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1

  课文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课堂设置了让学生代入导游身份来自学课文,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对学生的了解与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甚至对故宫了解十分有,这不可避免。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既然教授这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要让说明文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以故宫为骄傲,都想到故宫去,他们虽小,不能很好理解,但这种文化共鸣需要尽早培养。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或者布置成预*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

  补记: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又听了我校赵启兰老师和雷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赵启兰老师设置的“故宫知识我抢答”环节,搜集了一系列故宫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雷娟老师课堂布置了让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室,学生们把金銮殿的写法活学活用,在选择观察点、运用方位词,教室各景点介绍详略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练*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3

  课文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课堂设置了让学生代入导游身份来自学课文,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对学生的了解与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甚至对故宫了解十分有,这不可避免。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既然教授这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要让说明文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以故宫为骄傲,都想到故宫去,他们虽小,不能很好理解,但这种文化共鸣需要尽早培养。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4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5

  课文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课堂设置了让学生代入导游身份来自学课文,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对学生的了解与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甚至对故宫了解十分有,这不可避免。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既然教授这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要让说明文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以故宫为骄傲,都想到故宫去,他们虽小,不能很好理解,但这种文化共鸣需要尽早培养。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6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少,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并且本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为四个部分:导语引入,文本解读,课外延伸,课后讨论,时间为一课时。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自己感觉不错的设计是课外延伸环节:我让同学们设计一篇导游词,并配以FLASH动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课上同学们都积极踊跃,令我比较高兴。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7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空间顺序说明方法。文本学*起来并不难,我觉得除学*说明文的知识外,更重要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自豪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去过故宫,但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了解并不充分、细致,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将这篇课文设计为网络课,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外,还学*利用网络信息查阅所需资料,扩大课文外延,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成果。

  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涉及到建筑、历史、美术、工艺等方面,所以学*前要求学生对想了解什么、重点了解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学*。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确立学*目标,如: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等等。学生在确立学*目标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成果。从课堂交流和学生作业看,达到教学目的和学*目标,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入题角度新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美术的热爱,对网络课这种课型也非常喜欢。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8

  在前不久进行的辽阳县初中优秀课评选中,我执教的课题是八年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故宫博物院》。为了充分体现我校的课改思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并结合学科特点、文体特点、学生实际,整个课堂教学由“课前展示、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教材,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细读感悟,体会特色、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六大环节组成。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

  1、能够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在课堂上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能够学生自己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课堂不可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②填写课后练*一的*面图,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③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4、巧妙利用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一,填写故宫*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情况,我在课前制作了故宫*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相同的图片,于是,我动手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利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讨论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讨论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5、根据学生的学*程度,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比如,在概括了4——8段内容要点之后,我及时点拨:在说明文阅读中,经常出现概括文章说明内容的题型,要在把握各段要点的基础上,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加以概括。适时地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再如,找出第6段使用的方位词,进而把握立足点的内涵后,我又适时拓展,告诉学生立足点有两种,一种是立足于某一点,另一种是不断变换立足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9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条理清晰,学*循序渐进。学*过程从情境导入到自主学*到重点研读到课堂小结再到拓展延伸。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10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6篇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这篇课文在聋校九年级时学过了,对照两篇课文,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现在要面对的这篇篇幅长一些,我想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想对这篇说明文应有不同的认识。于是我就拿出一课时对这篇课文来重新温*。一是检查一下同学们以前的学*效果,二是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

  一上课我首先对九年级时的课文和我们现在这篇课文进行了对比,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因为聋校九年级的课本上没有注明作者,或许是因为有太多的删减。因为学过,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个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五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这这示意图。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了这种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巩固。

  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这样随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学生比较容易学会。课后我想如果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说话训练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内容有些快,前松后紧。而我原本还想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特别从课文第5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6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7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而实际上因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引导好。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科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3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较长,我引导学生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学*的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首先,先检查预*效果,扫除字词障碍,交流查找的资料,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主要参看材料四的图示,弄清楚故宫的建筑特点,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以下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第四,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4

  回溯这节课,我感慨万千:

  成功之处: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集中的大问题:“请以‘太和殿 ______,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______。’的句式来评说太和殿的特点。” 在这里,我注意了对学生进行规范性的说话训练,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了重点引导学生学*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等。中间插入了作比较的特别训练,学生从中得到收获,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出了关于一些说明方法的特点、作用及规律性的东西,因为是自己发现的规律,所以我相信我的学生会因此学会触类旁通。在这里我做到了立足于脚下,不摆“花架子”,实实在在教给学生一些东西,这也是我始终坚持的教学原则,即:让一切教学设计都为教学目标服务。

  不足与败笔:

  1、 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有些环节急于求成,没能给学生充分的展示空间。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得不太好, 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很多角度谈论太和殿,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没有针对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过渡,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从整节课来看在一定层面上对课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3、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自主探究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4、还有一个环节就是最后当堂写导游词没能当堂完成。我最初的设计是先出示“写作提示”,然后看视频回顾校容校貌(边看边构思),接着给出数据做参考,随后马上写导游词,最后选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围绕着本节课的学*重点尽己所能,展示文采。本来这个环节应该将这节课推向又一个高潮,可惜的是选读的环节还没进行就下课了。反思其原因,就是因为前面有几个问题耽误了时间,有些重复或者说教师太过于追寻自己想要的答案,其实完全可以借同学们的精彩回答而灵活处理,马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结果只能将此留为作业结束本课,实在留有遗憾!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组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5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说明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空间顺序说明方法。文本学*起来并不难,我觉得除学*说明文的知识外,更重要是引起学生对祖国的历史、传统建筑艺术的兴趣和自豪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去过故宫,但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了解并不充分、细致,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有更全面、细致的了解,我将这篇课文设计为网络课, 除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故宫相关的知识外,还学*利用网络信息查阅所需资料,扩大课文外延,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成果。故宫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涉及到建筑、历史、美术、工艺等方面,所以学*前要求学生对想了解什么、重点了解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查阅、学*。教师通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确立学*目标,如:你知道故宫为什么叫“紫禁城”吗?状元在什么大殿产生的?有多少皇帝住过故宫?等等。学生在确立学*目标基础上利用网络查阅所需信息,并以课件形式反映学*成果。从课堂交流和学生作业看,达到教学目的和学*目标,学生涉及的知识面广,入题角度新颖,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筑、美术的热爱,对网络课这种课型也非常喜欢。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6

  一、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是现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课文。在多次的教材改编(版)过程中仍保留了下来,足见其有一定的“可教学性”。已多年未执教八年级,因此反复看了几遍课文。这是本册说明文单元的第4篇课文,属课内自读课文。教学要求主要是学会用空间顺序来说明事物,这也是本册说明文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来说明某一建筑物的课文。空间顺序的说明顺序,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接触,还写过诸如介绍“我的学校”这样的*作,似乎教学起来困难不大。但在第一遍阅读时,我依然感觉到阅读的难度——故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对一个假如从来没去过故宫的学生来说,对众多的宫殿、门楼和迷宫一样的布局,一定还是会有很多的阅读障碍。

  比如文中提到的学生熟悉的“*”,就会误为是故宫的大门,好像进故宫就是从“*”进去的。再比如“像一条玉带”的“金水河”,在阅兵场景电视镜头里,它就在“*”的外面,桥上还有五座汉白玉石桥。但文中偏偏就有一句“走进午门,是一个宽广的庭院,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后经查阅资料,才知道金水河有内外之分)对于在北京生活的作者来说这些都似乎是司空见惯,但对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生来说却是凭添了不少疑惑。怎样让学生通过文本来清楚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进而了解作品的介绍顺序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成了我备课时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进入教学设计程序,我首先上网查找了相关课件,但从网上下载下来的课件,几乎都有一个相同的毛病:打从第一张幻灯片起,就充斥着大量的故宫建筑的各类照片,似乎非这样不足于展现故宫的面貌。我认为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在于感悟文字,如果一幅幅的图片展示过去,那跟历史课有何区别呢?怎样找出教学的突破口呢?在《教学用书》中我看到了作者黄传惕有这样一段话:

