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10-03 00:00:00 教学反思,相遇

《相遇》教学反思1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交通与数学——相遇》。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次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相遇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2、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情况。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相遇问题,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有点偏移于方程,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分析教材,抓住重难点。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反而自己讲得过多,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做学*的主人。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没有很圆满的结束本节课。

  5、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是很成功,确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以便于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遇》教学反思2

  在充分的研读教材后确定重点是掌握求路程的两种解法,难点是理解速度和,根据新课程理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另外为了突破重难点本次教学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通过讲授我总结成功之处。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2.新课标在4-6年级段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学生通过尝试、交流,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证实。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没有一个知识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自己得出的。

  3.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个环节的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相遇》教学反思3

  《相遇》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教学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1、情境的创设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直观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相遇》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下)教材《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得失: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改编了例题苗苗与余刚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官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二、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的引导。“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设计有层次。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时,分为了巩固练*,变式练*,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六、存在的不足,课件板书出现了失误,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提问不够准确,引入花费时间较长。

《相遇》教学反思5

  追及与相遇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极值(相距最远或最*),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相等时达到极值并加以应用,如何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或最*,这是最传统的知识传授教法,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处理。

  2、教师首先从运动规律分析,速度小的物体加速追速度大的物体,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远,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后两物体相互靠*,或者速度大的减速追速度小的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此后两物体相互远离;

  然后利用图像告诉学生,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

  最后,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即找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利用配方法求极值。 三种方法层层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逐渐升高,作为一节内容,课堂会很丰满,很充实,教师的专业功底会让学生佩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会是一节认真但却听得很累的课,在课堂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应该可以被调动,但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老师带着走。

  3、追及问题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对于简单的追及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的*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处理,然后在学生自主处理的基础上,请不同的学生来告诉大家他们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很发散的,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覆盖了运动规律分析、图像、数学方法求极值(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配方法),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准确描述自己的做法,引导生生交流,共同总结,最后形成结论。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第三种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觉得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自己找到的,而不是老师交给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驾驭课堂,让学生思维得到放飞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在经历了过程之后,总结知识,形成方法,并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相遇》教学反思1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交通与数学——相遇》。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次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相遇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2、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情况。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相遇问题,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有点偏移于方程,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分析教材,抓住重难点。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反而自己讲得过多,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做学*的主人。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没有很圆满的结束本节课。

  5、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是很成功,确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以便于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相遇》教学反思2

  在充分的研读教材后确定重点是掌握求路程的两种解法,难点是理解速度和,根据新课程理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另外为了突破重难点本次教学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演示,通过讲授我总结成功之处。

  1.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2.新课标在4-6年级段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学生通过尝试、交流,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基本上都得到了证实。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充分体现了主体作用,而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上没有一个知识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都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自己得出的。

  3.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各个环节的作用都得到了体现。

《相遇》教学反思3

  《相遇》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相遇问题相等关系的抽象,对同时相遇的理解。

  教学之后产生了一些想法:

  1、情境的创设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直观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水*不高,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相遇》教学反思4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下)教材《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相遇问题(教学反思)。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得失: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改编了例题苗苗与余刚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官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反思《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二、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的引导。“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设计有层次。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时,分为了巩固练*,变式练*,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六、存在的不足,课件板书出现了失误,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提问不够准确,引入花费时间较长。

《相遇》教学反思5

  追及与相遇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两物体速度相等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达到极值(相距最远或最*),在这个专题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相等时达到极值并加以应用,如何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可以有以下三种方式:

  1、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速度相等时两物体相距最远或最*,这是最传统的知识传授教法,我们一般不会这样处理。

  2、教师首先从运动规律分析,速度小的物体加速追速度大的物体,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远,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此后两物体相互靠*,或者速度大的减速追速度小的在两物体速度相等之前,距离越来越*,直到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此后两物体相互远离;

  然后利用图像告诉学生,两物体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或最*);

  最后,利用数学方法求极值,即找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利用配方法求极值。 三种方法层层推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逐渐升高,作为一节内容,课堂会很丰满,很充实,教师的专业功底会让学生佩服,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会是一节认真但却听得很累的课,在课堂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应该可以被调动,但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老师带着走。

  3、追及问题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对于简单的追及问题,学生基本上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处理,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相信学生,给他们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的*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处理,然后在学生自主处理的基础上,请不同的学生来告诉大家他们的解决办法,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是很发散的,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覆盖了运动规律分析、图像、数学方法求极值(二次函数顶点坐标或配方法),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鼓励学生准确描述自己的做法,引导生生交流,共同总结,最后形成结论。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第三种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会觉得这些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自己找到的,而不是老师交给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驾驭课堂,让学生思维得到放飞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在经历了过程之后,总结知识,形成方法,并使学生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即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三维目标。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菁选6篇)

  教学内容:

  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x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x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第1题

  比一比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第2、3、4、5

  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

  2、口头列式 1500/100=15分钟

  3、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 路程/速度)

  二、学*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 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 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学*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小萍每分钟走65米,从家出发 6分钟可以到栈桥。小萍家到栈桥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 ?

  导: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相遇、相距(学生上台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 )分钟?小明走了( )分钟?他们同时走了( )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 )分钟?

  (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 ——————————

  —————————— ——————————

  —————————— ——————————

  答: ——————————。 答:——————————。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4、集体交流

  师小结两种方法。

  5、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63,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三、巩固练*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8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个物体运动中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安排学*的,主要是研究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今后学*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及工程问题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观察、估计、画图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也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鉴于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演一演”,“估一估”,“画一画”,“列一列”,“做一做”,“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用方程解决有关类似“相遇问题”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利用方程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五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用方程解决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一系列实际问题中,掌握用ax+bx=c的等量关系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模型思想。

  六教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想方案,唤醒旧知

  1、出示书上情境并由教师讲述故事:

  淘气和笑笑是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玩,一起做作业。

  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及*时步行速度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有一天,淘气到笑笑家做作业。淘气回到家后,发现文具盒忘在笑笑家了,就打电话给笑笑,说:要拿回文具盒。聪明的同学们,想想看:淘气要拿到文具盒有哪些方案?

  ①方案1:笑笑送去;②方案2:淘气去取;③方案3:在途中交接。

  2、揭示课题:

  师:这三种方案,哪种方案淘气能最快拿到文具盒?(第三种方案)

  像这样两人对走,在途中交接的情形,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淘气把文具盒忘在笑笑家,请同学想想看:淘气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得到文具盒?”的情境,在学生说出有三种方法:“①笑笑送去;②淘气去取;③在途中交接”时,既复*“速度、时间、路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引出相遇问题,这样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感受“相遇”的特点,弄清数量关系

  1、模拟演示。

  请两个同学上台走一走,模拟演示一下,淘气和笑笑途中交接这种方案的情形。

  师:淘气要最快拿到文具盒,他们该怎么走?

