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3-15 09:47:58 农村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在我学*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如一位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分数应用题的综合训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套课桌椅的价格是48元,其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在*时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情感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需要。如何做到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我尝试新的“四步”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环节的艺术性,做好题型设计,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层次,处理好师生的地位与作用,讲究板书的`艺术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师生间、同学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信息传递的桥梁,使教与学和谐发展。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知识新领域,又可以形成课堂教学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学*中不断审视自己,改进自己的学*态度、方式等,使自己后继的学*活动更富有成效。通过师生、同学间互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20多年来课堂教学的探究,认识到;要想整体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新时代需求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教学观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改革新思路,实施适应本地区教学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 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新时代新形势下,再也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年来,课堂教改虽然不断推陈出新,也初有成效,而如今面对“90后”和即将到来的“00”后的初中学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教改还要迈大步伐,开拓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合作意识,表扬先进,鼓励落后,将竞争机制、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以适应现今中学生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几年来我尝试“四步”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讨论---释疑----达标”。

  自学:老师出示“自学指导”给学生指明本节学*内容和导学题目,让学生明确学*目标,带着问题探求新知,也就是老师给学生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课堂前进的道路。

  讨论:学生通过自主学*对本节知识初步认知和理解,对基础知识有所掌握,对于存在疑惑问题再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到对本节知识基本掌握,全组学生达成共识。以小组长为代表将全组性疑难问题汇集于老师。

  释疑:老师将各组汇总的疑难问题再进一步讲解,在此环节,若其它小组学生有会的就让学生解答,切忌与学生“抢上风”,慷慨地把讲台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展示自我。只有学生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才做解答。

  达标:达标检测是检验本节效果的重要环节,命题既要注重“双基”,又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标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达标的结果一定要及时检查、纠错、总结,对于成绩优秀的要及时表扬。

  二.做好组织教学,开创课堂教学新局面

  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注意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组织好课堂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前提,为学生探求新知,增强自信和勇气做好铺垫,为师生教学互动搭建*台,激发学生自觉学*的主观能动性,创建良好课堂教学学*氛围。

  三.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题方法上要有艺术性,课堂教学的导入承载着新旧知识的衔接,是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既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又要有新鲜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下将学生带入未知新领域,体验接下来的新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学用所用,感知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空间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在初一几何4.7.1《垂线》一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将搜集到的生活中有关垂直的实例,借助多媒体将拍摄到的实例图片或网络视频(一养鱼专业户要将小河里的水引入鱼塘,从什么地方开沟最省工省力、节约资源呢?)和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应用于现实生活。明白学*数学知识的意义,作用和必要性。又如,初二代数17.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节中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长方形的面积表达式为x2-y2,长的表达式为x+y ,则宽的表达式是什么呢?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很快就能说出答: ,老师接着问,还有更简单的表示方式吗?这样就扣人心弦,引入课题。这样导入课题就会给学生探求新知,设置悬念,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教学。

  四.题型设计要有代表性,层次性

  在进行自学指导、讨论分析、释疑、达标各阶段,首先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创设拓展空间,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感知探求新知的乐趣。其次题目和题型的设计还要有代表性,精选精炼,建立网络资源*台,*题库。

  五.把握适度的知识量

  教学中的“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对立统一关系的范畴,是事物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掌握了正确的“度”,能使教学工作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取得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事实上是学生获取新知和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的转化过程,课堂上知识量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取情况,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把握好知识量和难易度,以免造成学生“吃不饱”或“吃不消”的情况出现,既要顾全整体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要注意尖子生的知识面拓展空间,和发散思维的开发。

  六.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教师不能是“主演”,而应是“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教师也要给学生参与的时间、空间、氛围等以及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现代中学数学教师应是一个明智的导演,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指导学生扮演好演员的角色。教师既是模特、评论员又是欣赏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趋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尽发挥其所能,展示其才华。

  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只有正确处理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受益一生,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更是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在新课标下,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上多探索,多创新,让学生在身、心、智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在新时代走在改革的大道上,必须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适时自我调节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步骤,把握课堂师生互动的艺术性,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水*,大胆尝试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实现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努力。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数学课堂,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质量的高低,通过本次研修学*,本人认真地反思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教材、教师的因素,而这其中,学生是主体,我们要突出这个主体,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策略,同时要贯彻数学新课程标准,在仔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学情,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前导,确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有以下一些: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主语应该是学生;生成性原则,在教学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都有一系列的变化,教学设计中要将这种变化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心中有数,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全面性原则,教学目标设计应该涵盖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目标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设计时要有层次性,做到一般目标和个别目标相结合,还要确定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目标;层次性原则,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同一要求,又要区别对待,要探讨不同水*学生学*数学的思维规律,使制定的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另外,问题的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练*、*题的设计也是必须的,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能力

  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源泉,是思维的起点。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在对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交流和反思,教师在情景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探索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引发更深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有效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问题的设计是很关键的,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的数学问题是在学生最*发展区之内提出的,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有效的数学问题是任务型的,具有驱动力,能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引导下进行自觉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这些问题是清晰的,连贯的,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难易也是适中的,会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质疑、探索中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问题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决定着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能力提高的问题。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教师要注意对这个变化进行调控,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学*任务来变化,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因此,一堂课的教学,教法是灵活多变的,但是在这个多变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始终是不变的,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用趣味性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把学生的情绪始终调节到教学任务周围,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兴趣来进行学*,这样我们才会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当然,在课堂调控中,节奏的把握也很关键,要让学生在听、说、做、思多个方面进行有计划的变更,使得学生的思维状态能够有较长时间保持在最佳,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的有效。

  四、坚持自我反思是提高自己教学水*的有效途径

  下课铃响起,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结束。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素养。课后反思是教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课后对教学的哥哥环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表现及教学的成败进行梳理,反思学*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哪些方面的补充;学生的学*是否有效,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是否恰当,等等由此研究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学反思中要写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也要写不足之处,分析成功的原因和造成失败的原因,以便以后引以为戒。另外也可以写课堂中应急处理的事件,更要写学生的创新,看看课堂上学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表现,有哪些新的想法。最后,教师反思再写“教学设计”,通过对课堂的深刻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当然,教学反思要及时,要具体,还要坚持不懈。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1)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1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 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惯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 忽视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2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材料的设计更接*学生最*的发展区,而练*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材料的设计更接*学生最*的发展区,而练*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4

  在中心学校组织的人人讲“我最满意的一节课”暨“金牌”教师评选活动中,我听了本组每位教师的课,也参加了十几次的评课活动。在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惯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入,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的活动质量。

  一、加强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对新知学*的热情,拉*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做好充分的准备,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由此支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在课前几分钟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应该怎样补呢?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

  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跳起来够得着的“最*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既要贴*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教学中,要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学*过程地体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从人的动作、活动参与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应用新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的学*过程和动手操作,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让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全体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基础。例如:在图形的全等中,学生通过积极开动脑筋,交流合作,找出多种不同的分法,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同时让我深深地感到了学生内在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懂得去挖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的活动质量。

  发布地址:https://www.suilengea.com/fanwen/16102.html

  发布时间:20xx-02-22 14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

  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一、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欲望,教学反思《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三、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2)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3篇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构知识”———“拓展运用”———“反思归纳”,

  1、创设情境。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2、自主探究。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主体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

  3、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

  4、建构知识。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个体进行能动的思维、富有特色的理解与加工,并把新知识纳入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与新方法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识。

  5、拓展运用。新知识的运用与拓展,需要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层次与序列,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与创新中体悟、总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成功,感受创新的快乐。要不断引导学生:你是如何想出来的?你的根据是什么?还有别的方法吗?哪个方法更好?

