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

首页 / 教学反思 / |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营造了愉悦的学*环境,学生学*热情高,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本课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流畅。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在教学中注重转变教师角色,把激发和保持学生学*积极性与提高学*能力放在教学首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在教学中改变了学生的学*方式,采用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少,学生“说”的和“做”的较多。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的知识简单接受,而是主体的主动建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结果说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2

  在上课前,我跟学生玩一个游戏:老师手中有扑克牌方块5、6、7和红桃5、6、7这6张扑克牌,两人游戏。每人拿方块或红桃,每次出一张牌,比大小,三局两胜。在游戏里,我是先出的,学生再出,结果是每次都是我胜了。从而引出策略这个抽象的概念。利用学校开展的运动会报名整理,引出列表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用策略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以此来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看完后,也有一种非常想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冲动。

  教学例题时,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店促销活动,我创设购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条件和问题,学生找到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很快就会算出小华买5本需要多少钱?我追问:你*时用哪些方法进行整理信息并解答问题的?学生不作声,给我的感觉是他们不用什么方法,只要懂得其中的数量关系,就能解题。

  对于班级中聪明的孩子来说,有些题目老师不讲,他们都会做。为了照顾到全体同学,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我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用列表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引导学生表述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并呈现简洁的文字摘录,学生感觉很清晰,很简便,学*兴趣逐渐加浓。我指出如果再给它们加上边线会怎样呢?操作后形成了表格,学生十分兴奋,并认为这样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更清晰了。此时,学生对列表整理的优势有了直观的感知,再通过分析表格中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全体学生都掌握了解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安排几次对比,比如将列表整理与凌乱的情境图进行对比;将列表整理与学生的文字记录整理进行了对比,那就更好了。尤其是要将列表整理与文字记录整理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列表整理”清楚、简便、有条理,形成自愿运用“列表整理”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细致,只注重分析了表中的数量关系,如从条件出发,要求5本笔记本多少钱,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再求出5本的价钱;再如从问题出发,要求5本的价钱,必须先求出1本的价钱……看似教学效果不错,学生解答得非常正确,但是感觉此节课还应该突出如何进行列表整理……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一方法,以帮助学生解决今后出现的更复杂的题目。

  在教学中,给我的感觉是单独出现条件和问题,要学生自主列表解决,问题不大,但如果几个条件和问题同时出现,有些学生就会茫然……这在教学两表合并成一张表时,感觉特别明显。

  总而言之,由于此次教学,我们五个试教者都没有试教,而是备好课后直接教学,在时间的控制上做得不够到位,例题花了太多的时间,感觉很清晰的教案,在教学时总有一种不知所以的感觉。于是我在思考,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功夫也许还应花在课外,比如首先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到底是什么?是教会学生怎样进行列表,还是通过列表重点来分析数量关系?其次是到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还是边引导边探索?整节课到底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导?一系列的问题在我教完后,时时萦绕在我的脑海,一下子我就好像失去了方向……也许,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我们只要采用灵活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解题方法便是一节成功的课。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3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题,这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例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

  教学例5时,我按照以往教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都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且能很快汇报出问题答案。可就在这一过程中,好像没有几个同学意识到这一题中“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是多余条件,更没有谁主动提出疑问,出乎了我之前的课堂预设,所以我只好再次引导学生对题中三个条件再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判断哪些条件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无用的。在这样被动探索交流后,大部分同学理解了,但感觉还有一部分同学似懂非懂。课堂上,巩固练*还不错,可课后练*情况就不太乐观,有很多同学没有分析题中的有用条件与多余条件,导致运用条件思路不清,解题错误。

  深刻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本课导入新课太快,没有突出本课解决问题的特殊性——含有多余条件,所以学生对多余条件认识不深刻。如果开始能创设一个“选一选”的故事情境,比如:小熊妈妈为小熊准备了早餐,小熊起床看到桌上有一大盒酸奶,一支吸管和一把扇子,小熊想喝酸奶,它该如何选择,你能上来帮助它选一选吗?

  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很熟悉,也一定会愿意积极参与,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择扇子”,孩子们一定能解释出小熊喝酸奶不需要扇子的道理,桌上的扇子是多余的`,这时教师再强调“多余”,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多余”,为接下去的教学铺*了道路。

  其次,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这类问题理解不透彻,只能”现学现用”,不能“活学活用”,一旦离开教师的引导就不知所措。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只有学生好学,才能学得更好。

  再次,学生还没有掌握取舍条件的方法,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我打算在引导学生分析条件方面再下功夫,让找出解题所要的条件,要求学生将题目中的多余条件用虚线框圈起来,加强了孩子对多余条件的判断能力,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解决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的难点和重点,我们要将每节课设计的生动有趣,才能大大提高孩子的学*兴趣,让孩子们渐渐爱上数学课,爱上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4

  1、请学生估计一下,我们的教学楼有多高?(学生回答大概12米,有的说10米)板书:10米。

  2、出题: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你们知道后面的教学楼大概有多高?

  讨论: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生1:教学楼的高度是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生2: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多

  生3: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高得多。

  2、 启发:教学楼的高度和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是不相等的,你能找出他们之间的相等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交流讨论:

  生4:10米减去1米,再除以3,等于3米。检验一下是对的。

  生5;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3+1米=10米

  3、 列方程

  4、 解方程

  反思:

  列方程应用题大概步骤大家都知道:是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然后进行解方程。其重点是列方程,难点是找出相等的数量关系。本节课也真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教学的。有几个体会值得注意:1、为什么要列方程来解题,学生不知所以然,其实正如上面的生4的回答。也是可以的,但用方程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为今后的代数打好底子。2、本节课教材上的内容比较简单,是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高度比较,和我的举例差不多。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通常用线段图等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没有涉及。在让学生找相等的`数量关系时我给学生示范了一个文字分析法,比如:分析教学楼的高度比后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这句话,就可以这样转换成数学语言 教学楼的高度比后面专用教室的高度的3倍还多1米

  就是教学楼的高度=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或者等号两边对调:

  后教室的高度*3倍还+1米 =教学楼的高度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起码让学生怎么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只是觉得后进生可能会不动脑筋,只会望文生义,没有真正弄懂数量关系。3、本节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检验的好*惯。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5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服务于本课内容的学*,我从多个渠道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兴趣和激发求知欲的多种情景,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找出知识联系,大胆添加部分教材。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本节课的教学,而应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知识系统。比如导入时我大胆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通过出示复*题: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回顾分数中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然后把问题由“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从而迁移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应用除法计算,即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来解答。这样编排后为“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作了铺垫,实现了知识的链接。

  2、找出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

  为了更好的`理解“达标率“、”“发芽率”等的意义,我采用从什么率上理解是求部分量占总体数量的百分之几。在具体教学时,我利用点拨引导和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贯通于整堂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从前段时间自己学校统计的体育达标率引伸到课本上所说的达标率;从实际生活、生产和自身的学*中联系到段考的及格率、农作物的发芽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和学生的出勤率等有关百分率的问题,使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消除了学生害怕学*应用题的心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了新知。

  3、挖掘训练空白,及时填补教材。

  编者在编写教材时,也考虑了学科、时间等因素,留下了诸多空白,我们使用教材时,要深入挖掘其中的训练空白,及时填补教材。比如复*导入和巩固应用部分,我就挖掘出了教材中的训练空白,让在学生复*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突破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我认为不足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时间把握不准,不能完善、精确地做好时间的分配。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在求百分率时别忘了乘100%。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深入反思,争取升华自己。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6

  百分率知识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简单的题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率的实质是百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知识点看似简单,却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我只有联系生活实际,例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通过这些知识学*,学生有了一定的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看得见的出勤率、缺勤率、达标率、发芽率作基础,让自学书本。通过自学书本,学生发现百分率的计算除了我们之前所用的算式外,还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并能找到他们的联系与区别。看书后,让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学生也就很容易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有关百分率的例子。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在学*百分率这一新知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片空白,而是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桌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数学。通过类比迁移,学生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7

  在进行8和9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我创设了美丽的大森林的具体情景。出示森林的图片,问学生们森林里都有什么,森林里不但有很多的大树和动物同时也有许多的数学问题,邀请同学们共同探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紧接着利用小鸟和小花的题复*了根据数学符号描述图意并解决问题,为找对应条件问题描述图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在探究新知教学中,出示森林中的一角,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说看到了小鹿、天鹅、蘑菇等等。那我们先来看小鹿在干什么?只出示小鹿的图,从中找到文字信息,学生不难说出一个条件“一共有9只小鹿”和一个问题“还剩几只小鹿?”我就提出现在可以解决这道数学问题吗?