  两个学生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从他们的演示当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

  师:结合刚才的演示,你们能估一估淘气和笑笑会在什么地方相遇?为什么?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让学生上台走一走的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相遇问题的特点,从感性认识,抽象概括出相遇问题的特征:同时、相向、相遇、时间相同、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经过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梳理,进一步深化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2、用线段图表示刚才演示情境,并写出等量关系。

  (1)请你们把刚才获取的信息在本子试着画出来,并写出数量关系式,看谁画得最简洁、明了。

  (2)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学生互评。

  先由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然后进行互评。同时注意提醒学生:谁应画长一点?

  【设计意图: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画图是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一种重要图形表征方式。画图是一种策略,让学生尝试用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是学生学*的一种需要。因为它是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体现数形结合的观点。通过画图,学生能直观地看出“淘气走的路程+笑笑走的路程=总路程”这一数量关系,从而加深对题目数量关系的理解。】

  3、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

  师:请同学们独立用列方程解答。在解答过程中,思考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式来列方程的。

  三、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

  1、交流反馈。

  师:你是怎样列方程的?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来列?

  2、回顾反思。

  (1)检验结果。

  师:我们怎样可以保证求得的结果一定是正确的?

  (2)回顾过程。

  师: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的?

  【设计意图: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淘气和笑笑的速度调整了一下,你们还会吗?动手试一试吧!

  课件出示:如果淘气的步行速度是80米/分,笑笑的步行速度是60米/分,他们出发后多长时间相遇?先想一想,再列方程解答。

  (1)学生独立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2)反馈时,指名说说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3)引导比较,渗透函数思想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发现呢?

  四、多样素材,对比沟通,建立模型

  1、师:求相遇时间你们会解决了,下面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请同学们试一试吧!课件出示:(学生自选一题解答)

  (1)有一份5700字的文件,由于时间紧急,安排甲、乙两名打字员同时开始录入。甲每分录100个字,乙每分录90个字,录完这份文件需要多长时间?

  (2)挖一条长165米的隧道,由甲、乙两个工程队从两端同时施工。甲队每天向前挖6米,乙队每天向前挖5米,挖通这条隧道要用多少天?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分别说说是用怎样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联系沟通,建立模型

  师:前面我们解决有关“行程问题”、“打字问题”,“挖隧道问题”这些问题好像都不一样,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都是根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全长”进行列方程解答。

  【设计意图:从行程问题拓展到工程问题,拓宽解决问题的面。最后通过寻找相同点,沟通这些问题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模型思想。】

  5、举例说一说。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的相遇问题并仅仅只限于这些,它还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试着把它找出来,好吗?

  五、拓展提升

  师:相遇问题难不倒同学们,类似相遇问题的题目同学们也很快解决了。你们想不想挑战难度更大的问题?那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课件出示)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1980千米的两个城市相对开出,12小时后相距180千米,甲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四、回顾梳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分类》教学反思_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今天学*了《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与比较》,本课的目的是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分类与比较都是基础但却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以后的认识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中,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到分类与比较的思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的动力。这节课的优点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课堂前半部分,我让学生给自己乱七八糟的书包进行分类整理,有的按照用途来分,有的按照不同学科进行分类,让孩子切身体会分类就在我们身边,这样的数学知识对孩子们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知识本身就能够使孩子产生兴趣,这才是有价值的数学。接下来,选孩子喜欢的活动,给孩子质疑的空间,激发孩子的学*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活动。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游戏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好途径,能够让孩子的注意力更持久,让课堂气氛更轻松。一年级的孩子集中注意的时间很短,从这个环节可见,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后期孩子需要用新鲜的、有趣的事情吸引,我也充分体会到了游戏给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节课结束后,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留下了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利用游戏的动与静;如何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课上的良性循环。

  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在学*中进行活动。我认为在本节课的学*中,学生应该较为多收获。在教学中,我首先在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自己的调查报告。在我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许多的学生的进行了调查,但是有学生没有进行调查活动。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只能够做观众,我想这样的情况不能够放纵,如果不管他们,很有可能许多同学就会养成偷懒的*惯。虽然课堂上我没有怎样教育这部分学生,但是现在看来还是需要对于他们进行教育的。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只有参与到活动中,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如果他们不参与就有可能不乐趣,甚至产生厌烦的心情。

  对于这种情况,我想以后这样处理,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强调让学生进行记录,还有就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让课代表进行再布置,以防学生进行的遗忘。还有有一定的奖惩的措施。对于积极的同学进行奖励,比如一部算术本,一本大演草等。对于不积极地,消极怠工给予惩罚,教育比如:口头教育,发站5分钟。这样有惩戒,有奖励,我想效果会不错。

  在学生模拟文具店的老板的活动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文具分类,虽然学生分类方法各有千秋,但是学生都积极的进行活动。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了解其分类的原因及依据,这样学生进行思考,得出其分类的标准,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和掌握。

  在进行买文具的活动中,学生体验过其分类的是否能够有效的为其找到物品。在安排这个活动的时候,有个问题:是否让学生将文具打乱再进行活动,让学生感受分类的好处,这样会更好。

  要带着一年级的孩子学《分类》,我准备用学校虚拟光驱中的资料。上课就像看电影,大人也喜欢。没料想,连续三次刚放到正文就死机。“哎!”我带着大家一声长叹,开始了一枝粉笔的白色表演。

  开场回顾:

  师板书:分类。

  师:认识吗?

  生:认识。(分类)

  师:谁带着大家读。

  生(领读、齐读):分类。

  有孩子扑闪着黑亮的眼睛,疑惑地左右询问:分类?什么意思呀?

  师:谁知道分类是什么意思?

  好几双小手举的高高。看来,这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王鲁月:分类是圆的和圆的放在一起,方的和方的放在一起,三角形和三角形放在一起。(书上的*题有分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看来她看过了。)

  陈可:分类就是红的放在一起,黄的放在一起的。

  源昊:分类就是把一样的放在一起。

  生:比如西瓜和西瓜、苹果和苹果、橙子和橙子这样子。

  反思:学生心中已经有分类的认知经验。词典对分类这样解释: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归类。孩子们不能用语言抽象出分类的特征,但是他们对分类的理解很到位。我确信,在练*时,当他们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后,我告诉他们会飞的动物有翅膀,这就叫会飞动物的特点。几个题目过后,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能理解特点这个词的含义。

  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和知识经验是教学的基础,但不是教学的目的。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新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对词汇的理解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只有渗透没有点拨,学生的进步是缓慢的,也是不相信学生学*、吸收消化能力的表现。点拨有利于悟性高的学生的加速成长,点拨可以疏通思维的堵塞,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特效,即顿悟。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结构严谨、层层深入,既重视知识本身的建构,又重视课堂结构的建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既重视学*结果,更重视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自己去发现。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分一分、填一填、议一议、技能竞赛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这样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让学生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分一分这个活动,教学时我事先给学生准备一些各种各样的四边形,然后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类,有的学生按角的特征来分类,有的学生按边的特征来分类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各类的特点,体验不同的分类标准,再引导学生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在解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问题时,我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现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这样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我在用集合圈表示*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后,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画集合圈,让学生边画边说。

  2、在学生分一分之后,应该先研究透按边分的方法,把按角来分的方法放在后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分析下这种分法可不可行。