  6、反思归纳。新知识的建构、拓展、运用,并不意味着学*的结束。否则,我们就会错失一个提高的良机。此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与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关键所在,比较和概括不同方法的共性、个性,反思他人或自己思路受阻的原因、错误的原因,反思各自的认知转化与心得体会。

  7、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某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及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其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而“归纳”是数学思想和数学能力很重要的一块,“操作猜想”这一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想与能力所起的作用更是妙不言。例如讲a:b:c=7:5:3,可设a=7k,b=5k,c=3k,但是学生不懂,设a=3k,c=7k,我举例:父亲:哥哥:妹妹=7:5:3,就很容易理解了。

  8、引用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动机,引导学生对数学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学*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能满足学生对外界新颖事物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到好奇和兴奋,同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的思考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的动机和欲望,

  例如讲反比例函数:80条鱼,2只猫吃,*均每只猫吃40条,4只猫吃,*均每只猫吃20条,8只猫吃,*均每只猫吃10条,x只猫吃, *均每只猫吃y条,y就是x的反比例函数。

  9、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释人类及自然界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学*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新教材的编写中列举了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例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更进一步地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更有趣、更有价值的实例。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社会生活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在教学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更明白了知识的获得不仅仅在课堂,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从而打破没有感情的数学定理,冷冰冰的数学公式,没有灵魂的数学符号。学生从中也能真正意识到:人人都应该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应该获得必需的数学。

  20____年1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港区教研室组织的数学教研活动,学*了高港中学两位老师的课,真是受益匪浅。最值得我学*的是他们站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那份勇气,这是我最弱的方面。他们,给了我也想讲课的欲望,有了想跟他们比一比,看看自己差在哪的想法。

  两节课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学*方式,教学中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打破了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教学方式,两位教师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非常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借助讲学稿和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使课上得有声有色,这些太值得我学*了。

  这两节公开课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我想谈谈我的感受:

  一、讲学稿的使用

  讲学稿是我们高港区正在大力推行的“教学助手”,我校初一数学组正在使用讲学稿,这个“新型的助手”带给我们很多的帮助,让我们觉得课上45分钟更有紧迫感,更有效率。例如课前的预*。课前预*是学新课的前提。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不只重视学生学到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预*是获取知识提高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课前预*尤为重要。使用讲学稿后,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完成好讲学稿上的预*题,使预*效果更佳。高港中学的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二、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

  两位老师上的都是初三的复*课,都注意到了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第一位老师由一个抛物线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一拓展开,提出关于该抛物线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点的连贯性;第二位老师在讲“求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梯形的面积”时,问学生有哪些方法,还有哪些四边形的面积可用这些方法。初三复*课更是要注意知识点的相通,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将相关知识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

  三、学生学**惯的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要培养*惯。”培根说:“*惯是人生的主宰。”可见培养学生爱动脑动口、勤思考的学**惯是促进他们思维发展,协调个性差异整体发展的手段之一。从这两节课来看,高港中学的学生有着良好的学**惯,能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教给学生合作学*的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如何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

  教育是不断发展、改革着的。我需要更多的学*机会和学*时间,每天都要思索,怎样使学生在学*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怎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怎样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更能促进学*;怎样适应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达到共同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期的时光转瞬即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落下帷幕。一学期以来,我担任九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的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课堂“三不”(即课堂上不乱说话、不睡觉、不吃零食)来要求学生。为了明年的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做得更出色,为了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育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也是检验一个教师工作成败的关键。一学期以来,我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和应用的同时,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坚持备好每节课,上好每一堂课,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备课深入细致

  *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九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作业与练*

  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5、课后辅导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6篇

  一、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去学*、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可要求学生课前预* ——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观,教给他们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与自觉钻研数学的*惯,学生将终生受益。要不断地将学*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二、形成良好的*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活*惯。好*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焉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惯入手。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成为创新性人才。

  4月中旬,我有幸参与了县上的送教下乡活动。本次活动的主会场在中心小学举行,而看课活动的主要形式——同课异构,更是让我们基层教师从中获益匪浅。通过我镇的教师XX县上的名师同上一节课,让我们看到了名师的风采,从她们身上学到了备课、上课的技能,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我们和名师之间的差距。

  看课中,自己的感受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们的课堂为什么效率低”“我们的课堂能不能达到较高的层次”一直萦绕这我,而这些思考,也一直伴随我回到了单位。可能是第一节看的是数学吧,所以县上王老师和我镇的张老师同上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比一比》给我留下的印象较深,感悟也叫颇多。为了更好的说明上面的两个问题,以及今后我们的课堂应当怎样去做,接下来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性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见解。

  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我们的备课上课能力呢?

  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四、抓好双基、适度训练——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捕捉巧用教学资源——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

  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实效性的笨拙见解,我想,如果教师在备课和上课中如果能够做到“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那么我们学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高”!而我们的教师也会“名”。

  数学概念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以及它们的本质属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它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学生在运算中发生错误,解题能力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掌握得差。只有组织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才能起到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概念

  概念是从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必须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比较,或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感官的直接认识。例如,在教学体积概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铅笔盒和一块黑板擦,问学生谁大?紧接着,又让学生观察两个棱长分别是2厘米和4厘米的方木块,问学生哪个大?通过这样比较,学生初步获得了物体有大小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概念的本质属性,拿出一个梭长是4厘米的正方体空纸盒,先将梭长是2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学生便清楚地看到这方木块只占据了盒子的一部分空间,然后把一个梭长为4厘米的方木块放入盒内,正好占满纸盒的整个空间,学生又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空间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较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有空间的大小,叫做“体积”这一概念。

  二、创设求知情境,导人新课

  从教育心理学中知道,“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是内在的动机,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的一种内部动力,离开了这种动力,学生在学*过程中,就不可能有主动进取精神,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更说不上积极思维,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去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努力创设求知情境,让学生产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语言来逐步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学生由被动接受数学知识转化到主动地去猎取知识,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新概念创造良好的气氛

  三、精心设计练*,巩固、深化概念

  课堂练*是教学上的反馈活动,是学生对教师输出信息的反映信号。学生通过练*,不仅可以起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作用,而且通过练*可以学*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因此,精心设计好练*题并及时评讲、纠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及教学规律,合理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来进行教学,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概念清晰、能力增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后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很好的发展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一、体现一个“主”字

