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设计较好, “快乐的动物”开运动会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教师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2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在学*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结合《快乐的动物》一课,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意义:

  1、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由学生熟悉的、感受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谰、符合小学生口味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他们,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淘气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独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展示学*成果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2 、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动手实践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3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我们所要学的是对倍的认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运算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动物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把“倍”作为学生的生活概念,没有下“倍”的一般定义,而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例,体会“倍”的含义,把“求倍数”作为除法运算的一种应用。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感受“倍”的含义,体会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圈一圈,用圆圈代替动物,如果把3只小猴看作1份,那么鸭子的只数里有2个这样的1份,因为6里面有2个3。那么我们就说:鸭子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再引导学生用除法算式计算。此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需要花更多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与练*以及后面几节课的巩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几个别学生还需要教师给予课后辅导。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4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倍”的认识。它是在学生认识*均分与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倍的认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倍的含义,既学会了画图表征,又学会了用算式解决问题,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以故事引入,创设了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有一座美丽的动物学校,学校里的小动物正在快乐的学*,这时学生都被吸引,带着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对于和快乐的动物中进行学中玩、玩中学的学*充满了期待,学*兴趣也油然而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难点呢?

  在教学时,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小鸭和小猴的只数,认真观察,看有什么发现?接着引导学生把3只小猴看作1份,小鸭就有这样的几份,表示出两份(圈一圈),圈完后说6里面有( )个3,也就是说6是3的2倍,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最后列出算式计算。再通过几个层次的摆、画和说,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倍”的含义。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而参与学*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还提倡: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观察主题图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用学过的方法会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接着,在教学完倍的知识后,让学生再看图画,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既巩固了新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又促使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4、注重教学练*的设计。

  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本身是很枯燥的,为了不使孩子失去兴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巧下了一番功夫,如第一题,帮动物王国里的小猫蜻蜓等动物来解决数学问题,第二题先猜一猜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几倍,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接着又做拍手游戏,并设计猜一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问题的游戏环节。最后给出12÷3=4这个式子,让学生自己编和倍有关的故事。

  当然,这节课中,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教案中的设计没有落实到位。如。

  1、倍的概念教学层次性不够分明,应从动手操作——————过渡思维(想甲里有几个乙)————数学计算(如甲/乙)三个层次展开

  2、标准量强调不够

  例:甲是乙的几倍≠甲是丙的几倍

  3、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圈一圈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达到加强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4、虽有较强的引导意识,但给学生的要求和引导还不够明确。

  5、小组合作提问问题还可以拓宽些,课堂提问的语句还可以再精炼些,语速还要再慢些。

  以上这些,不仅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我一定会好好总结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提高,我将不断努力学*,不断完善自己。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5

  本节课是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预想的教学效果要好一些,也许是因为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吧!反思课堂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初,我以“机灵狗表演节目”、“看望小动物”这些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中来,改变了“学*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研究性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的过程相统一。这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体会倍的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得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有: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他人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上,我通过及时地组织教学和多次的激励性评价,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4、本节课上多次开展了合作交流活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留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有些过急。如果时间再多一些,活动面再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值得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额较大,我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导致个别不善言谈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表见解的机会。今后,我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的舞台。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的空间,就收获无穷的教育信息!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6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投影挂图,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在什么地方 都有谁 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 然后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除法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①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② 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

  反思: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①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

  ②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 )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①组织学生互动说说鸭子数是松鼠的( )倍;猴子数是孔雀的( )倍.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课时练*

  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2,3题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做一做”中的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结合我校灵动课堂的模式,本节课我们开展了独学、对学、群学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结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学*中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公园一角,找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独立完成活动单第一部分,学生通过画一画、填一填得到了倍数关系,通过圈一圈理解了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学生展示汇报,通过学生自己说一说加深对倍数关系的理解。对学交流部分让学生参考第一部分内容与对学同学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自信心,使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倍”的含义,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倍的除法问题。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能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不足之处是小组评价不明显,给小组加分时没有大声宣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这一点,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及时改正,根据二年级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在课堂中表扬学生应更及时、更明显,让学生通过教师评价树立榜样性。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8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的问题设计较好,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教师能为课后的练*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希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 业的方式。

  2我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9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 10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阅读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1)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快乐动物》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

  《快乐的动物》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倍”的认识。它是在学生认识*均分与除法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体会倍的含义。倍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倍的认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我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教学时做了如下设计: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中体会倍的含义,既学会了画图表征,又学会了用算式解决问题,有意识的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我以故事引入,创设了在一片绿色的森林里,有一座美丽的动物学校,学校里的小动物正在快乐的学*,这时学生都被吸引,带着兴趣进入了本节课的学*。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对于和快乐的动物中进行学中玩、玩中学的学*充满了期待,学*兴趣也油然而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难点呢?

  在教学时,让学生用圆片摆一摆小鸭和小猴的只数,认真观察,看有什么发现?接着引导学生把3只小猴看作1份,小鸭就有这样的几份,表示出两份(圈一圈),圈完后说6里面有( )个3,也就是说6是3的2倍,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最后列出算式计算。再通过几个层次的摆、画和说,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倍”的含义。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从而参与学*过程,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看自己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建立了“倍数”概念,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还提倡: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观察主题图时,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用学过的方法会解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接着,在教学完倍的知识后,让学生再看图画,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关倍数的数学问题,既巩固了新知,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又促使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4、注重教学练*的设计。

  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本身是很枯燥的,为了不使孩子失去兴趣,我在练*题的设计上巧下了一番功夫,如第一题,帮动物王国里的小猫蜻蜓等动物来解决数学问题,第二题先猜一猜淘气的身高是机灵狗的几倍,再运用所学的知识算一算。接着又做拍手游戏,并设计猜一猜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学问题的游戏环节。最后给出12÷3=4这个式子,让学生自己编和倍有关的故事。

  当然,这节课中,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教案中的设计没有落实到位。如。

  1、倍的概念教学层次性不够分明,应从动手操作——————过渡思维(想甲里有几个乙)————数学计算(如甲/乙)三个层次展开

  2、标准量强调不够

  例:甲是乙的几倍≠甲是丙的几倍

  3、在摆一摆的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圈一圈方面做得还不够,没能达到加强学生对倍的意义的理解。

  4、虽有较强的引导意识,但给学生的要求和引导还不够明确。

  5、小组合作提问问题还可以拓宽些,课堂提问的语句还可以再精炼些,语速还要再慢些。

  以上这些,不仅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是我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我一定会好好总结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思考,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更大提高,我将不断努力学*,不断完善自己。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2

  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及认识除法和乘法的互逆关系,初步理解与解决倍比的数学问题,强化倍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涵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 “倍”的含义,体会除法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

  教学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学*“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及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玩耍的情景创设,激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然后学生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 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在探究性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预想的教学效果要好一些,也许是因为教学活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原因吧!反思课堂教学情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中重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课初,我以“机灵狗表演节目”、“看望小动物”这些学生喜欢的情境导入新课,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中来,改变了“学*枯燥乏味”的思想。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此外,重视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2、研究性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地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的过程相统一。这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二个环节“体会倍的意义”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3、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得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评价有: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他人等多种评价方式。这些评价方式的使用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上,我通过及时地组织教学和多次的激励性评价,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4、本节课上多次开展了合作交流活动(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等等),但在交流过程中没有留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说,有些过急。如果时间再多一些,活动面再广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值得我在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研究。

  5、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班额较大,我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导致个别不善言谈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表见解的机会。今后,我要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自己个性的舞台。

  通过教学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给学生一些思维发展的空间,就收获无穷的教育信息!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4

  这是一节抽象的概念课“倍”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利用课堂的生成性激发学生的学*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展示学生真实的学*过程,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从课堂教学来看整个过程我花时不多,但学生学得充实快乐,比按照原先预想的流程教学效果好得多。也许正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授本课之前,我认真地研究理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意义。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根据众多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在原有的教学设计上我又进行了改进。《快乐的动物》主题图显现的一共有6种小动物,如果直接把这6种数据拿出来比较,学生会觉得太难,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降低问题的起点,让学生对“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对主题图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改变,课一开始,利用自制一张只显示两种动物的情景图,通过谈话引入主题“小猴和小鸭可以怎么比?”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地给它们比多少,那还有什么比法呢?正当我准备出现“倍”的知识时,一生说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如同*静的水面泛起一阵涟漪。说句心里话,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竟能通过自己教自己,把“倍”的知识从一片空白到理解得如此简单透彻,自认为“倍”太抽象,需要亲自去讲解,以致第一节在本班讲的时候,学生听得迷迷糊糊,本节课放开让学生说,原来只想感知一下学生对“倍”到底有多少认识,不料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一步一步地分解“倍”的含义,把已有的知识与“倍”有机地联系起来,说得通俗,听得简单,难怪课堂上几次出现“我有点懂了”等话语,从开始的“两三只手”到“几十只手”,真正地体验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我几次想插话,可学生早已以一问一答或自问自答的形式解决了。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因为他们更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同龄人听得更明白。学生真正成了学*的主人。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展现出完整的一幅主题图,并让他们从中找出新倍数关系。在对“倍”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我故意设置反问“老师想把它们位置换一下,行吗?”是学生对“倍”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投影挂图,动物王国欢聚!森林中的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它们是谁呢 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在什么地方 都有谁 它们有多少只各在做什么事情 然后填填已知条件的数量是多少!重点指导学生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方格里.

  反思: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除法

  1,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

  ①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别用圆片代表猴子,小鸭,摆出它们的数量.

  ② 按3只一组,在小鸭右边的圆片图上圈一圈.注意观察:6只小鸭里面有(多少)份3只小猴那么多.

  反思: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

  2,做一做,生生互动.

  ①请同学们注意,现在要求前后桌合作,用手中○代表,摆出松鼠,小鸡的数.

  ②然后圈一圈,观察8只小鸡里面有( )份2只小松鼠那么多;最后,填空列式.

  反思:可惜这里没有留多一点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比如你问我答,我问你答.

  3,说一说,师生,生生互动.

  ①组织学生互动说说鸭子数是松鼠的( )倍;猴子数是孔雀的( )倍.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

  反思:这个活动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活动,争取每位同学都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如果采用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汇报的形式,让学生考教师,考学生;教师考学生等多样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活动面会更广,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课时练*

  翻开教科书p47找到"练一练"第1,2,3题

  四,课堂评价.

  评出这节课听得最认真,发言最积极的同学以及合作最好的小组.分别奖励小红花.

  反思: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6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能动手操作找出“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使学生掌握“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学*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

  知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

  教学板块教与学预设

  一、情景创设

  谈话引入,老师想带大家去参加一个快乐的动物聚会,好不好?(板书课题,播放课件)

  二、问题探究

  师:同学们,参加聚会的都有哪些小动物呀?数数看,它们各有多少只?(学生说完,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猴子,鸭子,松鼠,小鸡的图像,然后出示只数:3、6、2、8)

  师:如果老师想用磁扣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边说边贴动物图像)谁能告诉老师,我应该怎样贴呢?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围棋子,也象老师这样代替小猴和小鸭的只数摆在你的课桌上,能摆好吗?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根据我们摆的情况,你能发现什么吗?大家说的都很好,小鸭的只数是6,(板书6)小猴的只数是3(板书3),6里面有几个3呀?6里面有2个3,(边说边圈)我们就说6是3的2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边说边板书)

  生:6是3的几倍,我们可以用除法来算,6÷3=2(板“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2后面就不用写“倍”字了。

  师:如果又来了3只小鸭,(加3个磁扣,请小朋友也加3个围棋子),谁知道现在谁是谁的几倍?为什么?

  学生尝试练*,进行讨论,再集体汇报,教师讲解:

  现在小鸭是9只,小猴是3只,(板书9),9里面有几个3呢?9里面有3个3,我们就说9是3的3倍,也就是说小鸭数是小猴的3倍。(把2倍改成3倍)

  师:如果要同学们像这样也列个除法算式来求9是3的几倍,谁会?(把6÷3=2改成9÷3=3)

  三、体验感悟

  1.请同学们用刚刚学到的倍数知识想一想,根据这四种小动物的只数,除了小鸭数是小猴的2倍,还能找到其它的倍数问题吗?

  2.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摆一摆,算一算,然后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答题纸上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填的情况,请小组派代表上台来做小老师。讲解小鸭数是松鼠的3倍,6是2的3倍,6÷2=3小鸡数是松鼠的4倍。8是2的4倍,8÷2=4

  四、实践应用

  1.课件演示:其实今天来参加这个快乐的聚会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呢,看看还来了谁吧!书上P47练*题。(小猫,小老鼠)

  2.尝试解决问题,把你的算式写在自己的算草本上,行吗?集体订正,在电脑上操作。

  3.还有很多的小动物呢!(出示蝴蝶,蜻蜓)

  4.出示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的图)

  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他们碰到难题了,你们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难题吗?

  打开书P47,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把书上的空填好。

  5.找一找生活中有倍数问题吗?

  五、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呀?

