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4 00:00:00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

  《认识时分》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会看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很好地利用了课件,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一、利用课件激发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出示课件观察钟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在这个环节中,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同时在最后的练*中设计的“拼图游戏”,也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道题不但进行了认识时分的练*,也起到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作用。

  二、在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

  这节课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发出邀请,让他们来体会 “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然后教师又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一分钟的价值”等等,这些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存在问题

  1.引入时分时不够巧妙,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精确到时分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2.整堂课中,老师讲得太多,没有让教具、学具、媒体结合起来,应该让学生动手拨一拨钟,亲身体验一下时间的变化。

  3.课堂中让学生体验一分钟,举例一分钟可以干什么,老师出示搜集的一分钟的价值,还有时间名言,情感目标太多,这样显得主次不分了。

  4.教师语言缺乏激情,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

  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在让学生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时进行了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抄语文生字,第二组学生做口算题,第三组学生测脉搏,第四组学生做眼保健操。从而加深了对1分钟的理解。最后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做一做,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对1小时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不应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3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4

  今天我上了《认识时分》这节课。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在于:

  直观形象性:应该说课件对于这节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清晰的演示能够给孩子建立很直观的表象,以及清晰的概念。表象建立得好,就给予学生进行想象的*台,为后面继续解决钟表问题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课件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首先是形象的演示了大格、小格。其次是形象的感受了时分之间的`进率。

  注重体验:对一分钟的体验:为了让孩子充分的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先是体验1分钟跳绳,一分钟做题,一分钟做眼保健操,一分钟数数等。对体验1小时有多长,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在课堂上体验1小时的长度,而且1小时能干什么也没有定数。所以我让学生体验一堂课45分钟,下课休息15分钟,就是1小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也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目标的要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时我是先教时,再教分的。结果发现在认识时针和分针时,本来以为孩子们都知道,所以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读时间时有的孩子竟时针分针搞反了。还有认识分时,有的孩子不知道数小格看分,而是直接看分针走到数字几就是几分。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进行消化吸收。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时分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

  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

  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是35分钟,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6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7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是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时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机会。1分钟能做些什么?我先让学生有的写字,有的做题,然后又出示很多资料说明一分钟里可以做很多事情。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也干不成。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例如7时55分、2时50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55分、3时50分,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还需经常巩固练*。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8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一、改变教学素材,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时准确的掌握教材要求,对教学原本素材进行改编。原本教材所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教学素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距离较远,无法引起学生产生太多的学*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创设了新的情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这样就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时间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深刻感受和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时间,学生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去讲解,并设计一些关于本课所学的数学活动去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时、分的实际长短,明确时间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利用实践活动探究新知。

  课上,我设计了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在做中学。我还准备了钟表模型,然后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们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和学*新知。

  四、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

  最后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我的预设是尽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索解决问题,分情境创设(小红上学的确切时间为切入口)、探究新知(进一步认识钟面,几时和几分的认读和巩固练*组成,在教学中我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

  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钟面知识的时候,在这个板块是需要花一点力气,认识钟面是个重要的基础,是为认识时分以及今后学*判断钟面上的时刻作铺垫,但是我还没让学生完全吃透就急着赶下一个进度了。

  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是数学学*的重要环节,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

  1.准确把握教材要求,对教学素材进行了改编。原来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素材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动力。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时、分的实际长短,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节课,我设计开展大量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新知。

  4.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2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4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是数学学*的重要环节,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6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前些天我观摩了市观摩研讨优质课评比,对于一天的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峄城区阴*镇白山前小学的杨盼老师讲的《认识时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秒的认识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时分重要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杨老师很年轻整节课的气氛也很轻松。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

  本节课以上课的时间入手,教师展式时钟,时钟上恰好是上课时间,教师提问“现在大约是什么时间?你能具体说出是几时几分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时间能准确读出时间。情境贴*学生生活,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这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课件制作的特别出色。

  (一)认识钟面,由小组交流在钟面上都发现了什么,在“钟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问题上,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格子。给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渗透了

  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思想。

  (二)认识1时=60分。大部分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课件展示钟表,让学生在课件演示过程中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从12走到1,从12走到2,从12走到3,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接下来分针走1小格的教学同时针,分针从12走到4、9、10、11分别是几分钟,最后分针从12转一周到12是多长时间。学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时和60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同时走1小时,“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1时=60分”。

  (三)练*读时间和写时间,注意让学生多做练*,及时巩固。

  本段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给学生直观形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对于1时=60分理解起来比较难,时间单位相比起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本人觉得本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如果在加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拨一拨钟表的话会更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促进对“1时=60分”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在操作中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最后一环节设计为“感受一分钟”,教师播了一段1分钟的音乐而不是用秒表计时很妙,在学生精神比较涣散不易集中的时候播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做口算题或写字感受一分钟,音乐停即一分钟的时间到。给课堂增添了乐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钟的珍贵,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适时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节课的授课教师很年轻,形象气质佳,语言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常会出现“比一比谁的坐姿最好看”“感谢这位小老师”,使学生积极性很高,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好听讲。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是直接点评或是找其他学生回答,而是“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意识并找到正确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课堂一些环节的设计不是特别到位,虽然有小组合作但对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方面还有欠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时分的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是35分钟,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9

  《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我的预设是尽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索解决问题,分情境创设(小红上学的确切时间为切入口)、探究新知(进一步认识钟面,几时和几分的认读和巩固练*组成,在教学中我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

  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钟面知识的时候,在这个板块是需要花一点力气,认识钟面是个重要的基础,是为认识时分以及今后学*判断钟面上的时刻作铺垫,但是我还没让学生完全吃透就急着赶下一个进度了。

  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我认为,“探究式学*”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时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利用课前询问:

  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时针、分针、几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学具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钟的长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3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4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

  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在让学生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时进行了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抄语文生字,第二组学生做口算题,第三组学生测脉搏,第四组学生做眼保健操。从而加深了对1分钟的理解。最后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做一做,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对1小时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不应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6

  《认识时分》是西师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

  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

  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紧,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7

  1.准确把握教材要求,对教学素材进行了改编。原来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素材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动力。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时、分的实际长短,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节课,我设计开展大量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新知。

  4.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8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9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 ,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的地方还有很多。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前些天我观摩了市观摩研讨优质课评比,对于一天的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峄城区阴*镇白山前小学的杨盼老师讲的《认识时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秒的认识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时分重要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杨老师很年轻整节课的气氛也很轻松。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

  本节课以上课的时间入手,教师展式时钟,时钟上恰好是上课时间,教师提问“现在大约是什么时间?你能具体说出是几时几分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时间能准确读出时间。情境贴*学生生活,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这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课件制作的特别出色。

  (一)认识钟面,由小组交流在钟面上都发现了什么,在“钟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问题上,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格子。给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渗透了

  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思想。

  (二)认识1时=60分。大部分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课件展示钟表,让学生在课件演示过程中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从12走到1,从12走到2,从12走到3,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接下来分针走1小格的教学同时针,分针从12走到4、9、10、11分别是几分钟,最后分针从12转一周到12是多长时间。学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时和60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同时走1小时,“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1时=60分”。

