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2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4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5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于是我除了安排书上的活动外,还借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

  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6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7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8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9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D�D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0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阅读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1)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

  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

  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

  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3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在教学设计上,依据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4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5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2)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汇总10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2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3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课新授阶段,让学生自己动手量,计算,运用体积知识导入的。这样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教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练*的设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本课的教学,为学生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4

  今天我们学*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开始,我复*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作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我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本,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的很轻松。

  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所以说,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确实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5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认为有以下教学注意点:

  1、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

  2、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两天的教学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有以下一些困惑:

  1、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对吗?

  教材明确将升用大写字母“L”表示,而毫升却用小写字母“ml”表示。这与以往千克(Kg)与克(g)明显不同。有学生质疑“升用小写字母l表示行吗?”、“毫升(mL)这样写对吗?”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升(l)与毫升(mL)这样表示都对。

  2、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不明。

  由于本课重点是认识容积,对升和毫升强化较多,因此教材第3题填“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时,许多学生还局限在液体容积单位的选择中,没能正确选择合适的'容积单位填空。当我以教材50页“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向学生解释时,他们例举书上*题反问我。

  生1:第10题是求微波炉的容积,微波炉一般是用来热食物的,又不是用来装水的,为什么问题是容积是多少升呢?”

  师:微波炉可以用来热汤、加热液体,所以它的容积用升作单位。

  生2:那微波炉还不是可以用来加热饭、馒头。返回舱里还不是可以放水。

  ……

  虽然,我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帮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得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是 6升(即6立方分米)太小,不符合生活实际。说明当容积太大,无法用“升”或“毫升”表示时,可选用体积单位“立方米”。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学生仍旧反映除液体外,他们还是分不清哪些计算结果要化成容积单位升或毫升,什么时候该填体积单位或容积单位。如53页第5题求冰柜的体积,如果题目没写明容积是多少升,学生就很可能只算到立方厘米就结束了。在课堂作业中要学生填单位名称:一个游泳池的容积是1500()。很多学生看到是水池,就填写了“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6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 。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 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8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00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9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10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

  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3)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5)份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1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操作演示,充分感知,从生活实际入手,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物进行直观操作演示,让学生充分感知容积的意义,建立1升、1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的表象,理解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对本课学*的内容具有理性的认识。

  本节课首先完成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单位要联系生活的实际,不仅只限于教材提出的的油桶、箱子、仓库更重要的,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找出自己身边的容器,要通过小组展示,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比较出容器和实物的区别。这个环节学生是非常喜爱的,所以非常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而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个学*目标是认识和掌握体积单位,学*中首先要联系实际在哪里见过L、ML,这些容积单位,这些单位是在哪些商品上见到的,要通过小组展示,班级展示,通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容积单位的用途之广,认识到容积单位是计量液体的体积的。教学中我们使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学*容积单位的。学生认知容积单位还要联系体积单位,通过知识的迁移理解一升、一毫升的大小,掌握知识之间的进率。学生理解升和毫升还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小组结合用量筒或量杯度量液体的体积,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容积单位。

  第三个学*目标是如何计算容器的容积,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去达成学*目标,去量一量一个方体容器的长宽高,通过操作测量,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容积是求容器里面的的体积。这个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形成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联系实际,通过比较、测量、计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本节课达成目标的主要的教学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2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于是我除了安排书上的活动外,还借助注射器和量杯去感受1毫升,5毫升,10毫升,1升?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

  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这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3

  体积与容积的学*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它们的意义。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本着“依据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充分感受体积与容积的意义,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体积

  课的开始,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观看动画片《乌鸦喝水》,从中提出蕴含的数学问题---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在观察中初步感知乌鸦喝到水的原因――石子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升高了;同时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容易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进一步把“占空间”、“大小”这些词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表象和感受。最后比较两个难以分清的物体所占空间大小。

  二、在观察、操作、比较活动中,促进学生对体积概念的理解

  体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借助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操作活动。一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物体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如让学生猜想:把一个土豆放入装满水的杯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然后让学生明白为了验证猜想,必须得验证,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通过验证得出,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二是通过“水面升高了”来体验“土豆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师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逐步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在巩固练*中让学生利用小正方体按要求“搭一搭”,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了对物体的体积的理解。

