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2 00:00:00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预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巴金的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其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

  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活动中,学生学的个性投入。这是学生用心参与、合作学*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

  等学生稍*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必须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我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透过课前预*,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我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十分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十分认真,十分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光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忙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就这样,透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的主要资料。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之后,透过对这堂课学*过强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完美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用心投入、主动学*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我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透过阅读解答自我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我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用心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潜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并能用自我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学生的学*潜力。

  学生陈述自我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忙学生树立学*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忙学生把自我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潜力和表达潜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透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透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那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完美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特以及被称作“鸟大榕树的繁茂奇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

  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来说,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 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反思

  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答案唯一,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我们知道:学*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我自己知道这节课远没有*时的课堂那么活跃激动,学生有点紧张,害怕说错。第一次面对很多人听课,不放松。由于学生的紧张,造成主持人的一些被动和需要启发带动和鼓励,鼓劲。可能*时的上得更理想。

  不足:

  1、教室布置环境未改善。(这是我无能为力的事情)

  2、最后的课堂检测方式应该多样法:如卡通法、小黑板法、手写答案法。(能办到,只是第一堂还没有多想)

  3、师说话内容和时间还应消减,让学生更自在。(能。可有的学生无法明确和模棱两可的概念,师必须给其明晰的'答案,要消减还真不容易,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文化素质还没有那么高)

  4、比赛记分是否在黑板上公布记分(意见不统一,组员认为可以调动学生答题和学*积极性,而组长反对,认为上课是学知识的课,不能变成打分课,浪费精力和时间。我认为可以偶尔为之,不要常常这样)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这篇文章《鸟的天堂》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用心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透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构成的原因,构成的时光,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资料,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性专题——那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用心性,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性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证明对课文学*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透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到达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抓住"大概涨潮的时候……"让生明白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十分适合鸟儿在那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能够为鸟儿带给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那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那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那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比较,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图片,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此刻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我对"鸟的天堂"情感。透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资料,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语文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了巴金老先生的《鸟的天堂》,禁不住对全文描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节课的学*重在让学生预*,提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学生们通过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能找出描写静态和动态的句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真正地进行预*了,并且把预*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们没有带着感情来读课文,如第一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当时心情怎样呢?第二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时,他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们只说出由失望到高兴,但在读时语气中还欠缺了许多,如果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理解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学生缺少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应接不暇这个词学生们只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忽视了回到课文中来理解这个词。

  三是回答问题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学生们只照搬书上的内容来读,缺少总结性的语言,如在叙过描写鸟多的热闹场面大多数学生只是在书上找到答案,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针对以上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以后教学语文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给学生创造出充足的读书时间,做到边读边画边理解。

  二是给学生们搭建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头表达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巴金先生《鸟的天堂》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我所知,诉自我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透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一样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透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完美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齐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就应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潜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那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必须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学*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一、抓住特点 研读体会

  探究性学*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阅读,促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选择学*和合作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小小组学*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研究,合作表达,让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一导入课文,就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引导学生发现寻找“鸟的天堂”的特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鸟多的特点的?”由于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鸟多”的特点,学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顺序交流,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谈对语句的理解。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教师不时地加以指导,便有“水到渠成”之感。而有感情地朗读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不言传”但能“意会”的效果,初步完成学*的浅层目标。

  二、疑读突破 深入体会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日国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功夫。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中的问题,变“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训练 巩固体会

  按照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理论观点,语文学科要不断加强形象直觉思维的培养,丰富表象,加强回想、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促成情感的生成。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胆进行运用多形式想象,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联想到实际,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切实加强这个单元“分辨见闻和联想”目标的训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次想像学*,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最有创新性的环节。

  第一次是再造想像。文中,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只写了见闻。因此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欣赏鸟鸣音乐启发学生想象“鸟在唱着赞美的歌,快乐的歌,幸福的歌”这样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伴着音乐,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想像画眉唱歌的“歌词大意”,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和童心、爱心,在想像训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第二次是创造想像。教师设计了补充想像的练*,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梯度式、分层次练*。学生通过大胆想像,书面练*,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单元教学目标的训练,还启发了学生创造性地学*。

  四、实践反思

  学生自主学*的潜力很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调动和挖掘,如何引导和评价。

  从高要求角度看,学生自主的广度还有欠缺。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教师在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活动功能的同时,突出中间,兼顾两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方式还应多样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也要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静下来思考的机会。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文章还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特景观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索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畅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风轻轻, 云淡淡,榕树底下月色朗朗。叶青青,岸长长,榕树旁边渔歌晚唱,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

  五、预设与教学实践的遗憾。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妥当,课堂内容太多太满,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前松后紧,最后只能精讲“茂盛的大榕树”部分,后面的写“鸟”的部分只能粗略读后感知一下,显得课堂效率不高,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设计书写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每堂课都要有书写的训练,后面仅仅安排孩子做导游的说话训练,没有融入书写与写话的训练,这也是一个遗憾。对于学生不是了解,学生的互动有点拘谨,没有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上是我对自己《鸟的天堂》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教学中的遗憾降到最低。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 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法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加宽对文章的《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 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反思

  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答案唯一,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我们知道:学*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今天上午讲了《鸟的天堂》第一课时,说是讲,其实是复*。因为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有这篇文章,我当时也将这篇文章作为写景的重点进行讲解和练*,所以孩子们对这篇课文还是有印象的。

  上课先复*了本单元要掌握的语文要素有哪些,然后进入课题,介绍巴金。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出示问题: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孩子们不读书就急着回答,其实是因为四年级讲这一课时我也出示了这个问题,并让孩子们讨论填表格,他们的印象比较深刻。我强调“不读书没有发言权”,他们才按捺住回答问题的欲望,认真读了一遍课文。

  开始指名回答问题,一个说时间不同,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时间是傍晚,第二次经过的时间是早上;另一个说路线不同,第一次是去学校,第二次是从学校回来;还有一个说所见不同,第一次见到一课大榕树,第二次见到很多鸟;接着有同学说所闻不同,第一次没有听见鸟叫,第二次听讲很多鸟叫;最后润说想法不同,第一次经过时想没有鸟,第二次经过时想“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根据他们的回答我写完板书,画完表格,突然发现这个表格横着看是课文主要内容,竖着看是作者运用的对比手法。于是我让孩子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很聪明,一下就说出了对比手法。萱还说第一次运用的静态描写,第二次运用了动态描写。妍还说好像写植物的一般运用静态描写,写动物的一般是动态描写。我没有否定,但强调了“一般”。

  接着画了词语复*听写。

  最后置疑:大榕树是这样的树?我们要从众鸟高飞的景象描写中学*怎样的写法?如何理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这是下节课的重点。

  下课之后,我进入了沉思:

