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6 00:00:00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课堂一开始,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然后小结:寓言即通过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物的方法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接下来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亡羊补牢》的视频,让学生从中找出答案。这样学生很快地就明确了我们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在学生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深入地去理解课文。我通过提问;养羊人在放羊时发现了什么?羊为什么少了呢?丢了羊后,街坊劝养羊人做什么?养羊人是怎么说呢?又是怎么做的?我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从书本中找出答案。我在通过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展示问题的答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故事的脉络。在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养羊人后悔心理的时候,抓住“不该不”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当学生换成“应该”一词以后,又让学生把换好的句子和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哪句放在文中更合适。这一训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双重否定句和肯定句在表达意思上的区别,既进行了句式对比训练,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意思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品悟。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有表情地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复述故事。通过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寓言中含着的意思,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大家的学*兴趣十分浓,A层的学生复述故事,B层的绘声绘色地表演故事。C层的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要。

  在教学的最后,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后,我提出谁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整个故事。而此时当学生说出“亡羊补牢”一词时,不仅“亡”和“牢”的意思学生易于理解,而且,也能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也理解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在让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说说,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组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组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3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至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5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赶快把羊圈修好吧!”这句话时,就采取了和“把羊圈修好吧!”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邻居非常着急的心情。又如:在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时,就采取了按“当()时候,我应该()。”句式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是没有修好羊圈。还采用了换词和补充课外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例如“当()时候,我应该()。 ”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粉笔字是老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我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应该多练练粉笔字。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继续努力,多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今后也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9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由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语文三下教材第九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之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比较短,所以安排了一课时完成。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

  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几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繁琐,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

  3、在学生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不错。对于流程的设计合理,几个问题的追问设计的比较好。环环相扣学生理解的很好。在学*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

  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老师把学*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 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 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二、理解字义,形式多样。

  学*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三、练*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处: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3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寓言故事的教学我觉得很有趣。一上课,我就直接揭示了今天要学的内容。当我把课题板书完后,就让同学们说一说,通过预*《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我问题一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时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一个人有了错要及时改正。”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不怕人有错,就怕不改错。”“要知错就改。”当我问到他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许多学生又根据课文内容讲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质疑,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理解语言文字。又抓住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兴

  趣。果然,大家的学*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最后几分钟,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课内朗读还是小组合作表演,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学生有的不能认识到,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跟这个养羊人开始的错误是一样的,因此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不能把学*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联系出来说。今后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寓言故事的教学我觉得很有趣。一上课,我就直接揭示了今天要学的内容。当我把课题板书完后,就让同学们说一说,通过预*《亡羊补牢》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什么?我问题一说完,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这时一个学生说:“我知道了一个人有了错要及时改正。”接着又有一个学生说:“不怕人有错,就怕不改错。”“要知错就改。”当我问到他们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许多学生又根据课文内容讲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质疑,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读文,理解语言文字。又抓住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在读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准确地把这则寓言的寓意说了出来。最后,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则寓言故事,再演一演,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兴

  趣。果然,大家的学*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还有的登台表演。最后几分钟,我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寓言故事,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课内朗读还是小组合作表演,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学生有的不能认识到,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跟这个养羊人开始的错误是一样的,因此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不能把学*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联系出来说。今后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3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课题的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先听录音,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一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笼统,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3.在听录音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有点混乱了。对于流程的设计不够合理,问题的跳跃性也太强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紧张,在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还没有调动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学*下个内容。这是整堂课最失败的地方。

  在学*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课的反思及问题

  回顾整堂课,我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文朗读方面:读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在课文学*中尤其是对话的朗读,范读不够。2.虽然有一些教学机智,但也说明了课堂上的紧张和课前准备有些不足。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学设计意图没有达成,目标落实上也有偏差。4.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回答的状态,基本上是老师在提问,问的太多,而且教师的过渡语不够自然。5.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练*太少,太浅。通过这一堂公开课,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我今后教学起了莫大的帮助。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街坊是如何劝养羊人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2、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5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

  本文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我在设计这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文本不同的理解,设计了不同的想象环节,和说话环节,如,如果你是养羊人的街坊,你会怎么劝呢? 几天过去了,养羊人在路上看到了那个好心的街坊,突然想起了他的劝告,养羊人连忙走过去,说:“————————。”孩子们发挥想象,能做到身临其境。我还引导学生通过读文,理解语言文字,又抓住重点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9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组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组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校教研活动由我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我选择了语文三下教材第九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之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比较短,所以安排了一课时完成。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指名读,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

  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几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繁琐,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

  3、在学生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不错。对于流程的设计合理,几个问题的追问设计的比较好。环环相扣学生理解的很好。在学*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

  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二、理解字义,形式多样。

  学*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三、练*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处: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

  我们要学*什么知识。我微笑着回答:学*新课。他们脸上立刻洋溢着笑容,并向我耳边回声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两个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经读熟了。可有趣了,里面还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叮铃铃.......我们就这样在谈论中开始了第二节的课堂,孩子们上课的状态高昂、激情,使我回荡心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识,并在欢快的学*气氛中大家的积极性,那真是厚积薄发呀!

  我从课题入手,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这则寓言。我们引入眼帘的是闯生字关,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能在不出示读音的情况下,认读这些生字,看来他们的预*功夫用心了。我通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认真学*的尽头,使我开心。这节课进入课文朗读时,学生们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自由发挥。结果他们认为:养羊的人早就应该听街坊的话,这样就不会被狼叼走。但这个养羊人,最后后悔了没早听从街坊的劝告,心想还是赶紧把羊圈修好吧!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辨出应该做一个知错就改,多听取别人教导的道理。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去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做补充、总结是课堂学*的必要环节。因为通过前四单元的学*、做试题,我发现里面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想象题型较多。这在*常的上课中,要多善于指导、观察学生的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想象发挥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二是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三是你认为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吗?试着说一说吧!从这几个问题中升华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学生们在前三个问题中,都能脱颖而出,唯独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中有点难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之处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3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粉笔字是老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我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应该多练练粉笔字。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继续努力,多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今后也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 ( 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道理,还要学*什么?一下子就学*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课文。

  师:今天学*《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 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时,我们学*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么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我所讲的是寓言《亡羊补牢》。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这节课中我始终贯穿着幻灯片教学。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组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组内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为写作打基础。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编演才能。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最后教给了学生学*寓言的方法。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在演示flash动画的运用过程中前一部分可以删去,只运用后一部分即可。

  4.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回忆学过那些寓言故事,然后教师小结: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筛选,并板书有价值的问题。如,“亡”“牢”什么意思?“亡羊补牢”什么意思?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寓言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街坊是如何劝养羊人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2、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2、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3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5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至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在学校开展的语文“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三年级两位教师分别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了备课、上课、说课,课后对自己的课进行了反思,课上两位老师对课文里出现的插图进行了不同的处理,以下是两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断一:

  师:出示挂图,问:图上画了些什么?

  生:图上画了一棵大树,大树下有一个羊圈,羊圈有些羊,羊圈外面还有四个人

  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说出图上的内容吗?

  生:图上有人和物

  师:你能说说图上的人和物有什么关系吗?

  生: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羊圈破了个洞,街坊劝养羊人修羊圈。

  师:你们从图上读出了这些内容,那么课文里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则寓言故事,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片断二:

  师:出示挂图,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你能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图上的内容吗?

  生1:因为养羊人听了街坊的劝告,把羊圈修好了,再也没丢过羊。

  生2:因为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什么用,第二次又丢了羊,他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所以他才把羊圈修好了。

  师:课文插图是辅助理解课文的,你能结合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这则寓言故事吗?