  三、观察比较,促进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

  对容积概念的教学,我还是采用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容器”,明确了什么是容器后,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所能容纳”,这时我利用水杯中装有一些水的例子来说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容积与体积的意义有什么区别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为了能让学生区别体积与容积意义的不同,我做了一个实验: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装满水,一个瓶子里装了一些水,让学生说说哪个瓶子里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容积。我还让学生结合课件说说冰箱的体积与容积分别指什么;我又找了两个外形一样大小,但容积相差很大的盒子,让学生知道体积一样大,容积不一定一样大,让学生在辨别中区别体积与容积的意义。

  四、设计有针对性的练*,提升概念

  我安排了玩一玩: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个体积大?为什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橡皮泥任意变形,深化对“形状改变,体积未变” 这个比较抽象内容的认识。

  为了加深学生对体积与容积的深层次理解,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这一教学环节,2个*题非常有针对性,进一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意义,选择题将“物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三者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似乎探险的历程中,进一步感受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内涵,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但这节课也有一点遗憾:1.教学体积、容积的概念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自主学*,由教师把概念直接拿出,没有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2.教师的提问欠缺有效性,导致学生难以回答。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4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本册教材三单元体积教学后的内容,看到这样的课题我开始犯愁了,概念教学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如何使抽象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去理解?备课时我想了许多创设情境的方法,最后试想,不能从课本提供的概念入手,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情境,即让学生课前收集饮料桶、酒瓶、药瓶、纸箱、纸盒等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东西。课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琢磨这些东西,看能发现什么信息,从许多的信息中发现升和毫升这样的单位,到底表示什么呢?从而激发起探究的欲望,课前我脑子里还没个头绪,然而课中学生的表现竟然出乎我的预料,探究的那么自然、那么有序,个个兴高采烈,从发现信息到研究信息,再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都是那么水到渠成,我着实感到如果给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探究的时间,孩子们并不笨,真的!尤其课堂上一个孩子的疑惑更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当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环节容积单位的教学衔接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探究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惑吗?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怎么也弄不懂体积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怎么能和体积单位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相提并论呢?我想他可能对书上介绍的1升=1立方分米和1毫升=1立方厘米产生了疑问。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我趁势引导,是啊,老师也纳闷呢?他们怎么可以相提并论呢?一个导入下一环节的问题的情境这样产生了,我心里暗自高兴。佩服这位同学提出的这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不仅帮了我的忙,而且抛出了探究问题。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猜测,去验证,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演示,孩子们探究的不亦乐乎,豁然开朗,问题解决了。从他们满意的笑脸中,我感到了孩子们确实懂了。正是有这样的课堂问题的生成,才有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渐渐地他们不会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中给出的结论了,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这正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体现”

  于是课后备课我总结出了这节课学生经历的学*过程的五步法:

  一、收集材料,目标展示。

  二、观察材料,发现信息。

  三、研究信息,提出猜想。

  四、交流验证,发现困惑。

  五、实验解惑,得出结论。要说这节课成功的经验,并非归功与备好的充分的让学生按我设计的程序学*的教案,而是课前的教学材料的收集、课堂情境的创设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究空间和时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反思 5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属于第二学段“空间和图形”这一领域里的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本课的具体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这一单元第三节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的第六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含义和计算以及体积单位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后面,意图就是让学生运用体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的学*方法来学*容积的概念、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材首先用描述和定义的形式说明了什么是物体的容积,计量物体的容积,就用体积单位。接着教材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和毫升。这一意图不仅是让学生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也能体会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容积和容积单位,对学生来说怎么样更好的理解容积的意义是重点,也是下一步学*容积的单位和计算方法的基础,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所以根据这点我们制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经历容积概念的理解过程,体会容积和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并通过实践活动感知1升和1毫升的实际意义。

  3、在观察和比较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细心观察的良好*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是理解容积的概念,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是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说明。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复*体积的有关知识,并计算牛奶盒的体积,为容积的学*做好铺垫。接着通过估一估、看一看、说一说体会牛奶盒的容积和体积的区别,进而揭示出容积的含义。教学容积单位时,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标有升和毫升的物体,并出示一个装有1立方分米的纸盒,让学生体会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时用升和毫升,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知容积单位的大小,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了模仿记忆、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学*方法。让学生体会牛奶盒的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后,揭示出了牛奶盒所能容纳牛奶的体积就是这个牛奶盒的容积,让学生模仿这个含义说说其它容器容积的含义,并归纳出什么是容积。这节课中预设了三次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互补完善,增强自信。动手操作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方式,本节课有三次动手操作,每次操作都要经历猜测——讨论实验方案——合作实验——汇报成果三个过程,杜绝实验的盲目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目标动手。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旧知。

  1、回忆知识要点: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你有哪些收获呢?