  一、这节课之所以这么顺,是因为孩子们第一次学*这一课时,由于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合作探究、一起完成表格,所以记忆比较深刻。以后的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的给孩子们创造交流、合作的机会。

  二、“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我想快乐来自于在已知中得到未知的灵感,站在已知的关口解锁了未知技能的过程。学生们“学”后的每一次“*”,都要有向更高要求迈进的勇气和信心。这是老师作用的体现,也是老师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重要的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重构能力。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会使得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畏手畏脚、患得患失。因此,钻研教材要学会抓住重点,抓住主要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贯通全文的效果。”(摘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说明》)《鸟的天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篇幅较长,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这部分重点刻画大榕树的美丽:先写远看榕树的情景,再写*看榕树时枝干和绿叶的情态,展示出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在饱含情感的描写之后,作者发出由衷的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文中写了鸟声、鸟影,让人应接不暇;写了鸟的形态──大、小、花、黑;还写了鸟的各种姿态──叫、飞、扑;最后,又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的可爱和它们在“天堂”里生活的情景。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不仅知道了这里的鸟儿数量众多、种类繁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们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在这么繁复冗长的文本内容中,该选取哪些内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呢?教师迎难而上,围绕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并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两个重点:鸟的天堂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被称为鸟的天堂?以此为中心来选取能帮助理解这两个问题的段落来学*。重难点都解决了,其他内容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把最后一段中“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难理解的话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部分到整体再回到部分,既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又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大胆取舍,重新编排,不正是教师对文本准确巧妙把握的体现吗?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一、教学效果

  1、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直接出示课题,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大榕树的资料和鸟类栖息的资料,为学*课文内容作好铺垫。

  2、自读自悟,初读感知。

  在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一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所见所闻会不一样?问题抛出后,在自读自悟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品词析句,领悟内涵。

  潜心默读课文:作者为什么在结尾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呢?引导学生聚焦几个关键句子:(1)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2)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3)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从重点句子入手,深刻感悟作者的真实感受。第一句,抓住“不可计数”一词,从字音入手,感受榕树的枝干的多,体会榕树的大。如此大的空间才能容得下那么多的鸟呀!特别是第二句话展开合理的想象,去感受作者笔下的大榕树的生机勃勃的静态美,似乎是新的生命在颤动。此时播放相关的图片,从一抹抹新绿中去感悟生命的存在和活跃。第三句抓住关键词“应接不暇”,引导学生去展开合理的想象,读出文字含着的意思,即鸟太多了!那么多鸟都愿意栖息在这里,足以看出大榕树就是它们快乐而安全的家园!

  4、诵读积累,感悟写法。

  学生通读全文,标画哪些语句是静态描写,哪些语句是动态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创设探究的学*氛围,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去感受动静结合写法的好处。比赛背诵积累,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丰富了语言材料。

  二、成功之处

  利用了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课文,思维活跃。能深入的理解课文。

  三、不足之处

  指导学生关于课文知识点训练的较少。以后还需努力。

  四、改进措施

  1、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仿写课文片段,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2、多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学会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运用到写作中。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用心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透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构成的原因,构成的时光,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此刻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资料,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性专题——那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用心性,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性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证明对课文学*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透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到达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抓住"大概涨潮的时候……"让生明白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十分适合鸟儿在那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能够为鸟儿带给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那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那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完美,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那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比较,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图片,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此刻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我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比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我对"鸟的天堂"情感。透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资料,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从整个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的死板,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在感受榕树之大的时候,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在课堂上,我对时间的感应能力也降低了,这是几年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理解双引号的用法没有处理而留做了课后思考。感受榕树之大,“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榕树之大?”我想应该给学生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书上找一找,并做简单地批注,然后再做交流,可能更会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另外一个反思,就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技巧。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让孩子们眼前有物,把孩子带到现场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这节课首先在我眼中就没有大榕树,没有众鸟的欢腾,没有美,没有情,当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情境,真实的课堂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这堂课很不错,可是没找到感觉的.课,怎能算是成功呢?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地参与,没有碰撞的火化怎能算是不错呢?

  课堂上无痕的引导,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我努力,我追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 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 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学*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预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很多老师所头疼的,然而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活动中,我班的学生学的特别投入。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等学生稍*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助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

  就这样,通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的主要内容。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

  通过对这堂课学*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美好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积极投入、主动学*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通过阅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己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积极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上课后先留有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是什么?

  在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大家都纷纷说是大榕树。

  我又问那课文出现了几次“鸟的天堂”?你最喜欢哪一词?有个学生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入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但是她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

  发现让学生们自己来品味课文,老师引导着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这种方法,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此刻四年级教材中,让我们执教者有一种欣喜和想教好它的冲动。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完美。一向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之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很好。

  传统的教法,可按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开,先学第一次只见到勃勃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见到一只鸟,再读第二次看到了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或者围绕“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两个因素展开教学。本课设计时以读、悟、说为基本思想,把“榕树”与“鸟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学设计重视语感的培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3、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养成辩证思维的*惯。其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自主感悟,发展语感”出发,主要以朗读感受、自主感悟、换位再读再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来展开。

  朗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对课文资料已有了必须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研读二、三段,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一样景象,在回顾课文资料后,让学生挑选出描述榕树与鸟儿的段落来读。在读、评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有了整体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选取(在描述榕树与鸟的段落中任选其一)、自主研读(品味描述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称介绍榕树或鸟的魅力)的方法,用心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我,从中培养自尊、自爱、自信,使每个学生的聪慧、可爱、悟性和灵气都表露了出来,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让学生始终有用心的阅读心理,从读中感受到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从中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人文精神的.升华。

  换位整和、再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深究榕树与鸟的关系,进而互换主角,进行再读再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使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构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那里渗透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惯。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课文资料“一只小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引导学生想像。让他们围绕“如果你是小画眉,你会唱些什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过程。

  朗读训练这是本课另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我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光让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我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我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我选取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我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老课文,对于我来说很熟悉。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认认真真地备过课。因为认真,我对课文的了解更深了。

  1、学生的预*较好。如:生字的认识、词语的朗读、找多音字,对不懂的词语的.理解等等吧,预*很到位。

  2、很多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来。今天上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景象,尤其是,我问道:“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原来,讲课很多时候需要适合学生的方法、方式,尤其是需要鼓励性的方法。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简单的问题打得还算可以,但回答较长的问题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有些句段的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时,会语无伦次。所以这方面,我得练练。

  2、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够好。本来学校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但课堂上,还是老师的说为主,这样以来,很多学生会吃“现成饭”,从而“撑破肚子”,学会了懒惰,有了头脑生锈的景象。

  总之,我的课堂上有了学生的“足迹”了,我会慢慢地渗透学生的自主性学*,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组的第一篇课文,而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 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也参差不齐。