  生:复述(略)

  反思:

  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指出:在语文教材中,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也是影响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忽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和重视课文插图的价值和作用,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位老师是借插图的内容引出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为学*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位老师是在理解了寓言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插图,用“因为…所以…”句式说图上的内容,并利用插图内容复述寓言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寓言故事,进而明白寓言阐述的道理。这两位老师都重视了插图的作用,在理解课文过程中起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新课程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浑然一体,相互印证。这些插图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欣赏性,艺术性,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有些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透露着人生哲理,态度价值,人文信息等等。老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插图中获得教益与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文中的插图能赋予学生一定的精神成长的养分,奠定学生基本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素养。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中关注插图的合理使用,使其产生应有的教学效益。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运用插图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认识事物

  刚入学的儿童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更喜欢课文中生动形象的画面。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能使他们对该事物有具体形象的认识。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对于有些课文,学生不易理解,借助鲜明生动的课文插图,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插图提供的画面,充分想象文字所蕴含的内容,帮助理解。

  1、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新知。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

  借助插图,帮助学生背诵课文 、复述课文。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让他们背诵较长篇幅的课文,如果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但他们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那些故事性强又配上像连环画一样插图的课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文插图来帮助记忆课文。

  借助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借助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一幅图上的事物,只有展开联想才能真正体现作者作画的意图和情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含图画背后的事物。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课文里的插图。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插图,赋予插图新的生长点,赋予插图新的教育价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老师把学*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则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二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9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0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 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一上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成语,引出这个故事,学生由此兴志勃勃地投入学*,思维随之活跃起来,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寓言的求知欲,这些激发学生学*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是学生自主学*的良好开端。

  2、 重视对重点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说话”的环节,高度重视字词教学,因为这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义,让学生说句子练*进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另外,还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3、重视朗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培养语感,形成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学*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4、 拓展练*,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最后十分钟,我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语文读本上的《熟能生巧》,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激励学生重视阅读《语文读本》,而且进行了语言积累。

  综合上述,本节课学生读懂了课文文本,理解了寓意,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语言积累。当然,这节课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用了电子白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学*: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二、初读解题。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四、由事悟理 。这篇寓言比较简单,所以感觉效果还不错。首先利用白板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到这些图片你们会猜到是哪则寓言吗?孩子们学*的热情一下就提升了。接下来在学生读课文前,利用白板播放了朗读课文,为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时候,注重了学生对文中的角色分析如:想象一下,街坊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劝他呢?他又会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街坊呢?所以设置了练*:街坊()地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后面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他在修羊圈的时候那个街坊又来了,看见了他,又会怎么样说呢?最后让孩子们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对寓意的感想。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学方便轻松,使师生的距离拉*了,现场交流更有效了,掌握知识更扎实了。

  2.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通过利用白板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每天都让自己的课堂改变一点点,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让我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届信息杯教学赛讲”课,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老师把学*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窟窿”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片断回放: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他起身问道: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羊圈破了一个窟窿,那么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去?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大家花点时间来讨论讨论吧?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师:你一定是从“夜里”这里知道了时间,会懂得从词语中来分析,有道理。(在不断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启发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当然,孩子们回答还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够大,羊跑不出去;羊儿们白天在外面放养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

  我们要学*什么知识。我微笑着回答:学*新课。他们脸上立刻洋溢着笑容,并向我耳边回声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两个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经读熟了。可有趣了,里面还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叮铃铃.......我们就这样在谈论中开始了第二节的课堂,孩子们上课的状态高昂、激情,使我回荡心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识,并在欢快的学*气氛中大家的积极性,那真是厚积薄发呀!

  我从课题入手,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这则寓言。我们引入眼帘的是闯生字关,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能在不出示读音的'情况下,认读这些生字,看来他们的预*功夫用心了。我通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认真学*的尽头,使我开心。这节课进入课文朗读时,学生们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自由发挥。结果他们认为:养羊的人早就应该听街坊的话,这样就不会被狼叼走。但这个养羊人,最后后悔了没早听从街坊的劝告,心想还是赶紧把羊圈修好吧!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辨出应该做一个知错就改,多听取别人教导的道理。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去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做补充、总结是课堂学*的必要环节。因为通过前四单元的学*、做试题,我发现里面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想象题型较多。这在*常的上课中,要多善于指导、观察学生的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想象发挥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二是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三是你认为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吗?试着说一说吧!从这几个问题中升华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学生们在前三个问题中,都能脱颖而出,唯独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中有点难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之处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亡羊补牢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一、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收集成语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还使学生学会了区分成语故事和神话故事的不同。学生非常乐意去做,收集了很多,在课下也进行了交流。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先自己读文,再提出重点词语,再由重点词语引出句子,然后再回到文中去读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精读课文,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时态度的不同进行教学,针对“第一次丢羊,养羊人街坊是如何劝他的?他是如何反应的?”“第二次丢羊时,他又有什么反应,以及如何想的,如何做的?”这几个问题展开,进行朗读,感悟,老师进行恰当的'板书。在理解课文之后适时的出示课题,让学生很自然的理解课题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联系实际,谈体会。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感受。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点:

  1、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鼓励大胆质疑,在读中解决问题等。

  2、注重双基的训练。如对字词的指导,包括字的音准,字的演化,字的书写等。

  3、在合作交流中解决疑难。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也很多:

  1、教学目标制定得不细致准确,所以教师教学时对课堂的把握就不是很到位。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有些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4、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5、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总之,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方面是存在急功*利的心理,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还有点牵学生鼻子走的心理,不能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教学真正落地实处,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2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3

  我们要学*什么知识。我微笑着回答:学*新课。他们脸上立刻洋溢着笑容,并向我耳边回声道:老师,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是两个寓言故事,我在家已经读熟了。可有趣了,里面还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

  叮铃铃。我们就这样在谈论中开始了第二节的课堂,孩子们上课的状态高昂、激情,使我回荡心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什么是寓言的知识,并在欢快的学*气氛中大家的积极性,那真是厚积薄发呀!

  我从课题入手,给学生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学*这则寓言。我们引入眼帘的是闯生字关,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都能在不出示读音的情况下,认读这些生字,看来他们的预*功夫用心了。我通过齐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们认真学*的尽头,使我开心。这节课进入课文朗读时,学生们都能做到津津有味地去咀嚼文中的深刻道理。我首先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自由发挥。结果他们认为:养羊的人早就应该听街坊的话,这样就不会被狼叼走。但这个养羊人,最后后悔了没早听从街坊的劝告,心想还是赶紧把羊圈修好吧!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分辨出应该做一个知错就改,多听取别人教导的道理。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们去动脑思考问题,老师做补充、总结是课堂学*的必要环节。因为通过前四单元的学*、做试题,我发现里面的题型考察学生的思维想象题型较多。这在*常的上课中,要多善于指导、观察学生的学*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想象发挥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通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那个养羊的人丢了几次羊?二是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三是你认为养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四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吗?试着说一说吧!从这几个问题中升华对课文深刻道理的理解。学生们在前三个问题中,都能脱颖而出,唯独在最后一个问题回答中有点难度,回答的不是多理想,以后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体而言,学生的听课效果还是不错的,不足的之处是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4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感紧动手把窟窿补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掉。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至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羊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是中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如,这篇课文里有一个多音字“圈”,在课文里的“羊圈”一词中念juan(第四声),孩子们经常会受“圆圈”中的“圈”的影响,容易读错。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三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在最后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以后要多加注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5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1、激趣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接下来引导学生学*“寓”:寄托,“言”:讲道理。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某种事的文学作品。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接下来让学生理解“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小组合作学*,掌握故事内容。