  此时学生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应该要觉得可以的学生说一说如何解决,从而学生就知道一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是不能解决出数学问题的。再要学生观察图片,能不能找出其他的数学信息,学生就找到了另一个条件“跑走了3只小鹿”。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确定算法。在教学天鹅和蘑菇数学问题时,要学生先找到文字信息,确定一个条件,然后从图中找到另一个条件,根据两个条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两种不同的情况描述图意:

  1、根据一个条件和问题找另一条件;

  2、根据一个条件,找另一个条件和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问题的结构特点—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感悟从分析问题入手找关键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新知之后进行课中操,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又调动了他们第二次投入到学*的积极性。在巩固练*中,我安排了7道题,前6道就是看图列式,我直接要学生描述图意并列式,这样练*的形式比较单一,可以要学生先写一写,然后再说图意列式。

  最后一道题比较开放可以要学生小组讨论,渗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思想。最后利用学生说收获的形式来进行课堂小结,这样既可以体现学生主体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谈收获的过程,教师也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整堂课教学活动层次清楚,过程比较完整,还应注意学生的书写的练*和对学生的评价性的语言。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8

  《借助画图策略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上段时间,我在四年1班实行了一段时间的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尝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生的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上升。鉴于往后还需要在另一个班进行推广这个能力练*,故反思如下:

  1. 教会学生画图的基本策略

  开始时,我准备了一节以画图解决问题的主题课,通过一步计算、两步计算、三步计算的题目,结合如何画图进行教学,重点解决学生的`数据的提炼、画图步骤、需要解决问题的标示等简单画图技巧。如“商店买回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还剩20个,每箱装多少个?”,首先让学生读题,简单快速的找到题意“140个杯子,装了5箱后,剩20个,每箱?个”,接着画线段图或者用其它图形来表达,要让学生明确,把140个杯子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已经装箱了,一部分是剩下来的;装箱的那部分要分成5个箱。最后在图形上,把各个数据标在合适的位置,并用问号将所求部分标示出来。

  2. 通过典型例题来提升画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次测验反馈中,学生在有关“倍”的问题上,经常出错,学生*惯用乘法来解决问题,但没有具体分析什么是什么的几倍,没有分析等量关系式。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在运用线段图解决这类问题时,首先找标准量,用一个格表示标准量,在用另一条线段表示什么是标准量的几倍,最后是标数据和问号,在观察线段图的基础上,分析1个格与几个格的关系,从而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进而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3. 一天一练,培养学生运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惯

为了培养学生通过画图解决问题的*惯,我让学生一天进行一题练*,然后第二天进行批改和讲解,在学生养成*惯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9

  这节课讲了一遍,又讲一遍,遗憾挺多,算理说的不到位,着急,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画图,训练不够。教具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主要是完成一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还采用动手操作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把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图,亲身体验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到位,教师充分让学生说,再说的基础上画图,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给学生机会,让他表达。激励孩子。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惯。我觉得这节课有很多遗憾,准备好的*题没有用上,跟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好多都乱了,可以让孩子充分操作,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是不理想,今后还大胆的让孩子们去说,去练。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做练*的时候,*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根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留着当作业了。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10

  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要清晰,整节课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从信息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个方法,条理有序,孩子们学的说的都很好,掌握得很扎实。主要是学*,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个环节是阅读与理解环节,*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们如何读题,如何理解题意。可以划一划重点条件,找一找条件之间谁与谁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画一画示意图,分析一下题意。

  二、第二个环节是分析与解答环节,解决问题可以选择从信息入手,也可以选择从问题入手,每种方法都先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培养孩子用语言叙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且尽量语言简洁较为准确,不要要只要求写出算式就完了。

  再解答的环节,可以先引导孩子从信息入手,找哪两个条件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板书使用了树形图清晰明了。孩子们都说的很条理清晰,*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很扎实。

  然后教学从问题入手,结合板书的树形图,从问题入手正好反过来想,板书利用的很巧妙,好的板书就是整节课知识点的缩影,所有孩子都能多看几眼,便于所有孩子理解和掌握。

  三、第三个环节是回顾与反思,让孩子多说一说回顾与反思什么,怎样回顾。*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检查*惯,孩子们都知道再把题目的信息想一遍,看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正确,计算是不是正确。

  四、第四个环节练*环节。这节课内容不少,如果把两种方法都分析理解透彻的话,确实练*的时间就基本没有了,就练*了两题目,并且也让孩子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比较费时间,我觉得可以选择让孩子说一说,多练几个。

  总之,一节课内容很扎实,所有同学应该都学会了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阅读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1)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出现了这样的困惑:低年级学生不会识别有用信息,不会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往往是学生最易出错的等等。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在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集信息,启动问题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是一下就能办到的,需要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在教学中,对数学信息只进行粗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主动寻找、选择有用信息,特别让学生注意联想信息之间的关系。

  二、数量分析,寻求策略

  一个搞不清数量关系的学生,怎么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分析数量关系,遇到各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会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解答,这样就会逐步地提高分析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直观操作,梳理思路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世界,儿童的年龄越低,越需要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教学中注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注意通过直观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实践运用,拓展训练

  学生的智力发展、应用能力的提高往往借助于动手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也应该是数学教材的创作者,从学生能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以生活化方式呈现内容。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发展融为一个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2

  作为第一节上课的老师我是比较有压力的,怕上不好,所以在备课时不仅看了教参还从网上查阅了很多资料,也认真听取了我们数学教研组的前辈老师们给我的各种意见,谢谢他们帮我屡清楚思路,团队的力量很大。

  本节课是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感受体会总结从问题想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结合实物图呈现了两套运动服、两双运动鞋和两顶帽子的价格,要求学生依据图中的信息以及“小明和爸爸带了300元”这个已知条件,求“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最多剩下多少元?这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是学生熟悉的,我顺应学生思维分四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一步,根据具体问题产生“从问题想起”的需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最多剩下多少元”的含义,启发他们在交流中明确:购买的运动服和运动鞋的价格不同,剩下的钱自然也就不同;要使剩下的钱最多,应该购买价格最低的运动服和价格最低的运动鞋。在这个环节中我比较拖沓,出示例题前提出问题“他们可能买了什么?”让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和结果,而且自己的提问过于细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

  第二步,引导学生从所求问题出发,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从问题想起解决问题的关键,看着数量关系说说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完整地说一说。数量关系之前就没有提过,所以在我这里反而成为了一个“难点”我就纠结在这里了,不断的提出繁琐的问题,希望孩子可以说出来,浪费时间,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引导的不好,我思考的太少了,教育方法过于死板,无趣。

  第三步,鼓励学生依据上述解题思路各自列式解答,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学生列示解答时反馈阶段太简单了,应该让孩子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在结合数量关系式一起理解。

  第四步,组织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进一步明确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基本过程,即,先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哪个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感受策略的价值。这个过程完成的不好,好像所有定西都是自己总结的,我想是我问题太多,有的问题也没有个度,把孩子都问傻了。接下来的“想一想”让学生独立说说根据问题要先算什么?是怎么想的?学会运用从问题想起的解决策略。之后回顾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都是根据要求的问题,找出数量关系,看哪个知道了,哪个还不知道,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从而揭题。最后就是从问题想起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练*中注意不断地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到数量关系,看需要的条件,确定先算什么。

  总体来说这节课基本按照教学设计上完了,但是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我提问很多很琐碎,引导的太多,这样限制了孩子的发挥,导致课堂学生参与度不高,更谈不上高效课堂了。对细节的思考不够,课堂效果出不来。我的语言不够准确,精练。这是一贯的问题,需要长期注意,才能慢慢提高。对孩子的鼓励不够,策略有好有坏,但是思考过程不分好坏,都是有价值的,应多多鼓励。这些问题在之后的课堂当中要多加关注了。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3

  《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本周二数学教研是由五年级组数学组织主持的,陈中昌老师带来的教研课是《用方程解决问题(3)》。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学*过解方程的步骤以及简单解方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课堂伊始之时,陈老师通过两个解方程来复*解方程的具体步骤,随后通过简单的问题,对上节课学*涉及的几倍的问题复*。最后通过提问解决问题的步骤,明确设、找、列、解、验、答六个步骤。在新课讲授时,通过理解题意,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整节课上陈老师关注学生的发展,没有着急单纯去讲授知识,而是等待着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充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反观自己的课堂,相差有很多。首先在课堂上存在有很多的齐答现象,造成会的学生会,不会的学生跟着随口附和,我以为所有人都会,事实上只有少部分人真的掌握了。其次,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的太少,我不是引导而是灌输,把孩子们当成没有感情的机器,机械地往里填充我认为的知识点。

  最后,没有真的的为孩子上课,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差异。对于以上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会首先从常规做起,回答问题要举手,点名回答问题,设置分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给每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们知道我关注到他们每一个人了,也能在有点跑神的时候提醒到他注意听讲。另外,在设计教案时,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孩子参与,让他们去思考,去探究探索知识。充分考虑孩子们可能提出的想法,提前做好预设,对每一个问题都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出现新奇的想法时,才能尽快有所反应。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学*过程,并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尝试改变学生的传统学*方式。

  一是基础的复*,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新经历一遍。求几倍的数,主要还是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来收集信息表达想法,通过这个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求几倍的数其实就是求几个几。

  二让学生先根据统计图表中的信息来提一个倍数问题,这里主要体现三个层次:1、谁是谁的几倍?这个学生基本上都会提。2、谁与谁的和是谁的几倍?问题三是本节课的新知识,求一倍的数。这个求一倍数对学生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对于1倍的数的观念其实在低年级就应该强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运用表内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其次在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中,完全是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学,发现问题后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构建新知。实现了把学*的权利交给学生,而不是由教师牵着学*。两道例题的解决都是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的,总结出了用“进一法”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再次,在本课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本课例题为进一法解决问题,而在课后*题中却出现了去尾法。我将两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避免了学生对两种题型的混淆。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如: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因此,这次的教学活动,是给我敲了一个很及时的警钟,鞭策我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踏实朴实地搞好教学工作,是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6

  这节课我首先是用口算练*出示10道分数乘法的*题。和一步的分数乘法列式计算,为新课做铺垫。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

  在出示例题,让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并用图表示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画线段图,逐步引导问题的已知条件在线段上如何分析运用。最后解答这道题。接下来是完成17页的做一做。要求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最后做了几组小练*,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这节课上下来之后我发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对生活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但有部分学生分不清把谁看做了单位“1”而且刚学画线段图,很多同学不适应,不会画。还有的同学前面的计算掌握的不好,应加强练*,对于单位“1”的问题应找出大量的题来练*找单位“1”。这个必须掌握,后面全要通过单位“1”来确定是乘法还是除法。

  所以必须砸实!线段图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应该可以解决。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7

  这节课讲了一遍,又讲一遍,遗憾挺多,算理说的不到位,着急,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画图,训练不够。教具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主要是完成一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还采用动手操作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把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图,亲身体验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到位,教师充分让学生说,再说的基础上画图,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给学生机会,让他表达。激励孩子。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惯。我觉得这节课有很多遗憾,准备好的*题没有用上,跟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好多都乱了,可以让孩子充分操作,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是不理想,今后还大胆的让孩子们去说,去练。

  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做练*的时候,*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根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留着当作业了。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8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朋友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开学第一单元就是解决问题,教了一周,脑袋都大了,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写下如下内容,请大家指教。

