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8-08 13:54:21 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兴趣。例如,在学*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

  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

  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

  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

  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

  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

  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

  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

  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

  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学生,贴*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讲*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

  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通过温*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

  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

  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

  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讲到英国侵占*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

  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

  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

  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

  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嘉积中学海桂学校初中历史组:江育英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的历史课。

  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

  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中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

  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人民学*历史,以期奴化*人民.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公*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九年级历史教学涉及中考,而当前新课程改革也正在进行中。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如何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兼顾中考和新课程改革,追随上形势的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挖掘和反思。

  一、新课中,课堂教学要注意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并重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同时”,反对那种填鸭式教学,改革应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应该在普及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说知识是基础,是学生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更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讲好历史课难。比如,我在复*《戊戌变法》的时候,我把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较着复*,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改革需要从原因、国际环境、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掌握。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二,复*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

  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代史为*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探索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探索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从民族危机到思变、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在联系。

  三、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

  学*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己随意评价,然后指导学生注意形式上的全面——评价可以分三步:(1)是什么;(2)积极作用;(3)消极作用。然后再让学生对某位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比如分析拿破仑,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1)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2)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要客观公正。同之处。比如,我在复*《戊戌变法》的时候,我把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放在一起比较着复*,使学生认识到一场改革需要从原因、国际环境、内容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去掌握。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初一的历史课讲述的是*古代史的知识,再加上初一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接触历史,所以相比较而言学生还是更容易对历史课产生兴趣。但是怎样才可以让历史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历史,怎样才可以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课堂,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值得不断尝试的事情。

  在讲述*古代史的时候,我才发现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而且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十分狭小,比如我在讲述尧、舜、禹的时候,80%的学生是不知道这几个人的,连这些字都不认识,更别说他们的故事;只有极少部分阅读面比较广的学生听说过他们的传说故事。所以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想要学生进行故事的讲述和比赛,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情。

  除了讲故事之外,其实历史课堂的形式还有多种形式的:表演、话剧、知识竞赛等。尽管这些形式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但历史课堂中还是可以尝试的,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孩子,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讲述到“远古人类的一天生活”时,有几个班的小组尝试了表演,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能准备出一些简单的台词和相关的动作,确实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他们能很认真、很投入的表演,着实让我欣慰。

  历史课定期准备一些知识小竞赛,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积极性的,尤其是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学*的形式,小组竞赛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前三课上完之后,我准备了一次小的知识竞赛,时间就是20分钟左右。在第一个班进行知识竞赛时,我准备了必答题和抢答题,由于抢答题不能确定谁先抢到问题,所以课堂的控制有很大难度,所以其后的几个班,我就取消了抢答的环节,虽然这样竞赛的气氛稍微弱了一些,但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不管是历史表演还是知识竞赛,再或者故事讲述,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学*历史的积极性,不至于让学生讨厌历史、厌烦历史,也许这就是历史老师最大的心愿。

  历史课堂形式的多样性本身就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延伸和拓展,也是历史知识的'一个活用,不至于让历史真正成为历史。当然,课堂形式的多样性还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好好准备的,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形式不仅仅再是形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通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种道德水*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因此,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但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只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后,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现在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人民学*历史,以期奴化*人民.现在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因此,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公*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这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理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内容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内容选择不同学*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的传统学*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星期四上午第二节课,我们组听了张玉梅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尔自治区》,首先通过西部开发的十二个省区,引出新疆*尔自治区,教师并板书课题,这节课主要学*了第一个问题:高山、荒漠和绿洲,课堂上主要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将问题放到小组中去解决,充分发挥了小组的作用,同时注重与同步练*的使用,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地图的使用,将新疆的位置地形放到图中去学*,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把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画到小黑板上,不仅培养了学生画图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新疆的地形特点,教学效果很好。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动力和学*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和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不放心,但他对*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1)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2篇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内容较多,复*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担负八年级80--85班的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始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况总结。

  1、认真备课、虚心请教

  今年的教案,是认认真真、一页一页写的,已四个厘米厚了。备课时,我有这样一个感受:备课不单单是写教案,更重要的是怎样写“好教案”。在这一进程中认真浏览每课内容,搜索各种资料来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中考书、高中知识),再加上典型*题来补充课堂教学。最后把教材内容和相干材料有机结合、排序好,再落实到教案上,来往返回好几遍。每次上课前再温*一次教案,做到万无一失。进程中张伟*、张慧霞老师帮助甚多,非常感谢!

  2、关注学生、爱心包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师对学生布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老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历史老师班多,课少,每周只有2课时,又不担负班主任,客观上师生空间间隔远,较难使师生在心理上相互接*,容纳。所以,尽力去记住学生的姓名,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的提问时喊出学生的名字,让学生知道老师在关注他,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感情,汇报一下,80—85每个班实际能记一半吧。脾气好很多,生气几*没有,就是再调皮捣蛋,心中总闪出他可爱的一面。

  3、积极引导,培养爱好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课堂上应用多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学*爱好,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中的.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这些历史学者,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观众感爱好的同时也弥补了历史知识。个人在教学中,除课本、课件外,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回到历史,进行角色扮演,尽可能在“填鸭式”的教学进程中,做到“寓教于乐”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xx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20xx。

  4、及时归纳、严格落实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纷纷复杂,我讲的多、玩笑多,轻易使学生失去头绪,不知重点。所以课堂写板书,就重要了,大多将历史知识网格化,以大框架的情势展现出来一目了然。在历史的温*课中,就把这些相干的历史知识串连起来,以时间、空间、人物等为线索,就似乎线串珠子一样。每节课学*结束后,下节课都要(20xx年度乡镇组织工作总结)听写检查,落实课上,前30分钟参考黑板上的板书(也就是本课的重点,需要记忆的)背诵,10分钟听写,五分钟交换批,改错,背一遍,听写一遍,自己批改一遍,加起来就三遍,至于落实表,表面上是全班,大多数来的是前三十的学生,老师问一个,学生就得全部背的特别熟了吧,对待尖子生还能问一些难点题目,多点交换的机会。

  固然,我个人题目很多。所以,今后改进的方向:

  首先,继续研究高效课堂模式,胆子再大点,角色一定要变,变演员为导演,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多听同行的课。及时将教学困惑与同行交换,进步本身业务素质,特别是规范使用历史语言、教学生学*历史方法、做题技能等方面。

  三,继续加强学生知识的落实效力和力度。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3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xx秋~xx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4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接*尾声,忙碌的身影将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憩,身心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也该是好好总结,缜密思考,将得失进行汇总,以便提升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

  先来说说七年级的历史。说到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一班会被认为是简单的,应该很好学,但对于刚接触这门学科的人而言,新鲜事物有好奇的一面,同时又会有认识方法、思维方式的障碍,观念转变快的人,可能很好入门,越学越好学,成绩也会突飞猛进;而对于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的学生而言,不但不能很好的掌握好知识,还会让他失去信心,觉得自己练开卷都考不好、学不好,对学生而言,打击太大了。鉴于此,对七年级历史教学概括为一句话,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在解决问题和寻找问题中补充,虽说布满荆棘,未能取得全面的成绩,但终归有得有失。较好的一面,甚或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培养兴趣方面相对比较成功,大部分学生都产生了对历史学*的兴趣,主要靠课堂故事,以及课堂上的各种展现方式,包括肢体语言,让学生能产生聚焦,进而关注你。第二,初步建立了认识历史事物、历史学*的方略。第三,解答了部分学生对学*方法和措施的疑惑。

  不足的部分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需继续加强,尽最大的努力让学生变成学*的主体。第二,教学方法不够先进,教学手段不够灵活,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与知识的结合部够好。这两点将是以后教学中着重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说完七年级历史,再来说说七年级的地理。在一学科的教学中,除了前面分析的学情相同外,又有其学科的独特之处,因此,着重把这门课的得失总结成教学过程的前后顺序。

  本学期的地理教学,也分为两个典型的时段,在前一部分主要重视学法的培养和指导,因为,本学期的知识属于区域地理,学*的方法又很多的共性,过程也很相似,所以,前段时间的课堂着重讲解,详讲、细讲,把每个部分都讲透,注意和知识点的相关联,前因后果,例如,亚洲的河流有什么特点,那就得从亚洲的地形分析,这种联系应当完全分析清楚,同时,要把基础识记的知识点掌握好。

  而到后期的课堂,讲解相对较少些,着重讲解体系,然后重点在学生的自我学*上,同学间的互学互帮,课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加强练*,并严格改正错题,做到细心细致。

  最后说一下八年级的历史,八年级学*历史的时间已有两年了,由于有一点的经验,学*起来比较轻松,掌握知识也比较快。本学期整体状况良好,从得失方面来看,好的一面有以下几点:第一,*现代史的知识都比较*,所以学*的兴趣或者是学*的方法都进步了很多。第二,减少了讲的部分,多了与学生互动的部分。第三,学生的作业水*有较大的提高,做题*惯和卷面整洁度都得到改善。有进步也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前好的*惯本学期做的较少,如课外辅导等,当然有很大的原因是本学期的重点在七年级的教学上,对八年级的关注稍微少了一些,再加上八年级科目多,其他老师抓的紧,时间上有些冲突。第二,知识的层次性不够,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上加强设计的工作,统筹协调,把各个环节整合好。第三,启示性问题虽然有所增加,但还应当增加,力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足还是很多的,望在实际工作中,领导能给予我实在、适时、直接的指导和评证。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得到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5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6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回头看这一个学期,除了感叹时光匆匆更多的应该放在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思,这次测试分析当是本学期结束的标志,但它无疑是下学期高效工作的开端。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有得有失。得在及格率的提升和优秀人数的增加,失在两极分化严重低分学生偏多。

  六班,也就是所谓的A班,及格率超过八成,优秀人数10人,优秀率14.7%。虽然这些数字对于冠以A班之名的班级而言算不得绝佳,可是比较之前的历次考试,甚至是过去一学年的成绩,无疑地这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可以算是差强人意的一点缘由。

  相对于A班,B班,也就是我的5班,成绩就尤显得惨淡了,这也是我所谓的不足和失误所在。5班的及格人数不足三成,优秀率为0,并且低分的同学扎堆地出现。话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和自己教的另一个班比比瞬间感到被狠狠击中软肋,说痛彻心扉不免夸张,但有些惴惴不安和隐痛还是不虚的。

