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约分教学反思 1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教学反思 2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教学反思 3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 4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自信心,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学为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学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学*兴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地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策略,变程式化的学*为综合型的研究任务。整个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很好的学**惯。

  2、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中的练*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能力的培养。约分教学以往的练*很单一,为此我将练*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练*、变式练*、实际应用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的机会。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这样充分体现了给予生活,生态发展。

  4、不足之处: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还需在*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约分教学反思 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

  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约分教学反思 7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 8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分教学反思 9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 10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比较60/100与3/5比大小,引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我以引导与点拨为主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在讨论约分的`方法时,学生在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鼓励方法的多样性:可以逐步约分,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约分,然后再学*中自主选择最优的方法。在练*中,多问学生“为什么”,多让学生自己说想法,从而理解约分的方法和重点。这样学生掌握的更加牢固。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全。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分不好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约分教学反思 11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 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 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 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三:

  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到第二单元教,因此课前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并且复*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 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与巩固相关知识。

  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惯,再学*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我以往的学生常为节约作业 本,将分数写在一行里。约分的.位置不够时,他们就将约得的结果往分子分母的右侧写,数据靠得太紧,常因看错而出错。所以,今年再教时,我一直强调分数占两 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 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同时,建议教材再版时不要在原数上约分。可先把原分数照抄一次后再约分,这样更方便检查,书写的格式也更规范。

  教材第5题很好体现了约分的价值。当我请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时,有的学生提议画分数示意图,看哪个分数的面积大。这种策略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 太麻烦;有的学生提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子除以分母,把它们化成小数后再比较,但计算起来也很费时;有了约分的知识,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都说 好。

  但作业也暴露出学生的一些知识缺陷——同分子分数不会比较大小。原来三年级上册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都是通过直观图来帮助学生进行同分子或同分母分 数大小的比较,学生并未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建议:下次再教时,可将93页分数大小的比较提前到本课之前(如: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教学。浙江版义教 教材是分数的意义学*后,真、假分数之前教学的。

  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四: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约分教学反思 12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 13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约分教学反思 14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 15

  本节课,我还是采用四段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新课前的复*,第二步是教学新课,第三步是巩固练*,第四步知识整理拓展训练。

  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分步约分的练*来体会来比较。由于有的学生对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很难找准,给一次约分造成困难。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约分教学反思 16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教学反思 17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 18

  《约分》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三单元的一个知识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教学难点:约成最简分数。

  这节课我结全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首先以复*出示阴影图片让学生看图填分数,结合图观察分数,让学生发现几个不同的分数大小是相等的,再让学生来说说。学生基本上都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有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之后是学*约分的分次约分(用较小公因数去约和用较大的公因数去约)和一次约分(用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因此学生在练*中做得较慢且有部分学生不能约成最简分数。反思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例题时就要告诉学生约分就是要约成最简分数,再告别详细地告诉学生最简分数的含义: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做课本练*第1题前就要提醒中下生可以用多次约分,从较小的`公因数去约。从学生约分时的速度和准确度,我知道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差,以后要多进行口算训练,这样就能较好地降低学生在约分中的失误。

  约分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枯燥,我从设计练*多样化来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判断题、圈出最简分数再约分、连线、游戏。但由于时间不够,在练*“猜灯谜,连迹底”和“游戏”这两题就显得太仓促了。没达到我预想的效果,学生的学*兴趣和我的教学情感没发挥出来。反思这问题,我觉得:1、游戏难度高,游戏中的分数要让学生看到,让学生有目的上来参加这个游戏,而其他同学看着课件中的分数在堂上练*本上进行约分。2、因为太多老师来听课,学生胆小不敢举手。有些确实是不会,有些会了也怕说错。针对这两个原因,在上课中我应该多表扬学生,让学生更有自信。

  约分教学反思 19

  《约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分数是否为最简分数,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注重计算和方法的内容,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如何把约分讲的有意思一点,学生愿意学一点,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愿意听了,才能去学*。

  我刚开始的思考是,为什么要学约分,约分的价值是什么?看看课本,发现练*十六的第一题给了我思路,于是采纳了优教上的一个导入:你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吗?加入时间限制,做一个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果然,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也更顺畅了。

  在约分这一节,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的很好,但在作业的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先约分再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学生约分后比较的不是原数的大小而是约分后数的大小,关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讲到,提到,所以学生出错率才比较高。相信如果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学生能够避免,但是老师能做到所有题型都讲到吗?所有的易错点提前跟学生讲一遍吗?再者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不要事事想到学生前面,提前把易错点、难点等都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犯错机会,但一定要做好订正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 20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阅读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1)

——《约分》教学反思9篇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3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

《约分》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约分》教学反思6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7

  《约分》一课是在学生已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的。根据教材的安排,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分数相等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发现用公因数去除,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含义;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约分的方法,从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伊始,设计了“猪八戒为了给师傅留块饼,想出了四种分法,请同学帮忙,哪种分法更多一点?”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的知识迁移,去掌握理解新知,我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并没有过多的讲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的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我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的方法,相信学生有无尽的潜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值相等;借助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最简分数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和交流中解决,课堂中能时时闪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的给予评价,同时也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都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以使学生内化新知,提升自己原有的知识水*。

  虽然本节课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如课堂中学生虽能积极参与,但回答问题的面不是很广,敢于质疑的同学也不是很多,该如何调动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这种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就能自学或者说就能掌握新知的课如何上得有新意,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约分》教学反思8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9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2)

——《约分》教学反思6篇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的练*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来体会来比较,变成了老师同时端出两盘菜让他们选,剥夺了学生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就直接在分子分母上划线,从而造成许多学生在搞不清是该把要除的公因数写上去,还是把除得的结果写上去,本以为相当然的简单问题,造成了学生思考的凌乱。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1、概念学生理解不难,可以在练*后让学生串一串,说一说,基本上能总结出来。

  2、开始时,要让学生写出除以公因数的步骤,再逐渐过渡到划掉分子分母的阶段。

  3、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即多步约分,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直接用最大的公因数去约时,再让学生体会可不可以,好不好,最终要用什么方法约分,让他们自己选。

《约分》教学反思4

  《约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分数是否为最简分数,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注重计算和方法的内容,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如何把约分讲的有意思一点,学生愿意学一点,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愿意听了,才能去学*。

  我刚开始的思考是,为什么要学约分,约分的价值是什么?看看课本,发现练*十六的第一题给了我思路,于是采纳了优教上的一个导入:你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吗?加入时间限制,做一个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果然,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也更顺畅了。

  在约分这一节,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的很好,但在作业的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先约分再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学生约分后比较的不是原数的大小而是约分后数的大小,关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讲到,提到,所以学生出错率才比较高。相信如果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学生能够避免,但是老师能做到所有题型都讲到吗?所有的易错点提前跟学生讲一遍吗?再者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不要事事想到学生前面,提前把易错点、难点等都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犯错机会,但一定要做好订正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还是采用四段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新课前的复*,第二步是教学新课,第三步是巩固练*,第四步知识整理拓展训练。

  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分步约分的练*来体会来比较。由于有的学生对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很难找准,给一次约分造成困难。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约分》教学反思6

  本节课,我还是采用四段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新课前的复*,第二步是教学新课,第三步是巩固练*,第四步知识整理拓展训练。

  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分步约分的练*来体会来比较。由于有的学生对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很难找准,给一次约分造成困难。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3)

——《约分》教学反思

《约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约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

《约分》教学反思2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了《约分》,学后感触颇深。

  一、本课首先出示了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理解并能判断什么是最简分数。3、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约分,正确的书写格式 。目标的出示为学生指明了本节课学*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可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

  也可调动学生的情趣,学*的积极。

  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约分的方法,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是基础。合理的知识的迁移规律,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让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

  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3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

  课开始我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与老师说的分数相等的分数,使得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开始学*,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通过要求学生找出四个与老师说的分数相等、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合理地迁移知识,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找四个分数找出相等的关系这一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等;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同原分数相等,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约分的方法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

  练*中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得以不断加深。

《约分》教学反思4

  本节内容是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也是化简分数常用的方法,是在学*了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内容的学*,不但可以巩固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也为后续学*分数四则混和运算打好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阴影图片,让学生看图填分数,结合图观察分数,让学生发现几个不同的分数所表示的阴影大小及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再让学生来说一说。学生基本上都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释,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有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即分走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之后是学*约分的分次约分和一次约分的方法,学生基本上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会的要求很高,就是要一眼看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学生在练*中运用一次约分的方法失误较多。反思这一问题,我在教学导入中应该复*一下找两个数的公因数,为约分教学进行铺垫,接着在教学约分时应先引导多次除以公因数,如在此过程中有学生提出能不能之间用最大公因数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可不可以,最终有什么方法去约分,让他们自己选,这样就能较好地降低学生再约分钟的失误。

《约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还是采用四段的教学方法。第一步是新课前的复*,第二步是教学新课,第三步是巩固练*,第四步知识整理拓展训练。

  教学前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分数的基本性质,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教学中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分步约分的练*来体会来比较。由于有的学生对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次很难找准,给一次约分造成困难。我觉得以后再上此课时,要注意。

《约分》教学反思6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 、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取了“最简分数”、“简单分数”等名称后我给出了正规的名称“最简分数”(让学生给分数取名字并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8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以上的教学设计,除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预设,其它的都是随机生成成而得,然而就是这样的灵活调整,令我这堂课生机盎然,教学线条流畅自然。

《约分》教学反思7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18/54,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常用的“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8

  《约分》一课是在学生已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的。根据教材的安排,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分数相等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发现用公因数去除,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含义;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约分的方法,从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伊始,设计了“猪八戒为了给师傅留块饼,想出了四种分法,请同学帮忙,哪种分法更多一点?”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的知识迁移,去掌握理解新知,我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并没有过多的讲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的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我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的方法,相信学生有无尽的潜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值相等;借助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最简分数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和交流中解决,课堂中能时时闪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的给予评价,同时也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都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以使学生内化新知,提升自己原有的知识水*。

  虽然本节课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如课堂中学生虽能积极参与,但回答问题的面不是很广,敢于质疑的同学也不是很多,该如何调动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这种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就能自学或者说就能掌握新知的课如何上得有新意,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约分》教学反思9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

  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个质数的倍数,如果是那么这个分数就不是最简,如果不是倍数关系,那这个分数就是最简的。

  同时还补充讲解了一些约分的技巧,如:整十整百数先消零在化简;分子分母都是偶数时先用2去除;倍数关系时用分子去除等等。

《约分》教学反思11

  《约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2.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分数是否为最简分数,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注重计算和方法的`内容,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如何把约分讲的有意思一点,学生愿意学一点,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愿意听了,才能去学*。

  我刚开始的思考是,为什么要学约分,约分的价值是什么?看看课本,发现练*十六的第一题给了我思路,于是采纳了优教上的一个导入:你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吗?加入时间限制,做一个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果然,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也更顺畅了。

  在约分这一节,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的很好,但在作业的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先约分再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学生约分后比较的不是原数的大小而是约分后数的大小,关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讲到,提到,所以学生出错率才比较高。相信如果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学生能够避免,但是老师能做到所有题型都讲到吗?所有的易错点提前跟学生讲一遍吗?再者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不要事事想到学生前面,提前把易错点、难点等都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犯错机会,但一定要做好订正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12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

  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教学反思13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约分的方法并不难掌握,但是涉及到的旧知识比较多,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的作用。有关公因数、互素等概念与本节课约分的学*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引入,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巩固新知。课堂练*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最大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14

  设计好“课眼”,让课活起来

  一堂课就如同一个生命体,如何使这个生命体活力四射,使师生双方都能全身心投入,设计好“课眼”非常重要。

  约分这堂课,内容比较浅显和枯燥,如果遵照教材的脉络*铺直叙,照本宣科,学生也能掌握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含义,但这样一来,难免把课上的沉闷。我非常重视新授课上对学生学*兴趣的激发,因为只有把新授课上有意思,让学生乐于听,乐于想,才能上出效果,为后面的练*课铺好奠基石,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听课*惯。于是我课前一直在琢磨:怎么才能把这节课上得让学生觉得有兴趣?反复思量,觉得有了点灵感:不如把最简分数作为这堂课的“课眼”?

