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6 00:00:00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后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正确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的反馈情况,进行反思。

  一、让学生在自主中学*,培养学生能力

  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而在这节课之前,学*的是有理数加、减计算。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围绕如何能让学生自己探求解答方法来设计这节课的。在教授新课前,让学生复*化简符号、同号数求和、异号数求和及三个负数求和的计算方法和口算,把学生在本节课在计算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重点,转化成所学过的旧知识,而不是把计算方法直白的告诉学生,只要学生记住即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创造性,突破教材的束缚,使学生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高不可攀的,为后继知识的学*奠定了基础。“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而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改变学生在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模式。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寻找、发现、认识、掌握和应用,主动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由易到难分层训练并讲练结合,特别是对学困生所遇到的问题更予以关注,使他们有所收获。通过学生的反馈,我感到还要加大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我班学生不同程度都有读错数、抄错数、抄错符号的现象出现,严重的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只有正确率上升了,学生的学*兴趣才会高涨,才能喜欢数学,爱学数学。

  二、深钻教材,提高教师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每个人对教材的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运算上。强调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教育学生在解题之前先观察题目然后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运算,如何能巧妙的运算,在下笔解答。运算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够掌握较好,并应用到实际的运算当中。“法”“理”沟通是教学的.关键,只有“理”明确“法”才能通。虽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还不错,但我觉得我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再提高,因为本节课“理”的教学不够突出。只有揭示概念的实质才能掌握计算的表象,这样就能做到水到渠成,学生掌握的知识才能融会贯通,构建出牢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驾驭课堂方面还要多磨炼自己,认真总结每一节课的得与失,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作为一种资源来利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使学生得以成长,教师得以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以及知道竖式计算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由于在前面学*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大部分学生在计算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本节课是从前面所学的连加连减进行复*,并对写竖式的方法进行巩固。从而引出新课,展示本节课的学*目标,教学时,我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情景图结合提出的问题找出获得的信息,并列式计算并引出新授知识。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分步计算,先计算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计算第二个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想一想简便写法的竖式。这个过程中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能力。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同学都能正确计算就对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并没有做过的的讲解,我觉得这里应该有必要对计算顺序进行理解这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了,只要把这个问题分析清楚学生就能正确的.掌握计算方法。通过学*新知个练*反馈,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在教学例4有括号的计算方法时,学生知道方法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写出竖式,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教师的预设差距比较大。

  第一:部分学生不能用竖式的方法,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竖式的方法而凑竖式的现象。

  第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比较长。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有这几方面:1、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如:思维的独立性。2、教师的放手不够,学生参与自学和对子间学*的方法还需要改进。

  总之我的数学课还要在*时的一点一滴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良好思维品质和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完成口算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练*,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但计算正确率不高。

  学生通过预*已经明白了加法中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感受到了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优势。练*十五第8题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准确选择相关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练*效果很好。

  书本中的拓展练*难度不大,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算式中隐含的规律,在积极参与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生活实际的、有学*价值的材料作为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惯。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本课的预*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十五第4题。通过预*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情况有所好转。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与开方是第三级运算。

  2、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时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

  3、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4、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两道复*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1、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计算是一项技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训练才能形成。要在直观算理与抽象算法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向抽象算法过渡和演变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为了更好地凸显计算教学的特点,尽量让学生经历“解读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尝试计算、会算法、明算理、总结计算方法、巩固算法的计算练*、提升算法的应用练*”的过程。采取先尝试计算,再讨论算理,最后总结算法的`教学策略。

  2、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问题出示以后,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探究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是一样的。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教师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教师的主导性。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对于环节一,课的开始我把有趣的扑克牌游戏引入课堂,展开了以学生自主学*为中心的教学,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传统、单一的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法则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有理数加法、减法的法则在游戏中反复运用,从而为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环节二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学*,不能单从是否记住或者掌握的层面来判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或技能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意义。传统的“概念教学”对知识掌握主要集中在学生能否记住概念的定义,能否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出一个有关这个概念正确例子,或者在几个相*概念之间区别出符合条件的某个概念。新课程对“概念教学”远不仅于此。《课标》中对概念真正的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自己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相*概念之间比较彼此的异同,并且认识到在这些差异上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的.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口头的描述或表示。