  (三)练*读时间和写时间,注意让学生多做练*,及时巩固。

  本段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给学生直观形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对于1时=60分理解起来比较难,时间单位相比起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本人觉得本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如果在加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拨一拨钟表的话会更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促进对“1时=60分”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在操作中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最后一环节设计为“感受一分钟”,教师播了一段1分钟的音乐而不是用秒表计时很妙,在学生精神比较涣散不易集中的时候播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做口算题或写字感受一分钟,音乐停即一分钟的时间到。给课堂增添了乐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钟的珍贵,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适时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节课的授课教师很年轻,形象气质佳,语言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常会出现“比一比谁的坐姿最好看”“感谢这位小老师”,使学生积极性很高,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好听讲。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是直接点评或是找其他学生回答,而是“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意识并找到正确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课堂一些环节的设计不是特别到位,虽然有小组合作但对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方面还有欠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

  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半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学生对于1时=60分这个时间的进率理解起来是比较难的,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钟面上有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一个小格是多少分,一个大格是多少分,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学生弄清这些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从而揭示分与时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这节课是个很好的机会。1分钟能做些什么?我先让学生有的写字,有的做题,然后又出示很多资料说明一分钟里可以做很多事情。适时提出,珍惜每一分钟,积少成多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时间,时间就会悄悄地溜走,什么事也干不成。

  本节课还有一个难点,例如7时55分、2时50分这样的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时针靠*大数,学生容易取大数,看成8时55分、3时50分,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还需经常巩固练*。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今天我上了《认识时分》这节课。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这节课比较好的地方在于:

  直观形象性:应该说课件对于这节课是很重要的,一个清晰的演示能够给孩子建立很直观的表象,以及清晰的'概念。表象建立得好,就给予学生进行想象的*台,为后面继续解决钟表问题打下基础。这节课的课件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首先是形象的演示了大格、小格。其次是形象的感受了时分之间的进率。

  注重体验:对一分钟的体验:为了让孩子充分的体验1分钟的长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先是体验1分钟跳绳,一分钟做题,一分钟做眼保健操,一分钟数数等。对体验1小时有多长,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我们没有条件在课堂上体验1小时的长度,而且1小时能干什么也没有定数。所以我让学生体验一堂课45分钟,下课休息15分钟,就是1小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也同时达到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目标的要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时我是先教时,再教分的。结果发现在认识时针和分针时,本来以为孩子们都知道,所以没有过多的强调,在读时间时有的孩子竟时针分针搞反了。还有认识分时,有的孩子不知道数小格看分,而是直接看分针走到数字几就是几分。应该给孩子多一点时间让他们进行消化吸收。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就是积极学*,积极学*的情绪状态下学*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昂的学*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时间多。独立学*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分”有多长。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本节课将结束时,我播放课件出示了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而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学*内容,把整节课再次推向高潮。

  怎样看“几时几分”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了解钟面上的知识后,再通过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几个特殊时刻:如“联欢会开始了”这一主题情境图中的钟面时针走到数字8,就是8时,而分针走到了数字6和7的之间过一小格。我让学生认真数一下分针是走几小格,学生一下子数出了分针走了31小格。我问:“那就是几分?”生答:“是31分钟。”我说:“所以这时已经不是整小时了,而是几时几分呢?”学生脱口而出:“8时31分。”接着,我拨钟(时针拨过数字9,分针对准数字8),我问:“这时时针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数字9和10的中间。”我问:“时针刚走过数字9,还不到10,所以还是9时,只是这时已过9时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导学生看分针:“分针走到数字8,就是走了几个小格?”生答:“走了40个小格。”“那分针走了几分钟了?”“分针走了40分。”我说:“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学生异口同声说:“9时40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由“几时多”到“几时几分”,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在练*认识几时几分时刻时,通过师说作息时间生拨钟,师拨钟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同桌合作:一个说几时几分,一个拨钟等形式的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惯。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4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是数学学*的重要环节,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

  《认识时分》是在一年级认识钟表,会看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很好地利用了课件,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一、利用课件激发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课一开始就出示课件观察钟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兴趣。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在这个环节中,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同时在最后的练*中设计的“拼图游戏”,也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道题不但进行了认识时分的练*,也起到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的作用。

  二、在学*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

  这节课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德育教育。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发出邀请,让他们来体会 “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然后教师又展示收集到的`资料“一分钟的价值”等等,这些都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存在问题

  1.引入时分时不够巧妙,如果能利用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精确到时分的重要性就更好了。

  2.整堂课中,老师讲得太多,没有让教具、学具、媒体结合起来,应该让学生动手拨一拨钟,亲身体验一下时间的变化。

  3.课堂中让学生体验一分钟,举例一分钟可以干什么,老师出示搜集的一分钟的价值,还有时间名言,情感目标太多,这样显得主次不分了。

  4.教师语言缺乏激情,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6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7

  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动手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提高。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收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动手、去操作、去发现,本课中,多次安排了学生操作动手,但真正能得到收获,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动前的问题或要求更明确点,目的性更强些,效率肯定也会提高。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更认真深入地反思与完善。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9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我认为,“探究式学*”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时分的认识》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时、分、秒的认识》信息窗,本节课在经历了集体备课、试课、修改、名师引领评课、重建后,主要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整体认知、框架意识

  数学教学注重整体的内在逻辑,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整节课的框架建构起来。《时分的认识》一课知识比较多、比较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而不是将知识点切成一段一段。

  在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进一步认识钟面时,应该让学生充分观察钟面,从整体把握钟面上各个部分,包括时针、分针、数字、大格、小格,帮助学生排除秒针等干扰,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方向。

  二、备好学生、抓住已有知识经验

  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的工具,不少学生对钟表应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认读整时、半时、大约几时。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量太大,课堂时间总是不够用,经过名师引领评课之后才恍然大悟。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教师却低估了学生的水*,从零起点教起,怕有学生不会,手把手的一点一点的教,每一个细节都要抓到,导致既忽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没有能够把握住学生的重难点又浪费了时间。

  在认识钟面环节中,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看一看、拨一拨、数一数,小组内交流发现,让学生教学生,在全班汇报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总结提升,这样首先能节省大量的时间,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是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疑惑,抓住本节课的重难点,重锤砸下,重点击破。

  三、课堂生成、随机应变

  在《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是有生命的,每个学生都是灵动的.,课堂教学不可能严格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对于学生超出预设的生成,教师要能够及时评价,对于有价值的生成,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的应变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积累经验、及时反思、不断提高。

  本节课出现的问题不仅仅存在这一节课,针对本节课的反思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必定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

  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在让学生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时进行了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抄语文生字,第二组学生做口算题,第三组学生测脉搏,第四组学生做眼保健操。从而加深了对1分钟的理解。最后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做一做,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对1小时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不应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时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利用课前询问:

  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时针、分针、几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学具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钟的长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节课了,我以新年跨年晚会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大部分家庭在过年过节的生活都会看央视的跨年晚会,通过“倒计时”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是自主探索认识“秒”。“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强体验,让学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我能写多少个字”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最后,我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总结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新课开始时,学生对“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