  有了这个想法后,我调整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把最简分数提前教学,用最简分数带出约分。

  我先出示几组数:3和7,5和18,8和9,4和9,让学生回答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很多孩子通过前面的学*都能马上口答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我问他们不用计算只观察就能回答的原因,学生自然就回答因为每组数都是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我接着问:你能用每组的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和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学生自由发言我板书,然后我问: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踊跃的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互质分数”“分子和分母很小的分数”“简单的分数”一直到最后“最简分数”就诞生了。

  学生觉得很新奇有成就感,而且通过发现、命名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然后我再通过图片给出了一个故事情境:……老爷爷要吃 块饼,如果你是小智多星,你知道应该怎么分这块饼给他吗?孩子们通过图片能够很直观的回答出分一半或者说分 个饼给老爷爷就可以了。于是引导:这说明 和 这两个分数是相等的。如果我不给你图片,用哪一个分数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知道怎么分饼呢?学生自然回答: , 是一个最简分数。

  由此感受到了最简分数的优点,和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的必要性。接着我再问你能把分子和分母比较大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吗?根据什么?小组内先互相说一说,于是就顺理成章的转入了约分环节的教学。

  总体来说,这节课除了给出的几组数以及故事情境是预设,其他的都是由学生随机生成,这样的调整,让这节课活了起来,生机盎然,教学线条自然而流畅。

《约分》教学反思15

  约分的学*比较难,主要因为学*需要首先掌握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分数的基本性质,学*好约分之后也能为之后的分数加减法的结果处理打好基础。所以在本课程的学*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先期知识的复*与巩固,所以在课程的开始先从小游戏涂卡片,就是让学生给圆形卡片涂色,一分钟看能涂多少,最先完成的同学上台分享作品并告诉大家涂色部分占圆形的比例,并解释为什么,这氧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在开始约分的学*。

  约分的学*先从定义来看“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约分”,这个定义同学难以理解,单纯的数字与定义过于抽象,我决定从生活出发,告诉学生约分就是把分子分母共同拥有的公因数去掉的过程,去掉公因数分数的值是不变的.练*题,我发现少部分同学能约分到最简分数,但是大部分同学还会保留一两个公因数,怎么样能判断我们约分已经约到最简分数了呢?大家想想,可以互相讨论以下。陆陆续续大家也都发现了,那就是分子分母公因数只剩下1的时候就是最简分数了。比如分子是1或者分子分母相邻数等等。

  在教学中利用好深度学*的方法,结合生活,找到与学生的融汇点,顺利切入主题,再让学生自己发掘知识,活跃课堂气氛。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4)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反思《约分》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节课不够重视,以为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在教学时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浅显的知道什么约分,让学生把什么是最简分数读了两遍,就让学生开始练*了。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速度特别慢,还有的同学约分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本以为相当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又用两节课时间去巩固练*,效果还是不太好。因此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学生要理解掌握概念,必须要参与、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向其他老师请教后,我再次思考了《约分》这节课的教法,特别是最简分数概念的揭示。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可以写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并说说特殊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只要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看来许多理念对于我还是书本上的,我应该有意识的改一改自己身上一些与理念不适应的教学行为——哪怕这些行为以前是“负责任”的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单一,被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题1,而是利用例题1从18/24入手,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学生通过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然后板书36/48=18/24=9/12=3/4 ,通过“比较这些相等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36/48约分成3/4后还能继续再约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不断地说,真正理解什么是最简分数。之后是学*例题2约分的书写格式及约分的方法。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 、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取了“最简分数”、“简单分数”等名称后我给出了正规的名称“最简分数”(让学生给分数取名字并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8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以上的教学设计,除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预设,其它的都是随机生成成而得,然而就是这样的灵活调整,令我这堂课生机盎然,教学线条流畅自然。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5)

——数学教学反思(二十)份

  一、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

  反思“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经验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二是反思(反省)。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回顾、检验与认识,本质上是对教学的一种反省认知活动。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在“回放过程”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进行思考,得到一定的能用以指导自己教学的理性认识,并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实践+反思=成长。“经验之中有规律”。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如果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反省,不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概括,课堂教学实践后不反思,那么他们就很难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通过反思,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同时形成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型教师”。

  二、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

  明确数学教学反思的内容,这是进行教学反思的前提。理论上,任何与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比较、教学中的成败得失、教学机智与灵感、课堂互动情况以及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等,是反思的主要对象。

  通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确定反思的内容。例如,根据教学活动的顺序,分阶段确定反思的内容;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各种要素,确定反思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角度之间一定会有交叉。另外,在反思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若干自己感受深刻的内容,有侧重地进行思考。

  (一)根据教学活动顺序确定反思内容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是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规划和预设,勾勒出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取向。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式等),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设计哪些练*以巩固新知识,如何评价学生的学*效果等,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数学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含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统一的过程.从“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学*数学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发展智力、形成数学能力的过程,也是理性精神和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校园文化等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其中,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教学中介是教学活动中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子要素,其中的主体是教学内容.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效果的反思。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数学能力发展,数学学*方法的掌握,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其中,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行为是否产生了预期的变化,是教学效果反思的重点。

  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持续不断的反思过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个人经验的反思有两个层面,一是反思自己日常教学经历,使之沉淀成为真正的经验;二是对经验进行解释、归纳和概括,提炼出其中的规律,使之成为有一定普适性的理论。

  没有经过教学反思的经验,其意义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只对个人经验作描述性的.记录而不进行解释,那么这些经验就无法得到深层次解读,从而也就无法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只有对经验作出解释后,对经验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形成经验的过程既是对经验的解释过程也是对经验的理解过程。在教学反思实践中,可以使用“反思档案”,其中包括:一是忠实记录并分析所发生的种种情况,使之成为文本形式的经验;二是对文本经验本身不断加工和再创造,使经验得到升华,改善教师的理念与操作体系,甚至可以自下而上地形成新的教学理论。

  (二)根据教学活动涉及的要素确定反思内容

  从教学活动中涉及的要素角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确定反思内容。

  1.数学方面

  主要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数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并提出改进措施。因为本课题主要解决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学问题,因此主要反思概念的“解构”及其核心的确定是否到位,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2.教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教师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教与学的方式,教学组织形式,问题情境的设置(与数学、生活或其它学科联系的背景),提问质量,师生互动,板书的设计,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课题的引进,课堂作业的布置,因材施教,小组活动的设计等。其中特别要注意反思是否围绕数学概念、思想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落实情况。

  3.学的方面

  主要是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分析其成因,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包括行为表现、语言表达等)及其原因分析,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

  4.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包括用与学生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内容的价值观内涵,课堂氛围的营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数学学*兴趣的培养,对数学学*的认识与态度,学*动机与自信心,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等。

  三、数学教学反思的步骤

  具体进行教学反思时,要注意“不求全面,但求深刻”。通常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1.截取课堂教学片断及其相关的教学设计

  截取的片断应该是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紧密相关的,描述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事件。因此,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需要我们事先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在听课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课堂中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包括活动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做出“全息纪录”,并要通过观看录像进行仔细核对。

  有必要时,应当通过“追问”的方式,如“当时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说?”等,向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信息。

  2.提炼反思的问题(案例问题)

  案例问题是案例的灵魂,是反思活动的主要线索。这些问题不仅要围绕反思的主题,揭示案例中的各种困惑,更重要的是要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其他人的反思和讨论。因此,提炼反思问题时应注意:第一,围绕当前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是被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第三,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第四,课堂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第五,不同层次的教师能够参与讨论的;第六,可以与一定的理论相衔接的。

  好的反思问题是那些能够引发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是大家都“有话可说”的问题,而不是“最后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

  3.个人撰写反思材料

  撰写反思材料时,应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反思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反映,即教师是怎么教的、学生是怎么说—想的,考察其中的利弊、得失,并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时应当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最后应当给出改进的方案。

  4.集体讨论

  讨论时应当有成员之间完全*等交流的氛围,各种意见应当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应当注意相互包容。讨论应当由忠实的原始记录。

  5.个人再反思,并撰写反思论文。

  在撰写论文时,除了对第3步写出的反思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外,还应对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心路历程”也有所反应。

  《数一数》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校园全景图,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鸽子等可供学生学*的素材,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还会数出很多不同的数,这就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事物、探究学*的空间。在教学之后,我认为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

  一、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这样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老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而且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到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更快的适应学校生活,让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我给学生创造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学*自**,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数数方法。例如,在数楼时,我让学生先自由数,然后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再让学生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数的方法和数的结果。

  数的分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分灯笼》源于“黑夜密语”主题中的数学活动,整个活动以“分灯笼”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幼儿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听了陈老师的数学活动后,让我感觉,内容虽传统,但是形式新颖。通过活动能让孩子更快地梳理、感知数的概念,帮助孩子更快地学*数学。我们都知道: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等特征,再加上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不够好,所以,在本次设计活动过程中,老师很注重幼儿的操作环节,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数的概念的建构。同时,老师为孩子制作的操作材料简单而有趣,如:以往我们最常规的幼儿探索数的组成,可以用撒圆片(一面红色,一面绿色)的方法,孩子撒下去5片圆片,分成了几片绿色,几片红色。而在本次活动中,老师为孩子制作了一个有10个镂空灯笼的底板,一张前半部分是红色的,后半部分是绿色的纸条,让孩子用底板在纸条上拉动,这样就出现了红灯笼和绿灯,随着纸条的拉动,红灯笼和绿灯笼的数量也在变化,由此得到了10的各组成。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道具却深深吸引了孩子的学*欲望,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由此也让我感觉到了,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操作材料,但体现了教师的聪明才智,和为此所下的苦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为了孩子,教师*时要多思考,多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而以往认为一节好的课,就是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以上几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练*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的读法。

  一年级上册从第六单元,教材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色的秋天”,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由于第一次接触“用数学”,教材对例题和做一做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作了一定提示,像“4+□=□”但是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块内容还是比较难,特别是求部分数的问题。针对以前教学中出现过的问题,本节课我做了如下的处理,教学过程如下

  1.加法应用题。

  (1)(出示第一幅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指名说图意。

  (2)认识大括号。

  (3)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出示“?个”)

  (4)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分小组讨论研究一下。反馈,理解算式。

  2.减法应用题。

  (1)(出示第二幅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说。

  (2)你能为这幅图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3)你觉得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理解算式。

  3.对比理解。

  (1)小朋友仔细看这两幅图,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在大括号下面打问号,是要我们求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用加法计算;如果大括号下面是数字的,表示几部分的总数已经告诉我们,而是要我们求其中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计算。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几个地方有待改进: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引入大括号时我只是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告诉大家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如果此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一下,学生的理解起来会更简单,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

  2.在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的对比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在对比中我只是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当学生说出问号的位置不同时,我急忙把话题接过,自己冲冲的总结了一下,以至于在后面的练*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个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如果在这里能让学生多说说,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不同,再通过他们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什么情况下用减,教师这时再做一个总结,这样也许后面的教学会更顺利。

  3.在后面的金鱼图的练*中(求部分数),学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因为求部分数是今天这节课第一次接触,图中并没有出现一些动态的画面,所以学生很难入手,在这里用了很多的时间讲解,但是最后反馈的情况还是不理想。除了可以从上面的对比中做出一些调整外,我觉得在新课的教学时(两幅兔子的教学中),因为课件的播放往往不能让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如果此时能够在黑板上画一些简易图(如圆圈图),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练*中有一个参考的模型,碰到类似的题目学生会去对比,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依托,这样对于题目的理解会更好。

  今天学了《用数学》,反思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兴趣

  整节课以金色的秋天为主线,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氛围,将情境图动态化,用课件来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注重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

  在课上,充分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意思,再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自己发现问号的位置不同,所求的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同。并用手势、肢体语言等帮助学生体会求整体用加法,求部分用减法。

  著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智力发展。游戏犹如火花,它点燃探索和求知的火焰。”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游戏又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儿童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我们小班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数的活动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一系列的学*和实践研讨,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特点,我采用了游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小班幼儿学*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绕有兴趣的获取知识,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游戏是小班幼儿数学教育独具特色的强有力的教育手段。

  一、情境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是幼儿在一定的情景中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并按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体现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1、将《快乐家园》教材游戏化。例如,小班幼儿学*一一对应的活动,教师创设了《小熊请客》这一游戏情境,在活动中,“主人”小熊请小朋友帮助他,给每位“客人”(请来的小动物)送去它爱吃的水果。当幼儿看到教师出示的小熊请来的客人——各种动物(玩具)及其食物,立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幼儿愉快地、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了每种动物爱吃哪种水果,尝试用一一对应的摆放方法表达两者之间的关系,而且活动过程培养了幼儿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学*思考和解决问题。

  2、《快乐家园》活动在游戏中的.拓展。例如《看谁吃的多》这一活动中后,在“娃娃家”游戏时,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分发碗、勺等活动,理解“一一对应”等数学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在提供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一样多的物品,再提供不一样多的物品,逐渐提高要求。

  二、操作性数学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通过幼儿动手实践,体验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进行《小猫钓鱼》的活动时,幼儿亲自将小鱼粘到小猫的鱼竿上,不仅进一步理解了一一对应,而且能用并置的方法比较出小猫和鱼的多少,开始小猫和鱼一样多,幼儿又粘上一只小猫后,幼儿通过亲自操作发现出小猫多,小鱼少;又粘上一条鱼后,发现小猫和小鱼又变得一样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幼儿园发明的数学书,孩子们在翻翻(翻开书)、看看(看清书中的标记)、做做(按标记进行操作)中,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并理解了数学知识。

  其实,我所说的这两种游戏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我觉得只要我们教师从实际出发,掌握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数学游戏,就能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玩得开心,玩有所得。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策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水*,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是多方面的,既可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又可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思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又可思学生学*方法??总之,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我们可以从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三个层面去探究。

  一、课前反思

  1.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课前反思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往往都在沿袭着*以为常的教学方法。当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面对新的课程改革,它却有着某些不足,需要我们改进。所以我们在课前进行反思,首先应该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以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这样才能做到扬长避短。

