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2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教学难点。通过学*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我们班学生对概念都能够理解,知道约分的含义,以及如何约分。虽然课堂上我一再强调,但是学生在进行实地操作时,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约成最简分数,比如(1) 18/54 ,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9以后,变成2/6 ,就停止约分了,没有逐次约分成最简分数(2)想一次约分,却找不到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比如 26/39,学生找不出最大公因数是13。这说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常用的 “缩倍法”求最大公因数的应用存在遗忘,或者说不会有效地运用“缩倍法”,因此,求分子与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还是要加强训练。

  书写不规范。约分的过程应该把约分后得到的数字写在分子与分母的上、下。但有个别学生写在了分子与分母的右边。对于这种情况,在口头纠正的同时,要让学生重写,加深印象。

  针对作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又把典型错题集中讲解了一下,同时复*约分的方法,自编10道约分的题目,让学生当场完成,相对来说效果比前面好多了。我还发现数感强的同学已经可以心算得出最简分数了,可是一般的同学却还要用基本方法、花相对较长的时间找出最简分数。最糟糕的是还有几个别同学还不能把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

  课后,我仔细分析一下原因,学生的数感很重要,约分是要凭学生的数感的。数感与学生的`兴趣、已有认知等基础上紧密联系,数感的培养也非一日之功。在今后教学中,我要有意识设计相关练*作积累,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约分》教学反思2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这节课值得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只是通过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最简分数,让学生自己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别之处是不能再缩小了,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几个最简分数,不经意间加深对最简分数的理解,以及在这过程中感受到的成功的快乐感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在这个约分的过程中涉及到找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要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学生出现约不完的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找不到最大公因数,不能判断两个数是不是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是不是互质。只有当学生能很快找到最大公因数,约分就变得简单快捷。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强调一定要找准公因数,并且化到最简分数。而学生一下子要发现最简分数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反思《约分》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节课不够重视,以为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在教学时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浅显的知道什么约分,让学生把什么是最简分数读了两遍,就让学生开始练*了。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速度特别慢,还有的同学约分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本以为相当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又用两节课时间去巩固练*,效果还是不太好。因此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学生要理解掌握概念,必须要参与、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向其他老师请教后,我再次思考了《约分》这节课的教法,特别是最简分数概念的揭示。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可以写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并说说特殊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只要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看来许多理念对于我还是书本上的,我应该有意识的改一改自己身上一些与理念不适应的教学行为——哪怕这些行为以前是“负责任”的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单一,被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题1,而是利用例题1从18/24入手,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学生通过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然后板书36/48=18/24=9/12=3/4 ,通过“比较这些相等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36/48约分成3/4后还能继续再约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不断地说,真正理解什么是最简分数。之后是学*例题2约分的书写格式及约分的方法。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我先出示几组数:18和15、6和9、12和18、14和42 、42和50,让学生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一边学生说,一边我把最大公约数记录在每组数的上方。完成后,我让学生把每组的两个数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接着让学生观察所得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当学生发现它们最大公因数只有1时,我接着问,你能用着两个数分别作分子、分母,然后得到一个分数吗?这些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你能给这样的分数取个名字吗?学生取了“最简分数”、“简单分数”等名称后我给出了正规的名称“最简分数”(让学生给分数取名字并不是为了追求课堂的虚假“繁荣”,而是通过这一过程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面8个最简分数,他们自然地认识到最简分数既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这样更进一步地丰富了学生对最简分数外延的认识。那么,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能不能化成最简分数?如果能,又怎样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接着就转入约分环节的教学。

  以上的教学设计,除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预设,其它的都是随机生成成而得,然而就是这样的灵活调整,令我这堂课生机盎然,教学线条流畅自然。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学*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本课的目的是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分类与比较都是基础但却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后的认识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到分类与比较的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的动力。这节课的优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课堂前半部分,我让学生给自己乱七八糟的书包进行分类整理,有的按照用途来分,有的按照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让孩子切身体会分类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数学知识对孩子们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知识本身就能够使孩子产生兴趣,这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接下来,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好途径,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更持久,让课堂气氛更轻松。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从这个环节可见,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后期孩子需要用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吸引,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给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节课结束后,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游戏的动与静;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课上的良性循环。

  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在学*中进行活动。我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中,学生应该较为多收获。在教学中,我首先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的学生的进行了调查,但是有学生没有进行调查活动。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能够做观众,我想这样的情况不能够放纵,如果不管他们,很有可能许多同学就会养成偷懒的*惯。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怎样教育这部分学生,但是现在看来还是需要对于他们进行教育的。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果他们不参与就有可能不乐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情。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以后这样处理,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强调让学生进行记录,还有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让课代表进行再布置,以防学生进行的遗忘。还有有一定的奖惩的措施。对于积极的同学进行奖励,比如一部算术本,一本大演草等。对于不积极地,消极怠工给予惩罚,教育比如:口头教育,发站5分钟。这样有惩戒,有奖励,我想效果会不错。