  为什么养羊人的羊丢了一次又一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画出第一次丢羊的原因,用“﹏”画出丢羊后养羊人和街的表现。交流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学生很快能够找到文中的句子,并能理解到位,不过在引导学生读了两个人的对话,在语气方面你们有没有好的建议时,学生并不能很快的理解,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养羊人的毫不在意、满不在乎。街坊的关心、着急、诚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加以体会。

  3、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来的`及)。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这个语言故事应该让学生懂得后一句话“未为迟也”,学生大多能够说出前面,不重视后面,我及时给学生补充。这样能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并不算晚。)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我则直接告诉学生“亡”是丢失的意思,没有给学生讲清这个字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牢”也存在这个问题,学生直接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了,这里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继续给学生补充一些古汉语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古汉语,并降低难度。

  2、《亡羊补牢》的意思没有及时让学生写下来,这样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字或写不下来,还要让学生多写一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

  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7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赶快把羊圈修好吧!”这句话时,就采取了和“把羊圈修好吧!”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邻居非常着急的心情。又如:在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时,就采取了按“当()时候,我应该()。”句式填空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丢羊的真正原因是没有修好羊圈。还采用了换词和补充课外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这节课虽然在教学设计上有很多考虑,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例如“当()时候,我应该()。 ”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再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8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片断回放: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他起身问道: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羊圈破了一个窟窿,那么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去?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大家花点时间来讨论讨论吧?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师:你一定是从“夜里”这里知道了时间,会懂得从词语中来分析,有道理。(在不断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启发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当然,孩子们回答还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够大,羊跑不出去;羊儿们白天在外面放养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9

  《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1、 导入设计富于情趣,吸引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一上课,我便引导学生通过积累成语,引出这个故事,学生由此兴志勃勃地投入学*,思维随之活跃起来,质疑创设问题情境也就应运而生,各个疑问代表了学生学*寓言的求知欲,这些激发学生学*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是学生自主学*的良好开端。

  2、 重视对重点词句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

  在这篇课文中,我设计了“练*说话”的环节,高度重视字词教学,因为这正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讲“应该”这个词时,我指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义,让学生说句子练*进行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另外,还引导学生说说身边类似“亡羊补牢”的例子,让学生在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个成语故事,指导学生处理解决生活中的事情。

  3、重视朗读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悟,培养语感,形成朗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读好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把寓言中所表达的几个层次的意思读出来。在朗读的形式上,先让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默读理解故事内容;老师范读,学生练读抓住重点词句;最后再分角色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然后,充分利用插图,将四幅图放在一起,指导学生看图讲故事。大家的学*兴趣十分浓,有的复述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4、 拓展练*,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最后十分钟,我又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了语文读本上的《熟能生巧》,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激励学生重视阅读《语文读本》,而且进行了语言积累。

  综合上述,本节课学生读懂了课文文本,理解了寓意,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了语言积累。当然,这节课不免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0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则寓言时,我采用了电子白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学*: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二、初读解题。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四、由事悟理 。这篇寓言比较简单,所以感觉效果还不错。首先利用白板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到这些图片你们会猜到是哪则寓言吗?孩子们学*的热情一下就提升了。接下来在学生读课文前,利用白板播放了朗读课文,为学生在接下来的朗读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时候,注重了学生对文中的角色分析如:想象一下,街坊会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劝他呢?他又会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回答街坊呢?所以设置了练*:街坊()地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他()地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后面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假如他在修羊圈的时候那个街坊又来了,看见了他,又会怎么样说呢?最后让孩子们联系学*、生活实际,谈一谈对寓意的.感想。

  回顾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技术,让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学方便轻松,使师生的距离拉*了,现场交流更有效了,掌握知识更扎实了。

  2.本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的积极很高,学*的兴趣很浓,教学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比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显得更明显:

  1.教学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更加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创新的意识,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2.在联系实际环节,有的学生理解了寓意,但是不能条理清楚地叙述出生活中类似的事例。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通过利用白板教学,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做起,每天都让自己的课堂改变一点点,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让我的课堂渐渐精彩起来,魅力起来。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2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体会寓意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预设板书: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一、问答导入(4分钟)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什么? ( 齐读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师:蕴涵着道理的故事。我们要怎样学好寓言? (板书:道理)

  师:除了学*道理,还要学*什么?一下子就学*道理吗?(板书:故事)

  师:今天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课文。

  师:今天学*《亡羊补牢》,请给“亡”组词。(板书:死亡) 请给“牢”组词。(板书:监牢)

  师:“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

  师:*时,我们学*的“亡”是死亡的意思,有人认为是失去的意思,有人认为“牢” 是牢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请你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找证据,初读课文(6分钟)

  师:找证据必须先读课文,慢慢地读,遇到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解决。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1、小组长带领读课文,听到谁读不准,一齐帮帮他。

  2、交换小组长检查读书。(小组长汇报读书情况)

  师:以后小组检查时,就要齐心协力,争取好成绩。

  (二)出示三句话:(课件)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师:请小组分读三句话。(生读这三句话)

  师:哪个聪明的孩子发现蒋老师为什么要选这三句话?(自由朗读这三句话,齐读。)

  三,研读,弄清“亡”和“牢”(6分钟)

  师:课文读熟了,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请默读课文,想想“亡”、“牢”是什么意思?一会小组交流。你得找出证据,看看从哪个句子找到的,把它划下来。提醒大家,证据可能不止一处。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巡视小组学*,作适当的点拨。

  学生汇报:

  师:刚才读的句子有几个字没有读好。(指名帮助再读这句话。)要读准“圈”、“叼”等字。“亡”不是“死亡”吗?现在大家认为“亡”是什么意思?

  师:“牢”是什么意思?“补牢”就是“修羊圈”。街坊说修羊圈就是“补牢”。(解说)“牢”的构字意义: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

  师:按照刚才的方法,把丢羊的句子和补羊圈的句子找出来,自由练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5分钟)

  师:在读这则寓言的时候,老师始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想请你们帮忙解答一下: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师:请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请默读课文,思考)

  师:齐读这句话。(生齐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师: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他读的怎么样?

  师:街坊对养羊人这样关心,可养羊人呢?可以看出养羊人的什么态度?

  师: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师: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学*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师: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讨论交流)

  师: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

  师: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师:读出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3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的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二、重视读的训练。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身临其境。

  这节课虽然教学设计得还好,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所回答的结果出乎了老师的意料,直接说出了当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就应该把羊圈修好。此时我表扬学生后又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走,不能表现出学生的回答好在哪里。如果此时让学生将老师的答案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回答好在哪里,会更容易加深学生对这个故事所说明道理的理解。还有,学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让学生全文品读理解,会给学生一个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想渗透。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4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三大环节展开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初步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其次是深入学*课文,了解人物内心世界,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意。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全班的学*气氛热烈、积极。学生的兴趣盎然,无论是同桌之间读,还是跟老师合作读,都能积极地配合,效果达到较好。在教学中,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能更直观、更形象地展示课文,因此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不足之处:

  1、指导朗读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读得时候,我应该多指导。

  2、在学*完课文之后,让学生联系学*和生活实际说说类似于亡羊补牢的事情,学生说得较为肤浅,说明学生对寓意理解得不够透彻。

  3、粉笔字是老师必须做好的功课,我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应该多练练粉笔字。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继续努力,多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宝贵的教学经验,以此来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今后也要让学生多把课文内容,多联系自身或者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看看有什么相关联的,从而从学中体会到知识和道理。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5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第1——3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几只羊,第一次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去修补羊圈。第4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第5自然段写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故事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和行为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通过教学和课后听课老师的点评,对本堂课做了如下反思:

  一、出示课题,引入新课(课题的教学反思)