  2、没有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或者钟面作为学具。

  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本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分”有多长。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本节课将结束时,我播放课件出示了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而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学*内容,把整节课再次推向高潮。

  怎样看“几时几分”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了解钟面上的知识后,再通过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几个特殊时刻:如“联欢会开始了”这一主题情境图中的钟面时针走到数字8,就是8时,而分针走到了数字6和7的之间过一小格。我让学生认真数一下分针是走几小格,学生一下子数出了分针走了31小格。我问:“那就是几分?”生答:“是31分钟。”我说:“所以这时已经不是整小时了,而是几时几分呢?”学生脱口而出:“8时31分。”接着,我拨钟(时针拨过数字9,分针对准数字8),我问:“这时时针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数字9和10的中间。”我问:“时针刚走过数字9,还不到10,所以还是9时,只是这时已过9时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导学生看分针:“分针走到数字8,就是走了几个小格?”生答:“走了40个小格。”“那分针走了几分钟了?”“分针走了40分。”我说:“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学生异口同声说:“9时40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由“几时多”到“几时几分”,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在练*认识几时几分时刻时,通过师说作息时间生拨钟,师拨钟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同桌合作:一个说几时几分,一个拨钟等形式的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惯。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节课了,我以新年跨年晚会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大部分家庭在过年过节的生活都会看央视的跨年晚会,通过“倒计时”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是自主探索认识“秒”。“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强体验,让学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我能写多少个字”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最后,我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总结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新课开始时,学生对“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

  2、没有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或者钟面作为学具。

  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就是积极学*,积极学*的情绪状态下学*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昂的学*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时间多。独立学*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

  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

  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以此,我在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如果有一堆圆锥形的沙,你能测出这个沙堆的高度吗?课后分小组完成作业”。让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轻松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培养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我还渗透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点。例如:“将一个圆锥沿顶点到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切开,切面是个等腰三角形”。“我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一个圆锥,圆锥的高就是这个直角三角板的高,圆锥的底面半径就是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等。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认识时分》是西师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

  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

  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紧,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 ,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本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学*例题,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小朋友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去上学,接着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说说每天一般是什么时间从家出发来上学的。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经常需要知道时间,理解认识钟表的'重要的重要性。在教学认识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手中的钟表,讨论: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钟面上共有多少个小格?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钟面上共有60个小格。我演示教具钟,让学生理解时钟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钟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让学生用教具钟拨一拨。在探索时与分的进率时,让学生用学具钟拨一拨,发现分针走60小格,也就是走一圈,时钟正好走了一大格,从而推出1时=60分。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感受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先让学生估计,再邀请学生到前面进行实践活动,从而体验1分钟的持续的时间,再讨论1分钟还能做其他哪些事情。在整节课中学生始终都离不开实践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1、时间观念的建立,还需想办法真正内化。尽管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了1秒、1分。但要真正理解、内化这些单位时间,从而建立时间观念,如14秒、90分、45分的理解、迁移。我想在感受1秒、1分时,还应让学生当场迁移、扩展,并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最终建立时间观念,并会迁移、应用。

  2、认读时刻这一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还显得较薄弱,需加强。尽管学生有生活经验,但在认识好钟面,认识单位时间1秒、1分、1小时后,能否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并转化为能力,还需细细考虑。如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几大格是几小时,如果及时让学生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多是几小时多,这样便能自然想到多多少,再看分针;几大格缺一点点,几时还不到,应是前一格的'小时再多几分。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3、对于钟面的认识不够形象、深入。本课中,时针、分钟、秒针的认识是通过一部分学生的回忆介绍展开的,不够形象直观,使另一部分学生印象不深刻,以至产生了不少的错误。课堂上如能让学生再找找各自的特征,如时针短而粗,分针比较长,秒针最长、最细,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在认识时刻时会更直观,减少一些不必要错误,当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4、在操作动手的时候,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步发展、提高。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并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收获。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动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明确任务,带着问题去动手、去操作、去发现,本课中,多次安排了学生操作动手,但真正能得到收获,获得成功体验的人不是很多,如果活动前的问题或要求更明确点,目的性更强些,效率肯定也会提高。当然,教学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更认真深入地反思与完善。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并会看整时,所以,我先帮助学生唤醒沉睡的记忆,提问:“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时针、分针以及整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引入新知,通过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学*了知识就要学会运用。毕竟,课堂只有短短的40分钟,能留给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生活作业,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回到家里以后拿出自己家里的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学生对钟面有更为深刻地认识。我还让学生和父母合作,父母记时一分钟,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看看一分钟内你能做哪些事情。相信,这样的生活作业,不仅学生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

  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在让学生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时进行了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抄语文生字,第二组学生做口算题,第三组学生测脉搏,第四组学生做眼保健操。从而加深了对1分钟的理解。最后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做一做,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对1小时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不应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就是积极学*,积极学*的情绪状态下学*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昂的学*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时间多。独立学*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本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分”有多长。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无不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在本节课将结束时,我播放课件出示了一位时光老人,生动的画面,配上时光老人可亲的话语,使学生摆脱了以往单调、枯燥的全课总结,而是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理清了全课的学*内容,把整节课再次推向高潮。

  怎样看“几时几分”是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了解钟面上的知识后,再通过合作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几个特殊时刻:如“联欢会开始了”这一主题情境图中的钟面时针走到数字8,就是8时,而分针走到了数字6和7的之间过一小格。我让学生认真数一下分针是走几小格,学生一下子数出了分针走了31小格。我问:“那就是几分?”生答:“是31分钟。”我说:“所以这时已经不是整小时了,而是几时几分呢?”学生脱口而出:“8时31分。”接着,我拨钟(时针拨过数字9,分针对准数字8),我问:“这时时针走到哪里?”生答:“走到数字9和10的中间。”我问:“时针刚走过数字9,还不到10,所以还是9时,只是这时已过9时多了,那多多少呢?”我再引导学生看分针:“分针走到数字8,就是走了几个小格?”生答:“走了40个小格。”“那分针走了几分钟了?”“分针走了40分。”我说:“现在是几时几分呢?”学生异口同声说:“9时40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原有认识整点钟的基础上,由“几时多”到“几时几分”,完成知识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在练*认识几时几分时刻时,通过师说作息时间生拨钟,师拨钟让学生说作息时间;同桌合作:一个说几时几分,一个拨钟等形式的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惯。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我的预设是尽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索解决问题,分情境创设(小红上学的确切时间为切入口)、探究新知(进一步认识钟面,几时和几分的认读。)和巩固练*组成,在教学中我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钟面知识的时候,在这个板块是需要花一点力气,认识钟面是个重要的`基础,是为认识时分以及今后学*判断钟面上的时刻作铺垫,但是我还没让学生完全吃透就急着赶下一个进度了。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位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得朱永新说过: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给孩子自由,给他时间,给他空间。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给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

  为了充分给孩子时间和空间,本节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中体会成功。以*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特别是在探究倒数的意义与求倒数的方法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观察,去归纳,去总结。

