情况下进行的,感觉做起来特别的顺,效果也挺好。

  所以学*数学知识,必须以学生理解为前提,多说、多动手操作,这样在练*的时候就没有那么难。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能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知道将分数应用到生活中。但是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为道具,结合白板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去发现数学知识。

  通过6个新课的学*和4个练*课结束了本单元的学*。从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由于分数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过让学生在分苹果过程中导出“一半”,从而顺利解说“二分之一”的写法以及读法。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二分之一”,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为接下来学*的几分之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比较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同分母分数大小时,暴露出问题,学生无法区分同分子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关系,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我借助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离开图后,学生概念模糊,经常张冠李戴,错误率较高。

  2、由于班级中有些学生不是很活跃,因而我在“说写分数”、“比大小”、“智力冲刺”等环节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这样学生就不会怕出糗而“保持沉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合作学*的过程也出现小插曲。有些问题一个组内没有一位同学可以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

  3、课堂效果虽然不错,但是课后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新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消化过程,所以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加长了学*的时间。

  从以上的问题中,我思考到:学*一定要有一定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在做中学,所以后阶段也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对应的复*资料,保证每天的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操作练*,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接着我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让学生看着四张长方形纸上的阴影部分来说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1/2>1/3>1/4>1/8,同时再帮助学生理解,我就说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均分成2份,小红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4份,小刚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红吃得最多,因为*均分的份数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均分的份数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我设计的练*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用来加深学生对“*均分”概念的认识。练*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材料,进行学*。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得以培养。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学生在分数学*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由*均分1个物体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过*均分一个物体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块,进而顺理成章的引出半个就是二分之一。本课重点就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而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二分之一入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二分之一的意义上。首先是从*均分一个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义是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前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后面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仍然要不断强调*均分。经过教研室胡老师指导,我意识到学生在后期仍然不能完整的叙述分数的意义,是因为前面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学生的说没有到位,导致后期一直要反复强调*均分。所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说,说蛋糕的二分之一意义不够,还找了饼干和西瓜等实物的二分之一继续让学生说。

  在让学生描述的时候,不仅停留在学生个别汇报,还要求学生同桌互说,男生说,女生说再集体说。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后面学生自己总结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基本不再需要强调*均分了。本课中,设计了2个学生活动,分别是用斜线画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师给的图形找出几分之一。学生在活动中,动手画、动口说,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基本能够做到有结构的资源呈现,有序的互动交流。学生活动动静搭配,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精心设计板书结构。

  不过本节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意义时,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这个概念没有突出强调一下,如果在结合蛋糕图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时,能够问一问学生,这一份表示多少?那这一份呢?进而再强调: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在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时,有让学生先讨论,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后再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再结合图形和生活,证明二分之一的确比四分之一大。这里在教学时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给学生两个同样大的圆,让他们先涂色,再比较,然后再说两个分数的含义,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3)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突出: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从想半个月饼可用哪一个数来表示到想1/2以外的分数,在让学生自己猜测、自己想象的基础上得出揭示了课题、得到了1/3、1/4、1/5等不同的分数。让学生由1/2的意义推广到1/3、1/4等分数的意义,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节课两次让学生动手操作,第一次是在分完苹果和三角形的1/2以后,让学生动手涂出长方形的1/2;第二次是在明白几分之一所表示的意思之后动手涂出圆或长方形的几分之一;通过学生所涂的分数进行大小比较,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的道理。

  3、充分联系生活中的事例。分数的意义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来说比较难理解。本课借助分苹果的例子,说透1/2所表示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自己举出1/2的事例,学生说出了分梨子、橘子、长方形、正方形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又让学生看图联想分数,如看到花,想到一个花瓣大约是花的1/6、看到伞想到每份是伞的1/8、看到桌子想到1/2、1/3或1/6等等,并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生活中的物体中寻找分数。

  不足之处:

  1、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知识点设计太多,几分之一的含义、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几分之几的认识都设计到了,但几分之一的比较和几分之几的认识,讲得不深不透,学生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如果将几分之几的认识放到第二课时学*,这样安排也许更好。

  教学环节不够紧凑,在让学生动手涂分数时,应有时间限制,学生准备的圆如果是同样大的,在比较大小时就不会出现找不到比较的图形的现象了。正因为在两次动手操作时,时间没把握好,以至后续的两个思维性较强的填分数的题没有完成。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

  分数是学生在学*整数之后,又一关于数的新的领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今后学*分数的起始点,为下一阶段较全面的认识分数,同分母分数加减,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等学*奠定基础。我执教的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激发兴趣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分东西的情景。4个苹果、2瓶饮料能*均分,那1个蛋糕能不能*均分,经历了一系列数的变化,引入问题。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学生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用心探究的情感。