  我采用了让学生回顾以前学*的寓言并且举例,从而引出课题,并且对课题中“亡”和“牢”这两个字让学生先解释他们的理解,他们认为“亡是死亡”、“牢是牢固”,我也没有多加讲解,一直到课文学*完,总结的时候我在来回顾这里,让学生再次理解“亡”和“牢”的意思,大部分学生能说出“亡是丢失”、“牢是羊圈”,这个方法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两字的记忆和理解,但是有听课老师指出,我应该再加一句引导的话,如“这两个意思同学们到底有没有解释正确,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课文,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会产生对错误知识的记忆。我对于这个说法也比较赞同。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生字词和课文主要内容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先听录音,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划一划,然后幻灯片出示一些词语,一起学*。然后在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词语的教学中,虽然学生练*了很多遍,大部分同学能说会读了,但是还缺少正确地书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生字、词语的书写也比较重视,我恰恰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个。()2.在再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但是当学生出现齐读时,我没有及时阻止。在说课文主要内容时,也只是请了一位同学说,而且她说的比较笼统,我就马上去帮助她说完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补充扩写。3.在听录音划生字词的过程中,我没有反馈。在学*词语时,也没有出现多种形式的学*方式。

  三、理解内容、体会寓意(课文内容理解的教学反思)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是,学*了第一次丢羊的原因和第二次丢羊的原因,然后又学*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丢羊后的做法,然后又回头来学*第一次丢羊后“街坊”和“养羊人”对话……

  对于这个设计,我自己也感觉有点混乱了。对于流程的设计不够合理,问题的跳跃性也太强了。可能的原因是我有些紧张,在学生学*积极性和兴趣还没有调动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学*下个内容。这是整堂课最失败的地方。

  在学*完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后,我提出了“如果养羊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情况”,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有我让学生对养羊人两次丢羊后的行为做了讨论和评价,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以及能够对寓意进行感悟。最后我还联系实际谈想法以及总结了这个寓言的道理。

  四、整堂课的反思及问题

  回顾整堂课,我还存在以下问题:1.课文朗读方面:读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在课文学*中尤其是对话的朗读,范读不够。2.虽然有一些教学机智,但也说明了课堂上的紧张和课前准备有些不足。3.学生积极性不够,教学设计意图没有达成,目标落实上也有偏差。4.整堂课,学生都是处于回答的状态,基本上是老师在提问,问的太多,而且教师的过渡语不够自然。5.教师在一些环节的处理上不够灵活,学生练*太少,太浅。通过这一堂公开课,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对我今后教学起了莫大的帮助。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6篇

  我和三B班的孩子一起将《亡羊补牢》这节课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教学结束后,静下心将授课的过程回顾了一遍又一遍,经过反思我收获了以下几点:

  一、 激趣导入,鼓励质疑。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内容比较简单,如何使学生一上课就有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呢?我根据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在导入时让学生们去读一则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孩子们通过文中的几个字猜测到这则寓言是已经学过的《守株待兔》。在这里我顺势告诉了孩子们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语言凝练,常常蕴深刻哲理于浅显语言和生动故事中。我告诉孩子们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引出了今天要学*的另一则寓言《亡羊补牢》。这样的导入,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寓言故事的兴趣,同时也推荐给孩子们《战国策》这部国学经典。

  在引出课题后,我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去质疑,让他们去猜想为什么会“亡羊”。 结合学生提的问题,引导学生去自主读文。

  二、理解字义,形式多样。

  学*词语,理解字义,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件枯燥乏味的事。我在这节课中采用了多种方式让孩子们去理解字义。例如简单的“则”的意思,我就让孩子们直接回答,并加以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而有的词语比较有意思,我就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主动感悟自主选择的机会,促成他们的个性发展。例如学*“窟窿”一词时,我想如果由老师直接讲出意思来,学生的印象就不会太深刻。于是我先让孩子从部首“穴”了解“窟窿”就是洞。然后然给孩子们用手势来表示“窟窿”,孩子们互相讨论着,都在比划着。这时一对孩子发生了争执,男孩比划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洞,女孩不同意,比划出了更大的洞。其他孩子面对这样的状况,都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我问孩子们:“大家为什么觉得洞有这么大呢?说说你的理由。”一个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道:“他的洞太小了,狼不可能钻进去,应该是这样大的洞,因为狼得从这样大的洞里钻进去,最后才可以叼走羊啊!”整个过程, 孩子们非常认真和执著。

  通过他们的自感自悟,得出了本课的 “窟窿”是能钻得过一只狼和一只羊的大洞。当他们得到我的'肯定后,脸上都露出了高兴的笑容。多可爱的孩子!就这样,枯燥的学*词语,也变得精彩纷呈了!

  三、练*说话,培养语感。

  这则寓言虽然短小,但是读起来也特别有意思。在学*第一自然段时,孩子们说出了亡羊和补牢的因果关系,我就让他们练*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话,体会汉语的特别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我注重让孩子们先体会感悟,再朗读。养羊人有两次丢羊的经过。第一次他是满不在乎,街坊劝说的话,他没当回事;第二次他很后悔,觉得应该按照街坊说的去做,并立即动手将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指导朗读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养羊人对两次丢羊的不同反应来练*朗读。我先让孩子们说说养羊人的心情,再让孩子们自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通过反复地读,达到理解寓言含义的目的。

  四、联系实际,理解寓意。

  孩子们通过学*都能明白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那如何让他们印象更加深刻呢?我通过讲述自己的一件牙疼及时医治的事情给他们起了个头,这下话匣子打开了,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听到的,看到的这类“亡羊补牢”的事情。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

  五、授之以渔,掌握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的最后,我总结了学*寓言故事的方法,希望孩子们能用这样的学*方法自己去解读更多的寓言故事,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不足之处:

  1、新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准备这堂课的时间比较仓促,我仅仅解读了文本的表面,没有去挖掘出更深的东西。例如在后面的课堂中有位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狼是怎么想的?我备课只备了自己看到的东西,而没有进行深思。

  2、自主学*,小组合作的时间不充分。很多孩子为了完成课堂练*,没有好好地去品读课文。

  3、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没有放手让孩子们去说,总觉得还是自己在引导着孩子上课。 这几点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要注意和深思的。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由于这则寓言较短,所以一课时完成。在设计教学时,我根据学*寓言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理解题意。我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补、牢”这几个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组内学*课文内容。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自由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在理解课文时,采用了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例如:在理解“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这句话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此句的意思。接着引出养羊人的这种态度对不对?你作为他的朋友快劝劝他吧。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自由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总结全文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读了课文的感受,而是让学生读读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的言语,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找他第二次丢羊后的行为,再读你又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在对这个人的评价中,自然就总结了寓言的教育意义。为了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我让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亡羊补牢事件。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去内学*。本课我是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及学*生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我设计了朗读对话这一环节,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了合作精神。生字在最后做了短时呈现。以上是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本节课还存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还有不该自己讲的东西自己讲了。)

  2、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这是讲课中的一个失误。

  3、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则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设计教学时,我首先从问答入手,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及其学*方法,接着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推测“亡”、“牢”在“亡羊补牢”中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从而联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紧接着,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并结合生活实际来感悟寓言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之处是: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学*寓言,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我把学*的目标与方法在一上课初始即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的过程中扎实进行,有效落实。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重视双基,循序渐进

  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循环反复,螺旋深化,逐步提高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学*生字、巩固生字与复述寓言故事相结合。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而这些环节并不是简单的重现生字,而是随“课”的深入而要求逐步提高。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谈收获;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不足之处:

  学生自主学*体现不够,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多。在验收自学成果时,老师急于课堂程序的进行,有些问题还有包办的现象。如,当有的学生说“亡”是逃走的意思。有的学生说“亡”是丢失的意思时,老师应该趁机让学生再读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侧面给出答案。

  《亡羊补牢》是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课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出来,把那只羊叼走了。”这句话很直接地告诉了我们丢失羊的原因。按教学流程应该是很顺利地完成好这一部分的,然而,孩子们的脑海中永远有着无限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让教学充满了未知。这次教学就发生了一场“大转弯”,呈现出了别开生面的一幕。

  片断回放:

  师:请同学们在第一段里画出这个人丢失羊的原因。(用笔勾出那句话并朗读)知道羊丢失的原因了吗?(板书:破了个窟窿)

  正当我写完板书转身后,还见一名男生把手高高地举过头顶,可以看出他很想说话。于是,我请了他起来。

  他起身问道: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羊圈破了一个窟窿,那么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去?