  “倒数”的学*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过程中,相互学*、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在讨论中探究知,理解并掌握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大胆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去总结。

  相信学生,他就会还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精彩!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部分部分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的情感目标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细细地研究数学,你会发现数学它本身亦是有感情的。

  一、数学的情感蕴含于教材之中。

  这节课中,学生在观察自己所说的数的特点时,都带着浓厚的求知欲来认识倒数,从觉得有趣好玩到给数取名为倒数,这一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一种魅力,让人想去深入地研究它,了解倒数到底有哪些特征。数学在学生眼里是有血有肉的,是有感情的,再如,“握手”这个环节,学生们理解了必须有“两”才能握手,又快乐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我又联想到在质数和合数这一课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号,其中2号同学这样说道:“我是2号,2是个双数,好事总是成双的,你看我的中队长标志也是2道杠,多好!如果考试能得第2名的话也不错。我喜欢2,2是我的好朋友。”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我们应该不断地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的数学情感,让负载于教材后的黯淡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

  二、数学的情感体现于生生间的互动。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还原数学的感情色彩,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在本堂课教师紧紧抓住了倒数这个概念中的重点字词,与学生一起展开新知识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精心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时受到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对问题的解答互相补充,配合默契,从而共同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听、说、思、辩的能力,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魅力是无穷的,使数学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之中。

  三、数学的情感体现于师生间的互动

  这节课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合作者。如用本年级的数学老师为载体,互说一句话,互说一个数,在相互的合作中学生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的状态。再如,在判别0.1111……有没有倒数时,教师既是合作者,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们去回忆、去思考,通过师生间的不断交流合作,顺利成章地感知到循环小数也是有倒数的。整节课中,教师不停地的调动着学生的学*积极性,不断地和学生们合作交流,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清楚地感受到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清楚地感受到学*数学的快乐,清楚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数学的数字、运算符号、几何图形、公式、定理等这些数学的构成要素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们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我们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之处,让这些蕴涵着的丰富的感情色彩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芒来。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这一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因考虑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太,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示自学课本内容,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将自学所得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在进行全班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反思整个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始,我以一道和本课内容相关的智力题引入教学,很快就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努力思考而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提示了课题,使学生的学*的探究兴趣达到了最高点,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合作学*的时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思想,使我们不得不退出“主角”地位,努力当好 “配角”,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和自主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通过合作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与同伴沟通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当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走进课堂时,我们也应积极参与,并努力超越,实现用活教材,落实新理念。那么如何用活教材呢?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三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举例说明。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3、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如在倒数意义揭示后,为了巩固对概念的理解,进行了一组针对性练*。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举例时不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而且让学生把算式写下来。

  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

  3、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作为教学活动中合作者、组织者,在创设*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上应多“扶”。

  当然这节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至,仍然存在着对学生不放心的思想,放手不够大胆,总要讲得面面俱到,导致后边的教学时间仓促,在概括方法、比较大小时主要以教师为主,处理的比较匆忙,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在一定的程度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对于有些问题的处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知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相得益彰,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尝试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在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一些有趣的词语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口算竞赛是为学生自学课本做铺垫。

  在教学例题时,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通过教学,我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并积极成为学生学*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中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惯。2、给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练*遇到障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便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如带分数、小数有没有倒数,怎样求带分数和小数的倒数,在这一节课没有顾及。也就是没有完全突破难点。这是考虑到我班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一节课很难接受这么多。

  在年级研究课里,我选择了《倒数的认识》一课来执教,教学倒数的认识后,我的感触很多。教材里这部分内容,是直接让学生计算结果是1的算式,再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理解互为的意思,最后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我感到有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通过参考他人的教学,我重新设计了教案。我觉得这样设计才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是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整个学*过程后有了真正的收获。特别是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发现了算式的特点,并让学生举例后发现,有这样特点的算式是写不完的。然后让学生仿照老师的样子,通过例子说倒数的意义,并强调说倒数的关键字词。这对学生掌握概念是非常必要的。当学生很高兴的自认为是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我有给学生设计了障碍:怎样求带分数、小数和整数的倒数。虽然教材新授内容没有这些知识,但在以后的练*中出现了。我把它提到前面来,大家一起研究。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样,使学生避免把带分数的倒数也用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方法来求。这样就不会给学生的认知造成误导。学生在知道了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的求倒数的方法以后,我又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使学生想到0的倒数问题。以前我是直接问学生0有倒数吗?好像暗示学生0没有倒数。改换成今天这样问,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两种答案,0有倒数,另一种是0没有倒数。有了分歧意见,又一次把学生带入了问题王国。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0没有倒数。因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0不能作分母。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比以往教学有了本质的转变,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节课最大的缺点是时间分配得不够合理,有些环节用时太多,使后面的教学流于形式,匆忙结束,以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尽量把一节课上得更好。

  学情预设反思:

  本课所学内容相对于学生来说,确实简单易懂,难度较低,大部分学生都基本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较好地完成各项*题。

  课前学生掌握情况预知不够准确,所设计的教学课件与教学预案相对落后,较低地估计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重难点突破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教学难点为: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一一解决,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

  教学过程总体反思:

  虽说对学生掌握情况的预设不足,但课前的随机应变,使得本课的`教学又出了“新彩”,将一堂新授课,变为预*成果汇报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并在热烈的讨论中,识记知识点,强调重点,攻破难点。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学*是如此的轻松、有趣,课前的预*是如此的有成就,进而引得学生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到数学的学*中来。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做得比较成功。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得也有失,最大的失就是没有十分准确地预知学生的情况,此失很有可能成为以后教学的重大失误,所以,我一定吸取教训,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了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及运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倒数这部分内容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和相关的知识运用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几组乘积是1的四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由此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并指出3/8的倒数是8/3,而8/3的倒数是3/8,从而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在教学倒数的含义时还要注意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条件:一是乘积是1,二是仅限于两个数,为练*中出现的争论扫清障碍。

  2.重点练*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求小数和带分数的方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要进行补充,在后续的练*中往往容易出现类似的题目。如果没有预设到,学生就会在此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影响学*知识的效果。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练*题中的判断容易出错。例如: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通过这个题目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却比这个数大,而假分数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情况,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情况。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而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等于这个分数。

  再教设计:

  对于判断题的练*要予以重视,由一题发散多题,以不变应万变。

  倒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倒数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作准备的。因为一个数除以一个分数的计算方法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之后学*分数除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我是六年级数学组第一单元的把关教师,本课又是我的单元课,所以在课前,看了不少关于这课的教学设计,觉得是五花八门,各有所长,最终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特色引入,直奔主题。

  在本课的引入中,我通过谈话让学生了解对比相互的反义词及位置交换,再通过让男女学生计算小黑板不同的两组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然后让学生对具有这样特点的两个分数起名,学生不约而同的叫它们倒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在强调重点时,学生发现在数学上还有像倒数这样的情况,如约数和倍数,倒数也是相互依存的。