  在课的最后,通过变式训练,即改变游戏规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扑克牌的加减运算实质上就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通过适当的课堂练*加强、巩固有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最终实现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技能目标。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1、有理数的运算是数学中很多其他运算的基础,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加减乘除、乘方这几种运算基本掌握的前提下,学生进行混合运算,首先应注意的就是运算顺序的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这几种运算可以分成三级:其中加减是第一级运算;乘除是第二级运算;乘方与开方是第三级运算。

  2、小组讨论有理数运算法则后,教师应提醒学生牢固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几项规定,在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时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算上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加入乘方以后,学生对乘方运算不熟悉,容易算成加法或底数与指数相乘。

  3、学生在运算符号多的时候容易出错,需要进行针对性讲解。

  4、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24点游戏,创设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0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环节安排了基本练*、变式练*和提高、拓展练*,在练*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1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

  1.做练*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3

  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4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5

  【案例一】

  师出示情境图:笔记本5元一本,书包20元一个,水彩笔18元一盒。小军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计算吗?

  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

  生1:5×3=15(元)15+20=35(元)

  师:5×3表示什么?

  生:5×3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15+20表示什么?

  生:把3个笔记本的价钱和1个书包的价钱合起来,就是小军花去的钱。

  师: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生2:5×3+20

  师:对。生2列的算式我们称为综合算式,生1列的称为分步算式。你会计算这个综合算式吗?

  生先自主尝试,后集体交流

  生:我先算5×3=15,再把15和20加起来。

  师:先算的5×3表示什么?

  生:表示3个笔记本的价钱。

  师:很好,算到3个笔记本的价钱后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就是小军用去的钱。

  师板书范写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讲解格式。

  (反思:这里是同学们首次接触混合运算。学*混合运算,重在理解运算顺序,但这个运算顺序不能由教师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要教师适当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教学时,教师很自然地联系题意,让学生理解计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案例2】

  师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师:你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生独立解答,后指名回答

  生:50-18×2

  师:这题你是如何计算的?

  生3:我先算50-18=32,再算32×2=64

  生4:我先算18×2=36,再算50-36=14

  师提问生3:小晴付了50元,不仅买到2盒水彩笔,还找到64元,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

  全班同学大笑。

  (反思:上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正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而这题乘法在后面,有同学就犯下了从左往右算的错误。这时,教师没有批评,没有呵斥,简单的一句“如果你是营业员你愿意吗”就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计算错误,对后面如何正确进行计算的学*充满了期待。)

  师:谁能告诉他什么地方不对?

  生: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18×2=36,表示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50-36,从50元里减去2盒水彩笔的钱,就是小晴找回的钱。

  师小结:你说的真好。在这道题目里,我们先算乘法,求到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算减法,求到找回的钱。

  师:仔细观察刚才计算的两道题目,每道题目中有哪些运算?

  生:第1题中有乘法和加法,

  第2题中有减法和乘法。

  师:计算时我们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第1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第2题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师:联系这两道题,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在混合运算里,如果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反思:在学生领会两道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说说两道算式的相同之处,交流得出解决本课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先算乘,再算加减。这样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问题。教学中,教师始终只是引导者,让学生联系题意,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反思】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使数学课亲切、富有生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学生推向认知发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特点是:引导探究,注重体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本课选择学生喜爱的、贴*生活实际的、有学*价值的材料作为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选择适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混合运算,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因此,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先算乘后算加减,而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答得出运算顺序。这样,学生既深刻地理解了新知,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三、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主要过程,是学生学*活动的基础。本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利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经历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时勇于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加课堂的学*活动。

  四、获取新知后,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生活问题。教师在授完新课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得出解决混合运算的一般规则,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个规则去解决其他问题,这样能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轻松地学*,在这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1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2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惯。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4

  本课的预*作业有两部分内容:

  (1)计算被减数是1的减法算式;

  (2)完成练一练第2题和练*十五第4题。通过预*让学生对单位“1”产生初步的印象并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书本上的例2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交流并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以按照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同时我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在学生的练*中存在这样两个问题:

  (1)最后的计算结果没有约分成最简分数;

  (2)加减法相互混淆。通过强化练*情况有所好转。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完成口算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练*,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但计算正确率不高。

  学生通过预*已经明白了加法中的运算定律和减法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感受到了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优势。练*十五第8题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数据特点准确选择相关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练*效果很好。

  书本中的拓展练*难度不大,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去思考探索算式中隐含的规律,在积极参与中收获了成功的体验。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7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8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3篇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惯。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惯。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9篇

