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活动的*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2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3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以“玩”为主线,将各个教学目标贯穿其中,使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学*和体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第一层的玩,是让学生无意识地玩,学生是在原有生活经验对各种物体认识的基础上玩。

  第二层的玩,是让学生整理物体。学生在整理物体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从而使无意识的玩开始向研究数学知识的方向转化。

  第三层的玩,则是在学生发现了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设计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摸一摸、猜一猜”。学生在闭上眼睛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的过程,就是对图形的特征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由于情境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最贴*他们的生活实际。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层次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比较恰当。因此,全班学生在整节课的学*过程中态度积极,主动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这节课也有它的不足之处,首先张老师有些紧张,表现不太自然,出现了一些语言上的口误,数学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希望以后多多注意;其次,低年级学生做游戏活动易放不易收,教师的要求必须细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活动的*惯。

  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力。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4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前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方法介绍:为了不多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中,错误率大大减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 5

  高老师来听课,我讲的《认识图形》,总的来说,我的这节课缺点比较多,具体有: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参上要求学生能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就可以了,能认识,能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的依据。我讲的深浅不一,比如长方体和正方体,我还让学生认识了它们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而这些内容是高年级才学的,一年级的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讲圆柱时又讲的少了,没说出什么来。﹙我觉得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是必要的,虽然课本不要求,但是做题的时候用得着啊,书本上的东西很浅显,同步训练上的题就把知识延伸了,长方体和长方形怎么区别?还不是用立体和*面来分吗,立体和*面怎么分呢?总得用几个面几条边几个顶点来说明吧!﹚

  2:语言太随便。上课时,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由长方形组成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确实,这句话不对,太随便了!

  3:课件中的物体不规范。在认识生活中的图形时,我找了一些图片,有一张是长方体的饭盒,但是转折的棱是圆弧过渡的,不是严格的棱。虽然总体感觉是长方体,但是不该用它。

  4:课堂不严谨。我在讲正方体时,在黑板上徒手画了一个正方体,“你用工具了吗?”没有,我学了十多年的美术,画几何体从来都是目测,用直尺是作弊行为,但数学相反,必须要用直尺画直线,用圆规画圆。我应该注意这一点。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科学和艺术要区分清楚。不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对待科学。

  5:学生动手少,学具准备不充分。一直是老师在讲,没让学生自己摸一摸、摆一摆。(其实让学生带学具了,领导来听课,要严肃嘛,出于课堂纪律考虑,怕他们玩起来不听课,没让学生拿出来……)

  总之,要多琢磨,多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多看好的课例,先模仿在创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讲。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阅读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1)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

  一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今年根据学校安排任教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很简单,但是怎么教给一年级的小学生,说真的很难,处于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阶段,教学中抓住孩子的特点很重要。

  这次公开课,我讲的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实是在孩子已经对所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一些*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所以本节课让学生抓住立体图形的主要特征很关键。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是:第一、导入新课的设计,通过一个箱子,设置悬念,“猜猜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好东西”立即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中去;第二、课堂环节形式多样,抓住重点反复强调,通过让学生看积木、分积木、摸一摸研究积木自己总结四个物体的特征、并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抽物体归类再次辨认,接着闭目回忆,然后有针对性的练*,以及最后通过猜谜语,观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图片,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课堂效果整体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很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课的李校长和老师们,在自己对一年级教学很困惑的时刻,给自己点亮了一盏明灯,感激每位老师的知无不言,让自己受益良多。现将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总结如下:首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简述的时候,专业术语应尽量避免,应换成学生所能理解的,例如课堂中在询问学生长方体的“特征”的时候,应换成长方体长什么样?通俗易懂,孩子们才会更好的接受。第二,在讲述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时候应把握好度,学生对于物体面数的认识还很抽象,不能作为重点,了解就可以。第三,课堂鼓励性语言太少,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点评,以简单“很棒”“很好”的评语,过于肤浅。第四,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大意,有趣的活动,但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学生在抽到物体的时候,扎堆站到一块儿,不能很好的进行物体的分类。最后,李校长给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建议就是数学教学生活化,多用一些生活化的图片走进课堂,让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孩子们学*数学的兴趣。

  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是与智慧并存的,不管是低年级课还是高年级的课,每一节课都是值得深入钻研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用心,相信在教学这条道路上会走的越来越好的,为自己加油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3个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在生活中,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面图形,有了一些主观感受,基本上能区分这些图形,但是他们对“体”和“面”的联系还缺乏感知。

  一上课,我便用学生所喜爱的积木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学生认一认这些积木中所认识的物体,复*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由旧知自然地导入新知,既把旧知复*巩固,也使新知能为学生更好的接受掌握。

  先通过引导学生一起“摸一摸”正方体的面,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体”转移到了“面”,感受到这些立体图形的面是**的。接着,让一个学生上黑板画一画正方体上的一个面,他就直接用粉笔画出了心中的正方形,于是我在黑板上利用正方体画出了它的一个面,问学生们谁画的好,所有的学生都说是我画的好,同时也冒出来一个声音“老师,这不公*,你用了工具了。”“那好,这回公*得再比一次,这次你们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看看谁能画得比老师好。”非常顺利的,学生学会了用正方体的一个面来画出正方形,也知道正方形是正方体上的一个面。

  在学生初步了解探索图形的方法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同桌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来从长方体上创造出其他图形。在展示的作品中便有学生创造出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方体的面并不相同,用长方体的面来画图形可以画出几张不同的图形。

  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从圆柱上创造出圆,已经不在是难事。最后,我让学生比较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和今天学的*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而长方形、正方形、圆只是某个*面画出的形状。学生能初步感知它们的特点,学生再次感受“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3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文具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特点,整堂课学*氛围浓。但是在讲到长方体与长方形、正方体与正方形的时候,学生很明显就不能理解了。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还需要给让学生观察,找到它们的不同之处,进而进行分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4

  周四我开了《认识图形》公开课,通过各位老师的听课,评课,我对我的教学有所反思。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严谨,如圆柱的下面那个面应该叫“底面”

  (2)在将下一个要点时,要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3)在有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提醒学生做一个倾听者。

  (4)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回答。

  (5)评价学生的能力还要加强。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5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6

  1、《认识图形》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2、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但是本节课在想想做做第2题和想想做做第5题的处理上不够恰当,浪费不少时间,练*最后一题没有来得及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要求学生用最少的小棒分别摆出五边形和六边形,由于教师对首尾相连的概念渗透不到位,因此学生在围的过程中犯了不少错误,主要表现为这样两方面:第一,相邻的两根小棒之间没有靠紧,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第二,有学生在四边形的里面摆一根小棒,认为是五边形。思考今后在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充分利用学生犯的错误,引导学生在错误的图形上进行修正,从而强调首尾相连,让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一概念有一个主观的认识;第二,可以在练*之前教师先示范、强调,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练*。从学生的主体地位来看,个人认为第一中处理方法可能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学*主体地位,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但是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应不断提示引导。

  4、想想做做第5题在这一节课应属于一个难点,从学生完成状况来看也不是很好。这一题要求学生分别把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都分成三角形,并要是最少的三角形个数,这一题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都是和最少,通过练*发现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学生错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的教授给学生分的方法。这一题的安排由浅入深,先让学生分四边形,再分五边形,最后分六边形,图形的边数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这一练*: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分一分四边形,学生很容易发现最少的三角形各数是三个,然后再让学生试着分五边形,分五边形就可以有一点难度,教师可以先交给学生分的方法,及从一点向另外不相连的几个点连线,等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再单独分六边形。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7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共同操作,独立思考,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

  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在画一画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也得到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并且在以上的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合作与交流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小组成员应该互帮互让。因为在老师让他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立体图形的时候,小孩子们并没有因为没拿到最心仪的物体而有微词,也是高高兴兴地拿起其他物体与同组小朋友进行交流,有个别学生与别的同学商量着互换手中的物体。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