  2、计算牛奶盒的体积:请同学们利用尺和计算器算出桌上牛奶盒的体积,比比哪一小组最会合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牛奶盒

  体积 265。848(cm)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容积的概念。

  (1)估一估:这个牛奶盒能装多少牛奶呢?你为什么估得比这个数据小?(因为包装纸占了空间,牛奶盒的包装纸有厚度。)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4)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是在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的,那么学生就有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模型。先认识什么是容积?

  为了测量容积我们学*容积的单位,然后认识容积单位。这是有关容积的知识,但这节课多一个点,就是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于是这节课,我采取自学的方式,理解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用微课的方式,感受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自学容积和体积概念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时,我设计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学*:

  1、什么是容积?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求体积的。区别: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部算,物体本身所占空间的大小。容积是从物体的内部算,所能容纳的空间的大小。

  3、对同一个能容纳物体的物体来说,体积大?还是容积大?对同一个物体来说,体积大于容积。

  4、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5、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区别?体积单位:只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容积单位:计算容纳固体的体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计算容纳液体的体积:升(L)和毫升(mL)。

  6、升和毫升有多大呢?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我用一个微课,用生活中的容积单位,刺激学生的大脑,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思路清晰,教学素材生活化,自学调动学生的学*的积极性,效果很不错。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一:

  今天在班上上“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本以为这节课会上的很成功,哪知学生并没有学*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压抑,竟然有部分学生只顾在底下玩手中的盒子,似乎对这节课的内容漠不关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上完课后我仔细地想了想原来的教学设计。

  原来设计的思路是“认识容积——学*容积计算——认识容积单位”,学生在观察教具中认识容积的意义,再让学生想一想要求木盒的容积就是求哪里的体积?它要怎样计算?通过自学知道容积的单位以及它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最后在练*中学会容积的计算。是按照教材思路处理的,和学生的生活环境距离比较远,学生学*兴趣不浓。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应让课堂教学贴*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所以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能不拘泥于教材,有时要能突破教材的束缚。于是我又尝试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在认识容积后,让学生拿出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你手中的盒子哪里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最多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哪个空间?

  再观察这个空间是什么形状的,把你观察到的和大家交流一下,绝大部分同学观察出空间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就把空间转化成了图形。通过这一步,这时学生其实已经知道计算容积的方法是用计算体积的方法。在观察中让学生体验到自我的力量,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再计算出盒子的容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了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单一地呈现例题更能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在自学书上的容积单位知识后,小组交流并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在班上交流……,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到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和它的容积是多少,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这一设计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学生根据测量解决问题,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课外调查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寻找、发现、认识数学及掌握数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在实践中、交流中轻松地学*。

  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二:

  “容积和容积单位”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什么内容,当我捧着水槽、量筒等教具走进教室的时候,还有学生问我“老师,你上科学课啊?”所以,我觉得,学生的疑惑的表情是非常正常和真实的。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而且,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在教学了本节课之后,我对本课进行了反思。在教学设计上,依据20xx版新课标的要求,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课的开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

  在探究容积单位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掂一掂1L水,然后教师出示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盒子,让学生猜想如果把这1升水倒进这个盒子里,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演示:将1升水慢慢倒入盒子中,使学生直观发现1升=1立方分米。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猜想、验证的活动中,建立了1升和1立方分米的等量关系,为后面的单位换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在感受1毫升水时,我设计了学生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样的小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活动,而亲身实验得到的结论会使学生的记忆更深刻。实验后,学生得到1ml=1cm3。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体会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在对升和毫升的关系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并没采取直观实验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1L=1dm3,1ml=1cm3来试着对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来进行推导。由于有了前面实验的基础,以及对旧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快地推导出1升=1000毫升,而且学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并且使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容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采用的是教师直接揭示的方法。而课后经过反思,我认为,如果这部分知识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学生学*的效果也许会更好。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搜集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再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感知“升”与“毫升”的区别和联系后,理解了“1升=l000毫升”。

  通过教后反思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教学注意:

  一、复*引入。

  先是引导学生对已学的体积知识进行复*,然后通过出示实的长方体和空的长方体,向学生暗示“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并引出了今天的课题。

  二、学*新知,共同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容积,接着让学生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并进行了以下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l。(3)说一说,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用做实验的方法来得出结论。然后,教学了例5,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里面量长、宽、高。这也是求它本身体积的区别之处。最后,教学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如西红柿、梨??)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

  三、巩固练*,针对不同的题,设计了单位换算,强化了容积和体积的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测量、看书、迁移类推学*活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地位。教学效果还可以,回顾起来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一个容器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所花的时间较少。特别是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这句话,我只是一句带过,要是能举例,如(计量这个长方体的容积就用立方分米??)。

  2、容积单位(l和ml)的建立,由于做试验,时间稍长了点。特别是让学生产生了容积单位只有l和ml,在做书练*九的第3题时,“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返回舱的容积为6,班上有一半的学生误填了“升”。要是在一开始,就讲明,计量容积,常用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如果是液体,还有另一种单位l和ml,效果会更好。

  3、练*题的一题多解时,(书52求珊瑚石的体积是多少)对于简便算法讲解得还应放慢点,让学生理解底面积不变,水位上升的高度之差与底面积的乘积就是珊瑚的体积时,老师应该板书,并指正学生的板书1×8×8=64(立方厘米),不易理解,而是用v=sh,8×8×1=64(立方厘米)更好。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学生已经学*了体积的概念及常用的体积单位,明确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且能够较熟练地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我在课上多次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数学活动,注重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在新课伊始,我利用“猜猜那个盒子装的多?”的小游戏来导入,在学生不同的猜测下,教师进行验证。学生看到结果与自己的想像不同,从而感受到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装的东西多。教师顺势指着盒子的内部空间,揭示容积的概念,导入本节学*内容。通过这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初步让学生感受容积的概念,理解容积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能初步辨别容积与体积概念上的不同。通过老师质疑和实物演示,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知道计量液体的体积一般用“升”和“毫升”作单位。通过迁移类推,推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审题、分析、尝试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说*常思己过,其实老师也是这样的,如果只顾着教学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看看教学反思怎么写吧!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5)

——体积和容积说课稿 (菁华5篇)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和体积单位等知识已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来学*的。首先,给出容积和容积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是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从生活中引导学生观察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L和ml,并介绍了它们的关系和它们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将新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利用例5计算小汽车油箱容积巩固长方体容积的计算和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亲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对具体实物的观察中理解容积与体积;认识容积单位:升、毫升。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等数学活动过程,感知容积单位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3.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教学重点:容积和体积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理解升与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打算从又下四步展开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塑料盒、木盒),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在区分容积与体积时,选择两个大小、形状相同的木盒和塑料盒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感观获得对两个概念的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操作是学生认识事物、探索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实际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容积以及感悟出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活动,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让学生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容积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的价值。如:巩固练*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构建是以已有的旧知识为载体的。因此,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复*体积、体积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以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能够较好的为学*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部分,第一、容积的概念,第二、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第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第四、容积的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内容是容积概念的教学。在这里,我直接出示实物教具,长方体小木盒。通过实物介绍容积就是容器里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随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容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避免机械的背诵概念。在此基础上问学生:通过刚才的举例,发现了只有什么样的物体才有容积?学生会很快说出:必须是空心的物体才有容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直观感知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容积的意义。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积与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竟猜小游戏。拿出两个一样大小的长方体塑料盒和木头盒(用纸蒙好)让学生猜哪一个容积大,在学生的竟猜中揭晓迷底。感受容积与体积的不同之处是容积从里面测量而体积是从外面测量。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体积相同。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竟猜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在一个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来学*知识。从而轻松的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知识。