  本单元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本例1的综合算式是加减混合算式,例3的综合算式是乘加乘减类型的算式,这两种类型的题在上学期就出现过,学生学的还可以,所以自己就以为学生会做这种类型的题了,但是恰恰相反,错误很多,刚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疑难问题问答,才知道学生学不好,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没教好,自己总是让好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就以为其他学生也应该会了,而且是必须会了,自己没有细化,看了问答后才知道两步运算的实际问题,在引入时,老师可以从一步过渡到两步。比如教学例1时,老师可以先从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引入,创设这样的情境: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自己提出问题:现在看戏的还有多少人?然后自己解决。接下来,老师再出示又有13人来看戏,再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学生有了前面的铺垫,知道用剩下的人加上新来的人数就可以了,也就是16+13=29人。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把中间的过渡问题去掉,让学生直接解决:原来看木偶戏的有22人,现在走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现在一共有多少人看戏?在学生交流分析思路时,老师要强调为什么用两步,在学生汇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时候,老师要问一问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自己的问题:

  1、高估学生,总是觉得一个好的学生说了,其他学生也学会了,当作业反馈回来不理想时,又再次的用上面的方法,所以总体效果不好;

  2、在新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就是引路人,一步一步指引学生该怎么做,而现实中自己却担当的是路人的角色,原因还是自己方法不得当,没掌握要领,自己需要不断学*,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3、可能还是自己欠缺经验,一节课的容量太少,所以有些内容没时间讲到。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9

  9月底,有幸第一次参加区教研室的视导工作,虽时间紧张,压力大,可在师傅和二年级数学组全体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视导课。

  解决问题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抽象也难懂,我们二年级数学组认真钻研教案,商讨以更清晰的方式给孩子们讲清楚这一课。为此,我们做实物图,让孩子感受想求出2班有多少人,就是把与1班同样多的12面和2班比1班多出的3面小红旗合起来,用加法进行计算。而在求解3班得了多少面,要用减法计算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思路还是理不清楚。课后,李沪老师针对我提出的这一难点专门进行解决,我们可以先假设3班的小红旗数和1班的小红旗数同样多,因为3班比1班少4面,所以要减出去,用减法进行计算。此外,李沪主任指出,二年级,要多多鼓励孩子自己去说,去讲,去思考,做班级的小老师。从低段就开始培养孩子学*的能力不做知识的灌输者,对于此点,我受益匪浅,培养孩子自身学*能力正如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0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和差问题。和差问题的计算本来就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

  要想让画图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成为一种解题策略的话,我觉得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要会画图,会用图简要、完整地呈现题目中的信息。其次,要会用图,能利用图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到数量关系,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画图要有感情,要喜欢画图,不能让画图成为一种累赘,一种麻烦,而要让它成为一种需要,一种解题策略。

  这节课,这几方面完成得都比较好。首先,学生学会了画图。由于在这之前学生基本上没有画图的经验,完全放手让学生去画,困难太大,所以老师给出了一小部分的图,算是一个引路,给了他一根拐棍,因为位置确定也是很重要的,所以老师的指导作用在这里也体现得较好。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画好这幅图。交流时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让大家来讨论,提出改进意见,集大家的智慧于一体,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一幅完整的线段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有动手实践,又有合作交流,在体验中最终学会了画线段图。然后让学生比较运用哪种策略更好些,体会到在这儿列表不能反映所有信息,不是很直观,但画图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形象、直观地反映出来,便于我们分析解答。真正体会到画图策略的重要性。其次,学生会用图分析解决问题。图画好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不仅能把题目中的信息全说出来,甚至还能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很快就能用两种不同的解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说算理时,让学生上黑板指着图或表说,同学们都是指着图说,而且说得很到位,说明学生已基本会用图帮助自己分析问题,同时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画图策略的优势。

  最后,从一节课的表现来看,学生对画图有着浓厚的兴趣,试一试的图画得都比较好,而且解题方法都对。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1

  分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了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沟通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加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在例2和例3的教学中重点梳理分数除法的数量关系:

  总数÷份数=每份数总数÷每份数=份数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在此类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学生容易出现总数与份数、总数与每份数颠倒位置的情况。因此,加强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谁是总数,谁是份数,谁是每份数。此外,还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辨别。如:榨1/4千克油需要4/5千克大豆,榨1千克油需要多少千克大豆?1千克大豆可以榨多少千克油?

  在例4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先找出关键句中的数量关系,比如: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然后再找出单位“1”,看一看是已知还是未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或方程来解决问题。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仍然无法正确辨别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的总数、份数、每份数,导致列式出错。

  2.学生在理解数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正确列出数量关系式。

  改进之处:

  1.对于数量关系式可以统一归纳为单位“1”的量×分率=对应量,加强理解对应量和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理解。

  2.联系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进行对比,让学生加强整数和分数解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2

  教学时,我采取“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教学、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氛围,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时,在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中,经历运用除法含义确定算法的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初步懂得应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用数学方法来处理有关的信息,合理地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多数学生能吸收本节课的内容,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教师过多的牵制学生,没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己理解自己去说倍数间的关系。

  2、本节课练*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学到后边的时候有些枯燥,应该设计多些形式的练*,如,选择、填空、判断等。课前准备的练*纸在课堂上也没能利用上,导致学生动手写的比较少。

  3、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由学生自己学会的。要改变学生的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4、应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情境化。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中解决问题的很重要一部分,就是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3

  开始线上教学的第二周,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讲课是用钉钉进行直播授课,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我们只能采取这种线上的方式,网上授课的弊端也确实是有很多。

  比如,硬件等这些客观原因,实*学校所在的地方附*经常性的断电、断网,这也让线上教学很难及时的顾及到每个人,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只能通过直播的数据去催促他们进行一个网课回放的学*。

  还有就是会存在一边听网课一边做其他事情的情况,本身实*学校的生源较差,大多数学生的自控能力也相对较为薄弱,作为线上教学的老师来说,是很难保证对所有同学都及时性的去监管的,目前能做到的只有一个上课抽查点名的形式,如果说某位同学没有及时的进行答到,那么我课下会去询问原因,当然,收到的效果也很一般,具体原因大概有两方面,第一有只能通过微信去交流,很难做到一个及时的沟通;第二学生会存在一个阳奉阴违的情况,表面说着认识到了错误,而实际上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当然,这个第二个原因是我根据实*学校具体的生源情况作出的判断,如何去真正的落实他们的态度也是需要接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于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通过这两周的教学和查阅相关的文章我也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概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知识点的讲解。线上教学不比线下教学,学生很难在面对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去认真听课。所以我们应当去给学生说我们这节课的具体的学*内容,拿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节,我们应该明确这节课的任务,1认识一元二次不等式,2会求解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在2这一项的具体操作中,又可以分为三小步,这样的话,把知识点零碎化,任务具体化,避免不分层次的从头讲到尾,这样的话,学生在看回放的时候也可以有重点的去看,去学*。

  第二,作业的布置与讲解。结合实*学校生源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一天上九门不同的课程这样的事实,作业的布置应该本着基础,经典,量下的原则。在具体的写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抄袭的现象,这一点是可以看出来一部分的,对于抄袭,我们应该本着零容忍的原则,但是又限制于是线上,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所以学生抄起来没有什么顾虑。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劝诫警告为辅,疏导为主。现在我实行的措施的在讲解作业题的时候,去用完成较好的同学的作业去当样板作业讲解,下一周想实行一项新的措施,去让学生录一个讲解作业的视频,然后去在课上播放,然后我再进行相应的补充和总结,尽可能的把一节课的时间去交还给学生。

  这周比较突出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大概就这么多,出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想办法,办法也需要去不断的改进,继续加油。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本人就《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一》上了一节全校的公开课,课后对本次课进行了细细思量,发现有成功之处,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灵活使用教材

  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解决“求百分率”问题。教材上的例题虽然也来源于生活,但“体育测试的达标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这节课,本人大胆地改编教材,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学生上一次单元测验的及格率切入,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和有意义,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教材对于“达标率”的计算公式、以及达标率等百分率的计算是有比较公式化的规定的。那么教学过程中是否一定需要按照这一规定来做呢?本人细心钻研教材、教参之后对此也进行了改编。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结构出发,让学生明白“求百分率”实质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分之几”,这样即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锻炼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了学生学*方式的多样化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课件出示)的具体含义,学生通过说与听,调动了多种感官。再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公式,手脑并用,提高了学*的有效性。

  三、密切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求出及格率,在理解百分率基础上总结出百分率的计算公式,然后学生列举生活常用的百分率并说出其含义,如“出勤率”“*视率”“优秀率”等等,并当场统计班级的“*视率”等问题,将数学融于解决问题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四、加强了德育教育

  如学生计算出“*视率”后,教育学生要保护好视力,科学用眼,常做眼保健操。

  不足的地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给学生流露自己观念的机会比较少。

  如在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我是以课件的形式直接出示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率。这一过程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百分率,能够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表扬、激励性的言语不多。

  三、整堂课虽然比较流畅,但是学生的练*不够,教学设计中的拓展延伸练*没能完成。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15

  本节课的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开展教学,这样就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具有参与学*的经验和基础,在教学素材的组合上,既充分考虑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呈现方式,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例5”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这课也是后继学*其他解决问题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初步能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前学生通过预*已经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课堂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最多坐4人”“至少”的含义,然后同学学生看、想、画、说、算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在这时候就需要“进1”。为了让学生理解余数除法的另外一种情况,设计了“买面包”的场景。“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10÷3=3(个)……1(元)还余下1元呢,应该再加上1个面包吗?剩下的1元不够再买一个面包,所以用“去尾法”最多只能买3个面包。在学生初步学*完“进一法”和“去尾法”之后,引导学生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通过课堂练*,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锻炼思维。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2)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一节作业评讲课,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形成性作业题。通过一个单元的学*,学生对乘法的相关内容已经有所有掌握,本单元作业题主要是检验学生的对本单元的学*情况,课前老师已经对学生作业做了批改,分析了学生的问题所在及知识欠缺之处,在作业讲评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学生错误较多之处进行深入剖析,师生在课**同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开课之初,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汇报了整十数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接着教师进行逐题讲解,每一题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读题目,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培养了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好*惯。第1题中,学生错误原因是没明白五月份有多少天,甚至有的学生看到5月份直接用5表示天数,课中老师先让学生分析解决这个题目关键是要分析什么,这时有同学举手说分析5月份天数,接着补充了怎么判断5月有多少天的相关知识。