  学生原来已经有看到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经验,所以例题的运算顺序学生很清楚,通过预*自己也能解决。关键是计算上的失误较多,像150÷30=50,12+150=270了,认真计算的*惯要养成,看来口算也要加强练*。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

  1、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2、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资助探究和合作交流构成中整整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对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还是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方法的规纳,都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自主分析,自主总结,自主计算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练*题型多样,层次不同。

  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上的需求是不同的,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在学生理解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后,给学生设计了多样的*题。有针对运算的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的改错,还有判断等。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中提高,特别是改错中多种解题方法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敢于向难题挑战的兴趣。

  不足之处: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二、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注重学生学**惯的培养。

  1、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作业书写要整齐、清楚、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一次做对”,不要有“反正我还要检查呢”的思想;同时,做题之前和做题的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检查的项目有:

  ①题目有没有抄错?

  ②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写、漏写、少写、多写数字和符号?

  ③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

  ④特殊数“0”、“1”的计算是否得当?做好后要进行验算,这是一道必须进行的程序。验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纵横检查法”。纵查法:上下式子间检查、核对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有无漏写或重写。横查法:检查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否有错,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有错。这样不仅确保了计算的正确,而且对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认真、踏实的学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分清运算顺序。

  要求学生先看题中含有哪两种运算,有无括号,必要时可以不计算,只判断运算顺序的单项训练。先观察算式,再思考运算顺序,可以划线标号,表明运算顺序。57-43+36、60÷5×12(本不是教学的难点,但学生受影响,成为了易错点)应强调,当算式中只有加法和减法或乘法和除法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3、进行改错训练

  学生有时观察不细致,思考不深入,会因某些数据特征影响而造成运算上的错误。进行改错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过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正确的运算是什么?

  只要学生在混合运算中做到:整体观察——分清顺序——认真计算——全面检查,计算的正确率肯定会提高的。

  本课是学生在经历了上学期的运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运算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

  一、过程:

  对于同一级混合运算,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对于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非常清楚。为了使学生明确同一级混合运算顺序的道理,在课伊始,我设计了口算活动,出示:16+4+23 25×4×2 100-25-10 24÷8×6 ,既帮学生回忆旧知,突出了同级运算,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接下来,借助课本情境图,放手让学生根据主题图题图自主解决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了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个环节上,学生配合较好达到了设计目的,呈现了轻松的课堂气氛。学生在总结运算顺序时说的比较到位,没有花费较多时间,并且学生都能理解。

  巩固应用这个环节,我首先设计了几道脱式计算,接着设计了”找错误”,以此加强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的掌握;另外,还设计了“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他们写成综合算式”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学困生多错较多。最后安排了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两道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教学思路

  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本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下面两个步骤进行教学:

  (1)让学生尝试完成:13+29-15= 2×15÷3= 说说你是怎么算的?主要说算的顺序。通过学生个别说,自己说,同桌说的方式理解同一级的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2)运用综合算式解决生活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让学生审题,从图中找到信息和问题,分析信息。如:例1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让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思又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思路引导,达到大多数学生理解每一步的运算含义,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出现

  在练*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不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少数基础差的学生简单的计算发生不必要的错误,尤其表现在加减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师的讲解示范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惯等各方面的培养。

  三、提高空间

  1.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

  3.教师讲解示范脱式计算的样式,不先算的直接落下来,先算的算出结果落下来,然后依次计算。

  4.多巩固练*,熟能生巧。

  开学已有几天了,感觉孩子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计算错误率较高,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减符号经常看错;

  2、数字抄错,如65写成56;

  3、进位、退位忘了;

  4、减法用大数减小数,如50—36=26,个位6—0,十位5—3;

  5、连着写的竖式只写一步,如65+24—36,只列竖式65+24;

  6、横式不写得数;

  7、有抄袭的现象,同桌两人错的一样;我深刻的反思了一下: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这些毛病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在作业时不够专心,20以内加减法掌握不牢,孩子的学*态度不端正,还有部分学生计算能力差等等。分析学生计算中的错误,不论学*成绩好的,还是差的学生,大量的错误是由于不良的学**惯造成的。严谨的学风,一丝不苟的学*态度,会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否则它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要求,因此我们每个教师必须重视良好的学**惯的培养。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格,严之以恒,从写字姿势,到书写格式都应有明确的要求,作业要规范、书写要工整。特别是对个别的后进生,除上课多“关照”,课下要给予个别指导,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计算正确率。

