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散步教学反思 1

  在课堂上,不仅要重视对文本的细读,还要重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在分析“为什么作者要用‘摸摸’ 而不用一个‘摸’字”时,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不能”,但是却说不出理由来。我采用的方法,仍然是“换”,但是这次是在“减一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好,我们一起来感受下这两句话范例的差别,老师拍了XX同学的肩膀,和老师拍拍XX同学的肩膀”,我边说边走到某生的身边,作出相应的动作。学生笑了。这样一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就很容易感知“拍拍”比“拍”动作更为轻柔,在轻柔中带有丝丝的爱怜。自然,“摸摸”与“摸”的比较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我的公开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能由于自己紧张的关系,放过了学生许多精彩的回答,组内老师给我评价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一点,说我比较欠缺追问意识。当然,还有自己觉得很遗憾的是,没有把握好,虽然朗读的环节设计较好,但是,却被我浪费了,挖掘主题的力度不够。在主题的把握上,主要问题的设计,罗老师也给了我提醒和帮助。希望自己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继续踏踏实实,有所进步,不辜负语文组老师对我的期望和帮助。

  散步教学反思 2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一点、再*一点。上完这堂课,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我选择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虽然4班是*行班,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他们,我也相信*日里这群善良灵气的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是自信的、优秀的,哪怕是公开课。

  4班的孩子跟所有初一的学生一样,已经基本上有了通过解读文章内容来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身心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较爱闹,静不下来,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长宠坏了,被这个社会的冷漠影响了,再加上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离异家庭子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于是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冷漠和自私。所以,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塑造等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爱和亲情的温度。

  为 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节有深刻的体会,能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堂课中,我除了在启发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时进行了适度一些适度讲解,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随机讲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和故事。这堂课我也设计了许多“读”的环节,无论是我的范读、品读,还是学生的朗读,动情或稚嫩萦绕了整个课堂。用读来加深记忆,用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读来让学生把握内容和感情,用读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当情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用他们热烈的探讨,稚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爱时,整个课堂都暖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小丫头的眼眶红了,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们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堂课还是不尽完美的:音响突然的不给力,再加上讲公开课的次数不多,所以我还是没有放得很开,表现力也不够,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还需要完善,对孩子们思维的启发和深挖还要下功夫等等。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这一切过去了的都成为了我教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用郎老师赠予我的话来说就是,遗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想,正因为有遗憾,以后才会更想好好地教好我爱的语文,教给我爱的孩子们文字的温度。

  散步教学反思 3

  今天早晨我开始上本册书的第一篇课文《散步》,这个单元的文章全是有关家庭亲情的文章,作者用温暖的笔融细致的描写了家庭成员间和睦、互敬的亲情关系及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静、匀、乐”。我给孩子们说:上课时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静的环境,要有均匀的气息,要有快乐的情绪。只要上课时经常要求自己做到这四点,你离一个好学生的标准就不远了。如果每天都用轻松悦快的情绪来对待学*,我们的学*和工作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们都十分认同我的想法,大家悦快的进入到了本节课的学*。

  本节课是该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即: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先让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学生读得十分投入,虽然不是声情并茂,但是我感觉已经够好了。因为他们读得很用心,很仔细。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在文章里划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词的教学完全由学生解决(到黑板上来做,然后再大家订正),所花的时间不多,效果也相对较好。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按照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几个学生主动的举手回答,说得一般,主要问题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想说的话而不知道怎样表达。心里想得有,而说不出来。于是我就引导学生们说,这就是*时读书不够和锻炼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积极阅读,主动锻炼,我们都回变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所以,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能放弃,要积极的去适应,克服心理的胆怯和恐惧。之后,我谈到一个优秀的人,应该是健康的躯体和高尚的灵魂的有机组合。健康的身体一般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可以得到。而高尚的灵魂则需要知识和文化的武装,知识和文化就是从读书所获得的,主动的阅读和求知是获得知识和文化的主要途径。用高尚的灵魂去指挥健康的身体,我们学*和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在教学中顺应课堂的流程我给孩子们讲了三国演义》里董卓、吕布和貂蝉的”美人计“的故事,大家听的很认真。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分析文章之所能够打动我们读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说:课文里的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和蕴含着的生命的不尽活力。有的孩子说文章除了景物和语言优美外,还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亲情的温馨让我们备受感动,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几代人的宽容和理解,就是我们学*的榜样。通过引导,孩子们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间就应该相互宽容和理解。我想这不就是我这节课所想达到的目标吗?这不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吗!于是,我很认真的表扬和肯定了学生们的想法。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进取。一节课的学*在和谐、*等的气氛中就这样结束。我能看得出,学生很愉快,对我不反感,我想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从整个教学流程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有时和学生吹牛就漫无边际,收不了边。还有在讲课时缺少激情,对学生的感染不够。课前准备肤浅,不够深入,层次不够丰富。自我感觉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整堂课的整体形象构造,这节课要给学生讲什么东西,课前思考不够清晰。因此,课堂结构显得有些混乱,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时甚至用了大量的时间来与学生闲聊,用以提高他们学*的兴趣。