  二、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理,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了符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上让学生以生问生答的形式进行,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开始是提出整数、真分数、假分数,接着想到带分数、小数,进一步想到两个特例1和0, 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不可能得到1”这两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得出结论,这就是学生学*的成果。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本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自己进行了充分的辩论,让我惊喜万分,感到十分高兴,我觉的是本课最大的收获,在学生的辩论在,连我都充满了激情。我想,在教学中需要我充分预设,放开手脚,这样定能让我的课堂焕发精彩。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节课中,我抓住了两大主要内容展开教学:1、学*理解倒数的意义。2、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我以玩文字游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给学生灌输“倒”的想法,把游戏的现象融入到数学当中。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乘积、互为”来理解,并强调倒数不是孤立的,而是对于两个数来说的。有了文字游戏的导入,学生观察到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倒换了,对求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倒数容易掌握了,因而课堂的氛围很浓,积极踊跃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多。但对自然数的倒数以及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还转不过弯了,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说出方法。对于特殊的数1和0,学生基本上能够知道他们的倒数。

  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一个数乘以另一个数,乘积是1,那另一个数就是这个数的倒数。如5×( )=1,括号里的数就是5的倒数。这个方法在这节课中,我没有明显强调出来,还不能让学生真正去理解倒数的意义。因此,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还不能完成达到。

  1、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先让每一个学生根据例1的口算、观察、同桌讨论找出这些式子有什么规律?给这些数起一个你喜欢的名字。由此引出课题和倒数的意义。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今天的知识 通过学生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乘积是1怎么理解”,又通过举例说清“谁是谁的倒数”。这样学生对倒数的意义理解十分到位,十分透彻。

  2、让学生在碰撞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对于两个特例“1”和“0”,在教学“1的倒数是1时”,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可以是两个整数吗,然后小组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得出1的倒数是1,让后再让学生找另外一个特殊的数“0”,探讨交流得出“0没有倒数”。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增添了课堂活力,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的`过程,解决了学生的困惑,更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

  3、学生研讨氛围浓厚,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都能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特别是在研究求倒数的方法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探究想出了好几种有效的方法,最后总结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研讨氛围非常浓厚,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效果较好。

  在学校举行的教师“课堂大练兵”教学活动中,我上的是《倒数的认识》,现就这节课的整个教学环节做如下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分数除法做准备。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本节课的教学难度不大,但是因为学生基础太差,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所有的学生能听得懂,学得进去,尽量引导学生能在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本节课的优点:

  1、复*题合理,紧扣这节课的学*内容,为这节课的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学生能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明白“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理解相互依存的概念。

  3、归纳全面,教学紧凑,由简入繁介绍了整数、小数、带分数、分数的倒数;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4、丰富练*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中巩固,在练*提高。

  本节课的不足:

  1、在教学倒数的定义时,对于倒数的相互关系教学不够深入,应该让学生多说。

  2、学生活动环节不够,参与太少。

  3、在问题导入时提问不够精准,应明确分类条件。

  4、小组合作效果不佳,反响不好。

  5、知识点归纳留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点拨即可,不要讲太多。

  此次于老师来听课,我按照教学进度选择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知识链接教材中《倒数的认识》一课,这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是为后面单元学*分数除法知识做准备。本节课的内容不多,首先是用两个数的乘积是1这样的几个算式来引出倒数的概念,然后是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8)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念还是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当问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厘米怎么测量的时候,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来测量。在教学时,测量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起点对准0刻度,直线紧紧靠*尺,再把数字读一读。

  今天上课的时候发现,小刻度的读法,学生有些困难,有的数空格的`个数,有的数小的刻度线,有的从整厘米的刻度开始数,因此需要有一个教学环节,将毫米数的部分放大后清晰的展示出来,再明确,数的是间隔数,尺子的质量问题,测量的方法问题,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教学时还是忽略不计。

  单位换算,今天只有厘米和毫米,换算时80毫米=8厘米,5厘米=50毫米,因为只有两个单位,学生有点思维定势,整十就换成一位数,一位数就换成两位数,因此这里不适合安排单位换算,只是简单的单项出现一两组即可。这部分内容适合放在后面的课时里出现。

  只是在学生做作业时,作业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1、不是从刻度开始测量的物体长度,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后一个刻度就读数了

  2、()厘米()毫米,学生理解成了()厘米=()毫米

  3、数学课堂练*本的长和宽,超过了一把尺子的测量范围。

  在一年级的时候,同学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堂课是在实际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通过实际丈量使同学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理解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反思自身的教学,有以下可取之处与缺乏之处。

  胜利之处:

  1.确立难点,重组教材。教材中是认识分米在先,而我在复*旧知的基础上先引入毫米的认识,我想毫米是同学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同学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2.借助多媒体的一些演示,使同学建立直观的表象。如毫米的认识,我让同学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首先引导同学观察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是一厘米,然后找一找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1毫米和1厘米是什么关系?再借助多媒体把1厘米长度放大,使同学能清晰地观察到:1厘米被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是1毫米。通过数一数得出1 cm =10 mm,形成毫米的概念。

  3通过用手比划长度单位的.游戏,手脑并用,加深印象。同学知道了一毫米有多长,但印象不深。如何使同学在脑中建立1毫米的表象,除了用眼观察,还需要用手比划。让同学仔细观察1毫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通过动手比划,加深同学对毫米的印象。

  缺乏之处有许多:

  1、虽然准备了较多实物,以为同学很熟悉,就出现了一下,没有让同学摸一摸感知它们的长短。

  2、1厘米的“一半”(中间的长线表示)就是5毫米,引导同学发现,可以不用逐一小格的数。

  3、画线段时应该演示,提醒同学注意画上端点,标上长度,养成良好的作业*惯。

  4、班级人数多,操作活动多时,同学的注意力易分散,课堂的节奏、课堂的调控也是值得我考虑的问题,如上课指令应非常明确,让同学很明确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5、为人处世低调的我,不知不觉中会把把这种低调的情绪带入了课堂,给予他们的激情和鼓励太少了。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需要老师给予更多鼓励与肯定的话语。

  6、课件的取与舍,怎样少而精的用在点子上,课堂上如何不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而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调整。

  4月11日,我在二(1)班进行了公开课铅笔有多长《认识分米、毫米》。讲后感觉有点收获,也有遗憾;有反思,也有进步。

  我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四环三查”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本节课有四个目标:1.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感受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寻找生活中的1分米、1毫米的事物,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3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根据具体情景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对测量学*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的主动性。

  根据目标进行达标测试和拓展,设计的'练*虽然没有做完,但学生已经是基本掌握。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有趣的师生合作、同伴合作,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运用新媒体动画来调动学*积极性,化简知识难度;用身上的测量工具形象感知重点知识,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初步运用白板进行教学,不很熟练,还需多用来巩固。但是没有敢尝试展台的切换,唯恐操作失误,有点畏手畏脚。注重了小组合作,但仍然没有多关注后进生。小组展示时间也不够充分,没有暴露出掌握知识的缺漏之处,其实是真实存在着的。

  总之,精心巧妙的设计,加上耐心合理地实践,才会真正使学生学会、会学,才能上成常态而高效的课。

  这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 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 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课始我创设了课间学生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在快乐的氛围中,既复*了“米”和“厘米”,又通过设疑引入新课,可谓一举三得。