  听了他的问题,我顿时感到了一片茫然,完全出乎于我的预设之外,心想:怎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呀?一下子我不知所措地陷入僵局,突然,我又觉得这还真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应该放过这次机会。看着孩子们在座位上窃窃私语,我立马想到问题是孩子们的问题,应该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想象和探讨。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一个让老师也没有想到的问题: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从你们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大家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现在就让大家花点时间来讨论讨论吧?

  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立刻“耶”了起来,赶紧拉开阵势,展开了小组讨论,两三分钟后,孩子们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我们小组认为羊没跑出来,是因为他们害怕狼,狼常吃小羊,如果羊全部跑出来的话,就有可能被狼全部吃光。

  师:这是一个原因:怕被狼吃掉。那你一定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吧!(生哈哈大笑)

  生:我认为羊不会跑出来的原因是时间太晚了,该是羊休息的时候。

  师:你一定是从“夜里”这里知道了时间,会懂得从词语中来分析,有道理。(在不断地交流中,我也受到启发并加以引导),同学们,想一想,“羊圈”是什么?

  生:羊圈是羊们住的地方,是它们的“家”。

  师:请孩子们想一想,这几只羊会是听话的羊吗?

  生:会,它们会听主人的话,不会离“家”出走。

  生:会,因为它们是最亲密的亲人、朋友和兄弟,要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守候自己的家园,就像《喜洋洋与灰太狼》里面的羊村一样。(又是一片笑声)

  当然,孩子们回答还有其他的,比如:羊圈破的窟窿不够大,羊跑不出去;羊儿们白天在外面放养了一天,到了晚上就累了——————

  教学反思:

  这是一段出乎意料的教学,是一段在预设之外的教学,更是一段让人寻味的教学。我们常说,课堂是什么?其实就是孩子们的课堂。在教学前,教者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有这样的课堂提问和生成。“羊圈里的羊为什么不从窟窿里跑出来呢”这个问题,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而言,没有多大的教学价值藏在里面,这是偏离了教学目标和内容的提问。然而,我们用孩子的视野来观察,会发现这个问题却高于教学目标和内容,带有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再思考,带有看问题的独特思维眼光,带有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同情。在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兴趣盎然,小组讨论精彩纷呈,尤其是在交流汇报上,他们都能为自己的回答找到充足的理由,这个问题已经慢慢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理解文本、训练思维、生活世界和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去了。我认为:教学是为孩子服务的,面对一次难能可贵的“孩子问题”,我们理当应该停下脚步,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徜徉在属于他们的问题世界中去。

  本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第二届信息杯教学赛讲”课,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兴趣也起到了致关的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一)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的方法,老师把学*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二)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三)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这种探究合作学*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大。

  (四)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课后,学生向我指出课堂上我出现的问题,例如:甲同学在读“窟窿”时,发音不准,我没有及时纠正;乙同学在对养羊人评价时,说了一个同学们不理解的成语,教师忽视了这一环节,含糊而过,给同学带来了学*上的阴影。这些只是学生给我提出的,可能还有一些细节出现了纰漏,作为“当局者”的我也没有意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悉心聆听、快速分析、及时指出。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全文有3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的是从前有一个人养了许多羊,丢羊后,不听邻居劝告。第2自然段写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他后悔不听邻居的话,立刻把养圈修好,从此再没有丢过羊。第三自然段写的是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这个成语故事的难点在于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养羊人两次态度的变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不同的反复阅读,让学生体会故事所说明的道理。在设计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识字是低年级段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我多次在课堂上多次出现难读的词句,并且注意了学*的层次,降低学生学*的难度。我首先让学生带着拼音读,然后再去掉拼音读;先让学生读词,然后再读句,最后再读全文。有了这个层次,学生在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二、以文章题目为突破口,直奔重点。

  “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因此在教学中,我就以选择“亡”这个字意思,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做好了铺垫。

  三、重视读的训练。

  朗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使用默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的读、多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从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如临其境。

  四、注意了对学生的引导。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教学反思 菁选

关于教学反思 13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课后自已或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含有因数和倍数知识的转盘。

  教后反思:

  40分钟的时间一闪而过,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学*情绪空前高涨,学生的学*热情,学*过程中数学思维的提升,都在这短短的时间内让我感觉无尽的惊喜。

  课堂导入,亲切,有效,让学生先在脑海中留下“关系”这种印象,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明白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通过试一试、练*、特别是(8是倍数,4是因数。…… ( ))的辨析,让学生明白: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

  因数和倍数不能单独存在。

  通过寻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让学生通过多个实例找到规律。

  在教学中由于过分依赖课件,致使有的环节没有深入,没有给学生时间进行

  一、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体育教学反思。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层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偏游倾向的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培养善于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

  任何人从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体育论文《体育教学反思》。同样,学生在体育学*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便如,在一场班际拔河比赛中,因教师发现一名外班的学生参与了某班的`比赛,故大声斥责,结果使该班的学生转移了注意力而导致失败。这种由于决心书外因素造成的失利使学生难于接受,情绪非常恶劣。对于这种意外事情的发生,教师要主动地向学生说明真相,讲清道理,充分肯定他们的实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提供再赛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我国运动员参加世界大赛出师不利的典型事便来教育学生,使学生了解任何比赛都可能存在一定的意外,包括裁判不公等,培养学生接受意外事实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力。

  三、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具有重要影响,而人的性可知与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联系。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句为何?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马,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这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

  课堂学*是培养学生再学*的能力

  在学校里,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基础会计教学反思。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更应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更是如此,学生自学的能力特别的差,没有主动学*的*惯。从我大学学*的经验来看,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不会看课本,而且即使看也只是看一部分,很少有学生系统将课本看一遍,所以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因此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再学*的能力。

  具体说来包括课前预*,每次下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就回答得越准确。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同时,由于我带的班是财会对口,在课堂上更多的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不断进步,为后面几门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对老师的印象,教学反思《基础会计教学反思》。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上要有创新外,在师德师风上的优良品质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因此,我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更加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外学*生活的关心与帮助上。在担任16财会对口的教学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学*、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主要有:

  (1)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学生交流,商讨改进的.措施。

  (2)对学*缺乏动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加强网上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我作为一名教师是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学生的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让学生满意。

  (1)我认为,任何语文教学的改革都必须遵循母语教学的规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握母语教育的核心目标(培育孩子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唤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这两点的强烈关注和准确把握。因此不管东南西北风,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不放松。

  一、深入解读:凭借文本,悟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因为是语文,因为是母语,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并非零起点。像《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只是想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教师引导孩子关注“外紧内急”,旨在为孩子个性化体验人物渲染万分危急的斗争背景。基于此,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二、读写结合:依托文本,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语文,语文,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其实写的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当然从孩子的写作中教师也能发现其对文本理解的程度,指导今后的课程教学。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遗憾的是,时间的分配上还是显得仓促。(丹阳市实验小学徐留军)