  这里所说的“主”字指的是:课堂的主阵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学生知识的学*、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是课堂教学,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也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出来。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要导得巧、导得活、导得适时,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生动活泼;如果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就很容易造成高耗、低效、死板的课堂教学。

  二、抓住一个“思”字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学生的思维发展水*直接影响着学*的效果。实践中我们发现,优质的数学课堂无不时时处处闪烁着思维的火花,在数学课堂上思维是“魂”,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辩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教会学生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三、突出一个“活”字

  这里所说的“活”字指的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一方面,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不仅有教者的教学预设,而且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必然会有新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灵活的作出调整,千万不能死搬教案,对课堂上产生的动态生成不闻不问。因此,教师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灵活而精当的处理和运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东西,活化课堂。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实践表明,一个人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学*的效率是很高的,那么,课堂上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呢?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增强思维意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始终把激活数学思维放在首位。其次,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更应该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学生生活、生动活泼而又蕴涵着一些思维力度的数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中来。第三,教学过程中,教者要善于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重视一个“练”字

  必要的练*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更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摆正练与讲的关系,还要精心设计*题,做到精练、巧练、及时练。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五、讲究一个“创”字

  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更需要创新,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面对新教材我们怎样结合学生实际活化教材?怎样选择恰当的内容呈现方式?怎样创设有利于学生学*的情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创新,讲究教学艺术。教学创新是有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对新课标的理解与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生活实际的了解。所以,我们要不断学*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潜心钻研教材,走进学生的数学生活世界。只要我们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创新,勇于实践,就一定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而又促进学生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的课堂教学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有效,会因为创新而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为创新而更加爱数学,在数学的课堂上他们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得到更好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

  所谓“小组合作学*”,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小组,一节课合作学*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过程,只奖励合作学*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能高效吗?

  二、 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与合作的小组,学*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对学*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等于合作学*”,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的“形”而没有合作学*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的监控和学*小组对合作学*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xx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陈瑛,女,1956年出生,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现任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教科所所长、数学教研员,从事数学教研工作十年。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5篇,获省级市级一、二等奖论文9 篇。20xx年以来,领衔国家级课改实验课题子课题的实验;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学新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两书,撰写其中书稿6万余字;在市、区作各类讲座14次,各类培训50多课时,听课指导*千节,指导几十节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成功教学或制成光盘公开发行,指导12篇优秀教案分别被人教社出版的1-4年级各册数学《新课标教案》选用,指导十几位教师及青年教研员的论文在国家级获奖和发表。20xx年被评为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芜湖市课改实验先进个人,为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的基层实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的能力。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热情。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和独立学*的关系。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这样学生在整个学*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水*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环境中,这样学生不仅把学*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知识。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比如,我们在进行“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热情锐减。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4)

——小学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探索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2.进一步巩固对直角、锐角、钝角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完整的活动过程,培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美。

  目标解析:

  用三角尺拼角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数学活动,又是安排在第三单元最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既能巩固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学生活动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三角尺上角的特点,为后续学*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用一副三角尺拼出不同的钝角,知道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钝角。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角的知识拼角。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活动前——充分准备

  (一)理解“一副三角尺”的含义

  1.观察一副三角尺中两个三角尺中的角分别是什么角?

  2.给一副三角尺上的每个角编号。

  如:把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尺编为A尺,其中的直角为A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A尺①号锐角和A尺②号锐角;另一块三角尺编为B尺,它的直角为B尺直角,另两个锐角分别为B尺①号锐角和B尺②号锐角。

  (二)复*旧知,激趣引入

  1.锐角、直角、钝角有什么关系?(锐角<直角<钝角)

  2.三角尺上直角、锐角都有,就是没有钝角,你能用它们拼出一个钝角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副三角尺拼角活动前学生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副三角尺”中“一副”的含义,知道一副三角尺中的两块三角尺各有哪些角,有什么特点。同时调动锐角、直角、钝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知识,为“拼角”作好准备。】

  二、活动中——合作交流

  出示例6: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一)小组讨论,自由拼角

  1.思考如何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

  2.学生动手拼角并画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二)汇报展示,师生交流

  1.组长汇报。

  2.挑选不同的拼法展示在黑板上。

  3.在拼钝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作品分类,讨论质疑

  1.黑板上的拼法各有不同,你能将它们按一定的规律分类吗?

  2.讨论交流:一类是锐角与锐角拼成的,另一类是直角与锐角拼成的。

  3.质疑:锐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不一定)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吗?(一定)

  (四)验证钝角,优化拼法

  1.交流验证方法

  目测——看上去比直角大

  测量——用三角尺的直角比

  推理——直角与锐角一定能拼成钝角

  2.总结拼法

  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个直角与一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用一副三角尺拼一个钝角”的活动,在自由拼角中感知,在合作交流中思考,在分类讨论中质疑,在验证优化中升华。理解根据直角和钝角的关系,以直角为基础和锐角去拼的优势。让学生体会数学学*过程中的有序思考,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活动后——运用拓展

  (一)教材第42页“做一做”

  1.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钝角。

  2.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直角。

  3.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两个,拼出一个锐角。

  同桌合作拼角,小组交流,再全班汇报展示。

  (二)从两副三角尺中选三个,拼一个钝角。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5)

——数学课堂教学总结菁选

数学课堂教学总结

  总结是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对学*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和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课堂教学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根据学校和理科教研组工作安排,我组于20xx年3月10日至3月21日进行了课堂教学评优暨多媒体课件制作竞赛活动.前来听课的领导及教师每节课达18人之多。共听数学课6节,化学课2节,物理课1节,评出了前4名优胜者,并上报学校参加复评。评出的优胜者为:郭顺年、李生魁、胡建萍、王武文。下面从两方面谈一谈本次教学评优的得失:成功的方面:

  一、教学指导思想明确

  从教学内容看,学科的9节课都是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组织学生学*。这些课都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形式以课堂为中心,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了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三维性”得到了充分的落实。总体上来看,大部分课都是比较成功的,都充分展示了各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二、注重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和实践,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思考中、动手中、探索中、交流中主动去获取知识。例如:郭顺年老师的《提公因式法》。

  三、教学设计精巧、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这次的9节课,执教者都能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形式进行教学,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掌握学*方法。例如:李生魁教师的《*方差公式》。

  四、教学手段多样这次评优活动,在教育技术方面体现了技术的现代化和手段的多样化。

  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增加了课堂的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不足的方面:

  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科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会学才能发展。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书本上的知识要学会,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这些知识,使学生获得认识事物,发展自我的能力。课堂教学要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必须从思想深处来一番转变,改变老师是科学“权威”身份,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课堂上要真正做到师生*等,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真正得到发挥。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学生完全有可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或者联系生活实际主动获取知识。显然,相信学生有足够的认知潜能、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这是能否真正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认识基础。从这样一种基本认识出发,备课时,老师主要考虑的不再是怎样把学生教会,而是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并且从中逐渐学会学*。

  二、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

  基础学科课程,不管是哪类课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学*,更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在“导”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在组织、指导、点拨、参与等方面精心设计、