  2.是否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所以我们应该通过课前反思使自己成为教材的.创造者,

  才能全面盘活教育资源,全方位优化教学资讯,在开放的、多样化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学生发展。

  课前反思能让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方法符合新的理念,只要给学生创造探究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机会,学生手指尖上的精彩智慧是可以预期的。

  二、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教学行为是否得当等问题,并积极思考如何利用课上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效果是教师最关注的问题,进行课后反思要做到“当堂思效”。即在上完课后思考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有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或对今后的教学有帮助、启发,学生哪些内容掌握得好,哪些部分有困难,哪些学生学得成功,还有多少学生需要指导等。

  1.实话实说——记成败

  课堂就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也有可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变成乏味的旅行。不管结局如何,得失成败,皆应实话实说,将其

  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考虑更周全、操作更自如,不走或少走弯路。

  (1)记载成功之举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要抓住教学中哪怕是稍纵即逝的成功点,比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把这些及时记录下来,坚持不懈,就能串起教学的闪光珠链。

  (2)牢记失败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实记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就能使教学“长善而教其失”。

  2.把握遗憾——再设计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下来,不妨静心沉思:摸索出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不妨写写“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倒数是分数除法的开篇,为整个分数除法单元的学*打下基础,本节课需要孩子们在计算、观察、比较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出示“杏”和“呆”;“吴”和“吞”,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语言文字中“颠倒”的含义,在学生感叹语言魅力的同时,出示多副美丽的倒影图片,孩子们在一次次赞叹声中感受到语言生活中竟有如此美丽的照片,抛出在我们的数学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现象呢?引入本节课的学*,孩子们的学*热情被激发,更好的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有了前2个情境的铺垫,孩子们更好的发现出示的几个算式的特征,几个学*好的同学一眼看出奥妙,回答答案都是1。在观察中,发现2个乘数是分子和分母颠倒,孩子们在学*中初步感受倒数。出示倒数,深入理解。

  在接下里的学*中强调2个分数是“互为倒数”,并探究1的倒数和0的倒数,因为0不能做分母因而0没有倒数。孩子们在练*中准确率较高,注重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

  这一年我担任了高一数学的教学工作。从成为__中学的一名教师开始,我就决心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景,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过了这快一年的教学,我对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有了深刻的体会:

  一.对学生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惯和学*方法

  高一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有很多同学不能适应新的学*环境。例如新的竞争压力,以往的学*方法不能适应高中的学*,不良的学**惯和学*态度等一些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确实下了一翻功夫。

  1、改变学生学*数学的一些思想观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开学初,我就给他们指出高中数学学*较初中的要难度大、资料多、知识面广、更抽象、逻辑思维更强,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我们学校是重点高中,所以班上大多数同学初中升高中成绩比较好,这造成一些数学成绩相对较差学生有自卑感,害怕自我不能学好数学。对此,我一开始就给他们讲清楚,此刻大家都处在同一齐跑线上,无论在初中学得如何,此刻谁先跑,谁跑得有力,谁就会成功。

  第一次月考,全班很多同学考得不好,我在班上详细分析了这次没考好的原因:一是试卷的难度大,二是考查的知识点上课时没能重点掌握,三是没有做好复**结工作,四是没有改变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全班基本上树立了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2、改变学生不良的学**惯,建立良好的学*方法和学*态度。

  良好的学*方法和*惯,不可是高中阶段学*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开始,有些学生有不好的学**惯,例如作业字迹潦草,不写解答过程;不喜欢课前预*和课后复*;不会总结消化知识;对学*马虎大意,过分自信等。我要求统一作业格式,指导他们预*和复*,强调总结的重要性,并有一些具体的做法,如写章节小结,做错题档案,总结做题规律等。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大多数同学能很快理解,慢慢的建立起好的学*方法和认真的学*态度。当然,要改变根深蒂固的问题并不容易,这学期还要坚持下去。

  二.刻苦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本事。

  我以前学的不是新课标课程,虽然大学做过家教,但主要是注重讲题,我是在大四实*的时候真正接触新课标的教学,所以为了做好高一的教学我做了很大的努力。

  1.认真备课,既备学生又备教材备教法。

  为了备好课我认真阅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资料,查阅教学资料,适当增减教学资料,认真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真正做到重点明确,难点分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向老教师讨教或在备课组内讨论。另外,我还进取阅读教学教参书籍及教学论文,认真学*各种教学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当然,还有很多是不成熟的。

  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是“显示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遵循学校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我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研究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新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我追求课堂讲解的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努力做到知识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我认为学生进取参与,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我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动性,让学生学得简便,学得愉快。导师在*时的指导中多次强调让我必须要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我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研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理解本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向其他教师学*,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学校对我们高一新教师十分关心,为我们每位新教师指配了一名导师对我们进行辅导,还加强了备课组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教师学*。在每个章节的教学上我都进取征求其他有经验教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本事,语言表达本事,我经常去听其他教师异常是老教师的课,在听课中学*其他教师如何讲授如何拓展以及怎样处理教材和课堂问题,在边听边学中,不断地给自我充电,弥补自我在教学上的不足。我的导师每个星期都来听我的课,并针对我的教学给了我很好的提议。除了导师我还常请备课组长和其他老教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教学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6)

——《打电话》教学反思(二十)份

  《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本内容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合唱队接到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个队员。让学生帮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在设计本课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新知的学*提供“生长点”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感知,调整并加深自己的理解。学生设计的各种方案中,既有生活经验的迁移,又有学生的创造性设计。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充分相信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动手设计、讨论比较、得出方案、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有争有辩大胆地运用语言、符号、图示等不同形式表征自己的思考过程,全体学生参与研究与实践,在愉悦的环境中探索知识,上出活动课的“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应有的、不同的发展。

  三、多形式、多维度鼓励学生,营造和谐学*氛围

  有效而简洁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师生关系学*氛围的润滑剂。一堂有效生动出色的数学课,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学生学的轻松,有兴趣、有信心、有成就感、有知识的升华;也有师生内心情感的升华;有浓浓的学*氛围…….。这些和谐气氛营造离不开精美而简练的语言的交流,交流中每一个赞许,每一个肯定,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有效性的评价,都对孩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

  这首歌曲活泼欢快,幽默诙谐,音乐情节让人始料不及,小老鼠形象活灵活现,游戏性、表演性极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新《纲要》提出:教师应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激发她们大胆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歌曲本身就给幼儿带来了很强的感染力,因此在反复欣赏、学唱及游戏表演的过程中,以轻松愉快的学*方式让幼儿体会歌曲的情趣,感受歌曲的魅力。

  活动目标:

  1、在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趣。

  2、通过反复欣赏歌曲,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做出与内容相关的动作。

  3、在边唱歌边表演的过程中,掌握猫和老鼠的对话。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体验音乐活泼欢快的情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做出与内容相关的动作,掌握猫和老鼠的对话。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老鼠、大花猫的头饰、电话模型、乐器(倒钟、响板、木琴)、音乐CD。

  经验准备:学*歌表演《一只小老鼠》。

  活动过程:

  一、 教师带幼儿随音乐《一只小老鼠》走进活动室,渲染气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

  1、出示玩具电话,引导幼儿说一说电话的用处?并说一说家里的电话号码,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是多少?

  2、说一说一些紧急号码的用处如:110、120、119、122、等。

  提问:号码一旦拨错了,会发生什么事情?

  (引导幼儿知道拨错电话号码,所带来的麻烦。)

  评析:在这一环节,我运用京味歌曲《一只小老鼠》带幼儿进场,主要是想唤起幼儿积极性和自信心,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造活动的欲望,同时也练*了小老鼠的形象,为课程做铺垫。加之,本节课跟电话有直接的关系,《纲要》中提出:艺术教育是各领域之间的纽带,所以我们又通过提问电话号码,与社会领域、生活教育相联系,扩展了幼儿的视野。

  二、教师随木琴进行情景表演,并演唱歌曲,幼儿初步欣赏。

  “有一天,小老鼠也爱上了打电话!小老鼠会把电话打给谁?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们来欣赏老师的表演。”

  1、教师表演歌曲的前半部分,幼儿欣赏。

  提问:你们猜一猜,小老鼠会把电话打给谁?

  2、抛出问题,完整欣赏歌曲。

  “小老鼠究竟把电话打给了谁呢,请你们完整地欣赏歌曲,听了以后你就知道啦”!

  教师随木琴再次完整表演,

  提问:(1)歌曲听完了,小老鼠把电话打给了谁呀?为什么会打给猫?

  (2)小老鼠拨打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3)带幼儿模仿练*按手机号码。(木琴给予节奏)

  评析:这个环节,我运用了两次清唱,教师的清唱在音乐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唱会让幼儿听的更清晰、明白;同时老师绘声绘色的表演唱与孩子之间有了情感上的交流,拉*了距离,加上木琴的伴奏,让清唱更有生机,幼儿很感兴趣。

  3、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歌曲,重点听一听“小老鼠打电话时都说了些什么?”

  4、用乐器伴奏对话部分,巩固歌词与节奏。

  (带领幼儿重点学说对话部分,用倒钟表现小老鼠尖尖细细的声音,用响板表现大花猫的声音)

  5、幼儿用倒钟和响板,随音乐一起演奏并初步学唱。

  评析: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反复欣赏的方法学*整首曲子,因为反复欣赏歌曲是理解音乐的基础和保证,同时运用“前置”的教学方法重点学*电话号码,和对话部分,有效的利用响板和倒钟引导幼儿掌握了节奏,保证幼儿自然、顺利地学*歌曲。

  三、师幼一同进行表演,提升幼儿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

  1、引导幼儿四散站开,集体表演歌曲。

  2、重点练*“吱儿—— 喵—— 嘭!”的动作。

  3、戴上头饰,师生共同进行情景表演。

  评析:幼儿在反复欣赏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歌曲,在这个环节中,让全体幼儿戴上小老鼠的头饰,创设一种情景,让幼儿用肢体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正体现了《纲要》中所提到的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更好的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随音乐自然结束本次活动。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啰嗦、废话连篇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本课的教学应该结合单元主题------感受语言魅力。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这段相声,以了解本相声的大意。由于这则相声的寓意较为浅显,学生把握起来并无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个简易的`问题“相声里所说的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他名与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学生对“啰唆”一词的思考。并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并据他们所找到的句子进行一个“说话不够简洁”的类型归纳:明知故问,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话绕圈。并以生活中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增设了扮演相声的环节:同桌扮演、师生扮演。同时,我再让学生观看了另外的相声作品《我的儿子》,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相声的感知。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两段相声进行对比,自我发现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观看完相声后,我针对学生的感受提问“看完两段相声,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很多同学就知道了相声幽默的语言风格令人开心,它的语言比起记叙文更加的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了它很贴*生活。在此,我再结合本课的主旨:讽刺,给同学们说说相声的文化意义,这样学生对相声的了解就加深了。

  纵观整节课来看,学生接触文本的机会多了,让他们参与到文本的领悟的机会也多了。可是,总感觉那种对语言的品位的味道还没有出来。这样体裁的文章应该是学生表现最为主动积极的。虽然,学生能够找到文中语言不够简洁的例子,并也基本自己发现相声的语言特色。可是,里边的语言魅力,感染力却没有通过足够的“读”“演”表现出来。倘若,重构此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演:据课文演与课文简洁后对比演,这样的对比形式来使学生归纳相声语言特色或许更加的直观,而且学生参与到语言感悟、体验的面就更加的广了。

  《打电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中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材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安排了学生熟悉的打电话这一生活素材: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15名学生参加演出。旨在让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体会了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中,我在尊重教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创设情境:“时间就是生命!”同学们,我们在日常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需要在最短的时间打电话通知相关人员到场解决,那么怎样打电话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所有相关人员呢?导入新课“打电话”。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中,积极去探索既省时省钱又高效节能的打电话“通知方案”。

  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围绕“尽快通知到每一个人”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资源共享,经历了“逐个通知”、“分组通知”、“人人参与通知”三个阶段,从中发现了规律,找到了打电话尽快通知到所有的人的最佳方案。

  其规律是:第n分钟,通话人数为:2n,通知的人数为:2n-1。

  最佳方案是:每个接到通知的队员都立即往后通知其他队员,这样所需要的时间才最少。

  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充分相信学生,给其充足的思考交流时间和空间,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定能创造出课堂的亮点。

  《打电话》这篇课文是一则相声,主要讽刺的是那些无话找话、办事效率低下的人,《打电话》教学反思。文章浅显易懂,又有很强的课表演。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了课文这段相声,以了解本相声的大意。由于这则相声的寓意较为浅显,学生把握起来并无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我提出一个简易的问题“相声里所说的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他名与人是否相符?”以引起学生对“啰唆”一词的思考。并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来证明。并据他们所找到的句子进行一个“说话不够简洁”的类型归纳:明知故问,东拉西扯,没话找话、说话绕圈。并以生活中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教学反思《《打电话》教学反思》。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增设了同桌扮演、师生扮演等环节,让学生知道了相声幽默的语言风格令人开心,它的语言比起记叙文更加的容易理解。并且知道了它很贴*生活。在此,我再结合本课的主旨:讽刺,给同学们说说相声的文化意义,这样学生对相声的.了解就加深了。

