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2-02-17 19:59:13 教学反思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惯。

  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计算教学是一个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为了提高学生们计算的兴趣。我根据教材的编写目的,先引导学生估算。由于刚学过估算,放手让学生们进行估算,然后汇报估算的结果分别是200、240。这样我认为能帮助学生巩固估算的方法。同时也为笔算作了铺垫。

  这时我就问学生24×12准确值是多少呢?你们试着算一算,用你自己的方法计算。学生们开始计算时,我就把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王召鑫:用竖式计算。毕左雪:24×10=240,, 24×2=48,240+48=288。李文彬:240+48=288。他们三个写完后,底下就有同学就说李文彬和毕左雪的'一样,我说:“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结果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三位学生是怎么想的。”李文彬说:“我和毕左雪想的不一样,我是20×12=240, 4×12=48,240+48=288。”他一说完大家就说写的不清楚,不能让人一眼看明白,讨论后觉得就种方法只给5分。毕左雪虽然方法和李文彬一样,却写得比较清楚,但是这种写法比较麻烦,不喜欢用这种方法计算。这时,我在小结这种方法时表扬了这位学生爱动脑,这为以后的简便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最后同学们给毕左雪打了8分。

  最后由王召鑫介绍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这一下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味口,都觉得这样计算简单。于是我们就来研究用竖式计算24×12,我发现学生们都进入了学*状态,最后教学效果也很好。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1)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这部分的学*内容是在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体验上要达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情景里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计算。

  2、在探究算法中,让学生与他人交流,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树立应用数学意识。

  4、让学生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关键在于学生能掌握好乘的顺序以及两个积的数位。

  教学理念:

  新课程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计算的教学,首先要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于是我根据学生特点,在导入部分主要借鉴了孙老师的做法:我在课堂开始就从学校购新书入手,再现了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把计算设置在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之中,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愿意去主动探索知识。

  一、实际应用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的图书馆要为大家添置一批新书,要求我们老师先去书店看看,选些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的图书。老师在上个周末就去了一趟书店,选了一些书目。现在想请我们三1班的同学来帮老师一起来选一选,好吗?出示3套书《脑筋急转弯》(一套24本,每本12元)《唐诗宋词》(一套12本,每本13元)《上下五千年》(一套11本,每本22元),由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书,从而引出本堂课的数学问题24×12,让学生以探究、活跃、高昂的精神状态参与学*过程。从课堂反馈来看,效果较好。当然,在课堂中也有不足之处,由于我在此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说说喜欢的理由,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需要以后改进。此外,我在创设此情境时如果出示的是直观的书或把书面拍出做在课件上,这样更直观、形象,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课堂总结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因此非常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练*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有目的性的练*就是要教师在设计安排练*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的练*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的优化。同时作业也要注意层次性,教师在编排练*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优生吃不饱。努力做到编排练*深浅适宜,分量适当,搭配合理,使学生在自己临*的思维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今天继续用钉钉直播讲授数学课,本节课我讲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整数乘法学*的重要阶段,需要让孩子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

  课上,我通过复*多位数乘一位数,让学生说说笔算方法,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把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找准,为学生能更好地学*新知做铺垫。接着从王老师买书的情境引出算式14×12,从而出示本节课的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在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我让学生通过点子图的形式,明确可以把其中第二个乘数分成(3×4)或(10+2),首先知道了计算结果是168;接着一起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我让学生先根据独立尝试解决列竖式计算,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接着我一步一步出示正确的竖式书写方式,并通过点子图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意义时,特别强调14×2表示2套书的本数;14×10表示10套书的本数;28+140=168表示12套书的.本数。同时明确了竖式书写要对齐数位,十位与第一个乘数相乘的积个位的“0”可以省略的道理。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理解和接受。

  接着我通过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对比,让学生发现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从而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拓展环节,我先从笔算方法的掌握先着手,让学生通过计算、展示做一做的题目,让大家明确竖式中的每一步得数是怎么来的,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最后让学生去所学的知识去判断纠错,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我把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使课堂内容充满了情趣,有了色彩,既解决了计算问题,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举两得。但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由于网络授课的原因,学生的列竖式计算的情况没有全员关注,上课时间只有30分钟,导致解决问题的练*比较草率。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核心提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

  本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即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2)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是在学*了笔算两、三位数位数乘一位数和含整十数的两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然后进位和连续进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计算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从引入部分的口算、学生用不同方法对例题的尝试及学生对不同方法的理解,都仅仅围绕乘法的意义来展开。20根灯柱,每根灯柱上有12盏灯,一共有多少盏灯?学生很快分析并解答了出来:20个12是多少?即24个十。

  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前面口算的基础上,我又提出如果是23根灯柱呢?学生很快说出求23个十是多少?有的说前面的20个12再加3个12,师顺势引导先用竖式计算20×12=,再用竖式计算一下3×12=,学生算出后,再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23×12=,师巡视辅导,然后指名板演不同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题意观察、比较、不同算法,辨析、交流分辨对错。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多了,能够理解1个十乘3得到3个十,故3应照齐十位,其它依此类推。效果良好。

  第三个层次,联系实际,强化练*

  这是一堂计算课,学生要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激发学*兴趣,提高计算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由于练*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在设计安排练*题时,要悉心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安排。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练*时必须明确每一道题,计算是枯燥的,但也是有用的,因此引导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既练*了所学知识,又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今后的计算课。在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课堂提问的策略问题,面对学生的突发问题,有时不知道怎样去引导。出现了一些重复教学的情况,如:对学生估计过低,学生已经表达清楚地内容,总要自己再重述一遍。

  还有些孩子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一部分按乘法计算,另一部分按加法计算;也有一些孩子把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的积,应该是相加,而写为相乘。计算不熟练。在以后的学*中要强化训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2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已经持续有一月时间,为了减轻疫情对学校教学的影响,确保在家学*质量不打折,我们三数组制定了详细的线上教学计划,学生上午观看同桌100视频课,下午根据作业完成情况录制小视频进行答疑。

  根据课程安排,这周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了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得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理是算法的基础。