  六、布置作业

  口算题卡做两页

  板书设计

  快乐的动物

  倍的意义

  小鸭是小猴的2倍,6÷3=2

  小鸡是松鼠的4倍,8÷2=4

  教后随记

  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进行大量的等分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初步感受“倍”的含义,使学生在理解“倍”含义的基础上,会用除法算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与反思。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境。这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都来到河边玩耍为题,这时学生都乐于玩耍。在探究性学*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二、动手操作,探究性学*除法。研究性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在这种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被动学*,而是能与教师一样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与客观世界对话,从而使学*与探究统一。

  三、课堂评价。在评价中采用,教师评、学生评,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也是想达到对学生的一个促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由于课前就强调了最后要奖励小红花,所以,整节课学生的秩序井然有序,即使在活动中也没有出现混乱状态。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8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教材没有给“倍”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

  在设计教学时,用故事情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用比赛不公*,引导学生用学具摆出小猴数3、小鸭数6,想出公*的方法比赛,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体验过“*均分”的活动过程,就知道数量要一样多才会公*,就分成3只一个队,小猴有6只就可以分成两队,让学生圈一圈,很容易看出6里面有2个3。我们就可以说6是3的2倍,也就是小鸭数是小猴数的2倍。也许是我引得多,小朋友很快理解了。能看图示说出谁是谁的几倍。接着通过故事情节学*了小鸭数是小松鼠的3倍和小猴数是孔雀的3倍,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不足之处:有的学生在完成松鼠和鸭子相比时,又是3个圈一组,不懂得松鼠有2只,就要2只分一组,这个操作活动花了较多的时间,因此后面的课堂作业不够时间完成;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多描述题意,要让学生多说一说,理解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9

  “快乐的动物”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我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我认为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是一条有效途径,在今后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的问题设计较好,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等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教师能为课后的练*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希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 业的方式。

  2我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0

  在学*两个数量的倍数关系时结合《快乐的动物》一课,通过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倍”的意义:

  1、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

  充分利用教材中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由学生熟悉的、感受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以色彩斑谰、符合小学生口味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他们,把学生自然地引入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淘气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独立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小组讨论交流,集体反馈展示学*成果的教学过程。这样可以自然地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学生情绪激昂,不知不觉在轻松愉快的学*氛围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并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

  2 、在动手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动手实践操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一开始自由摆小棒,摆后说一说,让学生初步体验“倍”的含义;接着进行有针对性的再次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只要知道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就够了;然后用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帮助淘气解决数学问题,为后面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做准备;最后安排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实践操作,让课内与课外知识拓展延伸,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充分地观察、讨论、交流中,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理解了“倍”的含义,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除法应用题。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三册“快乐的动物----倍的初步认识”,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除法与生活”的联系及认识除法和乘法的互逆关系,初步理解与解决倍比的数学问题,强化倍的概念,并进一步理解等分活动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幅动物王国欢聚图的情景,图中蕴涵着各种动物的数量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倍”的含义,体会除法与等分之间的关系。求倍数的关系,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等分活动的扩展。教材“说一说”中的第三个小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体验、交往的空间。

  教学本课时,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学*“体验——理解——解决——应用”的过程。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及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物王国欢聚、许多小动物玩耍的情景创设,激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性学*中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学*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本节课的特色是:

  1、教学过程中评价方式多样化。利用小鸟飞进小组所在的大树来激励学生积极学*,增强了小组合作的意识。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评个人、评集体等多种评价方式,达到促进个体竞赛意识和提高整体竞争意识的目的。

  2、“倍”是生活用语,整堂课力求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感知“倍”与等分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除法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设计时,先利用拍手游戏来让学生建立“倍”的表象,然后在学生掌握“倍”的知识后又安排了增加难度的拍手游戏,不仅是为了首尾呼应,也是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学*的机会。本节课设计较好, “快乐的动物”开运动会这一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快乐、融洽的课堂氛围,可爱的小动物们增加了学生注意听讲、认真学*的动力。教学中,教师因势利导,通过画一画、填一填、说一说,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积极思考、探索,让学生一步一步认识“倍”的含义;让学生多说想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始终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的,他们学会了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不仅知识和技能得到发展,而且还获得了学*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设计的问题具有层次性,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了学生的差异。

  1.当学生通过图形直观体会“鸭的只数是猴的2倍”的含义,并知道用除法算式表示它以后,教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画图或列式去探究“鸡的只数是松鼠的几倍”?教材第46页“说一说”的问题,让个别学生发言之前,也要让每个学生先填好答案和算式。总之要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防止集体作业的方式。

  2.教师意识到了在练*时要给学生独立思考、个别作业的机会,但这个思想贯彻得不到位。表现在:(1)不给学生独自解读、理解题意的机会。实际上不理解题意的学生是有的,但需要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主动去问老师或伙伴,这么做可以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不让学生独立接受思维的挑战,大多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化解难点。事实上,学生没有遇到思维障碍,没有克服障碍就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题操练,后者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3

  教材分析

  在认识*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本节结合“快乐的动物”的具体情境,学*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事实上,“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这些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在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的活动中‘使学生真正体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时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和计算“谁是谁的几倍”更容易一些。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定向思维的影响,不利于他们探究和学*新知识(“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摆一摆”同时进行“分一分”的等分活动,最后让学生“画一画”这个数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交流后,让学生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的关系,而且除了用图形表示,还可以用除法表示“谁是谁的几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能力目标:

  1、会利用学具摆出或画图形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倍”有关的简单的生活问题。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和倍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保护它们)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小动物因为有了我们人类的关爱,也向同学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你想去看看它们吗?今天大家和老师一起带着对动物的喜爱来学*《快乐的动物》。(板书课题:快乐的动物)

  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出示“快乐的动物”的主题图,观察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森林,看,这里真热闹!瞧,小动物们正在开联欢会呢!仔细观察,看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你认识他们吗?(学生回答)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师:请同学们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图中的小动物,数一下小动物的只数,并把它们填在方格里。

  生1:小鸟12只,小猴3只。

  生2:孔雀1只,松鼠2只,小鸭6只。

  生3:小鸡8只

  师:让我们先看看小猴的只数和小鸭的只数吧!

  师:小猴几只?小鸭几只?请你用学具小棒代替小猴和小鸭,在桌上摆一摆。注意:一个小棒代表一只小动物,小猴和小鸭各占一排。摆的时候上下图片对齐,有几只就用几个小棒来表示。(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了3个小棒代表小猴的只数,再摆6个小棒代表小鸭的只数。

  (指几名学生汇报,教师板贴图片)

  师:现在我要请一个同学来帮帮我,在小鸭的只数中圈出和小猴只数同样多的部分。

  生:在6个小棒中3个3个分为一组。

  师:这样分完之后,我们发现小猴的只数有几组,小鸭的只数有几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小猴的只数有1组,小鸭的只数有2组。

  生2:小鸭的只数有两个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小猴的只数是1个3,小鸭的只数是2个3。也就是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

  我们还可以用除法算式6÷3=2来表示(板书)

  请你当小老师,来说一说,在这个算式中6、3、2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6表示小鸭的只数,3表示小猴的只数,2表示小鸭的只数是小猴的2倍。(也就是小鸭的只数有2组小猴的只数那么多)

  师: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几倍其实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注意倍不是单位名称,2后面不写倍字。

  师:同学们,你们太棒了!小鸡和小松鼠看到你们那么爱学*他们也来凑热闹了,你能用画一画和列式的方式来求一求小鸡的只数是小松鼠只数的几倍吗?(板书: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 )倍。)(自己画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松鼠这一栏画几个圆,小鸡这一栏画了几个圆?几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什么?算式是?

  生汇报:2个圆,8个圆,2个圆圈分在一起,表示8里面有4个2,小鸡是松鼠的4倍,算式是8÷2=4

  师小结: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最关键的是看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实际上也就是看多的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少的那个数。

  师:看着这些动物的只数,你还能出哪些倍数问题呢?

  生1:有2只松鼠,有6只小鸭,小鸭是松鼠的几倍?

  师:会解决吗?

  生:算式是:6÷2=3 小鸭是松鼠的3倍。

  师:还有哪位同学有不同的问题?

  生2:小猴有3只,小鸟有12只,小鸟是小猴的几倍?

  师问:会解决吗?

  生2:算式是:12÷3=4, 小鸟数是小猴的4倍。

  师:还有吗?(很多生开始举手,想要回答)

  师:请你们同桌之间说一说,好吗?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我们认识了“倍”,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来计算。

  三、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

  考一考:请你用倍说一说。(出示练一练第一题)

  <1>第一行有三只小猫,第二行有八只小老鼠

  蜻蜓是蝴蝶的( )倍。

  <3>出现在这个聚会上,还有我们最熟悉的朋友呢!猜猜是谁吧!(出示淘气、机灵狗比身高图)

  师:谁知道这三个标志分别表示什么吗?在这张统计图的右侧有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的小朋友,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在原来我们等分的基础上又认识了一个新概念“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要用除法来计算,以后我们可以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2—5的乘法口诀,对除法也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学*目标是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对孩子们来说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环节中,我先利用教材给出的主题图,创设小动物们聚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学*兴趣。接着通过画一画、圈一圈比较小猴和小鸭的只数,引导学生意识到除了对他们的多少进行比较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从而引出“倍”的概念,即把小猴的只数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就有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6是3的2倍”,特别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倍数关系)。

  本节课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全班汇报等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

  本节课结束时,大部分孩子已经会用“谁是谁的几倍”来表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快乐动物》教学反思15

  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和”、“差”关系,并能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对于本节课的主题图,如果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问题,他们肯定会发现两种动物的数量间的“和”、“差”关系,提出用加法或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开课前复*了“比多”“比少”的减法比较的数学问题,有利于让学生区分知识。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倍”的意义,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在活动中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体会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体会“倍”含义。

  首先:初步体会“倍”含义。为了让孩子感知除法与等分活动的联系,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圈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6里面有2个3,因此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鸭子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其次:加深对“倍”的认识。通过小鸭子与小松鼠比,进一步认识“倍”。鸭子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鸭子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鸭子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通过让学生独立“圈一圈、填一填”再交流,数形结合进一步体会“倍”的含义。通过小鸭子与小孔雀比,进一步明确 “倍”。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同样都是小鸭子跟它们比,为什么3倍、2倍、6倍都不一样呀?通过分析使学生发现标准不一样,倍的关系就不一样。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2)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1

  本次教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和叙述展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世界。通过介绍动物,演讲的形式向大家传递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教学下来,有以下几点感受:

  成功之处:

  1.及时捕捉学生语言描述中的精彩部分。当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时,我及时捕捉他描述中的一些能体现亲密关系、朋友情谊的词或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语言印象,为接下来的动笔作好铺垫。

  2.及时归纳和整理学生的*作思维。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时往往内容比较散乱,动物的样子、生活*性等穿插其中。我在倾听的过程中及时引导梳理,把散乱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分别纳入“观其形”、“知其性”、“述其亲”三方面,便于学生*作思维的形成。

  3.在反复对话中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对情感的知觉。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打通了学生的*作命脉,让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有感觉,对朋友间的情谊有知觉。

  4.在交流与评改中,我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中的闪光点,尤其是关注体现人与动物间浓浓情谊的描写。通过二度展示,学生实现了*作语言的增量,*作水*的提升。

  不足之处:没有很好地结合提示的内容去设计。设计上,学生说得部分有很多形式,但是展现学生特色的个人说,因为时间关系,突出得较少,时间没有规划好。

  2.对小组合作学*的方式,用的`不太好,主要是评价的不及时,学生的积极性没能充分的调动起来。

  3.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不够,师生之间还是有距离感。

  4.对于一些小的动物,学生可以拿来实物,或者具体的照片介绍,这样学生就更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中,课堂氛围轻松愉悦,更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更多的学生敢说、愿意说。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2

  一、听故事,引发思考

  《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长颈鹿“海滨”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故事阐述了发生在上海动物园的长颈鹿“海滨”吃了游客扔给它的塑料包装袋后不治而亡的真实事例。教师讲完故事后,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也就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对此事感到很难过,很伤心,并且还在课堂中自然地引发出了“喂动物好不好”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包装袋拆开后再喂动物;有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应该喂动物,他们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应该有专门的饲养员喂养,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护动物,把动物当**类的好朋友。

  “喂动物好不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教师的意料,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而提出的。对于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互相启发,最终发现^答~`案。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而学生之间因为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如,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等动物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说出这些可爱的动物能够帮助人类做很多事,得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结论。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考虑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时见过、课外阅读过的,事实证明学生能够讲清画面的意思,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堂中教师还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描写动物帮助残疾人的录像。录像中一只可爱的小狗能够周到地照顾它的小主人──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这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录像中的小狗能够帮助小主人做哪些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狗还能够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找到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再一次把课堂教学带入了^***,可以感觉到学生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观点产生了更深切的认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一些不爱护动物的现象。在看到“人们买鸽食喂鸽子”的画面时,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显然不少学生都有“买鸽食喂鸽子”的生活经验,看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爱护鸽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抓住了这一现象,再次让学生体验当可爱的小鸽子在啄食着你手中的鸽食时,其实它在对你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呀?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回答的兴趣,学生也很快能体验到小鸽子对大家的感谢的话语,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心情,让学生的心和小小的鸽子更加贴*了。教师带领学生与鸽子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的朋友的快乐。

  三、课内外结合,引发思考

  在《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介绍一个宠物,可以展示实物,也可以画成一幅画,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性地学*,有目的地去了解喂养小宠物的有关知识。结果,不少学生将自己喂养的小宠物带到课堂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能够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小宠物,甚至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乌龟是长寿的动物”的问题,并在课外书籍中找到了相关^答~`案。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主动精神,鼓励其他学生今后有问题也应该到课外的书籍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家里养的小金鱼需要定期换水,但这些事情*常都是由喜欢金鱼的爸爸来做的。当堂有一位同学对于如何给鱼换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问题。作为教师明白:这个问题对于那位家里养金鱼的同学可能也说不清楚,于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能够请这位提问的同学有机会到养金鱼的同学家去看看,亲眼目睹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如何换水的,到时候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看似在课堂上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教师在暗示学生如果碰到问题,不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话,可以开动脑筋,和小伙伴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或者通过自己的小小的探究行动来寻找^答~`案,这样得出的结论将会更有价值。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临时把自己画的关于小动物的画布置成了一个小画廊,把大家带来的宠物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之家”;还让学生看了有关动物的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动物拯救者帮助濒危动物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还能够为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动物们做些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用语言来回答,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动物付出自己的爱。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3

  一、听故事,引发思考

  《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长颈鹿“海滨”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故事阐述了发生在上海动物园的长颈鹿“海滨”吃了游客扔给它的塑料包装袋后不治而亡的真实事例。教师讲完故事后,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也就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对此事感到很难过,很伤心,并且还在课堂中自然地引发出了“喂动物好不好”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包装袋拆开后再喂动物;有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应该喂动物,他们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应该有专门的饲养员喂养,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护动物,把动物当**类的好朋友。