  3、应让学生不仅仅知道只有这个词在概念中很重要,更要让学生理解性地认识这个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去掉后会出现什么情况。

  本节课以紧贴学生生活的垃圾分类为切入点,形成思维的发散,找到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分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分类在我们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通过大量对分类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方法的理性认识,认识到分类这种科学方法对我们的重要性,在分类时分类标准的确立会直接影响到分类的结果。

  常见的分类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在本节课主要是需要让他们从*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通过对比来得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在使用时怎样选用分类法,所以方法本身不是重点,而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分类方法的这种能力是重要的。

  最后,学生通过练*活动之后,对化学分类只是处于低层次的体验、领悟阶段,需要站在整个化学体系的高度对化学中常用的标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在练*中体验到的分类的意义也需要进行梳理。

  整节课下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但仍有不足,比如:内容不足,应对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进行拓展,补充相应的知识,在此可介绍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等概念;应变能力不强,场面越大,应变能力就越差,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需要在后面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需要我想办法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的积极性,对于某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要多鼓励和引导,打消他们的顾虑,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的快乐和充实。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针对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努力做到更好。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与青春相遇作文 (菁华5篇)

  花季,是成长的时候,是走向成熟的道路。

  我无奈地看着衣服一件件变小变短,被叠放在箱子底层,成为寂寞的过客。我猛然醒悟:在不经意间我已与青春悄然相遇。

  十四岁的我,笑脸盈盈,阳光灿烂。原以为自己已拥有的纯真不会失去,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我不再拥有单纯。成长的岁月将我打磨,使我不再浑然天成。大脑已经变得太复杂,总有想不完的问题,总有剪不断的情绪。和青春相遇的我,似乎封锁了心灵之门,原本是花季年龄,怎会有这么多忧愁?

  我在成长,父母却在变老。可在花季的我,总喜欢用伶牙俐齿来让事情有个不一样的结局,从而把无奈的双亲晾在一边,自己却不管不顾地走开。一次又一次地与父母对峙,才发觉自己已经有了叛逆心理。其实我也不想把太多的伤心留给父母,让无奈染白他们的双鬓。和青春相遇的我,总想通过战胜父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父母的伤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总是在内心隐痛时,表现在脸上的却是洒脱。满口的不在乎其实都是在乎。所谓无所谓的我,其实一丁点都输不起,因此,独自一人时,晶莹的泪滴变成了青春痘旁的常客。在别人面前总是把笑容摆得那么巧妙,却把落寞孤寂藏在心底。和青春相遇的我爱在别人面前带着华丽的面具,把成长的孤独和痛苦留给自己。

  在花季的我和与青春相遇的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女,我已经是花季少女了。

  花季,是成长的时候,是走向成熟的道路。

  我无奈地看着衣服一件件变小变短,被叠放在箱子底层,成为寂寞的过客。我猛然醒悟:在不经意间我已与青春悄然相遇。

  十四岁的我,笑脸盈盈,阳光灿烂。原以为自己已拥有的纯真不会失去,现在却越来越觉得我不再拥有单纯。成长的岁月将我打磨,使我不再浑然天成。大脑已经变得太复杂,总有想不完的问题,总有剪不断的情绪。和青春相遇的我,似乎封锁了心灵之门,原本是花季年龄,怎会有这么多忧愁?

  我在成长,父母却在变老。可在花季的我,总喜欢用“伶牙俐齿”来让事情有个不一样的结局,从而把无奈的双亲晾在一边,自己却不管不顾地走开。一次又一次地与父母对峙,才发觉自己已经有了叛逆心理。其实我也不想把太多的伤心留给父母,让无奈染白他们的双鬓。和青春相遇的我,总想通过战胜父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用父母的伤痛来满足自己的虚荣。

  总是在内心隐痛时,表现在脸上的却是洒脱。满口的不在乎其实都是在乎。所谓无所谓的我,其实一丁点都输不起,因此,独自一人时,晶莹的泪滴变成了青春痘旁的常客。在别人面前总是把笑容摆得那么巧妙,却把落寞孤寂藏在心底。和青春相遇的我爱在别人面前带着华丽的面具,把成长的孤独和痛苦留给自己。

  在花季的我和与青春相遇的我懂得了很多很多,我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少女,我已经是花季少女了。

  14岁,正值美好的青春的年纪,再繁重的作业也压弯不了我们活力的年纪。

  脸上冒出的小痘痘、越来越高大的身体以及越来越强烈的逆反心都在告诉我美好的青春的到来。自从与他相遇,他就不停地捣乱。莫名想对父母发火;莫名想把书包烧了再逃一天课;莫名对各种奇怪的饰品产生兴趣;莫名喜欢上了新闻联播。美好的青春把我原本的生活搅了个翻天覆地。原本的我天真烂漫,现在却变得成熟,这究竟是好是坏呢?

  这应该是好事吧。与美好的青春相遇的瞬间,短暂又不真实,从课本上了解到我进入美好的青春期了后,似乎就真的美好的青春了。每天都充满活力与朝气;充满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充满着梦想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有时,我都不禁问自己:你哪儿来的这么多精神和力量啊?

  这就是美好的青春啊。*说过:未来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蓬勃的朝气,现在的我正处于升起的太阳的年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你看过日出吗?太阳刚升起时,步伐是一跳一跳的,就像八、九岁活波孩子的样子;八、九点钟时,太阳洒下他的光辉,步伐*缓有力;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太阳当头,最热最难熬;到了傍晚,红彤彤的太阳燃着了周围的天空和云彩,随即也就沉下去了。

  似乎这个年纪是最美好的,比原来的我们成熟却比将来的我们纯真。与美好的青春相遇的我们是升起的太阳、初绽的花朵、新翻起的书籍。但我愿意做冬天里的暖阳、山谷里的百合、陶冶情操的名著。当然。这需要我来创造,也需要与美好的青春合作。

  美好的青春给我插上翅膀,而我要控制飞行。我要用这双翅膀飞上高山、飞过海洋,去追寻梦想。当美好的青春把我停留在河岸,我也要靠自己的力量游过大河。我要用美好的青春给我的知识、思想走完剩下的旅程。

  抓住美好的青春,趁与美好的青春相遇,让美好的青春不虚此行。

  青春是多彩的,他让人生乐趣无穷,它充满了神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题记

  在一个天气晴朗,阳光柔和的一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颗茫然的心,漫无目的的在河边走着,伴随我的只有阵阵微风。

  对啊!她与我一样都是在这里散心。

  我低着头,看着路上的小青石子,听着从耳机里传来的歌,我就这样走着,不知在这儿走了多久。反正天上的太阳也不知所踪了,只剩下天际边的余晖。

  我时不时会抬头望一望这美景,它是多么迷人啊。哎!多希望这一刻能永远停下来,我也知道这只是痴心妄想。我无奈的'看着前方,有一道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视线中。

  她与我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在同一个小组,成绩不错,人也挺好的,只不过她时不时会变得很傲娇。