  学生明白分数的好处,并能用语言准确的表述是比较困难的。真正的明白就是内化为语言。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听,我故意这样问:“听清楚了吧?(清楚了)明白了吧?(明白了)说谎了吧?(学生一愣说没有)”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描述,我再来总结时,学生注意力已经由听转变为如何去说。在那里也有问题:虽然我一再强调*均分,但部分学生的印象仍然不深刻,如出现一个反例,学生的记忆或许会更深刻,*均分或许会掌握的更扎实些。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体会好处

  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好处,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透过分蛋糕初步感知了1/2的好处后,我安排了一个找长方形的1/2,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一样,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2也不一样,透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一样,只要*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在这一环节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斜着折长方形,是不是*均分,每份是不是长方形的1/2,学生并没有出来,而是教师折的并展示的,在那里我问学生:是不是*均分?有不一样意见吗?都同意吗?学生都给于肯定回答。当学生都认为是的状况下,还有没有必要再裁再演示进行验证值得商榷。

  第二次动手操作是用不一样图形折出心中的几分之一,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过程。透过两次动手操作,经历手脑并用的过程,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潜质,数学语言表达潜质。

  三、容量较大、难度较高

  本堂课的教学资料包涵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和简单分数的比较。涉及的资料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这几部分资料,我是这样定位的:几分之一是重点资料,几分之几是拓展延伸,简单分数的比较是拔高检验。三部分资料围绕分数的好处进行开展。在教授的过程中,对语言也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能够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与遗憾。

  1、资料偏多,有些冗长。教学几分之一中,由1/2到1/4中,是否显得有些拖沓?

  2、细节之处,有些粗糙。语言不够准确,有点��嗦。讲述几分之几所设计的长方形,也没有能物尽其用。

  3、老师掌控过严,气氛压抑。过于时时关注学生,是否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有碍于他们的自我表现,值得思考。课前没有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致使师生之间的配合不太默契。

  4、学生思维没有打开。数学课堂就应激荡着智慧,有欢笑有快乐,有正确有错误,在辨析中成长,在纠错中前进。我感觉本节课学生表现的虽然很稳,但气氛还不够活跃,反映的也比较迟钝,在情感体验中没有一种学*后的愉悦情绪。这也是我教学目标没有到达的一处。

  讲完以后,感觉挺压抑,许多问题仍停留在脑海里没有解决。如,学生的思维为什么没有完全打开?为什么在名师的课堂中,学生学*是兴奋的,而在我的课堂里学生却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其中反被环境吸引了部分注意力?是课的问题,还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或是教学潜质的问题?也许是自己数学修养不够,站的高度比较低,因此看不到问题所在。以后我将加倍发奋,用心反思、用心评课、反复研究,以期望能有所进步。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3

  一、教学设计:做到“目中有人”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应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既需要心中有教材,更需要目中有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设计,我关注了学*者的“初始状态”,对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都以适合学生的“初始状态”为原则。

  上课伊始,我以学生喜欢看《西游记》的故事导入:唐僧师傅给悟空和八戒分月饼,怎样分才让悟空和八戒没意见,引出“*均分”。4个月饼好分,2个月饼也好分,1个月饼怎样分呢?每人分得多少呢?用手势表示。在学生“山穷水尽”时,点燃探究的欲望,引发学生思维。

  二、教学方法:做到:“朴实有效”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我进行了多次的试讲,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在认识二分之一时,我利用了月饼实物图片在黑板上进行了现场操作,加上老师的体态语和手势语以及有效的提问,让学生初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并说“二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学生由“不会”到“会”的效果非常明显。我认为课件取代了教师的演示,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操作,这样的课堂不一定高效。

  三、教师的主导性: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教师在课堂中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地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共同学*的角色。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是由原来的“保姆式”变成“放羊式”。我认为教师还是要适时地点拨、讲解和有效的提问,因为教师有组织、调控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停步不前时,我们教师该出手时要出手。这样,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苦练数学教学基本功。用朴实的教学,在真实的课堂中,一样能开出鲜艳的“花朵”。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4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完整数后,第一次学*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本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此外,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

  1、首先是时间观念不够强。

  导致后边的环节没有更好的实施。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每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导致这节课完成的不是很好。小组活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主要是在讲解二分之一的含义时,和让学生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反复的说,用时较多。而且形式较为单一。直接影响到后边环节的讲授。