  我认为本节课内容,如果还将算理的呈现停留在实物表征的呈现上,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倒退式引导。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理解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十位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过程。在学*这节课前,我对班里的学*情况进行了一个预测,计算对学生来说不难,难就难在算理的理解上,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抄错数字、横式忘写得数等等。通过学*同桌100视频课及家长的辅导,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但对于为什么这样写,先怎么计算再怎么计算,还比较迷茫。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理解算理,如何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呢?在下午批改作业反馈中,我是这样处理的,录制小视频重点讲解14乘12的算理,让学生给家长说一说计算过程,并录制了小视频。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晚饭后又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计算情况,自愿完成6道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

  我在批改作业中体会到,对于计算类的教学,千万不能仅看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而更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计算算理的理解。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

  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学*的。

  优点:

  1、复*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复*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做好铺垫,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转化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去学*,理解更容易接受。

  2、小组合作效果好,学生对算理理解到位。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140(本),再用14×2=28(本),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140+28=168(本)或14×12=168(本)。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

  不足之处:

  1、列竖式计算中,有易错点没有突破。

  在列竖式计算中,出现了个位和个位相乘,十位和十位乘的现象,说明对竖式的算理理解不够透彻,对计算方法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对于老师的提问与十位相乘的积的末位数字要与十位对齐,并且末尾的0不用写的原因说不清楚,表达不出来。也说明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没有突破。

  2、时间把握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练*没有完成。

  由于突发状况的发生,错误题的纠正,和学生说算理不清楚再加以练*等等,使得前面时间用的较多,导致后面练*没有跟上,学生对竖式计算没有形成熟练的技巧。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4

  关于估算,其能力是学生计算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改中加大了估算内容的比重,这也是符合各国数学课改的潮流的。在课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明确要求估算的题多能快速找到其*似的整十或整百数进行估算,但实际上,学生在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上,还是存在欠缺的。比如:数学《补充*题》中:小华*均每分钟走68米,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

  (1)估一估,从小华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2)如果每天往返两次,小华每天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大约要花多少分钟?

  对于第(1)题,学生多数采用70í20=1400或68í19约等于1400的方式解决,但对于第二道题,很多学生执着的认为用19í4约等于80,究其原因为题目中有“大约”字样,所以必须这样写。其实,细细品味一下,题目中“他从家到学校走了19分钟”这19分钟,未尝不是一个大约数,既然19是一个大约数,那19í4=76中的76分钟也就是一个大约的结果了,并不是说,看到大约就要用约等号,这种想法太过于片面了。理论上,学生能否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是考查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三年级的孩子具体的区划分这些情况,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细化、分类,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5

  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应该再学生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三年级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的发展,这一年级的教学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思维活动,注重知识的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力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1、复*引入,明确学*任务

  教师先出示了一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会议旧知,然后在进行改编题目,明确本节课的主要解决问题,同时与旧知联系起来,使新知识与旧知能沟通好,从而为下面的学*任务做好铺垫。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运用的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经历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3、梳理思路,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学生通过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他人的解题思路,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为数学的交流做准备,并通过交流书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

  4、整理成果,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让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探究成果。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明白了要解决两位数呈两位数只要通过正确的分拆就可以把它转化为以前的知识,从而可以解决问题。然后在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明确只有在正确的分拆方法基础上,还要根据数字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拆,才能有助于计算,才能使计算更方便、更灵活。

  5、随堂小考,巩固新知

  通过随堂小考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检测学*情况,明确下课后的任务。根据自己的成绩来选择相应的练*。

  6、回顾过程,总结学*方法

  师生共同回顾,通过这一节课的学*我们知道了: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但我们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合理的分拆,选择一个能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6

  《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教材分“不进位”“进位”两个层次编排。本节教学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了以下几点:

  1、精心创设情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计算的用处却是极其广泛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用处,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从而产生学*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利用在情境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另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时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编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故事情境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方式的转变。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就是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借助旧知,独立去探索,去尝试计算。通过展示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并在互相欣赏、评价的过程中,学着去质疑,去提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3、 精心设计练*,培养数学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比较难掌握,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比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因此,在练*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当评委的活动,通过辨别对错,提醒学生不要出现类似的错误。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以外,更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使学生能够用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在练*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找鞋”活动,引导学生根据积的末位和首位的数判断积的大小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检验能力。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计算一篇课文共有多少个字的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目的,因为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有可能遇到进位的问题,这就为下节课的学*埋下了伏笔。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真正实现以学定教,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够新知识的网络,从而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7

  这几天我教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现作出如下反思:

  一、优点:

  (1)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

  (2)教学中成功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学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他们创设生动的情境,在学生入迷的听讲中,顺势提出数学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

  (3)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乘法竖式的*惯。

  A、教师的板书做到以身作则;

  B、要求明确,包括数字间的间距、相同数位如何对齐以及横线的画法;

  C、严格要求,作业批改中要求学生按要求书写

  D、效果明显。

  二、不足:

  (1)过高估计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掌握,结果导致部分学生在书写第二步乘积时,数位对错。

  (2)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

  三、今后改进方面

  (1)教学中既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联系,充分的利用已有知识学*新知。

  (2)课堂上加强学生的口算练*。可以采取课前听算的形式,每天的题量可以少一些,但要细水长流,每天必练。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8

  学生已有了竖式书写和不进位计算方法的经验,但由于计算中产生了进位计算难度比不进位乘有所提高,错误率也会相应增加。

  这节课我采用两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是根据情境对19×19的结果进行估算,旨在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惯。我重点指导了以下的估计方法:19在哪两个整十数之间?把它看成20,一共有几多少格?实际的格数比20怎样?从而很显然地得出“19×19“的积的大约范围。第二层次是探索出进位乘的笔算方法。我先让学生借助实际围棋棋谱,直观理解个位乘后的进位情况,然后用竖式进行计算。这一环节我打破了教材的安排,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较、验证,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中,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和学*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学生说出了好几种的算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既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到不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我没有立即把对的算法呈现,而是让所有不一样的答案和计算方法都呈现在黑板上,让学生来判断哪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通过对错的对比得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并且体会到了竖式计算的优点,对那些由于进位而产生的错误也有了了解,从而避免错误。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在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通过现实生活情境为素材,激起学生的学*兴趣。教学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掌握算法,理解算理。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理解算法的多样性。