  所以,有时又感觉有些本末倒置,主题被冲淡了。但是,不论怎样,我相信学*就会进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散步教学反思 4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惯、作批注的*惯、质疑的*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惯、作批注的*惯、质疑的*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散步教学反思 5

  教学成功之处: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则电视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作为“导入”,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也利于启发学生关注身边体现亲情的镜头。

  2、教学过程按照我们读文的思维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后的“课堂延伸”,让学生有课堂再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3、教学之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以突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不足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学年新学期伊始师生之间了解还不够,配合不够默契。

  2、第一个班教学中对教学节奏掌控不够,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散步教学反思 6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

  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 7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散步教学反思 8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积极参与学*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的理念。我们*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散步教学反思 9

  一、整体反思

  我设计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教学的重点是:人物语言中流露出来的爱,教学难点是: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小事反映出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教学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情感;2.体会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感染和熏陶;过程与方法:1.设置"悬念",让学生自由猜摩,深化课文的主题;2.查找质疑,让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挖掘本文的主旨;知识与技能:1.闭上眼睛听读,感知课文部分内容,对下一部分内容进行猜想。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与"猜想"内容进行比较。

  优点:1、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时间设置合理,用45分钟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确定合理;

  缺点:1、教学目标设置过多;

  2、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欠合理,像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过程设计反思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导入语,我设计的是播放《跪羊图》这首歌,主要是营造气氛,播放结束后就以"香九龄,能温*"的故事引入课文;

  教学的第二步是"猜摩"教学:听朗诵,当读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停止播放,让学生来讨论"我和妻子该怎么办?"有那些方案?

  教学的第三步是课文研究: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并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并生生、师生解决。

  教学的第四步是深挖主题:围绕"文中谁的权力大?"来展开讨论。

  教学的第五步是归纳总结并展示"板书"。

  以上五个步骤,我认为设计得好的有

  1、第二步"猜摩"教学,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朗读,听到有"分歧"的地方,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主题的理解埋下伏笔。

  2、第四步深挖主题,教师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谁的权力大?"展开讨论。其实教师出示的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圈套,学生通过争论才发现这样一个家庭是没有权力之分的,这时才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是用来挖掘主题的。

  不足之处:1、导入语重复,一首歌、一个故事显得多余,二者只能取一。

  2、教学的第三步,交待不清楚,教师的引导没有设置进去,随意性强,可以分段进行布置任务,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质疑。

  3、板书设计标识性不强,不美观,应改为箭头可能要直观些,更容易体现主题。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反思

  1、对比教学设计不错,学生"猜想"的与作者写的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深化主题。

  2、阅读指导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3、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恰当,能够较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足之处:1、学生自主学*时没有设计教师的引导,没有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应学会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

  2、教学第三步未能充分考虑和体现学生要求,没有划定范围,使学生漫无边际,要分段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

  散步教学反思 10

  《散步》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侧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篇散文,内容也很简单,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方向,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体现一课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体感悟,自主探究。

  本篇课文,我从《子路孝母》《孟母三迁》两个故事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课文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谁?

  2、文中散步的季节、地点?