  “喂动物好不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教师的意料,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而提出的。对于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互相启发,最终发现答案。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而学生之间因为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如,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稼的好朋友──等动物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说出这些可爱的动物能够帮助人类做很多事,得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结论。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考虑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时见过、课外阅读过的,事实证明学生能够讲清画面的意思,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堂中教师还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描写动物帮助残疾人的录像。录像中一只可爱的小狗能够周到地照顾它的小主人──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这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录像中的.小狗能够帮助小主人做哪些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狗还能够帮助人们做些什么?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找到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再一次把课堂教学带入了高潮,可以感觉到学生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观点产生了更深切的认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一些不爱护动物的现象。在看到“人们买鸽食喂鸽子”的画面时,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显然不少学生都有“买鸽食喂鸽子”的生活经验,看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爱护鸽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抓住了这一现象,再次让学生体验当可爱的小鸽子在啄食着你手中的鸽食时,其实它在对你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呀?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回答的兴趣,学生也很快能体验到小鸽子对大家的感谢的话语,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心情,让学生的心和小小的鸽子更加贴*了。教师带领学生与鸽子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的朋友的快乐。

  三、课内外结合,引发思考

  在《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介绍一个宠物,可以展示实物,也可以画成一幅画,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性地学*,有目的地去了解喂养小宠物的有关知识。结果,不少学生将自己喂养的小宠物带到课堂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能够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小宠物,甚至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乌龟是长寿的动物”的问题,并在课外书籍中找到了相关答案。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主动精神,鼓励其他学生今后有问题也应该到课外的书籍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家里养的小金鱼需要定期换水,但这些事情*常都是由喜欢金鱼的爸爸来做的。当堂有一位同学对于如何给鱼换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问题。作为教师明白:这个问题对于那位家里养金鱼的同学可能也说不清楚,于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能够请这位提问的同学有机会到养金鱼的同学家去看看,亲眼目睹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如何换水的,到时候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看似在课堂上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教师在暗示学生如果碰到问题,不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话,可以开动脑筋,和小伙伴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或者通过自己的小小的探究行动来寻找答案,这样得出的结论将会更有价值。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临时把自己画的关于小动物的画布置成了一个小画廊,把大家带来的宠物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之家”;还让学生看了有关动物的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动物拯救者帮助濒危动物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还能够为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动物们做些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用语言来回答,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动物付出自己的爱。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4

  这堂课我无论从选材到备课、教具的制作准备以及多媒体课件都进行了认真的组织、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利用橡皮泥以及其它废弃的材料制作他们喜欢的动物朋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整节课气氛活泼、生动、且愉快,整堂课很成功,很值得我们学*。

  一、课堂导入

  引用奥尔夫音乐《啤酒桶波儿卡》轻快的音乐旋律激发学生边跳边做各种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导入了角色(让学生从身体语言上开始感受和投入),并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然后老师以魔法师的身份带来礼物箱(范作),问学生想不想看看是什么礼物?敢不敢去解开这两个魔咒?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里,采用激将法,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了,于是适时地抛出两个课堂预设解决问题(魔咒),通过解开两个问题(魔咒)循序渐*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余下的问题,自主发现动物的造型特征、表现材料和制作方法。

  二、赏析与探究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范作图片:纸碟、纸杯、卡纸、纸盒、黑豆、牙签、布、夹子、瓶子、树叶、菜、香蕉、橡皮泥等等材料制作的各种动物。通过学生的欣赏、观察、分析、自主地发现了不同动物可用不同材料的表现方法(材料适合法,就是不同造型、色彩、质感、性格的动物采用适合表现的材料,恰倒好处地把动物的个性美感表现了出来。),在造型上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缤纷的材料、色彩使学生突破了原有动物的'色彩概念,为下面创作的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又提出:“如果让你来做魔法师,你会把他们变成什么样的呢?”提出两个问题:(1)你会做什么动物?(2)你会用什么材料、方法来表现?学生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在班级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动物,不同的材料表现同种动物,同种材料表现不同的动物,以及各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将自己的奇思异想描述给其他同学听,形成一种交流会,无形中互相之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学*交流,更促发了各种创新,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挖掘创新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制作表现方法,我根据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归纳出各种材料的基本技法。(例如:水粉、水彩、蜡笔可以用画、涂、印、吹、染、印、刮等技法;卡纸和荧光纸以及瓶子等可以用剪、贴、折、插、撕、搂空等方法;粘、贴、压、刻、划、点、挖、折、插等等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法。)

  三、合作创作,共享成功快乐。(合作实践)

  我通过设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实践,亲手来做一做,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制作。在合作制作中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会互助、学会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通过设置“材料自选商场”为学生好的创意思维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材料,让更多创意作品展示可能空间。

  四、学生作业及讲评(互赏互评)

  我在这节课评价学生作业时主要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方式,我非常注意评价的角度和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学生作画、制作手工作品等,都是由教师作单一的评价,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长期下来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听教师评价来区分好坏、对错,或者合理不合理。

  在本节课的作品展示环节中,当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所做的动物作品可谓是构思巧妙、形状各异、色彩纷呈,很多作品都是出乎于我的意料之外,这时我觉得如果我们仍以**、常规、传统的评价观念、思维方式去评价一件学生的作品,那将是对学生心灵展现的封杀,个性表现的抹杀,创新能力的扼杀。我们作为孩子们的艺术启蒙者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奇思异想,于是我决定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并给予学生客观、多元的评价。

  例如:在本节课作业赏评环节中,我以魔法师的身份说同学们本节课中表现很好,为了奖赏同学们特邀请学生去参观“动物王国”(实际上是让学生互相观赏各自的作品),创造互赏互评*台,而在评价时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评价(引导他们从材料选择、技法运用、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同学们一个个表现得很有热情,大胆互评,有赞赏的,有批评的,有提出建议的等等,课堂氛围变得非常热烈、浓厚;然后再转变为师点评,从选材、配色、技法等方面促进学生表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让评价者的面变广,评价的方式变多的同时,我还要求他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并在评议时先是告诉大家值得学*的地方,再提出诚、合理的建议。于是,本节课中孩子们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

  五、课后延伸

  最后,我还注意了课后的延伸,知识的拓展,布置学生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动物朋友进行组合,并创编一个小故事,写成一篇《我的动物朋友》简单角色故事剧,并要求下节课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这样在课后仍然可以继续延伸了学生创作欲望,增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多元发展。

  总之,让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找寻规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提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愉快地学”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创新和发展。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5

  一、听故事,引发考虑

  《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长颈鹿“海滨”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故事论述了发生在上海动物园的长颈鹿“海滨”吃了游客扔给它的塑料包装袋后不治而亡的真实事例。教师讲完故事后,自然地引发同学的考虑;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也就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同学对此事感到很难过,很伤心,并且还在课堂中自然地引发出了“喂动物好不好”的考虑: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把包装袋拆开后再喂动物;有的同学认为根本不应该喂动物,他们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应该有专门的饲养员喂养,这样才是真正地保护动物,把动物当**类的好朋友。

  “喂动物好不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教师的意料,是由同学自身通过考虑、理解而提出的。对于同学即兴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导同学展开讨论,让同学通过考虑,互相启发,最终发现答案。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而同学之间因为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充沛体现了同学是课堂的主体以和“以同学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发考虑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同学了解动物可以协助人们做很多事,如,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等动物形象。同学通过仔细观察画面,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就能说出这些可爱的动物能够协助人类做很多事,得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结论。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考虑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是同学*时见过、课外阅读过的,事实证明同学能够讲清画面的意思,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与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堂中教师还向同学展示了一段描写动物协助残疾人的录像。录像中一只可爱的小狗能够周到地照顾它的小主人──一个身患残疾的小朋友,这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同学,教师适时地引导同学观察录像中的小狗能够协助小主人做哪些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并联系同学的生活经验考虑: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狗还能够协助人们做些什么?以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同学能够互相启发找到很多答案。同学的活跃思维再一次把课堂教学带入了高潮,可以感觉到同学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观点发生了更深切的认同,同学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让同学分析一些不保护动物的现象。在看到“人们买鸽食喂鸽子”的画面时,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显然不少同学都有“买鸽食喂鸽子”的生活经验,看来这个班级的同学在保护鸽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抓住了这一现象,再次让同学体验当可爱的小鸽子在啄食着你手中的鸽食时,其实它在对你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呀?一下子引起了同学回答的兴趣,同学也很快能体验到小鸽子对大家的感谢的话语,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心情,让同学的心和小小的鸽子更加贴*了。教师带领同学与鸽子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同学的心灵体验,使同学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的朋友的快乐。

  三、课内外结合,引发考虑

  在《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同学介绍一个宠物,可以展示实物,也可以画成一幅画,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同学能够开展探究性地学*,有目的地去了解喂养小宠物的有关知识。结果,不少同学将自身喂养的小宠物带到课堂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能够流利地介绍自身的小宠物,甚至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为什么乌龟是短命的动物”的问题,并在课外书籍中找到了相关答案。教师在课堂中和时褒扬了这个同学积极探求知识的`主动精神,鼓励其他同学今后有问题也应该到课外的书籍中自身去寻找答案。

  还有一个同学提出家里养的小金鱼需要定期换水,但这些事情*常都是由喜欢金鱼的爸爸来做的。当堂有一位同学对于如何给鱼换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问题。作为教师明白:这个问题对于那位家里养金鱼的同学可能也说不清楚,于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能够请这位提问的同学有机会到养金鱼的同学家去看看,亲眼目睹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如何换水的,到时候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看似在课堂上并没有协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教师在暗示同学假如碰到问题,不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话,可以开动脑筋,和小伙伴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或者通过自身的小小的探究行动来寻找答案,这样得出的结论将会更有价值。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情境,让同学临时把自身画的关于小动物的画安排成了一个小画廊,把大家带来的宠物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之家”;还让同学看了有关动物的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动物拯救者协助濒危动物的故事,引发了同学的考虑;我们还能够为一起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动物们做些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同学在课堂中用语言来回答,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能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协助的动物付出自身的爱。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6

  一、听故事,引发思考

  《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是通过一个真实的故事──长颈鹿“海滨”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的。故事阐述了发生在上海动物园的长颈鹿“海滨”吃了游客扔给它的塑料包装袋后不治而亡的真实事例。教师讲完故事后,自然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听了故事后有什么感受,也就是这个故事留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对此事感到很难过,很伤心,并且还在课堂中自然地引发出了“喂动物好不好”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把包装袋拆开后再喂动物;有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应该喂动物,他们认为动物园里的动物应该有专门的饲养员喂养,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护动物,把动物当**类的好朋友。

  “喂动物好不好?”这个问题的提出出乎教师的意料,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理解而提出的。对于学生即兴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思考,互相启发,最终发现^答~`案。事实证明,这个问题最后还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而学生之间因为思维火花的碰撞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以及“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学理念。

  二、联系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学生了解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如,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等动物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说出这些可爱的动物能够帮助人类做很多事,得出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结论。教师在选择图片时考虑这些动物的有关知识是学生*时见过、课外阅读过的,事实证明学生能够讲清画面的意思,这就体现了课堂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的原则。

  课堂中教师还向学生展示了一段描写动物帮助残疾人的录像。录像中一只可爱的小狗能够周到地照顾它的小主人──一个身患残疾的孩子,这段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录像中的小狗能够帮助小主人做哪些事?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感情?并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作为人类的忠实朋友──狗还能够帮助人们做些什么?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找到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再一次把课堂教学带入了^***,可以感觉到学生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观点产生了更深切的认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提升。

  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通过辨析题的形式让学生分析一些不爱护动物的现象。在看到“人们买鸽食喂鸽子”的画面时,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发言,显然不少学生都有“买鸽食喂鸽子”的生活经验,看来这个班级的学生在爱护鸽子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师抓住了这一现象,再次让学生体验当可爱的小鸽子在啄食着你手中的鸽食时,其实它在对你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呀?一下子引起了学生回答的兴趣,学生也很快能体验到小鸽子对大家的感谢的话语,想和大家交朋友的心情,让学生的心和小小的鸽子更加贴*了。教师带领学生与鸽子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情感^对`话,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亲身感受,激活了学生的心灵体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为动物的朋友的快乐。

  三、课内外结合,引发思考

  在《我和动物交朋友》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介绍一个宠物,可以展示实物,也可以画成一幅画,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能够开展探究性地学*,有目的地去了解喂养小宠物的有关知识。结果,不少学生将自己喂养的小宠物带到课堂中展示给大家看,并能够流利地介绍自己的小宠物,甚至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乌龟是长寿的动物”的问题,并在课外书籍中找到了相关^答~`案。教师在课堂中及时表扬了这个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主动精神,鼓励其他学生今后有问题也应该到课外的书籍中自己去寻找^答~`案。

  还有一个学生提出家里养的小金鱼需要定期换水,但这些事情*常都是由喜欢金鱼的爸爸来做的。当堂有一位同学对于如何给鱼换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问题。作为教师明白:这个问题对于那位家里养金鱼的同学可能也说不清楚,于是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建议:是否能够请这位提问的同学有机会到养金鱼的同学家去看看,亲眼目睹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如何换水的,到时候有什么问题还可以当面请教。看似在课堂上并没有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其实教师在暗示学生如果碰到问题,不能马上得到^答~`案的话,可以开动脑筋,和小伙伴进行合作,开展一系列的调查,或者通过自己的小小的探究行动来寻找^答~`案,这样得出的结论将会更有价值。

  课堂中教师还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临时把自己画的关于小动物的画布置成了一个小画廊,把大家带来的宠物布置了一个有趣的“动物之家”;还让学生看了有关动物的录像,录像中提到了动物拯救者帮助濒危动物的故事,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我们还能够为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园的动物们做些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中用语言来回答,希望他们将来长大了,能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需要帮助的动物付出自己的爱。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7

