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作为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本节课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乘法算式去经历1-4的乘法口诀的编拟过程,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并能初步应用乘法口诀去计算乘法。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清楚图意,然后根据几个几相加的含义列出乘法算式,最后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制乘法口诀。在编制完口诀后,我都会让学生弄清口诀中各数代表的是乘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明确各数含义,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因为说实话,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很多是已经能够背出口诀的,但是对于口诀的理解孩子的认识是并不深刻的,于是本节课我将让孩子明确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之间的一种统一性作为重点。

  本节课我预设到了学生在口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也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

  预设解决的问题1:口诀的书写:,之前会出现部分学生用数字写口诀,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是在书本上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编制“四四()”时,学生汇报时,我故意这样写“四四(16)”,这时课堂上学生炸开了锅,于是等待教室安静下来,我请不同意的学生发表意见,没想到学生们说得有理有据,乘法口诀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用中国汉字。瞧,说得多好呀!

  预设解决的问题2:口诀中“得”字使用,:积大于等于10的时候就不要“得”,在教学中我重点拿出错例进行辨析,以一句:“为了够整齐,只好牺牲“得””的打油诗的形式给孩子加深认识。

  通过作业和练*,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1、譬如:4×3=12,使用的`乘法口诀是(),部分学生总会写成“四三十二”。在乘法口诀中有这样一个编制要求:乘数小的在前面,大的在后面。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白呢?课后思量为何不用对比的方法?即出示3×4=12,明确各数含义编制口诀“三四十二”。接着就出示 4×3=12,让孩子尝试去编织口诀,学生肯定会编制口诀四三十二,于是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句口诀,明确这两句口诀乘数一样,积一样,说清数学上规定只需要记忆一句“三四十二,,让学生知道口诀中小的乘数在前。由于没有实践,也不知这个方法学生能不能接受。

  2、在计算时部分学生对于乘法口诀的应用灵活度较为差,需在今后的练*中加强对学生记忆口诀和应用口诀的训练,以使他们能熟能生巧。

  本节课我在教学上的疏漏点:没有给出孩子一个明确的课堂总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概括性的总结也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提升。明确: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乘法算式,我们根据乘法算式可以编制乘法口诀。

  另外,由于学生们大部分已经会背诵乘法口诀表,所以编制口诀时对孩子来说其实是没有难度的。于是本节课上,我有意识的把重点放在了那些*时上课比较沉默的孩子身上。希望能让他们在本节课上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通过多表扬,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

  从*时的练*和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惰性表现突出。在新授的知识中,理解的内容少,记忆的内容多,特别是学生对记忆,掌握不够,容易出现三天不记,几乎忘记的现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学*效果。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其次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于二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分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足够具有全面性、开放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

  (2)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3)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

  (4)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三、对听课的反思

  听课决不是简单地评价别人之优劣,不是关注讲课者将要讲什么,而是思考自己如何处理好同样的内容,然后将讲课者处理问题的方式与自己的预想处理方式相对照,以发现其中的出入。

  四、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若在课堂上设计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则整堂课学生的学*积极性始终很高.

  五、记教学中学生的独特见解

  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他们自己切身的感觉,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的见解。有时学生的解法独具一格,对此,教师应将这些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3

  这次试卷紧扣大纲要求,遵循新课程标准,适应新阶段儿童的特点。针对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我对本此时卷的看法,现对试卷谈一谈我的看法。首先,我觉得本次考试试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题型全面。本次考试试卷共分十种题型:填空、直接写得数、填“<”“>”“=”、判断、选择、排序、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应用题。总体来看,试卷面向全体学生,即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难易结合。总的来看,题比较容易,体现了大部分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填空题都是最基本的,只要认真审题,仔细观察,都没问题。计算题更是如此,只要不是太马虎,都不会出现错误。当然,也有个别复杂的问题,如应用题第(4)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

  三、涉及面广、灵活多样。从本次试卷考察的知识面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广的。如填空题里面既有一般基础知识,也有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如最后一题(3)中,关于价钱的应用,多数同学想象的特别难,其实只要稍动脑子,就会发现和学过得例题一样。

  以上是我对本此时卷的简单分析,对于考试中学生的答题情况,在教学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学生出现的问题,下面就这些做一下分析:

  一、哪些地方错误多?为什么?

  填空题里面最后一题,说明学生基础知识还可以,灵活运用欠佳。计算题里有些同学马虎,计算失误较多,应用题错误较多,说明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

  二、哪些地方教学需改进?怎么做?

  在教学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用题海战术,应多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学有兴趣的数学,觉得数学有意思。让他们多动脑,而不是多做题。少做一些繁、难、偏、旧的题,多联系实际,结合所学内容,多出一些引起学生广泛讨论的题,要深浅得当,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数学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要求我们变枯燥为有趣,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每一小小进步给以鼓励,提高学*数学的积极性。

  当前,全国将要普及新课程标准,我们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的总的目标,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4

  本节课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课一开始,就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三个柜台经理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产生及浓厚的购买欲望,然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在巡视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等等,体现开放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此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现实性都非常强,教师主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增强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5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 “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 “把10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水*,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均分”的数学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知识是排列和组合简单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排列组合,如何讲解比较深奥的知识,这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在处理教材时,没有直接呈现排列组合原理,而是从排列组合的基本思考方法入手——科学枚举法。因为学生只有恰当的分类,将事情的各种情况能够一一列举出来,就能够保证计数时不重复不遗漏——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所以本节课没有要求学生解决比较复杂的计数问题,也不要求发现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枚举法,感受计数方法。在教学中,为了突破重点,从多方面想办法:一是让学生认识到排列与组合学*是生活中的。必须;二是让学生通过摆、画、列表等活动,学*“不重复、不遗漏”的计数的方法。本课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反思,觉得有以下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1、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从形式走向实质。