  2 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 拓展练*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四次有引号,最后一次没有引号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本课时,感到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是:

  1、学生明白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应该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鸟类演讲比赛”时,学生就真正表露了自己作为一只小鸟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爱护鸟类的感谢。

  2、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真实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的美与群鸟纷飞的动态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3、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对于我在在后面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我认为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态”中展开“对话”,能活化教材,使教学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了差异性的练*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分析的多,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文中的优美句子,在赏析之余,还应该多加仿写,但也因为时间关系漏掉了。今后,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从整个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比较的死板,这也是造成学生不能积极参与的最主要的原因。首先,在感受榕树之大的时候,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在课堂上,我对时间的感应能力也降低了,这是几年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理解双引号的用法没有处理而留做了课后思考。感受榕树之大,“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写出了榕树之大?”我想应该给学生留两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在书上找一找,并做简单地批注,然后再做交流,可能更会节省时间,也能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

  另外一个反思,就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技巧。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让孩子们眼前有物,把孩子带到现场都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这节课首先在我眼中就没有大榕树,没有众鸟的欢腾,没有美,没有情,当然也没有引导学生真正地进入情境,真实的课堂出现一些问题很正常,这堂课很不错,可是没找到感觉的课,怎能算是成功呢?学生没有真正用心地参与,没有碰撞的火化怎能算是不错呢?

  课堂上无痕的引导,教师深厚的基本功……我努力,我追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搞清楚课文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阅读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节课里我都没有实现。

  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能力的制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为突出的是的教师指导表面化。一是表现在指导朗读方面,首先是我的语感比较*缓,也不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起学生的朗读情愫跟兴趣;其次是没有明确朗读的要求,没有深刻地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时,感觉不是学生的切身体会,而是老师硬套给他们的。二是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也没有任何的指导跟激发性的语言,没有灵活、恰当地把课件与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相结合,效果不佳。

  正如张老师所说的,网络已走*我们的课堂,网络究竟能给目前的教学带来什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而尽可能地避其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别该怎样定位……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实践中,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我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并不那样民主*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没有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还没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我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向各位学员学*,谢谢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为期一月的课堂教学比武结束了。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我也常对学生说,人生中总是免不了遗憾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少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得意】

  我以为,在课前我已做了充分的的预设,我甚至有点得意。因为,我在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比如说,谈话导入环节中:“听了我的叙述,你们有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抛出后,我预设了学生有这么几个回答:那么大的地方怎么会只有一棵树呢?那个岛在哪儿呢?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然后针对每个问题,我将采取不同的出示课题的方式。很幸运,预设和生成是吻合的。

  再比如,备课过程中,我自己对大榕树的“枝上又生根”很不理解,通过查找资料我了解到了是榕树的生理功能──气生根在起作用时,觉得很不可思议,于是,我把这些资料整理成一个补充知识,设计了一个“你知道吗”教学环节,做在了课件上,打算在学*这个句子时由学生质疑得出。学生在课堂上果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很顺理成章地将小知识呈现出来,解决了疑问。

  【意外】

  到这里为止,课堂生成就如一部手机的广告语──一切尽在掌握。但是,“课堂是动态的艺术,是极具现场性的,是一个即时性的舞台”。说得真的一点没错,在要求学生说说初读课文后对课文的印象时,一个学生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和谐。

  之前,我预设了好多的答案:“美”,“神奇”,“充满活力”或是“人间仙境”,但都不如那份“和谐”来得更为贴切。可是,当时的我只是以一句:“说得真好”就搪塞过去了,因为我的脑子来不及对这个词作出反应。来不及反应那就不不反应了!这是我的一贯伎俩。

  其实,那真是一个绝妙的词语,在我的第二课时中,作为补救,我和学生围绕“和谐”,挖掘出了榕树之所以旺盛的秘密:因为榕树的根和土是和谐的,小岛的水和树是和谐的;我们挖掘出了鸟之所以快乐的原因:因为人与鸟是和谐的,鸟与树是和谐的。

  这么多的和谐才是使得那个小岛成为了“鸟的天堂”,而如果我们期待更多的`“人间天堂”,就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这不也正是现在这个社会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和学生对这“人间乐园,鸟的天堂”,更添了一份深刻的理解。

  【遗憾】

  可是当时,我们都错过了。

  对于我,我错过了一次精彩的生成,错过了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亮点;对于那位学生,她错过了一次展示自己的良机,错过了对自己独特感悟的肯定,错过了被所有同学赞赏甚至崇拜的可能;而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更是错过了一次对文本魅力的深刻感受,错过了对和谐课堂的亲身经历。其实,在课堂上的一瞬间,我是想对这个词进行追问的,但是,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却让我忐忑不安。

  因为在我的预设中,现在还只是初读课文,我的顾虑是:万一她把我想讲的和盘托出那我这堂课可怎么上?还有,我知道我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来就很多,我的教学进度本来就很紧,这些都不容许我对这个生成进行再追问、再生成。你看在这短暂的一个念头中,就有八个“我”字。看来,遗憾并不是偶然!

  【思索】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蹴的,需要我从各方面去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

  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有人这么阐述如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等中的首*者!的确,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

  “*等中的首*者”不仅仅是一句“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能诠释的;“*等中的首*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衡。

  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尾声】

  如果说,课堂是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敢于直面发生于瞬间的鲜活学情,顺应学生的需求,巧妙地转化为一种难能可贵的教学契机,那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生成的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鸟儿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如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中接受作者的描写成为本课的重点。备课时我就朝着这方面去努力。课上我这样去做。

  课前导入新课,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根据自己知道的知识“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等学生稍*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课上,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配合的很好,而且兴趣也很高。

  课后我就在想,正是课堂中抓住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才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之中。学生把通过阅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的兴趣,自己也就融入了课堂,我们的课堂还愁学生不愿意学吗?课堂是学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受欢迎的课堂。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我一直相信的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学*之道,看似无边无际,有时会不知何去何从,倘若勤奋刻苦,书山自有石经,学海岂无彼岸。11月28日至30日,我参加了安康市十一届小学语文暨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点点滴滴,曾面对结果不敢直视,五味杂陈,但最终,走出自我,应该是峰回路转吧!功在*时,方得始终。