  2、教育机智有待加强。

  在认识二分之一的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有个同学说到皮球,把皮球*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皮球的二分之一,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以后,其实学生还不够理解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均分。我没有及时的指出这个学生的错误,应该抓住这个问题,试问学生,如果把这个皮球*均分了,这个球还能玩吗?适时地给学生指导具体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可以分,什么样的分不得。在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分冰箱、钟表的问题了。或者即使出现了,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自己来解决。可能要比老师强调的要好。学生会更清楚。

  3、知识的延伸、拓展不够

  比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含义的时候,指出了分数家族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分数,但学生说的都是分母在10以内的分数,我应该加以拓展延伸,指出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等。让学生理解分数几分之一并不局限于分母是10以内的分数。或是举例,比如二十三分之一,也就是把一个物品*均分成了二十三份。进而强化了学生对*均分的份数的理解。

  4、小组活动不充分,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节课我本设计两个动手的环节,一个是折纸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说一说四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是用圆形纸创造自己喜欢的分数。通过学生创造的不同的分数,进而引到分数大小的比较。但在课堂上都没有实施起来。也是这节课最遗憾的地方。

  5、评价语言不够

  在问到“一半”如何表示时,一个学生回答“0。5”,这个答案尽管也是在我的预设之内,但我忽视了对她的夸奖,仅是说了她知道的可真多,小数是我们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倘若这时我问下学生是如何得知的,再夸奖她好学,这样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的榜样。但是我却忽略了,这是这堂课的一个遗憾。

  6、没有联系到生活的分数。

  常见物品中的分数、人体中的分数、广告画面中的分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通过这些联系强化了孩子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节课遗憾的地方很多,如果在讲这节课,我会把这些不足弥补过来,并在环节的衔接上仔细斟酌,让教学的时候环节更加的紧凑,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学*的乐趣。通过这次讲课,我知道教学还是要多想、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这是我这节课反思。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我多提宝贵意见。更希望通过老师们的指导,使我更快的成长起来。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5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由于分数概念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而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是笔者在这次去希望小学上的内容。新课开始,我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8个苹果和4个苹果*均分装在两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可以装几个?把8个苹果、4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接着我出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每个盘子里可以装多少个?”学生就回答半个苹果,老师就问:半个苹果是把一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得到的一份就是半个苹果,那这半个苹果你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在学生猜测不定的过程中,我就告诉他们用一个新朋友来表示“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要学*的新内容),并出示课题。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四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把这张长方形纸*均分成四份(同桌同学互相合作),然后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我巡视一周,发现大多数同学会*均分成四份,但不能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接着我就指导学生操作,又把几个同学的作业展示给大家看,再让学生进行修改自己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操作练*,学生能更加理解对折两次表示出它的四分之一。由于实践目的明确,方法得当,把学生的认识推向深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课堂上出现了几种类型正确折法,根据黑板上学生的操作练*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四分之一吗?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接着我用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拆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八分之一,让学生看着四张长方形纸上的阴影部分来说说这四个分数的大小,学生很容易说出1/2>1/3>1/4>1/8,同时再帮助学生理解,我就说同样大小的一块蛋糕*均分成2份,小红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3份,小明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4份,小刚吃其中的一份,还是把这个蛋糕*均分成8份,小英吃其中的一份,小红吃得最多,因为*均分的份数越少,吃到的一份就多,反之*均分的份数越多,吃到的一份就少。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6

  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第一节内容,也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之一,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均分的基础上,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

  无论从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通过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去肯德基吃饭。在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比萨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积累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是新课程的重要理论。

  在体会二分之一的含义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对二分之一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辨析,加强*均分的理解。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他们只考虑到了水*和垂直位置的对半*分,我也只准备了沿对角线*分的方法。现在想想,其实长方形纸条的1/2不仅仅只有这三种情况,还可以连接对边对称的两点,就可以有很多种分法。只要是对半*分就可以了,不一定局限于常规的分发。这样,更能把二分之一从具体形象中剥离出来,体现出它的本质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往往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如果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那么学起来必然亲切、有趣、易懂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强,教师在学生认识了1/4.纸上折了1/4后,谁还能折出其它分子是1的分数,学生动手积极性很高,纷纷折出了其它分数。当问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就更愿意比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