  在认识分米和毫米时,主要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感受”。如比划“1分米”,让学生用直尺当小助手,一手比划,一手轻轻移开直尺,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一拃大约是“1分米”。在比划“1毫米”时,我让学生用一分硬币当小助手,“伸出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再轻轻地、轻轻地抽出来,现在两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跟上面的分米进行对比,小心翼翼地抽出,也突出了毫米的小,毫米的细,毫米的窄,毫米的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千米做准备。被借壳的教学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就是:灵活地去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设计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学*心得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长度单位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作单位不能量出数学书的厚度,使学生产生学*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识的教学,不是为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测也是和课件观念

  最有效的学*是学生对学*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新知的学*直接导入新的长度单位分米。然后通过测量、在学生尺上只1分米、画1分米长的线段、用手势比划、闭眼想1分米长的、折1分米长的纸条、进而找生活中大约是1分米的物体,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里牢固的长度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1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应刀客是提出的问题,估计课桌的高让学生在此找到答案。再如,体验1毫米的长,伸出你的`手,比划1毫米,说说你的感受,学生说太小了,只有一张电话卡那么厚这些感觉就说明了学生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1毫米的初步感受,同事,也体验到毫米的作用,在测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度、还当不是整厘米时也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另外,被借壳我还为孩子们提供大量动手操作,组织探索的机会。学生动手亮数学课本方面的长和宽,还有厚度,亮所带纸条和毛线的长度,以及动手画1分米、几毫米的线段,目的都是让孩子们经历了认识分米和毫米的过程。

  三、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应用意识

  在练*设计中、我注重新旧知识的练*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在南郊、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有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回想本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效果也还不错。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由于是星期一,孩子们的纪律意识比较弱,虽然有客人老师在听课,又是需要大量动手的课,孩子们活跃的个个想一试身手,收也收不住。由此可见我的课堂组织和调控方法上还需不断努力学*。另外,这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如果能把多媒体课件用上,直观形象的演示会让这节课更别样了!

  虽然经历了好几个课时的准备,但我对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情况甚是担忧。反思自己的教学,由于受学生对长度单位的一知半解的学情的影响(开课时,为了更好把握学生的知识水*,而且在一年级已经学*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我设问:你们知道哪些长度单位?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孩子都想告诉别人他所知道的,也似乎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些认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的处理中,我忽视了对认识和学*分米、毫米这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没有了这一个前提,学生的学*只就能处在对已有的知识的一种“翻新”,而不是理解。因此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单位真正在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则为比较的模糊,因此在完成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学生总是闹笑话。比如小朋友高12(m),课桌高70(dm ),橡皮厚5(cm)……从现在的情况可知,学生对分米和毫米的产生没有感受,导致在应用中笑话百出。对物品的长度一定要让学生与建立起的各个长度的多少个的对比.这样添合适的长度单位就减少了些许的出错.

  反思教学,不能被学生特别是部分学生的表象所蒙蔽,一定拨开云雾找出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体会学*一个新知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只有孩子们主动想知道某种事物或知识,那么这个事物或知识才能在他们的心中扎下根。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课的开始,我通过简单的复*,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

  在教学分米时,我通过例题里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直接告诉学生10厘米也就是1分米,这样是引入了1分米,但是我感觉没有让学生产生学*分米的需要。接下来我通过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概念。在认一认时,我通过让孩子在直尺上找出其它的1分米以完善学生对1分米的认识。新课改强调对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所以在让学生比划1分米时,我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比划,试估等过程让学生反复操作以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概念。课前我没有准备什么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但是孩子还是找出了不少,比如:手机的长度、两只眼睛眼角之间的距离、粉笔、卡片、铅笔的长度、手掌的宽度等等。关于米与分米的关系,我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说的非常好,然后再让学生在米尺上验证。

  在教学毫米时,我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书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数学书的厚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但是,这些都是我告诉孩子的,他们没有亲身体会毫米的小、短、薄,没有产生学*毫米的需要。在引入毫米时,我可以让孩子测量带的卡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这样孩子理解会更深刻。然后我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捏10张的厚度,但是我没有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而是我自己在感慨1毫米的短。

  这节课基本算是成功的,孩子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不是我在教,而是他要学,变被动为主动。

  1。问题设计过细、过碎,牵引的痕迹还是很明显。

  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小而具体,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但细细思考还是觉得所设计的问题过细、过碎,有老师领着走之感,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有效建构。

  在上面认识毫米这一环节中,不到1厘米,到底是多少?要想精确地知道它的长度,有什么好方法吗?只用厘米这个单位还能不能精确地表示出它的长度?那怎么办?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有知道的吗?毫米藏在哪儿?这把尺子上怎么没见到?如果想把毫米从这每个厘米间表示出来,你想用什么办法?你能不能按你的想法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给表示出来?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吗?通过刚才我们真正地接触这1毫米,你有什么感受?课后我思考是否可以把上面的这些问题适当整合一下,拓宽学生的思考活动空间,课堂上可能会有更多的生生互动,学生可能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也可能会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建构和数学能力的提高。

  2。张弛有度,注重学*方法训练,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帮学生养成创新的*惯。

  学*是一辈子的事。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节课的新知,而是要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时间去探究,并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激发他们探究欲望,培养他们获取新知的能力,这样就为学生创新意识的称张提供了一个无比辽阔的空间,我觉得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宝贵的。

  在教学毫米的学*时,结构清楚,先产生毫米的需求,再通过找1毫米,认识1毫米,再找生活中的1毫米,然后再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进一步深化好摸的认识,整个层次是鲜明的'。在分米的设计过程上也和毫米是类似的,我思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调整:在毫米的认识学*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我们是如何学*毫米,说出刚才我们学*毫米使我们都使用了哪些策略,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学*的。把学*的方法交给学生,再放手由学生自己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分米的学*,这样可能能更好的体现学生学的主动,这样达到的学*效果也许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来学*认识毫米和分米。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估测的能力,建立起正确的长度观念,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目标。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9)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了解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2、观察、比较、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并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装有乒乓球、小皮球、海洋球等各种球体物品的红色篮子,装有易拉罐、积木、擀面杖、塑料瓶等圆柱体的绿色篮子。

  2、材料配套:幼儿活动操作材料《科学·认识圆柱体》。

  活动过程:

  一、以“怎样让圆柱体的物品滚动”导入,引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幼儿自己选择圆柱体的物品玩一玩、滚一滚,探索发现圆柱体物品滚动的特征。

  2、引导幼儿交流分享格子的探索发现:你刚才玩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易拉罐、积木、擀面杖、塑料瓶这些物品躺下来才会滚。

  二、幼儿初步感知、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1、给幼儿每人一块圆柱体的积木,引导幼儿看一看、滚一滚,探索圆柱体的特征。

  2、小结: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躺下来才会滚,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圆柱体”。

  三、幼儿比较区分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特征。

  1、引导幼儿从红色篮子里拿一件球体的物品,从绿色篮子里拿一件圆柱体的物品,玩一玩、滚一滚、比一比,探索发现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各自的发现:球体和圆柱体都是会滚动的物体,它们滚起来一样吗?