  成绩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所以透过成绩找到不足,尽而挖出产生不足的根源才是关键。想想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时工夫未下足。也只有把常规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做到节节清、周周清、月月清,才会在期末稳扎稳打、淡然自若地交上一份令人、令己都满意的答卷。*时不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不留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想要在期末来临的时候借助于手忙脚乱的“修修补补”来裨补之前的策略失误几乎是妄谈。只有*时工夫下到,该背的记住了,该理解的掌握透彻了,该提防的点都注意到了,那么就不必忌惮期末测试可能不理想,只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地在测试中证明自己的收获,也自会笑到最后。

  二、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学*任务的落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了课堂管理恐怕也就是这个问题让作为教坛新手的我极感伤神了。这里面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的方式不合宜,没有行之有效保证落实的常规模式;二是落实力度不足。学生对于学*任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或是抱着“不完成又能怎么样”的心态来和你抗衡,这都是落实不力惩戒措施缺失的积弊。

  三、学生基础偏弱。毋庸讳言,教学绝非老师单方的“战斗”,虽说不能把教学质量的欠佳尽数推脱到学生基础薄弱上去,但也不可忽略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牵制作用。尤其是实行分班教学之后,B班更是成了基础知识漏洞的重灾区,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绝对是无法绕过的甚至是第一道关卡。当然,学生基础毕竟是可改观的既定因素,相对于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而言它更加明晰但也更不易扭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不假,只是教好他不是在一朝一夕,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借助以上分析,问题是明朗的',今后要做的就是要使相应的改善措施跟进。初步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明确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效利用有限的45分钟,一课一总结、一课一验收。

  二、不在任务的庞杂,重点立足于任务的落实。“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学*任务的验收也需要这样干脆利落落到实处。

  三、假如这帮孩子还是我教,我希望这样告诫自己:补基础!补基础!补基础!这个对他们,尤其是B班而言真的很重要。

  本学年就这样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只希望这份遗憾能够真正有补于自己下一学年业务水*的提升。如此,也不枉这一番竭力的思量。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7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xx秋~xx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8

  我们明白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教学仅有贴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趣味的事物。仅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本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本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到达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之后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构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供给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坚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供给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经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本事,综合概括本事,表达本事,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教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仅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一样?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貌?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资料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供给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供给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很多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善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取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终目标,仅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所以,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能够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提高?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确定、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9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所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4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团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况。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必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必须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供给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必须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所以教学效果不如梦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资料。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0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所以,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4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进取参加团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进取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进取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

  (1)历史人物访谈。

  (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

  (3)历史专题报告会。

  (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

  (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

  (6)社会生活情景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必须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必须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供给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必须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异常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立刻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进取,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所以教学效果不如梦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

  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进取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资料。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1

  本人任初三的历史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以下是我的情况总结。

  一、理论学*和教学研究

  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个人的学*,根据本人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和自己的实际,我认真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不断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武装自己。

  首先,为打破自己原有的旧的思想观念,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指导具体的工作。通过不断的修炼,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在教学中不仅仅只关心学生的学*成绩,更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仅仅本学科的成绩,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的发展。

  其次,认真学*新的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本学期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理论学*,结合自己所教的历史学科,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最后,积极学*探究式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探究式教学的理念。我认真的听了学校各科老师的公开课,虚心学*他们的长处;同时,我还利用其他时间积极学*教学相关的理论,通过这一学期的学*,我对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与教学有关的各项常规工作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

  1、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初三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和学科的教师商量,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初三第一轮教学计划。

  第一轮复*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2、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同时,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有更大的的提高。

  3、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在课后,对导师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的动力和学*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注重学*方法的指导,不断引到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方法。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自主学*的*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而发动学生去探究,通过自身的努力建构知识,体会到学*的快乐,而教师只是学生学*的引导者、帮助者、交流者和参与者,我总是在课堂上极力的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5、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6、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7、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8、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

  9、复*策略

  (1)每节课默写一个重点知识点。

  (2)以教师讲解为主,侧重全面知识点。

  (3)周测的进行,月考加强。

  (4)强化学生复*资料。

  (5)用时间讲析资料上的练*。

  10、学情

  (1)学生基础性较差,识记能力差,有许多知识点学了即忘。

  (2)除了优生以外,其他学生的学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学*是不善于思考,因为没有思考就没有问题。也就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学生主动与科任教师沟通,师生之间学科交流较少。

  三、对复*的反思

  1、复*时(主要梳理知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简单地回顾和记忆。不需要深入思考。在巩固练*中,由于对应的知识,刚刚呈现,只需要简单再现,因而思维层次较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多是强化记忆,强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学*的热情。

  2、复*过程中没有持之以恒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课前的默写、背书等这些在上届学生试验基础上体现出较好的学*方法没有能够坚持到中考的日子。

  3、对学生没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优生的需求与不足。工作不够细,只是表面的作些,并没有真正细化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学*当中的缺点和方法。

  4、教师本人作题量不够,以致作题的能力质量下降。因为题量不够,很难站在中考的高度进行复*。所以初三教师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拟题的演练。

  5、复*的针对性较差,往往面对的是所有的学生,可是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基础知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中没能作到因材施教,导致中等生、差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放弃学*。

  四、今后的初三复*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每复*一个专题之前先提出教师自认为本专题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给学生作答,从而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漏点,大部分学生无法做答则细讲,和引导。多数人能够作答则少讲,少练。

  (2)运用电子表格做一张学生学*情况表。注意:掌握知识打钩,没有掌握打叉,强化后打勾和叉。此表的构件有利于了解学生抚恤后还没有掌握的内容,根据表中的反映情况帮助学*补充不足的知识,掌握了则强化对知识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因材施教。如果这些工作做到位的话那么学生的基础打的是非常扎实了。

  (3)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小组讨论法、列表比较法、自学法、表演法。

  1、要注意初中三年的历史知识的衔接,从初一就要树立学*的思想意识,要对初一、二年级历史教师多听课交流,使他们所教的内容有目的性,兴趣性,*常中考教研分析要及时在科组内反馈,使他们尽快成熟起来。

  2、自己也要多看书,多作题,提高作题的质量,特别是典型题的解题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作题的方法和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应付中考中的试题,中考中的题目不可能出现*常练过的试题,只能是相类似的题型,因此教师提高、掌握、探究解题的途径和方法,是今后任教初三历史的重要工作。

  3、加强教师的学科知识的学*,如读一些史学著作,加强对古文的阅读,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4、密切关注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关注现实生活与历史史实的联系和比较。

  5、每次月考测试必须增加题量达到中考的题量,以通过考试带练,以便早点适应中考试题。

  6、要制定详细的复*计划,细到第几周复*到哪一课。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

  1、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2、针对初三不同情况,认真研究研究学情,如何上好课,对今后的教学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

  3、认真的进行中考研究,把握中考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

  4、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学情摸底排查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通过三年的教学,我感到最大的满足是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进入一个良好状态,师生间*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历史的乐趣和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2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历史教学工作。一年来,本人能认真制定计划,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备课组组织的各项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取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每节课都以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认真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为使课堂讲解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积极借鉴杜郎口先进教法经验,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在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认真开展课堂教研,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

  在备课组,经常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每个章节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先进方法。同时,多学*,多听课,主动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认真做好课后辅导,注意分层施教。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

  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我还教给他们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技能。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在历史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更新知识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尽快地转变观念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作用?如何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我将通过不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2)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新教师深觉这份工作确实需要深厚的功底,不单单是丰富的知识,对课堂的掌控,更是对学生的关注。

  经纬中学开展双层次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更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反思使自己不断提升,成长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人民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抓好学生的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做到功在*时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

  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是*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三、加强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时的课堂渗透中考意识。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

  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

  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

  这样通过温*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

  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

  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

  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3)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总结12篇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

  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

  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

  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

  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

  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1、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

  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养成条理清晰的好*惯。

  2、列大事年表。学完一个单元,列大事年表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理清历史线索的方法。

  3、设计表格。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设计表格教会学生归类整理知识的能力。

  4、编写课文提纲。这是学会学*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课文,学生从阅读入手,分析重点难点,到综合提炼形成文字。不仅学会了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综合概括,文字表述,还懂得了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系统。会读一篇课文也就会读一本书。有人说“学*就是善于整理这本书里的全部家当。

  整理一遍以后,放好,全在脑子里。”学会编写课文提纲,也就是学会整理书中的有效信息,把这方法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一样行之有效。长大以后,还会处理所有的信息——社会的和生活的信息,从而获得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本学期我担任中学八年级的历史工作教学。由于八年级的历史是中考必考科目,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主要工作:

  1、凸现现代课程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和教科研理论学*.学*笔记达4000字左右。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态度,学*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积极参加历史教研室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 5、积极主动地参加其他教研组和学校组织开展的公开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校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节数达20节左右。

  6、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和研究性学*活动,如(1)、历史人物访谈。(2)、交流历史学*方法、经验。(3)、历史专题报告会。(4)、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5)、学*方法,复*方法指导。(6)、社会生活情况调查。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8、努力开展课题研究,围绕《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群策群力钻理论,查资料,重实践。

  9、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10、通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成绩:

  1、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2、本人的公开课,取得较好成绩,受到本组同事好评。

  3、课外活动亦取得一定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做人,掌握了历史知识。

  4、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了学*资源与学生学*方式、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的整合,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历史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此外,学生的材料解析水*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题研究亦有流于形式的时候,以致实质性的工作做得远远不够。

  4、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如人意之处。

  四、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基础相对较弱,刚接触新的教材,同学们还不能马上适应。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的伙伴。

  本人教龄已有15年了,中学一级教师,长期担任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对照《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及“五规范”、“十禁止”,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通过和大家一起学*、讨论和评议,自我剖析如下:

  1、在依法执教方面

  我能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能够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没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但同时也认识到,对新*颁布的政策还不能深入领会,需要进一步学*。依法治教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2、在爱岗敬业方面。

  我能够做到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传播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思想。爱是教师职业的基础,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前提。但有时候我对待工作还不够尽职尽责;在批改作业、考试阅卷等方面,偶尔有敷衍现象。

  3、在热爱学生方面。

  我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其人格;耐心教导,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如何激发爱心、永保爱心,我尚待努力。