  人们介绍故宫,常常举出三个引为骄傲的“九”,就是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要写故宫,真有点像俗话说的:“老虎吃天,不知从哪里下口。”……我想,写故宫,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把故宫的面貌、总体布局、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和功能等,向听众和读者交代明白,不要让人像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的那样“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是的,就可以从“还原故宫面貌、读懂课文”为教学突破口来设计教学。由此确立了我的教学思路的主要环节如下:1、预*解决生字新词,课堂上由教师检查和补充。2、学生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宫殿、门楼、花园等建筑物,既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又提醒学生学*本文选材的特点:从众多材料中选择适合表现中心的材料。3、读课文第1-3、7自然段,画出故宫外围简图,以了解课文内容。4、完成故宫内部结构名称图(参考课末P114练*一图),了解课文介绍的各主要宫殿的位置和功用,初步学*用空间顺序说明事物。5、结合说明文特点,认识全文结构。6、重点阅读课文详写部分——太和殿,再次提醒学生学*本文选材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材料,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划出文段中的方位词,明确空间顺序说明中的“立足点”问题。7、小结:突出作者对故宫的情感。8、作业:采用阶梯式作业方式。A、有条件的同学可利用寒暑假亲游故宫;条件不成熟的同学可在网上先游览,展示“网上虚拟游故宫”网址,并提醒学生重点延伸至本文没介绍到的博物院中的故宫藏品。B、通过网络等媒体,比较中外宫殿建筑的异同,或介绍其他国家如法国卢浮宫等建筑,下节课上课小组交流。C、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介绍我校的小短文(300-500字)。

  结论:从后来听课老师的反馈来看,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和本课特点,教学设计能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教学问题设置难易适中,重难点突出,作业设计既能使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引导延伸学*。

  二、从教实施过程反观教学预设

  教学设计再详尽也终究是“纸上谈兵”,它始终要靠教学实施检验。一节课下来,因为学生在环节3“画出故宫外围简图”消耗了较多的时间,致使环节5和6只能大体带过,特别是环节6的精读部分,只能放到第二课时进行了,不得不认为是相当遗憾。

  改进:如果把环节3和环节4对调位置会更加有效。因为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通过读课文后,能较快完成故宫内部结构图的填写,而且,根据文字填写图上建筑物的名称,远比根据文字创造一个简图要容易多了,调换后也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能节约好多课堂时间。

  在教学环节5,因为时间关系,并没有留给过多的提问和研究的时间,而是由教师直接用幻灯片展示,始终觉得这样教学不够踏实。

  改进:不管问题大小,只要是确定要给学生学*的问题,就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时间。

  结论:本课时的备课阶段,我已觉得对学生的阅读给了很充分的考虑,但从实践检验来看,教学预设还可以再详细一点,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各个环节中学生完成所需的时间,毕竟课堂只有宝贵的40分钟。当然,如果是上示范性的公开课,最好还是找另一*行班试上一节,再经过调整,就会更有把握。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2)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6篇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或者布置成预*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

  补记: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又听了我校赵启兰老师和雷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赵启兰老师设置的“故宫知识我抢答”环节,搜集了一系列故宫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雷娟老师课堂布置了让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室,学生们把金銮殿的写法活学活用,在选择观察点、运用方位词,教室各景点介绍详略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练*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3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这恐怕就是一个难点,难以上出彩来,会使得这堂课在全校所有公开课里暗淡无光。经过几番斟酌和与师傅苏老师的讨论商量,我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围绕“太和殿”阅读,掌握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3、学*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4、了解*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定为: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2、以太和殿为例,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在布置预*作业时,让学生先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并查找故宫相关知识,写写“我心中的故宫”的小文章,抒发对故宫的热爱之情。这样做,好处是让学生对故宫有了更多的了解,课堂上也显得从容。然而,竟然有个小变故,学生没听清我的作业要求,竟把小文章全交至办公室,而我到了课堂才知道。本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抒**感,并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好铺垫,不想竟泡汤,并给我抛下难题:怎么继续课堂。我还是硬着头皮让学生发言,学生依据自己零星的记忆,草草说了一些对故宫的了解和感触后,我也就只好强行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文意,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积极而流利,我高兴进入下一环节——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作者游踪的词,我让学生找到这些词,然后完成故宫*面示意图。学生完成比较轻松,但当我展现课件,由于投影仪的问题,屏幕上的*面图不清晰,不能不引为憾事。这个重难点解决好了,就要突破另一个重难点,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重点解析5-8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了如下问题:5-8段分别写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内容?分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第6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以便让学生体会故宫的特征,并进一步讲用空间顺序说明时要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方便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顺利进行说话训练。几个问题,都不太难,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准确到位,想来是问题设置顺序有些不妥,而我引导也不够。接着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温*知识,又训练用空间顺序说话。此时学生都埋头写,不敢大胆回答。快下课时,我匆匆让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导游词,下课铃声就响了,遗憾收场。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如通读课文后,要学生回答问题,我设置的问题大多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张老师批评说这样的问题大可以不要设置,要提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张老师批评极是,因为担心学生冷场,给听课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故意设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制造一种貌似热闹的气氛,没想到我这小伎俩,被张老师一眼看穿。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此前,我还是给学生讲方位词和立足点,并以第六段为例。之后我应展示太和殿图片,学生虽然学过课文,但显然空间想象力没那么厉害,还是应当有直观形象,学生才好介绍。这样应该更为简练紧凑,重难点突出。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我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我所欠缺的,别人的课堂往往能从冷场到热场,而我的课堂往往相反。这应当与教师有关。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但学生一旦冷场,或者回答不出来,我往往缺乏热情洋溢的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这可能与我的比较冷的性情有关。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做得不够,这可能与我*常较少思考学生的想法和较少不断设置小问题细问题有关。因此课堂学*氛围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其中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面示意图。这些材料中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提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文前面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的展开阅读。

  在课堂上,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一,引导孩子们重点阅读了材料一,同时,对照材料四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了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示意图上画出了故宫参观路线。

  其次,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二,精读了材料一中关于太和殿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看示意图。

  在学*本课时,着重训练了学生对于行踪词和方位词的运用,并进行了写话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孩子用词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清楚,不能够准确地描述位置与行踪。

  同时,在材料一的学*中,再一次巩固复*了说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继续找到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非连续性文本,所以学*效果不很理想,再加上材料篇幅较长,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没能完成阅读任务,这足以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弱,进而理解能力也就弱。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6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或者布置成预*效果会更好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3)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方位词。

  【教学设想】

  1、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2、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3、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殿(luán)蟠龙(pán)鎏金(liú) 玉玺(xǐ)妃嫔(pín)湛蓝(zhà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坤宫(yì)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⑴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⑵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⑶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⑷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⑴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

  ⑴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⑵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⑶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方位词。

  【教学设想】

  1、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2、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3、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殿(luán)蟠龙(pán)鎏金(liú) 玉玺(xǐ)妃嫔(pín)湛蓝(zhà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坤宫(yì)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⑴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⑵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⑶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⑷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⑴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

  ⑴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⑵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⑶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重点字词;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使学生掌握说明古建筑的一般顺序,同时了解故宫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的地位。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珍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同时树立一种大文化观,珍视自己的身边文化载体,同时学会保护鉴赏一切人类的文化成果。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方法〗

  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二、导语:学生讲解自己游览故宫的所见所闻导入

  三、识记重点字词

  四、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按照说明的顺序完成研讨与练*第一题。

  本文的说明顺序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建筑物。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根据课下查阅的关于故宫的各种资料,与全班同学更加详实地了解故宫的特点。

  五、揣摩品味

  本文大体按照游览的顺序,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产生的自豪感。

  快速朗读全文,仔细阅读文中介绍太和殿中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六、教师总结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布置作业: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更详细的了解故宫的建筑以及布局,然后采用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行踪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情导入

  利用图片,将故宫博物院的特点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图文融

  合。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末句。

  二、默读全文,初步感知

  1、生字词的掌握(随机检测)

  2、快速抢答,检测学*效果

  ①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哪里?