  (2)《半截蜡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地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学生比较喜欢。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时,我采用研究性学*方法,以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为此,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一是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备好教案,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半截蜡烛》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在保护半截蜡烛与德军周旋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过人的沉着、勇敢和机智,值得我们去学*。同学们,你比较欣赏其中的哪位人物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刚一提出,一双双手便迫不及待的举了起来。学生们在交流着他们独到的见解,谈着他们对人物的认识,老师适时点拨,学生在这个充满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中,认识了人物,受到了教育,一堂课真正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人,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是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的教学设想是,通过熟字换偏旁或是加偏旁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抽、续、驶”等生字,通过交流识记方法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快乐。会写“吸、极”两个形*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表演、找重点词语等手段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但是,上完课后我还有几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分别是写字教学和拓展练*。为此,我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是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如: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结交新朋友来引出今天的学*内容,然后,让学生亲切的叫一叫风娃娃,同时让学生对风娃娃的到来说几句欢迎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因为喜欢风娃娃而去学*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

  2、在指导学生朗读风娃娃在田野里和河边两个小节时,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2)他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的上来。

  二、我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表演大风车慢慢转动的样子、风娃娃使劲吹风的形态)、说一说(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的呢?以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生良好阅读*惯的培养。新课程指出:第一学段阅读应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安排了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是检查词语。愿以为学生能够很快且准确的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站起来都读不准词语。特别是一个学生在读“行驶”这个词语时,读了几次也不能把这个“驶”的第三声读准,但我并没有这样过去了,我通过学生帮助、教师范读等方法终于使他纠正了读音。虽然这样的做法使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只有读准了词语才能正确地读课文,如果连正确都做不到,何来有感情地朗读呢。同时,我相信这个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他肯定不会读不准这个词了。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

  往往在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与我预设的相差很远。在教学中,我曾叫到一个男孩读“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这个句子,这个男孩可能*时朗读能力不强,一叫到他时,或许是因为紧张,他连个句子都不读不通顺。于是,我就一再地鼓励他,并告诉他只要把刚才老师强调的几个词语注意一下,你就能读好。果然,第二次读他有进步了,我马上充分地肯定了他的进步。第三次读时,他真的做到了有感情朗读了。当时,我感到太惊讶了,我为他的成功和我的成功而自豪。尽管这样的做法使得我的教学任务在这堂课里完成不了,但我想,语文课堂上不就是讲究一个实效性吗?难道我们就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不顾学生的学*情况吗?

  4、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低段的学生教师应教给她们一些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教学“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句子时,我在让学生感悟大风车在转动时很吃力后,问学生词语“慢慢转动”应怎么读?学生回答说:读得慢一些。对啊,这就是朗读的技巧。低段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叫有感情地朗读,仅仅靠感悟是不够的。我们教师应通过感悟后再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如感悟到伤心时,语速可以放慢;感悟到着急时,语速可以快些;感悟到快乐时,语速可以轻快些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划出这些重点词,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在朗读时应注意这些重点词语。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我个人认为,在低段的时候就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划重点词语来读好句子,到的高段,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应该是不会差的。

  当然,在这堂课上我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首先,整堂课的课堂纪律不好,低段的学生很难做到一个节课都注意力集中。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应该通过各种方法组织好课堂纪律。虽然,这堂课上,我也用了一些方法。比如每次读书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做端正、捧好书本朗读课文;在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前,我也会提醒其他学生叫认真听,并告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回答问题不仅是对同学的一种尊重,也是学*知识的一个方法;也多次用激励的语言来提醒他们,如回答问题之前我会说“看着小朋友都做得那么端正,一双双小眼睛是那么有神,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只请坐得端正、小手举得好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等等。但是,很遗憾这一些方法都是徒劳无功。我想,一定是这些方法不适合吧。

  其次,教师的自身语言不够精练。一堂课上教师的话比较多,有时还会过多的重复学生的话。过渡语也设计得不好。

  第三,教师的评价不够及时,虽然,课堂上我注意到了关注后进生,对他们不断地鼓励。但是,对于优秀的学生,显然我的赞扬是不够的,以至于使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

  最后,我还有个困惑,就是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自己的预设不一样,以使得教学目标完成不了。这个时候,教师是应该注重课堂上的实效性呢还是完成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呢?

  《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像,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亡羊补牢》读后感菁选

《亡羊补牢》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亡羊补牢》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我读了一则《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去放羊,一数,羊怎么少了一只呢?他仔细地把羊圈观察了一番,发现羊圈破了一个洞,牧羊人心想,羊一定是被狼从这个洞里叼走的。

  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劝他修好这个破洞,牧羊人却说,羊已经丢了,现在修羊圈,还有什么意思呢!

  第二天,牧羊人去放羊,一数,怎么又少了一只羊呢?他后悔没有听邻居的劝告,他赶紧把羊圈里里外外修得好好的,从此再也没有丢过羊。

  现在,我读到了这个寓言:亡羊补牢。

  这个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丢了一只羊,街坊要他去补,他没有去补,结果又丢了一只羊,他赶紧去补羊圈的.故事。

  这个寓言虽然很短,但却具有教育意义。对做错的要及时改正,对错误要从中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

  看着这个寓言,我想起了自己的一些缺点,爸爸经常提醒我,我却总是不能改正。既然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些缺点的严重性,以后就应该尽量少犯错误,少犯错误,即使是做错了,也要及时改正,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不要坐牢。

  今天,我们一起和老师聚精会神的走进了一篇叫《亡羊补牢》的`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有一个人,他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叨走了。有一个邻居劝他赶快把羊圈补上吧。他不听,结果到了第二天羊又少了一只,他非常后悔,于是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了。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自己做错了事,应该听别人劝告,及时改正错误。我发现我的生活中还有"亡羊补牢"的事情。比如:有一次我碰见了一道奥数题,我按自己的理解做着,突然,妈妈发现错了就劝我,我不听,结果还是做错了。以后我一定改正这个毛病。

  今日,我读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

  这篇寓言讲的是:过去,有一个人丟了一只羊,街坊使他补羊圈,他沒有修复,結果又丟了一只羊,他才赶紧维修羊圈的小故事。

  这篇寓言尽管很短,可是教育意义非常大。文化教育大家干了错事要赶快改正,要从不正确里汲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少做错事。

  读过这篇寓言,我想起自身存有的一些缺陷,父亲常常提示我,我却一直改不了。如今自身早已了解到这种缺陷的`严重后果,之后我想尽量避免犯错误、少做错事;即便 干了错事,还要立即改正,防止犯一样的不正确,不可以亡羊补牢。

  张阿牛和他父亲住在一个小村子里,他们养了许多头羊,并把羊放在一个用木头做的羊圈里。

  一天夜里,来了一群老狼,老狼们用爪子把羊圈搞破,叼走了许多只又肥又大的羊。

  早晨,张阿牛过来检查羊圈,发现羊圈破了一个窟窿,地上还有血迹,他数了数羊,发现少了许多只羊,知道是老狼偷走了羊,便扒在地上痛哭。

  这时,父亲走过来对他说:要及时补好羊圈,要不然以后老狼还会来偷羊的'。

  张阿牛立即把羊圈补好了,而且修得更坚固,从此他家再也没丢过羊。

  《亡羊补牢》是一则寓言故事,接下来我就给你讲讲这篇故事吧!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街坊劝他让他补一补,他却不听,结果羊又少了一只,他后悔了,赶快把洞补了起来。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不管做错了什么事,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就有补救的.机会。

  我一直有马虎的坏毛病,它给我带来了卷子失分、影响办事效率等损失。我的这些损失,就像寓言里已经丢失的羊,我也要补上马虎这个“洞”,才能保证其它“羊”不再丢失。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篇寓言。

  这篇寓言讲的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只羊,街坊让他补羊圈,他没有修补,结果又丢了一只羊,他才赶快修理羊圈的`故事。

  这篇寓言虽然很短,但是教育意义很大。教育我们做了错事要赶紧改正,要从错误里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少犯错误。

