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1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顶住风生存

  小的顶不住风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感觉太紧。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并且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

  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3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4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5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6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7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 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 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8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9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10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阅读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1)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体现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精神。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本文要求学生复述全文,复述要在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学生对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奠定了基础。

  在知晓了达尔文的有趣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达尔文考察回来后,就小岛这种奇怪的现象,举行了一场发布会,你们就是达尔文的代言人,谁来发言?通过这样的一个情景创设,让学生复述了课文的重点段落。

  在这个复述的过程中,学生非常投入,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轻易自然地解决了。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的和()的昆虫,却没有()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旧引新,迁情入境 新课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前一阵,我们教室后面的小树上叶子一下子全没有了,我们班有不少小朋友都在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树上有许多毛毛虫在吃树叶。 师:哦,你们找到了树叶不见了的原因,这是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现在再去看这棵小树,又看见了什么? 生:树叶长出新芽了,虫子不见了。 师:这是你们的又一个发现。 (师板书——发现) 师:“发现”的意思就是—— 生(抢着答):就是看见的意思。 师: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说的发现就是“发觉、看见”。我们对小树的观察。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原来是虫子吃掉了树叶。那么课文题目也是“有趣的发现”,课文里讲了怎样一个有趣的发现呢?究竟发现了什么?如何的有趣?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在不知不觉中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等、和谐的学*氛围。用简短的过渡语导入本课的教学。)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第三册一篇课文。

  首先,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过程,认为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其次,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诗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第三,拓展思维,养成阅读能力,又是这堂阅读课的主效应。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方式的改变,“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式的被动学*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堂课又同思维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他们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通过想象联想,启迪思维,完善认识;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系统的思维过程。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和接受心理,设计四个可讨论的话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再进行讨论,所有这些看似同作文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四条扩充起来就是一篇带有形象思维训练的赏析文。在本堂课上,依托课文呈现出来的作文训练方式,既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不管如何,都是写赏析文的一种尝试。因此,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的、生动的学*环境,使他们主动学*,自主探索。阅读——思考——探究——表达,构成了新型课堂的一种系统的学*方式,也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作了最有力的诠释,为他们的终身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师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也是提高这堂课的有效性的前提。在这堂课上,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课堂活动的支配者。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理想追求,在这里,教师已成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创造适合学生的学*情境的策划;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堂资源的编剧;是灵活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创新的导演;是巧妙引导、保证学生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的舵手。

  其教学过程就是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设计与之密切相关的“写”的内容,把朗读、探究、写作三者合为一体,最终真正理解诗歌内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学会写诗歌评论。由于它减少了繁杂琐碎的提问,教师自己讲得很少,等于把课堂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这就在最大程度上确立了学生学*主人翁的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活动充分,学*热情高涨,学*效率可见一斑。

  “如果是学生*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第斯惠多的启示将会在我们的教学之路上留下深深的印痕。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

  1、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读,练*背诵。

  (二)学*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观察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字

  容、究、易、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复述

  3、同桌自己练*复述

  4、指名复述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小岛上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并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虽然,文中对达尔文找到的答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但对于达尔文如何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简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达尔文这一人物形象,学*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从中感受到达尔文专注、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我从问题入手“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许多”、“反复”、“终于”引导学生咀嚼、品读。

  达尔文为什么要抓“许多”昆虫呢?这样是不是有点不爱护小生命呀?孩子们马上表示不是的,达尔文抓许多昆虫是为了观察,他要观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虫。是呀,达尔文抓了很多昆虫,而且是很多种类的昆虫,有翅膀特别大的,还有没翅膀的,只有仔细观察,这样他才能作出比较呢。

  “反复”观察比较说明什么呀?孩子们说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你们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观察比较呢?孩子们有的说10次,有的说20次,有的说100次,数字是越来越多。我跟孩子们说,反复就是研究的次数多,达尔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着一次,不灰心,不放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这种认真的研究态度可值得我们好好学*呀!

  “终于”是什么意思呀?“终于”就是花的时间很长,遇到的困难很多。可见,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夸一夸达尔文,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达尔文,趁势我鼓励孩子们向达尔文学*,学*他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2)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2

  《有趣的发现》一文要求复述,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应该做好铺垫工作。

  第一,让学生通过读书对每自然段的内容有个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做到纲举目张。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讨论,引导归纳大意。如《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归纳出如下课文各小节的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第二,给学生以方法。复述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做上标记,教师板书。同样在这一课中,重点段第三段共有四句话,用总分的形式介绍了达尔文的发现的答案。要逐句引导学生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重点部分进行梳理之后,加上第一自然段的“著名”、最后一自然段的“非常重要”这两个词语,学生会由这些词语勾起对课文内容的回忆,教师示范后学生会“遵路识斯真”,通过第一次的良好开端逐步学会复述的方法。我想,在随后的第六单元16《孔繁森》一课中,也要求复述课文,只要引导学生回忆第七课的复述方法,相信学生能按照老师给的提纲和关键词进行正确复述,语文学*能力也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3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4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5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6

  本节课上完了,按预定目标完成了任务,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还需要不断改进。

  本课最满意的是联系生活实际、换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

  需要改进的是:

  1、课件上,色彩斑斓小蝴蝶飞来飞去,大大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想必这个动画的设计也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板书过于强调探究过程,没有板出三种昆虫的状况,突不出重难点。

  3、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学*本课。”教学中过于注重多种形式,却减弱了最基本有效的形式——朗读。假如把表格制作成卡片,让学生分组研读,效果会好多了。

  4、揭示达尔文品德的那些词语过多,导致难度加深,影响了孩子水*的发挥。

  因为教师没有多媒体,本节课是首次,所以问题多多。中有走进课堂,才能有所发现,应该引以为戒。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7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只有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另一种是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

  刚刚走进文本,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发现课文语言朴实,条理清晰,不适合有感情地朗读,也从中找不到创新点,这样怎么能参加赛讲呢?经过几天的研究,我决定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上,于*实中见扎实。

  今天终于讲完了这节课,自我感觉教学效果还不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品析词句中感悟文章的内涵。

  回顾整节课,我处处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换词的方法帮学生理解了“著名”一词,学生说出了“有名、出名”,我再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用哪个词好?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时,我也抓住了“要么……要么……”一词,学生用它练*说话,在具体的语境中明白了“要么”连在一起用,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其中的一个,为下面感受“奇怪”做了铺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对“反复、许多、终于”等重点词的理解,也让学生知道了达尔文寻找答案历尽艰辛。课文对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的分析,用了三个因果关系的句子,如果把这个直接告诉学生,二年级的孩子一定不容易理解。所以我问“文中用哪个词语把原因和结果连起来了?”刚开始学生还不懂,但是在我的引导下,第三个关联词语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了。通过本节课的学*,我想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对他们今后的阅读理解也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在指导点拨中发挥教师的作用。

  备课中,学生每一内容的学*,我都做了精心的预设,所以在课堂上,我能在学生遇着困惑时及时点拨;学到知识时及时总结提升,使学生加深认识。在理解“达尔文找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句话时,我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抓住“许多、反复、终于”等词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再总结:“短短的一句话,却告诉了我们达尔文寻找答案的艰辛历程。”这样使学生既学到了阅读方法,又体会了句子的内涵。

  但是,讲完课,我也发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半节课比较松散,到最后草草收兵。在备课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种奇怪现象产生的原因”这一环节,我是预设先让学生自己练*说,再找二、三个学生来说,可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让一名学生说了一下,没有体现训练过程。最后的“齐读全文,深入体会”这一内容也临时取消。

  另外,在课堂上,总感觉自己知识底蕴不够深厚,对课堂的驾驭不是游刃有余,这需要我多学*,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

  总之,一节课下来,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足的思考。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今后研究的财富,我会把它们珍藏起来,并时时翻阅。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8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9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0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1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有关达尔文的小故事,我采用的是问题质疑法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而后梳理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达尔文是在哪里发现的?二、发现了什么?三、怎么样发现的?而后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主要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感悟词语。

  结合问题进行朗读。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感悟词语方法多样。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找到答案了。“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 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大的 顶住风 生存

  小的 顶不住风 逐渐消失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不足之处:

  一、教师讲还是太多。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我感觉自己又犯了老毛病。当我提问完后总急着去寻找正确答案,不停的提问多个同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而后感觉自己都在重复与引导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的时候,都告诉自己也要给予耐心的等待,但到时总是赶着一个又一个环节连续,生怕耽误教学进度。

  二、时间安排欠缺。前松后紧,这是一个毛病,前面两个自然段总感觉时间较充足,自己也就罗嗦了一些,总想把问题讲解透彻,其实有些时候却是徒劳。整节课安排的密度也太大,感悟整篇课文放在同一个课时,再加上低年级的写字指导,感觉太紧。