  3、小结: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柱体却不能向每个方向滚动,只有躺下来才能滚动。

  四、幼儿找一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

  1、引导语:请你们找一找我们的周围有哪些东西是球体或者像球体,哪些东西是圆柱体或者像圆柱体。生活中有的东西是球体的`,有的东西是圆柱体的,不管是球体还是圆柱体都有它的用处。回家以后你们再去找一找球体的东西和圆柱体的东西,看一看这些东西会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五、教师指导幼儿完成操作材料《认识圆柱体》。

  反思: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幼儿对圆柱体的认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大班幼儿已认识了*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在认识圆柱体的活动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是让孩子把这些不同形体的物体立起来,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探索,来理解圆形是*面的,*躺着的,而球体、圆柱体等是可以立起来,是立体的,让孩子初步感知“*面与立体”的基本概念。孩子们在这一环节的表现让我惊喜,也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们有时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不敢给予孩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与任务。其实孩子们是乐于参加有一难度的活动的,这让他们能找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更多的成功感,这样孩子也会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在以后的一些探索活动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一些观念与思维定势,多给孩子提供和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能得到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给孩子们的思维插上翅膀,在知识空间里自由翱翔!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因为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如何调动学生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呢?在这节课的教学上,我是注重了对学生学*方法的引导。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新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中,“探索交流、解决问题”是学生课堂中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在课前参与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自己制作好的圆柱,并与小组内成员的作品进行分享交流,得出圆柱的特征。让学生深刻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另外在教学圆柱的侧面时,我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在一定的提示引导下,让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而且自己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这节课是由观察、触摸、猜测、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组成。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特征,对圆柱特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把握。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着手进行说明。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引导学生得出圆柱侧面展开后与圆柱的关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侧面展开与圆柱的关系。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出示圆柱),同学们,你们看到过这样的物体吗?你能举一些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吗?让学生一一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告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你们细心的去观察,圆柱形的物体随处可见。这样一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随后,很自然的过渡到让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圆柱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再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对圆柱有个更进一步感觉。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这样一来,使学生从实物中直观地认识了圆柱,并很容易的就抽象出圆柱的特征。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圆柱的特征和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所以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数学的兴趣。

  整节课,我以为最突出的地方是教师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学生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

  “圆柱的认识”教学反思学*立体图形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学生对于立体几何的知识仅仅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对于立体图形的学*有一定的学*方法,但是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导入阶段,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圆柱体的实物,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师生共同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主探究,通过亲自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两个底面的大小关系以及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一道开放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还不够,有待进一步训练提高。

  总之,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强,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在今天《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的教学活动中,主要让幼儿感受它们的基本特征及不同点,并寻找生活中与球体和圆柱体的相似物。

  在认识球体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出示了皮球,孩子们都一口同声的说:“圆形。”为了区别圆形和球体的差别,我出示了圆形的纸片,并有意转动皮球与纸片,引导幼儿从各个角度观察,了解球体的一个特征:圆形纸片从有的方向是扁的,而皮球无论从什么方向都是圆的。通过让幼儿操作圆形纸片和弹珠,感受原来球体可以向各个方向滚动,而圆形纸片不可以。

  幼儿还初步的感受形与体的`不同。在认识圆柱体这个环节中,我出示了圆柱体积木,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它的第一个特征:知道了圆柱体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圆形一样大。圆柱体不是从任何方向看都是圆的。并通过摆一摆、放一放,从各个角度感受在不同摆放状态下的圆柱体。在找一找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联系生活实际经验,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时,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班级里的地球仪是球体。”有的说:“日光灯是圆柱体的。”有的说:“大厅的柱子是圆柱体的。”还有的说:“垃圾桶也是圆柱体的。”……我结合课件还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见的圆柱体和球体,拓展幼儿的思维。在幼儿操作练*巩固的环节中,我出示一些圆锥体、正方体等形状的常见物品,引导幼儿区别它们之前的不同,大多数的孩子可以正确的区分出来。从这个环节可以看出,幼儿大致已经掌握的圆柱体和球体的特征。

  在今天的活动中,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1.我总结的太多,应该尝试让幼儿自己总结,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可以适当的在操作环节,躲让幼儿玩一玩、摸一摸。

  这节复*课教材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直接利用公式计算的题目掌握的`很好了,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或已知体积和底面半径求高这种变式题,还有部分学生不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这方面的练*。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同学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同学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竞赛,引入同学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同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同学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同学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同学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身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同学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想再进行验证,同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笼统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测、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同学对圆柱各局部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同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和发展性练*,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同学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沛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同学自身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同学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缺乏: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同学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同学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局部的关系时,同学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

  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身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身的缺乏,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是学生在学*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导入阶段时,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步骤地展开研究和探索,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学*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在学生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积是指哪部分后,我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可能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接着又问,要想知道老师手里圆柱的侧面积,你会算吗?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掌握的灵活,为构建优越的知识认知结构奠定了基础。但部分同学在计算时不够细心,结果出错的较多,还需强化训练。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应用公式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这部分知识理解掌握较深、较透、计算也比较准确。同时,也发现学生会出现以下错误:圆柱表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有时只求侧面积和一个底面,有时只求侧面积,还有时求侧面和两个底面,混合在一起学生就乱套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训练

  圆柱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所接触,是继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之后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因其在建筑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是一个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典型。因此这节课的学*显得尤为必要,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0)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这节课我主要通过三个部分让学生认识时、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时,第二部分是认识分,第三部分是认识时与分的关系。主要通过钟面一圈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五个小格,总共有60个小格。时针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时,分钟走一小格就是一分钟。通过动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分钟走一圈就是时针走一大格,从而感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整节课的思路是很清晰,但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比较少。

  动手操作感受的环节设计的不是很好。学生参与面不够全面。整节课对学生的关注仍然不够。没有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三个环节过渡的不是很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够规范。表现在提问上和对学生的评价上。今后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提问,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有些东西不一定要通过总结性的话呈现出来。

  教学也应有层次性。可以设计些拓展延伸的环节。最后课堂小结不能丢。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不足有很多。向前辈们学*的地方还有很多。

  《时分秒的认识》教学反思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1分=60秒,充分感知和体验1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这节课了,我以新年跨年晚会倒计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情境。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是比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大部分家庭在过年过节的生活都会看央视的跨年晚会,通过“倒计时”这个生活化的情境,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情境促进我们的'教学。

  其次是自主探索认识“秒”。“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并不陌生,因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学*时间单位时已经接触过了秒,在课前的探底中,我也感受到学生对秒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能说出1小格表示1秒。因此,认识几秒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说说秒针从几走到几表示几秒,在此基础上教师小结。在教学1分=60秒时,这一知识比较抽象,虽然学生有1小时=60分的学*经历,但是要真正让学生理解1分钟为什么等于60秒,学生还是不知所措。因此,通过课件演示,观察出秒针走一圈(60秒)刚好分针走一格(1分),从而验证了1分=60秒。再次是加强体验,让学生感知秒和分。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1秒”,形成对短时间的观察能力。为了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概念,我采取了多种体验方式,让学生听钟表的“嘀嗒”声、拍手练*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我能写多少个字”的游戏,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度。通过这些游戏,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最后,我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在课外拓展这一部分,我把飞机每秒钟的速度、光每秒钟的速度、声音每秒钟的速度等与孩子们熟悉的长度联系起来,不仅帮孩子们建立起长度观念,还让学生感受到一秒的价值之大。 总结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新课开始时,学生对“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秒?”这一问题回答得很不好,只有个别学生说钟面上有秒针,跑步时老师用到秒等,经过启发才说出有限的几个,可见,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关注不够。