  从我自己作为学生,每次考完试,最害怕去回想考试的得分和失分,怕和同伴讨论得失,怕去面对,其实还是消极想法吧,或许是得过且过。后来,我也成为了老师,学*了教育理论,知道了这也是我的人性弱点———不敢面对失败。素养大赛中,我选择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第3篇精读课文《鸟的天堂》。这单元以“自然景观”为主题。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从开始研读到试课,到最终的大赛,得到了学校老师们的帮助,认真钻研了教材,试课,讲课,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根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的分析,进行全方位梳理。这个过程是煎熬但是快乐的,因为每一次试课,面对孩子我都会有惊喜,天真的孩子告诉我:“老师!我喜欢您的课!”“今天我又有新的收获。”孩子们收获了,我是快乐的。正式阅读赛课时,说课和上课,对自己是一次历练:面对学生,我和他们共同交流学*;面对听课老师,我尽量展现良好的自我;面对自己,我真的觉得自己挺自信。待我的讲完课后,是名师点评环节,朱老师点评头头是道,我立即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不愧是名师!当天夜里,我失眠了很长时间,思考良多,这次磨练真是人生路上转折点,是锻炼自我的好机会,有了这次历练,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长期以来,我无所畏惧,努力向前,认真对待工作,我无悔。及时反思,灵活做出调整,课堂练兵,精益求精,是我该继续前行的方向。当最终听到成绩那一刻,我真的“懵”住了——市级二等奖,这是我校从未有过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失败了!记得当时有一人问我: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脑海里只浮现了一个答案,那就是我的表现不好。反思,再反思,感谢提点我的老师们!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我能面对;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我能继续反思;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我能继续前行!这些友善人们的提点,是我的前行的明灯。这样的'话深入我心:来是为了汲取营养,更大限度地充实自己,不要垂头丧气,那就失去了初衷。我是一名小学老师,教会孩子们快乐生活、快乐学*,良好的态度是孩子生活之根基,我作为老师也要快乐呀!这样才能感染学生,这才是作为老师的功在*时啊。

  再次琢磨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二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我将教学重点定为在语境中理解“不可计数”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抓关键词、想画面等方法,感受榕树的大和美的特点,能入情入境的朗读。教学难点为理解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最终我以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学生在不同形式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经过反思,问题应该在于对于四年级学生在这堂课中,得到的是什么新的知识?教学深度还应该去挖掘,熟读课文,理解词语,内化语言是学生必备的,但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更*一步的应该是去发现、去学*作者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如: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寓情于景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朗读,而且内化语言的方法及策略,而是学生新的收获。这该是一课一得的具体表现。

  学生学有所得的表现,因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组合,我们中国的汉语,学生从母语说起,都会表达,如何规范的运用文字,方法和策略其实从小学教材是有迹可循的。小学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是按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不同的专题,每组专题还有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教材编排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螺旋式上升,从会读会认的汉字开始,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文段,从读懂课文到*得方法,从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在阅读中学*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掌握阅读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这都是学生在学*后所得,作为老师,一节课中,时间有限,但方法的*得,则显得尤为重要。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哪行哪业,要想有优异成绩,获得真知,必须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再次验证:功在*时!

  当讲完《鸟的天堂》后的下午,一位陌生的老师主动和我交流,说这是一堂本真的语文课,语文味就这样。学生在简单的课件提示中,去圈点勾画,去体会文字的魅力,内化语言。如果我不站在讲台,站在人前,或许胆怯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还能赢得这样的赞许。在后来的语文课中,我经常提前读懂书中内容,再参看教师用书,看看书中好的建议,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去读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抓住关键词句去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去感受,将*得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条理清晰的罗列。有这样的主线,我的教学有了方向: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整个小学阶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个方面也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这些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这些话语曾经在校本研修的进行过程中听过,但在经历赛事后,印象也越来越深刻了。从未有过的教学整体感出现在头脑中,经过这次历练,收获良多,知道自己在课堂做什么,目标明确。说课时脑子清晰,没有问题,但没有达到自己的课堂预期,但是失败即是收获。继续前行,期待以后在课堂上能收放自如,心中有数。经过一次次历练,以后日常课堂即是锻炼,就为了工作更得心应手。经过选拔,赛课,明白自己问题,知识要更扎实,课堂多练,功夫在*时,才能游刃有余。不计结果的做一件事情的感觉不错!即使对自己一百个不满意,立足于今后的课堂。不过,还有*二十年教书生活,就为了自己课堂愉悦感,的确也不晚。没想到教书16年后的我,竟然在教书中找到快乐,因为有身边一群优秀的老师们无私给予我帮助,当我困惑时指引我前行的路,所以感谢!不计赛事的结果,就这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半年时间一溜烟就飞逝,我依然微笑面对周围的一切,因为经历即是我前行的底气。作为老师,继续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认真自己先读书,读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年段目标,单元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课堂即是我的练兵场。看着学生认真地在课文中圈点批注,听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感受到学生学懂知识的满足感,我站在学生中间的那一瞬间,也如吃了蜜一般甜。在*时的工作之余,多读书,读读孩子们喜欢的读物,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研究教法、学法,都说教无定法,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有所得,有所获,这是教学的根基。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学*兴趣?这是学生乐学、善学的保证。学生是一张白纸,任老师引导他们涂上美丽的色彩;我是一篇电子文档,输入,编辑,保存上属于自己的经验方法;比赛是一场场考验,不管失败还是成功,值得我反思,汲取养分。书山有路勤为径,面对现在,我快乐轻松;面对未来,我无所畏惧。感谢我人生中的场场历练,这心定的一刻,这峰回路转的一刻,验证功在*时,辛勤的努力会使得我获得丰硕的成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榕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作者以朴实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赞颂了这自然景观,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一、走进“鸟的天堂”——感受枝繁叶茂

  1、通过情境感知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

  情境1: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

  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

  情境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

  2、自由交流感知

  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写出了大榕树的枝繁叶茂?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

  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人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并谈了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他接着说:“这儿的‘堆’和‘簇’,表现了榕树的茂盛,更表现出了榕树的绿。”课文编排的意图就是要学生能够知道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榕树的特点的。而这个同学们通过谈自己的喜好,更好地领悟了教材。

  二、透过文字——感受语言魅力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走*鸟儿——感受人鸟共生

  美丽的大榕树,自由栖息的鸟儿,它们彼此相伴相融,构成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学生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株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呢?教学中,抓住学生关心的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讨论,可以达到一举多得:深刻理解课文;感受人鸟共生;保护自然生态。承接了学生的质疑,引出了对话的话题,师生彼此之间交互对话,感受了当地农民爱鸟、护鸟的和谐共生。同时要求学生去保护益鸟。

  四、理解文本——感悟表达方法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一篇好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而且在表达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学*的地方。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将大榕树的静态美和群鸟纷飞的动态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一点,在总结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由远及*,由整体到局部,由总体到个体,将作者行文中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作素养。学生学*的目的最终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我们要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训练,做到了讲练结合。

  五、走进文本体现校园文化

  茂密的巨大的榕树,周围的河流、农田,农民不许捉鸟。既有鸟的食物来源和良好的栖息地,也有保护鸟而不是吃鸟的人,于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人、鸟、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理解了这些文本中的内涵,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会更深刻。