  读了这篇寓言,我想到自己存在的一些缺点,爸爸经常提醒我,我却总是改不了。现在自己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缺点的严重性,以后我要尽量少做错事、少犯错误;即使做了错事,也要及时改正,避免犯同样的错误,不能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错了事,及时纠正还是不晚的。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我读一年级的事了,我那时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的,一边玩一边做,每天都要做到很晚才能睡觉,爷爷急起来就要打我,可是我还是不急不慢的`做,字也写得不好。

  老师经常在作业本上批上不工整几个字。开始考试成绩也不理想。后来爷爷告诉我学*时上课时都要认真,回家要及时认真做作业,有时间可以自由活动,想玩什么也要认真的玩,不要拖拉。这样什么事情都能做好。从此我努力按爷爷说的去做,作业完成得又快又好,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成绩也慢慢的提高了。

  有一个人养了一圈的羊,可是有一天他放羊的时候发现少了一只羊,他发现羊圈有一个洞,他想羊一定是在深夜被狼叼走了。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劝他把羊圈补好,还提醒他如果不立即补好,他的羊还会丢。他说:羊已经被叼走了,还修它干嘛呢。他就没修羊圈。

  第二天,他放羊的时候发现又少了一只羊,很快他把羊圈修好了。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被狼叼走。

  这个养羊人开始发现错误没有立即改正,导致又发生了同样的错误,但他后来能够立即改正错误,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发现错误,只要总结教训,及时改正,就能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篇文章,文中讲的是一位牧羊人,养着七只小羊。

  一天,牧羊人发现羊圈上破了个大窟窿,但他很懒惰,宁愿睡觉也不去修补它。结果晚上,一只大灰狼从大窟窿里钻了进去,叼走了一只羊。牧羊人发现少了一只羊,气得直咬牙,邻居们说:“快把羊圈修好吧!”可是牧羊人不听邻居们的`劝告,结果晚上大灰狼又叼走了一只羊。

  牧羊人才后悔没听邻居的话,他赶快把羊圈修好了。从此羊儿一只也没有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免得错误越犯越大。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一些学生回家等,但他们为什么如此成功?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懂得亡羊补牢这个方法,发生错误以后,不应该沮丧,觉得自己没有用处,愚蠢。应该及改正,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还要记住自己所犯的'错误,不会再犯。错了,就要及时纠正、补救,还来得及。所以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不要因为一次的错误,就丧失信心,也不要不理不管,人生总会错的。

  错了也不要紧,勇敢地接受错误,尽快努力地改正,把走歪的路改正。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事的内容是:一位农夫养了一群羊,一天,他来数羊,发现羊少了两只,他到处找,都没有找到。第,他又来数羊,发现又少了两只,地上还有很多血,才知道,羊被狼吃了。邻居对他说:“快点修补羊圈吧。”农夫想:明天修也不迟。第三天,农夫发现又少了一只,邻居再次劝告他:“赶紧修补羊圈吧!农大后悔莫及。想:如果早点修补也不会被狼吃掉这么多羊了。于是,他开始修补羊圈。从此,羊再也没有少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犯同样的.错误,第一次犯错不及时改,就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这个故事。

  文中有一个人的羊圈烂了,丢失了一只羊。邻居劝他修羊圈,但他没修。结果丢了第二只羊,这回他下定决心把羊圈修好。从此他再也没有丢过一只羊。

  看到这里,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连续丢了两只羊呢?因为他开始没有听别人的'劝告,所以连续丢了两只羊,幸亏他后来补好了羊圈,不然他还会丢更多的羊。

  我好像也犯过类似的错误,比如我抓笔不正确,我不听爸爸的劝告。看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我想,如果我听了爸爸的劝告,那我就可以养成抓好笔的好*惯了。

  以后,我一定要听别人的忠告,要不然就会一错再错下去。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有很多感想。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有一天,羊圈里破了个窟窿。一连几天羊都被狼叼走了,最后他听从了邻居的劝告。把羊圈修了起来,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要是养羊的人早点把羊圈修起来,就少丢几只羊了。要是他不修羊圈的话,羊就会全部被狼叼走了。

  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暑假里作文老师叫我们每天写一篇小日记。因为有几天,我出去玩没有写日记。快要上作文课了才补日记。我觉得自己跟养羊的人一样傻。要是早点把作文写了,就不会落到这种地步了。

  我们不能像故事中的养羊人一样,而要及时改正错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下一学期的`课文里,有一段是《亡羊补牢》。

  主旨:从前有一个人养了一些羊。有一天,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个羊。邻居们建议他修理羊圈。三天后,他发现又少了一只羊,他感到很遗憾,他不应该不听街坊的劝告,而应该把它留在羊圈里。

  读书时,我也是亡羊补牢。大二暑假,我去长沙练跆拳道,舅舅在长沙,带着暑假作业到舅舅家。一个晚上回来,我急忙写完作业,我给舅舅做了个检查,发现一个数学口算题有问题,等于56,我自以为是地说:“这道题对吗?”舅舅生气地说:“对,等于55”,我惭愧地低下头。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亡羊补牢》教案菁选

《亡羊补牢》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亡羊补牢》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赛人:陈燕

  参赛作品: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应该听取他人的劝告,及时改正错误的行为。相机进行偷盗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温故揭题,引入新课

  1、回忆学过的寓言。

  2、说说什么是寓言?

  3、揭示课题,齐读。说说你对“亡”和“牢”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听准生字的发音。

  2、自由读课文,读后把本课的生字带词读一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抽读字词,正音

  (2)强调字形,理解字意

  如:“窟窿”都是穴字头,所以和洞有关。注意“窿”字的“生”上面有一横。

  “街坊”:你家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的意思。

  三、通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2、 交流、汇报,相机引导。

  四、悟理

  1、默读,想一想: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是在什么情况下丢的?

  2、交流:

  (1)、默读课文的1—4自然段,思考:第一次丢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丢羊又是什么原因?

  (2)、学生结合问题自由回答:第一次丢羊是因为羊圈有个窟窿。第二次丢羊是因为他没有及时把羊圈修补上。

  (3)、小结:那么这部分可以用课题中的哪两个字概括?(亡羊)对,这部分告诉我们,养羊人是怎么会丢了两次羊。

  3、养羊人又是怎样“补牢”的呢?结果又怎样呢?让我们自由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1)、结合朗读,自由回答:养羊人后悔了,赶快把羊圈补上了,以后再也没丢羊。

  4、练*复述

  五、品读评价,体会寓意

  1、请你评价评价这位养羊人,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1)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2)在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评价

  3、默读最后一段。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抓住“后悔”“不该不”想象一下养羊人当时后悔的心情。尝试读出当时的心情。你能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吗?(改成一般陈述句)

  (2)、抓住“赶快”“结结实实”指导朗读,从这两个词你知道了什么?(养羊人的可贵之处:发现错误后,马上就改。而且很有信心)

  (3)、养羊人最可贵之处就是他心想:“现在修还不晚”,看到这句话,你想说点什么?大家自由交流。

  4、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六、明确寓意,指导实际

  1、我们这节课学*了寓言《亡羊补牢》,你都明白了什么道理?

  2、在我们今后的学*和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呢?(相机进行偷盗法制教育,交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防偷盗方法。)

  教学目标:

  1、会读课文中的4个生字,一个多音字;会写“窟窿”“叼”等字。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亡羊补牢》的故事。

  3、理解“亡羊补牢”“劝告”等词语的意思,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一) 理解“寓言”的意思

  1、可以说说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2、也可以说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

  (二) 揭题解题

  1、今天我们来学*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亡羊补牢》。

  2、你知道每个字的意思了吗?理解“亡”和“牢”的字意。引导理解题意。

  二、初读感知

  1、 自学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哪些句子写“亡羊”,哪些句子写“补牢”?