  三、语言含糊。教师的语言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自己的底气实在是不足,所以课堂的语言组织总有些混乱不堪,没有贴切的表达,没有适当的语速。提炼自己的语言,不断的学*完善自身的语言素养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吃旁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三、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师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赵子涵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哗——”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现在知道为什么岛上只有两中昆虫了,我来读这一段”……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虽然在上述操作中,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还不够尽善尽美,但我正在努力朝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目标前进着。

  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授之以渔”,让孩子们“会学”,而不是简单的“学会。”人们总是把字典比喻为不说话的“老师”,可真正向这位“老师”请教的孩子能有几个?字典是小学生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孩子身旁宝贵的资源,要用好它,用活它,首先得教会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安排了音序查字法的教学,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练*中。首先是认识并背会汉语拼音字母表,接着是记住大写字母,熟练地掌握字母的排列顺序,为下一步的音序查字法的学*打好基础,然后开始教学查字典。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上课,孩子们拿来了早已买好的字典,有的孩子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学会查字典了,看来孩子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于是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就教孩子们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他们先读了课本上有关介绍音序查字法的对话,大部分孩子心中有数了,迫不及待地查黑板上的生字,学*热情非常高。然后我让孩子们读课本上的儿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明白了原来在写话时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找字典老师帮忙,于是他们很快查起来,遇到困难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学*气氛非常和谐融洽。做完了这道练*,大部分同学都学会了查字典。个别同学不熟练,主要原因还是拼音掌握得不好,在找到大写字母后,查找音节比较困难,有待进一步加强生字拼音的巩固。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苏教版教材这样安排非常合理,降低了教学难度,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往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都是费好大的劲也效果不好。今天上课感觉特别顺利,孩子们也学得兴趣盎然。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3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过程,认为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4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3)

——有趣的发现日记通用十篇

  有趣的发现日记 1

  相信大家都有很有趣的发现吧!我也有!你们也有自己的疑惑吧!当然我也有啦。

  有一次,我要写一篇观察日记,我怎么也想不出来,突然,我想到家里的.小金鱼,看那看那也发现不出来什么。我晚上来发现小金鱼有没有睡觉。我看了很久也没看出什么花样来。啊!一看表已经十一点三十了怎么还没见小金鱼睡觉呀!我带这疑问来请教妈妈。“妈妈为什么金鱼不睡觉”。妈妈说金鱼要睡觉的。我问妈妈那为什么他睡觉不闭眼呀!妈妈说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吧!鱼类眼睛上有一种人类看不见的透明东西,所以我看不见。哦,我又学到许多知识了。太有趣了。我有趣的发现那就是金鱼睡觉。

  有趣的发现日记 2

  上个星期,我去奶奶家玩,奶奶家有一个池塘,池塘里面有一些小鱼和一些小虾。我走到池塘边,水里的小鱼、小虾们都太馋了,我坐在那里它们还以为我要给它们吃食呢!

  小鱼、小虾们很讨人喜欢。我喜欢其中的一条鱼儿和一只小虾,那鱼的鳞片是红色的,在阳关的照射下,鳞片闪着光,美极了!那小虾头上有两根触角,仿佛是电视机上的天线,眼睛很特别,那眼睛长在头顶上,身子是透明的,尾巴分成三个部分。

  它们一见到吃的就什么也不管了,你争我抢的。我拿着鱼、虾通吃的食物放两粒在水上,一只虾它尾巴一伸一缩可灵活了,但它游偏了,另一只虾在这时也用这个方法一下子就把食给吃了!一条鱼在左右摇摆着尾巴,可它一不留神撞上了一面墙上,另一条鱼就趁着这个时候游了过去,水面顿时荡起了波纹,它还顺利得把食给吃了。

  这可真有趣呀!

  有趣的发现日记 3

  今天,爸爸妈妈从宠物店把一只小白兔带回家抚养。我高兴极了,直夸我小白兔身上柔软的皮毛,白花花的,犹如天上的白云,看着就感觉软绵绵的,十分舒适!胖乎乎的身体、短短的四肢、两颗红宝石般的大眼睛闪闪发光、一朵花似的嘴巴、耳朵直直的支棱着,外加一个绒球般的尾巴。啧啧!这模样可漂亮拉!真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棺材见了都开盖的可爱小白兔呀!令人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的喜欢。

  爸妈给小白兔弄来了五星级酒店的家,宽敞舒适的笼子。还在笼底铺上一层塑料脚垫,笼子里的东西也都备齐了:有兔子专用饮水机,有草架,青草是小白兔的美食;当然也少不了兔粮碗,偶尔还会有萝卜和青菜的零食,改一下口味嘛!还有厕所!

  有趣的发现日记 4

  我家的鱼缸里有六条小金鱼,我三天喂一次食,一星期换一次水。

  有一天,我去给鱼喂食时,发现了一只在水里不动的小鱼,我以为它死了,一只在水上漂着的小鱼,我以为它在睡觉。我用竹针碰了碰漂在水上的鱼,它一动不动,我很好奇,便问爸爸,爸爸说:“你正好想反了,漂在水上的是死了,在水下的才是睡觉的呢。”噢,我这才明白了。

  一次意外的发现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趣的发现日记 5

  今天上午,老师说:“我口袋里有两样东西,你们猜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鸡蛋."老师果真拿出了两只。我想:“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拿两个鸡蛋干什么?”接着,老师拿着两个鸡蛋让我们猜有什么不同。孙赞心说:“颜色不同。”我说:“一个是熟的,一个是生的!”老师问我:“你敢肯定吗?”我说:“肯定。”

  这次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先把一个鸡蛋转动起来,数到6秒就停了。又把另一个鸡蛋转动,转到10秒才停。老师又转了一次,第一鸡蛋转到16秒就停了,另一只转到28秒才停。这样我敢肯定,转得快的那个是熟的,慢的那个是生的。老师说:“那就打开看一看吧!”

  老师让陈楠拿来一个垃圾桶,只见老师左手拿着鸡蛋,放在垃圾桶的上方。右手拿着教鞭。只听见“咚”的一声,鸡蛋粹了,转得慢的鸡蛋里流出了蛋黄的蛋清。转得快的那个鸡蛋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白,看来我的看法是对的。老师又说:“为什么生的鸡蛋转的时间短,熟的鸡蛋转的时间久呢?”同学们都抢着想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终于明白了,原来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是液体是没有秩序,当在转动的过程中,蛋黄和蛋清都会撞击蛋壳,所以生的鸡蛋才会转得慢一些。熟的鸡蛋在煮的过程是已经凝固起来成了一个整体,所以转得才会快一些。

  我发现了固体的液体的区别。

  有趣的发现日记 6

  嗨!还记得我家的小棕猫吗?就是那只贪吃、贪睡、贪玩、忠诚、勇猛、敬业的小棕猫。

  夏天到了,随着温度的升高,我家的沙发上、床上、地板上到处都是小棕猫身上闪闪发光的绒毛。小猫好像也在抱怨脱毛似的,“喵——喵——”的哀怨着,痛苦不安。妈妈也不断的叹息,因为小猫脱毛的问题,妈妈要一遍一遍的打扫。

  虽说小猫的哀声和妈妈的抱怨声经常灌入我的耳朵。可面对“脱毛大妖怪”我也素手无策。在一次不经意间,我把小猫的窝从阳台换到了沙发旁,觉得这样他能凉快一点。可自从换了位置之后,小猫的脱毛越来越少了,妈妈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可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疑问我上网搜了一下,发现猫咪脱毛主要是因为温度问题。怪不得呢!

  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解决了一个大问题,多有趣啊!只要细心观察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

  有趣的发现日记 7

  星期天爸爸带我到动物园玩,到了动物园,我看到了许多动物,发现有的动物在室外,有绵羊、斑马、狮子、老虎……有的在室内,有大象、长颈鹿、犀牛、河马,室内还装有暖气片,为什么他们会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呢?哦,我知道,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非洲草原的动物,喜欢生活在热带,受不了北方的冷空气。

  有趣的发现日记 8

  我家的鱼缸里有六条小金鱼,我三天喂一次食,一星期换一次水。

  有一天,我去给鱼喂食时,发现了一只在水里不动的小鱼,我以为它死了,一只在水上漂着的小鱼,我以为它在睡觉。我用竹针碰了碰漂在水上的鱼,它一动不动,我很好奇,便问爸爸,爸爸说:“你正好想反了,漂在水上的是死了,在水下的才是睡觉的呢。”噢,我这才明白了。

  一次意外的发现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有趣的发现日记 9

  今天上午,老师说:我口袋里有两样东西,你们猜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鸡蛋.老师果真拿出了两只。我想:老师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拿两个鸡蛋干什么?接着,老师拿着两个鸡蛋让我们猜有什么不同。孙赞心说:颜色不同。我说:一个是熟的,一个是生的!老师问我:你敢肯定吗?我说:肯定。

  这次老师做了一个实验,先把一个鸡蛋转动起来,数到6秒就停了。又把另一个鸡蛋转动,转到10秒才停。老师又转了一次,第一鸡蛋转到16秒就停了,另一只转到28秒才停。这样我敢肯定,转得快的那个是熟的,慢的那个是生的。老师说:那就打开看一看吧!