  例3、例4是含有两级运算和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课上能够引导学生从主题图入手,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感觉教学重点开始有点偏移,把重点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学生的能力欠佳,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忽视了运算顺序的重点强调和板书的引领,课上教学速度较慢,效果不是很理想,如果课前能够深入研究教材,把握重难点,能有明显的效果。

  教学例4含有小括号的运算时,学生在说出两种解题思路时让学生独立列算式,出现了270-180÷30这样的算式,这正是我意料之中的,于是,我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解题过程,学生说:先求出下午比上午多多少名游客?再求下午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我追问:这样先算的什么?生说:先算加法。我说:可是再看这题,应先算什么呢?学生都说:除法。我重声强调:应先算除法,可是我们却想先算加法,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办?这时,我环顾教室,知道的学生都以举起手,很多学生都恍然大悟,都想说自己的方法。时机成熟,学生的积极性以调起,我又重声强调:我们想改变它的运算顺序,就需要用到一个法宝,它就是…….我故意拉长声调,学生们已急切的说出:小括号。之后再强调小括号的作用。感觉这样的引导,学生的学*积极性已被充分的调出,也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这一课时,通过巧妙的引入情景,合理的设计,整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由于买鞋和买书包的情境很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的学*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在出现买书包和鞋这一问题情境时,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去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通过展示、交流不同的算式和算法,让学生体会到了同一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算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让学生放开思路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且也拓展和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尝试了连减以及连减竖式的写法,达到了本节课的另一教学目标。

  在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算一共花掉的钱数,再用总钱数去减的这一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明白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及作用。

  一、教学设计力图体现让学生经历在探索中发现并理解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学思想。

  这节课上的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例题情景,理解分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算式中因为要先求一共能做多少朵花,再求剩下多少朵花,所以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然后再联系整数混合运算的已有知识发现分数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最后进一步理解分数混合运算中包含小括号、中括号的各种形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整个过程都是在学生的思考、交流中完成的,体现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这样一个本节课的主导设计理念。我想通过这样的一种设计,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体验的时间和空间,长远看是对学生数学学*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利用了课本提供的例题情景,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在我们以往的教材中涉及到各种混合运算的教学内容,大多是以文字性的计算方法说明来呈现教学内容。而这套教材则为这种单纯的计算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生活情景,也就是我们这道例题。我想这样的“情景”呈现形式,应该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把握并且充分利用的有效资源。这也是新课标中提倡的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并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样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基于这样的考虑,课上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先谈自己的解题思路,列式,然后再结合具体例题情景理解除法、减法的分数混合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我想这样做即是对抽象的计算知识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对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尊重。通过课堂教学效果看还是不错的。

  三、学生课上的交流都建立在他们的独立思考基础上。

  本节课上我设计了象小组交流、同桌交流等形式的交流活动。比如学生交流解题思路,交流自己结合例题情景理解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每次交流前我都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然后再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避免在交流的过程中用优等生的想法代替学困生甚至是中等生的想法,同时也是为了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从建立数学模型,到解开模型,最后巩固应用的知识主动建构过程。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感觉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如果能在针对性和鼓励性上增强一些的话会对促进学生的积极发言,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有帮助。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小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篇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

  例3以练*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通过这节课,给了我深深地感触,那就是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仔细认真,我们才能将良好的教学效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将教学进行到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我准备了多道复*题,让学生充分复*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

  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从整个单元的学*内容看,在学*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情况,二是为学生学*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的方式,尝试将练*中的情境与课后*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部分有机结合。

  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题中练*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使用。

  (2)例3中的问题:

  “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练*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

  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

  2、注意学*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数学的乐趣。

  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

  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是学生主动学*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20xx苏教版新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讲这节课之前,我看到这个课题,马上想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在学生中是有基础的,四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而这节课以小数乘法为基础,我想孩子们在学起来应该感到不困难。随着备课的深入,我发现要上好这节课其实难度很大,虽然说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进行新课教授,但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对他们来说一直是个难点,再加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包括运用合适的运算律使小数混合运算更简便。

  在公开课前,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教案,尽可能地根据我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修改、调整。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不足:

  一、课时安排的很不合理,新的教材要求将这课内容在一课时中完成,虽然在上课之前我也犹豫过,由于内容多,是不是要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授,高主任给我的建议是按实际情况,有时候在合理的情况下是可以自己安排课时,更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运算品质。