  在学生模拟文具店的老板的活动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文具分类,虽然学生分类方法各有千秋,但是学生都积极的进行活动。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了解其分类的原因及依据,这样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其分类的标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和掌握。

  在进行买文具的活动中,学生体验过其分类的是否能够有效的为其找到物品。在安排这个活动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否让学生将文具打乱再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好处,这样会更好。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既重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课堂结构的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结果,更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议一议、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在解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问题时,我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我在用集合圈表示*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集合圈,让学生边画边说。

  2、在学生分一分之后,应该先研究透按边分的方法,把按角来分的方法放在后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下这种分法可不可行。

  3、应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只有这个词在概念中很重要,更要让学生理解性地认识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本节课以紧贴学生生活的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形成思维的发散,找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分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对分类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方法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分类这种科学方法对我们的重要性,在分类时分类标准的确立会直接影响到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分类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本节课主要是需要让他们从*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对比来得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在使用时怎样选用分类法,所以方法本身不是重点,而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分类方法的这种能力是重要的。

  最后,学生通过练*活动之后,对化学分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体验、领悟阶段,需要站在整个化学体系的高度对化学中常用的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在练*中体验到的分类的意义也需要进行梳理。

  整节课下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仍有不足,比如:内容不足,应对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在此可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概念;应变能力不强,场面越大,应变能力就越差,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需要我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的快乐和充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努力做到更好。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统计》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统计”这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上的内容。在小学一年级进行“统计”教学是*年来的一个尝试。本册教材重视的是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并学*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它只是对一年级学生的一种统计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如何画规范的统计图等等。新课标中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索学*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等学*方式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中提高学*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知,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的要求,我从知识、能力、心理三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感知统计的形成过程;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心理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培养合作精神。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美国教育家戴维斯也认为:应该把“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列为首要问题,如果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那么任何“花哨”的教学都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要适应学,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学,要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展示出来,即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学生的真实思想。根据这一重要概念,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安排。

  一、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愿意学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比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切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征制定教学方案,注意既要渗透统计的思想方法,又不能高估他们的能力水*。为此,我认为可以选一些贴*学生实际且具有趣味性和学生感兴趣的统计内容,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优美的《生日快乐》歌中,我让学生先猜一猜我们班上几月份出生的小朋友最多。他们的意见不统一,这就非常自然地将他们引入调查统计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出自己的生日月份卡片。(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1~12月的标有月份的彩色桃心卡片)

  第二步:整理卡片,把代表自己生日月份的卡片贴在黑板上。(运用已学的“分类”知识)

  第三步:再次整理,使大家一眼就看出几月份过生日的小朋友最多。(运用已学的“一一对应”知识)

  第四步:这样整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让学生自由答)

  这样由生日月份卡片形成了统计图的“雏形”,其实这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它为学生以后学*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放的数学课,让学生乐学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可能有序”。如今,教学提倡的是各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在这里,我由统计学生的生日月份想到了过生日,想到了设计一个“集体生日活动方案”,因此就要解决“什么时间”“到哪儿玩”“玩些什么”“吃些什么”“生日礼物”等一系列“生日活动方案”的问题,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组织意识,并且将数学课与实践活动课整合在了一起。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解决生日活动方案中的“哪儿玩”这个问题时,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育思想,并且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体验到学*成功的无限喜悦。

  三、小组合作学*,让学生会学

  新课标认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现在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而应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的*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思维的时空和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合作、互动地学*和活动。在这里,我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调查统计出“生日活动方案”中的一项内容,完成一个问题,体验统计的整个形成过程。

  再通过小组汇报,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根据统计的结果,可以知道如何采购东西等。通过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学会学*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会尊重别人的看法等。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本着激励学生合作学*,培养学生学*能力的原则,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不断地探索创新。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做得还好的:如整堂课中我使用了笑脸来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维持纪律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这堂课上她为我上课帮了一个很大的忙。

  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小朋友,本以为调动起课堂气愤会很难,更何况要学生40分钟都跟着你的思路走,可就是因为笑脸的帮忙我做到。了。时刻关注学生整堂的一言一行。我所设计的情境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富有童真童趣。40分钟下来学生并没感觉到累,而是在快乐的学*。在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中学到了。

  做的不够的有很多,如:这虽然是一堂新课程的课,但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理论。在这堂课上我对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指点,于是有老师问到:他们真的能区别这是统计图、统计表了吗?是啊!这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还是需要老师点到的!