  4、在严谨治学方面。

  我注意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新知识;我注意严谨治学,提高业务水*;但教育教学方法还缺灵活性和改进力度,所以我必须不断学*。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是优化校内育人环境的关键因素。

  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在团结协作方面,我基本上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尊重同志,能够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关心集体,积极维护学校荣誉,但对如何更好地共创文明校风,还缺乏智慧上的协作;我应当通过靠集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合作创共赢。

  6、尊重家长是教师处理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的准则。

  是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提高育人效果的重要环节。我积极听取家长的合理建议。

  7、廉洁从教是教师处理教育教学活动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准则。

  在廉洁从教方面,我坚守高尚情操,讲奉献,坚决不搞有偿家教。没有乱办班、乱补课的现象,更没有乱收费的行为,严格按照“五规范”和“十禁止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8、在为人师表方面。

  我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注意处理个人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的准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作风正派。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自查反思,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一名无愧于教师称号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提供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提供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大量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后目标,只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因此,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惯。

  *年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历史的心理特点 、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

  13—15岁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一年级(13、14岁)时尤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少年处于半幼 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 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从表面看,他们仍然以学*为主导活动,但是和小学比较 起来,在学*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特点。

  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 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 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除具有 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 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 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等)。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 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在学*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时,学生会对“战”(即军功)的标准发生浓厚的兴趣,有学生提问:如果 杀了诸侯,军功和杀普通士兵是否相同?如果杀了很多人,人头怎么拿回来?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不胜枚 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或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 主题(有的偏离是极具独创色彩的,也是有创造意义的),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 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 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还较低。

  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 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 *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欲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的思维*惯。

  二

  历史学*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一)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 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 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 ,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全 具备时,却要从最遥远陌生、最抽象难解的概念,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等学起,不论是对教师的 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教师重视不够或教学方法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他们学* 历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 学生的经验,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 人人*等,财产*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 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刚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 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发现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会了捕鱼,每天可捕10条,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 下的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剩余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价呢?

  生: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出现了剥削和不*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品数量。

  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看生产力水*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 我说了吧!

  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 料,正确的语言指导,都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概念的距离感。上述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 历史规律化解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于教学中,抓住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的契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揭示概念的特征,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诚然,这些概念的掌握 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不断加以充实改造、逐步深化。如对原始社会和奴隶 社会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所以,初一时,让学生在所能理解的程度上初步形成、掌握历 史概念,无疑会为日后的加深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也会不断提高 。

  (二)比较和对照 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 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发展。

  以东汉的统治一课为例,为使学生掌握黄巾起义的几个特点,教师这样小结:我们已学过几次较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绿林赤眉饥民bao动,仓猝起义。黄巾起义与这两次有什么 不同呢?

  生:这次起义反对的是外戚、宦官的统治,和以前两次不一样。

  生:外戚、宦官也是欺压人民的,代表的也是封建统治阶级。

  师: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么这是相同还是不同呢?

  生:是相同的。我觉得这次起义人数多达几十万,而且遍及全国,影响很大,是不同之处。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起义呢?

  生:准备充分。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nb

  sp;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言。(课上已分析过其中意思)

  师: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他们准备起义的方式与众不同。

  师:有什么不同?

  生:通过治病来传教。

  生:用太*道。

  师:实际上太*道是——

  生:我想出来了,起义是利用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准备工作的。

  师:很好。(然后简要归纳一下)

  在这个教例中,第一个学生匆忙回答,只看到表象的不同;第二个学生思考较细致,教师再由此提问,帮 助学生澄清认识,得出这几次起义貌异而质同的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寻找不同之处:(1)发现原因,找到特点 。(2)指明根据,强调十六个字,让学生再加强记忆和理解。(3)教师再发问,发现第3个特点,至此达到教学目 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由教师说教式的灌输,由表及里,逐 一地整理,归纳,条理清晰,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学会了一些归纳方法。诸如 此类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教师多加留意,经过多次类似反复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抽象概括 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中不 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 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 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 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在学*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 两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要量很大,获利多 。

  生:商人掌握很多盐、铁却不卖,导致价高,使得国家收入少。

  生:专门经营盐、铁的商人经济力量雄厚,可以卖土地田宅,组织军队,像一个小诸侯国,长久下去,会 威胁国家。

  生:价钱太贵,老百姓吃不起盐,买不起铁制工具,不满情绪增长,引起bao动,影响*统治。

  生:实行盐垄断,对军队的士兵影响最大,吃不到盐,没力气,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下降。

  生:冶铁集中到商人手中,兵器和生产工具都少,对作战和农业生产不利。

  生:经营盐、铁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又拥有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展为豪强势力,与* 对峙。

  师:大家说得很好。盐、铁私营对*有这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收归中央。那么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 呢?

  生:不仅经济上可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商人势力,削弱豪强力量,稳定汉朝的统治。

  以上内容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盐、铁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回答,达到认识 盐、铁官营必要性的目的。学生则跳离教材,从多种角度对内容材料提炼加工,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合 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做出推论。它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记忆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由学生 共同讨论完成的过程,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同时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 到了发展。学生具备这种素质,对各科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辩证思维 初中的学*活动日益需要学生具有新的思维形式,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运 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处理具体问题,即辩证思维。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能初步掌握它,但由于他们缺乏对 事物本质深入、辩证的了解,所以辩证思维水*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辩 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限制作用。所以他们虽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规律的各种形式, 但只是良好的开始。有统计资料表明初一学生辩证思维正确率为37.94%,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评价历 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像秦始皇、曹操、唐玄宗、武则天、隋朝修大运河等),学生能初步掌握,形成正确的认 识,并逐渐形成一分为二、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尚 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时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我所教的北京师大附中初一数学班的学生很有数学天赋,数学 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水*普遍较高,对数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已学过分数概念,都能算出1/15>1/30。但在学*汉 初休养生息政策,讲到高祖定租税为十五税一,景帝减为三十税一时,马上有学生举手:“我认为三十税一不 比十五税一少”。全班学生愕然,他接着说:“汉景帝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基数大,三十税 一也比较多。”

  师:大家怎么认识呢?

  生:我认为三十税一还是比十五税一少。如果收获30斤,高祖时交2斤,景帝时交1斤,相对来说,农民的 负担还是减轻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前一个学生跳出了固有概念,能联系到汉初的经济发展,进而从农民税粮绝对数增加的角度置疑设问。应 该承认,这个学生的论据并不充分,汉代的粮食产量不可能增加得如此迅速(有史料证明)。但不可否认,这 个问题的提出需要有较敏捷的反应和求异思维,很有独创性,表明他初步具备了发展、联系看问题的能力。老 师并不立即作答,而让全体同学思考。另一名学生从农民税粮相对减轻的角度分析,使全班同学豁然开朗,对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一个极小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考中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火花 。只要有正确的教育影响,初一学生是会逐渐对理论性问题,对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材料感兴趣的。久 而久之,一旦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就会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而把握客观事实本质和内在规 律性的联系。这将对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发展乃至一个人的终生思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

  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会。

  (一)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 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 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 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初一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逐渐对需要 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案,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 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 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 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二)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 也

  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 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 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 :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 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授知识要与问答讨论相结合。

  *历史的教学内容上下五千年,丰厚博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一节课时间跨度短则 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上千年。知识点多,知识的讲授就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 地讲授,学生总是那么囫囵吞枣地听讲。殊不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 ,教学内容越多,越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越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虽然,就课上时间之充裕,师生交 流之频繁,问题讨论之细致,我们不可与美、日等国相比。但对整册教材内容全局分析,合理分配后,教 师精选一些关键问题在课上讨论回答还是行得通的。当然不可能节节如此,像知识性内容较多的课型如文化史 等,还应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

  当然,强**师指导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思维能力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 学生学*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 他们一把金钥匙。在拥有高质量教师的同时,也把学生造就成高质量的“教师”。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 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希望广大同行共同努力把发展学 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在北京二中、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四十六中教学实践期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金昊、张增强 、杨子坤、白幼蒂和丁大成等诸位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0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4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504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9页。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502页。

  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第2页。

  吴凤岗:《少年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载《山西教育》1979年第3期。

  《*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90页。

  据历史教学法前辈张守常先生所授整理而成。

  《*大百科全书·教育》,*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90页。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页。

  以本杰明·布卢姆为首的芝加哥大学调查组在调查100个世界著名人士是如何成才时的发现。见《对 于促进儿童创造力因素的分析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第4期。

  Gerald. L& Daniel.M.F:TeachingHistoryandtheSocial Studies in Secondary Schools Chapte r 1,PlanningforTeaching Excellence, Pitm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P.1968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回头看这一个学期,除了感叹时光匆匆更多的应该放在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思,这次测试分析当是本学期结束的标志,但它无疑是下学期高效工作的开端。

  总体来说,本次考试有得有失。得在及格率的提升和优秀人数的增加,失在两极分化严重低分学生偏多。

  六班,也就是所谓的A班,及格率超过八成,优秀人数10人,优秀率14.7%。虽然这些数字对于冠以A班之名的班级而言算不得绝佳,可是比较之前的历次考试,甚至是过去一学年的成绩,无疑地这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可以算是差强人意的一点缘由。

  相对于A班,B班,也就是我的.5班,成绩就尤显得惨淡了,这也是我所谓的不足和失误所在。5班的及格人数不足三成,优秀率为0,并且低分的同学扎堆地出现。话说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和自己教的另一个班比比瞬间感到被狠狠击中软肋,说痛彻心扉不免夸张,但有些惴惴不安和隐痛还是不虚的。

  成绩不是考试的最终目的,所以透过成绩找到不足,尽而挖出产生不足的根源才是关键。想想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时工夫未下足。也只有把常规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做到节节清、周周清、月月清,才会在期末稳扎稳打、淡然自若地交上一份令人、令己都满意的答卷。*时不注重课堂效率的提升,不留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想要在期末来临的时候借助于手忙脚乱的“修修补补”来裨补之前的策略失误几乎是妄谈。只有*时工夫下到,该背的记住了,该理解的掌握透彻了,该提防的点都注意到了,那么就不必忌惮期末测试可能不理想,只会信心满满意气风发地在测试中证明自己的收获,也自会笑到最后。