  在本题中,老师的讲解有些欠缺,因为后面最后一个题目也是有关月份和天数的问题,都涉及到了月份天数,老师可以在此处对一年中的12个月天数的判定方法做补充。

  第2题是有关估算的问题,老师让学生自己来说估算方法,让学生说出为什么把72估成70,把58估成60,作业中也有学生采用了大估和小估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个问题用中估比较好。

  第3、4、5题目较为简单,学生多为计算错误,应强调学生认真计算。最后一题是根据材料解决问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的题目。首先,老师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后的做题步骤是怎么样的,有学生说先把材料读一遍,在看问题,有的学生说先把问题看一遍,再带着问题看材料,然后再来根据已读的信息解决问题。

  两个不同的回答,让学生对比得出哪种解题步骤比较好。第一个小问题是找数学信息难度较小,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时间的计算,较为复杂,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让学生探索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时间的计算方法有多种,学生经讨论探究出方法后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几个同学语言表述不清,对计算中的一些数据的意义没有分析透彻,老师在此处还要加强引导,对涉及到的数据应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清楚每一个数字的意义和来历,此处,还应加以变式练*,对时间计算知识进行即时巩固,效果会更好。

  第三个小问题是有关日期的计算,首先让学生说出计算的哪两个日期之间的天数,很多同学认为是5月20日——6月15日,此时教师问到:“5月20日开工那天生产了没有?6月15日发到灾区,那天生产了没有?”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得出“5月20日生产了,6月15日没生产,那就是让计算5月20日——6月14日之间有多少天”。

  然后引导学生要知道这两日期之间有多少天就要必须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工作了多少天,6月份很显然工作了14天,要知道5月工作了多少天就要判断5月份天数,很多同学恍然大悟:“31—20=11(天)!”此时老师应该发问:“为什么减20?”让学生明白是20日生产了,是前面19天没有生产,减20应该多剪了1天,所以还应该加上1,就是12天,加上6月份的一共是26天。此后,老师还设计了变式练*,结合我校的教学楼建设情况,设计如下题目:“我校教学楼于20xx年11月20日动工建设,预计于20xx年8月25日竣工,你能计算出教学楼预计要建设多少天?”这个问题也是有关日期天数的计算,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交流,再汇报。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关键分析20xx年的11月建设了多少天,其余月份的就很好计算了。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上完整的一节作业讲评课,回顾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讲评中没有创设情景逐题讲解有些枯燥,老师可以在课前创设生活情景,增加一定的趣味性,有些题目可以相应增加些变式练*,这样会更有挑战性。作业讲评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是家常便饭,可是如何上好作业讲评课,如何让学生学的更轻松,知识掌握更牢固是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研究的问题,相信在今后的学*中,我能有更多的收获。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了乘法的含义、两位数乘两位数、能初步用乘法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及解决问题,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继续尝试用导学案教学。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不仅唤起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记忆,更为后面的两步解题做好准备。

  在探究新知时,我设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研究新知,鼓励他们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找出不同解题方法。学生们在交流碰撞中很快就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即: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

  算式:3×10=30(人) 30×8=240(人)或 3×10×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算式:3×8=24(人) 24×10=240(人) 或 3×8×10=240(人)

  在学生重点汇报完几种不同方法以后,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一出,原本热闹的教室立刻变得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思索。很快就有学生发现:同样是一道题目,由于我们开始选择的信息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这对于以后用多种方法解题是多大的一个启示啊!

  从课题效果看,我发现多数学生在叙述完解题思路后的答题更清楚、正确。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3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爸爸今年35岁,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小明今年几岁?像这样的题目学生基本上不会去做加法减法或者乘法,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都会做除法。当然也有的学生会猜数,用验证的方法做。35是几的5倍?这个数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算出来。这道题如果我不去挖掘它,没有人会做错的,他们都是没有办法才做对的。但是为什么做除法绝大多数学生肯定说不清楚。所以在学生做对的基础上我要求他们画图,运用这个直观的线段图来说想法,找到关键句,爸爸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把小明看成一份画一格,爸爸就是5格,这5格就是35岁,那么一格就是7岁。让学生搞清楚两者的数量关系,为什么要做除法?这个问题也是这题的关键,学生能说清了那么这节课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4

  第一单元的新课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的几节课都是练*课,到昨天为止已经上了二节。整理这二节课,看看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不断减少,课堂上学生的表述逐渐的流利,对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训练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在新课程背景,我们还要不要进行数学训练。

  当前无论是创优课竞赛、各级的研究课,还是论坛、博客,大家都在热衷的讨论一些教材中的新增内容,或是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大家似乎都不很在意数学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一提到“训练”马上就“色变”,认为将回到传统教育的老路上去了。我也曾尝试把课堂教个学生,让学生先自学,再全班交流,。毕竟是学生讲解,声音较小,不够条例,不会组织课堂。长期以来,个别学生得到了培养,时间浪费较多,双基得不到训练。导致也有部分学生掉队了。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热衷的“组织学生探索数学知识,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不深刻、应用的不灵活,那么又如何能够进行新的认识活动呢?因此数学探索和数学训练往往是相互作用、互为基础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训练。

  数学训练不等于“机械、重复”,应该体现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性的训练。

  (1)说理性训练。学生对一个数学知识掌握总是要经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其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形成过程(具体——抽象),可以说是一个抽象概括(数学建模)的过程,而数学基础知识应用的过程(抽象——具体),可以说是一个演绎推理(对模型的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的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本质属性,在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将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概念的外延),这是将起到深化理解概念和灵活应用概念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将把数学基础知识的成立条件与具体问题中的条件进行比对,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内部言语并不发达,是片断的、条理性不强的,所以用学生的外部语言表述来促进其内部言语的整合与条理,这就是重视“说理训练”的意义所在。

  (2)图形表征的训练。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大对象,他们相互作用,互为表里。每一个形中多蕴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而每一个数又都能通过图形直观的描述和反映。教学实践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认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或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往往都是完成对数学语言、数学符合、数学图形的翻译过程。因此,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用图形表征已学的数学知识,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为学生进一步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3)计算技能的训练。当一个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就是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无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多么的完美,如果不能准确、熟烂的计算,那么学生将不会完美的解决一个问题。再有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能通过口算或估算出没一个关键的数值,往往对解决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学生基础口算的训练,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5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关于估算的几点思考:《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估算:

  大纲要求: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惯,要靠老师持之以恒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除了让学生学*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形成合理选择估算策略的意识外,在计算教学中也要重视让学生养成运用估算检验计算结果的*惯。例如,在教学精确计算之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计算结果的范围;在精确计算之后与估算结果对比,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等。长此以往,培养学生用估算来检验精确计算结果的*惯,体会估算的价值。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6

  一、选择贴*同学的教学内容,使同学爱学,乐学。

  首先,同学在学*这节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倒推思想,比方说乘公交车,早上上学,放学后按原路返回等等;并且,同学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我只是将同学以前接触过的简单的生活倒推经过加工,变为本节课中的带有数学味的倒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贴*了同学的最*发展区。

  其次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贴*同学的生活。我从引入时让同学初步体验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综合应用,都是创设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情境,如:收集邮票,两杯果汁的多少;设计了同学喜爱的游戏,如:玩扑克牌。这种贴*生活常态的出现方式,一方面,激活同学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使同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对本课的学*,有着浓厚的学*热情和兴趣。把生活引入课堂,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同学贴*生活学数学,贴进生活教数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同学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同学的数学素养。

  二、选取合适的学*方式,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这节课中,我十分注重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验活动中学*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说正反话,两杯水倒推的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同学通过这两个具体问题,充沛体验什么是倒推,怎么样进行倒推。也是在此时,我出示了板书:知道现在的数量,求原来的数量;让同学边体验,边学*,体验什么是倒推,并揭示倒推的一般方法。

  (2)在独立考虑活动中学*

  在独立考虑中学*使同学经历思维的深刻性。如:在邮票问题中,我在赋予例题收集邮票的实际情境以后,提拱给了同学三条探索建议,就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倒推,并结合同学考虑后的结果,组织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关键处给同学以“点化”,使同学对倒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让同学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对每一个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探索并应用战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游戏操作活动中学*

  游戏是同学最喜欢的学*方式之一,我注意到了同学的这一特点,在课前设计了同学喜爱的翻扑克牌游戏情境。让同学在边玩边学,边玩边解决问题。从同学回答问题来看,这样的开始,是非常感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7

  我所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课,是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解决问题《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并解决类似的连乘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讲清楚每一个步骤的含义,即求什么、怎么求。由于这节课要用两步乘法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基于以上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创境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努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造条件,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具体表现:

  一、创境引题:

  以课前《快乐少先队》的校园舞视频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把学生带“进”课堂,然后给出马桥小学三(2)班学生跳校园舞的图片,让学生寻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进一步回顾乘法的意义。以生动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实际活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下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先学后教:

  先学环节:给学生3个方面(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的自学提示,让学生知道自己该独立解决哪个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是哪个问题。独立思考解决时重点培养学生获取整合数学信息的能力,针对自己的方法能够讲清思路,达到既明心又明口,小组讨论交流时能够尽可能的寻找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里出示导学目标意在保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潜心自学,明确要求、知道怎么学,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解决问题方法。后教环节:结合学生独学、群学的情况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白今天所采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乘法的意义求几个几的方法来解决的,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在学生说一种方法后用课件展示一种方法,帮学生理清思路,清晰过程。然后教师将三种方法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发现共同点都是连乘,引出课题:连乘应用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方法,升华认识。