  在如何引导提数学问题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点,怎样很好的去引导呢?今天听了金竹小学的翁老师引导让我受益非浅!如:学生知道了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香蕉的多5个人! 老师把5人遮住,问:这个5人不知道的.时候,怎样问呢?我想还好需要多让学生去说,尽量的提。老师在做一些总结。多说、多想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研究的!

  1、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看、想、问、做

  低年级的统计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因此,我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利用班会课举行联谊会,问要买什么水果?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乐于关注。有了这样的情感,学生学起数学知识来,当然是事半功倍了。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如此以来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亲身体会调查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并懂得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了数学问题。

  2、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所问的,说自己想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会想、会问、会说。要学会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别人弥补不足之处。对别人做法不理解的不要指责,而是学会提问。形成一种老师、学生*等的在一起研究问题的氛围。教师不但要尊重和肯定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式与结果,还要抓好时机,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与长处,促进他们个性素质的不断优化。整节课学生不是静静的听教师教,而是热闹的动起来。这是我呼唤学生 积极参与与合作交流的成功之处。同学们在我创设的民主、*等的气氛下思维开始了,头脑灵活了,参与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的效果渐佳了。

  3、评价形式多样化,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我注意到了对学生的评价,实现了方式多样化,既有语言上的激励,也有体态语的触摸。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对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样评价方式我除了用以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另外我还进行了一个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尝试,我看到了学生在自我反思的矛盾斗争中增添了一份勇气,更增添了一份自信。

  不足之处:

  学生对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到位,虽然本节课同学们一反课改以前的静而是勇敢的动起来。然而因为动使得本节未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完成复*统计表这一块。另外,由于教师说的其他水果有很多种,教师例举的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以至最后学生统计结果中选择其他的学生最多,最后还是没有决定好买什么水果合适。这是我在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从而可以看出,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逐步培养。

  听了陈传荣老师的“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的精彩讲座和经过几天的网络研究学*,让我对新课程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统计与概率”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学*领域之一。《课标》也首次将“统计观念”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统计与概率”和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太密切相关了,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人们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常常需要在不确定情境中,根据大量的数据,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新时代公民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

  一、如何理解统计观念:

  以前我就认为:统计不就是计算*均数,画统计图吗?这些事情计算器、计算机就能做得很好,还有必要从小就开始学*吗?确实,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计算*均数,画统计图等内容不应再占据学生过多的时间,事实上它们也远非统计学*的核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一提到“观念”,就绝非等同于计算、画图等简单技能,而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培养出来的感觉,于是也有些人将“统计观念”标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无论用什么词汇,它反映的都是由一组数据所引发的想法,所推测到的可能结果,自觉地想到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问题等等。

  二、统计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统计”的解释有两条:(1)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2)总结地计算。不难看出,第一种解释把“统计”描述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活动,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计算,以及最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等等。这种解释为我们进行简单统计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统计知识的教学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重统计的过程性知识,即谈到统计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统计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统计量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统计,为什么要统计等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统计是一个过程。

  第二种解释让我们看到“统计”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信息社会中,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如何面对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这就需要用到统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学《我们的姓》时,我要学生统计一下全班有几种姓,各有几人时,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了一次小统计,先写出人名,然后进行统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统计”的描述是这样的“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人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句话也突出了统计的过程中它的价值。

  三、统计观念的体现:

  1、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无事出去溜弯时,就会看见许多车人你身边走过,问你这条街哪种车经过的多时,你不能因刚才看到的就下结论,而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一定的数据同时进行整理分析,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车经过的多。

  2、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还以“经过哪种车”为例,学生不仅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收集,还要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清晰,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四、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总目标指出: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本学段学生关注事物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所以对统计与概率的学*应侧重于初步的感受和体会,避免处理成单纯计算而不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学段的学生很难理解统计的全过程,为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比如:“我们班要举行特长培训,应设几个组,每个组有几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就会想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接触越来越多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出现只重教知识而忽略体验的情况了。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统计图表能否表达原始问题。如通过统计图能否判断出有几个特长班,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多,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少。

  第二、判断统计图表是否还能显示出其他的信息。主要引导学生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描述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有多少人?”②比较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人数比参加书法班的人数少几人?”