  我在班上没有几个朋友是深交的,我把这些看的很淡,觉得生活很无趣,已经无需深入其中。

  所以啊,我只觉得她与我只不过是对方人生中的过客。

  正因为如此,我也只能在原地看着她,看着那单零零的身影,看着那迷人的脸庞带着一抹微笑,看着那长发在空中起舞飞扬。

  我很是好奇,她为何能这般无忧无虑,为何同样身处河边,她乘着风,面带微笑,而我为何乘着风,却是面无表情。

  我就这样站在余晖下,凝望着这余晖下的她,她好似也感到我目光看着她,带着疑问。她回过头,看到了我,我也终于看清了她的面容。没错,她是在笑,眼神是那么迷人,我仿佛从中看到了人生的目标。在这个春天,我遇见了她,我知道了,在人生路途中就算只身一人,不要伤心,自己一个人活得开心也很好。

  她是我青春中重要的一笔色彩,虽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她也一定会走过我的世界,但她却留下了一道抹不去的身影。

  每当我在泥潭中挣扎,你的那番话总能给我力量,将我从泥潭中拉出,为我拂去淤泥。也正是因为你,我的青春才会与世界温暖相拥。

  那次考试失利后,我似一只鸟,本在空中自由翱翔,却被折翅膀,摔下云端,光鲜亮丽的外表被染上污垢。我曾一度以为,世界是不公*的。别人取得荣誉,而我却被浸入失败的苦海,羞耻感缠绕着我,我缴械投降,放弃抵抗。只有你仍然不放弃我,把双手给我,将我拉出深渊。

  这天晚上,你将我叫到跟前,眼光似猎人犀利,我站在你面前,似一只小猎物无处躲藏。你叹息一声,昏黄的灯光为你染上几抹疲倦,画上几丝鱼尾纹。“孩子,我知道,这段时间你承受了很多压力,可你也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畏缩不前。”我沉默不语,眼眶有些湿润。心中那块磐石被撬动。

  你的表情有些悲戚∶“一次失败算什么?逃避是懦夫的行为,孩子,学会勇敢面对吧!不管前路有多么艰险,你也不要忘记,你可是一只苍鹰啊,是要翱翔九天的!”我一听,鼻子泛酸,泪水止不住地淌过脸庞,它们融化了最后的石块。

  你抬起手,想要做什么,终究没有做。把手放下后,你扭过头,眼角的人鱼在哭泣。你起身离去,给我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和眼角的一滴泪。心中的防线塌了,我大声嚎哭,为我以前的逃避和任性而哭,为你的无悔付出,悉心教导而哭,为被我误会的整个世界而哭!

  自从那晚后,黑夜与我相伴,默默无言。因为你,我有了学*的动力:*日枯燥的学海,我努力挑战;难熬的训练,我咬牙坚持;在青春路上,无畏前进。只是因为你。

  妈妈,因为有你,我的青春与世界温暖相拥。你放心,我会载着你的教诲,向前飞!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拼音在识字阅读和说好普通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帮助孩子识字和学*普通话的有效工具,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学*生字、词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能帮助儿童认识口语中熟悉的生字、词。在人开始接触、学*汉字之前,已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口头语言词汇,利用汉语拼音的中介作用为学*文字提供帮助,使孩子不断的增加识字量。

  拼音的作用如此大,然而拼音教学在小学阶段是非常繁琐和枯燥的,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容易感到厌倦。为了改善这一毛病,我尝试了一下几点拼音教学的方法,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一、引入游戏,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氛围。

  小学生一年级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不能马上适应小学的课堂,而且孩子的有意注意大概在15--20分钟,过了这个时间段,孩子容易出现疲劳,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有效时间进行教学。一年级的拼音教学比较繁琐、枯燥但是其地位却很重要,如果能把孩子在幼儿园时就非常喜欢的游戏带入课堂,不仅可以消除孩子的疲劳,还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的效率。譬如初学拼音老师检查学生的学*情况,利用“开火车”的游戏让学生感觉是在做游戏而不是学*,学*的效果就比较好。老师宣布游戏开始,老师和学生做车轮滚动的动作,师问:“火车火车往哪开?”生答:“火车火车往这开。”接着回答问题。火车断了就做车轮滚动的动作:“轰隆轰隆往下开。”学生的兴趣就会比较大,老师可以全面检查学生的情况。

  二、编儿歌、故事讲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热情。

  孩子从小就开始听故事,背儿歌,将拼音的内容编程故事和儿歌,将抽象的字母转化成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孩子容易读和记,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譬如教学j、q、x时编儿歌可以形象的表达字母的形状,“像个鱼钩jjj,左上半圆qqq,一把大叉xxx”这样字母就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再如j、q、x与ü相拼省写两点的规则,可以利用儿歌也可以利用故事。儿歌就是:“小u小u真稀奇,从不和j、q、x交朋友;小ü小ü真有礼,见到j、q、x赶紧脱帽行个礼。”。还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看bp带着ɑo玩得多高兴啊!小ü看见了也想去玩,可追不上他们,急得大哭了起来,j、q、x在路旁听见了,连忙过来说:“小ü小ü你别哭了,如果你马上擦掉眼泪,我就带你一起去玩。”小ü听了连忙擦干眼泪,脱掉帽子,拉着j、q、x的手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路上碰到与j、q、x在一起的小ü你们还认识吗?请小朋友们认读小ü与j、q、x相拼的'音节。你们看他们玩得多愉快,小u也想来加入了,但是j、q、x发现u和脱掉帽子的小ü很像,就说:“哎哟,我老了,眼睛不好啦,你们两个太像了,小u你还是去找别人带你去玩吧!我就只能带着小ü了。”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我运用故事不但激发了小朋友的兴趣,还有效地加深了小朋友们对于j、q、x与ü相拼时ü上两点省写规则和j、q、x不和u相拼的规则的认知,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满足孩子强烈的表演欲

  孩子的天性贪玩好动,不仅喜欢听故事,做游戏,还喜欢模仿,善于表演。要使乏味的拼音教学课堂轻松起来,就要让孩子喜爱模仿、喜爱表演的欲望得以表现。设计一些动作和表演的情景,让孩子在活动和表演中学到知识。譬如学*四个声调符号一课,可以让学生带上标有声调的帽子,老师或学生念四声让学生表演四声的动程变化,不知不觉四声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喜欢模仿,特别是喜欢模仿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领悟能力比较快,发音准确的学生当小老师,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在学*上孩子的领悟水*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表演的欲望,为了使自己的表演欲望得以实现,学生的学*干劲就会更高,学*效果也更明显。

  拼音教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学*效率是我一直努力的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能力目标;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刚刚接到自己要上公开课的时候,心里顿时一片茫然。原因之一是因为申报公开课时的内容更换了,使得先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搜集的全部资料都成了没用的废物。其次是时间太仓促。从知道上公开课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十二天时间,扣除双休日及放假的时间,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上出一堂公开课来,对与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从上课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确实暴露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案,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表现在书面上应该客观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简洁的语言,运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方法,切忌机械模仿,照搬照抄教学参考。原则上应力求节省教师时间,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等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体部分,即意识明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型、教法、学法后,就应该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事先计划好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环境等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设计是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学修养,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意是设计魅力所在。—个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主的和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协调组合。

