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面图形的认识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的初步认识,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些*面图形,都能正确辨认。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从而拓展“空间与图形”学*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对这些几何形状的特征有一些了解。这个单元的教学思想是想通过动手操作、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轻松。

  教材上还安排了七巧板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让学生能用几块板子拼成三角形和长方形,空间观念强的孩子拼的特别快,例如刘明羲,以前上课很少举手发言,在这个单元他很活跃,我鼓励他说,长大了一定是个优秀的工程师。在这节课上,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大量的七巧板拼图,孩子们非常惊奇,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自己动手拼图的的兴趣。孩子们纷纷行动起来,兴趣十足的开始拼图,他们多数拼得很形象,有的孩子自己不会,就照着图画拼,也玩得很开心。

  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我有一点困惑:

  练*一安排了两道*题,一道是补墙问题,一道是想一想一个拆开的正方体,哪个面和哪个面相对。在历年的这个时候,这两道题都会难道相当一大批孩子,这个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种常见的*面图形,学生以后还要深入学*内容,现在安排这些题目有必要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等*面图形。

  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面图形的理解。

  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效果。本周学*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等*面图形。

  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面图形的理解。

  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6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7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面图形学*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探索欲。

  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

  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

  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

  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8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面图形学*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探索欲。

  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

  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

  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

  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9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特点,整堂课学*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周四我开了《认识图形》公开课,通过各位老师的听课,评课,我对我的教学有所反思。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圆柱的下面那个面应该叫“底面”

  (2)在将下一个要点时,要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3)在有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做一个倾听者。

  (4)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回答。

  (5)评价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6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7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的”上来。这样对*面图形的“*”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8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前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方法介绍:为了不多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中,错误率大大减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9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一、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三、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1

  成功之处: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面图形特点,培养学*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2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才是根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3

  “认识图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六边形*面图形 , 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 , 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玩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于是我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充满童趣面有新奇的“图形王图”这一场景。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在这基础上找出“王国”中的各种四边形,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在这活动中对四边形有了再认识。这是一种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也为学*五边形、六边形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点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通过摸、数活动来发现其图形的特征。通过剪、搭、折突出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空间观念。我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回忆一下你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今天认识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有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活力,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这一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较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4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5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菁选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2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面图形学*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探索欲。

  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

  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

  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

  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

  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

  四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3

  课是一节《欣赏·评述》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认识图形标志标志,懂得一些认识图形标志的含义。以及学会理解和应用图形标志,并在生活中加以应用。此课我运用多种方式让孩子来认识并加理解。

  1、出示常见的'符号,让学生谈谈它的实际作用。

  2、分析在公共情况下,它的特殊含义。

  3、实例讲解。如:奥运会的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形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4、分组抢答等等的形式,孩子们很快掌握了一些公共中常用的一些标志。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4

  *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这5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只有在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我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这5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5

  "*面图形的认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第二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怎样使学生既对几种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一些学*方法,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这节课教师能认真领会课标中的新理念,抓住教材实质,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各教学环节,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提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玩七巧板"的情境,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七巧板"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最熟悉的一种玩具,几乎家家都有。"七巧板"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积极性。

  2.能从学生认知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这样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能认真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3.重视学生的体验,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1)能让学生在"玩"中体验。

  (2)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

  (3)能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

  总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体验性方面,都能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6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几何图形,会觉得学*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活动中来,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7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这五种*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行四边形;把一些*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

  (2).了解学生的学**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8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9

  今天为止结束了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学*,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移,又将两个三角形*移成*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0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1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2

  在生活中,学生已有关于角的感性经验,但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而这些就是也是本课的学*起点。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 创设了“根据*面图形上的部分,让学生猜猜是哪个图形”,学生的兴趣被游戏激发起来,特别是猜圆形时,学生感悟到圆上没有角,线段围成的*面图形上才有角,初步感受了角的表象。再让学生摸*面图上角的形成,紧接着把角描出,移走*面图形,只剩下角的轮廓,抽象出几何角。这样学生就会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