  老师让陈楠拿来一个垃圾桶,只见老师左手拿着鸡蛋,放在垃圾桶的上方。右手拿着教鞭。只听见咚的一声,鸡蛋粹了,转得慢的鸡蛋里流出了蛋黄的蛋清。转得快的那个鸡蛋露出了白白嫩嫩的蛋白,看来我的看法是对的。老师又说:为什么生的鸡蛋转的时间短,熟的鸡蛋转的时间久呢?同学们都抢着想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终于明白了,原来生鸡蛋里面的蛋清和蛋黄都是液体是没有秩序,当在转动的过程中,蛋黄和蛋清都会撞击蛋壳,所以生的鸡蛋才会转得慢一些。熟的鸡蛋在煮的过程是已经凝固起来成了一个整体,所以转得才会快一些。

  我发现了固体的液体的区别。

  有趣的发现日记 10

  在教过我的老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郭老师。

  郭老师大约有40多岁,身子稍微有点胖,个子大约有1米7左右。他的身上穿着格子形的t恤衫。郭老师走起路来很有精神。郭老师的头发是乌黑发亮的,另外里面还有几根白发。他的发型是*头,脸形是四方行的`。郭老师的眼睛小小的,嘴巴厚厚的,鼻子高高的,在高高的鼻子上还有一副眼镜,显得很有学问。他的耳朵大大的。郭老师手上经常有粉笔末和墨水。他的脚虽然很小,可是老师非常能站。另外老师还非常爱学生,有时候还抚摸着同学的头,非常和蔼可亲。

  这就是温柔善良的郭老师。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4)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关于达尔文的故事,课文的故事性比较浓,也是孩子们上学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那么让孩子们记清楚故事内容是一方面,怎样完整的把一个故事说出来是训练的重点。

  今天两节课,所以就将课文学完了。总的来说,孩子们今天下午还是比较配合的,第一课时从读课文到认读生字再到把生字带入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孩子们进行的都不错,关于第一课时,我准备得不够充分,因为我没有事先将生字词抄在小黑板上,孩子们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我本应该下去巡视的,结果就在黑板上抄写生字了,以至于那些自觉性差的孩子在吵闹。我最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这节课围绕课题提的问题,有同学问:我想知道有趣的发现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发现是有趣的?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后要加强孩子们质疑的能力,让孩子们学会问问题。

  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第2、3两个自然段作为课文的重点,了解故事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结合昨天的预*课,我让孩子们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一句话一句话地分析,我首先提出问题:究竟达尔文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再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都挺聪明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接着我用一句话过渡:达尔文是怎样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的?我再让孩子分句读第3自然段,找找课文中说了哪几种昆虫,这些昆虫怎么样。孩子们很快就能找出来。在这里我疏忽了一点:没有写板书。应该写上大翅膀的昆虫怎么样;没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小翅膀的昆虫怎么样。()写上板书可能对于孩子们复述课文比较有帮助。下一节课一定记得要写上板书。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复述课文,这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我说谁能不看书就能说出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孩子们都不会说,我太高估二年级孩子的水*了,没有人敢举手,我就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结果还是没有人敢举手,于是我想到自己先作示范,也许孩子们听了示范就容易一点了。示范完了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这时,杨超然敢举手了,我没想到杨超然说得非常好,语句流利,口齿清晰,故事说的完整,于是我马上拿出两颗星奖给他。果然星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其他孩子看见星星了也争着要说,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就被我调动得差不多了。我适当地给了其他孩子星星。最后再让他们说给同桌听,说的都还不错。我的发现教学反思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表演完后,我让孩子们大胆地说:“小朋友们,现在你们都是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刚才在大风来临时,你们正在做什么呢?”孩子们情绪高涨,有的说:“我是一只可爱的蝴蝶,大风吹起来了,我张大翅膀使劲飞,结果勇敢的我活了下来。”有的说:“我是一只小小的蚂蚁,大风吹来了,我一下子就躲在岩石后面,凤就吹不到我身上了!”说完还得意地学着蚂蚁的样子爬了几下。这时一个同学垂头丧气地站来起来,他伤心地说:“我是一只小翅膀的昆虫,大风吹来了,我的力气小,顶不住,被海风刮到海里去了淹死了。”说完还做了个倒地的动作,那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第7课《有趣的发现》主要讲解了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没有翅膀,要么翅膀特别大,经过一些列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答案。这一发现对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达尔文不够了解且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到陌生,至于这一发现对后来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学生更是茫然。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整合了课本、拓展阅读及练*册等多种资源。

  在授课前,利用学生到班级至早读上课前时间,安排学生阅读了拓展阅读第57页《达尔文》,通过阅读孩子们懂得了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立者,他曾乘军舰做了一次环球旅行,他的惊世之作是《物种起源》等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其实也是我有意提取的,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教学《有趣的发现》,同时这些信息使学生对达尔文的背景有所了解,另外也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教学中,让孩子们知晓本课达尔文到小岛上考察就是在他环球旅行的时候,他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提出“进化论”,写出惊世之作《物种起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整合了练*册资源。本课是指导朗读的好文章,教学中也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其中练*册中的第4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经过“反复”观察、研究,“终于”找到了答案。

  让学生说说去掉加点的字是否可以,为什么?以此引导学生重读“著名”体会达尔文的大名鼎鼎,重读“反复”“终于”体会达尔文认真、仔细的科学研究态度及找到答案的艰辛和不易。

  课后又整合了拓展阅读,阅读第62页《达尔文和小松鼠》,进一步了解达尔文,走进达尔文,学*他严谨的科研态度。同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其他科学家的故事,我整合了练*册22页《苹果落地的联想》,理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进一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整合拓展阅读《童年的问号》,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个梦,童年还是一串长长的问号。

  通过整合语文课本、拓展阅读和练*册,巧妙整合有效教学资源,使我本课教学事半功倍。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5)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质疑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同学们提出了一下问题:

  1.谁的发现?

  2.在哪里发现的?

  3.发现了什么?

  4.怎么样发现的?

  二、解决疑问

  1.结合问题进行朗读。

  当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在文本里找出原句,并进行朗读,这样把读的训练与教师的讲解结合起来,而没有机械的分开读与讲,这样的读有学生个人主观需要,学生读的有目的。比如,提问,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从哪些句子里找到答案?

  2.感悟词语方法多样。

  比如在理解“要么……要么……”,这个词语用了引导说话来理解与运用,“反复观察比较”用了追问的形式,问,达尔文是观察比较一次吗?生:不是,师:两次吗?生:不是。师连续追问,而后师总结,他用了几十次,几百次,这样的反复观察比较,

  3.找到答案了。

  “著名,逐渐”这两个词语用了替换的方法来理解词语。注重因果关系复句的认识。低年级没有必要对孩子们复句的理论认识,我用了说句练*让学生感受到因果关系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用文本的内容来说话训练,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又进行了语言训练。比如,第三自然段里三种昆虫的不一样的结果。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

  大的

  小的

  用因为……所以……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说说。

  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不会飞,所以就不大可能淹死。

  翅膀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生存了下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顶不住大风,所以就被风吹到海里,就逐渐消失了。

  感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孩子们去解答是老师们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位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的能力。

  在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二、拓宽语境,鼓励质疑

  学生不敢质疑,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尊心理;二是紧张心理。因此,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关键是消除这两种心理。教师要善于摆正与学生相对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踊跃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学中提倡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师生谈话轻松。教师的提问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有一个同学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 “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或者在他的眼里,正向放电影一般出现着科学家忙碌的身影呢!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三、在新理念中,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交流讨论,使学生在学*中有多点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从中学会应有的知识。同时,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主要环节,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学*氛围里学到更多应有的知识

  教学完这一课后,我受益匪浅。虽然本堂课,也上出了几分小学语文的味道,但仍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自己课前解读教材时设想得比较周全,因此,在学生一气儿说出自己的理解想象时,只想着让学生细读品味,未能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以致于后来的教学时间过于紧张。由此想到我们的教材解读,老师的解读要深、要透、要细,但在教学中绝不能贪多求全,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强”加于学生,或“生拉硬拽”地将孩子的思维硬拉于自己画定的圈子中,应紧扣重点,突破难点,力求“一课一得”。

  课文《有趣的发现》讲述了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注意利用情境教学法,鼓励质疑.