  3、一家人为什么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

  四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课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但同时回归一个主题—浓浓的亲情。整体感悟环节,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写法、特点,体现我们一课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第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识的深化延伸。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讨。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一问题,七年级的学生要回答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二个板块,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探讨未知的问题。经过讨论合作,还是解决了问题,只是学生表达欠佳,由老师稍做点拨、总结即可。依托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那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体现一课一得。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第三个板块,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所得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学*本文写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并写出来。

  依托板块式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教研理论,在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思路清晰,知识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我认为很好。在下来的课题深入研究中,我会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散步》教学反思9篇

《散步》教学反思1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散步》教学反思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3

  今天, 我拿起《散步》教学设计,一遍遍看着自己几天下来备课的“成果” ,感觉有点紧张.我不知道那是对自己没信心,还是对学生不放心。

  回想昨天在八班试教感觉很轻松,也感到课堂的活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课上一位中下的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伴同儿子的时间很长,路不就很快走完了吗?”当时,我很感动。感动的是他在认真思考,虽然他没有认真读懂课文,(也许与他读课文的熟练程度有关)但帮了我一个大忙,该是让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学生的精彩发言,不仅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也激励了我:一堂快乐的课,在于师生之间配合的融洽。

  而今天,在本班上完这堂课,却留给我沉闷的课堂,没有了往日的活跃。也许是因为有很多人听课;也许是因为我是班主任,事前特别强调了课堂纪律、、、、、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刻,只读到了文本最浅层的东西,以致在教学设计上被我划分得支离破碎。

  回放上课大致思路:

  (一)导入

  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的祝福,虽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吗”;伤心失败的时候,以为*常不是特别亲*的人默默为你递上一张纸巾,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知道你尽力了”。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大家说说。(师生交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人感动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有感情范读。正字音,思考:从文中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家庭?(预设:考学生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2.自由朗读,解读文本

  ① 我为什么要出来散步?(理解知识点:生命)

  ② 散步途中,发生什么分歧?文中还有感人之处吗?(重在品“我”对生活的使命感和责任,以及那份浓浓的爱,从中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和谐美)

  (三)品味语言

  让学生找出对称句,感受句子的和谐美。

  (四)拓展延伸

  ① 给课文拟题

  ② 比较《三代》

  现在回想自己上的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觉真的很乱。为什么不直接找准主心骨,然后以这条主心骨展开呢?其实文章无不让学生体味家的温馨,和谐。就这一点而言,为何不放开胆让学生自己去评,自己去谈呢?这样的话,也可直接进入下一环节:自由朗读,说说文中从哪可以体现家的温馨,和谐呢?顺理成章,做到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再者,最后一环节,我觉得自己也没达到最佳效果。比较《三代》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只是停留在对内容上的理解,让学生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教师在此时,小结也很重要,可以借《三代》,说说《散步》一文体现的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出现却又被人忽略的那种幸福,其实爱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在*日里化爱为实际行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份爱。

  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课,在于师生互动,更多的是在教师点拨情况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更深一层。当然,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不仅备自己,而且要备学生。同样这一堂课上下来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观原因在于我对文本处理,尤其设问方面有所欠缺。

  总之,上好一堂课,不只靠青年教师那份想提高自己教学水*的动力即可,关键还在于多从实际出发,多在提问方面下苦功,教学设计要合理。

《散步》教学反思4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最*我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第一课(《散文两篇》中的第二篇)。

  笔者在带领学生解读此文时,一致发现文中有一处用词欠妥。

  为了准确地解析,请看该文倒数第二段: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细心体会,不难发现上文中“我想拆散一家人”中的“拆散”一词欠妥。《现代汉语词典》对“拆散”解释为“使家庭、集体等分散”,并举了“拆散婚姻”和“拆散联盟”为例。可见就词义的感情色彩而言,这是一个贬义词。而文中作者的本意显然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想把一家人暂时分成两路走而“各得其所”。这种尊老爱幼的想法不用说是褒义的,而“拆散”一词用在此则违背了语境的要求,显得极不相称,如改成中性词“分开”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据此,笔者以为把“我想拆散一家人”改成“我想分开一家人”,就比较符合语境,且更能体现“我”的这种想法的本意。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作者商榷。

《散步》教学反思5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作者莫怀戚,通过生活中最*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教学此文后,反思课堂教学,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一、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应该“贴”着学生设计,“贴” 着学生教。因此,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找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散步》教学反思6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

  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7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8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9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散步》教学反思6篇

《散步》教学反思1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提升学*力。

  过程和方法:学*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于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方法

  品读法、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尽情的享受着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我想请问同学们,在这三种感情里,哪一种感情将伴随着我们从呱呱落地的婴孩至白发斑斑的老人呢?(亲情)对,亲情,亲情是我们人类世界中最丰富、最动人的情感之一,不少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读过关于亲情的文章吗?(生答)