  三、展示反馈: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题目,一个是蜜蜂采蜜的问题,给出三株花,每株花有两朵,每朵花上有10只蜜蜂,求蜜蜂的总数。这个题目运用蜜蜂采蜜的动画效果比较吸引学生眼球,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第二个是学校观察教学楼,给出一些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创编一个用连乘解决的问题,既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周围事物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或组内成员合作展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针对一个例题尽量展示不同学生想出的不同解决方法,使学生了解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理解透彻每一种方法,这看似小小的举动,却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又能通过学生反馈的情况对学生的学*情况进行指导、查漏补缺。不同类型*题的训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寻找一种或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气氛中张扬个性。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8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

  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

  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

  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

  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不尽人意的环节较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也没有突出从条件想起这一策略的优势,需要进一步改善。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9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图然后问知道了什么,这样的效果就是学生回答的一知半解的,现在想这样的文字的解决问题,应该先让学生读题,只有读懂了题的意思学生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后面的表格上,我将重点弄错了,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要有序,课后与大家讨论才知道,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问题解决的方法。还有在讨论的环节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如果开始就进行讨论,这样后进生就有偷懒的嫌疑,就不能达到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之中,久而久之,好学生越来越好,后进生越来越落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甚至还会有一些同学就会对数学失去学*的兴趣。第二个班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这些问题,效果明显要好一些。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三》教学反思11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已成为学生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巩固新知识。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二、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探索之中。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3)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十份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并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探索并掌握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学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计算。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并逐步养成验算的好*惯。为了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我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在导入环节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告诉学生我校图书馆新增设很多图书的消息,从而激起学生去看一看的愿望,之后出现了新书情况的信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进入了上课的状态,而这一切完全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探索三位数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方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由于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这就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正向的迁移,因此,在新授段,我并没有对新授的内容做任何讲解,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与尝试,让学生在亲自探索的过程中掌握计算的方法。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内容,也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原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计算方法。进而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说明和强调,既不繁琐又能画龙点睛,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游戏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互相帮助的精神。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探索,让学生在尝试与探索中获取知识,而教师只是在必要的时候给学生与必要的指导。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设计能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学有所用。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3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口算),在学*这课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为学*本课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内容时,我主要通过小组合作摆小棒的方式进行,在动手操作中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采用复*导入的方式,一方面为巩固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另外一方面为学生学*新的知识提高生长点。本课基本完成了的教学任务,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1、学生在操作完后,请同学上台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边说边操作,而不是单纯地操作,老师在旁边讲解。

  2、在计算34-8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算法,一种是将34分成20和14,另外一种是将34分成24和10,我对提出的不同的方法都给予及时的肯定了,但是在学生提出这些算法后,没有及时的进行归纳和小结。有些小朋友因为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算法,反而有些糊涂了,这在作业中有明显的体现,所以我在练*课中又进一步说明了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3、练*题内容稍显单一,没有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当然时间上也有限,练*的时间稍短,没有进行充分的练*。

  当然在其他细节方面还有许多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4

  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课本由2004年雅典奥运会引入。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活动。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成功的地方:

  1、强调计算方法。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探索笔算的方法。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都选择利用整数加、减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汇报时反复强调计算方法,目地是使学生强化记忆。

  2、强调末尾的0一般情况下要去掉。

  3、强调小数位数不同时,可以先补0在计算。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在本节课练*设计上,针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设计了一些判断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题目、生活实践等练*题。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不错。

  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

  3、评价不够及时,评价语不丰富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5

  十几减8、7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十几减9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时从复*8、7加几的口算入手,进行抢答激起学生的兴趣,提取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再复*15-9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例题仍然是结合具体情境,先提出“拿走8把,还剩多少把?”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15-8的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我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有困难的可以动手操作,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15-8的计算方法,在探索过程中使每个学生有较明确的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学*活动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再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给学生鼓励肯定合理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积极性。由于在教学十几减9中,学生已经偏向用“破十法”和“相加算减”计算,所以在交流算法中也只出现了这两种算法,我也并没有提出用“*十法”即15-5=10,10-3=7来计算,我认为学生已经自己选择了算法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多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自己题目表示的意思,有个孩子说:“原来有14颗毛豆,剥出来了8粒,还有多少粒没有剥?”多么形象地回答让我们一下子感觉将一个静态的图画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画面展示,解题方法也随着学生对画面的描述清晰起来了。让学生去说,耐心地听学生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6

  学生们在学*了6、7的加减法后,第一次学*解决问题的内容,并介绍了大括号和问号。教材第一次出现了这种形式的内容,是一种在情境图中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会一般性策略所要经历的步骤: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检验、口答,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节课反思如下:

  1、体现数学知识本质特征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境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但难免有一些非数学因素的存在,例如例题中小兔子采蘑菇的事件、小兔的颜色等都有可能干扰学生,有孩子很关注这些方面,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找到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我采用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相结合的方法,在动态中经历简化题目的思维过程,我先让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图,获取数学信息,过滤非数学因素,再介绍大括号和问号,并根据情境图理解其意义,从而提炼出问题,并用手势边比边说,这样,就使图中的数学问题完整而深刻,也使学生在学解决问题时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重视数学学*经验的培养

  学生数学学*经验的获得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有些学生在以后的解决问题的学*时,会遇到困难,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经验,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注意适时引导,让学生经历、积累学*经验。例如在本课中,学生学*图意后,让学生用图形或符号画直观图的形式将图意呈现出来,能有效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使学生积累理解题意的好经验。

  3、培养学生学*方法

  解决问题是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不仅仅是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在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学*方法的掌握,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学生是第一次解决问题,教材中给了三个基本步骤: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并借助做动作、画图理解题意,检验引导学生有序,练*体验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建立用加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4、使学生的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创设快乐的森林情境,提供孩子感兴趣的动物素材,让孩子在游戏中练*,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甄别错误,在运用中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快乐的加入学*,最后,发现生活中这样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感觉数学在自己的身边,还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价值所在。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图两式,本节课学生对加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但对减法的理解,还有个别学生分不清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应和学生加强应用,练*。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还是听明白了会做题了,还是有一部分小朋友还会想当然,将应该用减法的题写成加法,或者不用总数减,而用大数减小数。他们并不会特意的去看问号所在的位置,做题容易跟着感觉走,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说尤其深刻。若要让一年级的他们学会初步的辨别和分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只有通过不断地练*、改正,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来克服这个定势。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是一节复*课,意在通过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算法;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计算;能正确进行分数之间的混合运算;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简单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形式完成相应的练*,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练*的活动中,教育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善于与同伴交流想法的良好学**惯。

  课堂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这部分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需要注意的地方,并在每一环节上都进行了相应的练*,各环节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很高,并能认真思考和积极回答老师的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情况,设置的题型也是由易到难,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各个智力发展阶段,通过全面而系统的复*,让学生加深了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理解,把分数加减法的'方法简单概括为:“一看,二通,三算,四约,五化”。

  具体的就是:

  一是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

  二是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

  三是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四是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是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以后同学们做这种题目就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去做,简便又不易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先学意义,后总结计算方法,而是倒过来,先学*计算方法,再学*意义。之所以这样处理,是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出发,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分数,并能根据分数单位进行口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量,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教学时让学生举出分数的例子,口答分数加减法,举例列算式,再观察,计算,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经历一个“口算――举例――比较――交流――概括――验证”这样一个全过程。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争取让学生感受复*课的魅力: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框架,贯穿数学方法的一条主线,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纵观整节课,也还存在这许多不足的地方。

  1、语言还不够简洁、明了,说的话多,有时把应该学生讲的话也讲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自我表达的机会,在这方面还应多注意自己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2、在某些教学环节的设计,考虑得不够细,每个环节的衔接也不够流畅。

  3、复*课练*的量就应增加,过多的重视系统、主线及思想,对中差生关注度不够,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8

  “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再来教学竖式的计算。在突破难点时,学生还是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的知识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小棒,拆开一捆就是10根。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学的还是可以的。

  不过在练*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位借了十位的一捆也就是10根,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最后个位是多少了,只记得借了十根来,如51-36,以为个位算10-6。应该是个位本来有1,借来10就是11,所以是11-6.这是有些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第二、十位借给个位1个以后,学生也打了退位点,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容易漏掉减去1。如51-36,十位是本来是5-3,实际上5已经借掉了一个应该是4-3,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计算是个难点,应该让学生多说算理,多练*,只有真正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计算。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9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整、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分数计算和以后学*数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以“喜羊羊种地”为情境,学*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本课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喜羊羊种地”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的愉悦和成功。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另外设计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将自主探究的权利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状态。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

  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10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口算,由于是一节计算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自已喜欢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感受退位减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退位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

  本节课在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激发学生。出示情境图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学生的学*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注重知识之间的对比。在探究“30-8退位减法之前,先出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让学生进行比较,看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突出,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说,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保护他们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引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发现,这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另外,通过学生的表现,我还发现不能只看课堂上学生的口述算理,更重要的是注意学生课后是否真是掌握计算过程。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4)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今天我上了《解决问题》复*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讲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复*口算,以开火车的游戏导入,从而为复*新知识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出示复*题:看图列算式。图中有8只白兔,2只黑兔,问一共有几只兔?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图里有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的意思。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白兔有8只,黑兔有2只。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但在讲解时发现学生不明白什么是问题。经过举例后学生提出“一共有几只兔子?”