  ②“三大殿”具体指哪三座大殿?

  ③皇帝在哪座大殿举行登基大典?

  ④雍正后,封建学子的最高级考试在哪座大殿进行?

  ⑤“后三宫”具体指哪三宫?

  ⑥在北京旅游时,假如你要由神武门到***与另一队同学汇合,要穿过哪些门,哪些大殿?(尽量走直线)

  三、比较阅读,掌握重点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著名的说明文,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因此得以入选初中语文教材。下面是词典中对“故宫”的解说。试比较阅读,说说文章强在哪里?

  词典上的“故宫”词条: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XX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教师预设:

  1、顺序清晰:按照参观顺序,由南至北(找出交代行踪的词句)

  2、详略合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想一想:太和殿为什么详细介绍?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3、说明语言:准确、科学

  4、情感真挚:自豪、幸福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以本单元前面所学知识为铺垫,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掌握。学生自学,互相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作业设计

  1、到网上查找故宫博物院的,加深对故宫博物院的了解。

  2、以参观顺序为序,写一篇作文《我的学校》,注意详略得当,充满真情。

  板书设计: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特征: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顺序:参观顺序,由南至北

  详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5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方位词。

  【教学设想】

  1、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2、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3、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殿(luán)蟠龙(pán)鎏金(liú) 玉玺(xǐ)妃嫔(pín)湛蓝(zhà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坤宫(yì)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⑴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⑵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⑶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⑷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⑴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

  ⑴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⑵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⑶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6

  一、教材

  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布局的基本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去参观故宫的热情,感受传统建筑艺术的对称之美。

  二、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说明文并不陌生,之前也积累了许多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不是很强,有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去过故宫,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过学*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详略得当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体会故宫的'建筑之美。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于故宫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主要描写的事物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是由南向北依次去写故宫的”(板书:南到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的这一句“从***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和这一句“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通过这两句中的“笔直”和“中心”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始终是在围绕着“中轴线”去写故宫的,(板书:中轴线)。

  那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学生纷纷得出答案:大多是:太和殿、御花园等等,这时我会用质疑的语气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所选择的参观地点都是文中大段描写的部分?”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作者并不是详细介绍每一个宫殿的,而是有详有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去体会“详略得当”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这时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对于太和殿和御花园的印象比较深。我顺势给出引导: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太和殿描写他们所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找到“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这时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在高处和低处去描写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能将复杂的事物全面并有重点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即板书:总分结合。

  (四)延伸作业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故宫是在哪一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并适当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故宫的知识,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课下继续搜集关于故宫的一些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上来分享,这样的作业不仅体现了减负的理念,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7

  【学*目标】: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学*重点】:

  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预*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黄传惕,湖南省*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2、时代背景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矗立(cù)鳌头()湛蓝(zh)琉璃(i)蟠龙(á)

  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攒(cuá)

  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极(zn)额枋(fāng)

  藻井(zǎ)矫健(jo)妃嫔(pí)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三、研讨揣摩:

  1、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立足点分别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对于太和殿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3、朗读11节,并说明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2、13节写了哪几个建筑?是从哪方面来写这后三宫的?

  4、14节合写后三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宫中凤凰图案增多)为什么凤凰逐渐增多呢?

  四、自我小结:

  五、拓展延伸: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

  六、限时作业:(得分率:______)

  1、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是()1分

  A、玲珑奇巧烟雾缭绕池馆水榭

  B、龙凤成祥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C、迥然不同横惯东西和谐统一

  D、大肆挥喝错综相连井然有序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1分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________,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A、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

  B、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重重殿宇

  C、重重殿宇,道道宫墙,层层楼阁

  D、层层楼阁,重重殿宇,道道宫墙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故宫,又名紫禁城、皇城,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B、《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解说词,文章按照参观路线介绍了故宫建筑结构及其布局和功用。?

  C、本文着眼于纵观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北到南,逐次介绍建筑物。?

  D、本文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A)A由外而内B自上而下C从下而上1分

  2、作者摹写姿态各异的饰龙竟有十次多,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因故宫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

  B、突出龙,是因为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必须强调。

  C、龙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是为了说明昔日皇权的威严。

  D、摹写龙,是为显示太和殿内部装饰庄严绚丽,赞扬我国古代文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3、两段文字分别先从_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再从_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2分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3分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8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方位词。

  【教学设想】

  1、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2、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3、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殿(luán)蟠龙(pán)鎏金(liú) 玉玺(xǐ)妃嫔(pín)湛蓝(zhà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坤宫(yì)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⑴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⑵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⑶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⑷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⑴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

  ⑴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⑵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⑶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9

  【学*目标】: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学*重点】:

  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预*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黄传惕,湖南省*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现在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祖国各地》、《历史故事》节目的编辑。

  2、时代背景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矗立(cù)鳌头()湛蓝(zh)琉璃(i)蟠龙(á)

  中轴线(zhó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攒(cuá)

  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极(zn)额枋(fāng)

  藻井(zǎ)矫健(jo)妃嫔(pí)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三、研讨揣摩:

  1、精读5~8段,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立足点分别在哪里?

  (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对于太和殿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3、朗读11节,并说明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2、13节写了哪几个建筑?是从哪方面来写这后三宫的?

  4、14节合写后三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宫中凤凰图案增多)为什么凤凰逐渐增多呢?

  四、自我小结:

  五、拓展延伸: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

  六、限时作业:(得分率:______)

  1、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是()1分

  A、玲珑奇巧烟雾缭绕池馆水榭

  B、龙凤成祥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C、迥然不同横惯东西和谐统一

  D、大肆挥喝错综相连井然有序

  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1分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________,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A、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

  B、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重重殿宇

  C、重重殿宇,道道宫墙,层层楼阁

  D、层层楼阁,重重殿宇,道道宫墙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故宫,又名紫禁城、皇城,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B、《故宫博物院》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解说词,文章按照参观路线介绍了故宫建筑结构及其布局和功用。

  C、本文着眼于纵观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北到南,逐次介绍建筑物。

  D、本文总说和分说相结合,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

  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A)A由外而内B自上而下C从下而上1分

  2、作者摹写姿态各异的饰龙竟有十次多,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1分

  A、因故宫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

  B、突出龙,是因为皇帝是龙的化身,是“真龙天子”,必须强调。

  C、龙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是为了说明昔日皇权的威严。

  D、摹写龙,是为显示太和殿内部装饰庄严绚丽,赞扬我国古代文明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3、两段文字分别先从_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再从_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2分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3分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2、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软件、视频投影仪等。

  五、教学设想:

  ⒈利用故宫*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形象。

  ⒊采用合作探究、质疑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去过北京的故宫(也即紫禁城)吗?请你说说游览后的印象。唐朝诗人骆宾王有这样一句诗:“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感受故宫独特的魅力。

  2、检查预*:

  ①要把握课文,先要解决生字词,学生齐读一遍生字词。教师显示生字词的读音。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

  殿檐(yán);藻井(zǎo);蟠龙(pán);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

  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报(zòu)

  慈禧(xǐ);额枋(fāng);妃嫔(pín);翊坤宫(yì)

  屏幕显示。每个生字词都配有读音,只要用鼠标在相应位置一按即可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

  (1)请同学们在文后练*一“故宫*面示意图”上注明各部分建筑的名称,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互相交流,补充一下)

  (2)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说明顺序,说出屏幕上所指各处名称。

  (3)通过这副图,看看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学生浏览有关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多媒体展示)

  明确说明顺序:沿紫禁城中轴线由南向北,空间顺序

  (4)教师小结: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的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

  4、研读课本,体会故宫建筑群的特征。

  (1)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文中概括故宫建筑群的建筑特点的语句。

  明确:第2节“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总说)

  第16节“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总括)

  (2)请同学们把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共同点:都突出了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宏伟);布局的和谐统一(统一)

  教师小结:作者通过同义词的变化运用来形容同一事物的同一特点,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多样化。