  二、学*任务落实不到位。学*任务的落实是个老大难的问题,除了课堂管理恐怕也就是这个问题让作为教坛新手的我极感伤神了。这里面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落实的方式不合宜,没有行之有效保证落实的常规模式;二是落实力度不足。学生对于学*任务的重视程度不足或是抱着“不完成又能怎么样”的心态来和你抗衡,这都是落实不力惩戒措施缺失的积弊。

  三、学生基础偏弱。毋庸讳言,教学绝非老师单方的“战斗”,虽说不能把教学质量的欠佳尽数推脱到学生基础薄弱上去,但也不可忽略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牵制作用。尤其是实行分班教学之后,B班更是成了基础知识漏洞的重灾区,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绝对是无法绕过的甚至是第一道关卡。当然,学生基础毕竟是可改观的既定因素,相对于教学策略上的失误而言它更加明晰但也更不易扭转。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话不假,只是教好他不是在一朝一夕,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

  借助以上分析,问题是明朗的,今后要做的就是要使相应的改善措施跟进。初步的设想是这样的:

  一、明确一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有的放矢,高效利用有限的45分钟,一课一总结、一课一验收。

  二、不在任务的庞杂,重点立足于任务的落实。“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学*任务的验收也需要这样干脆利落落到实处。

  三、假如这帮孩子还是我教,我希望这样告诫自己:补基础!补基础!补基础!这个对他们,尤其是B班而言真的很重要。

  本学年就这样了,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只希望这份遗憾能够真正有补于自己下一学年业务水*的提升。如此,也不枉这一番竭力的思量。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的提高。

  一、三维标落实情况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学生掌握了从新*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的基础历史知识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学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下学期的历史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本学期的学*学生能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能综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了他们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振兴中华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二、教学中取得的成绩

  1、 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本文来自高州教育资源网

  4、狠抓学风。我所教的2个班,学生比较喜爱该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积极性,开展了学*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5、抓好课后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好的学**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6、 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存在的问题

  1 、教材挖掘不够深入,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做到综合运用。

  2 、教法运用不够灵活,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 、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 , 合作学* , 缺乏理论指导 。

  4、差生转化的力度不够。由于学生的学*态度不够端正,思想过于社会化,上课时常利用讨论空间开小差,给转化差生工作带来困难,转差效果不是很明显。

  5、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6、教学反思不够。不能针对全体学生。

  四、今后努力方向

  1 、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 、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 、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 、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心态。

  通过努力,本学期,学生的学*情况基本良好。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本学年我担任了七年级10、11、12、13四个班的历史课教学任务,我能从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继往开来,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力求课堂生动有趣,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选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但我在工作中切实地进行自我创新,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当然工作中还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程度不够,辅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力争做一个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赞誉的好老师。

  *年来,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但长期以来对学生学*历史的心理特点 、年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以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往往得不到切实的落实。因此,需要在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

  13—15岁是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其中初中一年级(13、14岁)时尤为关键,这一时期的少年处于半幼 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一方面带有很多孩童的特点,另一方面 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身心正在发生着很大变化。从表面看,他们仍然以学*为主导活动,但是和小学比较 起来,在学*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特点。

  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但看问题还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他 们开始对一些抽象材料感到兴趣,但对那些过于抽象、高深、与他们知识经验相距很远的材料感到困难;掌 握概念时,常带有具体性,依靠直观感性支柱,并用一些日常概念解释科学概念。具体到历史学*,除具有 上述特点外,又有其特殊性。初一学生对于各种事件或现象时间顺序的知觉逐步完善起来,开始能理解一些较 大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等,但常常不很精确,往往会把一段较长的时间知觉为较短的时间,把 遥远的过去和现代之间的距离缩短。此外,他们不擅长从整体和结构上思考问题,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 缺乏深度和广度。他们绝大多数喜爱听历史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战争故事等)。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为 他们所关心或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

  在学*商鞅变法“奖励耕战”时,学生会对“战”(即军功)的标准发生浓厚的兴趣,有学生提问:如果 杀了诸侯,军功和杀普通士兵是否相同?如果杀了很多人,人头怎么拿回来?类似的例子在初一教学中不胜枚 举。由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开始进行思考,但思维方向或是穷究细枝末节,流于琐碎肤浅;或是偏离 主题(有的偏离是极具独创色彩的,也是有创造意义的),不能从大处入手,抓住问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出于 个人喜好和自发的意识就事论事,还不能由具体事件提升一个层次分析较抽象的问题或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 质,也不能把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这说明学生自觉思维水*还较低。

  具体到历史教学目的与要求,初中教学大纲进一步指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 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 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初一学生的实际水 *与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欲尽快实现这些目标,教师要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 指导,提高学生思维水*,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养成自觉的思维*惯。

  二

  历史学*的思维能力大体包括掌握概念、比较对照、抽象概括、辩证分析等能力。

  (一)掌握概念 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不是**或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 封不动地“交给”他们,而是通过他们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加以掌握。学生对概念掌握的难度依次 递增:具体实物——空间形式——数概念——社会性事物概念,多数的历史概念就属于后者。而且初一阶段 ,学生对那些用直观现象作支柱的概念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相反则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在抽象思维能力不完全 具备时,却要从最遥远陌生、最抽象难解的概念,像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等学起,不论是对教师的 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相当的难度。如果教师重视不够或教学方法不当,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影响他们学* 历史的兴趣和效果。因此,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形成概念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结合 学生的经验,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理解、掌握概念。

  初一学生学完奴隶社会的历史后,多数人对“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观点产生疑问,理由是:原始社会 人人*等,财产*均分配,而奴隶社会出现了不*等和剥削压迫的现象,怎么能说是进步了呢?有位老师这样 讲道:原始社会时,生产工具落后、简陋,生产力水*低下,每天能获取2条鱼,刚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过 了很长时间,他们学会了织网,发现捕鱼快而且容易,就学会了捕鱼,每天可捕10条,除了每天吃的2条外,余 下的8条就成了剩余财产。为占有剩余财产,部落内部开始互相争夺。你们想想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生:力量强大的人能抢到更多的财产。

  生:出现了财产分配不均,人剥削人的现象。

  师:对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你们怎么评价呢?

  生:奴隶社会更进步,因为捕鱼的数量增加了。

  生:出现了剥削和不*等。

  生:部落领袖占有一部分后,剩下的分到每个人头上,可能也比以前多了。

  师:以前有没有这种可能?

  生:没有。到奴隶社会才出现了这种可能。

  师:大家想一想,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产品数量。

  师:进一步说就是生产力。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是看生产力水*的高低。那么哪个社会更进步就不用 我说了吧!

  个体掌握概念必须以对事物感知及表象为基础,否则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掌握概念。具体直观的材 料,正确的语言指导,都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概念的距离感。上述以浅显易懂的捕鱼为例,将艰深的历史概念、 历史规律化解到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中,融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于教学中,抓住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的契机,化难为易,深入浅出,揭示概念的特征,使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接受。诚然,这些概念的掌握 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它可以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发展不断加以充实改造、逐步深化。如对原始社会和奴隶 社会本质的认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水*。所以,初一时,让学生在所能理解的程度上初步形成、掌握历 史概念,无疑会为日后的加深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水*也会不断提高 。

  (二)比较和对照 这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它要求学生从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事物中抽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深入了解事物的特点,发展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 观察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但对具体问题的比较分析往往由表层开始,教师要随时将学生回答中的精华提取出 来,沿着既定方面深入引导,师生共同参与,推动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向高水*发展。

  以东汉的统治一课为例,为使学生掌握黄巾起义的几个特点,教师这样小结:我们已学过几次较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绿林赤眉饥民bao动,仓猝起义。黄巾起义与这两次有什么 不同呢?

  生:这次起义反对的是外戚、宦官的统治,和以前两次不一样。

  生:外戚、宦官也是欺压人民的,代表的也是封建统治阶级。

  师:外戚和宦官专权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那么这是相同还是不同呢?

  生:是相同的。我觉得这次起义人数多达几十万,而且遍及全国,影响很大,是不同之处。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参加起义呢?

  生:准备充分。

  师:你的根据是什么?

  &nb

  sp;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传言。(课上已分析过其中意思)

  师:很好。除此之外还有没有不同的?

  生:他们准备起义的方式与众不同。

  师:有什么不同?

  生:通过治病来传教。

  生:用太*道。

  师:实际上太*道是——

  生:我想出来了,起义是利用宗教形式为掩护进行准备工作的。

  师:很好。(然后简要归纳一下)

  在这个教例中,第一个学生匆忙回答,只看到表象的不同;第二个学生思考较细致,教师再由此提问,帮 助学生澄清认识,得出这几次起义貌异而质同的结论。然后再启发学生寻找不同之处:(1)发现原因,找到特点 。(2)指明根据,强调十六个字,让学生再加强记忆和理解。(3)教师再发问,发现第3个特点,至此达到教学目 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问答,教师引导,使学生积极思考,而不是由教师说教式的灌输,由表及里,逐 一地整理,归纳,条理清晰,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学会了一些归纳方法。诸如 此类的内容还是很多的,教师多加留意,经过多次类似反复的训练,可以逐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抽象概括 概括是人们探索周围世界时必不可少的一个思维过程,抽象概括能力也是历史学*中不 可或缺的素质。可是初一的多数学生不论是阅读、听讲或看电视,往往只抓一点或几点,从一个方面来评论事 物。课堂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反应是各式各样的,但还不能从整体来思考、回答,多半只能抓住个别 枝节发表感想,而对较抽象或复杂的'材料,就常常有瞎猜乱碰的情况,历史课中更为常见。这是由于他们的抽 象概括能力还较低的缘故。教学中,教师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在学*汉武帝大一统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颁布“推恩令”、“统一铸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措施,而对盐、铁官营体会不深。教师就从盐、铁在古代的重要性说起,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这 两项权力收归中央?”

  生:汉代生产越来越多采用铁制工具,而且人不吃盐不行,盐、铁都是生活必需品,需要量很大,获利多 。

  生:商人掌握很多盐、铁却不卖,导致价高,使得国家收入少。

  生:专门经营盐、铁的商人经济力量雄厚,可以卖土地田宅,组织军队,像一个小诸侯国,长久下去,会 威胁国家。

  生:价钱太贵,老百姓吃不起盐,买不起铁制工具,不满情绪增长,引起bao动,影响*统治。

  生:实行盐垄断,对军队的士兵影响最大,吃不到盐,没力气,身体素质差,战斗力下降。

  生:冶铁集中到商人手中,兵器和生产工具都少,对作战和农业生产不利。

  生:经营盐、铁需要很多人,聚集在一处,又拥有经济、军事实力,有可能发展为豪强势力,与* 对峙。

  师:大家说得很好。盐、铁私营对*有这么多不利影响,所以要收归中央。那么盐、铁官营有什么作用 呢?