  不足之处是,限于课堂的时间,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表演,但是相信从其他同学的表演中,他们能吸收借鉴到一点东西。从他们对表演组的评价中能感悟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需要改进的。

  小班音乐活动《打电话》,这是一首节奏欢快、歌词简单易懂,适合于问答式唱法的歌曲,也比较适合小班幼儿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游戏式的方法来让幼儿乐于去学、去唱。整个活动下来,课堂中既有目标达成的地方,也有很多还可以改进的地方。

  本次活动中一共有三个活动目标。1、体验问答唱的乐趣,在结伴表演中享受交流合作的快乐。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基于本首歌曲适合问答式,在活动中通过问答式的方式来演唱,也能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2、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记住歌词内容,用自然声音演唱。小班幼儿还不太能控制自己的声音,往往会出现很大声的现象,或者是还不熟悉歌词就会很小声,为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要引导幼儿用自然的、*常讲话的声音来歌唱,不会单纯的请幼儿唱响一点或轻一点。

  由于本首歌曲比较简单,在学*歌曲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活动中,我们也可以增强难度,让幼儿进行歌词的创编。对于小班幼儿创编歌词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目标定为“替换歌词的'方法创编歌曲”,降低幼儿创编的难度,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光是让幼儿学*歌唱歌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点乏味,会使孩子失去学*的兴趣,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就比如《打电话》活动中,在全体幼儿学唱歌曲后,可以请两位小朋友进行表演,一个打电话,一个接电话,游戏中既有了演唱,又有了表演,还可以帮助幼儿巩固歌曲。

  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内容很重要,一定是贴*幼儿生活的题材。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快乐、发展。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根据本略读课文的教学进度,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经过一定的准备,选择了电话,在周三的课堂上展示。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努力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我以真诚的态度结束了这节随机课,今天,我冷静下来,回忆起设计、修改和教学的整个过程。我感到既高兴又遗憾。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7)

——风娃娃教学反思优选【二十】份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风娃娃》,文章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我意图采用贴*儿童的教学语言,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抓住重点字词和句子训练来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然有很满意的地方,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学*课文内容之前,我设计了巩固字词这一环节,把学生容易读错和难读的字词制成幻灯片,通过“带读”的方式在全班进行识记,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纷纷举手,不但读音准确,声音也很宏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那几件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并能用三个字准确的概括每一件事,接着用“风娃娃为什么吹,是怎样吹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学*,使学生每一部分都有章可循。

  3、对于一些词语的意思,我主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比如“责怪”的理解,我没有让学生解释“责怪”是什么意思,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责怪风娃娃,并让学生用大人责怪自己的语气责怪风娃娃,对词义的理解自然也就理解了。再如对“断断续续”的理解,我是让学生听断断续续的流水声,通过感受理解词意。

  4、重视朗读与语言表达的训练。本文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课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注意增加了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引导学生进行个性体验、生活体验,把学文和学做人融为一体。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训练语感。

  5、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想说话。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围绕“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人们为什么要责怪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惯。

  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要多一点。

  由于第一课时没有处理好,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总有丢字、添字的现象,为了使学生读好这一段,我采取了分句指导。抓住“慢慢转动、断断续续”和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中的“深深吸、使劲吹”这些关键词进行指导,可是个别学生读这句话时却*淡无味,*时还应在读的指导上再下点功夫。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应有的'语气。再来感悟读。

  2、教学模式不符合低年级的教学特点。这节课我将识字写字与阅读割裂开了,在第一课时,进行了识字写字的教学,在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这样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不符合课标提倡的读写结合。

  3、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应和生活相联系。学生就人们为什么责怪风娃娃讨论的很好,但教师没有抓住这一契机,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谈谈我们*时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讲课如写诗,功夫在诗外。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的学*,勤于反思,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

  《风娃娃》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4课。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生动有趣,层次清楚。通过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风为人们带来的好处和坏处,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学、小组交流互学、汇报展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在文本中寻找相关信息,初步掌握一些学*的方法。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到风娃娃所到的地方及所做的事,分辨这些事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接着让学生思考:风娃娃本意是想帮助人们,可为什么却做成了坏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风妈妈说的话:“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最后拓展:生活中风还能做些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风的作用很多很多,人们可以利用风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但是风如果来得太猛烈,就会给人类、给大自然带来灾难。

  通过学*《风娃娃》这篇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在课文中找到相关信息。但部分学*困难的学生对字词的认识很少,对理解文章内容存在很大困难,还不会根据问题寻找相关信息,需要加强辅导。

  《风娃娃》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风娃娃教学反思。我意图采用贴*儿童的教学语言,抓住字词学*和句子训练,了解第二、三段的段式结构,旨在初步学会阅读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段落,来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达到学*目的,希望让学生学有所得。

  1、扎实地教好字词在初读课文之后,我主要抓住与本课时教学有关的难读词以及数量词语和“地”字短语,在检查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是否把字音都读准确了,把句子读通顺了,反复地让学生练*,争取把字词学到位,为后面的朗读课文、读懂课**好铺垫,教学反思《风娃娃教学反思》。我发现这一环节的学*,学生的字词学得还是比较扎实的,在读课文时基本没有出现重大的字音错误,而且学生即使读错了也能自我纠正,有了读准的意识。

  2、让学生有个整体感知的`过程。虽然这节课只教学做好事的部分,但是在研读之前我让学生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进行板书,区分好事和坏事,这样让学生能了解课文大概的内容。

  3、抓“事情发展”的脉络,保持学生学*的新鲜感,注重句子训练。因为课文中的2、3两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相同句式的段落,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意图让学生明白“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由于二、三段句式相同,所以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式,注重句子的训练,通过划一划、读一读、说一说、演一演、排一排等教学手段,让学生读懂句子,读好句子。学生基本都能读懂句子,读出不同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说话训练不够到位。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第三自然段的时候出示填空题,让学生说一说风娃娃来到河边又看见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要求学生可以用书上的句子来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但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顾忌最多的却是时间问题,结果草草收场,训练欠佳。此外,在细节上也有比较遗憾的地方,在教学“纤夫”的时候,我利用了一幅图片让学生感官认识,却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时机,顺势带出“纤绳”以及图片中的纤绳进行有效教学,甚是可惜。

  《风娃娃》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里的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想为大家做好事,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教学本课,我先出示了一则谜语导入风,又出示了风娃娃写给大家的一封求助信以引起学生兴趣,再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课件,重点引导学生学*“风娃娃做好事”的部分。课文结尾留给学生一个问题,要让学生通过学*课文、思考后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他人有用。所以在课堂的结束部分我又设计了风娃娃给大家写了一封感谢信,因此在课堂上收获了更多精彩。这节课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语言儿童化,评价语准确丰富。

  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富有儿童化的语言能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让课堂活泼充满童趣。课堂中的及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能做到教学语言儿童化,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准确而丰富。

  二、理解词语多样化,在读中积累词句。

  在本课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词句,并有一定的积累,例如在讲到“吸”字时,我先让学生讲出字的意思,又让学生做出吸的动作,既让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又体现了友善课堂,让学生调节了大脑。

  (2)低年级孩子年龄小,认知水*低,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通过实物演示、结合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词语。如在教学“断断续续”时,我先问学生,你知道什么是断断续续吗?一名学生回答:“水有时有有时没有的样子。”“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断断续续地流。”我说完,就用一次性杯子将水倒出,时断时续。通过这一演示,学生加深了理解,,在讲到“秧苗大口大口地喝着水”

  时,我也让学生开始大口喝课前准备好的清水,体现了友善用脑的课堂环境

  (3)对于现在的孩子,理解“纤夫”“纤绳”“号子”这些词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学生在预*中就提出什么是“纤夫”。于是我在课堂出示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感受纤夫工作的辛苦,感受风娃娃的善良。另外“号子”一词,个别学生在预*时了解过一些,我对孩子们进行了讲解。由于是第一课时教学,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识字读词,也注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整堂课中重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句。

  三、留白处巧用插图,合理想象练说话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内涵丰富深邃,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便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借助插图,诵读语言文字,想象其所表现的情景画面,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文中第三自然段中讲到“纤夫们一边收起纤绳,一边感谢风娃娃”,这是课文的一个补白点:“纤夫们是怎么感谢风娃娃的?”而插图中纤夫们欢呼的样子也画得非常好。因此我就让学生看看图说一说,纤夫们是怎么感谢风娃娃的?孩子们仔细观察,有的说:“纤夫们在欢呼,在谢谢风娃娃。”有的说:“多谢你,这样我们就轻松了。”也有的说:“非常感谢你,有你的帮助,我们的船可以准时到了。”……通过这一想象说话既让学生体会风娃娃给纤夫们帮了很大的忙,也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和说话能力。

  这节课能做到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能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重视学生朗读,重视学生的大脑调节,在指导读正确流利的同时,让学生感情朗读,收效较好。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这堂课重点段的学*中,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

  (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

  (2)他怎么做?

  (3)结果怎么样?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的上来。接下来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我注重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让他们说说从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起,使劲向风车吹去。”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一个词语体会到的?

  你们*常用力吹是怎么吹的呀?孩子们都能很形象的表演出来,然后我再结合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风娃娃吹的很用力?孩子们观察的可仔细拉,分别从周围的景物和风娃娃的神态两个方面去说。最后,我让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的朗读指导没有出彩,导致学生越读越没有兴趣,而且在学法指导上也没有运用到好的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今后在课堂还是扎扎实实的训练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学*方法。

  冬天到了,幼儿也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天气的变冷,发现了自己的穿衣打扮有个变化,也会对雪和冰的出现感到非常的好奇以及欣喜。这个活动,主要的目标是认真倾听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尝试根据画面认出相应的故事内容。了解天冷水会结冰,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在活动准备上,我特地准备了真冰,能够让幼儿亲自的体验一下遇热冰会融化的道理。在第一个环节,我先自己编了一个谜语,请幼儿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然后我就朗诵一首儿歌,来揭晓谜底,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我吸引了,于是我就切入了正题。在听完故事以后,我提了几个问题,幼儿对于故事大致做了一个了解,但是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水洼变成冰这个环节,还不是很理解,觉得很奇怪。于是,我就拿家里的冰箱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喻,把冰箱里的冷气来比作成北风娃娃吹出来的冷气。这样,拉*了幼儿的生活与科学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天冷水会结冰的这个道理。但是对于冰化成水这个难点,幼儿又产生了疑问,于是,我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冰块,带着幼儿来到户外,在太阳下面,一起来观察冰是怎么变成水的,又提供了吸管,让幼儿试一试用吸管吹冰块会发生什么事情。让幼儿自觉地主动地认识周围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得到发展。经过这次活动,不仅听了好听的故事,而且提升了幼儿探索的能力,也能使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下面我就《风娃娃》这课的课堂教学谈一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把握教材脉络,逐层推进教学。

  在第一课时认识字词,书写生字,流利读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开课直接点题,快速检查字词后,就进入本课的学文阶段。先是重点指导学第二自然段,接着师生一同学*第三自然段,再自学第五、六、七、八几个自然段,最后总结文意。这种按照课文严谨的叙述顺序逐层推进教学的设计,达到了感情读文及理解文意的目的。既有利于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又能体会风娃娃的思想变化并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其中结合学法指导及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整堂课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二、创设有效情境,指导感情朗读。

  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显现出了它越来越多的优越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学*氛围为手段,使学生的学*活动变得鲜活、生动、有趣。

  在这一课中,我用“风”的声音、图片、动画,风妈妈、风娃娃的话模拟了一个有趣的童话世界,创设了一个从课始贯穿到课终的完整的想象空间。让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完整的童话世界当中,深入角色的内心,体验角色的情感,从而达到感情朗读。

  在指导朗读时,我设计了多种贴*课文内容的读的方式。如在重点学*第二自然段中,先是教师示范读;学生再通过看图读;接着通过媒体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来读句子。然后学生模仿风娃娃的样子做动作读句子。最后比较“高兴”和“高兴极了”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准确体会风娃娃的心情再读。每一次读文前,不管是指名读,还是齐读,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读的目标,带着要求读,带着问题读,带着感情读,这样读出了效果。事实证明,同学们在浓郁的情境氛围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的训练,能较好完成本课感情读文的目标,读得充分,读得有效,读得入情入境。