  第三部分内容认识容积单位以及单位间的关系;感悟估测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因此,为了更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在此,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认识容积单位,通过实物教具药水瓶和饮料瓶,观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两个容积单位,让学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会猜出是容积单位。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你们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吗?学生通过用针筒吸水并滴在手心活动感受1ml的大小。并把1ml水注入药水瓶中,用它估计老师事先准备好的药水瓶中水的容积。(10ml)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并以此为凭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活动二:操作、猜想、验证、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积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几次是1升?通过倒水活动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将1升水倒入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会发生什么?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毫升与1立方厘米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继续验证,有的学生会根据升与毫升、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这两个单位间的关系。随后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哪些容器上还标有L和ml的字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先将1升水倒入正方体容器中,让学生猜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学生会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么1ml与1cm3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继续操作验证;有的学生说不用,根据升与毫升的关系和1升与1立方分米的关系可以得到。体积与容积单位间的关系是通过学生猜想、操作验证的方法得到的,这样能够使他们真正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再将1升水倒入纸杯中,能倒几纸杯水?估计一下一个纸杯大约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环节是通过两次倒水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升与毫升和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亲身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时,教师指出:科学规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用不同的容积来说明1400毫升的多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丰富数学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猜想、验证、感悟、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容积单位间的关系。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实际大小。增强估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自然资源的好*惯。

  第四部分是例题的教学,由学生独立完成,师适时点拨怎样把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集体订正,使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加以运用。进一步理解容积和体积的关系。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巩固练*,拓展延伸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实现“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设计四组练*,第一组题单位间的换算,属容易题。主要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第二组题感知题,使学生加深对L和mL两个单位关系的`进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组计算题。难点是将体积单位转化成容积单位。对新知识加以运用,属中档题。第四组练*即例6,目的是让学生总结出测量不规则物体容积的方法。属于较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都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总结反思,提炼升华

  回顾课堂知识,最后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谈收获、谈体会,总结拓展升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数学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届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九章算术》开始学*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可以说,《九章算术》是*为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希望同学们有机会也看一下这本书。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学*的兴趣。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上册《认识体积和容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想与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几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是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展开图以及探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的内容,它也是认识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常用体积(容积)单位的基础,由此可见,学好本课知识尤为重要。

  本节课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6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例7及随后的“试一试”教学容积的意义。教材先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中所装的书的体积,形象直观揭示了容积的概念。“试一试”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玻璃杯的容积,引导学生实际操作,逐步感受玻璃杯的容积。

  二、教学目标

  立体图形中体积与容积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知识,只有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生活,才能使之成为具体的,可接受的知识,因此针对教材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操作、交流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在学*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等数学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

  三、教学思想与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实物(桃、荔枝、苹果等),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如:对于体积和容积这样抽象的概念,精心设计在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大小不同的水果等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升数学思考的水*。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在探究中比较几种水果以及水杯中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再如:例7教学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操作,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容积的大小。

  3、通过有层次地操作,为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认识,获得新知。如:例6中三个不同层次的操作及意图,让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留下了体积的印象,化抽象为形象。

  4、将所学体积(容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学*的价值。如:“练一练”及“练*五”中的题目就有所体现。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这个通俗易懂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致,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又能为学*体积作一个铺垫。

  (二)实际操作,感知体积。

  教学例6,按三个层次逐步进行操作。第一层次让学生感知桃占去了杯中的一些空间;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倒进两个杯里水的多少,感知桃和荔枝这两个水果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第三层次通过判断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来推理验证对三个水果所占空间大小的判断。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此活动,充分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进行推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能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是可以比较。接着揭示体积的概念。

  (三)合作学*,探究容积。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已经能够自学一些描述性的知识了,加之学生有了体积意义的认知,例7则采取了学生自学的教学方式,最后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效果,从中理解容积的意义。

  (四)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通过学生找出有体积(容积)的物体,巩固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也使得课堂总结更显活泼更加生动。

  “体积和容积”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中的起始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关于概念的教学。本节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同一节课中,目的是期望利用对比的方法理解辨别,领悟概念的内涵。但教材中割裂开的情境不利于学生探索两者间的关系,教材中牵引性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为了突出教材的设计目的,我改变了教材安排,只用一个情境主线,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错觉和表述含混作为教学起点,通过对问题的层层剖析达到理解概念,对比差异,把握内涵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此前学生已有长度、面积的相关知识,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且,在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学*经验;但是,教材把这两个全新的概念安排在一课中,而且这两个概念有着密切联系,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产生模糊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认为这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在比较活动中,体验、概括、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及关系,其中理解两者的关系是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概念是教学难点。同时,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深入思考的*惯,成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情感目标。

  四、教法和学法

  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镜子,教师透过这面镜子,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学*方法的*得。

  本课中,我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况,引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辨析明理,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深化所学内容,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同时,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发现、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掌握自主学*的方法,达到能够自学的目的。

  五、教学环节设计

  教材把两个全新的概念放在同一节课中,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两个概念的不断比较中,在对两者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充分理解两个概念的内涵,达到在学*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目的。