  教学中,我们要以学*课文为契机,对学生进行爱鸟、护鸟、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保护鸟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做到人、鸟、自然和谐共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1.形象思维训练法: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现在四年级教材中,让我们执教者有一种欣喜和想教好它的冲动。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之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很好。

  传统的教法,可按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开,先学第一次只见到勃勃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见到一只鸟,再读第二次看到了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或者围绕“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两个因素展开教学。本课设计时以读、悟、说为基本思想,把“榕树”与“鸟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学设计重视语感的培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养成辩证思维的*惯。其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自主感悟,发展语感” 出发,主要以朗读感受、自主感悟、换位再读再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来展开。

  朗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研读二、三段,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顾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挑选出描写榕树与鸟儿的段落来读。在读、评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有了整体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在描写榕树与鸟的段落中任选其一)、自主研读(品味描写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称介绍榕树或鸟的魅力)的方法,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从中培养自尊、自爱、自信,使每个学生的聪慧、可爱、悟性和灵气都表露了出来,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让学生始终有积极的阅读心理,从读中感受到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从中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人文精神的升华。

  换位整和、再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深究榕树与鸟的关系,进而互换角色,进行再读再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使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形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这里渗透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惯。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课文内容“一只小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引导学生想像。让他们围绕“如果你是小画眉,你会唱些什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过程。

  朗读训练这是本课另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景创设,协作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一) 提供正确的感知形象,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语文教材内容异常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学生的感知水*不高,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些教材内容很难正确感知。利用现代多媒体就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

  (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儿童学*的动力。现在媒体在具有智力功能负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的负载 。课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语言文字构成的,怎样变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诉诸于情感的实体形象,去产生激发人,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呢?现代多媒体提供了形声同步的立体教材。所以,我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渲染气氛。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相关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榕树的枝繁叶茂,播放了榕树的实景录相,伴着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并配上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活动的画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进入路绿色极浓、情境宜人的境界,亲身体验大榕树那充满生机的静态美。此外,在教学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录相,这段录相很生动,在一棵茂盛极具生命力的大树榕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鸟们白天自由翱翔,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戏,场面颇为壮观,真有“鸟喧林愈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了群鸟雀跃的动态美。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从而,在感官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还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用录相再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花。接着我用问:“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呢?”问题一提出,各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就这样,五壮士那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精神,五壮士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悲壮之美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畅游其中,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发字内心的感叹,充分激看来,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由衷的赞叹,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体的利用要取长补短,因课制宜

  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用音画交融,声请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面运动,岸上游泳的松散结构,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但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媒体特征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如:是用来创设情景,展示事实,还是来显示过程,推导原理,扩大知识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组合多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四)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学的过程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以利于组织严紧的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个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获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一说体会,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时,我又及时做了调控——出示了一段录相,录相清楚的再现了那榕树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阵微风的吹拂下,那鲜亮翠绿的叶子一动一动的,仿佛在长呀长。看到这,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两头凿进法和人字形线路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虽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方便增删。另外板书有提纲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本来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求多媒体在教**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是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电脑操作,并能自如的运用电脑软件,更应潜心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3课。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我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安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感知,落实通读课文、识字解词、理清脉络的学*目标;第二课时主要是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事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第三课时归纳延伸,引导学生在归纳中升华情感,在延伸中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这样不仅对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描述有了清晰的感悟:时间有变化,前为傍晚,后为早晨;气氛有变化,前为静寂,后为热闹;景色有变化,前为静景,后为动景;心情有变化,前为喜爱,后为留恋;描写的景物有变化,前者着重描写大榕树,后者着重描写众鸟。写榕树,是为写众鸟设下伏笔;写众鸟,是为验证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而且感受了作者通过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更感动读者,并引导学生将这一方法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作当中获取。

  总之,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若长此以往,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得到审美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声色兼美。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轻松多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能够了解到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句子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体会大榕树的美。再如在教学大榕树上鸟儿纷飞的场景时,我又借助课件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欢闹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你看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再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

  拓展延伸时,我请学生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来说,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 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教学这样的课文,就是要通过朗读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中我就重点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没想到想象不仅产生了丰富的画面,还产生了我所没想到的。

  一、在想象中丰富画面

  学*课文时,我以作者的心情为线索组织教学。在第一部分,学生不难体会作者惊讶、赞叹的心情。我先让孩子们找到形容树的词句体会,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惊讶,重点放在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也许是文字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是很远,除了感受到一些美丽与生机之外,似乎没有深深地打动他们。或许是心还没有沉静下来,所以很难感受到作者这份在宁静中的美吧。

  一直以为看景读景,是非要带着这颗善感宁静的心才能品味到其中的美丽的。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我开始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慢慢地,孩子们的脸上有了一丝沉醉的气息,好像已渐入佳境。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生1: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

  生2: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有睁不开。

  生3:我看到一树碧绿的叶子,树叶微微地颤动着,好像榕树正在悄悄长大。

  生4……

  听着孩子们的描述,我心中窃喜,看来这一招还真管用。记得以前学*这种画面感很强的文章,也常用这种方法,而且屡试不爽。当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时,才能让想象插上翅膀,调动已有的经验与积累,与作者的文字衔接起来,填充认知上的一些空白,让画面变得丰富生动。

  二、我所没想到的

  第一部分的教学取得成功,于是教学第二部分时我又故伎重演,引导学生想象榕树周围千鸟竞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我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晨光中的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更加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突然,静寂的树林中起了一声鸟叫……”这一次学生更加踊跃,他们迫不及待地向我述说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画面:

  生1:我看到许多鸟在我周围飞,它们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眼睛里除了鸟再也看不到别的。

  生2:鸟太多了有的甚至停在我的头上、落在我的肩上。

  生3:我仿佛看到了一场精彩的联欢会,最先飞出来的是报幕的主持人,然后鸟儿们依次出场,纷纷登台表演节目。

  我忍不住为学生丰富的想象叫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看到鸟飞出来拉屎。”哄的一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刚才还沉浸在联欢会中的同学们一齐哄堂大笑起来。联欢会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我不由得火冒三丈,正准备发火忽然想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于是待学生稍稍安静我便问他们:“还记得《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吗?可别小看这些鸟粪,这可是宝贵的肥料,正是靠这些肥料提供养分,榕树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长这么大,长么茂盛。大榕树为鸟提供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大榕树成了鸟的天堂;鸟在榕树上生活,也为榕树提供肥料。鸟离不开树,树也离不开鸟,大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巴金爷爷不由得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听了这番话刚才还嘻嘻哈哈的同学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也轻轻地吁了口气。