  师:很好,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咱们学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将一同用心灵去聆听一首亲情、人性和生命的赞歌,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营造氛围,拉*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营造的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第二是学会筛选信息复述课文内容。

  (通过听觉刺激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学会筛选并整理信息。)

  (三)人物性格分析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

  母 亲:疼爱孙子

  妻 子:贤惠、孝顺、善良

  儿 子:天真、活泼

  (教会学生从文本入手,快速完**物性格分析,达成教学目标)

  (四)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学*,合作探究,学会提问。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自己在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一块讨论解决。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来概括。

  (六)情感体验

  1.情境假设,引发思考

  假设你们一家人在看电视,在只有一台电视的情况下,爷爷想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你要看动画片。此时遥控器在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

  2.讲述亲情故事,激发感情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年仅两岁的女儿。有一天,妈妈趁女儿熟睡的时候外出买菜。这个时候女儿醒了,找不到妈妈,于是她爬上了桌子,爬到了窗户边。就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楼下买菜归来的母亲。她向妈妈伸出了双手,从楼上扑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妈妈冲到了楼下,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这位年轻的母亲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消防队员们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同样的距离,同等的高度,还有一个同等重量的沙袋,可测试的结果却是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接住沙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消防队员接的是没有生命的沙袋,而母亲接的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情。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心血甚至是生命!

  3.朗诵本班同学*作《我的母亲》,引起共鸣。

  (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七)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讲述你的亲情世界里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幕,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作文训练。较好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法上,我有意识地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3.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4.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我有意识地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不足

  1.后半部分,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读的机会太少,而且疏忽了朗读指导。

  2.我的情感有些强加给学生了,应该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地感悟文本,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3.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

《散步》教学反思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常的散

  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3

  《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来理解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采取探究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与考试的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尊老爱幼。

  学*这个课例,有两点感受强烈地触动着我:一是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于言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板块教师都能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段语句的诵读、思考、联想、感悟,披文入情,联通生活,触发共鸣,几次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设计中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沟通,文本形象与学*感悟的沟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沟通。此非形式的浅薄与热闹,而是认识的感同与升华。第二点感触是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这节课的四块设计都是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和谐的节奏来组织的,学生在丰富动人的开场白中进入学*情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场景,学生们一次次诵读、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美在文本、美在教学过程、美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美在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与指引。

《散步》教学反思4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作者莫怀戚,通过生活中最*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教学此文后,反思课堂教学,感受颇多,现小结如下:一、新课标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应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学应该“贴”着学生设计,“贴” 着学生教。因此,找准文本与学生的契合点,找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散步》教学反思5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学反思6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家庭、亲情、友情的含义,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的好少年。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以“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读感悟,圈点勾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交流,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感受一家人的互敬互爱,相体谅。

  在引导学生正确领会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诵读《三代》和《北风乍起时》,进一步感受亲情的伟大可贵。

  但是,由于课堂内容设计太多,没能引导学生很好的品味、学*本文的语言美,非常遗憾。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1

  这篇课文是初中语文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本课也是通过一家四口的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题材极其*凡,意蕴却十分丰富,是一首***的颂歌,能让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虽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但却以成年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成年人对待家庭亲情、生命传承等问题的观察和理解。然而,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刻体验。所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深入体会到文中亲情、人性、生命的内涵成为课堂的最大难点。

  经过研讨,我们确定本课的学*要求主要是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学*朗读并努力体会文中的情感价值观。所以,这篇《散步》,要设法为学生营造一个亲情般温馨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次关于“亲情”和“生命”的洗礼,学*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如何做到营造温馨的氛围,而且要在课堂初始便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放松的状态,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体。借助描绘亲情的音乐,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进入状态。然而,只有音乐是不够的,学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学生进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温情”中回忆自己体会过的“温情”。音乐加回忆,学生们的情感一定会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对的理解,对亲情的感悟,甚至对生命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敏感。果然,从课堂上的效果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进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状态,对于中长对幼、上对下的爱也深有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以读带悟的学*方法,提高学*活动的有效性。从配乐朗读到品评景物、佳句,从研读课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读几个环节,涉及到默读、朗读、浏览、精读等几个常见的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学生朗读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当然,这堂课仍有着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利用小组内部的合作和交流。学生交流不够,自然也无法更多地从别的同学那时得到别样的知识和感悟。然而,生生对话其实是比师生对话更易于学生接受的一种对话方式。