  对于本单元的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难理解的,我在新授教学后学生的练*中出现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把第二个因数的两个数字的乘积合并成一个数字的乘积,如“34×13”计算时变成34×3=102,再算34×10=3,最后34×13=3102。第二种是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乘54得数的末尾与个位对齐。第三种是忘记在乘的过程中加上进位。针对这几种情况的学生,我是先集体讲评,再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大家来找出问题所在的地方,再指导订正。经过这样的辅导练*,到最后还剩两三个学困生不会用竖式计算,对于学困生我先让他们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再在这个基础上把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的第二个因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也就是说让学生做了两个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再把这两个竖式乘得的积相加,在相加时注意把第二个竖式的积的末尾上的数与第一个竖式的积的十位对齐,再相加。这样经过几个竖式的练*,效果真的还可以,学困生基本都会计算。在这种方法熟练的基础上最后让学困生慢慢体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

  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一下子就全部学会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在大人看来很简单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对于学生真的有难度,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举例,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反馈,才能完全掌握.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0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并没有上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分析如下: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注重梯度练*。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1

  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总觉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上过第一课时后,要磨好几课时,同学才干掌握。因此,有老师劝我不要上这个内容,我自身也有这个想法。业务学*那天聊起这个话题,有不同的声音:难上的课,就应该研究研究。对呀,挑战一回,看当堂课能不能学会。我不再犹豫了,决定研究课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关注同学的起点,突破难点。

  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实现知识链接和战略方法的沟通,引导同学沿分步算式去寻求竖式中的对应数位、两层积和两积之和,从竖式的各层积动身质疑其横式中的实际含义,相机借助板书把算理进行有序梳理,指引同学在反复体味中感悟横竖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其延伸至思维深处。利用生成型资源,启发同学想出好方法 ——用小正方形纸片遮挡住某一数字,防止“交叉乘”。真是小纸片用处大!

  二、将估算、口算、笔算、验算有机结合起来。

  用计算来解决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根据题目的特点做出判断,再根据需要将估算、口算、笔算有机结合,为确认结果的正确性,最后的验算是必需的。

  三、组织分层练*,重视反馈。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练*: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

  (2)试一试

  (3)会验算吗?一组做一题 33×21

  45×12

  13×52

  23×14

  (4)改错。

  (5)竞赛。同桌2人一组,

  每人完成两题,先做好的可以指导另一人完成,比一比哪一组合作的好?

  14×52=

  26×24=

  同学已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但对计算并不很熟练,如何让同学主动去计算,以达到熟练计算的效果呢?我布置了竞赛这一环节,让同学通过竞赛来提高计算的积极性。完成得较好,只有个他人错。 所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我的奖励 ——今天你们表示得非常出色,课堂上基本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身手,出乎老师的意料,所以老师将给大家一份惊喜:你们吃过“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吗? 老师给代伙的同学烧了一样菜,给不代伙的准备了点心,老师公*吧。

  餐后辅导,让同学做了四道竖式计算,34人中,3 人积的对位错、4人计算错、只有3人“交叉”乘。第二天交上来的家庭作业,有5人错,其中2人“交叉乘”。跟我当时教的三(2)班比,错的少多了,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培养同学细心计算的*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既要一步一步口算,又要将每次口算的结果写在相应的位置;既要算乘,又要算加;计算过程还有进位问题。首先我要求同学书写一要清晰,二要有条理,其次还要求同学理清计算的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有效地对各环节实施自我监控,特别要关注自身易出错的环节。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2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设计原则之一:计算与应用结合,体验计算是有用。因此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索尝试寻找方法巩固方法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计算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计算,切实体会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设计原则之二: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并进行优化,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解决买24本树需要多少元时,学生寻找了很多方法。有的用了拆数,有的用了连乘,有的用了课外学*的竖式。到底哪些方法是通用的?哪些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应当肯定学生正确的想法,更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

  设计原则之三: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关键是:①掌握乘的顺序;②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

  本节课是课本65页例题2进位的笔算乘”来加深进位的两位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同桌间说说笔算的过程,同桌说说,指名说,以此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3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乘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生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教学第一课时是不进位的,课堂上我结合例题引导学生去理解算理。当时的例题是没套书有14本,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当时这道题是先用口算方法想,先求10套多少本,用14×10=140(本),在求2套多少本,用14×2=28(本),然后140+28=168(本),学生对口算方法都能明白,所以这道题改成竖式时,学生对于算理都能明白,没有疑问,只是有个别学生*惯写上竖式中140的那个0,这个慢慢可以改掉。有了一定的情景辅助学生理解算理上略微有些吃力。课上再通过纯竖式计算,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而且一开始我要求学生写清楚你每一步是谁和谁相乘得来的,学生能写清楚,必然是能理解的。练*的过程中适时请学生上台板演,再结合错题进行分析,加深理解,通过两课时的教学发现针对不进位的都能很好的掌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必须让学生明白算理。再通过大量的练*题让学生巩固,学生才能彻底学会。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4

  1、该课时的内容是属于计算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笔算基础上开始教学的。在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学生已经有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了。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的内容,它主要的教学目标是1、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能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其教学的重点则是让学生通过这一学*能很明确地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理。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却遭遇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整节课的时间把握是自己没有注意到的,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设想。但是时间的控制和每个环节中时间的把握实际也是跟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着很大的关联。首先,第一环节中口算的部分在题目的数量上可以相对的减少,或者也可以不要,如果再当时的课堂上能够更好地处理好时间和学生的回答,较快地完成这一环节的话也可以为下面的内容有个更好的时间安排。

  另外,失败也让自己清晰地看见,这一内容在重点和难点的达成和突破上,自己是没能很好地完成的。首先,在巩固练*时学生的表现和出现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教学前面所忽略的东西有了一个很好的提示。这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在教学中显然是给于学生说的机会是有了,但是没有达到一个预期中能说清算理的效果,教师在引导课堂的时候没能适时地把握住时间由教师来讲清楚算理。让学生对于这一重点还处于一种不清晰的状态之下。同时课堂中更多得看到一些好的学生所表现的情况,而忽略一部分的中下生,以至于他们对于这一算法还是未能达到掌握的程度。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15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