  三、体验文中角色,发挥思维想象。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想象才会有创造。对于不同角色的理解,只有涩身处地的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所感悟,角色扮演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有多处益于学生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的地方。如在学到秧苗喝足水后,是怎么表现的这个地方的时候,让学生戴上“秧苗”的头饰,想象自己就是一棵小秧苗,体会秧苗满足、高兴的心理,然后顺理成章地进入角色读文。在讲到风娃娃吹动船帆后,纤夫们的表现时,学生们一边学纤夫收纤绳的样子,一边想象纤夫们会对风娃娃说些什么感谢的话。有的说风娃娃你真是个好孩子,有的说要和风娃娃交朋友,请它吃饭,还有的干脆说,要和风娃娃拥抱在一起表达谢意,学生们的思维都迸出了想象的火花,教室里气氛热烈。在突破本课的难点问题上,想象帮了大忙,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逐层深入的问题:你能告诉风娃娃,人们为什么责怪它吗?风娃娃明白了道理后,又会干哪些好事呢?生活中,你像风娃娃一样经常帮助别人吗,有没有出现过“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学生们在深入学文、自读学文的基础上,顺利地帮风娃娃解决了难题。纷纷说道:风娃娃以后还会在夏天给人们送去凉风,帮司机推陷进泥坑的大车,让衣服快点晾干,使植物妈妈的孩子去旅行等等。接着跳出文本,指导学生结合自已的生活谈体验。然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们在以后的学*生活中要多帮别人,在帮忙前要多动脑筋,避免出现 “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使学生的思考不再拘泥于一堂课、一篇课文,使学生的学*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知识延伸到了生活,语文学科的学*也因此产生了新的生命力,为学生创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愿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在读中体会和感悟。

  《风娃娃》是新课程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我在上这堂课之前的教学设想是,通过熟字换偏旁或是加偏旁的方法让学生识记“抽、续、驶”等生字,通过交流识记方法让学生体会识字的快乐。会写“吸、极”两个形*字。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表演、找重点词语等手段让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悟到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训练学生的想象说话。但是,上完课后我还有几个教学目标没有完成,为此,我针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认为自己的成功之处是我渗透了新课程的理念。

  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的作用。如:

  1、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结交新朋友来引出今天的学*内容,然后,让学生亲切的叫一叫风娃娃,同时让学生对风娃娃的到来说几句欢迎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会因为喜欢风娃娃而去学*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愿望。

  2、在指导学生朗读风娃娃在田野里和河边两个小节时,我先向学生们提了一些问题:(1)风娃娃来到哪里,看见什么?(2)他怎么做?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学*这个段落,这样做效果不错,许多阅读能力比较差的同学也能答得上来。

  然后,我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的形式多样化。在教学《风娃娃》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表演大风车慢慢转动的样子、风娃娃使劲吹风的形态)、说一说(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的呢?以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

  2、重视学生良好阅读*惯的培养。新课程指出:第一学段阅读应达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朗读。。如;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我安排了自由地读课文,然后是检查词语。原以为学生能够很快且准确的完成这一环节。但是,问题出现了,很多学生站起来都读不准词语。特别是一个学生在读“行驶”这个词语时,读了几次也不能把这个“驶”的第三声读准,但我并没有这样过去了,我通过学生帮助、教师范读等方法终于使他纠正了读音。虽然这样的做法使我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很值得,因为只有读准了词语才能正确地读课文,如果连正确都做不到,谈何有感情地朗读呢。同时,我相信这个学生再读课文的时候他肯定不会读不准这个词了。

  3、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个人认为,低段的学生教师应教给她们一些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教学“风娃娃来到田野,看见一架大风车正在慢慢转动,抽上来的水断断续续地流着。”句子时,我在让学生感悟大风车在转动时很吃力后,问学生词语“慢慢转动”应怎么读?学生回答说:读得慢一些。对啊,这就是朗读的技巧。低段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才叫有感情地朗读,仅仅靠感悟是不够的。我们教师应通过感悟后再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如感悟到伤心时,语速可以放慢;感悟到着急时,语速可以快些;感悟到快乐时,语速可以轻快些等等。然后,再让学生划出这些重点词,目的就是让学生注意在朗读时应注意这些重点词语。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

  当然,这堂课上我的自身语言不够精练,有时不断的重复学生的话,导致学生们的学*积极性不太高。

  以后的教学得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了。

  1、孩子们年纪小,爱猜谜语,用猜谜来缓解学生的开始上课的紧张情绪,导入课题时轻松自然。指导读准课题第二个“娃”的轻声读音,体现了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特征。

  2、看图说话和感悟朗读的环节相辅相成,加上有趣的课件画面,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细致观察,发挥想象,配上动作,感知文意,在此基础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生字学*多样化。这节课,我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识字,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课文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词语认读,生字认读,分析字形,带生字的句子朗读,让学生练读等,第一课时做好事板块学*完,自编的一首儿歌我很喜欢,既概括了风娃娃做好事的主要内容,又复*巩固了这节课所学的生字,学生拍手读得有滋有味。应该说读得挺多的,字词学*有层次,学生的识字兴趣很高。整堂课中重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句。

  4、探究学*自主化。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师生合作引读课文第2自然段:风娃娃来到田野,他看见什么?(生读)风娃娃怎么做的?(生读)结果怎么样?(生读),这一环节教给学生方法,接着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用笔画画。风娃娃在河边看到了什么?用横线画出来,风娃娃是怎样做的?用波浪线画出来,结果怎么样?用双横线画出来。学生的学*主动性发挥出来了,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发言是积极的。

  5、合理想象练说话。教学中我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想象:小秧苗,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啊?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在训练的过程中我注重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敢于想象,语言较丰富,效果较好。

  我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风娃娃》,文章语言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我意图采用贴*儿童的教学语言,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抓住重点字词和句子训练来努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有所得。但是通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虽然有很满意的地方,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满意之处:

  1、扎实做好字词巩固,为读好课文打好基础。

  学*课文内容之前,我设计了巩固字词这一环节,把学生容易读错和难读的字词制成卡片,通过“带读”的方式在全班进行识记,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纷纷举手,不但读音准确,声音也很宏亮,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自己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那几件事,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并能用三个字准确的概括每一件事,接着用“风娃娃为什么吹,是怎样吹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学*,使学生每一部分都有章可循。

  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想说话。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围绕“风娃娃帮人们做事,人们为什么要责怪他?”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接着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呢?”目的是让孩子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惯。

  二、不足之处:

  1、朗读指导还要多一点。

  由于第一课时么偶有处理好,在品读第二自然段时,学生总有丢字、添字的现象,为了使学生读好这一段,我采取了分句指导。抓住“慢慢转动、断断续续”和句子“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使劲向风车吹去。”中的“深深吸、使劲吹”这些关键词进行指导,为了使学生体会“吸”和“吹”,我采用了师范读生表演的手段让学生能边听边体会风是怎样吹得,可是在找学生读这句话时却*淡无味,似乎前面的范读一点作用也没起,会读这一段时,我采用了指名读和齐读两种方式,学生好像没听清要求,在齐读时各读各的,效果很不好,见此情景我立即让学生停了下来,因为怕耽误后面的学*,所以没让学生在读这段。学生就这样没读完就进入了下一段的学*,回想此情景我觉得自己课前预设还不够充分,应在读的指导上再下点功夫。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读出应有的语气。再来感悟读。本想让学生用学*第二自然段的方法学*第三自然段,因为二三两段的句式是相同的,在学生自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画相关句子,可能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学*方法,巡视一周只有一个学生画对了,致使课堂气氛变的冷清了,不论怎么引,学生也读不上去。这两个精彩的段落就这样*淡的读了过去。

  2、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因为教学中没有很好的把握时间,在教学二三段时时间过长,致使后三段匆匆而过,在写字时只写了一个,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写字指导效果。

  3、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应和生活相联系。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省略号这一说话契机而是一带而过,错过了这精彩的一幕。

  4、语言过于罗嗦,因为怕学生听不清自己的要求,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还有一些过渡语不够精炼,一些问题缺乏准确度,致使课堂生成没有把握住。

  讲课如写诗,功夫在诗外。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不断的学*,勤于反思,争取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

  《风娃娃》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6课。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的优美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个童话表达的是:在为他人的劳作中体会人生的快乐。这篇课文生动有趣,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孩子们乐学,从而明白了做事情要多动脑子,掌握了风的好处和坏处。回想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教学环节中有令人满意之处。下面是我对这一课教学的点滴反思。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用谜语引入本课:

  花儿见它点头,禾苗见它弯腰,白云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趣,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争先恐后地说出谜底。随后我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关于“风”的一篇课文,看看文中讲了风娃娃怎样呢?带着问题,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中,认真地阅读课文。

  2、请学生通读课文,提出在阅读时有哪些不懂的词语。

  学生提出了好多,如“断断续续、纤夫、船帆、无影无踪、责怪、号子”。有些词语其他同学知道的,我就请其他同学来解答,如:“断断续续、船帆、责怪、无影无踪”,有些比较难的,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的问题,就由我来讲解。

  如:“号子、纤夫”。经教师一讲解,学生记忆就非常深刻了。

  3、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自主地学*,自己钻研课文,学懂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作用是成为学生学*“学*方法”的帮手。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出风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等。接着又问: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学生。这样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让学生的学*主动性发挥出来。

  4、挖掘文本的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

  如大风车被风娃娃一吹后速度加快,风车会对风娃娃怎么说?田里的秧苗喝足了水也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得到风娃娃的帮助又是怎么说的呢?使得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再让学生说说人们会责怪些什么?还让学生想象风娃娃还会做哪些事。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都踊跃发言。如:风娃娃会给人们吹风带来凉爽;春风吹得百花齐放;风可以吹干衣服;风娃娃有时会把房子吹倒;风娃娃会吹起地上的沙子使人的眼睛很疼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说出了风的许多好处和坏处。最后让学生说说“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呢?”在教学的最后提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课文思想的升华,是让孩子来说说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与同伴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低年级就坚持让孩子这么感受这么交流,培养一种良好的阅读的*惯,对将来孩子的学*是有益的。

  本节课教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识字、读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一定的道理,学生完成了学*任务,课堂上还有效的组织了小组合作学*,没有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能对学生进行语文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一定的指导,并结合学*内容进行了读写的结合训练,做到了以读促写。

  但是,在由于没有组织学生充分的预*,因此在识记生字时耽误了一定的.时候,致使最后的写话训练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当然,这也与老师的观念有关系。受低年级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还是把识字生字、了解识字方法做为了重点内容,如果老师能在课前做好生字的识记工作,课堂上把精力放在学文、组织学生合作学*等真正训练性的教学内容上,教学的效果会更好一点。所以,要学*小组合作,就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研讨时间,再按照以前识字和学文各占一半时间来分配的话,就会有个别地方处理不到位。所以,需要教师针对*时课堂和公开课堂科学地调整思路。

  不断地学*,才能不断地进步。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学会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一、猜谜导入

  1.猜谜激趣: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谜底:风。)

  2.板书课题,谈话激趣:你们有没有体验过风?风吹过来是什么感觉?如果风太大了呢?(播放课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风的?

  二、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提要求:学生仔细听老师朗读,把课文中的生字圈出来。

  2.学生自己拼读生字,同桌互学生字。

  3.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读词比赛:抽水、断断续续、吸气、高兴极了、纤夫、流汗、表示、风筝、无影无踪、伤心、责怪。

  提示:责、踪是*舌音;抽、示、筝、伤是翘舌音。筝在风筝一词中读轻声。

  4.多种形式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流利,教师注意正音。

  5.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风娃娃做了哪些好事?读一读。风娃娃做了哪些坏事?也读一读。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好事:(1)吹大风车(2)吹帆船

  坏事:(1)吹风筝(2)吹衣服、吹小树

  三、提问设疑,研读课文

  1.学*第二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动风车。)

  (2)风娃娃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小组读,然后派一个人来比赛读,并指导朗读。(理解断断续续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学生配上动作表演。)

  2.学*第三自然段。

  (1)播放课件。(风娃娃吹帆船。)

  (2)风娃娃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3)指导朗读。(理解纤夫,学生配动作表演。)

  3.全班朗读第二、三段。

  4.你知道风娃娃还可能做哪些好事?(让学生利用校园网找风娃娃可能做哪些好事,在班级中交流。)

  5.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后,是怎样想的?读读这一句话。你们觉得它这样想对不对?

  播放课件:(风娃娃做坏事。)

  6.小结:看来光有做好事的心愿是不够的,帮人们做好事,也不是光有力气就够了,你们回家后再找一找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来学*。

  四、写字指导

  1.屏幕出示四个生字:夫、表、示、号。

  2.学生观察写好这四个字的注意点,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

  3.示范写表,提示下半部分不是衣。

  4.提醒夫与天的不同;号的最后一笔。

  5.学生先书空,再描红、临写。

  6.展示学生写的生字,师生共同评议。

  刚开始上课,利用猜谜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再谈自己体验过的风,导入课题时轻松自然。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8)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二十)份

  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环节:

  师:老师要先请9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其他的小朋友一起来听听,你最喜欢谁读的那句话或那个词,敢不敢挑战一下?

  生:敢!

  师:那就先请大家准备一下吧!

  ······

  生1:我最喜欢谢绍凡读的“茂密的森林”,觉得很神秘

  生2:我最喜欢周浩源读的“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好像狐狸正在我们眼前转折眼睛呢!