  第三、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推断,引导学生交流读图表的心得。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应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的作用,既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一些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统计》,参赛前观看了教材配套光盘上的课例以及*时听到的课例,教学流程几乎如出一辙:(1)创设情境引入“统计”:用“正”字方法统计信息数据;(2)引导学生探究: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画图,学生发现人数多格子少不够画,交流得出多种解决办法(在上边、下边、左或右旁边添格子;把一个格分成2个等份等);(3)揭示探索规律:师引导比较得出“用1格代表2个单位”的方法重新画条形图,再看图分析提问;(4)实践应用。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没什么缺陷,优点很突出。

  几年来大家一直沿用难以突破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缺憾却非常明显:按如上设计能引出“以一代二”并仓促画图已经很不错了,几乎绝大多数老师都很难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个活动的教学。为什么呢?研讨过这节课的老师都清楚,让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二年级儿童,亲身经历统计过程――画“正”记录、填表、制图、思维由“以一代一”跳到“以一代二”、再画图、分析统计图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还不考虑在实际统计中会出现单数的情况,信息容量、难度那是相当高啊!因此,整堂课只能围绕着一个数学活动“转来转去”就不足为奇了。

  今年有幸参加百花奖教学比赛,再次与团队教师研讨这节课,一开始也深受这个教学思路的影响,精彩的情境精美的课件精心的引导……但反复试教就是没法突破上述“瓶颈”,后来,重读新课标和教学用书,在对教学目标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打破常规,另辟蹊径,从“学”的视角出发设计“怎样教”,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学*活动层层深入。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蒲公英》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拔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课文,当太阳公公、当“小降落伞们”、当那两颗小种子,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与文本展开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三维一体”的教学。

  4、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精读、赏读、活读”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主动参与,说学法

  1、联系生活法

  “语文的学*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蒲公英》一课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己,想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2、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尤其倡导要培养学生的个人意识和团体协作能力,在多维互动的学*中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在个体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如:在小组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课文,说说学懂了什么?

  4、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多元阅读,说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读出一方新天地。

  1、激趣导入上课伊始,让学生观看动画,并通过教师的激情谈话导入新课的学*。

  2、初读感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就多读几遍,不能随意放过。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在读给大家听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通过自己努力获取成功的喜悦。

  3、精读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各学*小组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并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探究、梳理疑难,在精读过程中,让学生采取读、画、圈、议等方法,形成个体感悟,而后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在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共识。

  4、汇报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通过朗读比较、角色扮演、重点圈议等手段,让学生明白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原因,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5、赏读体味

  在此环节教学中,要以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多层次的朗读训练,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回味。我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课文的角色中去,设身处地地读,如临其境地读。

  6、想象说话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和湖泊里的小种子?”“你自己想对这两颗小种子说点什么呢?”两个问题,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此,我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堂上,不断闪烁着学生美丽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体验着成功的喜悦,追求着创新的价值,走向创新的人生。此时的阅读,成了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成了心灵的对话。

  五、自我反思,说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我本着鼓励多元解读,展现独特思维的观念,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我也在个性化阅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没有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让学生在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蒲公英》一课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教学时,我抓住了太阳公公的那段话,让孩子理解太阳公公说话的意思的同时体会到太阳公公为什么要这么说,将文章的中心引出——因为太阳公公害怕他们被外界的美好现象所迷惑。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有感情读,体会小种子们听了嘱咐后的不同想法和行为,在明白过程中是对太阳公公嘱咐内容的复述其次,我还抓住了两颗不听话的小种子的两段话,除了让孩子读好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去想像,小种子们的想法,走入他们的内心。最后将种子们结果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告诉孩子——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对于有经验的人的忠告,我们应该吸取。在故事中将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传达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太阳公公的嘱咐,将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我只是把教参上的寓意出示给学生并没有让他们通过说来交流,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这样才会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才会得到升华,主体性才会得到落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以改进,并加强孩子这方面的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学生对语文资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揭示《蒲公英》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时,不是照搬教参上的正确答案灌输学生,而是在学生充沛阅读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身的看法,作出自身的判断,让学生谈谈自身欣赏哪一类的人,适时让学生“辩一辩”。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考虑、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了升华,主体性得到了落实。常此以往,就能达到《语文课程规范》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发明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们想象一下,第二年这些蒲公英种子也有了孩子,蒲公英妈妈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什么?这样,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协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置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音乐游戏《都睡着了》

  1、师:今天,我们的听赏娃娃要送给小朋友一首很有意思的歌曲,一起来听

  播放《都睡着了》,师在“都睡着了”这一句做动作

  2、师: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是在歌曲唱到哪一句的时候做动作的?

  3、师:现在要请小朋友听着歌声来表演了,老师就是梦精灵,精灵的魔棒点到哪一组,哪一组就跟着歌声做“睡着了”的动作,并且要保持动作到歌声结束,明白了吗?(学生听音乐表演直到全都闭眼做睡着了样子)

  4、放《梦幻曲》做背景音乐

  师:闭上眼睛,音乐缓缓响起,告诉精灵,音乐的速度是怎样的?告诉精灵,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听着这样抒情、优美的音乐,进入甜美的梦乡了吗?

  告诉精灵,你梦见了什么?

  5、师:多美的梦境啊,现在,天渐渐亮了(音乐渐止),精灵的魔棒轻轻滑过,孩子们,

  (唱):快快地醒来!

  (二)歌曲教学:

  1、师:醒来的孩子们,有个谜语等着你们来猜!