  当回过头来再比谁折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7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均分”每人分2块,很公*。接着我又提出了“把2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我又趁热打铁问“把1块月饼分给2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D�D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折一折”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让学生感受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二分之一;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学*是主动的,感悟是深刻的。当我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时,学生的发言是那么积极、那么准确、那么精彩,令我都不禁为他们鼓掌叫绝。再让学生学具上表示分数时,学生兴趣盎然,水到渠成,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出了1/7、1/12、1/24……而且对分数的意义理解很不错。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有所提升,我设计的练*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均分”在分数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在*均分的基础上如何用分数表示,用来加深学生对“*均分”概念的认识。练*的设计顾及了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所以安排了拓展练*,以促其思维发展,采用旋转、推理等数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活动成为自主探索、获得成功体验的学*过程。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8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完整数后,第一次学*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9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现代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活动就是“用数学”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把数学知识发现和“再创造”出来,并能灵活的实践运用。因此,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获得有效的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有效领悟分数概念,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

  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3、学生自觉创新、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得以培养。

  学*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知识、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尽可能地创造多形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到学*数学的需要,从而产生学*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惯。学生在分数学*的活动体验中得到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学*内容贴*了学生生活,学*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活动过程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学*中学会生活。

  虽然本堂课有以上几个优点,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教育机智有待加强。在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四分之一的活动环节中,请学生上台展示时,学生说涂错了,而为了使本堂课顺利进行,我忽视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倘若这时我利用这名学生的“错误”来引导到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的认识中,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激励的作用,学生的学*兴趣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也能给其他学生树立学*的榜样。

  2、学生倾听的*惯还要加强,课堂评价有待提高。

  3、在教学基本功上自己的不足还有待提高,如在教学设计上要更具匠心,教学语言有待进一步规范,板书还要多加练*等等。

  4、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5、本节课不够精练,有些提问不是很准确,由于引导不当的原因,学生说的不够熟练和精确,导致说的环节太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本节课出现了练*量不够及没有总结的现象,这也是以后教学我一定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数学意识,多多学*数学语言。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10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材料,进行学*。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4)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篇

  这次年组教研课由我开课,我上了“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课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用数字回答把4个苹果和2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分几个?把4个苹果、两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学生就无法用数字回答,这时,我请学生到黑板写出你心中的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从上课的情行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直观而形象的多媒体演示,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而且使课堂气氛变的`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学生的数学学*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过程,每个学生都 是从自己的认知水*出发,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所以,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数学。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上突破难点。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是有主动学好数学的愿望和潜能,气氛民主、活泼、开放,教师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尊重学生对学*方法的选择,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掌握数学知识。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手中的纸表示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在中,积极地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积极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索的余地,让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解决学*中的问题。

  三、教学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 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意面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思想品德及个性心理品质养成方面都能有扬发展。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素质存在差异,教学中,我也尊重了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要求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学*水*。在本节课中我既解决了后进生学*难的问题,又帮助了学*上的自卑心理。如他们也都能用纸折出 1/2、1/4这样的分数来,从而建立起分数概念的表象,初步理解分数概念的含义,树立起学*上的自信心,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的的难度。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使我感到遗憾的事,如在学生折纸后汇报时,一名学生欲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表示 1/2,但他在折的时候由于失误没有把纸*均分,我只在全班同学面前指出了他的错误,并没有及时指导正确折法错失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说明在教学中还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另外,由于在时间的把握上过于偏重学生折纸的过程,导致后半部分教学有些急促,在强调“*均分”方面做的还不够。这都 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应注意的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飞跃,熊老师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苹果,从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产生“*均分”的需要,强调“*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其二,体验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由整数两个到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们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本课教师比较好地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将对“”理解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的具体含义:第一层次,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谓的“求同”。第二层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金无足赤,没有完美的课堂教学,拖堂五分多钟就是最大的败笔。就教学而言,在这节课中,老师过细、过多、过白的提问,使学生汇报呈一条直线出现,除了应付老师的提问,没有任何思维的空间,低估了学生的潜能,教学形式单一化与内容的丰富多采形成鲜明对比。如教学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且层次性也不够,还有拓展的空间,教师仅满足于引导出这几个分数,老师就嘎然停止。如果老师再问:“请同学们观察这几个分数,你有什么想说的,有什么发现。”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同学一定能发现可以看成是,是整张纸,就是单位1,为以后的教学做铺垫。再如:在分蛋糕这个环节中,没有适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他方面的收获,更多的只关注了知识与技能。已经到下课时间,老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讲解完用几分之几表示蛋糕后就草草了事。其实,在分完蛋糕时可以提问:“如果是你把自己的蛋糕分了给别人,你失去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到与人交往中,应学会如何待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简单的知识传授上升到人文的关怀。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91页至92页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情感态度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问题解决 当整数不能表示*均分后,所得物体的个数时,我们可以用分数表示。 数学思考 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数学的信心。结合教学使学生了解分数的发展,丰富学生的素养。

  学*重点: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学*难点: 理解只有“*均分”才能产生分数,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具、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彩色笔,课件

  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

  一、创设情境,感知等分

  1、 老师这里有4个月饼,想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为什么这样分?