  记得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学会比较角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为了更好的学*这部分内容,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的大小有关。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安排了用小棒搭角,并要求搭得大点小点如何操作,学生有生活经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好地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程度有关。学生的体验并没有就此满足,继续安排了三次玩活动角的环节,在玩中学,在体验中理解。还安排了折角,剪角的环节,让学生在一系列动手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的学*过程变成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验证、自主提炼、自主实践的过程。当然在“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折角时,学生折的角形状大小,与角的大小概念有错误理解,没能处理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从学生从课堂可能地生成出发,备好课,上好课,处理好细节。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3

  《认识图形(二)》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等*面图形。

  立体图形的物体在生活中比较容易找到,学生学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而*面图形认识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我预设: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了所需的立体图形,用于在课堂上画、印、剪,这样做效果会更好些,把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联系起来,这样会更容易理解。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下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对于低年级孩子,融入动画和音乐,更容易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直观的立体图形,找到*面图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既复*了上学期的'立体图形,又引入了新知---*面图形。

  2、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画、印、剪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3、在巩固练*阶段,我设计了“猜一猜”“圈一圈”和“涂色”。通过设计富有童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加深对*面图形的理解。

  四、在欣赏图片拼组时,可以预设到孩子们会很兴奋,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到数学美。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面图形,制作一幅美丽的剪拼画,有趣图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本节课,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

  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4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15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五)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几何图形,会觉得学*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活动中来,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效果。本周学*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这五种*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行四边形;把一些*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

  (2).了解学生的学**惯。比如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备好学具,如果不能,教师应该适时准备几组学生课堂所需学具。

  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与课时,整合教材

  (1)每位教师都就应该有驾驭教材的能力,不一定要按教材所说的课时去开展教学,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学*特征及对教材的理解来组织教学。

  (2)做好单元教学设计。每个单元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首先老师要知道,并写好单元的教学目标及做好本单元的整体设计。

  4.设计好课时教学目标

  (1)目标要明确。

  (2)目标要易于操作。

  (3)目标要体现三维。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9篇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让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若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面图形学生尝试认识的*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兖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漠,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振、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措、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板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通过学生闭眼想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接

  (变式图样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的进一步了解。)

  2、找一找:在教室里有这样的图形没有?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有这样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让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若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面图形学生尝试认识的*面图形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6篇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

  实验操作学法设计: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这些*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一课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见*面图形的基础上,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7)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成功之处: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面图形。在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将四种*面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始终围绕“*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最后一项练*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能力目标:通过“摸、找、画、说、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感知其特点,正确辨认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在摸、找、描、说、拼等活动中,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知道“面由体得”,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与投影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水彩笔【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在一个布袋里摸几何体,并叙述所摸到的几何体的特征,请学生猜一猜老师摸到的是什么。

  2.在自己所带的形体实物中找出和老师一样的物体。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

  来重新组建。通过摸一摸、猜一猜,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

  二、 感受“面”从“体”得。

  1、认图形。

  师:今天图形王国来了几位新朋友,你们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生:想。

  师: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生: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几位图形朋友,你们认识吗?谁知道它们的名字?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师用课件出示四种图形的名字)

  2、找图形。

  师: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不信,我们就找找看。从你的桌子上拿一个立体模型,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先独立观察,再进行小组交流,最后集中反馈。重点体会:面在体上。

  师:刚才你们已经把自己的发现跟小组内的同学说过了,现在有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呢?