  其次,导入环节占用时间过长,我校的孩子们用笔能力不足,在一开始的文字描绘中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考虑下次可以让孩子们用图画的方式或口头描绘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将展示环节分为两部分,在课堂结尾再请几位同学展示,形成一种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响应”。

  最后,学生没有预*的好*惯,虽然内容十分简单明了,但由于学生对课文过于陌生,课堂推进很慢,最后虽然顺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但明显感觉到课堂环节间过于紧凑,这对于学生的学*、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这次的课堂让我明白:导入方法是死的,而设计教学的思维应该是灵活的。导入方法虽然被我归为三种类别,但并不代表一节课只能用其中一种。不同的方法相结合会有别样的效果。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2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3

  根据学校的要求上新课前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独自学*。做导学案前,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难点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导学案做出来了。导学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质疑有声,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我对学生没有多大的把握,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很惊喜,因为在质疑有声这个部分,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课文重点或者难点的地方:比如对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这是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他们答不出来,亲自出马以显示老师的地位。

  可是没有想到,在小组讨论后他们把每一道题都探究的非常到位,并且不少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又很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分析非常准确深刻。

  比如谭小雨就谈到对文句“整个世界”理解,她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地位,他们勾心斗角,没有兄弟姐妹之情没有孝顺之心没有夫妻之情更有甚者不抚养子女。而文中的我的世界里却有这么和谐温暖的家庭,他重视爱母亲儿子妻子,他重视亲情,所以“我”很了不起。还有同学质疑文中的孙子的行为,他认为孙子肯定应该知道奶奶生病了,他应该顺从奶奶走大路。

  讨论后又有同学质疑文中“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他觉得“在到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前,“我”不应该擅作主张,我完全可以跟孙子沟通:奶奶生病了,我们应该照顾奶奶。而文中的“我”完全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典型,妈妈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所以解决分歧时,“我”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有了沟通就会更加和谐,而且这样既是抓住了教育的一个契机,也告诉我们家庭出现了矛盾有了分歧,应该依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来解决,而不是家长一方的主观愿望。这是文章的败笔。

  学生能够这样深入的理解文章,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创意的理解,这在我的意料之外。我第一次觉得上语文课做语文老师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常兴奋和激动,当然我也感觉到了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大踏步的前进。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否则就要落在学生之后了。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4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积极参与学*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的理念。我们*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5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 “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6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7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8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 “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散步》教学反思 10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积极参与学*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的理念。我们*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散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课堂的气氛还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我在布置预*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其次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再有,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上完这一堂课,我欣喜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一次“洗礼”,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珍惜亲情。可以说这堂课在情感目标上的实现是十分成功的。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与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 像本课《散步》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太难,但人物文章的主题思想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亲人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这一切,我认为可归结为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也便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台。《散步》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进行亲情教育的文章。

  除了让学生研读文本,从文章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因素之外,我还充分利用了网络、电子白板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回头看看,本节课中的情感激发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或许,没有音乐与画面渲染的气氛,光阅读文本,学生们的情感还不至于那么深入,从而最后学生的感悟也不像现在这样深刻。所以,在这节课上,电子白板功能运用的教学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 还有一点,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而不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本课中,我精心设计了这些语言,应该说,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同样起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作用。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来理解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采取探究自主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与考试的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尊老爱幼。

  学*这个课例,有两点感受强烈地触动着我:一是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于言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板块教师都能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段语句的诵读、思考、联想、感悟,披文入情,联通生活,触发共鸣,几次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设计中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沟通,文本形象与学*感悟的沟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沟通。此非形式的浅薄与热闹,而是认识的感同与升华。第二点感触是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这节课的四块设计都是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和谐的节奏来组织的,学生在丰富动人的.开场白中进入学*情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场景,学生们一次次诵读、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美在文本、美在教学过程、美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美在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与指引。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最*我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这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

  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

  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散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一、整体反思

  我设计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教学的重点是:人物语言中流露出来的爱,教学难点是: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小事反映出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教学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情感;2.体会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感染和熏陶;过程与方法:1.设置"悬念",让学生自由猜摩,深化课文的主题;2.查找质疑,让学生自主学*和探究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挖掘本文的主旨;知识与技能:1.闭上眼睛听读,感知课文部分内容,对下一部分内容进行猜想。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与"猜想"内容进行比较。

  优点:1、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时间设置合理,用45分钟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确定合理;

  缺点:1、教学目标设置过多;

  2、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欠合理,像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过程设计反思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导入语,我设计的是播放《跪羊图》这首歌,主要是营造气氛,播放结束后就以"香九龄,能温*"的故事引入课文;

  教学的第二步是"猜摩"教学:听朗诵,当读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停止播放,让学生来讨论"我和妻子该怎么办?"有那些方案?