  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我没有把学生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加以展示其画得如何的端正,而是直接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可真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在“摸一摸”的活动中对面的感知不够,我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如学生说出有的面是有点粗粗的,次次的,而有的面是滑滑的,我没有及时指出这是材料的质地问题,而是直接把话题引到“面是不是**的”上来。这样对*面图形的“*”字的理解就有点不够。

  2、在设计“面”由“体”得时我没有为学生准备这么多的材料,如剪刀、印泥等。也没有引导学生说出得到*面图形的多种方法,比如用印泥印、用剪刀剪下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描等,大部分学生直接用铅笔沿着物体的面的轮廓画。这样的结果体现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来说是打了折扣。

  3、在“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时,我觉得虽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但还不够展开,没有引导好学生天南地北地把生活中的资讯加以搜索并给以发挥,如果展开得好的话既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知认识,更能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8

  认识图形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一是通过动手操作复*学过的图形,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二是动中摆图形,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对几个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对边数命名图形有更深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学*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的能力。

  这部分对于学生来讲并没有很大的难度,许多学生在学前已基本认识了这些图形,但对于立体图形和*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还很模糊。在做题时,要求他们把四边形涂上颜色,他们把正方体也涂上了颜色。因此,在认识图形的练*课上我很注意这点,要求学生看清题分清图形。由于学生的年龄问题,有的时候学生在边数多的图形面前不是很自信,也怕他们在数边的时候多数或少数导致错误,我在布置练*前教授了在学生做题方法中提炼的一个好方法:

  比如一个这个图形,我们事先不知道它是几边形,用个这好方法可以有准确又快,你想学吗?学生积极性很高。方法介绍:为了不多数每条边也为了不漏掉每条边,每数一条边的时候在它的边上画个小竖条,这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不会犯重数或少数的错误了,也不会把图形认错了!

  这种方法学生很快用到了练*中,错误率大大减少。新方法掌握的都很快很好。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9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热情一直较高,能比较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能够正确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深刻地体会面在体上。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我想以下几个特点吧!

  一、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象是创造的灵魂。

  在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从内向外推动学生主动学*、积极思维和乐于探索。

  二、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三、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1

  成功之处:

  在感知物体的特征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形状吗?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热情。

  本单元设计较为严密,能捉住重点,难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来着重去讲解,能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感悟*面图形特点,培养学*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不足之处:

  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对于刚入学一个月的孩子,这样的四人小组合作还是第一次,又是对这些物体,特别是球,出于好奇,好玩的心理,在课堂上过于兴奋,教师在纪律的调控上有些失控,课前估计有些不足,使课堂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回答问题是有一个错误就是喜欢把圆说成圆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种说法的影响。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较为充实,设计较为新颖,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2

  《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本教材是在“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中人是轴对称图形,知道其基本特征,绘画其对称轴。本节课非常生动有趣,是以二年级学生的特点编排的,是一节动手、想象能力强的课。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这节课符合儿童特点,动手较多,使学生在动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数学兴趣。孩子们在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比较容易,也能很容易看出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是对于教学中的几何图形就相对较难,找不全,看的不太明白;在优化规则图形的对称轴,找不到合适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充分教育学生如何找图形的中心,从而能从图形中自如的画出对称轴,而且画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节课的时间只是新知识的渗透,想要真正理会知识的应用仅仅一节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学练*才是根本。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3

  “认识图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六边形*面图形 , 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 , 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作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想吃,还要爱吃,更要吃好。我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在玩中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于是我一开始设计了一个充满童趣面有新奇的“图形王图”这一场景。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学生在这基础上找出“王国”中的各种四边形,人人参与,人人动手。在这活动中对四边形有了再认识。这是一种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也为学*五边形、六边形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二是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特点是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首先我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通过摸、数活动来发现其图形的特征。通过剪、搭、折突出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知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变换,培养空间观念。我让学生通过想一想回忆一下你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的形状是今天认识的图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所有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活力,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这一节课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较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4

  上周五早上刚到学校,就接到师父的电话:“瑞廷,赶紧准备一下,教研组张老师第一节来听你的课!”挂了电话,我心里一阵忐忑,生怕表现不好给学校抹黑。但时间紧迫,容不得我瞻前顾后。于是匆忙跑到教室安排了下学生,然后风风火火地开始上课。

  《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部分。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认识了简单的*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本节课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图形的运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能直观地辨认轴对称图形。

  2、能通过折一折的方式辨认轴对称图形,找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能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美。

  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首先我通过老师买眼镜这一情境提出“对称”这一概念,然后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对称图形进行分析,总结出“对称图形两边完全一样”这一概念。接下来通过让同学们猜测:判断一个图形是否对称,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再自然而然地开始实践操作活动。在活动之前,我先出示自己剪的一个图形,让同学们猜一猜,想要剪出这样一个图形,需要什么步骤,接着就让他们小组合作,通过“一人折、一人画、一人剪”的方式验证猜想。

  实践操作之后,通过带领孩子们分析剪出的图形相同点,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一概念,即沿一条直线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在巩固练*的环节,我通过3个不同层次的练*题加深同学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最后,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形结束授课过程。

  但是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对对称现象的概括不够全面,过于强调左右边完全一样,以至于孩子们看到上下完全一样的图形时,无法判断是否对称;还有,在提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对概念的剖析不够深刻;重点不够突出、教师讲授过多,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能力的发展等。

  俗话说:“好事多磨”,用在教育方面,应该是“好课多磨”。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让我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教育事业长路漫漫,但心系学生、心怀梦想,就无畏无惧。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15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2)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优选【十】份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1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很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比如:药盒,魔方等等。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主要有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并分类的活动,还有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来记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是新授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的是:

  ①动手摸一摸物体的样子

  ②动手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③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④教师归纳整理,教学物体的名称及特点

  ⑤观看主题图找一找四种立体图形

  ⑥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衔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过渡有点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首先,学生手里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感觉整堂课散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在主要的学*任务上。

  2、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只是简单的用直观观察使学生了解,以及它们分别的特点,长方体是长长的,**的,正方体是正正方方一个样。并没有给学生立体图形边和面的概念,在这里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该给学生这些概念,如果不给怎么可以让它们记住并能区分呢。

  3、一个看似像正方体的长方体图形在课堂上没有讲给学生,也没有准备这样的立体图形和生活的实际物体。

  四、改进措施:

  1、课堂中的细节要在备课时考虑周全,要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增加对这样的反应的应对措施。

  2、课需要提前准备,提前准备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遗漏。

  在备课时遇到问题,一要看书,看教参,二要及时请教其他教师学*经验!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2

  一、教学设计反思:

  本课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性很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比如:药盒,魔方等等。根据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主要有动手摸一摸立体图形并分类的活动,还有就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通过猜一猜的游戏来记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课的主要教学过程是新授部分,在这一部分我主要设计的是:

  ①动手摸一摸物体的样子。

  ②动手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③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④教师归纳整理,教学物体的名称及特点。

  ⑤观看主题图找一找四种立体图形。

  ⑥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这一部分中,在第一步到第二步之间没有一个良好的衔接,以及第三步到第四步的过渡有点快。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思:

  1、首先,学生手里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比较新奇,这样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感觉整堂课散漫,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在主要的学*任务上。

  2、对于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分,只是简单的用直观观察使学生了解,以及它们分别的特点,长方体是长长的.,**的,正方体是正正方方一个样。并没有给学生立体图形边和面的概念,在这里我是有困惑的,不知是否该给学生这些概念,如果不给怎么可以让它们记住并能区分呢。

  3、一个看似像正方体的长方体图形在课堂上没有讲给学生,也没有准备这样的立体图形和生活的实际物体。

  四、改进措施:

  1、课堂中的细节要在备课时考虑周全,要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提前想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增加对这样的反应的应对措施。