三、利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

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走过场。

四、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7

  《分香蕉》的具体内容是除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建立除法和等分活动之间的关系;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在教学后我做了以下的反思。

  1、充分利用教材。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学伊始我讲述猴子妈妈分香蕉的故事,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让学生乐学、乐思、乐说、乐做.在“你还能怎样分12根香蕉”的活动中,有的学生说 “把12根香蕉*均分成12份,每份是多少?”和“把12根香蕉分成一份,每份是多少?”这是多么聪明的孩子。在练*中,有的学生说到了有剩余的分法。如 “把10个气球*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还剩2个”.这种分法在此时是多么富有创意。这证明学生在学*实践中积极思考与创造。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核心就是“培养创新人才”。这样既关注了学生学*的结果,又关注了学生在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既关注了学生学*水*,更关注了其情感、态度等的发展。

  2、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其口、手、脑融为一体。我在教学中多次设计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运作,理解“除法的意义”,感悟“分香蕉”的多种灵活的分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动态中渗透了“*均分”的数学思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寓教于乐。

  3、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掌握学*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知识迁移和转化。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

  4、这节课的遗憾与改进措施:在实物操作演示这一活动中,学生未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展示。如果能用上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分香蕉”的多种方法,那效果会更加理想,学生的整个学*活动将会更精彩。另外,学生对除法算式意义的理解还显得不够深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尽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活动。将数学生活化,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8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9

  教学片段:

  出示情境图: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思考:怎样知道要坐几辆车呢?

  生:用小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

  生:3个2人是6人,要坐3辆车。

  师:还可以用除法计算:6/2=3。说明除号及读法。

  教学反思:

  因为挂图中只有三辆缆车,所以,学生能很快说出:要坐三辆,理由就是图上正好有三辆缆车。所以,挂图不如书上的图好,书的图不容易让学生产生歧意。在讲课时,我用六块圆形磁铁(代表六个小朋友)演示:两个放入一辆缆车,放了三辆正好放完。这样很形象,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这里个人认为不需要再让学生用小圆片分了,学生能清楚的看出来了要坐3辆车。但是3个2人是6人,学生难以想到,要加以引导。比如说:6人是几个2人?来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个可以用6个学生来让学生理解,3个2人是6人这句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0

除法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均分的活动,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内容的学*,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对“*均分“的意义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本节课是在解决*均分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这节课我在开课前引导学生对前面学*的*均分的两种不同类型进行复*,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种不同的分法,按份数分和按每份的数量分,说完后,直接引出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另一种形式,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义,最后讲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读法。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地方主要体现在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本课的学*中,我没有选择书本的主题图,而是直接用学生熟悉的小棒和圆片来讲解,通俗易懂,学生理解较容易。

2.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对新课内容的学*,我只是适当地指导、点拨。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方式。

3.让学生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变枯燥的概念教学为有趣的动手活动,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做,就能自主地探索、交流。

分香蕉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没有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多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2.学生探究合作学*的机会还是少了点。例如:在学*除法的意义时应该让学生先讨论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多多思考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能主动地去探讨解决课中的难点。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1

  这个单元涵盖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内容,既有进位和不进位,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前面的学*是分阶段的让学生掌握了各种口算笔算方法。2个课时的复*课旨在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再学生心中形成一个整体。

  在课室的安排上,我做了一些调整。在第一课时,归纳所有口算笔算,进行综合练*。在第2课时,继续练*一部分笔算,再进行解决问题的练*和对数塔秘密的探究。

  主要谈谈第一节课。优点有2个。口算、笔算的复*,都是按照算题组,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概括口算或笔算方法和不同情况。口算练*中采取先同座位合作帮助蚂蚁兄弟过河,一个人算,一个人做裁判,然后交换,比一比哪一对同桌合作的好,先帮蚂蚁兄弟到河对岸。下一个练*起名小兔跳跳,在全班进行,抢答随机的`算式,其他同学随即用手势给出裁断正确与否。这样孩子的热情很高,乐于去算。不足的是,再比较归纳时,老师的话多了些。如果放开给孩子“你想说什么”,让4,5个孩子都来说一说,最后在简单归纳,讨论的涉及面会更大,参与度也高。不要担心孩子说不好,孩子的语言零碎,其实就年级来看,这是正常的,让他们把话说完,不要着急想引导带着说。好孩子也许能学会语言,但是其他的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2

  《分物游戏》是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概念知识。由于除法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而形象思维能力又占主导,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的时候必须积累许多*均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均分的具体意义,才能突破学*除法的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所创设的“分物游戏”的`具体情境,通过“分桃子”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感受到分得一样多的方法最公*。再通过“分萝卜”让学生供助学具来分一分,感受到*均分物活动中方法的多样性与结果的一致性。而“分骨头”则是在前面两问题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独立画图来解决分骨头的问题,并经历交流各自*均分的分法过程。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由分实物到学具再到画图,让孩子们经历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从而让孩子不断积累分物活动的经验,体验*均分的意义。除此之外,让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还在于能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在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让孩子们在自主经历分物的过程中,先形象地感知“*均分”,再抽象出“*均分”的概念,最后再动手操作“*均分”活动。在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可以一根一根分;两根两根分;三根三根分……但不管怎么分,分的结果却都是一样的,从中体会变与不变的思想。