  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做?(板书:*均分)

  如果给你两个饼还是分给两个小朋友,你准备怎么分?能用数字表示你分得的结果吗?

  (引出*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二、自主探索,产生需要

  1、可是现在只有一个月饼*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怎样分?把手中的圆片当成月饼,分一分。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活动“分东西”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A、理解*均分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生:我将圆片对折,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

  师:为什么要对折?

  生:为了分得同样多。

  师:那这个对折的目的就是为了*均分。我们可以说把这个圆片*均分成两份。 (老师将半个涂上颜色,贴在黑板上)我们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分得的结果吗?

  生:0.5,二分之一,1/2

  师:能说说1/2中的2表示什么?

  生:表示*均分成两份。

  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我们这节课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

  B、理解“每一份”

  师:你能在月饼上找到另一个二分之一吗?(板书1/2)

  师带领同学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2。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2、 折一折,找出长方形的1/2。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的部分都是长方形的1/2呢?

  小结: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折的是这个长方形的一半,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只要是*均分成2份每份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3、如果有4个同学*均分这个月饼,每个同学又分得多少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吗?

  生:1/4,画图,折一折,语言描述。

  除了圆形可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能折出四分之一吗?

  学生活动,然后展示不同分法。

  师:你能看懂谁的图? (这个环节再次动手折出正方形的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有不同的画法吗?同桌互相交流不同的折法,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同时理解*均分的份数与分母之间的关系。)

  4、判断。 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用

  表示吗?为什么?

  ( ) ( ) ( ) ( )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数字王国里,孩子们一直接触的是整数,对整数很熟悉,但是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分数,所以本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导入就从整数的*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到2个苹果*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苹果*均分成两份,结果是人一半。在其中渗透“*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苹果怎样表示),放手让学生大胆想想,并让学生写出自己表示一半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设计这个环节有两个目的:一是要告诉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二是要让学生知道数字王国里除了整数之外还有分数。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在教学新知识1/2时,我组织学生看课件、动手折一折、涂一涂,从看、折、涂的过程中形成1/2的表象,培养良好的数感。然后,让学生表述过程和表示1/2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形成是从生活当中用整数不能表述时才产生的。在教学时我努力让学生明白在“*均分”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分数。用课件演示圆的1/2的动态形成,让学生发现它表示的含义,自己说一说。再让学生折出长方形纸的1/2,学生认识了1/2,紧接着是关于1/2的*题,及时加强巩固。在认识1/2的基础上,我继续让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折出自己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让他们自己想、自己折、自主交流、合作。并抽学生上台汇报。在练*过程中,我设计了多种题型,让学生从多角度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分数的数感。

  教学中有收获也有失落和意外。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我教学中的几点不足:

  1、替学生说的太多

  学生是主体,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说,去做。在*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1/2吗?)中,没有让学生自己解释这句话为什么不对:而是我替学生解释。这点我觉得很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用心去改正。

  2、课堂教学没有顾全所有学生

  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中去。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一点激情,多一些鼓励学生的话语,多一些关注学生的目光,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中去。

  我们经常提到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课前精密部署,但下课后总有一些遗憾,总感觉生成与预设相差甚远。今天我在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后又一次遇到了这样的困惑,静下心来细细反思,反思我的设计,反思我的课堂,反思学生的表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哦,找到了,原来是我的预设不够细致、不够周全。我们常说:要从问题找原因,要从失败找教训。对,我应抓住这个契机,好好反思,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在今后的预设中我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出发。

  课改以来一直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贴*学生的生活,通过学*应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将活动具体化。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尽量将活动具体化,要易于学生理解,易于学生操作,这样才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完美。今天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学生先用学具纸折出二分之一,然后说一说自己所折二分之一的含义。设计这一活动的意图是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也想让学生清楚无论所用图形的大小、形状如何,只要是将一张纸*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由于我的预设过于笼统,设计意图没能达成。如果我将预设作以下修改,效果可能会比较好。第一步,请学生折二分之一;第二步,将学生的成果贴在黑板上;第三步,说一说黑板上二分之一的含义;第四步,观察这些二分之一,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课虽然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

  1、找准学生学*新知的“最*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分数。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一的新的数1/2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2、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教具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出示几个相同圆形的几分之一,并用分数表示出来,在比较分数大小时,我用分月饼的过程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得份数越多每一分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