  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说不仅要弄清编者的意图,也要理解作者的用意。那就要求教师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其次是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以及如何突破的问题,也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体现的部分。在“g k h”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识记“g k h”的发音和字形。而声母的发音特点就是又轻又短,于是在指导发音的时候重点就是倾听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情的预测能力上。我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并由此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起点,能高速高效地建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水*和学*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k h”,可能学生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原以为有了完备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就可以按部就班了。但是教学过程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富于变化的活动过程,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与“预设”的一样,谁也不得而知。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学*的激情很高,好奇心强,喜好游戏和活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易受到游戏与活动形式的影响。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我在汉语拼音aoouiu的教学中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之外,做了三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轻松活泼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趣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在学*中,它使学*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他们这个年龄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游戏、故事和活动!所以要让他们对学*内容重视、感兴趣,就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活动中学。因此,我在aoouiu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一是引进故事,将所学的内容编成故事,赋予灵与肉,创设情境,让他们在童话故事中参与学*。如在导入时我说:“小朋友,可爱的小鸟看见我们102班今天这么热闹,忍不住也要来凑热闹,你欢不欢迎啊?”学生高兴地说:“欢迎!”……师说:“小鸟也想给小朋友介绍几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呀?”生说:“想!”孩子们听了十分好奇、兴趣盎然。抓住这个机会,我利用可爱的小鸟来引导学生进行了各种环节的拼音学*,结果孩子们学得很快,轻松地走过了以往教学中较难的拼音入门课。二是引进体育休息操,用它们来丰富课堂学*,让孩子们在运动、唱歌中学*、放松。如在本节课上到一半时,孩子们学得也有些累了,当我问小朋友想不想运动休息一下时,小朋友都兴奋地回答:“想!”于是我们一起做起了拼音休息操:“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拼音休息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pmf……,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单韵母表:aoe……,站要直,坐要正,我们来背复韵母表:aieiui……专心听,勤动脑,学好拼音基础牢。”看着他们眼里、脸上洋溢的兴奋和愉快,我觉得,孩子们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才能,只要你给他们提供一个机会,提供一个舞台,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而且最重要的是,做做操不仅让学生得到了放松,而且还巩固和训练了他们的拼读能力,最关键的是他们在唱和跳中会对拼音产生兴趣。三是引进游戏。从年龄特点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对游戏最感兴趣,所以“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住。”遵循这个原则,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摘果子游戏;放鞭炮游戏(请学生上讲台放鞭炮,只要读对了,鞭炮就会点燃);戴帽子游戏(主要训练学生给复韵母标调的能力);找朋友游戏(练拼读);开火车游戏等。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在游戏与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

  二、找新的未知点,让学生产生主动学*的愿望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有主动学*的愿望,强调学生喜欢学*,有兴趣学*,从中感受学*的乐趣。而我们的外部信息必须通过儿童自身的工具性操作主动构建才能内化在儿童的心理层面上,最后积淀于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学*活动,有了亲身的情感操作体验,才能更加主动、轻松、准确、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自主性活动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学*的质量。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你若是不及时地抓住他们,让他们更多地、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会马上转移注意力,自己玩自己的了。我在教学aoouiu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准备教这些拼音字母时,发现部分学生早已认识,课堂上出现一片嘈杂的声音,正确的发音、不正确的发音充斥耳边。于是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音,体会发音过程,探究发音方法。我边听边评,并让读得最好的同学教读,学生也会在老师的评价中自觉地改进,纠正了不正确的发音。同时,我也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谁都想当小老师,所以对学*就特别投入,有的学生甚至头一天就开始了预*,所以,教学aoouiu的时候能让学生去教的就让学生去教。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而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当然,在学生看图编儿歌之前,教师要先给他们做示范,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要讲清楚编儿歌的要领,让学生接受新的挑战。如学aoouiu时我先给他们编了儿歌:左a右oaoaoao,并告诉学生这句儿歌是根据韵母ao的组成编的,我们还可以根据它的发音或表形图来编各种各样的儿歌,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体验发音,去编儿歌。孩子们积极参与,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儿歌:一件棉袄aoaoao;一根莲藕ououou;小朋友游泳iuiuiu;一只海鸥ououou;奥运会aoaoao;水母游泳iuiuiu等。这样的探究体验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的兴趣和创新精神,而且在他们开动脑筋识记、编儿歌的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对知识实现了内化,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三、让孩子在激励中获得学*的喜悦和信心

  这课的三个韵母是复韵母的最后一课了(严格的说,er不是复韵母,而是特殊韵母)。教学时相对第9、10两课要轻松一些。但er的发音确实又是最难的,两个课时下来,真正掌握的并不多。不过,孩子们还是学的很认真。

  在教学中“ie”的过程中,我请大家拼读dié,”你们会叠什么?以此引出句子“课后,大家一起叠飞机、做贴画、捏泥娃娃,有趣极了。”在这里我觉得把拼音、句子还有生字教学整合起来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我由叠飞机引出了飞机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先问学生“你看见过飞机吗?

  飞机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大家的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有时候,教师一个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但可以使教学环节出彩,更有助于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听见感兴趣的问题,立刻会回过神听老师同学讲课,这也是教师备课特别要备的提问问题之一。接着我请大家自己到课本上找,小朋友除了叠飞机,还做了什么?

  在找的过程中其实在培养孩子自己阅读句子的能力,这里我只是请大家自己读,其实可以大家合作讨论一下再读。接着我们做了猜一猜的游戏,学生拼老师出示的音节,然后把动作做出来,在做动作时,其实就是结合了课中操,满足了孩子动一动的愿望。我提示的这些活动也为后面做了铺垫。后面我设计的是句子的改写,“课后,大家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趣极了。”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一下子请学生说,他们不能说出三个活动那么多,有的句子也不能说完整。

  这就是教学要拔高学生就要设计有剃度的过程,可以让孩子先自己说说课后还有哪些活动,然后四人小组说说,来填填这个句子。这样事先分层次的学*了,后面再请大家说句子效果会理想得多。由于前面的时间太长了,er的教学虽然引入的不错,但学生已经没有精神来学*了,感觉学*er比较匆忙,学生写得不怎么扎实。我还引入了儿话等的说法,请孩子自己说儿话音,这对于孩子来说太难了!