  2、课需要提前准备,提前准备所用的教具,做到不遗漏。

  在备课时遇到问题,一要看书,看教参,二要及时请教其他教师学*经验!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是学*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由于*面图形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引入*面图形,体会*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 先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中体会“面在体上”,并且通过“描”“印”等方法,得到对应的*面图形;

  2.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

  3.在认识这些图形后,通过观察思考,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4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5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一开始,我借鉴教参和优秀教案,设计的是一堂更加开放、活泼、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利用分一分、摸一摸、推一推、搭一搭等自主、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大动手操作、大胆尝试、自主探索。但是考虑到这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公开课,以及他们的智力水*、接受能力、纪律特点和我本身的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因素,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开放,或许会出现难以掌控的情形,最终难以落实知识点、渗透良好的学*态度,所以我删除了部分过于活泼、自主的活动,增加了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更好的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通过实际教学,反思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1、教学的层次比较清晰。尝试分类——探究形成——联想应用。使学生对某几种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物品缓缓前进,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从生活数学出发。新课标中指出,我们学*数学的目的,是了解生活环境,改变生活现状。本着这个精神,我尽量安排知识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知识是有用的,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指导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由浅入深、由粗到细,螺旋上升逐步探究图形的特征,使探究活动基本做到了有效。

  4、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多种教学活动结合。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全班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正如教学设计所预测的,这节课自主性操作明显不够(由于担心课堂纪律),在个别环节的设计上,总因苛求课堂的井然有序而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忽略了其实学生在磕磕绊绊地发现过程中可以对知识加深理解。

  另外,在教学中,我深刻意识到,我的评价手段不够丰富,评价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在评价手段方面,我侧重于师评生,生生互评虽然也有,但机会给的很少。这个本身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就没有很好的把握跟渗透,以至于出现教师过分引导的局面。虽然一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较高的评价能力,只要有心寻找应该还是能发现这样的内容和环节的,这样的评价也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激情。

  “课堂纪律管理”和“教学评价的丰富”是我目前存在的两大问题,但同时,也将是我接下来新的目标,我会进一步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收获!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6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 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7

  今天我在讲课本第106页练*题3时,我指着一个球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学生竟然说:“圆1我感到很奇怪,之前我在讲这节新课的时候,我也听到有学生这样说,当时没有很在意,现在想来就是之前没有对此加以强调比较,才使得学生现在对于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区别不开来。

  我就此今天将长方形与长方体,正方形与正方体,圆与球进行了区分。让学生先用纸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与圆,接着我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和球,让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并请学生们总结他们的不同点。学生们很快总结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是可以放到桌子上,具有立体感;而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面的,只可以摆在紧贴着桌子放。并且学生总结出了球是可以滚动的。我就此提出向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和球的物体是立体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为*面图形。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8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9

  本单元在学生上学期的学*立体图形的基础上,继续学*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为认识常见的*面图形,目标是使学生直观认识几种常见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能够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初步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一课时我我先带了一些礼品盒,让大家说一说什么物体的面是什么图形,应道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物体表面抽象出*面图形,初步体会面在体上。再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左面,文具盒的面,书面有什么感觉,体会面的手感。接着出示本课立体图,问他们有什么好办法能把这些积木的面画下来,学生操作实物,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画的面,并标注上各个*面图形的名称。学生通过分一分,认识各个*面图形的名称。学生进行小组进行分类活动,并说明分类理由。小组内利用尺子、绳子、剪刀等工具,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比较着三种图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汇报相同点:三种图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不同点:长方形和*行四边形的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

  这节课整体上的非常有条理,就是活动太多,时间没有控制好,最后的巩固练*都没时间来做了。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10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3)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1

  “认识*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2

  “认识*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3

  认识*面图形这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基于学生在学*以前,已经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初步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情境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例如:粉笔盒、乒乓球、魔方、茶叶筒、积木块等实物,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 抽象―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作业反馈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分辨出各个图形,但也有少数学生会因为图形不是正面摆放而判断错误,比如会把倾斜的长方形看成*行四边形,而把四边长短较接*的*行四边形看成其他图形等,还有些会认为球体可以印画出圆形等,总之,在认识图形上,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找出生活中的这些图形,并通过摸一摸、印印、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4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 5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一些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等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了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体会“面”在“体”上,并初步感知它们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在“找一找”这一环节上,学生通过找立体图形、*面图形,对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做了铺垫。

  尽管课前我认真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但课后感觉还是有很多不足。

  1、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过程中,给予学生鼓励的形式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鼓励形式要多样化,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语速偏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尽量让自己语速放慢,让自己讲得清楚,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认真。

  3、课前准备还不足。一些自制的图形卡片颜色不够鲜明,不够丰富、拼图样式太过简单,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4)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9篇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让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若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面图形学生尝试认识的*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兖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漠,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振、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措、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板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通过学生闭眼想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接

  (变式图样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的进一步了解。)

  2、找一找:在教室里有这样的图形没有?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有这样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这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的知识。这节课是让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图形的知识。主要是认识立体图形,能够区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初步学会辩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辩认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现“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立体图形,实物若干、*面图若干、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图片:美丽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种城保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来认认: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棱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的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面图形.

  教师出示图片字:*面图形学生尝试认识的*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面图形教师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兖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面图形都是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漠,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在摸一摸找到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3)引导发现

  老师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示范在黑板上画一画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面图形的家就住在立体图形上面。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2、动手操作、合作学*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面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个要求具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也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振、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可能措、画等方法)

  (充分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板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难点。实现数学学*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面图形.

  (通过学生闭眼想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接

  (变式图样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的进一步了解。)

  2、找一找:在教室里有这样的图形没有?

  先由教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有这样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

  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这些*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因此,七巧板就成了“*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提供一定的学*情景和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力目标:在经历认识图形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信心。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具体实物和直观操作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初步分辨他们。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体会到“体”的三维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的模型、易拉罐、乒乓球魔方、药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猜物箱,内放规则立体图形。课件。

  学具:各种形体的日常生活物品。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认识体。

  (一)感知“体”

  教师出示袋子(内装铅笔、苹果、书、魔方等)。

  师:里面装的什么?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

  师:谁来摸一摸?要求:摸到一个物体,先描述一下它的形状,再说出你摸的是什么。

  师:我发现他们都要先摸一摸物体的形状,再判断它是什么,可见物体的形状很值得研究,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些物体的形状。

  出示课题:认识物体。

  (二)建立模型

  1、分一分

  师:(学生将自己带来的物品堆放在桌上)同学们的桌上有许多物品,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还要请它们帮助我们学*呢!首先我们把它们整理一下分分类。(小组合作)

  2、反馈分类结果

  学生把这些物品进行分类,汇报分类结果。

  3、命名

  师:我们已经把它们分类,再给每类形状起个名字好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请小组派一名同学选择一种形状,说出它的名称,教师板书名称。

  4、抽象直观图

  教师说名称,再出示相应的立体图形的正视图,贴在名称下面。

  二、操作体验、加深感知“体”

  1、师:我们知道了每种形状的名称,现在来感受一下每种形状的不同。组长组织组员各选一个物体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玩一玩,说一说你的感受。(如:长、正方体有**的面、尖尖的角,球可以任意滚动等等。)

  2、游戏

  硬板传送物品,让学生体会各种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特征。(如:球易滚动,圆柱的底接触硬板易传送等。)

  3、反馈体会

  师:谁愿意讲一讲你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形状来讲)

  三、实践操作、分辨立体图形

  1、完成书p36页第二题,说出每个图形共有几个。

  2、小组合作,蒙眼摸物。

  一学生发指令,另一生蒙眼摸物,其中可以掺放方一些三棱柱、梯形台等未学过的立体图形。

  3、猜物体

  一学生从猜物箱里摸物体说特征,其它学生说名称。

  四、返回生活、解释与应用

  1、找出学具盒中所学的立体图形。

  2、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立体图形。

  一、活动目标:幼儿园数学大纲提出,幼儿园数学必须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教与学的关系,使幼儿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以发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据这一要求,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在制定本节课教学目的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能用用语言、图画或手势语描述自己的图形经验,大胆与同伴交流。