  虽然本节课中有一些亮点,但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如由于要尽量地让学生经历分物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因此在操作中花费较长的时间,导致练*的时间就减少了,因此新知识就没能得到及时的巩固和消化;又如在板书上一直以来都较随意和零乱……因此在合理安排时间与板书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3

  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境地,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本身去发明、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认识“倍”的意义,和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接洽。 本节课的讲授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兴奋、自由的学*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经由自立探索与互助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要领。可是,在讲授中怎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练*运用、怎样更好挖掘学生潜在力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讲授工作中,我还要改善这些方面,争取做得更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4

《有多少粘贴画》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2至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生对编制乘法口诀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和能力,因此,在探究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新旧乘法口诀的联系,体验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探索新知识的思想方法。在这堂课中,我为求做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去感受学*数学的乐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我精心构建口诀教学的新格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自己有以下几点的突破: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程倡导要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诣的学*氛围。数学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良好的学*氛围贯穿始终,学*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出学生感兴趣的、愉悦的、轻松的学*氛围,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课中我首先创设有多少粘贴画的情境,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带来的粘贴画有多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惯。接着让学生根据粘贴画情境图,提出问题并列出乘法算式,为编制6的乘法口诀做好准备。然后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氛围,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计算得数,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过程。通过设置找6的乘法口诀的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的特点,找出规律记忆口诀,并开展记口诀比赛。最后通过对口令、抢答、找朋友、移格子、购文具等游戏和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二、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节课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脑、动手、动口去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识,体验成功的愉悦。

  本课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估一估老师带来的粘贴画有多少?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惯。让学生编制口诀,重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乘法口诀出发,去探究、编制新口诀。体验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为了加强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更是为了促进知识的沟通,使所学的知识变得能动、灵活。对于6的乘法口诀,前5句前面已有接触,本堂课的重难点是后4句口诀的编制和理解。我为学生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学*情境,让学生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通过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同学们相互表达自己的想法,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出现了用操作学具、连加、想前一句口诀再加6等多种思考方法。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努力创造机会,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中发现口诀的一些规律,加深对口诀的记忆,并为学*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练*,提高学生的应用和思维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课中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活动和游戏,练*的形式丰富多样,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体现一定的梯度性与趣味性,并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把练*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应用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层次的练*。第一个层次:记忆口诀。让学生自由背、分角色背、开火车背,师生、生生对口令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熟练口诀。第二个层次:运用口诀。数一数1只、4只、7只、8只蜜蜂有几条腿,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还设计了找朋友游戏,进一步熟练口诀,又培养了学生的口算能力。第三个层次:拓展提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数出小正方形的个数。体会通过移格子的方法,可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的策略。利用课件形象地展示出学生利用移动方格来计算的多种方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第四个层次:解决生活问题。设计了购文具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15乘9等于多少的探讨可以为今后学*两位数乘一位数埋下伏笔,这是一个知识拓展题,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学生学*知识的延伸,激发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这节课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愿意合作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有经历、有体验、有获得、有发展,同时我也注意过程性评价,既关注学生学*的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双基得以落实,能力得以发展。

  在课中,也存在一些需今后进一步改进之处。如课中,在小组合作探究尝试编制口诀之后进行汇报交流时,还把学生的思维控制得有点紧,应进一步放手让学生自由汇报,而不是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从第一句开始,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研究对象,可能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思考方法。在课中,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够,还应进一步加强评价机制,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5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己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己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己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己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己成长中创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6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 、"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复*巩固](10分钟左右)。针对新授与练*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目标延伸](5分钟左右)。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需要,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拨尖题,只批改革1 — 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7

  不足之处:

  这节课是学生在学*了厘米,用尺子量身边的小型物体的长度基础上学*的。提出一个问题,黑板有多长,我先用学生尺去量,结果量了好多次才量完,学生一阵嘘嘘声,太麻烦了,后来一个学生说她的尺子比较长,是30厘米长的,稍微快点了,但是还是很麻烦。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是有很长的尺嘛,还有学生说那是米尺!好吧,就用米尺,结果量出来有4米长。

  量黑板是不是应该让学生来量,老师帮忙。提出除了用米尺,还可以用卷尺,量衣尺测量。

  让学生说说米尺和学生尺的不同用途,学生就说,量大型的物体要用米尺,量小件的物体用学生尺比较好。

  详细认识米尺,也是从0刻度开始的,最多是100厘米,为什么又叫米尺呢,因为总长是1米,说明100厘米=1米。那么黑板长4米=400厘米。

  用手臂表示1米有多长。当孩子们*举着手臂,微微向前弯曲,大概就体会到了1米原来是这样形象的。

  第一天忘记带量衣尺和卷尺了,第二天带来了,先用量衣尺量腰围,挑一个胖点的,瘦点的,先教学生怎么量,然后让学生给学生量,让学生给老师量,分别把数据记在黑板上,量了几位同学后,学生对腰围也有了大概的印象,再上来一位学生,估计一下,大部分同学都估计得比较合理。因为量衣尺不够,只有个别同学实践量腰围。所以需要布置到课后作业,让学生家里去量。

  成功之处:

  学*米,厘米,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长度感,即使身边没有尺子,也可以大概估计物体一边的长度。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估计一下,以提高估计的准确度。在学生学会了用食指宽度表示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伸开微微弯曲表示10厘米,用两个手臂*举微微弯曲表示1米后,就很方便地估计了。

  先估计教室长度,估计学生的身高,估计桌子的高度等,然后再用米尺测量。学生兴致勃勃,踊跃参与。

  课本最后面的做一做,要求量出一根绳子的1米,2米,3米,更加增加了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8

  本节课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课一开始,就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三个柜台经理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产生及浓厚的购买欲望,然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在巡视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等等,体现开放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此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现实性都非常强,教师主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增强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19

  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基础上,学*认识长度单位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长度,结果学生发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种情况: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可能数值上一样,但由于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引出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由此引出厘米尺,为后面学*厘米和米作了铺垫。最后通过“做一做”、“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20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教学混合运算过程中,我是从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事例中抽象出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首先,我是通过主题图教学——购买商品实例,先让学生说出怎么解决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列出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由解决问题的先后顺序,自然而然地说出运算过程。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动手摆,动脑想,动笔算,逐步发现混合运算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学*,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混合运算计算格式以及运算顺序,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出现了如“24元可以买8枝康乃馨,一枝玫瑰花5元,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钱?”等此类问题,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四类问题学生刚刚接触,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1

  统计在生活随处可见,本节课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信息来自生活,并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切入口,激起学生统计的欲望,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学生自觉接纳的知识的程序就越高,课中教师就从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欢哪只羊导入新课,从“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来切入主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中。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这节课中,到底哪只羊喜欢的人数最多,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得出当数据比较大时为了方便,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过程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展现出来。

  3、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如在教学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4、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设计学生以自己小组所得的星数,来换取奖品的个数为素材(一颗星可换3个奖品),统计每个小组分别可得多少个奖品?并制成统计图。学生可自由制定一格代表几个单位,可延伸到课后完成,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自主学*的空间,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纵观整节课,教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课标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已学*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6的乘法口诀。由于学生已经学*了2—5的乘法口诀,他们已经历了几次编写口诀的过程。因此,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写乘法口诀,有了初步了解。现在继续学*6的乘法口诀,如果不改变教学方法将会影响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在上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让学生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在书上填写,并进行相互交流来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通过学校要举行写字比赛,引出方格纸,再利用学生喜欢的卡通动物米老鼠和唐老鸭引出课题。这一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并通过卡通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兴趣,营造一种轻松的学*氛围。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在填写6的乘法口诀时我采用引导的学*方式,由学生独立探索的学*、并填写,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的积极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引导学生发现6的乘法口诀规律时,首先让学生对6的乘法口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努力创造机会,通过探索和交流,从中发现口诀的一些规律,突出学生的探索与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学*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这样,为学*后面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巩固应用,实践深化。

  在组织学生练*时,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给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记口诀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学生喜爱的、有趣的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指导学生用口诀进行练*,既提高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创编数学故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3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4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行是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行关系“必须在同一*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

  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过程中来,在学*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

  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5

  这节教材将乘法与除法混编,创设了“花园”境地,其中蕴含着与“倍”有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提出乘法问题,也可以提出除法问题。要求学生本身去发明、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进一步体验认识“倍”的意义,和它与乘法、除法运算的接洽。 本节课的讲授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兴奋、自由的学*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经由自立探索与互助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要领。可是,在讲授中怎样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练*运用、怎样更好挖掘学生潜在力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讲授工作中,我还要改善这些方面,争取做得更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6

  本节课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课一开始,就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三个柜台经理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产生及浓厚的购买欲望,然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在巡视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等等,体现开放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此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现实性都非常强,教师主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增强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2)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1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已结束,感叹时间的飞逝。岁月如流水,容不得一刻停歇!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有付出,有收获。由于初接本班,二年级上学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挑战意味着更大的付出,虽然忙碌,但也充满欢乐、充满喜悦。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在课前、课中要反思总结,尤其是课后更要反思。现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

  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例如:教《观察物体》时,让孩子们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然后给其他小朋友示范讲解,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发展孩子的空间概念。在学*《镜面对称》时,请小朋友上讲台表演,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使孩子们在学*活动中获得对日常生活中直观现象的直观体验。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为学*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有现实性和思考性,其次还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最后,更要有趣味性。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把小朋友带入到游乐园的情境中,(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那你能算一算玩摩天轮、玩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吗”引入到计算摩天轮、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认识乘法,建立概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探究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教《5的乘法口诀练*课》时,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喜欢得五星的心理,创设了夺星比赛情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口算、看图解决问题、比大小、应用题),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同时还使大家分享了共同进步的快乐。例如:教《统计》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当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最后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五、激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学期中我采取了激励政策,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如果某个学生上课表现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或者作业做得好,就奖励给他一个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可能,只要他在进步,就会获得奖励。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2

  学*《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3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4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5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7

  一、通过营造贴*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3)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有18名同学,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二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统计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排列组合是学*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兴趣。

  2、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4、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学生的学*情况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 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在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 不够,所以我这个学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同时加强对学生学** 惯和学*行为的教育力度。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有: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 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 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3、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4、体会学*数学的乐趣,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三、教学措施

  (一)、落实教学“六认真”的具体措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4)