  对整堂课的教学顺序初步打算是,创设一个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围绕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展开自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心引领者的角色带领学生理清:1、掌握乘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在实际教学时,估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算出结果是多少,所以本课基本思路是从“认知——冲突”到“新知——尝试”经过“交流——理解”达到“巩固——掌握”,同时也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际教学中,在“组织全班讨论、交流各类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一起解决”这一环节上,教师处理上有不当之处。学生出现多种计算方法,有拆因数法,有正确的坚式计算,也有错误的坚式计算,组织讨论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黑板上同学的算式,你有什么意见或不同看法可以提出来。”于是学生就从错误的坚式入手,说明它的错误点,导致再去观察其他坚式时出现了重复现象,破坏了层次感。其实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横式即拆因数法出发逐一去分析,将错误的方法放在最后处理,这样层次感更强些,也符合学生认知的特点。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3)

——《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估算口算笔算24×12=288(元)转化

  24×10=24024

  20×12=240×12

  20×10=20048

  24

  28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计算、巧算的巩固练*。

  (2)、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得出结论、提出质疑、完善结论,上孩子们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教训,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得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并理解掌握此结论。

  三、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讲授法、探究法

  四、学*方法

  练*法、探究法、小组交流法、观察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先从画画开始!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对称图形的一半)

  师:如果老师画的是整个图形的一半,谁愿意帮老师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让学生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画的对吗?是的,图形当中有这样的对称现象!其实,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老师点击屏幕,出现——好人)

  师:大家想象着:如果在好人的后面也存在着那么一条对称轴的话,根据读音对称应该是:(大家一块说)人好。(点击第二个)我爱你——你爱我

  蓝天——天蓝,喜欢我——我欢喜,老师希望我们整节课都欢欢喜喜!好,上课!

  (二)新课教学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我们今天就来复*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让老师随手写几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好不好?

  (老师出示21×36、41×28、36×42、96×46),老师写了几个算式,想一想,如果在这几个算式的后面也存在着一条对称轴,和它们对称的算式是什么?(提问)可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中,还真的有这样的对称现象,是不是?是!可是,老师觉得,我们就这样写出几个对称算式,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如果我们能够发现,这每一组对称算式之间的一些秘密,那是不是就更棒了?如果我让你们去研究,那你们会试着研究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们会有些什么猜想呢?有没有?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个算式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

  【设计意图:课始,老师利用对称算式引入,既使新知保持一种神秘感,又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活动之中。】

  学生猜想:每组两对称算式的乘积是否相等?(老师复述)如果让你去研究,你就会研究它们的积是不是一样的,对不对?哦,我觉得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去研究!

  哎,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学过估算吗?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用估算来试试看!

  生1:第一组算式,可以把21看作20,36×20=720;把63看作60,12×60=72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生2: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40,20×40=8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不相等。

  生3:我想把每个数都往小了估:如果把21看作20、36看作30,20×30=600;把63看作60、12看作10,60×10=600,两道算式的得数相等。

  师:奇怪了!用估算方法算出来的每组两道算式的积有时相等,有时却不相等。那么,用估算方法能否判断每组算式的积是否相等呢?(不能)那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呢?

  生:笔算。

  那同学们还等什么,拿出你手中的笔和纸,选择其中的一组,算一算,好吗?(学生练*)算好的。可以坐直,心里已经有结论的,我们先把笑藏在心里。

  看到同学们都算的这样认真,我心里非常感动,同学们,我们只有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交流计算结果)那通过我们的计算,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孩子们得不出结论,让提出猜想的孩子复述他的猜想)

  (学生得出结论)对称算式的乘积是相等的!(电脑呈现结论):

  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老师反问)同学们现在都相信这个结论吗?相信吗?我再问一问,有没有人怀疑这个结论的?要不,老师再写一个试一试,好不好?(老师又写了一个算式62×39),孩子们写出了对称算式,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依然正确。

  老师:现在还有没有怀疑的?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结论已经深信不疑了。像刚才那样通过几个例子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不完全归纳法。”

  (老师板书)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那就是华罗庚爷爷讲给他的中学生听的,今天我也想把这个故事将给大家听,好不好?听完这个故事,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个结论你是否相信,好吗?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主人买回了一只公鸡,第一天,主人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第二天,主人仍然给公鸡为了一把大米,到了第三天,主人依旧给公鸡为一把大米,主人每天都给公鸡一把大米,连续给了九十九天,公鸡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此时,公鸡想:我每天都会从主人那儿得到一把大米,可是结果却不在美丽,到了第一百天,家里来了客人,公鸡没有再得到那把大米,而是被主人杀了。

  好了,同学们,公鸡通过九十九天的得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是的,不完全归纳法,有时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而有时得到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后来人们把不完全归纳法得到错误结论的那一种情况戏称为“公鸡归纳法”。

  师:好了,现在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对这个结论还深信不疑的请坐直,有怀疑的请举手?

  (大部分孩子都举手)怎么现在个个都怀疑了?为什么都怀疑了?如果你怀疑了,请说出你的理由!

  (一个孩子举例说明14×16不等于61×41)

  师:同学们,某某某不仅提出了质疑,而且他还在举例子,如果他举得例子是特殊的。你们试一试,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同学们拿出笔试着举例)同学们,你们找到反例了吗?其实。我们只要找到一个反例,是不是就可以推翻刚才的结论,哎呀,我看到同学们兴奋地眼神了,如果你真找到反例了,你可以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了!我看到每个人都在交流,我让几个同学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提问:(一个孩子举例)46×61不等于16×64。

  师:我们都没有计算,只有他在计算,我想问一问大家,如果看到这组对称算式,你能否判断他们的乘积是否相等呢?你看的出吗?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举起了智慧的手!