  生:不仅经济上可以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抑制商人势力,削弱豪强力量,稳定汉朝的统治。

  以上内容要求教师清楚地了解盐、铁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回答,达到认识 盐、铁官营必要性的目的。学生则跳离教材,从多种角度对内容材料提炼加工,以他们已有的知识为依托,合 理地想像、思考、分析,最后做出推论。它比教师直接讲给学生,记忆结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是由学生 共同讨论完成的过程,印象深刻,甚至终生难忘;同时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训练,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 到了发展。学生具备这种素质,对各科的学*都是大有裨益的。

  (四)辩证思维 初中的学*活动日益需要学生具有新的思维形式,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以运 动、变化、发展的思想处理具体问题,即辩证思维。从总体上说,初一学生能初步掌握它,但由于他们缺乏对 事物本质深入、辩证的了解,所以辩证思维水*不高;同时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和思维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辩 证逻辑思维的发展起了限制作用。所以他们虽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等辩证思维规律的各种形式, 但只是良好的开始。有统计资料表明初一学生辩证思维正确率为37.94%,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评价历 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像秦始皇、曹操、唐玄宗、武则天、隋朝修大运河等),学生能初步掌握,形成正确的认 识,并逐渐形成一分为二、全面具体地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尚 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适时地在这方面进行训练。我所教的北京师大附中初一数学班的学生很有数学天赋,数学 方面抽象逻辑思维水*普遍较高,对数字特别敏感。小学时已学过分数概念,都能算出1/15>1/30。但在学*汉 初休养生息政策,讲到高祖定租税为十五税一,景帝减为三十税一时,马上有学生举手:“我认为三十税一不 比十五税一少”。全班学生愕然,他接着说:“汉景帝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基数大,三十税 一也比较多。”

  师:大家怎么认识呢?

  生:我认为三十税一还是比十五税一少。如果收获30斤,高祖时交2斤,景帝时交1斤,相对来说,农民的 负担还是减轻了。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前一个学生跳出了固有概念,能联系到汉初的经济发展,进而从农民税粮绝对数增加的角度置疑设问。应 该承认,这个学生的论据并不充分,汉代的粮食产量不可能增加得如此迅速(有史料证明)。但不可否认,这 个问题的提出需要有较敏捷的反应和求异思维,很有独创性,表明他初步具备了发展、联系看问题的能力。老 师并不立即作答,而让全体同学思考。另一名学生从农民税粮相对减轻的角度分析,使全班同学豁然开朗,对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解更深刻了。这是一个极小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学生思考中闪耀着辩证思维的火花 。只要有正确的教育影响,初一学生是会逐渐对理论性问题,对需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材料感兴趣的。久 而久之,一旦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发展,就会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从而把握客观事实本质和内在规 律性的联系。这将对青少年时期的思维发展乃至一个人的终生思维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

  根据以上教学实践,笔者有如**会。

  (一)教师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师生相互间的问答是课堂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了解学生,改进教学的必要途径。高质量的问 题是教学方法得以切实贯彻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右逢源,使学 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回答问题,也有向“最*发展区”延伸的可能。提问要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这种 需要越强,思维积极性就越高;相反,将会受到一定影响。针对初一学生喜爱听故事、争强好胜,逐渐对需要 动脑筋的材料感兴趣的特点,教师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案,唤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根据要求 学生掌握事实材料、组织分析材料或综合评价材料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此外,问题容 量要大,教师多问些“你们怎么认为?”“还有没有不同意见?”等,面向全体学生,以求调动更多的同学参 与积极思考。还有,答案应容纳较大的思维空间,而不要仅仅回答“是”或“不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 控制得当,有较高的驾驭教学的水*,及时调整“前进”方向,不致与教学目的有太大的偏离。

  (二)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鼓励学生自信。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活动的催化剂。我们的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 也

  常常轻率地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此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思维得不到良好发 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帮助学生,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 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有调查材料表明 :世界著名人士的成长全是由于后来的教导和关注而发展了他们的能力的。可见,教师的信任、关心、鼓 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传授知识要与问答讨论相结合。

  *历史的教学内容上下五千年,丰厚博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与之相比。一节课时间跨度短则 数十年,长则数百年,上千年。知识点多,知识的讲授就非常重要。长期以来,课堂上老师总是那么匆匆忙忙 地讲授,学生总是那么囫囵吞枣地听讲。殊不知,不理解的记忆基本上等于无效记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 ,教学内容越多,越不能忽略学生的思维活动,越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培养。虽然,就课上时间之充裕,师生交 流之频繁,问题讨论之细致,我们不可与美、日等国相比。但对整册教材内容全局分析,合理分配后,教 师精选一些关键问题在课上讨论回答还是行得通的。当然不可能节节如此,像知识性内容较多的课型如文化史 等,还应以教师讲授展示为主。

  当然,强**师指导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思维能力能简单地由教师“赐予”,它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 学生学*热情和兴趣、教材内容等等。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传授知识,更要把发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提供 他们一把金钥匙。在拥有高质量教师的同时,也把学生造就成高质量的“教师”。这大概就是德国教育家第斯 多惠所说的,“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吧。希望广大同行共同努力把发展学 生思维能力的研究再向前推进一步,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在北京二中、北京师大附中和北京四十六中教学实践期间,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金昊、张增强 、杨子坤、白幼蒂和丁大成等诸位老师的关心与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引自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修订版,第490页。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4)

——初中历史教学总结10篇

  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感受、体会颇多。现在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探索得来的心得付之笔端,与教育同行们探讨交流:问题一: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历史新教材以主题为单位,如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是侵略战争,第二单元是*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编写者着重追求知识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给教师和学生,有利于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但由于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备课时有时候就感到很难备,上课时觉得课文内容不易上。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历史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的学*。教师之所以在备课时感到难备的原因很多,因此,在进行群体教研活动时,在集体说课、备课时,应对课程标准进行固定时段的周期性解读,将《纲要》、《课程标准》的学*与本组教师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步进行,以便圈定传授该课的知识,而不是什么都教。问题二: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活泼” ,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由于新课改了, 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 加上评价方式的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内容的突出问题。例如:我把“ 教学方式转变” 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 特别将“ 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但对“ 自主、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到底怎样进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质特征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我还是处在心中无底阶段。讲合作、探究, 就是小组合作学*和讨论。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纪律也不好维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组讨论,有可能使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后进生则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秀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问题三:评价方式相对滞后,导致我在课改创新活动中缩手缩脚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仍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评价一所学校, 而学校本身, 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晋级、双聘等多方面挂钩。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样令人满意。我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试成绩为核心,造成迫于课改压力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从而使课改有名无实。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现场发挥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

  问题四:对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我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和不足:(一)影响教学效果:有时我为了赶时间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 抢夺思维空间: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用课件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具体实践了一年的完全多媒体教学后,决定在新学年只对个别的课时使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当然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现存问题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希望更多同行与我一起,为解决历史教学问题而共同努力吧!

  我对初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的认识、感受、体会颇多。现在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与探索得来的心得付之笔端,与教育同行们探讨交流:问题一: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觉得历史新教材以主题为单位,如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是侵略战争,第二单元是*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编写者着重追求知识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发挥的空间给教师和学生,有利于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但由于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备课时有时候就感到很难备,上课时觉得课文内容不易上。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加强对历史学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课程标准》的学*。教师之所以在备课时感到难备的原因很多,因此,在进行群体教研活动时,在集体说课、备课时,应对课程标准进行固定时段的周期性解读,将《纲要》、《课程标准》的学*与本组教师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步进行,以便圈定传授该课的知识,而不是什么都教。问题二: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 活泼” ,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实质。由于新课改了, 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对新课程的本质认识还不够到位, 加上评价方式的滞后,在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内容的突出问题。例如:我把“ 教学方式转变” 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在教学方式转变过程中, 特别将“ 自主、合作、探究” 作为重点倡导的教学方式,()但对“ 自主、合作、探究” 在课堂上到底怎样进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质特征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我还是处在心中无底阶段。讲合作、探究, 就是小组合作学*和讨论。小组合作学*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难以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纪律也不好维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分组讨论,有可能使优秀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而后进生则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优秀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问题三:评价方式相对滞后,导致我在课改创新活动中缩手缩脚新的`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目前的情况是,社会各界、学生家长仍然以学生成绩、升学率来评价教师、评价一所学校, 而学校本身, 也把学生的考试分数与教师的评先、晋级、双聘等多方面挂钩。课程改革的实际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样令人满意。我认为:新的课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机制主要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考试成绩为核心,造成迫于课改压力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从而使课改有名无实。评价方式也应多样化,如成果展示评价、活动课中的现场发挥评价、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评价、成绩进步评价、特长评价、实践表现评价。

  问题四:对多媒体在教学中运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我注意到多媒体教学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缺点和不足:(一)影响教学效果:有时我为了赶时间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和思维速度,象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那将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 抢夺思维空间:在多媒体教学中往往用课件把所有抽象思维、文字语言的理解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这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在具体实践了一年的完全多媒体教学后,决定在新学年只对个别的课时使用多媒体这一教学方式。当然我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现存问题对一线历史教师来说任重道远,我希望更多同行与我一起,为解决历史教学问题而共同努力吧!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xx秋~xx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可以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现在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老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己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只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非常重视的,每节课我一定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 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己进步。

  我们明白知识的掌握必须经过学生自我的思维活动,教学仅有贴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趣味的事物。仅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到达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本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本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到达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之后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构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供给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坚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供给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初一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经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本事,综合概括本事,表达本事,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教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仅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一样?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貌?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

  “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资料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三、直观教学是引入门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约于学生的思维水*。从思维特征看,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采用直观教学方法为学生供给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教学的直观形式有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和语言直观等。由于历史室的建设,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直观教学供给了更现代化的广阔天地。