  生:我在圆柱上找到了圆形。生:我在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

  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清楚。突出学生的个性思维

  师:通过大家认真观察,同学们发现在长方体上能找到长方形;在正方体上能找到正方形;在三棱柱上可以找到三角形,在圆柱上可以发现圆。

  师边说边播放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理解。

  (通过“看”体会面在体上,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面在体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面图形的空间观念。)

  3、 摸一摸。

  师:新朋友见面要握握手,现在让我们动手摸一摸各个物体的面,看看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各物体的面,并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觉)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都是*面图形。)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和过去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生:一种是形,一种是体。

  生:长方体能站起来,长方形站不起来。

  生:正方体有6个面,正方形只有1个面。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三、学会用“体”描“形”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这几个新朋友,又找到了它们的家。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生:想)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拍下来呢?你来想个好办法。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8)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成功之处:

  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面图形》这个教学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之后进行学*的,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

  《认识*面图形》教学反思。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这节课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1、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面图形。在学*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面”在“体”上,

  2、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3、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另外,我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没有时间将四种*面图形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比较。

  《认识图形》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在设计和教学中,紧紧围绕“三维目标”和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主动探索的学*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同时具有较浓的“数学氛围”。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整个学*过程中孩子们面对可爱的物体小精灵、有趣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棱角学具时所流露出的是满心的愉悦,对数学充满了兴趣。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①通过老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几个活动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了解了这几个*面图形的特点,能够正确辨认。

  ②在我提出了“你能想办法将这些**的面表示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吗?”的问题后,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分别想到了用“看一看”、“摸一摸”的办法。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

  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其他的*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4、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放手让他们自己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虽然我也有重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但是因为孩子年龄和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寻找物体上的面时孩子们想到的方法不够全面、精确,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加强对孩子学*方法的指导,培养他们探究性学*的能力。

  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5、突出了数学基本模型的建构。

  教学中,始终围绕“*面图形”的特点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揭示*面形象的本质—在物体上感受“**的面”。

  6、重视学生的学*体验。教者利用激励性和富有变化的语言,不断调节课堂氛围,增强学*信心,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7、尊重教学规律,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最后一项练*是让学生用纸剪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我放手让学生回家动手先剪后拼,再到班上交流,第二天当学生拿出亲手做的作品时,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时,心中非常高兴,有的是按照书中的图案拼得、有的是自己动脑筋想的,于是我把学生的作品一一放到展示台上让学生看,再评出最好的图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很开心。

  这节《认识图形》活动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活动中,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看,初步感受,这样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了,使幼儿轻轻松松地进入了新的活动课,同时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幼儿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活动效果。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好动幼儿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他们好动,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活动教学,要给幼儿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幼儿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幼儿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幼儿自己评价,让幼儿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幼儿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活动课我觉得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幼儿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9)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0)

——认识图形教案实用10份

  设计思路:

  教幼儿辨认*面几何图形是小班数学教育中的难点,因为几何图形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的兴趣。因此在这个活动中我以游戏情境贯彻始终,使幼儿的情感得到满足。首先是以给小动物喂食吸引幼儿的注意,整个活动从简单到难层层递进,先按颜色分类,让幼儿给小兔子喂食,灰色的小兔吃灰色的“饼干”,白色的小兔吃白色的“饼干”,再按形状给小兔子喂食,张着三角形嘴巴的兔子吃三角形的“饼干”,张着圆形嘴巴的兔子吃圆形的“饼干”,最后以游戏“送小兔回家”的形式请幼儿同时根据颜色和图形进行二维分类。

  活动目标:

  1、初步尝试按物体的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2、在游戏情境中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对集体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白色和灰色的小房子各一幢。

  2、白色和灰色的小兔子各13个。

  3、用白色和灰色的.小盒子做的兔子各两个,兔子嘴巴分别是圆形和三角形。

  4、幼儿操作的白色和灰色的圆形、三角形图形若干。

  5、裙子上三角形、圆形图案的灰白色小兔25个。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小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白色和灰色的小兔子)

  2、你们看看这两只小兔子有什么不一样吗?(颜色不一样)

  3、对的,它们颜色不一样,小兔子很高兴来我们小五班做客,不过它们现在肚子很饿,想吃饼干了,老师这里有好多饼干,有白色的饼干还有灰色的饼干,白色的小兔子说它想吃白色的饼干,灰色的小兔说它想吃灰色的饼干,你们能帮老师来喂小兔子吗?