  今天总体我觉得过度衔接比较自然,但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再作适当调整,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新拼音的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g k h三个声母,能读准音,记清形,正确书写。认识“花、哥、弟、个、画”5个生字,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

  能力目标;读准g k h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情感目标;初步学会拼音有介音的三拼音音节,掌握三拼连续的拼音方法。能够自己拼读儿歌,做到词语连读。

  教学重点、难点:

  g k h的发音及三拼音的拼音方法。

  过程与方法

  对小学生来说,汉语拼音极其枯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拼音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读儿歌,猜谜语,将枯燥无味的'拼音、识字变得生动有趣,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

  课前准备:拼音、生字卡片。

  刚刚接到自己要上公开课的时候,心里顿时一片茫然。原因之一是因为申报公开课时的内容更换了,使得先前做的一些准备工作和搜集的全部资料都成了没用的废物。其次是时间太仓促。从知道上公开课到正式上课只有短短的十二天时间,扣除双休日及放假的时间,仅仅只有七天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上出一堂公开课来,对与我而言,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而从上课的实际情况和效果来看,确实暴露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一、 缺乏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教案,但又区别于传统的教案。表现在书面上应该客观根据班级学生实际,采用简洁的语言,运用简单适用的方式方法,切忌机械模仿,照搬照抄教学参考。原则上应力求节省教师时间,可以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等等。教学设计是教师备课的主体部分,即意识明确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定相应的教学模式、课型、教法、学法后,就应该着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是事先计划好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环境等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教学行为。一个教学设计是否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教学修养,教师正确、先进的教学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创意是设计魅力所在。—个好的教案设计必须是工具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主的和谐,预见性和实效性的协调组合。

  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说不仅要弄清编者的意图,也要理解作者的用意。那就要求教师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全面分析,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其次是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突出以及如何突破的问题,也是在课堂上教师重点体现的部分。在“g k h”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是识记“g k h”的发音和字形。而声母的发音特点就是又轻又短,于是在指导发音的时候重点就是倾听学生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教学设计能力其次表现在对学生学情的预测能力上。我们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备学生。也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基于儿童已有的经验,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新的教学内容已具备的知识储备,做到“心中有人、心中有数”。在教学设计前,教师不妨站在学生角度,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他们最难理解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包括对内容的筛选、简化、补充、排序等。并由此来确定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起点,能高速高效地建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短路程,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避免盲目性。在设计教案时,因为考虑到是去实验小学借班上课,而实验小学的学生基本上都已经接受过不同程度的学前教育,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在暑假中参加了学前培训班,所以基础是相当好的。对于我这个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学*程度我虽然有所耳闻,但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当我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采用如“g-a→ga”、“ke”、“ hǔ”这样的三种形式,层层递进,逐一加大难度。谁知我一出示这些音节,学生早已经会拼了,连我自己认为最难的带声调拼读音节,学生拼起来也像小菜一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果然如传说中的一样好。所以在修改教学设计时,我把“g-a→ga”、“ke”这两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带声调拼读音节上再提高一步,增加了一个新形式,将新授的声母与单韵母组成新的音节词语,如“dǎ gǔ” , 这样的形式学生学*的热情更高,拼读的劲头更大,也更符合实验小学学生的学*水*和学*需要。

  教案设计能力还表现在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上。设计者胸中有书,心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即根据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学情预测,制定促进学生更高效学*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在设计教案时,我太注重教师主导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实学生对于“g k h”这三个声母都已经会读了,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学生就能念准确,不需要过多的强调和范读。但是在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声母的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师范读,指导发音。其实可以在重点指导“g”的发音后,用“扶”和“放”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去学*“k h”,可能学生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也许在学生学*的过程中并不能全部都把“k h”两个声母念准确,但只要教师稍加暗示或者请会读的学生当小老师,可能学生会更有成就感。

  二、 缺乏组织、调控教学的能力

  原以为有了完备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就可以按部就班了。但是教学过程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 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富于变化的活动过程,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始终处在不断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的生成是不是与“预设”的一样,谁也不得而知。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边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这种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汇总十篇

  《相遇问题》是五年级解决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重视引导学生“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努力之处

  1.数量关系,奠定基础。

  现在的数学教材淡化了对数量关系的教学,但是我想相遇问题是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的教学,所以在复*环节我加上了对于数量关系的回忆和复*,由于学完时间较长,有半数孩子比较生疏,所以我将以下三个数量关系板书下来,分别是: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这是学*相遇问题的基础,我加以强调。

  2.利用表演,加深体验理解。

  我通过谈话加以过渡:一般情况下,我们算的路程问题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走的,那么,想一想,如果两个人同时从一段路的两端出发,相对而行,会怎样?这时揭题:今天我们就利用方程来研究相遇问题。然后出示例题:淘气和笑笑家相距840米,淘气的速度是每分钟80m,笑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75m。两人何时相遇?这时我请两名学生商量后上台表演相遇,通过他们分别扮演淘气和笑笑,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要素,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他们不断商量如何表演,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们要生动有趣很多,这个环节帮助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合作表演比较成功。

  3.分析数量,构建模型。

  然后我加以引导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之后我鼓励学生寻找题目的等量关系,学生发现了在相遇问题中两个重要的等量关系,我将他们的.发现板书在黑板上:淘气的路程+笑笑的路程=总路程;(淘气的速度+笑笑的速度)×相遇时间=路程,然后我并没有将两种方法孤立开来,而是引导学生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沟通了联系,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在学*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改进之处

  1.画线段图是个难点,不少学生不会画线段图时,我有些急于求成,边讲边直接给学生出示了线段图,这时应多些引导,多些耐心,引导他们一点一点地将线段图画出来最好。

  2.解方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学生基本上通过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但是计算是出现问题不少,应该在计算上再加以细心指导,不断练*,提高正确率。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在教学中要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寓于现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交通与数学——相遇》。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次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相遇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2、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情况。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相遇问题,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有点偏移于方程,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分析教材,抓住重难点。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反而自己讲得过多,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做学*的主人。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没有很圆满的结束本节课。

  5、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是很成功,确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以便于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交通与数学——相遇》。通过课前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情况分析,以及课件的准备,我顺利的上了这次公开课。课后,我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节课既有优点,又有不足的地方,现总结如下:

  一,优点

  1、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交通与数学——相遇》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许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淘气误把笑笑的作业本带回家了,要是你是淘气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题自然地引出要给笑笑送去就遇到了今天学*的知识——相遇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的导入,让学生看到在我们生活中经常能用到交通与数学中的相遇问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

  2、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仔细看,把看到过程说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及时点拨,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过程中,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引导者,通过组织小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发言意识、合作意识。

  二、不足之处

  1、课前对学生已学的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复*不到位。在课堂上,学生显然对画线段图很陌生,以至于耽搁了课堂时间,从而导致时间不够。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多分析学生的学*情况。

  2、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相遇问题,但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有点偏移于方程,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这也提醒了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分析教材,抓住重难点。

  3、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反而自己讲得过多,应该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学*,做学*的主人。

  4、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没有很圆满的结束本节课。

  5、对新课标不够熟悉,新课标的改革,很多知识发生的一些改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为准,自己也要多学*,做到自己有一缸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6、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以后的课堂中可以准备一些数学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兴趣。

  总之,这节课虽然上得不是很成功,确让我发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以便于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克服这些缺点,更要多学*,多交流,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一)寓教与乐,感知重点

  相遇问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于题中关键字眼的理解,如果单纯的从题目出发

  对这些字眼进行讲解,我想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差,但是缺少了关键的一点,那就是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讲体验过的知识能加深理解与感悟,为后续学*带来极好的知识铺垫,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自然地知识的运用也会更灵活与正确。在教学教学相遇应用题时,我让同桌两名学生分别扮演甲车司机和乙车司机,在自己的课桌上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悦的演示过程中,感受理解相遇应用题的规律和特征。