  给大家带来《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这堂课我无论从选材到备课、教具的制作准备以及多媒体课件都进行了认真的组织、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学生利用橡皮泥以及其它废弃的材料制作他们喜欢的动物朋友,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整节课气氛活泼、生动、且愉快,整堂课很成功,很值得我们学*。

  一、课堂导入

  引用奥尔夫音乐《啤酒桶波儿卡》轻快的音乐旋律激发学生边跳边做各种动物的动作让学生导入了角色(让学生从身体语言上开始感受和投入),并在短时间内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的热情。然后老师以魔法师的身份带来礼物箱(范作),问学生想不想看看是什么礼物?敢不敢去解开这两个魔咒?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里,采用激将法,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抓住了,于是适时地抛出两个课堂预设解决问题(魔咒),通过解开两个问题(魔咒)循序渐*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余下的问题,自主发现动物的造型特征、表现材料和制作方法。

  二、赏析与探究

  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范作图片:纸碟、纸杯、卡纸、纸盒、黑豆、牙签、布、夹子、瓶子、树叶、菜、香蕉、橡皮泥等等材料制作的各种动物。通过学生的欣赏、观察、分析、自主地发现了不同动物可用不同材料的表现方法(材料适合法,就是不同造型、色彩、质感、性格的动物采用适合表现的材料,恰倒好处地把动物的个性美感表现了出来。),在造型上丰富了学生的视觉,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缤纷的材料、色彩使学生突破了原有动物的色彩概念,为下面创作的多样性打下了基础。

  接着,我又提出:“如果让你来做魔法师,你会把他们变成什么样的呢?”提出两个问题:(1)你会做什么动物?(2)你会用什么材料、方法来表现?学生通过小组热烈的讨论,然后在班级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尤其是不同的材料表现不同的动物,不同的材料表现同种动物,同种材料表现不同的动物,以及各种材料的制作方法等几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将自己的奇思异想描述给其他同学听,形成一种交流会,无形中互相之间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学*交流,更促发了各种创新,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挖掘创新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制作表现方法,我根据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归纳出各种材料的基本技法。(例如:水粉、水彩、蜡笔可以用画、涂、印、吹、染、印、刮等技法;卡纸和荧光纸以及瓶子等可以用剪、贴、折、插、撕、搂空等方法;粘、贴、压、刻、划、点、挖、折、插等等方法;以及综合运用法。)

  三、合作创作,共享成功快乐。(合作实践)

  我通过设置作业要求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实践,亲手来做一做,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自己喜欢的“动物”朋友制作。在合作制作中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会互助、学会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通过设置“材料自选商场”为学生好的创意思维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材料,让更多创意作品展示可能空间。

  四、学生作业及讲评(互赏互评)

  我在这节课评价学生作业时主要采用了多元的评价方式,我非常注意评价的角度和方式。在过去的教学中,无论是学生回答问题,还是学生作画、制作手工作品等,都是由教师作单一的评价,学生是没有发言权的,而且评价的方式也很单一,长期下来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听教师评价来区分好坏、对错,或者合理不合理。

  在本节课的作品展示环节中,当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出来时,所做的动物作品可谓是构思巧妙、形状各异、色彩纷呈,很多作品都是出乎于我的意料之外,这时我觉得如果我们仍以**、常规、传统的评价观念、思维方式去评价一件学生的作品,那将是对学生心灵展现的封杀,个性表现的抹杀,创新能力的扼杀。我们作为孩子们的艺术启蒙者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奇思异想,于是我决定要鼓励学生敢于与众不同,并给予学生客观、多元的评价。

  例如:在本节课作业赏评环节中,我以魔法师的身份说同学们本节课中表现很好,为了奖赏同学们特邀请学生去参观“动物王国”(实际上是让学生互相观赏各自的作品),创造互赏互评*台,而在评价时我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评价(引导他们从材料选择、技法运用、颜色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同学们一个个表现得很有热情,大胆互评,有赞赏的,有批评的,有提出建议的等等,课堂氛围变得非常热烈、浓厚;然后再转变为师点评,从选材、配色、技法等方面促进学生表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在让评价者的面变广,评价的方式变多的同时,我还要求他们要学会善于观察,并在评议时先是告诉大家值得学*的地方,再提出诚、合理的建议。于是,本节课中孩子们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交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自由、轻松、和谐的气氛。

  五、课后延伸

  最后,我还注意了课后的延伸,知识的拓展,布置学生生以小组为单位,把动物朋友进行组合,并创编一个小故事,写成一篇《我的动物朋友》简单角色故事剧,并要求下节课进行简单的角色表演。这样在课后仍然可以继续延伸了学生创作欲望,增进学生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合作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即多元发展。

  总之,让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找寻规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提高,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愉快地学”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创新和发展。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8

  主题环境的创设:主题版面分3个版块――整个版面就像 “动物世界”一样,里面有各种动物在大森林里有趣的游戏着,各个版块间没有深层次的分开。 我认识的动物朋友:有家长、老师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动物图片、毛绒玩具、仿真鱼和自制动物(棉花粘贴小兔)图片,让孩子们欣赏各种动物。 能干的小动物:老师制作了小猫、小狗、小兔、小熊四个小动物图片围着一张鱼形的桌子,待主题开展后丰富礼貌待客故事图、表演照片等张贴在里面。 我和小动物做游戏:“模仿动物表演”把孩子表演有关小动物的儿歌、音乐游戏、故事等照片放在里面,增强孩子们的表演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进行的方式:孩子都是喜欢小动物的,千变万化的动物世界总是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这一主题通过让幼儿观察、饲养、模仿小动物,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性,产生探索动物的欲望,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心。

  一日活动中主题内容的渗透:随着主题的开展,把孩子们描述动物的名字、样子、喜欢吃的食物等语言记录在里面,帮助幼儿扩展词汇,丰富孩子相关动物经验;“小鸟回家”把孩子撕的树叶贴在大树上孩子们学会小动物礼貌靠待客的语言,比如:你好,请你吃xx,把孩子表演故事的照片,故事挂图、孩子们礼貌待客的娃娃家表演张贴在主题墙上,供孩子们间相互讲述。

  主题目标的完成: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先从幼儿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乌龟”朋友入手,请小乌龟来到孩子们的身边,通过故事、游戏、创作,有目的地认识乌龟,走进小乌龟的世界。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我们又带着孩子通过网络、图书、故事等,认识更多的动物朋友。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动物世界的复杂、动物的智慧、动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讨论让幼儿初步了解生态*衡的知识,了解各种动物生存的价值。通过欣赏和歌唱体验动物的喜怒哀乐,激发幼儿***的情感。为了弥补幼儿绘画技能的不足,在主题中特别穿插了几次绘画各种动物的活动,通过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形象,引导幼儿进一步学*绘画的方法,并发展想象力。通过这一主题的活动,幼儿的表述、绘画、表演、科学探究等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家长也积极配合活动提供了许多资料。

  家园合作:请家长帮忙搜集了几种小动物,如:小兔、小鱼、小乌龟等,让孩子更直观地看到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简单了解生活*性。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收集关于动物的资料,并为孩子解答关于动物的问题。帮助孩子查阅一些有关动物的资料(上网、提供相应的书籍等);和孩子一起收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专题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观察兔子,激发孩子爱护动物的情感:*时在家给孩子讲一些有关狗的知识和趣事;和孩子一起喂养金鱼,了解其生活*性;引导孩子观察乌龟不同的动态,丰富孩子的感性知识。常带孩子到花鸟市场、鱼市等地游玩,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动物品种。在家中为孩子与同伴交往创设条件,让孩子与同伴友好交往,使用礼貌用语;并引导孩子与同伴一起玩捉迷藏、捉小鱼等游戏。随机教育孩子讲卫生,不乱放垃圾。如家长有时间的话在家中创设条件让孩子招待客人,提醒孩子招待客人时使用礼貌用语:“谢谢”、“再见”、“请座”等。

  主题内容的延伸:把搜集的小动物放到自然角*距离让幼儿体验饲养并照顾它们,在各区角中渗透主题活动,如:在阅读区增加认识各种动物的图书和如图片;在美工区中投放加深了解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性的操作材料,装饰动物的家;在建构区中,搭建各种动物的家。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9

  《我和动物交朋友》是义务教育小学课程《品德与生活》(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其中的一个主题。通过这节活动课要是学生知道动物使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动物的可爱,激发学生喜欢动物的情感、愿意和动物交朋友,并在活动中明确和动物相处时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在授课时,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加深感受、体验、动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达到此项活动的总目标。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这是一堂课,主要从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多媒体制作各类动物的课件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动物的可爱。而且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在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同时了解它们的生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动物。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激情,从而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均是农民的孩子他们对家养动物特别喜欢。让学生在阐述交流中,唤发出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让他们从而真切地体会与动物友好相处的快乐。我又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更好的加强品德教育。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加强的教学反思的问题。

  2、教学中的激情、环节来源于生活。例如在激情这个环节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明理环节,这些动物都是学生*时生活中喂养和观察过的小动物。通过学生互相介绍初步表达了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利用日常生活中学生和动物的密切接触,让他们说说动物的生活*性及特点,把现实生活中观察到一些不爱护动物的不良行也话说出来,更加热爱动物。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内容的重点确定为从学生身边的小动物出发,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和亲密接触,使学生明确要和动物成为真正的朋友,一定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把“爱”的教育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其次,学生始终是学在教学中,通过每个小组议一议说一说,增强了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家园的意识。学生在和动物的交往中观察,去感受、去体验,使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动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我的动物朋友》教学反思 10

  在我上《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课时,我主要抓住几大环节:创设氛围——激趣导入——亲密接触——感情升华。从学生的好奇心着手,到和动物亲密接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认识动物到爱护动物的感情升华,达到了教育学生由喜欢动物到保护动物的教育目的。

  一、创设氛围

  课前我以学生所熟悉的动物的引入主题,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进入动物王国,猜出的录像中的动物,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音像动画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使孩子们很自然地产生要与可爱的动物交朋友的愿望。

  二、激趣导入

  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中“好之”,“乐之”都是强调兴趣在学*中的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与探索的动力。

  本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听动物声音,然后,猜出是什么动物,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我还对学生的回答作赞赏,而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等,让老师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在课堂上真正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使课堂上让学生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三、亲密接触

  在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类和动物亲密接触的精彩画面的基础上,我拿出了真正的小乌龟,并在与乌龟的亲密接触中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怎样和动物交朋友,发现和捕捉儿童在研讨中的闪光点如“摸摸它、和它说说话、给他取名字、喂它吃食物”等等都是爱护动物的表现,接着又让学生在与动物的交往中去感受去体验,我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观察,真心实意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欣赏孩子并随机给予积极的引导。为下一步感情升华作铺垫。

  四、感情升华

  课程倡导“回归生活”,我在新课结束前送可爱的小金鱼,不仅给孩子们一个惊喜,而且孩子们在领养这缸小金鱼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真正与动物做朋友,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生活中。紧接着我让学生齐读拍手歌“我和动物交朋友”,学生在朗读中,在谈体会中感受到动物美好的心灵,引发内心共鸣,从而加强了要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3)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1

  我在教授湘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动物聚会》前,曾细致地钻研这节课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更好。

  我考虑,学生对于画单个的动物没有问题,但学生如果要画动物聚会的场面,那肯定会感到吃力。于是,我就在网上搜集了很多不同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并制作成了多幅幻灯片。另外,我还下载了一小段《动物世界》的视频,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动物的各种姿态,把握动物的形体构造,为下一步的绘画创作,做一些准备。

  我准备的那些课件,果然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观赏时,情绪激动,纷纷议论自己喜欢的动物。趁此机会,我引导学生观察美术课本上的几幅动物聚会的插图,并让学生讲述插图内容。我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并总结如下。

  第一幅插图表现的是马、牛、熊、虎四种动物奔跑攀爬的情景。第二幅插图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各种小动物拔河比赛的场景。在这幅画中,我又着重讲述了动物之间的组合、动作,还有前后遮挡关系。第三幅图画是著名画家刘继卣的写意画《松鼠》,画面表现的是两只小松鼠在松树下正抢吃松子,它们形象活泼可爱。第四幅图画是《春游去》,画面是用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相结合的方法来描绘的。图中也是运用拟人化手法,表现了几只动物都骑着自行车,在美丽春光中旅游的有趣情景。画面内容丰富,组合巧妙。

  我引导学生观察以上四幅插图,又特意把第五幅《森林运动会》示范绘画在黑板上。因为《森林运动会》这幅画,场面热烈,构图简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只老虎和狮子正在比赛跑步,它们争先恐后地奔跑着,额头上还滚动着汗滴……旁边的小动物喝彩助威,气氛异常活跃。这也正突出了动物聚会的主题。

  学生观看这么多的参考绘画之后,心中就有了一些想法,他们经过一番构思,画出了有关动物聚会的场景来……有的学生画的是几只小兔子拔萝卜;有的学生画的是几只小狗荡秋千;有的学生画的是许多小动物们玩游戏……这些画面,虽然构图不太合理,线条还欠流畅,但出自七八岁孩子的'画笔下,已经是难能可贵啦!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画面构思还是很有意思的,也能表现出动物聚会的场面。当然,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样有难度的多种动物的组合,画得不令人满意。

  我上了这节课后,深切感悟到了那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内涵。要想一节课的效果好,教师课前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多搜集一些有关资料,用心做好课件,把握好重点难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如果教师自导自演,只是把学生当观众,那定是提不起学生的学*兴趣的。

  以上就是《动物聚会》教学反思的介绍,更多关于教育随笔的内容请继续关注“美德网熊掌号”。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设计教学:

  1.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3

  依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自己的备课思路上完了这节课,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还有很多遗憾之处:

  1、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如果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让其接受挑战;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那就更好了。

  2、如果这节课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课堂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课后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或画一幅数学画。再与其他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将更深刻些。