  (3)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体现故宫建筑群这两个特征的语句。

  当堂交流,边读边体会。

  (4)再请同学们把刚才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是否发现了两者在概括故宫建筑群特征时的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建筑精美

  前者:从午门出发,就*游览,逐一观察,比较清晰,细致。

  后者:站在景山的高处俯瞰故宫,得到的是一个整体印象,而建筑的精美大都体现在具体的细节上。

  教师小结:立足点不同,观察得到的感受后不同,评价也不同。

  (5)下面请同学找出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精美的地方。太和殿

  5、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师引导: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故宫建筑的艺术风格,也是本文说明的重点。

  (1)请同学们读一读5—8节,思考:太和殿的精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又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来的。

  如:色调相互衬映

  色彩绚丽鲜明

  图案多态多姿……

  (2)太和殿作为故宫的代表性建筑,它除了体现精美以外,也体现出外观的雄伟壮丽,布局的和谐统一。找出具体语句,读一读。

  如: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高28米,面积2380多*方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

  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

  教师小结:课文通过对太和殿的介绍,进一步突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也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6、延伸拓展

  (屏幕显示)故宫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人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通过本文的学*,你是否对建筑也有着一份独特的感悟?请你模仿上面的句式,说说:“建筑是”。

  7、课堂小结(屏幕显示)

  学*本文后的启示:

  1、抓住说明对象特点:故宫—宏大壮丽,布局统一,建筑精美。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参观建筑物—空间方位顺序为主,选定立足点,交代清楚方位词。

  3、突出重点:一组建筑物要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如:文中重点介绍太和殿来体现特点。

  8、布置作业:

  按照空间顺序,向别人介绍你们的学校,就如本文重点介绍太和殿一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做到重点突出,特征鲜明。

  教学反思:

  《故宫博物院》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说明文,是个老篇目,而且是讲读课文。以前讲完这课,自己都觉得没有滋味,所以我想重新设计。 就说明条理而言,《故宫博物院》一文,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就内容而言,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特点、布局等,详略分明得当。这两点是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教者,我非常清楚,但我不能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而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学*过程中自觉认识到,并能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中。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因为多数学生对说明文很厌烦,他们认为说明文无故事情节,单调、乏味,没吸引力,实在不愿意读。针对这种情况我也费了番心思。最后终于想出了比较满意的构思。首先通过一组故宫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再设计一副故宫博物院的动态*面示意图,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然后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学*激情。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4)

——《故宫博物院》说课稿3篇

  《故宫博物院》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四课,是考查的重点篇目,文章原是一篇导游词,按照参观故宫的顺序开展讲解,详略得当的讲解让人印象深刻。

  一、说教材

  《故宫博物院》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故宫。本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主要的建筑及其布局和功能。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布局的基本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去参观故宫的热情,感受传统建筑艺术的对称之美。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说明文并不陌生,之前也积累了许多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但是八年级学生的空间概念不是很强,有很多学生没有亲自去过故宫,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还是存在一些难度,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过学*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对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解故宫建筑的布局和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详略得当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体会故宫的建筑之美。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品读感悟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将运用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于故宫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主要描写的事物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是由南向北依次去写故宫的”(板书:南到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的这一句“从*往里走,沿一条笔直的大道穿过端门”和这一句“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通过这两句中的“笔直”和“中心”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始终是在围绕着“中轴线”去写故宫的,(板书:中轴线)。

  那么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方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为下面的深入研读打下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学生纷纷得出答案:大多是:太和殿、御花园等等,这时我会用质疑的语气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你们所选择的参观地点都是文中大段描写的部分?”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文中发现:作者并不是详细介绍每一个宫殿的,而是有详有略的,进一步培养学生去体会“详略得当”这种写法的好处是什么?这时学生得出的答案是:对于太和殿和御花园的.印象比较深。我顺势给出引导: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太和殿描写他们所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找到“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这时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是在高处和低处去描写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体会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能将复杂的事物并有重点的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即板书:总分结合。

  (四)延伸作业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时我提问学生,故宫是在哪一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并适当的为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故宫的知识,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课下继续搜集关于故宫的一些故事,明天上课的时候请同学上来分享,这样的作业不仅体现了减负的理念,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这篇说明文的写作思路是按照:由南向北,围绕中轴线这一顺序展开,我突出的把这两个特点呈现在板书上,抓住了本文的主要特点;同时在对应的地方加上了文章的写作的特点即:详略得当和总分结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说教材

  本单元说明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学*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也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学*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所以这篇课文的学*掌握,对于学*本单元其它课文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空间概念不很强,而且有许多学生没有见过故宫。“仅凭老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所以,只有凭借直观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然后才能达到目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从而突破空间想象困难,明确说明文的空间顺序。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它的历史地位已没有必要详细讲解,至于它的建筑风格我们又没有专业的知识,所以在理清说明文的顺序后,重点分析文章的5到8段。因为作者在取舍时,也是抓住了太和殿的重要性,对它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描写。

  根据对教材以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能力目标:

  1、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扬民族创造精神。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1)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文章总体结构:总—分—总。

  难点:(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总之,学*完这篇课文,学生首先应该惊叹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其次让学生理解说明文中的空间顺序,为学生写作说明文打好基础;第三是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二、说教法: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为本位的原则确定本课的教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2.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本的说明顺序。理解本文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

  3、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象,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4、延伸拓展法。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训练学生对空间顺序这种说明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当导游,从总体上把握全篇说明顺序、建筑结构及布局,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三、说学法:本节课主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自主学*主要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按空间顺序写作的特点;合作学*主要是学生分组理解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探究学*设计了说话训练: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要求重点突出,总说分说结合。

  1.创设情景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诵读训练法:听录音并轻声跟读,使这篇课文就像一部风光片一样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设疑法及合作探究法:展示故宫博物院的*面图,让学生自己当导游,向同学们介绍故宫博物院,从而让学生熟悉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空间写作顺序。

  4、拓展练*法:按照空间顺序介绍我校并写作,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赏析法:配乐再次欣赏图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扩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扬民族创造精神。

  四、说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讨论,教师点拨,课堂练*布置作文。

  (二)、简要过程:

  1、导入:教师让学生做导游,介绍本地的北回归线公园,从而导入课文。

  2、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有关故宫博物院的图片,让学生对故宫博物院先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3、听录音并轻声跟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设疑及探究铺垫。

  4、速读课文,合作探究作者行踪,并根据小组代表回答板书:*——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景山

  5、小组深入合作:看作者到各处后重点介绍的内容及特征是什么?然后根据作者的行踪及介绍的内容和特征进行导游比赛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比赛作总结并板书:

  外形: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太和殿内景:庄严富丽

  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重大典礼地

  概貌:轮廓优美宏伟壮丽

  前朝中和殿

  用途:休息地方建筑精美

  保和殿:用途殿试地方布局统一

  乾清宫:用途处理政务

  内廷交泰宫、坤宁宫皇帝结婚地

  御花园:园林特色

  6、根据板书,师生总结:

  (1)结构:总—分—总。

  (2)顺序:由“前—后”“外—内”“南—北”的空间顺序。

  (3)详略:详写太和殿,略写其它。

  7、拓展: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熟悉的景点或我校构建特点并写作。

  8、配乐再次欣赏图片,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扩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发扬民族创造精神。

  第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学*重点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而本课是这一单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文章。课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对比较枯燥。但课文内容简单,语言浅显,易于理解。

  第二说学生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5)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6篇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3、了解故宫的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

  学*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和总分结合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方位名词的准确运用。

  一、导入(3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关于故宫的图片。(提问:班里有没有同学去过故宫,如果有的话就请那位同学谈一谈游览故宫的感受。)老师:“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它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今天我们就来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全面地了解这座宫殿的建筑结构。”

  二、扫除字音障碍

  把课文中难读、易读错的字词标注出来。分别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来,写完后让底下的同学找出写错的地方,老师再次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识记。

  三、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

  1、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读准字音,圈划重点的生字词。

  3、把握阅读说明文文体的相关知识,学会提取信息。(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以及体味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4、尝试划分段落,同时概括每一层段落的大意。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学生,帮助学生明确文章主旨)

  1、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故宫博物院的特征?

