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25 00:00:00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他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①120+25×4②(37+87)÷4③58×20-78÷13,让他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复*题第1小题改成例题300—(120+25×4),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特征,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戏练*后与复*题第1小题比较。这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尝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他们完成书上P37的想想做做,(37+29×3)÷4,58×(20-78÷13),这实际上时复*题把第2题的87写成29和3的积,第3题添上了“( )”。当学生完成想想做做时,我再让他们与复*题的第2、3题比较,进一步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题与例题和想想做做的比较练*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4

  本次期中考试,应考48人,实考48人,均分是60.47,及格率是60.42%,各分数段都有,40-49的6人,50-59的7人,60-69的11人,70-79的9人,80-89的7人,90分以上的只有2人。总体来说,成绩不太理想。通过阅卷,我觉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审题不清,对题目的意思没有弄清楚。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第23题操作题。

  第⑴小题大部分学生绕到D点,然后到AD的边上,对“最*”其实就是走“垂线段”的路没有理解。此题只有2人做对。第⑵小题学生画出来的*行线没有经过B点,有的虽然经过B点,但并不*行。评卷的时候,教师简单的提示了一下,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两道小题全部做对的只有2人。

  另外还有第28题,没有弄清楚问题是“*均每月”,有31人是用总和除以4,如果学生再细心一下,想想一年12个月,5分的题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是学生粗心的毛病太严重,没有养成验算(检验)的好*惯。

  如47-29有13、58、16等。90÷15有40……10、41……1、26、60、58、8……5等。540÷3有15、18、19、170、193等。可以说像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把粗心表现得简直是淋漓尽致。

  三是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如第9题,三个空全部填正确的只有4人。学生虽然知道*行和垂直,但放在具体的数字或汉字中,就不能举一反三了。

  再如第11题。要根据运算顺序填括号,学生加的括号真是让人无法想象,有加在两个数字中间的,有的学生加的括号根据看不清是先算哪一个,再算哪一个。如果学生稍加检验一下,回过头自己再加了括号的算式算一下,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四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第27题,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不清,同样一段路,就应利用同一段路的路程除以时间。另外,部分学生对“同样的速度”这一概念模糊不清,导致错误较多。

  再如第29题的探索规律,学生虽然能数出摆1-7个正方形所用的小棒数目,但不能准确找出数字之间的规律,也不能用算式正确的表达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抓好学生学**惯的培养,对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训练不够。根据这些情况和*时的课堂教学,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以期改正学生粗心、不检验的不良*惯。

  1、强化口算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时教师对口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后要在每节课上渗透一些口算练*,并逐步提高口算的难度,为笔算和竖式计算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

  2、重视检验(验算)*惯的培训,逐步减少粗心的出现几率。教师要在*时的'教学和练*中强化学生的验算意识,要求每道题都必须进行验算或检验。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多读题、多观察、多动脑,抓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多说,不要怕浪费时间。

  4、注重题型的多样化练*。本次考试中也发现学生对题型的变换不太适应,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多样化、开放性题型,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不要太拘泥于教材。

  二、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

  1、多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经常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取长补短,努力提高业务水*。尽管学校杂事比较多,但也应抽出时间多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

  2、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分析问题的来源,多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做到让学生“多说、多做”。同时要注意改正自身一些不好的教学行为,如语速过快、表达不明等问题,让学生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做得准确。

  3、多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选择,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合理搭配,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利用自学完成认知系统的补充和重建,为终身学*打下最基本的保障。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5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6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这节课作为练*课,本来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我把趣味填括号出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举起了手,直到结束还显得意犹未尽。课后我反思,这道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孩子们才显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可多一点以“趣”导学,特别是练*课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编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孩子在“玩中学”。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呢!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篇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他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①120+25×4②(37+87)÷4③58×20-78÷13,让他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复*题第1小题改成例题300—(120+25×4),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特征,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戏练*后与复*题第1小题比较。这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尝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他们完成书上P37的想想做做,(37+29×3)÷4,58×(20-78÷13),这实际上时复*题把第2题的87写成29和3的积,第3题添上了“( )”。当学生完成想想做做时,我再让他们与复*题的第2、3题比较,进一步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题与例题和想想做做的比较练*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这节课作为练*课,本来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我把趣味填括号出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举起了手,直到结束还显得意犹未尽。课后我反思,这道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孩子们才显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可多一点以“趣”导学,特别是练*课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编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孩子在“玩中学”。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呢!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例3、例4是含有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上能够引导学生从主题图入手,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觉教学重点开始有点偏移,把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学生的能力欠佳,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运算顺序的重点强调和板书的引领,课上教学速度较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课前能够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能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例4含有小括号的运算时,学生在说出两种解题思路时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出现了270-180÷30这样的算式,这正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解题过程,学生说:先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名游客?再求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我追问:这样先算的.什么?生说:先算加法。我说:可是再看这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都说:除法。我重声强调:应先算除法,可是我们却想先算加法,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办?这时,我环顾教室,知道的学生都以举起手,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都想说自己的方法。时机成熟,学生的积极性以调起,我又重声强调:我们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就需要用到一个法宝,它就是…….我故意拉长声调,学生们已急切的说出:小括号。之后再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感觉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出,也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1