  二、学生在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法则时,不要给他们规定怎么去说,只要理解了,用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话是最好的,这样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三、编一些简单的、通俗的顺口溜来使学生记忆、理解一些规律和法则,比如:先乘除、后加减,只有乘除,加减,从左往右,有括号,从里往外。

  四、做练*时,尽量将一些题目呈现在黑板上,而我由于时间关系,省却了这一环节,直接让学生看书上题目回答,正如高主任所说,大多数同学未必会集中精神看题或者听学生回答问题。

  感谢中心校老师给我的这一次指导,虽然我的课存在很多问题,但高主任还是对我很肯定,我心里充满了感激,坦言每一次交流,都能获益良多。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点“石”成“金”,错误也美丽

  ——“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以前,在我的眼里,计算教学是很枯燥无味的;在更多学生的心里,计算学*也是机械乏味的。然而,在今天讲的《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教学体验中,我分明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新鲜与心动。我惊讶地看到灵动的数学赋予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每一个算式以生命的意义。计算教学不再是法则的主动授予与被动接受,不再是机械的训练与盲目的练*了。改变教学策略,教师不妨出点错,迎接学生的挑战,给学生更多超越自己的机会。教给学生学会发现的“点金术”,引导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有着点“石”成“金”的成就感,将更利于他们的发展。

  首先,在新授的板书时我故意出了“错”,先算了混合运算中的加,再算乘,还装做不知道呢。马上有的小手就举了起来,把正确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点”了出来。我顺势利导,急忙鼓励大家不要犯老师同样的错误。接着在练*中我又出了个“错”,把“用10减去6.9的差去除24.8,求商是多少”的文字题,列成了(10-6.9)/24.8,充分开启了学生们的智慧……如此一来,本来乏味的计算变的有趣起来;本来枯燥的课堂变得的生动多了。虽然做为教师的我丢了权威的面子,但是学生们却大大收获了点“石”成“金”的成就感的喜悦。

  正像沙粒可以变成珍珠,“错误”不也能生成一份美丽吗?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一种“点金”之术呢?首先,教师在教学前要吃透教材,这是“点金”之术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二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的错误、教师的“错误”都当成一种教学资源,让课堂充满生成的活力教师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拥有“点金术”对学生来说、对教师来说都是课堂中的精彩!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学生刚学*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的对齐;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通过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算法强化练*进行诊断及矫正。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基础是: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四则运算中运算律的使用。由于有了大量的知识基础,教材安排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类推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两种方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程老师深入钻研教材,贴*学生用真实、扎实、丰实、厚实的教学感染学生,使这样的计算课堂告别枯燥,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的开始程老师出示一组口算题,让学生在复*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接着反思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关系,为接下来的迁移类推打下伏笔。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促使学生愿闻其详,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程老师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程老师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程老师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分数混合运算(三)》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教学内容。它是继前两节中解决了“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之后的又一节关于分数混合运算的内容。

  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已知比一个数少(或多)几分之几的数,求这个数”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利用画图等方式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决与分数混合运算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学生已掌握了找标准量单位“1”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让孩子们读题、审题,根据题意去画线段图。在这一环节,主要考虑到孩子们动手画线段图的能力比较差,想通过这个题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根据线段图描述题意并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同时想培养学生看图列式计算的能力。在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等量关系式之前,我先让学生要看清图读懂图意,会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再让学生说一说列式的理由。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线段图的理解,同时也复*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练*,让学生补充一个条件,使题目成为一道用分数解决的应用题。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严密性。接着,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问题独立进行解决,进一步巩固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时间分配前松后紧,由于在训练学生画线段图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这一环节花费的时间过多,造成了课堂练*没有时间完成。

  2、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能力较差,学生的识图、画图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今后教师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进行练*。

  3、解方程时格式书写不太标准,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时,个别学生有困难,应加强指导。

  本单元是在第一、三单元的基础上,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在学*小数的乘除法的时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然还有的学生抄写题的时候把数字写错。每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马上醒悟过来。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而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计算准确率,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惯和浓厚的学*的氛围。

  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我的设计想法是:

  1、 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2、 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同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惯。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量的不够。

  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程度的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

  2、是学生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没有形成,使得课堂练*的节奏不快。

  总之,无论这节教学内容的优势,还是不足,它将成为我今后课堂数学中最为宝贵的经验积累。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篇

  *日,学校组织了《同课异构》的同讲一堂课活动,参与其中,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对于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帮助,受益匪浅。