  (师划拍读歌词,将“蒲公英”改成“是谁呀”作为谜语)

  2、生回答后出示歌词,生按节奏齐读。

  3、师:多美的一首小诗啊,要是加上一点音乐就更好了,我们应该给这首小诗选配一段怎样的音乐呢?(学生讨论)

  4、放伴奏音乐配乐按节奏朗诵

  第一遍:师划拍,生朗读

  第二遍:师演唱

  5、师:小伞兵都飞到哪儿去了呢?(出示谱例,在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的下方画上一个蒲公英)

  6、师:在这个地方,你可以做一个什么动作呢?(学生讨论,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7、师再次范唱歌曲

  第一遍:师唱生做动作

  第二遍:学生可跟唱

  8、师:多可爱的小伞兵啊,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学唱这首《蒲公英》

  A、分句唱

  B、整演唱

  9、处理结束句:伞兵伞兵漫天飞,飘飘悠悠越飞越远,怎样用歌声来表现这样的意境呢?(渐慢、渐弱、尾音延长)

  10、完整演唱

  11、接龙唱,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12、曲谱演唱

  A师:这么好听的旋律不记住多可惜啊,一起来看,这首歌曲是由哪几个音组成的?

  出示音阶图,唱音阶

  B生划拍师唱谱

  C师在音阶图上指,生唱谱

  13、跟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14、音乐故事:蒲公英的故事

  A师:歌曲唱了蒲公英的梦,展开来就能成为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呢!老师这儿有三张故事卡片,我请三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B生读完后师将故事卡片贴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讨论在故事情境下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和声音表现。(中速、柔和地、连贯圆润----稍快、轻快活泼-----中速、喜悦地、连贯地)

  C生的朗诵加上学生的演唱组成一个美妙的音乐故事。

  (三)结束教学:

  师:蒲公英的梦多美啊,祝小朋友们今天晚上都能做一个甜美的梦!

  《蒲公英》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出了小蒲公英种子选择成长环境的不同的人生观,从而揭示出故事的寓意: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亲切嘱咐,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在教学完本课(第一课时)后,感想颇深,值得冷静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教学水*。

  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1)新课的导入力求具有趣味性

  新课教学一开始的设计,我想参考备课书上直接出示蒲公英图的方法,由图直接揭题,详细介绍蒲公英这种植物来导入新课的。但思来想去,总觉这种方法不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愁眉苦脸间,手无意识翻到“练*3”,练*中的题目点燃了我的灵感。于是,我做了大胆的尝试:先让学生搜集有关植物传播种子方面的材料,把这个练*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教给学生。学生的学*积极性很高,搜集的材料比我更丰富,介绍的内容比我更生动。在此基础上,我设计出了实践课中的新课导入方案——先用简短的一句话说说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然后观察蒲公英的简笔画,初步了解蒲公英各部分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认识“降落伞”,并懂得它的作用;接着打开课本观察小女孩的动作,跟着一起吹一吹,体会当时愉快的心情。学生学*新课的热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让我更加坚信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更需要不断的尝试。

  (2)生字的学*力求具有深刻性

  学生从低年级升入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侧重点有了明显的改变。如何指导学生学*生字,理解生字,掌握生字?成了我教学中新的困扰。翻阅教科研杂志,实践课观摩取经,耐心听取同事的建议……一个个方案孕育而生,又一次次地筛选,并逐步推敲完善。于是,生字教学环节的设计初步成型——以“嘱咐”为重点,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把握时机,层层递进,有坡度的质疑解疑;以读为主,在理解生字的过程中适时渗透学法,教会学生几种解释词语的方法,让她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在以后的生字理解中有的放矢,做到学以致用。

  (3)朗读的指导力求具有扎实性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感悟,这是中年级语文教学尤其要遵循的教学规律。自始至终,我的整堂新课提供给了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由于学生朗读训练到位,教学的`各环节才能在学生踊跃的举手氛围中顺利结束,一切都显得那么入情入理。

  (4)内容的把握力求具有条理性

  做任何事必须有条有理,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语文教学同样如此。在读每一个自然段的时候,我试着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让她们边读边思考,读完后用简洁的话说清楚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既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读书,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一举两得。所以,在后面理清课文“起因——经过——结果”三个层次的环节上,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学生就很快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可谓顺理成章。

  (5)写字的指导力求具有方法性

  学生能写出一手好的钢笔字,离不开老师日积月累的谆谆教导。新课的教学不能遗漏了对写字教学的科学指导。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和学生复*字的结构分类,然后让学生观察生字,找出自己觉得难写的笔顺,指导学生一起来写一写,再分析“生字中哪种结构的字居多?”“这些结构的字大小有什么特点?”“其它字的结构又有什么特点?”一步一个目的,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领悟了这些生字,为学生写好字提供了一定的导向辅助,也能提高学生写字的实效性。