  (提问)这位同学的发言有值得我们学*的地方,他想到了估算,46×61他把这两个数都往小里估,把46估成40,61估成60,结果是2400,而16×64,把它们都往大里估,把16估成20,把64估成70,结果是1400,因为40×60=2400,20×70=1400显然这里不是等号,而是一个大于号,好了同学们,我知道大家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反例,但是我们知道只需要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那我现在问一问大家,你们失望吗?费了那么大劲找到的结论居然是错误的,什么不失望,为什么不失望?是的,我们并不失望,因为我们最起码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了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哎,我想现在有些同学的心里肯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这个规律,而同学们写的算式却不符合这个规律呢?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隐藏着什么秘密吗?有吗?

  (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我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有想法了,难道老师写的算式里真有一些秘密呀?(学生交流发现的秘密)这位同学说:老师写的算式都符合十位上的数乘十位上的数等于个位上的数乘个位上的数,真的是这样吗?(老师同学一块验证)

  师:那大家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秘密,那你们觉得我们这个结论该怎么改才能完善?(学生补充,老师总结)

  得出结论:十位乘积等于个位乘积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对称算式的乘积相等。

  【设计意图:在“找到规律——怀疑规律——验证规律——否定规律——完善规律”过程中,学生不断肯定与否定自己的想法,不再轻信别人口中甚至于书中的答案,整个课堂充满了思辨的气息。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培养了有益于一生的思维品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师:现在大家对于这个结论,你们怀疑吗?如果还有怀疑,怎么办?大家商量商量,再举例验证。

  ……

  【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一个反问,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交流。长此以往,数学的奥妙、数学的美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里,学生怎会不喜欢学*数学呢?】

  好了,同学们,思考是美丽的,看到同学们都能认真的思考。我很欣慰!我想,同学们心里可能都在想:这个结论到底正确与否?为什么会是这样?在乘法中怎么会有这么有趣的现象?在除法中、加法中、减法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的现象等待我们去发现?还有多少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中,都能带着这种精神,真正走进我们的数学世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生通过前面学*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初步了解了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笔算的算理。本课教学进位的,是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掌握其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学情分析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意志、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教学目标

  1.结合彩笔问题,经历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口算乘法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掌握其数学学*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用一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要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学校买了一些彩色笔要奖给数学竞赛获奖的同学,每盒彩色笔24枝。

  2.让学生观察情景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并根据画面情景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答。

  3.全班交流,进行互评。

  学生可能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时就可以沿着这个问题导入新课的学*。如果没有,教师也参加活动,提出问题。

  比如:10盒一共多少枝?20盒呢?学生口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导入例题,猜测得数。

  再问:如果买了12盒呢?学生独立猜测,并记录结果。

  二、主动探索,验证结果。

  怎么验证你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应该计算出结果)

  1. 教学24×12的算法。

  (1)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解法,并用算式表示出来。(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2)明晰计算思路,汇报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在电脑上展示学生的算法)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它小组要认真听,及时补充。(学生的方法里可能有用竖式的方法,如果没有,还需要老师继续引导。)

  (3)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4)统一认识,确定最简便的方法,引导学生试写成竖式。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4)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教学反思3篇

  4月18-20日,我很有幸参加了在z举行的z市农村小学数学“关注常态,聚焦高校”课堂教学研讨会,在几天的紧张学*中,不但饱览了众多教学高手的真功夫,而且还聆听到多位专家的精心点评,受益匪浅。更有幸的是能和刘敏老师同上一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她的自信,稳重,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能灵活机智处理的能力等等,有很多值得我去学*的地方。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的感触很大,让我觉得这些专家前辈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通过*时的思考总结,主动探索,积累经验,不断的反思、思考、创新、实践,才会有今天的成绩,才会使自己变的如此强大。我很想问问我自己,我每天都是在干什么?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呢?是要我去做,还是我要去做呢?每天都思考了吗?每天都反思了吗?每天都进步了吗?哪怕只有一点点。真的得好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非常感谢于科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台,展现自己。也很感谢县教研室给我这次锻炼成长的机会。通过参加这次的研讨会,我感觉到自己真的很渺小,感觉自己脑袋里空空的,自己真是懂的太少了,感觉到了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不足,需要去学*的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面我就对我执教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进行深刻的教学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不能关注全体学生。

  在课堂上我发现回答问题积极的就那么几个同学,我试图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但是我屡次的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从这点上说明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差。

  2.评价语言过于单一。

  评价学生不但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而且能增加其学*的兴趣,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一个良好的评价语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我这节课老用你很棒、不错、很好,这一类的评价语,很单调,反复出现,让学生觉得*以为常,也激发不起学生的乐趣及其学*动机。

  3.个别地方设计意图不是很明显。

  比如:口算题第2组题目,我的设计意图是想把这组题目和竖式计算第二步联系起来,先给学生做个铺垫,然后便于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的`第二步是1个十乘24得24个十也就是240。但是通过教学效果来看,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属于无效环节。还有估算那个环节,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了上节课的估算方法,也能使估算的数值能验算笔算的大约数值,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但是课堂上只让学生估算出结果,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没有使学生明确估算对笔算的作用,设计意图体现的不明显。

  4.教学机智欠缺。

  学生突**况不知道如何处理,出现了走教案的情况。比如在让学生比较方法的时候,有的学生说喜欢方法一,有的学生说喜欢方法二。我当时也没有在意这个学生的想法,按照我原来的思路,为了突出这节课的笔算乘法,极力的倡导第二种做法。这个细节反映了我的教学机智,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

  5.该让学生明白的名称没让学生明确。

  比如两个因数相乘,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简洁,明了。但是当时我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老是说数字,让学生理解比较困难,浪费了时间,没达到很好的效果。

  6.细节关注不够。

  在板书的方法一的时候我课前设想是往下写一写,和竖式的两步计算正好持*,让学生很明显看出来,其实这两种方法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呈现方式不同。但是课堂上考虑的不够仔细,把方法一书写的位置过于朝上,导致了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没有给学生们清晰的呈现出这个问题。

  通过这次的学*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课堂是朴实的、也是生动的。我想数学课堂最重要的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数学的方法,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取长补短。