  3、重视概念的运用,发挥概念的作用。理解概念的目的在于运用,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组成判断,进行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分数后,我要求学生照样子说几个分数,并完成一些有关的练*,其目的就在于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分数的开始,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今后学*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与不足:

  1、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数学和理解数学。”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节课一开始借助主题图创设既丰富又贴*学生生活的分食物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当一个月饼*均分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均分情境中体会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初步感悟分数的含义。

  2、注重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活动中感知、体验、深化认识、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

  3、从形象到抽象,以形象材料为依托,理解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感悟,使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能建立在对直观形象的感知上。因此,我采用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折出正方形纸的并涂色”、“看到图片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等形式的练*,就是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把抽象的分数与具体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数”与“形”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4、存在的不足。教学中对学生语言的训练不到位,部分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应鼓励学生多说,在说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由*均分1个物体导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有过*均分一个物体的经验,很快就想到一人一半或者每人分半块,进而顺理成章的引出半个就是二分之一。本课重点就是理解分数的意义,而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从二分之一入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本课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完整的叙述二分之一的意义上。

  首先是从*均分一个蛋糕引出二分之一的含义是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在前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后面认识几分之一的时候,仍然要不断强调*均分。

  经过教研室胡老师指导,我意识到学生在后期仍然不能完整的叙述分数的意义,是因为前面在认识二分之一的时候,学生的说没有到位,导致后期一直要反复强调*均分。所以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说,说蛋糕的二分之一意义不够,还找了饼干和西瓜等实物的二分之一继续让学生说。在让学生描述的时候,不仅停留在学生个别汇报,还要求学生同桌互说,男生说,女生说再集体说。通过这样的调整,在后面学生自己总结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基本不再需要强调*均分了。

  本课中,设计了2个学生活动,分别是用斜线画出正方形的二分之一以及利用老师给的图形找出几分之一。学生在活动中,动手画、动口说,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了学生对于分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基本能够做到有结构的资源呈现,有序的互动交流。学生活动动静搭配,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紧密,精心设计板书结构。

  不过本节课仍然存在不足,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的意义时,把一个蛋糕*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其中每份这个概念没有突出强调一下,如果在结合蛋糕图理解二分之一的意义时,能够问一问学生,这一份表示多少?那这一份呢?进而再强调:哦,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那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会更加到位。

  在比较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大小时,有让学生先讨论,提出猜想,突出矛盾,然后再让学生说明理由,教师再结合图形和生活,证明二分之一的确比四分之一大。这里在教学时可以再慢一些,可以给学生两个同样大的圆,让他们先涂色,再比较,然后再说两个分数的含义,那么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本节课,我紧扣新课改的理念,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备学生、备生活、备教材,在这堂课教学中,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增强了学*的趣味性,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

  2、加强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

  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找一找、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堂课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再自主探索。同时,我注意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巧破

  建立分数表象的关键是1/2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均分,通过折一折中的故意刁难,判断中的比较辨析。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6)

——小学数学分数的认识教案6篇

  第一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青岛版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72——73页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挂图)在这些变化中还存在许多数学问题。

  你对哪个时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讲授新课

  他们从图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没有什么符号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读作二分之一 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

  4、教学书写:

  先写“—”,再写“2”,最后写“1”

  5、胎儿头长占身长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纸条表示胎儿的身长,怎么表示一半?

  6、婴儿、**的头长也能用1/2表示吗?用纸条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头长在哪儿?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呢?

  7、今天,我们认识了3个分数:1/2 1/4 1/8

  8、学*书写:

  1/2:先写“—”,再写“2”,最后写“1”

  分数就这三个吗?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三、小结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读作二分之一

  读作四分之一

  1/8 读作八分之一

  教学反思:

  通过看图和实际的操作,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认识比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数的认读需要加强练*,一部分学生*惯从分子开始读,导致错误。

  第二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图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数,学生涂色

  二、讲授新课

  1、成年人的头长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组交流)

  你能在这条线段上表示一下吗?

  4、 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6、成年人的上身长还是下身长?(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三、练*

  1、 自主练*2:看分数,涂颜色

  2、 自主练*3:火眼金睛辨对错

  说一说对不对,为什么?

  3、 自主练*4:先写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再比较大小。

  (先自己写一写,再在小组中交流。)

  4、 自主练*5:写出下面的分数

  5、 自主练*6:先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

  3 分子

  —— 分数线

  8 分母

  教学反思:

  分数的比较是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通过大量的练*来加强巩固与理解。

  第三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巩固练*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复*导入:

  出示分数,学生认读

  出示分数,学生比较大小

  二、讲授新课

  1、你会比较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吗?

  1/4 1/9

  2、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总结方法:

  当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时,哪个分数大

  5、你会比较下面的分数吗?