  在揭示课题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读好“有趣”,接着就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读了课题,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哪些小问号呢?学生就能提出如“这个发现是谁发现的呢?这是什么发现呢?问什么说是有趣的发现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去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这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课堂学*的氛围。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科学家?“著名”还可以换什么词?如“闻名”、“有名”、“举世闻名”等词语,这样教育学生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你想了解达尔文的哪些内容呢?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唤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最后进行说话训练:达尔文是()。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于是我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把自己化作课文内容的一分子,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氛围,想象自己处于现场,我与科学家达尔文一起观察事物: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会想到什么呀?进而进行句式训练:达尔文发现岛上只有()的和()的昆虫,却没有()的昆虫,感到很奇怪。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个教学情境的铺设由始而终,激发学生兴趣,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从自主参与学*中主动感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道德观分析课文能力。用“想——说——做”深化学生对语文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但本节课中,我觉得朗读训练得不够扎实。

  课文的第一节介绍了科学家达尔文,我在请学生读课文之后相互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什么词?在学生交流反馈之后,我又接着这样问:为什么说达尔文是为著名的科学家?他是怎么会成为著名科学家的呢?这样的提问,会换起学生对科学家达尔文的好奇,使得学生急切地想了解达尔文。

  带着这样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第二节。我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世界,让孩子在朗读中理解达尔文发现的'奇特现象,并利用孩子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三种昆虫在大风中的生存状态,通过孩子们的表演,孩子们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翅膀特别大的和没有翅膀的昆虫能在小岛上存活下来。有效的突破了难点。读了课文达尔文的发现之后,我让学生演一演达尔文,把那种“奇怪“的感觉说出来。由于学生非常投入: “奇怪,我在其它地方都能看到那种翅膀小的昆虫的,怎么会在这个岛上就看不见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从语气到表情,学生可以说表演得非常精彩。在此基础上,老师悄悄过渡:“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想不想弄明白啊?那他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寻找答案。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教学是那样的自然而活泼。

  《有趣的发现》不像一些童话、诗歌似的课文,贴*学生年龄特点。本文是一篇有科学性的课文。一开始,我有点担心学生会不感兴趣,课堂效率不会高,上完课后,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先讲述课文内容,首先我着重介绍了达尔文,并讲述有关他的事迹,让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个了解,特别是对达尔文,从而让学生对“著名”一词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另外在教学发现时,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动物去理解昆虫翅膀与大风的关系。这样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在教学第二课时开始时,我抓住“考察”、“奇怪”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从表情、动作去感悟词语的意思。

  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从“发现”入手,从观察身边的引入到课题,在这里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身边有趣的事情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指导复述课文时,我先通过学生对每个自然段的整体把握,到抓好纲目。在读书、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大意、提纲,回顾各部分内容的关键词。再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练*复述,多种方式进行复述,学生基本都能复述课文,对达尔文的发现特别清晰。

  反复朗读,凸现主体,是切入该课文的突破口。现代教学观强调重视调动学生的学*过程,认为学*是学生自己的主体活动,教师不可包办代替。反复朗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化传统的烦琐分析讲解为琅琅读书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畅快忘情的阅读,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热情逐渐高涨。朗读,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了一种活泼高涨的气势。语感语气有了,内容有了,思想有了,篇章有了,学生真正成了行为的主人、思维的主人、情感的主人。

  给了学生一片创新的蓝天,造就了学生发表主见的天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对学*内容有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那些自以为最有意义的语句作为思考品赏的对象,去主动的独立的体验、感悟、思考,获得启迪;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大胆想象联想,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阐述自己的理由,再在互相交流中思维碰撞,成果交流。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给他们一个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去思考,虽然学生谈出的理由不十分充足,甚至较肤浅,但他们已在教师信任的目光中形成了热情,他们在积极思想、热烈交流中流淌出了无以比拟的学*之乐,享受到了浓浓的审美乐趣。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个人的需要,也是对学生自身价值的认可,它能唤起学生积极探讨的活力,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尊重。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

  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1、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

  1、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

  4、有感情地朗读,练*背诵。

  (二)学*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观察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字

  容、究、易、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复述

  3、同桌自己练*复述

  4、指名复述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海洋中的小岛上考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并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虽然,文中对达尔文找到的答案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叙述,学生理解起来也不难,但对于达尔文如何进行观察比较研究,文中只是概括性的精简的一句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达尔文这一人物形象,学*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我带着孩子们细细品读,抓住关键词语,从中感受到达尔文专注、执着于科学研究的精神品质。

  课堂上,我从问题入手“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容易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孩子们马上找到了句子“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接着,我们抓住关键词语“许多”、“反复”、“终于”引导学生咀嚼、品读。

  达尔文为什么要抓“许多”昆虫呢?这样是不是有点不爱护小生命呀?孩子们马上表示不是的,达尔文抓许多昆虫是为了观察,他要观察很多次,就需要很多昆虫。是呀,达尔文抓了很多昆虫,而且是很多种类的昆虫,有翅膀特别大的,还有没翅膀的,只有仔细观察,这样他才能作出比较呢。

  “反复”观察比较说明什么呀?孩子们说达尔文观察比较的次数多。你们能猜猜他做了多少次的观察比较呢?孩子们有的说10次,有的说20次,有的说100次,数字是越来越多。我跟孩子们说,反复就是研究的次数多,达尔文一次不成功,再做一次,一次接着一次,不灰心,不放弃,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他这种认真的研究态度可值得我们好好学*呀!

  “终于”是什么意思呀?“终于”就是花的时间很长,遇到的困难很多。可见,达尔文找到问题的答案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最后,我再让孩子们用一句话来夸一夸达尔文,从他们的回答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达尔文,趁势我鼓励孩子们向达尔文学*,学*他认真钻研的科学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第四自然段

  渡:达尔文通过仔细观察,认真研究,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

  1、引读这一自然段: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师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像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再读。

  三、总结延伸:

  希望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时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好*惯。其实,很多科学家小时候都有这样的好*惯,看,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出示故事。牛顿是世界上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类似于一篇科学小短文,告诉孩子们只有适合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去,课文的重难点就是第三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这样的课堂,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课文重难点在学生的表演练说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6)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菁选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1.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原文

  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的生物学家叫达尔文。有一次,他乘船到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感到很奇怪。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或翅膀残缺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顶得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消失了。

  这个有趣的发现,更激发了达尔文研究昆虫的兴趣。

  2.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百”“达”“文”“反”“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关词句,重点是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挂图,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若干

  一、课前谈话,知识铺垫。

  1、小朋友,在我们地球上生存着许许多多的昆虫,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瞧(出示昆虫图),老师这儿就有许多,认识他们吗?

  2、指名学生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昆虫有一些相同之处。

  4、是啊,这些昆虫有的翅膀特别大,有的翅膀特别小,还有的没有翅膀。(教师用笔圈出同类,并分别标上“翅膀大”“翅膀小”“没翅膀”)

  5、你还知道哪些昆虫是属于这三类中的一种?

  二、揭示课题,引发疑问。

  1、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读一个与昆虫有关的小故事,名字就叫——

  (出示课题:有趣的发现)

  2、指名读题,注意轻声“的”。

  3、读了题目在你脑中是否出现了一些小问号呢?

  4、学生质疑:(谁发现?在哪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教师相机板书。

  三、逐段讲读,解答疑问。

  (一)第一自然段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读,正音:“一”的变调,“英”“名”后鼻音,“达尔文”英文名字多读熟练。

  3、从短短的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这个有趣的发现与“达尔文”有关,是达尔文发现的。

  (2)“一百多年前”。

  师加述:达尔文出生在1809年,去世时73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

  (3)“英国科学家”。

  出示达尔文的肖像图,师加述:瞧,这位就是身穿英国绅士服的达尔文,他经常与各种动植物打交道,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博物学家。

  4、这样一位有名的科学家,谁再向大家介绍一下。指名感情朗读。

  5、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同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可以喊上你的同桌,也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和你合作读。

  4、哪个问题你能解决了?

  (1)(在哪发现。)——学*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不一会儿两个问题解决了,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

  (1)到底为什么岛上只有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和没有翅膀的昆虫,却没有小翅膀的昆虫?