  本次期中考试,应考48人,实考48人,均分是60.47,及格率是60.42%,各分数段都有,40-49的6人,50-59的7人,60-69的11人,70-79的9人,80-89的7人,90分以上的只有2人。总体来说,成绩不太理想。通过阅卷,我觉得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审题不清,对题目的意思没有弄清楚。表现尤为突出的是第23题操作题。

  第⑴小题大部分学生绕到D点,然后到AD的边上,对“最*”其实就是走“垂线段”的路没有理解。此题只有2人做对。第⑵小题学生画出来的*行线没有经过B点,有的虽然经过B点,但并不*行。评卷的时候,教师简单的提示了一下,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两道小题全部做对的只有2人。

  另外还有第28题,没有弄清楚问题是“*均每月”,有31人是用总和除以4,如果学生再细心一下,想想一年12个月,5分的题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是学生粗心的毛病太严重,没有养成验算(检验)的好*惯。

  如47-29有13、58、16等。90÷15有40……10、41……1、26、60、58、8……5等。540÷3有15、18、19、170、193等。可以说像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把粗心表现得简直是淋漓尽致。

  三是对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如第9题,三个空全部填正确的只有4人。学生虽然知道*行和垂直,但放在具体的数字或汉字中,就不能举一反三了。

  再如第11题。要根据运算顺序填括号,学生加的括号真是让人无法想象,有加在两个数字中间的,有的学生加的括号根据看不清是先算哪一个,再算哪一个。如果学生稍加检验一下,回过头自己再加了括号的算式算一下,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四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如第27题,学生对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把握不清,同样一段路,就应利用同一段路的路程除以时间。另外,部分学生对“同样的速度”这一概念模糊不清,导致错误较多。

  再如第29题的探索规律,学生虽然能数出摆1-7个正方形所用的小棒数目,但不能准确找出数字之间的规律,也不能用算式正确的表达出来。

  通过上面的分析,也充分的说明了教师在*时的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抓好学生学**惯的培养,对知识的应用和技能的掌握训练不够。根据这些情况和*时的课堂教学,我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良好学**惯的培养,以期改正学生粗心、不检验的不良*惯。

  1、强化口算意识,逐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时教师对口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今后要在每节课上渗透一些口算练*,并逐步提高口算的难度,为笔算和竖式计算打下良好的计算基础。

  2、重视检验(验算)*惯的培训,逐步减少粗心的出现几率。教师要在*时的教学和练*中强化学生的验算意识,要求每道题都必须进行验算或检验。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多读题、多观察、多动脑,抓住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让学生多说,不要怕浪费时间。

  4、注重题型的多样化练*。本次考试中也发现学生对题型的变换不太适应,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多样化、开放性题型,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不要太拘泥于教材。

  二、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

  1、多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经常参与听课和评课活动,取长补短,努力提高业务水*。尽管学校杂事比较多,但也应抽出时间多与同学科教师进行交流。

  2、发现问题要及时记录,分析问题的来源,多做反思,及时改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做到让学生“多说、多做”。同时要注意改正自身一些不好的教学行为,如语速过快、表达不明等问题,让学生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做得准确。

  3、多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选择,切合本班学生实际,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合理搭配,教给学生一些好的学*方法,让学生逐步利用自学完成认知系统的补充和重建,为终身学*打下最基本的保障。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2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在我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并且在全校的语数教师中也涌现出来一批实验的佼佼者,让我感到惭愧的是我这个全天候任课教师始终不太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或许因为内心的不喜欢,导致自己没办法净心研究,造成了目前我的课堂出现的问题多多,现在针对今天执教的《笔算除法》一课谈几点反思:

  1、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40分钟只解决了例题的教学,当堂训练没有时间完成,第一次检测时间过多,原因是本打算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中把算法说明白,这样第二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但在第二个问题中发现学生算的都正确全班只有4名学生有错误,但是在说算理时却很费劲,反思原因,*时对于差生的关注太多了,导致了一些好孩子不愿意举手,不愿意发言,长时间的不锻炼,说理能力差了很多。

  2、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的东西太多,如:小组合作是否有效,兵教兵环节的处理,评价机制的运用等等,这些东西考虑的太多,有时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东西,因此当一种事物还没有完全弄清时提倡创新我感觉有些困难,创新是要有一定的`基础的。