  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学生掌握了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以后,将为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的笔算主要是让学生1、掌握乘法的顺序;2、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传统的计算教学侧重于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估算、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了。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其中教学重难点仍是理解乘数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是很好的学*方法,但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接受,需要教师运用好的方法引导。

  我一开始出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原来已学过的旧知识,然后通过比较引出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学*和尝试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的策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又体现了较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

  先让学生估算,再尝试用笔算,这样既复*了上节课上的估算方法,也为笔算(精算)学*打下基础,使估算、笔算有机结合。为什么“24“的4要与十位对齐,这是这节课的新知,也是这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安排学生自己介绍计算方法,让学生自己说出“24”实际上是240,它是由24乘10得到的,它表示的是24个十,这样的安排,对于学生明白算理算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计算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数学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因村施教,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算式的过程中,自主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在具体的计算中,体验到竖式计算的的优越性:简洁、明白、通用,易检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作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体会各种算法,但由于对旧知掌握的不扎实导致了后面算法上较单一。

  本节课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我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理解,而理解算理主要是以学生对乘法算式意义的理解为突破口。在对比横式与列竖式时,学生发现“实际上横式与列竖式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列竖式的方法比横式方法还要简便,实际上列竖式也是先算24乘2的积;再算24乘10的积;再把24乘2的积和24乘10的积想加。”第二层次主要是为解决十位部分积的对位问题,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对于难点我处理的比较粗,没让学生理解透彻。特别是对算法的教学,理解力好的学生能明白,但中下的学生不一定能听懂。教学时,应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和箭头写明笔算的方法与顺序。在学*活动中,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的学*过程,感受“用旧知识解决新知识”这一数学思维方法。

  由于这是一堂计算课,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工整的良好学**惯。所以我在设计练*时明确每一道题的练*意义,确保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法则及算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练*的优化。但由于时间的关系练*没完全呈现出来。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发现自己身上存在太多的问题:缺少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语言不够精炼,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制约了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学*。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中体现自我的价值。

  本节课理念新、设计巧、思路清、特色明。总观这节课体现了“简洁而充满活力,朴实而富有情意”的设计理念。它为公开课返璞归真,展示原生态的课,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算理算法的理解与应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计算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操作、解决实际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会算,还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懂得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并在多种算法的比较中使算法得到了优化。

  2、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方式的改变。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自己去探究、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这本节课中,教师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教师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3、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再引出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可以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来计算,这里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旧知来为学*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关注学生良好*惯的养成,重视学*方法、学*策略的指导。我国*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方法、学*策略的指导,让学生自己能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但又鼓励,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选用合适的策略。如看书,请教家长老师、同学间相互帮助、独立思考解决等。

  5、课堂评价语运用恰到好处,时时处处都在关注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励学生学*更好地学*。如:“同学们的估算能力真强!”“仔细严谨,体现了我们学*数学的良好品质!”等都体现了教师看到学生在学*活动中的表现十分满意和欣喜。

  课堂上,我通过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算理与计算方法,反复向孩子们强调在乘的时候要记得“从个位起,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哪一位上乘得得数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计算要求,但是在练*中部分学生仍然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1.漏进位。在计算时孩子们常会出现贪快不进位的情况,一旦漏掉进位,在下一个数位的计算上就容易遗忘出错。

  2.忘记了要“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数”在计算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时,加法也“依次加多位数的每一位数”了。

  在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必须严格按照计算顺序一步一步去乘,碰到有进位时,要先对准前一位下面进几,千万不要漏掉把进位的数与乘积相加。为了减少计算上的错误,需要多练*乘加混合式题的口算(如:68+7等),这类口算的熟练可以大大提高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正确率。在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形式适时地多补充些相关练*,以强化学生计算技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以上这些如果只是讲给是不行的,我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操作学*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课堂上我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惯解决问题。个别学生的学*情绪往往是外热而内冷。我想今后的教学要注意课堂上让所有的学生都活跃起来。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5)

——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优秀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不进位的笔算乘法,重点是教学乘的顺序及各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突出各部分积的实际含义。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几何直观。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中,首先让学生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并要求学生用点子图把自己的方法表示出来,让学生经历用图示表征解释算法的过程;然后在去全班交流展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学生的汇报使学生明确如何划分点子图、算式表征了哪种计算方法,沟通图形表征、算式表征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在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时,让学生再次利用点子图,表示出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结果,进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掌握好算法。

  借助点子图,在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借助几何直观去解决问题,去表达和交流,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学生探索14×12=?时,学生出现了多种算法:

  (1)14×10=14014×2=28140+28=168

  (2)14×2×6=168

  (3)14×4×3=168

  (4)12×7×2=168

  (5)12×10=12012×4=48120+48=168

  (6)14×9=12614×3=42126+42=168……

  在学生交流多种多种算法时,让学生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充分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策略。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这多种方法,都体现了相同的解题思路“先分后合”。师追问: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有什么优点呢?学生体会后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这样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

  三、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惯。

  学生在计算时,容易产生一些错误。例如: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积的位置对错位;出现相加的错误等等。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产生不良的学**惯。所以在学生计算中一定严格要求,书写工整,计算细心,认真审题的良好学**惯。

  最*,笔者参加县实验小学组织的数学优质课评比,听了三位教师同上的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人教版第六册上数学教材),颇有一番感触。评比采取的是教师抽签后定时备课,然后借班上课的方式。三位教师通过创设购物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并让学生列出30×10的算式,再让学生在比较算法中优化算法,最后让学生用“先算3×1=3,再算30×10=300”进行说理,完成教学任务。

  在听课中,有两个班的两位学生对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30×10=300?”执教老师想了一下解释说,因为30×1=30,所以30×10=300(即1个30是30,10个30就是300),这位学生对老师的解释似乎还不理解,满脸疑惑地坐下了。我们也感到老师的这一解释,好像是在解释一种算法,而没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去解释算理。

  类似于这种算理教学,往往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在备课中应予认真考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面对学生的疑问。