  (6)板书的设计力求具有吸引性

  我根据自己的特长,设计了学生易于接受而又形象逼真的简笔画板书,那“慈祥可亲的太阳公公”、“金光闪闪的沙漠”、“波光粼粼的湖泊”、“黑黝黝的泥土”和三个言简意赅的词语,抽象而又完整地刻画出了文章的主旨,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欢迎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7)教学的语言力求具有激励性

  教师的魅力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语言是教师修养最直接的表现。因为我爱教师这份事业,因为我更爱我的学生,所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最真心的告白。“生字宝宝”、“实事求是”“你是个听话的好孩子”,“长辈多关心你们呀!”……在我看来是那么的自然,加上我一向亲和力的微笑,我的课堂成了*的天地,我和学生在这个天地里同忧愁同欢笑,共同体验学*的乐趣。

  (8)思想的教育力求具有渗透性

  只有让学生真正体会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寓意,语文教学才算是获得了真正的成功。教学的每一时刻,教师都要抓住契机,随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中长才智,更要让学生在学*中不断长大,明辨是非。教材是教育之本,思想是育人之本。我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仍继续探索着……

  我清楚的认识到: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能上精彩的实践课,也不在于学生每次能考出优异的成绩,而在于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成为新时代的“四有”新人。失败在所难免,我的实践课同样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会在实践中不断实践,在创新中不断创新,在探索中不断探索,也可能在失败中不断失败……但我相信,只要翻过这座山,对面的海一定很美。

  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梦幻色彩的儿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蒲公英被风儿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梦,引发学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梦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离奇的、怪诞的,但音乐里的梦总是充满幻想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一)、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课件展示洋娃娃的梦画面,背景音乐《洋娃娃的梦》,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调动想象的积极性,通过看、想、说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梦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是谁呢?谁又能说说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体验、行知相融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节奏*缓,旋律优美。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蒲公英边飞边唱起了歌,那快乐的歌声感染了我们,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轻轻的摇晃着身体也想来唱一唱,那么请小朋友用la来哼一哼旋律”。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教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妈妈,变成一个个小伞兵满天飞,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小伞兵,在蓝天上尽情的歌唱。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表演。

  (三)、自主合作,创作表现

  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小动物睡觉的形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在聆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来一一扮演,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等愉悦的学*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尊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目标:

  1、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学*并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

  3、通过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

  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

  准备:

  1、有关尊严的格言警句

  2、课件

  时间:2课时

  过程:

  一、名言诵读,导入新课

  1、出示:

  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气,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每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卢 梭

  2、齐读

  3、知道这几句话都和什么有关吗?(尊严)(板书:尊严)是的,屠格涅夫也曾说过: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今天,我们就一起就尊严这个话题来学*一篇文章。

  4、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名言诵读,使学生能初步建立对尊严的一种朦胧的感知,以此拉*学生与文本主旨的距离,便于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3、检查读书情况:

  (1)生字词(认读):

  南加州 沃尔逊 面呈菜色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杰克逊 狼吞虎咽 百分之百 哈默 尊严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应该从文本的整体出发,品味、诵读、积累语言之后,必须回归到文本的整体。基于此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扫除阅读的字词障碍的同时,对文本能建立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知。)

  三、品读词句,体味人品

  (一)质疑问难:

  1、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逃难人,可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杰克逊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2、指名读——齐读——读了这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3、学贵有疑,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学**惯!杰克逊说他什么都没有,他究竟没有什么呢?

  (提示:那时的他,没有 ,没有 ,没有 。)

  4、是呀!他此时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但是,杰克逊却说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哈默,探个究竟!

  (二)自主探究

  1、请默读课文,想一想,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划出描写哈默的语句。

  2、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

  3、反馈:

  (1)谁来说说,哈默作为逃难者中的一员,与其他人有什么相同之处。

  (狼吞虎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这些逃难的人,在寒冷的冬天,背井离乡,缺吃少穿,在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呀?

  (3)看来,此时他们为饥饿所困,为疲惫所困,为焦渴所困。哈默此时什么样?

  (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4)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描写哈默外貌的句子,想象一下那是怎样一幅画面吧。

  (5)哈默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又是什么?

  (6)此时的哈默“脸色苍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什么?(出示:此时他需要 ,需要 ,需要 。)

  过渡:可哈默选择的却是干活,他究竟是怎么想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的2——5自然段,注意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对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句子旁边。

  4、学生读文,师巡视

  5、交流:(随机点拨——指导朗读)

  句一: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句二: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句三:“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句四: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6、小结:我们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了解了人物的想法。一起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哈默的感受吧!

  7、经过连续的逃难生活,哈默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了,如果他拒绝了这些食物,会怎样?