  2、没有让学生准备一个闹钟或者钟面作为学具。

  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我的预设是尽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索解决问题,分情境创设(小红上学的确切时间为切入口)、探究新知(进一步认识钟面,几时和几分的认读。)和巩固练*组成,在教学中我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钟面知识的时候,在这个板块是需要花一点力气,认识钟面是个重要的基础,是为认识时分以及今后学*判断钟面上的时刻作铺垫,但是我还没让学生完全吃透就急着赶下一个进度了。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参与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也就是会自主学*。因此,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二者就缺一不可。“时分的认识”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尝试。

  (一)、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

  从情感上愿意学*就是积极学*,积极学*的情绪状态下学*效果最佳。因此积极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本节课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

  1、情绪饱满,积极学*。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从开头的故事引入到观察钟面、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发现;再到后面的练*,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到1分钟你能做什么、自由拨钟等,学生就更热闹了,学生每人都想自己说。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状态是:抢着说、纷纷地说、热烈地交流,这些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浓厚的学*兴趣与高昂的学*热情。

  2、频繁交往。扩大参与。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教者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这种交往应该是多向式、交互式的,既有师生的交往,又有生生的交往。在本节课中,多次采用合作学*,学生都是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口又动手。这些生生之间的交往,既为学生交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

  (二)、有效参与是自主学*的保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会学*的人。只有学会怎样去学,也就是会自主学*才能适应终身教育,而有效参与恰恰是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真正参与就能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自主学*的保证。在本节课中有效参与表现为:

  1、思维活跃。这是学生真正参与教学的关键所在。在本节课中,学生拨钟说出时刻及在这个时刻做什么?拨钟理解1小时=60分的道理,理解时针、分针、秒针的关系,学生都要经过思考。一句话,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真正的收获。

  2、独立学*时间多。独立学*的时间就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必要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

  3、表现机会充分。表现是社会人发展的途径。小学生在校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而表现则是一个人实现社会化的台阶。在本节课的课堂上,对为什么1小时=60分,通过学生观察时针分针及拨钟发现,我处处放手,真正做到学生会说的教师不讲,学生有能力探究的教师不教,学生能够升华的教师不去总结,课堂变成了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综观整堂课,我力求:教师灌输得不多,而师生的启发对话多,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多,学生自主学*多,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切身去感受学*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尽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小时、分的时间概念。

  2.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能正确地说出钟面所指的时间,并用两种方法表示出来。

  3.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4.使学生懂得时间与人们的关系准确掌握时间的重要性科学的使用和安排时间,培养学生遵守、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知道1时=60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能正确读、写钟表上所表示的接*整时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学生自带钟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你们都带来了什么呀?那我们这堂课就来研究钟面上的有关知识:时、分二、教授新课。

  (一)认识钟面。

  1.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认识钟面。

  (1)看到有三根针,时针、分针、秒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的是时针和分针,那你是怎样区别时针和分针的?

  (2)看到有12个数,它们是?

  说明:(3)每个大格又有小格,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1之间有几个大格?现在你们也到自己的钟面上数一数还有几和几之间有5小格呢?用一句话怎么说?

  现在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共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想的?

  2.总结:刚才我们一起玩了小闹钟,知道了这短的针是时针,长的针是分针,

  (二)认识时、分。

  1.认识时。

  先让我们仔细观察时针怎样走的?时针是向什么方向转动的?指出:时针走的方向称为顺时针方向。时针从几走到了几?

  指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时针从1走到2的时间是几小时?为什么?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2.认识分。

  现在我们来观察分针。走了多少?

  指出: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接着再走1小格,问:现在是几分?

  提问:分针从12到1是几分?为什么?

  12到6是几分?你为什么算得这么快?你还想告诉大家分针从几到几

  是几分?

  3.时与分的关系。

  现在我们一起来拨一拨钟,发现时针在走,分针也在?时针停了,分针也?现在我们让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先让分针走一圈,同时看看时针走了多少?时针和分针谁跑的路多?谁跑的路少?

  问:分针走了多少?就是几分?时针走了多少?就是几时?

  那你们有没有发现1时和60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内讨论一下。

  4.感知时间。

  (1)感知1时。

  时和分是我们一直用的时间单位,在生活中我们是离不开它们的。那么1小时到底有多长呢?

  (2)感知1分。

  我们已经知道1小时就是一节课加两个课间的时间,那1分有多长呢?就让我

  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我们先听1分钟的音乐,看你们能在这1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放音乐,电脑记时,学生分组活动:口算、数脉搏次数、写数字、跳绳、拍皮

  球、读课文。然后分组汇报。

  (4)小结:时间一直在走,所以1分钟是很短暂的,转眼就过去了,如果你能把握好它的话,就能做好多事情。

  (三)时刻的读写。

  1.教学例1。

  (1)天刚刚蒙蒙亮,城市的美容师就已经在打扫卫生了,这是几时?那你知道5时在电子钟上是怎样表示的吗?说明:这也读作5时。

  (2)看,小朋友们都去上学了,这是什么时候?

  (3)现在小朋友都在上课呢,这是几时?

  (4)问:刚才这三个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小结。

  2.教学例2。

  (1)现在是不是8时?要比8时?现在请你们互相说一说这是几时几分?你是怎么看的?

  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这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求解生活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目的性,加强学*数学的趣味性。

  一、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

  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教学伊始,我善于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故意抛出“诱饵”:钟上的时间你们

  认识吗?学生齐刷刷的说“会”。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简单的一问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高度热情,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心理铺垫,这时提出探究内容和要求可谓是水到渠成。这堂课的导入,从富于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出课题,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产生学*兴趣,也使学生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巧妙的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的朴素思想。

  二、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新知。

  在新知的教学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

  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

  在学*新知时,让学生对钟面的已有知识的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时分,会读时、记时、拨起床、出生时刻,初步建立一时一分的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1分、1时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而在儿童的世界里,更想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当学生视自己为学*的主人,有了探索和创新的热情,定会在学*中体验到探索的价值,从而确立学*的动机,增强学*的自信心。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的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有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这样不仅摆正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作为组织者与主体者的关系,同时又实现了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

  三、在生活实践中巩固新知。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

  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在让学生体会1小时、1分钟的长短时进行了分组活动。第一组学生抄语文生字,第二组学生做口算题,第三组学生测脉搏,第四组学生做眼保健操。从而加深了对1分钟的理解。最后布置了一个活动作业“做一做,1小时可以做哪些事情”,加深对1小时的理解。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止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我们在数学教学时,不应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