  三、教师要刻苦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学基本功涉及很多方面,这里只谈一点:语言。教师语言功底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目前听课情况看,仍存在着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语速过快、语言重复的现象,大多数教师语言还需要下大力气提高。部分教师的口语能力较弱,课堂用语单一、机械、枯燥,有的口误较多,有的随意性较大。这些都是需要努力改进的。

  四、建设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骨干教师队伍,既是立校之本又是当务之急

  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对此高度重视,我们应扎扎实实做好选拔和培养的工作。现有的优胜者,要清醒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远期目标和*期目标。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于未入选的新教师,要认真向老教师学*,力争在短期内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这9节课充分展示了每位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各有特色,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发现有些教师在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广泛参与方面,放手不够大胆;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合理、有效的处理;基础知识训练不够扎实。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和总结。特别是对个别新教师,应与老教师及时沟通,建立互帮互助的体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数学有很大的作用。笔者在*几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听过许多学科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很快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和欣悦的心情从事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就高中数学教学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

  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0。9=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

  新疆奎屯市一中第3页山东教育学院新疆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王新敞教研一得

  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0且(2a)24a0,得出0山东教育学院新疆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王新敞教研一得

  如在解不等式

  x3x2x2x322一位教师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即0时,

  采用解两个不等式组来解决,接着,又用如下的解法:

  原不等式可化为:(x23x2)(x22x3)0即(x1)(x2)(x3)(x1)0,所以原不等式解集为:x|1x1或2x3,学生会惊疑,唉!这是怎么解的,解法这么好!这位教师说道:“你想知道解法吗?我们下节课再深入具体地探究”。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转化为学生自己思维的矛盾。只有把客观矛盾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矛盾,才能产生激疑效应。

  一、 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清洁卫生等良好的`*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之前,认真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兴趣及学*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展。

  三、其它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负责校内部分的德育工作,为了能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

  总之,在这一学年的工作中,我通过努力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虚心向各位老教师和优秀教师学*先进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模式,使学生参与学*的热情大大提高,学*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与合作交流的学*新理念。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材料的设计更接*学生最*的发展区,而练*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班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

  在新教学改革中,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时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一基本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就必须改进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基于上述认识,我在教法上进行了改革尝试。

  1、组织学生看书预*,自主学*。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有些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实践便可学会,这时教师的适当放手无疑为学生的自主学*提供了*台,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去发现新知识的新与旧知识的联系,学生会感到成功的快乐。自学前,我一般出示读书思考题。思考题的内容大体是:这部分内容包括哪些新概念?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请举例说明你所学到的新知识等。要求学生根据读书思考题边看边想,边写边划。“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划”出书中的重点。

  如,在自学比时,我出示如下的思考题:

  (1)什么叫比?什么运算时才能叫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你能写出几个比指出他们各部分的名称吗?你发现比值的求法了吗?你能求出你写出的比的比值吗?

  (2)比、分数、除法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由此可知,比的前项还是后项不能是零?

  2、组织小组讨论解疑。

  对于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时是否就一定由教师讲解才好?我觉得未必如此。启发学生思维,以小组讨论解疑为主,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要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其次问题要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圆的认识后,提问:不用圆规怎样画圆?用一张纸能剪出一个圆吗?怎样在一张圆纸片上找出它的圆心?怎样在一块圆铁板上找出它的圆心?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圆的知识有了深化的认识。

  通过经常性的组织讨论和质疑,我欣喜地感到:不少同学学*时已不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了。这正是新世纪教学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动手操作是学*数学的好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因为学生对周长的意义已经了解,所以,探究圆的周长时,我进行了分组测量手中圆形纸片、圆形物体的周长,并将结果记录好。在动手实践中,有的组是用滚一滚的方法,有的小组是用绕一绕的方法,而且在活动中,能够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活动,活动有效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发现了规律,正确地推导出圆周长的公式。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各种感觉器官,从感性,从实践到认识,印象深刻,学了也不容易忘了。

  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要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必须改革教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动手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绝不能包办代替什么都“灌”给学生。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万万不能削弱的,教师不仅要讲清知识,而且要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主动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问题一,当课标要求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时,我的课堂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果顾及优生,学困生以冲刺的速度也赶不上,而当放慢速度时,优生又显得无所事事,如何让优生吃饱,差生吃好是值得去思考和借鉴,

  2、问题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得到了转变,但是我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还是放手不足,常常会出现教师的包揽情况。

  改进措施:

  1、向有经验的老师学*或网络学*,或通过校本教研,提高自己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能力,确实做到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转变观念,放手让学生去做,即使失败也能够看到学生探究过程的成长与进步,在失败中更能发现新知识的新,更能促进学生的学*方法的掌握。

  通过本学期的不懈努力,在重视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继续注意发展学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惯。现就本学期的第二课堂活动总结如下:

  一、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例如,教学减法运算的意义,先出现结合实际的应用题,让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和不同点,然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减法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例如教学解答应用题,继续注意培养一般的分析思路。而且对某些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过几个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共同规律,做出判断。同时,举出几个例子,体现归纳推理的过程,可以先引导学生就每一个等式做出个别的判断,然后再找出共同规律,做出一般的判断。接着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到个别的计算中去,并说明根据,也就是从一般的判断推出个别的判断,又体现了演绎推理的过程。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通过用千克作单位的小数加减法改成用克作单位的整数加减法,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数位对齐,从而推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从而推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对小数运算适用后,启发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计算方面,进一步采取口算、笔算、简便运算以及根据需要取*似值等多种计算方式方法相配合,训练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合理而简便的算法。在解答应用题时,加强有不同解法的练*。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惯,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并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增加一些科学常识和生产常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具有应用的广泛性的认识,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0xx年11月2—3日我有幸到沂南双语学校听名师观摩课,两天***听了8节,通过这次听课学*,让我又一次学到了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经验,让我看到课堂上课的那些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极其深厚丰富、幽默的教学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打动了我。通过两天的听课学*,我学到了很多*常时候学*不到的东西。我觉得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必须对教材充分理解和掌握。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学生也就学得轻松愉快。听了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使我深有感受他们对教材理解透彻,真正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二、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无论是教学任务的设计还是时间的分配,都要作好充分、足够的准备,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听课中我发现上课的老师都对教学的内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而且都制作了精美的教学课件,他们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仅仅局限在课本上,而且比较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新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掌握了新知。

  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体现了依托教材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也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四、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了这个问题:在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去归纳、去概括、去总结,让学生先于教师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

  通过这次听课,丰富了我的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今后我将抓住学校给我的外出学*机会和本校相互听课的机会,获得更多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的方法,努力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3、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辅导和个别学*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

  二、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预*时建议教师要有预*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这样学生在预*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中已弄懂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想一想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老师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观,教给他们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与自觉钻研数学的*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能力。“自主学*”是就个体学*的内在的质而言的,关键是看自我在学*活动和学*行为中的角色地位与表现。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他主学*”或“机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的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那就是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发问时,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发问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言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惯,这对学生学*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也不断提高。