  正是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个统领全课的问题,即“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为什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两者间的关系并引领学生不断反思,要准确判断哪个盒子里装米多,不能仅关注它的表面,更应关注它的里面,这还不够,还要综合的关注它的各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综合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对两个概念的理解。

  理解体积概念要三个层次,理解容积概念要两个层次。

  关注学生的学*起点,教师借助三个装满大米、大小不同的盒子与学生谈话:“这三个盒子中,哪个盒子装的大米多?为什么?”以往的教学实践证明,多数学生的第一反应是盒子大装米多,盒子小装米少。通过交流“盒子的大小指什么?”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对体积概念的关注,为新知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通过思考:“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这个问题,深入探索体积概念中“占空间”这一难以理解的词语的含义,如“石块占了水的空间”“书本占了书包的空间”等,在这些生活实例中,学生体会到:“占空间”不仅指物体占据*面的位置,还包括它的高度和厚度,也就是由长、宽、高共同构成的三维空间,依此,突破了对抽象的数学名词的理解,使难点得到细化。

  一个概念的得出,不能仅凭一两个现象,而需要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共性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概括,更扎实地掌握,更灵活地运用概念,学生汇报的大量实例和对实例的细致比较使体积概念的得出变得水到渠成。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探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概念抽象时语言提炼的教学难点。

  至此,体积概念得以化解。

  学生的思考又回到了最初的问题。

  本节课,教师以一个问题统领全课,意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从而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一个环节中,通过“利用冲突引反思”和“汇报交流细分析”两个层次理解容积的概念。

  在理解了容积概念后,两者的关系就水落石出了。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使学生成为人云亦云的人,而要培养独具慧眼,思考缜密的人。当学生再次思考到底哪个盒子里装的米多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和直观演示,反思这个结论是错的,为什么错了?一定是错的吗?怎样才能不错?使学生明确,容积和体积有内外之别,有共指空间大小之同,只有在壁厚相同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成立,为后续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惯,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

  这节课,学生在一个统领问题的引导下,在自主学*的道路上,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审视生活中的现象,用数学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 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

  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6)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设计 (菁华3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的含义和升、毫升的实际大小。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什么是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3、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计算的?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一个新的知识: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一)建立容积概念。

  1、学生动手实验(每四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

  实验题目: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

  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

  2、学生汇报结果。

  长方体盒的体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细沙的体积: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

  教师追问: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

  3、师生共同小结。

  教师指出: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

  师生归纳: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和容积的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体积和容积都是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一样。

  不同点:体积要从容器外量长。宽。高;容积要从里面量长。宽。高。

  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但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出示长方体木块)

  (二)认识容积单位。

  1、教师指出: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的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板书:升 毫升)

  2、出示量杯:这就是1升的量杯。

  出示量筒:这就是刻有毫升刻度的量筒。

  3、教师演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量筒上1毫升的刻度,找出100毫升的刻度。

  ②用量筒量100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升的量杯,一直到量杯满为止。

  板书:1升=1000毫升

  4、学生演示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①把1升的红色水倒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升=1立方分米

  ②把1毫升的红色水倒入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盒里

  小结:1毫升=1立方厘米

  5、小结:容积单位有哪些?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6、反馈练*。

  3升=( )毫升 2700毫升=( )升

  2.57升=( )毫升 640毫升=( )升

  2.4升=( )毫升 3.5升=( )立方分米

  500毫升=( )升 760毫升=( )立方厘米

  (三)计算物体的容积。

  1、教学例1。

  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2、反馈练*。

  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12分米,宽6分米,深5分米,这个水箱可装水多少毫升?

  12×6×5=360(立方分米)

  360立方分米=360000毫升

  答:这个水箱可以装水360000毫升。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容积和体积有什么不同点?计算容积应注意什么?

  四、随堂练*。

  1、填空。

  (1)( )叫做容积。

  (2)容积的计算方法跟( )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 )是长、宽、高。

  (3)6.09立方分米=( )升=( )毫升

  1750立方厘米=( )毫升=( )升

  435毫升=( )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8升=(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2、判断。

  (1)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

  (2)一个薄塑料长

  方体(厚度不计),它的体积就是容积。( )

  (3) 立方分米( )

  3、选择。

  (1)计量墨水瓶的容积用( )作单位恰当。

  ①升 ②毫升

  (2)3毫升等于( )立方分米。

  ①0.3 ②0.3 ③0.003

  4、一种背负式喷雾器,药液箱发容积是14升。如果每分钟喷出药液700毫升,喷完一箱药液需用多少分钟?