  3、学生做完巩固新知的连一连后,对照讲授新课中的一共有几个桃子和一共有几个松果进行订正。这样使学生更能深刻的体会到同一个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不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堂课要上得有所收获,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当我们一丝不苟的面对教材时,便疑问重重;这促使我们孜孜以求。当我们用心上好*时的每节课时,便要求我们稳扎稳打;这促使我们更加刻苦勤奋了。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只有不断的锤炼才有收获和成功。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4

  这是我来到中和中心小学,第一次有老师主动要来听我的课,被听课的第一感觉应该是挺紧张的,但是我感觉我还是挺幸福的。

  虽然只是一节练*课,但是来听课的三位老师老师给我提了许多很实用的意见,让我受益颇多。

  比如读乘法算式5×7的时候,总是*惯读成5乘以7,而正确读法应该是5乘7。因为随着教改,教材内容也在发生不断的改变,但是我的语言*惯还停留在以前学*的知识里,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不断学*,才能与时俱进。

  还有讲授乘法算式2×3表示2个3时,我总是读成两个3,其实最好是读作二个3,在数学上数字的读法还是比较有讲究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细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其实一节课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节组成的,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要关注到方方面面。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确实是这样,透过别人的眼睛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是一番不一样的风景。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5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设计教学:

  1.学*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出发,选择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深深地体验到学好数学的应用价值,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动口去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学生还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动手活动积累直接经验,并在操作中思考,在动手中创新,在活动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6

  这堂课即为乘法的简单应用,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教学中,学生对列式计算解决问题这一点还容易掌握,但在解决连一连那一题时,大部分学生对6个3,3个6搞不清,我知道这说明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存在问题,我记得在前面一堂课就针对几个几的问题还专门训练了一堂课,当时学生大部分都会,可为什么现在又混淆了呢,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是因为我自己的缘故,以前我教的高段,高年级学生只要我一点拨,学生就能马上理解题意,而现在是低段的二年级学生,弄清题意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这个知识点对有些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今后在做题时,要帮助学生先弄清题意。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7

  教材中的主题图是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的,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教材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我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一引导学生集中讨论“一共有几只小鸟”这一问题。根据问题列算式,有的是列加法的算式,有的是列乘法的算式,都应给予肯定,但要引导学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列乘法更简单一些!接着重要的环节便是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例如3*6既可以表示3个6 又可以表示6个3 ,但是在具体的情景问题里就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了.让学生通过画圆圈来理解几个几。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时间控制的还不够好,因留5到10分钟给学生做作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体现出来。通过今天的教学让我明白培养学生学*数学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老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寓教于乐。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8

  本节课通过到农场里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童话式的活动为主线而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于从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为切入点,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主动的参与进来,通过自已的观察、分析、思考,最后轻松自然地获取了知识,

  同时还在各种形式的节目中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标“玩中学”带来的无限快乐。

  当然,本节课中作为老师的我存在着很多不足:对整学期的课文框架不明确,知识面也不够宽广,课与课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本课的教学内容了解不彻底。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的图形来展示教学内容,尽量减少或不以文字的形式来阐述问题。在观察教学图片时,要教学生按顺序来观察,这样才不会出现重复或者漏掉。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时,要有条理,要突出本课的重点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往中心内容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以起到一个表率的效果。最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而不是最求速度。

  以前我都是在室外上体育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一些运动,相对学生也是比较向往运动,所以在教学上跟在室内上数学课教学方式相差太大。然而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室内上数学课,而且在第一个月就让我开公开课。这对我对数学教学完全没有尝试过的情况下出现问题是有点正常的。当然这也不是我推卸责任的一个理由,在教研会上,很多有经验的数学老师给了我许多的点评,这也是我的一笔财富。当然通过教研活动后,我深知自己还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学*,多听其他老师的上课方式,多看视频,研究教学参考书,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能力。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9

  《动物聚会》一课中,目的是:

  1、通过学*,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以此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动脑,认真计算的好*惯。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难点是加深学生对于“几个几”和乘法意义的理解。在一节四十分钟的活动里,有些知识学生掌握得比较好,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我的反思有如下:

  1、呈现“动物聚会”的主题情境后,重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选择信息、提出并能完整地描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数学问题是解决数学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有自己的结构,它是由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部分组成的,如“图上有3根树枝,每根树枝上都停着3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来参加聚会”才是对“动物聚会”情境中隐含的一个数学问题的完整描述。本节课教师与学生在提出数学问题时,都忽视了描述数学问题的重要部分――已知条件。也许他们以为在描述情境问题时,已知条件可以省略,因为它在图中是明摆着的。其实,提出数学问题的本质就是建立具体情境中一些已知数学信息与一个未知(可知)数学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数学问题是揭示这个关系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重要过程。

  2、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还带有“集体作业”的倾向,即一个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后,老师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接受挑战,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他们顺利地把问题解决了,就以为全班同学都会了。苏霍姆林斯基尖锐地提出,这种“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课堂教学表面顺利的'假象,其实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并没有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比较好的做法是,对学生相继提出的每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都让其他学生接受挑战,在草稿本上各自尝试列式解答;最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反馈、订正。

  3、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这个实践活动如果提前布置,让学生课前做些小调查,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再到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可能学生受益的面会更大些,体会将更深刻些。

  我以动物爱吃的食物引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对于后面的学*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后我让学生观察画面,发现图画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学生都能很好地根据画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达到了重点中的其中一部分。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从学生的问题中抽出了例题“一共有几只小鸟?”板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列出乘法算式,在这里,学生能说出乘法算式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体会到了乘法的简单应用,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这就轻而易举地达到了本课的重点并突破了。新课标中要求学生不但要会解决问题还要会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在课堂活动中体现了,效果还是可以的。在整个课堂中,学生不但动了脑,还动了手,手眼脑协调,因此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掌握的知识也掌握的比较到位。

  《动物聚会》教学反思 10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同一乘法算式在具体情境中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教材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尝试性学*方式,加强了动手操作与说一说、找一找的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体会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情境中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不同的,生活中处处有乘法,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的自信心。

  在学*过程中,我先通过观察情景图,发现数学信息,结合信息和给出的算式连一连,明确每个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结合数学信息列出算式,结合算式列举生活中能根据算式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从中体验、比较和区分 “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自主学*的活动中,充分、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语言评价学生的学*过程。

  今后,我会不断努力,经常与同事交流、研讨,让自己的课题更精彩!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4)

——《动物的卵》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动物的卵》教学反思春天是繁殖的季节,植物在春天繁殖新的生命,春天也同样属于动物。

  由植物的繁殖联系到动物的繁殖,从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在探究植物新生命的孕育之后,探究动物新生命的孕育便开始了。本课重点通过对动物的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繁殖的相似之处,从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通过观察增加学生对动物卵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经验。本课主要要让孩子学*动物的繁殖很多都要靠卵来繁殖,以及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对某一特点对象进行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整堂课从让孩子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开始,把重点引入观察鸡蛋的内外结构和特征上来。观察一个事物的顺序也往往都是从外到内的,孩子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渐渐体会到了观察和发现的乐趣。从鸡蛋的外壳是坚硬的、粗糙的到鸡蛋里有几种组成部分,再到鸡蛋的孵化,以及鸡蛋各个部分在孵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体现了一个认识的经历,层层递进。然后由鸡蛋延伸到没有蛋壳的卵,在观察过多种多样的卵之后,再来仔细的看看青蛙的卵和孵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很多的动物都要靠卵来繁殖后代的。而鸡蛋和青蛙的卵在科学上都有一个统一的名词-----卵,靠卵繁殖的方式就叫卵生。接着来认识卵生的共同特征,并延伸到更多的卵生动物。

  本课主要要让孩子学*动物的繁殖很多都要靠卵来繁殖,以及卵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对某一特点对象进行研究,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开学我上的就是第二单元,想把时间更多的留在一、二单元。这周上正好金牛区督学到我校,随机听了我的随堂课—《动物的卵》,有老师听课、评课,感觉更能跳出老师上课“当局者迷”的状态,通过课后听课评课,自己也能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点。

  被听课的时候,这节课正好是我的新课第一节,这个班上的要快一些,其他班下周才上这个内容,虽然在心里大概组织控制了环节和内容,备课也觉得比较充分了,但是实际上下来还是有差别。

  本节课,我其实只有5个环节。但是上课当时感觉有所偏颇各环节时间也没太把控好,复盘后感觉自己上了7个环节:

  一、回顾蚕卵特点,巩固知识(1分钟)。

  二、观看自然界中其他动物的蚕卵(6分钟)。

  三、各种动物的卵找异同(8分钟)。

  四、按照一定条件给卵分类(8分钟)。

  五、画出自己观察到的鸡卵(10分钟)。

  六、教师引导规范鸡卵结构特点(5分钟)。

  七、延伸结课(2分钟)。

  一、课堂侧重有所偏颇。

  现在看来,上课时的环节有一些容量过大了!上课时,我没有把控好比重,上课时的环节三、四本来是一个内容的,侧重点在举例和学生交流了,这两个环节内容让学生发散的比较多,这个部分花了比较多时间。导致后面鸡卵的结构认识部分,时间相对少了。其实,现在反思,一些举例部分可以过得快一些,侧重点更多的应该在后面鸡卵的结构认识。真实课堂中的环节三、环节四合并为一个环节,控制在10分钟左右就足够了,然后环节五、环节六可以再多一点时间,给孩子发言交流。

  二、观察方法没有强调。

  本课其实是在前面蚕卵的基础上,对观察手段方法的运用。我虽然让孩子们结合蚕卵的观察角度来观察其他动物的卵,但是并没有把“形状、大小,颜色”等这些观察角度板书出来,重点提醒,只是口头提醒。像这样的观察课,学生更多的是巩固观察手段,学*怎么从这些方面去观察。这个点虽然我意识到了,观察前也提醒学生了观察角度,可是课堂呈现却没有太突出,口头归纳提醒的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回忆和巩固。在课堂上,有学生自己还拓展到了可以从“数量、产卵地点”等观察角度找不同等,这些很好的'课堂生成我都没有板书出来,没有及时抓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点没抓住。

  上课时,有同学说到了产卵多的动物可能是因为产卵地点(水里、树叶上等)还有卵发育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多,所以多产卵才能保证后代的延续。其中有同学说到水里鱼的卵会被大鱼吃,有食物链等的原因等等这样的拓展。上课的当时我觉得孩子发散延伸那么多还是很惊喜的了,生成很多,容量很大。课后督学老师给我点评的时候,建议我可以用这个点发展培养孩子对生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环境教育。其实,这个点,现在反思,想到真的是自己没抓好的课堂生成,就算我自己一个人把我带的9个班都上完,肯定也是想不到的,通过评课让我突然又有了新的思考。

  四、为了赶时间,没有解决课堂提问

  课堂中,学生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解释了这个,学生又会有新的提问,我想要把控好时间,所以有时候学生提到一些后面会讲、会解释的问题时,或者学生的一些提问答案比较复杂学生难理解,我下意识的会说,待会我们一起解答,但是到后面可能解释了一两个还有一两个问题会被我遗忘,这个也是督学老师提了以后,我突然想起来自己会犯的一个*惯性失误。督学老师建议学生的问题当堂当时解答。我听了以后回忆其他自己的课堂,然后反思,想到确实有时候后面是要讲,我不能因为ppt上解答在后面几页,所以非要等到ppt到了那里再讲,要更随机一点,既然说到了,就抓住这个点马上解决。对于比较难解释和学生难理解的提问,其实也可以全班解释基本概念,然后私下针对这个提问的孩子再解释,让孩子不那么云里雾里,也能更尊重学生的发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言。

  五、三年级孩子教学引导上的规范

  当时我请了一个学生上来画他印象中的鸡卵,然后他写了一个错别字“胚胎”写成了“培胎”,我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就是我害怕学生害羞,下意识的把学生写的错别字擦了,重新写了正确的在相应位置。后面才意识到,自己犯了非常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写了错字,应该全班提出来然后,留下他的错字,改错在旁边,给学生正确的示范,这是语文学科也在要求的,这对于三年级学生以后的学*发展很重要。其实这个事,不在我课堂上,在别人课堂上,我是听课者的话,我肯定觉得是错误的,但是当时在自己的课堂上,真的反应不过来。听课和上课还是完全不同的!