  四、构建媒体型学*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射线和角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直线、线段、射线的形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较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三种线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得到了圆面积公式,并有机的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然而,一味地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

  五、形成良好的*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生活*惯。好*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但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怎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孩子们今后能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竞赛课堂是教师交流观摩学*的好*台。在丹桂飘香,秋意浓浓的十月,20xx年琼海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拉开了序幕,为老师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交流的机会。活动分为三个赛场进行,中低年级其中的五节课成为了嘉积镇第一小学的主角,这五节精心设计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谓各具特色,亮点凸显。

  第一节课是一年级的<<解决问题>>,亮点之一:用生动的课件创设学*情境,直观易懂。课开始老师利用小鹿动态的只数变化,让图文结合更加直观易懂,在此巧妙的设计下,学生很容易的发现了数学信息,许多学生踊跃发言。亮点之二:老师肢体语言丰富,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课堂中,老师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学生的回答只是只言片语,老师引导说出完整的话,并提供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说。不足的是老师设计了几个类似的.问题,不分轻重,一个步调扶着学生走,应该先扶后放,给学生自主学*的机会。

  <<垂直与*行>>和<<四边形的认识>>是同一类型的课,其**同的亮点是在分一分中渗透数学思想。在教学<<垂直与*行>>时,老师先让学生分一分,知道了*行与相交这两种位置关系,再引导学生在相交中进一步地分一分,学生发现“当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层层分类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概念的本质。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老师通过找一找,圈一圈四边形,让学生对比中概括出了四边形的特征,还通过反例的对比,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四边形特征的本质。两位老师在分类活动中都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数学思想,这对学生持续的学*意义不一般。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两节课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建模过程, <<垂直与*行>>一课中,老师让学生量直角感受互相垂直, <<四边形的认识>>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用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探索正方形与长方形的特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恰到好处,课堂更有效。唯有不足的是两位老师都没能把每个教学环节做实,有点走过场。

  <<5的乘法口诀>>同课异构,别样精彩。何小燕老师的课堂立足学生的生长点,创新使用教材,利用中国数学文化--5的乘法口诀单刀直入,课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整堂课听下来,我感觉最大的精彩莫过于老师的教学富有激情,语言评价多样,学生参与度高,最后的“抢果子”环节把课推向高潮,从学生的争抢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5的乘法口诀多么有价值。而卢夏兰老师的课堂虽循规蹈矩但引入环节恰到好处,课堂中先学*几个5相加得多少,谁能很快说出来,随着数量增多,学生要很快说对比较困难,此处设问很好引起认知冲突,这样顺理成章地进入5的乘法口诀教学。本课的难点是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课堂中卢夏兰老师由扶到放大胆让学生体验编制口诀的过程,但遗憾的是最后学生不会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教学目标不能较好的实现。而何小燕老师在课堂中却把编制口诀这一难点,轻描淡写,给我们带来了疑惑与不解。

  综观这五节课,无不传达着新理念,执教老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探索的空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学*过程中,还关注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注重学生经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下,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主动,充满活力,为学生智慧的生发得到锻炼。

  “课已停,意犹存”,五节课带来的精彩远不止于此,我们只是窥到了冰山一角。课堂是教师梦飞翔的地方,只要我们珍惜每次学*的收获,不断努力探索,怀揣梦想上路,不忘初心,就能方得始终。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五(1),五(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是无止境的,活到老,学到老。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所以我在这学期里,能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争取学*的机会,积极投身于学校的自主性课堂构建的活动中。此外,我努力学*别人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其次,我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上好每节课,并能经常听其他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教学的业务水*。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时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拨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虽然我没做班主任,但是全员育人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心中已牢牢扎根。我常常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同学。如果连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爱不好,谈何爱祖国、爱人民呢?因此我时常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爱的教育。我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我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爱的'榜样。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二十)份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准备练*,让学生口答:

  2/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5/6表示( ),它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师:想一想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为什么?

  生:5/6大,因为四年级时我们已学过了分数比大小时,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就大。

  师:你记性真好。(心一怔,怎么已经学过了?)谁能说出几个分子为1的分数?

  生:1/2,1/3,1/4……

  师:(指着1/2与1/3)你能给这两个分数比一下大小吗?

  生:1/2>1/3。

  师:为什么?

  生:分子相同时看分母,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教学片断二】

  (练*: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师出示4/9、4/7和4/5。)

  师:这三个分数谁大谁小呢?

  生:4/5>4/7>4/9。因为这三个分数的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小分数越大。

  (师出示3/7、3/5和4/5,一不小心把4/5写成了4/7)

  师:对不起老师把4/5写成了4/7。

  (这时有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大声说):“4/7也没关系的,4/5与3/5、3/7比大小我们四年级时已经会了,我们现在想要学3/5与4/7比大小该怎么比?”

  师(一怔,想想也是,于是问其余学生):大家想学吗?想学的同学请举手。

  师(全班58人有45人举了手,心想那就将错就错吧。):大家联系已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有什么方法呢?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

  小组1:我们组用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解决。因为3/5=3÷5=0.6,4/7=4÷7≈0.57,0.6>0.57,所以3/5>4/7。

  师:还有与他们组不同的方法吗?

  小组2:我们组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6÷10=分子3,4/7中分母(7)×6÷10>分子4,相比之下肯定是4/7的分母大一些,所以3/5>4/7。

  小组3:我们小组也用分子与分母的关系来解决。3/5中分母5是分子3的1.67倍,4/7中分母7是分子4的1.75倍,如分子相同的情况下,也是4/7的分母更大,所以3/5>4/7。

  师:同学们真的很能干,创造出了这么多比较分数大小的好方法。古人云: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中也能多多动脑,多想一个为什么,那么我们在学*上会有更多的发现。

  课后反思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堂课的前后两个片断,觉得影响课堂成败的关键是有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是在满足需要的追求中不断发展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那在课堂上如何关注学生的需要呢?我的启示是两点:

  一、活用教材是基础。

  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应当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有权利对课程进行调整、重组,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给了我们教师充分的自**利,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愿望及其发展的可能性,实施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数学课堂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二、随时调控是关键。

  “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倾向。如果出现学*需要不强烈或需要不满足时,教师就应及时调控,运用教学机智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保持或加强学生的学*兴趣,使孩子拥有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而灵动。就如特级教师朱乐*所说:“当孩子的思维没有完全照着你的路子走时,请您允许他走。”惟此,课堂教学过程才能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两个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顾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己面对两个月的几种现象反思如下:

  学生初用钢笔,还不能很好的把握怎么用钢笔,导致书面不干净,满手满脸都是墨水;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生数学学*兴趣。这里原因应该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内容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同的方法就会取得同的效果,在一些课时设计中,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然,但有些照着课本的例题讲解,学生的'兴趣不太高,课堂比较沉闷。这些让我反思,在*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为什么差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差了呢?很多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注意听讲,并且注重反思,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看着说的挺热闹,但这都是假象,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连常规的计算方法都记不住,学的内容越来越多,而他们的积累越来越少,才导致差生多起来,差起来。作为三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及时补差,抓住每一个学生不掉队。