  教学的第三步是课文研究: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并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并生生、师生解决。

  教学的第四步是深挖主题:围绕"文中谁的权力大?"来展开讨论。

  教学的第五步是归纳总结并展示"板书"。

  以上五个步骤,我认为设计得好的有

  1、第二步"猜摩"教学,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朗读,听到有"分歧"的地方,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主题的理解埋下伏笔。

  2、第四步深挖主题,教师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谁的权力大?"展开讨论。其实教师出示的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圈套,学生通过争论才发现这样一个家庭是没有权力之分的,这时才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是用来挖掘主题的。

  不足之处:1、导入语重复,一首歌、一个故事显得多余,二者只能取一。

  2、教学的第三步,交待不清楚,教师的引导没有设置进去,随意性强,可以分段进行布置任务,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质疑。

  3、板书设计标识性不强,不美观,应改为箭头可能要直观些,更容易体现主题。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反思

  1、对比教学设计不错,学生"猜想"的与作者写的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深化主题。

  2、阅读指导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3、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恰当,能够较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足之处:1、学生自主学*时没有设计教师的引导,没有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应学会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

  2、教学第三步未能充分考虑和体现学生要求,没有划定范围,使学生漫无边际,要分段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积极参与学*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的理念。我们*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本篇文章,让学生学*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的目的。

  我曾经上过一堂公开课,八年级的课文《散步》,以教会学生“疑为学之始”的阅读方法为教学目标,达到学会质疑的学*目标。教学设计围绕对课文质疑的三个基本点——“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安排教学步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过去讲授这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

  本学期接到上校级公开课的任务,我和组长王老师商量着选课,结合组里开展的《有效教学中的问题作业布置》研究,我们确定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时上课,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可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问题问,不知问什么;或是选择参考书和练*册上现成的问题,无法独立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其实,学生在学*及思维过程中,应该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哪怕是不符合常理或实际的问题)。因为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一个促进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

  是何原因导致学生提不出问题?为探其归因,我们选择七年级学生教授八年级课文,并且是在课前十分钟发下课文。课前,我和学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短暂的交流,学生普遍反映“不知道问什么”,对提问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对教师*惯性的随从,使他们一时摆脱不了对教师引导问题的模拟,看来,改变学生学**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积极参与学*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的理念。我们*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

  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我们的学生深刻意识到“疑为学之始”,把握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学会终身学*的方法,使学校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制。

  本次活动是目标是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毛毛虫变成蝴蝶的基本过程。学*量词:个、根、颗、块、片;学*说短句:毛毛虫找到了X个X色的XX。在活动中,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我制作了一个PPT,采用边讲边提问的方式,PPT画面比较直观,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边看边回答,当我问小朋友:毛毛虫第一天找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它找到了一个红苹果;它找到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接下来,我仍采用边看边回答的方式。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为了让幼儿学*故事中的量词,我在活动中设计了让幼儿回忆毛毛虫这几天吃的东西,巩固幼儿对量词的认识,幼儿讲述后我用PPT展示。通过欣赏故事,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让幼儿真正感受毛毛虫的演变过程,我让幼儿看一段视频,视频较好地展现了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边看边拍手,觉得这个演变的过程十分奇妙,让活动达到了高潮。

  情况分析:

  通过毛毛虫图片以及听故事的引子部分,让幼儿来猜猜故事的内容,使幼儿知道故事主要讲述的事情。活动中采用分段欣赏及问答的形式,使幼儿知道故事的内容,并能学说短句,掌握其中的量词,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观看视频,让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整个活动中,幼儿比较投入。

  反思与措施:

  整个活动过程还是比较清晰、流畅的,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整体效果较好,如果能在环节的设置时,采用游戏的方式,做到了动静交替,这样课堂气氛会更活跃,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沉浸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学*氛围之中。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感受亲情的要求。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