  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故宫的?

  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五、结合示意图来完成本篇课文的学*,找一名同学上帮助老师板书。(在黑板上写出故宫的总体特点,并同学们在课本上标划出来。在黑板上标划出南北的方向,便于学生寻找出景点的方位。在太和殿那一段让学生逐行寻找方位名词,并把同学找到的方位名词依次写在黑板上,如: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六、在第6自然段穿插一个知识点,提问:为什么在太和殿内会有那么多关于“龙”的图案?

  明确:龙是皇权的象征,龙就是皇帝的化身,而故宫又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太和殿又是故宫的中心,那么龙的图案自然多了。

  七、根据该示意图,让同学们逐段找出故宫里的景点,其中重点介绍太和殿。分别让学生找出太和殿的外形特点、殿里的布局特点及作用。底下同学们一边找,讲台上的同学一边写,同时底下的同学会监督台上的同学是否书写正确。老师则负责播放PPT上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宫博物院的风采。学生老师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第一课时的学*。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要同学们学会按空间顺序描写的说明方法,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勉强说到第6自然段就下课了,还来不及讲就下课了。这节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详略得当这个重点突出的不是很明显,就只是让同学们在老师引领下去自己感知故宫的空间顺序。还做得不足的地方是,没能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被点名的同学回答不出问题,就耗费时间,导致整个班都在等,这是以后身为老师的我要注意的地方。一节课,是否紧凑、连贯、充实,一定要做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详略有致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本文简明*实的语言,体会文章运用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学*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等资料。?2、导课

  开展有关故宫知识的竞赛:

  ①故宫建成于什么时候?②故宫的主要设计者是谁?③故宫的规模有多大?④你知道哪些与故宫有关的历史事件?⑤故宫博物院的题字是谁写的?⑥故宫的房屋有多少?⑦历史上先后有多少位皇帝住在故宫?

  3、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拿一支笔,画上一张简图,把那游览路线,宫殿的方位,名称等记下来。

  4、请学生在显示屏的故宫结构示意图上标出故宫建筑的位置。

  5、就示意图,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作者的行踪。

  6、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明故宫特点的语句:

  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7、故宫的特点,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组讨论:

  (1)规模宏大壮丽:

  (2)建筑精美表现在:

  (3)布局统一表现在:

  (4)独特风格表现在:

  8、讨论:文章是怎么把故宫给我们解说清楚的?学生各抒己见。

  首先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文章抓住了故宫总体特点,还抓住了局部建筑的特点,如对太和殿的说明。要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序则不乱。介绍建筑的时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空间顺序。介绍养心殿的时候,为讲述其功能的时候,又以时间为序,说明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

  要准确使用方位词。介绍太和殿内景像的时候,就运用了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

  要突出重点,把对象的特征呈现出来。仍以太和殿为例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描绘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写建筑位置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都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9、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两个说话训练。

  请你当导游

  (1)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

  (2)假设你带的旅游团那天是从神武门进入故宫,你该怎么向你的团员介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⑶ 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⑵ 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3、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2、图示法:

  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3、延伸拓展法:

  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二):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⑴ 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⑵ 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⑶ 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为*,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⑴ 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⑵ 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⑶ 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的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⑵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⑶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行踪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激情导入

  利用图片,将故宫博物院的特点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达到图文融

  合。引导学生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的末句。

  二、默读全文,初步感知

  1、生字词的掌握(随机检测)

  2、快速抢答,检测学*效果

  ①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哪里?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6)

——《故宫博物院》教案 (菁华5篇)

  教案 课题: 故宫博物院 (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祖国传统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2.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4.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

  学*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

  重 点 与 难 点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教 学 过 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上次有位同学同他父母去北京旅游了一趟。

  回来后同学们就好奇地围着他,请他们介绍故宫的情况,他就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起来,说了许多,越说越乱,急得满头大汗,同学们还是没听明白故宫博物院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一他没有掌握好说明顺序;二说明故宫博物院十分宏大雄伟。

  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氛围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

  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

  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2.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选一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

  中间(3~15)是分说。

  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

  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

  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

  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

  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精读5~8段,思考: (1)第六段总的顺序是先下后上,其中有两个“立足点”,各是什么?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两个“立足点”分别是方台和雕金蟠龙。

  下面以方台为立足点,依次向上、向后、向左右两旁写。

  上面以雕金盘龙为立足点,依次向下、向周围写。

  (2)文章强调中轴线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建筑意图——把皇帝宝座安在中轴线上,以象征皇权。

  (3)第六段的说明重点是什么? 明确:重点说明太和殿的用途。

  (4)三大殿为什么太和殿介绍得最详细?为什么多次写龙? 明确:三大殿是故宫的中心,而太和殿是中心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

  另外,太和殿也是最显故宫气派的地方,所以介绍得最详细。

  主要写龙的原因有两条: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

  故宫建筑突出龙,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

  二是龙的象征意义决定的。

  历朝历代皇帝都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

  龙也是作为皇权的化身。

  六、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

  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教 后 记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建筑布局。

  2、学*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3、学*本文在选材组织上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的方法。

  4、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7)

——《故宫博物院》 教案 (菁华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字形,理解重点词的词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顺序和说明方法。

  3、 以太和殿为例,认识并学*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二)情感目标:

  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主掌握生字词。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出故宫的建筑布局图。

  老师: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身边常见的建筑物都有哪些呢?同安影视城去过吗?它是模仿北京故宫建成的。里面有什么呢?请去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故宫,旧时的故宫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PPT展示,同学朗读)

  事实上,故宫博物院现在*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此外,1986年在沈阳故宫的基础上建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本文 具体指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文可以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原题为“古代艺术的宝库——故宫博物院”(见注解1)而作者正是故宫的研究专家黄传惕先生,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下面,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正式进入课文的学*。

  二、预*检测

  1、我们早自*大家都预*了本文,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获,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填好故宫博物馆的布局示意图的建筑名称。

  (黑板上事先画好示意图框架,同学填好后,其他同学检查更正,然后PPT展示正确的示意图)

  2、什么是建筑?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 —— 雨果;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歌德。

  建筑往往在造型、色彩、结构与周围的环境的和谐统一等方面,给人音乐般的感受,有的象气势恢弘的交响乐,有的似舒缓幽雅的小夜曲。有的象诙谐生动的变奏曲。好的建筑艺术可以令人震撼,拓展想象力,让你久久的回味……

  我们学过的《*石拱桥》是关于建筑物说明文,这篇也不例外。前文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那么,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看图回答)

  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什么路线什么方向逐次介绍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说明的。

  具体来说,以*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然后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和称“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而离开故宫。

  3、PPT展示故宫完整的布局结构图。

  三、整体感知

  1、视频跟读(PPT播放故宫视频,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按照字幕跟读),要求:

  (1)注意难读字词,加深文章印象。

  (2)视觉感受故宫建筑群规模的宏大壮丽,建筑物的精美,体会其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观后印象(自由回答):

  建筑规模——宏大壮丽

  建筑物——精致美观

  建筑布局——整齐统一

  3、正音解词,圈出难读字音,班级交流,并解释重点字词。(请2个同学读音,PPT更正错误,然后全班朗读两遍)

  矗立(chù) 鳌头(áo)

  金銮殿(luán) 湛蓝(zhàn)

  琉璃(liú lí) 额枋(fāng)

  蟠龙(pán) 藻井(zǎo)

  中轴线(zhóu) 击磬(qìng)

  檀香(tán) 攒在一起(cuán)

  鎏金(liú) 雍正(yōng)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迥然不同(jiǒng) 水榭(xiè)

  玲珑:形容(物)精巧细致,(人)机灵敏捷。

  横贯:(山脉、河流、道路等)横向贯穿。

  矗立:高耸直立。

  矫健:强健有力。

  缭绕:回环缠绕。

  错综:纵横交叉。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井然有序:整齐而有秩序。井然,整齐的样子。

  迥然不同:形容差得很远,完全不同。迥:指距离很远。

  4、疏通字词后,浏览全文。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第一部分(第1-2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

  第二部分(第3~15段):具体介绍故宫各宫殿的位置和功能。

  第三部分(第16段):介绍景山并记述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之所见。

  四、合作探究

  1、浏览1段,回答:

  (1)故宫坐落在什么地方?