  (2)什么是“考察”,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三)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

  (1)“许多”

  教师: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

  学生:(蜻蜓、蝴蝶、蚂蚁、蜘蛛……)

  教师: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学生:反复说明达尔文观察比较了很多次。

  教师: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学生: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

  教师: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四、教学生字,授以方法。

  百、达、文、反、较

  1、认读。

  2、组词:想帮谁组就帮谁组。

  3、指导写法:除“比较”的“较”笔画比较多外,其余笔画都较少,写好笔画较少的词,关键在于找到,关键笔画。分析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4、描红,抄写。

  3.小学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那就是学会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训练,我不敢松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使这项训练有个良好的开端,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让孩子说说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让学生对每个段落有个整体内容的把握,根据他们的发言和课文内容,我相机在黑板上板书:达尔文——考察,发现奇怪的现象——反复观察比较,找答案——研究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是复述的重点,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三种昆虫的情况,化解了复述的难度。

  第二,根据板书,我先示范把课文复述了一遍,让学生明白复述和背诵的区别,知道复述可以抓关键词。具体复述时,我先指导学生分自然段复述内容,再把课文串起来去复述,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小部分学生把课文读得很熟练了,复述课文时就把课文背了下来。也有一部分学生故意把文中的词换成自己的词,我看到孩子把故事内容大体说了出来,语言也较有条理、有序,就对孩子给予肯定。不知道各位是怎么做的?

  《有趣的发现》是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教学本课我我先从"有趣"一词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让孩子们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带翅膀不同的昆虫的不同之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顺势导入今天的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按预定的教学程序一步一步实施,在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采用了“创设情境,理解词句”的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三种昆虫在大风来临时的表现,我先播放刮大风的'声音,然后描述:小朋友们,现在大风来临了,你是哪种昆虫?当刮大风时,你在干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动了起来,有的变成了大翅膀的蝴蝶,大风来临时在奋力地向前飞着;有的是小蚂蚁,大风一刮,就躲到了石头后面;还有的变成了小翅膀的蜻蜓,大风刮起来了,因为力气小挡不住大风便被吹落到海里去了……

  我觉得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虽然学生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不是很了解,但是这也不是我们学*的主要任务。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质疑的.方式来激起学生学*的积极性,并且为学生的朗读提供了目标,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朗读课文提高了朗读的质量。课堂中我还通过抓住重点的词语让学生理解感悟,并且让学生将这些词语记忆起来,为学生的词语积累再添新砖。

  国庆前一天上了《有趣的发现》一课。本以为这篇课文孩子会没有多大兴趣,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的。

  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有孩子说和爸爸去旅游,结果爸爸是穿着拖鞋去的。)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在我的掌控之下。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而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

  在让学生理解“著名”一词时,我先用找*意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接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他们说说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体育运动员,再让他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名的人。从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去理解。虽然没有对于“著名”一词的讲解,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了这个词语。

  教学要贴*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惯应该从小做起。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见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教师的提问应以启发式、商讨式为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谈、议自由,以开拓学生参与学*的空间,体现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的主人,从而变语文教学课堂为思维与各类活动的天地。

  如在学*课文第三节时,我问: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许多”“反复”“终于”,可是一个孩子却把小手举得高高:“老师,我有补充!”他的小脸因为激动而涨得通红,“我觉得‘捉’‘观察’‘比较’这些词语也能体现出他的不容易来。比如观察,他必须有一定的目的去看这些昆虫才叫观察……”很显然,他已经完全置身其中,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了,其他学生被他的回答感动了,于是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老师,我知道‘比较’就是把一样东西和另一样东西比”……

  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已经不再需要那样“努力”地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思想教育了,当学生完全进入角色的时候,他们应该都能体会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

  9月24日上午第一节课,学校领导和全体语文教师来到二(1)班教室听我讲《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上课前,我心情比较*静。上课了,我反而紧张起来,说话声音也有些颤抖,因为毕竟是公开课吗。自己也安慰自己别紧张,但是无济于事。开始的教学还比较顺当。当讲完第二自然段后,我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于是我更加紧张了,甚至有些慌乱。所以在讲第三自然段时,由于学生根本不配合我,再加上我害怕拖堂,学生回答问题说不上来,我就替他们回答,基本是我在唱独角戏。尽管这样还是拖堂了。应该说这节课讲的很不成功。我陷入反思之中,这节课到底失败在哪里呢?

  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即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应该重点学*这个自然段。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处理要害就是这节课的关键。而我在教学时没有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

  我们备课一般只注重备教材,很多时候忽略了备学生。我曾经带过两届高段语文,已经初步了解了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在备学生时无意中就把二年级学生当成五六年级学生来对待。教过高段学生再来教低段很着急。总觉得学生磨磨蹭蹭,太慢了。

  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除了作好教学内容分析,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抓住关键外,一定要注重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能力水*,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确定学生的学*方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我们在备课、上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7、有趣的发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你知道课文写了谁获得了有趣的发现吗?指名说。

  二、指导学文

  (一)学*第二自然段

  1、师:达尔文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请小朋友快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的句子。

  2、小朋友自由朗读思考,师巡视指导。

  3、交流:

  <根据回答出示句子>: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①谁再读?达尔文看到了几种昆虫?指名说。

  ②奇怪什么意思?你觉得奇怪在哪儿呢?(看图:从哪里看出达尔文很奇怪呢?)

  ③质疑:是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为什么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昆虫呢?真是奇怪!

  ④你觉得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谁来读?小朋友一齐来用动作演示读一下。

  (二)学*第三自然段

  A、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将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2、交流:达尔文找到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呢?指名读。

  ① 引读:(出示课件)原来 ……指名读。

  ② 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岛上的昆虫各种各样,有(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③ 可因为岛上:(出示句子)岛上经常刮大风。

  听风声,用语言描述,想象刮大风时的情景,树叶会怎样?海上的风浪呢?一般的昆虫呢?在这种情况下,你怕吗?读好“经常”。

  ③(出示课件)句二: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翅膀的昆虫,它们怕吗?你从哪句看出来的?读给大家听。

  你想它们会被风刮到海里去吗?能生活下来吗?风来了,想想它们可能生活在哪里?(草丛、泥土、石缝)读好“不大可能”。像小蚂蚁、小螳螂多幸运,为它们感到高兴吗?你觉得应怎样读?评议。动作演示读。

  ( 同法学*句3和句4。)

  ④ 句三:翅膀大的昆虫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说。像蝴蝶,也比较幸运,它们也不容易被淹死,为什么呢?引读这句话。谁再读?评议。翅膀大的昆虫真勇敢!(强调翅膀大,力气大)

  ⑤ 句四:有一类昆虫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们是……引读:可怜的是……

  一种昆虫的消失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所以书上说——逐渐消失

  是呀,它们可怜就可怜在长了翅膀,偏偏翅膀又长得小,所以它们只能灭亡。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来表达我们的同情。

  3、角色演示读。刚才我们学*了不同翅膀的昆虫情况,现在让我们亲自来到这个小岛上,体会体会做昆虫的感觉好吗?分小组,(大翅膀、小翅膀、没翅膀)听!大风来啦,你挥动你的翅膀感觉一下――你怕吗?(指名接着说。)

  4、齐读这几句。

  5、师小结:(我们从达尔文的发现中看出: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B、渡:那达尔文是怎样找到这些答案的呢?你从哪句看出来的,指名回答。

  1、<根据回答出示句子比较>:

  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达尔文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2、谁再读?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

  3、交流:

  从“许多、反复、终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在这样的一个很长又很难的过程中,达尔文找到了答案,他的心情怎么样?很高兴,那我们读的时候心情应该怎样?

  5、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6、师:从这里你能看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第四自然段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7)

——功率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材上,从全章编排看来是属于知识的提升和应用。前几节学生已经学*了功与能的相关内容,从科学知识上已经能够处理功能的基本知识,功率的学*是知识的延续和提升。本节被人,功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节围绕如何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怎样计算功率,功率与能量的关系展开。首先从不同的物体或者机械做功的'快慢不同,引入功率的概念。然后从功率的定义出发,得到功率的定义式,其次,根据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最后从能量的角度描述了功率的实际意义。本节的重点有三点:功率概念的理解、*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区别与计算、功率知识在汽车启动问题中的应用;难点主要是*均功率与瞬时功率的区别与计算、功率在汽车启动问题当中的应用。

  为了完成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通过问题引入。给学生设置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将一堆砖从地面搬到楼上?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做功相同,但是快慢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入一个新的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学*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知识卫生要学*功率,学了功率有什么用。接着,通过比值法引入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并通过数学的代换得带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式;然后,通过*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复*,引入*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并通过练*区别*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最后,进一步学*功率相关知识在汽车启动过程中的应用。汽车以额定功率启动的问题难点在于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缺乏相关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进行知识点教学前先对物理情景的构建花了大量时间,先让学生了解汽车启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速度变化情况,先定性进行讨论,最后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定量讨论和计算,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功率的知识是机械功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的例子很多很广,而且功率与力、功率与速度的关系又是联系实际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纽带,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设计如何引入课题方面,我从学生的思维结构入手,举了三个例子,层层递进,这样设计的优点在于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自然而然过渡到这节课的主题;接着在提到功率的.物理意义以及它的公式及概念时,我通过与速度的类比法引入,来加深功率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但使我想不到的是:一班的学生联系不到速度这物理量,在这里绕了很多时间。在两个公式:P=W/t和 P=FV的应用上,学生掌握还不够灵活,须加强。