  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A、指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B、“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例如在《散步》这一课中,学*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这也是我选取的一个教学重点。《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迟、太迟”“总算”“又”“熬”这几个词语要学生重点领会,强调要重读,并要求反复地朗诵,以达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还有作为一个新老师第一次在多媒体开课有不免有些紧张,在布置预*时也出现了一个漏洞就是没有具体地落实到问题。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

  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学步》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学步——人人都要度过的一个*凡而又伟大的经历,这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与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够产生共鸣的所在。如果将学生引进文本,一个个的成为文中的学步者,再现儿时的这个*凡而伟大的经历,那么就不难理解文中所讲的“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句话的含义了,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厚意。于是,在备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学步时的年龄、情景和趣闻,或找出相册中的自己学步时的照片欣赏,特别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学走路时的心情,并以《我开始走路啦》练笔,这样学生原有的较为朦胧的体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清晰,解读文本时较会产生共鸣。

  二、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中,我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复预*的内容,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于预*,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这些步骤: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

  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

  第三,体会父母的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眉批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作家赵丽宏的散文《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学步——人人都要度过的一个*凡而又伟大的经历,这就是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与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够产生共鸣的所在。如果将学生引进文本,一个个的成为文中的学步者,再现儿时的这个*凡而伟大的经历,那么就不难理解文中所讲的“你的生活从此开始有了全新的内容和意义”这句话的含义了,也能体会到父母的深情厚意。于是,在备课时,我预设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学步时的年龄、情景和趣闻,或找出相册中的自己学步时的照片欣赏,特别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学走路时的心情,并以《我开始走路啦》练笔,这样学生原有的较为朦胧的体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清晰,解读文本时较会产生共鸣。

  二、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中,我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复预*的内容,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于预*,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这些步骤:

  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

  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

  第三,体会父母的情感。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些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眉批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大规模的朗读训练,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训练……

  三、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在教学过程中,我事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得多好,渐渐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当我的学生渐渐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的时候,我才醒悟过来。———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注意到了课堂的缺陷,我的课堂上渐渐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我渐渐关注着他们的思想,渐渐明白教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在教学生。

  对于自觉学*的学生,需要给他们指引方向,然后让他们学会自己走;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就要诱导着着他们,然后让他们跟着老师走——这些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们是无法完全去设计的。

  一直记挂在心头的公开课终于落下帷幕,对比之前的课,感觉现在的脑袋倒是清醒许多,《学步》是著名散文家赵丽宏先生描述自己的儿子在学步过程中摔跤、跌倒、爬起来继续跌跌撞撞学路的散文,以寄托他对儿子未来能够走好人生之路的期望。

  散文,本身形散而神不散,不好把握,如何摆脱“教课文”的怪圈,实现“教语文”,教给学生品悟散文中寄语的方法呢?

  之后,在不断的反思中,我确定教学环节,反思我的教学,做得好有以下几点:

  1.能巧妙抓住文眼,利用汉字‘步’字理的演变方法,学生了解字的演变由来,不易错字;

  2.预*单中,能将文中出现的词语归类巧妙安排,为下个环节概括主要内容做铺垫;

  3.引导学生多次品悟父母亲心情的语句,感受为人父母对子女的`那份爱与期望。

  4.第一课时的教学,带领学生品悟到散文的语言凝练美,及寄语的基本特点。

  不足的是:

  1.遗憾的是与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后,未引导学生理清文中的线索,线索不明;

  2.课文的朗读指导,过于枯燥,缺乏层层递进式的引导,*乎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

  3.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例验证我们本学期的教研组主题研讨——关注文体,落实语用;但不足的是此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过于少,为真正落实,时间的调控、把握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我事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得多好,渐渐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当我的学生渐渐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的时候,我才醒悟过来。

  注意到了课堂的缺陷,我的课堂上渐渐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我渐渐关注着他们的'思想,渐渐明白教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在教学生。

  对于自觉学*的学生,需要给他们指引方向,然后让他们学会自己走;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就要诱导着着他们,然后让他们跟着老师走——这些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们是无法完全去设计的。

  学生已经知道,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在作者眼中,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学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儿子学步时的情景。文章从看到儿子蹒跚学步,联想到学步只是人生旅途的开始,希望孩子脚踏实地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顺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父辈对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于是,在备课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学步”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初次学步”、“学步路上”和“学步摔倒、流血”等情境,展开教学,从而比较自然、顺利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上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展开课文的教学。