  出示“一共有几只兔子?“引出“大括线熊的问题”,讲解大括线时只告诉学生大扩线表示合起来,告知学生“合起来”就是“一共”的意思。接着讲解大扩线下的“?”,就是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几只熊,也就是把左边的2只和右边的5只合起来。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道减法题,一共有10只兔,走了4只,还剩几只?在教学减法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图中的意思。在学生观察,汇报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图中得知:一共有10只兔,走了4只,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还剩下多少只?出示一共的只数就是总数,走了4只,就是去掉了一部分,还剩的就是另一部分。

  从上面的几道题中,我们可以总结出:

  1.把两部分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

  2.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

  我先让学生读读记记这两个知识点,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图提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这节课,学生的学*氛围已经形成,学*的效果还不错。

  不足之处:

  1.学生在看图的时候,可以欣赏欣赏图片中的美景,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观察的顺序。大多数学生根据图片提出的是加法的问题,对于提出减法问题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并让学生再说一说减法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保护小动物。

  2.板书打印的字小,可以加粗字体。

  3.让学生多读读记记总结的知识点。

  4.没有让学生演板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及时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语。在课堂上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的数学兴趣。

  【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力求解决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有效课堂。要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必须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让校本教研开展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发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系统地规划教研主题内容

  在设计相关教研活动时,我们考虑到:要让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有系统的了解。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划分为六次教研活动主题:低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中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高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苏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人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探讨。通过由低到高的教学探讨,使全体数学教师对小学全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在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成一致。

  二、教研活动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把握、课堂的组织。如何有效地把握教材、把握教学,这不仅需要学*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更重要的是在观摩真实课堂之后的集体评议与反思。因此,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特别重视听课前的学*准备与听课后的集体研讨,做到既立足课堂也跳出课堂,以整体、全面的视角透视教学:

  ①通过自主学*了解教研的主题内容与思考问题,把握研讨课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②通过集体教研时的教材研*去深入理解教材知识体系;

  ③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课,聚焦课堂进行教学方法的提炼;

  ④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研就是依托群体的智慧,借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借出一双慧眼,收获的是更多的思想。每一次的研究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讨素材,大家从他人的课堂中审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通过这样的学*与交流,促进我们每一位教师主动学*、认真钻研,为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有效教学而努力。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我们发现:打造精品课堂的教研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精品。只有真实、有效的精品教研,才能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

  【活动后的思考】

  1、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

  系统的校本教研活动,需要老师自主的参与与自觉的思考,缺少学*的“自主性”也就失去了教研活动的意义,一切都变成*。

  教研是为教学而服务,如果教研影响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那么这样的教研是低效的。所以,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研活动成败的关键。

  2、如何合理分配教研组织工作任务?

  学校里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往往落在少数教师的肩上,这给他们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如何将这份任务进行分解、分配?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组织者、策划者。

  【活动后的建议】

  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该注意:

  ①理论的培训应充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师们比较喜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讨论交流式的学*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应该更多的关注课堂教学。

  ②网络培训要与集体教研相结合。建立学校教研网站,将网络教研与集体教研相结合,使教研的学*与交流形式更加灵活。尽管网上学*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它不能代替传统的同事间面对面相互交流的集体教研式学*。语言交流的即时性能促进同事间智慧的碰撞。

  ③教师培训要对症下药,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关注。在设计培训之前应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培训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交流,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针对性的案例问题讨论。

  ④校本教研(培训)的开展离不开学校行政的支持。

  由于刚刚听过青年教师评优课,课前认真阅读了其他老师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学*,仔细修改了课件,所以教学时做到了心中有数,因而今天这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超出了我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对于用替换这种策略来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都很感兴趣,课堂上学生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包括很多*时学*数学困难较大的学生也初步掌握了这一策略。

  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能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探索和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其次,它促使学生将过去已掌握的静态的知识和方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动态程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再次,它能使学生将已有的数学知识迁移到他们不熟悉的情景中去,这既是一种迁移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是一种主动运用原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首先,它能使学生认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其次,它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再次,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解决问题需要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去主动探索,这本身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次,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问题的解决。所以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以游戏教学激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学是小学生的天职。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标准中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已成为学生学*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而游戏是学生生活离不开的一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一些教学知识用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巩固新知识。本人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学中,一开始就运用猜谜游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他们兴奋起来。在游戏里渗透解决应用题的两要素“两条件,一问题”,为例题教学做了铺垫。

  二、以“生活情境”的导入,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探索之中。

  三、以“生活经验”的借助,思考数学问题

  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受生活的启迪。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下车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孩子同样也有上下车的经验,当生活经验被挖掘时,学生会发现“数学就在我身边”。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走生活化道路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堆积课。我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之一: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更接*生活。

  在本节课里,学生学*的主要任务定在“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兴趣是学*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教学引入方面采用了让学生看团体操表演的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有趣,有效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课堂教学开了个好头。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团体操的表演的情景,是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个小圈有多少人”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的愿望,并且能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是数学课堂得以延伸。

  二、注重探究性学*,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5)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这几天在教学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惯不是很好,光看数字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对于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课堂作业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没有看见图中有4只熊,也没有理解条件中的“我们”。

  2、有的学生光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爷爷说:“这瓶药共30片,每日3次,每次2片,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学生的答案有:①3×2=6(片) 30÷6=5(天);②30÷2=15(次) 15÷3=5(天)③30÷3=10(天) 10÷2=5(天)。第一种做法,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明白先求出每天吃几片,再求这瓶药一共可以吃几天:第二种做法,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会说出解题思路;第三解法,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可是这样做的人为数不少。

  反思自己的教学,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历经解题的过程。

  1、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我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都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对于学生不能解释的“正确答案”,如上题说的第三种做法,要判错。

  3、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4、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不过我能够学*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回答,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让学生的错误回答擦出课堂思维的火花。如果让学生对错误进行讨论或者重新思考,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会更加牢固。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做,怎么面对,怎么处理这一类题目。

  总之,今天的课堂改进之处还有很多,我会不断学*新教材,吸收新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思维火花!

  本课的教学,我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这节课教材的主题图虽然是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入手,但是我觉得其中的内涵还不够丰富,所使用的数据不能反映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对主题图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动,以他们再熟悉不过的住宅楼作为教学素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2、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想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每个人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材料通过圈一圈,说一说沟通他们所学的知识,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成果。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他们的合作、交流、倾听及自主学*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老师的住宅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住宅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练*中用了运动会画面让教学资源更加生动、直观,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设计了一道垃圾的题通过本题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意识到要保护环境,讲究卫生,为我们安阳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对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实现教材价值的潜在因素,用活、活用教材。

  一、开发例题资源

  教材P65页例题采用了小明、小华、小军3人买笔记本现实情境呈现信息,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小华用去多少元?”由于学生已有熟练地解答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知识经验,对于这个问题很难使学生产生整理的需求,因此教学时,我对例题增添了一个条件:“小明带了50元”一起呈现,从而学生感受到条件较多,信息比较复杂。这时,教师引导:“看来要解决问题我们先得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找找看,哪些是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接着引导学生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使学生在矛盾冲突中,使他们产生了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强烈欲望中,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

  二、合理利用*题资源

  教材P66页“想想做做”1提供了三摞字典的情境信息和问题:第一摞字典6本高168毫米,第二摞由15本这样的字典摞在一起高多少毫米,第三摞高504毫米,有多少本字典?同时还提供一张表格。由于第一摞有6本题中没有直接告知,是要学生通过数一数从情景图上获知,而第三摞的本数也清晰可数。这就干扰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违背了教材的意图。因此,教学中我将第二三摞字典藏起来,只露一个角,这样,使这一*题转化为适应学生学*,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练*内容,使学生不但学会运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一次增强策略意识,获得成功学*体验。<

  “混合运算解决问题”一课是在小学生学*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并且学*了用分步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问题的内容。根据二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思维直观的特点,课堂上我先复*旧知识,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教学手段,创设了面包师傅烤面包的情境提出问题,在结合具体情境中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逐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数学源于生活”。 教学新知时,我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生活经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学*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思辨,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更直观形象。通过画彩条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不足之处: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学生有点恐惧,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客服心里困难,使学生爱学数学。另外,表扬性语言较少,学生的自己较潦草。老师应该多指导学生的书写格式。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6)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菁选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教学中,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原有的认知水*,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探究新知时每一问题都鼓励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交流获得方法,教师只做简单必要的引导,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知探究后,共设了三个层次的练*,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惯。整节课教师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学生在学*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了自信心。

  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了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也存在不足——分析数量关系不够细,另外没有考虑到学困生接受能力慢,致使有的学生找题目中隐含的定量比较吃力,今后教学中要引起注意。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设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情境,以“问题”为线索,以“动脑筋”为媒介,以“口语交际”为目的,展开饶有兴致的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围绕“问题”,在“发现”中交际,在“讨论”中交际,在“评价”中交际,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实现信息传递和思想感情的交流。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好的:

  一、给学生一个生活的课堂。口语交际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世界有多大,生活有多大,口语交际的空间就有多大。教师能在广阔的.生活中选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如“家里有了蟑螂怎么办?”,“队徽容易刺到皮肤怎么办?”等,让学生觉得有本之源,有话可说,学生的兴趣度和参与度极高。

  二、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课堂。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走向社会的现代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要实践性。这节课里,学生针对“夏天戴队徽很容易刺到皮肤该怎么办”、“晚上起床找不到开关怎么办”等展开对话。体现出“语文的综合性的实践性”,加强了课堂与课外生活 的联系和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学生间的对话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双向互动,“你来我往”中才能形成,在本课里采用了三种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群体互动。正是这些互动使学生打了思路,激发了兴趣,锻炼了胆量,在多听,多说,多想中得到了发展,从而避免了那种“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单向传递状态,思维交流、碰撞较少”的弊病。学生在互动中无拘无束地塑造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神采飞扬中真正展示自我,释放本真,实话实说。

  一节课下来,学生交际的兴趣浓厚,基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懂得与人交际时应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认真倾听,教学目标的达成较好。但在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孩子在小组内大胆说而站起来说却很胆小,教师对个别学生具体的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学生出现表达困难时,欠缺机智的引导,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这节课讲了一遍,又讲一遍,遗憾挺多,算理说的不到位,着急,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画图,训练不够。教具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主要是完成一个“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而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手段就是画图,本节课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题意,不仅对关键词进行了解,还采用动手操作的.手段,重点突出用画图的方法把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亲手画图,亲身体验的直观效果,从而让学生喜欢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为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打下基础。