  1/2 和1/4 1/5和 1/4

  三、练*

  1、自主练*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练*

  2、自主练*9:填空

  进行小竞赛,看谁填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10:你能照这样摆下去吗?

  (先自己摆一摆,再填空,在小组中交流。)

  说说,你发现了火柴棒的根数有什么变化规律?

  4、自主练*11:小小设计师

  花坛面积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自己设计一个花坛,说说你设计的花坛占整块地面积的几分之几?

  5、自主练*12:数学手抄报

  估一估,“小小发明家”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名人名言”栏目大约占手抄报的几分之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知识长廊:读一读,了解分数的由来与发展。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开始时可以借助图画来观察、理解。慢慢地过度到抽象的分数比较大小。

  第四课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简单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复*导入:

  1、出示分数,认读

  2、2/7是什么意思?

  3、举例说一个分数。

  二、新授:

  1、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当你长大**的时候,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吗? 出示挂图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3、出示问题1:成年人的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

  你能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吗?(小组内交流)

  汇报: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个1/8,4/8是4个1/8,3个1/8加4个1/8就是7个1/8,即7/8。

  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

  4、出示问题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长几分之几?

  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自己完成)

  汇报自己的算法

  三、巩固练*

  1、自主练*1:算一算

  先看图,弄清图意再解答。

  2、自主练*2

  学生自己完成练*

  同位互相检查。

  补充类似练*,适当扩展延伸。

  3、自主练*3

  指名说说图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练*

  问题:一共涂了几分之几?

  谁涂的多?多了几分之几?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菁选

《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教学,在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在于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使新知识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润物无声的渗入脑际。”

  一、巧妙利用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数学

  本节课是孩子们第一次认识分数,这是关键,这个时候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认识分数必须在“*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套用了书本的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某一食品:回答把4个苹果和2瓶矿泉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蛋糕*均分成两份,学生就回答每个小朋友分得一半。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引出 。

  二、加强实践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1、深层理解二分之一

  理解 1/2的含义是基础也是难点,这环节充分让学生折、涂、讨论,突现分数的*均分的本质。

  2、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其它几分之一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创造、探索其它几分之一。首先让学生选择图形,折、画、涂几分之一,再交流、讨论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分析,体会比较几分之一大小

  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学*材料,进行学*。开始教师直观运用已有的和图片进行比较,再小组合作在同组内比较原来已创造的几分之一的大小(课前发给学生同组内同样大小的图形)。再运用学生折出的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

  三、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联系生活,在生活图片中运用分数,再利用其它变式图形拓宽学生思维。

  四、不足之处

  虽然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动手、小组合作调动起来了,但是孩子们的在操作的时候进度不同,影响了时间,有些孩子不能一起完成,造成虽然让他收掉但还有部分学生牵挂未折完的现象。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的“最*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向“潜在发展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教学时,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起初,学生对分数的比较这一知识停留在比较表面、比较肤浅的水*上。他们用整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来比较分数,教师也不做出判断,而是利用学生喜欢听的故事,将知识蕴于故事中,在听故事、看课件演示中,使学生主动得构建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当回过头来再比谁的分数大的时候,学生都笑了。而教师也不必再多说什么,学生已经自己推翻了先前的认识。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一、直观地认识分数

  学生虽然是在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是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又是对分数有所体验的。例如,教师在公布考试结果时说,我们这一次考试在90分以上的不到二分之一,学生会马上理解考90分以上的不到一半;喜欢看篮球比赛的同学知道什么叫四分之一决赛等等。根据学生的“数学现实”引出直观的教学实例进行教学:

  师:你知道一个蛋糕*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么吗?

  生:半个

  根据学生的关于一半的回答趁势导入新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它的一半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在学生初步了解“*均分”“二分之一以后,教师要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数。例如,有的学生用纸片方式表示自己所认识的分数。

  我认为通过学生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学*,教师要能够让学生举出自己对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例子,这样的反馈不仅能体现其对学*的体验过程,还能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或生活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学有所用;并且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通过学生的举一反三,不同学生的知识建构得到不断的完善,为“变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点击变式、拓展思维训练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①拿一张长方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学生涂色作

  师: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涂色部分?

  ②拿出不同得图形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

  师:图形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涂色部分?