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之一,是学生今后学*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成功之处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所以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本节课的学*在课标的指引下在复*知识时还是延续了上节课的复*方法,教材由浅入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本的运算、运算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估算的知识、运算的顺序掌握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回顾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掌握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定律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回顾估算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解决现实问题,能够学以致用。

二、不足之处

1、学生在计算中对于加减乘法计算掌握较好,但是有个别同学在除法计算,特别是小数除法计算中还是出现不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位置就进行计算,还有就是小数点的位置书写不正确。

2、在解决问题中虽然学生知道解题步骤,但是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

三、再教设计

解决问题依然是学生学*过程中的拦路虎,在复*中还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疑难处解开学生心里的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4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育形势趆来趆好,社会对合格人才的要求也趆来趆严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培优补差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示,根据学校实际,经研究,特制订培优补差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培优补差是教学工作不可少的一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们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则,实施特殊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拔尖补差工作,从而让优生更优,差生不差,共享成功。

  二、摸清底子,做到有的放矢。

  学校要求各班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根据上期学生的学*情况,摸清底子,对班上按学生成绩分开类别,以做到对培优补差工作心中有数,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扎实做好培优工作

  1、切实利用好培优记录进行培优。对于优良学生在时间上把好关,课堂内他们能吃饱,但不会吃好,因此要求各任课教师利用好记录,给予精科,也就是精心挑选一些拔高题,题型要多种多样,这样能给他们新鲜感,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学*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优良学生的学*成绩。

  2、做好优良学生的补差工作

  因为优良学生中还存在个别科目比较差的现象,所以他们的补差科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要求各任课教师做好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喜欢这一科目,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从而使他们优上加优,不优创优,真正成为优秀的接班人。

  四、认真落实补差工作

  1、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一时的贪玩使功课脱了节没有赶上去,有的是家庭困难思想负担过重造成的,有的是学生一时冲动犯了错误,老师或家长批评教育不当造成的等,所以,我们教师首先应该帮助他们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

  2、教会他们正确的学*方法,使学*变被动为主动,具体有三个环节:课前预*、课堂听讲、课后复*。课前预*时,要把通过查找资料仍不明白的问题标出来,课堂听讲时要带着问题听讲,及时做好记录,课后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这样在课堂上听课时就比较主动,有的放矢,听课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3、利用好学困生辅导记录做好辅差工作,通过减少作业量,认真查漏,专项训练。训练中选取后进生普遍不懂的问题,作为专项训练内容,做到有的放矢。训练中让成绩好的学生发挥帮助作用,要求学生课内完成作业,并及时讲评。

  4、坚持不懈地关爱后进生。

  (1)、多鼓励少批评。后进生普遍自信心不强,学*生活*惯无规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多关爱他们,多鼓励他们,多和他们谈心。只要发现他们有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只有主观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己的潜能,使他们很快地步入中等生甚至是优等生的行列。

  (2)、组织互助小组进行帮助。本学期,学校计划继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互助小组,举行一帮一活动,对生活和学*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五、具体要求:

  1.培优主要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及发展多种能力为目标,为一些特别聪明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学*资源,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发展需要;补差则重在帮助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特殊帮助,采取分层、分组的方式,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在补差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开学初各班制订培优补差计划,确定培优补差的学生名单和辅导时间。

  3.精心准备培优补差的辅导内容,保证每次的辅导质量。同年级段老师可以经常交流培优补差心得,共同提高。

  4.及时做好培优补差本的记录,学校将每月对内容做一次检查。

  5.期末学校将对培优补差效果做全面检查。

  六、逐月安排

  x月份:

  1.制定计划。

  2.确定培优补差对象,落实辅导时间、地点,开始正常活动。

  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2.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培优补差情况。

  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2.培优补差情况总结。

  x月份:

  1.制定计划。

  2.确定培优补差对象,落实辅导时间、地点,开始正常活动。

  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十x月份:

  1.查阅培优(关于陈希在中央党校20xx讲话心得体会及感受)补差记录。

  2.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培优补差情况。

  十x月份:

  1.查阅培优补差记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校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学*方式,如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其中,小组合作学*是高效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方式。

  一、高效课堂的两个核心。

  1、导学案的编写。

  一篇好的导学案可以引领学生主动学*。我校开展高效课堂以来,同年级组几位课任教师为一教研组,实行集体备课,对导学案的编写严格把关。首先,每一节课都要集体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讨论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时要解决怎样的问题,怎样编写活动单。留多长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和课堂自主练*。其次由主备人再次查阅资料、精心备课、准备教具或课件。然后同教研组几位教师再次研究导学案和课件,并进行一度、二度、三度修改。这时才能让导学案进入课堂。最后每们课任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立足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2、小组建设。

  我们都知道一个班级的好坏取决于班级的核心,好的班委等等,同样一个小组是否优秀取决于小组成员的优劣和一个优秀的小组长。我校在小组建设实行同桌为学*伙伴,前后四人为一学*小组,对小组长和组员的搭配都经过仔细斟酌,小组长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能力应当是最强的,组员优中差搭配均衡,并进行合理分工,加之一套完整的小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孩子们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7)

——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通用5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仍存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不相符的地方。我们要及时的认清,并找到能有效解决的方法。

  关键字:农村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情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如何?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是否发生本质性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对我们镇各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我感到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大部分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和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一、基本情况

  (一)学校现状

  农村小学校舍吃紧,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硬件建设落伍、家庭教育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向前发展。

  (二)教师现状

  当前农村教师有下面几种类型:

  1、自甘*庸型。这种类型的教师在农村占多数,以男教师居多且接*退休。他们认为能**安安地熬到退休、能安安稳稳地领到工资,而且到这个年龄阶段,再折腾升迁的希望也不大,所以面对教学改革、教育科研都摆出一副放任自流的模样。

  2、牢骚满腹型。这种类型较多存在于女教师身上。她们对学校的管理不满,对青年教师的行为不满,对现行的教育机制不满。很多的不满郁闷心头,只能以“刻薄的语言”、“牢骚的行为”来缓解心中的压力。

  3、知足常乐型。这类教师对学校、对工作、对教育失去了曾经炽烈的热情,仅仅保存一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理。

  4、积极进取型。这种类型的教师虽然在农村教师中比较少,但他们充满朝气,乐意和各种新理念、新思想。能够主动和青年教师探讨课堂。在*时的教学中更注重增强自身实力,注重在人格上、知识上、智慧上使自己加倍地成长起来。

  (三)学生现状

  1、缺乏自信心

  农村小学生在数学学*中缺乏自信心的具体表现:

  (1)胆怯害羞,沉默孤僻,不愿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缺少主见,屈从别人,遇到一点困难寻求帮助。