——二年级上册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篇

  教学材料的重建,实现高效初步认识乘法的教学思考乘法的初步知识是本书第二版的内容。这一部分是乘法的起点,是进一步研究乘法的基础。乘法的本质是一个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增长点是相同的数字。因此,本教材的这一部分是让学生理解在特定情况下乘法的意义,认识到相同的数可乘以乘法和乘法是相同数目的简单方法,掌握乘法公式写和阅读,知道乘法公式每个部分的名称。当我准备课程时,我注意到新教科书的安排随着以前的教??材发生了变化。

  本节教材通过四个专题图实现教学目标:游乐园的上下文地图包含了丰富的相同数量的因素,为引进准备;实例1与学生玩图形展示了公式的加法,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意义;示例3给学生的初始感知乘法是相同数量的加法简单算法。这种安排不符合我的学生的条件,知识的融合不连贯,不顺利,所以我在教材中调整,删除和添加.nn具体做法是:直接与游乐园的情况和添加主题,在一个课程中完成本节中的所有知识点。首先,我显示情景地图的游乐园,让学生帮我安排秋季分组设计,在计算每个娱乐游戏号码,初始感觉一样加上这个概念。然后让学生比较几个加法的相同点,得到相同的加号和几个概念,准备引入乘法;然后让nnAnd让学生自己写这样的加法,公式可以写多长时间写。我选择了两个学生写,一个公式是203加,一个是42 7加,我写的字更大,学生发现这些计算写起来不方便,如果更多多少黑板不够写?根据学生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组合数,椭圆,语言叙述等手段,但没有经历简单的数学美,那么导致乘法公式,和孩子用扭曲扭曲的语言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参数允许学生知道乘法是从法律的加法,感觉乘法是相同数目的简单算法,然后知道乘法,乘法读写的方法和每个部分的名称。这样的部分(3类)知识点在一个go.nn最后,让学生重新加入公式重写成乘法公式,每个重写一个,应该审查一样加,几个,乘法公式读,意思,各部分的名称知识点。

  对于本次学生会议,我被鼓励提前学*和早期渗透,一些家长也非常支持。所以许多数学知识不一步一步,这也为我的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来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重组和激活教学内容,设计灵活性的教学结构,希望真正反映学生是学*的主题。当然,对于一些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不合适,需要跟进补偿。

  通过低段组教师的交流与讨论后,由我来执教这一节课,我觉得也是给我一次煅练的机会。经过两次的教学后,感受颇多,现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乘法口诀的基础。这个内容的教学与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区别:老教材特别强调被乘数和乘数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数当做被乘数,把份数当做乘数,位置不能颠倒。而新教材则着重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感悟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在设计方案时,我思考如何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明确指出的"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对乘法产生亲切感,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呢?

  一、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激发学*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来进行导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产生学*新知的需要。

  二、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相同加数。在说与写长长的同数连加算式的活动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确实实很麻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怎样读简便再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这样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自主练*,解决生活问题。

  这是本节课的练*环节。先通过观察公园游乐场的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自主选择,并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再呈现一些巩固练*,让学生进一步地体会到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最后一道开放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促使学生发现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在活动中练*,在练*中交流巩固,双基得到了很好的落,开阔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前后呼应。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引导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

  但课无完课,在教学中,有的环节点得不够多,不够透。特别是在说乘法意义的环节中,学生对于几个几的理解还没有到位。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与练*的处理上不够到位,特别是第一节试教时,练*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有点走过场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处理得还是有点仓促。在时间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调整,分配得不是很贴切。

  本课内容主要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因为是初次认识乘法,教材十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有层次的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

  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一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相加”,为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的含义做好准备。试一试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让学生在操作、观察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几个几相加”的含义。例二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的基础上,认识乘法的含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试一试让学生经历“找出几个几相加——列出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从中体会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乘法计算的便捷。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讨论过程中过分追求正确答案,在得到了学生的正确回答之后,就急于归纳小结,没有让多个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从而教师小结。

  2、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把握的比较死,每一步都循规蹈矩,由于担心学生出错,而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如在试一试中,可以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交流图意,效果应该会比先说图意再练*要好。

  3、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摆小棒以及摆花片都只由一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没能参与到动手的过程中去,最好还是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去摆一摆,在操作中丰富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进而巩固对乘法含义的理解。

  4、板书设计方面还可以更规范,布局更合理,对整个框架都做好规划,不要到时候再去改动。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5)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不知不觉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现已结束,感叹时间的飞逝。岁月如流水,容不得一刻停歇!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有付出,有收获。由于初接本班,二年级上学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挑战意味着更大的付出,虽然忙碌,但也充满欢乐、充满喜悦。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在课前、课中要反思总结,尤其是课后更要反思。现对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反思:

  如何让学生乐学、愿学、学会,我觉得兴趣是关键!可以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例如:教《观察物体》时,让孩子们准备自己喜欢的玩具,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然后给其他小朋友示范讲解,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发展孩子的空间概念。在学*《镜面对称》时,请小朋友上讲台表演,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使孩子们在学*活动中获得对日常生活中直观现象的直观体验。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经验,为学*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有现实性和思考性,其次还要有针对性和挑战性,最后,更要有趣味性。例如: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通过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把小朋友带入到游乐园的情境中,(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些小朋友们在干什么?”,“那你能算一算玩摩天轮、玩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吗”引入到计算摩天轮、过山车和开小火车的人数,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认识乘法,建立概念。这样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用处,就容易激发兴趣。学生产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导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进,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探究新知创下良好的开端。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摘桃子"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教《5的乘法口诀练*课》时,针对孩子们喜欢比赛,喜欢得五星的心理,创设了夺星比赛情境。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忆5的乘法口诀,并进行了齐背、抽背和口算题抢答。旨在唤起学生的记忆,针对较难的几句口诀进行进一步的复*和巩固。学生的参与面较大,积极性也较高。在学生的知识和情绪热身之后,通过由浅入深的四轮比赛(口算、看图解决问题、比大小、应用题),使学生在比赛中积极参与,积极比赛,从而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交流合作,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意料之外。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接纳。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使学生吸纳与同化他人的优点,优化自己的做法,更通过交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同时还使大家分享了共同进步的快乐。例如:教《统计》时,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和分析都是学生的亲身体验。在这节课中,怎样才能知道喜欢各种动物的人数,很自然地引入统计,然后学生又根据数据制作统计图,当由以前的一个格子表示一个人过渡到1个格子表示2个人时,充分让学生讨论“格子不够了怎么办?”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办法,最后得出了在数据比较大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的办法。使得教学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