  一、教学效果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UI及其变形公式U=P/I和I=P/U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关于电功率计算问题。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不算太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学*目标,知识导学的.效果很明显。大多数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公式选择十分准确。

  2、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对教学重点进行点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配合适量练*,进行自主学*,较好地完成了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浑然一体,可谓一石双鸟。

  二、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的教学核心是达标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师借鉴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和韩立福的“有效教学”理论,设计了较适合学生自主学*的导学案。

  通过读学*目标,学生以感知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真正对新课内容及学*要求一目了然,做到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在巩固旧知识环节中,使学生通过温故旧知识,为学*新知识夯实了基础。这样将所有学生,拉到先前知识点的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学生带着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经教师在课堂中巡视获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紧接着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新知很好地完成新知训练题,当堂达标率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这之后,通过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大多数学生也较容易地再次获取新的知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地达到知识的升华;最后学生基本完成了针对性、典型性、梯度性较强的新知识巩固训练。由于学生在其他环节中计算能力低,解决问题有障碍,导致课堂尾声处时间略有不足,于是“新知识巩固训练”和“知识点归纳”两个环节落实得不是太好。教师也只好挂出早已准备的小黑板,要求学生课下将板书设计抄写在导学案中。

  三、教学启示反思。

  教学中只因出现小小的失误,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透彻,对学生知识基础估计得太高。我要很好地吸纳诸位评课教师对我关心而呵护的建议,以使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更趋完善。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是电学部分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它是在“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成功之处:

  1、在探究前理顺了实验原理、计算电功率的公式、实验器材、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作用、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的事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的选择、表格的设计后,为学生探究实验清理了障碍。

  2、实验结束后对三次测量结果通过计算得到的三个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值,能否将这三次的实际功率值计算出*均数,得到小灯泡的*均电功率?学生回答是不能的,因为灯泡的发光不同。

  3、通过对比实际电压和额定电压、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关系,能更好的使学生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本课不足之处:

  有的小组在做实验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去做;个别小组的灯泡损坏严重,浪费较多时间,以至没有得出实验数据和实验没有完成;还少小组电路连接有问题也误了较多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管理。

  八年的学生群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有较多的逆反心理,如果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组织不好学生的破坏力也是较大的,教学也要因人而异,以后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将不断摸索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水*有更大的进步,令自己的学生在学*中有更大的收获。

  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电功率的概念,会利用电功率的公式解题.

  (2)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3)通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了解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之间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2)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UI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内容:

  电功率的概念,电功率的公式,理解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测量小电灯的电功率。

  课前准备: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标有“2.5V”的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各一个,导线若干.

  重点难点:

  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与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实验测量小电灯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学法指导: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通过科学探究电功率

  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电功率概念的教学

  播放一段动画

  电路中单独接入电灯和电炉,观察电能表的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

  讨论:电灯和电炉的家用灯泡谁消耗电能更快?你认为应该怎样衡量消耗电能的快慢?怎样比较电流做功的快慢?

  生:接入不同的用电器,电能表的转速不一样。

  师: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生: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有快有慢。

  师:在物理学中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用电器中电流做功的快慢,这就是——电功率

  (板题)电功率

  师:我们把电流做的功用W表示,所用的时间是t,单

  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怎么求?

  生:P=W/t(师板书)

  师:前面我们又学*了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把这两

  个公式结合起来,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指名学生上黑板推导,其他学生在纸上推导。

  P=W/t=UIt/t=UI

  师:今后计算电功率大小,我们可以有几种方法?公式?

  生:P=W/t 和 P=UI。

  【单位】瓦特 简称: 符号:

  还有那些其他单位?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阅读小资料,找出空调、电冰箱、计算器的功率是多少?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投影)

  一个小灯泡接在2.5V的电路中,通过的电流为0.3A,问小灯泡的电功率是多少瓦特?若通电一分钟,电流所做的功是多少焦耳?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完成,师巡视,收集下面的学生存在的问题。

  注:1千瓦时指的是 。 请你算一算:1千瓦时= J

  二、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教学

  师出示一只灯泡,指名学生上台观察上面的铭牌汇报,生板书。

  【额定功率】

  额定功率指的是什么?

  【额定电压】

  额定电压指的是什么?

  “PZ220 15”的含义“220V 400W ”

  指名回答:额定电压

  220V,额定功率15W

  什么是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呢?

  生答后出示投影:

  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或电学仪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是用电器在额定电压时正常工作的功率。

  【合作探究】STS:收集下列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再出示几个常见用电器的额定功率的值。(PPT)

  三、活动15.2 探究: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你想过吗,在用电高峰时,电压较低,灯较暗,夜间开灯,灯较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

  猜想:

  你认为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如何变化呢?你的依据是什么?(请写在下方)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8)

——蜡烛的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一、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半截蜡烛》课文生动记叙了二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法国女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门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文章故事情节性强,跌宕起伏,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反复、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从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的斗争中感受人物品质,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中丰富人物形象。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请同学们细细读读文章的3至7自然段,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的?其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展开重点部分的教学。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文中对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勇敢机智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德国军官的蛮横、凶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换位创设学*情境: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杰克或杰奎琳),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然后通过角色朗读,加深体验。整个学*过程中,我想要抓住两条线,即蜡烛的变化和人物心理的变化。教学完重点部分,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明知传递情报的工作如此危险,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什么还要义不容辞地参加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同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三人与突然闯入的德国 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的故事。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一、紧扣中心,重点体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围绕 “ 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做的 ” 这个问题来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这半截蜡烛中品味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聪明、机智及面对敌人时的镇定自若,领悟这半截蜡烛牵动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到这一家三口的安危,同时感悟半截蜡烛的随时可能引爆的危险,紧紧地绷紧了学生探究的心弦,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激动、紧张的氛围中,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课文的情所吸引。

  二、合作表演,互评促悟。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我让他们用表演的形式展示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精神。这个剧本的表演是建立在学生喜欢的基础之上,表演前,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然后仔细研读文本,通过反复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角色特点,最后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观看表演的同学则要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对台上同学的表演作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最后大家再一致评出本次表演的最佳小演员。学生通过亲自体验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加深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

  整节课的思路虽然很清晰,也自然顺畅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太到位。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进一步落实“读”,读的方式要多,读的面积要大,读的要求要逐步提高,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 —— 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读出情 —— 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读出神 —— 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寓言、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

  一、要重视预*课,在上课之前,发给学生学*任务,那么学*任务必须事先设计好,用纸条发给学生,这一点在讲读课的预*中显得尤为重要。我想,学*任务的内容应该包括:预*目标、预*方法、预*内容、预*反馈、预*小节等。我上的这堂课没有完成设计内容,这跟我没有编写学*任务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教会学生“自主思维”。“教会学生思维”的前提是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氛围中,自主质疑、合作交流、大胆探究。还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不要怀疑学生自主质疑的质量,应该充分相信青春的思想往往会迸射出让人惊叹的火花,因此教师应该还给学生足够的自信,让他们带着“我行,我一定行”的自信走进课堂,教学反思《2《蜡烛》教学反思》。

  四.教师要真正起到主导作用。在学生合作讨论出结果后,教师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来明确主体思路是值得反思的。怎样才能既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保证学生的参与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思维激情奔放,而不是一味的为学生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只起到对方法和规律的引导者,才是真正的智者之师。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五、教师要注意语言和态度。语言要精炼,语速不能太慢。因为这也是教师素质的一部分。学生出错时,老师要和颜悦色给出正确答案,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才能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力争改正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课堂力臻完美,形成独特的风格。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择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 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特别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 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真正做到教学"务实".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考虑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达到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么考虑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同,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助学生感悟吗 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黑烟是颜色的变化,在燃烧时产生火苗又是发光发热的变化,这些都符合第二类性质。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有新物质产生,什么是没有新物质产生。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能够变回来的就是形态的变化。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借助哪些物体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水、白糖、盐等。接着学生选择白糖来研究,把白糖放在金属勺里,用点燃的蜡烛燃烧白糖,观察白糖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发现刚开始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也是形态变化的过程;接下来又发现,白糖继续加热会改变颜色,由白色变成深褐色、黑色,这又是产生新的物质变化,颜色的变化。

  应该说在实验的同时学生体会到了白糖既有形态变化,又有产生新的物质变化,即学到知识又学到了本领,对学生今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一种认识的`过程。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几十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通过不断的培训和业务学*,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以前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他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构建生命化课堂,同时也提升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有趣的发现教学反思通用十篇(扩展9)

——太阳的教学反思通用十篇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8课。文中作者凭借丰富的想像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文字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适合背诵。

  一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课件创设出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然后在读中理解本文是非常容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抓重点词,以学定教。