  (3)求知欲不强,口算慢,课堂上不积极思考问题。

  (4)不愿主动发言,回答问题胆子小、声音小。

  (5)做作业速度慢,不敢让老师面批,怕有错题被批评。

  (6)不敢接受挑战,有畏难情绪,预料失败。

  (7)见到老师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

  (8)成绩不如意有厌学倾向,甚至想到辍学。

  2、不良学**惯

  农村孩子不良的数学学**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马虎了事。在缺乏严肃认真和不得法的教育下,容易由粗心、任性等原因养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上课分神,不注意听讲;作业字迹马虎,错误率高;不能认真进行预*、复*等。

  (2)依赖懒惰。在惰性感染下,容易由包办代替促成此心理。具体表现为:作业抄袭;作业依赖同学或父母完成;作业怕做、不做等。

  (3)厌烦畏惧。在单调乏味的教学情况下,在屡遭失败而得不到正确引导的情况下,而缺乏兴趣甚至丧失信心。具体表现为:厌恶上学,逃学;害怕老师;害怕测试等。

  (四)课堂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追求形式上的三维目标,缺乏真正落到实处的教学活动支撑,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知识获得过程,启发学*方法,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完成。这就是所谓的三维目标。[2]有部分小学教师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以及对教育信息的了解和吸收重视不够,导致在教学中走过场,许多目标无法真正落实。

  也有的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一定理解,教学目标定位相对准确,在课堂上也有体现,但从目标的达成来看,显得不成熟。还有一小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无目标现象,他们教学无要求、无方向,走进课堂就是讲,就是灌,讲什么?随意性很大,一下讲这儿,一下讲那儿,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从上课一开始,除了几个成绩较好的外,其他都在雾里看花,不知本节课要学些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而不是课堂学*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是达不到新课标、教材的要求的。

  2、教学方法传统呆板占主导

  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实际上是学生在已有旧知识、旧经验等的基础上自我构建,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基础层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加入到学*中来,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粉笔、教本加嘴巴,简便;讲解、练*加作业,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前提,免不了会产生教学的“应试”现象,忽视了学生对学*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有的老师教学方法有些变化,但因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而走了极端。如: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因过分强调探究创新,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产生浮躁、华而不实的心理,引起教学质量整体下滑的趋势等。

  3、课堂缺少有效的学*活动,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率不高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最根本的途径应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教学中必须精心设计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过程中来,变被动接收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开展学*活动,*年来虽越来越爱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但就目前的状况看,情况并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上,教师虽注意学*活动的设计,但往往由于活动目标不明,只限于一些纯操作的活动。

  (2)教师设计活动时,往往只从知识内容的需要出发,而没有考虑采用符合学生需要的活动方式进行。

  (3)活动的目的简单、狭隘,局限于一种知识的*得活动,而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现状形成的原因

  1、师资队伍老年化。我们镇7个村级小学一共12个数学老师,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10人。年龄结构老化。从而导致目前农村小学数学师资质量、数学教学水*等因素显得薄弱。

  2、考核、评价制度与新理念不相符。当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唯教学实绩是举受这一导向影响,数学教师们是尽其所有本领,尽其所有时间,坚持“题海战术”,而对新课程新教学望而却步,生怕误了学生成绩。在这样情况下,数学新课程的推进就受到影响。

  3、新教材“难度大”。数学新教材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编写成的,较之以前,知识难度在下降,但却给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留有很大的空间,许多老年的数学教师常感觉课本中只有那么几幅画,没什么东西好教,重点在哪,难点在哪,很难把握。相比较之下,老教材的设计不仅教什么给设计好了,连怎么教都安排好了,当然一些教师就适应不了新教材。另外,新教材中有些内容信息含量新,个性特点明显,有时更切合城市里或网络普及率高的地区孩子,与目前一部分边沿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有一定差距。

  4、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部分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参与课程改革的热忱。他们对新课程无动于衷、漠然置之,拿的是新教材,走进课堂,如何用新的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用新的学*方法茫然不知所措,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形成。

  (二)学生现状形成的原因

  1、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数学学*缺乏自信心,既是与生俱来的个性特点,更与他们所在的地理环境、家庭条件和教育引导有关。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卑心理较强是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

  (2)数学能力和水*不强

  (3)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

  (4)家庭教育严重缺乏

  2、不良学**惯成因

  (1)教师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2)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

  (3)不懂得合理支配时间,学*兴趣不浓厚

  (4)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现状形成的原因

  形成当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教师自身认识与自身知识水*,其次就是农村学生的自身水*,农村孩子知识面窄,见识少,一节课全靠老师组织引导。

  以上便是目前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数学教师如何去做。而数学教师想要达到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以下几个建议还需要深入的思考、研究。

  (一)如何提高自身认识水*,为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二)如何正确使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惯

  (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课堂,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调研问题的提出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xx年版)为依据的新编小学数学教材,于xx年秋季在我区起始年级使用。为了解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落实与实施、课堂的教与学、教师的问题策略与困惑、教学评价、校本教研等情况,总结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探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黄教科研函【xx】82号通知要求,我们于xx年10月中旬开展了一次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情况调研活动。

  二、活动的基本概况

  这次调研组由区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和市、区小学数学中心组成员组成,历时四天,对1所城区小学,2所中心学校和2个教学点,即岩寺小学、岩寺镇中心学校、富溪乡中心学校及该中心学校的两个村小教学点长坞小学、呈阳小学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师教学笔记和学生作业、一对一交流、座谈等形式,对学校新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现场指导。

  三、教与学的现状

  (一)值得肯定的方面

  1、教师进入了新课程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民主、活跃、和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而教师则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大部分教师能够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好教材、执行教材,甚至有的教师还能跟据学情在用活教材上进行深入思考,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适当做了一些调整、取舍和二度开发。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数学兴趣;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书本知识回归生活。

  3、符合学段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4、新课标提出的“四基”目标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体现。在抓好以往强调的“双基”的同时,对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重视了符号、分类、推理、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的渗透,重视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多数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尤其是几个一年级班级,虽然步入小学学*只有一个多月时间,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欣喜,在老师的呵护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认真操作、同伴交流等一些良好的学**惯正在逐渐养成。

  6、课堂教学评价意识增强,评价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上,教师极少采用负面评价,更多的是鼓励和赞赏,且由滥、露、简的课堂评价向入情、入理、入心转变,引导学生建立学*数学的信心,体验学*数学的快乐。

  7、作业批阅观念转变。学生作业书写认真、工整,本面整洁,教师批阅及时细致认真,多数采用定量评价和描述性评价相结合,有的老师增加一些激励性评语,也有的老师采用“五角星、小红花、笑脸”等儿童喜欢的激励方式,感觉非常温馨。

  (二)存在不足

  1、少数教师理解教材不够透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都不是很清楚。

  2、少数教师在课堂容量的把握上出现偏差。有的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过多,甚至把两节课的内容用一节来完成;有的一堂课中练*占用的时间太多,甚至到了打下课铃还在布置课外作业。

  3、少数教师重、难点抓不住。表现在:课堂提出的问题总是落不在点位上;教学节奏偏快,在关键点上该慢时却慢不下来;课堂上出现好的生成却不能有效利用。

  4、个别大班额班级的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和应变能力,组织教学欠严谨,课堂纪律松懈,难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5、农村教学点,由于教学具配备出了问题,课堂上数学活动的开展受到限制,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