  (二)合作学*,突破难点

  在学*过程中我安排同桌小朋友一起演示相遇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讲“合作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进行合作演示相遇过程的时候,思维的火化不断地被点燃。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的争论是多么的有价值。“应该离我*点,我的速度比你快。”“ 不应该在正中间相遇的,他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正中间相遇肯定是不对的。”“我还没有说开始呢,你自己怎么就先开走了” 。学们在体验该过程的时候引发的思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比教师强加给他要生动许多、有趣许多,更真实而有效的过程为他们理解相遇问题中的重点和难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正由于学生在自主学*中的合作学*,能够积极地推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的效率。当然合作学*不仅仅只是为了学*,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合作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学*伙伴,都是合作者。

  (三)以图为导,学会方法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去学*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因此当我们进行了演示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如何用线段图表示刚才的题意。我们知道线段图使题意更加形象直观,数量关系更清楚,是我们理解和简化行程问题的好办法。多用这样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对于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教学中我首先让同学们看根据例题所画的线段图,让同学们在没有文字提示的情况下看图理解题意,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得到了许多的解题信息。在此基础上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对比自己通过线段图所找的信息是否有误或者遗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好的线段图能很好的反映出题意,帮助理解题意,所以我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也应该画线段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相遇问题是在学*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来探索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本节课我从“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大胆“舍弃”书本过于知识化、形式化的例题,对教材合理整合,使学生学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因此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这一思想,创设了两个走路的情境,先是一个人走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复*速度、时间、路程的有关计算,为新课的学*做好铺垫。接着是两个人走路,两个人相对而立,同时出发,知道碰到为止。让学生观察后描述他们走路的情况,揭示出同时、相对、相遇等术语的含义。进而探究两个人走路中的实际问题,即相遇问题。根据本班学生特点,我让两名同学演示走1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接着演示2、3、4分钟两个人分别走了多少米和两个人共走了多少米,并用线段图表示出两个人所走的路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顺利地列出了求两地距离的两种算式,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但此时忽略了让学生选出更为简单的方法,导致练*时学生用速度和乘时间这种方法的人不是很多。另外,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情况较多,既相向运动有求路程的,又有求相遇时间的,还有相背运动求路程的,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有些应接不暇,如果把求相遇时间的内容放在下一课时,练*再充分些,学生掌握的会更扎实一些。

  “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已成为共识。。但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学*活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就指出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让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客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来演示相遇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一次次愉快地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地掌握了新知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代替教师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使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多样化,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过程,使他们的数学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很多数学老师经常在“导入、新授”环节 ,就拿几道练*题或者是翻开书本第几页之类的措施。我认为教师应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内化知识”的情境,把枯燥、令学生恐惧的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从而淡化“学”的痕迹,使学生产生学*愉悦。

  对于“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一课的教学,感触颇多。应该说,对这堂课我在思想上是非常重视并付出了努力的,但同时也有一些顾虑,担心我的教学设计不符合新的理念,思路不被学生所理解从而直接导致本节课的失败。带着这些期望和顾虑,我完成了这节课的准备并予以实施。

  本节课的基本思路我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较自然的引入新课,然后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演示等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然后再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得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从上课时学生的表现和课后的作业练*来看,绝大部分都能理解相遇应用题的特点并正确解答简单的和稍加变化的此类应用题,解题思路也较清晰,而且下一课时教学“相遇求时间”的行程问题时,学生由于对前一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掌握较好,所以教学起来显得也还比较顺利。自我感觉基本完成教学任务。

  在确定这节课的指导思想的时候,我还溶入了自己的一些担心。由于这节课在西华学校上,对学生的学*现状不了解,在课上能否象*时一样调控学生,让学生完全跟上我的思路我没有的把握,怕学生敞开讨论后不容易收回。所以在过程中自己还是没有完全放得开,感觉自己的理论知识离完成一堂较高质量常规课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还有明显的漏洞和缺陷。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上有所改进!

  小学数学西师版(四下)教材《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单个物体运动的简单问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更复杂的行程问题做好准备。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反思整节课,有以下得失:

  一、灵活处理教材,创设生活情景。改编了例题苗苗与余刚在少年宫相遇的情境,变为如何帮助官老师拿到落在办公室的钥匙,通过3种方式的呈现,复*由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以此引出两个物体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关注学*过程,注重学*方法的引导。“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是相遇应用题的四要素,是解答相遇应用题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它们的含义,请了两位同学在讲台上演示了两人从两地同时相对出发直到相遇的过程,并且对相遇点的确定作追问,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也为后面画线段图作铺垫。

  三、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自主整理信息——理清数量关系;借助直观线段图——探明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独立列式解答——自主建构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

  四、配合课件演示,加深学生理解。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恰到好处的利用课件演示,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从实物演示中抽象出线段图,由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练*设计有层次。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练*时,分为了巩固练*,变式练*,以及星级挑战,力求由易到难,形式多样,将简单的相遇问题进行了变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五、倡导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机会,力求将讲台交给学生。

  六、存在的不足,课件板书出现了失误,数形结合不够到位,对学生放手不够,提问不够准确,引入花费时间较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相遇问题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通过情境图呈现速度、时间、路程等信息,紧扣在何地相遇,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遇点距遗址公园有多远三个问题开展教学,教学中我紧扣以上三个环节,步步深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后我觉得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回顾旧知巧设铺垫。开课前,我引导学生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唤起学生的旧知找到学生的最*发展期,从而为下一环节做好准备,通过情境图找出数量关系,学生很快就会从两辆车的速度不同估计出相遇点,通过比画相遇动作说出估计的理由,很好的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环节。

  2、情境的创设贴*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为了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上,采用教材上的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通过抽生上台与自己配合演示相遇,学生很快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数学里比较常用的方法:图形示意法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呈现在线段图上,在学生已有了相遇一词的了解后,让学生说说这里的相遇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就能从图上找到等量关系式,即:面包车行驶的路程﹢小教程行驶的路程﹦50千米。根据等量关系学生就很快列出了方程。并进行了解答。很好的完成了第二个环节。

  4、在教学中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在解完方程后继续问学生你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很快说出可以用算术方法,从而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5、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积极性,形成*等和谐的学*氛围。

  但是,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课后仍有几个值得思考的地方:

  1、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

  2、在处理每个教学环节时,节奏有点快,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很少,导致在练*中一些细节出现问题,

  3、在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中时间明显不够,只让少数同学说出自己的想法。

  4、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课堂,要让学生在实践中交流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相遇问题”是四年级应用题教学当中的一个难点,所以在讲解此部分知识点的时候,我就仔细对本知识点进行了研究,试图找到一条事半功倍的的解决办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结合本班学生情况,我决定用两课时把本知识点教给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基础类型的课。

  课始先带领学生共同复*了“时间、速度和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为新知做以铺垫。然后重点是引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相遇、同时、相向(相对)”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实际演示法、游戏法和空间想象法让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中最关键的词语加以理解。接着来我就开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例举了一个行程方面的例题,首先是求路程、然后变换题型求时间,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求每种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结合练*题加以巩固。

  第二课时:是知识的扩展。

  我主要是先对课后所涉及的知识延伸了行进行了分析,然后引领学生归纳出:

  1、同时,相向,不相遇。

  2、不同时,相向、相遇。

  3、相背。

  行程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经过大量练*之后,我再把知识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让学生明白这种类型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工作方面求时间、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汇总十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其余同练*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七(二)第9——14题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学*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小萍每分钟走65米,从家出发 6分钟可以到栈桥。小萍家到栈桥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 ?