  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那么,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教材供给了七幅图。《考古发现的我国汉纸的出土地点》告诉我们,我国不少地区在汉朝就懂得造纸。彩图《甘肃天水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证明了“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彩图《居延出土的汉代简册》我们看到没有纸之前人们用竹木简作书写材料。竹木简很笨重,《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书写材料还有帛,但很贵,不能很多使用。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造纸术。《蔡伦》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蔡伦改善造纸术后,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造纸的过程是复杂的,《汉代造纸图》以静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而教学录像“造纸术”片断,则以动态形式展现了造纸的过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浆——抄纸——烘干。《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我们看到,造纸术从我国先后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书写材料的面貌,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深刻地影响世界历史的进程。从而认识造纸术的发明是了不起的科学大事,为世界礼貌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样运用直观的图,适时插入对图的阐述、说明和描述,图言并茂,还有集“视、听”为一体的动态录像,引导学生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进取的思维活动,不仅仅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最终获得科学的理性知识,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课的教学,直观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及时地将认识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类,上升到一般的理论,这是感知过程的最终目标,仅有这样,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深刻的。

  四、加强学法指导是引入门道的关键

  中学的学*要求与小学的不一样,学*方法也就不一样。有些学生在小学成绩优秀,但由于初一这个转折点没过渡好,成绩大幅度下滑,反之,却上升。所以,加强学法的指导是必要的。

  回答问题。每节课都有提问,学会回答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问题是一个点,学生能够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提高?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确定、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确定,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资料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好*惯。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二级三个班的历史课。一学期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作为年轻教师,能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本人时刻从现实身心健康,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作为教初二历史课的老师,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生疏,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进行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一学期努力,能制定好复*计划,并能认真备好复*课,培养好尖子生,提高中等生,帮助差生。但由于本学期授课时间较短,复*内容较多,复*比较仓促,同时发觉很大一部分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自觉性不高。加上本人对教材生疏,同时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学成绩未达所想。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年度秋季学期我教研室将紧紧围绕学院、系工作计划与工作重点开展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实践性应用性人才培养。更新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重点,切实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好的教学质量能够推动招生就业等各方面工作。本学期,教研室除了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外,将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配合学院的教学改革。

  2、加强课程建设。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打好基础,努力实现历史地理系“xx五”课程建设规划,在三年内把**现代史课程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3、认真组织技能比武和教学新秀的评选工作。首先是xx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必须参加的技能比武,分专业技能和基础技能两组进行。其次是组织年青教师教学新秀的评选工作。

  4、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思想上需要引导,工作上需要指教,生活上需要帮助。教研室将继续推进 “师徒工程” ,每位教授、副教授带一位年青教师,签订 “师徒工程” 协议书,明确双方职责和要求,发挥教授、副教授的帮带作用,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学岗位,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教研室将创造一切条件、并且督促每一个教师做到公开发表一篇论文或参编一本书、上一堂公开课。

  6、加强教学督导,增加随堂听课的次数,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7、加强毕业论文工作。 本学期要指导级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开题工作,要做好准备,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历史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活动课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历史课等,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在讲述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历史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 具有新鲜活力的历史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 提供了一个 的可操作的*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死教书、教死书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的本领。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终身学*,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那么,学生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灵活运用,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过程。

  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如作图 、采用讨论作出答案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历史实践能力。

  本学期继续担任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所教班级与去年一样多,分别是九(1、3、4)班。这三个班是*行分班,每个班的学生情况大体差不多。

  本届九年级的教学时间已过半,现对这一学期的教学中作作如下总结:

  1、对教材的把握进一步增强。

  由于去年教了一年九年级,更准确地说是从xx秋~xx春教了一个轮回,对本学科教材的编写思路、课程标准、教材重难点、中考的考试方向和考查要点都理解得比较清楚。所以教学时就能够更灵活地处理、整合教材,该补充拓展的就补充拓展,该少讲或自学完成的就放手让学生自我去尝试。

  2、对复*专题的整理更加科学了。

  政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教师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提炼、归纳,将相同资料的知识整合为一个专题。专题复*打破了教材的编写顺序,比如说:“主要国家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一专题,相关知识点八下第五、六、七单元都有介绍,此刻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从每个单元中提出来整合在一齐,构成一个专题进行复*。根据课标要求和中考考试说明,我们把教材整合成七个专题,这学期随着我对教材的熟悉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我对这些专题的整理和补充更科学,精炼程度更高了。

  3、团队意识进一步增强。

  政史合卷使我们牢牢树立了政史一家的思想,我们的目标就是政史要考到1。5的位置值,所以两科教师密切配合,政史两科任意一科考好了,而另一科没考好,最终没有达得1。5的位置值,那说明我们还是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加强了对思品或历史偏科学生的辅导力度,加强了教学进度和合卷测试的协调,增多了对一些不良课堂现象的磋商,增多了相互看课的次数。我们备课组一共三人,现正在全力组织复*。

  4、对自我的教学水*更加注重反思和总结。

  每节课下来,我虽然没有写下教学后记,但我都是认真的在心里进行了反思和小结。因为我今年的课时量减少了,去年每班每周三节,今年变为两节,每班两节课上完一周就过去了,一学期一共也就仅有十几周,所以我对每节课都是十分重视的,每节课我必须要上“精”上“好”。于是对每节课后的反省是必不可少的。仅有反思清楚了,设计出了更好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才能使下一次课更加优化。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有很多的。但我坚信:态度是成功的基础,目标是成功的主题,时间是成功的效率,行动是成功的保证。我会一步一个脚印,把我的教学工作搞好,让学校放心,让家长满意,让自我提高。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4、5、6)三个班级的《*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

  虽说这一学期的教学时长将*四个月,却也是转眼即过,一学期已经结束。回顾本期的教学工作,兼有得失。学期以来,我本着以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应当说圆满完成了学校制订的教学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紧抓常规教学,有备无患

  1、做好课前“三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

  需要说明的是,我的主修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非史学,这所以去教历史学科,是应学校的要求与安排,我艰难的答应了。因为我对历史的掌握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也不为过。但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迎难而上。所以我给自我制订了一系列以“加强自我学*带动学生成长”为主旨的方式方法。

  备学生:就是指用学科的眼光去了解班级特征、观察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爱好程度和理解程度,并实时的为备教法供给信息参考。我所教的1班和6班,特征各不相同。1班学生人数66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6班学生人数70人,男生人数占了绝大多数。结合《*历史》的学科特点,男生的理解本事和爱好程度普遍高于女生,所以我在两个班的教学过程中,在1班会下较大的劲来活跃课堂气氛,而在6班,课堂气氛不太需要我的调动,就会自然而然的融入。所以,做好了“备学生”的工作,课堂上就会比较简便。

  备教材:就是指教学工作者要对自我所用的教学参考书要了解得清晰、深刻、透彻。学生所理解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对于知识的把握不清晰、了解不深刻、讲解不透彻,学生就很难理解,并且还会对学科产生厌烦情绪。故,我十分重视备教材。开学时,我只拿到了一本教科书,没有任何相关参考资料,为了给学生上好丰富的历史课,我进取在网上查找课时资料、观看学*教学视频,没有参考书,我就自我在网上下载电子书,然后到县城打印装订,尽最大努力充实自我、完善课堂、丰富学生知识。

  备教法:有了教的对象和教的资料还不够,要活跃课堂、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历史》是一门比较灵活的课程,这就要求任课的教师不能过于死板,那样只能把本应当活跃的课堂上得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哪一个知识点该用*铺直叙、哪一个知识点结合历史典故活力飞扬、哪一个知识点又该融入神话传说丰富课堂资料、哪个时候应当把学生的互动列为重点活跃课堂氛围,等等,我都在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必要是还要课前演练一番。

  2、多听课,勤学*,善反思

  学校关心新进教师的教学成长和本事培养,为我们指定了一帮一指导教师,我的指导教师是谭道书*。不管什么层次、什么学科的听课,我都尽量抽时间去听,这样不仅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定期的教研活动也大大提高了我的教学水*和业务素质。

  二、重视尖子、鼓励后进,优差结合,整体推进

  虽然是《*历史》学科,但我决不忽视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性。学期初,我就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景,让自我做到心中有数。这不仅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景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景,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景,调整教学方法。对于个别班里的后进生,我一向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同学帮扶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信心与兴趣,力争每一名学生不掉队。

  三、课堂效果与教学成绩

  本学期,无论是阶段性考试还是期末考试,我两个班的孩子都取得了梦想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又异常是这次期末考试,我6班32名(*半数)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一致认可。我自我也不断钻研业务,进取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教法的进一步成长与提高。

  四、深思自我不足与来期教学目标:

  1、自身的业务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更新。社会瞬息万变,教学方法也必须不断追寻更新,我将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提升自我。

  2、学生的自主自觉学**惯的养成教育不够成功。培优扶差工作做得还不够扎实,优差生的差距还很大。

  3、进取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学*撰写有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经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但我深深的明白,作为一位年轻的教师,经验还是很缺乏,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积累,以一颗年轻上进的心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把教学工作当做我一生的事业!