  课后,回顾这节课,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让学生沉静下来,潜心阅读,全身心地投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文字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形成丰富的画面,这样才算读出真味。但是同样的想象却产生不同的结果,那是因为课堂是动态的随时有新的内容生成,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预设不够。不过就算是这样,学生出现了意想不到,甚至奇怪荒谬的答案,教师也不能发火,而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只有师生和谐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直观感悟: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对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写一只鸟的特写镜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了,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教学中我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预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奇特的大榕树,树冠大的出奇,浓阴笼罩着约20多亩的土地,独木成林。乘船*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像浮在水面的一片绿洲,景色十分迷人。大榕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鸟,成了鸟的天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著名作家巴金来到这里游览后,写下了这篇《鸟的天堂》。如今,“鸟的天堂”已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风景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客。

  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特别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的指导。按照“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导入时从主题入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天堂”什么意思?现在常用用来比喻什么?“鸟的天堂”指什么?文章中“鸟的天堂”指哪里?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跟随作者时间顺序两次游览鸟的天堂河孩子们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二、新授时采用“设问导读”的方式

  首先出示问题:第一次作者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什么?写出了这一事物的什么特点?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一事物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层层深入,在文章重、难点的突破过程显得轻而易举,学生对大榕树的特点理解得清楚透彻,在学生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了主人。通过小组的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总结、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学*的方法。

  教学“第二次去鸟的天堂”这部分时,我采用了相同的方法,这时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写作方法产生疑问,讨论时没有得出结果,我不急于告诉他们结果,而是先解决容易的问题,采用通过重点词理解重点句,通过重点句理解重点段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理解文本,然后再讲解他们不会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曾经难倒了他们,所以在讲解时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比直接讲授效果更好,有设置悬念的味道。

  三、写作方法的提炼与渗透

  这篇文章两次景物描写分别了使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景物具体生动的特点,每次学*完一部分,总结时,注重点拨、提示,告诉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可使用这种方法。

  文章在写鸟的活动时采用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这一方法是许多文章常用的方法。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对群鸟活动的情景先进行了总体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就是“面”的描写;作者重点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动作,声音刻画的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使用这种描写方法可以使重点突出。我相信学*完这篇课文后学生对这两种写作方法一定不会陌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中欣赏到。

  四、巩固练*

  语文教学同样需要这一环节,于是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一张图表,把要求填的内容空白,让学生根据学*的课文内容填写,再次回顾课文重难点,起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加深印象。

  五、读懂情感

  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不只是学会文本这么简单,而是要读懂文章的感情,这也是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课,更具有人文性。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还是从文本为突破口。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不仅是在写叶子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大榕树勃勃生机的赞美。这时,我问孩子们喜欢鸟的天堂吗?(生:喜欢),怎样做才能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出现?这样引导学生注重保护环境,保护自然使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理解文本。

  当然这一课的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学生朗读不充分,在写作方法渗透时没能及时练笔……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要多思考,勤学*,深入研究教材,让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 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 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老课文,对于我来说很熟悉。但是,我从来没有这么认认真真地备过课。因为认真,我对课文的了解更深了。

  1、学生的预*较好。如:生字的认识、词语的朗读、找多音字,对不懂的词语的理解等等吧,预*很到位。

  2、很多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中来。今天上课,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景象,尤其是,我问道:“作者几次去了鸟的天堂?”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原来,讲课很多时候需要适合学生的方法、方式,尤其是需要鼓励性的方法。

  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1、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完整,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简单的问题打得还算可以,但回答较长的问题时候,就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尤其是,第二课时的.有些句段的理解谈自己的感受时,会语无伦次。所以这方面,我得练练。

  2、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不够好。本来学校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但课堂上,还是老师的说为主,这样以来,很多学生会吃“现成饭”,从而“撑破肚子”,学会了懒惰,有了头脑生锈的景象。

  总之,我的课堂上有了学生的“足迹”了,我会慢慢地渗透学生的自主性学*,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

  一、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1.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从而明确鸟的天堂的特点。同时,我通过引导学生们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情感变化,突出鸟的天堂的独特的美,从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2.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用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法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同时,我通过“初步感知、深入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层层深入地了解文章,从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美中不足的是对这篇文章课后拓展的部分不太多,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深、加宽对文章的《鸟的天堂》一直是我印象最深也是最喜欢的.一篇课文,巴金先生以优美的语言,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也为我们展示了一棵百年大树独木成林的景象,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呢?我首先抓住“不可计数”这个重点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它的含义,再用课件帮助学生认识榕树,通过课前自学,让学生交流关于榕树的自然知识,认识气根从主观上感受榕树枝干的“不可计数”。又抓住“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的“卧”,“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的“堆”等,进行换词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自己保存了一段视频,展现的就是这棵500年大树的全貌,还有各种鸟儿嬉闹、栖息的镜头,直观地体现了“鸟的天堂”这一壮观景象。为下文体会“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提供感性认识,也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帮助。

  通过影视图文对照,学生无不感叹这伟大的自然奇观,带着真实感受朗读课文,润物无声,水到渠成。拓展,拓宽学生的眼界。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四、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课前导入从解读标题,灌输大榕树的高度和树冠投影面积等知识点入手,激发孩子们对《鸟的天堂》的浓厚兴趣,就是这样的大榕树上,有成千上万只鸟儿在这里筑巢、栖息。大榕树的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那么,“它”上边的主人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

  课前同学们已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初步预*,能明白课文共分几个自然段,会写本课出现的10个生字。课堂上对这一环节的学*,采用标自然段序号,为深入学*课**好准备。一起朗读课后呈现的一类字,用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再次为熟练阅读课文打好基础。这一环节的学*,字词是重点,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借助工具书实记字词、根据生活经验积累词语等方式学*字词不可少。例如“暇”字的学*,结合生活经验积累。课文中鸟儿飞起时,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同时拓展“瑕”、“遐”、“霞”等字。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孩子们大胆发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问题预设,作者一共几次去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这一环节的学*,难不倒大家。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都能回答正确。结合本单元的学*要素,初步体会本课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那么鸟的天堂一课,“我”第一次是傍晚去的,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是早晨去的,看到了好多鸟。尤其是第二次去,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我”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时间是黄昏,鸟儿们都睡了,着重描写“天堂”的本身,作者写了大榕树的'树干、树枝、树根、树叶,这一部分突出表现了大榕树的大与茂盛,这是静态美的描写。第二次去鸟的天堂,时间是早晨,“我”看到了“天堂”的主人,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形形色色的鸟儿,热闹极了,这是动态美的描写。

  这儿有适合鸟儿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有我们人类对鸟儿的保护。作者看到了到处都是鸟生,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由此,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后,作者发出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特别注重了怎样做到用课文去教?运用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段以及整篇文章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这篇课文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我在脑海中思索着:<<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鸟的动态,学*此篇文章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领会了这一文章要旨,我设计了两个主题:

  1、“鸟的天堂”在哪?是怎样的?