  二、幼儿人手一个图形饼干,根据颜色喂小兔子。

  三、教师验证

  1、刚才宝宝们都给小兔子喂了好吃的饼干,我们来看看,我们喂得对不对?

  2、小兔子们吃得饱饱的可真高兴,我们一起跟小兔子去外面玩玩吧!(带领幼儿在座位前面学小兔跳一跳。

  3、“哎呀,玩了那么久,我们又饿了,你们能够再喂我吃一点饼干吗?”教师拿小灰兔:“你们瞧,我的嘴巴是圆圆的,我最喜欢吃圆形的饼干,你们待会喂我吃圆形的饼干,好吗?”拿小白兔:“你们瞧,我的嘴巴是三角形的,我最喜欢吃三角形的饼干,你们待会喂我吃三角形的饼干,好吗?”

  4、幼儿人手一份图形,根据饼干形状给小兔子喂食。

  5、教师验证。

  四、游戏“送小兔回家”

  1、小兔子们都吃饱了,我们送它们回家好不好?

  2、我们先来找一找小兔子们的家在哪里,这里有两幢房子,一幢是白色的,一幢是灰色的,那白色小兔应该去哪一幢房子里住啊?(白色的房子里)对的,要去白色的房子里,你们再来看看,房子里还分两层呢,第一层是圆形,第二层是三角形的,你们看看,白色小兔裙子上是什么图形(圆形),那它要去哪一层啊?(圆形那一层)。把小兔送到家里。(集体送)

  3、幼儿人手一只裙子上三角形图案的灰色小兔:那这只裙子上三角形图案的灰色小兔应该送到哪一幢房子的哪一层里面呢?我请小朋友都来送一送,看看谁送得又快又正确。

  4、教师小结送小兔回家的方法,先要看看小兔什么颜色,送回那一幢房子,再看看小兔身上的图案,送到相应图案的那一层。

  五、小兔子谢谢我们小朋友,不仅给它们喂饼干,还找到了它们的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说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页的内容,练*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分成以下几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图,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让学生闭上眼睛按教师的要求摸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摸教师给出的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位置、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辨认。

  3.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的面,搭在一起比较隐固。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五的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完成。

  五、全课小结(略)

  六、游戏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中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是重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是难点。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

  课前准备: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激情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小朋友,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你们欢迎他们吗?

  1.出示图片:小猫和小狗

  2.小狗说:“谢谢大家.”小猫说:“在学*前我想提一个问题,你们能记住我们吗?

  请快想想,怎样才能记住我们.”

  (二)学生讨论

  1.如何记住一只小猫?又如何记住一只小狗?

  2.学生反馈:小猫矮矮的、胖胖的、黄色的猫.

  小狗高高的、瘦瘦的.

  3.小结:要记住它们的特点.

  二、活动二:练*分类

  小狗说: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想请你们帮个忙,给它们分类.

  (一)出示图片:物体分类

  (二)分组讨论

  1.四人分小组讨论,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

  2.学生演示自己不同的分类方法.出示图片:分类方法一、分类方法二

  三、活动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小狗说: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物品好吗?

  教师板书:认识物体

  (一)认识长方体

  1.出示图片:长方体

  2.小狗问:它是什么样子?

  3.每一名同学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数一数有几个面,摸一摸每个面一样大吗?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的?起个什么名字?

  4.学生反馈长方体的形状特点

  (1)有六个面;

  (2)有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的四个面是长方形,还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四个面是一样大的,还有两个面一样大.(教师板书:长方体)

  (二)认识正方体

  1.出示图片:正方体

  2.小猫问:这个物体是长方体吗?

  有什么特点?

  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起个什么名字?

  3.学生分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正方体的特点

  正方体六个面,六个面都是正方形.(教师板书:正方体)

  5.你是怎么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6.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哪些东西是正方体的呢?