  五、激励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学期中我采取了激励政策,通过奖励小红花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学*兴趣。如果某个学生上课表现好积极思考回答问题或者作业做得好,就奖励给他一个小红花,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可能,只要他在进步,就会获得奖励。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会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学*《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只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深入人心。在教学设计中,能尽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比如用小棒摆你最喜欢的图案、自己选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等环节都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活动与交流的机会。但是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仍然较多地考虑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况调整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提出可以用乘法来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的方法置之不理,(当时一是怕中下生听不懂,影响学*情绪,二是怕展开讨论会影响教学时间)致使认识乘法的意义兜了一个大圈,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追究起来还是被旧的教学思想影响,还没有真正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回避学生的问题或者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是生成的,是不能被预设的。况且开放的课堂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学生的创造性言行、质疑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发生。教师事先备好的教学过程被打乱,教学进度或加快或减慢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结构。

  《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教学的第一单元,因为这一部分的知识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生活中的经验积累非常重要。上完课后有一些体会:

  1、对大人来说“厘米”和“米”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要建立表象,理解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利用多媒体多出示一些长度是1厘米和1米的物体,进行多次感知。并且让他们多动手量身边的物体:比如课桌的长、宽、高,门窗的高度等,对学生日后填单位很有好处。

  2、在教学1厘米有多长时,不要把尺子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以免放大的尺子误导学生。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

  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加以巩固。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如:(1)倒减。(2)无退位。(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惯。所以,纠正错误,在纠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的*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去探讨。

  《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P38~39。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简单的*面图形,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它是后面进一步学*直角、锐角、钝角的基础。

  学生对角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顶点”就是角,所以本节课我紧紧抓住这一原认知设计了三次指角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什么是角?”认识到他们所谓的角只是角的一部分,进而感知角的组成;又通过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比一比等动手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角,初步建立角的表象。

  本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结合生活及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引入新颖,体现了面在体上,角是面的一部分,使学生对图形有一个整体认识

  本节课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出示鞋盒、魔方和积木,用最快的速度抽象出数学中的`立体图形,在通过让学生找立体图形中的*面图形,回顾旧知识,体会面在体上。再通过神秘介绍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是*面图形的一部分,它也在体上,从而使学生更清楚角与旧知识——体、面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调动学生的原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比较,学*新知识。

  本课通过对学生的课前调研发现100%的学生都认为角的顶点就是角,所以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教学。进行了三次让学生指角,教师描角,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指的角与描的角是不一致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突破教学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破了吗?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了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观察让学生体会自己总结出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

  在遇到课堂教学突发事件时教师的语言跟得不到位,还需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历练自己。

  一、通过营造贴*实际的氛围,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在进行《统计》的教学准备的过程中,我始终觉得统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并可能导致多数同学对此课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应该通过直观的、浅显的事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逐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统计的过程。因此,我结合元旦将至的时机,营造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们班周末举行一次联欢会,要买什么水果?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中来了。我还不失时机的提出几种大家常见的水果,确保课题的正常引入,也防止了同学们的思维过散,过杂。在学生们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后,我又假设了“给学生发放小奖励卡片,但又不知道每类卡片有多少和帮助小刺猬数数有什么水果,各多少个的情境,让他们参与整理、帮助统计,从而是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

  二、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积极发言的自信心

  本单元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肢体语言的支持。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但对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形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用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行成的发展。

  三、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的效果,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正因为本单元的内容较为枯燥乏味,不易提起学生们的兴趣的问题,我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确保课件与授课同步,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为有效地控制了部分学生溜号、开小差的现象发生。

  但是本节课也反映了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我想用一个完善的定义来说明统计这个概念,因此,在说明的过程中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叙述相对抽象、难懂,同学们有些接受不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扩展6)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菁选

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反思二年级下册数学,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节课主要教学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课初首先呈现的是某校图书室第七周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并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求和问题: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列式:143+126=?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所以有利于学生在列出算式后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计算方法上来。

  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所以此处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算出答案。交流方法时,一种方法是出示计数器,进行直观计算。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对笔算加法的已有认识解释自己的计算过程,并通过交流,突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时也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在此基础上,我询问学生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及时指出:“算的对不对,要验算才知道。”由此,引导学生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

  随后的练*采用“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已经给出的竖式进行计算,进一步突出笔算加法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巩固已有认识。此题,学生计算过程中没有什么困难。

  第2题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并验算”,学生在计算中,基本上掌握了三位数的笔算方法: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第4题,是一个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能使学生感受到刚刚学*的笔算加法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