  听、评课真的能让自己从不同角度了解到一节课的不同观点,就像经历了一次同课异构,和更全面的课堂复盘。通过这次评课和反思,下周在别的班上这个课,以及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我能更进步。

  本课是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七课。《动物的卵》一课是“新的生命”单元的最后一个研究课题。学生在此之前学*、研究了植物的繁殖的一些知识,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在探究植物新生命孕育的同时,探究动物新生命的孕育便开始了。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这样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共同“亲历科学”。由于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用鸡蛋作为研究对象有助于调动孩子的以往经验。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重点让学生利用他们最熟悉的鸡蛋来进行实物观察,充分展示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亲历一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总结”的科学探究过程。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学*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使学生知道即使是他们最熟悉的事物也有不为他们所知的秘密,养成主动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愿意解决问题的*惯。尤其,要培养学生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研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方法和爱护大自然小动物的健康心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一次对动物的卵进行观察和探究的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推测,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查阅资料寻找证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探究动植物繁殖的奥秘。科学概念:认识动物的一些繁殖活动及产卵动物卵的特点,感受自然界生命的生生不息,动植物的多样性及动、植物在繁殖上的相似性。

  《动物的卵》是《新的生命》单元第六课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孩子们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而且有了细心观察的欲望,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回忆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图片展示,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动物的卵的图片制成了幻灯片,供学生观察。孩子们看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的卵的放大的图片,连连称奇。“呀,蝴蝶的卵是这样的啊!”“快看,瓢虫的卵!我还没见过呢!”“这个,快看这个,鱼的卵,看,还有眼睛呢!真有意思!”“可这是开了眼了……”

  2、实物观察,懊恼自己的粗心大意。

  课堂上,用放大镜观察非常熟悉的鸡蛋。孩子们才发现,原来蛋壳上还有小孔。“老师,原来鸡蛋上有孔啊!”“什么?我咋不知道!”“快换个鸡蛋看看!真的有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趁着孩子们的这股劲儿,我告诉孩子们,其实很多事物原本就是存在的,可往往却被我们忽略了,那是因为我们太粗心大意了。

  3、视频演示,感受生命的孕育

  由于青蛙卵的孵化和小鸡的孵化没法实验,也只好用视频资料代替。孩子们看着细胞的分裂变化,逐渐孵化成型,感受着生命的孕育与神奇,都惊奇地睁着大眼睛。

  4、课外延伸,体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

  虽然课堂上无法进行孵化实验,但班级大多数孩子都是农村的,对于收集青蛙卵并不困难。于是我安排了课外作业——收集青蛙卵,并将其孵化成小蝌蚪,观察记录青蛙卵在孵化过程中的变化。当然,我也不忘提醒,将小蝌蚪送回大自然。然后,将观察记录拿来班级,与同学分享。

  春天不只是植物的,春天也属于动物。由植物的繁衍联系到动物的繁殖,由植物的种子联系到动物的卵,这也是对动物^新学生命研究的引入。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对动物卵的研究,让学生注意到植物和动物的繁殖有相似之处。引导学生从较大范围的一般观察到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深入观察,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观察了不同动物卵的图片,知道动物的卵大多是圆形的或椭圆形的,但它们的大小不同,颜色不同,数量不同,有的卵上还有花纹,这些卵所产的地方不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叶子上、有的在水里、还有的在泥土里,从中体会到动物的卵是多种多样的。

  不同动物的卵有好多不同的地方,那么同一种动物的卵又是怎样的呢?教师出示鸡蛋、鸭蛋 、鹅蛋、鹌鹑蛋等鸟类产的卵。要求他们继续观察,找出同一类动物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有了前面的观察经验,他们很快就知道它们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轻重差异很大,有的壳上有花纹,颜色也不同。不同动物的卵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类动物的卵也是不一样的,学生也明确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的重点引入了让学生对鸡蛋的观察和探究。学生用眼睛、放大镜看,用手摸、捏,从外部认识了鸡蛋的形状和特点。学生必须十分清楚的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才能更好的与植物种子进行比较。我让学生把鸡蛋打在盘中,他们分清了透明的、粘粘的这部分是蛋清;中间黄色的叫蛋黄。学生仔细观察蛋黄后,发现蛋黄上有一个小白点,教师告诉他们这个小白点就是胚盘,是鸡胚胎发育的部位,是鸡的小生命所在。接着学生观察切开的熟鸡蛋,与生鸡蛋比较,熟鸡蛋的各部分分别是生鸡蛋的哪一部分。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认为蛋白就是蛋清,蛋清烧熟以后就是蛋白,黄色的部分就是蛋黄。有的学生还发现鸡蛋大的一头有空隙,有的学生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大的一头是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

  学生对鸡蛋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教师随即让他们推测一下,鸡蛋的各部分相当于植物种子的哪个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我觉得蛋白、蛋黄相当于子叶”,“我认为胚盘相当于种子的胚”,“我觉得蛋壳相当于种皮”。那么鸡蛋的各部分对胚胎发育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蛋壳可以保护胚胎”,“蛋黄可以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胚可以发育成小鸡”,“气室能为胚胎发育提供空气”,“蛋白大概也是养料吧”,“我认为蛋白还可以提供水分”。

  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探究,学生明白了动物和植物相关联的地方,而生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它将会给学生带来研究的乐趣。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5)

——《动物乐园》教学反思优选【10】份

  本节课属设计应用范畴。是继《大树的故事》这节课的又一节关于美术教师课堂示范有效性研究的实验课。旨在进一步探讨美术教师课堂示范有效性。教师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采取范画作业示范法,过程示范法,提示性示范法,及针对性示范法,反向示范法。继续探索教师示范的有效性。教师一开始就用做好的小动物引起大家注意,激发学生学*制作各种动物的热情,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制作小动物应该注意那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以情激趣,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我在讲授小学美术课《动物乐园》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师过程性示范的重要性,教师示范,小刺猬制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很好很直观的学到了揉,捏,贴,粘等制作技法。为学生主体创作打下了基础。教师有采用针对性示范对部分同学的制作起到了纠正作用。

  本节课中教师又尝试反面示范法,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要注意特征及细节的刻画。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看来教师示范是非常有必要地。不过也有老师困惑的地方,就是有些学生照猫画虎,而没有创新,但从两个班学生来看,有教师示范的那个班学生在刻画动物细节上的确做得较为突出。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以情激趣,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因此,我在讲授小学美术课《动物乐园》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教后反思如下:

  一、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琴声,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使有兴趣的学*事半功倍。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课初就以“模仿动物秀”这个环节来吸引学生。首先是教师模仿,学生猜;然后是学生模仿,大家猜。模仿动物的叫声、动物的姿态。这样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室里百兽啼鸣,学生们都沉浸在模仿秀的角色当中,不但对学*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唤起学生对动物形象的.回忆:使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当中。 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两个和动物有关的问题:一是激发学*兴趣,二是使学生对动物知识了解更多。问题1:世界上有多少种动物?问题2:世界上最大的是什么动物,究竟有多大?虽然课前我让学

  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但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阅历毕竟有限,因此我让他们猜一猜时,猜得五花八门,这时教师要用画龙点睛之笔告知明确答案,学生都瞠目结舌,加深了领略新知识的印象。

  二、充分体现自主学*

  自主学*是指学*主动参与学*,对美术学*内容和学*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方式。本人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我在讲授,《动物乐园》这节课时,时时把握这个理念,使自主学*贯穿整个课堂。例如,在学*捏泥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学,然后教师导学,教材中的小动物用的什么方法,小组汇报,学生轻松地知道刺猬的刺是用剪刀剪的,小狗张开的嘴巴是用切刀切的,小鹿的花纹是粘上去的,这样这节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

  三、体现课堂的高效

  本节课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这也是美术课的特点所决定的,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当中来,整个课堂紧张而不乱。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气氛中进行。在制作作品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比赛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成品多,共9组,选出1组为优胜,这样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学*,在有效的时间内都能完成学*任务,

  最后最多的小组制作出了30件作品,最少的做了12件作品。我真的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效果,但是奇迹就是发生了,发生在40分钟内。

  四、体现创新

  在教师示范的环节当中,我示范的小猪,首先问学生猪的颜色,我说我今天制作了一个数万年后的小猪,他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黑白花的,是多彩的,这样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动物是可以演变的,也明示学生制作小动物不一定就制作动物的本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颜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评价不足

  虽然感觉以上教学理念体现的比较完善,但是在评价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美术课中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对美、丑的辨别,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比赛的形式,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评价中,我让学生互相观看别组的作品,像看展览一样,虽然形式不错,但最后还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以最多成品组为优胜,这无疑是片面的,没有学生对个体作品的评价,没有美的评价,没有丑的评价,没有形体结构的评价,没有色彩的评价,只有数量的评价,这也是片面的,是以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属设计应用范畴。是继《大树的故事》这节课的又一节关于美术教师课堂示范有效性研究的实验课。旨在进一步探讨美术教师课堂示范有效性。教师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的基础上教师采取范画作业示范法,过程示范法,提示性示范法,及针对性示范法,反向示范法。继续探索教师示范的有效性。教师一开始就用做好的小动物引起大家注意,激发学生学*制作各种动物的热情,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制作小动物应该注意那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以情激趣,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我在讲授小学美术课《动物乐园》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的同时加强教师过程性示范的重要性,教师示范,小刺猬制作的全过程,让学生很好很直观的学到了揉,捏,贴,粘等制作技法。为学生主体创作打下了基础。教师有采用针对性示范对部分同学的制作起到了纠正作用。

  本节课中教师又尝试反面示范法,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要注意特征及细节的刻画。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看来教师示范是非常有必要地。不过也有老师困惑的地方,就是有些学生照猫画虎,而没有创新,但从两个班学生来看,有教师示范的那个班学生在刻画动物细节上的确做得较为突出。

  本节课是要抓住动物的形态特征,用粘、接技法进行创作。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完成了本课的内容,师生较配合,大部分学生都能捏出小动物,知道自己捏的小动物的形态,并可以用揉捏粘等技法完成作品,培养了热爱生活,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创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探究设计的不够,没有体现出来,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较欠缺,因此,至于课堂上孩子们学会捏小动物了,但大部分是学会老师示范的'小动物,还有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没有捏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所以再开发思维方面有点局限性。还有在教学准备方面没有完全的达到效果,例如课题的字体偏小,偏花,会影响孩子辨别能力,过度语和应变能力比较欠缺。

  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后我会多加考虑和设计课堂,认真研读教学课标及每课的重难点,在备课的时候要想的更周全,努力改进。

  《动物乐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节的教学内容,现对我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从知识技能目标来说:主要是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会读写“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从过程与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操作中感受相等与不等关系,通过“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认识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和多与少的关系

  从情感体验来说:体验学*比较的乐趣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并没有通过直观的操作清晰的认识“大于号”与“小于号”,在这两个符号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机械重复背诵的影子,重点是没有通过直观操作的方式或者说更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方法来帮助记忆这些数学符号,而是仅仅基于对这两个数学符号的表面图像来让学生记忆,问题还在于这两个符号并没有深刻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表面图像,所以这种认识发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不起作用。失败原因是:第一,自己对这两个符号的数学来源认识不足,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直观操作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所以说在操作中学*数学知识是目前来说最适合小学生的学*方式,也是最好的帮助记忆的和理解的方式,今后应该在操作中学*知识、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2、从学生的学*状态来看,学生学得很不开心,学生似乎在机械的记忆这些数学符号,无论从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来看,学生都没有很好的机械这些数学符号,所以从学生的学*成果来评价,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3、在组织教学方面把握不足,操作的'效率不高,如何提高操作的效率和有效的学*知识?一方面需要教师组织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那么在这两个能力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对于新老师而言,课堂时间就会浪费在这两种能力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而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融合这这种能力,把课堂组织融合在教学知识过程中,使得教学知识在课堂组织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落实,这样课堂上就会节省很多时间,有效的学*时间、有效的组织操作活动都可以顺利的完成。而现在最最缺乏的就是组织能力和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今后应该更好的学*如何在有效的40分钟之内融合这两种能力,从而提高学*效率。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发生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以情激趣,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因此,我在讲授小学美术课《动物乐园》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教后反思如下:

  一、创设美术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美术课堂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应该比知识性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有亲和力和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亲切的言谈、优雅的举止、动听的琴声,甚至每一次和学生目光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美术课的美,进而喜欢美术老师——亲其师则信其道,使有兴趣的学*事半功倍。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的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课初就以“模仿动物秀”这个环节来吸引学生。首先是教师模仿,学生猜;然后是学生模仿,大家猜。模仿动物的叫声、动物的姿态。这样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室里百兽啼鸣,学生们都沉浸在模仿秀的角色当中,不但对学*产生了兴趣,同时也唤起学生对动物形象的回忆:使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到了学*当中。 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两个和动物有关的问题:一是激发学*兴趣,二是使学生对动物知识了解更多。问题1:世界上有多少种动物?问题2:世界上最大的是什么动物,究竟有多大?虽然课前我让学

  生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但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阅历毕竟有限,因此我让他们猜一猜时,猜得五花八门,这时教师要用画龙点睛之笔告知明确答案,学生都瞠目结舌,加深了领略新知识的印象。

  二、充分体现自主学*

  自主学*是指学*主动参与学*,对美术学*内容和学*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方式。本人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即,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描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自己创作的,教师不示范。我在讲授,《动物乐园》这节课时,时时把握这个理念,使自主学*贯穿整个课堂。例如,在学*捏泥的方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教材自学,然后教师导学,教材中的小动物用的什么方法,小组汇报,学生轻松地知道刺猬的刺是用剪刀剪的,小狗张开的嘴巴是用切刀切的,小鹿的花纹是粘上去的,这样这节课的重点就迎刃而解。

  三、体现课堂的高效

  本节课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这也是美术课的特点所决定的,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当中来,整个课堂紧张而不乱。学生在愉悦、有趣的气氛中进行。在制作作品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比赛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成品多,共9组,选出1组为优胜,这样学生在竞争的意识下学*,在有效的时间内都能完成学*任务,

  最后最多的.小组制作出了30件作品,最少的做了12件作品。我真的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效果,但是奇迹就是发生了,发生在40分钟内。

  四、体现创新

  在教师示范的环节当中,我示范的小猪,首先问学生猪的颜色,我说我今天制作了一个数万年后的小猪,他既不是黑色的,也不是白色的,也不是黑白花的,是多彩的,这样潜移默化中告诉学生动物是可以演变的,也明示学生制作小动物不一定就制作动物的本色,可以是自己喜欢的颜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评价不足

  虽然感觉以上教学理念体现的比较完善,但是在评价中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美术课中的评价,是培养学生对美、丑的辨别,是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中运用了比赛的形式,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了一个竞争的环境和成功的机会,以此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评价中,我让学生互相观看别组的作品,像看展览一样,虽然形式不错,但最后还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以最多成品组为优胜,这无疑是片面的,没有学生对个体作品的评价,没有美的评价,没有丑的评价,没有形体结构的评价,没有色彩的评价,只有数量的评价,这也是片面的,是以后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是要抓住动物的形态特征,用粘、接技法进行创作。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完成了本课的内容,师生较配合,大部分学生都能捏出小动物,知道自己捏的小动物的形态,并可以用揉捏粘等技法完成作品,培养了热爱生活,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缺少了创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对于探究设计的不够,没有体现出来,创造能力的培养方面较欠缺,因此,至于课堂上孩子们学会捏小动物了,但大部分是学会老师示范的小动物,还有他们熟悉的小动物,没有捏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所以再开发思维方面有点局限性。还有在教学准备方面没有完全的达到效果,例如课题的字体偏小,偏花,会影响孩子辨别能力,过度语和应变能力比较欠缺。