  2.能进行创意动作表达。

  二、活动重点:初步认识各种几何图形,区分各种图形。

  三、活动难点:如何引导幼儿比较和区分长方形、梯形、菱形。

  四、活动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

  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等。

  五、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突出观察、比较、启发谈话,大胆发现,使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且与教法相结合,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及勇于探索,创新,求知的良好品质,这样做,使幼儿明白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同时要学会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观察思考,探究新知识;

  (三)巩固强化,完善新知识;

  1、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活动开始,以幼儿熟知的各种几何拼搭的物体引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长方形、菱形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认识各种图形。

  2、采用(观察法、对比法、操作法、比较法)——重要环节介绍:幼儿自选认识的图形,交流和讨论:这是什么图形?它是什么样的?我看见过什么东西像这个图形?老师观察了解幼儿已经认识到哪些图形,能够说出哪些图形特征和相似物。如果在认识长方形和梯形、菱形时,幼儿容易混淆,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变魔术“把长方形纸变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儿进一步掌握三种图形的区别,同时,激发了幼儿的学*兴趣有培养了幼儿勤动手动脚,勤探索的良好品质。

  3、采用游戏法——巩固强化游戏:照我说的做

  教师发信号,幼儿根据信号自创动作到相应的图形里。如:请像小猫一样走进圆形里,像水一样流进长方形里,像支一样飘进梯形里。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学与游戏结合一起自然会让小朋友们感兴趣而不觉枯燥无味了...

  一、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学生自主拼、摆、画、折、找等活动,能直观感知*面图形的特征,体会*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经历观察、比较,描画活动过程中,感悟到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区别与联系,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重难点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面图形。

  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面图形。

  三、学*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立体图形的特征

  2.播放微视频,学生观看

  (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及三棱柱,播放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图形的过程)

  3.组织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学具的不同形状在练*本子上描、画、印、拓出*面图形。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分享他的作品。

  4.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5.认识*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行四边形)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请大家动手做一做,准备好的同学可以连麦老师哦

  6.归类整理(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跟家长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四、教师直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巩固应用

  1.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跟爸妈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你能用今天所学的*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同学们,请爸爸妈妈把你们画好的作品拍照分享在班级群里吧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 实验操作学法设计: 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教学内容:

  认识物体和图形(第32页――――第37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认识放在*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充分利用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面图形,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同时,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需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圆等*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

  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交流、联想迁移。

  学法:

  操作法、小组合作学*、想像

  单元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立体图形…………………………………1课时

  2、认识*面图形…………………………………1课时

  NO:1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第32页)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 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师: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生:对!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2、提要求: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师: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师: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教师板书:

  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 :光光的,能滚动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师: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5)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6篇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

  实验操作学法设计: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这些*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3.利用各种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感受所拼图形的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所学*面图形的知识。

  教学难点:拼组指定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一套七巧板、课件;学具:一套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认七巧板

  (一)看图激趣

  出示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用七巧板拼成的。

  (二)认识七巧板

  1.七巧板,是由七块板组成的。中间这个巧字,是想告诉我们,心灵手巧的小朋友能用它拼出许多美丽的图形。

  2.拿出自己的七巧板分一分,七巧板里面有几种不同的图形?

  3.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几个。

  4.比一比,哪些三角形一样大?(两个大三角形、一个中三角形、两个小三角形)

  【设计意图:渗透数学文化,给学生提供认识*面图形的丰富素材,关注学生是否能按要求做,是否能清楚地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正确地找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面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动手操作,积累经验。

  谈话: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我们也来试试,好吗?

  (一)用两个图形拼三角形。

  1.提出要求:用两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怎样拼?再动手。

  2.学生操作。

  3.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

  4.评价:这位小朋友完全按老师的要求,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三角形,真棒!

  (二)用三个拼。

  1.请听清楚要求: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先想一想,用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2.学生拼图。

  3.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4.评价学生拼组的图形。

  (三)用四、五、六个拼

  1.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几个图形拼的?后来用几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拼三角形,你想用几个图形拼?(4、5、6)

  2.要求:(1)小组合作拼三角形(2)分别用4、5、6、7个图形拼(3)先想想用哪几个图形能拼成三角形。

  3.小组代表汇报用哪些图形拼的。

  【设计意图: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别用七巧板中的2个、3个图形拼组三角形,渗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用2个图形开始拼,再到用3个图形拼。】

  三、发挥想象 自主创新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一)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

  (二)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的拼组,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二)游戏:

  1.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2.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3.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

  4.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三)介绍七巧板的来由,欣赏古今中外的七巧板拼图。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因此,七巧板就成了“*的图”。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美,孩子们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感受七巧板的神奇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体会物体的特征。

  (3)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想像、猜测的能力,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有许多老师来看小朋友,你们感到高兴吗?

  一、创设情境引入。

  师:老师也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们带来了礼物,打开看看是什么?

  谁来介绍一下。

  二、分一分。

  1、桌上这么多的礼物,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的在桌上一动不动,有的很顽皮,老是滚来滚去,我们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找找朋友?

  2、小组讨论,你想怎样给它们分类?

  3、各小组汇报得各种分类的方法。

  学生可能有:(1)按照大小来分,大的一类、小的一类。

  (2)两类。一类能滚动的,一类不能滚动的。

  (3)按作用来分,能装东西的,不能装东西的。

  (4)按形状分,长的一类,方的一类,球状的一类,筒状的分一类。

  ……

  (教师根据学生分类的方法,及时进行肯定与鼓励。)

  三、认一认。

  1、按形状分类。

  小朋友,今天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物体分分类,小组合作来分一分。

  2、汇报分类结果。

  你们是怎样的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成一类,也有可能分成两类。师肯定两种方法都可以,让这两种分法的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后,再引导分成一类的小朋友看看还能不能再分?)

  3、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

  a、刚才小朋友们把这些物体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分得又快又好,真了不起!现在,请听要求,小朋友像老师一样,拿出一个物体,先仔细地看一看,它长什么样,接着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还可以玩一玩,想好了说给同学听一听。

  b、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说各种物体的形状特征。

  学生可能有:这些物体都是圆圆的,摸上去光光的,没有角的,就像一个球。

  长长的,有点方的摸起来**的。

  四四方方的,摸起来**的,

  有点长,有点胖,摸起来滑滑的,两头都是圆的等。

  4、想一想。

  给每一类物体取个名字。学生说说,根据学生取名情况,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5、看谁拿得快。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反应最快。

  A、老师说名称,小朋友在桌上拿出相应的物体,把它举起来。

  B、小朋友的反应可真快!现在我们变换过来,我拿出一种物体,请你们说名称好吗?

  6、出示这些立体图形的模型。

  小朋友表现真棒,这么快就能认出这些物体的形状了。现在请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形状的?

  师在讲台桌下摸模型,并说出特征。

  (1)四四方方的,有**的面(2)长长方方的,也有**的面。

  (3)圆溜溜的,光光的,滑滑的(4)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的。

  四、举例。

  1、在我们生活中,圆柱体到处可见,看一看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

  2、小朋友观察得真细致,哪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在生活中看见哪些物体?

  3小结: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以看见这些形状的物体。

  五、巩固。

  1、游戏“看谁摸得准”。

  a、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物体。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这一组的两个小朋友闭上眼睛。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形状,另一个小朋友当评委,看看他们摸对了吗?

  b、其他小组的小朋友,也想玩吧!赶紧照他们的样儿,玩一玩吧!

  2、整理。

  3、认识图形。

  a、 刚才,大家表现都非常出色,不但能看,而且不看也能摸对物体。哪你知道画在纸上的会是什么样的呢?