  我抓住“清凉,香甜,温暖,多彩”四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如夏天你走在街道上有什么感受,你吃过那些香甜的水果,播放一段寒风呼啸的声音,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等形式.指导学生将这四个词读准,读出感情,从而推进学生对课文内朗读等形式,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美的情境中采到了“金黄的落叶”,闻到了“水果的香甜”,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

  二、情境表演,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的根本后劲。针对我班学生表现欲望强以及本课内容的需要,我设计了表演这环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时,我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通过让学生回想秋天有哪些果子熟了,你最喜欢的果子熟了时你最想干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猜落叶会邀请那些小伙伴来尝尝水果的香甜,为后面的互动表演做好了铺垫。然后我请学生上台和我一起表演了“落叶邀请小伙伴长水果的情形。”这师生互动表演既起到了示范引导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看到学生的表演情绪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我马上让学生去邀请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去“品尝水果的香甜”,无论是师生互动表演还是生生互动表演,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美的情境中体会了“金黄的太阳”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我觉得这个表演不仅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还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联系课文,拓展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本班学生学前教育较好,在课堂上思维敏捷。活泼,想像大胆、奇特。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能力较强,而且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因此,我在学完课文内容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想画的太阳。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后,学生的想像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有的说要画个红太阳送给妈妈,让妈妈的手在冬天不会被冻裂:有的说要画个黑太阳送给白发苍苍的奶奶,让奶奶永远年轻健康;有的说要画个长着翅膀的太阳送给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像小鸟一样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学生畅所欲言,一句句充满童趣和爱心的话语,给课堂*添了不少生机与色彩。

  四、朗读感悟,注重积累。

  在内容学*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我还在多个环节中注重学生的积累。例如:在教学夏天的炎热时,我让学生说说那么热的太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学生说出了“赤日炎炎”、“烈日当头”、“火辣辣”等词语。在教学春天的太阳时,鼓励学生联系旧知,如背诵第一单元中《识字1》及日常背诵的关于春天的诗、文、词、句,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作者想象之美,同时进一步巩固了旧知,积累了词汇。

  当然,课堂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在创设情境说说夏天的炎热时,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都只是说到说很渴、很热,当时我没有很好地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另外,在落叶邀请小朋友品尝水果时,参与面太小,应该多请几个学生来说,多些不同的说法可能效果更好些。

  教学本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等带领学生愉快地进入情境,从而达到学*的目的。

  一 满意之处:

  1 注重讲读训练,达到从感悟到积累

  本节课的设计紧扣新课程的观念,我注重创设宽松和谐的自主学*氛围,在教学中,我予以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和空间,采用录音读、师范读、自由读、同桌对背,小组背、男女生对背、集体背诵等多种形式,还通过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水到渠成,熟读成诵,达到对语言的感知,感悟和积累。

  2 创设情境,培养说话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从生活现象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进行教学,不仅有效地利用了生活资源,在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而且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相联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孩子们说一说,议一议:为什么要给春天画个彩色的太阳?

  二 不满意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拓展练*这一环节时课堂纪律较乱,误了一些时间,以后要在组织教学工作要努力。

  2.教学时对过程的评价太少,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太单一,如果在学生谈议的时候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的互评,小组之间的互评的话,效果会更好,我想这样不仅评价方式多样化,而且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我根据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了谜语激趣,自然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随文识字,学*课文;写字练*等学*环节。在课件的制作上也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设计得比较形象直观,还插入了游戏,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但是整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的学*兴趣在中后段的时间里开始下滑,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到了,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因素。如何设计和感染学生继续集中注意力,继续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中,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努力的方向。

  上完这节课,再看了录像,在再一次的反思中,我发现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需要努力的方向有很多。比如训练学生说话的完整性方面。在具体的句子训练中我要求学生要把话说完整,可是在*时的说话、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我都把这个要求给忽略了。我想,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强调说话的完整性,帮学生养成这一意识,那么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中他们都会有意识地这样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案经过了反复几次的修改,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刻含义。虽然准备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但我知道这是新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能有幸得到那么多老师的指导,对我以后的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

  “没有反思的教育不可能深刻;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我把这句话时刻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用拟人化写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社会的安宁。

  抓住中心问题,怎么样的太阳是大家的?引入第二课时中的朗读与感悟。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这一语言的特点。紧紧地抓住这些点睛之“词”,(如:洒、拔、扬、陪着)让学生由此想象发散开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感受用词的精妙。在感受用词的准确、生动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来体会太阳下那温暖、愉快的场景,于是我问道:小树们,鲜花们,太阳暖烘烘地照着你你的心情怎么样?请几位小朋友带着自己的感情读一读诗句。这一环节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做到及时的反馈与引导,在第二课时的学*中,我提的问题比较多。对于课堂的调控还不灵活,对于学生的回答关注还不够。

  在学生感悟第二段课文中太阳为大家做的好事后,让学生读一读第一句,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结合理解了省略号的用法后,抓住文章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说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以当小诗人的形式,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为了给学生一些灵感,先是让孩子们将课文的诗句再读一读,好好感受一下,为接下来的仿写做好铺垫。再加上我的示范,及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了一些图片,辅助孩子想开去。有的说:她给小树穿上了绿装!有的说:她使庄稼茁壮成长!还有的说: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她陪小朋友们在学校学*……似乎看到了一群小诗人了,但与我预期的结果有些差别,而在最后的这节课让孩子们写一写,似乎感觉到有点仓促,让他们用文字写下来,他们受的约束好象要多,写得不是特别理想。这一环节既帮助学生更好地充实了对诗歌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了语言,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学完第二段,我拉着一名学生说:刚才在海边玩得很开心的你,太阳就要走了,你想对太阳说些什么呢?学生回答:明天记得来跟我玩;祝你一路顺风……孩子们的心地真善良,带着美好的话语,带着舍不得的情怀在欣赏中想象,回味。美丽的图画也能成为优美的诗句,在欣赏体会的前提下进行朗读美景仿佛就在眼前。

  《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为了分散这一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的: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第二,仿说第二节诗,想象太阳在别国的活动,通过仿写能更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欣欣向荣景象,领会到只有在和*安宁的环境下,各国的小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快乐。有的同学写道“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阳光布满大地,她把温暖送到人间;她把美丽的火烧云给我们欣赏,看着我们兴奋地叫好……”也有的这样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洒,她把庄稼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去上学,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第三,通过课后的泡泡“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想日本的小朋友说“希望你们能早日重建家园”;有的同学这样说道:我想对非洲的小朋友说“祝你们能够上学”;还有的同学这样说到:我还想对利比亚的小朋友说“太阳已经来了,你们可以重建家园了”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地生活吧!

  从上课情况和学生的说话练*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理解了诗歌的含义,难点突破了。

  《四个太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了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我们看到的太阳只有一个,而且只有一种颜色,可书上怎么会有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呢?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发展潜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读、去想、去说、去做,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整个学*过程成为学生自由学*、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上课伊始,先让孩子们听一首脍炙人口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歌曲《种太阳》。让学生倾听歌曲的同时,看一看具有生动情节的动画,然后指导他们用一句简洁的话把所看的说出来,通过此引入新课,开启学生的想像之源,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课文,为学*课文及课后想像说话做好铺垫。

  二、营造环境,朗读感悟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

  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借助文本,再造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试图在活动化的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给师生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提供激发想象、即兴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驰骋。

  如在教学“彩色的太阳”这一段时让学生说说“春天,太阳是彩色的,春天都有哪些颜色?”学生众说纷纭:“红红的花朵、粉红的桃花、金黄的蒲公英花、绿绿的草坪……”这一设计使学生从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当学生感悟到了“春天的色彩”后,课件演示“春景”图片,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感悟到小画家想象之美。这样既有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有再造想象的升华

  四、发散思维,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想象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最后展示作品时发现大多学生都把太阳送给四季,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书上所描写的景物,还有的把太阳送给农场、送给小朋友……。此时,把美术和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自由地飞翔。

  教学同样也有很多的不可预设性。比如有几次板书的时机都不是很好,在讲完夏天这一段后都没有及时板书,只是在总结全文时补上了板书,这也是很遗憾的地方,需要在*时的教学中加强训练与提高。

  带着紧张、激动的心情,我上完了《四个太阳》,可至今课堂上许多画面还如电影般一幕幕跳跃在我的脑海里。我不禁静静地反思起来,感触颇深。

  《四个太阳》是一篇极富儿童情趣的课文,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 四个季节,表达了四个美好的心愿。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优美,充满童真,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读起来琅琅上口,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紧扣课文从词句中体会作者的美好心愿,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教学重难点,我抓住了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课堂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清凉、香甜、温暖、多彩”等词语,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利用优美的音乐、迷人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引发孩子们对四个太阳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的。学生被美丽的画面、悠扬的旋律吸引了,随即我又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他们入情入境,很快地领会了文中作者的情感,再让他们带着情感细细品读课文,从读中感,从读中悟,情感得到了升华,朗读起来也就有声有色了。