  3、从开学一直在使用这种模式,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课堂上像个闷葫芦,差学生因为总被提问变得更没自信,好学生因为不经常被提问,变得兴趣全无,虽说一直在运用激励的方式,但当学生的新鲜感没有的时候,那些激励评价变得是那么的无力。累累累,烦烦烦,这种课堂真的让人感觉压抑。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3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他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①120+25×4②(37+87)÷4③58×20-78÷13,让他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复*题第1小题改成例题300—(120+25×4),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特征,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戏练*后与复*题第1小题比较。这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尝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他们完成书上P37的想想做做,(37+29×3)÷4,58×(20-78÷13),这实际上时复*题把第2题的87写成29和3的积,第3题添上了“( )”。当学生完成想想做做时,我再让他们与复*题的第2、3题比较,进一步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题与例题和想想做做的比较练*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4

  教学片断:

  1、出示12个小正方形。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如果老师请你把这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会拼吗?能不能用一条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出来?

  2、指名学生列式,提问其他学生:“你知道他是怎么摆的吗?”要求学生说出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贴出各种不同摆法:

  12×1=12

  6×2=12

  4×3=12

  4、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能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咱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以4×3=12为例,12是4的倍数,那12也是(3的倍数),4是12的因数,那3也是(12的因数)。同学们很有迁移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

  5、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6、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12×1=12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特别拗口,是哪两句?

  说明:虽然是拗口了点,不过数学上还真是这么回事。12的确是12的因数,12也确实是12的倍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7、说一说

  (1)根据72÷8=9,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2)从下面的数中任选两个数,说一说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倍数,哪一个数是哪一个数的因数。

  3、5、18、20、36

  反思:

  陶老师从摆小正方形入手,提出“每排摆了几个?”“摆了几排?”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摆法表示出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么摆的”,学生充分经历了“由形到数、再由数到形”的过程,既为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提出积累了素材,又初步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为正确理解概念提供了帮助。接着结合具体的乘法算式介绍倍数和因数,并让学生根据另外两道乘法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再通过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最后让学生从五个数中任选两个数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这样层层深入,学生对倍数和因数的感受更加深刻。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开端,我采用了吴版的教学设计,没有出示书本例题,就是感觉单纯的算式太枯燥,而是结合书本第36页第五题,让学生依据“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来列式,然后在算式“18+18×2+6”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添加小括号,改变它原来的运算顺序,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些情况::(18+18)×2+6、18+18×(2+6)等,然后让学生依据原有的经验进行计算,大部分同学能正确计算,我把学生中一些错误的情况列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找错误,效果比较好,从而明确了带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在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组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方面的,二是解决实际问题,可能我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要求高了些,但是学生的审题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6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这节课作为练*课,本来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我把趣味填括号出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举起了手,直到结束还显得意犹未尽。课后我反思,这道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孩子们才显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可多一点以“趣”导学,特别是练*课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编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题,让孩子在“玩中学”。也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呢!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优选【10】篇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50―20×3

  =43×6=30×3

  =258=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

  18×6+25

  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

  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

  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

  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

  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今天,带领学生们学*了新的知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计算,在上课之前对于课程设计,整节课的思路有了详细的设置。但讲课之后,发现自己存在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用自己的认知水*来判断学生,我以为混合运算是比较简单的没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2.在导入环节设计不太合理,我设置了一个第一级运算的两步计算和一个第二级运算的两步计算,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可以换成二年级学过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更能衔接例题的教学。

  3.在计算过程中,没有告诉学生,计算哪一步写出结果,不计算的话要抄下来,导致学生在计算的`时候少写。另外就是混合运算格式的要求还需要给学生强调。

  4.三步混合运算尽量用三步计算,对于中间是加减号,两边是乘除号这一类算法,可以把两边同时计算出来,再相加减这种做法,刚开始学生会不容易理解,所以可以慢慢引导,不操之过急。

  在教学中没有完美的艺术品,正是如此,才能让自己一步一步向前走,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秉承初心,认真探索,努力学*,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60÷2×3

  =60÷6

  =10

  这真的是先“乘”“除”。看来,我的数学语言真的是值得仔细斟酌推敲了。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在下节课首先要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第二,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第三,算法强化练*。

  透过学生作业,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就可以看到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了,看来今后再改学生作业时,不要一味的图批改速度了,还要仔细分析一下,从中找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失误点。

  非常巧合四年级上学期我所上教研课的内容也是《混合运算》,感觉这两节课在编排上有许多的类似之处:从生活情景入手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试一试、改错中体会混合运算的注意点、对比练*中明白运算符号不一样引起运算顺序的不一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混合运算的价值等等。明显感觉四下的混合运算虽然计算的步数比较多,但是学生有递等式书写格式和两步计算的经验,新课学*非常轻松。 教学中我从复*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入手,让学生说出熟悉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为教学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扫清知识障碍。然后直接出示一道三步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观察与原先的算式有什么不一样,该怎样算?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新学*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把三步运算转化为两步运算;直觉意识到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与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都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不含括号)。