  明确:北京中心。我们都知道北京市*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故宫坐落在这样一个象征着国家最高威严和最大权利的城市中心,说明了什么?(地位之高)

  (2)故宫的名称还有哪些?

  明确:紫禁城、故宫博物院。

  (3)为什么叫紫禁城?

  明确:关于“紫”的三种说法,“紫气东来”说;天帝“紫宫说”;星座五宫,紫薇居中,古代帝王自称天之子,所以天子在地上居住的宫殿称紫薇宫,“紫”代指皇帝。而皇帝居住的地方严禁百姓靠*,因此皇宫便称为紫禁城。;

  (4)这段还介绍了故宫哪些方面?

  明确:地位、历史

  2、齐读第二段,思考:

  (1)我们知道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故宫,那么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看谁能又快有准地在文中找出来。

  明确: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2)这些特点之前的那些文字介绍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故宫的整体布局、外观概貌,体现出规模宏大壮丽的特点。列数字。

  过渡句:这两段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位置、历史、建筑地位、总体布局、

  外观概貌、建筑总特点,给游览者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后文主要围绕这三个建筑总特点展开,前面提到了建筑规模宏大,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其它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下面,我们跟随黄传惕先生的脚步,正式踏上故宫之旅。

  3、请2位同学分别朗读3、4段,同时PPT展示故宫全景示意图。

  说说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体现了故宫三大特点的哪些方面?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打比方 建筑精美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列数字 宏大壮丽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8)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不足之处: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回顾今天这堂评优课,我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多,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语文,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我将此文的授课环节设计为三个部分:导语引入,文本解读,课后讨论,时间为2课时。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 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3、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教学环节与前设计稍有改动,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带领学生对比“前朝”与“后廷”的详略。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头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本课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其中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面示意图。这些材料中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提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文前面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的展开阅读。

  在课堂上,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一,引导孩子们重点阅读了材料一,同时,对照材料四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了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示意图上画出了故宫参观路线。

  其次,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二,精读了材料一中关于太和殿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看示意图。

  在学*本课时,着重训练了学生对于行踪词和方位词的运用,并进行了写话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孩子用词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清楚,不能够准确地描述位置与行踪。

  同时,在材料一的学*中,再一次巩固复*了说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继续找到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非连续性文本,所以学*效果不很理想,再加上材料篇幅较长,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没能完成阅读任务,这足以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弱,进而理解能力也就弱。

  课文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课堂设置了让学生代入导游身份来自学课文,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对学生的了解与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甚至对故宫了解十分有,这不可避免。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既然教授这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要让说明文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以故宫为骄傲,都想到故宫去,他们虽小,不能很好理解,但这种文化共鸣需要尽早培养。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或者布置成预*效果会更好些。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9)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菁选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1、学*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方位词。

  【教学设想】

  1、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2、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一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3、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

  4、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殿(luán)蟠龙(pán)鎏金(liú) 玉玺(xǐ)妃嫔(pín)湛蓝(zhàn)上谕(yù)傀儡(kuǐlěi)翊坤宫(yì)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⑴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⑵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⑶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⑷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⑴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⑵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

  ⑴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

  ④重重殿宇⑤举世(闻)名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

  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⑵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⑶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2、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说明顺序,初步了解故宫博物院

  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认真预*课文,画出有关游览的方位词语。查找故宫博物院的资料,下载故宫资料或图片

  【教学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下载的故宫图片。

  看得出,同学们是经过一番精心准备的。下面,请打开课本,让我们按照作者给我们安排的游览路线,去参观一下这座宏大壮丽的古代建筑群。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情况,“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四、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同学们画出有关方位词,并理清游览路线。

  学生听读课文,自主学*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完成练*一的图。

  全班讨论明确:

  文章的'顺序,也就是参观的路线,故宫的建筑顺序。故宫的建筑顺序是由南到北,作者的参观路线正是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前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人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

  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明白的了解。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导入并要求学生出示图片

  出示

  检查并正音

  出示并交流

  齐读

  读写

  听读并画出有关方位词

  完成练*一3分钟

  2分钟

  25分钟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安排

  对象的特点。《故宫博物院》的顺序安排,和故宫的建筑顺序是一致的。也就是按照空间顺序安排。

  五、学生根据以上分析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位置,历史和总的建筑特点(1、2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建筑(3—15段)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六、学生质疑

  七、小结:

  北京故宫是驰名中外的古代建筑群,占地72万*方米,大小宫殿70多座,房间9000多间,绝不可能都一一详细介绍,而必须详写重点部分,略写一般才行。这篇说明文正是相略得当的选择了材料,用不长的篇幅,鲜明的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八、布置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生字注音3遍

  2、完成研讨与练*二

  引导学生理清结构

  小结

  讨论交流

  12分钟

  3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⑵ 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⑶ 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⑵ 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

  3、德育目标:

  故宫博物院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学*。

  【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运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当不成问题。

  2、图示法:

  删繁就简,一张醒目的方位示意图便浓缩了全文的说明内容。

  3、延伸拓展法:

  标新立异,转换立足点口头介绍故宫,内化课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故宫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理清文章局部思路,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说话训练,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训练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让我们随着作者去参观故宫,去感受故宫的宏大壮丽和精美绝伦吧!

  设计(二):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检查预*,组织学生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进行交流,营造学*氛围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图片交由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同学,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可能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为理解课文作准备。

  2、请游览过故宫的同学谈谈见闻和感受,也可展示拍摄的照片,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需要掌握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造句略。

  2、学生大声读课文两遍,给每个自然段加上序号,注意方位词语的运用。

  3、教师要求学生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4、选三位同学口述参观故宫的路线,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⑴ 师生一同回顾关于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的知识。

  多媒体显示: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⑵ 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⑶ 学生默读课文,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下面的故宫示意图。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为中国,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

  学生思考,明确: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⑴ 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⑵ 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⑶ 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六位同学回答。

  明确:

  ⑴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的'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⑵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⑶ 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六、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

  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选四位同学口头介绍,其余同学评价。

  七、课堂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八、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这段话,指出其说明顺序,并画出说明这种顺序的有关词语。

  陵墓的入口位于最南端,标志是一座三间三楼的石牌坊。在明间的檐下,悬挂着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横匾一方。石坊北就是通往陵门的缓长坡道,汽车可循此直达陵门之前。墓道北端有一倾斜台地,东、西两侧各建面阔三间的硬山卷棚小屋一片,为过去守陵卫士的驻所。正面建陵门,高十五米,宽二十四米,深八米,蓝玻璃单檐歇山顶。屋身用花岗石砌成无梁殿式样,正中拱门楣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几个金光大字。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2、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3、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课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软件、视频投影仪等。

  五、教学设想:

  ⒈利用故宫*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形象。

  ⒊采用合作探究、质疑研讨的方式解决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精选十篇)(扩展10)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菁选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我在校内上的一节公开课,较好的运用了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等多种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由于本篇文章较长,如果没有课前同学们充分预*,学*起来就会很困难。我设置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预*题:

  1、字词注音字形展示。

  2、简介你所了解的故宫。

  3、简介作者。通过展示扫除了字词障碍,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特别是让学生简介故宫,大部分学生会查找一些资料,起到了熟悉课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故宫作为明、清的皇宫,规模宏大,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布局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的特点,因此弄清楚作者的参观路线就会梳理出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因为我曾经游览过故宫,把自己在故宫的照片展示给学生,一下子拉*了与学生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通过在网上搜索的`一系列照片,依次展示了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宫殿。然后让学生按文章的说明顺序填写故宫的示意图。从图片到文本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通读课文,理清思路,安排学生再次回归文本。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下,胸中有了“丘壑”,阅读文本就不会有大的障碍。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我通过问题为导引,学生阅读文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我设置的问题是:

  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为什么要把它作为重点的解说?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殿,它的功能是什么?