  出示立体图形,学生说出形状。贴在黑板上。

  b、出示课件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4、“分分”、“数数”。

  师:我们一年级有个小朋友特别的聪明,用你们刚才玩的物体搭了一个模型,是什么呢?(屏幕同步出示)这只小狗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课件显示它的解体)问:一共用了几个物体?每个形状的物体又用了几个呢?

  5、找一找。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6)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1、形式多样的操作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课 标》指出在“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讨论,进一步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空间,认识一些常见的几何 体与*面图形。因此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描出物体的面一样大的三角形(或长方形),感受*面图形是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来,体会“面在体上”;在钉子板 上围三角形(或长方形),学生从中可以认识这种*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纸上画几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或长方形),加深学生对这个*面图形的认识,形成表 象;摸一摸、折一折三角形(或长方形)纸,从观察、操作中认识这个图形;闭上眼睛想一想样子,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 的面是三角形(长方形),在说中学生从抽象的事物又回到具体的实物上,进一步体会“面在体上”。还有学生按照描→围→画→摸、折→记→说的步骤自己认识正 方形和圆。整个操作过程从眼、手、口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学生在参与操作中体验到学*的乐趣,尝到学*成功的滋味,树立了学好数学的 信心。

  2、自由充足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的语言交流对于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要重 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每次学生动手操作后总让他们与同桌或者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操作发现,或者是让 他们互相检查、互相纠正。不管是说,还是检查、纠正,学生都有自己的空间进行交流。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正方形和圆时,学生有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合作交 流。这些自由充足的机会,学生不仅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而且养成良好学**惯。在自主探索、交流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从而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生活化

  《课 标》强调要注意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每种*面图形都是从生活中的实物抽象出数学知识。每每认识完一种*面图形都让学生找一找、说 一说什么东西的面是这种*面图形。还有课外实践作业:跟父母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面是今天学过的*面图形。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内学*中与生活联系,而且在课 外实践中与生活联系。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服务于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安排了小组合作自学正方形和圆,小组长在这一个活动中并没有发挥到作用。如何使小组学*能得到完美的效果,小组长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将是我在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认识图形》这一课里,我安排了许多对认识图形有助的搭、折、剪、分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所以,在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及后面的练*时,我直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探究。利用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学生在前三步动手操作时都很顺利,到第四步分一分的操作时开始有点困难,觉得无所适从,但慢慢地就觉得有乐趣了,自己不断地分,转来转去地分,学生分得可开心了!,因为可以分的方法太多了,除了书上提到的图形,其他图形学生也都分出来了……其实,这些活动过程既认识了新图形,又对已经认识的图形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还了解了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的积极性非常高,个个都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抢着汇报自己的发现……

  所以,我觉得认识图形是一种载体,探究是一种学*方式,空间观念的发展是探究中的一种有价值的获得,而且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数学知识的获得,数学思考方面的提高,动手能力的协调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心理体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的作用。

  《认识图形》这一单元新课有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这几个*面图形,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认识*面图形的基础上再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几个立体图形。

  我在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各种操作活动。

  一、是通过创设情景堆积木复*学过的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再通过摸一摸从老朋友中来找新朋友,激发学生学*新知的兴趣,由此引入新课的教学。

  二、是出示长方体模型。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模型的底面,提问:你有什么感觉?促使学生独立发现它的面是*的、光滑的,同时激励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从而体会面在体上;再描一描、画一画、用手比划等实践活动中是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会从体上找面的方法,并充分体验到与人合作及成功的快乐。

  三、是在生活中找一找这三种*面图形。

  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机会,并在区分图形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发现图形的本质特征。

  四、是动手在钉子板上围一围。

  这一过程让学生通过围,对这三种图形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钉子板上是围不出圆的。

  五、是动手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通过画学生体会到画长方形时上下格数相等,左右格数相等;画正方形时上下左右格数都相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忆中说图形,加深对图形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数学。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其实在之前他们都接触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特别是球,他们都很熟悉,对于球易滚动,难摆高都知道,关键就是对于画在纸上的球,老是会说成圆,在这里又很难跟他们讲清楚圆与球的区别(他们不懂立体图形和*面图形)。后来我想了想,我当时应该准备一个圆形纸片,形成对比,估计就好多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搞错的很多,特别是有些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一看就说是正方体,我又不能跟他们说正方体是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什么是正方形他们又得想半天,我又得讲半天,问题是估计讲了他们不明白,所以在这里我就是上新课的时候,让他们玩学具,拆学具,比如正方体,他们开始只是看看摸摸摆摆,我提醒他们可以拆的,然后就看见很多孩子在找怎么拆,有一个找到了,全班都知道了,拿着拆下的一个面,在那比划,我在提醒他们跟其他的面比大小,然后他们就会发现一样大,马上有孩子说出结论,正方体的每个面是一样大的,有些孩子开始跟不来,拆的是长方体,他就得不到那个结论,他就会发现他拆的是长方体,在这里就是让他们自己在玩的时候渗透长方体和正方体不一样的地方。当作业中碰到这个的时候,只要提醒他们是不是每个面一样大,他们就可以很好的判断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现在也上了这么长的时间的课了,对于班上的孩子也了解了一些,有些孩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已经学过了,学的非常轻松,有些没有学过的就慢一点,但是还好,不管学过的还是没有学过的,上课都很认真,能坚持一节课,对于他们是个不小的进步。有时候他们真的让我刮目相看,十一后我们班来了个孩子,第一天来,在教室里大哭大叫,不让爸爸走,班上的孩子被吵的不得了,但是没有一个孩子说很吵,而且还很配合我们哄那个小孩,其实他们知道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没有幼儿园那么自在,但是他们还是跟那个孩子说小学什么什么好,上课有游戏玩,还有贴画奖励,还可以出去做操,每天都有不一样的老师上课,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课。在这么多孩子面前,她不好意思了,终于不哭了,跟着老师回座位,拿出书来读。我想如果当时只是我们老师哄她,估计没有那么快搞定,真的要谢谢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认识图形》一课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常见*面图形的基础上,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本节课例题教学比较简单,只要学生会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判断出图形,但是后面的练*相比较而言有些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并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操作,我在课前准备了不少学具,如长方形纸、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等等。

  本节课我先让学生从若干图形纸片中找出自己已经认识了图形及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总结出他们的相似点,从而引出四边行的概念。接着再让学生把剩下的图形分分类,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边数来分类,最终总结出规律:有几条边就是几边形。从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出发,为学生探索新知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数学的信心,学生也更加乐意去学*数学,并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7)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设计说明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都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本节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图形。一年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较弱,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喜羊羊引入新课,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活跃起来,为接下来的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学生通过摸一摸、分一分、说一说、比一比、看一看、摆一摆等活动,获取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实现学生自主学*知识,培养了自学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积木 教具 箱子 两个盒子

  学生准备 积木 球 各种形状的小纸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认识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师:观察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

  师:今天,喜羊羊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

  师: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喜羊羊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玩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玩积木”引入,选取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创造了轻松的学*氛围,为接下来的各种体验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这样的积木,现在,你们就一起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为了便于下一次玩的时候挑选起来更加方便,我有一个建议,能不能把你们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摆放回去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小组汇报,请同学们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形状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分的这种情况来研究。(出示按形状分组的情况)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自己玩。这是随意的玩,是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的玩。这时,学生眼中的积木仍旧是玩具。收积木时,老师建议学生把积木分类摆放整齐,这时学生开始关注积木的形状。

  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一)球的认识。

  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很多同学都喜欢球。请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子上。

  师:(问一名学生)你拿的是什么球?(小皮球)你呢?其他同学呢?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手中不同的球,说一说它们都是什么形状的。

  小结:(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形状统称为球。

  师:除了刚才你们手里拿的这些形状是球,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师:请同学们把球放在桌子上。

  师:老师刚才提的要求是把球放在桌子上,可是我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扶着球,这是为什么?(怕它掉在地上)

  师: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球是圆形的,易滚动)

  师:对,球是能滚动的。(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把球放在桌子上,使学生发现球易滚动这一特征。从实物到图形名称再到立体图形的认知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的功能展示出抽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圆柱的认识。

  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不是)为什么不是?