  回顾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课堂过程,我通过创设情境,欣赏世界文化遗产,感受灿烂的*文明,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再出示情境图,教师根据问题的不同,有的直接口答,有的相应板书,有的放入问题口袋。然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学生只是感受,明白,可是做题时也会因运算顺序而出错。所以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放到了练*的设计上,要设计出层次和深度。

  首先,我出示了三道基本练*题:1+ × 1+ × ÷× ÷(-),这三道题目涵盖了三种类型,一种是四则混合运算,一种是同级运算,一种是带括号的运算。让学生练*并巩固运算顺序,在1+ ×这道题目中,还要注意结果写成2,而不是写成1,接着,我出示了一道有三种运算符号的混合运算+÷×,先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我设计了“添加小括号”的数学活动,学生思维活跃,变换出四种不同算式,然后我分四个小组分别做,一组一个代表板演,作完后,学生代表检查,订正,体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不同,所以运算顺序很重要。然后,我又出示了两道易出错的题:,×÷×,+-+,学生板演,仍有个别学生对数的特殊性任意加括号,从而改变了原题的运算顺序,导致出错,另外,在计算中,也有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在同级运算中,可以“带符号搬家”的性质,使计算更加简便。

  回过整个教学过程,随着*题的难度增大,调动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愈来愈多地需要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此同时,讲练结合紧密结合,学生思维也十分活跃。学生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比较扎实,牢固,灵活。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再利用学*小组相互探讨,利用实例进行验证,最后在班级这个大氛围内验证。

  在教学中,要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有:

  1、这节课我创造性的使用选材。我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因为很多学生会依赖书本不去思考。我所选择的这道题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并说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利用线段图突破难点,在这节课体现的尤为重要。由于课前让学生复*过,对于例题中的线段图学生也有所了解,所以我在教学时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然后列出分布算式,学生就容易理解。

  《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反思 本课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容量较多,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找准课的重难点尤为关键。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有这样的认识:在以往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的能将已学的知识迁移至新知的学*过程中,因此,在本课的学*中,运算顺序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点,但这是本课的重点之一,要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能正确的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而另一个知识点,让学生能利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分析理解分数应用题,并画出正确的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我首先出示整数混合运算题,让学生回忆起运算顺序,通过这样简短的一个环节唤醒学生对整数混合运算的认识。学生在学*小数混合运算时,就已经能将整数混合运算的方法迁移至小数混合运算中,那么学生也能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中实现学*的正迁解决问题是难点,如何突破呢?我从引导学生省题入手。我想,解决任何问题,都应该先审题,理解题意,只有在理解了题意的前提下,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让学生养成审题的*惯和良好的方法,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航模小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审题、理解题意,并在信息中关键的地方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审题方法的渗透。 教材在解决问题时,呈现了画线段图的思考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一种策略,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说怎么画线段图,对线段图的画法有个初步的认识。注重结合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而且有效地探索了不同的算法。在解决完问题后,组织学生讨论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反思这一策略的价值。当然,仅一节课的学*,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好画线段图的思考方法的,还有待在后续的学*中不断巩固和练*。不足: 教师放手不够,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和充分表达的时间,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已经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上的,为后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我设计了一些预*内容:

  (1)回顾以前学*关于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

  (2)整数、小数的各种运算定律,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3)计算:3.2×99+3.2120÷0.25÷40

  (4)预*书上第80页的例题,思考: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适用吗?

  (5)试做练一练。从预*作业情况来看,个别学生书写*惯不好,把数字抄错;把自己书写的数字看错;观察力不强,看不出其中的错误等等。少部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相当低,对稍复杂的计算在处理时往往有点乱,不知所措,尤其是既有小数又有分数的,运算符号三个以上的,错误率相当高,但大部分学生的预*作业做得相当棒。

  改进之处:在出现不同方法的情况下并没有让学生有个观察比较的过程,而是我在很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种简便的方法,结果并没有收到很好效果。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在数学学*过程中发现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掌握运算顺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本节课我通过尝试练*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解题中,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都会做,但真正准确率很高的学生却不是很多。通过教学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一、让学生牢记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才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老师要讲清楚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学生要牢记运算定律,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的。

  四、对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

  五、对学生要有计划地进行练*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也是很重要的。基本的口算,基本的计算应该天天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之点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编排练*题时,题目可按巩固基础知识的,提高运算基本技能的,形成运算技巧的顺序进行。