  四、活动四:认识圆柱体和球

  (一)认识圆柱体和球

  1.出示图片:圆柱体、球

  2.小狗问:你的桌面上还有什么物体呀?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生小组讨论

  4.学生反馈

  圆柱体有两个面是圆形的,球上没有一个*面.

  教师板书:圆柱、球

  5.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体的?那些物体是球体的?

  (二)小结

  今天我们和小猫和小狗一齐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三)出示图片:找朋友

  五、活动五:做游戏 “摸一摸、 猜一猜”

  游戏介绍:将所有的物体全部放在课桌上,小组中的每个人轮流用围巾蒙住眼睛,用手摸物体并猜出是什么物体,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六、活动六:小小建筑师

  1、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

  2、学生反馈.

  七、总结

  今天你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怎么记住它们?我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体吗?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页例2及相应的课堂活动与练*。

  教学目标

  1苯岷仙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会三角形和圆拼组简单的图形。2痹谌鲜锻夹蔚墓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备惺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三角形和圆,能辨认三角形和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圆柱的学具和钉子板。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教师:我们在前面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你能在下面的图形中辨认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吗?

  出示。

  学生辨认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辨认的。

  教师:你在上节课是怎样认识这些图形的呢?

  学生自由地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作以下的板书。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图形分类—物体与图形的联系—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这节课就小朋友们掌握的这些方法来认识新的图形—三角形和圆。

  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2

  教师:根据我们前一节课的学*方法,我们还是从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图形开始。

  出示例2。

  教师: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能说一说它们的名字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物品分别是硬币、红领巾、钟面、锦旗。

  教师: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是什么图形吗?如果学生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硬币和钟面的形状是圆,红领巾和锦旗的形状是三角形,教师则追问“你怎么知道它是圆或三角形的?”促使学生说己判断的依据;如果学生不知道是什么形状,教师则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教师:能把这些物品分成两类吗?学生可能有多种分法,教师抓住学生按形状分这种分法进行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说出硬币、钟面都是圆圆的,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红领巾、锦旗都有三条边、三个角,所以把它们分到一起。

  教师:像这样圆圆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圆;这种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在图形的下面板书圆、三角形。

  教师:看看这些学具,你能在这些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吗?

  引导学生在学具中找出三角形和圆。

  教师:把这些学具放在桌面上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什么?

  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和圆都有**的面。

  教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说三角形有直直的边,而圆的边是弯弯的。

  教师:这是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图形最大的不同,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直直的边,而圆却是弯弯的边。下面我们应该从物体与图形的联系中来认识圆和三角形了。想一想,圆和我们学过的哪种图形有联系?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我们学过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让学生意识到圆和一年级上期学*的圆柱的联系,圆柱的上面和下面就是圆;没有学过与三角形有联系的物体。

  教师:拿出你们的圆柱看一看,它的上面和圆吗?你能够圆柱来画圆吗?

  指导学生圆柱“印”在纸上画圆,学生画曲线可能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画完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

  上展示,全班集体。

  出示下图。

  教师:你能判断左边的物体能画出右边哪个图形吗?

  学生判断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教师:小朋友们会圆柱画圆了,你会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吗?想一想,在钉子板上围三角形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正方形有哪些不一样?

  引导学生说出围长方形和正方形时要围四条边,而围三角形只围三条边。

  教师:围一围试试,看你们围出来的三角形是一样的吗?

  学生围三角形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出不同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等展示出来。

  教师:看看你们围的三角形,它们的大小、样子都完全一样吗?

  让学生意识到这些图形的大小和样子是有区别的。

  教师:但是它们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都有三个角。

  教师:对了,虽然这些图形的样子有些不同,但它们都是由三条直直的边围成的图形呀,所以它们都叫三角形。

  教师:我们已经讨论了物体与图形的联系,按上节课我们的学*方法,下一步我们应该做什么?

  让学生看着板书说出下一步是说生活中的图形。

  教师:生活中有这样的三角形和圆吗?我们看这两个小朋友找到了哪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和圆?