  6、一些教师课堂练*基本照搬课本练*题,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有针对性练*的不多;在课堂上对学生不良作业*惯未能及时纠。如:错误的握笔方法,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四、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1、有些学校领导总*惯以“就高不就低”的思路来配备任课教师,以致形成低年级数学教师整体实力相对薄弱的局面。建议:提高对低年级教学地位认识,调整思路,适当倾斜,甚至可以考虑让年富力强的数学骨干教师挑起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担。

  2、有的教学点的教师手里仅有一本教科书,缺新版课标、缺教学用书和教学挂图、还缺必需的教具和学具,严重影响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建议各乡镇中心学校领导引起重视,增强服务意识,如果了解到有类似情况,应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解决。

  3、这次调研的几所学校一、二年级数学教师上岗培训率是80%左右,未达到上级提出的“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培训安排在暑期,开学人事发生变动是主要缘故,但后续补救工作要跟上。建议学校对没有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可以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进行补课。

  4、新课标教材一、二年级小学数学校本教研是一个软肋,目前各校都只停留在学*、听课、评课这些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层面上,对教师适应新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水*,促进专业成长帮助不大。建议学校校本研究重心下移,拓宽思路,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在确定教研主题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等研讨活动。

  五、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面对零起点的一年级新生,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思考:从小能否养成良好的学**惯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的学*和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这是赋予每一位小学教师的职责,一年级是学生学*的起步阶段,学**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纳入日常教学之中,要有计划和目标、还要有方法和策略,新生入学第一周应该做些什么?*时上课怎样实施?如何与其他任课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如何用自己高善的素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如果你想得细,做得实、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困惑二: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感觉非常吃力。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

  思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为后续学*序数等内容做准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已经降低教学难度,删去了“左右的相对性”的内容,老师要领会新编教材把“位置”内容调整到前面来学*的意图,从整体上去认识、理解教材的用意,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不可操之过急,指望一节课解决,要心中有数,从长计议,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注重渗透和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认知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对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会水到渠成的。

  困惑三:现在发行的教学挂图版面偏小,视觉效果不佳,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观察和思考。

  思考:教学挂图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挂图涵盖了各章节所有插图内容,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教研部门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使版面设计更适用于教学,另一方面老师在使用时要多动脑筋,尽可能使效果达到最佳,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实用性强的教具配合使用。

  困惑四:学生学*“小括号”的效果不好,计算错误率高,教师教学颇感费力。

  思考:“认识小括号”内容,原教材在二年级下册,新教材中将其移至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之后。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道了一般算式的计算顺序,学*这一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小括号的出现还可以增加试题的变化,提高学生练*的兴趣。一年级学生理解小括号的意义,离不开情境的支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情境明确解题思路;其次,造成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感受引入新的符号的必要性。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符号,经历“创造”小括号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意识,并通过交流、比较,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最后,加强对比练*。这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明确分别应先算什么,突出小括号的作用,巩固运算顺序。

  困惑五:有教师反映,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你解答正确吗?”的过程后,感觉反而打乱了学生基本思路,效果很不理想,是否可以淡化这一环节?

  思考:对于“解决问题”,义教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新版教材的编排思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进地解决一些不同类型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这是新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可能有些教师还不适应。“你解答正确吗?”实际上是反思、检验的过程。问题解决后,对解答过程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检验,不仅能保证解答过程及结果的正确性,而且对培养思维严谨性和良好的学**惯都有很大帮助。如何进行检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还应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困惑六:教师普遍反映,去年一年级数学期中、期末检测试卷的命题有些偏难、偏怪,感觉试题要求高于教材,影响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我县的各科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年来,我们教研室小数组通过听课、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五年来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看到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可喜变化,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可喜变化

  (一)学*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

  如案例1:二年级“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向自主学*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向小组合作学*转变,整个学*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整个学*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数学文化的彰显

  *年来,在数学课程中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已经形成共识,数学课程不仅应该帮助学生学*和掌握知识技能,还应该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包括)文化价值。在我们所听的课中,虽然注重数学文化的彰显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说已初见端倪。

  案例1:六年级“轴对称图形”

  在这节课里,教师准备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内容:美妙的音乐声中欣赏桂林山水、脸谱、千手观音,出示交通安全标志,汽车标志的一半,让孩子们猜另一半是什么,这些精彩的华章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彰显了数学文化魅力。

  案例2:四年级“垂直与相交”

  教者在课接*尾声时,出示图片简单介绍意大利比萨斜塔,引导学生课后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比萨斜塔,同时思考为什么至今700多年,它仍然比较坚固。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又在传播数学文化的同时注重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情境作为数学新课程点击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可否认,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和理解数学方面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却看到了这样的情境。

  1、虚假情境创设

  在二年级《生日》一课中,教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过生日,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心声后,教师播放《生日歌》,又问学生:“你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呢?”这样的虚假情境和无效提问,无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3篇(扩展8)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优选【5】份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加强教学质量的调研与监控,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水*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研活动,提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巩固率。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与兄弟学校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完成教研课题结题工作。

  三、工作重点:

  1、开展以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为课程的教学研究。围绕教研课题,开展“先学后导”教研活动。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常规课的教学质量。

  3、切实作好“培优补差”工作,促进优秀生与后进生的发展。

  4、通过基地学校研训、城乡手拉手和学校教研等活动,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二、研究的策略及过程设计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 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

  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人员确定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五、成果的预期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根据学校的工作实际,自身的发展要求,特制定校本研修个人工作计划。

  一、研修目标

  1、通过学*,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

  2、通过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

  3、通过学*,提高自身的科研水*。

  4、通过学*,促进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

  5、树立终身学*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研修内容

  (一)仔细研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新)》。

  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二)多读对自己有用的书。

  广泛阅读各类书目,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领悟生活化、情境化课堂教学的真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在*期内,我计划精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刊,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工作之余,我计划欣赏一些文学书籍,从而不断充实自己。

  (三)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讨。

  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将继续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教研活动,*时就当天发生的教学突发事件,教学感悟反思。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勤于学*,树立终身学*的观念。

  2、多听课,坚持做到听好每一堂教研课,做好教研笔记。取长补短,努力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3、勤于动笔,提高教育科研水*。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主动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教室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主动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教室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教室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主动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研讨”活动,将培训学*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主动参与在线研讨。

  我对自己的专业水*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一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班现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3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惯于新教材的学*思路和学*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的学*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计算的教学顺序要符合儿童学*计算的认知规律,同时符合计算知识本身发展的规律。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总结、理解并且记忆计算法则,是以往笔算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

  (3)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计算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作用。

  (4)笔算与估算结合教学,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估算的学*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估算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只需要估算结果。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量与计量的各种概念,例如千米、吨、秒等,都是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产生的。这些概念,如长度、质量、时间,都比较抽象,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在学*过程中体验、感受、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初步发展起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观念,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有关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注意设计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有关的知识,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本册教材中,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有四边形和测量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些内容的编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几何形象直观的探索活动不仅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