  2、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

  在出示第一个主题后,学生直接就抓住了这棵大榕树的特点,于是,我就和学生展开来讨论这一主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榕树的大,绿,茂盛的特点。抓住“卧”这个字体会榕树的大等等。在研讨第二个主题时,我紧紧抓住两个“到处”和“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词语,来让学生体会鸟多,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真的是“鸟的天堂”啊!

  教完了这一课,我认为我和孩子们在一课中都有所得,我的最大收获是我已经懂得如何去用课文去教以及教一些什么?紧紧抓住课文要领,高效率地训练学生的能力,不再是无所谓的泛泛生成,学生的收获也很大,除了有课堂上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学*氛围。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告别了“鸟的天堂”,巴金的心情是留恋,而我心里更多的却是遗憾。“遗憾是残缺的美吧!”我想。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遗憾中辨析得失,将遗憾减到最少。的确,当我一次次反思着这堂课,回味着这份遗憾时,却觉得,不只是遗憾了!

  这次遗憾,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教学机智上的缺憾。《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搞清楚课文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阅读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节课里我都没有实现。

  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能力的制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尤为突出的是的教师指导表面化。一是表现在指导朗读方面,首先是我的语感比较*缓,也不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起学生的朗读情愫跟兴趣;其次是没有明确朗读的要求,没有深刻地指导学生朗读,从而在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时,感觉不是学生的切身体会,而是老师硬套给他们的。二是在展示多媒体课件时,也没有任何的指导跟激发性的语言,没有灵活、恰当地把课件与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相结合,效果不佳。

  正如张老师所说的,网络已走*我们的课堂,网络究竟能给目前的.教学带来什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而尽可能地避其弊?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模型?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别该怎样定位……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设计构思和实践中,值得我们深思。

  还有我在课堂上对待学生的态度,并不那样民主*等。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看来,我还是没有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还没有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而我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正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才能和素养,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真的需要指导老师的帮助,向各位学员学*,谢谢大家!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反思

  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答案唯一,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我们知道:学*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篇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今天,我带领六三班学生学*《鸟的天堂》一课。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知真情。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很好。我为课改以来这种生动活泼的课堂而兴奋。

  就在这节课临*尾声的时候,一位*时不太爱发言的学生------王勇生高高地举起了他的小手,随即他的旨意令我惊讶、令我困惑,但更多的是令我欣喜:“老师,读完众鸟纷飞这段我有一点不明白,文中说,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第三只的后面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省略号?一般情况我们多是使用省略号的。”我随着他得质疑向书中的段落看去,清晰的句号展现在我的眼前。当时我的脑子“嗡”的蒙了,“为什么?为什么?”我心中不断地问自己,并在脑子中拼命地想着怎样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教了七年六年级,也就是这篇课文就教了七次了,但我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更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用。无奈之下,我又把这个问题有抛给了学生:“王勇生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谁能帮他解答一下?”听到我的问话,教室里鸦雀无声。这时我多么希望有人帮我解这个围,并且在心中盘算着如何收场。课堂静默了数分钟后,一只小手意意思思地举起来,又放下,又举了起来。我想赶紧抓住这根救命草,可定眼一看,这不是吴帅吗?顿时心中好大一片失落。他的语文学*成绩几乎没有及过格,作业经常不完成,是令我头疼的学困生,难道他会有什么好的答案?但又不能打消他的积极性。于是我示意他来回答:“老师,我是这样想的:作者他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想这三只鸟是一个一个的出现的,他们看得非常清楚,也就数了出来。而后来他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说明紧接着第三只出现的不是第四只,第五只,而是好多只同时出现在作者的眼中,这些鸟不是一只一只出现的。因此,我认为在这里用句号比用省略号更合适。”我的眼睛随着他的回答而睁大,我的神情由怀疑转为惊喜。我心中不禁暗叫道:多么精彩的解答呀!同学们也发出了赞叹声。

  下课了,我的心中相吃了冰凉薄荷一样清爽,那股痛快劲无与伦比。这精美的课堂尾声足足使我兴奋了一整天,并且逢人便讲。这节课成为本学期我最难忘的时刻。

  反思:

  一、学*方式的转变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课程的学*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方式改为自主学*的学*方式。正是学*方式的转变,才有了《鸟的天堂》这一课教学的精彩片断。如果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啃教科书,死记硬背,问一答一,我大概永远教不到“为什么用句号”这个问题,因为我的脑子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学生又如何会知道呢?而正是“自主、合作、探究”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才使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活了。学生在多元互动中获得了老师教也教不到的更广阔的知识。

  二、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课堂教学更精彩。

  本节课如果没有王勇生问题的提出,这节课会失去很多光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学*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学生问题的提出正好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个性需求的表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真正正成为学生的主人,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增加学*的兴趣和乐趣。

  三、尊重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天才。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和看待学生。以往,我们把成绩优秀、听老师的话的学生视为好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真得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了:吴帅同学成绩不好,作业经常不完成,这只能是他某一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节课上他的精彩表现难道能说他不是一个好学生吗?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机会。在课堂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培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肯定自己、展示自己,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健康发展的人,成为天才。《《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这一教学反思,来自!http://<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了巴金先生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运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描写大榕树,突出它的静态之美;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鸟欢闹的场景。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运用学校高端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体机,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

  2.罗丹有一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及时捕捉文眼、亮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用得特别传神的词语。有的认为“堆”字用得好 ,写出了大榕树枝叶繁茂的样子;有的认为“明亮”用得好,说明大榕树的叶子色彩鲜明,有光泽;有的认为“颤动”用得妙,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

  3.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

  使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例如,当学生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前四次有引号,最后一次没有引号来展开问题。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在学*本课时,感到收获最大的并不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而是:

  1、学生明白了鸟的天堂之所以能成为鸟的天堂是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地进行环境保护,应该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因为有了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进行“鸟类演讲比赛”时,学生就真正表露了自己作为一只小鸟的快乐,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类爱护鸟类的感谢。

  2、学生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单元教学重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积极采用合作、自主的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了本文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的结合,真实感受了大榕树的静态的美与群鸟纷飞的动态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3、把阅读与质疑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让学生经历“读—思—悟—通”的学*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对于我在在后面的把演讲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我认为让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化的“生态”中展开“对话”,能活化教材,使教学能取得完美的效果。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了差异性的练*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教学的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分析的多,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文中的优美句子,在赏析之余,还应该多加仿写,但也因为时间关系漏掉了。今后,一定要向课堂要效率。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

  一、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到达了必须的效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篇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是多么快乐;学*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鸟的天堂》一文是巴金的散文。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直观感悟: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对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写一只鸟的特写镜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了,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文章还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特景观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索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畅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风轻轻, 云淡淡,榕树底下月色朗朗。叶青青,岸长长,榕树旁边渔歌晚唱,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