  8、他对这些心知肚明,可尽管他那样渴望食物,尽管他可能面对死亡的威胁,可他依然坚持先干活,再吃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耐力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和鼓舞着他呢?(板书:自尊)

  9、哈默得到的食物与其他逃难者得到的一样吗?

  10、其他逃难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施舍,而哈默得到的是劳动之后的报酬,是理所当然的。这正是他与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时哈默仅仅得到了食物吗?

  (出示:他获得了别人对他的 ,因为他拥有 。)

  11、出示句子: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还有疑问吗?(理解,结合作业本练*)

  12、此时,你最想对哈默说些什么呢?

  13、学了课文,你觉得杰克逊是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结合文本的特点——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言行,联系单元教材的编排意图与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的言行去展开各种学*活动,体会人物品质。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年级特点,在课堂中给予学生自主学*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潜心作批注,以期待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能同步发展。)

  四、知识链接,课外拓展

  哈默与*(图文)

  (设计意图:依据大语文观的理念,课程之间要有融合,课堂内外也要相结合。为此安排这一环节,除了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达大语文观的理念,并产生大语文学*的意识。)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自尊者自信,自尊者自立,自尊者自强。尊严,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会激励你不断努力,不断向前!

  六、作业布置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触,把它写下来好吗?

  2、如果感兴趣请继续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也可以结合亲身经历和同学交流。

  3、好书推荐《勇敢的人——哈默传》。

  七、板书设计

  (自尊+自立+自强)×努力=尊严

  反思: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有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根据对教材的解读,我在本堂课设定如下目标: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学*并理解生字新词(读是语文学*永恒不变地学*地主要方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外貌、动作、语言描写语句的揣摩,理解什么是“尊严”(概括文章大意,是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之一)(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以文本为依托,深入文本,高出文本);通过读书、思考、讨论,懂得尊严的价值与意义。力求学生在学*的内容、学*的方法与*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去体会人物,学会做批注并养成*惯)等方面能有收获。

  课堂教学之后,反思课堂:学生能静下心做批注,感觉比较欣慰。我想,只要学生能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一定能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收获。同时,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应该与能力的培养同步,这样才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让学生在学*中不断掌握学*的各种方法(听说读写议等方法),不断的去实践,并形成能力(听说读写议等能力),之后进行自主的阅读与学*。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终生发展的高度,去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今天我讲了《尊严》一课,在讲课之前,我进行了认真备课,教学设计进行了多次修改,其中大的教学思路调整有三次,经过多次修改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够为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提供有力的帮助,能够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课文后面提出的问题,符合教材的'设计意图。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要求:“在语文学*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学*对于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讲课中我重点抓住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同时和学生一块儿理解杰克逊大叔赞扬年轻人的话,体会年轻人身上特有的尊严。通过读书、讨论交流、语言品味,一步步引导学生明白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在讲课中,我遵循了这一思路,总的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一节课我觉得较好的地方是和学生的交流,既给了学生发挥的余地,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能够进行发挥展现的舞台。

  但是在讲课中仍然出了一些问题,前期花的时间较多,以至于出现了拖堂现象,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再次进行总结,也没有了介绍哈默事迹的时间;在和学生一块讨论时,问题显得有些碎,但把握的还可以;在进行板书时出现了错误,不过很快就进行了纠正;课本上的课后思考二没有及时进行较好的解决。

  另外,把握课堂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反思。我所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教学反思《《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反思》。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受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想结合。我主要让学生联想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想象“乞丐怔住了”的这个场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没得到很好的激发。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整堂课没有突出课文的重点:读。一味地赶时间,使得一节课匆匆忙忙,学生学的不踏实,老师教的也不踏实。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教学的真谛。

  前几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了《尊严》这篇课文。这是四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个故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充分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读书体会;不再牵引着孩子朝着我所设定的方向走,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体会,自己交流读书感悟,大胆的往前走。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真是精彩连连,让我惊喜不已。

  在学*课文之初,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认真阅读,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并要求他们在旁边做好批注。交流中给学生充分发表读书的体会以及对问题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三处对话,由对话引导学生走进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得很好,他们通过抓住“面呈菜色”、“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等词语体会到年轻人及逃难人饥饿至极。又通过逃难人的“狼吞虎咽”与年轻人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不同表现,体会到了年轻人是有尊严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读中去体会,并尊重学生的感受,让本堂课的教学氛围显得轻松且活跃。