  师:请同学们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先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一样大)

  师:(出示课件)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板书)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三)正方体的认识。

  1.教师指着大屏幕中堆积在一起的形状相同的积木,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形状。

  师: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板书“摸”)

  小结: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的。

  2.列举学生不同的发现。

  (学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师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吗?(板书“数”)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大?(板书“看”)

  小结:通过数,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用心观察发现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数一数,体会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的,并且大小一样,亲身感受正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四)长方体的认识。

  师:(教师指着大屏幕中长方体的积木)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

  师:请你从桌子上的积木中任意拿出一块,用刚才研究正方体的方法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积木有什么特征。

  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的。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前面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①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长方体)

  ②师:我们把这种图形称为长方体。(贴图并板书)

  ③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④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总结出的研究正方体的方法独立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师:下面请同学们收学具,各组把积木装回袋子里。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五)基本练*。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展示各种图形)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一)神奇的魔术师。

  师:同学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谁愿意上来当一回魔术师?要求从这个魔术箱里变出不同形状的物体。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后,先告诉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的,再拿出来请同学们判断。

  游戏2: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游戏3: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做这个游戏。

  设计意图:游戏是大家都喜欢的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加深对各种形状物体的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对各个形状的物体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促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的立体图形。

  (二)超级侦探。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藏着一样东西,这回不许看,也不许摸,只能用耳朵听一听,然后根据你听到的声音,猜一猜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

  游戏1:教师把盒子左右晃一晃。问:你听到什么声音了?

  师:你能猜出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吗?(球)你能肯定是球吗?还可能是什么?(圆柱)

  教师再把盒子前后晃一晃,转圈晃一晃。问:现在你能肯定里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吗?(球)打开看看,你们猜对了吗?

  看来,通过听我们也能判断出物体的形状。(板书“听”)

  游戏2:再拿出一个盒子,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晃,让学生听。

  师:你觉得里面的物体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根据声音猜出可能是长方体,可能是正方体,也可能是圆柱)

  师:在大家出现了不同意见时,我们想知道谁猜得对,应该怎么办呢?(打开看看)

  (教师打开后,把里面的东西放到实物投影仪的下面,让学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学生猜是正方体,这时再举起来让大家看,是长方体)

  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会看错?通过这个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设计意图:“超级侦探”的游戏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基础上,沟通了各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图形特征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可能性思想的渗透,同时又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时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37页1、3题。

  教学内容: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2.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

  2.过程与方法: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化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这五种常见的*面图形。

  2.难点: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3.关键: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课时划分: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1课时

  2.认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1课时

  3.练*四……………………………………………………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几种几何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的能力。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法、讨论交流法等。

  课前准备:

  1、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学具及实物。

  2、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步掌握认识物体的方法

  师:今天教室有许多神奇的口袋,你想知道袋子里有什么吗?

  (找学生上台摸口袋里的物体,形容后,大家猜。)

  ——揭示课题: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二、活动探究

  1、学生活动:练*分类

  ——4人一组,每组一个口袋,装着各种物体。

  ——学生分类后反馈分类方法:

  方法一:按颜色分 方法二:按材质分 方法三:按大小分……

  ——教师予以肯定,并着重肯定第四种方法:按图形分。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1)通过学生的图形分法,整体感知。

  (2)识记几何形体名称。

  3、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

  活动:

  摸一摸、滚一滚、说一说

  (1)摸:

  长方体有六个面,其中相对的两个面相同;正方体六个*面都相同(就像“六胞胎”);圆柱两边是**的圆面,中间像柱子,上下一般粗;球没有*面,只有一个曲面。

  (2)滚:

  学生通过滚的实验得出结论: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圆柱、球会滚。

  4、猜谜语

  ——巩固四个几何图形的特点。如: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谜底:球)

  三、 巩固训练

  多媒体出示实物图片

  ——小组合作,给物体分类,集体反馈。

  四、 回顾总结,综合评价

  1、本节课你认识了哪几位好“朋友”?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2、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五、 布置作业

  师:请大家下去以后,用我们认识的基本图形搭建一组自己喜欢的,有特色的图形。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球

  教学内容:

  认识立体图形,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法设计: 实验操作学法设计: 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说学具:

  1)同学们,瞧谁来了?(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

  2)机器人想和我们共同学*,还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学生组内相互说一说)

  3)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各组派代表介绍礼物)

  2、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动:按教师提的要求,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4)活动

  板书:球 问: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出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

  B:摸―――感知长方体

  a:感知长方体

  (1)活动: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你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的?(学生口答)

  b: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①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圆柱: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球:光光的,能滚动

  c:比较

  ①电脑出示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图

  看了叮当带来的这幅图: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大家吗? (学生讨论)

  ②电脑出示圆和球的滚动图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d:形成表象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e: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f:联系实际说一说在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

  三、活动

  1、数一数

  数一数刚才的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2、搭学具

  (1)活动: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还用它们装扮了我们的生活。

  作业布置:

  P36页的第2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8)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在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同形状抽象概括出了三角形、圆、正方形、长方形、*行四边形的名称,再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提供的大量实物素材,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就有数学知识,对要认识的这些图形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学*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面图形,能正确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地初步感知*面图形的特征和*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亲身经历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体会到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的兴趣。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效果。本周学*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教材把认识*面图形的内容编排在《认识立体图形》之后,它通过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物体的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学*活动帮助其直观认识常见的*面图形。在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三棱柱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摸一摸、找一找、画一画等方法,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使学生在整体上直观认识这几种*面图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主动地认识*面图形。教材强调在活动中掌握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教材选取的题材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生动有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兴趣。

  1、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说说生活中在哪儿见过这些*面图形”这一问题情境,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的立体图形,也自然地过渡到*面图形的认识;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有用,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活动充满情趣,有的学生甚至忘了在上课,直接走到其他孩子旁边与他人做一些交流。

  2、团体合作,积极探索,学会初步合作与交流本节课是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来完成的,利用“摸”面、“找”面、“画”面、“说”面几个环节的学*活动,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数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实物(模型)的表面,获得对*面图的感性认识,体会“面”由“体”的得和“面”与“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渗透分类的思想,在让学生操作得到*面图形之后,要求学生把图形贴到黑板上各种图形所在的相应位置。在贴的时候有几个小孩把位置贴错了,给其他小孩多了一个重新分类的机会。这样的安排既把学生的作品做了展示,又让学生把各种图形进行了分类,并且初步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激情。因此在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认识*面图形”是在“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的,*面图形的认识要比立体图形抽象。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将体和面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抽象出*面图形,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新知。通过教学,现将反思如下:

  一、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

  由于一年级学生爱玩玩具,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我将本节课要学的数学知识设计成一辆学生喜欢的动态玩具车,学生看到漂亮的玩具车,马上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明白这辆车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时,他们觉得这些图形很神奇,激发学生认识这些图形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

  二、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立体图形学生已认识,请学生从立体图形中找出*面图形,并将它画在纸上,然后同立体图形进行比较。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学生从中深刻领悟到面就在体上以及面和体的不同之处,将面和体有机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又能为学*新知做好了铺垫。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索*面图形的特征。

  由于*面图形的特征比较抽象,而一年级学生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只有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等活动,从中理解*面图形的特征。这样组织教学,让学生亲历新知的形成过程,既能较好地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培养。

  四、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

  学生初步认识了*面图形的特征之后,组织学生找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既能巩固*面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又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遗憾之处:

  在学生发现了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时,没有及时用课件加以演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体和面的区别,因此学生对于“在五个图形中,有四个图形是体或面,有一个图形是面或体,请圈出不同类的图形”这类题错误率较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以上不足,让学生更好地区别立体图形和*面图形,较好地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本节课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动手参与,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激情。因此在学*过程中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索。而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给了学生广泛参与的机会,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面图形,利用*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今天为止结束了《认识图形(二)》的学*,本单元主要通过观察、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动,直观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行四边形这些常见的*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结束后总体感觉是要密切联系孩子的心理认知特点,教学仅局限于对图形的直观认识,至于图形的特点则不作为重点,孩子略知一二则可。

  在学*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我充分提供孩子动手操作,亲自感知的机会,自己寻求方法解决将长方体上的一个面大小不变的移下来,通过动手实践,我们总共找到了以下几种方法:

  1、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线画下来。

  2、用剪子按长方体的面大小不变的剪下来。

  3、将长方体的一个面放在纸上,在纸上将四个顶点画在纸上,然后用尺子将四点连接起来。

  4、将自己喜欢的一个面涂上颜色,映在纸上。想了这么多的方法,不由得为孩子的精彩发现叫好。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与*行四边形的方法则与第一课时有所不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发现既可以对折成两个正方形,也可以对折成两个今天我们所要认识的新图形:三角形。然后通过图形*移,又将两个三角形*移成*行四边形,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盎然,学*气氛相当浓厚。但是我发现在处理课后练*时有部分学生,对图形的拼接,图形的转换缺乏大胆形象,需要老师去不停鼓励。

  总的来说两课的教学方法迥异,多是老师引导学生动手,如果学生的自控能力好一点,将会更好。

  一、反思教具、学具准备

  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二、反思教学目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三、反思教学重难点: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9)

——《认识图形》线上教学反思(精选5篇)

  本节课是学*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其他*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图形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由于*面图形比较抽象,本节课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中引入*面图形,体会*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这节课设计的思路是:

  1. 先让孩子们在观察、操作中体会“面在体上”,并且通过“描”“印”等方法,得到对应的*面图形;

  2.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不同*面图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面图形。

  3.在认识这些图形后,通过观察思考,体会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普遍存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呢?

  本节课重在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孩子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法自主发现、获取新知,在操作后设计了连麦分享环节。但是直播过程中,因为网络等原因,连麦失败多次,不仅没有完成分享的环节还浪费了很多时间,考虑到学生的年按特点和情感因素,甚至可能还会因为连麦问题,让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所以,尽管在预设中考虑到时间因素,每个环节安排的都十分紧凑,仍因为网络原因出现了超时现象,课堂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在以后的直播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和把握这些细节。

  关于线上授课,我还有一些思考和疑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对于不太会使用互动面板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在进行这类对操作和自主发现要求较高的课程中,到底该不该通过连麦互动,来搭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尽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

  设想:如果连麦成功,则我们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的想法互通,实时把握学生学情,掌握学生从观察到操作到思考到总结的过程;如果连麦失败,不仅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让许多学生丧失听课耐心,分散注意力,事倍功半;但如果预设中舍弃一部分这样的连麦环节(因为30min的课堂时间,往往连麦2个人差不多,再多1个就很困难)则很难达成相应的目标。这是我的一个疑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呢?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面图形的认识和学*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态度。

  这堂课有以下几点优点: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不足的地方:

  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

  二、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这节课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物图,模型图,图形名称三个层次由具体到抽象的学*,最后是知识的应用层次,通过让学生“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与上面这些形状相同”,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适当的活动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但是如何组织学生活动很关键,一年级学生好动、容易被教具吸引,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一定要把活动指令想清楚,给学生说清楚,这样才能有效活动。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在家网上教学已经3周了,上一周我们班学*了本册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其中教学《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我是这样做的:

  1、直播同步观看《同桌100》课例视频。

  在保证所有同学都在线的情况下,采用了集体观看课例视频的方法进行本节课的授课。探究轴对称图形时,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蝴蝶、蜻蜓、树叶、***照片,实物图片引入,初步发现“对称”的特点。接着通过“剪一剪”的活动,对折,画线,沿线剪一剪,制作并剪出了一件小上衣,直接揭示出像上面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这位老师的.授课环节就是按照书上的顺序进行授课,到这里时,我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什么叫轴对称图形,学生还是停留在对称的含义上,能感知出它是对称的。

  接着我暂停了视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对称现象。并且将学生找到的身边的对称现象的轮廓利用媒体展示出来,自然而然地把对称现象中的立体图形引向*面图形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折”到“完全重合”不同认知层面来验证图形是否对称,从自发的、粗浅的“对折”,到更加严谨的“完全重合”,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得到了发展,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2、作业布置

  利用钉钉家校本和《同步课堂》开展了“剪一剪”、“猜一猜、“画一画”三个活动作业。通过“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边完全重合。

  在此基础上,利用《同步课堂》布置同步练*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猜整个轴对称图形。

  最后,通过“画一画”活动,从“实物图形剪纸”到”画轴对称*面图形”。

  对线上教学的反思:听课学*是采用钉钉直播和观看《同桌100》,作业布置采用《同步课堂》、《小猿口算》,和家校本上传作业图片的形式。网课刚刚开始的第一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从寒假的状态中调整过来,进取心不强。书写时漫不经心的随意涂改,作业很难做到书写工整。部分家长没有掌握网上学*的技巧,没有按时进入直播间听课。作业提交也不及时,不完整。直播课堂师生交流互动有限,不能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的学*状态与情况。

  诸多的问题,不可能一次沟通就改正。在接下来的这两周里,通过家长会的沟通,微信沟通,电话交流,微信群内的表扬,情况有很大改善。

  面对新的教学模式,对于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挑战,但我们能做的是认真做好当下的每件小事,脚踏实地。


《认识图形》优秀教学反思优选【5】份(扩展10)

——《认识图形二》教学反思(五)份

  “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这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几个*面图形,并通过搭、折、剪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学生初步接触图形,有着太多的好奇,基础知识掌握的还是很快的,但是小部分同学对图形的边数,比较难以理解和变通,怎样边就多一条了,怎样就少一条了。其实由长方形变成指定要求的多边形,也有小部分学生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是学生缺少生活中的经验与情感。

  我觉得孩子学*图形,可以适当的放到生活中去操练,一来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加强认识;二来也是减少纯数学的枯燥无味,给学*增加一些乐趣。所以认识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观察新房子铺的地砖,有表面是长方形的地砖,有表面是正方形的地砖,通过地砖碎了一个角或碎了二个角来学*五边形和六边形。二年级的学生纯粹凭想象学*几何图形,会觉得学*有点吃力。但是通过这些生活中的场景的帮助,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了,也可证明这样一句话:“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在让学生了解边数和多边形之间的关系时,能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数一数弄清几条边就是几边形(四条边是四边形,五条边是五边形,六条边是六边形)。再反过来问一下:五边形有几条边?六边形呢?这样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思维有序,使思维更有效,更科学。接下来的练*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进行,例如,想想做做的第一题,就让学生弄清什么是四边形,怎样去判断它是否是四边形。让学生去说明,它是与不是的理由,以加深对多边形知识的理解。

  课的末尾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看到的多边形,表面是四边形的学生说得很好,但五边形、六边形学生一时说不出来,所以我展示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多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学*并不局限于课堂,它应该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这样安排,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后我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的多边形,如果有困难,就让家长一起去搜集,并做好记录。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活动中来,把学*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1、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展开教学。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到底认识了多少呢?认识了,有点认识,还是不认识?《标准》积极强调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知识基础。为了体现《标准》精神,我经过了两次不同的试教。第一次,按学生还不认识这些图形进行教学,结果在认识图形的环节中出现了与预计不符的情形:原本想利用让学生给图形取取名字来制造课的亮点(预计他们在取名字时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场面),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谁知他们都轻而易举说出名来,而且说出的名是与书上一样的。我原本以为的亮点顿失光彩。当时我马上追问了一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们自豪地说:我们早就知道了。冷静分析后,其实原因在我,在我不了解学生的知识起点,不尊重学生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调查我所教的两个班111名学生,看看他们到底有几人认识了这些图形,结果在所调查的学生中,111人都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也就是100%的学生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有些学生还知道了椭圆、三棱柱等。既然学生都已经认识这些图形了,也就不需要再让他们为图形取取名了,可以将重点放在如何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出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展开教学。