  出示第50页最下面的“议一议”。

  教师:除了有的交通标志牌的面是三角形,圆桌的面是圆形外,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说几个例子来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地说。

  教师:你们在说的时候都到一个“面”字,能说一说这个“面”字是什么意思吗?不要这个“面”字对不对呢?

  让学生理解圆桌的面是指上面的一个图形,而整个圆桌不是一个*面图形,而是一个物体了。

  教师:这样一来,小朋友对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一些了。

  三、巩固练*

  (1)指导学生完成第52页第3题、第4题、第6题,其中第4题和第6题只要求学生完成三角形和圆的作业内容,完成后集体订正。

  (2)指导学生完成第51页第4题“拼一拼”的活动,拼好后学生相互参观,相互。

  (3)指导学生思考第53页思考题中的第2小题,完成后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看的。要求学生这样看,单独的三角形有3个,两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2个,三个三角形合成一个三角形的有1个,一共是“3+2+1=6个”三角形。

  四、课堂

  教师: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第53页第7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认识*面图形》教案。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等学*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兴趣。通过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的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体验“面在体上” 的道理。

  教具准备:

  实物教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物体的形状,请大家看一看老师带来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2、拿出三棱柱,问:看见过这种形状吗?猜猜它的名字。

  二、引导探究。

  (一)初步感知。

  1、师:你们的桌面上也有很多物体,请每人轻轻的'拿一个长方体,举起来看一看,再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觉?你在它的面上看到了什么熟悉的图形?

  2、大家都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那么你们能不能在其他物体的面上找到别的图形呢?把你找到的图形说给同组的小朋友听。(学生小组交流)

  3、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图形。老师要当记者采访几位同学。

  生1:我在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生2:我在长方体上也找到了正方形。

  生3:我在圆柱体上找到了圆形,小学数学教案《《认识*面图形》教案》。

  生4: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生5:我在三棱柱上找到了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生在课前已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有或多或少地了解,先让学生在“体”上找熟悉的图形,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学*创设了条件。〕

  4、刚才大家从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它们都是物体上的一个面,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边说边从教具上撕下贴在面上的纸,贴在黑板上,让学生体验“面在体上”的道理。

  (板书:长方体 正方体 圆 三角形)

  (二)进一步认识。

  1、你能想办法让物体面上的这些图形跑到纸上吗?想想怎么办。

  生1:把物体按在纸上,沿着图形的边画出来。

  生2:在物体的面上涂上颜料或印油,印在纸上。

  生3:可以剪下来。

  生4:把物体按在纸上,把纸沿着图形的边折起来,就可以折出上面的图形。

  师: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很多种办法,想不想动手试一试?

  “要求小组合作,每种图形至少要有三个,请组长先分好工,谁做什么,谁做什么,再动手做。比一比哪组做得多,做得快,哪组合作的最好。”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提倡小组活动,合作学*。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小组活动呢?在活动之前,给学生提出预定的目标和一定的要求是十分必要的,并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能让学生更加明确老师的要求和意图。〕

  2、你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让什么图形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跑下来。我又要采访几个小朋友了。

  3、互相欣赏一下你们的劳动成果。再把纸上的图形分类,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的作品完成得真好。老师有个请求,每个小组能不能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漂亮的图形送给我,留作纪念。

  4、玩“帮图形找家”的游戏。

  出示的图形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梯形等,在黑板上划分每种图形的家,请学生“帮图形找家”。

  5、 老师看长方形和正方形,觉得它们很像,都差不多,怎样把它们区分开呢?

  6、 同学们已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小组里互相说说它们都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一想长方形的样子,用手在空中画一个长方形,再依次画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三)实践应用。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四)小结:回想一下,这节课你认识了哪些图形?它们都是什么样子?

  三、巩固练*。

  1、教师出示图形,同学们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2、教师说图形的名称,学生出示相应的图形。

  3、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