  语文教学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同等重要。但我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会忽略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总觉得进行了语言训练就破环了情境,显得有些累赘。在学*本文时也是一样,很少设计言语的训练。课后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总结,其实若能处理得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可以和谐统一的。而且适时恰当的语言训练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文中学生在理解哈默是个有尊严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关联词的训练来加深理解,比如选择“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等关联词来说说哈默的想法,对帮助学生走进哈默的心里,揣测哈默的内心是很有帮助的,只可惜在课堂中没有运用到。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尊严》是一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如何通过描写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他这种尊严,以及从杰克逊大叔和他女儿的谈话中体现自尊的可贵。在备这节课时,我的设想是这样的,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尊严的含义。

  本课的不足之处:

  1、个人教学风格。自我感觉冷静有余,激情不足。应该精神状态更加饱满、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一点。

  2、教学环节。在课后的拓展延伸上,除了介绍一些有关尊严的.名言和小故事,更重要的是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了本课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有关尊严的事例。而且课堂上还可读写结合,适当设计小练笔。

  3、教学细节。虽然说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给予学生朗读的指导。但是当个别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感情时,当学生说话语言贫乏,语调*淡时,我因为赶进度而没有充分引导,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约分的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

  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教师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不呆板的认识。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一课是在学生已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的。根据教材的安排,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分数相等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发现用公因数去除,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含义;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约分的方法,从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伊始,设计了“猪八戒为了给师傅留块饼,想出了四种分法,请同学帮忙,哪种分法更多一点?”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的知识迁移,去掌握理解新知,我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并没有过多的讲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的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我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的方法,相信学生有无尽的潜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值相等;借助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最简分数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和交流中解决,课堂中能时时闪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的给予评价,同时也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都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以使学生内化新知,提升自己原有的知识水*。

  虽然本节课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如课堂中学生虽能积极参与,但回答问题的面不是很广,敢于质疑的同学也不是很多,该如何调动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这种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就能自学或者说就能掌握新知的课如何上得有新意,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约分》这节课给了我很多的思考,在备课时,我查阅了一些关于《约分》的资料,同时我们年级也正在搞“分层教学”,于是我就以此为载体来实施分层,现在处于分层的初始阶段,一点经验也没有,只是在尝试摸索,只是在查阅学*,学*时看到的,和正在能够在课堂上实现的,真的有太大的距离,有些方法、程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太容易,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还没有有机的融合。

  这节课我从这么几个方面体现分层:小组讨论环节、展示环节、达标检测环节。小组讨论时,拓展组快速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立刻去对子组补充组和展示组进行帮扶,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为展示做准备。这个过程能够让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得到发展,展示组和补充组的同学在对子组同学的帮扶下解决了知识上的盲点,拓展组的同学在指导对子组同学的同时获得了很大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还能提升自己的授课能力,因为要想去帮扶别人,必须得自己的功夫硬才行,所以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其他的同学在进行拓展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自己的认知基础,。展示环节,就会更加刚才讨论时学生学*时的理解和掌握进行展示、补充、拓展。通过同学们的展示,他们又能够听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达标检测,分必做题和选做题。所有学生首先做必做题,每组最先做完的老师批阅,然后再批阅其他组员的,必做题全对的再做选做题,首先做完的再一次循环批阅。总之在每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备这节课花费了一些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思路不断的变化,预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于是就不断的调整上课的思路,整个过程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更加深入的理解这节课,更加深入的预设学生出现的状况,也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把握。上午这节课我也有很多的感触,有欣慰也有遗憾。学生展示时的表现我感觉很欣慰,学生互相补充的内容很丰富,知识面没有仅仅限于数学课本,而是站在拓展提高的角度,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和理解这些知识,特别是反思悟学环节,学生说的非常棒,要不是时间紧张,我还真舍不得让他们停下,从他们反思的内容我看到了学生课堂上的成长,不仅能够梳理自己的知识收获,还能够从学*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思考,让我深深的感觉到,学生确实长大了。这节课上也有很多的遗憾,课堂上小白板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把分数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学生在最后的达标检测环节,有的学生却没有把分数约到最简。反思这个问题,第一,这些孩子还没有完全理解最简分数的定义,这个知识掌握的不扎实,方法、策略准对性还不够强;第二,在学*这节课之前的那些单元,所做过的所有题目都没有要求学生把结果化到最简,再加上题目的类型差不多,学生处于思维定式,没有仔细看题目就写上了结果。我忽然想起了办公室的张小燕老师说,她一开始就要求孩子把结果写到最简,防止以后计算结果不写最简,张老师太智慧了。我忽然有个想法,学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应该接着学*最简分数,这样的话,学生掌握的可能会更好,也更容易理解,约分最终是要约成最简分数,但是只要分子分母除以公因数都是约分,所以我个人认为最简分数的学*前置会更好。

  这节课也有幸得到了中央教科所专家的指导,与高端对话,真是获益良多,我会努力的反思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学*,好好修炼自己的专业素质,用才艺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提高技艺使自己的课堂更严谨高效,向才艺和技艺结合的目标迈进。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