  五、预设与教学实践的遗憾。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妥当,课堂内容太多太满,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前松后紧,最后只能精讲“茂盛的大榕树”部分,后面的写“鸟”的部分只能粗略读后感知一下,显得课堂效率不高,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设计书写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每堂课都要有书写的训练,后面仅仅安排孩子做导游的说话训练,没有融入书写与写话的训练,这也是一个遗憾。对于学生不是了解,学生的互动有点拘谨,没有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上是我对自己《鸟的天堂》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教学中的遗憾降到最低。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教学片断】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生修改画,添上了根和丫枝。)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教学反思】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是多么快乐;学*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篇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开始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孩子在表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把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说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飞速的思考之后,马上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我再次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场景说出来好吗?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边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边播放《高山流水》这首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有的孩子还说: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

  通过孩子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在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虽然说孩子们还不能够用语言明确地表述或者说从理性上表达那份宁静之美,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有这就足够了。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教学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再次想引导孩子们想象鸟的天堂里,百鸟起飞的热闹场面,但是在开始有序的活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觉得这些鸟儿是想飞出来拉屎。”这句话无疑给课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课堂瞬间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就让本来很完美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中,我要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多学*他们的调控课堂经验,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文章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声色兼美。以前多次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有“班班通”,借助多媒体来教学这篇文章就轻松多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采取了理清观察顺序、抓住景物特点、体会写作方法、领悟作者感情,这一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

  《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把抽象的事物变实。对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教学第三大段鸟多、鸟欢时,我又充分

  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的作用。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知识,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

  对于本单元所重点掌握的“见闻”和“联想”的教学,主要通过读、质疑、解答来完成。但由于这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视觉的欣赏上,对于“见闻”和“联想”的掌握不是很好,在教学时,还需要老师重点点拨。在具体学*中,要靠同学们读读悟悟。不过整堂课学生的学*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之中,做课堂学*的主人。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课文来说,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我有以下两点反思: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 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 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相同的文本,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取舍有变化。这是我在执教了《鸟的天堂》之后的感悟。

  因为接手新班,集体中的成员来自五年级各个班级,在学**惯、学*方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不会读书,有的不善思考,有的根本没有接触过批注式阅读法。面对这样复杂的现实情况,我必须放慢脚步,带着孩子欣赏沿途的风景,在进行略读课文《鸟的天堂》的学*时,关注学情,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我首先检查了学生对《鸟的天堂》的预*情况,有了欣喜的发现。学生在引领下,已经有了文本写作的意识,他们开始关注表达,关注作者如何有序地书写。在预*时,他们找到了表现时间顺序的词句,对文本的段落进行划分。知道了读书要从整体入手,关注内容,有了对文本脉络梳理的小尝试。在品词析句时,学会关注修辞的精妙与叠词的运用,写下读书发现。但是对于文本细微处的发掘,问题意识仍有待培养。

  有了对学生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一步发现语言美。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一同甄别。大家在讨论中发现了有些问题本身很浅显。如“为什么起初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为什么我们要继续拍掌?”这样的问题一读就懂,没有探究的价值。“为什么第一天经过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而第二天看到了很多鸟?为什么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相比之下,这些问题更有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提问题要提像这样值得探讨、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怎样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呢?我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首先要沉下心读书,找到自己的疑惑处。不能流于表面,为提问题而提问题。其次要学会确立的重点句段,从中寻找问题点。最后,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文中有价值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敏锐的捕捉能力,发现文中的精妙处。在学*“大榕树”时,我鼓励孩子们学会从看似*常的字眼中寻找精彩。围绕“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中“卧”字欣赏,抓住“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中“堆”字品味,对“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中“叫、飞、扑”展开想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而我努力依据学情,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在问题意识的浸润中,伴随着思考前行,在读、悟、思中掌握学*语文的金钥匙。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通过网上查阅,图书查阅,访问查阅,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1、 猜疑激趣,提出探究专题。

  探究专题不能只是对课文语言疑难问题的解决,更应是直入中心,围绕文章中心提炼出探究专题。学*《鸟的天堂》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动物、植物、大自然、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课伊始,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天堂”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会抓住“天堂”一词,提出一个什么专题供大家探究?学生顿时兴趣倍增,纷纷猜测,有的说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有的说为什么称为鸟的天堂?还有的说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问题提得好的基础上,抛出探究性专题——这里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这样,不仅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真是一举两得。

  2、品读体味课文,勾勒生态和谐图。

  为完成这个探究性专题,学生就不能只局限于领悟树的“大”,还需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不提及这点就表明对课文学*的层次是停留在肤浅层次的。因此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通过学文,在大脑中勾勒出一幅生态和谐的图景,从而感受生态的美,达到以课文为载体渗透“绿色教育”的理念,这样的渗透才是自然生成的。如文章一开头几个自然段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夏日的傍晚,这儿不仅四周很静,只听见船桨激起的流水声,而且景色迷人,灿烂的红霞还在天边。抓住“大概涨潮的时候……”让生知道这儿气候温暖,土地湿润,河流纵横,有利于万物生长,所以大榕树是那样蓬勃有生机。抓住“卧”“垂”这些重点词的品析,让学生生感悟这儿的榕树大。大榕树生长旺盛,枝繁叶茂,非常适合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当学生都说这儿水分充足,可以为鸟儿提供必要的水分,这时一位学生立即举手说:“我认为‘水分’、‘榕树’和‘鸟’这三者是因果关系。因为水分充足,这棵榕树才长得如此高大茂盛;榕树高大茂盛了,所以才适合鸟儿在这里生活。”又如当学生都认为农民保护了鸟,鸟儿们才能在这儿栖息繁衍快乐的生活时,教师适时点拨:大家想,由于人们的保护,这里的鸟儿会越来越多,旅游业随之发展,这地方经济也会随之得以发展,人们的生活会怎样?学生纷纷说: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快乐……教师随即板书:“鸟因人乐,人依鸟和”。然后告诉学生:写完后,我又觉得不完整,不深刻,谁能根据所学来帮老师添一添?于是,学生脱口而出:“树因人乐,人依树和;动物因人乐,人依动物和;植物因人乐,人依植物和……自然因人美丽,人因自然而幸福。”这里,没有教师生硬地灌输环保教育,而是巧妙利用板书引路,让学生兴味盎然添、改,思维火花喷涌而出。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潜移默化地受到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和谐,可谓一举两得。

  3、今昔对比,升华绿色教育的情感。

  品读全文后,我找出收集的图片,让生欣赏“鸟的天堂”的美景。正当大家都沉浸在自然美中。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我搜集的各种资料来看,现在的‘鸟的天堂’并没有巴金爷爷所描绘得那么美了!”此言如一石击起了千层浪,同学们不禁交头接耳起来了。见此情景,我让那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鸟的天堂”今昔情景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