  3、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中圈点出方位词。

  4、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5、“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充分发挥合作学*的优势,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完成问题。弄清了前朝和内廷的功能区别。特别是第3个问题的设置,同学们通过找方位词找出了立足点,初步掌握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要有一个立足点。否则就无法确立方位。

  写太和殿时,深入到太和殿内,其位置在中轴线上、其内景有众多的龙的图案,特别是金銮殿的布置等问题,在学生热烈的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太和殿集中体现了皇权这个中心,突出了皇帝的威严。

  这一部分也体现了详略处理的技巧。就是不能*均使用笔墨,应该突出重点。

  为了及时巩固提升所学,重温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我设计了第五部分“美读课文,我做导游的环节”要求按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我们的校园。由于同学们身处校园之内,天天在校园生活,所以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学*实际。学生介绍时必然要选择一条主干线作为参观路线,沿着主干线依次介绍。一位同学重点介绍了“诚信石”和本班教室,我问他原因,他认为“诚信石”位置居于中轴线上,又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的核心所以应该详细介绍。至于自己的班级是自己天天生活的地方,最有感情所以要详细介绍。学生理由充分,也体现了教学效果较好。为了配合学生较好的完成这一任务,达到拓展延伸的效果,我展示了“建民初级中学校园*面图”和“建民中学整体鸟瞰图”建民初中整体布局一目了然,学生介绍起来降低了难度,而且也加深了学生爱校的感情。

  第六部分:跳读课文,理清方法: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在上课的实践中,后边显得时间有些仓促,实际上冲淡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也就是说明顺序和说明重点。内容安排上显得过多。完全可以安排在第二节课中学*,或者布置成预*效果会更好些。

  第七部分,布置预*。

  总之,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课改的要求,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充分。课堂热烈、有序,预设生成比较自然流畅,但也有点拨过多,对学生潜力引导发挥不够,内容安排过多、学生展示人数较集中的遗憾。我会在以后教学中不断学*改进,力争进一步提高教学水*。

  补记:这节课上完以后,我又听了我校赵启兰老师和雷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赵启兰老师设置的“故宫知识我抢答”环节,搜集了一系列故宫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学生抢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本课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雷娟老师课堂布置了让学生解说自己的教室,学生们把金銮殿的写法活学活用,在选择观察点、运用方位词,教室各景点介绍详略方面做得很不错,课堂练*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也有很大的启示。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这篇课文在聋校九年级时学过了,对照两篇课文,大部分内容是一样的,只是现在要面对的这篇篇幅长一些,我想随着年级的升高,我想对这篇说明文应有不同的.认识。于是我就拿出一课时对这篇课文来重新温*。一是检查一下同学们以前的学*效果,二是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

  一上课我首先对九年级时的课文和我们现在这篇课文进行了对比,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因为聋校九年级的课本上没有注明作者,或许是因为有太多的删减。因为学过,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个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五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这这示意图。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黑板上一边讲解一边画出了这种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巩固。

  《故宫博物院》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的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文本并不难,但说明文一向不太受学生欢迎,没有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不够吸引学生。这恐怕就是一个难点,难以上出彩来,会使得这堂课在全校所有公开课里暗淡无光。经过几番斟酌和与师傅苏老师的讨论商量,我把课堂教学目标定为:1、积累字词,掌握它们的音、形、义;2、围绕“太和殿”阅读,掌握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法;3、学*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4、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巨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定为: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2、以太和殿为例,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在布置预*作业时,让学生先行阅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并查找故宫相关知识,写写“我心中的故宫”的小文章,抒发对故宫的热爱之情。这样做,好处是让学生对故宫有了更多的了解,课堂上也显得从容。然而,竟然有个小变故,学生没听清我的作业要求,竟把小文章全交至办公室,而我到了课堂才知道。本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抒**感,并为进一步解读文本做好铺垫,不想竟泡汤,并给我抛下难题:怎么继续课堂。我还是硬着头皮让学生发言,学生依据自己零星的记忆,草草说了一些对故宫的了解和感触后,我也就只好强行进入下一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文意,并设置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积极而流利,我高兴进入下一环节——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文中有很明显的体现作者游踪的词,我让学生找到这些词,然后完成故宫*面示意图。学生完成比较轻松,但当我展现课件,由于投影仪的问题,屏幕上的*面图不清晰,不能不引为憾事。这个重难点解决好了,就要突破另一个重难点,把握本文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重点解析5-8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了如下问题:5-8段分别写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内容?分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第6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以便让学生体会故宫的特征,并进一步讲用空间顺序说明时要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方便学生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顺利进行说话训练。几个问题,都不太难,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够准确到位,想来是问题设置顺序有些不妥,而我引导也不够。接着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温*知识,又训练用空间顺序说话。此时学生都埋头写,不敢大胆回答。快下课时,我匆匆让一位同学展示自己的导游词,下课铃声就响了,遗憾收场。

  回想这堂课教学设计还不够精心。有些枝节,无关紧要,大可以删去。如通读课文后,要学生回答问题,我设置的问题大多过于简单,学生一看便知。张老师批评说这样的问题大可以不要设置,要提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虽然课堂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开动脑筋,不可取;要把学生放在自己的心里,想想他们可能有问题。张老师批评极是,因为担心学生冷场,给听课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故意设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容易回答,制造一种貌似热闹的气氛,没想到我这小伎俩,被张老师一眼看穿。再让我上这一课,我想大刀阔斧,删减枝节。初读课文时,就应让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不要那些简单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找出故宫的整体特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以太和殿为重点,再分析5-8段,找出能反映太和殿特征的语句,太和殿的特征就可以反映整个故宫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太和殿,此前,我还是给学生讲方位词和立足点,并以第六段为例。之后我应展示太和殿图片,学生虽然学过课文,但显然空间想象力没那么厉害,还是应当有直观形象,学生才好介绍。这样应该更为简练紧凑,重难点突出。

  课后我反思,除了教学设计不够完美,我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是我所欠缺的,别人的课堂往往能从冷场到热场,而我的课堂往往相反。这应当与教师有关。回顾这堂课,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尽量予以评价,并尽量从细处着手。但学生一旦冷场,或者回答不出来,我往往缺乏热情洋溢的鼓励来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这可能与我的比较冷的性情有关。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时,往往做得不够,这可能与我*常较少思考学生的想法和较少不断设置小问题细问题有关。因此课堂学*氛围不够热烈,回答问题不够积极。日后我需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的想法,思考他们的重难点,分解问题,设置小问题,多培养自己的引导能力和调控课堂能力。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课文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由南到北逐次并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学*这篇课文,既可以从中获得对故宫的一般性了解,又可以增强我们对祖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产生自豪感。文中使用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的结构对我们学*、写作说明文都具有指导性。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故宫博物院全貌,能够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及找准作者的立足点;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告诉学生有关作者的情况,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完成课后故宫建筑的简单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5分钟过去了,令我无语,大部分学生没能完成示意图。看来同学们印象并不深刻,我想在学生的脑海里没能形成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印象,对一些方位词的理解也不到位,看来课堂上只靠老师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是不行的,更需要引导式的学*,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老师坚决不能代替,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来完成,并且日后要经常复*巩固。

  2.重点在研读介绍太和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在讲解过程时,能抓住文章重点进行讲解,尤其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壮丽的特点。如: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金锁窗。第六自然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第七自然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作者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详略结合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让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作者这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本课在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比较简洁,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同时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效果较好。在课后作业部分,让学生当一回小导游介绍故宫博物院,这样的课外练笔设计可让学生复*课文内容,补足课堂上没有讲解的景点内容(如:后三宫等),另外,又可锻炼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明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

  三、不足之处

  文章第五至第八自然段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地自然地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点。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脚印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接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中的结构层次。然后以小导游的形式介绍参观顺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学*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太和殿),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最后以空间顺序写一篇说明文,介绍我们的学校,或者自己的家、自己的房间。