  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今后我会多加考虑和设计课堂,认真研读教学课标及每课的重难点,在备课的时候要想的更周全,努力改进。

  中班末期,为了巩固幼儿对10以内数的认读、点数、书写以及数的比较,我设计了一节名为《动物乐园》的多媒体数学综合课。 根据教学意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活动流程:

  首先,在背景幻灯,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音乐以及老师的语言引导下,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和期望。然后进入教学主题阶段——逐步出示动物由少到多的牧场(每张幻灯片至少两种动物)幻灯片,每张幻灯片教学模式——幼儿认识小动物,说出小动物名称,然后幻灯出示小动物名称;幼儿点数小动物数量,大家一起点数,幼儿在本子上写数字,幻灯出示数字,表扬数对、写对的幼儿。比较画面两种小动物的多少,体会数字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模仿《我爱我的小动物》创编歌曲,如: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有几只,有*只,有*只,小猫有*只。最后,幼儿念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结束活动。 进入课堂,初始如我所愿,教学效果非常好,幼儿对活动很感兴趣,双边活动很活跃,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活动已经进行了25分钟左右,所有幼儿虽然兴趣很浓,但我发现课堂纪律已有些难以掌控,而我的幻灯教学内容安排还有*一半没有实施。我知道,我不得不临时减少教学内容和活动程序,结果,这堂我精心准备了一个多月的多媒体活动课以我的不尽人意而结束。

  中班幼儿活动不能超过30分钟,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节课不算是一节完整、成功的课。而这一切都源于我的难以取舍和经验缺失。 根据我的目的,我用了大量的时间到好友的qq牧场去追踪、挑选图片(没有幼崽、背景漂亮、成年动物、有排列队形等),动物名称、数量全部编辑成动画方案展示。主体部分我弄了16张幻灯片,上面的动物各不相同,我想把它作为引起幼儿学*兴趣的一种手段,我也曾怀疑内容的过多,但面对每一张精心挑选、制作的图片,真的舍不得去掉那一张,测试了几次,觉得差不多能完成。而事实证明,幼儿的兴趣的确很浓,但由于幻灯片的过多而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失败。如果幻灯片在8个左右,只要全面覆盖1-10数字的教学,个别数稍有侧重,完全能按意图进行,那一定是一节完美的多媒体尝试课。

  初次尝试多媒体教学课,虽然失败了,但我收获的却很多,尤其是:取舍是一种智慧,善于取舍,才会成功。

  我讲的自录自评课是一节情景识字课——《动物乐园》。教材为学生呈现的画面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草原上、森林里。如何利用教材创设的情境,把识字和认识事物有机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并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自然的情感,这也正是本节语文课承载的任务之一。任务之二是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老”的笔顺,同时认识部首“鸟”。

  依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6)

——《给予是快乐》教学反思实用10份

  a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同学为主体,重点着眼学*方法──自独自悟。全文以“为什么保罗从内心感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

  本课教学没有热闹的局面,时髦的方式,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读书,对重难句的品析。让同学亲历阅读过程,感悟作者的心灵,体验人文情怀。通过质疑、交流、解疑,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课堂上师生、生生合作,听、说、读、写活动始终没有脱离文本。当谈到小弟弟可以亲眼看到圣诞礼物时,和时引导同学把文种三个人的情感跟大环境下欢乐的庆祝氛围联系起来,对促进同学情感的提升肯定有协助的。同学通过朗读品味到了给予时快乐的。

  b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不少外国的文学作品。《高尚的行为》《全神贯注》《给予是快乐的》等都是外国非常有名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不只有很强的人文性,而且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如何教好外国文学作品,很有研究。下面就《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谈谈自身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抓住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谁,写了他怎样的.一件事情呢?

  这篇课文,是以保罗为主要的人物,主要记叙他所经历的事情。只有用这个问题,才干很好地引导同学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但含义很深,教学不能从题目入手。

  课文主要讲的是: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前夜”和“前夕”的概念是不同的),用哥哥送给他的一辆新轿车,载着一位小男孩和他脚有残疾的弟弟兜了一圈,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保罗从那天也才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

  二、弄清思路,分好段落结构

  课文没有写保罗怎么载着小男孩和他的弟弟兜圈的情景,而是详细地叙述了原因。保罗怎么会用新轿车载着他们兜圈的呢?情节曲折的,叙述也是很生动的。引导同学弄清作者的思路,对于划分课文的段落,记住情节,理解内容非常重要。

  在圣诞节前夜,保罗用轿车载着小男孩和弟弟兜了圈。再读一读课文,保罗的轿车经过了哪几个地方?

  (办公室前、途中、小男孩家门前、“街道上”。)

  同学根据轿车停放的地点,可以把课文分为四段:第一段(1~7节);第二段(8~9节),第三段(10~11节),第四段(12~13节)。

  段落的大意,很难概括。因此,在这时不必要同学说得很清楚,不说也不要紧。

  三、仔细品味,理解句子涵意

  课文在记叙事情的过程中,作者较多地记叙了保罗和小男孩的对话,以和保罗的心理活动。文章内涵的意思就在这些句子中。因此能不能很好地引导同学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体会保罗的思想感情,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办公室前,保罗听了小男孩的话:“……天哪!我希望……”以为小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听了小男孩接下去讲的一句话,却十分惊讶。小男孩讲的哪一句话,使保罗惊讶?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小男孩说:“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这话的意思讲得不十分清楚,但保罗已经意识到了。保罗很惊讶,非常佩服他的志气。

  在这里教学时,也不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进行讨论,可专门设计练*。

  2、当小男孩请求保罗把车子开到家门前时,保罗认为他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一下。后来,保罗怎么知道自身又错了呢?

  这在第三段,是不能看出保罗错的原因的。实际上,保罗也是在看到他背了弟弟出来后才知道的。“但是,这回保罗又错了。”这句话是作者讲的。必需让同学阅读第四段话后,再回答。

  3、小男孩指着车对弟弟说的那一段话,是什么意思?

  理解小男孩说的这段话,是整个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有理解了这段话,才干知道保罗错在哪里,才干正确地理解什么叫“给予”。

  小男孩对弟弟说这段话,不只仅是一定要像保罗的哥哥那样,送一辆新车给弟弟,而是启发弟弟要鼓起生活的勇气,要他相信:只要有我,你就会有幸福。

  4、保罗和小男孩、弟弟在一起度过了一个夜晚,为什么“难忘”?

  这是课后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发散性。同学们要经过想像,想像那兜圈的情景,体会小男孩和弟弟的欢乐;体会保罗那天的心情。

  四、深研题目,理解文章中心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文章用这句话总结了全文,点了题。我们不只要同学理解这句话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理解内涵的意思。

  仔细地想一想,在文章中,谁给了谁什么?

  要引导同学进行深入的考虑,懂得“给予”他人的东西是多方面的,物质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只要你能够给他人一点协助、抚慰,他人都会感激你,你也会快乐。

  《给予是快乐的》《卡罗纳》这两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可是根据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要求来看,我觉得这两篇课文承载着“写作方法”的指导作用,又因为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类似,于是我采用了一课带一课的方法来讲授。

  上课伊始,我以《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来导入,这首小儿歌是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也是最快能够挑起孩子们情绪的歌。孩子们唱完后,我接下来很顺利的走入了课文,卡罗纳失去了母亲,心情一定很悲痛,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写出体会。接下来小组交流,带着体会读。孩子们都读得入情入境。像这样,我又让学生画出面对卡罗纳的不幸,大家都是如何做的,孩子们画的很快,也分析的很到位。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动作,有的`说语言,有的说神态,有理有据,很顺利,这出乎了我的意料,让我整堂课都很开心。

  我顺势总结写作方法,再从写作方法上导入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让学生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分析人物的内心情感。这一课,我们也学得非常的快但是很有效率。

  当天下午,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作的学*,孩子们在观察上能够加入自己的想象,运动到了上午所学的写作方法,我想这就是学以致用吧。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一、抓住关键,引发探究欲望

  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关键是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所以,在课堂开始阶段,让学生针对文末的一句对课文起到总结作用的关键句:“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指导学生好好读读,引导学生对这句话提最想知道的问题:

  一是保罗是怎样懂得给予是快乐的?

  二是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或给予是快乐的应该怎么理解?然后以这两个问题为起点,引导学生再去读书,弄清整个经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给予是快乐的。

  二、联系语境,探究词句意蕴

  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三、设身处地,探究人物内心

  “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其实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带着自己敏锐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个来回,获得身临其境的阅读感受。

  本文中,虽然语言虽然*淡朴实,但如果细细品味,人物美好的内心世界就能跃然纸上。如“我希望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弟弟,你等着……一样美。”等语句,我想通过学生反复品读,与课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设身处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内心的一些想法,从而让学生由外在的语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内心世界。

  四、熟读深思,探究文本内涵

  由于本文思想内涵较为深刻,学生一时半会儿也不能理解“给予是快乐的”的真正含义,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弄清事情经过,理解有关语句,体会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为什么说给予是快乐的?这样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得以整合,再联系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经验,深入思考,探究课文想要表达的主题,让个性化的体验在深入探究中不断升华。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故事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

  因此,我从学生的学*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

  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

  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偶遇一个小男孩子,在产生了两次误会后,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灵,从而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样一个道理。全文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朴实自然,但是又极具感染力。

  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我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想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读书,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语言,探寻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最终对“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突现学生阅读的自主化与个性化。

  我在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采取引导着学,后完全放手的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两个人物的思想变化,抓住重要词句,进行教学,由于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到具体的语言,在对语言的品读中注意里面的一些关键词句,在与具体语言的对话中,探究这些词句的意蕴。如在课文第三到第五小节中,有两个近义词:“吃惊”和“惊讶”,我在课堂中就让学生反复地品读,想想这里的两个词语分别指的是什么,意在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探究意思相同的词的不同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个部分的内容。

  指导朗读,使学生明白小男孩的想法是出乎人意料之外的,而保罗的.想法与我们初读课文时相同,体现出小男孩为人奉献的一种高尚情操。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第二部分的教学,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交流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体会到的内容,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这样的教学模式,感觉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较好,教师的引导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堂课下来,总体感觉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较为被动,发言不够积极。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必须大幅度转变教学观念,以人为本,提高学生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我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课件,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但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这篇是略读课文,而我始终还是感觉不敢放手,讲的太多,让学生自感自悟得太少。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

  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给予是快乐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记叙文主要写了保罗在圣诞节前夜与一个小男孩在短暂的接触中,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受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思想教育。

  在教学中我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课件,特别是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境的创设比较自然。在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较充足的.时间去读,在适当的引导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从一开始的读全文到后来的品读人物对话,再到读课外资料。学生在读中,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但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这篇是略读课文,而我始终还是感觉不敢放手,讲的太多,让学生自感自悟得太少。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教完这一课,我觉得作为老师在课堂上真的要懂得利用学生这一宝贵的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回答捕捉教学的资源,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达到心灵的共鸣。同时在备课时要下功夫,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这样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

  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顺利地完成了,课后,心情比较激动,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顺着故事的情节通过媒体特别老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引导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从语言中品味出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使训练情景的创设比较自然。如果第一个问题“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件事呢?”再展开一些,与具体的'故事情节结合起来,则更显自然。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7)

——动物说话教学反思实用十篇

  《动物说话》是一首适合低年级学生表演的儿童歌曲,歌曲旋律*稳而有趣味。我整节课的教学理念主要让孩子们从兴趣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出要求,从演唱的声音、节奏的配合、表演的完整性,养成良好的演唱*惯,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享受音乐。

  喜爱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让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声音,感受声音。我首先一开始就自己扮演的小鸡引入新课的学*,课堂呈现出和谐的气氛,与孩子们拉*了距离。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模仿,大胆、有创造的表现小动物稚嫩可爱的拙态和叫声,如小猫喵喵喵、小鸟喳喳喳、小狗汪汪汪等,大大激发他们的学*积极性。趁着孩子们表演的兴趣正浓,我利用课件导入歌曲,创设了相应的情景,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此时就得到充分发挥,动听、轻快的歌声便回荡在课堂之中。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舞蹈、体态律动等方式,能使孩子们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可以尽情的表演。这使我们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贴*学生的生活,让孩子们从中感受音乐、在实践活动中学*音乐知识。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说“张老师今天要带同学们参观一个美丽的村庄,村长里有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他们马上要出来和大家打招呼了。”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引入了“小木偶”来做客,突破了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孩子们的学*兴趣很高,对“小木偶”的到来十分的兴奋,愉快的学*。整个过程都围绕着“小木偶”这个导线进行各个环节。在聆听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各种形象,并在表演的时候让学生上台上来表演,扮演小动物的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熟悉歌曲的旋律,在学唱歌曲之前熟悉xxxx|xxxxxx|的节奏特点,再进行歌曲的学唱,让学生通过听音乐来拍击节奏,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虽然这种方法对一年级的学生有点困难,但是由于*时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所以还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学生探究学*,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动物说话》是新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唱歌曲,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动物说话》。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1,创设通话色彩的教学环境

  在课上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即促进了师生关系,有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可爱的动物动画形象

  对低年级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尤其在聆听音乐时,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并且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无意中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自主学*

  在教唱歌曲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动物名称引入歌曲节奏的学*,并用鼓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敲击节奏。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们对歌曲中没有演唱的地方(也就是间奏)掌握的不好,容易连着唱,不知道这个地方要停顿,特别是在跟着节奏的时候,学生们还听不出来哪里是前奏,哪里是间奏,不知道哪里开始该他们唱,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有间奏的.歌曲,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应该掌握的很好。这就提出了在我们音乐课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