  五、布置作业。

  1、手扶拖拉机的油箱,从里面量长3分米,宽2.3分米,深1.6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柴油多少升?每升柴油重按0.82千克计算,装的柴油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数)

  2、把调查的实际数字填在括号里。

  一小瓶红药水是( )毫升。

  一瓶墨水是( )毫升

  汽车(或拖拉机)油箱的容积是( )升

  六、板书设计

  容积和容积单位

  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就叫做它们的容积。

  1升=1000毫升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例6。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8分米,宽5分米,高4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8×5×4=160 (立方分米) 160立方分米=160升

  答:这台油箱可以装汽油160升。

  学情分析: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并很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说。从表象抽象出概念,在教学容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关系时,让学生多观察感知。因此本节设计以学生观察、动手实践为主,感受升和毫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到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2、 掌握升和毫升间的进率以及它们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

  3、 理解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 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与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探究意识。

  2、 培养小组合作意识,体验合作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建立容积概念,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观察表述,实际操作演示。

  学法: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1L量杯,一次性纸杯24个(每组3个),1cm3的自制的小正方体容器,1dm3的自制的可盛水的纸盒,2个500ml的饮料瓶,10ml钙铁锌口服液,*题纸,小黑板(复*题),5ml注射器1支

  学生:贴有商标的各种饮料瓶,药水瓶,家用油壶,牛奶袋,果汁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

  2、 常用体积单位有哪些?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填一填:

  2.04m3=( )dm3 ( )dm3=12000cm3

  1400cm3=( )dm3 1.2m3=( )dm3=( )cm3

  (设计意图:复*是为了为容积和容积单位的学*做铺垫,为单位换算提供方法)

  大家练*做得很好,相信大家在掌握旧知识的基础上,今天的新知识会掌握得更好。今天我们来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理解容积的概念

  1、观察发现,引出容积。

  出示长方体纸盒:什么是这个长方体盒子的体积?打开盒子,你发现了什么?(空的)可以放什么?(学生说一说)我们把这个盒子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盒子的容积。

  出示墨水瓶:指出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墨水瓶的容积。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容积的含义。

  利用你准备的学具来说说,什么是它们的容积。

  3、什么是容积呢?

  像粉笔盒、墨水瓶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由表象抽象出概念,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加深了。)

  4、 容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

  你能说说容积和体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区别:体积求的是物体占空间的大小。(外部)

  容积求的是物体所能容纳空间的大小。(内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体积和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三、认识容积单位以及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1、 明确计量容积使用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范文10份(扩展7)

——容积和容积的单位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容积和容级单位教学反思 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教学是在体积和体积单位之后,学生对体积有了一定的认识,体积单位已掌握,明白其大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能用其解决问题。容积的概念较抽象,理解是重点,鉴于此,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预*,上课直奔主题“通过预*,你知道什么是容积了吗?”孩子都能找到答案,但都是在照本宣科。所以老师要求“通过别的例子说明什么是容积”,学生举得例子都很好,这说明一是他们的预*奏效了,二是生活经验对他们很重要。然后找到学生所举物体的共同点“容纳别的物体”,继而抽象出容积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讨论了“所能容纳”的意思。

  用实验1升或1毫升究竟是多少,就不是只靠看书和老师讲解就能感受的到的,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在数学学*中,我们好多时候需要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

  本节课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积,其实一部分同学通过对容积意义的理解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是知道容积的计算方法的,另一部分同学是可以通过细心阅读课本发现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读到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这节课是在学生预*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有意识地创设了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了数学学*的成功感。

  《容积和容积单位》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

  我首先复*了体积的概念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检查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记忆为新课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做好知识铺垫。由于《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一个概念性的课,我采取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并小组内交流后教师针对教材知识挖掘文本后的隐藏的疑难点进行点拨释疑。学生只用了五分钟就把自学目标完成,剩下足够的时间通过有趣的实验和闯关活动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释疑学生弄清楚了以下有趣的'问题:

  1、容器是有一定空间的空心物体,像魔方等实心物体就不是容器,就没有容积。

  2、容积是容器所能最大限度容纳物体的体积,如果杯子中水没装满是200毫升,200毫升就不能称为杯子的容积。

  3、容积和体积有联系又有区别。

  4、容器中液体体积常用升和毫升做单位,固体则用体积单位。在理解l(升)、ml(毫升)时我先让学生拿出搜集的一些饮料瓶、药瓶、牛奶盒等容器,找出l(升)、ml(毫升)等字样,引入容积单位,感受容积单位(l和ml)的和体积单位之间的转换。准备了一个小注射器,让学生直观感受1ml是多少。然后倒进一个1立方厘米的容器了,你发现什么?原来1毫升=1立方厘米。同样,实验演示学生感受1升=1立方分米,用量杯测出一升水让学生感知一升。结课前拓展延伸:爱迪生考验他的助手:测算电灯泡的容积,他的助手测量计算了几天都没得到满意的结果,可爱迪生一分

  钟就测算出来了。你们知道怎么测的吗?学生兴致很高,想到了给灯泡装满水,测水的体积就算出灯泡的容积了。这时我顺势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测算这个灯泡的体积呢?为学*下一课《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打下伏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测量、自学、合作交流、迁移类推等学*活动,整个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较好地掌握了“容积”这一新概念,感受到1升和1ml的多少,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精神。

  但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课堂上教师语言不够幽默生动。

  2.实验没有让全体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只在同学们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后让小组代表实验操作了一下。

  3、教师基本功不扎实,板书不精美简洁。

  今天我们学*了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课。开始,我复*了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授作好铺垫,导入也是运用体积的知识导入的,目的是让学生去体会容积和体积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授中我根据知识迁移的规律, 让学生以自学为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也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本,并展开讨论与交流,主动参与认知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进行适时点拨,循循善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的很轻松。

  运用有关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体积与容积、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所以说,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确实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充分的课前准备。

  如果问某一个成年人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或者让其估计一下某一个物体的容积,我想大部分人不会有很大的把握来回答。也许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1升水和1毫升水是多少,只知道其进率是多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在小的时候完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采用的是灌输的方法,没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二是:在日常生活中只看到商标的标识,而没有工具进行称量。《容积和容积单位》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体积和体积单位及体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能够避免上述出现的问题,我在设计教学时融汇了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的处理,选取了两套教材中较好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呈现方式,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知道容积的含义,认识容积单位,建立1升和1毫升的表象,并且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在课堂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尊重学生,相信他们能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张白纸,任其自由描画。而应充分的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所学的内容。五年级学生已经获得了

  大量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替做,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提前说,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对容积概念的理解,体会容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推倒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发现获得。教师真正起到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

  二、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做中发现。

  美国华盛顿一所学校,一进门有这样三幅横帘:“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些都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动手参与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与其指示学生如何做,不如让学生自己试着做,边做边想。在教学容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做一个实验:把1升水到入1立方分米中,把1毫升水到入1立方厘米中,看看同学们有什么发现?通过亲自动手,亲自观察,我相信会给学生一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这会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质也会得到和谐发展。

  三、培养良好的估算*惯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往往不需要非常精确的结果,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也无法得出精确的结果,这就需要人们进行比较准确地判断。因此估算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更是难以像质量那样很容易的得出精确的数据。因此在学生建立1升和1毫升表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估算。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估计出物体的容积是多少。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我选取的物品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如:牛奶,饮料,洗发液等。又让他们对自己经常用的水具进行估计,知道自己一天喝多少水。而且我也让学生知道人一天大约要喝1000―20xx毫升的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这样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进率之后学*的,是建立在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容积的教学和体积的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彼此联系,相互交织。

  成功之处:

  1. 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的过程。在教学中通过提供不同的物体,有实心的,有空心的,能容纳物体的,通过对这两类物体的比较,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里面是空的,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使学生弄清楚容积和体积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提供了一个500毫升的瓶子和一个1000毫升的瓶子,通过倒两次的直观操作,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 1升=1000毫升。然后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发现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 不足之处:

  1. 根据体积计算公式,求得的结果应带体积单位。如果要求的容积结果是“升”或“毫升”,必须化单位,但是个别学生就是不重视。

  2. 做一做第2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除用现有体积 - 原有水的体积 = 珊瑚石的体积外,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根据增加的水的体积就是珊瑚石的体积来列式。

  再教设计:

  进一步明确容积与体积单位的使用范围,明确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