  领会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质疑

  弄清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由于没听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样容易伤害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生以后不愿意再提问题。这一节课在最后的练*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为什么50×40=2000,计算结果得数后面是三个零。”老师因为听明白这一问题是针对30×10=300的反驳,就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顺序:先算5×4=20,再算50×40=2000(20后面的两个数用红粉笔标出)。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为什么结果是三个零,而不是两个零。总之,教师要多给学生思考问题时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只要问题是围绕上课的主题,老师都应先予表扬、鼓励。要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在老师的表扬激励下不断产生的。

  对待疑难问题,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

  “为什么30×10=300?”这是一个算理教学问题,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是已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如10×9,30×9。因此教师在复*导入时,应从解决这些问题入手,通过变式让学生得到算式:10×10和30×10,从而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再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当学生对于30×10=300就有一定的认知准备,他们会想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这一新知识,就会说:因为30×9=270,而30×10可以表示成9个30再加上1个30,即270加上30一共是300,所以30×10=300。这一教学策略,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通过“以旧迎新,促迁移”的方法来解决算理这一疑难问题。可惜我们很多教师把这一传统的教学策略忘掉了,以致不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回答不了问题,要借助学生的思维来解决

  上述问题教师若一时回答不了,可让全班学生思考一下:怎样来解释这一问题。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时,有很多学生想到“30×10”也可以用“30×5+30×5=300”得到结果,这也是一种解释算理的算法。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出乎意料,并能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教学是*等的,学生是富有个性与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这样,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方式才能在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教学相长,是永恒的教学原理,学会向学生学*的老师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在课后求助专家

  对待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采用应付了事,不善反思的态度,绝不是一位好教师。当前的课改,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有效的建议,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也说明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疑难、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采取一种逃避、马虎应对的态度。如在上这一节课中,有两位教师在课后还认为自己的算法解释是对的。固执己见,往往会误人子弟。敢于正视教学疑难问题,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是许多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

  教学要创设拓展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在这节课教学进入最后阶段时,有位教师让学生口算一道题“340×50=?”很多学生口算不出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先算34×5,再在得数后面补上两个零,学生学得非常主动而且有兴趣。最后老师强调,今后一定要学会较复杂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而且这一方法仍是我们今后深入学*经常要运用到的一种重要运算技能。适当渗透今后即将学*的新内容,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很好教学策略。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拓展性教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虽然在乘法进位的方法、笔算的顺序和数位的对齐方面已有了一定基础,但计算作为最根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重点。所以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弄清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培养学生用“旧知”解决“新知”的学*方法及善于思考的学*品质,养成认真计算的学**惯。

  本节课中,在学*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自己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组织学生创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如“请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算法,也听听别人的算法!”“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你的计算方法?”“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等等,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吸收,学会欣赏,学会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每做一道题,都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算法,发挥小组长的作用,优秀生教后进生;设计层次性强、生活化的练*,即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为计算法则教学课,我按照传统的模式:导入,新授,巩固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设计的。

  良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节,就是针对新课中的“围棋”我设置了“专心致志”的故事而过渡到新课。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教学变得情趣盎然。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复*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本节课的亮点部分生生互动环节“蜜蜂采蜜”没有实施。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新课练*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做错。原因是两个数的和没有加反而也用乘法。针对错误指出错误让全班的同学引以为戒。避免这种错误再次发生。

  精心设计的一节课并没有上出我理想中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分析如下:

  (1)导入过长。导入过长直接影响后面的教学。

  (2)复*注重梯度练*。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练*多设置些有梯度性的题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消化。

  (3)时间分配上要调整。

  (4)尽量避免口误,注重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

  虽然存在种种遗憾,但是我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争取上好每一堂课,少上遗憾的课。在遗憾中反思,在遗憾中完善,在遗憾中成长。让学生学到学好更多的知识!

  一、重视故事引入,先声夺人。

  很多计算法则教学课都是按“复*→新授→巩固练*”这样的环节来设计,但我在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其一,让学生在探索时进行知识的迁移远远比新知学*前迁移更加有效;其二,学*之前,学生的状态可谓纷繁复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注意指向学*内容,全身心地进入数学学*的“门槛”,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好的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个音符就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下围棋这一情境,这是一个很好的教材内容,那我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改进其呈现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好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呢?在认真钻研教材后,我采用了学生感兴趣的讲故事形式,巧妙地将“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的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之中,使单纯的数学计算课变得趣味盎然。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学*亢奋之中,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懂得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二、提供交流,经历计算过程。

  对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是更重要的?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关于《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致国民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提出:“今天一个其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本节课,在独立探讨“19×19”的方法后,我安排了三次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准备小组交流。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和思考角度不同,势必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先让他们整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试着自己用语言组织,为交流做好准备。然后,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尽情“展示”着自己个性化的算法,同时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开阔思路。最后,整理成果,全班汇报,一共获得了5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解决方法时,我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让学生用自己的算法和用别人算法计算时,认识到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学生能否实现从旧有认知经验到新的认知图式的飞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安排好迁移这一环节。在独立探究“19×19”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如果能先让学生回想一下上节课是如何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处理相关问题的相关经验,课堂中就不会出现一小部分学生在独立探究时的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入手的'现象了。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3篇(扩展6)

——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P63。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笔算方法,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五、教学对象与准备

  对象:三年级3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台、图片。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引入

  1、旧知引入:8x6(一位数乘一位数)、20x8(两位数乘一位数)、20x10(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像20x18、38x18……这类型的算式,我们叫它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入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情景激趣:

  书店一角(课件展示情景图):

  (1)每本书24元,买2本要付多少钱?24x2=48(元);

  (2)每本书24元,买10本要付多少钱?24x10=240(元)

  (3)每本书24元,买12本要付多少钱?48+240=288(元)

  想:如果用乘法怎样列式呢?