  教学《克和千克》这节课时,为了唤起学生有关台秤的知识经验,课前就布置学生在家搜集有关物品重量的素材。课中就出示一台秤,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台秤怎么称物品的重量?接着让学生认识台秤及使用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称出1千克的橙子。学生有的说1千克的橙子有4个,有的说有5个,有的说小一点的有6个。学生发现每组1千克的橙子的个数是不同的。然后让学生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这时教师拿出一些袋子,问:“在这些袋子里装上多少东西,就可以达到1千克的重量了?看谁猜得准。”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猜测。

  生1:我想在袋子里装5本语文书和5本数学书。

  生2:我想在袋子里放2袋食盐。

  生3:我想在袋子里装上5袋洗衣粉。

  生4:我想在袋子里放上9个沙包。

  生5:我想在袋子里放2瓶营养快线。

  ……

  一会儿,学生的兴趣上来了,都迫不及待的想说。我于是话锋一转:你想验证刚才所装的袋子是否是1千克吗?如果不是1千克,你有办法使它成为1千克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一位学生把原来猜想的9个沙包放台秤上一称,羞涩的笑了,觉得相差太远了。有的小组在操作称物品时一会儿多,一会儿少,一会儿换个大点的,一会儿换个小点的,一直到刚好1千克为止。最后,学生展示汇报小组的成果,教师给猜测正确或接*的学生奖励智慧小花。学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反思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精心的设计,组织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生在称物品,掂物品,数物品的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这个实践活动也让每一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称一称、掂一掂而真实的感觉到“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从重。从而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因为物体的重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让学生通过现实的称一称、掂一掂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物体的重量。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悟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又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思考,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形成了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态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经历生动的学*过程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教师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教学中,对课本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增加,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生动的学*过程,从而把学生的学*动机和兴趣引向最佳状态;同时分小组验证,把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千克”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几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学生对1千克的实物称重量的展示过程,正是一次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经验共享的过程。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实际体验,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不同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得以培养,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享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新课程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不再偏重书本知识,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兴趣和经验,注重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全面发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这个片段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验证,合作交流的方式,给学生创造了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的反复尝试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有探究价值的学*材料,以具有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观察,猜想,操作,讨论,验证,交流之中。当学生在认真活动的时候,教师认真地听,准确的理解,热情的鼓励,并给予学生帮助,进而营造了一个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这样,学生享受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1、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在本课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跟我一起玩有规律的游戏和讲有规律的故事,来揭示课题——找规律;接着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联系的`情境——老师的生日会场(即教材上的主题图),从而使知识的发现过程很快地融入有趣的生动活动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学*积极性、自主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身边的学*资源安排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观察、操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以学生喜欢的“生日会场”为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同时,注意发挥群体优势,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协商,以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另外,还安排了学生涂一涂、摆一摆、小小设计师、欣赏生活中的规律、找找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等,进一步加强对规律的感知体验,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体现了“玩中学,做中学”的理念。

  用游戏,活动,比赛的形式进行练*,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使学生也产生成就感,获得愉悦的体验。

  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意图是要努力创设、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热烈的'气氛中能自然的、投入的探索学*。整节课,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数接龙游戏贯穿课堂始终,在生活中感受数。

  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时借助教具和学具,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在把一些物体进行*均分时,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会出现剩余。在此基础上,学会用除法算式表示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

  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住两点:一是余数的确定。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使他们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小棒的活动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需求。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6根,可以分给几个人?边操作边完成表格,然后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由此强调余数是指,在*均分配时,分到不能再分时,剩余的数,为后续说明“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的知识点埋下伏笔。二是实际应用中,引导学生根据商和余数的不同含义,确定各自的单位名称。引导学生通过说有余数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从而正确找到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突出交流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时的情况,让学生述说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同原因,深化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由他们各自表示的含义决定。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相互学*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把握实质、优化算法。由于教学中所抓的两个重点正是学生学*中的难点和易错点,课后的作业反馈效果相对理想。

  1、复*旧知,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新识。

  首先,我复*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的计算,这些是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而且,加减混合计算与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有相同之处。通过复*,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引入加减混合计算;从而有效地突出新知识的重点,为突破难点做好了准备。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和加强学生的学*兴趣,生动形象的电脑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一年级学生自然爱玩好动,都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故事情境(关于白天鹅的故事)来贯穿例题及练*题。通过多媒体这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运用动画、声音、色彩等展现故事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大森林里关于美丽的白天鹅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例题和练*题。这样,使学生就顺利地学会并巩固了加减混合计算。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尽量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学*和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尽量学得轻松些,并体验、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大数的读写是四年级上半学期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该知识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整合,教师在出示课题之后就出示了一段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人口普查,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并适时进行一些相关的国情教育。

  在出示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后,教师把它们放入数位顺序表中分级,让学生自己发现每四位为一级。我特别的加入了学生所在上海市的人口数16737700 人,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愿学、乐学,在师生共同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读出这个数,并在读的过程中归纳读数的方法。同样,在写数时,先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写一些数,再引导学生归纳写数的方法。通过“以学定教”的方法,让学生教学生,学生能自己学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教在学生需要教的地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思想、方法发生碰撞,真正体验学*的过程和成功的感受。学生在交流自己读数、写数方法的过程中互相启发、提醒要注意的问题,虽然没有总结出所谓的读、写数的法则,但学生却已经掌握了这个法则,同时也提高了与人交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每学完一段新知识后,适当的安排一些练*,及时的巩固所学新知。除了让学生掌握写数的方法,能正确写出、读出各种较大的数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较大数的意义。引导学生与身边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便于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新课全部学完后,教师又安排了一些读写结合的*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在游戏中,不仅无形中巩固了所学新课,又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还教育了学生对待数学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因为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感受生活意义的过程,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不能只学*知识和技能,必须更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的意义,甚至是生命的意义,所以教学中教师更高的要求学生去感受大数的意义,让学生的眼光放得更宽广些,看得更远些,关注的不仅是知识,还要学会关注生活。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利用卡片、课件等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是本节课生动活泼了许多。尽量让学生通过学*自己去发现新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研究数学的奥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课是第23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的主要教学是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图片,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即根据除法的两种意义来解决简单的除法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可以:

  1、这节课中我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解决问题:第一步,由观察题目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个纸盒放几只?”“要用几个纸盒?”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学生明确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2、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跟着同学一起说,全班齐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比较两题的异同时,应对学生的回答处理不够灵活。在让学生找出两道题之间的不同后,我忘记了通过小结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两种意义,这里难点不够突出。还有有的学生说出了意义不同,我没有及时进行深入提问,错过了一个让学生体会的时机。

  总之,做为教师,不仅要好好研究教材和教参来辅助教学,还要多和教师交流如何教学,多听课、上课,多讨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让自己一点一点进步!

  关于长度单位,在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知道了1米=100 厘米,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的另外两个成员分米和毫米。这一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物体的测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算难,但如何表述换算的过程对一些小朋友来说并非轻而易举。基于这些预设,我在进行的设计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以疑引题,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没有开门见山的引出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跳得比较远。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今天的“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一个悬念吸引着孩子们急于知道到底谁跳得远,而判断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分米和毫米的换算规则,有了这一铺垫,引出今天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

  二、注重过程,训练有素。

  由于上一节课的铺垫,对于6厘米=60毫米,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说出来,但问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就说出了。基于此,我没有急于要答案,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朋友知道自己想法的根据,增强自信。讨论过后,知道的小朋友明显增多,说的过程也比较完整。

  三、动手操作有效,精彩生成。

  “想想做做第5题”有两条线段,先让小朋友去估一估,然后去测量自己估的对不对。在巡视环节,我看到霈妍在拿手掌比划,于是,我过去问她怎么估的。她说:“刚才老师让我们量了自己手掌的宽,我的手掌大约宽6厘米,我看还多出多少,我估计了一下第一条线段大约是10厘米。”我听了很惊喜,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有了这一根据,估计的也就比较接*事实了。

  当然,课后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以下几点存在不足:

  一、题目要求没有充分强调。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题目要求是这样的“先分别量出下面图形中每条边的长是多少厘米,再说说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厘米”。解决这题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测量,去记录,但在学生动笔做之前,我忽略了让学生去认真研读题目要求,要先量出每天边是多少厘米,没有了这一要求,有些小朋友在写的时候就有可能去记录多少毫米。

  二、忽略了学生学*知识的'遗忘规律。

  在“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是说一个手掌宽8厘米,要求换算成多少毫米,为了使孩子们印象深刻,我增了一个环节是“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宽”。因为在上学期的实践活动课上,有一个让小朋友自己量手掌宽的环节,所以在今天这节课时我就没有教什么叫手掌的宽,结果有些小朋友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量法。这一点提醒我以后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给予指导,达到课堂的进一步高效。

  【教学背景】

  《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冬冬家买了新房子,可漂亮了,我们随着他一起去看看吧!

  师:冬冬的新家到了,看,好漂亮的墙面。墙面是用图形图案装饰的。

  师:请你们自己先观察思考,然后拿出学具摆一摆。

  小组交流讨论:从不同方向去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的图形都是一样的。(老师竖起了左手的大拇指)

  生2:我是横着来观察,把第一组的第一个圆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二组的图形,把第二组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后面,就成为第三组的图形,把第三组的第一个三角形移到后面,就能成为第四组的图形。(老师示意大家鼓掌,同学们使劲鼓起掌来)

  师:他的方法,谁听明白了?谁还想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3:我觉得刚才的图形好象在接力跑一样,第一个跑完了就到最后,其它几个就往前进一格,又第一个跑,一直这样。

  师:说得好极了!数学上给这样移动的规律取名为“循环”。(板书 循环)

  师:思考:竖着观察是不是循环排列规律呢?

  教学片段二

  师:接着我们到冬冬家厨房看看。

  生:真漂亮!

  师:只是冬冬家厨房还没铺地砖,他设计了一种方案,我们帮忙看看,这样铺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然后同桌用学具摆一摆并交流自己找到的.规律)

  生1:每一排都是由四个正方形组成的,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同。

  生2:横着看,每排四个图形相同,只是同一种颜色的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

  生3:上一行和下一行比,上一行第一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后,其它的每个正方形都向前移动了一格,就成了下一行。

  生4:竖着看,后面一排和前面一排比,前面一排的最上面那种颜色的正方形移到了最下面,其它每个正方形都向上移动了一个位置,变成了后面一排。

  ……

  师:在这幅图中,我们从横向、竖向、斜向都能发现规律。看来,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能发现不同的规律。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的规律,也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那我们能不能设计一些新的规律呢?

  生:(异口同声)能!

  师:正好,冬冬家的窗帘是空白的,请大家用老师发给你们的学具在白纸上摆一摆,也可以动手画一画,发挥你们的想象创造出漂亮的花边和图案,先想好规律,再动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