  在突破难点的时候,孩子们说的不到位,教师充分让学生说,再说的基础上画图,一步一步深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说,给学生机会,让他表达。激励孩子。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惯。我觉得这节课有很多遗憾,准备好的*题没有用上,跟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好多都乱了,可以让孩子充分操作,虽然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但是不理想,今后还大胆的让孩子们去说,去练。

  还有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在做练*的时候,*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根备课不充分有直接关系,留着当作业了。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纵观全课,体现以下两点:

  1、凸显自学为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是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的前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具体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学能自学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以提高学*效率

  2、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为线索,鼓励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策略。

  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在于使学生学*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上课之后,给我总的感觉是:

  1、学生学会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问题的策略,还能灵活的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抓住本课课重难点

  教学中能引导学生重点理解题意,提取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采用的*题,贴*生活。

  课堂上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教师放的还不够,可以在练*课中涉及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开阔思维。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所以教师还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

  在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

  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用连乘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解决问题课,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勾起学生的利用乘法**问题的回忆。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入手,通过让学生根据两个信息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复*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接着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选择信息完成问题,进而揭示,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寻找两个与问题有直接联系的,有用的信息。

  2、建立解决问题方法的模型。

  在探究新知之前,让学生复*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从而强调阅读也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这个三个解决问题的步骤做学生头脑里形成模型。

  3、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己根据卖保温壶的情景,自己动脑去分析解答。想一想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4、注重解题思路的训练。

  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先应用综合法,根据从已知信息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中间问题,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让学生上台讲解。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6、课堂练*,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练*,也能讲出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的主人,积极地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前置研究不够简单、开放,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板书不够漂亮,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课堂纪律有些混乱等。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今后,我要继续践行四元素生本教学理念,以生为本,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本节课在学*了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通过先复*旧知识,创设帮助面包师傅解决问题的情景,引导学生去发现信息,找到所有信息中隐含的信息,找出问题和隐含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

  本节课我利用课件形象的展示出来情景图,并利用画图的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题意,明确问题及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题意和已知条件找出隐含条件,但是部分学生,不明白数量之间的问题,不知道怎样去解答。

  另外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两步计算写成综合算式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忘记加小括号,忘记带单位,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多去引导,反复强调。

  不足之处:本节课我发现解决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总是有点困难,很多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找不出题中的主要信息,不会解答,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帮助学生克服难题的`心理,主动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我的表扬性语言较少,学生的书写字体较潦草多,以后的教学过程当中,我要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生活为基础,放手让学生自主学*

  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学生对于***材的适用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教师要根据不同地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好教学的起点。一般来说城镇地区的教学起点应略高,着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农村地区的教学起点稍低,着重对学生进行扶的教学。在上《总价=单价×数量》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时常有零花钱,经常逛商店、超市等,对于买东西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我不想费太多口舌,而是让学生课前自主预*,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发言,快乐展示自我。由于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很轻松地说出许多有关买东西的事例。看,只要老师相信学生,把时间充分让给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做太多的“干涉”和过早的“判断”,然后以一个欣赏者在旁边静静地微笑、点头,我们就会经常听到学生充满想象力的精彩发言,并且,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只要通过学生的自学就能很容易解决,而无需教师想方设法地教给他们。

  二、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实践,又寓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例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充分地认识了买东西的数量关系之后,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机灵狗要去进货,想请大家帮忙。在同学们充满热心想帮机灵狗时,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你们这群淘气包*时计算糊里糊涂地,会不会卖错呢?于是有了"老师卖,学生买"的买卖大考验,然后学生真正"上岗"帮机灵狗照看文具店----在小组内以自己的文具进行买卖,小组长当售货员,其他组员当顾客。老师也充当顾客,穿梭于各小组间,出题为难大家。在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大增。以上这个教例直观,生动,与生活实例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生活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添了对数学学*的兴趣。

  生活本就是一个大课堂,它蕴含着无穷尽的数学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学*利用,因而在教学中应多让学生接触与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分数除法应用即用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在学*了分数乘除法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本例题以人体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引导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比较简单的分数除法实际问题。具体内容为

  例1:根据测定,**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我体内有28千克的水分,可是我的体重才是爸爸的7/15。(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2)小明的爸爸体重是多少千克?

  去年我也教学过这部分内容,当教师把这一部分知识全部呈现给学生时,学生要解题,要选择需要的信息,感觉很费劲。今年我改变的呈现的方式,分两部分来教学这些内容:

  第一部分:

  第一环节,教师说明人体内水分的含量,学生知道后,只出示“儿童的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一条信息,让学生观察,说明题目中包含了哪两个量,并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体重×4/5=水分的重量

  教师口头出示:一个儿童的体重为45千克,让学生计算出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学生很容易就口答出了答案。之后我板书:小明体内的水分重20千克,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让学生尝试解决。结果有5名学生选择用除法直接计算,其他学生选择用方程解决。

  在教学后,我引导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知识与以前学*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找出这类问题的特点,总结出当单位1是未知时,可以直接用算术方法,也可以用方程解决。

  第二部分:

  在学生计算出小明的体重后,我再出示另一个条件“小明的体重占爸爸体重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独立解决,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我感觉还蛮顺利的,可是在此题计算中我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用除法解决都很费力。列算式为25×7/15者有6个同学,列方程为25X=7/15的有2人。我很是失望,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这些知识了,最终我以“下节课再说”来结束了这几课。

  下课后我在反思,也和*行班的教师谈论,她们也感觉有些困难,“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决,需要进行逆向思维,教材呈现的是顺向思考,让学生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可是在教学中我感觉出来学生对于数量关系的理解个别同学很有困难,好像去年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没有这么困难,我又在思索以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

  今天我又在另一个班教学这部分知识,基本思路还是和昨天一样。不过经过昨天的思考,我添加了一个课前预*环节:总结我们学*过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类型: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2.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其他学生口答问题。在此基础上我才出示以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结果也还是不能令我满意。我还得继续反思我的这节课。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一共卖了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箱12个,每个保温壶45元,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十)份(扩展7)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这一课是新教材中的比较有难度的一节课,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换,现如今改成了假设,虽然叫法不同,但是课的本质是一样的,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假设这一策略将两种未知量转化成一种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一些。

  选择这一节课也算是一种挑战,可以说,在课前准备的时候,觉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来应该来说还是比较清晰和流畅的。可是,预想的总归是和实际有一定得差距。接下来,就第一次磨课的感受来谈一谈。

  首先,在新课教授前,有一个预*反馈,这一个反馈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因为转化是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思路,假设就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的。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前的学*中,我们大多碰到的问题是解决一种未知量的题目。可是,在这一环节结束后,没有对其进行一个小结过度,这就使得预*反馈的内容与新课没有联系起来。

  其次,新授过程比较凌乱。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学生的思维牵着走了,并且回不到我之前预想的方案中。然后感觉是越来越乱,自己也没有在一些小的问题上处理好,使得有时候自己的思路出现了混乱。课堂中对老师的考验还是很大的,对学生要会及时引导,对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及时利用和处理等等。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一、试一试、练一练及练*十四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 随后在第三环节“及时练*,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的热情。 第四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 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 ,积累成功的经验,思考失败的原因。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与上节课相比,本课的例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更加繁杂了,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果树,行数每行的棵数都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根据所要求的问题,整理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不要条件,排除无关条件的干扰。学生在研究的同时更加体会到列表整理的妙用。

  在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本节课的问题其实并不十分复杂,只要能够准确地列出所需的条件学生自己是能够解决的,只是在列式之后解答时需要强调运算的顺序。比较而言本节课学生掌握得要比上一节课好得多。在想想做做的第3题由于出现的步骤相对多一些,学生列综合算式有些困难。

  一、课前思考:

  1、例题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让学生认真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由于题中的'条件较多,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条件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题中的问题,找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表格。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从而体会到“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

  2、“试一试”也是用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不同的是,例题是求两积之和,这里是求两积之差。但思考的方法是相同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解答例题的基础上,独立列表整理条件,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独立解答。

  3、练*中通过让学生列表整理,找出相关的信息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解决。教师不必一一解释了。

  二、授课小结:

  由于在第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进行整理,在今天的学*中,学生能根据问题很快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效果比较好。在交流中、在学生的讨论中都能使学生体会到:提供的信息较多,如适当整理则有利于更清楚地分析数量关系,列表整理条件有利于发现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组织学生交流中,启发学生根据整理好的表格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以突出“列表整理”的策略价值。还是有学生较懒惰表述的太省略,意思表达不清。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是三年级下册新增的内容,重点是让学生利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解决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二次接触“解决问题”也是第二次接触“策略”。根据学生的基础,结合评课老师的建议,我对“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就谈一谈我的几点认识。

  第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心理,事先准备领孩子们购物,并说这是老师为小朋友准备的奖品,在孩子们都选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问题,他们发现问题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问题来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望,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第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从问题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

  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在这次课中,我发现整堂课我说的太多,有时候孩子说的挺好我还要再强调一遍。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孩子的学*效率不是太高。其实课堂是孩子的,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与对话应该体现在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出充分的时间给孩子“说”。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说。在例题教学时让孩子说一说“最多剩下多少元”是什么意思,我先让孩子自己思考一会儿,然后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全班一起说一说。用策略时也是让孩子讲给孩子听,先根据什么求出什么,再根据什么求出什么,老师只是适当的点拨一下。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

  要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做为老师就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各抒己见,学生无暇率真声音的课堂应该是最“动听”的课堂吧!