  本课是一组非连续性文本,由四篇材料组成,其中有对故宫博物院进行全景介绍的说明性文字,有关于太和门被烧的故事,以及来自官方网站的游览须知和*面示意图。这些材料中既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提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课文前面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有针对性的'展开阅读。

  在课堂上,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一,引导孩子们重点阅读了材料一,同时,对照材料四对,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结构进行了了解和认识,并让学生在示意图上画出了故宫参观路线。

  其次,为了完成阅读任务二,精读了材料一中关于太和殿的介绍,并引导学生看示意图。

  在学*本课时,着重训练了学生对于行踪词和方位词的运用,并进行了写话训练,但效果并不理想,部分孩子用词不够准确,表达不够清楚,不能够准确地描述位置与行踪。

  同时,在材料一的学*中,再一次巩固复*了说明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继续找到文中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这是学生们第一次学*非连续性文本,所以学*效果不很理想,再加上材料篇幅较长,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所以没能完成阅读任务,这足以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弱,进而理解能力也就弱。

  1、让学生搜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资料图片,运用《故宫的记忆》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根据不同的任务阅读材料,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出故宫参观路线图。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助学,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感受文章的内容,避免了说明文的枯燥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观看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故宫博物院》的教学目标其中之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回顾今天这堂课,我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处: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多,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作为阅读训练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语文,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

  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分配任务,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完成预期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2、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老师们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同时,通过学*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六年级语文上册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2

  《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是按照参观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详略得当地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表达了对故宫的'热爱和赞颂,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

  一、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效果很明显,有以下几点:

  1、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学,合理地设计教学问题,教学重、难点得到合理的体现和突破。

  2、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比如课前展示由科代表主持,并由各组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故宫的知识,既为新课教学做了准备,使学生对故宫不再陌生;也锻炼了主持人和各组同学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将自己最超卓的一面,在教室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

  3、学生自己能弄懂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弄懂。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琐碎性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完全撒手给学生。这节课,我最大限度地放手给学生,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知识,我尽量将知识的传授权留给学生。比如:

  ①故宫博物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

  ②填写课后练*一的*面图,想一想,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③将课文划分段落,把握本文的结构方式。三个问题既有一定梯度,又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所以,我将它们安排在“探究教材、合作交流”环节中,由各小组通过合作学*,在小组长的讲解、组员的补充中予以解决。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

  1、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自始至终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写法、引导学生谈收获。整堂课,由我告诉给学生的只有两点:一是怎样概括说明文的内容要点;二是拓展了驻足点的相关知识。

  2、巧妙行使教具,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把握说明顺序是本文一个重点,要想完成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先完成课后练*一——填写故宫*面图。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并全面了解七个小组的学*情况,我在课前制作了故宫*面图(网上搜了半天,都没找到与教材完全沟通的图片,于是,我将教材的图片扫描到电脑上,用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的大小进行了处理,并在各建筑的图例旁加上了序号。)每组一份,于课前粘贴到自己组的小黑板上。课上,接洽完这个问题后,各小组派代表将自己组的接洽结果写在小黑板上。检查时,由一组代表说明自己的答案,各组语文科代表检查下一组的回答情况。前后只用了三两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便充分了解了本文的说明顺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得不太好,在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学生从很多角度谈论太和殿,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并没有针对一些很好的想法而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而是直接过渡,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从整节课来看在一定层面上对课文的挖掘缺少深度。

  四、改进措施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多和同组老师交流,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有力于学生的学*。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不光备知识,还要背学生、背课堂的掌控方向,使今后的课堂更加完美。

  一、这堂课成功的地方:

  1、《故宫博物院》一文,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因此在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后对文章的结构、顺序一目了然。

  2、密切联系学生的学情,讲说明文没有陷入枯燥的僵局,遵照“文史不分家”的经验之谈,把故宫博物院放置于中国封建王朝顶峰时期的文化背景之上,为相对积累匮乏的学生补充了大量有益的人文历史知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他们是一种良性的.熏陶,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说明文的兴趣。授课台风洒脱大气,课堂环节的衔接自然流畅,在课堂上营造出“故宫”的一点氛围。

  3、通过一组故宫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能够深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本篇说明文语言准确而生动的特点的教学。

  4、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故宫建筑群的规模、特点、布局等,详略分明得当。我在对学生的口头介绍中对叙述的详略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学生掌握较好。

  5、在不枯燥、不*板的授课过程中能够兼顾对于说明文基础知识的巩固,例如: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结构。温故而知新。

  6、设置了适当的讨论环节和课后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各个课堂环节间穿针引线的语言运用还算得体,导入和小结有一定的文采和思想性。

  二、这堂课需改进的地方:

  1、由于做公开课我担心一课时完成不了,在实际教学中,我的课堂设计完成前半部分显得紧凑,还需要更优化,更合理。

  2、对于学生的预*工作安排得还不够到位,读课文的遍数还不够,以致学生对文本的体味还不够深,课文里一些细节没有捕捉到,从而在课堂上思考、发言受到了一点点限制。

  3、讲课要更好地做到详略得当、文理并茂和文情并茂。

  4、课件要做得更加精美,运用链接来给学生带来更美的感受,做到课文、课件、讲课呼应起来。

  5、要更好地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及时给予鼓励性的点评,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地回答,要更加讲究点评的说话方式。

  6、在学生回答问题前,应让学生更充分地思考,这样回答问题的质量就会更高。一些环节可以转换成让学生当堂说出,对于临下课几分钟的处理可以更加随机应变,变成处理一下《目标检测》上的部分重点*题。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篇幅较少,阅读难度不是很大,可以训练学生快速准确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抓住文章的重要词语,句子,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对一些关键性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并且本文也是一篇解说词,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为四个部分:导语引入,文本解读,课外延伸,课后讨论,时间为一课时。从整体上看,导入部分较好,简单明了,直接引入本文主体。内容理解上,通过设置问题,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提取出关键信息。自己感觉不错的设计是课外延伸环节:我让同学们设计一篇导游词,并配以FLASH动画,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课上同学们都积极踊跃,令我比较高兴。整节课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时间安排上应更有条理,本节课前面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花费时间较多,以致于后面的讨论题目没有充分展开,前松后紧。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点,更充分地备课,使授课内容更利于学生学*能力和成绩的提高。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故宫》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这篇课文,要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创造精神。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描写的宫殿也很多。好多学生空间感较差,真正去过故宫游览的学生几乎没有,要学生能够真正读懂课文,能达到真正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课前预*时我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故宫建筑的简单*面示意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我想这应该是很简单了,因为文章思路很清晰,它是按游览者参观故宫的顺序,由南到北依次介绍说明。可是第二天检查作业发现,有几个同学根本就没画,还有一部分同学画的内容不完整,还有几个同学干脆从网上找来了故宫示意图,照搬上去,课文中没有介绍的也标出来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画的规范,完整。基于以上这种情况,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思路,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带领大家读课文。在内容理解上,我通过设置问题,逐段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疏通文意,体会文章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故宫示意图。这次画的示意图比第一次的规范、完整多了。

  这节课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了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故宫的布局规划、建筑特点和陈列的珍贵文物,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这一课由于前面在把握课文内容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后面重点讲解部分就显得有点仓促了,以后在时间安排上会注意再合理一点。

  《故宫博物院》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抓住中轴线,由南向北,详略得当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我着重创设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总结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自选作业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播放故宫图片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概括故宫建筑物的特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故宫博物院》这篇文章运用空间顺序进行写作,学生在学*过程中只能凭空想象很难再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建筑群宏伟壮丽、精美的艺术感和统一的'布局对学生来说只是抽象的概念。鉴于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主要用以下整合突破:

  (1)用故宫的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贴合文本。

  (2)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面图帮助学生直观的梳理写作顺序。

  (3)用故宫建筑群直观的图片和故宫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的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条理清晰,学*循序渐进。学*过程从情境导入到自主学*到重点研读到课堂小结再到拓展延伸。条理清晰、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