  一、备课—— 周到细致,找准重、难点

  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坚持认真备课和教学,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好《课程标准》,虚心向同年级老师学*、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提前一周备好课,写好教案。*时也坚持做到周前备课。积极参加备课组活动和各种听课交流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经常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忙到夜里十一、二点。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还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虽然学校初中部无法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我仍不断进行教材分析,制作课件,争取把第节课都备到最好。

  复*阶段,我把全书及每一单元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总结,并打印出来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思路。并精心印发了一些历年中考、期末试卷中出现的最新题型,及时地让学生明确考试的方向。

  二、上课——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上课后及时做课后反思和写教后感,找出不足之处及时加以改进。

  三、作业布置——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作业批改后,我又能及时给予讲解;对于作业错误教多的学生,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及时查缺补漏。这样虽然作业量不多,但是作业的质量很高,学生通过不多的练*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四、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在课后,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后的辅导中我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的兴趣,事实证明,我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绩已经成为过去,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为我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由相对低级的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小学时学生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而到了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慢慢发展到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

  初一学生能够学*一些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但思维多停留于事物表面。喜欢听历史故事,有英雄主义意向和强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的起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达到这个要求,初一历史教学才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教师要依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注意小学教材与中学教材衔接。

  例如:孔子。学生在小学已学*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学生不仅要学*大教育家孔子,还要学*作为大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教学中,在学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样教育学生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首先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学说。再次掌握孔子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激发学*的兴趣是引入门道的第一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篇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兴趣。例如,在学*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起学生的学*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

  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6)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对学*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的内在动力。对学*有无兴趣,既是反映教学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从而提高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效果的体会。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历史“无用”,若教师再不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知识的价值,把课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难使学生产生主动学*的热情。众所周知,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又是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注重联系现实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好历史知识用处很大,就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兴趣。例如,在学*唐朝历史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人才建设和制度建设,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大力发展社会经济,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今天,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要推向前进,也需要处理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一课中,学*商鞅变法中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针对班级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以小组及个人为考察对象的量化考核,与商鞅变法中的编制户口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这样一分析,学生就感到学历史很有用处,从而,就对学好这门课程有了积极的认识,学*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历史教学大多是“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讲重点,学生划重点,考试考重点,一味的“满堂灌”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各学校电化教学手段都比较齐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录象片等先进教学方式,适时播放一些历史或考古记录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取自由辩论、小品表演、论文答辩等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唤

  起学生的学*兴趣。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走进历史遗迹,走进历史博物馆,搞社会调查,让学生体验“走进历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和思维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提问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一是要设置揭示教材隐性知识的问题。所谓隐性知识就是教材中隐含的、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点,如知识的实质、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等,将这些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学生的探求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分析康有为和孙中山思想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是要多设置一些指向明确,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小切口、深分析类问题,避免那些大而空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举例来说,讲授唐朝晚期的历史时,让学生分析“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唐朝灭亡的原因,并很好地锻炼了其历史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历史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课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维含量高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历史教材里穿插的有趣小故事还是挺多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例子作生动讲述。对于难度较大但书中又没什么解释的知识点,教师应尽可能选择有趣味的或贴*生活的角度去讲解,举出一两个例子,让学生感到有趣和亲切,他们才会主动去学,从而轻松地学到知识。比如在学*《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一课时,在对诸子百家思想学*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你认为在我们班级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张比较实用?”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同学甲主张以儒家的“仁、礼”思想管理班级,滔滔不绝的阐明理由;同学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举得老高,他主张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者就应该以严格的班规进行处罚?小小的一个问题,激发了他们的热情,百家争鸣的局面再现在了课堂之中。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动力和学*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和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动力和学*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和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定县第三中学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探索、敏锐观察、牢固记忆和丰富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是我在*日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几点方法:

  一、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生动的讲课,活跃的课堂气氛,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到商朝历史时我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课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那么谁害死了韩非?是他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的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学生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较好地掌握知识。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不仅

  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并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复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这样就能记得比较牢固。第二,重点记忆法,在每一课的教学中挑出重点,让学生进行重点记忆,培养学生抓重点的好*惯。第三,比较分析法,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可以从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薄见,关于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运用恰当,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作用和对教师成长的至关重要性,只有经验加上反思才能更进一步的成长。因此,我要积极努力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较强适应力的学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7)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优选【二十】篇

  学校进行的“三生课堂”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历史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要**思想,大胆创新,转变旧有的不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历史教育教学贴*社会、贴*生活、贴*实践。我们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怎样在历史课堂中体现“生命、生存、生活”的理念,使学生在学*历史中懂得珍爱生命、快乐成长、健康生活。在这次“三生课堂”观摩活动中,我们历史组精心设计、认真打磨了《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获得了较多的好评,也收获了听课老师的宝贵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此次“三生”课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的历史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的教学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可以紧密联系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例如在本课的设计上,“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而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影响对于初中生来讲是较难理解的。我设计了“小小航海家”的环节:假如你回到明朝随郑和船队一起远航,你会做一些什么准备呢(说明理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通过情景假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有话说,在交流中增进同学间的了解,他们既获得了知识,更能体验成功。同时体现了“生存”理念。学生讨论很热烈,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再引导得出物质上的准备、技术上的准备、心态上的准备等。

  同时更大程度上发挥了图片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为全面的了解了郑和远航的历史意义,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我设计了“看图说史”的环节,多媒体展示了三张纪念郑和下西洋的邮票,让学生讲出邮票上反映的史实,从而得出郑和下西洋影响: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又如在讲“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我设计展示:澳门主要景点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二、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视频展示记录片片断《1405,郑和下西洋》,提醒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然后让学生说出所见、所闻、所想,给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说,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自然的记住了相关知识点;对于“下西洋的路线”的设计,我用多媒体展示地图,请学生上台指出下西洋的路线(可能到过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我再强调最远到达的地区和“西洋”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如在讲到“郑和是和*、亲善的使者”时,我及时抛出问题“在中外交往中作出同样贡献的中外历史人物还有哪些?”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横向联系加强历史知识的储备。又如讲到“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时,补充了澳门的回归的史实,设问:“澳门的一得一失说明了什么?”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在课堂实践中只有“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才能构建民主、交流、开放的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以“活动”为主,以“发现”为主,以“鼓励”为主。例如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快乐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等环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思维的闸门开启了,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本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整体效果不错,但仔细想来,还是有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时间分配合理性不够。为了突出重点“郑和下西洋”,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较多,所以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内容时间较紧。

  其次,把教学引向深入不够。在“郑和下西洋”的设计中,没有跟“新航路的开辟”联系,提出层次较高的问题,若能跟欧洲航海家航海的概况、结果比较一下,更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的兴趣。

  再次,个别过渡不自然。在讲到“戚继光抗倭”时,本想让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生命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但没有做到很自然的情感升华,过渡较生硬。

  总之,三生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把历史教育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学会生存、科学生存、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生活的三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未来学家预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掌握学*方法,不会自己钻研问题、缺乏预见能力的人。

  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应成为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必须要求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利用已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学历史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认识现在、预见未来,“鉴古知今”、“鉴往知来”的能力。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

  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

  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

  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

  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

  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

  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

  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

  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

  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

  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

  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

  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

  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

  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

  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

  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

  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一课时,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中既相互竞争(大组之间),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组和大组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后,学生很快积极进行准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并作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小组讨论问题热烈;大组对之间质疑问题十分积极。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动的形式进行学*,提高了学生兴趣;

  二是竞赛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满足了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学生在讲述民族工业的发展时,不熟练,与地图结合的能力较差;

  二是有的学生在活动的具体要求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务,学*目标不很明确;

  三是在学生在质疑时,虽然都很积极,但质疑的质量不高;

  四是落后较大的组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不如其它组高。我想这是因为: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战役的经过难度较大,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分,如果我提前将简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预*,效果会更好。

  通过本节课,我想今后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坚持使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多种活动,并对活动过程加强调控;在学生进行活动前一定要强调活动要求,直到每一个学生都明确;在教学中及时做好评价、激励与帮助;在设计活动时,竞争方式可采取更多的办法,使更多的人参与才是最终的目的。

  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进行的。历史学科要适应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历史课往往给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所谓“贝多芬”(背多分)就是这样来的。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这样历史课成为历史只是的单一传授进取记,教和学又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于是上课时出现了学生做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还有一些学生在下头笔聊的,即便有的同学机械的记下一些历史知识,但过不久,也全面还给教师了。

  怎样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呢?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进取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资料庞大时间久远,即逝性强的特点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所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上,要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简便,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简便愉快的学*环境,还应当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仅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们经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哪怕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都会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充满信心。

  经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中成长。

  如何把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 教学效果。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 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 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其实教与学是 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 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 共同发展。

  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 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 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 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 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 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 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 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 国“韩流” “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 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 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 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 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 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 力求做到将历史贴*学生, 贴*当代, 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 并不是高不可攀, 惶不可及的东西。 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 “温故知新” 首先温历史之 。 “故” 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 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 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 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 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其 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 。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 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 “徙木赏金” 、 “立木为信” 数学方面, 。 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 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 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 最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 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 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 不可分割的联系。 例如, 讲到英国侵占**地就可以提到 《红河谷》 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 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 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 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

  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 活泼课堂气氛。 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这样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 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 可以激励他们

  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 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 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 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不放心,但他对***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国家是否重视历史教学,小则影响该国国民道德品质修养和理论文化水准的高低,大则影响国民和执政者能否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关系到能否用科学的历史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我的行动和正确决策,进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个人事业的成败。

  历史教学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历史教学的现状与提高人民素质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恰恰是背道而驰的。道德品质与爱国主义是一种思想修养,是经过不断的薰陶和培养而构成的一种心理品质。历史是这种品质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历史的这种学科特征,产生了许多误解,所以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人们不重视,甚至轻视历史教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可是这种道德水*和决策本事的提高,需要一个较长的构成过程。不象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因为这些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如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计算问题;简单的机械使用与维修等,容易让人看到它们的价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就是人们重理轻文思想的折射。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招工和招公务员的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知识水*。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在这种情景下,终日为升学而苦读的学生当然不会为这样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科目而花费太多的时间;社会上的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这种不能创造现实的利润和价值的知识。所以,历史常常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其次,是历史教学本身的问题。它涉及国家政策导向、史学工作者、教材编者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教师等诸多方面。就史学研究和史学工作者来看,许多史学研究“太细”,远离国计民生;不少史学文章和专著文句深奥难懂,只能在圈内流传,圈外无人理会,形同废纸。就教材的编写来说,当今中学历史教材比以前几版是图文并茂了,可是围绕历史教育功能选材以及中小学各级教材层次区分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如选材狭窄、人物叙述缺乏立体感、回避热点问题等等。

  自会考制度实行以来,历史教材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效率,教材编写越来越简单,仅有基本线索和事件梗概缺乏详细资料。而考试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试想学生没有充分的占有历史资料,怎能去分析历史问题,又怎能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呢这种南辕北辙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怎能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发奋进取的求知意识呢

  最终,是学生知识结构的失衡,造成历史学*的困难。会考制度实行后初中就不再学*地理,学生对地理知识一无所知。历史本就抽象,再失去了这个人物、事件赖以存在的舞台,那么学历史就好比是下盲棋,没有几个人能搞得明白。如今学生中听不懂国际新闻,读不懂世界文学名著的大有人在。