  环节二:算法探究

  1、估算:

  请你估算一下,24x12大约是多少?说说你的估算情况。

  2、自主探索:学生独立在练*纸上计算24x12,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小组内进行核对算法及答案。(学生组内交流)

  4、学生汇报:展示不同算法并说说算法。

  5、师生评议:请学生说说你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6、研究笔算:

  1、解题活动:小博士寻宝、探路。

  2、游戏活动:帮小动物找鞋,比比哪组找得多。

  3、拓展延伸:

  ①我们学校的阶梯教室共有22排,每排有14个座位。如果有300位老师来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

  ②课后探讨:123x23(三位数乘两位数)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境引入(层次推进)——算法探究(自主、合作学*)笔算算理(师生探讨)——专项练*(解决问题)”三个环节来讲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估算和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注重笔算与算理结合,体验计算。让学生探讨计算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增强自主学*的能力。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加强竞争意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增强学*兴趣和加强思想交流。

  3、在判断与交流中逐步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提升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20×3200×3),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每位乘积不满十)(43×2),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建议:

  1、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学*计算方法。

  2、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4、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口算方法

  口算下面各题:

  40×460×530×3300×7200×8

  12×424×213×332×311×5

  自己选两题,说说口算方法。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例1图

  (2)请学生提出问题。

  (3)从学生回答中选择例1的两个问题:

  邮递员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

  2、探讨口算方法。

  (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

  300×10300×30

  (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

  (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

  (4)评价。

  3、尝试解决问题。

  (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

  (2)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的乐趣。

  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

  (1)出示:42×1023×3014×200

  请学生思考,讨论怎么算?

  (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

  三、练*

  1、完成做一做的8道题。

  (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

  2、独立完成练*十四1~2.

  3、解决实际问题:练*十四3~4.

  四、总结

  请学生谈收获。

  教学目标:

  1、掌握进位的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在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与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的成功与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笔算

  133945

  ×12×6×5

  指名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找同学进行检验。

  二、自学尝试小组交流

  1、学生观察信息窗2情景图

  师:节日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异常美丽,请仔细观察画面,你知道了什么: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7盆花,共23排。

  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22盆花,。共28排。

  三、点拨升华

  教师再进一步指着竖式对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1、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尾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

  2、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得数末位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四、巩固练*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分组进行练*,每组中的2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计算,各组的组长进行判断。统计做对题的人数。

  2、做书上的练*题,自主练*的第3、4、5、题。

  让每组中的3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展示。集体进行纠正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在计算过程中要怎样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我们学*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这一节课,刘老师和同学们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目标导学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让学生看看教学目标,并让一个学生读一读

  三、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师: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就亮起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我们的城市和建筑物在灯光的映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和漂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6页,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这迷人的夜景。(学生们看书36页夜景图)

  师:夜景迷人吗?(生:迷人)通过欣赏夜景图,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48根灯条,每根71个灯泡

  生二:一个广告灯一天的租金是45元,这条街上有29个同样的广告灯

  生三: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

  生四: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通过让学生说数学信息,培养学生完整、正确表达的好*惯)

  师:根据你发现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师:刚才同学们提了很多数学问题,都非常的好,今天咱们着重来解决这四个问题,把其余的放入问题口袋,再一节课再来研究。

  出示四个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灯泡?

  2、29个同样的广告灯一天的租金多少元?

  3、A型车限乘25人,B型车限乘8人,A租4辆型车正好。如果租B型车,需要多少辆?

  4、5棵树用75米彩灯线,用400米彩灯线装饰剩下的25棵树,够吗?

  师:同学们看看这四个问题,你会解答吗?下面请同学们在练*本上独立解答出来。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大约10分钟)

  师:刘老师看大部分同学做完了,而且发现没做完的同学的原因是做题过程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要紧,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解题思路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不会的地方提出来,同学们共同帮助你,待会再在班内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看看各小组讨论情况)

  师:各小组都讨论完了,下面请小组的同学上来汇报。

  小组同学就各问题汇报,不对的和不完整的其余各小组及时纠正和补充。

  师:刚才同学们讲的都很棒,特别是第3个问题和第4各问题。第3个问题同学们想的很周到,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到底是舍去还是向前进一,根据生活实际情况解决;第4个问题同学们想到了那么多的解答方法,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解答方法。

  四、自主练*

  教材37页第3题和第5题(学生独立解决,小组讨论订正,不会的再在班内交流)

  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例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2.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在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乐趣。

  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

  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12×20=24×10=50×20=70×2=

  21×10=11×30=60×40=30×5=

  2.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预*导学。

  师: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学*这一部分的知识,请看自学提示。(指名读)

  看第63页的情景图,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些信息?把这些信息完整地叙述下来。(独立思考解决)

  (2)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笔算乘法的方法。(4人一组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

  三、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名回答自学提示中的问题,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板书:妈妈买了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妈妈一共要付多少钱?

  2、24×12=(元)

  师:同学们,你能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求出得数吗?

  生:(能)可以把12本分成2本和10本两个部分,先求出2本书多少钱;再求出10本书多少钱;然后把这两部分钱加起来就是妈妈要付的钱。【12=2+1024×2=48(元)24×10=240(元)240+48=288(元)】

  师:你是从哪里看到的?

  生:……(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

  师: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过程用竖式进行计算。请看(屏幕出示:)

  242448

  ×2×10+240

  48240288

  (1)师:刚才求妈妈12本书用288元,计算时一共用了3个竖式。我们共同尝试一下,看能不能把这3个竖式合并起来写成一个竖式呢?来,看着我们的计算过程。刚才的第一步我们是先算什么的?怎样计算?(先算2本多少钱,用24乘2.)

  ○1计算24乘2先算什么呢?再算什么?(先算2乘个位上的4表示8个一;再算2乘十位上的2表示4个十,合起来是48。)

  ○2在48的旁边注明24×2的积。

  (2)此时教师揭去盖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1”的东西,并问第二步要算什么?怎样算?(第二步算的是10本书一共多少钱,24乘10得240。)

  ○1教师对着竖式说明:十位上的“1”表示10,所以用十位上的“1”去乘24就是用10去乘24;先用1个十乘4得40,“4”要写在十位上,个位上写“0”;再用10乘2得20,但是这个2表示2个十,所以10乘2得到的20也表示20个十,也就是200,这个“2”要写在百位上。因此求得的积是240。

  ○2在240的旁边注明24×10的积。

  ○3师:这次求得的积个位上的“0”应该如何处理呢?

相关词条