  “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完全的新知识。在小学阶段虽然安排在五年级学*,但是在各册教材中都有渗透,这种解题的策略对学生来说不应该是陌生的,所以,我布置了四道预*作业作为本节课的铺垫1、把7个苹果随意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2、《科学世界》、《七彩语文》、《数学乐园》,从中任意订2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3、***叔叔轮流换岗,第一次换岗时间是7:00,第二次是9:00,第三次是11:00,第四次是( ),第五次是( ),第六次是( )。4、用10根火柴棒摆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摆法?请你摆一摆,画一画。

  从预*作业来看1、2、两题列举方法多样,第四题好多同学把10看成了长方形的周长。“一一列举”的策略不是一一列表。教学中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分类列举,用文字,用字母,画图等等,表格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表达出了多种形式,有列式的,列表的,用长宽对应书写的。然后教师再向学生推荐表格列举。通过有序与无序、重复与遗漏列举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列举要性。

  寻找到突破口,找到“从那里想起?”。而后让学生体会“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列举出来,这种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精心研读教材,了解学生,和同伴反复交流,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94-95页例1及随后的“练一练”,练*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在学*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2分钟)

  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到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策略啊?(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画图,列表)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1。(20分钟)

  (一)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1、出示例1: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2、(指名读题):从题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还能发现题目当中隐藏的信息吗(2人答)?(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掌声)

  师:周长一定是22米,是保持不变的,长和宽也会像周长这样保持不变吗?长和宽在变化,那么面积也就有大(顿)有小。

  师:长和宽可能会是几米?指名答 (板书: 长: 9 宽: 2 )

  他猜得对吗?再指名答理由(2人)。(板书:长+宽:22÷2=11(米) )

  设疑:还有不同的围法吗?(有)大家想一想:在这么多围法当中(板书:),要想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可以怎么做?(把所有围法都列举出来)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来围一围?

  (二)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1、分层提出要求:

  ?请你用22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将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中。

  ?也可以直接填写记录单,再通过摆小棒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操作,师注意收集(A:遗漏B:重复C:全但无序D:有序)的表格进行投影展示。

  2、比一比: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D)为什么?(板书:按顺序)按顺序列举有什么好处?(板书: 不重复 不遗漏)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掌声)

  师:请刚才没有按顺序填写的同学改成按顺序填写,老师也来改一改。( 补齐板书:长(m):10 9 8 7 6

  宽(m): 1 2 3 4 5 )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5种)现在你知道怎样围面积最大吗?(长6米,宽5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补齐板书:面积(�O):101824 2830)看来我们还要对列举出来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这样才能选出我们想要的。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所有结果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列举出来,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通常就称它为“一一列举”的策略。(板书:――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三)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1、提出要求: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列举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列举时要有序思考,对列举的结果要进行比较)

  2、进一步要求:其实列举的策略同学们并不陌生。大家思考一下:在以前的`学*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交流。(如:一年级:10的分与合)

  追问: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在列举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过渡:王大叔有个女儿叫小芳,他送给小芳一个礼物,是什么呢?对,小闹钟

  三、拓展应用,丰富体验。(16分钟)

  1、出示“练一练”第1题。(突出“有序”)

  (1)指名读题,指名板演。

  (2)学生尝试解答,组织交流反馈:重点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列举的。

  过渡:你们喜欢学校的饭菜吗?小芳也很喜欢,让我们来看一看小芳所在学校食堂的饭菜情况。

  出示练一练第二题。

  进行荤菜搭配时,可以按表中的样子从荤菜想起,也可以从素菜开始一一列举,一共有12种不同的搭配。

  过渡:小芳有一个爱好是上网,在课余时间经常通过浏览一些网站来增长自己的见识。大家是否知道网站为了及时发布最新的消息,都需要定期更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2、出示“练*十七”第2题。(突出“对结果要比较、观察”)

  (1)指名读题,师引导学生观察A网站怎样更新后再提出要求:先在下表里画一画,再回答。

  (2)组织交流反馈:重点突出对列举的结果要观察、比较。

  联系生活:上网确实很好玩,但同时郑老师也对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大家要做到“文明上网、适度上网”,千万不能沉迷于网络。

  过渡:小芳除了喜欢上网之外还有一个爱好是收集邮票,先课件出示4张邮票(师介绍“邮票”,认识邮票面值),再课件出示问题(师介绍“邮资”:就是指邮票的面值之和。)

  3、出示“练*十七”第3题。(引出分类列举的思想)

  提问: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一题?指名回答,生口头说出按怎样的思路来列举即可。

  四、总结全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常常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混乱的思维变得清晰,这正是我们学*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第一,学生解决问题方法日益多样化。一部分学生假设10只都是大船或都是小船,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对上述设想进行调整之后。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按课本第91页的列表法进行调整。另外有两种情况出乎我的意料之中:一是一部分学生采用了大船从0条到10条一一检验的繁琐方法;还有学生设大船为x条,则小船为(10- x)条,列出较复杂的方程: 5x+(10- x)×3=42。虽然这个学生没解出这道方程,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思维的活跃却令我倍感欣慰

  第二,学生已有在众多策略中选择最优化策略的意识萌芽,但还需老师引导学生关注策略的实效性。学生根据自身个性特性的因素可能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用一种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就不愿再尝试新的方法,有一部分学*较认真的学生能进行多种方法的尝试。部分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各种策略有不同的特点,各有其优点或局限性。当时我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帮助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策略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的情形。如在学生用图画枚举之后,我相机提出如果船数不是10条,而是20、30、40条甚至更多,还采用图画枚举的方式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呢?你们还会选择图画枚举的方法吗?当学生认识到图画枚举方法的局限性时,在讨论之后一致得出结论:当数据较大时,采用图画枚举法效率较低,最好还是选择列表法。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概括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再如在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时,我提出:按常规船的配�Z方法有11种,从0条大船(或小船)到10条大船(或小船),你们认为是从0条大船(或小船)开始,按顺序列举还是教材假设大小船各5条,哪种方法更快捷?为什么?学生懂得在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可以选择最有实效的策略,最优化的策略,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效率,确保正确率。教材上往往主张解题方法的多样性,主张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个人认为在尊重上述主张的同时,可适当引导学生注重策略的最优化和实效性,与上述主张并不相悖。

  第三,学生的有序思考的*惯已经初步形成,但适当提醒还是有必要的。在学生掌握一一列举法,图画枚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在*时的学*过程中,学生已经认知有序思考,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采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由于绝大多数假设都不是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假设之后,要进行一定的调整,进行相应的替换,在学生进行调整和替换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所选用的数据都偏小,部分学生用口算或凭直觉认为是某某数,就直接用某某数试算,而不是按一定的顺序来进行,出现重复或反向调整。有些同学侥幸一步就假设成功,所列表格中就只有一行数字,既是初始假想,又是最终答案,可能会忽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我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学生:有序思考不仅是检验假设的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数学素养。

  本课时教材选材生活化,有利于学生运用多种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例题和*题都有多种方法。但我认为六年级是小学向中学的重要过渡阶段,到六年级阶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节课之后,我总觉得教材上画图假设、列表假设比较直观,利于学生的思考,但学生的思维培养不能总停留在形象层面上。我有这样的感觉:本单元选材可能形象性有余,概括性不足。可否在“练一练”或*题中选用一道*题数字较大,让学生感知认识到用计算的方法能更快更准确地检验假设,使之体会到抽象思维的优越性,为进入初中的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练*课,昨晚让学生把P93第四题至第八题做在家作本上,从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的还可以,除了有几个学生对追击问题没有搞懂之外,所以在上课之前改变了按部就班的程序,开始重点讲了讲追击问题,然后出了两道变式题想考一考孩子们的反应能力。

  1、阳阳和冬冬从同一地点反向出发,沿着环形跑道赛跑。阳阳每分钟跑340米,冬冬每分钟跑260米,经过2分钟两人第三次相遇,跑道一周长多少米?

  2、一辆汽车长8米,一座大桥长1992米,这辆汽车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过桥,这辆汽车从上桥到下桥一共用了几分钟?

  结果第一题大概有十几个学生通过画图解决了,但第二题只有两三个人做出来。看来*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可能是觉得画图比较麻烦吧,所以新授就重点讲了如何画图,如何画好图。特别是如何把图画的比较标准一些,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这类问题类型比较多,新授的内容又太简单,所以花在练*上讲解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追击问题,学生比较难理解,所以在课堂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分别上台演示了相遇问题、相背问题、追击问题,我想,这样学生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他们画图也应该是有很大帮助的吧。

  今天教学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行程问题)》,从预*情况来看,学生对列表格的方法比较钟爱。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列表格的方法以前专门有学过,二是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所以在新授的时候我重点讲了怎样画线段图,如何把线段图画的比较准确、美观。

  虽然今天的教学内容并不难,只是相遇问题和相背问题,但在练*中却又生成出许多新的问题,如:环形跑道、追击问题等。而如果仅靠课堂上学的知识,学生是很难独立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当出现新问题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我只好请学生上台直观演示,效果还行。

  明天的练*课应该把行程类问题整理一下,然后再加强练*吧。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2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的。通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有关信息”

  的策略,同时为学*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3、这部分内容分两段安排:第一段,着重学*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来解答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第二段,着重让学生继续用列表的方法来解答类似求两积之和(差)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第65-67页例题和“想想做做1―4”,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初步学*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对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中的数量关系,学会从问题入手和从条件入手,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

  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学*的积极情感,提高主动学*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充分体会有关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能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获得克服困难及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预设以下4部分展开学*。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策略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出示图)请观察图,从图上可以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依次回答。像这样,根据信息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策略”,这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解决问题,体会感悟策略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找寻,整理需要的信息:(出示例图)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尝试独立列表,展示比较学生的表格,修改完善自己的表格。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知识的呈现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此,老师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产生探究表格制作方法的心理动机,虽然,绝大多数孩子制作的表格比较稚嫩,只有少数孩子设计出完美的表格,但这是孩子真实探究的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使部分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又激发了大多数孩子进一步制作表格的欲望。】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会有两种想法(1)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2)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表整理。并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分析,并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思维过程。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深化,应用策略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告诉你的同桌,从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你会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并解答吗?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1,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完成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轻声说说从图上你获得哪些信息?

  先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列表整理,(师出示正确的表格)“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3、完成书本“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练*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

  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生在例题1中初步体验了替换的策略,例2要求学生提出假设,然后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由于学生已经掌握画图、一一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的假设可能是多样的,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课后,我对本课时有以下几点感触: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