  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地名、人名识记不准,混淆不清,甚而不辨国别,不分时代,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个科学而便捷的工具,不死记硬背难道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如在一次考试中,问“《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中国内地的是(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学生有选苏州的,也有选杭州的,也有选沙市的,很明显他们是仅仅依靠记忆来做题的,书上写的是重庆,记住了就能选对,记不住就选错了。因为没有地理坐标,也就没有思维的余地,只好凭记忆来做了。本来是为了减轻学生的学*负担而精减了科目,但结果却适得其反,不健全的知识结构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困难处境,还需要优化学科体系,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我想,历史的'教育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发挥,首要的是在宏观的教育决策上要重视历史。假若在高考中取消历史考试,历史将更为人们所轻视。至于那种取消中学历史教学的论调,更是危险的。此刻学生中不学历史的风气极盛,不懂得中国历史也不觉得耻辱,历史课上常出一些荒谬的笑话;在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能见到历史盲的活剧。

  这些问题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国必先去其史。”日本侵华时,在沦陷区曾不准中国人民学*历史,以期奴化中国人民.此刻如果我们自弃国史,结果如何,可想而知。“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他就成了白痴;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所以,教育部门在发挥历史作用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如经济上支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在**公***中,增试有关历史知识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本事;加强历史教育功能的社会宣传等等。这样,就能有力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增强人们学*历史的意识。

  另外要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作用,还有赖于史学研究工作者的自身努力。那里,一是要求我们自身具有崇高梦想和追求,使历史的教育功能在自身得以充分展现,以自身的表率作用显示历史的魅力,激发人们学*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二是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历史教学和历史信息利用等方面做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在研究方面,我们应把重点放在国计民生方面,主动研究与现实社会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历史的角度主动为**、企业的决策供给有力的服务,使人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和认识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历史著述方面,我们要力诫文字深奥难懂,力求通俗易懂和富有文采,以生动形象的论述向人们展示历史上的善恶美丑、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使人们喜欢读历史著述,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理解历史教育。对于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写,要力求做到资料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强化教育功能等等。还有在历史考试中应增强趣味性和应用性,不要对那些纯粹的死知识追的太深太细。读史使人明智,通达事理,同时还能提高理论修养,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单纯考察知识,就会陷入学究式的误区,自然是越学越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学*的兴趣,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本人从事初中历史虽已有十余年历史了,但正如美国一名教育学家所言:“经验+反思=成功”所以很有必要进行教学反思,此次教学反思主要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层面进行:

  一、学生方面

  1.女生学*历史的兴趣普遍低于男生。按说历史学科属复述性知识,偏重于记忆,女生相对于男生而言会更勤奋,会记得更准确些,但事实却是若干届毕业生的中考成绩女生*均分低于男生,最低分是女生,不及格人数女生占80%左右,而最高分都是男生。我想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情感较为细腻而丰富的女生对血雨腥风的历史战争不感兴趣,对频繁的朝代更换更是一头雾水,学*历史的兴趣不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本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广大女生学*历史的兴趣。

  2.学生普遍不发问,思考度不够。多年来本人所教的班级中考历史成绩都不错,但客观冷静地思考却发现,学生普遍不发问,思考度不够,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课,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请求老师帮助解答。我时常思考:学生这样学*,从历史中真的能学到什么,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途。我想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师日常教学,开启引导不足,没有打开同学们思维的闸门;二是学生误解为历史学*不就是“贝多芬”(背多分),根本不用思考。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发问将是本人以后教学的重点。

  二、教师方面

  1、本人科班出身又执教初三历史多年,自以为对教材把握较好:无论各课的重难点,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是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甚至是中考的热点、重点,本人都揣摩得较为到位。但随着*年来中考历史题注重引进新情景这一现象,本人深感*时备课还是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课文相关资料(包括图片、图表、文字)收集补充不足,不能很好地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篇(扩展8)

——初中历史个人教学反思(5)份

  周三下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到孙祖中学学*,通过本次学*,让我对小组合作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小组学*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积极主动,学*富有成效。每节课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合作学*的内容有价值。教师投放的任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包含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又有讨论的价值。

  三、学生展示成果的形式多样化。

  反思

  最*听了几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深有感触。老师们都认真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认真设计教学目标,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任务型的被动展示,有主动举手的积极展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参与其中,有问题及时点拨,老师们在课改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课改过程中,我认为进步最大的是学生,学生不但积极配合,而且真正是自觉的快乐的.参与其中,这当然也有老师的功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各学科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教学的一个十分必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时代的到来,孕育着教学手段改革更新,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实时性、立体化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然而,在我们为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工具的不断更新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的心理、历史科的学科特点,从学生、学校、课文的实际出发,防止走向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一、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学生的心理——兴趣,兴趣是学*的最大动力,是学生是否学好本学科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做课件时,必须顾及到这一点。不要以为在课件中多些图片、视频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乎,竭尽所能搜索大量图片和视频资料,把课件做得“花枝招展”,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一个或几个课件上。固然,必要的视频和图片、声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过分强调这些则起到了画蛇添足的负面效果,尤其是那些毫不相干的资料,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反而导致学生只顾新奇而分散注意力,导致教学中主次不分,喧宾夺主。要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决不是靠课件的花俏所能带来的,需要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正确引导,靠教学内容内在的深刻性和启发性以及问题的编排、情景的设计、学生参与活动等等。只有把课件中的情景画面通过刹时的兴奋转化为思维的转化,知识的升华时,才算的上是一个成功的课件和一节成功的课。

  二、提高教学反馈信息,实现教学信息的互动是作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翻新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做好教学反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运用科学的.提问方式去反馈学生信息,我们更需要把教学看成是与学生交流思想的一个过程,更应该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门艺术,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yes”,或“no”。对学生正确的回答,除了及时给出恰如其分的表扬之外,还可能追问为什么?能否把这个结果加以引申?这些都是简单的“yes”或“no”达不到的。

  三、历史教学决不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制胜法宝,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方式吸引学生,通过各种游戏来达到在游戏中学会知识,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因此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是历史课成功与否的重中之重。

  四、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一个十分便捷的手段,但要注意不要把计算机当成书本再现的替代品。把旧式的“照本宣科”再次重演。这种搬运工式的教学不考虑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注意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是简单的把书本知识投影到屏幕上,计算机完全成了课本搬家的电子书,无非是把课本上的内容照原样搬到计算机屏幕上,再让学生把屏幕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按照课件中的内容简单读一遍,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因此,将多媒体计算机作为黑板、投影,甚至课本的替代品的做法,只会造成“现代化教育”的假象。令学生十分反感,也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败笔。所以更新教学技能,锤炼书本知识这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把书本中没有的故事、视频、图片搬上屏幕,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我们更需要把书本中的重点知识锤炼出来传输给学生,让学生在我们创设的情景中去感受所要学的知识,并能牢牢记在脑海中。

  五、历史教学过程是对历史事件的一个再现和反思的过程,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更强调学生从情感上、思想觉悟上对历史知识的把握,所以,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通过多媒体提供的图片、视频、故事让学生去反思,去领悟,在思考中学*,在学*中思考。决不能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学,把一大堆题搬上屏幕,严重制约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现代教学更强调对学生的引导,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媒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与传递的过程,在教学之前教师的备课活动十分重要,对书本知识重难点的把握,对学生心理活动的掌握,对相关资料的编排,都显得尤为重要。一堂成功的多媒体历史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编制适合学生实际和有特色的教学软件,选准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讲究实效,紧紧把握历史教学的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思维去看待问题。让学生去感悟历史,提高觉悟。所以优化课件十分重要,哪些知识点必须突出,哪些历史事件通过哪些精练的资料去陈述、铺垫都要做到精益求精,不该用时就不用,该少用时不多用,使制作出来的教学软件能激发学生的无限遐想和创新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空间。

  在教学信息化日趋普及的今天,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如何去用活我们手中的机器——计算机,一定要走出新教材老教法,新工具旧路子的怪圈。

  第一:新教材作为一门分科课程注重了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逻辑结构,注重了教学的认知功能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概括地讲,分科课程组织的逻辑起点是知识,新教材删减了一些难懂的内容,融合了一些新的时代信息,使学生需要掌握的死知识点大大减少,但是总体上看来知识整合的力度不大,主要是对于历史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了重组和改造,缺少了知识的普遍联系性和综合性。如新教材删除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叙述,确实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忽略了历史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第二:新教材的编写虽然避免了“繁、难、偏、旧”的问题,但是由于教材时间跨度大,包含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知识面面俱到,所以在一些问题上出现了过于简单的现象,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的深度也不够。如时间线索不明、教材跳跃性太大等。另外教材的插图也过于*淡,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第三:新教材在编排方面,存在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第69页这一章节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燕、赵、魏等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其中讲到齐刀币、燕刀币还有赵国和魏国的布币时,教材配了插图。插图里齐刀币是对的,课本插图中齐国刀币的图像和实物是完全一样的。而燕国刀币就不对了,燕刀币印成了齐国的五字币,燕国刀币应该是刀形又薄又小,插图中却把它印成齐国的又厚又大的五字币。而且插图中魏国的布币印成了赵国的布币,赵国的布币却印成了魏国的布币,把魏国货币和赵国货币张冠李戴了。

  第四:就教材内容而言,本套教材的某些章节适合大中城市等各方面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不适合小城镇与广大农村。其一,教辅资料缺乏,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用书、教学挂图、灯片、光盘、软件等在当地无处购买。其二,学生配套的阅读材料和练*材料没有购买到。因此,“面向全体”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人为本”也就失去了意义。

  总之,新教材的编排不全如人意,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中也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历史现象的内涵、外延、内在因果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重复教材中的史实,而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史实的升华、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掌握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所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过好识记能力关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学了一些历史知识,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却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及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但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或对知识点记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师用讲读方式与学生共同阅读,弄清每一课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知识点的表现、本质,初步建立起知识网络系统,做到合上书,使每个历史知识点都历历在目,真正做到基础知识过关。

  二、着力培养师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有一种“移情体验”在发生作用,“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所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感情的倾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在教学时起着感染和激励的作用。良好的情绪,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及轻松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情感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教师在此时充分利用学生此时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由自发喜欢听课转向自觉的学*需要上来。当学生学*成绩不断提高时,学生的学*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因此,从某个意义上讲,注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后,教师在上课时,对每课都要进行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第二,对历史现象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第三,通过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发掘出隐性知识。

  第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杜郎口模式还是学*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