  1、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我让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学步时的年龄、情景和趣闻,或找出相册中的自己学步时的照片欣赏,特别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学走路时的心情,并以《我开始走路啦》练笔,这样学生原有的较为朦胧的体验可能会因此而变得清晰,解读文本时较会产生共鸣。

  2、让学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中,我一开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复预*的内容,我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高于预*,让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这些步骤:首先,理清文章脉络,由“居然会走路、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入手,让学生找到学步的艰难。学生需精心阅读文本,体会父母的心情。其次,让学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阅读,归纳出有关描写心理感受的词语,诸如“胆怯”、“自豪”、“勇敢”、“新奇”、“坚持不懈”等。这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的朗读训练,应该定位于朗诵。

  3、让学生体会父母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体会父母的情感体验,这是本课的难点,也将是亮点。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让学生走进了一种能够共鸣、能够感悟的状态,而我又利用各种契机进行了大量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例如,阅读文本时的划句做眉批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惯的训练,积累句子并合理运用的说话训练,通过重点指导情感朗读“看着孩子摔倒铁栏杆上”情景的句子,特别是“心如刀割”,来理解父母的深切关爱。通过拓展朗读最后一段,来理解父母的殷切期望。

  4、提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通过课文的学*,让学生理解:“人生只有学步,才能迈步,直至成长。”正如课文中,在作者眼里,儿子学步的意义就在于他开始迈上了漫长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会惊喜与兴奋,会赞美和欣赏,还会担忧和焦虑,更会有期望与忠告。我这次基础上,努力将学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其实,这就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你要勇敢地走,脚踏实地地走。散步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案例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事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学生回答得多好,渐渐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当我的`学生渐渐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的时候,我才醒悟过来。———老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注意到了课堂的缺陷,我的课堂上渐渐多了许多学生的声音,我渐渐关注着他们的思想,渐渐明白教学生不知道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在教学生。

  对于自觉学*的学生,需要给他们指引方向,然后让他们学会自己走;对于不自觉的学生,就要诱导着着他们,然后让他们跟着老师走——这些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们是无法完全去设计的。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戏曲教学是,《邯郸学步》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时,属于音乐活动课,内容为戏曲小品。对于戏曲的学*,同学们具有了一小部分戏曲知识的基础,只是在七年级的下册学*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唱段《甘洒热血写春秋》;和美术课中戏曲与美术中欣赏的戏曲脸谱知识。

  20xx年4月24日上午第二节课,在八年级10班作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同学们在课上学到了戏曲的知识的同时,还学*了不同剧种的戏曲唱段,演绎了戏曲人物的步伐和念白,通过唱、念、做等戏曲的表演形式的尝试,真切的体会和感受到戏曲艺术的高深莫测。在欢快的气氛中,我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了这节音乐活动课。

  课后,艺术教研组进行这节课的研讨。通过研讨,我反现了这节课的很多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这节课的学*中,我感到学生的戏曲知识很匮乏,学*的障碍太多,比如:戏曲的.表演形式、戏曲的行当、戏曲的唱和念的欣赏水*等等,同学们对于戏曲艺术的了解也很少,以至于在课上扫清障碍的时候用时太长,课堂时间太仓促。第二,学生对于戏曲艺术的兴趣很差,这是受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明明很喜欢戏曲中的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怕同学的嘲笑而不得不与戏曲拉开距离。其实,我们作为音乐教师,从八10班同学们的表现来看,足足可以证明,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学的参与,大部分同学会慢慢了解并喜欢我们的戏曲艺术的。

  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让同学们*距离的感受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戏曲艺术。我们的音乐课不是在培养戏曲演员,所以要让这节课成为开发学生兴趣的戏曲欣赏活动课。我想,通过我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我们的戏曲艺术会让孩子们喜欢和喜爱的!民族的艺术瑰宝会继续发扬光大的!

  通过,教师可以尽早发现一些教学不足,比如说教学设计上出现哪些问题、课堂交流和启迪是否得当、课后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从而为自身教学水*的提高累计经验。

  老师设计的问题不等于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学步》这一课 ,我在教学过程中,事先根据课文设计问题,迫使学生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渐渐的他们的积极性不高了,课堂上死气沉沉,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 当我的学生渐渐在课堂上失去兴趣的时候,这时我才醒悟过来。 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一定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