  反思:在这个读书环节中,读的`同学读得很用心,因为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称赞,而听的小朋友呢也听得非常的认真,只有这样才能听出谁读的好,说出自己“最喜欢”谁读的,而且这是他们很乐意去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地激发,自然读书的效果也会好得多,“我要读”比“要我读” 肯定是要让课堂写的轻松和有效地

  《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现象的形象代言人,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它借老虎的.威风干什么?是为了吓跑百兽而满足它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请注意“寻找食物”这四个字。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新课程告诉我,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在教学当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八段时,我安排学生带头饰演一演,找了五位“小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虽然这节课我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以问题促思考,以思考促想象,让学生的头脑、嘴巴和耳朵都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感悟能力。但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遗憾的:1、对课堂的事件把控不足,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演一演;2、教师讲的有点多,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3、*时对学生展示汇报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汇报时声音不够洪亮,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实,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早已耳熟能详,对故事的情节我大可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对学生合作学*、展示汇报能力的训练,做到精神饱满、自信大方、声音洪亮、节奏紧凑、不拖拉。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话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在教学当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注重朗读训练

  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就必须加强读书训练。我在初读时,就提出读书要求,眼到、手到、心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理解了课文意思后,必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

  二、理解词语形式多样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让学生真正理解语言,除了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还应动一动。我在教学第八段时,我安排学生带头饰演一演,找了五位“小演员”,其余学生当“导演”,在较有兴趣的导演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意思,还激发其想象力,如身临其境,激起读书兴趣。

  虽然这节课我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以问题促思考,以思考促想象,让学生的头脑、嘴巴和耳朵都动了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感悟能力。但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遗憾的:1、对课堂的事件把控不足,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演一演;2、教师讲的有点多,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3、*时对学生展示汇报能力训练不够,导致学生汇报时声音不够洪亮,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实,这篇课文很多学生都早已耳熟能详,对故事的情节我大可不必再花太多的时间去理解分析,而应该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加强对学生合作学*、展示汇报能力的训练,做到精神饱满、自信大方、声音洪亮、节奏紧凑、不拖拉。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话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指的是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本事,却借助别人的能耐吓唬其它人。这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结合了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课标中该学段的目标进行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随文识字

  因为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所以在教学目标上首先就要明确,要通过这篇课文实现识字教学。所以在这二十分钟的课程里,我结合词语“神气活现”处理了“神”和“活”两个字。在处理“神”这个字的时候,先是观察这个字的结构,然后区分偏旁“示字旁”和“衣字旁”。通过讲解“衣字旁”的特点,再来讲解“神”的字义。然后在组词的过程中,了解这个字更多的意思。

  (二)以读代讲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四字词语,包括“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大摇大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朗读的方式,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师生配合读、齐读、自己读等多种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读写结合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让孩子发挥想象,这一次狐狸通过他的聪明才智,成功的欺骗了老虎,可是如果过了几天,老虎和狐狸又见面了,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孩子们在学*课文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接着在情境中展开想象,先自由的表达,激活孩子的思维,然后在落在笔上,做到读写结合。

  二、存在问题

  1.词语的处理不够细腻。在这节课我重点处理了“神气活现”这个词语,但是在解释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出示了这个词的概念,神气:因为某种优越条件而感到得意和傲慢的样子。其实这种处理,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个词,因为学生对得意和傲慢这两个词的处理也有障碍。所以王校长提出了可以不出示词语概念,而是通过品味此时狐狸的心理特点的方式,来不断的都课文,将朗读、理解、品词三者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是真正的遵从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2.课文整体感觉散乱。这二十分钟内,我主要讲授了七八九三个自然段,是以一段一段按照顺序推进的方式。但是在评课时,王校长提出了可以用“借”这个字为头,通过“借什么”、“怎么借”这两个大问题进行推进,在这两个大问题下,不断的进行追问,然后在这过程中处理生字。

  三、收获与成长

  这是来到这个学校,参加的第三个毓秀杯比赛,每一次的比赛都会让我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掌握有一个新的认识。诚然,磨课备课的过程非常辛苦,不断的查阅资料,设计、推翻然后再设计,再更改。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很多不足,比如这学期在准备《葡萄沟》和《狐假虎威》这两篇课文时候,对如何处理词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常思常新,在不断的思考和反思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狐假虎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寓言故事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借助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这个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蕴含在故事之中,不是本课的难点,我觉得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首尾呼应的环节:在揭示课题时我让学生说说“假”的意思,在教学完整堂课时我再让学生讲讲这个词的意思,本来我想让学生说出“仗着、依仗”的意思的,可是学生没有说出来,当时我觉得很失望,认为不是学生没有学好就是他们不够聪明,可是回到办公室想想这跟学生的知识水*有关系。

  这堂课我让学生表演,在表演之前我强调了让学生抓住课文中表示动作的词和老师、狐狸说话时的表情,通过这方面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的表演水*进步了很多。还一位学生特地做了一条狐狸的尾巴,为了就是做好“摇摇尾巴”这个动作,通过学生的表演,我知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细腻的。他们会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去发现课文中的细节,如抓住一些动作、表情的词和说话的语气,这些学生们都会注意,都会做得很好,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狐狸和老虎这两个故事中的典型形象认识的还是很到位的。所以不要在课堂上因为怕浪费时间而把表演部分给省略了,它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 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其中的语言特色也值得我们关注的,特别是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

  一、角色体验,挖掘人物内心。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对学生两个主角的内心进行探索,挖掘文字以下的内容。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我主要是采用采访的形式进行,如:“狐狸,你的'眼珠子在骨碌一转,你在干什么啊?”“老虎,你刚才怎么愣住了,你心里在想什么?”“老虎,你的表情怎么呆住了,你在想什么?”等问题,让孩子体会当时狐狸和老虎的内心活动。让孩子进行有效地思维。也同时避免了老师简单的说教。我觉得这个也是我想设计的本课的亮点之一。上下来学生也能说出他们的内心想法。看得出其实孩子们对于这个故事还是比较了解的。

  二、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在教学7、8两小节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没有直接让学生去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表演展现出来。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词,再放入句子中,指导读好句子,一气合成。也为之后的表演片段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是利用精心设计的表演单元,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来参与演出。演出对文本的理解,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协调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三、首尾呼应,巧设问题。

  本课我是由“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开始,再由“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结束。中间紧紧围绕着“借”这个字开展的。由“狐狸为什么要借?”引出第一段。到“狐狸怎么借的?”引出了2-6自然段。“狐狸借的结果怎么样?”引出7、8两段。

  “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这篇课文的难点。

  四、识字教学,寻找规律。

  在本课中,我教学了两个生字“假”和“借”。我的本意是让学生找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人旁)和不同点(虽然都是单人旁,但是他们在田字格的位置不同),还有记忆的方式。比如(结构法、旧字记新字等)

  学生在教学中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同点,但是不同点,都是围绕着字的构成部分中容易写错的来提醒大家。没有答到点子上,觉得很可惜。当时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我就直接告诉了学生它们的不同点,觉得比较生硬。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特点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经过一年的学*,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学生拥有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字词已经无 须 老师一一来讲解了。对于生字的教学,则放弃原先的***。代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的能力。课前我精心设计了预*练*,布置学生认真预*本课生字,课上让学生四人小组一起学*,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尊重他人的见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成为为完成同一学*任务作出努力的合作伙伴。在充分预*的基础上,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学*工具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我又指导学生认真预*,熟读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课堂上,再 通过 老师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体会重点字词,仔细揣摩老虎和狐狸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了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第三部分:巧妙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围绕第八自然段进行提问:“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的关键。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的形式,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了这篇课文的难点。

  整个课堂使用了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兴趣教学、自主教学、活动教学和媒体教学等策略,运用了分组学*、个别指导、五官体验、尝试、鼓励、活用资源、实践表演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把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出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当然,每一次的教学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往往为完成预设的教学过程,会忽视一些孩子的回答,或者是一些困难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时时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回答,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发言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事,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别人的事。其中字词的掌握以及老虎和狐狸的对话部分是重点,而了解总结出“狐假虎威”的含义是难点。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教学特点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学生字、词。

  经过一年的'学*,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学生字的能力,学生拥有熟练查阅字典的能力和极强的阅读能力。对于字词已经无须老师一一来讲解了。对于生字的教学,则放弃原先的***。代之是充分发挥学生自学能力,小组合作学*的能力。学生在小组里一起学*,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听取尊重他人的见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成为为完成同一学*任务作出努力的合作伙伴。利用精心设计的学*单,由小组长带领,依靠大家的力量,运用各种方法来识记生字。既突破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学*工具能力,质疑和解疑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景,让学生进行表演。

  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在朗读中不光要求学生的朗读貌似,而且更要求神似。需要学生不仅会读课文中的对话,而且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揣摩课文中人物的心情。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角色,了解课文内容。老师则起指导作用。如:引导学生读句子“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我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己自由读,个别指名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把句子演出来,看看是不是把这句句子读懂了。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边读边演,再让同桌之间进行进行合作表演。通过创设情景、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懂句子,提高学生的朗读水*。

  在指导学生朗读第2节时,提示小朋友读的时候注意旁白部分,帮助学生运用动作、面部表情进行朗读表演,初步掌握朗读技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9)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优选【二十】份

  《荷叶母亲》新入选教材不久,可借鉴经验甚少。又因为其本身短小易懂,故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删繁就简,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含英咀华,辅以朗读示范、美图欣赏,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构思、语言、情感三美。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二、不足之处

  ①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三、危机应对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学生自*,故而在讲课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深入文本,循序渐进,而不是纯粹完成知识点的讲授来展开环节。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一名女生过于紧张,在读课文的时候竟然难以连缀成句,连词语都读破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始终都是对她微笑,缓解她的不安,在她磕磕绊绊地读完后轻松地说:“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噢。“既能够安抚她的心情,又立刻让已经窃窃地想要笑话她的个别同学立刻停止小动作。

  四、创新和改进

  本课的教学,以读来带动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景深情,是比较成功的。可能过去的不少关于母爱的课文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喜欢用一些激昂的歌曲结束,但是笔者选择了《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一首舒缓深情的歌曲,取它既写出了无私的母爱,又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牵挂这一点。它比什么样的渲染都更能表达我对这一课的理解:母慈子孝——母亲的勇敢、慈怜让儿女更加依恋、孝顺。强调这一点,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他们能够不仅仅是作业里面,更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感到应该要孝敬母亲,应该要学会感恩。这,恐怕比一味褒奖母爱的伟大更加有意义。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同时,虽然在讲授构思美的时候有所提及,但毕竟没有展开,我觉得能够把这样一篇动人的小文变成每个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加有价值,若是能够列举几例类似的文章,就更能让学生顿悟了!这样的文章并不难找,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五、总结:

  本科教学效果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筹并非很困难的事情,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实践起来方明白许多地方还是考虑不周,还是没能放开手脚。知不足,而后改,教学若能有一点一滴的进步,也是一件足乐的美事,谨以自勉。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拓展:在理解文章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① 本文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

  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听完之后交流感受。在学生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有一些预*比较充分的学生还谈到了对主旨句的理解,但是这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已。由于把握不准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扯远了。所以导致在进入第三环节“品读美文,体悟情感”时,有些内容重复分析以至于花费了不少时间。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而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诗句,感恩母亲”在他们动手写一写母亲时,放音乐背景《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情境,让学生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在这一环节,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几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母亲。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荷叶母亲》新入选教材不久,可借鉴经验甚少。又因为其本身短小易懂,故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删繁就简,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含英咀华,辅以朗读示范、美图欣赏,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构思、语言、情感三美。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本文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③真情动人

  笔者在教学设计中不仅仅选用配乐朗读,缓缓将学生领入课文的情境中,还在讲授结束后播放《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首优美抒情,词曲皆极为扣题的歌曲。升华了主题,更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学生跟在后面哼唱,有的则动笔记下来歌词,真正做到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④师生互动率性、深入

  在预案中精确设计了多处互动环节,在教学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最喜爱的原文中描写莲花、荷叶的语句这个部分,学生认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够发言,富有感情地朗读出自己选择的好句好段,并且独立分析的有声有色,比设想中的效果还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后,已经临*下课,笔者即兴问学生母亲为你们付出了这么多无私的爱,你以后要怎么回报她呢?学生都很激动,纷纷发言,有的想为母亲做点小事,有的认为自己好好学*就是最好的行动、最好的回报。笔者总结,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还是小,都请你记住今天说的话哦。在会心的笑声中,这一堂课圆满结束了。

  二、不足之处

  ①课堂容量过大

  其实本课就如一开始的时候分析的那样,并不算难懂。在讲前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已经能咀嚼出更深层次的“味道“了,后面的那个分析三看红莲的图表,就很多余,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讲解构思之美的时候带过,不需要过多关注,因为学生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关的知识点(都在书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一下即可。

  ②图片用的还不够“尽情“

  虽然用大图片展示莲花、荷叶,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爱的深浓。但是这还很不够,在后面播放歌曲的时候,如果能加上展现母爱的温馨画面就更能够融情入境了。可惜思虑未周,没有想到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三、危机应对