  就这样,第二种教学方案诞生了:直接从学生已经认识了上述图形入手,展开教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 从学生喜爱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鲁纳说过:最好的学*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孔子也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效果一定明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引入了他们所熟悉、喜爱、乐见的卡通人物黑猫警长来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让他们帮助警长破案,这些对激起他们的学*兴趣非常有效。当遇到疑问时,大家运用图形知识仔细分析,寻找线索,排除一个个可疑对象,直至最后抓到小偷。整个破案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又是尝试成功的过程。在小结时,有的学生说:想不到这些图形有这么大的用场,还可以破案。课后,还有很多学生围着老师说:这节课真是有趣。

  3、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演示,使教学更贴*学生。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了现代教学媒体,制作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简单又实用的课件,实现了人(师、生)机(黑猫警长)对话,通过几句简单的人机对话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把各种交通标志牌,破案情节中的各种脚印、汽车以及四个案发时到过现场的人的图片(GIF文件)通过电脑搬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使教学更贴*学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激发了孩子思维的火花。例如,课件中出示各种残缺的鞋印,让学生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们想像丰富,得出五花八门的结果。这些猜测有助于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测,又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要正确猜测形状,就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的专注力。同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融化了知识的难点,让学生学得更有趣、轻松,更有收获、值得回味。

  4、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积极主张营造*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本节课中,教师力争与学生打成一片,为学生创造极大的创造空间:教师站在学生当中或干脆与一位学生合坐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讨论或参与他们的讨论。当老师成了学生的伙伴,成了学生的朋友后,在与学生一起探究知识时,学生便无拘无束,敢于大胆地说,表达自己的`观点。

  5、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关于起点。在引入环节,让学生涂一涂时,没有预计到大部分学生用彩色笔涂的速度那么慢,所需的时间那么长。以致影响了整堂课的时间,因此,对学生的起点不能局限于知识起点的研究,还应涉及到技能起点等诸方面。

  (2)关于倾听。能倾听同学的发言,是一种良好的学**惯,学会倾听,有利于提高自己,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几次试教下来,发现学生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极强,举起高高的手,有的甚至情不自禁站了起来,惟恐叫不到他(她),场面是热闹之至。但是倾听他人发言的*惯很差,同学在回答问题或表达观点的时候,另外的同学却往往表现出烦躁、不经意、无所谓甚至为没被叫到而懊恼的现象,或是还是一直举起高高的手,等着老师叫到他在同学回答问题时,却忙着管自己,学*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因此,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进而养成他们自觉、主动倾听的*惯,是值得每位新课程老师研究的。

  《认识图形》是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教学内容,即书中38-39页内容,本节课比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内容设计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课最大的特点。

  本课我以复*旧知,导入新课来唤起学生的学*欲望,在操作活动中,初步体验了立体和*面的转换。

  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数学是很有趣的。这节课,我设计以“交朋友”为主线来串联知识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使全体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活动中来。

  我安排了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教师注重从感知入手,通过“看、摸、描“和讨论、交流、认识*面图形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获得对图形最直接的体验。学生学*兴趣深厚,同时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边长来亲自体验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区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回答时,声音小,紧张。

  (2)指车窗玻璃时,我没能纠正(不规则图形)

  (3)原来设计大树是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但课件设出只有一个是三角形,其它二个是梯形,但学生认为它们都是三角形,我应该及时强调,

  (4)在时间上我没有把握好,其家我设计还有两道*题让学生做,但我以为时间到了,就没有去做。

  就本节课出现的问题,我来说一下改进办法:

  (1)课后重新演示课件,给学生指正。

  (2)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口语训练,力求使学生达到会说、敢说、大声说、说清楚的程度。

  (3)把课前教学准备做得再充分一些,例如,对学生可能出现疑惑做出预想,并给出合理解答。

  (4)加强数学教学方法的学*积累,课堂中存在的其它问题,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予以指正,我将虚心接受并改正。

  特殊时期采用了特殊的授课形式,当然就要求老师要有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教学方式,这样才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学*效果。本周学*内容是有图形的认识(二)的知识,虽然直播课堂的老师们课讲的非常棒,但是针对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多让学生看一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课前和课后我又布置了一些学生要完成的学*任务,以便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面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从体到面”的设计思路。首先通过观察一些常见几何体上的面,以及利用几何体上的面画*面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然后通过围、画、折拼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些图形的认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由几何体到几何体上的面,再到*面图形的抽象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由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年级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在具体活动中引导学生多动手、动脑、动口、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新课程理念。*面图形的拼组是在学生认识了*面图形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行四边形和圆之后,通过动手拼一拼,进一步认识*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及图形之间的一些关系。

  利用学生认识的规律,让学生在“拼一拼”中感知;在“剪一剪”中明断;在“比一比”中验证;在“做一做”中体验。通过“想一想”“猜一猜”“拼一拼”,充分发挥了手、眼、口、脑等多重器官的合理作用,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拼图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经过这几周的学*,学生和家长们慢慢适应了这种学*方式。每天早上老师们都在微信群里提醒学生按时上课,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学*直播课程。

  听完后,老师把自己备课的情况和网络直播的内容做对比,需要补充的地方,及时通过钉钉直播和同学们交流,及时弥补了不足。

  虽然是看直播,我照样能做到提前备课,以便于及时调整,课后布置后精炼又有针对性的作业。对于不能及时听课的孩子,老师们及时和家长取得练*,及时沟通,尽量做到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

  1、反思教具、学具准备要很好的实现这些课的教学目标,必须要有充分的教具、学具准备。因为今天是开学第一节数学课,所以配套的学具没有到位,虽然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好相应的立体图形实物等学具,但从今天上课的表现来看,很多同学并没有准备,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没有实现人人动手操作的课堂氛围

  2.反思教学目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我的孩子对*面图形已经能够准确识别,但还不能很好的说出各种*面图形的特征。因为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征,他们对*面图形有一定感性认识,但抽象出*面图形概念还是有一点难度。

  3.反思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

  我这节课的难点是:

  1、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行四边形这五种*面图形的辨认;

  2、图形摆放的位置不同了如何辨认。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我的起步太高了,而且没有帮孩子在研究*面图形特征及区分上给予“阶梯”,引导学生不够到位,而且还“拔苗助长”了,这样对学生的学*是没有帮助的。

  4.反思教学方法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尤其在教学伊始,通过引导学生怎样画手形,很多同学想到了印、描的方法,为后面从立体图形中画出*面图形作好了铺垫。但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我这节课来说,我虽然做到了“放”,但却“放”得不合理,做到了“收”,但“收”得不全面,因为在讨论汇报这五种*面图形过程中,我有让孩子自己去找各种图形的特征难度太大,放给学生去做,但学生无从入手去进行研究*面图形的特征,也不懂得研究;收得不全面是因为孩子不懂得系统的找到图形的特征,汇报出来的结果不能达到我想要的,所以导致这节课的知识点没有突出,还令学生学得模糊了;另外,在练*上,很多孩子还没能很好看分辨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与*行四边形;把一些*面图形斜着放的时候,学生也很难辨别,这就是难点没有突破好的问题。

  今后需要注意问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知道许多教学上的误点,我个人认为如果要上好一节课要做到以下几点,同时也请各位老师多给意见,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

  1.全面理解教材

  (1)把握本教材教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

  (2)认真细读教参与课标,了解教学的重难点。

  2.充分了解学生。

  (1).了解学生的认知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