  另外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惯,也是很重要的。 整节课时间的把握不太好,有点前松后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注不够全面,没有真正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互动。本节课有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表达准确,但还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他们爱学数学,会学数学。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分数的混合运算是本册的重点、难点,本单元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以及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会做分数乘除的应用题。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应用题我主要采用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先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再把以知条件代到等量关系中,求出数量。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效果较好。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我主要让学生画图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尝试画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画图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充分交流后作出正确示范,在画图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不错。已知比一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是个难点。我采用已下四步:1、让学生找单位“1”。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找出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4、然后根据关系列出方程或写出算式。

  刚开始觉得学生掌握的不错,每一课用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过多的训练,等到三课上完后,进行综合训练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分不清楚是用乘还是除、是用单位1加还是减等等。我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步步落实,没有备学生,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方法较好,但学生掌握的较差。只有让学生把每一种类型的题目搞懂、分析清楚,再进行混合运算就容易多了。后来我又根据上面的方法和策略,一步一步让学生落实,最后学生才能掌握。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注重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学生学*新知即可水到渠成。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表达是语文学科中的事,与数学无关。其实不然,理解是掌握知识的前提,而表达则是掌握知识情况的标志。对知识和技能来说,理解知识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首要条件和前提,而对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则是人们是否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一种重要标志。任何人都不会否认这样的事实:如果一个人不能将知识表达出来,是不能算是对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的。本节课我特别注重直接出示例题中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审题,分析题意,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本节课,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自我欣慰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比如在教学环节的过渡语言上,还有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上。这就 造成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

  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结合了分数的加减乘法的运算法则,以及对于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可以这样说,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包含的内容却是庞杂的,因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我们会感受到孩子们学起来很吃力,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准确地把握这部分的内容,我没有一步到位,而是把这一节课的内容分散成了几节课。

  在这节课上,我让孩子们清楚地看到分析这种问题需要线段图的帮助,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书写格式上,尤其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一种作业干净整齐的*惯,让孩子们体验到有些计算的步骤无需写在本上,而只需要在验算纸上进行即可。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

  一、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第2个问题: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2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比较,是学生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以多种形式的练*,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

  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

  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

  4、比一比,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的地方:新与旧——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额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人是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两部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我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在数之间添+、×符号,而后再添-、÷符号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让我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和“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偿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我们完成“做一做”*题,从*题当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突出了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我的做法是在复*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从而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

  反思教学得失,有亮点,也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其中亮点有:

  一、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知学生。所以这部分的教学,课的开始我出示一道口算题和一道整数四则运算题,让学生在复*旧知的基础上巧妙过渡到新知探索环节,激发求知欲望。首先我出示例1,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我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出示尝试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对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的迁移。

  本节课我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自主审题,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较好的解决了许多学生似懂非懂,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之中。

  我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巧用知识迁移,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学*过程,学生参与到了认知的自主构建中来,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掌握了一些学*数学的方法,而且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觉得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一、课堂上,自己有些紧张,低估了学生。比如,在让学生尝试例1时,生怕学生不会,引响了教学效果,总是反复引导,反复与准备题作比较。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包办代替。比如在归纳运算方法时,担心学生表达的不够完整,我事先把运算方法准备在了小黑板上,直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 5/6-4/92/3 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个算式,他们都是有关分数的计算,里面包含了加减乘除还有小括号,想一想,它们的运算顺序是这样的?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出示:同学们买了60米的彩绳,做大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3,做小中国结用了彩绳的1/2,一共用了多少米的彩绳?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 (2)60(1/3+1/2)

  =20+30 =605/6

  =50(米) =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等式连接起来,(=)仔细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这说明什么?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

  3/420/17-3/43/17 6-6/13-7/13 (5/6+3/4) 12

  师:如果把最后一个算式的字母6换成7,4换成5,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还简便吗?为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做此类计算题要注意什么?也要按照怎样的步骤?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刚才我们一起学*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会解决这类问题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 1/2 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则混合运算歌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气和不烦燥,

  【教后反思】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熟悉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数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是继续学*百分数、比和比例等知识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为学*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问题打下基础。

  要想上好计算课,一定要熟悉教材,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开展教学,从而感染学生,这样的计算课堂一定会告别枯燥,焕发课堂的活力,通过研读教材,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数学学*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惯的培养。其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感想:

  1.理解教材,把握目标,扎实落实目标。

  本课时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所以本课时共设计了两个问题。首先,问题一,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说清自己的思路,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结合思路说清算式中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为先求红花朵数的1/3是多少,所以计算时应先算241/3,初步体会有乘有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独立完成小练*,引导学生总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相同。其次,首先放在不同思路的不同列式方式,再结合思路理解运算顺序,所以我引导学生从算式结果相同上分析,可以用等号连结两个算式,这样再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算式特点,才会让学生明白它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发现整数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这样处理,有效地落实了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方法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还让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简便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

  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独立思考与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方法,同时也关注学生差异。对于计算,要求快的同学可以全部完成,在解决中国结的问题上,出示线段图就是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第二种思路,使不同程度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感觉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分析问题思路时,思路不太清晰,放手不够,没有让学生完整的思路。

  2. 由于我感觉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为了赶进度,留的时间过于少,使学生的交流留于形式。

  本课在在学*了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以及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扩展,引入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理解和掌握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运算的运算顺序,才能为后面更艰深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对混合运算顺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复*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学生明确是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初步体会到了要先算小括号面的。我让学生独立进行尝试计算,并出示学生的不同的计算过程,再进行讨论交流,学生自主归纳出结论,也品尝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

  在做第49页做一做第2题时,我让学生比较每组的2道算式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小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进而巩固了新知。

  从学生做的作业情况来看,计算准确率不是太高,还得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惯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学*混合运算,一是进一步学*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二是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正确主要根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本单元要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前面学*的同级两部运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因此首先要注意之前所学的只是对本单元知识理解的“负迁移”效应。

  在课堂练*中会发现,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将同级的两部运算顺序与不同级的运算顺序想混淆,同级的两部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那么学生在学*本单元知识时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一点,认为也是从左往右进行运算。所以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定的情景,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运算顺序并不是都是从左往右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从而掌握先乘除后加减的四则运算。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本单元时,部分学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学生在独立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首先教会学生都会题意,看出哪些数学信息,可以通过简单画图等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根据分步算式在列出综合算式,目的是进一步巩固两部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0)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 /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 1/90+ 1/110 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加减混合计算的解题方法,能正确的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力图数学计算教学体现算用结合,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计算题的内容枯燥*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从课前先复*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方法引入、新知学*(六一节情境学生分彩球)到练*设计等设计方案,都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用分气球、分彩旗黄色、红色、绿色等占几分之几的游戏把整堂的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惯和参与意识。

  2、重视算理探究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运算顺序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获得新的运算方法。在说算理的过程中,图式结合,让学生更清晰思考的过程。说时引导学生把过程说完整,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算法的选择上尊重学生的想法,各种算法各有优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3、尊重学生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本课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的主动探索者。首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解决如:2/7+3/4+3/7+1/4=(2/7+3/7)+(3/4+1/4),1-1/43/4=1(1/4+3/4)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都有机会去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接着,让学生自主分彩旗,有哪些不同的分法。到后面的练*卡片上的空白处理等,都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4、通过丰富多采的练*形式提高教学效果。练*中我设计了想一想、练一练,帮小猪、小狗、小马找妈妈-,还设计了打开智慧之门等有趣的练*,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练*形式,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多样性,进一步拓展知识,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巧算1-1/6+1/42+1/56+1/72+1/90+1/110的算法时,这是求一列异分母分数的和,巧用拆分求和的方法,可以让计算比较简便。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拆分求和的巧算的方法,而此时这块内容我讲的比较仓促,学生还没学会,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总之,一堂课从设计到实施总会有收获、有感悟,有遗憾,它将为我以后的课堂教学借鉴。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和即将学*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在教学时我主要是结合例题的安排,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的。至于具体的计算则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在本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教学如何分析求剩余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之类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把被减数看作1。从练*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还是有一些模糊的,尤其是在综合练*的时候,有的问题有单位名称有的没有,学生容易混淆。我在教学时,也对这两类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化的,只要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合理、合乎逻辑,都应该给与肯定。学生列出计算方法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然后进行比较,从而让他们发现最优化的算法,无形中引导学生从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处最好的方法,这是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学生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一般不必作具体的'解释,更不应要求其他学生也掌握这样的方法。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教学找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时候,遇到过找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给三个分数通分的练*,教师讲解过方法,有大部分学生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给一次通分,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是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减法的性质在分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教学,也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常常忽视计算的现实背景,为了教计算方法而教,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不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围绕已有的条件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信息为解决问题服务,使问题的解决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巩固学*的内容,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信息,在体会计算价值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