  教材中新课的学*研究就是从商店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开始的。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李老师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一共用了多少钱?教材中只给了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列出12×2+15×3后能够结合情境理解计算的顺序,但是这时候引导学生总结计算的顺序感觉特别地单薄,所以我又增添了两道混合运算:12÷2-15÷3、12×2+15÷3这两道算式,并给学生提供了多条信息: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中国象棋一共12元、围棋一共15元、买2副中国象棋3副围棋。让学生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看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学生能够很快说出每道算式先算什么,但是通过讨论才比较勉强地说出了算式的含义。一方面感觉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另一方面觉得这样的设计是不是徒增了学*的困难,如果没有丰富的素材该怎样引导学生来总结运算的'顺序?

  从学生的练*情况来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基本都掌握。想想做做的第一题有4小题,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是第4小题,当三步计算转化为两步计算后出现了“减在前、加在后”的情况,学生*惯于加减的口头表达顺序,计算时不由自主地就先算加后算减了。课中我没有完成书中的改错题而是结合学生此处的错误进行了重点评讲。

  这一环节我还引导学生做了一个梳理,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按什么步骤来解答:一、看(观察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二、画(把先算的一步画出来)三、写。不能让学生的观察流于形式,一定得让他们经历这样一个画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养成认真审题的好*惯。

  家庭作业中发现学生的错误比较多,计算的顺序不存在问题,多数是一步计算或口算不过关,与众多的计算教学一样的,需要在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上下功夫。

  教材简析: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0页的例题,完成第31页的“想想做做”。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如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两步式题,也学过一些含有两级运算(如乘加、乘减但都是乘在前面的)两步式题基础上,教学的重点应是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知道在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练*先安排一些基本的练*,帮助学生巩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错题和比较题帮助学生整合已学过的混合运算的.各种情况,提高运算技能;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学生知识点已掌握,感觉还可以。可是当我改到一位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

  25+18×6

  =43×6

  =258

  50-20×3

  =30×3

  =90

  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我努力回忆我的教学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了疏忽了。

  第一、练*题的单一。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题,大部分题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会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知道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时,我没有把握好重点,类似25+18×6、50—20×3这些题练*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当我回头又把想想做做中的题看一遍时,在第4题,“比一比,算一算”中,这类题可以巩固学*的要点,但在实际上课时,我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做这道题,那我的时间又用到什么地方呢?我想是在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为了结合书上的情景图,联系生活实际,我把书上的例题,变成了生活情景,说老师去买东西,我的学生也非常可爱,当我说到“我买了4本笔记本,每本5元,”话还没落,就听见“老师你买得太贵了,一本笔记本最多2元…”“不对,最多3元”…学生们就开始争论起来了,等到这个争论停止时,我真正提出这节课讨论的地方时,又成了他们不太关心的话题了。在这些地方为了将学生的注意转移,我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些可都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

  第二,太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练*时我出了“3×5+50、20-3×5”这两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还重复了一遍。在总结算法时,我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于是在作业中就有学生这样算: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数学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范文10份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学生学*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混合运算”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购物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在一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时要先酸乘法,再算加或减法,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逐步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

  3、树立学*的信心,感受学*数学的乐趣。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一、重视情境的引入。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我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超市买东西的照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的兴趣,特别是同学们在大屏幕上看到同学在买物品,马上兴趣昂然。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更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情境的创设更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二、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矛盾冲突。

  课堂上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差异,出现了很多种解题方法,课堂上随之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当一个学生说出3+4×2这道算式时,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这与学生在一年级原有的认识产生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我除了安排请学生来讲解,又安排了同桌交流等学*方法,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要先用乘发算出4个毽子的价钱,再加上一个玩具狗的价钱,突破了难点。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将问题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出运算顺序,在这点的处理上,感到处理的有点老师引的过多,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三、灵活用好练*题。

  在练*题中设计了说运算顺序,计算,解决问题和给小马虎改错几中类型,根据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选取,问题从学生中来,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即能纠正自己的错误,有能体验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好*惯。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心中一直也存在着一点困惑,在教材中一直没有出现加或减在前乘在后的算式,但在本学期的期末的综合练*试卷中都已出现这种综合算式,为了更能突出先算乘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我大胆做了一下尝试,将两种情况都出现了。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第2个问题: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2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

  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

  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新与旧——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额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人是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两部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在数之间添+、×符号,而后再添-、÷符号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让我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偿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我们完成“做一做”*题,从*题当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本课在在学*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运算顺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学生学*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