  授课之前,就已经发现多媒体教室的投影仪色彩失真得很厉害,三蒂莲的图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样(实际上是颜色比较艳丽的彩色图片),同时多张文字幻灯字也显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设计了一张浮雕效果的偏浅灰白色的图片作为背景(是用一张荷叶莲花的摄影照片作为原版底稿的),并且在打铃之前,还稍稍对个别地方做出了修改。总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绝对不为了所谓的美观而买椟还珠。此外,由于身体不适请假,其实在上课之前,笔者并未有任何时间来督促学生自*,故而在讲课的时候,考虑到了这一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深入文本,循序渐进,而不是纯粹完成知识点的讲授来展开环节。有一个细节颇为有趣,一名女生过于紧张,在读课文的时候竟然难以连缀成句,连词语都读破了。教师在这个时候,始终都是对她微笑,缓解她的不安,在她磕磕绊绊地读完后轻松地说:“有一点点紧张,没关系噢。“既能够安抚她的心情,又立刻让已经窃窃地想要笑话她的个别同学立刻停止小动作。

  四、创新和改进

  本课的教学,以读来带动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景深情,是比较成功的。可能过去的不少关于母爱的课文在讲授的时候教师喜欢用一些激昂的歌曲结束,但是笔者选择了《母亲是最美的春天》这一首舒缓深情的歌曲,取它既写出了无私的母爱,又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牵挂这一点。它比什么样的渲染都更能表达我对这一课的理解:母慈子孝——母亲的勇敢、慈怜让儿女更加依恋、孝顺。强调这一点,从而达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他们能够不仅仅是作业里面,更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感到应该要孝敬母亲,应该要学会感恩。这,恐怕比一味褒奖母爱的伟大更加有意义。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同时,虽然在讲授构思美的时候有所提及,但毕竟没有展开,我觉得能够把这样一篇动人的小文变成每个学生写作文的时候都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加有价值,若是能够列举几例类似的文章,就更能让学生顿悟了!这样的文章并不难找,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五、总结:

  本科教学效果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筹并非很困难的事情,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实践起来方明白许多地方还是考虑不周,还是没能放开手脚。知不足,而后改,教学若能有一点一滴的进步,也是一件足乐的美事,谨以自勉。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 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理念以来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课后的研讨与反思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课文未读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我在《再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个教师只有理解保证学生“多读”、“多自读”的深远意义,才能改革教学,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却在上课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所以,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

  其二,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可还有几个学生被课堂“抛弃”,我*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到现在也是没有很理想的结果,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离队”。很多课堂都有这种现象,也包括一些公开课,老师总是忽略那些不愿参与学*的学生的存在,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老师*时就应该让全班学生参与,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存在。这一堂课我也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深感遗憾。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登高教学反思灯光教学反思倒数教学反思

  春风化雨,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刚刚执教完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心中久久不能*静。冰心用心铸就的爱的颂歌,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久久萦绕在我的脑海。对于这样一篇美文,作为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春风化雨,让作品潜移默化滋润学生的心田,成为了我这堂课一直追求的目标。

  下面是我自己对这堂课的几点反思。

  反思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郁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作为执教者,心中有情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为此,我深入钻研文字,潜心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让自己先被作者打动,然后再去感染学生。所以,我反覆地朗读课文,仔细地品析课文,深入体会“荷叶护莲”这一诗化意象里所蕴含的冰心的感恩之心。其次,我拜读了冰心的《繁星》里关于母爱的颂歌所有的诗作,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方式,并多方**冰心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让自己的教学既紧扣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力争做到教学的高屋建瓴。

  反思二:遵循教学规律,科学制定教学流程,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学科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课,空洞说教往往让学生心生反感,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我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走*名家”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爱的哲学”;“赏文入境”让学生开始进入作品的情感氛围;“品文知心”让学生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心灵,通过对文字的诵读和品味,让作者的情感力量自然而然地沁入学生的内心;“心有所悟”让学生从作品里走出来,走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感悟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手写我心”则是在学生充分酝酿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学*文字诗化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敬爱之情。此教学流程既遵循了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也严格遵循了课程育德必须紧扣学科实际,根据学科特点开展育德的要求,让学生“读――品――悟――

  写”,在全面完成学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收到了双赢的效果。

  反思三:为了要让爱的种子能够播撒在学生的心中,我还注重了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结合学生感受深刻的例项对学生进行引导。最*学校德育处开展了一次“孩子,你知道父母的付出有多少?

  ”的德育主题活动,许多家长都给学校做了反馈,对学生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我有意识地利用了这一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的感召**会父母为自己的爱与付出,学生受到的心灵震动很大,不少学生是满含泪光地写作,哽咽抽泣地诵读,让我也深受感动,忍不住潸然泪下。

  反思四: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前提下接受情感的薰陶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本味,体现语文教学的精髓,才有可能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依然应该是而且必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字和生活中培育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方面的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德方面的巨大作用,争取教学的最大成功。

  总之,参加这次课程育德比赛,加深了我对语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磨练了我驾驭语文课堂、提升教学艺术的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在课程育德思想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语文育德的巨大功能,在学生的心田播下更多爱的种子,并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探究质疑——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新课导入部分我采用ppt多媒体课件创造范围,让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文本,为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搭建了很好的桥梁。阅读课文、整体感知部分注重了朗读的运用,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为下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研读文本、质疑探究部分,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对于学生由于能力的差异,我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方法,更提高了能力。拓展延伸部分,我选择了与文本一致的.片段,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形成性练*部分,我既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通过小片段的练*,锻炼了学生赏析和写作能力,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引导和熏陶。

  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1、对于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分析比较到位,教学设想符合文本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一学生为主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主体都是学生,注重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理念。

  3、注重学生的朗读,朗读的方法及技巧都做了要求及指点,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我没有采用直白简单的灌输法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朗读及自由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知,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

  4、多媒体的使用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

  不足之处:在这浓浓的亲情氛围之中,教师的语言显得过于直白,如果能够运用精练优美、饱含深情的语言加以渲染,把学生的感情煽动起来,效果一定更佳,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再次是展示的画面较多。学生诉说的时间较少,特别是拓展延伸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纷纷要抒发对父亲的热爱之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能安排到写作之中,许多学生都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X月X日,在XX中学东晓分校讲了一节录像展示课《荷叶母亲》,评课中,同行的肯定与质疑使我的诗歌教学水*跃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着优点少谈,失误反思的宗旨,自我分析一下吧。

  “读”——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课中,我用教师的深情范读点燃学生的激情,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荷叶护莲”的图片,使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体验之中,为整堂课酿造的浓浓的母爱情感氛围,激发了学生浓烈的学*兴趣,并激活感性认识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突破重、难点作好铺垫。同样,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听读、引读、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走向文本,一面课文的丰富内涵对学生熏陶、感染,一面学生以自己的全部经验对课**出多元反应。

  “问”——是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本来,我是想让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但事与愿为,在真正的课堂实施中,却粗粗带过了,最精华部分也变得流于形式。

  “品“——语文是美好的对话,“品”使得语文阅读更神奇更美妙!反思这一节课,“品”是做得不够的。泛泛抛出问题,没有让学生深入文本,课堂实施游离了备课设想。我应该让学生用心灵去与文本对话,走进文章的境界中去,读出文章的景美情美,鼓励、点拨、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抓关键的字词和重点词句,从写作手法、用词、表达、情感等方面,由此及彼展开联想,品出景美情美来,并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和体悟,使学生真正拥有对文章感受和理解的主动权,逐步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技能,发展思维和感悟能力

  “悟”——真情,永远是创新的语文课堂的魂。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动之以情,用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这节课,我企图通过循环播放母亲陪伴子女成长的图片、贵州缆车事故、韩红歌曲《天亮了》——开启学生感悟家庭生活“仓库”中的母爱故事,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悟”,使学生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用最真挚的感情,表达心中对母亲的感激感恩,让其真情喷薄而出,以笔触源源不断地倾吐对母亲的深情,以达到“悟”中“写”,“写”中“悟”的目的,以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但很显然,我的设想并无完整实施。——“母亲陪伴子女成长的图片”播放出现故障,精彩的解说一语带过,写的时间不足,没有时间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课堂亮点黯然失色。

  优缺点总是在课堂教学中交错出现,语文课堂永远存在遗憾!优点不说了,一个人只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就有进步的空间。

  多反思,多改正,尽可能减少课堂失误,这是我要做到的,我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

  最*听了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能力修炼三重而得道?

  晚上发现自己备课有三个步骤,因为肤浅,谈不上什么境界。写出来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与批评,贻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备课,都是先通过各个途径收集别人的教案,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浑浑噩噩,唾沫横飞了三年。

  这一学期听了一些讲座,越发对自己不满意,一直在别人的精神营养哺育下能成长成什么样子呢?就想自己的课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渐渐地养成了备课三个步骤的*惯。

  以《荷叶母亲》为例。

  首先,熟读文本。我翻开这一课,细地读,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来,写出来。一遍再一遍地读,以前早就翻参考资料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读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的重点是从第四节到最后;“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不是很难。稍微要揣摩的是文章的1、2、3节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点铺垫作用,这也不是太难。让我感到意外发现的是这篇重点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为什么会加上第六节的第一句:“对屋的母亲唤我,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经过考虑,这句话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我”坐在母亲旁边与红莲在荷叶旁边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亲唤回来是因为外面下雨了,母亲怕我淋着,这和荷叶护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这句话删去,那么后文对母亲的歌颂显得太突兀了。简单的一句话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独具匠心啊。我在这里着重做了标记。

  第二步骤很简单,还是和原来一样,搜集别人的成果,来消化,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学*别人好的上法。当我对《荷叶母亲》感觉凭我的认知能力再难有新的发现时,我的同事要把这一课作为公开课,听了她对文本的解读,感到汗颜,又虚心地沉下心去学*了一下。

  最后一步是取舍的阶段,文章可讲的那么多,我到底讲什么?能不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就是我们王主任说的“走得进去,出得来。”《荷叶母亲》最后我就围绕夜晚看莲,“我”的心里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这样一个问题,然后直接过渡到最后一段,教给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现在备课的三个步骤,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最*听了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能力修炼三重而得道?

  晚上发现自己备课有三个步骤,因为肤浅,谈不上什么境界。写出来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与批评,贻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备课,都是先通过各个途径收集别人的教案,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浑浑噩噩,唾沫横飞了三年。

  这一学期听了一些讲座,越发对自己不满意,一直在别人的精神营养哺育下能成长成什么样子呢?就想自己的课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渐渐地养成了备课三个步骤的*惯。

  以《荷叶母亲》为例。

  首先,熟读文本。我翻开这一课,细地读,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来,写出来。一遍再一遍地读,以前早就翻参考资料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读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颂母爱的文章。文章的重点是从第四节到最后;“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不是很难。稍微要揣摩的是文章的1、2、3节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点铺垫作用,这也不是太难。让我感到意外发现的是这篇重点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为什么会加上第六节的第一句:“对屋的母亲唤我,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经过考虑,这句话是多么的重要。我认为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我”坐在母亲旁边与红莲在荷叶旁边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亲唤回来是因为外面下雨了,母亲怕我淋着,这和荷叶护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这句话删去,那么后文对母亲的歌颂显得太突兀了。简单的一句话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独具匠心啊。我在这里着重做了标记。

  第二步骤很简单,还是和原来一样,搜集别人的成果,来消化,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学*别人好的上法。当我对《荷叶母亲》感觉凭我的认知能力再难有新的发现时,我的同事要把这一课作为公开课,听了她对文本的解读,感到汗颜,又虚心地沉下心去学*了一下。

  最后一步是取舍的阶段,文章可讲的那么多,我到底讲什么?能不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就是我们王主任说的“走得进去,出得来。”《荷叶母亲》最后我就围绕夜晚看莲,“我”的心里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这样一个问题,然后直接过渡到最后一段,教给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现在备课的三个步骤,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

  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文章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注意节奏、情感。)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本文的学*。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线上。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一、成功经验

  流程清晰,先整体感知,后精读赏读。在精读环节,有教师示范,启发学生通过抓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找到事物的特征,结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二、失败的原因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这次《荷叶母亲》的疏漏之处就有:如(1)表达含混。备课组长提到: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语速缓慢些,提问两遍。这一项作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2)字词处理欠当。这节课字词部分超时了。原因在于:(1)字词较多,不但有新授,还顺带复*了上一课的部分内容;(2)第一次在课上使用磁性粘贴的田字格,经验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画田字格,今天为了落实集备精神,第一次在课上字词环节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画格了每次,可没意识到四个格子在一联啊!本课有四个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我自己示范写了一个,另外三个叫学生上来写,以便更好的反映学情。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写的太慢,写完不对,用手抹去,又反复改了两回才下来,第二、三个学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着看的份儿。耗时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书,或是让学生课前写好,上课我再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纠错。这样,即使有错,改正耗时恐怕也较之前要少得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吧。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冰心的喜爱所以选择了《荷叶母亲》这篇文章。荷叶,莲花的叶子。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文章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中,得失兼有,下面做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以读带思,用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在反复对文章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中,体味文章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体会语文的美,在讲课的过程中,配和柔和动人的音乐。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在讲述汶川大地震时候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配以舒缓感人的音乐。学生听读文章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的伴奏,使学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进入文章。在本课结尾学生做练笔的时候,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此外,在本节课的讲述中,我试着改变语文教学中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等传统教学模式。在适当的时候,把作者介绍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作者不只为了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将文学常识的讲述变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兴趣,加深课文理解的一个环节。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寄情于景的写法,并且通过阅读题目巩固着一写法。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二、不足之处:

  以上对课堂的一些可取之处进行了分析,但本节课也着实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在准备阶段过于急躁,一心所想的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文本重点,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了修改,才使得最后的教学较成功。

  其次,在授课时与学生的交流及配合欠妥,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不能迅速的做以反映,并加以引导。这也说明了我的应变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相信这一点会随着课堂经验的提高而改善。自己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以后也会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三、创新和改进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的个性。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如果能把这样一篇优美的小文变成学生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有价值,若能够多举例类似的文章,更能让学生顿悟。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四、总结:

  本文的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但实践起来发现,还是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知不足,而后改,希望能促成教学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 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理念以来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课后的研讨与反思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课文未读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我在《再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个教师只有理解保证学生“多读”、“多自读”的深远意义,才能改革教学,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却在上课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所以,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

  其二,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


约分教学反思(二十)份(扩展10)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二十)份

  教材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的标题是:角的分类和画法。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1.角的分类

  这一部分要让学生学会锐角小于90度,直角等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并在此基础上认识*角和周角,掌握直角、*角、周角三种特殊角之间的倍数关系,会用角的度数来判定角的种类,其中钝角度数范围的确定是一个难点。

  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了角,并能正确得辨认锐角、直角、钝角。但是,那时是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用三角板比较得到的,我认为这些主要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本节的内容是建立在上面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学会用角的度数来判断各是什么角,这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程。在设计的时候,我运用学生刚刚学到的量角导入新课,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判断8个角各是什么角,在学生判断的同时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将角的图形隐去,变成了文字。这儿能让学生体会到由形到文的过程。

  在难点“钝角的度数范围在90和180度之间”的教学时,我估计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大于90度的角就是钝角,但我在此没有多停留,而是用活动角的展示,先让学生认识到*角,*角是180度。再让学生用钝角和*角比较大小,从而由他们得出钝角正确的度数范围。

  2.角的画法

  这一部分主要就是让学生学会画任意度数的角,画角可以用三角板和量角器两种工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三角板有它的局限性,只能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而量角器可以画任意度数的角。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接着上面的知识,先让认角,再让学生画60度的角,这是一个特殊的角,用三角板和量角器都能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画一个50度的角,这时候学生就意识到三角版只能画一些特殊的角,同时可以提问那些不同的角呢,而量角器却可以画出我们学过的任意度数的角。

  教学反思

  1.教学的指导思想上

  学生是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一个口袋。所以,我们不能将知识塞到他们的脑袋中就可以了,也不能给学生定好方向。我们要重视他们实际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多注意启发,这不仅要求在口气上,还要重视在问题的提出上。如: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我出示:60度、70度、135度、90度,目的是想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角,但是我想这样就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这样提问:看到这些屏幕上这些角的度数你能想到什么。这样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让刚才的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自动演示一遍,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巩固。

  在对板书的重要性的认识上我存在一个误区,这次上课使我认识到板书的重要性。可能由于我的粉笔字写的不怎么样,我最怕在黑板上写字,认为尽量用屏幕显示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常的上课中,板书的重要性就更显突出了。我觉得今后我在板书上要下不少功夫,要注意设计的.合理、巧妙,还要注意书写的工整。

  2.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上

  通过这次上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严师”这个词的含义,做老师一定要严厉,尤其是在课堂上,让学生坐好、不乱动、同桌不交流、不做小动作,这样能给上课时每个同学都做到认真听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心理愉悦程度都会提高一个新的阶梯。我会以次为目标,不断努力。

  但是和上面所说的分不开的是,教师的课要精彩、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多下功夫,对教材、对学生应该学的知识、应学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全盘的且非常清楚的把握。这也是我努力的一个目标。

  3.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应该用到什么度

  曾经我认为电脑课件在教学活动中是无所不能的,教师只要在旁边点一点就可以了。这学期以来,我逐渐意识到多媒体课件,也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有着它的局限性。教师才是教的主体,如果只用多媒体的话那就可以不用教师了,让学生看看电视就行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帮我们演示一些普通的教学媒体不能演示的东西,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这才是它的优越性。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兴趣,否则,效果会恰恰相反。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

  4.琐碎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学数学不只是让学生会某个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某种能力和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课堂中产生有效资源,进行诱导,不断升华学生对的知识的认识层次。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授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三、积累经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一个研究者,当然学生也不例外。当学生走向知识,亲历探究活动后,对周角、*角的概念已经完全掌握,这时我把以前所见到的锐角、直角、钝角等一大堆都搬出来,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当同学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形成了思维矛盾,在矛盾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探究轨迹,产生求索动力,从而自主构建新知——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于是学生先直观感知到根据角的'大小及形状将角进行分类,后自己意识到仅凭眼睛观察不够精确,还需根据确切的度数来区分,在知识形成的同时感觉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通过应用深化,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认识,体验成功感。

  四、应用拓展,体验数学乐趣。

  当学生对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我就想到该让孩子始终“踮着脚摘苹果”,于是就设计了一些知识拓展——数角。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练*“数一数”。学生根据才学到的知识,不但数出了角的个数,还对不这些角进行了分类;接着我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并分类”,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一一列举出来。这样既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同时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角的分类》是人教验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角的分类》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角和周角的关系,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是同一课时的两个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以我分了两个课时。《角的分类》算其中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在教学后我感想颇多: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

  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欲说说不清,学生又难理解的知识点,如果用多媒体的动化效果,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突出重点,化难为易,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5种角,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角和周角的认识,这两种角看起来不象角,角的范围用肉眼看是比较抽象的。为了突破难点,运用多媒体的课件,活动角,两边颜色不同,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兴趣,让学生亲自转动活动角,直观的感知*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周角的一边旋转一周后两边重合了。形象具体,从而突破难点。

  三、重视学生的感悟与灵感

  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地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尖尖的、胖胖的”,多么形象、生动的语言!锐、钝还何需教师讲解!只有充分相信学生,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创设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才会有灵感的激发,才有创造思维的产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和观点,虽然有时很幼稚,但那是他们自己最实在的、印象最深刻的认识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关于“角”,学生在二年级已有初步的接触,但是大都属于直观的描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对常见的角的分类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后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关于角的分类的知识,我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使他们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角的分类教学中,*角和周角是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容易把它们和射线、直线混为一谈。所以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角的特点讲解*角和周角的特殊性。并注重和射线、直线的对比区别。在角的画法教学中,我采取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画,在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和归纳画法。学生因为有用量角器量角的经验,所以基本上大部分的学生可以达到目标要求。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又让我们头疼。《补充*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

  《角的分类》是学生已经学*了有关角的知识,有了度量角的简单基础。直角、锐角、钝角是学生经常见到的角,关于它们的定义应通过学生在分类后进行比较、想象、推理后正确的叙述出来。在学生对角已经认识的基础上,呈现直角、锐角、钝角、*角、周角等图形。在分类思想的指导下,三个特殊角同时出现,形成一个问题的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时间和空间。

  1、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的最终目的。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素材,教师尽量提供学*空间,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2、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锐角,说说什么样的角叫锐角。再转出一个直角,同样要求量一量,再得出结论。教学钝角的时候,同样也要经历这个过程。教学周角时,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学具转动的边,木条绕着它的一端转了一圈,由此得出一周角是360度。

  在探索新知角的分类部分的教学环节,由于根据不同的标准,必然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另外由于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较弱,难免出现思维的漏洞,逻辑的错误,这就需要老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时间,合作学*的机会,相互交流的*台。于是,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再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这样,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发现思维的漏洞,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

  3、不足之处

  无论是旧知回顾环节复*锐角、钝角和直角,还是探究新知环节学**角和周角,都用直角三角板进行验证,虽然学生对各种角有了深刻的认识,能正确区分各类角,但是占用了两个练*的时间,使教学结构不够完整。

  三角形对于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给三角形进行分类,同学们定会感到惊讶。于是上课前我先让学生们复*了一下三角形的概念,又出示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类型的角让生进行辨认,是否确切掌握,进而为下面对三角形的分类做好铺垫。本课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授课,因为考虑到本班学生的情况,我把本课特定为让生按角来对三角形进行分类,虽然牵制了学生们的方向,但可以降低难度,让学生清晰而扎实地掌握如何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在本课教学中我并没按书中的例题走,而是在课前准备了很多三角形,拼成了各种漂亮的图形呈现给学生们,然而学生分组挑选自已喜爱的图形,再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给学生们一个亲自动手、动眼、动脑的机会。我给同学们确定一个目标分解后的三角形必须按角对它们进行分类,学生们兴致很高,独自分完又让组内交流,几分钟下来同学几乎同一标准的分下来,而且还能准确地说明理由,巧妙的抓住“角”对它们进行分析,整个环节下来,同学们已经能把三种类型的三角形的特征总结的很完整。掌握了特征,我及时进行巩固,让学生们完成书中的找一找,填一填,这道题比较简单化,学生完成的速度很快,从表面看基本上已掌握了三种三角形的特征。于是我又加深难度,设计了猜一猜这个巩固环节。我先在信封中藏住这三种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直角和钝角的`时候学生能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在猜锐角三角形的时候,我先露出一个锐角,学生不能立即猜出是什么三角形,再露出一个锐角,大部分同学不用看第三个角就知道是锐角三角形,于是有的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两个角是锐角就可以判定为锐角三角形。最后我又故意露出一个钝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让他们猜猜看还是不是锐角三角形?学生从猜一猜中认识到仅凭两个锐角不能判定就是锐角三角形而要三个角都是锐角才行。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了按角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必须具备的条件 。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要学生用手中的三角形来拼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于是一个个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都展示在学生前面,他们得意极了,此时我又不失时机问学生,怎样的二个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学生又一次投入到积极的思考过程中……

  从总体上来看,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捆绑了孩子的思维,让他们集中于一点,违背了我们的课改要求,但是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还是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考虑一下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从这节课当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准确,交待任务时不能够及时放慢速度;缺乏一定的应辨能力......

  以上教学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使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各方面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在教学基本功方面的欠缺更是亟待解决。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中继续摸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角的分类》一课中,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学会了“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在课结束之余,我饶有兴致地布置了探究作业,“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在什么特殊时刻形成什么类型的角?”课一结束,同学们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对策。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昨天你留的作业我们讨论完了。"我定睛一看,吃了一惊!本子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钟表,有着不同的时刻,不同的角度,有的说回去和爸妈商量讨论,有的几个同学聚起来,用量角器量,有的理直气壮地说,是通过计算、观察得出的。于是,一堂生动的.汇报课开始了,有的把结果制成了小报,有的设计成了表格……娓娓道来。

  组1: 我们小组来汇报一下,首先××同学家有一个破手表,我们先对它进行了研究,后来得出了形成直角的时刻和看似直角却并非直角的时刻,如形成直角的时刻有:3∶00,9∶00;并不形成直角容易发生错误的有:12∶15(锐角),12∶45(钝角),3∶30(锐角),6∶15(钝角),6∶45(锐角),9∶30(钝角)。

  组2: 我们小组要补充以上小组的结论,我们还专门对180°(*角)和看似*角的时刻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6∶00时是180°(*角),而3∶45、9∶15、12∶30看上去像*角,实际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并非*角,同学们要注意。……

  课后我有这样的疑问:在认识周角这个环节,我们为了让学生感受随着边的张开角是由小到大变化的,在用动画展示的时候,在1800和3600之间稍作停留,让学生判断这时的图形是不是角,猜想一下它大于1800还是小于1800,通过判断想加强学生对“两条边**的越大,角越大”这句话的理解,为周角的认识作铺垫,让学生知道周角是3600,而不是00,也让学生知道1800和3600之间还有别的的角存在(因为在另外一个班上课时,有很多学生认为1800之后就是3600,中间没有别的角存在)。

  俗话说的好,俗话说的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得学得好。”在《角的分类》这节课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概念较多,学生对抽象的东西能知道一些,但从语言表达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运用谜语导入新课,引出新的知识内容。然后让学生动手画、观察、比较、讨论、合作、探究,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旋转活动角的过程中出现的两个特殊角,自己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好多种分类方法,选择最合理的一种。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应用深化,知识拓展使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开拓了学生视野,使学生知识结构得到拔高,增强对各种角的认识。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课后反思一下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角”这个比较枯燥无味的新知识,我首先考虑到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于是我就设计了“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打一生活用品)”这样一个谜语,学生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上,抓耳挠腮,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猜谜语中,于是引出来——扇子。随即教师出示一把扇子,在手中摆弄着并质疑: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一下有把学生带入到思维当中,同学们根据二年级时所学的角的有关知识,纷纷举手发言,不费力气的引出了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自己动手,亲历探究,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教学学*活动不能够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我在该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练*本上画角并展示,让同学们用活动角代替扇子也把活动角旋转并观察,师有意识的引导活动角转到*角时让小组合作讨论:这种情况是角吗?为什么?它有多少度?这样的角叫什么角?同学们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最后给出“*角”的`概念,并根据自己的操作边转动边说出*角的概念。同样的方法解决了“周角”概念。学生观通过自主观察体验得出:1周角=2*角,

  1*角=2直角,1周角=4直角。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改变了过去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学生也能大胆放手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为学生创造了质疑的空间,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