  通过变式、拓展思维例题的出现,促使学生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数学问题,即:会“数学地”思考。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数感的培养,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分数,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学生感觉到的是陌生,不太理解。所以我设计《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产生分数,体会到只有*均分了,才能产生分数,并且理解分数各部分的意义。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层次分明。

  设计练*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让学生在练*中体会什么是*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发现中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发现,每个分数都由学生自己去创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第一节内容,也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的主干之一,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和*均分的基础上,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无论从在意义、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通过提供生活情境和直观图示,使学生认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设计实际操作活动,在活动中直观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能正确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联想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引导学生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肯德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知*均分

  (四个鸡翅、两杯可乐两个学生分)


小学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扩展8)

——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5篇)

  我的一节数学课《分数的初步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说、去做,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讲课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对折,再用阴影画出一部分,说出这是几分之几,又让他们贴在黑板上。孩子们折呀、画呀,说出了许多。贴的时候个子小,够不着,我把孩子一个个抱起来让他们贴。每发现有孩子说出一个新分数,我都要夸奖一番:“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虽是一声很*常的赞语,但却极大地激励了孩子的自信心。

  讲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不是肤浅、生硬地去讲分数线、分子、分母。而是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开头把一个大圆月饼从中间切开,*均分成两份,这一刀啊就代表*均分,用一横表示,咱把它叫分数线。*均分成两份的“2”写在下面叫“分母”。这一半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就写在上面。它和下面的分母关系密切,该起个什么名呢?学生天真地说:“叫分儿。”“叫分女。”我微笑着告诉孩子:“你们想象得很好,等你们长大了也许会创造出新的数学公式,命名为‘分儿’‘分女’,咱们今天先叫它分子,同意吗?”我感到:这不是无足轻重的儿戏之举,它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点燃的是智慧与创造的点点火花。

  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缠着我再讲一会儿,不愿让老师下课。在依依不舍地停止了授课后,孩子们一个个争着告诉我:“老师,你的教材好。”“老师,我爱您!”这充满稚气又带着真挚情感的童言,打动了我的心。朴素的感情是最美的,它是孩子对老师的最高奖赏。我激动地说:“孩子们,我也爱你们。”我相信,这群孩子会把我永远铭记在心,终生难忘。

  什么是师生*等、民主讨论,什么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兴趣最佳方式,从这节课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真诚地爱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孩子获取知识,设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兴趣。爱心是敬业的根本,博学是付出的源泉。把讲台让给学生,把学*、思维的更大空间留给学生,这样,也就把成功,把美好未来交给了学生。

  10月26号我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小数的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由于分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若只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这堂课我以正方形,长方形,圆,三角形纸片为道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兴趣

  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均分成两份,到2个*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与巩固

  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不过这堂课给了我很多宝贵的经验,各位老师也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我们在学*了自然数、小数之后学*的一节新课,它为我们以后学*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一、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巧妙的设计一些动画,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感情色彩进入课堂,陷入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入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活动在一种民主、*等、和谐的气氛。

  二、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先从1/2,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充分感知1/2,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基础上再来估一估1/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长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追问:都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反馈时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对几分之一一定*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要贴*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节,这样的问题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四、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比较1/2和1/4、1/8大,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

  本来想好的却有一点忘了讲,就是黑板上贴了1/2,1/3,1/4,1/5……后,让学生说了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义,却忘了说*均分成的份数与每份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后尽量做得更完美。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好处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初次感知会有必须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并明白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本人认为在本节课中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还能够:

  一、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在课的开始,我借助学生熟悉的“分苹果”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2个苹果、1个苹果,到两个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的产生在*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此刻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均分”的重要性,不仅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的情趣性。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因此我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透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亲自经历数学知识的构成的过程。如引导学生透过折一折、找一找、说一说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架起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联系的桥梁;亲身感受物体或图形的“一半”都能够用分数表示,为继续探究分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加强实践,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用心的促进作用。发奋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用心实践,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生的思维。如学生在用长方形折1/2、1/4的实践活动中,透过对不一样折法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好处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第一、在教学中本人在如何激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言语*淡、缺乏热情;

  第二、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方面缺乏有效性,虽然能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但当学生对认知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给予正确匡正、引导还是感觉力不从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整数到分数的过渡对于学生来说是认识上的飞跃,熊老师首先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之中,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数学知识,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整堂课以分数的意义为主线展开教学,并逐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1、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一个十分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苹果,从分苹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境中产生“*均分”的需要,强调“*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其二,体验在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由整数两个到一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们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本课教师比较好地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了丰富素材。教师将对“”理解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安排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的具体含义:第一层次,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不忘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表示,既所谓的“求同”。第二层次,每个同学拿出的纸片形状大小都不同,尽管学生折出的也都是这张纸的“”但由于操作的直观性,学生不难理解对不同的单位1,其“”不相等。学生不是简单地接受指令,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通过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体验,进行数学地思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