  导: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相遇、相距(学生上台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 )分钟?小明走了( )分钟?他们同时走了( )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 )分钟?

  (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 ——————————

  —————————— ——————————

  —————————— ——————————

  答: ——————————。 答:——————————。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4、集体交流

  师小结两种方法。

  5、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63,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三、巩固练*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8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7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其中的一个速度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今天小红打的去离家3600米的少年宫学*舞蹈,6分钟就到了少年宫,汽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学生口答列式:3600/6=600(米)。

  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一小时共行115千米,其中一辆客车每小时行55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读读 议议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

  提问:你知道相遇的时候,小明行了多少米?小红行了多少米?

  如果只知道: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经过5分钟相遇。你能求出什么?

  460/5=92(米)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7(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经过5分钟相遇。”改成“经过4分钟相遇。”,其余条件不变,仍然小红每分钟走多少米?”学生读题后尝试练*。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解法一:

  分步计算:两人每分共行多少米?

  460/4=115(米)

  小红每分种走了多少米?

  115-60=55米

  综合算式:460/4-60

  =115-60

  =55(米)

  解法二:

  分步计算:相遇时小明行多少米?

  60*4=240米

  相遇时小红行多少米?

  460-240=220米

  小红每分行多少米?

  220/4=55米

  综合算式:(460-40*4)/4

  =220/4

  =55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求其中的一个速度”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

  用两种方法完成练一练 第1题

  比一比 哪一种方法简单一些?

  2、变式练*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经过10小时正好完成。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多少个?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作业

  练一练 第2、3、4、5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

  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最后变为零)

  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

  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 =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

  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

  今天我们学*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六、板书设计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模拟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重点】

  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学*难点】

  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同的方法解答。

  【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小萍每分钟走65米,从家出发 6分钟可以到栈桥。小萍家到栈桥有多少米?

  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根据什么 ?

  导:今天,我们将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一种新的数学问题。(揭题:相遇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初步感知,理解题意

  小萍和小明同时从家去栈桥,小萍每分钟走65米,小明每分钟走75米,经过6分钟两人在栈桥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思考:(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2、学生表演,加深理解

  同时、相遇、相距(学生上台表演)

  思考:小萍走了( )分钟?小明走了( )分钟?他们同时走了( )分钟?也就是从开始到相遇,经过了( )分钟?

  (生汇报师补充完成线段图)

  列式计算:

  方法一: 方法二:

  —————————— ——————————

  —————————— ——————————

  —————————— ——————————

  答: ——————————。 答:——————————。

  3、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要求:①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②说清楚算式里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

  ③记住用手指指着你列的式子说。

  4、集体交流

  师小结两种方法。

  5、看书质疑,提高认识

  师:这样的题目,我们称为相遇问题,看书本P63,想一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质疑:(65+75)×6中没有小括号,行吗?

  三、巩固练*

  1、小方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8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小方每分钟走70米,小丽每分钟走60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拓展练*

  甲、乙两车同时从同一车站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7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5千米,开出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检测

  1、两列火车分别从两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经过5小时在途中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张丽和李云同时从学校向相反方向回家,张丽每分钟走80米,李云每分钟走60米,经过10分钟,她们同时到家,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3、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船每小时行驶25千米,乙船每小时行驶15千米,经过10小时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4、小青和小红同时从自己家走向学校,小青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65米,两人走了2分钟时还相距125米,她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题。

  (1)练*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 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提纲:

  1. 把表格填完整。

  2. 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3. 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

  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均每小时行42千米,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 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

  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

  ②走的方向怎样?

  ③最后它们怎样了?

  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

  方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

  ⑶出学*目标:

  ① 理解相遇 、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

  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提纲让同学们预*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

  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⑵审题:

  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了?

  ②指名回答。

  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


《相遇》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汇总5篇

  教学内容:课本练*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练*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 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 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七(二)第9——14题

  教学内容:课本练*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练*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 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 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七(二)第9――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正确熟练地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沟通“相遇问题”三种类型的内在联系

  教学用具:

  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组题练*沟通联系

  1、练练

  ⑴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⑵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83千米。几小时后相遇?

  ⑶两列火车分别从474千米的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一列火车每小时行75千米,另一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说说

  教师板书:

  ⑴(75+83)*3=474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474/(83+75)=3小时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⑶474/3—75=83千米

  提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比一比

  这3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教师要求学生填表:

  条件

  算式

  一共行的路程

  相遇的时间

  速度

  第一题

  第二题

  第三题

  归纳小结:不管是哪一类总是先求速度和。

  二、变式练*加深理解

  1、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的路程是小青的.2倍,两人20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应先求什么?为什么?

  学生练*(60+60*2)*20

  还有别的方法吗?

  2、小青和小刚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而行。小青每分钟行60米,小刚跑步每分钟行120米,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学生练*:400+(60+120)*20

  你能说说“两人20分钟后还相距400米”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课堂练*

  课本练*八(一)第2——7题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6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时间)”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求相遇时间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求相遇时间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旧知

  1、小明家离学校1500米,小明每分钟行100米。从家到学校要用多少分钟 ?

  2、口头列式 1500/100=15分钟

  3、复*“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

  (板书:时间= 路程/速度)

  二、学*新课

  1、例6教学

  出示: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读题分析

  思考:这里的460米是几个人走的?

  两人是怎 样走的?

  一份钟两人一共行了多少米?

  (第三问时: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尝试练*

  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

  教师板书: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质凝:求相遇的时间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你知道吗?相遇时他们各行了多少 米?

  揭示课题:求相遇时间

  2、试试

  甲乙两台机床同时加工580个零件,甲机床每小时加工28个,乙机床每小时加工30个,加工完这批零件需要多少小时?完成时各加工了多少个零件?

  三、变式深化

  1、对比练*

  ⑴两人同时从相距2400的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⑵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一个人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另一个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经过3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比一比你能找到两题之间的联系吗?

  2、变式应用

  自行车商店要装配2500辆自行车,一个组每天装配52辆,另一个组每天装配48辆。两个组同时装配,完成任务要多少天?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五、课堂作业

  练一练的第2――5题

  板书设计 :

  求相遇时间

  两地相距460米。小明和小红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明每分钟走60米,小红每分钟走55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

  60+55=115米

  460/115=4分钟

  综合算式:460/(60+55)=460/115=4分钟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

  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

  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