  2、 交流:课文讲那个牧羊人丢了几次羊?

  l 找出第一次发现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指导:读准多音字“圈”,范写“窿”提示第11笔,“叼”的最后一笔是什么?

  l 找出第二次发现又丢羊和丢羊原因的句子。 板书:发现

  再次书写“窟窿”和“叼”

  3、找出牧羊人“补牢”的句子。 板书:赶快 没丢过

  4、讲故事大意:用上“发现…… 发现……赶快没丢过……”

  三、体会寓意

  (一)、抓“劝”切入,初知寓意

  1、牧羊人第一次丢了羊,邻居曾经怎样劝他?找出句子,理解“街坊”。

  2、“劝”和“说”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劝”指发现别人的问题,让别人改正)

  3、练读对话。如果说第一次丢羊是个意外,那么第二次是什么原因?

  4、看图说话,看到牧羊人使劲地修补羊圈,这回街坊们在说什么?

  ( 如果…… 幸亏……)

  5、小结:牧羊人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不再丢羊。可见,做错了事听听别人的劝告,及时改正是多么重要。

  (二)、抓“劝”展开,理解寓意

  1、教师用白话讲《战国策》庄辛劝告楚襄王的故事。

  《亡羊补牢》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古时候的一个“劝告”故事。战国的时候,有个叫庄辛的大臣发现楚王整天不理朝政,东游西荡的。庄辛很担心,对楚王说: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楚国必将灭亡。楚王不听,结果5个月以后,秦国兵打进来了,楚王吓得没了办法,连忙请庄辛出主意,庄辛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句就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理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的意思

  听了故事,你说楚王丢羊了吗?那么庄辛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亡羊”其实指?——有了错误 “补牢”呢?——及时补救 未为迟也——还不算迟。

  楚王听了庄辛的话,立即改正了错误,终于是使楚国免遭了这次灾难。

  (三)、顺“劝”回归,学讲故事

  1、一个小小故事的改变了楚王,改变了楚国的命运,可见这个故事多么有意义,你们愿意把它讲下来吗?

  2、你想把这个故事讲给谁听,为什么?(讲给有缺点必须改正的人听,讲给自己听,多想想自己的缺点,争取改正。)

  四: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讲故事

  教学设想与反思: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学*寓言的一个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学*懂得寓言所包含的寓意,从而给学生一些做人的启示。因此,教学中必须考虑寓言的特点以及学*寓言的方法。由于寓言的.题目往往是故事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从解题入手梳理课文,从而避免了在内容上打转,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字、读文,拓展运用,这是语文学*最重要的工作。寓意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能直白的告知。因此,本课教学,以“劝”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自身的学*,深切的感悟,将学*文本与追本溯源,学*语言与生活运用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故事所告诉我们道理,并自觉地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最终根植于自己的心灵世界。

  35分钟来来去匆匆,还应留出时间让学生又动笔写字的事件。

  教学目标:

  1.认识“补、牢、叼、街、坊、修、堵、丢、悔”等9个生字,会写“亡、补、叼、夜、丢”5个生字,学*新偏旁“鱼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并能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学写“亡、补、叼”。

  4.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第20课的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

  2、板书课题:亡羊补牢

  生书空,齐读课题

  3、认识生字“亡、补”

  (1)“亡”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生字,你能给他组个词吗?

  (2)“补”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生字,它的部首是“衤”,是由“衣”变形而来的。

  (3)师演示变形过程

  4.师:亡羊补牢也是一个成语,每个字都有它的意思,文中已由了答案。只要你认真读,就能在文中找到每个字的意思。只有弄懂了每个字的意思,才能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

  二.初读寓言,理解题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赶紧打开课本81页,自己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

  (1)指名读

  (2)理解“街坊”:你有街坊吗?街坊就是邻居。

  (3)齐读

  3、指名读自然段

  师:生字词读好了,那课文呢?课文由5个自然段,我请小朋友来读一读,其他的小朋友仔细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吗?

  4、理解题意

  师:通过读课文,我们已经扫除了生字的障碍,那么现在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亡羊补牢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并用“————”划下来。生:亡是丢了的意思,我在第3自然段找到的;

  生:补是修一修的意思,我在第2自然段找到的;

  生:牢是羊圈的意思,我在第1自然段找到的

  5、 小结:小朋友们真会读书,通过朗读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要学*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了,让我们一起走人课文去学*吧!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1、学*第1、4自然段(明确丢羊的原因是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师:羊是怎么丢的呢?赶快浏览课文,找出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个内容,读一读生:第1和第4自然段

  (1)男生读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羊是怎么丢的?

  生汇报,师画窟窿

  (2)出示课件:填一填

  师:你能用“因为……所以……”把羊丢失的原因说一说嘛?

  (3)小结:原来狼从这个窟窿钻进羊圈,把羊叼走了,羊少了一只

  板书:少了一只

  (4)女生读第4自然段,边听边思考,羊是怎么丢的?

  师:谁能用“因为……所以……”把羊丢失的原因说一说。

  板书:又少了一只

  小结:是啊,接连两天,养羊人丢了两只羊,狼都是从这个破了的窟窿钻进羊圈叼走了羊。故事读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丢了两次羊才修羊圈?第一次丢羊时不修呢?

  师:是啊,你们和他的街坊想法一样,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对养羊人说的吧。

  3、学*第2、3自然段

  (1)出示街坊的话

  ①谁来读一读?

  ②理解“劝”:我觉得你没读好,看看街坊是怎么跟他说的,有个“劝”字。你知道什么是“劝”?你什么时候“劝”过别人?

  生汇报

  小结:对。像这样,犯了错,别人用道理说服他,使他改正错误,这就是“劝”。那么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把街坊的话读一读。

  ③指导朗读

  你读书时强调了“赶快”,能告诉我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你特别加重了“修一修”,能说说是为什么嘛?

  小结:是啊,街坊可着急了,因为到了晚上羊还会被狼叼走。街坊好心相劝,可他却说————————

  (2)出示养羊人的话

  ①谁来读一读?

  ②师范读,这句话什么意思?(理解养羊人的想法,就算补好了羊圈,丢失的样也找不回来了)

  (3)同桌练读,指名读

  师:同桌两个人练*读一读吧!

  小结:就是这样,正是他不听别人劝告,不愿意修补羊圈,难怪他丢了一只羊,第二天又丢了一只羊。

  3、学*第5自然段

  (1)师:在事实面前,他后悔了,心想———————

  (2)理解“现在修还不晚”

  为什么说“现在修还不晚”?

  生:因为修好了羊圈,羊就不会再丢了

  生:如果现在还不修补羊圈,他养的那几只羊还有可能再丢

  ……

  小结:是啊,课文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他养了几只羊”,现在他只丢了两只,如果还不修补羊圈,他还会丢第3只、第4只羊

  (4)师:于是他——————把羊圈——————,从此,他的羊———————

  四、回归课题,理解寓意

  1、当他修补好羊圈,又和当日劝他修补羊圈的街坊相遇,他会对街坊说什么呢?街坊又会怎么回答他呢?同桌两人想一想,说一说

  2、指名说

  3、是啊,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及时改正,就不算晚

  板书:及时改正

  就不算晚

  4、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5、在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和养羊人一样的经历呢?

  五、出示课件,学*生字

  1、指名读

  2、指名说如何正确规范地写好这个字

  3、指名书写笔顺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两则寓言。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我们先来学*第一篇:亡羊补牢。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

  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

  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

  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

  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

  坊读轻声

  窟窿

  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

  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

  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

  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7亡羊补牢

  教学思路: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