  如:孩子最感兴趣的是春天彩色的太阳。为了贴*“多彩”,我找来一些大自然的图片,五颜六色的花海、辽阔的草原、七彩的蝴蝶……伴随着一曲空灵、婉转的《spring morning》,孩子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无不陶醉其中,口中更是不由自主地发出“哇、哇”的声音。那是发自心灵的由衷赞叹!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问孩子:“你们发出的‘哇、哇’声代表什么啊?”他们齐声答道:“好美啊!”我接着问:“那你们能不能用曾经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词语来赞美一下春天呢?”“能!百花盛开、百鸟争鸣。”“和风细雨、春回大地。”……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言,这时我说:“看来大家非常喜欢春天,都想赞美春天呢!那你们能不能带着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啊?”“能!”多自信的回答啊!是啊,无需再多言语,再多的问题都显得苍白无力了,孩子们从视觉上、听觉上得到了美的享受,美的愉悦,赞美的情感已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进而进行朗读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二、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

  记得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

  起初,我先让孩子进行初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因此在复*生字词这个环节,我并没有单独地进行,而是把重点的字词渗透在文段里。我先让喜欢哪个太阳的同学读一读该自然段。然后出示带红色字体的生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再整个自然段齐读。把单调的生字词带入一定的语言环境当中,学生能更有效地理解、体会词句。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会,再让他们带着感情去朗读。如指导彩色太阳那个自然段的朗读时,我先让几个学生读,表扬好的方面。再请一位同学读,要求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欣赏同学的朗读,边想象春天美丽的画面。读完后,再让孩子描述他们脑中的画面。这时,赞美之情已在孩子们心中酝酿。最后,伴随刚才的音乐《spring morning》,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通过层层深入,孩子们已能从春天的赞美中体会小画家的美好愿望了。

  三、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科学发展,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课文中小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善良的心地会让孩子们赞叹不已,他们也会产生我也来画画的想法。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想不想像这位出色的小画家一样,画出心中的太阳呢,写上自己美好的心愿,送给自己祝福的人吧!孩子可以展开他们的想象翅膀,把他们的纯真、善良带给他们祝福的人。

  一杯纯咖啡,其香醇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但其苦涩的味道,岂不更耐人寻味?每一次发现教学的不足,都是我们能力提高的前提。以下几点是我这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

  1、对孩子朗读的评价,还不够到位。虽然读的学生不少,但是我并没有很好地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表扬。比如其中有个孩子读秋天金黄太阳的那个自然段,读得非常好,声音甜美,表情丰富。但我却忽略了对其表情的点评。整堂课下来,孩子的情绪始终没能调动到最高点,朗读稍有欠缺。如果在指导感情朗读的同时,提醒孩子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会更好。以后,我会加强对这方面的训练。

  2、课件太过丰富,反而有点喧宾夺主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过于注重运用课件带动学生,所以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过多的多媒体了。我在操作过程中,有些时候显得稍稍混乱,而且浪费了时间。有位老师听完课后,问我:“为什么初读课文时,要出示动画?其实老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啊!”一语惊醒梦中人!看来,怎样合理运用课件,我也要好好琢磨琢磨。

  3、贴出四个太阳时,因位置没有预设好,板书“春、夏、秋、冬”时显得拥挤、随意。这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所致。以后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备课时可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

  这堂课结束了,但教学工作是不断进行的。希望每一节课都给我带来新的挑战,新的构思,和不断的反思,促使自己逐渐地成长。

  课文《番茄太阳》讲述的是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我"与盲童小女孩明明之间的一段交往,表达了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层层铺垫开展教学。在初读时,主要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读时有重点。进而引导孩子们查找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心情变化的。进而说说是谁让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改变。从而引出主人公――明明。重点说说明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展开。(孩子们的答案有很多:漂亮的、懂事的、可爱的、爱笑的)引导孩子们学*明明爱笑。通常情况之下,这节课的内容就结束了,但是本课的总有一种声音在不断地拍打着我。“一个5岁的孩子,在自身是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够纯真的、天真的、可爱的、坚强的笑呢?”于是我在备课时再一次走进了文本,再一次通读了课文,在文中我中出了答案。通过充分的备课、准备、研读,我得到了答案,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引导也体会到来这层含义――父母的乐观付出。所以,教师的精心备课是孩子们上好课的前提。

  这堂课他们个个表现积极,思维活跃,朗读到位。通过学*《番茄太阳》,明明的那颗美好的心灵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在在学中感悟,从学中成长。

  《四个太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8课。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同样,这一单元的课文均围绕“只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主题来编排。《四个太阳》这篇教材就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分别送给“夏、秋、冬、春”,表现出作者希望一年四季时时美丽、处处舒适的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一年级学生非常熟悉太阳及一年四季的特点,对太阳与四季的联系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所以由多媒体创设情景去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然后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以读为主,重视读的实践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单纯的讲授所不能替代的。老师讲得再多,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借助多媒体、音像等手段,促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感悟作者画不同颜色的太阳想表达什么心愿,感受课文文字之美,想象之美。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小组读、自由读、指名读、举手的读、男女生赛读、当小老师领读、同学与老师比赛读、师生配合读等),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再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至背诵课文。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也充分感受到语言的美。

  二、尊重学生,发挥主体地位。

  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内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文中写了小作者的四个美好愿望,在学*理解课文时,学生喜欢哪个太阳就读哪个太阳。使课堂学*气氛十分热烈。这样既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灵活组织教学的引导作用,效果很不错。在读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你的喜欢来,并鼓励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如:老师也喜欢这个太阳,谁来较我读。当有的学生不敢读时,鼓励学生先试一试,等你有信心后,再来教老师。当学生读得特别有感情的时候,教师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有感情啊?当学生把自己读文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时,不仅加深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更给其他学生起了示范引路的'作用。学生能从中得到启发:一边想象一边读,带来美的享受。学生自读自悟自得,在读中放飞想象。

  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的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本文一个自然段写一个太阳,四个太阳的四个自然段内容相似,因此在学*了三个太阳后,让学生小结学*方法,鼓励学生合作学*第四个太阳,然后反馈,交流。这样既注重了学法指导,又培养了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开展思维,激发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经过本课的语言感悟、朗读训练之后,我让学生想象说话:“我想画个什么样的太阳?送给谁?表达了什么心愿?”激发学生发挥想象,想得奇妙,想得美妙。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不仅使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普遍认为数学比语文好教,是因为数学没有作文,还因为数学的每一堂课教学目标明确,是两位数的加法,就是两位数的加法。而同样一篇文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篇课文,却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教什么、怎么教,不是那么明确,语文教学也仿佛是“雾里看花”。但细细想来也不竟然。因为每一个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想要表达的东西是确定的。

  《番茄太阳》这篇文章,初读觉得文章长,头绪太多:有作者心情的变化、有作者和明明交往的过程,有贯穿了全文的明明的笑声,有爱的传递,还有出现了三次的“番茄太阳”……究竟如何教学似乎无从下手。但其实只要你多读几遍,便会知道,卫宣利在写这篇文章时,其实就是想向我们介绍一个人,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充满爱心的盲童明明,和她心中的那份感动。所以不管依据哪条线索展开课堂教学,最终都要回到这一点上来。

  有了这样的教材解读,教学就简单了。整堂课不干别的,就是带着学生去认识明明,一个纯真、善良、乐观、开朗、充满爱心的盲童,带着学生去体会作者心中的那份感动即可。任何事情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一步到位的,这需要一个过程,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带着孩子认识明明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比如,如果以理解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为主线展开教学。第一处,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真正的太阳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想要认识太阳,并把它称为番茄太阳中,感受到双目失明的盲童的纯真,和她对光明的向往;第二处,除了要让学生明确这里的“番茄太阳”是指明明的笑脸外,更要让学生从明明的笑中,体会回到纯真的明明的乐观、开朗,这样的孩子总能给人温暖,给人快乐;第三处,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这里的“番茄太阳”真正含义外,更要让学生看到纯真的明明还拥有一颗令人感动的爱心!三个层次,让学生一次次走*明明,从陌生到喜欢到最后被明明感动,盲童明明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多年以后,当孩子们回忆起这堂课时,也许,老师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怎组织课堂教学的,老师的那些华丽的过渡语,都已淡忘,但纯真的、乐观的,充满爱心的明明一定会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我想,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

  《四个太阳》是篇非常生动有趣的课文,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为春夏秋冬画了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力求让学生走进一个真实的课堂。我执教的是本节课时,主要体现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上。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设计中的主要做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