  。今天啊,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来抒发自己的快乐,突破以前沉闷老套的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聆听音乐时,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各种形象,并且分小组合作用自制的沙筒和形体语言来模拟夏天的狂风暴雨。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来表现音乐形象,引导他们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这样无形中就让学生理解了音乐,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一切的学*方式都应该用符合儿童情趣的方式进行。教学时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注重交流合作,体验共同学*的乐趣。在歌曲教学这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水果名称引入歌曲节奏的学*,并用鼓声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拍击节奏。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又解决了歌曲的难点。虽然这种方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有点困难,但由于*时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所以还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鼓励学生探究学*,激发创新求异思维,在本课中也有体现。我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进行探究性与创造性的学*,教学中想让孩子们用沙筒来模仿雨声,但是教具的数量有限,于是在课前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看身边有没有什么物件可以充当沙筒来代替雨声,于是就有了在塑料瓶子里装上沙子或者小石子的“沙筒”,这不但满足了全体学生想动、好动的欲望,也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创编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动物说话》是新苏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唱歌曲,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用愉快的心情演唱歌曲《动物说话》。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一下几个环节。

  1,创设通话色彩的教学环境

  在课上一开始,我就说“欢迎大家进入愉快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愉快的动物王国里参观一下。”这样导入,即促进了师生关系,有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可爱的动物动画形象

  对低年级而言,模仿各种小动物,模仿他人活动,他们十分乐意,我设计了动物动画卡通形象,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在模仿活动中抒发自己的快乐,尤其在聆听音乐时,让学生通过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和形象,并且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无意中体会了音乐形象,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自主学*

  在教唱歌曲一部分,我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的聆听歌曲,然后根据歌曲的节奏特点,用动物名称引入歌曲节奏的学*,并用鼓来敲击节奏,让学生通过听音来敲击节奏。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们对歌曲中没有演唱的地方(也就是间奏)掌握的不好,容易连着唱,不知道这个地方要停顿,特别是在跟着节奏的时候,学生们还听不出来哪里是前奏,哪里是间奏,不知道哪里开始该他们唱,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年级的学生才第一次接触有间奏的歌曲,经过老师长期的引导,相信在以后的学*中应该掌握的很好。这就提出了在我们音乐课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为以后的学*打下基础。

  《动物说话》这一课,是一年级教材中的一首学唱歌曲。这首歌曲我已经教过好几年了,可是,每次面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学生,总会上出不一样的效果,也总会有点不一样的体会。接下来我就来说说在上完五个班级之后,我对这一课的反思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歌曲中不用演唱歌词的地方,XXXXX,学生还没有掌握,容易连着唱下去,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要停顿的。还有就是在唱“叽叽叽”的时候,学生总是忘记做摇头或是耸肩的动作,而是继续唱“叽叽叽”。主要问题是我在讲解的时候,可能没有说清楚。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讲解到位。

  第二、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时,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小乐器,所以显得很兴奋,控制不住自己的手,纪律失控。由于小孩子对于新鲜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教师在开课的时候要注意这样的细节问题。

  第三、对于表演的概念,还是不怎么清楚。明明说了边唱边做动作,可是,许多小朋友做动作太兴奋了,结果变成了跳舞课,没人唱歌了,这是个不好的*惯,在今后的课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改正。

  第四、在编创歌词的时候,往往是简单地说出那个动物的名字,却不能按照之前唱的节奏来模仿,而是要我举例说出其中一个,才能模仿唱。以后也要多锻炼孩子的动脑和编创能力。

  但是总的来说,犯错的人总是少数的,大多数小朋友都能很好地完整背唱这首歌曲了,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动物说话:

  我在设计《动物说话》的时候,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受到了一定的启迪,但对我来说,我上这课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结合我自己的所长,让孩子们能在这节音乐课中受益最大,让孩子们更爱音乐,作为一个低年级的音乐老师,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引领他们走进音乐的殿堂,为他们打开音乐的大门,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根据这样理念我设计了《动物说话》这课,那我简单谈谈我上课后的感受吧。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这样的理念,从兴趣出发,在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实施教学活动。游戏是孩子们特别喜欢的形式之一,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感受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协调能力,还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创编和表演活动中,学生们实践参与,积极踊跃,不仅提高了观察能力、听觉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并且体验了艺术的魅力。

  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氛围。在聆听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的活动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

  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在教学中跟孩子比较亲*,因为有爱所以会觉得很放松。能够很自然的做到以民主的态度、商量的口吻、轻松的语言,指导学生进行音乐活动,放手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这样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使他们学得开心、学得主动。

  第四:学生在从来没有运用过乐器的基础上,能用X X X X X节奏为歌曲伴奏,而且全班同学能比较整齐地为歌曲伴奏,可见学生的素质还是很好的,通过以后对乐器的认识和使用方法的熟悉,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肯定能更好地运用乐器。

  亚克西巴郎:

  对音乐课用琴一事,我谈点个人看法,现在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存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也确实如应老师所说,音乐课诚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因此音乐课上音乐教师无琴可用也是十分痛苦的事,可怜啊!咱们一年没机会用琴了。今天为了我35分钟的<新疆好>也着实不好意思让兄弟们吭哧吭哧四抬八扛把琴搬上舞台。不过,痛苦是暂时的,面包会有的,钢琴也会有的。丹萍同

  志!曙光在前照啊!新校区落成,坚信咱们艺术老师的教学生活也将一并改善,音乐课无琴可用的日子将一去不再复返。

  《动物说话》一课的设计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抓住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有感情、自然地表演歌曲,并从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节奏,在模仿中激发兴趣,在表演、创造中将兴趣学*进行到底。

  1、播放《动物说话》伴奏音乐,让学生踏着轻快活泼的音乐进行律动,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紧接着为解决间奏的节奏难点,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拍手、跺脚、拍大腿…点头、耸肩…)进行练*,熟练掌握,为该节奏在歌曲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2、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模仿中激发兴趣,

  小鸡说话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小狗说话汪汪汪,小猫说话喵喵喵……一下子,课堂里热闹了起来,孩子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3、新歌教学中,重点让学生聆听、对比,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表演歌曲,把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用歌声表现出来。

  4、鼓励创造,展示成果。趁着孩子们表演的兴趣正浓,利用小动物演唱会引导学生创编歌词,把更多的小动物都唱到歌里去。

  5、课堂尾声,小结,引导学生应热爱自然,关爱小动物。

  整堂课,学生学*的兴趣较为浓郁,都能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达到了本课教学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足:

  1、学生在学唱过程中声音不够统一,感情不够投入。

  2、有个别几个学生还是节奏不稳,在间奏的动作上有些快。

  3、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够大方自信,应多加鼓励。

  在今后低段教学中,从兴趣学*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从演唱的声音、节奏的配合、表演的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学**惯,更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从而享受音乐的美!

  对于上学刚刚两个月的孩子,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呢?孩子们是那样可爱、纯真,招人喜爱。怎样让刚入学的孩子懂得在音乐课上学会聆听、学会关注教师和他人的举动、学会进行有效的学*,就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

  在这节课上,我尝试变换各种音乐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学会聆听教师的问题、聆听歌曲中出现的x x | xx x |的节奏;聆听歌曲中出现的小动物的顺序。同时将律动教学融在其中,动作就是对歌词最好的解释,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另外在前面的教学中,我已经开始渗透分组合作教学了,这样学生的视野就会有转变,合作的对象就会有变化,追求变化会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当然,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要恰如其分。我在课堂上还会给学生做即兴表现的机会。这样,使我的音乐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感觉很舒服很放松,即教学风格的追求是自然与*实的。

  《动物说话》是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中的一个内容。通过聆听大量描写动物的音乐、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演唱描写动物的歌曲、将自己喜爱的动物编入歌曲演唱,让学生充分认识动物、感受音乐中的动物,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教学中与自然科学常识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和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聆听、学*描写小动物的歌(乐)曲,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


快乐的动物教学反思实用10篇(扩展8)

——《有趣的动物》口语交际教学反思实用5份

  《有趣的动物》口语交际是二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语文园地一》中的内容。第一组教材是以科学为主题编排的,力求通过这次口语交际训练,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又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动,植物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动、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本堂课的教学策略是:尝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种有趣的动物或,通过创设情境、示范引路、尝试接触、小组交流、班内交流的教学流程,体现出学生学*口语交际时循序渐进、逐步递升的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认真倾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抓住特点介绍”、“注意有礼貌”等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介绍和交往,使学生养成善于交际、乐于交际的好*惯,并能在活动中感觉到动植物的有趣以及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为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鼓励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中精心创设各种交际情境和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并让他们在交际中了解各种有趣的动物、植物,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口语交际兴趣的培养,同时更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有趣的动物》是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主要是引导学生把看到或了解的动物讲给同学听,并在介绍交流和倾听中了解一些有趣的动物。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走进课堂,了解一些鸟兽虫鱼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本次口语交际,我在课前认真备课,为了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堂上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口语交际活动,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承,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及时进行了反思,现将本课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进行自我介绍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为了更好地创设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令人神往的大自然,感受生物聚会的和谐氛围。我在上课开始要求学生带上自己课前精心准备的头饰来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同时利用课件为学生创设生物王国聚会的情境。因为课前学生都准备了自己喜欢的头饰,再加上课件中诙谐幽默的音乐和一幅幅精美的动物的图片,学生们一下子就进入了学*状态,学*积极性主动性非常高涨,好像他们自己就是动植物中的一员,正准备向别人介绍自己呢!

  在本次口语交际中我一改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神圣的形象,戴上了自己课前做好的头饰大象来扮演大象妈妈,并模仿了动物的声音和同学们打招呼,低年级的孩子本来就对老师非常的崇拜,今天的我一下子变成了“大象妈妈”,可把他们给乐坏了,同学们的学*热情特别高。我就趁热打铁,创设了学生互动的环节,引导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头饰介绍自己的名字。通过这一环节,我发现孩子们课前准备非常充分,他们兴趣盎然地介绍自己,并积极主动和周围的朋友打招呼,使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融洽,真的像森林中在开大会呢!

  总之,进行完本课的教学后我自己的收获也特别大,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与课堂的整合作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同时感受到了图、文、音、动、色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刺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整个课堂形成了充满活力、愉快而有成效的交流氛围。我自己了解了很多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了神秘的大自然中一些奇怪有趣的生物。当然我也看到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交流水*有待提高,还不能比较详细地介绍“自己”,在今后的口语交际中还要注重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子,从连贯的句子到一段话,这样孩子就会循序渐进,步步跟上,为今后更好地进行口语交际。

  第一,我没有对课文中描写动物共栖时有趣的句子进行逐句分析、品读,而是把学生汇报的所有句子一次性呈现给学生,学生既可以选择其中一句进行品读、批注,也可以集中对比学*。这种处理方式是完全有别于精读课文的。

  第二,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读读、批批、注注。集中出示有关描写动物共栖时的有趣情景的句子,学生在批注过程中能揣摩到运用对比方法学*的好处。

  另外,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对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运用拟人化手法和重视动作描写是本篇科普文的显著特点。教学时,通过引导、品读,学生悟到了其中的规律,这对学生的启发帮助是巨大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从以学懂一篇课文为目标转变为进行某项语文能力训练为目标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

  叶圣陶在《关于语言文学分科的问题》一文中说:语文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它既是一个人智慧的反应,也是一个人随身携带的永不过时的魅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对一个人的发展与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课程标准的求和学生的口语发展实际,我想:一堂好的口语交际课,应该是与学生实际生活,应让学生有话可说、敢说、会说、乐说的境界。上完这堂课,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反思。优点:口语交际课堂注重了课前准备,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上课前,我让学生提前观察动物的外形、*性,每个学生都有了说的内容,为课堂的口语交际奠定。不足:1.低年级口语交际要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兴趣调动起来,学生才能有表达的欲望。而我在整个设计中缺少一个能贯穿全堂课的情境。2.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语言太多,没有给其他学生充分交流、展示的机会。

  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一年级的一节群文阅读研究课《有趣的动物》。让一年级的孩子来开展课堂上的群文阅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因为他们识字少,没有阅读基础,连教材里的课文都读得不够流畅……但我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想让孩子们从一年级开始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会阅读,进而爱上阅读,因为我越来越感觉到阅读,特别是有主题的群文阅读对孩子将来的发展乃至未来的人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做儿童阅读事业的推广人,在孩子们的心里撒下阅读的种子,让这粒种子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一年级的孩子该怎样来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我想,首先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吧!而儿歌无疑是孩子们最早接触、最多接触,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形式,他们也是从儿歌开始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让他们感受读儿歌的乐趣,在读中训练孩子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同时体验创造的快乐,从而引导孩子们喜欢上课外阅读,养成主动阅读的好*惯。

  儿歌如此之多,如何选一个议题将几首儿歌放在一起在一节课里完成呢?思考了很久,想到过写动物的儿歌,写春天的儿歌,写秋天的儿歌……但都没有一个议题很集中,在大量的阅读了很多儿歌后,突然发现其实儿歌的种类很多,每一种都很有意思,也有自己的特点,何不选择其中几种典型的、孩子们又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们来阅读呢?于是我选择了《有趣的动物》这个主题。

  围绕主题,我定下了学*的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做到声音响亮,态度自信大方。

  2、在交流、倾听中了解一些有趣的动物知识。

  3、在诵读儿歌的过程中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并逐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一、交流导入。

  二、诵读儿歌,读出节奏;读懂儿歌。

  三、总结点题,推荐课外阅读书籍。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很清楚,孩子们也很喜欢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思维很活跃,在读、演、玩中激发了阅读兴趣,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不过也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如导学部分的教学还不够。教学《一对蝈蝈吹牛皮》这首儿歌时,应该让孩子“表演读”,那样表演会更丰富多彩。

  五、此外,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创设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让孩子们走进他们感兴趣的情景中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激活思维。而我在创设“谁说蚂蚁小”这个情景时做得还不够。

  老师还应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关注生成的问题,还要更充分的营造学*的气氛等。当然,也留给我们一些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如何兼顾学*能力强的孩子和学*能力较弱的孩子?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

  最后,用教科书教阅读,有不小的改革空间,但毕竟是有限的,而推进儿童阅读发展的空间是无限的。如果课堂教学、儿童阅读这两手长抓不懈,语文的教学前程似锦,学生的发展前程似锦,祖国的未来前程似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